泸溪县粮食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

2024-10-17

泸溪县粮食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14篇)

1.泸溪县粮食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 篇一

竹溪县魔芋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初探

夏良荣1陈世春1彭家春2

(1、竹溪县农(魔芋)办;

2、竹溪县魔芋研究所 湖北竹溪442300)

摘要:通过对享有“中国魔芋之乡”之美誉的湖北省竹溪县魔芋产业开展调查研究和探索,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展望发展前景,坚定发展信心,稳步推进魔芋产业健康发展。

发展现状: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又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魔芋,这一古老而年轻的植物,作为绿色保健食品,是竹溪县极具地方特色的优势资源。自上世纪90年代,竹溪县立足本地资源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积极引导和鼓励魔芋生产的发展,把魔芋作为富民强县产业来抓,极大地促进了魔芋产业的兴起,使魔芋这个小作物成为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大产业,并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板块基地初具规模

竹溪县地处南北过渡地带秦巴山区,特有的气候条件符合魔芋生长特性,是魔芋生长繁育的最适宜区域之一,加之其生产历史悠久。目前全县十五个乡镇中有十一个乡镇、近50%的农户种植魔芋,全县魔芋基地种植面积由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的0.6万亩发展到现在的7万余亩,鲜芋总产量由0.2万吨增加到5.2万吨,魔芋生产总量约为全国的1/20,全省的1/8以上。竹溪县,先后被国家授予“中国魔芋之乡”、被评为全省魔芋产业化先进县、被中国魔芋协会授予“全国魔芋种植基地重点县”称号。

二、试验研究和课题攻关取得新突破

竹溪县先后与华中农业大学、华师大、西南农业大学、中国魔芋协会建立了技术协作关系,以各大专院校为技术后盾,积极开展相关项目课题研究与攻关,近年先后承担了省级课题3项、市级课题6项、县级相关课题7项。同时,我们组织技术力量, 积极开展以魔芋“两病”防治为重点的综合防治、包衣防病、健身栽培、种芋脱毒与组培生产等技术开展各项试验研究。

三、魔芋生产及种植技术不断完善和成熟

通过对多年的试验、研究与实践,明确了当前我县魔芋主要病害有魔芋软腐病、白绢病、根腐病、枯萎病、细菌性叶枯病等5种;摸清了三大发病规律和特点:一是魔芋病害发生程度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减轻;二是病害大发生时间,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推迟和缩短;三是魔芋病害随降雨量增加、地块滤水速度慢、土壤含水量增加而加重。普遍存在4个特点:即地块中部重于四周、水田重于旱地,梯坪地重于缓坡地,壤土重于潮砂土,潮砂土又重于粘土,露地栽培重于复盖栽培;总结出魔芋种植要把握种芋关、选地关、科学施肥关、药剂预防关、健身栽培关的“五关”综合防治技术;集成出魔 1

芋抗病丰产要改播前翻耕为冬前深耕冻土、改土壤不处理为土壤消毒、改多年连种为轮换种植、改春前播种为春播、改大小混栽为分级播种、改平地栽培为高垄栽培、改单一药剂防治为综合配方药剂预防、改传统耕作为抗病健身栽培等“八改”综合配套技术,形成了技术防治体系,为降低农民种植风险,消除芋农后顾之忧,创造出了良好的技术条件。

四、服务体系日趋健全

我县上成立了专门魔芋产业办公室,具体负责落实产业政策,制定发展规划,检查指导魔芋生产,组织项目申报、协调与与实施;组建成立了魔芋协会、蒋家堰凤蓝魔芋专业合作社和全省第一个县级魔芋研究所,凝聚了一批县内外魔芋科技工作者和地方“土专家”,15个乡镇设有农技服务中心,建立健全了魔芋科研与服务体系。

五、形成了相对完备的加工体系

全县已形成芋角加工户3000余户,精粉加工企业达7家,年精粉加工能力3000吨以上,其中:

市级龙头企业1家,县级龙头企业6家,有2家企业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形成固定资产2500多万元,流动资金余额1500万元。注重市场开拓和品牌培育,重点培育“天竺”牌魔芋粉、“双竹”牌魔芋面、“灵山源”魔芋酒、“月亮神”魔芋食品等产品品牌,开发的有精粉、微粉、纯化粉、魔芋面、魔芋酒和魔芋素食等50多个系列品种,产品销售网点遍布全国。

六、生产效益大幅增长

魔芋产业的兴起,给贫困山区的经济腾飞增添了希望,竹溪县近几年来有很多农民通过种植加工

魔芋而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竹溪县魔芋种植户已达3.5万户,占农户总数的近50%,农民人均从魔芋产业中获得收入350余元以上;全县鲜芋产量大幅增加,总产量由上世纪九十年代的0.2万吨增加到7.2万吨,仅种植环节产值达1亿元,魔芋产业年综合收入达2.4亿元以上。通过10余年的努力,全县的魔芋产业基本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格局。

深度分析,我县魔芋产业近年来虽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整体经营水平低,产业发展仍面临诸多

问题和挑战:

一是病害是当前魔芋生产的一个世界性难题。

二是种源不足且品种混杂。魔芋繁殖系数很低, 种源不足成为制约魔芋产业的关键环节。

三是认识误区较深。使得人们要么认为魔芋是“贱庄稼”、“懒庄稼”、“万年脏”,很容易种植;要

么认为魔芋是个“鬼”,摸不透,谈“魔”色变。

四是科技服务滞后。魔芋大规模的种植只是近20年的事,其科技和资金投入十分有限。

五是龙头实力弱,带动作用差。提高魔芋深加工水平,培植强劲龙头,培育中介和专业专业合作

组织是当前魔芋产业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六是市场销售渠道单一。整个魔芋市场方面缺少竞争力强的大品牌,国内市场还存在严重的恶性

竞争,国际上又存在魔芋贸易技术壁垒。

七是投入不足,后劲不强。在发展政策上,对魔芋产业扶持力度不够,芋农缺少必要的生产投入,企业缺乏有效地流动资金。

发展定位:全方位、多角度认识魔芋产业,坚定发展信心

理性分析、正确认识魔芋产业,全方位、多角度审视我县魔于产业,它具有如下特点:

首先,魔芋是一个新兴产业;

其次,魔芋是世界上唯一大量含有葡甘露聚糖的植物,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具

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被称为新世纪的朝阳产业;

其三,魔芋又是特色产业。魔芋是一种区域性特征显著的作物,对生产条件要求极其苛刻,地理

条件不可复制性正是魔芋开发的潜力和魅力所在。

其四,发展魔芋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受到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竹溪作为鄂西北魔芋板块的核心种植区。为解决魔芋集中收购资金短缺问题,省政府还于2005年1月正式批准竹溪县政府的请求,同意将魔芋收购纳入粮食范围予以信贷支持。

众所周知,魔芋主要集中颁布在中西部和西南地区的贫困由区。贫困由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关键

要依托资源优势,选取特色项目,培育主导产业,靠特色富民,靠产业兴县。当前,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为魔芋产业发展又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近期湖北十堰又被纳入国家生态函养区和限制开发区域,发展魔芋成为当前首选的一个经济作物。

认真分析,作为鄂西北魔芋核心种植区,享有“中国魔芋之乡”之美誉的湖北省竹溪县,在魔芋

产业发展上还具有其它的明显优势和发展潜力:

1、魔芋病害可以预防,能减轻发生程度,降低灾害损失。一般来说土传病害很难防治,单一防治

措施很难凑效,通过我们多年的生产实践和试验研究数据表明,综合措施能有效减轻和预防魔芋病害发生程度。

处理

对照

土壤消毒

种芋消毒

草 覆 盖

药剂防治

搭棚遮荫

综合防治 病株率% 42.6 35.6 31.9 25.7 22.4 15.5 10.8 病情指数% 20.45 18.78 17.80 15.28 14.11 12.92 6.91 相对防效%8.17 12.96 25.28 31.00 36.82 66.21 防病位次6 5 4 3 2 1

