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机构述职报告范文

2024-08-19

教育机构述职报告范文(精选8篇)

1.教育机构述职报告范文 篇一

农村教育调查报告范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乡教育发展极不平衡。农村教育明显落后于城市教育。我国农村有着9亿人口,其教育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整个国家的提高。下面来看农村教育调查报告范文。

农村教育调查报告1

一、调研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GDP的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也在急剧加大。2005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两者的收入比为3.22:1。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加速和不一样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拉大,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公平、公正,而教育公平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资料,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没有教育的公平公正,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既能够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率目标,又能够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公平目标。社会的教育在社会流动、社会分化中具有“筛选器”的功能,又具有稳定器、平衡器的功能,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按照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当以和谐理念来引领教育发展,经过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经过构建和谐教育,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仅有农村得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农村发展的基础是搞好农村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地方事业,担负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基础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提高。然而,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

二、调研对象

此次我调查的对象就是针对农村的基础教育现状展开的。基础教育,就是人们在成长中为了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识。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本报告的研究范围主要是有关我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

三、调研目的

1、经过进行实地调查和网上搜集资料,活的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信息

2、分析农村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

3、经过分析具体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的案例,切实掌握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

4、对本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问题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

5、探索解决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途径,共同探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

四、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分析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异常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施以来,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农村教育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失调,所以农村教育状况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政府投入有限,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必须的财政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异常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在校生占全国在校生的绝大多数。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合计约1.93亿人,按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70%算,农村在校生约1.3亿人。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总投入中义务教育阶段所占比例过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始终低于60%,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近年还不足30%。并且,在农村义务教育总投人中,政府财政拨款所占比例也不高。尽管近年中央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有所增加,但最高也只到达64.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县乡财政与农民负担”课题组2001年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农村义务教育的投人中,乡镇一级的负担竟高达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中央财政只负担了2%。而在国外,中央政府是义务教育资金来源的主渠道,有的国家中央政府投入占整个基础教育投入的比重高达80%。

长期以来,农村义务教育主要以农民投入为主。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前,农村义务教育事实上主要由农民承担。税费改革后,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来源基本是以乡镇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农村教育费附加以及收取学杂费、教育集资等。乡级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中承担了全部职责。农民的“合理”负担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支柱。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在农民减负的同时,教育也大幅度减收,一些地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状况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由于经费不足,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设施十分落后,一些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2004年,我国农村地区危房比例仍然较高,全国小学和初中共有4542.3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此外,每年新增危房约1750万平方米,因自然灾害受损的校舍约200万平方米,小学和初中校舍危房率分别为5.6%和3.7%。虽然2006年,国家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新的保障机制,许多学校新修了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但在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方面,农村中小学与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其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水平更低,从而最终导致农村学生流失。

(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教学水平低,教学质量堪忧

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整个教育环节中至关重要。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调查发现,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尽如人意。

1、师资力量匮乏,农村师资“缺血”

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严重,很多人不愿到农村任教。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宁愿在家待岗,也不愿当乡村教师。同时,家里有门路的、教学水平稍高的教师也想办法挤入城市。再加上这几年城市学校扩招,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也开始从农村招聘教师。随着进城教师的择优录取,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流向了城市。由于师资的流失,贫困农村的中小学校里一个教师跨年级、包班上课的现象司空见惯。在农村许多学校,、机、、、美术等方面的教师严重缺乏,无法适应新课改后的需求。另外,造成农村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的单向流动,即优秀教师只具有向上的流动性。如果村里的教师教得好,则入编进入镇里的学校,镇里的教师如果教得好,则进入县城里的学校。依此类推。这种带有刚性的评选机制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系统只能得到较差的师资来源。农村师资原本“先天”不足,无奈又遭流失之痛,农村师资严重“缺血”。

2、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专业化程度偏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学历达标与本事达标存在较大落差,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以湖南省为例,农村小学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占的比例不到城镇的20%,初中也只相当于城镇的一半,如衡阳市农村学校教师第一学历合格率为22.7%。尽管经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得到极大提高,但教师素质仍然不能满足义务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农村一些学校的大部分教师是本镇(县)未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一些初中毕业生也当起了教师,很多贫困县还有一部分教师小学毕业。另外,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日,他们无法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构成不了梯队,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师的低素质直接影响、限制了学生素质的提高。由于教学质量不高,农村一些学校的生源逐渐流失。在一些地区,“村小学到中心小学,中心小学到县城小学,优生不断流向县城”已成了趋势。长此以往,学校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并将随着这种恶性循环而趋于萎缩。

(三)家庭贫困,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由于教育投资少,本应由财政支付的教育经费负担转移到农民家庭,义务教育已无义务之实,老百姓需要自我负担学费。农民一年的收入本来就很少,大部分用来支出子女的学费,一些多子女的家庭出现了教育致贫现象。农民不堪教育费用的重负,导致其子女失学、辍学。另外,近年就业形势不太乐观,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生在大学学的知识在农村派不上用场,使得农村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一些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读书,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出去打工挣钱以贴补家用。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贫困人口失去学习机会,也就限制了他们获得个人发展的机会。

五、营胜村基础教育案例分析

此次调研我来到了辽宁省丹东市五龙背镇的一个普通的乡村-营胜村,调研结果如下

(一)教育现状

据2009年数据显示该村约有人口1500多,学龄儿童接近200多,全村仅有一所小学,六个年级共有教师9名,9名教师中无本科以上学历者,7名专科学历,2名初中学历,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5人。调查发现,该村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方面,师资力量缺乏教师不配套和跨年级上课现象严重,很多教师都是上了这门课再上那门,由于照顾可是来,只能让一些班级学生自习或做作业。我们还了解到由于农村教师的待遇低,办公条件差,农村基础教育岗位难留人,教师调动频繁。另一方面,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素质低的“三低”现象。大部分教师为“民转公”教师,由于他们的年龄偏大,业务素质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由于受政策因素的制约,该村近3年未补充过教师,导致教师严重不足和失衡。而镇上的中心学校和交通条件较好的学校教师普遍超编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同时由于一批学历低、素质不全面的人员进入教师队伍,再加上“民转公”教师,使得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年龄结构也不合理。农村课程改革对目前的农村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主角行为必须实行全

方位的转变。由于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资历、学识水平、身心状况差异较大,所以转变过程困难很多。

2、学校管理方面有待改善。一是校长结构欠合理,老的老了,工作精力有限;年轻的又过于年轻,没有什么工作经历,更谈不上有较好的工作经验。二是部分校长对学校的管理工作较为片面,只注重学

校教学管理,对教学管理以外的,如学校安全管理,学生的德育工作、疾病防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管理的力度不够。

3、学校经费困难。实施“一费制”和“两免一补”后,人民群众的负担的确减轻了,但学校的办公经费受到必须影响,由于政府财力有限,上头的拨款也难以及时足额到位,使学校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受到必须的影响,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实施,如校舍建设、绿化学校的创立等。

六、关于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

针对农村基础教育出现的困难,今年我国提出了实施教育救助。教育救助是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为保障适龄人口获得理解教育的机会,从政策、物质和资金上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所供给的援助。限于农村的基础,农村地区难以实现教育的自救,所以,进取发挥政府的调节功能,及时实施农村地区的教育救助就成为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教育经费方面

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同时建立农村教育财政保障机制

缓解基础教育投入问题的关键是解决财政乏力的问题。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应当由政府承担职责。提议国家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并严格规定农村教育投入的恰当比例。我国许多省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教育集资被取消,县乡财政收入减少,为了保证县乡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中央应确定必须比例的税收进行转移支付,专门用于农村基础教育。切实发挥国家公共财政资金在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中的绝对主体作用,构建基础教育投入主要由中央财政、省级财政承担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最终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和保障农民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机会的长效机制。

2、拓宽筹资渠道,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还没有到达完全支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水平,所以从长远发展来看,农村教育经费完全靠国家长久支付的可能性并不大。要想使农村义务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除了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证外,还应当经过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筹措经费。比如能够建立“义务教育基金会”理解来自社会各界的捐助;发行教育彩票,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义务教育。所得的资金由政府根据有关政策统一进行调配,切实定向用于农村教育。同时提议国家出台农村教育救助法,以保证农村教育的优先发展。

(二)师资方面

1、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

农村教师信息闭塞,理解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其教育理念、教学方式都与城市的教师有很大差距。所以,各级政府要大力开发并充分利用国内外教育援助项目,加强对农村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同时在教师继续教育政策方应对农村教师要有所倾斜,比如为农村教师供给免费的培训,适当增强教师培训名额等。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要增加一些新的理念方面的资料,同时还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景,注重教师实际教育教学素质的提高和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以切实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2、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

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教师的双向流动。实施“教师交流机制”,把城里的教师交流到农村支教半年或一年,带动农村的教育;农村教师则到城市学校去实习,充实提高,以解决农村教师单向流动的问题,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从而有效控制辍学率。比如河南省在1995年就硬性规定,刚毕业的大学生必须到农村支教一年,并把支教作为将来评职称的一项条件。同时给予支教大学生提前半年转正的优惠条件。2006年,郑州市又出台了新的教育救助政策,从2007年起,郑州市将在5年内实现所有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1年。郑州市教育局文件规定:从2006年起,市直学校每年下乡交流人数应不低于全体教职工的10%。另外,政府也能够在政策方应对农村有所倾斜,比如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巡回授课,鼓励紧缺学科教师的流动等。

3、制定可行的措施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由于农村学校条件差,工资待遇低,大部分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去。他们一是害怕无机会再进城市的学校,二是担心自我到农村会被同化。因为农村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再加上农村学校硬件设施严重不足,新教师难以进行教学改革。为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政府就要给予到农村任教的师范毕业生必须的优惠政策。

4、充分利用农村的现有资源与条件开发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在硬件上相差甚远,在短期内不能改变现状的情景下,农村学校的教师也不能总是一味的抱怨,要充分利用农村一切可用的现有教育资源,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不足,开发适合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农村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贫困家庭方面

教育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重要途径。贫困家庭在社会资源尤其是教育资源的享有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果没有辅助性的机制保证他们得到教育的公平,那么贫困本身则有可能成为“世袭”的不幸命运。这种个人命运的恶性循环。最终使整个社会受到危害。所以政府要采取措施,把对贫困学生的教育救助作为农村教育救助的重中之重。

1、建立稳定的教育救助机制

各级政府要成立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贫困学生救助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中小学救助受援捐赠中心”,同时还要增配全额拨款事业编制,设立中小学贫困学生救助专项资金,并将助学工作列人政府工作目标管理,明确各部门职责,整合各方面力量,统筹协调和指导本地区的经常性助学活动,推进救助贫困学生工作。

2、加大教育救助力度

对贫困学生的救助要以政府资金为主,继续执行“两免一补”政策并要落到实处。同时要以经常性捐赠活动为载体,组织和发动各界人士捐款助学,对口帮扶。目前,无论是政府的救助、社会的捐助,还是学校的奖励与减免,总体来看教育救助覆盖面不大,平均到人的额度较低,救助力度偏小。所以,各级财政要每年安排贫困学生专项救助金,加大救助力度。

3、努力扩大教育救助范围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不断提高,我国逐步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已成为可能。2005年11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京举行记者招待会,教育部首次发布《全民教育国家报告》。该报告列出了我国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时间表:到2007年,使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费),保证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到2010年,全国农村地区将全部实行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到2015年,全国将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然而,政府、社会对高中教育的贫困救助问题,相对来说关注不够,虽然有一些相关政策,但执行中存在若干问题。从全国范围看,多数地区至今缺少刚性的制度和措施。所以,在进行教育救助时,要把救助的范围扩大到高中。

总之,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多管齐下的教育救助体系,制定合理的教育救助政策,是农村教育救助及时性、长效性的重要保证。

七、启示与结语

经过几天时间的调研,我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有了初步的认识,以上就是这次实践活动所获得的一些具体情景,但光了解情景并不够,既然是调研报告,就要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下头我将结合我校在09级学生中开设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的具体资料,来简单阐述和总结下关于这次对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调研活动,以便更好的到达“关注民生,和谐发展”的主题实践活动的目的。

从调研的对象——营胜村以及参考整个中国的农村基础教育来看,我认为,中国农村的基础教育之所以令人堪忧的原因有:一是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够。农村本身的经济水平十分有限,而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够,教育对经济的促进就体现不出,长此以往,便构成了恶性循环。这是中国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二是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和不精。广大农村地区师资稀少并且专业度相比之下严重不足,这对农村教育是严重不利的。三是农村家庭本身的贫困问题致使农村基础教育始终得不到提高,“没钱上学”是广大农村孩子受教育的一个严重的障碍。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的问题是中国的重要问题,而农村的教育问题更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中之重,就本次调研的是营胜村而言,他们就亟待靠经济去帮忙教育、靠教育去反哺经济、推动经济增长,以此来实现民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才能让营胜村变得富有,和谐,完美,才能让中国更加强大,富强,和谐,稳定!

