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学习心得(办公室杨洋)(精选10篇)
1.《核心价值观》学习心得(办公室杨洋) 篇一
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以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全面提升自我中央政法委深刻把握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要求,立足于进一步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武装政法干警的头脑,提出要组织开展“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近日,我院按照中央政法委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部署要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全国政法工作会议精神,举行了全院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在领导的带领下,我认真学习了中央政法委的通知要求,通过这段时间的认真学习,我明确了今年政法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为目标,以深化三项重点工作为着力点,以开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为保障,全面提升政法工作水平,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新贡献。
曹建明检察长在高检院机关党校第二期青年科级干部培训班上指出:检察机关青年干部要从国家发展和检察事业发展的大
局看待自己的成长,大力弘扬“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勇于肩负起时代的重任,切实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神圣使命。虽然我不是一名青年干部,只是一名普通的青年检察干警。但是通过对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我感触颇深。
“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政法领域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指引检察院广大干警思想和行动的基本准则。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铸就共同的思想基础,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一条重要经验。当前,深入开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实践活动,对于推进检察工作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弘扬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是检察机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保持正确发展方向的必然要求;是检察机关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保障;是加强检察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有效途径。
此次活动要点在于树立和增强政法干警的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用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开展工作,为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起到把握方向的作用。正确的价值观是对正确工作方法和方向的引领和指导。“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是为政法系统工作掌方向的,用核心价值观武装
头脑,切实实际,符合科学发展观,我们要把“忠诚、为民、公正、廉洁”这八个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具体在工作中,我们要做到:第一“忠诚”。忠诚就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是检察干警的政治本色。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多发期。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检察机关,人民司法事业是政法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妥善协调利益关系、抵制错误意识形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忠诚”,就是要坚定不移的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忠诚”,就要坚定不移做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积极建设者、有力保障者。司法权是至关重要的执政权,必须掌握在对党和人民绝对忠诚的人手中。我们必须自觉用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引领方向、凝聚力量、激发热情、推动实践,自觉把“忠诚”作为前进道路上的价值标尺和行动指针,我们要时刻铭记“忠诚”二字,努力实现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第二,“为民”。为民就是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切实做到执法为民,是政法干警的执法理念。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也是政法干警的执法理念。要切实解决“权从何来、为谁司法、为谁服务”的根本立场问题,把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司法工作的根本宗旨,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坚持以人为本、司法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人民检察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把重民生、排民忧、解民难作为人民检察院确立工作思路、制定司法政策、谋划司法改革、加强自身建设的依据。“为民”就是对待人民态度更亲和些,让群众感受到更多温暖;“为民”就是把群众工作做得更细些,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更多的为群众着想,更好的为人民服务,走出一条“司法依靠群众、群众参与司法;司法服务群众,群众认同司法”的“为民”新路子。第三,“公正”。就是公正执法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干警的神圣职责。这是职业要求,是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如果司法不公正,伤的是水源,后果不堪设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利益格局加快调整,社会矛盾急剧增加。人民群众对公正廉洁高效司法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社会各界对检察院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困难时候见本色,压力面前显精神。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要求广大检察院干警时刻把“公正”放在心间,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正”的力量和温暖。第四,“廉洁”。就是清正廉明、无私奉献,是政法干警的基本操守。司法廉政建设攸关人民司法事业的兴衰成败,容不得有丝毫懈怠。廉洁,就是要切实加强人民检察官的职业道德建设;廉洁,就是要以铁的纪律维护司法清廉,坚决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廉洁,就是要切实加强反腐败制度建设,完善法
律监督。树立和增强正确的价值观在于促进政法工作更好的开展。理论不能束之高阁,价值观更不能建“空中楼阁”。“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一定要与自己的工作密切结合起来。学习也要创新活动形式,把正确的价值观贯彻于工作的全过程,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时刻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
综上,从一段时间的学习,我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很多,对“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有了更深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为人民服务的能力,明确了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意义。作为一名青年检察干警,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始终做到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宪法和法律,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坚决抵御来自各方面的诱惑,严格遵法守纪,严格执行有关廉政规定,进一步树立检察机关公正廉洁执法的良好形象。切实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的神圣使命。
2.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学习心得 篇二
有什么样的价值坐标,就会有什么样的立场和行为。“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不是时尚的概念,不是煽情的口号,它的意义在于适应社会的需要,正确认识和依法解决司法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真正发挥价值导向作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政法领域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指引人民法院广大干警思想和行动的基本准则。人民法院必须教育引导广大干警深刻理解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以此坚定信念、凝聚精神、指导工作。
