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下册总结

2024-11-14

九年级化学下册总结(13篇)

1.九年级化学下册总结 篇一

生活中常见的盐

食盐的主要成分是NaCl,工业用盐如亚硝酸钠(NaNO2)有毒;碳酸钠(Na2CO3,俗称纯碱、苏打);碳酸氢钠(NaHCO3,又叫小苏打);大理石或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CaCO3。

一、氯化钠:

1、用途:是重要的调味品;医疗上的生理盐水是用氯化钠配制的;公路上的积雪可以用氯化钠来消融。

2、粗盐提纯的步骤:(1)溶解: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2)过滤:玻璃棒引流;(3)蒸发: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液滴飞溅;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

二、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

1、用途:碳酸钠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碳酸钙是重要的建筑材料,还用作补钙剂。碳酸氢钠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能治疗胃酸过多。

2、CO32-或HCO3-的检验方法:加盐酸,产生气泡;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证明物质中有CO32-或HCO3-。

碳酸钠和盐酸反应 Na2CO3+2HCl==2NaCl+H2O+ CO2↑

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 NaHCO3 +HCl==NaCl +H2O +CO2↑

三、复分解反应

1、定义: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一定不变。

2、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盐和盐反应、盐和碱反应还要求反应物都可溶。

四、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2.九年级化学下册总结 篇二

一、选择题 ( 本题包括20 个小题, 每小题2 分, 共40 分)

1. 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著名诗句中只含有物理变化的是 ()

A.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B.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C.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D.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2. 下列物质中, 属于氧化物的是 ()

A.O3B.Cu (OH) 2C.Ca O D.NH4NO3

3. 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 错误的是 ()

A.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越小, 空气质量越好

B.空气中的CO2含量过多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C. 按质量计算, 空气中约含氮气78% , 氧气21% , 其他气体和杂质约占1%

D. 空气中的稀有气体一般不跟其他物质反应, 曾被称为“惰性气体”

4. 核电站中可用硼酸 ( H3BO3) 吸收中子, 阻断核辐射。硼酸中硼元素的化合价是 ()

A.+1 B.+2 C.+3 D.+4

5. 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厨房煤气管道漏气, 马上打开抽风机

B.冬天关闭门窗用煤炉取暖

C.实验桌上少量酒精着火, 迅速用湿布盖灭

D.炒菜时油锅着火, 立即浇水灭火

6.“绿色化学”有助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下列做法不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 ()

A.因地制宜, 大力发展风力发电

B.废旧电池集中回收, 并填埋处理

C.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提倡绿色出行

D.使用可降解塑料, 减少“白色污染”

7 . 古代“银针验毒”的原理是4 Ag + 2 H2S + O2=2 X + 2 H2O , X的化学式为 ()

A.Ag2O B.Ag S C.Ag2O2D.Ag2S

8. 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 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 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丙可能是单质

B.在该反应中丁一定没有参加化学反应

C.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D. 甲和乙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丙的质量

9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

B.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即可燃烧

C. 图书档案起火宜用水基型灭火器扑灭

D.不慎碰倒酒精灯, 酒精在桌面燃烧, 用水来灭火

10.关于电解水的实验中, 以下说法的是 ()

A. 该实验可以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B.该实验可以证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C.实验中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1

D.试管1中的气体是氢气

11 . 已知某氮氧化合物中氮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 ∶ 16 , 则该化合物是 ()

A.NO2B.N2O C.NO D.N2O3

12 . 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过程中的常用方法, 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 物质和氧气发生的反应是氧化反应, 所以发生氧化反应一定有氧气参加

B. 分子、原子可以构成物质, 所以物质一定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C. 可燃物燃烧时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 所以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一定能燃烧

D. 化合物是含有不同元素的纯净物, 所以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13.下列有关元素符号“Cu”表示的意义中的是 ()

獉獉A.一个铜原子B.一个铜元素

C.铜D.铜元素

14. 用如下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 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这一结论

B. 该实验使用了相同的可燃物

C.该实验现象是铜片上的白磷不燃烧, 红磷燃烧

D.该实验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15 . 氢氧化钠溶液能和二氧化碳反应, 右图装置可用于气体的收集、检验、除杂和体积的测量等, 不能完成的实验是 ()

A. 气体从b端通入, 收集氧气

B. 瓶内装有澄清石灰水, 检验氧气中是否混有二氧化碳

C.瓶内装有氢氧化钠溶液, 吸收一氧化碳中混有的二氧化碳

D.在a端接量筒, 瓶内装满水, 测量气体的体积

16. 节能减排对发展经济、保护环境有着重要意义。下列措施不符合“节能减排”理念的是 ()

17. 走进化学实验室, 同学们能够学会最基本的操作。以下操作不正确的是 ()

A. 读取液体体积B. 倾倒液体

C.过滤D.制取二氧化碳

18.以下事实对应的解释错误的是 ()

19.下列化学用语所表达的意义正确的是 ()

A.Mg—镁B.2Na—2个钠元素

C.3Fe2+—3个铁离子D.4N2—4个氮原子

20. 人在剧烈运动后, 血液中会产生较多的乳酸 ( 化学式为C3H6O3) , 使肌肉酸痛。放松一段时间后, 由于乳酸与吸入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从而使肌肉的酸痛感消失。下列关于乳酸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乳酸是由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B.乳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90

C.乳酸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

D.乳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

二、填空题 ( 共20 分)

21. ( 6 分) 江西龙虎山因特有的丹霞地貌被誉为“中国红石公园”, 其红色砂砾岩由石灰岩、氢氧化铁、石膏等成分组成。请用恰当的化学用语表示下列带点部分:

(1) 石灰岩中含有的______________。

(2) 石膏主要成分硫酸钙中含有的__________。

(3) 岩石呈红色是含氢氧化铁所致, __________。

22. (6分) (1) 除去水中难溶性固体杂质的操作是__________。

(2) 生活中既能降低水的硬度, 又能杀菌消毒的方法是__________。

(3) “水是生命之源”。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

A.水是化合物, 是维持生命必不可少的物质

B.水是一种很好的溶剂, 能维持人体的体液平衡

C.水是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

D.水中氧元素含量很高, 能提供人体所需的氧气

23. (8分)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 1) 右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示意图。

①实验时, 取下橡皮塞, 点燃红磷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橡皮塞, 待反应结束装置冷却至室温后, 打开弹簧夹, 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偏低, 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填序号) 。

A.使用的红磷量不足B.装置气密性不好

C.实验中弹簧夹没有夹紧

( 2) 目前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是三大化石燃料, 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

①燃烧化石燃料会使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造成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 不仅如此, 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 我们既要节约使用化石燃料, 又要开发利用新能源。

②我国已经开发和推广使用乙醇汽油, 其中含乙醇10% , 使用这种乙醇汽油的好处是___________ ( 写出一点) 。

三、实验题 ( 共26 分)

24 . ( 14 分) 根据下列装置图, 按要求回答有关问题:

( 1) 写出图中带有标号仪器的名称: a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应选用的装置为_________ (填序号) , 检验二氧化碳已经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

( 3) 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取并收集较干燥的氧气时, 应选用的装置是_________ ( 填序号)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停止加热时, 应先将导管移出水面, 然后再___________________。

( 4) 实验室还可以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的方法制取氧气。常温下, 在试管中分别加入下列物质, 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不能使木条复燃的是_______________。

A. 5 m L 5 % 的过氧化氢溶液

B. 5 m L 5 % 的过氧化氢溶液和少量二氧化锰

C.5 m L 5%的过氧化氢溶液和少量硫酸铜溶液

D.5 m L 5%的过氧化氢溶液和少量红砖粉末

25 . ( 12 分) 下列装置用于实验室中CO2的制备、净化、检验, 最后收集一瓶干燥的CO2。请回答下列问题:

( 1) 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药品选择的探究实验, 记录如下:

从制取和收集的角度分析, 一般选择第______ ( 填序号) 组药品, 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C装置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则C中所盛放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

(3) 反应过程中将弹簧夹关闭, 在A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E收集方法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计算题 ( 共14 分)

26 . ( 6 分) 在现代生活中, 人们越来越注重微量元素的摄取。碘元素对人体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图是某地市场销售的一种“加碘食盐”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食用碘盐”属于_____________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

(2) 碘酸钾 (KIO3) 中钾元素、碘元素的质量比是___________。

( 3) 碘酸钾 ( KIO3) 中碘元素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_。 ( 计算结果精确到0. 1% )

27. ( 8 分) 用100 g KCl O3和Mn O2的混合物制取氧气, 反应前测得Mn O2占混合物总质量的25% , 反应一段时间后, 又测得Mn O2占30% 。求: 此时分解的KCl O3的质量是多少? 制得的氧气的质量是多少?