农村教育调查报告2

在今年的暑假我参与了我市遵义师范学院组织的以“勇担强国使命共建和谐家园”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其间,我们深入遵义市道真县棕坪乡进行了为期15天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资料有:支教扫盲、文化宣传、法律普及、义务劳动、开展农技知识培训、社会调查、济困助学、走访老党员和重走长征路等。其中,我重点参与了义务支教和社会调查两项。

此次活动使我们当代大学生能够深入农村,了解农业生产,近距离和农民接触,了解当下农民的生活现状。对中国部分地区的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有了整体的感性认识,得到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同时,经过此次活动,也使我们当代大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锻炼了本事,磨砺了意志。对继承和发扬“五四”爱国、提高、__、科学的光荣传统,把爱国热情和成长成才的强烈愿望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行动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活动以支教为主,故所得成果也是与教育有关。现将活动成果汇报如下:

此次“三下乡”活动重点针对棕坪乡的小学、初中学生进行假期补课。授课资料以中学阶段的主科为主,兼办有兴趣特长班。我在这当中担任七年级和九年级的数学教师,支教为期十天,共授课21课时,教授学生一百余人。其间利用休息时间,对部分学生进行了家访。经过当堂授课、家访以及同当地学校领导座谈,对农村的教育状况有了大略的认识,并为之作了相应的整理和思考,从而得出了一些初步分析结论和提议。

1、存在的的问题:

经过这么多年的新农村建设,且加上近来大搞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就目前而言,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已日趋完善,供水供电不成问题,教室教具给配充足(比如也能实现多媒体教学),学生食宿很有保障。所以,此刻限制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已不再是硬件设备跟不上的问题,而是出此刻软件上。具体而言,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在这种乡镇中学是严重不足的。首先是优秀教师不愿意进来,再者是进来了留不住。这是农村教育长期缓慢发的展的关键因素。

其次,教育往往是双向的,一方面需要学校的管理,但家庭的管理会起更大的作用。但就调查下来的结果来看,家庭这一块基本上没能对学生的教育作多大的贡献。其中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家长大多是农民,平时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教育。如果是留守儿童则祖父母辈就更没有闲暇也无精力对其进行教育和管理。另一方面,家长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对于此刻子女所学的课程,基本上是没有本事进行专业的指导的,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多数农村学生并不一样城市的学生一样用很多的课余时间来学习,相反,农村的学生自律本事普遍不强,这主要是观念差异所致。所以谈及如何提高成绩这个问题上,学生和家长由切身体会而得出统一的结论是,教师严则成绩高,反之则低。这也合乎眼下应试教育的规律,这种教育体制下,并不要求学生有多么高的自主发挥,而是看谁肯下功夫,肯花时间,只要拼命做、背,就会成效显著。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应试教育在维系城乡升学公平上还是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当然,农村学生的基础不牢固早已是路人皆知的,但经过调查下来的情景来看,基础不厚可是是疥癣之疾,劲头不足才是心腹大患。因为基础不足尚能够亡羊补牢,劲头丧失、锐气大减则是釜底抽薪。以往想当然地以为农村的生活条件大不如城市,人言:困于心,横于虑,而后作。农村的孩子为改善改变这种状况而奋发读书。但实际考察下来与梦想大相径庭。具体是何种原因造成今日之农村学生思想之贫大于物质之贫尚待查明。或许是今日农村的物质生活相对提高,也或许是电视网络的舆论作用。总之,摆在眼前的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此外,地方保护主义也是阻碍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一支力量。据了解,当地的初中学生一般不会在中考时填报遵义市的重点中学,其原因并不是没人有那个实力,而是填本县以外的高中,万一落榜,即便是上了本县高中的分数线也不必须能上该中学。所以多数的学生为求稳妥不得不填报本县的一般高中。学生水平有限固然是事实,但当地教育部门为维护自我的利益不鼓励也就算了,还如此设置障碍对学生就太不公平了。升学管道不畅通,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2、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地方特色和整体优势,提出以下改善意见:

首先是在学生方面,虽然大多学生基础薄弱且学习进取性不高,但其资质还是相当不错的。山村虽然物质条件不甚丰裕,但基本的能保证青少年健康发育成长的物质所需还是有的。学生大多淳朴可爱,反应敏捷,可塑性强。所以,基于这个还算不错的客观条件,只要教师在学生身上多花心思,严格要求,并且善于引导,进取鼓励,学生的学习成绩是能够也是必须能够提高的。

另外,在支教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有不少专业知识强,敬业程度高的优秀教师。不光如此,也有教师放弃了外调升迁的大好机会,甘愿扎根留在这穷乡僻壤,十几年如一日,从未止息。对于此种难得的教学资源,当地教育部门,当地政府应当加大扶持,重点关照。对这类安心扎根农村的教师一方面提高待遇,另一方面可遣至外地进行培训,促成其更好地为本地教育事业服务。

然而以上两点所能解决问题的范围和程度毕竟有限,这个长期构成的差距必然要用长效的机制才得以彻底解决。在这当中,唱主角的正是国家的相关政策倾向和重点帮扶。农村问题说到底是一个穷字,但核心并不是穷经济,而在于穷知识、穷技术、穷观念,归根到底是穷人才。仅有想办法让无数的知识人才前赴后继不断地投身到中国的农村建设队伍当中,这个问题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但目前就全国范围的大学生就业去向来看,基本上没有主动进取研究去到农村就业的。其中职责并不在于大学生,而是在于国家的政策性导引不够。并没有足够的鼓励来弥补其物质条件的匮乏所留下的空白,大学毕业生不愿意投身农村的建设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好在近年来我国对于这方面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正在不断地加强,相信随着城市就业的饱和和相关政策措施的到位,将会不断有大学生到农村去就业、生活,而城乡教育的差距届时将会逐渐缩小。

现总结如下,农村教育问题的成因是多样的,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师资配备不足,留不住人才;最严峻的现状是学生学习渐成不够进取主动的氛围。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期间能够尝试加强严看硬管式的应当教育的传统方法,着重要给学生树立起进取拼搏的意识。其根本的和实质性的改善则必须举全国之力而为之,且要坚持下去。

农村教育调查报告3

一、引言

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教育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绩,但同时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在农村和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农村教育还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的地方,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农村教育仍是我国教育中ZUI薄弱的一个环节。在此,本文拟就我市××镇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其出路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对象及调查方法

在××市××_区选取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地方,走访了××镇的八个村和多所学校查阅了大量资料和进行了大量的问卷调查。还跟25个老师、区教育局领导和分管文教的镇领导进行了个别访谈。我通过同农民、教师、村镇干部、教育局有关人员等阶层交流,初步了解了目前南康教育现状和各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我试图通过了解、分析这些信息来寻找一条符合农村尤其是北海南康镇发展现状的教育之路。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众所周知,中国的社会发展还处在向工业化过渡的阶段,有的地区甚至还是以原始的手工农业生产为主,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村问题关系到中国的基本国情,而且大多数农村人口继续快速的增长,经济又非常落后,贫穷和由此产生不平等越来越严重,城市和农村的差距愈来愈大。总之,人口压力大,文盲率高,卫生条件差,交通等基本设施缺乏,是我国大部分农村的普遍情形。

农村教育尤其面临严峻的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关于教学硬件:

由于经济状况、地理位置、民众意识观念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制约,南康教育基本硬件设施仍处在相对落后的阶段。其落后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学校房屋陈旧。因为南康镇方位偏僻,面积大,而人口分布不均匀。小学一般是村属小学,规模小,在校学生数量大都不超过300人,少的甚至就一二十人。因而村里很难投入大量资金到这些学校来建造校舍。长时间以来,大部分学校房屋得不到修整翻新,才出现了我们走访时的破败景象。

第二,学校体育、娱乐设施简陋。一般中小学的体育设施仅限于一个劣质篮球场(有的中小学篮球场地是裸露的土地)及一些歪倒不堪的双杠,水泥乒乓球台而已,至于娱乐设施则更谈不上。

第三,教学设施欠缺。据走访观察,除个别学校外,南康大部分学校基本教学设施缺乏,而幻影灯,电脑等教学设施更是严重不足。

二、关于教育收费:

收费直接关系农民切身利益,是当前关注的焦点。农民对教育收费问题反映强烈且众说纷纭,使教育收费变得错综复杂。

本次调查问卷统计分析数据显示:25的民众表示教育负担沉重,需要借款供小孩上学,50的民众表示家庭能够负担得起,但占家庭开支的比例较大,仅有25的民众表示家庭能够负担得起,且占家庭收入比例少。我个人认为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其一,南康镇人民收入状况是产生这种结果的决定性因素。其二,教育费用的确有过高嫌疑。据黄鹂窝村一村民反映,其孩子五年一期的学费竟高达500多元。当然由于去年税费改革,政府免除了教育附加费,使得学费相对以前有大幅度的下降。如黄洞乡元冲村一村民家有两个小孩,一个上小学三年级,一个上小学二年级。前年两小孩的学费总共为670多元。而去年两人学费仅为360元。

但仍有一些群众反映,尽管中小学学费有所下降,但对于贫困村(如黄鹂窝村、火甲村、雷田村等)而言,支付起来仍感吃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发展南康经济和提高农民收入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而收费问题之所以错综复杂,是因为民众对现行教育收费制度持怀疑态度,认为有乱收费现象存在。统计结果显示:大约37.5的民众认为现在学校乱收费现象十分严重,46.4的民众认为乱收费现象存在,但不多。仅17.9的民众认为乱收费的现象极少。

从这些统计数据我们不难看出,民众对教育收费的不信任和不理解。一是民众对教育费用的名目及相关数目的不了解导致农民怀疑教育费用的合理性,甚至以偏概全,只要学校收费就认定为乱收费。一是部分学校的确有乱收费的现象存在。

从学校收取学杂费来看。××小学五年级期末考试费21.4元,××中心初中二年级期末考试费用为32元。而在走访的众多村中,仅有大塘村村民反映乱收学杂费现象有所收敛,平时很少收费,期末考试费用为几元钱。正是因为考试费用高,一些学生因此而不参加学校考试。范文搜版权所有

学杂费的收取无序及相关部门对费用缺乏统一管理或管理力度不够再加上部分学校对规定落实不到位是造成乱收费现象的主要因素。

三、师资现状分析:

据调查,目前南康师资现状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在××镇的偏远地区,如里三塘村、里头塘村、龙门村等,教师资源缺乏严重。从一教师处得知,三塘中学师资缺乏,学生总数600多人,而教职工总数仅为29人,由此而出现一些小学教师任职中学的现象。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一般中小学教师被要求同时从事多门课程的教学。

如里头塘村某老师要教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等多门课程,几乎每天要上6节课。然而一个人精力有限,一个教师从事如此多门课程,工作时间过长,难免会出现缺乏耐心,责任心大打折扣的情况,这样必然会影响教学质量。

其二,教师流失严重。造成教师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教师工资问题。在××镇即使从事小学教学工作达二三十年的老教师,工资也只有500-600元,并且12个月的工资还要被扣掉一个月。工资水平极低,尢其与市区的教师比工资相差太大。据调查,三塘中学教师工资加奖金总共约八九百元。而市区中学教师工资达一千五百元左右。因而许多乡下优秀教师流向工资更高的学校,这些教师的流走造成的目前镇中小学师资力量下降,总体教学质量更呈逐年下降趋势。

再由此,在教师间就形成一种观点,到乡下中学就教只是一个“镀金期”,很多教师只是将其看成一种往上爬的阶梯,因而出现“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教师不是全心搞好教学,而是满门心思寻求调迁机会。教师如此,又怎能提高教学质量呢?

