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精选17篇)
1.《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篇一
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研究实施计划
一、课题研究
(1)研究活动的时间
用一年的时间完成课题的研究并解题
(2)研究活动内容及程序安排1、10月~11月:准备阶段⑴组织实验研究小组,确定实验班。⑵收集资料,进行理论学习。⑶拟定试验研究方案。
2、12月~1月:调查阶段。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对话调查法,对学生为什么不会运用、不善运用进行调查,并进行分析和思考;对学生进行关于控制变量运用的问卷和访谈,了解学生对控制变量运用态度、看法。
3、3月~4月:实施阶段。根据制定方案,进行实证性调查和研究;每一种同时,进行实验的比较,寻找原因;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
4、5月~6月:总结阶段。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分析和研究实验情况,总结和提炼研究成果,写一份有设计、有实施、有案例的关于学生物理探究教学中应重视和加强控制变量法的运用的论文和一份调查报告。
(3)研究活动的基本要求。
1、参与课题的教师要根据方案的要求以及各课题组的研究重点,制定个人本学期课题研究计划,期末写好研究总结,并按学校课题资料收集要求整理并上传(或上交)个人课题研究资料。
2、参与课题的教师要认真进行自主学习、积极参与课题组的各种研讨活动,做到学习专题化、研讨日常化、反思及时化、总结经常化,以不断提高课题研究质量。
(1)认真学习——以自主学习和集体学习相结合。课题组成员要积极学习理论知识,以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科研能力。每学期学习至少10次(包括参加各组的主题式对话、个人推荐阅读2篇以及个人自学体会)。
(2)积极实践——以读书理性思考与课例行动研究相结合。课题组成员要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大胆实践,做实践的研究者,研究的实践者。每学年围绕一个专题上公开研究课至少1次。积极参与课题组的课堂研讨活动,围绕研究重点发表听课意见。提高备课和上课的有效性,撰写“教材研读”至少8次,“课堂观察与反思”至少8次。
(3)勤于总结——研究小结与科研论文相结合。课题组成员要在实践的同时不断反思、总结、提高。期末要结合一学期本人的研究情况撰写好研究小结(可以是研究的体会和收获,也可以是对该课题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方案的修订等等)。每学年至少要撰写一篇课题论文,要积极参与各级的论文评选,积极投稿,争取获奖或发表。
2.《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篇二
控制变量法是一种较好的物理学习方法, 它是指在研究某一个物理问题和因素的时候, 每次只能让一个因素发生改变,保证其他因素保持原样,探寻所研究的物体与其因素存在怎样的关系。这种方法可以把复杂的物理问题分步骤化解,最后进行整体总结,帮助学生降低了学习物理的难度。
一、当前初中物理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我国实行全面的素质教育,为了达到这个要求,我国初中物理学教学模式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和创新, 但同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我国初中学生在初中阶段 ,需要学习的科目内容繁多 ,因此不可能把时间全部都花在学习物理上,对物理学习的时间和深度都远远不够。
2.部分学校由于经济条件相对落后 ,教学设施不完善 ,部分物理实验无法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和操作, 只能通过学生对课本文字和图表的抽象理解, 导致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够深刻。
3.中考是初中生人生中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 为了满足现今教育课改的要求, 中考成绩对物理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够完全实现物理的教学目标。
二、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电学中的具体应用
在初中物理电学学习中,首先必须了解欧姆定理,它是整个电学学习的基础。学生在进一步学习电学之前,就应该了解电压、电阻、电流三个基本概念。这三个基本概念是通过欧姆定律联系起来的,在对这个关系进行探究分析的过程中,采用控制变量法对这三个概念进行实验设计,保证其中一个不变,研究另外两个之间的关系。通过这样的方法加深对欧姆定律的认识[1]。
1.对电流和电阻的关系进行分析探究
首先需要准备的实验仪器有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等,其次画出对应的电路图表,如图一所示。
根据电力图表连接具体实物图,断开开关,把滑动变阻器介入最大值,对电路进行仔细检查,没有问题后闭上开关。把第一个电阻R放入,然后对滑动变阻器进行调节,读出此时的电流和电压,并做好记录[2]。接下来,用R1替换R,保持电压不便,再次调节滑动变阻器,读出此时的电流。最终得出电流和电阻的关系:当电压不变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的关系。
2.对电压和电阻的关系进行分析探究
使用以上相同的实验器材, 还是以图一作为例子进行试验,根据图表连接实物图,断开开关。检查没有问题后,合上开关。放入第一个电阻R,然后对滑动变阻器进行调节,电流保持不变,读出此时的电压,做好记录,然后用R1代替R,还是保持电流不变,读出此时的电压。最后得出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当电流保持不变,电压跟电阻成正比的关系。
3.对电压和电流的关系进行分析探究
使用相同的实验器材,依然采用图一作为例子进行试验,根据图表把实物图接好断开开关。保持此时的电阻值不变,检查没问题后,合上开关,读出此时的电压和电流。接下来改变电路的电压,还是保持电阻不变,读出此时的电流。得出电压和电流的关系:当电阻保持不变,电压越大,电流越小;电阻不变,电压越小;电流越大。
通过以上控制变量法的相关实验, 我们可以把复杂抽象的物理规律用具体的图表和实物形象表示出来, 通过亲自试验了 解电压、电 阻、电流三 者之间的 具体关系 ,使问题迎刃而解。
三、如何在初中物理电学教学中大力推广控制变量法
1.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起着主导作用 ,教师自身专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成果的好坏,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努力学习,积累专业知识,参加各种培训提升课程,与时俱进,不断自我提升,自我完善,为物理授课打下扎实基础。
2.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法 , 采用独特新颖的教学模式,并把控制量变量的学习方法融入其中,把物理问题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直观,结合具体的物理知识进行讲解,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寻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物理学习成绩。
3.学校应该努力完善各种设施条件 , 例如引进各种物理实验器材,让学生通过动手在试验中学习知识,让控制量学习方法在实践中得到具体应用,帮助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结语
3.《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篇三
关键词:科学探究;控制变量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1-0133-02
控制变量法是指在研究某个物理问题或物理量与多种因素的关系时,每次只改变一个因素,
控制保持其他因素不变,分析所研究的物理问题与该因素的关系。它把多因素的问题转变为多个单因素的问题,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控制变量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掌握控制变量法对探究物理规律、理解物理概念、设计物理实验、解决物理问题等都有重要的作用。
1控制变量法在探究物理规律时的应用
“欧姆定律”是电学的基础和重点,处于电学的核心位置。学生们通过之前的学习掌握了电路的3个基本部分:电流、电压、电阻。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安排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活动,涵盖了探究的7个要素。其中重点是如何运用“控制变量法”的方法来设计整个实验,明确用什么方法保证什么物理量不变,用什么方法改变什么物理量。
1.1控制电阻R不变,改变导体两端电压U,探究电流I与电压U之间的关系
(1)采用定值电阻,即可保证定值电阻R不变。
(2)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可用两种办法:①如图1,改变电源两端的电压,即可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U。用这个电路,学生能够较为轻松地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直接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②如图2,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改变电阻R两端的电压。要使学生明确研究对象是定值电阻这部分电路,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为了使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发生改变。
1.2控制导体两端的电压U不变,改变电阻R,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1)换用不同的定值电阻即可改变电阻R。
(2)改变电阻R的同时要保证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①如图1,使用同一个电源,即可保证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更换不同的电阻,可直接得出电流与电阻的关系,降低了探究的难度。但如果实验中使用的是干电池,电池有内阻,外接电阻R变化时,电阻R两端的电压也会随之有所变化,给实验带来误差。②如图 2,换用阻值不同的电阻R时,若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不动,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会发生变化。电压、电阻都改变,就不能确定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了电流。这一点学生在实验中非常容易忽视,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电压表,使其示数保持不变。
经过以上两个环节的探究,学生得出“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的关系”便水到渠成了。
除了“欧姆定律”外,“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焦耳定律”、“电磁铁磁性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等探究过程也为“控制变量法”的教学和应用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机会,使学生对“控制变量法”不断加深理解,并逐步达到有意识地应用“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去探究物理规律。
2控制变量法在电学实验设计中的应用
例1,如图3是小明研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因素”的装置图,他在探究过程中发现:①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______滑动时(填“左”或“右”),指针B偏转的角度将会______(填“变大”或“变小”);②保持滑片P位置不变,当导线a由接线柱2改为与接线柱1相连,闭合开关后,可发现指针B偏转的角度将会______(填“变大”或“变小”)。
经过对电磁铁的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当线圈匝数一定时,通过电磁铁的电流越大,电磁铁磁性______;当通过电磁铁的电流一定时______,电磁铁线圈的匝数越______,磁性越______。
本题节选自江苏省宿迁市2006年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试题。整个实验过程应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研究,但在实验的第二步中改变了线圈的匝数,同时也改变了螺线管电阻的大小,改变了电路中的电流。所以实验的第二步值得商榷。若线圈的长度不长,电阻忽略不计,当导线a由接线柱2改为与接线1相连,可认为电流不改变,可得到当通过电磁铁的电流一定时,电磁铁线圈的匝数越多,磁性越强。若线圈的电阻不可忽略,那就应该在电路中串联一个电流表,当导线a由接线柱2改为与接线1相连,通过调节滑片P,使两次的电流相同,才能得出结论。
3用控制变量的思路比较物理量的大小
例2,已知甲导体的电阻比乙导体的电阻大,把它们并联在电路中,比较甲的电功率和乙的电功率。
简析:求解电功率的公式比较多:P=UI,P=U2/R,P=I2R,学生分析起来常常感到无从下手。电功率与两个因素有关,我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法”的思路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首先根据题目已知找到相同的因素,只让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再分析电功率与另一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具体分析如下:并联时,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所以我们可以选择P=U2/R或P=UI。已知R甲>R乙,可根据P=U2/R直接得出P甲<P乙。也可用另一方法:已知R甲>R乙,并联电路可知I甲<I乙,可根据P=UI直接得出P甲<P乙。
4用控制变量的思路突破动态电路的难点分析
例3,如图4所示电路,试分析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移动时,电流表和两电压表的示数如何变化?
