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交通 促进交通发展

2024-10-01

构建和谐交通 促进交通发展(共16篇)(共16篇)

1.构建和谐交通 促进交通发展 篇一

加强交通安全建设 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中的应用,机动车已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普及,并成为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交通的进步与民展给人类创造和增添了财富,但交通工具的使用导致交通事故的频繁发生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如一些司机的酒后驾车、违章驾驶、飙车撞人时有发生,这些事件危害了公共安全,对人民的生命财产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创建和谐的交通环境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车、道路环境的协调统一,道路交通的安全、畅通、有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程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为此,加强交通安全建设,提高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消除道路交通的事故隐患,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减少道路交通违法行为。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比较淡薄,违章现象比较严重,是造成交通事故的最主要原因。因此,要加大对驾驶员和社会人员的交通安全教育工作。驾驶员要定期学习交通法规、机动车新技术及新操作技能,对驾驶员的安全教育应常抓不懈且注重实效,进一步增强驾驶员的责任感和安全意识,坚持杜绝驾驶员超速行驶、占道行驶、无证驾驶、酒后驾驶和疲劳驾驶;对全社会人员的教育内容主要分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一是教育部门要坚持道路交通安全从孩子抓起,将之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必修与课程,并在中考及高考中适当增加这方面的内容;二是利用新闻媒体和宣传手段对全社会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和交通法规的宣传,加强和提高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和交通法制观念。

其次,驾驶机动车维护,提高机动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良好的车辆技术

性能是保证安全驾驶的物质基础。目前,除了建立完善的汽车检测制度和基于检测的车辆维修制度外,驾驶员日常应勤于保养、维护车辆,认真做好车辆的日常修理工作,及时消除隐患,保证车况良好,杜绝“带病车”上路行驶,严把技术性能关。

再次,完善道路的安全建设。首先要对危险路段、事故多发点段进行专项整治,根据实际需要,科学分析,该改造的改造,该完善的完善,改善道路通行条件,把道路危险降低到最小限度。其次要驾驶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标线及隔离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交通安全设施约束、管理、服务、诱导的功能,在弯道、交叉路口、穿越村镇路段及经常发生交通事故的点段,完善警告警示等交通设施设置,确保交通安全设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最后,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的法制建设和管理水平。通过制定和完善道路的法律制度,增强交通的有效管理,提高管理水平。通过规范的执法行为,增强公民的守法意识,保障道路交通的有序、安全和通畅。

交通安全关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安危,它需要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来遵守、执行。因此,营造良好的文明交通秩序,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交通环境对于我们来说至关重要。希望社会中每一个人都遵章守法、严格自律,这对我们自身的生命安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2.构建和谐交通 促进交通发展 篇二

随着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交通运输需求将继续大幅度增长,与资源、能源、环境的矛盾也将日益突出。交通运输作为主要碳排放源之一,是国际温室气体减排、缓解气候变化的重要领域。2009年国际能源署报告表明,全球CO2排放量约有25%来自交通运输,美国的大气污染50%来自运输工具,日本也占到20%。预计到2050年全球交通运输业的能源消费量将翻一番。亚洲发展银行预计,在未来的25年内,全球交通源CO2排放将增加57%,而由于发展中国家的汽车行业发展迅速,其排放增长将占到80%。我国目前交通运输发展从总体上仍是一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主要依靠土地、资源等高投入,我国交通运输行业能源利用效率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交通运输是国务院确定的节能减排重点行业之一,并且国务院明确要求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发展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既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也是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实现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2008年,交通运输部启动了营运客货车辆燃料消耗限值标准,力争用5年时间,使全国营运客货车辆全部符合燃料消耗限值标准。交通运输部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船舶污染内河水域环境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航运公司安全与防污染管理规定》、《内河运输船舶标准化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交通管理系统安全监督管理规则》、《港口建设管理规定》等一系列相关的部门规章。各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也陆续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性节能减排的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在全国交通工作会议上表示,2010年及“十二五”期间,交通运输业将加快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交通运输体系[1]。目前在大力构建和谐社会、积极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交通运输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因此,在构建和谐交通和可持续交通中如何践行低碳交通发展理念是新时期交通运输发展必须面对的课题。

2 低碳交通特征和要求

2.1 低碳经济和低碳交通内涵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2]。

低碳交通是一种以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为特征的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其核心在于提高交通运输的能源效率,优化交通运输的用能结构,加强交通运输的组织管理,转变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式[3]。目的在于使交通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系统最终减少高能源的消耗。