第二,乡镇中小学教师男女比例严重失调。黄洞乡中学男教师27人,女教师仅2人(且是近两年才分下来的),这也成为乡镇学校留不住青年教师的原因之一(错,女的多)。

·社会调查报告格式·社会调查报告怎么写·中学生社会调查报告·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

其三,教师素质存在一些问题。据一些教师及村民反映。现在初中教师的学历一般是大学专科或师专函授。但也有些特殊情况,如有一人小学毕业后就接父亲的班来教小学。

当然,学历不是本质因素,但教师素质却能反映一个学校,一个地区的教学水平。由于本地教师培养不足,大部分教师来自较远地方,居无定所,责任心不强。有部分教师更是聚赌成风,既影响社会风气,又影响学生成长,给教育体系带来了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四、关于学生流失现象:

目前南康镇学生流失现象严重,调查结果显示,南康镇中某班初一入学时62人,进入初三时只有29人;三塘中学初一100多人,初三时只剩下30人,失学率高达50-60(除去中途转学学生)。农村学生流失现象是多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方面,在当前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大量家长外出打工,小孩得不到很好的家庭教育,更有些家长目光短浅或局限于经济原因,即使其孩子未完成九年基本义务教育,仍强迫其孩子外出打工,剥夺了孩子受基本教育的权力。另一方面,学生本身学习意识缺乏,尤其是一些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我个人认为这些学生中途辍学是因为面临来自家庭,老师和同学三方面的压力,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或机会。

与此同时,大量优秀小学毕业生被招到一、二中附属中学,致使南康中学生源质量下降再加上中途转学的中学生数量逐年增多,因而出现了南康中学高中上线率逐年下滑的现象,这一结果又影响了教师教学热情,形成恶性循环。

五、关于教育管理体制:

现行教师应聘制从大局上看的确有利于教育业的不断进步。但面对南康经济现状,面对学校对教师的吸引力欠缺的局面,南康教育能否在应聘大潮中站住脚实在令人担忧。据调查,南康镇中小学校长任期一般不超过三年,在校长任职期间,改革措施得不到彻底贯彻,从而大大影响学校建设。要改变这一现状,镇中一教师明确表示应该实行校长任期制。的确,实行校长任期制即将校长任期定为4-5年,是避免校长经常性流动给学校带来影响的较好方案。任期制给了校长足够多的时间来进行教学改革,从制度上保证了其改革措施的连续性。然而要突破教师流失这一瓶颈问题,在政府加大对教育投入的同时,学校还应建立教师奖惩体制,成立教师评定委员会,综合教师一年来工作情况,通过严格的审核,由监督体系对教师作出综合评定,并由此决定教师奖罚金数目。这样可调动教师积极性,使其更专心投入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从总体来看,要发展教育事业,必须坚持和完善“四制改革”。“四制改革”是指“教师聘任制”,“校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考师制”。四制改革有利于优化学校管理,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质量,它从教师责任环节来抓好教育改革,表明了改革的方向,只有坚持和完善“四制改革”,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教育工作的有力实施和教学水平的稳步提高。范文搜版权所有

六、教学内容现状分析:

据一些教师反映,素质教育喊了十几年了,但目前仍是一句空话,而教育本身已误入歧途,功利性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带到只有通往大学的独木桥上,葬送一大批本来在其它方面可以大有作为的人才。

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思想道德教育没引起足够重视,以致当地一中学竟被当地民众称为“培养流氓的学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较低,一些学生毕业后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不稳定因素。

二是吃苦耐劳的教育应成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农村人走向社会极其重要的非智力财富。但调查显示,现时期青年身上明显表现出了吃苦耐劳精神的严重缺失。多重社会因素酿成了许多青年过强的依赖心和惰性。

对于自身教育已极大落后于城市的农村,再失去吃苦耐劳这一宝贵的精神资源,若干年后,农村又将走向何方呢?因此,吃苦耐劳教育势在必行,全面提倡吃苦耐劳精神,以期达到这一传统美德的生生不息。

三是心理教育施行的刻不容缓。就现状来看,南康中小学在学生心理教育的环

节上极其薄弱,根本没有形成心理教育体系,而一般学生没有什么心理承受能力。事例是令人心寒的:社内村一女孩仅因家长骂了几句便服毒自尽了。这的确需要我们深刻反省一下我们的“教学成果”。

当前很多青少年把生命当儿戏,根本没有体验到生命的美丽和短暂,要么庸庸碌碌虚度一生,要么走入极端。而一旦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便只看到生活的阴暗面,而非乐观积极地追求生活。于是很多青年甘愿自我沉沦。在家庭教育不合理这一大前提下,学校教育更应承担起它的使命,通过心理方面的良好教育来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尤其在农村,心理教育更是任重而道远。

七、关于社会教育的思考:

在与××镇党委书记的访谈中,_明确指出民众素质已成为制约南康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农民思想观念落后阻碍了许多乡镇企业的发展。

而要改变农民思想观念实在需要社会化教育的实行,我认为每个村实在有必要建立一个图书站,给农民提供相关农业技术、家庭教育、时势政策、法律等方面书籍。建立图书站旨在通过书籍传播相关信息和观念来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农民陈旧观念,避免农民思想成为农村发展的障碍。

农村教育调查报告4

按照《关于开展__活动的通知》,我采取个别走访、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作了深入细致的调研,现将有关情景报告如下:

一、农村各小学课程开设齐全,执行从简。

各学校虽然都能按照国际教育部及省、市、区级要求开齐,开足科目,可是能够真正贯彻落实的除语数英以外的课程微乎其微。体育、音乐、美术、科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班会等等,很多课程既缺乏专职的教师也没有专门的教室,没有落到实处的必要条件。如信息技术,各学校微机室的电脑早已废弃、淘汰,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微机室,怎样将信息技术课上好科学课,虽然有些学校实验室的设备异常齐全,可是根本没有能够领着孩子们去做实验的教师,每一次科学课都在教室进行,在这样的教育中,孩子们的科学素养能够得到多大程度的提高音乐、美术既无专职教师也无独立的教室,乐器、素材更是少之又少,即使有,也会被长期束之高阁。

二、学校道德教育虚浮,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轻视道德教育。

各学校的德育时间仅停留在周一升旗仪式、思想品德课及班会课中,还常常要除去被代课教师占用的课时,并且即使是上课,也仅停留在说教、灌输层面。没有学生自我的活动,没有道德教育的阵地,没有保证活动开展的必要措施。学校、班级几乎不组织德育活动,更谈不上持课内外结合,形式要灵活多样。这种缺乏体验,闭门造车的道德教育,效果微乎其微。

三、撤点并校,安全隐患增多。

学生上放学路途遥远,学校没有校车,很多小学生因无人接送,自我骑自行车上学;更有甚者,路上拦车上学;还有一部分由老年人负责接送,这部分人群的安全问题不容小觑。

另外,上放学期间道路拥堵,汽车、电动车、自行车,老人、年轻人、小学生瞬间挤满街道,同样存在安全隐患。

四、留守子女问题突出。

农村各小学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逐年攀升。因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家长们纷纷出外打工,将孩子留给家中老人照顾。因为观念和意识的局限,老人一方面存在溺爱心理,另一方面只关注孩子是否吃饱穿暖,对于孩子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培养着实有限。留守儿童在校打架、上网、违反纪律、不完成作业现象极为普遍。

五、校长素质堪忧。

校长是一方教育的引路人,很多校长没有自我的办学方向,缺乏最基本的教育理念,眉毛胡子一把抓,漫无目的。如此办学,贻误子孙后代。

六、教师工作缺乏活力。

这是长久以来的痼疾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农村学校条件艰苦,待遇缺乏优势,要求不断提高。长久以来,到相桥的教师有条件的选择机会进城,没条件的寻找机会进城,留下来的教师工作进取性不高。

七、学校教育与社会脱节。

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育人网络的构成仅限于最多每学期一次的家长会。学校教育脱离时代,脱离社会,闭门造车。

综上所述,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为社会、家庭、学校、教师等各方面的原因,相桥教育将不仅仅仅输在文化课上,学生的道德品质、创新本事、动手及社会实践本事的缺憾也会日益增多,如不及时改良现状,相桥将有更多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2.教育机构述职报告范文 篇二

一、芬兰基础教育概况

培养目标科学。根据1998年芬兰的基础教育法, 九年义务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授儿童生活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使他们成长为有基本知识和技能、有道德、热爱生活、乐于探索的社会成员。

课业负担轻。芬兰学校每年上学190天, 8月中旬开学, 次年5月底结束。有秋季假、圣诞节假和家长陪同的一周滑雪假, 任何假期都不给学生留作业。

考试评价体系健全。在义务教育结束时并不进行全国统一考试, 学生可以申报5个志愿继续升学。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体育或护士学校, 根据学生各学年成绩及面试结果决定是否录取。占毕业生53%的学生入普通高中, 33%入职业高中, 4%上第十年级, 为能升入高中以补习为主, 仍有8%不愿直接升入高中学习。

教育经费充足。芬兰法律规定, 中央政府根据各年级的学生数目拨57%的管理经费, 城乡政府负担另外43%的费用。从2001年开始, 芬兰教育经费约占GDP的7%, 占国家预算中达15.5%, 每年还以7%以上的速度递增, 即使是在经济衰退的时候。

二、芬兰基础教育取得举世瞩目成绩的原因

(一) 对历史悲剧的反思, 是芬兰教育取得成功的历史基础

历史烛照现实。12世纪前, 瑞典对芬兰发动“十字军远征”, 芬兰成为瑞典一个省。1808年, 沙俄与瑞典争霸, 芬兰沦为战场, 瑞典战败, 芬兰又受俄国殖民100多年, 直到俄国十月革民胜利之后才宣告独立。

800余年的殖民统治, 成为了芬兰人永远的痛。要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只有让国家强大, 而教育是强国的唯一路径, 这几乎成为芬兰人的全民共识。所以, 芬兰的历届政府, 都高度重视教育。在考察交流中, 芬兰的老师谈起这一段历史, 脸上所显现出的坚毅, 就是最好的注脚。

(二) 对外部环境的重视, 是芬兰教育取得成功的现实基础

教育, 从来都不是脱离外部环境的独立存在。芬兰人深刻地意识到外部环境对教育的影响, 从社会环境物质和人文环境角度, 对教育是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浸润:

一是物化环境因素。芬兰的各种建筑设施, 都考虑到了教育的因素, 红白黄三种主色调, 配合大海的蔚蓝, 点缀以四周的深深浅浅的黄, 在一碧如洗的天空下, 就是一幅色彩鲜艳的油画。置身画中, 芬兰的学生, 就像过着都市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他们脸上洋溢的生活的幸福、学习的喜悦, 都深刻的阐释着, 教育就是环境熏陶。