简析:此电路是电学中的一个典型的电路,中考的很多题都是由此题衍生出来的。它基础重要,出现频率高,但在分析过程中学生们普遍感到困难,准确率低。学生们对滑片向左移动时,滑动变阻器的电阻R2的变化和电路中电流I的变化比较容易判断。但对于U1、U2的变化就感到无从下手。我引导学生从U=IR入手,电压与电流和电阻两个因素有关,当I、R都发生变化时(R变小,I变大),很难判定U如何变化。此时最好运用控制变量法的思路,保证I、R其中一个因素不变,只改变另一个因素。电路中的电流I肯定要发生改变,所以从定值电阻R1入手。电路中的电流I变大,R1不变,根据欧姆定律可知,R1两端的电压U1变大。电源电压不变,U1变大,则U2变小。学生们明白了这样分析的原因,就会正确地运用控制变量法来突破难点了。
我们周围的世界处在不停的变化之中,一个问题往往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控制变量法的思路在我们解决多变量问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控制变量法的学习,仅仅记住它的名称、或者仅仅记住它的几个运用实例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当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领悟它的思想内涵,在分析处理具体问题时加以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 《物理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 周学海编著.学科教育研究法导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
3 江苏省宿迁市2006年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物理科试题》
Application of Controlling Variable Method
in Electrical Teaching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Li Hong
Abstract: The controlling of variable is an important scientific inquiry method in physics. There is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It is helpful in exploring the physical laws of physics to understand the concept, design physics experiment to resolve the physical problems. In this paper, the control variables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physics and electrical applications and some notes are discussed.
4.物理实验中“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篇四
桐梓县容光中学
刘再平
所谓控制变量法指的是:为了弄清某些现象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在研究一个物理量与几个因素间的关系时,我们往往先控制其它几个因素不变,集中研究其中一个因素变化时所产生的影响。它在很多领域有着广泛的运用,更是初中物理实验中最为重要的实验方法之一,下面就以“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几个因素有关”这一实验谈谈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一、明确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几个因素有关。
这是应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初步条件,也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环节,即猜想与假设。这一环节要求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所研究的问题提出较合理的设想,便于下一步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逐个研究。,在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前,就应该明确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压力大小有关、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可能与接触面积有关、可能与物体所处的空间位置有关、可能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等。
二、明确哪些因素应该变而哪些因素应该不变
这一步是应用“控制变量法”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是否有关时,同学们应该明确必须控制压力的大小、接触面积大小等所有因素不变,只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测量出对应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是否有关时,同学们应该明确必须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积大小等所有因素不变,只改变压力大小,测量出对应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三、明确怎样控制不变量和变量
这一步是应用“控制变量法”解决问题的根本。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是否有关时、且存在怎样的关系时,同学们应该明确怎样控制不变量和变量,即找到某种方法去控制压力的大小、接触面积大小等因素不变,同时还要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规律的改变。当然,要控制压力大小不变,三次实验最好用同样的重物压在受力面上,而不能改变重物的重;要保证接触面积大小不变,应该控制三次实验过程只能用重物的一个面,而不能换用其它受力面,依次类推。当然,要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规律的改变,可以使三次实验过程中接触面逐渐变得粗糙,比如,第一次实验可以让重物直接在较光滑的木板上匀速滑动,第二次实验可以在木板上铺一张报纸(将报纸揉皱),再让重物在报纸上滑动,第三次实验可以在木板上铺一张毛巾并固定好,再让重物在毛巾上滑动。测量出三次实验对应的滑动摩擦力数据,通过分析,我们就能得出滑动摩擦力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变化的规律。同样,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是否有关时,同学们应该明确怎样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积大小、物体运动的速度等所有因素不变,同时还要控制压力大小有规律的改变,当然,要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三次实验只能用同样的接触面;要控制压力大小有规律的改变,第一次实验可以只用重物在接触面上滑动,第二次实验可以在重物上加上一个钩码在同一接触面上滑动,第三次实验可以在重物上加上两个钩码再在同一接触面上滑动;再测量出三次实验对应的滑动摩擦力数据,通过分析,我们就能得出滑动摩擦力随压力变化的规律。以此类推,通过实验分析,我们可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几个因素有关。
通过对实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几个因素有关”的探究我们发现,控制变量法的基本过程是:
5.《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篇五
英语和汉语由于其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等差异,在语言表达习惯和语言顺序等方面有很大不同,所以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在使用汉语十多年后又学习一种与他们母语截然不同的语言,确实有很大的难处,就会出现所谓的“ Chinglish”,即所说的“中国式英语”----一种完全按照汉语顺序和语言习惯而组织起来的单词组合,最终结果是所学的这种“语言”不但中国人听不懂,英美人士也听不明白。为了使初中学生能比较容易地掌握英语的句式结构,在多年英语教学中我探索出一种利用“公式”法教学的方法,对于初中二、三年级学生来说效果较为明显。
一、引入“公式法”教学,尝试探究式自主学习
我这里谈的“公式法”就是通过分析英语的句式结构,概括出某类句子共有的一种单词(短语)排列顺序,即用“某类词+某类词+ ……”来表示,这就有些类似于数理化学科中利用各种公式一样,学生只要掌握了这种“公式”,就可灵活套用,举一反三,并能通过自己观察,归纳出新的“公式”来,使其学习更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形成高效的自我学习和提高的方法,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很有必要。当然运用“公式法”的前提是学生能理解和掌握课本中要求掌握的词和短语,能正确辨别所学英语单词的词类、词性。下面我就初中英语教学来谈下自己运用“公式法”的心得体会。
二、“公式法”在学习中的具体应用
1、“公式法”在感叹句中的运用
在初中阶段要求掌握的感叹句可分对名词感叹、对形容词或副词感叹以及陈述句改为任意一种感叹句。
1).当对名词感叹时,其汉语意义多为“……(是)多么……啊!”,其英语“公式”为“What(a/an)+形容词+名词+主语+连系动词!”。如:“他是个多么高的男孩啊!”,这句话强调多么高的“男孩”,即对“男孩”这个名词感叹,根据公式套用为“What a tall(形)boy(名词)he(主)is(连系动词)!”。再如“多大的雨啊!”,这也是对“雨”这个名词感叹,套用公式为“What heavy(形)rain(名)it(主)is(连系动词)!”。
2).当对形容词或副词感叹时,就要用公式“How+形容词/副词+主语+连系动词/行为动词!”,此时要分两种情况:当前面是形容词时,即对形容词感叹,后面用连系动词,其汉语语义多为“……是多么……啊!”;反之当前面是副词,即对副词感叹,后面则应是行为动词,其汉语语义多为“……(做某事或是)多……啊!”。例如“那个男孩多高啊!”,这句话强调多么“高”,而“高”是个形容词,套用为“How tall(形)the boy(主)is(连系动词)!”,再比如“他跑得多快啊!”,这句话中强调多“快”,这里“快”修饰动词“跑”,是个副词,故套用为“How fast(副)he(主)runs(行为动词)!”
3).有时我们可以把一个陈述句根据需要改为两种感叹句,如“That building is very tall.”。当我们要改为“那幢楼房多么高啊!”时,用“How tall that building is!”;要说“那是多么高的一幢楼房啊!”时,我们用“What a tall building that is!”。所以只要学生掌握了这两种感叹句句型结构,那么他们运用感叹句就应该没有什么困难了。
2、“公式法”在常见句型转换中的运用
句型转换是初中英语教学中经常接触到的一种书面练习,句型多,不但涉及到各种人称、单数、复数,还涉及到时态、语态,而且以上很多概念是中文(汉语文)里没有的,对学生来说显得很抽象。有的学生不明白为什么在一般疑问句中,有时句首是 Be动词,有时是其它各种助动词,有时又是情态动词,弄得学生们一头雾水。就因为句型转换繁杂,所涉及的中文里没有语法(语言)现象对初中学生来说实在是既抽象,又复杂,学生难于理解,这也就会挫伤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热情。为此,在句型转换练习时我们也可以引入“公式法”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举一反三,化繁为简。初中英语中常见的句型转换练习是陈述句变否定句或疑问句(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反意疑问句、选择疑问句)。变否定句和疑问句时可分三种情况:
1).句中有be动词(am/is /are/was/were)时,包括“系表”结构和进行时,变否定句就在be动词后加not构成,即“主语+be+not+其它成分.”;变一般疑问句时,则把be动词提到主语之前即可,其公式为“Be+主语+表语+……?”。如: 陈述句: There was a modern building here last year.否定句: There was not a modern building here last year.一般疑问句: Was there a modern building here last year?
变特殊疑问句时就在相应的疑问词后加一般问句语序即可,如上句对时间状语“ last year”提问,就是:When was there a modern building here?
2).句中没有be动词,但有情态动词(can/may/must等)时,变否定句时在情态动词后加not,否定句结构为“主语+情态动词+not+行为动词原形+其它成分.”;变一般疑问句时,只需把be动词提到主语前面,公式为“情态动词+主语+行为动词原形+其它成分?”。如:
陈述句: He can buy you a camera in Sichuan.否定句: He cannot buy you a camera in Sichuan.一般疑问句: Can he buy you a camera in Sichuan ?
对地点状语“ in Sichuan”提问,就是:Where can he buy you a camera?