参考答案

1.C;2.C;3.C;4.C;5.C;6.B;7.D;8.C;9.A;10.C;11.A;12.D;13.B;14.D;15.A;16.D;17.A;18.D;19.A;20.C。

21. (1) Ca; (2) SO2-4; (3) 。

22. (1) 过滤; (2) 煮沸; (3) AB。

23. (1) ①烧杯中的水倒流入集气瓶内, 约到刻度1处②AB

(2) ①温室效应②节省石油资源。

24. (1) 集气瓶

(2) BC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若木条熄灭则二氧化碳已集满

(4) A

25. (1) ③Ca CO3+2HCl=Ca Cl2+H2O+CO2↑

(2) 澄清石灰水CO2+Ca (OH) 2=Ca CO3↓+H2O

(3) A中锥形瓶内液面下降, 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

(4)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

26 (1) 混合物; (2) 39∶127; (3) 59.3%。

27解:反应前:

Mn O2的质量为100g×25%=25g;KCl O3的质量为100g-25g=75g。

反应后:

混合物的质量为25g÷30%≈83.3g;生成氧气的质量为100g-83.3g=16.7g。

设已分解的KCl O3的质量为x。

3.九年级化学概念教学反思 篇三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好概念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以下是我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有关概念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抓住概念中定义标准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首先要抓住概念中的定义标准。教师对概念论述时的关键词要准确把握,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单质”这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定义标准是“纯净物”,且“只有一种元素”。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又如,“溶解度”的定义标准有:(1)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2)指明“溶剂的质量为100g”;(3)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4)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克数”。这四个限制性语句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标准,缺一不可。

二、比较概念内涵间的关系

将概念的内涵俩俩比较,确定它们间的关系,防止混淆。概念的内涵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如化学反应和分解反应,前者包含后者;对立关系或并列关系,如纯净物与混合物;交叉关系,如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有些化合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有些又不是,同样,有些氧化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有些也不是。运用图示可以表示如下:

1.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2.对立关系或并列关系:

3.交叉关系:

三、运用脉络法归纳概念

归纳可以使学生心中有“一览众山小”之愉悦感,容易做到胸有成竹,举一返三,触类旁通。脉络法是常用的归纳方法。如物质分类概念可归纳如下:

在脉络中,结合“打比方”的方法很容抓住概念的定义标准而不易混淆。例如,化合物与混合物是大多数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我在黑板画出了物质的分类脉络,问学生:“张家的孩子姓什么?李家的呢?”学生很快回答:“张家的孩子姓张,李家的孩子姓李”,我又问“从黑板上的脉络中看,化合物是谁家的孩子?”学生非常兴奋,齐声回答“是纯净物家的”,“那它该姓什么呢?”。“当然姓纯了”。这样,枯燥的化合物概念就在欢声笑语中跟混合物区分开来了。

四、正反例证比较,使概念更加清晰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举正面例证,再从反面来讲,举出反面例证,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

例如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接着举出正面例证:H2O,CO2,MgO等都是氧化物,反面例证:CaCO3,(NH4)SO4,KMnO4等都不是氧化物”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在习题中形成概念,纠正错误

做题是学习中的一种重要的过程和方法,通过做题可以形成概念,纠正错误,还能训练思维方法。例如为了形成“元素”、“分子”、“原子”“化合物”, “氧化物”等概念我选用了以下习题:

(重庆中考题)今年5月12号汶川发生大地震,为了支援灾区防疫,我市紧急生产过氧乙酸消毒液,过氧乙酸的化学式是C2H4O3,以下叙述错误的是(D)

A.过氧乙酸中含有三种元素

B.过氧乙酸分子由9个原子构成

C.过氧乙酸是化合物

D.过氧乙酸是氧化物

(重庆中考题)香烟烟雾中含有CO、CO2、SO2等气体,这3种气体的共同点是( A )

A.都是氧化物 B.都含有氧分子 C.都能燃烧 D.都有毒

通过适当的练习,学生对所学概念就会由模糊变得“恍然大悟”,利于在大脑中形成清晰德化学概念。

六、在结构关系图中形成概念

物质结构的概念是很难准确形成的。我画了结构关系图,并说明对物质结构的描述要做到“对应逐级”,不能“越级”不“平级”。 “越级” 描述和“平级”描述都是错误的。这里的“对应”是指要分清“物质由分子构成呢,还是原子直接构成”。这里的“逐级”是指关系图中“相邻”的概念,不相邻的概念间就是“越级”, 例如说“水由氢、氧原子构成”就是越级。这里的“平级”是指同一概念中出现同一级别的概念,例如说“水分子(分子)里有氢分子(分子)”就是“平级”,这样学生心中模糊的结构概念就容易变得清晰。

4.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 篇四

【】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通过学习来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肥的种类和特性

2.学会对铵根离子的检验

3.了解常见化肥使用的注意事项

过程和方法:

1.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2.增强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重点:

1.化学肥料的种类和特性

2.铵根离子的检验

难点:

1.铵根离子的检验

2.化学肥料成分的记忆。

课前准备:

教师:以举出所知道的化肥引出课题,对常见的化肥的物理性质,让学生通过观察、看书自己总结;对铵根离子的检验的教学通过实验,激发兴趣,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去探究;

学生: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让学生看书、讨论、实验探究,重点掌握化肥的种类和特性。

教学过程:

一.化学肥料

1、氮肥

氨水 NH3H2O 易溶于水 低温密封

碳酸氢铵 NH4HCO3

硝酸铵 NH4NO3

氯化铵 NH4Cl

硫酸铵(NH4)2SO4

尿素 CO(NH2)2

【小结】氮元素可使植物细胞加速分裂和生长,促进植物枝叶茂盛。磷元素使植物提早开花结果,增强抵抗力。钾元素有利光合作用,促进作物生长健壮。这三种元素都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成分。

【结论】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逸出,这是快速检验铵盐的方法。

2、磷肥

它是含有磷酸根的盐。主要有磷矿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钙)、钙镁磷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钙和磷酸镁)、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和硫酸钙)、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

磷酸二氢铵 NH4H2PO4 磷酸氢二铵(NH4)2HPO4

3、钾肥

硫酸钾(K2SO4)氯化钾(KCl)

碳酸钾(K2CO3)(草木灰的主要成分)

4、复合肥料

硝酸钾KNO3

磷酸二氢钾KH2PO4

5、微量元素肥料

如B、Mn、Cu、Zn等

6、农家肥料

二、农药

1、作用

2、危害

三、随堂检测题

l.氨水见光后易挥发和分解,所以容器口必须棕色瓶中。

___,且放在2.硝铵在高温或猛烈撞击时会爆炸,碳铵在受热时会全部分解成气体。尿素的含氮量最高,肥效持久。铵盐跟碱性物质反应,会放出___.3.草木灰中的钾肥主要成分是______,它的水溶液呈________。

4、磷酸二氢钾是含_________元素的复合肥料,硝酸钾是含________元素的复合肥料。

5、常用的农药有哪些?说出各有哪些作用和危害。

第四节 化学与环境保护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了解防治水、大气污染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过程和方法:认识化学在环境保护中所起的作用,一方面是通过禁止某些反应发生、控制或改变反应途径等杜绝有害物质产生,另一方面是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确立绿色化学观念、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重点:知道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