价值观的认同源自持之以恒的深入学习、价值灌输和理念确认,只有加强学习,才能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在发生各种价值冲突、角色矛盾时始终保持正确定位,做到“忠诚、为民、公正、廉洁”。具体而言,就是要突出学习的持续性,突出学习内容的全面性,突出学习成果的应用性,做到入耳、入脑、入心、入行。
核心价值体系是先进文化的精髓。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提出,起到了传承和发展中华法律文化发展的精神纽带作用。核心价值观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政法职业群体核心价值观养成,从具备法律知识到培养法律情感,再到树立法律信仰层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中华文化的延续性可以丰富和坚定政法干警职业伦理的内涵、信念。追溯中华文明,法治文化不是舶来品。中国重视法制功用者古来有之,从春秋战国时期商鞅提出“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法
治思想,秦国举国上下“凡事皆有法式”;管子云“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为大治”;到宋代欧阳修提出“法者,所以禁民为非而使其迁善远罪也”,再到近代沈家本考察列国后提出的“世界未有无法之国而长治久安者”论断,重视和厉行法治思想一直延续至今。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法治的精神和法律意识培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弘扬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汲取传统法律文化精神营养,以“法以爱民”的立法思想在感情上贴近人民,以“法不阿贵”、“刑无等级”的公平思想养浩然正气,以“执法如山”、“令行禁止”的司法思想在全社会形成崇尚法治的良好氛围,是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3.学习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篇三
近日,我院按照中央政法委和最高人民法院的部署要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界六中全会、十七界中央纪委七次全会、全国政法工作会议和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精神,举行了全院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和2012年“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这次大学习大讨论以学习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牢牢把握队伍建设是人民法院各项工作的基础这一中心要义,坚持忠实履行司法职责、加强执法办案能力、确保法律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使命,结合各地实际,着手开展相关工作,为人民法院开展新一年的工作指明了目标和方向。我是一名基层法院干警,在领导的带领下我认真学习了中央政法委的通知要求,努力去探求学习活动的精神实质要求,通过这段时间的认真学习,我获得很多心得,现将其总结如下。
深入学习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是非常必要后重要的。此次活动要点在于树立和增强政法干警的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用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指导开展工作,为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起到把握方向的作用。正确的价值观是对正确工作方法和方向的引领和指导。一件事情的成功不仅在于你的起点,更在于你的方向。“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就是为政法系统工作掌方向的,用核心价值观武装头脑,切实实际,符合科学发展观,我们要把“忠诚、为民、公正、廉洁”这八个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具体在工作中,我们要做到:
第一,“忠诚”。忠诚就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是政法干警的政治本色。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多发期。党和国家面临着复杂、严峻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人民司法事业是政法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妥善协调利益关系、抵制错误意识形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忠诚”,就要坚定不移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忠诚”,就要坚定不移做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积极建设者、有力保障者。司法权是至关重要的执政权,必须掌握在对党和人民绝对忠诚的人手中。各级人民法院必须自觉用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引领方向、凝聚力量、激发热情、推动实践,自觉把“忠诚”作为前进道路上的价值标尺和行动指针,教育干警时刻铭记“忠诚”二字,努力实现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
第二,“为民”。为民就是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切实做到执法为民,是政法干警的执法理念。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也是政法干警的执法理念。要切实解决“权从何来、为谁司法、为谁服务”的根本立场问题,把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司法工作的根本宗旨,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坚持以人为本、司法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人民法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把重民生、排民忧、解民难作为人民法院确立工作思路、制定司法政策、谋划司法改革、加强自身建设的依据,真正使人民法院工作符合民情、体现民意、服务民生、赢得民心。“为民”,就是要努力把案件办得更好些,让群众感受到更多公平正义;“为民”,就是对待人民态度更亲和些,让群众感受到更多温暖;“为民”,就是把群众工作做得更细些,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更多地为群众着想,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走出一条“司法依靠群众、群众参与司法;司法服务群众、群众认同司法”的“为民”新路子,做人民群众信得过、靠得住的法官。
第三,“公正”。就是公正执法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干警的神圣职责。这是职业要求,是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如果司法不公正,伤的是水源,后果不堪设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利益格局加快调整,社会矛盾急剧增加。人民法院承担的任务越来越繁重,人民群众对公正廉洁高效司法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社会各界对法院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人民法院工作面临的考验越来越多。困难时候见本色,压力面前显精神。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要求广大法院干警时刻把“公正”放在心间,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正”的力量和温暖。
第四,“廉洁”。就是清正廉明、无私奉献,是政法干警的基本操守。司法廉政建设攸关人民司法事业的兴衰成败,容不得有丝毫懈怠。法官是正义天平的执掌者,没有廉洁这块基石,公平正义的大厦无从建立,人民司法事业无法稳固。从革命传统到时代精神、从思想建设到制度建设、从道德约束到法律约束,廉洁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执法如山,守身如玉,坚如钢,清如水。这是13亿人民对30万法院干警的新要求、新期待。廉洁,就是要切实加强人民法官的职业道德建设;廉洁,就是要以铁的纪律维护司法清廉,坚决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廉洁,就是要切实加强反腐败制度建设,完善法律监督。
树立和增强正确的价值观在于促进政法工作更好的开展。理论不能束之高阁,价值观更不能建“空中楼阁”,“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一定要与自己的工作密切结合起来。学习也要创新活动形式,把正确的价值观贯彻于工作的全过程,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时刻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
法院干警要把树立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当做陶冶情操、加强修养、完善自我的过程,努力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把清正廉洁作为法院干警的基本操守,以遵守核心价值观为荣,以违背核心价值观为耻。