2.2 低碳交通特征和要求

按照低碳交通内涵,实现低碳交通运输应从5个方面进行。一是要低碳化,由于运输工具必须依赖能耗,只能是不断低碳化的发展过程。二是重视减排,既要重视节能,更要把减排上升到应有的高度。三是体系化,无论是交通运输系统的规划、建设、维护、运营、运输,还是交通工具的生产、使用、维护,乃至相关制度和技术保障措施、人们的出行方式或运输消费模式等,都需要用低碳化的理念予以改造和优化。四是综合性,一方面低碳化的手段是多样的,既包含技术性减碳,也包括结构性减碳,还包括制度性减碳;另一方面,低碳化的途径是双向的,既包括供给或生产方面的减碳,也包括需求或消费层面的减碳。五是系统性,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应包括3个基本的系统:一是节能减排基础支撑系统;二是清洁能源优化利用系统;三是公众出行社会引导系统[3]。

3 和谐交通与可持续交通的构建

3.1 和谐交通与可持续交通的特点

和谐交通的基本内涵就是“以人为本”的交通理念和“绿色交通”的理念。“以人为本”的交通理念是指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制定交通运输规划、交通运输政策以及进行交通设计等。“绿色交通”的理念是指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追求交通系统内部的协调性和效益性,使交通系统达到最大的效率。和谐交通的目标是实现通达、有序、安全、舒适、低能耗、低污染6个方面的完整统一,以及交通运输系统的高效性和效率的持久性。和谐交通是在以人为本和绿色交通理念相结合的前提下,对交通运输系统内部进行优化,在交通运输系统与外部系统实现协调的基础上,实现和谐交通[4]。因此,和谐交通是具有以人为本理念、高于绿色交通,涵盖交通与环境的和谐、交通与未来的和谐、交通与社会的和谐、交通与资源的和谐的一种全新的交通运输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交通是指符合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总体要求的安全、高效、经济、协调、绿色的交通。一方面要为社会提供安全优质的服务,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另一方面,要对资源的占用、对环境的破坏及交通事故等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尽可能地减轻对社会的损害,做到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规划上体现区域化或国际化的特征:可持续发展的交通体系需要打破地域局限性,整合资源,实现交通运输资源的共享。运输方式上体现综合化的特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运输体系将从有利于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总体优势出发,建设综合运输网。

3.2 和谐交通与可持续交通的构建

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产业,其运输旨在保证交通运输安全、畅通和高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交通发展模式,最终实现交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交通与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因此,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构建和谐交通与可持续交通。

(1)构建多种交通运输工具共同运营,多层次、多方式交通运输网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的交通运输体系。

(2)加快铁路、内河航道和港口建设,充分利用内河航运和铁路运输具备低碳、环保的优势与特征发展和谐与可持续的低碳交通。

(3)建立普通公交、快速公交、地铁、轻轨以及城乡一体化公交等多方式、多层次的公共交通系统,实现资源合理利用。

(4)交通运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既包括交通运输系统内部各个部分的协调和衔接,也包括各种运输之间的协调和衔接,同时也包括交通系统系统与外部其他行业的协调和衔接,因此,必须保证交通运输系统与外部系统相协调。

(5)加大科技开发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6)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保证交通运输发展的可持续性。

4 低碳交通发展理念和实现途径

4.1 低碳交通发展理念

低碳交通要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实现交通运输又好又快地发展,低碳交通要贯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注重环境资源和土地资源空间的合理利用,重视资源的使用效率和运输服务效率,关注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处理好交通运输发展与环境资源制约的关系。总之,实现低碳交通必须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

4.2 低碳交通发展途径

从交通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出发。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包括运输网络及枢纽布局、运输服务模式选择、运输装备使用引导,交通辅助设施选配以及交通运输生产碳排放指标规范等。因此,可以通过贯彻低碳型交通理念、发挥低碳型交通运输方式特征、规划低碳型交通系统、实行低碳型交通衔接、建设低碳型交通设施、运用低碳型运输装备、进行低碳型运输组织、制定低碳型交通政策、建立低碳型交通体系等实现低碳交通。