难点: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确立绿色化学观念、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课前准备:首先安排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自学,在对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水、大气污染防治的一般原则和方法、与自然和谐相处三方面作深入的调查,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广泛的收集资料。收集好资料以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资料整理。根据自愿的原则将学生分为三大组,每一大组中又可分为几个小组,如第一大组研究水资源的污染及防治,其中又可分为污染源小组、危害与防治小组。每一小组选出负责人、中心发言人。有能力的小组还找到了相关的影视资料,并把它们加以整理制作成了课件,待上课交流时放映给全班同学观看。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正象刚才同学们所说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产生活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与破坏。但目前,仍有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甚至无视环境污染的危害,只重经济,不重环境。下面,我就将时间交给同学们,请大家告诉大家环境污染的危害。

一、保护生命之源――水

水是生命之源,但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水资源却十分有限。那么目前水资源的污染与保护的现状如何呢?哪些同学收集和整理了有关水 污染与保护方面的资料? 让我们请他们给大家介绍好不好?

二、大气的污染

请同学们各抒己见,发表一下对大气污染及防治的认识。

5.九年级化学下册总结 篇五

2018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九年级化学教学将继续在“课改”新理念和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课程改革为重点,以课堂教学为抓手,立足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规范教学过程,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同时,关注后进生的成长,完成九年级化学下册的教学任务,并积极组织学生以《中考精典》为蓝本进行中考复习备考,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化学知识与技能并为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生分析

九年级共六个教学班,其中九(1)班、九(2)班学生学习习惯较好,成能力强些,九(3)班次之。而九(4)、九(5)、九(6)班大多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自觉性比较差,从考试情况来看:优等生占21%,学习发展生占27%。总体情况分析:学生两极分化十分严重,中等生所占比例不大,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热情不高,不求上进。而其中的优等生大多对学习热情高,但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存在严重的不足,尤其是所涉及和知识拓展和知识的综合能力等方面不够好,学生反应能力弱。总体来看,两极分化还是较严重,许多学生对此感到无从下手,不会进行知识的梳理,导致学生掉队,同时学生面临毕业和升学的双重压力等,致使许多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还注重保护学生学习和积极性,并因材施教。

三、教材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的内容共五个单元,分别是: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介绍了金属和金属材料的有关内容;金属的化学性质及用途和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重点是铁、铝、铜和合金的重要性质、用途;金属活动性顺序;有关含杂质物质在方程式中计算的问题。

第九单元《溶液》有三个课题,先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然后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性,接着再从定量的角度认识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重点是溶液、溶质、溶剂、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第十单元《酸和碱》的第一部分从生活和实验中常见的酸和碱出发,介绍了几种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及用途,并说明酸和碱各有相似性质的原因。第二部分介绍了酸和碱之间的反应(中和反应)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溶液的酸碱度等。

第十一单元《盐 化肥》介绍了盐和化肥,并对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碳酸根离子的检验、分离提纯物质及化合物的分类等内容进行总结。重点是酸碱盐的反应规律和条件及过滤、蒸发等分离提纯物质的运用。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教学难度不大,多属于“知道”、“了解”的层次,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任务、措施

1、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初步运用化学知识来解释或解决简单的化学问题逐步养成自己动手操作和能力。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每位教学要按学校教务处的要求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本学期要注重教学反思的书写。备课、上课要抓重点,把握本质。在平日的备课、上课中要把握好本质的东西,3、针对中考改革的新动向,把握中考改革的方向,培养学生适应中考及答案的各种技巧。特别是要处理要落实好《中考精典》的教学任务。

4、在平日要注意化学实验教学,确保实验操作考试学生顺利过关。

5、加强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管理,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场所。并做好跟踪检查,培优工作。

五、教学进度表

周次时间课时计划讲授内容

12月16-2月226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金属材料、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2-3

2月23-3月46第九单元 溶液(溶液的形成、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4-5

3月5-3月198第十单元 酸和碱(常见的酸和碱、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6-7

3月20-4月38

第十一单元 盐、化肥

(生活中常见的盐、化学肥料)8-9

4月6-4月15 4

第十二单元 化学与生活

9~124月16-5月814

第一轮复习,中考精典基础篇

13~155月7-5月2018实验操作考试

16~175月21-6月1010专题练习精讲

186月13-6月174模拟,中考适应性考试。心理辅导。

备注

1、基础较好的一班与二班可适当加快教学进度,增大教学难度。

6.九年级化学与其它学科关系初探 篇六

九间渗透,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作一些探讨。

年一、化学与语文的综合、交叉

级1、成语、诗歌中的化学例: (海南06年中招第1题)

下列诗句描述的变化属于化学变

化化的是 ()

学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B、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C、只要功夫深, 铁杵磨成针○三亚与港例市D、:明代民族英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雄于谦的《石其局烧若等务灰吟》:闲“千, 锤万凿出深山粉身碎骨浑不怕, 烈, 要留火焚它中清白在人间学四种物质依次。”是 () 这四句诗所描写的学A梁碳酸钙、生石灰、熟石灰、石灰石、科定B铭石灰石、碳酸钙、生石灰、熟石灰、关C碳酸钙、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系D生石灰、石灰石、碳酸钙、熟石灰、初2们能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语文是百科之母”和。掌握我探实其他、规律学科, 并且能够运用所表达的定理、公式语言文、字事

将自己理解掌握的这些知识和思想表述出来。学习、掌握、表达的过程都离不开语文, 而通过语文

(有时加上必要的操作) 就能理解和表达这些知识。

二、化学与数学的综合、交叉

1. 根据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溶液的计算及综合计算, 是初中的三大计算;

2.用几何图形表示化学概念、物质之间的关系;3.用数轴表示相关化学知识;4.用函数图像表示物质溶解度、金属与酸反应、溶液p H的变化等。

三、化学与英语的联系

化学虽然是理科, 但有着很大的文科特点, 内容多、知识碎, 大多是实验结论, 有不少知识只能知其然, 而无法探究其所以然, 只能记住。甚至不少老师都赞同化学与英语的相似性, 说“化学就是第二外语”, 化学的化学式就相当于英语单词, 化学方程式就是英语的句子, 而每一道化学计算题, 就是英语的一道阅读理解题。事实确实是这样, 化学成绩优秀者, 必定是准确记住了学过的每一种物质典型的物理、化学性质并能顺利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理解并记住了几个常用的解题方法和基本的实验操作。且元素符号的书写也和英语字母书写密切相关, 字母的大小写和书写格式也会决定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对错。

四、化学与生物

化学与生物的联系应该是化学与各学科联系中最紧密的。

1. 将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呼吸作用、胃液的

酸性、血红蛋白的生理功能、一氧化碳的中毒机理、土壤的酸碱性等与化学知识联系在一起。

2. 酶是一类重要的蛋白质, 是生物催化剂, 能催化生物体内的反应。

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反应, 而且是在体温和接近中性的条件下进行的。

3. 活性炭或木炭有吸附性, 是因为植物体内有

导管和筛管, 当制成木炭时这些管道保留下来形成疏松多孔的结构。

4.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如:体液酸碱性、人体中的营养元素和微量元素等。

五、化学与物理的综合、交叉

1. 化学中研究物质的性质时物理性质与物理知识的结合。

如质量、温度、密度、比热、导热、导电性、溶解性等, 将酸碱盐的知识与物理的电学知识相结合;2.气体的性质与物理中气体压强、浮力等知识的综合;3.化学热效应、分子运动论与原子结构等知识与物质内能等知识综合;4.化学燃料与物理中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综合;5.金属与溶液的反应与溶液密度、浮力的变化的综合应用;6.常常将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能量转化、天平问题等知识渗透到化学知识中, 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六、化学与政治、历史、地理的联系