3).句中既无be动词,也无情态动词时,就要根据具体的时态和人称选用不同的(时态)助动词,这种情况下,一般疑问句的“公式”可总体概括为“助动词+主语+行为动词(多数时态用原形)+其余成分?”(在完成时态的疑问句中动词用过去分词);以上三种情况要变特殊疑问句时,用公式“疑问词+一般疑问句?”即可,这里的一般疑问句即前面所分三种情况下的一般疑问句结构;同样选择疑问句的公式为“一般疑问句+or+另一被选择对象?”;反意疑问句为“陈述句,简短疑问结构?”,且反意疑问句中要遵循“前肯后否,前否后肯”的原则,即前面陈述部分为肯定时,后面疑问结构用否定疑问,反之前面为否定,后面就为肯定,初中常见时态与助动词和行为动词的使用情况列表如下:
一般现在时
一般过去时
一般将来时
现在完成时
过去完成时
过去将来时
Do/does(does用于第三人称单数)
Did
Will/shall(shall用于第一人称)
Have/has(has用于第三人称单数)
had Would
句中有助动词则行为动词用原形
句中有助动词则行为动词用原形
行为动词用原形
行为动词用过去分词
行为动词用过去分词
行为动词用原形
(注意:现在进行时和过去进行时有 be动词,可归纳到第一种情况。)
3、“公式法”在被动语态中的运用
被动语态的基本用法这里就不再累述了,只就其谓语部分结构谈谈。被动语态的谓语基本结构为“ be+过去分词”,在各种时态中句子的be动词的形式不一样,但都具有“be+过去分词”或其变形。如一般现在时中为“……+am/is/are+过去分词+……”;一般过去时中为“……+was/were+过去分词+……”;一般将来时中为“……+will/shall+be+过去分词+……”(因为助动词will/shall后要用动词原形,所以就用原形“be”);现在进行时中为“……+am/is/are+being+过去分词+……”(因前面有am/is/are,所以后面be动词用现在分词“being”);现在完成时中公式为“……+have/has+been+过去分词+……”(因前面为助动词have/has,所以后面be动词用过去分词“been”)。我们再结合下面句子来分析下面被动语态与时态的“公式”
从以上各种时态的被动语态“公式”中可以看出,只要把被动语态最基本的结构“ be+过去分词”与时态结构结合起来,掌握各种时态的被动语态也就比较容易了。
6.词块法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篇六
摘要:词块是指英语中的短语、词组和一些固定的比较常用表达方式。语块是将语法规则和语言的运用进行组合,这一特殊性决定了语块在英语写作中的优先运用,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大专英语 写作教学 词块法 应用
词块,简言之就是英语中的短语、词组以及一些固定的常用表达方式。那么将词块运用于大专英语写作之中,对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何帮助呢?在此,笔者认为,要想将词块知识有效运用于大专英语写作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逐步提升学生灵活运用词块的学科素养。
发挥自主探究能力
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让学生学会积累词、句、段。目前,很多大学生的写作词汇量过少,导致他们经常无话可说。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提醒学生进行摘抄、积累;也可以在进行完一个阶段的学习后,让学生对此进行一个总结归纳。
例如,在教《新编实用英语》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个总结。
第一,聚合短语:
动词+名词:display the books,make progress
介词+名词:as a result,with the exception of
名词+介词短语:book in hand,tears on her face
第二,搭配短语:
副词+形容词:extremely cold,terribly sorry
名词+名词:enemy soldiers,riot police
第三,句子的框架和标题:
that is not as …….as you think;
in this paper we explore;
firstly…secondly…..lastly….通过对这一个单元词块的总结和归纳,学生能将词块知识点进行整理。学生对词块的掌握能力不断加强,词块存储量也越来越多,写作就不会因词汇问题而中断。教师在帮助学生对某一个单元的词块进行总结归纳后,可以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这样能发挥学生对学习的自主探究能力。
促进学生运用能力
学生要透彻理解词块的运用,还需要把积累运用到实际的情境中。学生要对词块有一个形象可感的认识和了解,需要他们在不断的运用过程中,有自己的发现,不断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词块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学会灵活运用,并巧妙掌握;而短语的运用则主要是牢固相关和相似短语的学习,并能够将其进行区分,做到准确运用;固定表达方式的运用主要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举一反三,在学习了某一知识点后,能够自己思考延伸,并发散思维。
比如,聚合词的运用。动词+名词的搭配:express the point,除了这个搭配,还可以写成名词与名词的搭配:the expression of the point.介词+名词的搭配:with the hope of ……还可以写成名词与不定式:hope to do sth.限制性短语的运用。限制性短语是由一些固定结构形成框架短语,在运用过程中可根据需要进行替换。例如,常见的In my opinion、In my part、as far as……concerned等。在文章的写作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文章的结构,对这些固定短语进行替换:In his opinion,In her part,这些都是表示发表自己意见的短语。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对这些短语的固定搭配以及替换形式有清晰的认识,才能把词块更好地运用到写作中。所以,对于短语的运用,需要教师对学生多加指导,务求使学生对有关的问题能够牢固掌握,清楚辨析。
句子的框架和标题的运用。在英语的写作中,学生的难点之一就是写好标题和句子的框架,例如,文章的开篇句子和结尾句经常用到的句子:Nowadays,more and more people、With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the technology、in a word、all in all、to sum.这些句子模棱两可,学生很容易混淆,这就需要学生多练习,或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学会在文章中改错,这样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句子框架的用法。
提高词块运用的能动性
在积累词块的基础上,还需要一定量的练习,尤其在写作中的练习。教师可在讲授完一个单元后,布置一个作文题目,并要求学生将这一单元所学的语块运用到文章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对词块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词块的特殊性决定了它集中了语法、语义和语境的优势,对学生学习地道的英语起到了独特的促进作用。词块在英语教学中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以词块为中心的写作教学法,在写作中准确运用词块,将对提高大学生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7.类比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篇七
一、类比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1.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对事物的好奇心是一种积极学习态度。对事物的好奇心越强, 学习事物或探索新事物的可能性就越大。类比法通过关联相似对象, 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进一步培养初中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动机。
2. 树立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物理学科是一门自然科学, 探索自然规律和现象的学科。对待科学要遵循自然规律, 严谨细致, 实事求是。否则会因小失大, 造成损失。通过严格的逻辑推理训练, 使用类比法教学, 可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树立学生对学习的严谨态度, 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3.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物理学科中的推理有效的提高学生新旧知识的掌握与转化, 教师通过类比法将较抽象的物理常识推理为具体事物, 有效的提高新知识的掌握, 在类比推理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类比方法
1. 解释类比
解释类比就是通过解释学生脑海里熟知或更具体的物理现象来教授新知识内容的方法。由于教学条件等不允许,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无法演示或实验某些理论, 初中物理教师应该采用解释类比, 充分利用类比法的正迁移现象, 让学生快速掌握新知识。
2. 因果类比
自然现象中经常存在因果联系。物理现象中某些事物存在共同发生原因或于共同结果, 只有通过类比才能关联这些因素, 初中物理教师可以使用因果类比, 帮助学生确定事物与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快速掌握物理知识。例如:讲解静电场的性质时, 借助重力场的因果关系类比出静电场的一些性质。重力场中重力做功与路径没有关系, 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相关。通过类比就能将静电场的性质, 电场力做功与路径也没有关系, 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相关。
3. 范例类比
初中物理涉及大量的物理常识, 或物理通识知识, 这些物理现象往往具有许多特征和属性。初中物理教师讲解课文时不可能面面俱到, 讲解每个属性。教师通过范例类比, 通过已知对象的一些本的本质属性来推理出其它同样的属性。
4. 对应类比
初中物理知识是连贯的, 系统的, 许多知识点相互关联, 共同形成一个形成知识系统。通过比较不同系统的内部要素, 可以推理出另一个系统的关系或性质。初中物理教师通过对应类比, 借助一个系统, 探索另一个系统的物理知识和概念。
三、类比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法主要是通过对比相似对象的属性, 使用总结分析的方法得出结论, 逻辑性较强的学科中经常使用该方法, 例如数学, 物理, 化学。初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类比方法有解释类比、因果类比、范例类比和对应类比。
1. 类比法在分子运动教学中的应用
物理常识中的“分子运动”概念非常抽象, 普通人也无法用肉眼观察, 大部分的学校也无实验设备观察分子运动规律。初中物理教师如果不借助其它教学方法无法正确描述这个物理概念, 非常不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分子运动这个知识点。
初中物理教师应该采用类比法开展教学, 通过范例类比, 举个小鱼运动的例子, 推导出分子运动的规律。首先, 在两个相同的杯子里装入等量的水, 但是温度不同, 同时放入数量和大小都相当的小鱼。然后, 使用解释类比, 解释小鱼运动像分子运动的科学规律, 让学生注意观察小鱼的运动速度。接着给其中的一个杯子加热, 随着水温的不断提高, 提醒学生观察小鱼的运行速度。最后, 使用因果类比, 解释为什么随着水温的升高, 小鱼的运动速度会加快, 得出结论分子运动会因为温度的变化而产生变化, 小鱼就像一个分子。
2. 类比法在电流教学中的应用
电流是初中物理中的另一个较抽象概念, 因为电流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物理教师常常很难找到恰当的实验来演示电流。但有经验的教师就会发现“电流”的物理属性与“水流”的物理属性相似, 可以通过演示“水流”推理出“电流”的概念。
首先, 在两个相同的杯子装满不同高度的水, 让学生了解到只有在一定高度差的条件下才会产生水流冲动涡轮转动, 当A、B杯中的水保持相同水面高度时水就会停止流动。其次, 教师引导和启发学生分析产生水流的原因, 让学生掌握电压是使电路中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
四、结语
物理知识和物理现象对于初中生来说比较抽象, 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要理解和掌握这些物理知识都是相当困难的。类比法可以通过有效的推理帮助学生找到这些物理知识中的相似点, 通过探索他们之间的关联, 温习旧知识, 掌握新知识。类比法可以提高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可以培养初中生的推理能力。
参考文献
8.《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篇八
关键词:初中物理;控制变量;應用探讨
我国目前初中物理教学中,电学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在其后进行的中考,时常会出现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电学实验的题目。如此便能够知道控制变量法在整个物理学习中极其关键。学习这种方法可以较为清晰地知道电阻、电流以及电压两两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增强初中物理电学的整体效果。
一、初中物理电学教学现状
当前以新课改作为主要的教学背景,主要研究对象为现在存在的教学模式,进而使其更加多样化。所以为了改变新课改当前的教学模式,完善过去使用的电学教学模式,同时将实验探究转换为整个物理教学的主体内容。并且在开始实施教学的时候,将全面增强整个教学模式在时间中具备的有效性。但依旧存在设备缺乏、自主学习时间严重不足以及中考式教学背景影响。
二、控制变量法在物理电学中的使用
在整个初中展开学习的时候,其中的重难点主要是欧姆定律,并且在电学教学中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欧姆定律中,电阻、电流以及电压是最基础的,并且三者都是初中物理内的核心内容,针对这种关系,欧姆定律展开了较为有效的串联。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对三种要素进行管理,固定其中一个要素的值,将其中一个值随意改变,观察第三个值的变化规律,进而更加细致地完成欧姆定律学习。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为保证电阻值不变,主要采用两种方法:第一是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阻两端的电压发生变化。第二是调节电源电压,进而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上述两种方法都可以采用控制变量法的方法,达到探究电压、电流关系的目的。
在整个环节内,改变阻值可以通过更换电阻的方式实现。整个研究内主要可以使用两种不同的方法:第一是使用固定的电源,使导体两端固定不变,采用改变电阻的方式达到探究目的;第二是控制电压表数据,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达到目的。
在实际过程中,物流内存在的大量探索都需要使用到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适当使用控制变量法能够使学生创新能力与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进而提高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赵凤池.如何适应初中物理新教材[J].河南教育,2013(10):89-91.