由于以魔芋“两病”防治为重点的综合防治技术的不断推广,全县魔芋病害发生率由原来的45%

控制在目前的15%以内,芋农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增强了种植魔芋的信心。

2、自然环境适宜魔芋种植。竹溪县位于秦岭南部、大巴山东段北坡,具有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特点,年平均气温12—15℃,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正好在魔芋生长所最适宜的范围内。据县区划

资料,竹溪境内80%区域都适宜魔芋生长,在现有32万亩耕地中,适宜魔芋生长的地块约25万亩。

发展对策:抓住关键,突破难点,稳步推进魔芋产业健康发展

从多年的生产实践来看,在魔芋产业的发展上不可能一蹴而就,大哄大上,而必须遵循魔芋生产的规律,循序渐进,抓住种芋繁育关键,突出病害防治难点,突破基地发展瓶颈,着手从以下七个方面下工夫抓好落实,将魔芋产业做大做强,使小魔芋成为大产业。

1、坚持科学布局。要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使优势农产品向优势区域

集中,把我县魔芋建成有一定规模、有一定档次、在全国有一定地位的大板块、大基地。根据省优势农业产业及我县魔芋板块基地建设布局规划,坚持巩固老区、淘汰低产区、发展扩大适宜区的原则在南部高山区、中部二高山区和北部低山丘陵区的主产区构建成三大魔芋种植产业带;在发展方向上,不追求集中连片大规模,走一家一户小型大规模之路;在种植模式上坚持庭院种植(房前屋后,岸边地角处)、魔粮(高杆作物)间套、果园行间,稀疏林间种植;在品种布局上选择芽窝浅的花魔芋为主,引进抗病优质的白魔芋;在生产方式上,采用半斤以下的小种芋,发挥其生理年龄小、生活能力强、所带病茵少的优势,积极推行魔芋垄厢两年速成栽培技术,两年一个生长周期,缩短种植周期,达到主动防病。

通过3—5年努力,使魔芋板块基地发展到10万亩以上,其中良种繁育基地1万亩,形成年产鲜

芋20万吨,年提供商品芋10万吨以上,把我县建成秦巴山区最大的魔芋良种供应基地和在全国有举足轻重影响的魔芋原料供应基地及集散地。

2、狠抓种芋繁育。魔芋产业的基础是基地建设,核心是种芋生产,当前要稳步推进魔芋产业发展,必须加快种芋繁育建设,狠抓种芋繁育这个关键环节,大力推行魔芋鞭两年促成繁殖技术,采用根状

茎和小球茎的的繁殖方法,在魔芋主产区和生产大乡(镇)依托专业大户建立优质种芋繁育基地,就地、就近供应优质良种。同时引导农户走种芋自繁自育的路子,实现种芋自繁自供,杜绝种芋远距离调运,提高种子质量。

3、增加科技和资金投入。一是引进和培育抗病优质的魔芋品种;二是普及推广魔芋种植技术,引进科研人才,健全推广体系,稳定农技推广队伍,加强魔芋新技术、新成果的示范与推广应用;三是办好样板,突出示范和辐射带动效果,把培植魔芋生产大乡(镇)、专业村、种植大户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加大扶持力度;四是加大投入力度。魔芋是新兴产业,又是弱质产业,切实加大投入力度,是培植壮大这一产业的根本举措。首先,要抢抓政策机遇,努力增加项目投入。可通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知名人士进行专题调研,积极向有关部门汇报、反映和呼吁,加强宣传,营造政策环境。其次,要加大信贷投入力度,解决融资难题。要整合信贷资源,搞好企业融资,扶优扶强魔芋龙头企业,增强其对基地建设的带动能力。

4、培育壮大知名龙头企业。有无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产业化经营成败的关键环节。发展魔芋生产必须树立产业化理念,跳出就基地抓基地,就生产论生产的传统农业思维定势,大力发展加工业,培植叫得响的龙头企业,促进魔芋产业综合效益的进一步提高,以带动魔芋基地的发展。一是发展魔芋加工业,支持加工企业迅速提高深加工能力。二是发展“订单农业”,以“订单”的形式,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促进农户严格进行标准化生产,确保企业获取稳定、安全的产品,农户获得完善的服务及获取市场利益的最大化,保证芋农的经济效益,提高农户的种植积极性。三是实施魔芋品牌战略。

5、培植发展中介组织。成立魔芋产销协会、组建魔芋专业合作组织等中介服务机构,中介组织可吸收科研机构、企业厂家、营销大户和种植大户共同参加,及时进行市场信息服务和技术指导,形成良好的产业化利益分配机制和体系,实现利益最大化。

6、强化组织领导。魔芋主产区政府要将魔芋生产产拿入重要的中心工作,加强组织领导,配备专门的人员和机构,给足政策,充实职能,明确专人专抓,持续长抓不懈。

7、制定保障措施。首先要制定一套长效的管理办法;其次是制定有效的保障机制,并将魔芋拿进农业保险范围给予投保重点支持,以降低、分散、减轻农民在种植魔芋后所遇到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保证农民的种植收益,提高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三是要健全激励机制。把魔芋产业建设纳入综合目标考评内容,政府每年拿出一定的农业产业化资金,用于表彰和奖励在魔芋产业经营和服务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和个人,长期坚持,常抓不懈,必定推进魔芋产业的发展。

2.泸溪县粮食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 篇二

1.1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以保证全省粮食安全为底线, 落实“一免三补”政策, 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 克服多重困难, 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新沂市5年年均粮食总产60万t以上, 2012年小麦平均单产5 955 kg/hm2, 总产32.2万t。水稻单产连续5年超过8 400 kg/hm2。2012年水稻平均单产9 045 kg/hm2, 总产22.5万t。

1.2 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调整粮食经济作物面积, 提高优质品种比重, 把恢复扩大水稻面积作为稳定粮食总产的关键, 落实支农惠农政策, 极大地提高了农民恢复扩大水稻种植面积的积极性[1]。截至2012年, 水稻面积已增加到2.49万hm2;小麦面积有所回升, 2012年小麦播种面积5.33万hm2。

1.3 栽培技术逐步配套完善

水稻栽培技术由单纯追求产量型向高产、优质、高效型转变, 全市肥床旱育秧、群体质量栽培、测土配方施肥、水稻机插秧等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小麦栽培技术把提高群体质量、提高分蘖成穗率、提高穗粒重等作为主攻目标, 达到以选用优良品种、实现品种纯良化、推广扩行精播、高效施肥、节水灌溉等为主要内容的小麦持续高产栽培路径[2]。玉米、甘薯等粮食作物的栽培新技术正逐步配套完善, 产量、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

1.4 产业基地逐年扩大

目前, 通过省级无公害产地环境认证3.33万hm2, 建立优质粮食生产标准化示范区3.33万hm2, 为加快优质稻麦产业化进程提供了保证。

1.5 产业化开发稳步增加

注重以工业思路发展农业, 加大对粮食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 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扩大规模, 提高粮食附加值, 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为加快优质稻麦产业化经营发展步伐, 提高种粮效益, 利用良种补贴政策实行统一供种, 调动基地农民生产积极性[3,4]。

2 存在的问题

2.1 种粮比较效益低下

农资是农业生产的物质保障, 其价格高低直接决定着农民的生产成本。近年来, 在粮食价格回升的同时, 种子、化肥、农药、机械等农资市场零售价也全线上扬。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和种粮成本大幅增长, 是种粮比较效益不高的根本原因。

2.2 农田水利设施老化

近年来, 绿色通道、高速公路打乱的水系没有完全恢复, 粮田抗灾能力低, 农田灌排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同时, 还有许多老化破旧的水利基础设施没有得到及时维修更新[5]。因此, 近年来的旱涝等自然灾害对粮食作物生产的危害日益突出, 抗灾应变能力有所下降。

2.3 粮食加工企业竞争力不强

农村经济发展面对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 但同时新沂市粮食加工企业小而散、生产效率低下等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当前, 新沂市的粮食加工企业多为家庭小作坊的模式, 数量多, 规模小, 档次低, 加工设备陈旧, 粮食订单农业发展被动[6]。