环境问题与政府行为有很大关系, 是彻底解决环境污染的最重要的一环。

7.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探究 篇七

关键词:化学实验;求知欲;科学素养;重要作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化学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己通过对新教材的教学实践谈谈对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究。

用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九年级化学体现了基础性,化学在初三开始接触,在九年级化学教材的开篇课“走进化学世界”中,安排了一些精美的图片展示,并没有安排实验。为了使学生对化学有兴趣我自己设计了实验——魔术字:用一张白纸在上面用酚酞溶液写上“化学”两个字,然后再向上面喷洒氢氧化钠溶液,一张白纸上立即显上“化学”二字。学生感到很好奇,怎么这么神奇。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迫切地想要走进奇妙的化学世界。

用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的素养:学生的好奇心是从问题的提出开始,我在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中尽量设计问题,让学生从问题中受到启发,学生实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我把它改成了学生实验,学生认为蜡烛燃烧现象见得较多,不以为然。我则不失时机提出问题。蜡烛火焰分几层?哪层温度最高?蜡烛中含不含碳?吹灭蜡烛后的白烟能否点燃等等,他们一听这么多问题,想一定很有做的必要,于是學生就认真的按步骤去做,认真观察。化学实验对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用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知识拓展的重要途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创造性同时拓展知识。如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中,我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从演示实验中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从实验中设问:实验室用碳酸钙和稀盐酸制二氧化碳能不能用其他的碳酸盐与其他酸反应制二氧化碳?然后学生带着好奇心在桌上去找出碳酸钠、碳酸钙和稀硫酸、稀盐酸很快自己做起实验从实验中看到碳酸钠与酸反应很快,不好控制,碳酸钙与稀硫酸反应一会就停止。他们自己得出最好是碳酸钙与稀盐酸制二氧化碳。这时有的同学就提出了新问题:我们这个地区石灰石是不是含碳酸钙?教师这时能直接给出答案,让学生去探究,使知识得到拓展。

总之,九年级化学实验对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作用。而新课程的编写也充分体现实验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独特作用。

参考文献:

[1]沈兆刚.实验小改进体现人文关怀.教学仪器与实验,2010(4).

[2]韦会江.浅谈新课标九年级化学实验.化学教育,2008(8).

8.九年级化学下册总结 篇八

教学目的知识;从电离观点使学生了解酸的通性;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学习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一些金属能否与酸发生置换反应;学习中和反应,了解它在生产及科研中的应用。

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技能及观察、分析、归纳和概括问题的能力。

思想教育:通过本节教学向学生进行由个别到一般的科学的认识事物的方法的教育。

重点难点 酸的通性;常见金属的化学活动性顺序的识记和应用。

一、学习者特征分析

(说明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习惯,学习交往特点等)

所任教班级学生已学习过盐酸,硫酸的化学性质掌握和电离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基本上可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已经掌握了windows98和IE浏览的使用方法,可以通过相关软件来学习本节知识。

二、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

知识点 学习水平

知 理 分

识 解 析 媒体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资料来源 媒体在教学中运用 媒体使用方式

① √ √ 网络课件 酸的分类 网络中收集 呈现过程 设疑播放讲评

② √ √ 动画录像 铜、银和盐酸的反应;盐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资料库中收集 呈现过程解释理论 边播放,边讲解

③ √ √ 网络课件 酸的通性 网络中收集 设疑思辩

解决问题 讲解播放概括

注:

1、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

A、展示事实 B、创设情境 C、提供示范 D、呈现过程,解释原理

E、设疑思辩,解决问题 F、其他

2、媒体使用方式包括:

A、设疑播放讲评 B、讲解播放概括

C、讲解播放举例 D、边播放,边讲解

E、复习巩固 F、其他

三、课堂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

图符说明:

开始、结束 教师活动,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网络应用 学生利用网络 判断

开始

创设问题情境

说明学习任务,提出学习要求

网络 浏览相关网页的学习资源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习问题总结,提出讨论主题

网络 分组协作,发表论述 网络 引导与启发思维

9.九年级化学下册总结 篇九

(100分,90分钟)

题 号

总 分

得 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O—16

Cl—35.5

K—39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1~10小题每题2分,11~15小题每题3分,共35分)

1.下列变化过程,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洗洁精除油污

B.海水晒盐

C.钢铁锈蚀

D.沙里淘金

2.如表是生活中一些常见物质的近似pH,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物质

醋酸

橘子汁

草木灰水

炉具清洁剂

pH

2.5

3.4

11.1

12.4

A.醋酸

B.橘子汁

C.草木灰水

D.炉具清洁剂

3.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4.科学兴趣小组探究金属R的活动性时发现:将R放入稀硫酸中,有气泡产生,同时生成正二价的盐:将R放入ZnSO4溶液中无任何变化。根据以上信息,下列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R+MgCl2===RCl2+Mg

B.R+2AgCl===RCl2+2Ag

C.R+2HCl===RCl2+H2↑

D.Al+RSO4===AlSO4+R

5.下列有关物质用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KNO3、NH4Cl都能用作化肥

B.NaOH、CaO都能用作食品干燥剂

C.稀盐酸、稀硫酸不能用于除铁锈

D.NaHCO3、Ca(OH)2都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醛的水溶液可用于海产品保鲜

B.用布袋代替塑料袋可减少“白色污染”

C.钙、铁、铅都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D.维生素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人体活动所需的能量

7.推理是学习化学时常用的思维方式,以下推理结果正确的是()

A.用洗洁精除油污是乳化作用,用汽油除油污也是乳化作用

B.复分解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都是化合物,反应物、生成物都是化合物的反应不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C.碳酸盐能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能与酸反应产生气体的物质一定是碳酸盐

D.复分解反应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的反应是复分解反应

8.某植物培养液中含有NH4Cl和CuSO4,下列物质在该培养液中能大量存在的是()

A.NaOH

B.BaCl2

C.KNO3

D.AgNO3

9.下列物质混合后能够反应,且有明显现象的是()

A.向氧化铁粉末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

B.向稀硫酸中滴入稀氢氧化钾溶液

C.将硫酸铵与熟石灰混合研磨

D.向澄清石灰水中滴入氯化钡溶液

10.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实验方案

A

除去硫酸亚铁溶液中少量的硫酸铜

加过量铁粉,充分反应,过滤

B

检验某固体为碳酸盐

取样,滴加稀盐酸,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

C

除去氯化钠溶液中少量的氯化镁

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过滤,向滤液中加稀盐酸至中性

D

鉴别氢氧化钠固体和硝酸铵固体

取样,加水溶解,观察温度变化

11.下列各组离子能在pH=3的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NH4+、Na+、NO3-、CO32-

B.NO3-、Cu2+、SO42-、OH-

C.Mg2+、K+、SO42-、Cl-

D.Ca2+、Na+、HCO3-、Cl-

12.小明向盛有盐酸和MgCl2溶液的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NaOH溶液,为判断反应后溶液的成分,他分别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a于试管中,用下表中的试剂进行实验,相应结论错误的是()

选项

试剂

现象和结论

A

Zn粉

有气泡产生,则溶液a一定含MgCl2

B

CuO粉末

无明显现象,则溶液a中一定有两种溶质

C

NaOH溶液

无明显现象,则溶液a中可能有NaOH

D

CuSO4溶液

有蓝色沉淀,则溶液a中一定有两种溶质

13.下列实验方案能够达到目的的是()