9.《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篇九
阜宁职教中心:张玲玲
[摘要]:在中职《PHOTOSHOP CS2图像处理》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将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个可操作的任务,在任务的实践中以学生操作为主,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他们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关键词]:任务驱动、Photoshop、教学、情境
任务驱动法教学使教学目标十分明确,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生动有趣。在Photoshop这门课程中广泛应用任务驱动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分析任务、完成任务的能力。下面就一节课设计为例,谈谈我对任务驱动在Photoshop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的一点看法。
一、“任务驱动”教学的含义
所谓任务驱动法,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项或几项任务中,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涉及的知识,并找出其中的新知识,然后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基于课程整合思想的任务驱动法正是借助于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来驱动教学。
二、“任务驱动”教学的目的
单从“任务驱动”字面上看,好像是学生在老师布置的“命令(任务)”驱动下完成某些学习,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学习过程就不是主动积极的学习而是被动积极的学习了,学生主体仍然没有从被动的接受知识中解放出来。“任务驱动”教学法应该要尊重学生,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造提供空间,激励学生通过努力去达到自己的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通过学生亲自活动和实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积极而又有创造性的学习,并能在学习中与他人相互协作,充分体现了在实践中学习、主动地学习、学会学习的教学目的,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形成。
三、课程“任务”的设计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的提出是最重要的,它将决定这节课学生是主动的去学习还是被动的去学习。在“用Photoshop拼接图像”教学中,要求学生学会设置和查看图像的大小,理解层的涵义,掌握层的基本操作方法,并且能利用素材合成新的图像。在这堂课的教学中,要根据实际需要设计一定主题的图片,这对学生是一个难点,所以,提出任务,让学生完成任务,以任务来驱动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第一,教师给学生展示阜宁县职教中心宣传画册,用网络教学系统广播预先制作的由多张图片合成的职教中心图片(同时打开其中使用过的单张图片),并观看几张用 Photoshop拼接成的效果图片。并且提出问题:刚才的图片我们在画册中已经看到,怎样把几张图片合成到一个页面中?怎样调整它们的尺寸?你想制作出相应效果的图片吗?
让学生自己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进入学习情境。
第二,教师布置任务:现在请同学们用 Photoshop为《阜宁职教一日游》制作一幅展示阜宁职教代表性景点的图片(或设计有多张相片的你的艺术相册的一页;为你的相片或者风景照片加上相框)。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把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概念放在校园网 BBS公告板上,在提供的学习资源里呈现学习目标。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个别解决,普遍性问题可集中提示或讲解,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控,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加以点拨,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引导学生和其他同学合作,帮助学生分小组讨论设计方案和制作方法,对典型方案加以点评。
第三,学生仔细阅读教材,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确定要展示的图片(可以在网上下载自己需要的图片,但要掌握时间),开始进行小组讨论,确定设计方案。遇到问题可以在校园网上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料里寻找解决方法,还可以打开学习网站,进行自主学习,或通过 BBS向老师和同学提出,以求得帮助。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课件及网络资源),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索,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进度,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协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四,教师巡视和监控学生的学习和操作,进行个别答疑和辅导,普遍问题则统一讲解;继续鼓励学生相互观摩、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以增强协作学习精神。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小组成员一起协作完成任务。知识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内化成自己的技能。学生在具体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理解基本概念,掌握操作技巧的目的。分小组完成任务,可增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发挥学生各自的特长。
第五,成果展示交流及总结。大部分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让学生交作业和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他评,让学生说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之处,组织交流、评价作品,评选最佳创意图片,最美观图片等(评价标准见后表),教师进行点评,充分肯定学生的劳动成果,并把优秀作品上传到学校网站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第六,教师总结这节课的重点及难点,确保重、难点的突破,总结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细节问题。作品制作完成后学生提交作业,并对作品进行自我评价,介绍自己作品的闪光点和创作体会,并对他人的作品的创意、视觉效果等方面进行欣赏和品评,大家一起评选最佳作品。总结自己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反思自己的操作过程。
采用成功激励的方法,给学生以成就感。让学生介绍、评价自己和别人的作品,可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操作能力和评价分析能力,在此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培养学生欣赏他人和正确评价他人的良好习惯。
三、“任务驱动”教学下学习效果的评价
在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面作了许多的探讨,结论表明: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往往比较客观一些,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标准相当地难以衡量。教师特别应该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参照评价项目内容,逐项给予自己的评定,并在作品之后或学习体会之末附上简短的自我评语或得分。评价是达成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教师如何利用此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如何利用它来完成学习任务从而达成学习目标,都是相当重要的。因此,评价标准的设计以及如何操作实施都是值得关注的。
四、“任务驱动”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任务必须明确、具体在课程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任务的设计与编排非常关键。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教师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为一个个小目标,并把每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项项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任务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五、结束语 《PHOTOSHOP CS2图像处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强、应用面广的课程,单纯靠教师的爱心和耐心已不能满足日益个性分化的中职生,为了有效提高他们的接受力,需巧妙地找到他们的最佳接受点,本学期将大胆应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把传统的教学法作了彻头彻尾的改变,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了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任务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实验为中心,在很多环节上碰到了困难,如合适任务寻找困难、授课时间安排麻烦、设备设施不能完全满足等,虽然我为此也付出了很多课余时间,但功夫不怕有心人,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成功地解除了职高生普遍存在的自卑心理和压抑感,让他们都感受到自己也是可塑之才。(2926)
[参考文献]:
10.《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
在学习“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化学计算”、“化学实验”专题时,场独立性学生的成绩高于场依存性学生,其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在学习其他三个专题时,成绩差异不显著。
究其原因,学生在解答有关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化学计算及化学实验问题时,需要从所学的基础知识中提取出与解决问题有关的化学知识,并需要分析出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方能得出正确答案。
这与镶嵌图形测验中的去隐蔽能力有着相似之处。
场独立性学生克服隐蔽作用能力强,认知改组能力强,他们善于找到不同知识点间的关系,把握问题的关键,所以这部分成绩较好。而在解答金属、非金属、有机化学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等问题时,由于该部分知识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知识间的联系较有规律,它有利于场依存性学生的学习,因此,两类学生的成绩差异不大。
(2)在化学学习中,场独立性学生的总体成绩高于场依存性学生。
应当指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受学生、教师、学校、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学习内容的不同,仅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之一。
结论(1)在化学教学中,当采用相同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教学时,认知方式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不同类型化学知识时,学习的效果不同。一般说来,场独立性学生的学习成绩高于场依存性学生。
(2)对于学习抽象性的、需要认知改组的化学知识,场独立性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高于场依存性学生。对于学习偏重记忆的一般性化学知识,不同认知方式的学生学习效果差异不明显。
总之,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在认知方式上的不同特点,为教学方法的合理使用及因材施教提供了一定的心理学依据。本研究仅是抛砖引玉之举,如何有效地利用心理学依据,进一步优化教学,还需要广大教师在实践中继续摸索。何谓“引导自学法”?
引导自学法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觉进28化学教学
2003年,第1期行学习,自主获取知识,自我提高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学生的学习行为由“带着教材走进教室”转变为“带着问题走向教师”。
1.1 教师引导实施引导自学http:///法,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是学生的前导者。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引导主要有四种方法:
其一,情景引导:教师创设情景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高中化学教学中创设的情景有问题情景、生活情景、实验情景等。
问题情景引导:如海水中含有氯化钠、氯化镁等,工业上如何将它们分别提取出来?教师据此设置情景,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这两种物质在海水中的含量不同,因而提取时所用的方法不同。
生活情景引导:如节假日里,我们看到焰火闪闪,鞭炮声声。那么在鞭炮爆炸时,发生哪些化学反应呢?教师将这一类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含有化学知识的生活情景形象地描述给学生,把学生引入到思考的氛围中。
实验情景引导:教师在引出问题前,先做一个实验,然后请学生探究问题。如教师先做一个喷泉实验(不说明做喷泉实验所用的是何种气体),然后请学生探究形成喷泉的条件。学生往往根据喷泉实验所呈现的现象,争先恐后地作出种种假设或推测。
学生产生探究欲望,课堂里很快便会形成探究氛围。
其二、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和学习活动中积累了大量的认识和经验,这些认识和经验都构成了学生再学习的背景知识,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用以引导学生学习的知识有化学知识、日常生活知识、其它学科知识及化学学习方法知识等。
化学知识引导:常见的医药的说明书上一般都标明药品的成份,化学结构式等,教师结合教学内容,选择一、二份医药说明书,让学生通过已知的知识分析探究药品可能具有的性质,以此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之中。
日常生活知识引导:关于二氧化碳的一些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早已知道,教师利用这些知识,引导学生探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对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等,使学生认识到二氧化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有两重性,既能产生温室效应,也能增加光合作用而使农作物丰收。
其它学科知识引导:化学同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其它学科一样,都属于自然科学,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其它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学习化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化学学习方法知识引导:关于学习方法的知识又称为元认知知识。教师运用化学学习方法知识引导学生学习化学,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极好方式。
如学习了氯的有关化学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用比较的方法去探究溴与碘的化学知识,学生在比较过程中,既会总结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完整的知识网络结构,又拓展了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其三、方法引导:教师通过方法引导,有利于学生运用方法独立地解决问题。如在学习金属镁的有关知识后,学生知道工业上提取镁的主要来源是海水,那么,海水中还能提取哪些物质呢?由于教材上没有这些知识内容,教师就引导学生通过查图书、上网等方法获取这方面的知识,并请一些同学汇总各自查找到的资料,出一期有关“海水里的化学资源”
专栏。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掌握了学习方法。
其四、过程引导:学习过程引导,实际上是教师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的引导。教师在引导中,注意把问题按难易、深浅、先后、主次、大小等分解成若干个小课题,并将这些小课题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决小课题的过程,即学生的自学解疑过程。如有关浓硝酸与铜反应的知识,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探究下列小课题:①浓硝酸分解时生成什么物质?②硝酸分解的哪一产物能与铜反应?③氧化铜能否在硝酸中稳定存在?
