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三第一章第一节

2024-07-25

选修三第一章第一节(共10篇)

1.选修三第一章第一节 篇一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三课时)

一学习目标:燃烧热,中和热,能源 二学习过程

1、燃烧热

什么是燃烧热?是不是物质燃烧放出的热量就叫燃烧热呢?1)定义:在25℃,101 kPa时,1 mol 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燃烧热通常可由实验测得。

2)在理解物质燃烧热的定义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 25℃ ,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⑤在未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外界压强一般指25℃ ,101 kPa.所谓完全燃烧也是完全氧化,它是指物质中的下列元素完全转变成对应的稳定物。如: C→CO2(g)、H → H2O(l)、S → SO2(g)

[练习1]分析以下几个热化学方程式,哪个是表示固态碳和气态氢气燃烧时的燃烧热的?为什么?

A.C(s)+O2(g)===CO(g);ΔH=110.5 kJ/mol B.C(s)+O2(g)===CO2(g);ΔH=-393.5 kJ/mol C.2H2(g)+O2(g)===2H2O(l);ΔH=-571.6 kJ/mol D.H2(g)+1/2O2(g)===H2O(g);ΔH=-241.8 kJ/mol 你能根据题中信息写出表示H2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吗?

由于计算燃烧热时,可燃物质是以1 mol 作为标准来计算的,所以热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系数常出现分数。

2、燃烧热的计算及应用[例题]1.在101 kPa时,1 mol CH4 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H2O,放出890.3 kJ的热量,CH4的燃烧热为多少?1000 L CH4(标准状况)燃烧后所产生的热量为多少?CH4的燃烧热为890.3 kJ/mol,1000 L CH4(标准状况)完全燃烧产生的热量为3.97×104 kJ 2.葡萄糖是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之一。葡萄糖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6H12O6(s)+6O2(g)===6CO2(g)+6H2O(l)ΔH=-2 800 kJ/mol葡萄糖在人体组织中氧化的热化学方程式与它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相同。计算100 g葡萄糖在人体中完全氧化时所产生的热量。

2、中和热 1)定义: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2)中和热的表示:H+(aq)+OH-(aq)=H2O(l);△H=-57.3kJ/mol。3)要点

①条件:稀溶液。稀溶液是指溶于大量水的离子。②反应物:(强)酸与(强)碱。中和热不包括离子在水溶液中的生成热、电解质电离的吸热所伴随的热效应。

③生成1mol水,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OH-化合生成 H20,若反应过程中有其他物质生成,这部分反应热也不在中和热内。④放出的热量:57.3kJ/mol 例:已知H+(aq)+OH-(aq)=H2O(l);△ H=-57.3kJ/mol,求下列中和反应中放出的热量。(1)用20gNaOH配稀溶液跟足量稀盐酸反应放出____________ kJ的热量。(2)用2molH2SO4配稀溶液跟足量稀NaOH反应,放出____________kJ的热量。3燃烧热和中和热的区别与联系

4、能源1)什么是能源?能源的作用?

就是能提供能量的自然资源,包括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阳光、风力、流水、潮汐以及柴草等。•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2)当今世界上重要的能源是什么?怎样解决能源枯竭问题?节约能源的重要措施是什么?什么是新能源?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解决的办法 :开源节流;即开发新能源,节约现有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措施:科学地控制燃烧反应,使燃料充分燃烧,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新能源:太阳能、氢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和生物能。3)相关思考题∶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是什么?.燃料燃烧时,若空气过量或不足,会造 成什么后果?为什么固体燃料要粉碎后使用? 煤在直接燃烧时会产生SO2、氮氧化物及烟尘等,严重影响空气质量且易导致酸雨、温室效应等,从而使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故通过清洁煤技术(如煤的液化和气化,以及实行烟气净化脱硫等),大大减少燃煤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势在必行。提高煤燃烧的热利用率、开发新的能源也是大势所趋。

2.选修三第一章第一节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2.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3.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三、本节内容的地位:

它是第一节内容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也是学习后面生命活动调节等内容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中仅做一个简要的概述,做好后继课的铺垫。通过有关内环境稳态内容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树立健康生活的理念。四 教学方法:启发教学、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探究教学等。

五、课时安排:1

六、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内环境包括哪三种液体?

内环境的成分?

维持内环境稳态的缓冲离子有哪些?

创造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小组阅读、思考、讨论“问题探讨”

老师提示:血浆生化指标指的是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其中包括机体多种代谢产物的含量。健康机体的生化指标一般都处于正常范围内。当机体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势必影响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因此血浆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并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例如,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的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的活性最高,在血浆中的活性很低。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时,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引起血浆中转氨酶活性升高。

学生讨论后回答:

(1)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

(是、不是)恒定不变的,内环境的稳定是一种

稳定;

(2)不同个体

(存在、不存在)一定差异。

(3)肌酐含量超标,肌酐是有毒的代谢废物,积累过多会影响健康。这表明

的排泄功能有障碍。

(4)

含量超标,血糖含量过高可并发酮症酸中毒、糖尿病的心血管合并症等。

(5)

超标,可引起高脂血症,易并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问题:

1、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内环境会因此而剧烈变动吗?

2、在感冒时期,我们每天都要测好几次体温,早上、中午、晚上的体温是否相同?你周围的同学的体温是否相同?大致相差多少?何为稳态?