2.4 农民种粮效益提高的长效机制尚未成熟

一是农业生产周期长, 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增加, 抗灾减灾应变措施不够得力, 农业保险政策和农民参保意识等均有待加强[7];二是多数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 留守人员中老年人比例太大, 导致劳动力年龄偏大、接受能力和实际生产水平相对较低[8], 从而制约了新沂市粮食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 新沂市粮食生产发展思路

3.1 加强组织培训, 促进粮食生产提档升级

3.1.1 加强粮食生产技术培训。

粮食要增产, 科技要先行, 根本方法就是加强农民技术培训, 让科技带动农业增产。特别要加强对于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合作组织带头人的培训。

3.1.2 推广粮食无公害生产技术。

只有严格按照无公害要求进行粮食生产, 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 才能保证粮食产品的档次, 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9]。尤其政府应当加大对于粮食的质量检测, 真正实现优质、优价, 从根本上实现粮食的无公害化生产。

3.1.3 集中打造优质稻麦生产核心区。

根据新沂市水源、土质、生产水平和交通状况, 因地制宜, 突出亮点, 重点抓好骆马湖沿岸0.67万hm2优质绿色稻麦产业园区建设。并以此为抓手, 辐射带动全市稻麦等粮食作物生产水平和档次的全面升级。

3.1.4 提高粮食加工档次。

重点扶持大型稻麦加工企业, 更新加工设备, 提高粮食加工的规模和档次, 打出名牌产品, 增强市场竞争力, 提高粮食附加值, 进而促进优质优价的真正实现, 全面提高新沂市粮食附加值。以粮食规模化优质化生产促粮食的流通和加工, 以流通和加工的提档升级促进种粮效益, 进而带动粮食生产水平提高, 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10]。

3.2 立足实际, 明确粮食产业发展目标

3.2.1 水稻发展目标。

以万亩高产增效创建、优质稻米基地建设及高产栽培等项目建设为契机, 提升项目区栽培管理技术档次。在做好水稻项目区建设和完成市政府下达的沿骆马湖0.67万hm2优质绿色稻米产业园区建设的同时, 充分发挥项目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促进全市水稻整体生产水平的提高。

3.2.2 小麦发展目标。

加快发展优质强筋专用小麦生产, 全面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 在做好小麦项目区建设和完成市政府下达的沿骆马湖0.67万hm2优质绿色小麦产业园区建设的同时, 还要进一步巩固加强沿东陇海线3.33万hm2优质强筋专用小麦基地建设工作。

3.2.3 玉米发展目标。

在抓好港头镇和棋盘镇2个部省级高产增效创建万亩示范片建设的同时, 充分发挥项目区的辐射带动效应, 在全市玉米生产上推广应用“晚播晚收, 机播增密”这一核心技术, 促进玉米生产实现产量、质量和效益的新跨越。

4 新沂市粮食生产发展对策

4.1 明确职责, 层层落实

粮食生产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 关乎国计民生。作为农业工作者, 有责任有义务干好本职工作, 为新沂市粮食生产多做贡献。为此, 要明确职责, 层层抓落实, 特别突出抓好镇、村两级农技推广队伍建设, 确保粮食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的推广工作扎实推进, 真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粮食生产力[11]。

4.2 稳定和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新沂市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和全国 (省) 粮食生产先进县, 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在粮食生产中要加深对粮食基础地位的认识。目前该市粮食生产面积相对稳定, 今后将坚持稳定粮食生产面积, 坚决杜绝因产业结构调整而挤压粮食生产面积的现象发生。此外, 还需具体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减少玉米种植面积, 因为扩大水稻种植能够更高产、稳产, 生态和经济效益也更高。为此, 要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力度。二是切实做好粮食高产创建项目建设工作[12]。近几年, 从中央到地方, 高度重视粮食生产, 除了粮食直补、增补、粮补和农机补贴外, 水稻、小麦和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部省级高产增效创建项目不断增加, 为打造高标准示范方提供了资金支持。以粮食高产创建为抓手, 切实建设针对全市不同生产区域的万亩示范片建设, 特别抓好千亩核心示范片建设工作。通过高产创建, 建设一批高标准示范片, 再以点带片, 以片带面, 辐射带动全市粮食生产水平的全面大幅度提高, 切实提高新沂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4.3 大力推进粮食集约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目前, 全市6.67 hm2以上种田大户数量不断增加, 并初步建成5个家庭农场。今后应在此基础上, 按照自愿原则, 下大力气鼓励土地流转, 培植更多的种粮大户, 建设更多的优良家庭农场, 逐步实现粮食生产的集约化和产业化, 提高粮食生产水平, 从根本上扭转新沂市粮食生产的不利局面。

4.4 依托科技挖掘增产潜力

近几年, 新沂市依托江苏省农业科技综合展示基地建设项目, 加大了粮食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引进、试验和示范力度。水稻和小麦均利用33.33 hm2的粮食“三新”展示基地, 召开现场观摩会, 推介优良新品种、秸秆全量还田、水稻机插秧、小麦机条播和机摆播等栽培新技术和新模式。

4.5 落实粮食生产各项扶持政策

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 确保农业和粮食生产任务的完成, 加大对粮食生产和农田基本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 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13,14]。

4.6 主动做好农情信息工作

重点做好灾情、病虫情、收种进度、农资供需情况等农情信息的搜集整理和上报, 为抗灾减灾应变、病虫害综合防治、农资调配等决策当好情报员, 将粮食生产风险降至最低限度[15,16,17]。

摘要:粮食生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该文通过分析新沂市粮食生产现状及取得的成效, 指出其生产存在的问题, 提出该市今后粮食生产的发展思路及对策, 即明确职责, 层层落实;稳定和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进粮食集约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依托科技挖掘增产潜力依托科技挖掘增产潜力;落实粮食生产各项扶持政策;主动做好农情信息工作, 以为新沂市粮食生产工作提供参考。

3.运城市杂粮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篇三

运城市杂粮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针对运城市杂粮生产存在的设施条件差、科技投入不足、加工技术落后等问题,提出今后应通过转变认识、加强科技投入、扩大生产基地、强化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等措施促进杂粮产业化开发,壮大杂粮产业的设想.

作 者:臧延生 徐隽铭 Zang yansheng Xu junming 作者单位:山西省运城市农业技术推广站,044000刊 名:农业技术与装备英文刊名:AGRICULTURAL TECHNOLOGY & EQUIPMENT年,卷(期):2009“”(14)分类号:S519关键词:小杂粮 生产 现状 发展对策

4.泸溪县粮食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 篇四

浅谈盐城市畜牧业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近年来,我市畜牧业发展迅猛,各项生产指标在全省名列前茅,畜牧业已成为我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重要骨干项目和支柱产业,是当前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热点.