④推断硝酸与铜反应的产物是什http:///jinronglw/么?⑤在铜与硝酸反应中,硝酸起了哪些作用?⑥写出铜与浓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当这些小课题一一解决时,有关铜与硝酸反应的知识也就迎刃而解了。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常规过程也逐步掌握了。
1.2 自觉学习引导自学法的核心是学生自学,这种自学是学生在学习兴趣或志向激励下的自觉学习行为,因此是一种自觉学习,它包括自动选择、自动求助、自动探究。
首先是自动选择。指学生围绕教学课题,自动选择学习材料、自动选择问题,自动选择方法。如在演示氨气的喷泉实验时,烧瓶要不要干燥?对这一292003年,第1期
教师论坛问题进行探讨,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会自动选择与此相关的资料,去思考、去探究。有的学生认为烧瓶必须干燥,否则氨气已溶解于水,不能产生喷泉现象;有的学生认为不必干燥,理由是只要通入过量的氨气,烧瓶中照常充满氨气。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实验,学生根据问题自动设计实验方案,根据通入气体的量的不同分别进行实验,就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可见,学生自动选择就是能动地、自主地选择学习,有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其次是自动求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碰到问题时要自动求助。教师引导学生自动求助书本、求助资料。在求助这些还不能达到目的时,再自动求助同学或老师。在求助老师时,为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求异性和发散性品质,师生要共同创设民主环境。师生互相尊重、互相探讨,学生心理轻松自在愉悦,各抒己见,敢于“异想天开”,教师正是在学生学习中发现,发现中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目的的。
第三是自动探究。引导自学法注重教师指导下的自学,是一种自觉的学习,所以,还须引导学生自动探究。教师设疑或学生有疑时,学生不断尝试解疑释疑,具体表现为,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过自己的想象、分析、归纳、推理获取新的知识,或者实验、观察,认识化学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自动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以科学研究为方式进行学习的主人。
1.3 自主获取自主获取是学生自动学习后的一种收获,这种收获来自于自己学习中的习得和感悟,它不是教师的授予,而是自主的体悟和筛选,因而具有鲜明的自主性。
一是自主实验实践中获取:学生通过自主实验或实践获取新的知识,是化学学科教学的特征之一。
如电解饱和食盐水能产生氯气,原因在哪里?如果由此结果就认为氯离子失去电子的能力比氢氧根离子的失电子能力强,有什么不妥?学生很容易想到离子浓度的问题,由此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学生通过电解同浓度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的混合溶液,发现在产生氯气的同时,也产生了氧气,由此得出“氯离子失去电子的能力不一定比氢氧根离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强”的结论。
二是自主分析中获取:用自己已有的知识,通过自己分析、归纳、想象和联想,获取新的知识,这就是自主分析中获取知识。如:①氯气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和盐酸,②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推理等加工手段,自己得出“氯气与碱反应生成的产物是次氯酸盐和盐酸盐”正确的认识。
三是自主批判中获取:教师在运用引导自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必须鼓励学生不唯书本,不唯老师,不唯权威,勇于向这些挑战。如书本上说“次氯酸钙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次氯酸和碳酸钙沉淀”,但次氯酸的酸性弱于碳酸而强于碳酸氢根离子,为什么会生成碳酸钙沉淀呢?学生对此会产生质疑,通过与同学、与老师探讨,经过实验证明,不会产生沉淀。老师对学生的答案要肯定,对这种自主批判中获取知识的科学精神更要肯定。
四是自主建构中获取:随着学生知识的增加,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获得的新知识自我纳入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经常性地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从而使自己获得的知识网络化、系列化。如学习了氯气、次氯酸、氯化钠、盐酸等内容后,引导学生构建有关氯元素的知识体系。在以后有机化学学习中,学习了卤http:///chengben/代烃与氯气取代、烯烃与氯加成,学生又将这些新知识纳入到原来构建的氯元素的知识体系中,完整了氯元素的知识体系。学生在建构知识体系中,一方面完成了知识体系的自我完善,另一方面获得了自我综合知识的能力。
11.《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科学;电学知识;控制变量法
在对某个物理量与多种因素的关系或者某个物理问题进行研究的时候,每次对其中的一个因素进行改动,使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对该因素与实际研究的物理问题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这样就能够很好地转化该问题的难易程度,并且更好地解决问题。
1 初中科学中物理部分教学的现状分析
在新课改不断推行的今天,我国目前传统的初中科学物理部分教学模式实现了较大的转变,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首先,缺乏充足的教学硬件设施,很难将一些物理实验完成。其次,现在很多初中学生都具有比较少的自主学习时间,在学校课程安排非常多的情况下,学生普遍面对着较大的学习压力,在物理自主学习中缺少足够的时间。最后,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物理教学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不能够充分地达到物理教学的教育目标[1]。
2 控制变量法简介
所谓的控制变量法主要是指对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进行尝试考虑,并且具备对变量进行控制的初步意识。在物理学科中存在着数量众多的多样性问题,而这些多样性问题都是由很多因素组成的。通过这些问题能够让学生产生深层次的体会,除了主要因素之外,这些多样性问题往往很少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2]。
3 在初中科学知识中控制变量法的具体应用
3.1 在分析探究电流和电阻关系时运用控制变量法
①在分析探究电流和电阻关系时运用控制变量法:首先,要准备好滑动变阻器、电压表、电流表等相关的实验仪器;其次,要将与之相对应的电路图表画出来,该电路图表示意图见图1。
以电路图表为根据对具体的实物图进行连接,随后将开关断开,随后使滑动变阻器接入最大值,仔细地检查电路,在确定其没有任何问题之后将开关闭上。随后放入第一个电阻R,调节滑动变阻器,对此时的电压和电流进行读数,并且将读数的记录工作做好。紧接着,选择电阻R1取代电阻R,同时电压保持不变,对滑动变阻器进行再次调节,将此时的电流读出,并且进行记录。通过这种方式就能够将电阻和电流之间的关系得出:电流和电阻在保持电压不变的情况下成反比的关系。
②在分析探究电阻和电压关系时运用控制变量法。在进行该实验的时候仍然采用图1作为例子,并且选择与上述实验相同的实验器材。以电路图表为根据对实物进行连接,将开关断开,在确定其没有任何问题之后将开关合上。随后放入第一个电阻R,调节滑动变阻器,同时保持电流不变,对此时的电压进行读数,并且将读数的记录工作做好。选择电阻R1取代电阻R,同时电流保持不变,对此时的电压进行读数。通过这种方式就能够将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得出:电压和电阻在保持电流不变的情况下成正比的关系。③在分析探究电流和电压关系时运用控制变量法:在进行该实验的时候仍然采用图1作为例子,并且选择与上述实验相同的实验器材。以电路图表为根据对实物进行连接,将开关断开,使此时的电阻值保持不变,在确定其没有任何问题之后将开关合上,对此时的电压和电流进行读数。接下来对电路的电压进行调节,并且使电阻保持不变,将此时的电流数读出。通过这种方式就能够将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关系得出:在保持电阻不变的情况下,电压越小,电流就越大;电压越大,电流就会越小。
3.2 在动态电路难点问题的解决中运用控制变量法
在图2的电路示意图中在向左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时,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会出现怎样的变化。
通过控制变量的问题解决方法,使I、R两者中的一个因素保持不变,只对另外一个因素进行变化。电流I在该电路中必然会出现变化,因此要立足于定值电阻R着手解决问题。电流I在电路中变大之后,保持R不变,这时候通过欧姆定律我们可以发现,R两端的电压UR就会出现变大的情况。在保持电源电压不变的情况下,UR会出现变大的情况,UC则会相应变小。在电学中该电路属于一个非常典型的电路,而且该题目衍生出了很多中考题目。学生在对该电路进行分析的时候往往感到非常的困难,因此在答题的时候具有较低的准确率[3]。学生在向左移动滑片的时候,很容易判断电流I在电路中的变化和电阻 Rc的变化,但是很难判断UR、UC的变化。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将正确的分析方法掌握住,这样就能够通过控制变量法将难点问题很好地解决掉。
4 结语
作为非常重要的一种科学研究方式,控制变量法在物理中的运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将物理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很好地解决掉,并且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电学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对控制变量法的灵活运用,因此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守海.控制变量——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4(12).