A.用点燃的方法除去二氧化碳中的少量一氧化碳

B.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从粗盐中提取纯净的氯化钠

C.分别加入熟石灰研磨、闻气味,鉴别化肥氯化钾和氯化铵

D.分别将镁片、锌片放入硝酸银溶液中,验证镁、锌、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14.下表中对部分知识的归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鉴别方法

B.化学实验中的“先”和“后”

①区分棉纤维和羊毛纤维——点燃后闻气味

②区分硬水和软水——加肥皂水搅拌

③区分氯化铵和氯化钾——加熟石灰粉末研磨,闻气味

①点燃可燃性气体时:先验纯,后点燃

②稀释浓硫酸时,先在烧杯中盛放浓硫酸,后将水沿烧杯内壁缓慢注入

③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先预热,后用外焰固定加热

C.日常生活经验

D.化学与人体健康

①常用钢刷擦洗铝制品

②用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污

③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中防腐

①缺铁会引起贫血症

②食用甲醛水溶液浸泡过的海产品

③用工业用盐如亚硝酸钠烹调食物

15.实验室某废液的溶质为硝酸铜、硝酸银和硝酸铝,取该废液进行如图所示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滤液呈无色,则滤液中可能含有三种溶质

B.若向滤液中滴加氯化钾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滤渣可能是混合物

C.若滤渣由三种金属组成,则滤液可能呈蓝色

D.若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无气泡冒出,则滤液中可能含有两种阳离子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40分)

16.(8分)化学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现有以下物质:

①食醋

②Ca3(PO4)2

③葡萄糖

④活性炭

⑤熟石灰

⑥维生素A

⑦大理石

⑧CH4

请选择合适物质的序号填空:

(1)农业上常用作磷肥的是__________。

(2)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物质是________。

(3)常用作厨房调味品的是__________。

(4)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__________。

(5)常用作建筑材料的是____________。

(6)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是____________。

(7)人体缺乏后能导致夜盲症的是________。

(8)常用于冰箱除异味的物质是________。

17.(11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与金属材料的关系密切。

(1)钢铁容易与空气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物质接触发生反应生成铁锈,实验室可以用稀硫酸将铁锈除去,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锰钢主要成分是铁、锰、碳,主要用于制造钢轨、挖掘机铲斗等,锰钢属于_______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3)地铁中常用氢氧化镁作为阻燃材料,氢氧化镁不溶于水,可用海水中提取的氯化镁与熟石灰在溶液中反应制取,该制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铝、铁、铜三种金属中不能与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的是__________,铁制品易生锈,需要做防锈处理,而铝化学性质比铁活泼,但铝制品通常不做防锈处理,这是因为铝表面容易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验证Al、Fe、Cu的金属活动性强弱,某同学设计了如下方案,其中不合理的是________。

①Al、FeSO4溶液、Cu

②Al2(SO4)3溶液、Fe、CuSO4溶液

③Al、Fe、CuSO4溶液

18.(8分)水和溶液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1)下列物质属于溶液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医用酒精

B.植物油和水的混合物

C.蒸馏水

D.糖水和食盐水的混合物

(2)甲、乙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

图1

①t1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_____________;

②t2

℃时,分别将甲、乙固体溶于水,配成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

g,所需水的质量甲__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乙。

(3)如图2中甲、乙、丙、丁、戊是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且分别属于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中的一种。相连物质之间均能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且生成物之一为水。

图2

①当丁为氢氧化钠,戊为氯化铵时,甲、乙、丙的化学式依次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只写一组),其中丙和丁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和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7分)比较、归纳是学习的重要方法,小红在学习了酸、碱、盐的知识后进行了总结:

(1)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酸溶液中都含有____________(填微粒的符号)。

(2)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____________色。

(3)下列反应中:①金属氧化物+酸―→盐+水 ②非金属氧化物+碱→盐+水 ③酸+碱→盐+水,属于中和反应的是________(填序号);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很广,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一实例)。

(4)在溶液中与CaCl2、Ca(NO3)2均能反应的盐有________(任举一例,写化学式)。

(5)请你找出一种在溶液中与CaCl2反应而不与Ca(NO3)2反应的物质,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6分)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物质,其中A是钠盐,且A、D都由三种元素组成,E是红棕色固体,且与B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有黑色粉末生成,C的固体可用于人工降雨,图中“—”表示两端物质间能发生反应,“→”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

(2)反应①属于___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反应,B物质与E物质反应过程中,B物质表现__________(填“氧化性”或“还原性”)。

(3)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一个即可)。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19分)

21.(5分)某校化学小组进行粗盐(含有泥沙)提纯实验,并利用所得精盐配制100

g

20%的氯化钠溶液。

实验一:如图1是甲同学进行粗盐提纯实验的操作示意图。

(1)操作①中的一处明显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操作⑤对应的实验中,停止加热的恰当时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同学实验中缺少过滤操作,在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乙同学用提纯得到的精盐配制100

g

20%的氯化钠溶液。

(4)配制时,除图1所提供的仪器外,还需要试剂瓶、镊子和_________________(填一种仪器名称)。

(5)若其他操作均正确,采用图2所示观察方式量取水,则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___(填“>”“<”或“=”)20%。

22.(14分)小娟同学发现,上个月做化学实验用的氢氧化钠溶液忘记了盖瓶盖。对于该溶液是否变质,小娟和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该瓶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及变质的程度如何?

【查阅资料】氯化钡溶液呈中性。

【猜想】①该溶液没有变质;②该溶液全部变质;③该溶液部分变质。

【进行实验】小娟和同学们按如下方案进行了实验。

【问题讨论】(1)操作Ⅰ的名称是________。

(2)写出产生白色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现象可得出:猜想________(填序号)错误。

(3)结合操作Ⅰ和Ⅱ,若“现象X”是溶液不变色,则猜想________(填序号)正确;若“现象X”是__________________,则猜想③正确。

【拓展应用】

(1)小娟和同学们通过以上实验探究得出,实验室保存氢氧化钠溶液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氢氧化钠溶液中混有少量碳酸钠杂质,常加入适量____________[填“BaCl2”或“Ba(OH)2”]溶液除去。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小题,共6分)

23.(6分)某兴趣小组利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并回收剩余固体,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1)上述制取氧气的反应属于_____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2)计算所用氯酸钾、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总质量。

参考答案

一、1.C 2.A 3.D 4.C 5.A

6.B 点拨:钙是人体必需的常量元素,铅不是人体必需的元素,是有害元素,C错误;维生素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D错误。

7.B 点拨:洗洁精除油污是乳化作用,汽油除油污是因为溶解油污,A错误;活泼金属也能与酸反应生成H2,C错误;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复分解反应,D错误。

8.C 点拨:NaOH能与NH4Cl、CuSO4反应,不能大量共存;BaCl2与CuSO4能发生反应,AgNO3与NH4Cl也能发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

9.C

10.B 点拨:检验碳酸盐应选用稀盐酸和澄清石灰水两种物质,B不正确。

11.C 点拨:pH=3,溶液呈酸性,含有大量的H+,OH-、CO32-、HCO3-不能与之大量共存。

12.B 点拨: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则盐酸先和氢氧化钠反应;加入锌粉有气泡产生,说明含有盐酸,则氯化镁没有参加反应,故溶液a一定含有氯化镁,A正确;加入氧化铜粉末没有明显现象,说明不含盐酸,则一定有生成的氯化钠,若是氢氧化钠与氯化镁恰好反应,则不含氯化镁,只含有氯化钠,B错误;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无明显现象,则氯化镁完全反应,氢氧化钠若剩余则含有氢氧化钠,C正确;加入硫酸铜溶液产生蓝色沉淀,则含有氢氧化钠,还有生成的氯化钠,故一定有两种溶质,D正确。