二是人文环境因素。教育的本质是感染, 芬兰的成人, 都在用自己的方式, 默默地感染每一个儿童。他们非常喜欢读书看报, 公共汽车上、地铁里、公园的长椅上, 少见玩弄手机的“低头族”, 那些读书读报的人, 比比皆是。我们在松鼠岛参观, 在芬兰冬日的阳关下, 郁郁葱葱的林木下, 周遭黄叶飘零, 一个30多岁的爸爸斜倚在大树下看书, 尚在手推车的约莫2岁的孩子, 也像模像样的捧着一本绘画书, 父子两人, 沉浸其中, 一只呆头呆脑的松鼠, 似乎嗅着书香, 这一幅画, 已经留驻心中, 成为一道永远的风景。

(三) 不让每个孩子掉队, 是芬兰教育取得成功的理念基础

教育公平是芬兰教育成功的基石, 也是芬兰教育政策的核心价值。 “我们非常需要各种不同的人才, 所以, 我们必须尊重每个独立自主的个体”, 这是芬兰人经常说的一句话。在教育实践中, 他们不会过早对孩子进行排名、筛选, 贴上各种标签, 不鼓励也不强调学生从小就与人竞争, 在压力下学习, 而是耐心启发、协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 建立起终生受用的积极学习心态。

芬兰还致力于“把可能的‘迟缓者学习’降到最低, 以避免这些在学校的弱势者最终成为社会上的潜在问题或犯罪制造者”。所以, 他们以政府的名义, 拿出专门的资金, 进行个别化的辅导。以至于有专家说: 芬兰不是砸更多钱办教育, 而是选择“专注”策略, 把资源配置在“最需要的地方”, 也就是初中和学习迟缓者身上。在OECD (经合组织) 国家评比中, 芬兰是运用教育资源最有效率的国家之一。

(四) 优秀的教师, 是芬兰优质教育的人力资源基础

由于国家重视教育, 教师的工作得到社会的广泛尊重和普遍认同。 芬兰教育法规定, 所有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教师, 都必须具备硕士以上学历 (这是全球最严苛的规定) , 并通过教师资格考试, 才能申请教师职位。高中生毕业申请师范学校时, 除了要看在校成绩, 还必须通过层层面试, 确认有教学热诚与创新思维, 才能挤进录取率仅10%的师范窄门。

芬兰教师享有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工资待遇, 在平均税前工资2200欧元的芬兰, 教师的平均税前工资达到2800欧元, 基本上可以让教师过上 “比较体面的优质的生活” (翻译的话) 。

芬兰教师的职业更换很少, 大约有85%的老师终身从事教育。据报载, 某芬兰教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如果有一天他辞职, 一定不是薪水的原因, 而是他被剥夺了这样的专业自主权。事实上, 选择教师职业的人, 内心深处都有某种道德使命的驱使, 他们希望通过教育帮助人们, 促进社会发展。

为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更新知识, 各教育机构鼓励教师开展积极地自主学习和研究, 免费为他们提供在职或脱产培训以及攻读学位。 芬兰10所综合大学均有教育学院, 这些学院除开设常规课程外, 还根据教育改革需要, 增设了教育咨询专业。

(五) 个性化的课程设置, 是芬兰教育取得成功的实践基础

与我国现行课程设置相比, 芬兰基础教育课程设置颇具“弹性”, 主要体现在:

国家规定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公共科目 (与我国类似) 和各科目的课时分配, 地方政府和学校对于课程设置、课时安排等具有一定的决定权, 教师拥有教材选择权, 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选修其他科目。

这种弹性课程设置, 具体表现为个性化。我们在考察一所12年一贯制学校的时候, 刚好遇到部分学生参加个性化学习:一批学生在学习法语, 还有一批学生在学习烹饪和机械制造。我特别关注了学生在机械模型制造的学习流程:老师布置制作任务, 学生根据爱好分组, 小组设计图纸, 分工合作利用机床加工制造, 教师组织评比。在整个过程中, 老师的干扰极小, 学生的创意被充分激发出来, 一个小组设计出了一辆超人汽车, 还利用到了“空气力学” (翻译是学工程物理的研究生, 他告诉我, 对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而言, 知道这个概念已经很了不起了) 。

三、芬兰基础教育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一) 对国家而言, 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经费支持

毋庸讳言, 中国的近现代历史以及当下的国际环境, 与芬兰何其相似,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夙愿, 但梦想到现实之间, 舍教育而能谁?

芬兰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是教师, 高专业化带来的高收入、高幸福指数。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总数并不低, 但主要用于硬件设施设备的建设, 多年来, 已经取得显著的成绩。但由于我国当下教师的收入普遍还不够高, 教师的职业幸福指数普遍偏低, 导致一些高素质人才不愿进入教师队伍, 现有的教师队伍流动较大, 特别是近年来男教师数量逐年降低, 对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 有着明显的制约。

所以, 国家对教育的投入, 一方面应继续关注校舍和环境, 另一方面, 要着力于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鼓励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教育情怀持久的人才进入教师队伍, 推动教育的更快发展。

(二) 对于教育行政部门而言, 减少干预, 进一步发挥学校的核心作用

芬兰学校的行政考评很少, 但校长让热爱办学, 教师热爱教学, 家长积极配合, 社会大力支持, 学生也就乐学好学, 最后学得轻松, 学得有效。询问教育管理者, 他的回答让我颇感惊异:我们信任校长, 就不会考评校长;校长信任老师, 就不会考评老师。当然, 也不是完全没有考评, 在DEUTSCHESCHULE (德育综合学校) , 我们恰好遇到一个来自德国的考评团, 他们要待一周时间, 对学校的办学情况, 进行考评, 主要是与校长、老师、学生、家长座谈, 了解办学的难题, 最终目的, 是决定用什么方法来帮助, 而不是测定等级。

可喜的是, 武侯教育早在去年就已经开始研究简政放权, 提高管理效能的研究、思考和行动, 必将进一步激发校长的办学积极性, 必将推动学校的特色与内涵发展, 在全体武侯教育人的努力下, 创建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教育强区的目标, 指日可待。

(三) 更重要的是, 对于学校而言, 理清办学理念, 拓展办学思路, 整合课程设置, 提升学校品质

1.是让“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生根

在办学实践中, 要摒弃就急功近利的思想, 从学生的心理关爱出发, 以学生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为最终只想, “不落下任何一个学生”。

“以人为本”理念需要以符合学生心理期待和适应学生兴趣特长的多样化课程为支撑, 积极整合各种资源, 在学校开设适合更多孩子的校本课程, 用课程引领发展, 用课程成就人生。

2.让“教师幸福”的管理理念落地

没有幸福的教师, 就没有幸福的学生。学校应在有限的条件下, 关注教师的职业幸福, 创造条件让教师感受到职业的幸福, 如开展教师职业生涯回顾展、教师教育文集、教育故事的整理与出版等, 让他们牢记教育情怀, 永葆教育激情。

3.让“学生自由”的育人理念开花

自由与创新是孪生兄弟, 但自由不是决堤的河水, 而是在河堤的限制内的有序流动。学生自由, 指的是让学校设置让学生感觉更温馨舒适的环境, 不给予太多的限制, 爱学校, 才会爱学习, 爱学习, 才会爱生活, 而爱生活, 才会有创造。

3.家庭教育中激励教育的研究报告 篇三

[摘要] 在中国家庭教育中, 父母用“看看别人家的孩子”这句话来教育孩子,已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本文采用访谈的方式,用目的性取样的方法选取了30位访谈对象就这一现象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父母为了激励孩子,常采用“别人家的孩子”这种教育方式,且“别人家的孩子”多以正面的形象出现,被教育者对这种做法多持反感的态度,但并没有表示以后自己会放弃这种教育方式。鉴于此,笔者从激励教育的角度出发,分析父母热衷于这种看似有效,实则南辕北辙做法的原因及其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家庭教育 激励教育 别人家的孩子

·【中图分类号】G78

作者简介 杨梦萍(1990—),女,安徽安庆人,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助教;张少良(1989—),男,山西河津人,西安石油大学,助教。

一、问题的提出

继2011年一篇名为“别人家的孩子”的帖子爆红网络后,2013年,一幅同名的漫画也迅速走红网络,从中小学生到成年人,似乎都对“别人家的孩子”这个话题有很多苦要诉。有杂志曾在全国1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开展了一项调查,在给中小学生的调查问卷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爸爸妈妈给你一个新世纪的承诺,你最希望得到什么?” 在3671个孩子的回答中,有54.67%的孩子希望“爸爸妈妈别老说别的孩子比我强”。[1] 从这一数据也可以看出,这样的比较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是十分普遍的。但是从网络热议的内容可以看出,家长的这种教育方式并不被孩子们认同,轻则引起孩子的反感、叛逆,重则伤了孩子的自尊心。笔者通过文献检索发现迄今为止尚没有对这一现象的研究与分析。鉴于此,笔者尝试用质的研究方法,从家庭教育相关领域出发,对这一现象进行实际调查与理论分析。

二、研究方法与资料的收集

(一)研究方法

为深入了解“看看别人家的孩子”这一在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笔者采用访谈的方式进行调查。采取目的性取样的方式,选取自己从中学到研究生各个学习阶段的同学作为访谈对象,以获得更多的访谈资料。

(二)访谈工具

根据研究的需要,笔者在实施访谈之前设计了六个基本的访谈问题:(1)你的父母经常用“看看别人家的孩子”这样的方式来教育你吗?(2)“别人家的孩子”一般是以怎样的形象出现的?(3)你对你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持什么态度?你是怎么做的?(4)能简要向我们描述下你印象比较深的父母说的“别人家的孩子”的例子吗?(5)你觉得父母这种做法对你有什么影响?(6)如果你是家长会这样做吗?为什么?

(三)资料的收集

访谈对象是笔者从中学到研究生各个阶段的同学,共计30名。之所以选择对成年人进行访谈,就是考虑到父母的这种做法一般在孩子的早期生活中比较普遍,他们在经历了这个阶段并且到成年之后应该会以更为理性的态度思考这个问题。研究者通过网络以及电话访谈的方式,在向受访者表明研究意图之后,根据预先准备的问题对其进行访谈。通过对受访者的回答进行分析,试图从体验者的角度出发分析“别人家的孩子”这一现象的现实情况。

三、有关“看看别人家的孩子”的调查结果

(一)“别人家的孩子”多以正面形象出现,个别作为反面教材

在访谈中,受访者们的反映和网络上大多数人的反映相似,均对“别人家的孩子”记忆犹新。既然“别人家的孩子”是在家庭教育中司空见惯的现象,那么这些“别人家的孩子”到底是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的呢?从访谈结果来看,“别人家的孩子”多是以正面形象出现,“他”具备如下几个特征:一是学习成绩好,二是听话懂事,三是生活习惯好,总之是集中了所有的优点。正如一位受访者的回答那样:“他们一律都是非常优秀,哪方面都值得钦佩,是永远的学习榜样。”除了这些千篇一律的正面形象之外,“别人家的孩子”也有个别是以负面典型出现的,一位受访者回答:“由于我小时候表现一直比较优秀,家长经常告诫我少跟别人家的谁谁谁接近,怕我跟他们学坏了,现在回过头来看也没想象的那么严重了。”从受访者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别人家的孩子”要么就是高不可攀的形象,要么就是被父母打入冷宫的不可接触者。

(二)父母的比较方式不合理

家长在使用“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时,其实是在做比较。通过调查发现,家长的比较方式不合理,主要有三种倾向:一是将“别人家的孩子”完美化;二是比较过于片面化;家长会拿“别人家的孩子”的长处与自己家孩子的短处比。三是选取比较对象的随意性;家长可能认为优秀的孩子都可以拿来当作榜样激励孩子,而常常忽视了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给孩子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从调查结果看,这类比较典型的就是拿电视节目中优秀的同龄的孩子来作为“别人家的孩子”。