作 者:杨凌 葛建东 作者单位:盐城市畜牧兽医站,江苏盐城,224002刊 名:畜禽业英文刊名:LIVESTOCK AND POULTRY INDUSTRY年,卷(期):“”(7)分类号:F307关键词:

5.泸溪县粮食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 篇五

一、明确把茶业作为关系民生的重点支柱产业来抓,推动茶叶生产迅速发展。安溪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茶业的发展,10多年来,对茶业的定位由传统产业→支柱产业→出口创汇产业→民生产业,并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动茶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其在安溪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县有茶园面积30万亩,年产茶1.9万吨,产值10亿元,销售收入30亿元;出口1.2万吨,创汇3000多万美元。主要茶树品种有铁观音(20万亩)、黄、毛蟹、本山、水仙、大叶乌龙等。全县22个乡镇,457个自然村,总人口107万,有70多万人从事茶业相关行业。

二、加强领导,完善机制,为茶业生产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加强领导,县里成立县茶业管理委员会,由一名正处级、三名副处级领导分别担任主任和副主任,农业、财政、计划、经贸、技监、工商、供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任管委会成员,并在每个乡镇都有一名副职负责抓茶叶生产,确保了茶叶生产管理各项措施的及时协调和落实。二是职能机构健全,县里有农业与茶果局、茶业质量监督中心、茶叶科学研究所等配套齐全的职能部门,每个乡镇经作站都配备1~2名专职茶叶技术人员。三是政策落实到位。在全省率先实行茶叶特产税减免3年;县、乡对茶农种茶各补贴每亩50元;县政府在全县发布关于禁止销售使用高残毒农药的通告,严禁在茶、果等农作物上使用高残毒的农药,并试行对连片茶园统一病虫测报、统一定点供药、统一时间喷药。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铁观音名优茶叶基地。政府把铁观音品种作为全县乌龙茶发展的当家品种来抓,每亩补助100元鼓励茶农改植或新垦种植铁观音,10年来共新植10万亩铁观音,形成上规模的名优茶叶基地。

四、重视科技投入,增强发展后劲。安溪的茶树品种、制茶技术许多都引自台湾,并经当地吸收消化和发展,转化成当地的品种优势和技术优势,特别是制茶工艺水平得到不断的改进和提高。近年来又发明和推广空调制茶技术,大大提高了夏季乌龙茶的做青质量,增加了农民收入。

五、政府搭台,文化开道,经贸唱戏。安溪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营造浓厚的茶文化氛围及茶叶市场的培育和拓展,通过政府搭台、文化开道、经贸唱戏,向建设国际型茶都的目标稳步前进。2000-2002年,以县政府为主,每年分别投入800万元、450万元和300万元巨资举办“中国茶都(安溪)茶文化节”大型招商活动,海内外政要、学者、商家云集,规模空前,招商引资取得丰硕成果。还先后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地举办铁观音“茶王”赛,获“茶王”的茶师得到重奖,享受戴红花坐花轿的茶誉。这些都有力地宣传、塑造了“安溪铁观音”品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2000年,安溪县政府由一名副处级领导挂帅,仅靠3万元启动资金、200万元银行贷款,用10个月的时间就建起了占地151亩、5幢建筑面积共5万平方米、有750家店面的“茶都”(一期)。为吸引商家入驻,政府又施行了为购买“茶都”店面经营者解决城区户口“蓝户”和子女就学,提供6成15年银行按揭等优惠政策。“茶都”商铺店面不久就销售一空,政府不仅还了200万元贷款,而且赚了主楼二、三层包括交易大厅、会议厅、茶文化展厅、茶艺表演厅等在内价值2000多万元的固定资产。“茶都”的成功运营,形成了全国最大的茶叶批发市场和“铁观音”茶贸易市场,2002年交易额达到5亿元。“铁观音”茶的发展,茶叶市场的建设,还带动了茶叶包装业、茶叶机械制造业、运输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产业链。(福安市政协茶业课题调研组)

6.泸溪县粮食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 篇六

1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问题

泸溪县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与发展,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合作发展、实现双赢”为目的,依托特色产业,通过“销售+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走出一条合作社参与组建龙头企业,企业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扶贫发展新路子,合作社、企业与农户之间实现了利益共享。目前,该县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14个,其中涉及种植业89个、林业19个、养殖业96个、其他行业10个,入社会员达7623人,带动贫困农户25387户。该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覆盖15个乡镇,数量迅速增长,特别是以椪柑、铁骨猪、玻璃椒、油茶、生姜、葡萄、豆腐、佤乡米“八大”产业品牌及养殖业发展的专业合作社增长较快,发展态势良好。

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缺乏运行机制。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体制不健全,内部控制机制薄弱,运作和管理随意性较大,社员受益小;缺乏服务机制。引导农民组织规模化农业生产,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以集体行为进入市场不够,运作模式不新,规模效应低下,会员市场谈判能力差,故导致农民经济收入增长缓慢,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抗风险能力不强;缺乏资金扶持,发展不均衡。乡镇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存在数量少、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的困境,乡镇与乡镇发展不均衡,且缺乏资金的扶持,尤其是各大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

2 对策及途径

严格规范管理制度。经管、工商等部门要积极帮助合作社农民制定章程、办理登记注册等,建立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管理的等级标准、考核及评价体系,使其运行和利益分配机制更加合理规范。

依托特色品牌产业推进发展。围绕椪柑、铁骨猪、玻璃椒、油茶等“八大品牌”,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支持向农业现代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结合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文化,依托特色品牌产业的亮点,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向乡村休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促进边远山区农民增收。

规范生产环节质量安全管理。引导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标准化生产,统一采购、生产标准、生产技术、产品销售等服务。建立合作社农产品生产档案,实行农产品质量追溯和监测制度;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品牌,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和地理标志等认证活动。

加快市场开拓能力建设。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外销平台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农产品市场开拓体系建设;促进合作社与城市超市、大型连锁企业、农资生产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实现产销衔接,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能力。

注重“能人队伍”建设培养。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和产业能人的培养。按照分类指导、分级负责、注重实效的原则,采取多种培训形式,努力培养一支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有奉献精神的人才队伍。

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政府安排资金,专项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训及发展。农业、财政、扶贫、发改等部门要给予合作社更多的资金支持。工商、税务、金融、林业、水利、畜牧等有关部门要统筹兼顾,研究探讨符合实际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优惠政策。相关部门应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支撑,从而不断促进和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7.泸溪县粮食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 篇七

关于召开全县第四季度安全生产工作会议

精神贯彻落实情况的汇报

县安委会:

2010年9月29日,我县在县梨都宾馆二楼会议厅召开2010年第四季度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县政府分管领导、邀请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协分管或联系领导;县级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有关企业主要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参加了会议。副县长蒲国春作了重要讲话,同时县安委会、县水务局、县交通局、县经济和商务局、县文体局、县建筑工程公司在分别发言,现将发改口针对此次会议贯彻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会上,蒲国春宣传贯彻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精神,部署了第四季度暨“国庆”期间的安全生产工作。县政府2010年第四季度安全生产工作例会暨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工作会议精神,对前三季度安全生产形势进行说明及回顾第三季度全县安全生产工作,并对第四季度安全生产工作进行安排。

对当前安全生产工作强调了以下方面要求:

一、要把握安全生产的新形势;

二、要抓好重点领域安全生产的监管工作;三是强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四是重拳整治建 1

设施工安全次序;四是强力推进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五是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六是加强庆典集会活动管理;七是落实安全责任,抓好应急值守。

8.泸溪县粮食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 篇八

通过对我国工业近几年清洁生产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出我国工业清洁生产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措施,为我国工业领域推行清洁生产,实现节能减排走新犁工业化道路提供参考.

作 者:毕俊生 慕颖 刘志鹏 作者单位:毕俊生(工业和信息化部,北京,100804)

慕颖(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100031)

刘志鹏(北京京诚嘉宇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北京,100053)

9.泸溪县粮食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 篇九

1 东夏镇植保专业化防治现状

东夏镇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始建于2003年, 2005年以后, 随着省市镇各级政府的重视, 该镇的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通过国家 (省) 商品粮基地项目、水稻IPM项目、现代农业项目、水稻病虫害专业化防治项目等的实施, 建立了不同类型的专业化防治队伍, 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的统防统治工作[2,3]。特别是2009年省专业化防治会议后东夏镇农业综合站为加快该镇专业化防治工作的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据统计, 全镇目前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达到了30余个, 机动喷雾器数量达到了500余台, 机手500多人, 投入资金逾10万元, 服务面积达666.67 hm2。