13.C 14.A

15.D 点拨:金属活动性Al>Zn>Cu>Ag,将锌粉、铝粉加入含Cu(NO3)2、AgNO3和Al(NO3)3的废液中,Al先与AgNO3反应。当滤液呈无色时,Cu(NO3)2、AgNO3全部反应,滤液中的溶质一定有Al(NO3)3,可能有Zn(NO3)2,不可能有三种溶质,A错误;滤液中加入KCl产生白色沉淀,则AgNO3过量,滤渣中只有Ag,B错误;若滤渣由三种金属组成,即为Cu、Ag、Zn,Cu(NO3)2、AgNO3全部反应,滤液呈无色,C错误;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则Zn、Al完全反应,若Cu(NO3)2、AgNO3恰好完全反应,则滤液中只含有

Zn2+、Al3+,D正确。

二、16.(1)②(2)③(3)①(4)⑤(5)⑤⑦

(6)⑧(7)⑥(8)④

17.(1)氧气和水;Fe2O3+3H2SO4===Fe2(SO4)3+3H2O

(2)混合物

(3)MgCl2+Ca(OH)2===Mg(OH)2↓+CaCl2

(4)铜;一层致密的氧化膜,阻止内部的铝进一步氧化;③

18.(1)A、D(2)①40

g ②小于

(3)①H2、CuO、HCl(合理即可);NaOH+HCl===NaCl+H2O;CuO+2HCl===CuCl2+H2O

19.(1)H+(2)蓝(3)③;用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症(合理即可)

(4)Na2CO3(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5)CaCl2+2AgNO3===2AgCl↓+Ca(NO3)2

20.(1)Na2CO3;CO2

(2)复分解;还原性

(3)Fe2O3+3CO2Fe+3CO2(合理即可)

三、21.(1)瓶塞正放在桌面上

(2)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的固体时

(3)引流

(4)胶头滴管

(5)<

22.【问题讨论】(1)过滤

(2)Na2CO3+BaCl2===BaCO3↓+2NaCl;①

(3)②;溶液变红

【拓展应用】(1)密封保存

(2)Ba(OH)2

四、23.解:(1)分解反应

(2)生成KCl的质量为100.0

g×14.9%=14.9

g。

设所用氯酸钾质量为x。

2KClO32KCl+3O2↑

245

149

x

14.9

g

= x=24.5

g

则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总质量为24.5

g+8.0

g=32.5

g。

答:所用氯酸钾、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总质量为32.5

10.浅谈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 篇十

关键词:化学实验; 学习兴趣; 探究能力; 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014-00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课标也指出,实验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内容。【1】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并加强各学科知识间的渗透和联系。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轻松、扎实的掌握相关知识。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所有化学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

一、创设实验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无疑是最容易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因为在实验中许多现象都像变魔术一样梦幻并具有趣味性。例如“烧不着的小船”,即在纸船里加入适量的水,放到酒精灯上加热,你会发现小船里的水沸腾,而小船却没有烧着。“白糖变黑雪”即在一个烧杯中放入少量的白糖,然后滴入几滴热的浓硫酸,顿时白糖变成了一堆蓬松的黑雪。“不安定的鸡蛋”,将一个新鲜的鸡蛋放入稀盐酸中可以看到鸡蛋在水里不安定了起来,一会儿沉底、一会儿浮起来。这些有趣且神奇的现象牢牢的吸引学生,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实验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性实验在化学的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如果在这方面从老师讲解转换为学生自主探究,可能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在实验中让他们理解和巩固现有知识,掌握实验技能,培养探究能力。例如,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该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因此让学生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来验证该实验确实发生了。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研究,最终总结出了两种方法。方法一:利用气体压强差。检查完装置气密性后,向两个相同的收集满二氧化碳的软饮料瓶内,分别迅速倒入浓氢氧化钠溶液和蒸馏水,用软木塞塞紧,手持瓶颈处振荡。当看到倒入一定量浓氢氧化钠溶液的瓶子明显变瘪,而倒入等质量的蒸馏水的瓶子变扁的不明显。证明两者发生了反应。方法二:探究生成物。向装有5ml较浓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通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将上述溶液加热至气体不再生成,等试管冷却后,向试管中滴加稀盐酸。当看到有气泡产生,证明两者发生了反应。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准备材料、动手做实验,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充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著名科学家华罗庚说:“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的思维。”【2】教学实践证明:化学实验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化学知识,而且在此过程中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点在其他学科是体现不出来的。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可以探究书本上已有的实验,也可以通过改进实验装置,同样得到正确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在复习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有同学结合铁能在潮湿的空气中与氧气反应生成铁锈这一原理,重新设计了实验。他把细铁丝放在倒立着的试管里,将烧杯放在试管下方使试管口浸没在水中,使烧杯中的水液封试管中的空气。一段时间后,试管内液面上升约五分之一,试管中铁丝生锈。还有的同学把白磷放入大的硬质玻璃注射器中,并在下方放了一个装有沸水的烧杯,组装实验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这两个实验均能得到了正确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加强学科知识间的渗透,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化学是一门综合性、知识性强的学科,它与许多学科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3】其中,与数学、物理、生物联系最为紧密。如化学变化与数学计算能力、曲线问题,化学变化与物理中的压强、浮力问题,化学变化与生物学科中光合作用、细胞内水分的得失问题都密切相关。因此,在日常的实验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引导学生分析、综合学科间的交叉知识点,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综合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在日常的教学中,就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综合性习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再通过老师的引导以及实验的验证,让学生扎实的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例如烧杯中盛有稀盐酸,上面浮有一木块。现向稀盐酸中加入一些铁片,我们会观察到哪些现象,结合化学和物理的知识解释。这是一道典型的学科综合题,验证实验也容易操作,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加上老师的指导,相信不少学生都会解决好这个问题。

总之,化学学科的教学是离不开化学实验的,实验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得到的知识是理解最透彻、也是记忆最深刻的。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化学实验,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北京大学出版社

[2]《初中化学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1.浅谈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探究 篇十一

一、化学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使自身实验操作更加规范

实验在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掌握知识技能,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教师自身实验操作的规范程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程度。通过教学实践, 我认为实验教学中化学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忌课前准备不充分

教师在课前首先要准备好与实验有关的全部仪器、材料。其次是在课前反复操作, 直到熟练的地步, 对于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及时排除。教师还要掌握实验时间, 注意与教学进度紧密配合。教师要考虑除大纲和教材中规定的实验外, 还可以适当补充哪些小实验, 如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老师可在铁架台上横挂一根杆子, 杆子两端各挂一只同样大小的纸杯, 向其中一个纸杯倾倒课前收集好的二氧化碳气体, 让学生直观地认识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再向事先收集好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加入适量的水, 振荡瓶子, 一会儿瓶子变瘪了, 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水吸收了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性质。教师也可以考虑对现有的实验作必要的改进, 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燃烧的条件这一节知识时, 除了新教材上的实验外, 还可补充旧教材中的一个实验, 即铜片上的白磷燃烧, 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对比实验, 来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得出燃烧的条件。

2、忌实验操作不规范

操作规范是指教师在使用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实验操作时动作要准确、标准。

3、忌实验用语不准确

教师在介绍实验仪器、阐述实验过程和总结实验结论时, 语言必须准确不含糊。有的教师在进行实验时不注意语言的准确表达, 对学生正确认识仪器、形成概念、掌握定律就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例如在称呼仪器名称时就有三种错误现象:一是随意更改仪器名称, 如将长颈漏斗称漏斗。二是将类似的仪器混为一谈, 如集气瓶和广口瓶不分。三是方言和普通话夹杂使用, 对定律省略表达不准。如在叙述实验结论时将“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物质质量总和”说成“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相等”。教师对实验用语的不规范表达会使学生对化学知识产生错误的理解, 甚至不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师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安全