学生讨论后回答:

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平衡

中。这种动态平衡是通过__________来实现的。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通过_

作用_,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 状态叫做稳态。

老师:下面以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O2、CO2和水等化学成分为例来分析。我们先来看一段动画演示,看完以后分别请3位同学说一说内环境中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O2和CO2、水的来源与去路。

学生:营养物质通过消化系统进入内环境,后为组织细胞所用;代谢废物由细胞排放到内环境中,最后经过泌尿系统、排泄系统、皮肤等排出内环境。

学生:O2通过呼吸系统进入内环境,后为组织细胞用来进行呼吸作用产生CO2;CO2由细胞排放到内环境中,最后经过呼吸系统排出内环境。

学生:水主要通过消化系统进入内环境,除了为组织细胞所用,也通过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皮肤等排出内环境。

老师总结,多媒体显示:

老师:机体内各个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为什么能保持协调一致?请同学们阅读科学史话。我们来了解人类对机体维持稳态机制的认识是怎样逐步完善的。

老师:科学家贝尔纳和坎农对这一机制分别是怎样解释的?

学生: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稳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坎农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老师精讲:坎农的解释对贝尔纳的推测做出了补充,但是他的解释还不够全面。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免疫系统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原因。因此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稳态的概念源于对内环境的研究,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适用于整个生物科学的基本概念。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生物科学从分析走向综合、由分支走向统一的发展趋势。

知识拓展: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会不会出现失调的情形呢?多媒体显示问题:

1、谈谈高烧最严重时的感受。体温过高时为什么要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的措施?

2、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后,如果只喝水,不补充盐,内环境的渗透压会出现什么变化?这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3、平原地区的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为什么?这说明外界环境与内环境稳态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有过发高烧的经历。发烧会头疼发晕,全身无力……体温过高时要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的措施是因为体温高过一定范围或体温过高持续时间过长都会给机体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

老师:正常的体温是体内细胞进行各种生化反应最适宜的温度。在发高烧的状态下,由于内环境发生一系列变化,导致体内的各种反应出现紊乱,于是机体功能发生异常。发热时的主要症状大部分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病人感觉不适、头疼、头晕、嗜睡等,同时常有食欲不振、厌食、恶心的表现。发热时机体处于一种明显的分解代谢过旺的状态,持续高热必定引起器官的功能负荷加重,有可能诱发器官功能不全或引起组织损伤。孕妇发热可能导致胎儿发育障碍,是一个重要的致畸因子。对于6个月至4岁的幼儿来说,持续高热容易发生惊厥,相当数量的患儿由此造成脑损伤,如智力落后,甚至癫痫,因此应注意及时采用物理方法或服用药物来退烧降温。

学生: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后,如果只喝水,不补充盐,内环境的渗透压会变小。当内环境渗透压变小时,内环境中的水将较多地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吸水肿胀,进一步导致细胞代谢和功能紊乱。

学生: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出现不适症状是因为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低,易造成体内缺氧。这说明外界环境的变化势必影响内环境的稳态。若外界环境变化不甚剧烈,并且机体代偿机制良好,内环境的波动较小,仍能维持稳态;若外界环境变化剧烈,机体代偿机制不好,内环境稳态将受到破坏,就会影响身体健康。

老师总结:机体对稳态进行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环境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内环境稳态被破坏后机体就会出现相应的病症。

大家再来列举几个稳态失调的病例,说明症状和危害。学生:尿毒症、糖尿病、严重腹泻造成的脱水等等。

老师:也就是说,机体的内环境必须处于稳态,当稳态不再相对稳定,就会对机体造成危害。

老师:同学们试着从细胞代谢需要的物质和条件角度入手,分析分析为什么内环境稳态失调后,会对机体造成危害。

学生:细胞的代谢过程是由细胞内众多复杂的化学反应组成的,完成这些反应需要各种物质和条件,只有各种所需物质和条件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才能为反应提供充足的反应物。从另一个角度讲,细胞代谢的进行离不开酶,酶的活性又受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只有它们都在适宜的范围内,酶才能正常地发挥催化作用。

老师总结:由此可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每一个人的健康都与内环境的稳态有关。学习有关内环境稳态的知识,有助于养成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习惯,还可以运用这方面的知识关爱家人和亲友。

3.选修三第一章第一节 篇三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识别一些化学药品安全标识;

(2)懂得发生实验事故时的一些简单处理方法;

(3)能正确使用一些基本仪器并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

2、过程与方法

(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2)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教学重点】树立实验安全意识,能识别一些化学品安全标识。【教学难点】常见安全事故的处理方法,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法 【教学过程】

【讲述】故事:1774年,拉瓦锡在发现氧的著名实验中,经过科学分析得出了反应事物本质的结论:空气是有两种气体组成的。拉瓦锡通过严谨的化学实验拭净了蒙在氮元素上的尘土,人们终于科学的认识了空气的基本组成。

【引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科学规律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发现、探究和反复验证形成的。化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实验方法,所以学习化学离不开实验,掌握实验方法以及完成实验所必须的技能,是学好化学的关键。【板书】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一、化学实验安全

1、遵守实验室规则 【投影】实验室安全规则

1.进入实验室,不准私自大声说话、吵闹。

2.在老师讲解过程中,请不要私自动实验台上的仪器、药品。

3.在实验过程中按规范操作,认真观察现象,思考本质。务必要清楚你的每一步操作的目的。

4.没做过的实验要向老师请教或查清资料后再做,不要贸然实验。步骤多的实验,操作顺序要记熟,不可看一步做一步。

5.实验室要有一定的安全设施。

6.熟悉实验室事故的急救方法和处理措施。

必修1第一章教案

7.不要将火柴棍、滤纸的倒入水槽。实验完毕应清洗好仪器和整理桌面。得到老师允许方可离开实验室。【过渡】熟悉并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则还不能完全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还必须要求学生掌握规范的化学实验操作,并正确操作。

【板书】

2、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投影】1.取用药品的安全注意事项(1)固体药品的取用

固体药品的取用一般用药匙。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先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用小纸条叠成的纸槽)小心地送入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到底部。有些块状的药品可用镊子夹取、(2)液体药品的取用