(三)父母希望借“别人家的孩子”达到激励的目的

在访谈的过程中多数受访者表示,父母借助“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教育的做法一般都是在自己年纪比较小的时候,随着慢慢长大父母虽然还会这样做,但毕竟少多了。那么父母在求助“别人家的孩子”时出于何种动机?通过访谈发现,父母一般会在两种情况下求助于“别人家的孩子”,即自己家的孩子表现令他们失望时或者别人家的孩子表现令他们羡慕时。而父母惯用的话语总结起来无非就是 “别人家的某某表现那么优秀,你怎么就不向人家学习”。对父母这种做法的动机,一位受访者的回答比较有代表性:“我也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自己那時比较小可能没有自我激励的意识,父母这样做也就是为了激励我上进,因此就采用了这种激将法。”因此可以说父母求助“别人家的孩子”目的是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激励教育。

(四)受访者大多反感“别人家的孩子”这种教育方式

父母求助“别人家的孩子”以期达到激励自己家孩子的目的,那么实际结果如何?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整理,可将受访者的态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虚心聆听,认可父母的用心,;第二类是无所谓,对父母的这种做法不予理会,依旧我行我素;第三类是反感,有些反抗情绪。其中一位受访者对父母的这种做法反应比较激烈,他回答:“自己的个性较强,在父母这样说的时候我就一个劲地顶撞,最后大家都很不开心。”从现实情况看,大部分人都是采取第二种和第三种态度。由此可见,父母虽然都是抱着激励孩子的良好心愿,但是孩子往往并不领情,有时甚至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endprint

(五)受访者将会审慎使用“别人家的孩子”

从调查结果来看,受访者都有类似的被比较的经历,且都不能很好地接受这种教育方式,那么将为人父人母的他(她)们在将来的家庭教育中会怎样做呢?受访者们对“如果你是家长会这样做吗?”这一问题的回答基本上趋于两类:第一类是不会比较,原因是认为自己曾经深受其害,不想再让孩子吃这方面的苦,有的受访者对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入,提出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还有的受访者提出只要孩子比昨天的自己更优秀就好。第二类则依旧进行比较,一位受访者回答道:“既然在这种比较的环境中,跟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就是没办法的事情”,表达的是一种无奈的适应环境的做法。也有人认为只有跟别人比较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差距,但是比较时会注意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从中可以看出不论是持哪种观点,这些受访者在对孩子进行比较的态度上都表现得更为理性和谨慎,更加注意比较的艺术性及其对孩子的促进作用。

四、关于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该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父母为什么会热衷于这种做法?它有着怎样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来应对?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本文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思路来对这一现象进行讨论和分析。

(一)“看看别人家的孩子”的教育实质

“看看别人家的孩子”,从这一话语本身不难看出,其发起者是父母,而发起对象则是自己家的孩子,其发生环境则是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而其目的则是为了激励孩子。激励的相关理论应用于教育,就构成了教育激励。“教育中的激励包括两个方面:对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的正确思想和行为加以强化,使其不断巩固成为习惯;对学生的错误思想与行为进行批评,培养其羞耻心与忧患意识,从而使其发展步入良性轨道”[2]。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常常对孩子说的“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倾向于一种“激励式的比较”,目的是让孩子感到羞耻进而激发其上进心。对此,许多受访者也明确认识到父母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想要激励自己上进,父母求助“别人家孩子” 的动机是为了对孩子进行激励教育,这也是本文从家庭激励教育的角度分析“看看别人家的孩子”这一现象的原因所在。

(二)父母热衷于这种教育方式的原因分析

在认识到“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实质是一种激励教育之后,我们可能会疑惑:在家庭教育中进行激励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可以对孩子进行物质或精神奖励,或者也可以通过赏识教育的方式激励孩子,但为什么很多家长单单热衷于采取“看看别人家的孩子”这种激励方式呢?这首先是与我们国家的整个文化氛围相关的,翟学伟曾对中国人行动的逻辑进行过实证研究,他认为:“面子是任何一个在中国生活过的人或接触过中国的人都能感受到的一种文化心理现象。”[3]在这种面子文化的影响下,很容易催生家长的攀比心理,孩子优秀在家长看来是会很有面子的事情,反之则是一件很丢面子的事情。另一方面这也是与我们的主导教育思路相关联的。刘云杉教授指出:“因材施教是千百年来中国教育最基本的出发点,落实到教育中应该是‘扬长避短,然而在我们的学校甚至家庭教育中却成了‘改短,‘扬长则近乎成为奢想。”[4]这种“改短”教育的盛行必然会导致家长只看到孩子的缺点而看不到其优点,从而一味要求孩子向那些更优秀者看齐。

(三)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分析

通过对访谈结果进行分析发现,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虽然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但更多的却是带给孩子消极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影响孩子自我概念的形成。自我概念指的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自身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状态的知觉和主观评价。[5]自我概念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进行社会比较,但是如果我们选择了一个不恰当的比较对象进行比较时就无法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在孩子还没有很好建立起完整自我概念的时候,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很多来源于大人的看法。此时,如果父母一味地拿“别人家的孩子”作为榜样激将孩子,很容易给孩子传递一些负面信息,孩子会认为我不如别人,我能力不足,久而久之便会产生挫败感,从而失去信心。二是对孩子的性格产生不利影响。父母采取这种教育方式无疑会让孩子学会争强好胜,要比别人强,激励孩子积极进取,但因为做法不当却往往产生南辕北辙的效果,轻则带来孩子的自卑和孤僻性格,重则造成孩子的叛逆甚至仇恨嫉妒心理。在访谈过程中,受访者也表达了对“别人家的孩子”讨厌、憎恨、无奈、厌烦等负面的情绪。

(四)建议

1.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结合使用

在家庭教育中的比较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纵向比较,即以孩子的现在和过去进行比较,一是横向比较,“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正是这种比较方式。而我国自古就有“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警言,可见与他人比较也并不是一无是处,但是家长在运用这种激励法时要注意科学性。要学会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结合使用,通过纵向比较看到自己孩子的进步。在进行横向比较的时候,应该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和性格特点的前提下,选择适合孩子的对象进行科学客观地比较。

2.从个体需要出发实施针对性的激励教育

激励的针对性原则指的是针对实际进行激励的原则,只有对激励的对象和激励的环境有较彻底的了解,并据此进行激励,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6]首先,激励指的是激发某种内在的动机,而需要是引发动机的内在条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按照强弱和先后出现的次序依次排列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任何一种需要的浮现的可能性,取决于更具优势需要的满足状况与否。[7]家长在采取激励方式的时候,应当了解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需要,同一个孩子在不同时期的需要也不同。

4.素质教育自查报告(范文模版) 篇四

雷波县黄琅镇中心校认真遵照《雷波县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实施方案》对我校素质教育实施情况进行对照检查,现就相关情况自评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黄琅小学创办于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历史上曾有过“黄琅书院”、“雷波县第三小学”、“黄琅乡小学校”等校名,2005年正式命名为“雷波县黄琅镇中心校”。学校先后获得过“凉山州校风示范学校”、“州级语言文字规范化师范学校”、”雷波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集体”、”四川省卫生先进单位”、“凉山州文明单位”、“凉山州十佳卫生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教师、学生获得的省、州、县各级荣誉称号更是不胜枚举。学校紧靠省道S307,占地9340平方米,建筑面积6024平方米,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远程(2类模式)教室、音乐室、综合室等硬件配备到位;图书室现有图书二万二千多册,人均18册;复原黄琅书院,新增书吧3个,每个班级建图书角。固定资产价值463.7万元。教师48人,学历合格率100%,平均年龄41岁左右,其中专任教师41人,少数民族教师8人;开设17个义务教育阶段教学班(3个学前教育班),学生859人(学前教育270人),其中女生406人,少数民族学生274人,其中女109人。

二、特色办学理念 深入理解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学理念有特色,育人理念准确。2010年,学校在传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基础上,并将之拓展提升为“做儒雅教师 育文雅学生 建幽雅校园”(简称“三雅”)办学宗旨,明确了培养以“文雅” 为主题词的莘莘学子、打造以“儒雅”为主题词的谦谦君子、营造以“幽雅”为主题词的育人氛围的主题目标,体现了“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的办学理念;2011年底,提出了“四结合”的乡村学校特色少年宫建设思路,确立了“注重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深化德育”、“建幽雅校园、做儒雅教师、育文雅学生”、“倡导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的建设目标,四者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突出民族特色、水乡特色,建设雷波知名的的乡村学校少年宫,打造素质教育平台,全面推行学校素质教育;2015年,组织开展了“阳光阅读”活动,突出了“让读书成为一种生命常态”的教育理念,打造了雷波县教育系统读书活动的样板工程。

三、建立健全制度

1980年,建立了《校长工作职责》、《任课教师工作职责》等工作制度,基本实现了学校制度化管理,2012年底,整理并完善了学校管理机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黄琅镇中心校章程》,班子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安全卫生、评价机制等实现了管理制度化、常规化、精细化。

四、规范办学行为

基本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按课程计划组织教学;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教师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着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 业务精湛 结构合理 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无偿给学生查缺补漏,无有偿补课现象,无进行体罚和变相体罚行为;规范考试行为,实行无分数评价,采取等级和评语评价办法;无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和按考试成绩给学生排名次、座次的行为;严格遵照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的招生范围和招生计划招生,确保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就近入学,并对入学学生实行均衡编班;学籍管理规范,作业适量。

五、强化德育管理

德育工作机构、制度健全,有与学校规模相适应的品德课专任教师;与家委会、社区建立校外德育工作网络,沟通良好;学校德育工作有制度、有计划、有内容;加强少先队、班级工作,充分发挥其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作用;加强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教育,抓好学生“法制进校园”活动,强化日常行为规范训练进行心理健康干预;建立健全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评价制度,按义务教育品德课程设置和标准进行教学,完成教学任务情况较好;在各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内容精心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德育教学有创新,实效性强;少先队、班级自主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每年组织学生给烈士校长赵德渊扫墓,积极开展校外德育活动。

六、狠抓教学管理

有较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并根据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认真制定教学工作计划,按计划组织教学;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整合国家、地方、校本课程;教师认真备课、上课,认真布置、批改作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实验教学重要作用,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进行探究的能力;按规定开设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等专用教室定时向学生开放,使用效率高;教师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科研,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原则,按体育教学大纲要求上好体育课,开展好大课间活动和眼保健操,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一年召开1次校运会;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按规定配备专职艺术课教师;按课程标准上好艺术课,重视学生审美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有指导教师,有相对固定的场所;每年开展一次校级艺术展演活动;学校教研制度健全,教研活动有保障;学校教研管理规范,定期组织说课、听课、议课、评课等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学校有计划开展教研工作,积极推广成功的教学改革成果,支持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实验;学校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测评估制度;定期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分析,研究制定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办法,并认真组织实施。

七、提高办学效益

认真贯彻实施《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培养诚实、正直、谦让的品质和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重视学生观察、表达、动手能力培养,掌握课程规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认真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养成学生良好的实践活动的习惯和能力;加强体育锻炼,促进身体健康成长,学生身体素质主指标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并掌握两项及以上体育技能;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会理解并尊重他人,能正确评价并约束自己的言行;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学生掌握一定的艺术知识,有初步的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注重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精心组织雷波县教育系统“阳光阅读”活动,增设书吧、图书角,培养师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语文素养;乡村学校少年宫学员组织的节目多次获州、县大奖,读书节现场展演的节目更是获得好评在;学校“做儒雅教师 育文雅学生 建幽雅校园”的办学宗旨富有特色和时代特点,在社会上、兄弟学校间有一定影响;得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肯定;学校多次获县(市、区)级以上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表彰奖励;学校办学效益稳中有升,始终领跑雷波县乡镇小学教育,被誉为“凉山东部乡镇教育旗帜”、“雷波窗口示范学校”,并通过学校家委会多次组织对学校满意度的座谈和问卷调查,多数群众对学校教学质量、营养餐情况比较满意。