12.《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二
实践探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意义十分重大,不仅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过程。同时,其不仅在学生的物理操作技能、物理探索技能、自然探索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的手段上,并且在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上也有所影响。通过长期合理的物理实践探究的培养,能使学生在对物理的宏观、微观上的认识更加深刻,在对实践探索实际操作的逐渐熟练的同时,归纳、分析、收集、总结等各个能力有所提升。关系到生活中,对其日常处理事情的节奏与步骤可以清晰的、有条理的完成。综上所述,物理实践探究是十分重要的素质培养过程,每位教育工作者应给予一定重视,因为这是对学生未来发展极具意义的教学活动。
二、实践探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现状
首先实践探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现状并不是十分的理想,目前所谓的初中物理教学的两大部分均不是十分的理想,物理基础理论的学习在应试化的教育背景下已经被灌输式、习题化的教育方式所替代。物理实践教学近些时日稍有好转,但仍是为竞争激烈的教育所压迫,没有充分的教学时间、教学经费、教学方式。在教学制订战略计划时,没有将物理实践教学给予应有的重要地位,进而使物理学科成为边缘化、模糊化的辅助学科。其次在新课改改革背景的今天,物理教学不仅是为了基础知识的学习,而且是对综合能力的训练、探索思维的培养。因此,物理实践教学的前景是良好的,但是落实到实处仍需要时间。最后对物理实践教学的素材、资料准备是十分严谨的,因而对教师的素养要求相当高。目前,对教师团队尤其是物理实践教学的教师团队的培养不是十分的重视,应给予一定的培养。
三、物理教学中应用实验探究法的过程
(1)物理实践教学前的精心准备。首先在物理实践教学之前要对其进行精心准备,包括对学生心理状态及其知识学习程度的了解,对学生的能力有一个心理预期,对实践教学讲解情况有一个了解。其次做好自身教学素养的提升,对物理教学实践活动的原理、过程、设备、方法了然于胸。最后做好学生的个性化配备,有利于学生各自发挥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利用创造形象的情景对学生进行指导,是将抽象的知识现实化的有效过程,必须在此过程中给予学生大量生动的素材,令学生产生感性的认识,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求知欲望,引导其对实验进行自主探索。
(2)物理实践教学的目的与方法介绍。为了让实践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对实验内容的合理安排是必要的,对物理实验目的与方法介绍是使学生更快捷、高效地接受课堂教育效果的保证。在实验开始前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过程介绍,对实践探究方法理论的现实体现讲解清楚,是较好完成实验探究课的关键。在介绍的时候,有效的互动是进行实验探究的动力源泉。实际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在有效的提问中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实践,并且自主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结论可以自主地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在有限的时间内控制不好学生的有效提问,就会出现问题跑偏或者没有问题的情况出现,以致教学成果不理想、互动不积极、气氛不和谐。
(3)物理实践教学中的调控指导。在物理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宏观调控与现场指导是使学生真正锻炼动手能力的重要阶段。根据学生个人特点对其进行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能力、素质、心理差异,对每位有需要的同学进行合理教学,这样有助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并且可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完成。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对学生的自主探索应给予一定的支持。自主实验是学生成功进行实践探索的重点,为发展学生的个人能力,就需将空间给予学生,令其发挥自身所具有的创造力,我们的目标是在完成教学计划的同时,极大地发挥学生自身的特点,让每位学生个性化地发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适度的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方向,自定实验方案,并给予一定的建议,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全面思考的有效过程,也是学生实践意识培养的过程。综上所述,对学生进行宏观调控与指导是极具意义的。
(4)实践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实践过程是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过程,对实验结果的收集整理与分析也是对学生分析归纳和总结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学生长期的培养后,能使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这是使学生将来投入到自然科学探索必备的素养。因此,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前期收集归纳资料的能力、实验后期归纳、分析、总结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在有限的时间内必须防止学生成为实验室里的半成品,要使其全面发展。
总之,开展物理实践教学是对探究性实验探索的有效实施途径,是展现物理学魅力的关键所在,是加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的教育工具,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必备措施。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与配合,积极主动的教授物理探究知识,仔细分析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存在问题,对学生予以积极的关心与呵护,是将物理实践教学顺利落实到学生生活的基础。所谓探究性物理教学即重视物理教育中的物理实践培养。
摘要:随着教学中对新课改的落实,物理教学着重重视综合素质培养,物理教学中的实践教学是物理教学中的理论学习与能力提升的关键。对实验探究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对提升学生实验思维、探索能力是具有长远意义的。所需掌握的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法主要有模型法探究、类比法探究、控制变量探究、等效替代探究等,这些是自然科学探索过程中必须要的解决问题的基础,学生对其应深刻理解。
13.《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三
各位老师,下午好!
我是09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二班的某某,我的论文题目是《构造法在初等代数中的运用》,本论文是在某某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下面请允许我将论文的研究目的及结构向老师做以简要说明,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构造思想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构造法在初等数学中具有广泛的运用。在我的论文中,我主要研究了构造法在初等代数中的运用方法。在初等代数构造法的运用中常通过构造方程、构造函数、构造几何图形等方法,在解决方程问题、函数问题、不等式证明问题及求最值等具体问题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熟练掌握构造法有利于学生熟悉所学过的各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运用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发现的习惯具有重要作用。
本篇论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我首先写出了研究构造法的目的和意义,阐述了构造法的发展阶段及解题原则。第二部分,对方程、函数及几何图形中具体的构造方法进行了说明,而且给出例题加以分析和理解。第三部分,论述了构造法在初等代数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并通过所举例题进行进一步理解构造法是如何培养数学能力的。
本文是在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并选取了很多相关例题从而研究形成的。由于我的能力有限,论文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论文中对于每种具体的构造方法的内涵发掘还不够深入,对于构造法在初等代数中的运用还不够全面,缺乏一定的创造性。
经过本次论文的写作,我学习到了很多知识,并积累了不少经验。在此我特别感谢刘红玉老师对我悉心的指导和帮助,并向今天参加我论文答辩的老师表示由衷的感谢。通过此次的答辩,希望各位老师指出我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我将会虚心接受,从而进一步的深入学习和研究,使论文得到提高和完善。
14.《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四
摘要:诵读法是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的读书方法,也是当今语文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本文结合中职语文教学和考评体系的现状,结合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对各种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阐述加强诵读教学对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介绍诵读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实践经验,探讨推广、加强诵读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指导思想、教学思路和实践方法,提出改革语文考试体系,优化考评方法的观点。
关键词:诵读法;中职语文;语感;审美情趣;表达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5-0113-03
诵读法是我国延续了千百年的传统语文教学方法。古代老师教学,都是先读先背再讲,甚至不讲。古人认为,好文章只要多读几遍,就会自然上口,逐渐理解,而且不易遗忘,即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曾几何时,学堂里“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可见,语文诵读在教学中的作用早已被我们的先人证明。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传承千年,自有其道理。诵读法看似简单,但它既符合汉语语言文字的特点,又符合学生审美心理的规律,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语文教学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后,唯一没变的是以笔试为中心,以成绩为目的。诵读法虽然在语文教学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但教学目的功利性早已使其逐渐退出了教学舞台中心,中学校园难以听见朗朗读书声。近些年来,虽然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仍重听轻说,重写轻读。
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由于其特殊性,开展得举步维艰。中职学校语文等文化基础学科被边缘化,片面强调语文教学的辅助性和工具性,课时量也被大幅削减,语文教材篇目陈旧,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课堂上学生摆弄手机,打瞌睡,不愿意发言,甚至羞于或怯于朗读,更不愿意背诵。在这种情况下,中职学生语文素养难以得到全面提升,身心健康发展受到影响。
面对现状和困难,研究如何继承和发展诵读这种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中职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应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诵读法对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职学生多数为普通高中入学考试落榜者,无论是自身道德修养还是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基础等诸多方面都有欠缺,学习的积极性较低。很多中职学生对语文学习根本不感兴趣,更不会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教学活动难以开展已成为许多中职语文教师的共识。诵读法相较于中小学对当今文化基础弱、自律能力差、贪玩怕累、语文素养不高的中职学生而言更加适合,具有特别的意义和作用。
如何将诵读法与其他教学方式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积极性和参与度,是摆在中职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这种结合应能克服课堂上教师讲得过多,讲得过细,但实际上是在“自言自语”的弊端,因材施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
诵读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规范语言,积累语文学科知识
诵读的过程,首先是对语言的认知和规范过程。学生在诵读过程中,首先要解决“正确”的问题。以前,这个问题是通过教师的“讲”来解决的,其过程生硬、机械,因而缺乏生动性,学生也不容易掌握。在诵读的准备和实践过程中,学生会发现错误,互相或自主纠正,对学生的记忆有强化作用,尤其是当今网络语言盛行,学生在诵读精选的语言文本的时候,会了解什么才是规范的现代汉语,从而逐渐纠正错误的语言习惯。
流畅的诵读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对诵读内容的理解离不开教师的点拨,但获取知识途径的多样性又决定了更好的方法应该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这样,学生积累语文学科知识的途径将更广阔,内容也会更丰富。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让学生对知识点掌握、记忆得更牢固,同时也能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领会积累语文学科知识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看,记忆是语文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然学生不愿意做强制性、生硬、枯燥的“死记硬背”式“有意识记忆”,不妨让学生通过诵读,以“无意识记忆”的方式来完成语文学科知识的积累。
(二)培养学生语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诵读的过程是语感培养的过程,同时也是表达能力培养的过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如果每天都背诵一首唐诗,到把《唐诗三百首》背熟了,那些文字所描绘的场景、情感会像图画一样,展现在你的脑海里。
语言是一门感知的艺术。通过语言符号,可以感知视觉、触觉、嗅觉、听觉„„有时候甚至会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复杂情况,这就是语感。同样的寓意,可以直接说,也可以间接说,甚至可以反着说,也可以通过拟人、比喻甚至通感的方式来表达。有时,还要根据不同时间、场合,不同语音、语调,听“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要读懂讳饰、反问、反语„„所有这些知识、能力,不反复诵读、体会,只靠教师讲解,学生是难以掌握的。
在诵读的时候,多种感知器官综合运动,增加了大脑皮层的刺激,能促使诵读者深入领会词语的含义和文章的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