司法廉政建设攸关人民司法事业的兴衰成败,容不得有丝毫懈怠。各级法院要切实贯彻“三个至上”指导思想和“从严治院、公信立院、科技强院”工作方针,毫不松懈地抓好司法廉政建设,确保人民法院队伍牢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永远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宪法法律,以为民、务实、清廉的工作作风,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神圣职责。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心得 篇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我们建国65周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提出来的。它是我们党领导人民经过建国处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建设以及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构想后,结合我国当前所处的历史阶段以及社会道德现状,理想信念现状,社会公信现状,个人诚信现状而提出的公民最基本的价值标准。它也是公民社会活动的行为标准的道德体现,是我国学习生活,为人处事,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底线。
一、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三个层面: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24个字,三句话。国家层面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为:自由,平等,公正,法制。个人层面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综合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二、社会背景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凸现;社会缺失主流价值观;政府公信力不同程度缺乏。社会改革进入深水区,阻力巨大;社会贫富差别拉大,人民群众热切期望社会公平;强势集团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无视法律法规,损害老百姓利益,强拆、强占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官员腐败问题严重,对党和国家反腐进行抵制,其利益集团甚至抛出:反腐过头论,反腐自我抹黑论,反腐无用论等“三论”噪音。在这种背景下,诚需加强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加强意识形态建设。这是一项战略工程;也是一项固本工程;更是意向铸魂工程。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
1、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① 富即富裕。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稳定提高。国家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财政收入在日常支出后有很大结余;人民收入在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养老等日常支出后有很大结余。强指强大,强盛。强不单指经济强,还包括政治强,文化强。社会三大块:政治、经济和文化。只有经济强不算强,因为政治不强国家就不稳定,国家不稳定经济就不能平稳发展;政治还包括国防建设,没有强大的国防,则经济发展的成果就可能被掠夺,国家和人民的财富就可能被抢劫;人民就不能安居乐业。同样,文化不强则人民就会失去信念,人民就会陷入迷茫,科技就会止步不前,就不会有创新,经济就会失去发展的方向和动力。因此,强指的是国家的强大啊,人民的健康,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如何才能实现国家强大,人民健康,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必须是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富裕、人民富裕。只有富裕了,才能发展教育事业,科技进步,科研创新;才能发展国防事业和人民健康医疗事业;才能提供充分的就业岗位,才能缩小并逐步消灭贫富差别;才能使社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永葆旺盛的生机和活力。所以说,富强,富为先,强紧随其后。富强这个词序能不能颠倒呢?说成强富。我们说:不能!为什么?富强,富为先、强为后,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性原则的。社会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富要靠全体社会成员去劳动创造;有付出才有收获,有投入才有产出。同样人性原则也告诉我们,富要靠个人辛勤的努力,一分汗水才有一分收获,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天道酬勤;春种秋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劳动创造财富都说明这个道理。这正是人间正道,社会常理。如果违反这个常理,搞先强后富,那是强盗逻辑,可能一时得逞,但都不会长久,最终被社会审判、人类唾弃。侵略者能长久吗?不劳而获者能长久吗?不能!历史上有许多例子可以证明。
但光福不强行不行呢?不行!历史上这方面的事例更多。我国历史上宋朝就是一个例证。宋朝开过皇帝赵匡胤陈桥事变,依靠身边的几个武将夺取天下后,采用文人政治,杯酒释兵权。武将权利尽被收回,归皇帝所有,而文人权利有所放大,这就失去文武平衡,导致结果是:经济发展了,文化发展了,但是国防极度薄弱。宋朝经济繁荣,这一点从张泽瑞的作品《清明上河图》就可以证明;文化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文学史上唐宋八大家中,宋朝占了五家,宋词发展到了顶峰,医学科技都有所发展。但是,由于只富不强,国防力量薄弱,导致北边少数民族在边境骚扰不断,先是辽的侵袭,后是金的侵略,导致国土丧失,都城被迫南迁成为南宋,最终积弱积贫而亡国。
因此,富强是基础目标,是一个国家政治的第一目标,有了这个基础,其他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有了这个基础,才能为其他目标提供环境,提供条件,提供后勤支持。
② 民主,民即人民、大众,老百姓;主即主张、做主,决策。民主就是 人民有主张的权利;有自己做主的权利;有做决策的权利。民主是任何一个公民追求的权利,也是任何一个先进政治赋予公民的权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没有民主,那就会是一言堂的社会,是抹杀人民意愿的社会,是黑暗政治的社会。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是:人具有高级思维能力,动物只有低级思维能力;人具有将思维变成创造的能力,动物几乎没有;人具有思维逻辑性、独立性能力,思维个性化、多样性能力,动物这种能力很少。这就决定了人性中国有的要求发言、主张个人决策,自我做主的愿望。如果抹杀这种愿望,那就是对人性的践踏,对民主的践踏;那人民将是被奴役的人民,政治将是黑暗的政治。中国古代的奴隶社会以及欧洲古罗马教皇统治时代社会就是没有民主的社会。因此,民主不但是人民的愿望,而且是政治进步的一种表现,是现代文明、发达社会的标准之一。
但是,现代文明、发达社会的另一个标准是公民的一切民主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进行。民主也是有原则的,没有无原则的民主,没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民主。因此,公民在行使民主权利时,必须自觉遵守法律约束。将民主与法制完美结合,则构成宪政(宪法政治、宪法政府)。
③ 文明。文即文化;明即明理。文化与知识不同,知识通过学习,正常 人都能掌握,但学到知识后如何应用就因人而异。将所学的知识用于正道,用于做善事,用于为人民谋幸福、排忧解难,这就成了文化,这样做的人就是文化人。拥有知识而不会用的人,只能说是有知识的人,这种人就像沙漠一样,吸收再多的水,不能保存下来形成绿洲,这种人就是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还有一种人,他们拥有知识也懂得运用,但是却用来反人类、反社会、反正义,这类人可以成为伪文化人。这类人是少数,他们的文化是文化中的糟粕,是主旋律中的噪音,是健全身体中的毒瘤,是要被托起和批判的。因此,只要我们努力都能成为文化人,都会将知识变成文化。而且会是绝大多数,会是社会的主流。
由有知识到有文化,是一种进步,但要更上一层达到明事理就很不容易了。所谓明事理就是有智慧,就是通过悟而得道,这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启迪。我国唐代作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传道、解惑都是启迪智慧。而且将传道排第一,授业排第二,解惑排第三,就是说启迪智慧是第一位,传授知识第二位,解惑还是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对照比,今天的教育体制是否倒退了呢?)。禅宗讲悟道、觉悟。觉悟了就有智慧,不觉悟就是愚痴。为什么呢?因为觉悟了就明事理,不觉悟就执教条、一根筋、不开窍。执则迷,迷则不悟,叫“执迷不悟”。因此说,明事理就是有觉悟,有觉悟就是有智慧。智慧的获得只能靠每个人自己去悟道。文明就是学习知识,然后上升到懂得运用,成为文化,再上升到觉悟,不执,明事理,成为个人智慧。每个人的智慧凝聚到一起,就成为团队的智慧,国家的智慧。
④和谐。已故著名作家张贤亮<宁夏作协原主席,代表作《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对和谐的解说有过论述,他从字体结构上分析和谐两字,认为“和谐”就是人人有饭吃,人人敢说话。人人有饭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底线。人类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条件限制,生产力低下,生产的物质全部被消费掉,没有剩余。所以在原始社会人人都必须参加劳动,分配也是相对公平的。到了奴隶社会,生产力有所发展,生产的物质除了消费外有所剩余,这是就产生了私有制,有人可以不劳而获,靠剥削别人生活,而且比劳动者生活的更好。这就产生了阶级,有阶级就有阶级矛盾,就有斗争。有人就会问,这么说社会倒退了?答案是否定的。社会没有倒退,而且进步了。只是人性当中有一种成分就贪婪(还有一种成分叫恐惧,另一种叫克制),如果这种成分占上风,克制占下风,就会贪得无厌,就会导致财富两极分化,就像那句“朱门酒肉臭,路有饿死骨”(杜甫《三吏》)。这就需要社会财富二次分配,需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也就是需要民主政治,来保障人人有饭吃。
人人敢说话,就是人人都能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意见,建议,看法,诉求。这也是人性的基本体现,也是民主政治的底线。试想一下,一个社会有话不敢说,不准说,那么这个社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又是一个怎样的政治?