八、现存薄弱环节

A2之B6之C20“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活动”环节薄弱,学校只有一个教室有心理学学位,能对部分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无法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活动。

A3之B8之C23“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环节,因为缺乏信息技术装备,无法实施信息技术课程;B11C33“班额过大”,因师资原因,部分班级人数超编。A5之B18之C57和C58、C59、C60,因为学校没有微机室无法开展相关活动;B20之C61,学校无专职体育教师;C63,学校操场在建设中,一年只组织了一次趣味运动会;C65、C66,无专职艺术教师,该环节比较薄弱。

后附:雷波县雷波县黄琅镇中心校素质教育

雷波县黄琅镇中心校

2015-5-25 附:

雷波县黄琅镇中心校 素质教育整改方案

如自查报告所述,学校素质教育目前尚存一些薄弱环节,还需整改的地方有:

1、一旦学校操场塑胶化工程竣工,将认真组织两次/年的运动会,让孩子们全面、健康发展。

2、把心理疏导纳入现在的综合课程,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争取专职体育、艺术教师,组织开展体育、艺术活动。

3、建设信息技术教室,开展信息技术相关课程,落实“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的指示。

4、雷波县黄琅镇中心校

2015-5-25

5.义务教育教育教学自评报告范文 篇五

自评报告

根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我校结合实际情况,认真进行自评自查活动,现将自评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现状

(一)、学校规模

目前,110学校是一所民汉合校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现有教职工58人(其中汉族43人,民族15人),专任教师53人,学历合格率为100%,15个教学班(汉族11个,民族4个),在校学生310人。

(二)、校园校舍

110学校占地总面积 拥有教学楼两幢,中学楼建筑面积为2469平方米、小学楼建筑面积为1214平方米,综合实验楼一幢,建筑面积为1894平方米,宿舍楼一幢,建筑面积1465平方米,篮球场3个,均已严重损坏、无法使用,田径运动场地1个、但不符合体育运动场地要求,没有其它球类、器械等运动场地。总体上学校设置规划科学合理,设施建设基本卫生安全符合要求,消防、抗震等防灾避险措施到位。

(三)、装备条件

学校现有装备基本满足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实际需要。配备有常规通用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室4间,但没有实现“班班通”。教学仪器设备配置基本满足实际需要。学校设有图书阅览室、但藏书种类不全、新增图书少,工具书、教学参考资料、报刊杂志欠缺。学校教室、课桌椅、黑板、教室采光、教室照明等均达到要求标准,没有相应的卫生保健室。另,学校厕所条件严重不达标。

(四)、师资队伍

根据学校实际需要,校内机构设置合理、健全。目前未配齐配足各学科教师,也未配备实验员和实验室管理人员、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远程教育管理员等教学辅助人员。在职教师具备国家规定的相应层次的教师资格证书。

(五)、学校管理

学校在管理方面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不断完善学校常规管理,制定符合学校工作实际、涵盖学校全面工作、符合教育教学需要的管理制度;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设置,落实课程标准,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不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重视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组织师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事故预防演练,增强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

二、学校教育教学典型经验及做法

(一)、学校建设

1、组织全体教职工及学生积极参与建校劳动,植树种草栽花,绿化、净化、美化校园。

2、积极建设校园文化,增添标语牌、宣传栏、文化墙、横幅等营造良好文化氛围,用文化感染学生,努力提高育人品味。

3、完善卫生管理制度,对班级及办公室卫生进行量化评比。并通过教育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4、组织安全教育讲座或知识竞赛,建立学校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定期进行学生疏散和逃生演练,做好安全自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二)、师资建设

1、加强师德建设,认真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切实做到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2、制定并落实教师专业发展计划,积极组织和支持教师参加培训、进修,鼓励教师教学研究活动。

(三)、德育建设

1、将德育工作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树立“学校无小事、事事育人”的观念,按照《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的要求,深入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法制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2、合理科学安排部署班主任教学管理工作并安排优秀班主任交流班主任管理经验。

3、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或利用班队会,努力加强学生养成教育,建立家长学校,联系家庭、学校、社会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尽心尽力。

4、加强班级内部管理,采用优秀班级每周流动评比活动,凝聚学生,提高学生班级荣誉感和责任意识。

5、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教育,引导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和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广泛开展经常性、实践性强的活动(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公益劳动)。

(四)、教育教学建设

1、完善教研制度,定期开展主题明确、形式多样、记录详实的教研活动。

2、鼓励教师广泛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创新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如:数学竞赛、作文大赛、书法比赛、广播操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等。发展个性、激发创造,“寓教于活动之中”。

4、每学期都组织校际听课评课课活动,以老带新、不断创新、交流经验、互学互进。

5、通过观看网络视频教学及兄弟学校经验学习等方式,积极进行新课改的创新活的。

6、开设绘画、声音、舞蹈、轮滑、书法、篮球等兴趣小组,培养学生广泛兴趣爱好,发扬个性,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7、积极响应“阳光体育”,创设独具特色的“校园·兔子舞”活动。

三、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平均年龄为42岁,趋于老龄化。

2、学生流失任然问题严重。

3、开展“双语”教学以来,民族学生合入汉族班,存在民族学生学习落差大以及民族老师的转岗工作问题。

4、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经费不足和管理滞后的颈瓶问题。

5、虽然按课程设置标准开齐开足了课程,但在音乐、美术、科学等课程中授课内容与规定的内容及教学目标、教学课时不相符。

6、1、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评价,修订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考核细则,务求开拓创新,细则要体现教师的水平,要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鼓励教师以教学为中心,以课改为目标,培养教师的敬业奉献精神。

2、要加强教师的业务学习,充实自己提高自己,而且业务学习要形式多样,有声有色,体现工作的实效性。

3、加大课改力度,建立激励机制,结合本校实际,办出本校特色,制定出有利于在本校能操作的一套考评制度,激励教师工作,做到以点带面,促进学校整体工作向前发展。

4、突出校园文化,向其它

5、努力克服困难,开设专业化教室,打造具有团场特色、本校文化的学校

6.教育机构述职报告范文 篇六

祁寿智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

我校自收到县督导室的教育督导文件后,立即进行了动员部署。根据《江苏省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督导考核细则》以及县局的要求,学校按规定及时启动了自评程序,经过精心组织,周密计划,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校概况

我校是由原城郊初级中学和原城镇初级中学新整合组建而成的学校,整合组建虽然时间不长,但究其历史,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原城郊初级中学是原宝应县中学初中部于1997年整体迁移形成,起创于1928年,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原城镇初级中学原名宝应县城南初级中学,创建于1980年,至今也有30多年的历史。如今,全校有30个教学班,在校生1610人,专任教师106人。其中,市县骨干教师23人,占专任教师数的21.7%,高级职称教师31人(不包括今年刚晋升高一级职称的),占专任教师数的29.25%,中学一级教师50人(也不包括今年刚晋升职称的),占专任教师数的47.17%,本科学历97人,占专任教师数的91.51%,学历达标率达100%,县内知名、实绩优秀的优秀教育工作者40多人。

教育教学设施装备方面,学校为每个班级配备了多媒体投影设备、广播系统等,新建了2个网络教室,录播教室正在建设之中,藏书室、阅览室、音乐室、美术室、理化生实验室、理化生器材室、音体美器材室等一应俱全;安装了校园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学校图书总册数50122册,生均31.2册;学生电脑161台,生机比10:1;教师电脑108台,师机比1:1.02;达到了《江苏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Ⅱ类)》要求。

整合组建以来,在县委县政府和县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办学条件大为改善,学校先后分批投资近1800万元新建了1幢综合楼、2幢教学楼;经过全校师生的艰苦创业、努力拼搏,教育教学质量与社会声誉同步提高,先后获得全国(江苏地区)“金钥匙”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先进集体、全国校园影视教育研究实验学校、江苏省示范初中、江苏省冬季三项百日锻炼活动先进学校、扬州市文明单位、扬州市和谐校园、扬州市第二批“义务教育新课程实施样本校”、扬州市数字化校园、扬州市规范收费学校、扬州市绿色学校、扬州市依法治校示范校、扬州市少年科学院分院、宝应县文明单位、宝应县文明学校、宝应县德育先进学校、宝应县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宝应县课改实验先进学校、宝应县首批教科研样本校、宝应县体艺2+1项目实验先进学校、宝应县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宝应县科普示范校、宝应县综治平安先进校等荣誉或称号。

二、各项指标达标情况

(一)办学思想

我校始终坚持走内涵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之路,牢固树立“成人成才”的办学思想和“为人生打基础,与学生共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以“以人为本,面向未来,争创一流,持续 1

发展”为办学宗旨,以“身心健康,行为规范,基础扎实,智能发展”为育人目标,始终坚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大力倡导“和谐、求实、严谨、创新”的校风,“治学严谨、执教严明、要求严格”的教风,“弘志、勤勉、善思、苦练”的学风。2009年,我校的“一训三风”和校标(识)被收进由扬州市教育局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润物无声—扬州市中小学学校文化集锦》一书;2010年,我校一届六次教代会通过了《安宜初级中学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年,二届二次教代会又通过了《安宜初级中学三年质量目标规划》,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制度建设

我校一贯坚持民主治校、依法治校、科学治校,始终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己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规范执行《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和省厅《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即“五严新政”),以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宝应县中小学教师爱生敬业“十不准”》等规章制度,全面落实《安宜初级中学章程》、《安宜初中师德建设考核方案》、《安宜初中教职工岗位目标考核方案》、《安宜初中班主任工作考核方案》、《安宜初中后勤岗位考核办法》、《安宜初中岗位责任制度》、《安宜初中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办法》、《安宜初中单项奖励条例》、《安宜初中干部管理工作考评奖惩办法》、《校务公开制度》、《安宜初级中学工会慰问条例》等,定期进行民主理财,杜绝了财务管理的漏洞,各项管理精致精细,成效显著。同时,加强了党支部和工会的监督和保障作用,每一项制度的出台均经过充分的酝酿并提交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执行,促进了学校事业的健康发展。

为深入贯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思想,我校建立了科学有效的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把学生学业水平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发展作为评价的基本标准,各班主任及时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同时,建立了家长学校,积极开展由社会多方参与的“万名家长‘进校园、话成长、评教育’”活动,形成了齐抓共管的有效机制。

为强化安全管理,确保全校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学校先后出台了《安宜初中校舍安全检查制度》、《安宜初中校园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安宜初中门卫安全制度》、《安宜初中紧急疏散演练方案》、《安宜初中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安宜初中干部节假日值班制度》、《安宜初中公共财物管理办法》等;建立健全“学校总值导巡查、年级干部值日、楼层教师护导、学生干部文明监督岗”的四级管理体系;同时,完善了校园监控系统,配备了安全防护应有的物品器材,实现了全员、全方位、全天候安全管理。今年11月份,高质态通过了省市平安校园的现场评估检查。

(三)规范办学

规范招生行为,坚持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不违规提前招生,不举行任何形式的选拔性考试,也不以各种学科竞赛成绩、特长评级作为录取依据。不违规招收择校生,更没有以民办名义招生。实行阳光分班,平行班的班额、师资、条件相对均衡。没有重点班,也没有以

实验班、兴趣班、特色班、教改班等名义变相设置重点班。

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我校不仅按国省课程标准开齐课程,开足课时,还有计划开设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校本课程,如书法、科技、阅读、社服、社实、研学、升教等,为学生个性化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自觉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每学期开学初,学校将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在各班级教室张贴,并主动在学校网站公示。节假日(含双休日和寒暑假)不补课,更没有与校外机构合作举办有偿补习班等不良现象。

严控学生在校时间和课后家庭作业时间,学生每天在校不超过7小时,其中每天必有1小时的大课间活动;合理安排课内外作业,每堂课至少保证10分钟的练习检测时间,课外书面家庭作业不得超过1.5小时,而且严格要求“有做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评)必纠”。