通过诵读,还可以对作品进行再创造。读多了,通过理解、模仿、转化、借用、引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这个过程,就是语感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过程。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是指审美主体欣赏、鉴别、评判美丑的特殊能力。它是审美知觉力、感受力、想象力、判断力、创造力的综合。它是在人的实践经验、思维能力、艺术素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以主观爱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对客观美的认识和评价。
诵读,可以使学生领略语言美。诵一首好诗,读一篇好文,就是在欣赏一幅好画,听一首名曲,在和一位伟人交流。有感情的诵读,往往能使优美的诗歌、抒情的散文和动人的故事更富有魅力。
诵读,能再现自然,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通过诵读,对内容理解、模仿、转化、借用、引申,同样也是一种情趣熏陶,更是一种审美积累。通过背诵,变别人的为自己的,化知识为情感和生命,也是诵读的重要作用之一。
诵读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一)采用多样方式,引发诵读兴趣
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对语文教学的推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诵读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前提是要能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除了教材文本的朗诵,还可以有其他形式,如讲故事、说笑话、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辩论赛、表演小品等等。应让学生觉得很有趣,乐于表现自己,活动质量如何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过程。实践证明,让学生在“诵”的气氛中学,在“读”的环境中练,更能使学生迅速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丰富生活,发展个性。
(二)创设诵读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诗歌、散文是讲究韵律、节奏,富有音乐性、情感性的,或明朗,或朦胧,或恬静,或悲壮。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学习的氛围,尤其是诵读情境的创设,对诵读教学的开展十分重要。
诵读情境的创设,简单点的,几幅切合内容的画面,一段应景的旋律优美的音乐,就能起到很好营造氛围的作用。也可以创设身临其境般的诵读情境,比如读郁达夫《故都的秋》,正是秋天,让学生抽空到校园里吹吹秋风,看看枯草,踩踩落叶,赏赏牵牛花„„领略一下秋的清、静、悲凉的感觉,学生在诵读的时候,自然就感受到“秋”的味道了。复杂一点的,比如读曹禺的《雷雨》,可以创设分角色诵读的情境,甚至可以分角色现场表演,让学生琢磨:如果我是周朴园或是鲁侍萍,我会怎么想、该怎么说„„结合学生的自我感受、互相点评、交流,再加上教师的点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诵读背诵结合,强化学习效果
诵读是一项大脑思维、视觉、听觉等多感官同时运作的综合性活动。诵读是记忆的基础,多读、读通、读熟,背诵就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对学习效果的提升,记忆性积累是一项重要手段。语言的模仿、转化、借用、引申,就是在语言表达过程中积累起了主要作用。
比如,许多中职学生害怕写作文,害怕说话,问其原因,竟然是没什么好写,无话可说,或者不知道该怎么写、怎么说。分析其原因,无非就是积累不够。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诵读、背诵结合,精选教材中一些经典诗歌、课文或者语段、名家名句,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直至能够背诵。例如,我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荀子的《劝学》并且背诵,并告诉他们:以后凡是涉及学习的作用、意义、方法等方面的话题,完全可以从课文中引用经典语段作为你的佐证材料。这样,当学生遇到类似情况,就能灵活运用,“引经据典”,不会再觉得“无话可说”,可以让表达更有文采,达到对学习效果的强化作用。
(四)循序渐进,扩大诵读外延,培养诵读习惯
诵读教学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小学、初中的诵读,往往追求准确、响亮、整齐,虽然拉腔拉调,听上去不自然,但这是基础。中职阶段的学生在此基础上,应该逐步加强语速、停顿的诵读节奏训练,追求诵读的自然化和情感化,力求把文本内容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是一个不断进步、提升的过程,是一个需要教师指导、严格训练的渐进的习惯过程。
诵读的内容不能仅限于课本。诵读内容的选择,遵循的原则应该是:材料要精,不要泛。读就要读最好的,最有代表性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包含这层意思。教材之外的经典篇目,比如我校选择了《三字经》、《弟子规》这样的传统诵读入门文本,作为“疯狂早读”活动的诵读材料。这些材料内容浅显易懂、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通过一个阶段诵读,很多学生都已能背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改革语文考试体系,优化考评方法
“哑巴英语”的教考弊端,最近几年正得以纠正,相比而言,中职语文教考体系却仍然在走老路。当前中职学校的语文考评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在这方面,我校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实践摸索。比如,建立“诗歌会”社团,开设“演讲与口才”、“沟通技巧”、“求职、应聘技巧”等选修课,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评,学习成绩计入学分。“普通话水平测试”通过等级考证也被作为学生毕业必需的条件之一,且与专业技能等级考证同样重要。
加强诵读教学,各级各类中职学校完全有条件和能力,也得到了许多学校的重视,正有序展开并不断得以推广。古今实践都证明,诵读法是行之有效的。中职语文教学要在以读为本的原则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口、耳、眼、脑并用,听、说、读、写、思齐走,扩大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储备,加深学生的文化积淀,发展能力,提高素质,让中职语文教学在各方面克服困难,纠正偏差,回归传统,使中职语文教学更科学、合理,更具人性化、趣味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5.《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五
一、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功利性太强,学生为应试而学,教师为应试而教。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大都以教师教授、学生背诵的模式进行,不仅使化学教学枯燥无味,也容易引起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反感。
第二,实验课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缺少探究思索的过程,难以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的神奇和魅力所在。
第三,缺乏与现实生活与社会的联系,无法让学生认识到化学这门学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化学课程中的一些问题和现象都脱离了生活实际,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大了学生理解化学的难度。
二、任务驱动法在化学教学应用中的界定
任务驱动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教授的知识与一定的情景相结合,并通过若干任务形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实践学习来完成任务并掌握相应知识。在任务驱动法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也应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进展情况做出合适评价并给予正确指导,以确保学生顺利完成任务。任务驱动法中的“任务”不仅涉及新知识的学习,也将对旧知识的巩固贯穿其中,且学生完成任务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他们自身的认知内动力、自我增强动力和附属动力。因此,任务完成的整个过程都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不仅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任务驱动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首先,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任务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有很大不同,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被动吸收,而是更多地参与到对知识的运用和探索中。课堂上,呈现在学生面前的试剂和仪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看到的一切实验现象、通过完成任务而归纳总结出的规律,这不仅能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化学的神奇和魅力,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其次,培养学生的综合科学素质。任务驱动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使得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不再停留在被动接受知识的层面上,而是在教师下达任务后,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能认真思考和操作,从而得出结论。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心理、知识和技术等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任务驱动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建立合适的情景任务模式
在化学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模式,首先是对任务情景的创建。在任务情景创建中,教师应把教学内容与情景相结合,为学生创建一个相对真实的任务与学习情景,这样,学生才能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任务中,对学习任务有一个更加直观的理解。比如,在学习“放大镜和火柴之间的关系”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从学生对火柴的固有认知出发来创设情景,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知欲。在任务情景的创设中,教师应尽量使情景生动形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任务中,通过认真分析,顺利完成任务。
2.明确任务目标
在任务情景确定的情况下,接下来就要明确任务目标了。在“放大镜与火柴的关系”这一任务中,学生在对火柴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就要思考“怎样利用放大镜点燃火柴”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完成情景任务,学生必然会在探知欲望的驱动下认真思考,将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任务中,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对新知识的学习、对旧知识的巩固,这也是任务驱动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任务驱动法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在明确任务目标的基础上也应注意任务与教学目标的有效结合。否则,一旦教学目标出现偏差,则很难实现教学目的。此外,在情景任务设计中,教师还应注意任务之间的有效连接和结合,以避免任务实施过程中出现尴尬局面。
3.从学生角度出发,创设情景
从学生角度出发来创设情景,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性,也能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任务中。比如,在学习“发酵原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以蒸馒头为例,让学生思考蒸馒头这一生活事件所蕴含的化学知识。又如在学习“化学肥料”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家中植物施肥”这一任务,让学生认识各种化肥的作用和机理。对于环境的设计,一定要充分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相互讨论、相互协作的过程中解决问题,避免因过早地给出答案而造成学生心理上的依赖。在任务完成之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给予真实评价,对完成较好的学生给予表扬,以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学习,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对于有所欠缺的学生,教师也应给出改进建议,促进学生进步。此外,在任务完成后,教师应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补充、归纳和总结,以便学生能够完整地掌握理论知识。
4.任务应有重有轻,重、难点合理
任务驱动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应有重有轻,应分析主次和重、难点,要充分考虑任务的大小、难易程度和完成时间,以免因任务设置不当而引起学生的排斥。在任务设计中,应尽量不要有超过两个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规模上应尽量保证大多数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如“粗盐提纯”这一实验,总的任务目标是对粗盐进行提纯,而具体目标则包含了溶解、过滤、蒸发和产率计算四个方面。溶解、过滤和计算的知识,学生在之前的课程中已学过,因此,该任务驱动法的实施应以粗盐的提纯为总任务,分任务为溶解、过滤、蒸发和计算四个方面。其中,蒸发的时间是该任务完成的重点和难点,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蒸发时间进行仔细观察和记录,进一步巩固其他三方面的知识。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又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语
任务驱动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程学习,也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也能使人才培养向着社会需求的方向发展。
摘要:任务驱动法在教学中的实施原则是以教学任务为主线,教师教学为主导,学生学习为主体。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思维下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任务驱动法,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林美珊.任务驱动教学法融入农村初中化学教学的研究与实践[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4.
[2]梅招娣.浅谈任务驱动法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学),2012(12).
[3]卢银玉.任务驱动在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学时代,2014(18).
[4]林凡丽.任务驱动教学法融入初中化学教学的探析[J].新课程(中),2015(8).