因此,和谐最基本的要求是人人有饭吃,人人敢说话。
2、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① 自由。“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首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在八十年代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为什么这首诗如此风靡,万人咏唱?那是因为生命、爱情。自由的伟大,令人产生美好的向往。
自由,就是自我做主,自我行动;自我约束,自我快乐。追求快乐是人类的最终目标。因为追求快乐,我们努力;因为追求快乐,我们有勇气克服困难;因为追求快乐,我们一路走来,经历风雨彩虹,走向成功;因为追求快乐,我们一生无怨无悔。自由就是在遵守道德和法律的基础上,不受约束的,自由自在的追求自己的快乐。
我们每一个人不论长相、性格、知识、学历,成长过程,阅历环境等各不相同,各人的快乐也有差别。而且由于个体能力不同,所处环境的差异,导致各人追求自己快乐的方式方法、难易程度,各不相同。这就要求社会在道德和法律范围内,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让每个社会成员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去追求自己的快乐,实现自己的理想。这就是社会给予公民的自由。
②平等。人从出生就面临着不平等,有的人中了子宫彩票生在富贵人家; 有的人没买彩票生在贫寒人家;绝大部分人买彩票每中生在普通人家。面对不平等人类就有追求平等的愿望,社会公里就有创造平等的义务,“天道酬勤”“多劳多得”就是对平等的体现。
平等就是社会在制定法律,弘扬道德时给每个社会成员提供相对平等均衡的机会,社会成员通过相同的努力能够获得大致相当的机会。这种机会包括:教育、工作、报酬、认可、晋级、奖惩、地位等等。
平等是社会良性竞争、快速发展的条件之一,也是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条件之一。因为社会平等,人们才愿意付出努力;因为努力会有回报,人们才会积极努力;因为人人都积极努力,社会才能快速发展;因为付出与收获成正比,社会才能减少矛盾,保持安定祥和;社会安定发展又进一步促进社会平等。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这也是社会进步、政治民主的体现。
试想一下,不平等的社会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那一定是充满社会矛盾,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政治黑暗的社会!
③ 公正。公正是指我们社会当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团体以及国家机关 在处理社会事务时,无论事情大小、难易、复杂程度,都能做到合情合理,不偏袒无私心。我们知道,人类与动物一样,为了生存在对待事情的心理中,具有向我性,向血源性和排他性。因此,要社会保持公平公正,需要社会成员的觉悟,特别是权利部门人员的觉悟。权利部门人员具有较高觉悟,他们在处理社会事务时心中高举社会良知正义(道德),心中高悬法律底线,那他们就不会偏私,不偏私就公正。在社会成员当中,大部分人还没有觉悟(前面讲文明是说过,觉悟是一种智慧,是个人的修养),但他们有学习的爱好,他们会将眼光瞄准“上面”的人,看他们怎样做,他们处事公正,则社会大部分成员均能处事公正;他们(权利部门人员)处事不公、有偏私现象,则大部分社会成员就学着处事不公、偏私。这在心理学层面叫“羊群效应”;在社会学层面叫“上行下效”。因此说,社会公正与否,主要决定于社会上层权利部门人员的道德素养和法治理念;而这部分人为何能走上权利岗位,则取决于政治制度与政治风气。当然,在社会成员当中,还有个别人压根儿就不想觉悟,压根儿就心理扭曲,压根儿就自私自利,这些人是社会不公正的制造者,理应受到全社会的打击、唾弃,如果这些人当中的某个人受到同情,那原因还是权利部门不公正的恶果(官逼民反)。
公正,是法治社会的底线;是社会道德的底线;是文明社会的底线。
④ 法治。食之根据法律治理国家。法制:食之统治阶级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政权机关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包括法律的制定、执行和遵守,是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方法和工具。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一件大事。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起,中国人就追寻着没有皇权专制的民主社会。经历了无数的抗争和失败,美好理想总是没有眷顾这块干涸的土地,1949年才把“共和”写进了自己的国名。然而,几千年沉重的历史包袱固执的纠缠着我们,至今法治国家没有实现。
其实我们祖先对根据法律治理国家的想法从一千年前就有了。先秦时期的法家,他们的政治思想就主张以法为准则,统治人民、处理国事。春秋战国时期秦国著名的商鞅变法,就将秦国变成战国七雄之首,为吞并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基础。但实行依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只是知识分子的理想,几千年的封建历史表明,既得利益拥有者的统治集团是不会遵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说的。他们热衷于选择执法,热衷于用人治代表法治。
先秦法家的思想到汉武帝就消失了,因为汉武帝喜欢用人治代替法制,他颁布命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采用儒家思想为唯一的治国思想。这样问题出来了,儒家主张“刑不上大夫”,也就是说“大夫以上官员可以不守法”。这非常符合既得利益拥有者的统治集团,因此这种人治加选择执法的办法在中国流传几千年,形成中国政治社会制度的沉重包袱。因为这个包袱,使中国丧失了从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机会,丧失了加入第一次工业革命(机器生产)的机会。使中国在随后的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中一败再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当然在从汉朝到清朝的封建统治时期中,也有过两次变法,一次是北宋宋仁宗 时期的王安石变法;还有一次是清朝末年梁启超、康有为等七君子领导的洋务运动。但他们纷纷失败了。由此可见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形成的人治加选择执法政治是多么根深蒂固,而这个包袱是多么沉重。
改革开放30年来,法治一直是理论上持续争议和辩论的主题。虽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方针和目标在十五大已经确立,随后入宪,但在实践上仍是步履艰难或进或退,迄今也没有在体制上完成为人治、党治到法治、宪治的转型。至今在有些党政干部中似乎并未真正入耳入脑,见诸实践。可能是不大对胃口,或以“不符合中国国情”为辟而“不搞那一套”。这是颇使人忧虑和失望的。
如何才能驯服权力这匹野兽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
在这里首先弄明白“法治中国”与“法治国家”两个概念的区别。“法治中国”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涵盖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宪政概念,它还有一个特别意义,在国际关系上意味着是“法治世界”的一员。
法治国家则是指全部国家机器,国家权力的民主化法治化。法治政府一般特指行政权力。法治社会则居于社会权利范畴,它是相对于法治国家的概念和与之独立并存、实行社会自治自律的实体。它与法治国家的关系是互补互动互控的。