1.1 专业化防治工作现状

2011年东夏镇为全面推进专业化防治工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汇报到位使各级领导重视。该镇成立了以分管镇长为组长的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指导组, 各村也分别成立了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指导组, 主要领导亲自抓。在7月20日镇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指挥部向全镇印发了《镇2009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实施方案》并召开全镇专业化防治现场会, 7月25日前各镇先后都分别召开了专业化防治现场会。各镇农业办在抓好技术指导的同时积极推进专业化防治工作。在做好专业化防治工作规划的基础上积极扩大专业化防治示范, 辐射带动面上发展。二是整合资源,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在现代农业项目里安排资金购置100台机动喷雾器, 200台太阳能杀虫灯免费发放到项目区。鼓励专业化防治组织和种粮大户购买先进植保机械, 并分别给予补贴。三是建章立制, 规范专业化防治行为。镇服务站多次召开专业化防治组织负责人会议, 针对该镇实际情况要求专业化防治组织要基本做到人员编队、制度上墙、服务对象责任到人。规范防治行为, 提高服务质量, 实行工作考核、以奖代补。四是加强培训, 不断提高专业化防治水平[4]。结合新型农民培训项目、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加强对机手专业技术培训。

1.2 专业化防治队伍建设现状

东夏镇植保专业化防治队伍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镇植保站及各镇农技站建立了植保专业队。镇服务站建立的植保专业队, 以公益性服务为主, 用于应急防治。镇服务站利用项目配备的病虫应急控制设备于2007年4月组建了镇级植保应急防治专业队, 配备机动喷雾器50台, 以应对镇内突发性及暴发性的病虫灾害。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植保专业队。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植保专业队, 以专业合作社为依托, 建立植保机防专业队。机手是合作社成员, 以合作社为主导, 在镇植保部门的指导下, 制定防治技术方案、药械管理和使用, 服务于合作社全体社员。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做到制度上墙。每个服务队有1名队长负责, 各负其责, 各管一片。经营管理模式是集中采购药剂, 统一用药, 服务队员按服务面积提成。服务方式有全程防治、代防代治、统防统治3种方式, 获得广大农户的好评。三是农药经营户领办植保专业队。在东夏镇农业综合站的帮助扶持下发展很快,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每个服务队由1名队长负责, 各负其责, 各管一片。经营管理模式是统一供药, 统一用药时间, 统一管理。服务费由服务队员收取归服务队员所有。服务方式采用全程防治、代防代治。四是种田大户领办植保专业队。依托种植大户建立的植保机防专业队 (户) 。他们在防治好自己的同时帮助周边农户代防代治。收取费用90元/hm2·次, 既方便了别人, 又使自己获得了效益。

2 存在的问题

一是机动喷雾器数量不足。因财政投入有限, 目前东夏镇每11.33 hm2耕地才配备1台机动喷雾器。按照农作物播种面积计算, 每6.67 hm2农作物配备1台机动喷雾器。目前在迁飞性害虫大发生、流行性病害大流行的年份, 机器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应急防控的需要。二是专业化防治规模较小。水稻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的覆盖率为20%, 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要求。三是专业化防治组织发展不平衡、队伍不稳定[5]。专业化防治的季节性较强, 植保专业队员收入有限, 目前植保专业队员年龄普遍偏大, 队伍不稳定。四是管理不到位。目前还没有一个对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的管理办法, 专业化防治组织的组建、运行、服务规范及标准、防治效果评估等无章可循。

3 发展对策

东夏镇发展专业化防治组织下一步计划:至2012年专业化防治队伍达到1 000人, 拥有机动喷雾器1 000台, 专业化防治面积达到1 666.67 hm2, 推动全镇平衡发展。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进一步争取领导的重视及有关部门的配合支持, 全面落实农业有害生物应急预案中的资金保障、物资保障及应急队伍保障措施, 以推进专业化防治组织的发展及充分发挥专业化防治组织在重大病虫应急控制中的作用。二是大力扶持以合作社、种植大户、农药经营大户为依托的植保机防专业队, 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6]。三是尽快制订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管理办法, 促进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的健康发展。加强管理, 强化技术培训服务。四是建议农业部门在植保工程项目的建设中, 增加机动喷雾器的配置数量, 以为项目实施区镇专业化防治组织的发展提供硬件基础。同时, 加大对水稻重大病虫防治的投入。

参考文献

[1]王万启, 姜华, 孙莉, 等.王官集镇植保统防统治工作成效显著[J].现代农业科技, 2007 (12) :76.

[2]陈玲玲.长沙市:全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会议召开[J].湖南农业科学, 2011 (6) :61.

[3]谢巧艳, 曾凡杜, 张小兰, 等.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的应用[J].作物研究, 2011 (3) :253-255.

[4]刘超, 杨明进, 王琦, 等.宁夏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发展现状及思路[J].宁夏农林科技, 2011 (4) :47-49.

[5]吴俊山, 梁文斌, 陈华.2010年大丰市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总结[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0) :182-183.

10.粮食生产快速发展建议的论文 篇十

粮食问题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问题。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稳步发展,随着粮食连年增产,各种资源要素紧绷、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增大。同时,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的大量使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连年积累。据农业部统计:全国平均每亩耕地施用化肥量是美国的2.6倍,欧盟的2.5倍;每亩耕地农药用量是美国和欧盟的2.3倍;农工年使用量超过中国以外其他所有国家的总和;国内粮食生产成本逐年上升,粮食价格比国际水平每吨高约900元。随之而来的是资源过度消耗,土地生产能力持续下降,生态环境的承载压力越来越大。农业发展面临生态环境束缚和资源制约,拼资源、拼投入品、拼生态环境的传统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转变粮食生产方式,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1南阳粮食生产现状

南阳是农业大市,粮食总产占全国粮食总产的1%,全省的11%,小麦、玉米、水稻是我市传统优势作物。近年来,我市粮食生产呈现出单产上升缓慢、总产徘徊、品质下降、效益不高的局面: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平均单产在360公斤左右,比全省平均单产低50公斤;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500万亩以上,年均单产365公斤,比全省平均单产低10公斤;水稻种植面积72万亩,平均单产456公斤,比全省平均单产低49公斤。

2南阳粮食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兵团粮食现代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十一

兵团发展粮食现代物流的现状和问题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地处我国西北边疆, 主要以农业生产为基础。截至2008年末,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下辖14个农业生产建设师, 174个农牧团场, 总人口257.31万人, 其中农牧团场人口数高达188.25人, 占人口总数的73.16%。兵团是我国粮食、棉花等农作物主要产区之一, 兵团粮食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新疆的社会稳定和国家粮食安全。

由表1可以看出, 近年来, 兵团粮食产业取得了较大程度的发展, 粮食播种面积及产量有较大幅度的提升。2008年, 由于受自然灾害和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单产水平有所下降, 但粮食产量并未受到较大影响。2008年, 兵团粮食总产量为142.33万吨, 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 (52870.9万吨) 的0.27%, 约占新疆地区粮食总产量 (909.0万吨) 的15.66%。由此可以看出, 兵团的粮食总产量在整个新疆地区粮食总产量中占有较大比重, 兵团粮食产业的发展将极大的影响新疆地区经济发展, 而粮食现代物流技术的迅速发展也为兵团粮食物流提供了发展契机。

但是, 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受到各种条件限制, 兵团粮食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

⑴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信息化程度低

兵团政府对粮食物流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同时由于企业自身资金有限, 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致使库存点不科学、仓容不足、仓储保管技术落后等, 导致粮食流通效率低、费用高, 难以在国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由于信息管理系统不健全, 信息硬件投入不足, 管理技术落后, 严重影响了物流信息服务功能的发挥。网络化程度低导致物流信息不对称以及逆向选择, 严重损害了粮农的利益。同时, 由于未能形成功能完善、组织统一、流通效率高的粮食物流信息系统, 制约了粮食物流产业的发展。

⑵缺乏大型粮食物流中心

缺乏机械化程度高、接受、配送能力强、功能完善的大型粮食物流中心, 严重制约了兵团粮食物流的快速发展。随着粮食现代物流技术的迅速发展, 建立采用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 将粮食收购、交易、仓储、加工、装卸、运输、配送、结算等各个环节实施有机结合, 为客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服务的大型现代化粮食物流中心已成为发展粮食现代物流的重要任务之一。