严格考试制度,每学期学校只组织期中和期末两次集中命题考试。反馈成绩时,按规定告知学生本人,学期结束时,按等级记载到学生手册中;不允许按成绩为学生排名,也不允许以任何形式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学校也不单纯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依据,而是从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个人的教科研成果、过程履职、自身成长等诸多方面对教师作全面科学的评价,不仅有效避免了“唯分数”的不良倾向,也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环境。

切实加强体艺教育,坚持开展体艺“2+1”活动。在学校没有运动场的情况下,依据现有几块水泥路面条件最大化地有计划组织开展每周体育课、跑操以及每天大课间体育活动;坚持每年组织学生健康体检,举办校园艺术节、读书节;认真组织太极拳、素描、口风琴等社团活动。所有活动,师资、经费、时间都有充足保障,从而保证了体艺教育活动的规范性、实效性。在刚结束不久的由县局承办的江苏省第三届阳光体育节开幕式和闭幕式上,我校遴选训练的学生成功而圆满地完成了担任各代表队引导员的活动任务,受到了县局领导的好评。

严格执行国省市县关于教育收费政策和公示制度,不违规收取各种费用。没有以招收特长生方式收费,没有以民办名义招生收费,也没有以任何名义收取与入学挂钩的捐资助学款。教辅资料方面,坚决执行“一教一辅”和自愿购买原则,不在规定之外向学生推荐或指定教辅材料,不允许任何人变相要求学生统一购买教辅材料。

(四)德育工作锻造高素质班主任队伍。坚持班主任周例会制度,加强对班主任的学习培训,提高班主任的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增强班主任工作的科学性、实效性;组织主题班会观摩课,不仅加强了对学生的正面教育和引导,促进了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也为班主任互相学习交流提供了平台,使班主任工作的整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坚持德育课程校本化。建立了德育导师制,成立了安宜初中励志工作室和心理健康工作室,逐步完善了“墙壁文化”,营造了“时时、事事、处处”皆育人的良好氛围,学生的理想信念和前途教育得到了加强,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与疏导也得以有效跟进。对《“五

心”教育读本》、《“三自”(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实施方案与时俱进的增补了具有时效性的教育案例,如吸收感动中国人物和全国道德模范的典型事迹等,并按照计划组织实施。其中,“五心”教育坚持每月一“心”,“三自”贯穿于平时教育教学及常规管理过程之中,使得学校的特色教育更加鲜明。

积极开展主题教育。在抓实做好常规管理工作的同时,政教处和团队先后组织开展了“崇德尚礼”、“学规范、争五好”、“学英雄、强意志”、“注意安全、珍爱生命”,以及励志、雅行、赏识系列主题教育,组织开展了“中国梦·我的梦”征文、英语阅读演讲比赛等,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既拓展了学生视野,陶冶了学生情操,又培养了学生良好品行,促进了学生知行统一。

构建全方位育人平台。平时课任老师尤其是班主任通过家访、电话或请家长到校等方式加强家校联系。本学期期中考试后,各年级部在及时组织召开家长会的基础上,许多老师还以不同的方式与家长联系,进一步汇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在校表现,有效的营造了全方位育人环境,赢得了家长、社会的普遍好评。

加强安全法制教育。一方面,积极组织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严格落实县局《特殊学生关爱机制》,由于学困生、留守生等特殊学生得到了教师及时诚挚的关爱,学习的自觉性有所提高,违纪现象大为减少。另一方面,大力开展法制安全教育,定期编印法制小报、安全小报、家教小报,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法制观念,在校生无一违法犯罪。

(五)课堂教学

抓严教学常规。开学初,学校及各教研组及时制定了工作计划,明确了学期工作的主要思路、工作重点和月主要工作安排,各教研组根据序时细化了教研活动和备课组集体备课的具体时间、地点,分管干部负责监管与指导,教务处及时检查。本学期结合教研室工作意见,修订完善了《安宜初级中学教学工作规范化基本要求》,明确了教学流程“四查制”(备课组周自查、教研组半月推磨查、教务处一月大检查、教学值导随机查),并通过随堂听课、查阅教学资料等方式对各年级的教学管理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督查;同时,各班级还对教师课堂教学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使用情况进行及时记载,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教学工作进一步规范、高效、优质。本学期期中考试,三个年级总均分都取得了较好位次,其中,初

一、初三均位居全县第6名。

抓实教学流程。为确保“减负增效”、“减负不减质”的目标要求,我校强势推进“先学后教,当堂检测,及时辅导,日清日结”的高效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注重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发挥了学生自主作用,激发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这一模式要求每位老师必须精心确定预习导学提纲,精心编制课堂检测题,精心策划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每堂课必须安排课前预习反馈、必须安排不低于10分钟的课堂检测等。这一模式越来越成为老师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法宝,成了减负提质增效的不二法门。

认真组织静校教研。我校高度重视作为课堂教学智能支撑的教研活动,及时制定了静校教研活动方案,对每周静校教研活动作出了具体安排,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校不仅安排

了正常周一至周四工作日学科教研和集体备课活动,还积极组织开展旨在进一步提升政治业务理论水平、改进工作作风、提高业务能力的周六静校大教研活动,并根据创扬州市校本教研三星学校的要求,对每周六的大教研活动进行了分时段分内容更靠实的固化安排。由于组织到位,督查及时,教师参与度高,活动效果好。

抓好课外阅读和学科竞赛。为配合课堂教学,学校结合县局提出的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认真组织了语文和英语两大学科的老师,制定了学期课外阅读指导计划,并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读什么、怎么读、如何写阅读笔记等进行了及时指导和帮助,取得了理想效果,多名学生在县局组织的诵读竞赛、省市“中学生与社会”作文大赛中获得了一二等奖。同时,学校还有计划的定期组织开展校本学科知识能力竞赛,这不仅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对文化学科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文化学习质量的提高与进步。

(六)办学成效

在县委县政府和县局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校师生的不懈奋斗,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质量稳步提高,办学特色更加鲜明,连年被评为全县教育教学质量优胜单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不大量加班加点的前提下,在生源质量一般化的基础上,我校2013年初三中考取得了较2012年更为辉煌的成绩,中考总均分列全县第6名,总合格率列全县第5名,总优秀率列全县第8名,30人进入全县前一千名,被宝中免费录取22人,被安宜高中为主结合画川高中免费录取155人;化学教研组被县教育工会评为“学习型班组”,英语教研组被县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全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在读书征文、“中学生与社会”现场作文、科技智能等各级各类竞赛中屡获大奖;初三年级学生毕业率达103.05%(因中途有学生转进),《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合格率达94.62%,在校生违法犯罪率一直保持0的记录。特色项目太极拳获市县精品项目展评活动一等奖,介绍“三自能力”培养的经验文章在全国核心期刊《教学与管理》杂志(2010年11月)公开发表,《安宜初级中学“五心”教育读本》得到了市文明办的高度好评,太极拳社团和口风琴社团被县局评为“百优社团”,“奏响送教‘三部曲’,谱写党建新篇章”在宝应县中小学校“一校一品”党建工作特色品牌项目评比中荣获特等奖。在原有《太极拳》、《口风琴》校本课程以及其他体艺精品社团活动的基础上,新近研发的《三门球》校本课程,在2013年11月1日至3日全省第14届中学生三门球大赛中,我校首次参赛的女子队获得了第六名的好成绩,并获省三门球运动协会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七)队伍建设

一是继续加强干部思想、作风和管理业务素质建设,全面提升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管理水平;严格分解干部工作目标责任,持恒推行“安宜初中干部管理工作考评奖惩细则”和“六个一”管理工作要求,进一步完善“双值导、周点评”机制,着力强化干部履职情况的量化检查考核,改进了干部管理作风、管理质态,提高了干部管理绩效。

二是加强教师的师德修养,着力推进干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服务水平,重视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成效显著。同时,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如组织参加“我身边

最美同伴”征文、开展师德承诺、“万名家长‘进校园、评教育、话成长’主题活动”等。学校还针对社会反响强烈的问题,开展了有针对性的专题教育,如杜绝有偿家教、杜绝推销资料、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等不良现象,并明确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是有计划安排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坚持每周为教师编印教科研业务学习材料,认真组织“135”工程、“强基”工程考核,及时安排我校市县骨干教师和部分青年教师参加县局“名师工作室”学习研讨活动;同时,采取“自培与他培”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开展校本培训,为造就一支师德高尚、教艺精湛、具有创新精神和专业发展能力的新型教师队伍,为学校可持续发展、质量不断攀升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本,我校有9名县级骨干教师顺利晋升为市级骨干教师,10多名教师获得市县教学技能比赛一、二等奖,60多篇教育教学管理论文在省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或省市县评比获奖。

三、存在问题和不足

1、校园规划建设实施还没有完全到位,特别是由于实施校安工程使得学校原有的碳渣运动场废弃,严重制约了学校体育运动的开展。关系的学生大课间活动不能形式多样、《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优秀率低于10%,自评时分别扣1分。)

2、教师配备存在学科结构性缺编,政史地生专业教师严重不足,初一初二年级基本由非专业学科老师兼任,制约了这些学科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3、囿于文化教学质量提升的压力,许多老师平时偏重抓实教育教学流程实际工作,对课题研究重视程度不够,投入的精力较少,使得课题研究成果不够丰硕。(因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不显著,自评时扣0.5分。)

4、由于我校地处老城区西部边缘,生源结构不合理,贫困生、学困生,以及家庭不健全学生较多,家庭对学生的教育管理配合度不够到位,从而影响了学校在教学方面分类指导策略的有效实施,还不能使所有学生特别是学困生都能得到与其基础和潜力相应的最大程度的挖掘、提升和发展。(因分类指导策略不健全,自评时扣0.5分。)

5、由于我校整合组建以后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不断提高,来我校就读的学生越来越多,导致我校现有班额规模突破了省规范50人的底线,不少班略有超出。(因班额超员,自评时扣1分。)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借助本次县局素质教育督导之风,一方面,我们将吁请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在塑胶运动场和学校环境规划建设以及师资配备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另一方面,我们将立足校情,认真研究,制定校本整改方案,把学校的一切工作统一到省规范上来,努力把安宜初中建设成工作全面规范、质量日臻一流、特色日益鲜明、环境优美宜人、文化氛围浓郁、社会声誉更高的广大百姓满意的区域名校。

7.教育机构述职报告范文 篇七

一、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内容

该课题研究的中心内容是:实现高等教育公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实现高等教育公平的方式和途径;通过“分层次人才培养”的路径为什么可以实现高等教育公平。该课题研究成果针对上述问题做了有理有据的回答。

(二) 研究方法

该课题主要采取了文献调研、社会调查、理论研讨、比较分析、开展分层次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等方法。

二、研究结论与对策

(一) 时代背景与现实需要

该课题研究的背景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分层次人才培养是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当今流行的人才培养模式, 是国际教育的新潮流之一;二是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后, 一类本科大学因研究生扩招, 其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的规模基本仍属于高等精英教育;而二类本科院校因招生数量急剧膨胀, 招生对象遍及全国, 加上全国各地高中教育的发展又很不平衡, 因此每年进入二类本科院校数量庞大的学生中, 客观上已经形成了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层次差异明显的不同群体。高等教育分层次人才培养, 已经成为大众化时代二类本科院校高等教育的现实需要。