特别要说的是,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世界性的法制和法治也逐渐形成。中国面临严重严重挑战。今日中国已堪称“世界大国”,虽然它的软硬实力同“世界强国”还有很大差距,被称为“不完全大国”,但它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政治法律地位上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委员国;是WTO和其他一些区域性国际组织(如上合组织、金砖五国等等)的成员或者支柱,在国际影响力上可算得是发展国家和新兴国家集团的领班,在国际事务上扮演一种“世界性角色”,举足轻重。它应当担负大国的国际责任,恪守国际条约义务,严格遵循并积极参与创建国际规则,否则对内不讲人权法治,对外不守信义和平,不按国际法治行事,不承担大国责任,就不会为当今“大国法治世界”所容而陷入独立。也会影响我国作为大国在国际上应当拥有的话语权、参与权和国际威信。
既然法治中国意味着中国要成为法治世界的一员,我国的法治就应当同世界接轨,应当承认我国的人权立法距离已签订的国际人权条约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早在1998年,中国政府就已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这等于向全世界宣告:中国绝不会自外于普世的法治文明与国际义务。可是至今全国人大还没有批准这个条约,这有损中国的法治与人权形象。
决不能将“法治社会”书面理解为国家以法来管制社会。法治社会指民主化、法治化、自治化。过去有些党政官员把依法治国歪曲为依法治民,而不是依法治权治官。把中央提出要“创新社会管理”片面地理解或扭曲为只是加强对社会的管制。管制的目的在于维稳,维稳在于维持其执政地位和领导权位。
从党的十五大以来,我们年年讲月月讲要“依法治国”,要“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似乎只要“依法治国”或“依法办事”就万事大吉;却很少问:我们要建立的是什么类型的法治国?也很少问:依的是什么法?谁来治?(治国主体只是党政干部还是也包括社会主体-人民、公民和社会组织)治什么(治民还是治权治官)? 要知道,单是奉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相对于无法无天是一大进步,但这还只是形式上的法制,而非实质上的法治,因为没有涉及法治的主题内容。
至于“法治国家”也是有多种类型和不同本质的。历史上和现实中就有专制的法制国、自由法治国、国家主义法治国、社会法治国等等类型。民主化、法治化的国家,更要形成法治社会;国家既服务于社会,又保障社会的自主、自治、自由。
(什么是社会主义?过去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但它只是经济基础层面上的论述,上层建筑层面呢?是否应该加上“宪政”二字,即“宪政社会主义”。即重视国家权力之间的分权制衡,更强调社会权力对国家权力的多元制衡。二者结合旨在突出和规限宪政和社会主义的社会性、人民性。--摘《炎黄春秋》2014年第3期《建设社会至上的法治国》作者:郭道辉)。
这是对“依法治国”现代意义上的理解。中国从来不缺乏法律,从大秦律到大清律,到“六法全书”,历来统治者都是按他们制定的法律来统治的,这些法律都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掌权者根据他们的意志制定他们所需要的法律,用这些法律约束来惩罚老百姓。这样的所谓“依法治国”不是现代社会的法治,是对依法治国的歪曲。
由于政府权力十分强大,任何个人和社会组织在政府权力面前都是弱者。弱者需要保护,法律是制约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工具。法治不仅以法律规范公民行为,首先是以法律统治权力。法高于一切人的意志,当然包括统治者的意志。十二大以来的党章都有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这一规定就是“法上无权”原则的体现。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行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要求“全国各族人民,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如果这一要求得到落实,将是我国政治生活的一个重大进步。
将“八二宪现”和现实对照,就会发现我国现行的制度、政策、法令和很多政府行为与宪法的规定差距很大。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宪法长期被虚置,这是可等荒唐的事!根据四中全会的《决定》,将虚置的宪法变成实实在在的法律体系,制度体系,将一切违反宪法的制度、政策、法令改变过来,使其与宪法一致,这是最现实最紧迫的大事。
如果我们的党政领导干部有“依法治国”、“法治中国”这样的大思维,他们在履行公职行为时,就能站在国家全局、世界大局的大视野上,大致斤斤计较于本地区本阶段本利益集团的一时一事之成败与权位的得失,而能把依法治国上升到依宪执政,建立法治中国,对国内例行宪政民主,追求公平正义;对国外信守和平发展,担当大国责任。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才能使中国真正迈进法治中国。
3、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① 爱国。热爱自己的国家,价值国的细胞,国是家组成的有机体。爱家 就是爱护家庭的每一位成员,爱父母,兄弟姐妹,爱妻子丈夫,爱儿女。老吾老人之老;幼吾幼人之幼。爱家还包括爱家族,爱亲戚,爱乡邻。众多的家庭组成一个社团,众多的社团组成了国家。爱家就是爱国家;爱国家也是爱家。国家往往是一个民族最集中的地方,其成员具有相同的文化和生活习惯。这就像家的血缘关系一样,它是一种文化的亲和力,情感的亲和力和生活习性的亲和力。由于这种亲和力促使家庭和睦。同样由于这种亲和力促进民族团结,国家富强。可以想象,失去家是多么孤独、寒冷;同样失去国是多么漂泊无靠,到处流浪无立足地。为了避免这种悲剧,就必须爱家爱国。只有国家富强了,人民才能民主自由不受欺负,家庭才能幸福祥和,安居乐业。
② 敬业:专心致力于学业或工作。怎样爱国?怎样爱家?不是说在嘴上,而是要落实在行动上。人生在世,要体现人的尊严就必须努力干好自己的事。人所处的地位、职业、环境、能力虽有差别,但干好自己该干的事情都是人性、人格的具体体现。学习也罢,工作也罢,都是人生中的某一阶段该干的事情,将自己的事干好了,人生也就完整了,内心也就安稳了,也会得到世人的尊敬。如果没有完成人生中每个阶段该干的,那人生就有残缺,就不会完整,自己内心也会不安,也就得不到世界的尊敬。因此,敬业就是干好自己该干的事情,要始终牢记自己分内的事;要始终催促自己去努力;同时时刻检查效果如何,以求得内心的满足与安静。
③ 诚信:诚实、守信用。诚信是一个人立身之本;是人的价值之体现; 是人行走社会的一个标准、尺度、品牌。人的一生有喜有忧;有成有败;有得有失。但无论遇到哪种情况,都有一个底线不能突破,那就是实事求是;那就是诚实守信。只有这样,才算一个完整的人;才算一个有人格的人;才算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有诚信才能服众,有诚信才能领导他人,有诚信才能得到认可,有诚信才能成功。一个没有诚信的人,是会被众人唾弃的人;同样,一个没有诚信的单位,是必定会消亡的单位;一个社会如果缺失诚信,那这个社会将是秩序混乱,尔虞我诈,民不聊生,黑暗腐败的社会。因此,诚信也是衡量一个单位,一个社会文明民主的尺子,尽管不文明、不民主行为都有一块遮羞布,但遮的再严,终有现丑的时候。所以说诚信是人立身之本,是单位立身之本,是社会立身之本。这是天道,也是人道。
④ 友善:朋友之间亲近和睦。古人云:同门曰朋,同师曰友。人生来无 知,需向父母长辈学习,入学堂,读社会。通过学习知识,结交朋友。兄弟姐妹是朋友,父母做老师;同学是朋友,学校做老师;工农商干兵是朋友,社会做老师。人是群居而又独立的生物,只有亲近和睦,才能达到共存。否则就不能很好的生存。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给人微笑,心中舒畅。自己舒畅了,大家都舒畅;人人舒畅了,社会就和睦;社会和睦了,人们就能安居乐业,社会也就文明民主进步了。什么是幸福,这就是幸福。什么是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人人爱过、敬业、诚信、友善,这就是中国梦!