取用很少量液体时可用胶头滴管吸取。取用较多量液体时可用直接倾注。取用细口瓶里的药液时,先拿下瓶塞,倒放在桌上,然后拿起瓶子(标签应对着手心),瓶口要紧挨着试管口,使液体缓缓地倒入试管。注意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一般往大口容器后容量瓶、漏斗里倾注液体时,应用玻璃棒引流。(3)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4)按用量取药品,若无用量说明,一般应按最少量取用:液体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5)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2、用酒精灯加热的注意事项

(1)能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仪器有试管、硬质玻璃管、蒸发皿、坩埚等。①试管加热时应使用铁架台的铁夹或试管夹。②硬质玻璃管可用于给固体物质加热。③蒸发皿主要用于溶液的浓缩或蒸干。

④坩埚主要用于固体物质的高温灼烧。通常把坩埚放在三脚架的泥三角上直接加热。

(2)必须隔石棉网才能加热的仪器有:烧杯、烧瓶(平底烧瓶、圆底烧瓶、蒸馏烧瓶)、锥形瓶等。①烧杯主要用于固体物质的溶解,盛放滤液等。

②烧瓶(平底烧瓶、圆底烧瓶、蒸馏烧瓶)用于有液体参加,要加热且有气体生成并要导出收集的反应。③锥形瓶用于中和滴定和作为加热反应容器。(3)试管使用主要事项

①可直接加热,用试管夹夹在距试管口1/3处。

②放在试管内的液体,不加热时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2,加热时不超过1/3.③加热后试管不能骤然冷,防止炸裂。

④加热时试管口不应对着任何人;给固体加热时,试管要横放,管口略向下倾斜。若给液体或固液混合物加热则试管口应向上倾斜。(4)关于酒精灯的主要事项

①在使用前,要检查酒精灯里有无酒精。向酒精灯内添加酒精时,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②在使用时,要注意几点: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绝对禁止用燃着的一只酒精灯去点另一只酒精灯。

必修1第一章教案

③用完酒精灯,不可用嘴吹灭,必须用灯帽盖灭,并盖两次。

④不慎洒出的酒精若在桌上燃烧起来,不应惊慌,应立即用湿抹布或沙子扑盖。

【讨论1】制取并收集氧气、制取氢气并用氢气还原氧化铜、浓硫酸的稀释三个实验从实验安全的角度要注意哪些问题?

【讨论2】在实验中如果出现下列情况,我们如何去处理这些事情呢?

情景1:一位同学用一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结果肉酒精洒在桌上并燃烧起来。情景2:一位同学在稀释浓硫酸是,将水一下子倒入浓硫酸中,结果浓硫酸迸溅到皮肤上。情景3:一位同学在搅拌氢氧化钠溶液时,不小心将氢氧化钠迸溅到眼中。

3、了解安全措施

【总结】安全措施主要有:(1)被火烫伤时应该先冷敷。

(2)浓硫酸沾在皮肤上时宜先用干布小心拭去浓硫酸,再用大量的水冲洗。(3)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在涂上硼酸溶液。(4)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5)因电失火应先切断电源,在实施救火。

4.选修三第一章第一节 篇四

1、观察和比较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理解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3、通过观察,比较、讨论提高认知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

难点:生物的各特征对生物生活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教具:珊瑚骨骼标本(通过展示珊瑚标本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提出问题。“珊瑚是生物吗?”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本节课)。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自学教材p2—p5页,结合p2页讨论题,对比各幅彩图,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

自学提示:

(1)绿豆和金钱豹的营养方式有什么区别?

(2)鲸产生的水柱说明是进行的哪种生理活动?该生理活动的意义是什么?

(3)人体出汗和排尿的意义是什么?

(4)病毒是怎样的生物?举例说出你所知道的病毒。

2、小组讨论,交流讨论题和自学提示内容。

3、师生归纳:

(1)出现的问题。(2)生物的共同特征。

三、系统总结

四、尝试应用

1、珊瑚、钟乳石都能慢慢长大,它们是生物吗?为什么?

2、结合屏幕上的图片,按生物和非生物进行分类。

五、诊断评价

1、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

a、慢慢长大的钟乳石b、光芒四射的礼花

c、缓缓游动的蜗牛d、千姿百态的珊瑚

2、下列哪项不是生物现象?( )

a、蜘蛛结网捕虫 b、小鸡破壳而出

c、海浪拍打堤岸 d、晰蜴遇故断尾

3、用手轻轻触动含羞草的叶,它的叶片会合拢,这说明生物( )

a、能从外界吸收营养 b、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c、能进行生长和繁殖 d、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选修三第一章第一节 篇五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高中生物的主要研究范围,认识高中生物。

2.认识病毒,了解“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但其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3.能够说出“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的含义,能分析“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4.能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过程和方法:以讲授法为主,辅助以提问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在被动的听课和主动的思考中,更好地理解“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生命结构的层次”等知识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通过对细胞结构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生命的精致完美。3.对生物这门课程建立积极感兴趣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能举例说明生命结构层次。难点:“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但其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读书知道伐、练习法、讨论法。

四、教学时数:两个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课:

高中的第一届生物课,通过简单浅显的知识结合在初中学过的知识,明细高中生物所学的内容。而本课的内容,从我们的生活入手,以04年的非典事例引入病毒,开始第一节课。

2.新课:

(1)病毒:课件演示果子狸、SARS病毒等照片。指明SARS病毒才是致病的元凶,而果子狸只是病毒的载体。提出问题:“SARS是由什么引起的?”“SARS病毒是否具有细胞结构?”“SARS病毒侵害了人体的哪些细胞?带来什么危害?”“如果离开了活细胞,病毒能够很好的生存和繁殖吗?”