该课题充分阐明了从我国古代和外国教育实践与理论的成功经验中获得的深刻启示, 即要较好地实现教育公平, 就必须让全社会每一个受教育者获得公平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 获得教育资源的公平分享。高等教育公平的实现也是这样。这里有两个问题, 一是受教育者获得高等教育机会公平的问题;二是受教育者享受公平的高等教育待遇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又都与高等教育资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就总体而言, 只有不断发展和扩大高等教育资源的量, 才能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 增加受教育者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个体, 在接受教育中还要公平地获得并享受所需要的高等教育资源, 才能实现高等教育公平。为达此目的, 就必须找到一条科学的实现路径。课题组认为高等教育分层次人才培养正是实现高等教育公平的较佳途径。因为社会的一切公平都是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差异基础上的:教育资源本身就存在优质、一般、较次的差异;受教育群体和个人也存在优秀学生、一般学生和“慢进生”的差异。高等教育公平的实现, 并不是人人都上一样的大学, 成为同等层次的人才。高等教育公平的最佳表现, 是让受教育者获得其潜力与才智在社会历史条件允许下的充分发展, 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不同层次的有用人才。采用分层次人才培养的教育方略, 才有利于高等教育资源根据差异需要, 科学配置, 实现高等教育的公平。

分层次人才培养为不同层次的受教育群体制定了具有适度差异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为进入二类本科院校不同学习能力与基础的学生群体, 确立了科学的成才目标。分层次人才培养针对不同层次受教育群体的实际特点来实施教育, 其教育原理与因材施教是一致的。分层次人才培养不过是因材施教的扩大化、小群体化, 同样具有教育的针对性和科学性。越是具有科学针对性的教育, 也必然是效率越高的教育, 也越能够促进不同层次的受教育者充分发展, 实现各尽其才, 人人成才, 从而较好地实现高等教育公平。

高等教育分层次人才培养, 虽然对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具有较好作用, 但高等教育公平的实现, 并非是高等教育领域可以自足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效果与社会公平的状况 (如社会政治公平、经济分配公平等) 有着复杂而密切的联系。只有形成高等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互相促进的良性互动, 高等教育公平才能更好地实现。

(二) 核心论点

该课题的核心论点是:分层次人才培养是实现高等教育公平的较佳途径。这一核心论点由下列分论点支撑。

1. 分层次人才培养具有教育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分层次人才培养是因材施教的现实表现, “因材施教”是分层次人才培养的具体对象化、特殊化;分层次人才培养是“因材施教”的扩大化、小群体化, 二者的教学原理完全是相通一致的, 这正是分层次人才培养具有的科学性。分层次人才培养的公平性在于它能较好地满足不同层次受教育群体不同的成才发展要求。它符合美国著名学者罗尔斯提出的两个“保证”的正义原则——保证“慢进生” (大学生中的弱者和弱势群体) 的基本发展 (在高等教育中是达到合格以上的成才要求) 和优秀学生的充分发展。在罗尔斯的这两个原则中, 第一原则是优先于第二原则的。第一原则是从公平出发的, 第二原则是从效率出发的。高等教育效率的要求, 从长远和社会整体来看, 又有利于社会更好更快地进步;而社会更好更快地进步, 又是有利于全社会所有人的。所以, 这两种要求都符合高等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原则。

2. 分层次人才培养具有教育的高效率性。

教育的有效性与教育的针对性密切相关。针对性越强, 教育的适宜性和教育的效果就越好。而任何一种效率的评价, 都必然从质与量两方面来考量。没有质量的数量不是效率, 而缺少一定数量的质量也缺乏效率。分层次人才培养与不分层次的人才培养比较, 只是将同一年级的受教育者划分出不同的层次, 并未减少受教育者的数量, 却能够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 这就提高了教育的质量, 也就是提高了教育的效率。

3. 分层次人才培养有利于高等教育资源的差异公平分享与资源的科学配置。

由于高等教育资源, 尤其是优质资源的有限性, 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只能优先保证“慢进生”和优秀生的充分享用, 这是高等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的双向追求决定的。优先保证“慢进生”的成才发展, 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底线要求, 也是保证“慢进生”基本发展不受侵害的公平要求。保证优秀学生的充分发展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效率要求, 符合国家造就优秀和杰出人才的需要。对于一般学生, 由于优质教育资源有限, 只能尽可能满足他们相对充分发展的需求。不能保证所有受教育者获得足够充分的发展, 是时代无法超越的局限。分层次人才培养能够根据不同层次受教育者的不同需要, 对各种教育资源进行科学调配, 实现教育资源的差异公平分享和源尽其用。

4. 分层次人才培养有利于把“慢进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

采用分层次人才培养, 就能对受教育者中的弱势群体, 进行科学实际的合格以上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 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尽量使他们通过帮助获得充分发展, 从而保证他们成为合格以上的人才, 有效地保证高等教育公平的实现。

5. 分层次人才培养有利于培养和造就优秀人才。

给优秀层次的学生群体适当集中优质教育资源, 提供优越条件, 就使他们成长为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有了资源的保证。优秀层次的学生集中到一个层次, 其学习基础与能力的差异大大缩小, 既有利于教育、教学地开展, 也更利于形成学习竞争、竞赛的浓厚氛围。每个学生都可能成为这次竞争的胜利者, 又可能成为下次竞争的失败者。在取得成功与遭遇失败的交替中, 锤炼他们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品格, 为最终成为优秀人才或杰出人才打好坚实的心理基础。

6. 分层次人才培养同样有利于一般学生的成才发展。

在通常情况下, 一般学生中常见的问题是上进心不强, 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力得不到充分挖掘。因为他们同优秀学生比无法争胜, 同“慢进生”比又学有余力, 因此他们既无多大的学习压力, 也缺乏足够的学习动力。他们不仅稳居中游, 而且甘居中游。分层次人才培养将他们划分到同一层次后, 他们既无那些优秀生的不可超越, 也无那些慢进生为他们垫底。谁奋发努力, 谁将获得光荣;谁不思进取, 谁将面色羞赧。这样的新环境必然促使他们的学习潜力得到更充分地挖掘, 促进他们成为更好、更高层次的人才。

7. 分层次人才培养有利于在各个层次的学生中形成讨论和争鸣的学习氛围,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加入学术争鸣的积极性。

分层次人才培养, 通过高、中、低层次的划分, 把同一层次的学生集合到一起, 这在客观上就消除或缓解了具体场合中“有‘能人’在, 他人不敢‘班门弄斧’”的压力和拘束, 从而有利于营造思想交流与碰撞的气氛。这种无拘束的环境, 更能够促进他们积极思考和发言、加上老师的具体引导和鼓励, 就能够较好地形成各抒己见、百家争鸣的学习氛围。他们在争鸣中互相学习、互相启发, 在思想碰撞中产生创新的火花, 这样必然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8. 从实践研究成果来看, 我们通过两轮分层次人才培养的实践, 取得了较为显著的人才培养效果, 提高了教育的效率, 较好地实现了人人成才的高等教育公平。

由上述可知, 分层次人才培养对于培养不同层次的全体学生成才, 都有着很大的益处。所以, 分层次人才培养是促进人人成才的高等教育公平实现的较佳途径。

(三) 存在的问题

分层次人才培养尽管具有前面“理论观点”阐述的理由和教育实践中已初步证明的种种优势, 也不可能达到完美的境地, 同时也有一些人对这种教育方略存在质疑和误解, 所以分层次人才培养在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中并未获得普遍实施。

1.社会上有些人对分层次人才培养存在误识和误解。由于分层次人才培养的典型表现是把同一学历层次同年级学生再分成不同的小层次来进行教育, 误解者认为这就是不公平, 因为他们心目中的公平就没有差异的对待。

2.分层次人才培养比大统一人才培养的实施增加了某些难度:一是对同年级的学生, 要完全准确地划分出高、中、低几大层次有难度;二是对不同层次的受教育群体, 重新制定具有科学区分度的人才培养方案, 确定有区分度的教学内容,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些都要多花心力。

3.分层次人才培养, 教师的工作时间与精力会要增加。在当今经济利益优先、有偿服务流行、奉献精神难行的社会中, 教师也不能不受到影响。

4.社会风习有阻力。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和人们的面子观念, 不少学生 (包括其家长的心愿) 都想被划入高层次的学习群体中, 而不愿被划到较低层次的学习群体中。

(四) 对策和建议

1.应当努力消除人们的误识和误解, 进行正确的公平观、平等观教育。平等体现在人格平等, 受教育的权利平等, 并非绝对没有任何差别的对待。没有差异地对待有差异的受教育者, 恰好是严重的不公平, 只是分层次的差异教学要把握适度。

2.要对将要实施分层次人才培养的学生进行深入的调查了解, 切实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在学生智能与学习能力的测试中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检测, 尽量把群体层次划分准确。实践告诉我们在层次划分出来以后, 还要经过一期或一年的观察与测试, 进行稳中有变的层次之间学生的微调, 以纠正层次划分中的失误。

3.要制定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分层次人才培养的方案, 必须根据不同的层次具有科学的区分度。“慢进生”的培养方案必须保证达到合格人才培养的标准, 一般层次的人才培养方案, 应比不分层次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略高, 优秀人才的培养方案, 应在一般层次培养方案基础上提出更高的、又是可以达到的要求。培养方案中不仅要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 也要确定不同的教育教学的内容。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分层次人才培养的要求, 研究采用具有针对性的、具体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以保证各个层次培养目标的实现。

4.实施分层次人才培养, 也要同时做好学生细致的思想工作。对于划入低层次的学生群体, 在做好具体学习辅导和帮扶的同时, 主要多做安抚、鼓励的工作。通过具体帮助, 解决他们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让他们取得成绩和进步。对于一般层次的学生, 主要注重充分激励、鞭策的教育, 尽可能地激励他们把自己的学习潜能发挥出来, 把他们更多地培养成优良的人才。对于优秀学生群体, 要强调鼓励教育与挫折教育相结合的方式, 在思想方面要特别注意防止其骄傲情绪, 激励他们不断进步, 最终成为优秀人才。

5.增加教育经费投入, 为分层次人才培养创造更好的实施条件。分层次人才培养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 教师会更辛苦。学校就应当更多地投入教学经费, 尤其是给教师发放应有的超工作量酬金。同时要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 教师的奉献精神越强, 教育工作才能做得越细、越好, 分层次人才培养才能够显示出更好的效果。

6.建议在二类本科院校中逐步试点开展分层次人才培养的教育方略。

该课题通过教育理论学习、资料收集、社会调查、理论研讨、比较分析以及开展分层次人才培养实践, 对高等教育分层次人才培养与教育公平关系进行了系统性研究。

8.教育机构述职报告范文 篇八

调研结果表示,2013年和2014年高校网教、移动学习市场规模较大,高校网院超过了100亿元,移动学习2015年也达到了100亿元。

《报告》指出,2015年多数在线教育企业亏损,仅5%的企业实现盈利,预测80%的企业将在未来1~2年内退出市场,甚至已经有企业在进行裁员和盘整。该报告还透露,2017年早教市场规模将有望突破2000亿元,在线语言培训市场将达355亿元,职业教育市场规模将突破100亿元。

据统计,2015年中小学在线教育有1.8亿学生用户、3.6亿家长用户、1060万教师用户,中小学教育从业企业约为2000家。在总体营收规模上,中小学在线教育市场规模约为420亿人民币。

本次发布的报告指出,中小学在线教育未来发展有四大趋势:在企业数量上,2016年可能会出现由峰值递减的趋势,企业并购潮涌现;在产品与服务模式上,高质量的课程资源市场潜力巨大;拍照搜题产品逐渐向在线一对一答疑的方式演变,直接影响到线下一对一市场;游戏化学习产品将快速兴起。

据介绍,早教行业未来发展有五大趋势:线下内容商往线上延伸更有优势,得益于线下品牌优势积累;互联网+教育催促传统线下内容商转型,拓展线上;民办幼儿园近年增速低于公办幼儿园,需要不断整合;品质提升、扩大辐射面是幼儿园市场和早教机构发展大趋势;线上家园互动APP颇受投资者青睐。

(刘琪)

上一篇:公共经济学第二次作业下一篇:素质教育要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