⑶缺乏功能完善的粮食交易批发市场

兵团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导致各区域性粮食批发市场建设进展缓慢, 市场配套设施落后, 市场主体发育滞后, 交易不活跃。粮食交易成交率低、期限长, 粮食流通无序, 未能形成按质论价、反应粮食真实供求关系的粮食批发市场价格。

⑷粮食运输以包装为主, 导致粮食流通成本高、效率低

兵团粮食流通过程中, 基本以包装储存、包装运输为主, 经常出现散粮打包、包粮运输、运后拆包等重复性作业, 收纳库、中转库和储存库之间未能形成有效衔接。同时, 由于地理条件原因, 适合粮食散装、散运的交通设施不完善, 制约了兵团粮食快速流通。而粮食流通涉及的铁路、交通等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 没有形成系统化、网络化的粮食流通体系, 致使粮食流通成本高、效率低。

⑸缺乏统一的组织规划

兵团粮食企业多以小企业为主, 缺乏大型龙头企业作为中坚力量, 难以对粮食物流进行资源整合和统一组织管理, 导致小企业各自为政, 物流资源分散, 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和资本优势。

兵团粮食现代物流的发展思路

⑴加大兵团政府对粮食物流设施薄弱环节的投入力度

粮食物流设施建设是发展粮食现代物流的基础, 要在兵团范围内以企业投资为主体, 政府适当投资引导的方式进行兵团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条件良好、相关设备完善、仓储容量高的库点, 重点建设适合散粮流通的接发设施。同时, 选择一批骨干粮库进行设施完善和功能提升, 个别库点适当增加仓容。完善重要粮食物流节点, 重点建设若干节点上的物流基地、粮食物流园区和大型粮油配送中心。

⑵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建立兵团粮食物流公共信息服务网络

现代信息技术拓宽了粮食物流企业的管理方式和管理对象, 将传统的以人财物为主要对象、以内部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模式, 延宽到以信息人财物为主要对象、以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模式。

在兵团范围内, 要以各级粮食批发市场、大中型粮食物流、加工企业、质量检测机构等为信息采集平台, 建立粮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及公共信息服务网络系统, 为兵团政府、粮食企业和社会提供粮食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同时, 政府应积极引导粮食企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参与电子商务活动, 推进企业信息化和管理现代化。粮食物流企业应建立自成体系的物流管理信息平台, 用于粮食物流的计划、采购、仓储、运输等各项业务活动, 这样不仅有助于企业获取更多、更及时、更准确的市场信息, 还可以实现粮食物流的全程自动化管理, 进而构筑一个集粮食流、资金流、信息流为一体的开放型、多层次的粮食物流网络体系。

⑶以现有粮库为中心建立区域粮食物流中心

兵团应以大型粮食批发企业和储运企业为主体, 发展现代粮食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以现有粮库为中心, 组建粮食批发市场、粮食储运中心、各地区的粮食仓储、加工和购销网络, 共同构成完善的粮食物流中心, 进而形成符合粮食供求平衡的布局合理的兵团粮食网络体系。建设粮食物流中心是兵团粮食物流发展的需要, 是推动兵团粮食物流业发展保证兵团粮食安全供给的需要。

⑷建立完善的现代粮食物流市场体系

建立以兵团级现代化大型粮食批发市场为中心, 区域性专业品种批发市场为框架, 其他市场为补充的三级粮食物流市场体系。

选择在兵团大中型城市尤其是商业氛围较浓厚的城市, 重点培育大中型骨干粮食企业, 按照现代物流的发展思路重组企业现有资源, 催生新的物流资源, 提高其参与国内粮食流通的竞争力;在小城市、小城镇, 重点培育面向零售网点的专业化的粮食配送中心;积极引导有条件的中小型批发市场向配送粮食及其制成品的方向发展。实施兵团粮食现代物流设施建设规划, 以市场为导向, 以企业为主体, 以现代科技为支撑, 通过各级政府的适当投资引导, 形成高效率、低成本的现代化粮食物流市场体系。

⑸建立健全四散粮食运输体系, 完善区域内“四散化”作业

粮食“四散化”即散装、散卸、散运、散存。粮食“四散化”流通技术是实现粮食物流一体化的关键技术, 通过四散化, 可以提高粮食流通率、降低粮食物流成本。实现粮食“四散化”流通技术可以有效的解决粮食流通速度慢、流通过程中转环节多、流通成本高等问题。因此, 应建成一批适应散装、散卸的兵团主要粮食物流节点, 以粮食交易和物流配送为重点, 以信息化为平台, 将粮食收购、交易、仓储、装卸、运输、配送、信息等方面实施有机结合, 建立为客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服务的大型现代化粮食物流中心。

⑹培植大型粮食龙头企业

大力培育兵团粮食骨干龙头企业, 发挥龙头企业带头作用, 对兵团各中小粮食企业进行统一组织管理和资源优化配置。坚持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粮食加工企业与粮食赊购企业同步发展, 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思想, 提高管理、创新和新产品研发能力, 为粮食深加工、精加工和综合利用创造条件。同时, 延长产业链条, 形成优势产业, 以确保粮食物流始终处于良性运作状态, 实现粮食快捷、高效流通。

⑺大力发展兵团交通运输业

十六大以来, 兵团政府部门不断加大了对交通运输业的资金投入和建设力度, 基本形成了以连接国、省道为依托, 以垦区经济主干为骨架, 辐射团场、连队, 覆盖兵团各垦区的公路运输网络, 民用汽车拥有量大幅度增加, 旅客周转量及货物周转量逐年上升。目前, 新疆自治区交通建设正处于大投入、大发展的重要时期, 2009年至2013年, 公路建设总投资将达800亿元。

12.关于安全生产现状及对策调研报告 篇十二

一、全市企业基本情况及现状分析

我市是一个老工业基地,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是新中国成立后建市较早的工业城市,资源丰富。近年来,随着我市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各种不同性质的中小型生产经营企业相继在我市落户,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农副产品加工、冶炼、建筑建材、电力、化工等行业,其中:有化工企业26户,清洁能源企业37户,建筑建材企业41户,选矿冶炼企业33户,农副产品加工企业49户,煤矿、非煤矿山20户,其它生产经营企业147户。这些企业中,大多数企业为私营企业,经济效益普遍较低,致使安全投入跟不上安全生产的需要,安全状况相对较差,事故隐患大量存在,事故多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模小,安全投入不足,设备陈旧,安全基础薄弱。这些企业大多是民间投资或改制的中小型企业,资金匮乏,生产设备落后,安全性差,普遍存在着厂房陈旧、设备老化、工艺落后等问题,经营者抱着侥幸心理,违章指挥,冒险蛮干,隐患得不到全面整治。

2、经营者素质不高、员工流动性大。被调查企业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懂安全、会管理的业主不足20%,对国家在安全生产上颁布了哪些法律、法规、标准,企业应遵循哪些安全标准一无所知,对如何防止事故知之甚少。此外,这些企业用工灵活,员工流动性大,使得业主大多不愿意在财力和精力上对从业人员进行必不可少的安全技能培训,员工安全意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和群体保护能力。

3、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相当一部分企业缺乏现代安全管理意识,采用的是经验型管理,部分企业法人或经营者法冶观念淡薄,搞以包代管,有的相当规模的企业并没有按要求成立安全管理机构,不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未投入必要的资金用于整改隐患,不为员工提供必备的劳动防护用品,安全管理基本处于失控状态。

4、具有高危性和分散性,管理难度大。我市企业大多分布冶炼、化工、建材、煤炭生产、机械加工、矿产品加工、农产品加工等,点多、面广,分散在乡镇、园区或山区,市安全监管部门和乡一级政府苦于人力少、资金少,难以对所有企业实行有效监管,使不少小企业成为安全监管的“真空”和“盲区”。

二、我市企业安全生产及政府安全监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不熟悉,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视不够。80%以上的企业对生产经营活动中应遵循的法规、标准不了解,在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上,大多处于资本原始积累初期,经营者安全意识不强,重生产、轻安全,重发展、轻投入。形成规模大的企业比规模小的重视,改制后的企业比改制前的企业重视。