总结讨论:病毒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拓展: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你还能举出其他实例来说明吗?生物体的运动离不开肌细胞,兴奋的传导离不开神经细胞,腺体的分泌离不开相关的腺细胞”引出其他生命的活动也离不开细胞。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我们之前讲到了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提出问题,打到屏幕上,“你认为生命系统可分为哪些结构层次?这些结构层的顺序是什么?” 小组讨论。提问。总结讨论。(屏幕上打出生命结构层次图)“生命结构层次是:细胞 → 组织 → 器官 → 系统 → 个体 → 种群→群落 → 生态系统 → 生物圈(地球)”“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最大的生态系统是地球”

为什么说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呢?除了之前我们讲到病毒的时候说到的,病毒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之外,一个独立的细胞是完成生命活动的最小的单位。

(屏幕上打出草履虫的图像)以单细胞生物的草履虫举例来说,我们可以看到,屏幕上有完整的草履虫的结构,她的纤毛可以完成趋利避害的运动,而它的新陈代谢可以通过胞口吞进有机物,在细胞内代谢之后,将废物从胞肛排除。所以呢,它可以靠着唯一的一个细胞,完成摄食、呼吸、运动、繁殖、趋利避害(即应激性)等生命特征。

我们再返回到生命结构层次图中(转回到生命结构层次图的PPT上),对于单细胞生物来说,一个细胞就是一个独立的生物,但在自然界之中,单细胞生物只是极少的一部分,更多的生物,比如动物和植物,是由很多数量的不同种类不同形状的细胞共同组成的。

以我们人类本身举例,相同种类的细胞形成了组织,不同的组织构成了器官,而初中生物中学过人体内有八大系统,每一个系统都由多个器官组成。至此,形成了一个能独立完成各种生命活动的个体。这就是多细胞生生物的个体结构。

而“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这个概念首先要强调的事是“同种生物”,地球上的生物可以根据“界>门>纲>目>科>属>种”有大到小的分类,属于同一个种群的生物一定是同一个物种的;还有一个需要强调的是“一定的区域内”,指在同时同地,比如说同样是一个物种的鱼类,在不同地区,就不能算是同一个种群。

在同一个地区一定范围内的所有物种,统称为群落,而群落再加上无机的环境,便形成了生态系统。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现在大家详细的了解了生命结构层次,下面跟着我举个例子,顺便做个小小的练习。(在屏幕上依次一个词一个词展示出兔子的各个层次,并等待同学们说出屏幕上出现的词语存在于生命结构层次中的那一层)。大家跟我一起想,一只兔子,处于生命结构层次中的那一层呢?........对的,个体,那这只兔子的血液循环系统处于...而血液循环系统中的心脏处于....心脏中的肌肉组织...肌肉组织中的肌肉细胞....,那和这只兔子生活在同时同地的一群兔子属于.....和这群兔子处于同一自然范围内的全部物种属于.....最后,加上无机环境是.......好,大家都对生命结构的层次有了很深入的了解,下面呢,我们对应的做一些练习。屏幕上打出习题。1.填空

1)大肠杆菌属于(细胞)层次

2)大肠杆菌菌落属于(种群)层次

3)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属于(种群)层次 4)一个池塘中的全部生物属于(群落)层次

5)一个池塘中的所有生物及其周围无机环境属于(生态系统)层次 2.一片森林中的桉树苗、小桉树、大桉树组成一个(A)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生物圈

3.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一组是(D)

①生活在人大肠中的寄生虫和微生物等生物

②某一池塘中的全部鱼类;

③肺炎患者肺部的肺炎双球菌;

④一根枯木及枯木上的所有生物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③②① D.③①④

带领同学们当堂做课后的习题,等待他们选出答案,回答正确的重复一遍正确答案加深印象;回答错误的,详细解释,直到同学们理解。

6.选修三第一章第一节 篇六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在下述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图中,敏感性排序正确的是()。A.销售收入>投资>经营成本 B.销售收入<投资<经营成本 C.销售收入=投资=经营成本 D.投资>经营成本>销售收入

2、在钢筋的连接中,既节约钢材,改善受力性能,又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是__。

A.焊接连接 B.绑扎连接 C.锥螺纹连接 D.挤压连接

3、计算空斗墙的工程量__。

A.应按设计图示尺寸以实际砌筑体积计算 B.应按设计图示尺寸以外形体积计算 C.应该扣除内外墙交接处部分 D.应扣除门窗洞口立边部分

4、编制施工预算和施工计划的主要依据是__。A.施工组织设计

B.施工项目管理规划大纲 C.施工项目管理实施规划 D.施工平面图设计

5、根据我国现行规定,下列权利中属于造价工程师权利的是__。A.申请设立工程造价咨询单位 B.签订工程施工合同 C.依法裁定工程经济纠纷 D.审批工程变更文件

6、某固定资产原值为10万元,预计净残值为4000元,使用年限为5年,若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则第4年应提折旧额为()元。A.20000 B.8640 C.8800 D.10800

7、有关对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的特点及使用范围的叙述中,说法不正确的是__。A.它是一种物理的、不发生化学反应的气体灭火系统 B.二氧化碳适用于扑救活泼金属及其氢化物的火灾

C.它主要通过稀释氧浓度、窒息燃烧和冷却等物理作用扑灭火灾 D.二氧化碳本身具有不燃烧、不助燃、不导电、不含水分、灭火后能很快散逸,对保护物不会造成污损等优点

8、某工程主要设备的采购合同价为820万元,签订合同时原料的基本物价指数为105%,行业人工成本指数为115%,管理费和利润、原料成本、人工成本分别占合同价的18%、66%、16%,当设备交会使用时原料的物价指数为118%,行业人工成本指数为121%,则该设备的动态结算款为__万元。A.820 B.833 C.850 D.894