友善也利于养生,养生的目的是为了服务社会,不给别人添麻烦。友善也利于人生完美,因为友善能够慰藉心灵,调整心态,改善行为,端正世风,从而使社会文明民主进步。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5.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 篇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个体能否满意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景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凝结人心。必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大学生也是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象,青年大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大学生也面临着全球化发展所带来的挑战,面临着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困惑,面临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能力和宣传能力与社会发展需要不平衡对他们正确价值观形成带来的影响。同时,大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正是价值观形成时期,社会上不同的价值观念必然会对其产生作用,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存在理想信念迷失、道德水平低下、诚信观念缺失等问题,因此,对大学生进一步实施有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标杆,这对引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通过分别召开以“习总书记的信”、“文明守纪”、“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节水节电节粮”、“学风建设” 为主题的班会,让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心得体会。
任何价值观念都根植于社会实践尤其是现实生活之中。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维观念深刻变化。我们在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难奋斗精神淡化等问题。
我们同学们是满怀理想,充满活力与激情的群体,轻易接受社会和谐必须共同遵守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不易全面了解和谐社会就是通过对各种利益关系、社会矛盾的调整和处理来实现社会和谐与融洽。而我们要做的,是牢记“八荣八耻”,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有利于更好地形成社会的文明道德风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爱”教育我们学习是第一要务,知识永无止境,无论何时都要活到老学到老,是所谓学无止境。爱祖国,伟大的祖**亲是我们生存的港湾,爱祖国不是一个空话,我们要从爱护祖国的环境,一花一草,让我们的天空更蓝,阳光更明媚。爱劳动是我们从幼儿时代就常听到的字眼,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可以活动我们的筋骨,让我们的身体更加健康;劳动能磨砺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劳动能给我们带来丰盛的食品,劳动能为我们提供优美的环境。
勤以修身,俭以养德,节约为美。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曾几何时,“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常在耳边回响;曾几何时,“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古训仍在心头萦绕;曾几何时,伟大领袖毛泽东掷地有声的一句话:“浪费是极大的犯罪”,指引着几代人艰苦创业、自力更生。节约,是一种美德;节约,是一种创造。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三节”倡导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当自觉肩负起“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责任,树立勤俭节约意识。勤俭节约,要从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粒粮食做起,聚沙成塔,培养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节约一粒粮食,就是节约一片富饶的土地;节约一滴水,就是节约一畔清澈的湖泽;节约一度电,就是节约一座充盈的矿山;节约每一点,就是创造一笔财富。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浪费不以量小而为之,节约不以微小而不为,勤俭节约,细水长流。“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节约是一种美德、一种远见、一种智慧,节约更是一种境界。
学风有二种含义,一指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二指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体表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学风建设”主题班会的开展,让我们从讨论中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学风的重要意义。学风是学校的灵魂,这个灵魂的建设需要所有的人共同努力。《现代汉语词典》的一般解释是:学风即“学校的、学术界的或一般学习方面的风气”。毛泽东同志在65年前首次提出“学风”概念亦有一说:“所谓学风,不但是学校的学风,而且是全党的学风。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可见,学风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方面它是外显的“风气”,再一方面是内蕴的“思想方法”。学风是大学的宝贵财富,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和育人资源。加强学风建设、创建优良学风,是大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是大学办学水平的根本体现,是大学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心得 篇六
孔凡猛
通过近一段的学习,逐步提高了自己的思想意识,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加深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也是调节公民和国家关系的基本政治规范和道德规范。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爱国主义始终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性格、价值取向和共同信念。所以,尽管不同的时代,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但作为一种正义的力量始终一脉相承。从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趋避之”,都是古代知识分子爱国情怀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我国制定的公民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都把“爱国”放在首位。作为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绝不能切断历史文化的血脉和传统,只能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新的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予以创造性地发展。
二、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
以人为本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的比较稳定的立场和观点的总和。以人为本之所以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就是社会发展再也不能把人当做客体、手段和工具,而要当做起点和归宿,切实保障人的生存权、自由权和发展权,切实尊重人的尊严、人的劳动和人的创造,为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三、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
和谐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理想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它最集中、最鲜明地体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诉求,是指导社会成员价值选择、行为取向的基本标尺。资本主义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是效益,这是一切逻辑中的首要逻辑。这种价值观虽然能促进经济发展,物质财富增加,但也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继承,也是关注民生、注重公平的和谐,是发展中的和谐,是动态中的和谐,是有序中的和谐,更是民主法制保障下的和谐。
四、责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底线。
责任作为一种可贵的品质,是个人或组织应该秉持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能对文明进化和社会发展作出质量上的规定,现在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中国几千年来的文明和道德传统,已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东方人格——社会型人格,例如,“以天下为己任”、“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等。作为我们大力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就应将大写的“责任”作为共同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按照共产教师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以实际行动争取践行入党的铮铮誓言。