1. 注意化学药品的毒性和腐蚀性。

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更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浓酸、浓碱都是属于强腐蚀药品, 使用时必须特别小心, 防止沾到皮肤上或溅到衣服上, 如不慎将酸溅到皮肤上, 应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 (如果是浓硫酸, 必须迅速用布擦拭, 然后再用水冲洗) , 再用3%~5%的碳酸氢钠溶液来冲洗;如果不慎将碱液溅到皮肤上, 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 再涂上硼酸溶液。

2. 注意操作时的安全。

在实验中如有易燃、易爆的操作, 应该采取安全措施。任何实验容器口都不要对着操作者和观看者。进行有毒气体的实验时, 应在通风的地方进行, 实验用药量要少, 时间要短, 有毒残渣要妥善处理。

三、鼓励学生手脑并用, 做化学实验前一定要明确实验目的、步骤, 避免盲目性

每次实验结束都要认真总结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 要注重对实验进行改进, 提高实验的效果。如能否使用更简单的仪器、更价廉易得的药品, 能否在操作上更安全可靠, 能否使实验现象更明显、结果更准确等。

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实验习惯, 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注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重要措施。良好的实验习惯应包括:正确使用仪器、规范的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实完成实验报告、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节约药品和实验安全等。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上给学生进行示范, 对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提出严格要求, 对如何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加以具体指导。例如, 学生在做“酸的性质”分组实验时, 对盐酸与带锈铁钉的反应, 在实验过程中不仅可看到铁钉表面的锈斑被盐酸所溶解, 铁钉表面变得光亮, 而且由于使用的盐酸过量, 过量的盐酸和铁会继续发生反应, 还可以看到铁钉表面有气泡冒出的现象。因此, 在填写实验报告时, 应要求学生将实验所观察到的所有现象如实填出并对所产生的现象作出相应的解释, 以此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每次实验结束, 老师都要留出3-5分钟, 让学生清洗实验仪器、整理药品, 保持桌面整洁, 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12.九年级化学下册总结 篇十二

学案

【探究目标】

1.知道一些常用化肥的分类、名称和作用,了解铵态氮肥的使用注意事项。

2.知道波尔多液的配制方法,了解其他一些常用农药的名称与性能。

3.能从化学变化的角度思考化肥、农药等对农作物生长的作用。

【探索导航】

一、自学探究

〖活动一〗:化肥—农作物的重要食粮

①农作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其中一部分来自、和,还有一部分要靠

来补充。根据所含营养元素的不同,化肥可分为、、、等。

②认真阅读课本,了解各种化肥的作用,并将77页在线测试中的化肥按类别填入下表。

物质

作用

氮肥

磷肥

钾肥

复合肥料

③什么是铵态氮肥?可以与碱性物质混用吗?为什么?

〖活动二〗:农药—作物生长的卫士

①波尔多液是用

(化学式)和

混合制得的一种杀虫剂。

②简要说明使用农药的利弊以及发展方向。

〖消化教材〗

(1)肥料可分为化学肥料和农家肥料。化学肥料是用矿物、空气、水等作原料制作而成的,分为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等。

(2)氮肥可促进植物茎叶的生长;磷肥可促进植物根系发达、增强抗寒能力,使穗粒增大、饱满;钾肥可使作物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虫害的能力,并促进淀粉和糖的形成;复合肥兼有几种肥料的特性。

(3)铵态氮肥的检验:在物质中加入碱后,能闻到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或生成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则为铵态氮肥。

〖预习自评〗

1.化肥——农作物的重要食粮

(1)农作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有多种,其中①________、②______、③_______的需要量较大,因此④______肥、⑤______肥和⑥______肥是最主要的化学肥料。

(2)氨态氮肥的检验方法:在化肥中加入________,研磨,若有刺激性气味产生,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________色,则该化肥是铵态氮肥。

2.农药——作物生长的卫士

(1)人类较早使用并且至今仍广泛使用的一种杀菌剂是______,它是用__________

(CuSO4·5H2O)和生石灰混合制得。

(2)化学家正积极研制和开发新型的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如________、_________等。

3、小明家是种植蔬菜的专业户,他学习了初三化学后告诉父母:施用适量的氮肥可以使种植的蔬菜叶色浓绿。因此,(1)他建议其父母去买的氮肥的是

。(填字母)

A.碳酸氢铵[NH4HCO3]

B.硫酸钾[K2SO4]

C.磷矿粉

[Ca3(PO4)2]

(2)他还告诫父母在施用氮肥的同时

(填“能”或“不能”)施用草木灰。理由是。

(3)他还建议父母经常向大棚中补充气体肥料CO2,目的是促进绿色植物

作用。

〖预习心得和疑问〗

〖课堂评价练习〗

姓名:

班级:

成绩

1、碳酸氢铵(NH4NO3)是一种常用的化肥,它属于()

A.氮肥

B.磷肥

C.钾肥

D.复合肥

2、下列有关肥料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为增强肥效,将铵态氮肥和熟石灰混合施用

B.KNO3属于复合肥料

C.为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施用化肥越多越好

D.为使养分还田,提倡秸秆就地焚烧

3、某化肥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如图所示。

(1)硝酸铵属化学肥料中的(填序号):

A.钾肥

B.氮肥

C.磷肥

(2)硝酸铵应具有的性质是

(填序号):

A.易溶于水

B.有挥发性

C.受热易分解

(3)硝酸铵能与强碱反应,其中与烧碱反应的方程式为:

NH4NO3+NaOH=NaNO3+NH3↑+X,则X的化学式是:

;施用该类肥料时,要避免与

(填“酸”或“碱”)性物质混用,否则会减低肥效。

〖课后拓展活动〗

4、请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为促进作物生长,增强农作物的抗寒、抗旱能力应施加的化肥种类是______。

(2)吃柑橘等水果主要为人体补充的营养素是____________。

13.九年级化学下册总结 篇十三

一、当前九年级化学绪言课的几种典型课型

1.“实用”为主,直入“考点”型

有些教师的绪言课只是简要叙述一遍化学的定义,即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然后从定义中提炼出“考点”: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变化———包括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接着配以大量练习训练学生辨析以上两组概念,以求达到考试要求。这一类型的第一节化学课其实不能称之为绪言课,它看上去最“实用”,但实际上没有体现化学学科的特征。

2. 满堂资料史实,说教叙述型

该类型的绪言课,通过图片展示,列举史料,从化学的发展史开始阐述化学与人类文明的密切关系,体现化学学科的重要性。教师的讲述占用了课堂的始末,于学生而言只是听了一场科普讲座。实践表明,试图仅仅通过介绍化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不现实。

3. 有声有色,热热闹闹型

不少教师认识到化学的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在课前精心设计了许多奇趣小实验,如“清水变牛奶,牛奶变清水,牛奶变可乐”“大象牙膏”“魔棒点灯”……这些小魔术让学生兴奋新奇,但其中原理学生无法理解,教师又暂时不适合解释,这种一时的好奇不等于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当前九年级化学绪言课存在的问题

1. 唯中考论,对绪言课功能和价值认识不足

绪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化学的概貌并初步渗透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不少教师把考点作为授课的唯一“指挥棒”,考什么就教什么,而忽视了渗透化学学科思维方法的重要性。在多年的初中教学实践中,目睹了许多学生很艰难地学习化学的过程。他们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学生认为教师每节课都罗列了太多需要他们去“死记硬背”的事实性知识材料和内容、学生所学到的化学知识之间的逻辑结构不甚清楚、在学生看来化学知识过于抽象等。这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困难,也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观察,许多初中学生学化学只是在“背化学”,由于初中化学的知识容量少,对综合应用的要求也不高,所以学生不用化学思维思考,只要记住相关知识点,在考试中也能获得较好的分数。但进入高中,知识体系变得繁杂,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提高,对于没有形成化学学科思维的学生,学化学将变得举步维艰,高中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将事倍功半。