5 在构建和谐交通和可持续交通规划中如何贯彻低碳交通理念

根据低碳交通特征要求和发展理念,构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必须尽量减少土地占用、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因此,在构建和谐交通和可持续交通规划中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即践行综合交通发展理念,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集约化发展;规划建设综合运输枢纽,进行高效交通运输组织;发挥各种运输方式优势,引导选择节能环保交通运输方式。

5.1 践行综合交通发展理念,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集约化发展

基于实现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理念(交通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发展,即各种运输方式一体化、城乡交通发展一体化、区域交通发展一体化),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行交通基础设施集约建设,实现资源共享,避免建设资源占用和浪费。

(1)构建集约型综合运输通道。在运输需求大且集中的方向规划建设综合运输通道,运输通道不但集约多种运输方式,节约土地资源,而且提高运输能力。

(2)完善交通运输网络。加强区域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设,提高通达深度和连通度,如推动断头路的建设,将公路连接成网,提高运输效率。

(3)加强基础设施的有机衔接。加强各种交通网络的衔接和协调、加强运输通道的衔接和协调、加强枢纽的衔接和协调以及枢纽与其他重要节点的衔接和协调。

5.2 规划建设综合运输枢纽,通过枢纽进行高效的交通运输组织

为了保障各种运输方式有机衔接,实现“零换乘”和“无缝衔接”,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从而减少碳排放,实现低碳交通运输,需要加强运输枢纽(场站)的布局规划和建设,发展枢纽(场站)的组织功能。

(1)布局规划综合客运枢纽。通过科学布局综合客运枢纽,进行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机衔接,合理组织客流,实现客运零换乘,减少无效运输,提高运输效率,达到减少土地资源占用,降低排放、节约能源的目的。

(2)加快多式联运场站和甩挂运输场站布局规划。货运实行无缝衔接,特别是规划相应的甩挂运输场站,有利于甩挂运输发展。

(3)建设综合低碳型物流园区或物流中心,特别是港口物流园区或物流中心。拓展港口功能,建立以港口为中心的由铁路、水路、航空、公路、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优化组合的低碳型物流园区或物流中心系统。

(4)拓展货运场站(枢纽)服务功能。新建枢纽运输功能和物流功能要统一规划、同步建设,现有货运枢纽改造增加物流服务功能,加强货运枢纽与物流园区的衔接。

5.3 发挥各种运输方式优势,引导选择节能环保交通运输方式

不同运输方式的能源消耗、污染排放、土地占用和运输成本却大相径庭。因此,依据“宜水则水,宜陆则陆,宜空则空”的原则,优化物流运输系统,提高物流设备使用率,充分发挥综合运输的功能,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运输成本。其中,铁路运输的优势最为突出。努力提高铁路运输在交通运输中的比重,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客观要求。

(1)优化运输结构,提高运输效率。根据区域特征,结合各种运输方式特征,在条件适合,能够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尽量选择低碳的运输方式,进一步优化运输通道上的运输结构,提高运输效率。

(2)推行多式联运,特别是集装箱多式联运。扩大各种运输方式的分工协作,发展多式联运。实现旅客运输的零换乘和货物运输的无缝衔接,大幅提高运输效率和降低运输成本。特别是采用集装箱多式联运。

(3)加快铁路运输发展,特别是铁路货物运输。由于铁路运输与其他运输方式的整合较为高效,能有效解决由交通拥堵造成的零效益碳排放问题,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集装箱运输。当前高速铁路的发展也体现了铁路运输的低碳优势。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国提出高速铁路建设规划,我国高速铁路网络的建设也将为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平台。

(4)重视内河航运发展,发展内河航运,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资源、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有效缓解资源、环境的压力,是加快交通运输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组成,也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交通运输行业的有效途径。因此,加快内河航运发展,特别是要大幅增加“水水中转”和“海铁中转”比重,发挥其能耗低、污染轻的优势。同时推进老旧船舶更新改造,提高运输效率。

(5)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运输方式,特别是轨道交通。转变传统的出行方式和消费模式,摒弃“奢侈消费”,倡导“适度消费”,提高乘用公共交通出行比率,推广船舶经济航速航行、绿色驾驶,减少交通碳排放。

6 结语

低碳交通运输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规划、设计、建设等各个环节,通过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岸线等稀缺资源,优化结构,提高使用寿命和服务水平等达到低碳交通目的。因此,需要从战略上着眼,全局上统筹。本文仅仅从交通运输规划角度初步探讨了在构建和谐交通与可持续交通规划中如何体现低碳交通发展理念和要求。还需要继续深化研究探索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合理模式和有效途径,实现交通运输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摘要:通过分析和谐交通与可持续交通发展要求和低碳交通发展理念,研究了在构建和谐交通与可持续交通规划中如何践行低碳交通发展理念,为和谐交通与可持续交通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和谐交通,可持续交通,交通规划,低碳交通

参考文献

[1]交通运输部.中国加快建立低碳交通运输体系[EB/OL].(2010-01-15)[2011-01-10]http://www.gov.cn/jrzg/2010-01/15/content_1511528.htm.