16.类比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六
关键词:类比法;初中物理;应用
我们常说,数理不分家。这与数学中的类比法相似,学生在学习新的物理知识时,也是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判断对比以找寻与新知识有着相似结构和性质的已有知识,两者进行类比,从而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下面我将从自身经验出发,谈谈如何将类比法合理地运用到物理课堂中来。
一、利用类比法,加深对概念、新知识的理解
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例做类比。概念是学习新知识、解决问题的基础,而对于刚刚接触物理的初中生来说,很多概念是抽象、难以理解的,但如果我们能够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实例进行类比,不但能使所学内容变得容易理解,而且有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在生活中观察思考、分析事物的能力。比如,在学习电流强度时,由于电流比较抽象,故我将电流类比作大自然的风,同样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但学生都知道如何去测量风的强度──根据风产生的效果(如:树枝的摇曳程度以及树枝的摇摆方向)。这样学生就会思考如何去测量电流的强度,我們可以根据电流流过导体时产生的效果来研究电流的大小。再如,在学习微观中分子间何时产生引力何时产生斥力的问题时,我向学生展示了用手拉弹簧,我将双手比作两个分子,当弹簧平放在桌面上时即处于平衡状态,分子间的斥力和引力相等;当我双手拉开弹簧时,双手会感受到弹簧的拉力作用,类似于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当我双手压缩弹簧时,双手会感受到弹簧的推力,类似于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新旧知识间的类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已有知识类比新知识,不但可以降低新知识的学习难度,而且可以复习巩固已学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建立新的知识体系。比如:在学习光的折射时,我将光的反射与它作类比,在光的反射中,反射定律是由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其中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法线居中)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两角相等)这三个方面组成。与之类似,在光的折射中,折射定律也主要是从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三者是否共面;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是否居于法线的两侧;折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大小关系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让学生自我探索、总结归纳光的折射规律,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光的折射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同时,对于学生自主学习,构建知识体系都有极大的帮助。值得一提的是,总结归纳出容易混淆的物理量方便学生记忆和区分。如速度是衡量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功率是衡量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电功率是衡量用电器用电快慢的物理量等等。
二、利用类比来进行物理方法的教育
我认为,物理思想和数学思想类似,都是观察分析、处理问题的方式与思路。我国一直以来都强调素质教育,因此在教育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要求不单单是会做题目,更要加强他们物理方法的指导和贯彻,使其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其实,学生掌握物理方法和掌握物理知识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过多次反复的运用练习才能够掌握。一般来说,一种物理方法可以处理一种或几种有着相同特征的物理问题。如果我们再通过类比,就可以加深对物理方法的理解,并将同一种物理方法运用到不同领域或者不同的内容上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考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物理学中运用比值法的例子,在运动学中,涉及速度、加速度、角速度三个物理量,它们有着类似的特征——在相同的时间,一些物理量的变化量也是相同的,通过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就可以衡量速度快慢的特征。比如简单的速度定义就是一段时间的位移的变化量与这段时间的比值。教师利用速度的定义过程与角速度、加速度进行类比,可以使学生掌握比值法的本质。也便于学生利用比值法去定义一些物理量,对以后物理知识的学习有着促进作用。
三、复习时运用类比进行总结概括
上面提到物理中有许多物理量是采用比值法定义的,比如欧姆定律中R=U/I,所以很多学生认为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U成正比,与流过导体的电流I成反比。这样就走入了误区,没有对定义的本质去摸索。他们忽视了导体电阻的大小是由导体的材料所决定的,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高低和通过导体中电流的大小无关。这个式子不是导体电阻的决定式,它反映的其实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以及随着电压的改变,流过导体中的电流大小改变的情况。与此相似的还有密度的定义式ρ=m/v,物质的密度ρ与物体质量m和体积v都没有关系,这个式子反映的是当物体的质量增大或缩小几倍时,它的体积也随之增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物体的密度ρ是由物体材料决定的。类似的物理量还有很多,如比热容、热值等,它们都是由物质本身的材料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复习某一内容时,可以采取类比法对类似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这样有利于梳理知识结构,解决学生的知识盲点,使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已学知识,从而形成良好的物理知识体系。
17.《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七
增城新塘中学 郭敬筱
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只有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而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完成,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所以,开展地理社会实践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
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地理学习方法,培养实践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让学生会学习、会思考,并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方法,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生活、生产以及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中的问题。”“积极利用校外地理环境资源和设施,鼓励社会参与,寻找社会支持”。地理新课程中可运用的实践方法有:地理观测、地理调查、地理实验、地理考察等。在地理学的研究中,地理调查是一种最基本、更灵活、更有效的研究方法。地理调查法也称地理考察法,是指教师通过地理调查或考察的方式,指导学生完成既定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它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方法。这一方法的综合性特点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然界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可以帮助学生全面获取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综合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地理调查教学的实施步骤
(一)确定调查内容
对于现实世界来讲,可供地理调查的内容很多,选择调查的内容要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以客观的教学环境为前提,在学生有限的地理知识基础上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和当地乡土地理来确定调查内容。调查内容可由教师提供或学生自主选择。教师提供的参考选题,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当地地理环境条件设计,由教师自己编纂。学生自主选题,更能体现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老师必须认真审阅,以保证选题实施的可行性。通过选题,使学生的实践和创新意识得到具体的、初步的培养和训练。
例如适合我校学生的调查可以是:
1.宝清自然资源的调查,列举其合理或不合理开发和利用的事例 2.调查宝清煤矿的分布,及与煤炭有关的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现在存在的问题、对环境的影响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3.调查宝清()公路过往车辆的情况及对环境的影响 4.调查新塘海蚀地貌的演变过程并提出保护和利用的措施宝清县大豆、白瓜籽生产的有利条件
5.调查宝清的人口数量、人口变化的基本情况,探究人口变化对宝清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6.调查反映自然灾害和农业生产活动的“谚语”,并用地理知识解释其科学依据
7.调查宝清某中学的垃圾排放和处理的情况
(二)准备工作
要做好一件事,必须是想做爱做,调查活动需要付出一定的劳动,需要吃苦耐劳和团结合作的精神,要注意安全,要有组织纪律,所以开展活动前要对学生做好思想教育和动员工作;准备调查过程中需要的图文资料、影象资料、统计资料和指南针、通讯工具、文具、专用仪器等工具;为了调查工作顺利进行还需要进行小组分工、联系方法、组织纪律、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的组织工作。
(三)调查的设计
地理调查毕竟是一种教学活动,是整体教学的组成部分,对其设计要遵循教学设计的一般原则和调查的特殊规律。调查的设计包括:
1.目的设计:包括调查的对象和内容;调查后学生需要了解、认识和理解些什么;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使学生获得什么情感体验。
2.准备设计:调查前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指导;考察部门及考察点的选择和联系;交通、安全、生活的安排;小组分工,工具准备等。
3.过程设计:过程设计包括调查的步骤、程序、及组织的实施;调查结果的呈现方式及结论和报告的撰写;调查后的总结和反思。
(四)地理调查的实施
1.实施是具体的操作过程,是地理调查活动的实质性环节,也是学生实地探究、获取真知的平台。在这个阶段主要经过:访问、调查──合作试验──资料收集──分析研究──得出结论。最后学生最后的活动成果主要是以小论文或调查报告等形式呈现。这一过程教师要一直跟踪到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在调查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整理资料、总结结论、撰写报告、展示成果;成果交流中同样蕴涵着非常丰富和特有的素质教育价值,绝不能走形式。交流有几个主要程序:
2.小组代表发言: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陈述论文或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重点介绍自己调查、试验、分析、总结的全过程;谈谈对活动过程中的一些突出体会,特别是如何提高了自己的能力等。
3.其他小组的同学提出质疑,小组进行集体答辩。4.教师小结。
5.在班或在校公告栏张贴。
6.组织评价标准应经集体研究统一制订,把实践和创新这两方面放在评价的首要地位,保证活动内容联系所学知识,符合地理学的科学性,具有实际利用或参考价值,且有一定的创新性,并通过评价的导向作用,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评价时要评出优秀的调查报告,活动积极分子并给予他们适当的物质奖励。
二、开展地理调查这一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 1.有益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地理调查对正确理解地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为课堂上和书本上抽象的孤立的知识提供极为生动形象的例证和解释、可以使学生通过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而看到地理知识的价值。
2.有益于地理知识迁移和技能发展
例如学生通过高一地理学习,认识到气候、地形、土壤是影响农业发展的重要区位因素后,利用课外时间通过访问有关单位、实地调查、查阅资料,了解当地的气候状况(特点、优越性、灾害等)、地形和土壤的主要类型与分布状况等农业自然条件,山区水果、药材以及如何治理水土流失、发展山地立体农业等,分析了农业发展现状与布局,及其与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相关程度,探讨如何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充分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发展山区特色农业。这就是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3.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恩格斯说过“从事实践活动是能力发展的基本途径”。地理调查实践活动提供的舞台要比课堂空间广阔的多,失败的教训与成功的经验,尝试的机会和探索的机会要丰富的多。(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无论是采取个人活动还是小组活动的形式,在活动中每个人都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全体参与,为了履行责任,必须要依靠自己的头脑和身体,自主地思考和行动。例如学生在调查学校节水问题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调查水表的数据、设计表格、记录用水次数、进行计算、向全班宣讲。
(2)人际交往能力
活动以小组或集体的形式进行,在合作与竞争中进行。人际交往的机会要比课堂上充分,即使是个人活动,也需要学生不断同他人进行交流,这些交往是多方面的又是多层次的,学生在其中可以学习如何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例如接受别人意见、坚持自己观点、吸收他人思想中合理成分以修正自己的思想,学习与人合作,例如请人帮助、给人帮助、相互帮助与共同合作等。
(3)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一个人在把自己的思想用语言表达出来之前,还没有把它潜在的学习变为可同自己或别人交流的思维活动。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向全班同学宣讲自己的或本组的观点,使自己的思维活动得到发展,并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4)搜集和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
学生的实践活动,几乎没有或很少有现成的资料,所需数据、事实实例,都要靠学生自己去寻找、查阅、选择、摘录、分析。这种能力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极为有利。例如学生对学校周边地区环境的调查时,他们所需的数据、事实实例都要靠学生自己去寻找、查阅、选择、摘录、分析。
4.有益于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的有机的联系。
任何一个实际活动都要有综合的知识,任何一个实际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综合地运用各科知识。例如学生对校园环境如污水、废弃物的调查,不但使学生的地理知识与物理、化学、数学、美术、语文等知识相联系,而且使学生的测量、计算等技能得到发展,撰写论文使语文写作的能力得到提高。例如组织学生的垃圾分类、水质的调查都涉及到很多学科的知识。
实践出真知,地理调查这一社会实践活动是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学生通过活动,能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接触地理事物和地理观念,增加地理的感性知识,巩固、扩大、加深课堂上获得的地理基础知识,并使所获得的知识在实践得到应用和提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真正地实现知识源于生活,知识用于生活这一目的。
【《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推荐阅读:
论情感控制在流行声乐演唱教学中的应用09-01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教学计划10-09
政策变量11-07
c语言指针变量10-13
RTK技术在平面控制测量中的应用12-12
随机变量间的关系总结08-12
高一数学教案:变量与函数的概念09-15
距离控制技术在电梯控制系统的应用11-04
先进控制技术及应用12-21
计算机控制系统应用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