9、护肩路基的高度一般不超过__m。A.3 B.2 C.1 D.0.8

10、地下市政管线沿道路布置时,下列管线由路边向路中排列正确的是__。A.污水管、热力管网、电缆 B.热力管网、污水管、电缆 C.电缆、热力管网、污水管 D.污水管、电缆、热力管网

11、在建设工程进度调整的系统过程中,当分析进度偏差产生的原因之后,首先需要()。

A.确定后续工作和总工期的限制条件 B.采取措施调整进度计划 C.实施调整后的进度计划

D.分析进度偏差对后续工作和总工期的影响

12、根据我国《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的规定,下列情形不属于设计变更的是__。

A.施工图纸的更改

B.对施工质量要求的变化 C.施工组织设计的更改 D.对工期要求的变化

13、根据施工部署的要求应拟定主要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案中不包括的内容是__。

A.现场组装与焊接方法 B.吊装与检测方法 C.调整与试车方法

D.质量分析与控制方法

14、在世界银行工程造价构成中,应急费应包括__。A.建设成本上升费用 B.未明确项目准备金 C.业主的行政性费用 D.其他当地费用

15、工程量计算的依据不包括()。A.招标公告 B.设计变更 C.图纸答疑 D.会审记录

16、承包商编制工作施工组织设计的主要工作中有以下四项内容:①编制施工进度计划;②编制施工方案及选择主要施工机械;③编制资源配置计划;④绘制施工平面图。上述内容在编制程序中的先后关系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

17、在标准养护条件下,混凝土强度的提高与龄期的关系是__。A.直线正比例 B.直线反比例

C.与其期龄的对数成正比 D.曲线关系

18、对工程寿命周期成本的理解,正确的是__。A.工程寿命周期成本还包括环境成本、社会成本

B.工程寿命周期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直接表现为量化成本 C.指工程从投入使用到维修至报废的过程中发生的费用 D.工程寿命周期成本均为显性成本

19、设备小管道气压试验所用的气体为__。A.空气 B.二氧化碳

C.压缩空气或惰性气体 D.氧气

20、某企业有一台设备,目前实际价值为38万元,预计残值为2.5万元,第一年使用费1.8万元,在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情况下,经估算得到该设备的经济寿命为12年,则该设备的平均资产消耗成本为__万元/年。A.2.81 B.2.96 C.3.02 D.4.76

21、对于火灾危险性较高的场所及—些高大的厂房里,适于安装()灭火系统。A.自动喷水于湿两用 B.自动喷水雨淋 C.自动喷水预作用 D.水幕设备

22、某企业年产量为4万件,年固定成本20万元,其单位可变成本为15元,产品市场价格为25元/件,该企业当年免征销售税金,则该企业当年盈亏平衡点价格为每件__元。A.15 B.18 C.20 D.24

23、施工中发包人需对原工程设计进行变更,应不迟于变更前__以书面形式向承包人发出变更通知。A.7天 B.14天 C.15天 D.28天

24、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对格式条款合同的理解发生争议的,应当__。A.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 B.按照相关法律条文予以解释

C.按格式条款提供方的理解予以解释 D.按非格式条款提供方的理解予以解释

25、与BOT融资方式相比,ABS融资方式的特点之一是__。A.实际运作难度大

B.能够获得国外先进技术 C.投资者承担的风险较大 D.融资成本较低

二、多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

1、施工组织设计的作用包括__。

A.指导工程投标与签订工程承包合同 B.指导施工前的一次性准备 C.指导编制施工方案

D.是项目管理的规划性文件 E.指导工程施工全过程的工作

2、根据《招标投标法》的规定,自招标文件开始发出之日至投标人提交投标文件截止之日的期限不得短于()日。A.60 B.30 C.20 D.10

3、按照FIDIC施工合同条件,__有权将工程部分项目交由指定分包商实施。A.业主 B.承包商 C.工程师

D.业主和承包商

4、股票筹资的特点包括()。A.发行股票的资金成本较低 B.股票筹资可降低公司负债比率 C.企业原股东的控股权不变 D.可以使企业少纳所得税

5、实行__的固定资产,应当在其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到期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净额平均摊销。A.平均年限法 B.双倍余额递减法 C.年数总和法 D.工作量法

6、下列对合同文件解释顺序的排列中,正确的是__。A.协议书—通用条款—工程量清单—图纸

B.协议书—洽商协议—中标通知书—投标书及其附件 C.洽商协议—中标通知书—专用条款—通用条款 D.中标通知书—投标书附件—图纸—技术文件

7、单位体积所具有的换热面积大,结构简单,操作弹性大,传热效果好,多用于高温、高压和大型装置的换热器类型为__。A.套管式 B.夹套式 C.列管式 D.蛇管式

8、下列关于CFG桩的叙述,正确的是__。

A.CFG桩是石灰、粘土加粉煤灰和水拌合形成的 B.CFG桩属摩擦桩

C.CFG桩是摩擦桩和端承桩的复合桩 D.CFG桩采用深层搅拌法施工

9、锅炉型式代号中,表示卧式内燃锅炉的是()。A.WO B.WN C.WW D.WM

10、某人计划建立一项养老金,等20年后退休时每年年末可从养老金中提取6000元(假设期限无限长)。已知银行存款利率为10%,(A/F,10%,20)=0.0175,则他现在每年年末应存入银行__元。A.7050 B.1050 C.51064 D.6000

11、有线电视系统中前端设备的组成形式主要是__。A.前端放大—混合式

B.放大混合—放大—混合式 C.放大—混合式—放大 D.放大—放大—混合式

12、施工项目管理实施规划部署的主要内容包括__。A.确定工程开展程序

B.制定主要工程项目施工方案 C.明确施工任务划分与组织安排 D.编制施工准备工作计划

1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影响建筑安装工人人工单价的因素是__。A.社会平均工资水平B.生活消费指数