2、从业人员素质不高,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中小型企业由于用工形式灵活,员工流动性大,且大量招收的是农民工,文化素质低,大多未经过安全培训就上岗,安全知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三违”现象时有发生。

3、政府对企业监管缺乏必要的条件和手段。由于企业点多面广,监管力量薄弱难以对所辖企业实施有效的监管,个别乡镇对企业的安全监管因无人员而处于被动工作状态,相关政策法规、文件要求贯彻落实不力,安全生产情况统计不到位,对企业安全生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心中无数,更谈不上对加强企业安全管理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三、抓好我市安全监管工作的对策

中小型企业是我市经济发展中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用市场经济的新思维、新办法去解决在安全生产上存在的问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监管措施和手段,加快工作方式方法的新转变,努力实现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发展。

1、建立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审核准入制。

要强化源头管理,把好准入关,加快实现从事后查处向本质安全转变。一是严把高危行业市场准入关。严格实行高危行业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制度,对安全投入不到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安全隐患没有彻底整改的,不得通过审查。同时,加强对已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企业的动态管理和跟踪监控。二是严格实行各类建设项目“三同时”。按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有关要求,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必须严格履行“三同时”,达到相应的安全生产条件,并具备达到和满足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须的资金投入能力,以及一定的风险承担能力,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提高事故的防范能力和灾害事故处置能力。三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积极落实“科技兴安”战略,监督生产经营单位注重安全技术改造,积极采用安全生产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加快对不符合安全生产的旧工艺、旧设备的淘汰进度,从源头防范各类事故发生。

2、强化教育培训,加快实现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转变。

从近几年我市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绝大部分事故是因为企业管理人员和各类从业人员安全意识不强、安全素质偏低、“三违”现象严重等造成的。为此,要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宣传安全生产工作先进经验和典型事例,增强全社会安全生产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和防范意识,形成全社会参与和支持安全生产工作的良好局面。二是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坚持依法建立并严格执行特种行业、岗位持证上岗制度,加快建立和完善我市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体系,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安全生产知识培训,提高各类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安全防范和职业安全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对企业法定代表人、安全监管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以及新上岗一线工人的安全培训和考核,不断增强企业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三是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大力开展企业内部从业人员安全教育,注重发挥乡镇、社区、村委会等基层组织作用,进一步扩大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安全生产氛围。

3、强化长效机制建设,加快实现从集中专项整治逐步向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管理转变。

要着力建立健全并落实好安全生产工作机制:一是健全完善以行政一把手为核心的安全生产责任制网络体系,使安全生产工作责任明确,落实到人。二是要逐级健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通过层层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将安全生产责任分解到各基层,落实到每位员工,并进行严格考核管理,形成完整有效的安全生产监管保证体系。三是建立健全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机制。切实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要企业的监督检查和事故隐患整改,始终把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整改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四是要依照国家、地方有关法律法规,认真查处,严肃处理,并追究事故责任者的责任、有关领导的责任和相关部门人员的连带责任。五是安全投入保障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安全生产经济政策,加快我市煤矿、非煤矿山、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的风险抵押金缴存,为高危行业从业人员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工作进度。

4、引导企业走安全标准化之路。

安全标准化达标验收取得成效的经验表明,加快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是推动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方式。今后,将在近年开展安全标准化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安全标准化创建工作,进一步制定安全管理标准,着力抓好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选矿冶炼、机械制造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力争用今明两年时间,确保重点行业及领域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水平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5、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加强安监队伍自身建设。

13.关于农村粮食生产现状的调查报告 篇十三

民以食为天,一个国家的粮食生产是整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其重要性可与一个国家的军事、政治等同而视,我自己也有5亩责任田,每年都还会做做农活。我所在村庄是丰城市张巷镇邹坊村委会,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地,耕地约2000亩,人口1500户,属于中小型村庄,是属于赣抚平原地带,主要耕种水稻。几十年来,本村耕地经历了“由衰到盛再到衰”的阶段,50年前,由于耕作技术制约,尽管耕地面积广阔,但没有高效化肥及现代化的耕作机械的帮助,收成不是太好,农民将收获的希望寄托在天气的风调雨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科技实力都有了显著提高,10年后机械化耕作普及到我所在的村庄,收割机、犁地机、播种机„„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农业机械雨后春笋般投入了使用,农忙时节不再有全家动员的忙碌场面,也不再有数日的辛苦劳动,然而粮食产量却有了极大改善,由50年前的亩产量300斤到了现在的1000斤,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切变化离不开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开明政策。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宣布,从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这意味着9亿中国农民将依法彻底告别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和粮食生产,把稳定发展粮食

生产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高科技技术应用推广到农业生产、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全局性工作来抓。6年来,中央财政“三农”投入和“四补贴”资金逐年增加,今年良种补贴等“四补贴”资金由2003年的3亿元增加到1230亿元,尤其是中央财政3月初就提前预拨了“四补贴”资金1116亿元。水利部加大冬春农田水利建设和抗旱水源调度力度。中国气象局认真做好春季农业生产气象服务。各地也纷纷出台扶持粮食生产的配套政策措施,千方百计加大投入,为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有报道分析,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粮食生产的总体发展趋势是:产量增加,面积减少,比重下降。全国粮食产量连续迈上40000万吨(1984年40731万吨)、45000万吨(1993年45649万吨)和50000万吨(1996年50454万吨)三大台阶。粮食播种面积,1980年为117234千公顷(17.59亿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0.1,1990年为113466千公顷(17.02亿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6.5,10年间面积减少3768千公顷(5600多万亩),比重下降3.6个百分点;2000年为108463千公顷(16.27亿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69.3,10年间面积又减少5000千公顷(7500万亩),比重下降7.2个百分点。

然而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有一些方面没能够被足够重视,当前面临许多困难,产生了许多问题。、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地表水局部污染比较明显,属于有机污染类型,空气污染继续加重,尘类颗粒物是本地空气的主要污染源。、农业设施相对落后。有些偏远山区仍然采用手拉肩扛的运输

方式,使用镰、辘轳等古老的生产方式进行作业,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比远远落后,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

耕地面积占用。随着城市化脚步加快,城市面积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农村成为市区,耕地变为城市,面积逐渐减少。

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水涝灾害一直是困扰南方的一大问题,今年东北的特大旱灾严重影响了粮食产量。其他诸如冰雹、沙尘,寒流等,都使农业生产不同程度地受到损害。

粮食问题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等特点,是一项庞大系统工程。要使这个问题获得全面、持久的解决,就需要整个国家的人民做出共同努力。

控制人口的增长。能控制人口,又能提高粮食产量,粮食供应就会得到保障,人民的营养状况也会得到改善。

依靠科学技术的提高与推广,开展新的绿色革命,提高农业生产率;重视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及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等。为了不断增产粮食,保证人类有充足的粮食供应,一方面要为农业生产开拓新路,大力开展生物科学的研究,利用遗传工程培育新的优良品种,大幅度提高农畜产品产量;一方面要更加充分合理地利用和保护现有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注意保护生态环境。

提高现有耕地的单位面积产量。中国肥沃而便于耕种的土地,现在差不多都已开垦。剩下的可耕地数量已不多。不仅如此,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发展,城市扩建,房屋和交通占地等原因,耕地面积还在不断缩小。因此,为了增加粮食生产,就必须提高现有耕地的单位面

积产量。

尽量改变落后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把发展农业技术,努力增产粮食同支持和援助贫困国家、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紧密结合在一起。把确保国家和家庭粮食安全置于国家发展政策的首要地位,使社会的所有部门、各行各业都能保护和促进农业增产。