2. 教材无绪言课,缺乏教材二次开发能力

教材的“二次开发”,是指为了更好地适应不同学校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教师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所选用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整和加工,并辅以其他教学资源[1]。目前各地所使用的教材中,有些版本是没有编写绪言的,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自己对绪言功能价值的理解,选取设置合适的内容,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由于所选取设置的内容必须综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既要让学生有兴趣参与,更要有能力参与,这无疑是一个需要精心设置,通盘考虑的过程。缺乏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的能力,应该说是许多教师没能上好绪言课的关键因素。

3. 重视化学趣味性、有用性,忽略化学学法指导

很多教师认为只要展示了化学学科的趣味性、重要性,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是对绪言课所承载的功能认识片面化的结果。我们知道化学课不总是有趣、热闹的,教师应该注意围绕“学化学”的话题展开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解开“化学重要”“我要怎么学”的问题,帮助学生获得认识与体会。否则,所谓的趣味性只能引起学生的一时新奇。学生随着学习进程的推进会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认为绪言课和真实的化学课堂离得太远,绪言课只是教师的一种“作秀”。因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应建立在学生通过科学的方法,获得知识的体验中,这样的热情和兴趣即使在今后的学习中遇到困难(这是必然的)也能够得以维持和发展。

三、基于化学学科特质的绪言课实践与反思

1. 绪言课应具有的功能与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注重对学生进行化学教育的启蒙,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九年级化学绪言课的功能是让学生了解化学的概貌,了解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了解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意识到化学要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其价值是帮助学生形成关心物质及其变化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其对自然、对社会的责任感。

2. 体现化学趣味性和实用性,要让学生体验如何“学化学”

结合一节绪言课教学设计案例对如何体现化学趣味性和实用性,让学生体会感悟如何“学化学”进行分析。

环节一:联系生活的实验探究活动

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一款热卖产品“暖宝宝”。其成分:铁粉、水、活性炭、盐。功能:短时间发热,40℃以上保持12小时,可用于防寒、户外保暖。发热原理:铁为粉末状,铁、碳、水和盐构成原电池,形成原电池效应,大大加快氧化还原的速率,使铁短时间生锈放热。

“暖宝宝”主要成份之一是铁粉,利用其发热原理设置如下情境:以实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认识其性质、变化,让学生切身感受化学学科的趣味性,体验实验这一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研究铁粉的性质

a.观察铁粉(色、态、味);

b.将铁粉洒入水中[密度(与水比较)、溶解性];

c.将铁粉洒入食醋中(比较与洒在水中的区别);

d.将铁粉洒向酒精灯火焰(这就是节日里绽放在夜空的烟花)。

教师及时小结:通过实验获得有关铁粉性质方面的认识: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可燃性等。

(2)深入研究铁粉的生锈变化(教师演示)

a.对比观察使用前后的“暖宝宝”,根据生活经验及实验检测判断出铁粉变铁锈。

b.通过使用说明的简单介绍,引出“空气”这一使铁粉生锈的条件,接下来的环节就是让学生感受空气参与铁粉生锈过程的事实。

c.“看见”空气的环节设置:根据气压差原理认识气体被消耗。该知识点虽是学生初二物理学过的,但这个知识点本身抽象,许多学生依然不是很理解。所以,这个环节为理解下面的实验作铺垫,减少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d.验证空气参与铁的生锈过程。

实验设计:将“暖宝宝”装入锥形瓶,塞好带导管的橡皮塞,夹好止水夹。导管另一端插入盛水的量筒(滴几滴红墨水,并记下此时刻度),待锥形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量筒液面变化。

教师及时小结:关注探究过程中铁粉的变化,包括颜色变化(由黑色变为棕褐色)、某些特性的变化(不能再被磁铁吸引)、能量变化(放热)等。

(3)总结: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

a.关注物质的性质;

b.关注物质的变化;

c.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对结果的解释与讨论。

环节二:让学生体验奇妙的微观世界,欣赏简洁的化学语言

中学化学学习的思维方式,是从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入手,从原子、分子水平进行研究和探索,用化学符号系统进行描述。从宏观、微观、符号三者联系的角度认识和揭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

(1)建立模型,体验奇妙的微观世界

化学的本质是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所以,要让学生在初次接触化学时就对微观世界有所体验。在学生所处的认知阶段,以搭积木类比建立模型是比较恰当的形式。物质都是由大量我们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一种物质变成另一种物质,就像小孩子搭的积木模型,当你往模型上添加积木块或减少积木块时,一种模型就变成了另一种模型,甚至相同的积木块也可以组合成不同模型。

(2)欣赏简洁优美的化学语言(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

告诉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对宏观现象进行描述,要从微观层面进行解释,还要用化学符号进行表征,化学语言简洁优美,也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环节三:通过展示史实与应用,感受化学学科价值与魅力

展示从古至今,化学史上的重大成就,让学生体会,如果没有化学家研制出的化肥和农药,全球粮食产量将要减半;如果没有化学家研制出的抗生素等药品,人类的平均寿命将缩短25年;如果没有化学家研制出的各种新型材料,人类文明的进步将举步维艰。

3. 绪言课的教学中应渗透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2]。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重视以化学基本观念为线索,将化学的基本观念渗透在教学中。在绪言课实例中,始终以铁粉为主线,在学生通过实验获得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始终关注化学基本观念的渗透。通过认识铁粉的性质及其变化,让学生明确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及其转化,渗透化学转化观、能量观;教学过程中采用实验体验、搭建模型等手段,让学生体会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认识活动,渗透实验观、微粒观、科学本质观;最终通过对铁粉生锈原理的认识和分析,让学生明白化学学科研究的目的是促进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渗透化学的价值观、STS教育。整个教学设计过程将三维目标精心提炼与整合,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提炼为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能力与品格的形成即是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3],而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4. 实验是让学生体会化学基本观念的有效途径

实验是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良好平台,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基本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好载体,而教师在实验设置中,往往过多注重知识目标的落实,过于集中论证结果,体系的变化过程往往被忽略,这也是导致学生逐渐对实验失去兴趣的重要原因。

例如,前文提到的实验要从“暖宝宝”中分离出铁粉,可提醒学生思考两个问题:一是怎么分离?使用磁铁的具体操作细节?如果直接用磁铁吸引,会发现铁粉很难从磁铁上分离下来,要用包上塑料袋(或滤纸)的磁铁吸引,然后小心收拢塑料袋(或滤纸),移开磁铁,就能很好地将铁粉与磁铁分开。二是为什么要分离?要让学生明白,要研究一种物质首先要获得尽可能纯净的物质,这种理念在后面的教学中也会涉及。

5. 让学生感受化学学科价值

通过前文的实例,请学生根据“空气是导致铁生锈”的认识,列举生活中铁制品的防锈措施,体会其中的防锈原理,用鲜活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应用价值。一直以来,化学学科饱受误读,被当作是污染、危害的代名词。通过列举古代、近代的典型化学史实,播放现代化学在高科技材料上的应用视频,让学生感受化学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们认识到:“科学这把钥匙既可以开启天堂之门,也可以开启地狱之门”[4],而具体打开哪一扇门,决定于拿着这把钥匙的人的素养!

摘要:九年级化学绪言课对于学生学好化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当前九年级化学绪言课的几种典型课型,并对这些典型课型背后的原因进行了较深层次的剖析,对九年级化学绪言课的核心要义进行了探讨和反思。

关键词:九年级化学,绪言课,教学现状,功能价值

参考文献

[1]俞红珍.教材的“二次开发”:涵义和本质[J].课程·教材·教法,2005(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余文森.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

上一篇:新闻事业的阶级性观点下一篇:春节祝福语财源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