C.人工单价的组成内容

D.材料生产成本的变动直接带动材料价格的波动

14、采用装运港船上交货价(FOB)进口设备时,卖方的责任有__。A.负责租船舱、支付运费

B.负责装船后的一切风险和运费

C.负责办理海外运输保险并支付保险费 D.负责办理出口手续并将货物装运上船

15、分辨岩石抗冻性的主要指标就是抗压强度,一般用岩石在抗冻试验前后抗压强度的降低率表示,抗压强度降低率小于__的岩石认为是抗冻的。A.25% B.30% C.35% D.40%

16、投资利润率是反映项目__的重要指标。A.负债能力 B.盈利能力 C.偿债能力 D.抗风险能力

17、互感器按相数分为__。A.单相互感器 B.双相互感器 C.三相互感器 D.多相互感器

18、招标公告是__,投标书是__。A.要约,承诺 B.要约邀请,要约 C.承诺,要约 D.新要约,承诺

19、在进行研究对象的功能评价时,功能现实成本的计算与一般的传统成本核算的异同是__。

A.计算对象不同,成本费用构成项目相同 B.计算范围不同,成本费用计算内容相同 C.成本费用构成项目不同,计算对象相同 D.成本费用计算内容不同,计算范围相同

20、在项目组织方面,业主变自行管理模式为委托项目管理模式,这体现了工程项目管理的()趋势。A.信息化 B.国际化 C.科学化 D.集成化

21、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就是在优化建设方案、设计方案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措施对造价进行控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用投资估算价控制设计方案 B.用投资估算价控制技术设计 C.用概算造价控制技术设计 D.用概算造价控制施工图设计

22、进行寿命周期成本分析时,在系统效率和寿命周期成本之间进行权衡时可采取的有效手段是__。

A.通过增加设置费以节省系统运行所需的动力费用 B.通过增加设置费以提高产品的使用性能 C.通过增加维持费以提高材料的周转速度 D.通过增加维持费以提高产品的精度

23、与钢相比,铸铁虽然在力学性能方面较差,但具有良好的铸造性能和良好的耐磨性、消振性及低的缺口敏感性,同时铸铁工艺简单、成本低,经合金化后,还具有良好的()。A.工艺性能

B.耐热性和耐腐蚀性 C.物理性能 D.化学性能

24、设计概算可分单位工程概算、__和建设项目总概算三级。A.建设项目概算 B.单项工程综合概算 C.单项工程概算 D.单位工程预算

25、关于双代号时标网络计划,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__。

A.每条箭线的末端(箭头)所对应的时标就是该工作的最迟完成时间 B.自终点自起点不出现波形线的线路是关键线路

7.选修三第一章第一节 篇七

学科:化学

编写人:李榜臣

审稿人:周延英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一、教材分析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是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第1章第4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实现这些步骤的方法有哪些,通过这些方法讨论有机物的分子组成与结构,这部分知识放在学习各类有机物之前,目的是为进一步研究有机物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

2.掌握有机物的分离与提纯方法(蒸馏法、重结晶法、萃取法等); 3.了解测定有机化合物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的一般方法; 4.掌握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

5.理解理解鉴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一般过程和方法。2.能力目标:

学会确定有机物的分子组成与结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分离和提纯”实验的操作,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2)通过联系知识与科学研究方法的关系,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热爱,认识有机物结构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机物分子组成与结构的确定。难点:有机物分离与提纯。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分离实验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但有些学生还是不清楚,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对于用高科技方法确定有机物结构式首次接触,需要教师指导并得出正确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

1.实验法:有机物的分离与提纯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如条件不具备可采用演示实验)。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实验“蒸馏”“重结晶”,初步把握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步骤。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六(或八)人一组,实验室内教学。课前打开实验室门窗通风,课前准备好所需实验用品。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首先提问:

(1)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有哪些?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与方法。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然后展示探究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首先要对有机物进行分离和提纯?(获得纯净物,便于研究)。设计意图:层层递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蒸馏的对象及满足条件是什么? 教师:大家回答的很好,下面我们来看实验1-1。

教师说明实验步骤,强调实验注意事项,提出思考问题,布置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六-八人一组,分工合作。并让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思考讨论所提出的问题。多媒体展示探究思考题:

1,温度计水银球位于蒸馏烧瓶支管口处,为什么? 2,加热前加素烧瓷片,目的是什么? 3,冷凝水进出方向是怎样的?

4,什么是共沸溶液?怎样提纯含少量水的乙醇?

5,分离与提纯有什么区别?除杂原则是什么?

在学生分组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课堂实录)

利用学生分组实验中酒精灯加热的时间,组织学生交流实验前提出的思考题,进行师生交流。然后观察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

探究二:重结晶的对象及满足条件是什么? 教师:大家总结的很好,下面我们来看实验1-2。

教师说明实验步骤,强调实验注意事项,提出思考问题,布置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六-八人一组,分工合作。并让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思考讨论所提出的问题。多媒体展示探究思考题:

为了获得更多的苯甲酸晶体,是不是结晶的温度越低越好? 在学生分组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课堂实录)教师巡视并指导,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并分析原因。

探究三:萃取的对象及满足条件是什么?实验中用到的主要仪器是什么?操作中注意什么事项? 教师:从回答来看大家学案预习的很好,你还知道哪些分离、提纯的方法?(设计意图:拓展学生思维,扩大知识面)

探究四:元素分析的目的是什么?你有哪些方法确定有机物的实验式?