14.开县粮食生产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 篇十四

1 开县粮食生产现状

1.1 开县粮食产量情况

从表1中可以看出, 2009—2011年开县粮食播种面积呈上升趋势, 从12.29万hm2增加到12.66万hm2, 增加了0.37万hm2;2011—2013年基本持平, 都稳定在12.63万hm2以上。近几年粮食总产量基本是增长态势, 但增长幅度不大, 2014年粮食总产量数据为60.12万t (数据来源2014年统计年报) , 总的来说, 开县粮食产量总体是上升的, 平均保持0.9%的增长率, 增速比较缓慢。开县粮食生产主要由谷物中的稻谷、玉米和薯类中的马铃薯三者构成, 三者占开县粮食产量的70%左右。

1.2 开县粮食作物产值情况

从表2看, 近几年开县粮食生产总值大幅增长, 从2009年的98226万元增长到2013年的174477万元, 增加了76251万元, 增长77.6%。但是粮食生产总值增长率从2011年已开始下降, 到2013年增长率已经降到5.01%, 说明现在粮食生产总值增长空间比较小, 增长难度比较大。

数据来源于2009—2013年开县统计年鉴。

2 影响开县粮食产量的相关因素分析

2.1 农村劳动力构成情况

从表3 可以看出, 近几年开县农业人口总体是在下降的, 仅在2012年有所回升, 不过2013年继续下降且幅度增大, 农业人口从2009年的139.23万人减少到2013年的114.23万人, 4年间农业人口减少25万人, 减少18%。而农村劳动力由2009年的76.50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79.74万人, 增加3.24万人。但是从事农林牧渔业人口并没有随着劳动力的增加而增加, 相反4年间减少1.36万人, 减少4.4%, 说明农业经济效益不高, 农村中的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农业产业。

2.2 农业生产条件构成情况

从表4可以看出, 开县近几年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特别是种植业耕整机的数量从2850台增加到16295台, 增加了4.7倍;随之机耕面积也从31500 hm2增加到60667 hm2, 几乎增加1倍。但总的来说, 开县的农业现代化的水平还是较低的, 农用大型机械设备总数量少, 有效灌溉面积增幅不大, 而这几方面的因素都会影响和制约粮食生产。

2.3 农用化肥施用量变化情况

从表5可以看出, 农用化肥的使用对作物增产有重要作用, 近几年来开县农用化肥用量是在逐年增加的, 由2009年的46292 t增加到2013年的57428 t, 净增11136 t, 增幅达24.06%。其中, 磷肥是保持稳定的, 增减幅度不大;氮肥、钾肥和复合肥增加幅度较大, 氮肥增加了21.92%, 钾肥由1456 t增加到2143 t, 增幅高达47.18%;复合肥施用量也大幅增加, 4年间增加了4970 t, 增幅达到41.17%。

出现这些变化与新技术的推广密切相关,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民大量使用化肥尤其是碳酸氢铵、尿素、过磷酸钙等单质肥料, 造成土壤氮素含量和磷含量明显增加;近几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使钾肥和复合肥施用量大幅增加。

2.4 财政对农业资金投入情况

从表6中可以看出, 近几年开县财政对农业的支出绝对值在增加, 由44137万元增加到108453万元, 净增64316万元, 增加了近1.5倍;但由于财力有限, 其整体投入比例还是偏低, 自2009—2013年5年时间财政支农资金分别占财政总支出的17.86%、13.41%、15.39%、11.39%、12.88%, 总体有一种逐渐降低的趋势, 农业投资比例还不稳定, 资金投入还存在一定不足。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开县的粮食总产量在近几年维持着上升趋势, 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依然十分严峻, 如得不到有效地解决, 必将影响开县粮食生产的发展和现代化农业的推进。

3.1 基础设施难以满足需要

对开县这样传统的农业大县来说, 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发达程度对粮食生产的发展乃至全县的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道路、水利等投入高、见效慢, 社会和政府对这方面投入缺乏热情, 造成基础设施难以满足需要, 抗灾能力较弱、大中型机械适用范围受限等问题一直影响着开县的粮食生产。

3.2 土地流转效率有待提升

通过土地流转, 依靠有经验、有实力的大户和龙头企业实现规模化生产, 提高生产效率, 是开县发展现代农业和保持粮食连年增产的“法宝”。近年来, 开县各级职能部门也一直认真贯彻落实土地承包政策, 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 积极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开县土地流转表现出了规模扩大、速度加快的趋势。但是, 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对土地流转的效率产生了不良影响。 (1) 在现有政策下, 农民在土地上进行无代价的生产经营, 同时享受着国家的惠民补贴, 导致有些农民不愿轻易放弃土地, 有些农民则担心土地长期流转会导致其丧失土地承包经营权, 对土地流转持谨慎观望态度。 (2) 基层领导干部重视不够, 认为土地流转是农户自己的事, 尤其是土地流转工作政策性强、敏感度高、矛盾多、难度大、涉及到千家万户, 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 (3) 部分制度性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土地的规模流转和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在金融信贷方面, 由于通过流转获得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担保和抵押贷款, 导致一些农业经营主体难以获得信贷支持。

3.3 粮食种植大户成本偏高、收益偏低

开县粮食种植大户的成本主要体现在土地、人工、机械化水平、化肥、农药等方面;而其收入则依靠粮食产量、市场价格以及财政补贴水平。由于道路等基础设施薄弱, 开县大部分粮食产区都只能使用微耕机等小型农业机械, 大大增加了粮食生产成本, 从而造成收益偏低, 再加上自然灾害、病虫害和市场价格波动等不可预知的情况, 农户亏损的风险极大。

3.4 从业人员老龄化现象严重, 整体素质下降

自改革开放以来, 开县每年输出的劳务人员超过50万人, 这些外出务工人员主要是一些有一定文化知识和一技之长的青壮年, 这就导致了县内从事种植业的人员以老、弱、病、残和妇女等为主。开县农村劳动力的这种构成, 使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接受难度增大。

3.5 产业单一, 竞争力不强

根据调查走访, 开县粮食作物的生产还处于初级阶段, 虽然有些种植大户注册了商标, 试图打造产销一体的运营体系, 但由于资金、人才和市场等方面的制约, 产业很单一, 并没有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条, 就导致整个粮食生产竞争力不强。

4 对策与建议

开县粮食产业面对当前市场经济冲击、人力成本飙升、基础设施不足等因素的“前后夹击”, 其发展显得举步维艰, 开县作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和人口大县, 各项产业的基础都比较薄弱, 政府的财力也有限, 必须把有限的资金、土地和政策等资源用在刀刃上, 并尽可能地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粮食产业发展。

4.1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修复失能设施

今后政府应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 努力改善基础设施状况。此外, 曾经兴修了很多渠堰等基础设施,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没有得到很好的养护, 从而导致功能丧失, 如果能将其中有价值的设施修复让其恢复功能, 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业发展和基础设施不足的矛盾。

4.2 建立行之有效的土地流转模式

未来粮食产业的发展对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需要试验并建立比现阶段更行之有效的土地流转模式, 最大限度地保护、利用耕地。 (1) 进一步加大土地流转组织领导力度。大力宣传引导, 让广大农民看到土地流转带来的实际利益, 进而转变思想观念, 提高农民流转土地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 强化政策扶持, 鼓励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对流转土地达到规模以上和一定期限的农业经营主体给予奖金奖励和补贴;鼓励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专业化企业流转。同时,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 在农田水利设施、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安排上向规模经营主体倾斜;把规模经营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 降低土地流转主体贷款门槛。 (3) 完善保障机制, 鼓励农民自愿流转承包土地。对承包土地全部流出的农户, 在参加就业培训、岗位推介和个人创业等方面给予支持。对举家迁入小城镇落户农民, 在建房、购房、经商和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 (4) 健全服务体制, 强化土地流转指导服务。把握政策原则, 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坚持依法执行土地政策, 加强土地用途监管, 不能改变土地用途。 (5) 健全流转机制, 促进土地流转规范有序进行。搭建土地流转信息服务网络平台, 收集发布土地流转需求信息, 降低流转成本, 提高流转效率, 促进土地流转工作健康有序推进。

4.3 加大政策性资金投入, 鼓励种粮大户使用农机耕种

上一篇:浅谈澄城婚嫁习俗下一篇:街道2011年诚信建设工作总结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