第一、作为一名教师要正确地了解党,就是要充分了解党的历史。了解我们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建党时的几十名地下教师,发展到现在拥有的7000多万名执政教师。了解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进行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了解党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系列方针、政策,了解党与时俱进,发展创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了解党提出的“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宏伟目标。通过了解这些,你会发现我们党过去现在乃至将来依然保持了旺盛和强大的生命力,你就会更加热爱它。
第二、作为一名教师要对党的有深深的挚爱。无数革命先烈为党的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写下了一篇又一篇可歌可泣而又催人泪下的英雄史章。方志敏烈士的《清贫》、《可爱的祖国》现在读来至今还在鼓舞和激励着我们每一个教师。一个党有这么多为之奋斗的教师,它能不伟大吗?党之所以有这么强的凝聚力,是因为它除了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外,没有其他任何私利。作为党的一分子我感到很是自豪,热爱党、拥护党,在党的领导下,继承和完成先烈们未竟的事业,是新时期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
第三、作为一名教师要对党有着坚定不称地信念。就是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如果理想信念动摇,信仰失落或者缺失,就会被金钱、权色、名利所诱惑,甚至走向沉沦。因此,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党的宗旨和入党誓词,就要认真学习,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自觉经受住改革开放和各种风浪的考验。
7.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 篇七
然而,一种价值观要真正的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了解它,感知它,最后人们才能相信它,它的影响力才能显示出来。所以,当代大学生更要从我做起,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主席曾说过:“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证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而他的前提就是让人们充分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和政府也在为此积极地努力着。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育全程、社会治理等方面,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形成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处理机制、权益保障机制。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人们自然会主动的接受它,传承它,弘扬它。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背后,都有核心价值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我国的兴国之魂。它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最重要的力量。制度安排是价值取向的体现,价值认同是制度执行和优化治理的重要基础。现代化的国家治理,需要核心价值观的导航定向。
如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大。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伟大中国梦的思想基础和精神纽带,是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任务和使命。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离不开今天的青年大学生。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水平和本领直接决定了科学发展观是否能够得到很好的实践,甚至决定了科学发展观的命运。所以,青年大学生一定要珍惜在大学的宝贵时光,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地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做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努力学习,刻苦学习,勤奋学习,多学知识,多增才干,多长见识,为将来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8.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 篇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顾名思义,即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
作为新时期新思想的年轻人,他们可能见之马克思离我们而去已达百年之久,社会主义理想在现今仍只是作为一个理想而忽视或者轻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今社会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继续影响着历史的进程,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交融并包,互相学习的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引导社会进步,促进思想开化等方面要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上世纪,甚至年代更久远的过去,或者是在华夏大地,炎黄子孙中,又或者是来自东西方的伟人们,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部精彩纷呈,振奋人心的史诗巨制。他们用他们的鲜血甚至是生命,维护了核心价值观的尊严,历史的脚步固然匆忙,但那些伟大的先哲留下的脚印,却是永远也不会被历史的洪流埋没。
作为全世界共同推举的影响世界最深刻的马克思,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大英博物馆留下的脚印,成为了千千万万圣哲的探寻。正是他的为工人开创属于他们的时代的信念支撑着他的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马克思的伟大,在于他敢于承担起工人阶级都不敢遥想的梦想。还有我们敬爱的方志敏,我们认识他可能太多来自与他的《可爱的中国》以及国民党战士威逼利诱他的故事,然而这些并不能简单概括他的对国家的忠诚和对这个国家的热爱,他在同敌人周旋时所表现出的镇定和狱中的不惧万难,完成一篇又一篇的中国革命的赞歌,更是对崇高价值观的完美诠释。“为何我的眼中常含者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这句话,就是对方志敏最好的注脚。还有影响了一代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剧中的那些当时将我感动的泣不成声的光辉形象仍然浮现在我的脑海。主人公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顽强与不懈,成为我在挫折中坚持下的去灯塔。奥斯特洛夫斯基,这位与他书中主人公有着相似遭遇的勇敢的人,在承受手稿丢失的巨大悲痛的同时,仍然不放弃对梦想的追求,正是这种崇高的理想,成就了苏联文学史上又一座丰碑。
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方志敏,又或者是奥斯特洛夫斯基,他们用他们崇高的人格魅力谱写了人类历史的新篇章,为人类历史的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
核心价值观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都给历史的发展抹上了浓墨重彩的几笔,正是由于核心价值观的表现出来的积极意旨,才使这个社会有了更加深思的权利,虽然这些都已成为历史,但她给我们现今社会的启示却也无法磨灭。不可否认,我们现今的社会没有了以前的那些艰苦卓越的环境,但我们却不能忽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或许就另一方面而言,我们现在的人所表现出来的浮躁,虚华,假丑更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维护与纠正,更加需要我们采取实际行动来实现人类思想道德上的进步。
在新时代的中国,各种主义充斥着我们的眼球。享乐主义被不断重复,虽然我们都曾极力阻止过他的泛滥,但几千甚至上万元一桌的饭局,层出不穷的超级豪车动则价格几百万,就连天之骄子----大学生也开始把焦点放到自己的衣服的牌子和手机的价格,仿佛价钱少则意味着自己品位低,无趣味。而其他那些乐于当二奶,喜欢虐杀小动物,又或是在开车撞死人之后仍能叫嚣“自己的父亲是某某,有种你抓我的言论”更加使我们现在主流价值观取向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而作为我们伟大祖国的理论发展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却被一次又一次的遗忘。崇尚马克思主义的我们应当站立在更高的角度,立足于长远好地思考自己本身的进步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这个社会所凸现出来的弊端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无限被放大,只有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体系,这个社会才能走上我们所向往的轨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依据邓小平同志所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而形成的。中国是一个普通的国家,和其他国家一样在漫漫长河中有过自己辉煌和落魄的时代。中国却更是一个特别的国家,在别的国家还在奴隶经济兴盛时,我们已经开始了封建社会的中兴,而当我们封建社会的专制发展到顶峰时,西方先进国家也开始了他们迅速崛起的资本主义发展,而现在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仍根深缔固的时候,我们却早已跨越了资本主义社会,开始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探索历程。当然,我们也有在探索中的失误,正是在领导人总结了经验教训之后,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据中国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条件,走一条符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正意思所在,也是我们发展的方向所在。