课堂实录:根据学生的讨论,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指出可以用各元素的质量分数,也可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去求实验式。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自我总结的能力。

探究五:怎样用质谱法测定相对分子质量?你还学过哪些方法? 课堂实录: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还有标态密度法、相对密度法等。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探究六:红外光谱与核磁共振氢谱分别是讨论什么问题的?分别是怎样确定相关的结构的? 课堂实录:由不同学生回答,让其他学生纠错,共同完善结论。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接受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课堂实录)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那么,从下一节课开始我们一起来学习各类具体的有机物。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烷烃这一部分,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一、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

二、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方法

(一)、分离与提纯 ⒈蒸馏

⒉重结晶

⒊萃取

(二)、元素分析与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⒈元素分析

⒉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三)、有机物分子式的确定:

(四)、分子结构的鉴定 ⒈分子结构鉴定的常用方法:

⑴化学方法:鉴定出官能团。

⑵物理方法: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等。⒉红外光谱:

⒊核磁共振氢谱:

十、教学反思

本节设计采用了提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首先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看不懂的知识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本节课蒸馏、重结晶等实验是提纯分离的基本实验,对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有很重要的帮助,也能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实验,也突破了本节的难点——学生分组实验并合作探究,提升了化学的科学素养。通过有机物元素分析,实验式、分子式、结构式的教学,认识自然科学的科学研究方法,为学习好这一门科学从方法上打下基础。

本节课时间45分钟,预计时间分配:其中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检查预习4分钟,讲解实验原理及学生分组实验20分钟左右,实验式、结构式的确定16分钟,反思总结当堂检测5分钟左右,能够完成教学内容。

8.数学必修三第一章算法知识点 篇八

(1)算法概念:在数学上,现代意义上的“算法”通常是指可以用计算机来解决的某一类问题是程序或步骤,这些程序或步骤必须是明确和有效的,而且能够在有限步之内完成.

(2)算法的特点:

①有限性:一个算法的步骤序列是有限的,必须在有限操作之后停止,不能是无限的.

②确定性:算法中的每一步应该是确定的并且能有效地执行且得到确定的结果,而不应当是模棱两可.

③顺序性与正确性:算法从初始步骤开始,分为若干明确的步骤,每一个步骤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后继步骤,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前提,只有执行完前一步才能进行下一步,并且每一步都准确无误,才能完成问题.

④不性:求解某一个问题的解法不一定是的,对于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算法.

⑤普遍性:很多具体的问题,都可以设计合理的算法去解决,如心算、计算器计算都要经过有限、事先设计好的步骤加以解决。

结构

(1)顺序结构:顺序结构是最简单的算法结构,语句与语句之间,框与框之间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的,它是由若干个依次执行的处理步骤组成的,它是任何一个算法都离不开的一种基本算法结构。

顺序结构在程序框图中的体现就是用流程线将程序框自上而下地连接起来,按顺序执行算法步骤。如在示意图中,A框和B框是依次执行的,只有在执行完A框指定的操作后,才能接着执行B框所

指定的操作。

(2)条件结构:条件结构是指在算法中通过对条件的判断根据条件是否成立而选择不同流向的

算法结构。

条件P是否成立而选择执行A框或B框。无论P条件是否成立,只能执行A框或B框之一,不可能同时执行

A框和B框,也不可能A框、B框都不执行。一个判断结构可以有多个判断框。

(3)循环结构:在一些算法中,经常会出现从某处开始,按照一定条件,反复执行某一处理步骤的情况,这就是循环结构,反复执行的处理步骤为循环体,显然,循环结构中一定包含条件结构。循环结构又称重复结构,循环结构可细分为两类:

①一类是当型循环结构,如下左图所示,它的功能是当给定的条件P成立时,执行A框,A框执行完毕后,再判断条件P是否成立,如果仍然成立,再执行A框,如此反复执行A框,直到某一次条件P不成立为止,此时不再执行A框,离开循环结构。

②另一类是直到型循环结构,如下右图所示,它的功能是先执行,然后判断给定的条件P是否成立,如果P仍然不成立,则继续执行A框,直到某一次给定的条件P成立为止,此时不再执行A框,离开循环结构。

注意:1循环结构要在某个条件下终止循环,这就需要条件结构来判断。因此,循环结构中一定包含条件结构,但不允许“死循环”。

2在循环结构中都有一个计数变量和累加变量。计数变量用于记录循环次数,累加变量用于输出结果。计数变量和累加变量一般是同步执行的,累加一次,计数一次。

数学线段的性质

(1)线段公理:所有连接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也可简单说成: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的距离。

(3)线段的中点到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4)线段的大小关系和它们的长度的大小关系是一致的。

高中数学向量知识点

1.向量运算的几何形式和坐标形式,请注意:向量运算中向量起点、终点及其坐标的特征.

2.几个概念:零向量、单位向量(与 共线的单位向量是,平行(共线)向量(无传递性,是因为有)、相等向量(有传递性)、相反向量、向量垂直、以及一个向量在另一向量方向上的投影(在上的投影是).

3.两非零向量平行(共线)的充要条件

4.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如果e1和e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该平面内的任一向量a,有且只有一对实数,使a= e1+ e2.

5.三点共线;

9.毛概教案第一章第四节 篇九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1、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又称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2、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过程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这一概念。1930年,《反对本本主义》,标志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初步形成。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开始指导全党。

1937年《实践论》和《矛盾论》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1941年毛泽东为中央党校题词“实事求是”

1945年党的七大,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确立。

3、“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内涵

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4、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第一,科学的概括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整个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的地位。

第二,科学的阐述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一致性。第三,深刻阐述了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选择,简答)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论述)

第一,要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随意性。第二,要全面的看问题,绝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偏概全。第三,要发展的看问题,绝不能静止的僵化的看问题。

第四,要把现象当作入门的向导,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分析,揭示出事物的本质。3,毛泽东把理论联系实际比喻成“有的放矢”(单选)4,怎样贯彻好理论联系实际(问答)

第一,重视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使实践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第二,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任何理论都是在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离开了实践,理论就成为空中楼阁,失去了价值。

第三,重视理论的创新。理论在于历史、现实的实际联系中,要进一步发展和创造出合乎中国需要的新理论。5,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问答)