[2]王艳,李作聚.浅谈低碳物流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物流研究,2010,(14):32-33.

[3]俊清.低碳交通、经济发展新路径[N].第一财经日报,2010-05-06.

3.构建和谐交通 促进交通发展 篇三

交通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当前,加快发展综合大交通体系的目标和任务,要求我们交通系统要保持内部的凝心聚力和向心力,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而面对交通发展的新形势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创新思路,努力构建和谐交通文化,并以文化为载体,助推思想政治工作。

1.构建和谐交通文化的积极意义

1.1构建和谐交通文化是交通行业和谐发展的保证

文化是灵魂,它能凝聚力量、促进发展。没有文化这个灵魂,行业就不能健康发展,就难以持续成长。交通行业是基础性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更加需要构建健康奋进的、活泼和谐的、富有特色的行业文化。交通文化的导向、规范、凝聚、激励作用,能形成交通人特有的奋斗精神和价值观,并且在交通工程建设、行业管理、对外服务、队伍建设等工作中体现出来,创造出更高的办事效率,从而提升交通行业的竞争力和整体形象。因此,交通行业要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必须加强文化建设,必须构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行业特色的和谐交通文化,形成健康向上、共同进步的文化体系,营造整个行业的和谐的工作环境,实现交通行业与其他行业的和谐,促进交通行业与社会公众的和谐,保持交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1.2构建和谐交通文化是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需要

交通文化的构建给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命题,也赋予了思想政治工作新的内涵。在交通新的发展阶段,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全面融入文化建设并且以文化为载体,才能充分展现出其促进交通事业发展的强劲动力和现实效果。交通文化是全体交通人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积累的各种物质形式、行为规范、管理制度、价值观念、职业道德等的总和,也是交通系统的思想基础、工作动力、发展方向和灵魂所在,它是交通的软实力。而思想政治工作也是精神和意识层面的工作,它与交通文化的构建是目标一致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工作实践。因此,交通文化应当成为交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载体和工作的基础,思想政治工作也应当与交通文化全面融合,才能更加具有生命力。

1.3构建和谐交通文化是提升行业管理水平的途径

改革开放尤其是“十一五”以来,交通事业的发展突飞猛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良好的服务和保障作用,与此相适应的行业管理水平也需要有实质性的提高。交通的工程建设和养护管理、客货运营从业和安全管理、维修行业服务管理等行业管理工作面广量大,直接面对人民群众,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涉及社会矛盾多,向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我们必须建立交通文化品牌,创建和谐的内部和外部氛围,提升文明高效的执法形象。交通文化在行业管理上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是实行“文化管理”,是由“人管人”、“制度管人”向“文化管人”的过渡,提升行业文明水平,促进行业规范管理,实现行业和谐发展。

2.构建和谐交通文化的思路探索

2.1构建和谐交通文化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是以人为本,在构建交通文化和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职工的根本为出发点,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体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保障职工接受学习和教育的权利,给职工提供充足的成长空间,促进交通队伍素质的整体优化和提升。领导干部要虚心听取意见建议,了解职工所思所想,多做暖人心的工作,建立“零距离”对等关系。

2.2构建和谐交通文化要坚持理论研究的引领作用

随着交通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交通工作必将面临更多的新问题、新矛盾和新要求,这就要求交通文化建设也要有针对性地加强研究,在认真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精神提炼和理论探索,坚持不懈地进行文化培育、积累和创新。用发展的眼光和科学的态度,不断加强对“质量文化、服务文化、安全文化、责任文化、廉政文化、环境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以提高行业职工整体素质为根本,加快交通事业发展为目标,把交通文化建设融入到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不断赋予交通文化新的内涵,使交通文化更具活力。