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也是我们社会现在所欠缺的,有多少人在九·一八这样的神圣而又肃穆的日子,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在热衷于外国文化的同时,却又对为我们民族解放而牺牲自己生命的民族英雄一无所知。更有甚者出现了崇洋媚外而忘却了自己是个中国人的可悲事件。和平年代的现在,我们渐渐淡漠了对自己祖国的热爱,没有了钱学森不怕千难万苦回到祖国的怀抱来报效祖国的一腔热血,也没有了“狼牙山五壮士”在日军穷追猛打的时候毅然决然的跳下山崖的决绝,更没有了杨利伟在中国航天事业的里程碑式的胜利上所抒发的那句“我为伟大的祖国感到骄傲。”爱国主义永远是一个国家生存与兴亡的不变的主题。在近代史的几百年里,落后与挨打是我们民族灾难的源泉。所以抓住现在和平的机会,积极发展也成了我们的首要任务。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是我们国家兴旺的根本。在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果的今天,我们仍然要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忧患意识,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
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越来越多的不道德的行为映入眼帘。高中生甚至是初中生便开始男女交往,过去那些我们所崇拜的道德模范也渐渐被人们所遗忘。于是许多文物景观被各式各样的“留言”折磨的面目全非。在暴行发生时,更多的人选择了无视和逃避,间接助长了施暴者的嚣张气焰。更有在老人家摔倒时,上去搀扶而被告上法庭的闹剧发生,这样戏剧化的场面原本只有在电视里发生,却活生生的出现在了现实当中。究其原因,就是道德水平和荣辱观的缺失。所以,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构建迫在眉睫。“八荣八耻”应时代需要而产生了。社会道德需要社会主义荣辱观来规范,社会也要提供给荣辱观适宜的土壤来让其成长。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积极构建的今天,在改革开放逐渐深入的今天,在社会物质精神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发挥着前所未有的重大作用。纵贯中国五千年的漫长历史,无论是老子的无为思想,还是孔子的儒家思想,他们都成为了支撑一个国家思想道德的基础,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所在。当然,现在也不例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成为主导中国整个国家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的选择方向,为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保驾护航。
9.《核心价值观》学习心得(办公室杨洋) 篇九
根据《关于全县司法行政系统深入开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精神,按照“人人参与、标本兼治、群众路线、注重实践、务求实效”的要求,在司法局领导的统一安排和部署下,我认真学习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充分提高了思想认识,认真摆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坚守忠诚的政治本色、筑牢为民的宗旨理念、坚定公正的价值追求、严守廉洁的基本操守,现将学习心得报告如下。
一是要认真贯彻“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始终保持“忠诚”。作为一名普通的政法干警,首先就是要始终坚持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只有始终坚持“忠诚”二字,我们才能够在司法行政这样艰苦、特殊的岗位上坚持不懈,才能更好的完成我们的工作,做党和国家坚定的守卫者。二是要把“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作为政法干警,我们更要切实做到执法为民,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核心,始终为人民服务。三是要坚持“公正”的工作理念。司法行政涉及人民的切实利益,作为一线工作人员,我们更要坚持公正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牢记“维护公平”是政法干警的神圣职责,这既是职业的要求,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最后要切实做到“廉洁”。贪腐是腐蚀我们党和国家的最大威胁,作为一个司法干警,我们要始终做到清正廉明、无私奉献,坚决杜绝贪污和腐败,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远离可能的贪腐风险,做一个廉洁、守法的司法干警。
10.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学习心得 篇十
在本次冬季“回炉”培训中,白区分局的霍政委向我们详细讲解了关于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并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了核心价值观的落实。个人认为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是指公安机关及其民警在长期的警务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公安职业特色的处于核心地位的共同意识。这种共同意识具有阶级性、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公安职业特性。
构建和培育新时期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是公安机关加强队伍建设的一项文化战略工程。构建和培育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首要的任务是提炼出反映新时期公安文化的核心价值符号,即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表述方式。
1、忠诚。警察的忠诚是一种职业信仰,是警察对事业的追求、对职业恪守的行为标准,是一种尽心尽力、全力以赴承担责任的道德品质。对人民警察来说,判断其是否忠诚,首先要看是否忠诚于党,从根本上看他是否有忠诚于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品格、是否有执法为民的自觉实践、是否有忠于法律的正义感和使命感。忠诚的价值指向是“立警为公”,理论指向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政治指向是自觉服从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行动指向是“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理想信念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和行动的先导,忠诚意识是确保人民公安为人民的核心所在,忠诚可靠更是中国警察所特有的警魂。
2、奉献。奉献是一种出于社会责任感对社会真诚的付出。对党的忠诚,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服务,对法律的敬畏,必然要体现和融入警察的执法和服务的过程之中,转化为对待工作、生活的态度。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特定群体才能和应该坚持的职业操守。无私奉献是当代警察核心价值观的本质特征,作为人民警察,更应秉承国家、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高尚品格,与忠诚意识融为一体,释放出奉献于党、祖国、人民的至刚至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既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行动。我们浙江高速交警从92年诞生之日起就开始建设自己的警营文化,全体民警把“忠诚、为民、公正、廉洁、奉献”这10个字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在一次次的执勤执法、为民服务中体现出来。那么为什么要培育如此的核心价值观呢?不难理解,忠诚是作为国家机器的前提条件,为民是我们的根本宗旨,公正廉洁是对待工作的必然要求,而奉献是爱岗敬业的集中体现。就拿我们这个栏目来说吧,《小易说高速》栏目在在座各位领导的关心下,在各协作单位的配合下,在全体栏目组成员的努力下从2008年7月走到了今天。从一个简单的半官方网页做到现在集声讯、广播、网站、博客等多媒体综合服务平台,并计划向电视媒体进军,其中的创业史就是核心价值观的最好体现。
为了更好地方便群众、开通与民沟通对话的平台,2008年我直属大队在支队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与衢州知名网络团队章鱼团购网
合作,以我为主持人和主要编辑成立了《小易说高速》栏目。其创建初衷就体现了我高速交警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利用个人业余时间,为宣传交警风采、扩大单位的认知范围,最重要的是及时了解民情、通达民意,为群众解决在高速上遇到的困难而无私奉献的爱岗敬业精神。在栏目的运行过程中,它不拘泥于一般官方宣传手段,更及时、更灵活、更便民的特点也不断地被群众所认可。
【《核心价值观》学习心得(办公室杨洋)】推荐阅读:
教师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07-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心得体会11-17
核心价值观主题班会心得07-29
践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学习体会09-0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心得体会07-14
党课心得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09-16
企业核心价值观感悟06-30
学校核心价值观教案07-26
核心价值观交流材料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