第一,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第二,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与时俱进。第三,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求真务实。

6,如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问答)首先,坚持理论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其次,坚持在实践中发展理论。

7,思想路线基本内容的联系(选择)

实事求是是核心,是思想路线的实质。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路线的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思想路线验证的条件和目的。8,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问答)

第一、是关系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前途和命运的根本问题。

第二、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探索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强大的思想武器。

第三、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三、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及精髓就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方面正是由于有了这个精髓,才有了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也才有了十六大以来,我们党进一步的理论创新,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我们要确立的基本认识就是:

把握了实事求是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最本质的东西。

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呢?我们可以从纵向的也就是实践的方面和横向的也就是空间的方面这两个方面来理解。或者说从历史的发展和理论体系这两个方面来理解。我们先看纵向的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纵向看精髓: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形成的全过程。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诞生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和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理论成果,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都是实事求是的产物。

2.横向看精髓: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内容的各方面。先看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包涵着许多独创性的理论。毛泽东提出的创造性理论(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以及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政策和策略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等),都体现了实事求是思想的光辉。

例如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这一点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但是它又强调中国革命的核心是农民,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革命的对象,而民主资产阶级又是我们统一战线的对象,中国革命的统一形式是斗争,这一点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但是他又强调,我们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中国的革命要分两步走,一步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以后,要建立的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各个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和五项斗争,是我们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等等。这些思想深刻研究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特点的成果,突破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苏联的神圣化的思想束缚,把马克思主义继续推进了一个重大成果,凝聚着实事求是的精髓。同样,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政策和策略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等),都体现了实事求是思想的光辉。

我们再看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很多重要内容比如,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如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等等),都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光辉。

同样,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发展稳定,经济政治,文化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都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战略,实现了邓小平理论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飞跃,从而丰富了邓小平理论。在这个同时,在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面,又形成了一系列新的观点,新的思想,新的论断,比如,突出了与时俱进和理论创新,解释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和中国社会的日益多样化,论述了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以及同最高纲领的关系。构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的经济制度的理论,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和依法治国的战略方针,提出了新的安全观,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战略,特别是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且把它同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等等,这些新的论断新的观点既深化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社会 26 主义问题的问题,同时又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从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创造性地回答,以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进一步回答,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

10.选修三第一章第一节 篇十

一、首先我说一下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口增长模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湘教版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纵观历史上的人口增长,有快有慢,主要受到自然、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但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形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工业革命以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可分为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和传统人口增长模式两类,但都属于“高—高—低”模式;工业革命以后人口增长又演变为“高—低—高”模式和“低—低—低”模式。每种人口增长模式都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表现出不同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等特点。本节课是下一节课的基础,起到承下的作用,为下节课的人口合理容量的分析做铺垫。

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能力以及新课程标准提倡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并重”的教学理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看图1-1让学生对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有所了解。

(2)、使学生能学会分析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原因。

(3)、理解“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低—低—低”模式的特征及地区分布差异。、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学会运用文字、图片、图表等资料,学会判断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方法、学会说明人口增长特征、分析其成因、预测其发展趋势的方法。

3、态度与价值观: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看待人口增长模式,认识我国的国情、国策,逐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

在本节教材中,世界人口增长快慢的原因、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及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特征、影响因素和代表性国家是重点,其中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特征及地区分布又是本节的难点。

在课时安排上,本节课需用两课时完成。

以上是对教材的分析。

下面我接着来分析一下教法和学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

大家都知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过程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的过程,遵照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打算采取读书指导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案例,资料,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精神。结合课堂教学,启发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会读图分析、自主学习、讨论学习,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身边实例相联系,学“有用的地理”“学身边的地理。

下面我来说下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三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同学们,大家好,这是我们本学期的第一节地理课,在正式进入新课之前我想问同学们几个问题:请问同学们的父辈有几兄妹,请问同学们自己有几兄妹?(学生答)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请同学们分析一下为什么在你父辈和在你们这一辈兄弟姐妹的人数有这么大的区别呢?这两种情况各属于什么样的人口增长模式?这就是我们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环节2讲授新课讲授新课我先引导学生看图1-1,通过看图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上人口增长的特点:在不同的阶段人口增长的速度是不同的,人口增长曲线表现为“J”型曲线,并设疑:人口增长为什么有快有慢?人口增长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呢?通过设疑引出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公式及激发学生分析人口增长快慢产生的原因。

教师总结: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所以就形成了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

我们下面接着来学习人口的增长模式,人口的增长模式既本节的重点又是本节的难点,讲授本处知识点时我会引导学生自己看书、自己分析,把整个班级分为三大组,每一大组各分析人口增长的一个模式,分析每一种模式出现的时间、出现的原因、特点,第一大组分析“高—高—低”模式,第二大组分析“高—低—高”模式,第三大组分析“低—低—低”模式然后教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归纳,总结。

教师总结:人口增长模式分为三大类: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和低低低模式,高高低模式又分为两种情况:原始型和传统型,原始型出现在原始社会,具有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的特点,传统型出现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具有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高低高模式出现于工业革命之后,发达国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基本结束,发展中国家直到现在人口增长还处于高低高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低低低模式出现在现在的发达国家以及极少部分的发展中国家,其特点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在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人口的零增长甚至负增长。

环节3 布置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搜集仁化县近20年来人口增长的变化情况,分析仁化县人口变化的原因、仁化县人口增长模式有什么变化、未来趋势是什么。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我是这么设计的:

第一课时 人口增长模式

历史轨迹——“J”型曲线

人口增长 衡量指标——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影响因素——生产力是根

特征 “高—高—低”模式

原因 人口增长模式 “高—低—高”模式

上一篇:心中的那片雪花散文下一篇:常见易混近义成语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