2.3构建和谐交通文化要坚持发挥创先争优的激励效应

交通文化建设必须弘扬主旋律,倡导时代精神,抵制腐朽思想,把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作为根本要求,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目标,以文明窗口、文明单位、文明行业创建为载体,以作风建设、队伍管理、工程建设、廉政建设为内容,发扬开拓进取、奋发创业的交通精神,推动文明创建上台阶,扎实开展争先创优工作。在创建和创优中激励交通员工的工作斗志和团结意识,展示交通人良好的精神风貌。

2.4构建和谐交通文化要坚持不断创新建设载体

交通文化是群体文化,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参与才能使其健康发展。同时,也只有不断创新载体,才能激发干部职工的参与热情。重视职工对文化生活的追求和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演讲、歌舞、摄影、书画、体育比赛等文化娱乐活动,营造有利于职工陶冶情操、展示才能、增长才识的文化氛围;倡导职工参与社会志愿、公益服务等公共性活动,引导职工大公无私、勤政爱民的高尚情操;组织学习典型、模范,激励职工营造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达到潜移默化、增强活力、凝聚人心的目的;把加强科学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鼓励职工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尊重职工的人格和主人翁地位,使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3.构建和谐交通文化的具体实践

多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表明,构建和谐交通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将精神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相融合,结合交通行业的特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舆论造势、加强宣传,奠定乐于奉献、敢于拼搏的思想基础。交通工程建设面广量大、环境艰苦,行业管理情况复杂、矛盾突出。根据交通行业特点,应该以文化建设为载体,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倡导“爱岗敬业、无私奉献、顽强拼搏、争创一流”的奉献精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时效性。通过交通行业和部门网站、各类简报、信息专栏等形式,在职工中形成正确的主流思想。通过系统内的考核评比、创先争优等活动,大力弘扬交通的“铺路石”精神,培养职工优良的职业道德和敬业意识,增强职工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

二是弘扬正气、倡导新风,培育体现社会核心价值的道德文化。和谐的交通文化要能够体现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应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价值取向的社会文化。通过先进模范的评选、培养和典型事迹的学习推广工作,为职工树立学习榜样,激发职工“比、学、赶、超”的工作热情。通过对窗口服务人员、行政执法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他们熟悉法律、熟练业务、提高技能、优化服务质量,并开展争创共产党员示范岗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打造规范服务、诚信服务的典型。经常组织职工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抵御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加强法纪法规和公民道德教育,增强职工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

三是化解矛盾、协调关系,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依托党团组织和工会,协调上下级和部门之间的关系,提高领导干部的管理能力和艺术,倡导其尊重职工、率先垂范,在管理工作中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加强对职工的培训,全面提高队伍素质、工作技能和文化水平,避免普通职工与领导干部之间因认知差异而产生沟通上的困难。畅通上下沟通渠道,及时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把可能出现的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协调好职工之间的关系,相互理解,培养团队意识。及时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调解家庭矛盾,真心实意关心职工,增强职工的归属感,从而提高一线职工工作的积极性。

四是更新理念、转变作风,倡导学习型服务型队伍的文化氛围。交通归根结底还是服务行业,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是服务社会大众的行业。因此,我们的交通文化要注重转变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规范服务行为。我们在构建和谐交通文化的过程中,要自上而下地在规范职工行为上下功夫,尤其是机关、执法、窗口等对外部门的干部职工,让他们清楚哪些行为是符合交通文化理念的。要将创建学习型部门作为构建和谐交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培养职工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的习惯,在全系统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提升职工整体的知识水平。

4.构建和谐交通 促进交通发展 篇四

企业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党的十六大指出:“发展继续教育,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民发展”。目前,经济全球化步伐日益加快,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公司正处在更深程度的参与市场竞争的环境中,如何适应“适者生存”,“大鱼吃小鱼”的时代潮流,其人才的积累至关重要。

高速公路是一个新兴行业,各项工作都处于一种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状态,其中基层员工的培养与教育工作更是如此。在陕西高速公路基层单位人员中,70年代至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占绝大多数,他们善于接受新事物,思想前卫时尚,但同时又普遍存在着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不够成熟,综合素质不够全面,面对单调枯燥的工作存在着逆反与抵触心理。因此,学习工作的开展迫在眉睫。

对于如何创建学习型企业来适应新形势,应对新变化,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人提出如下拙见,仅供参考。

一、转变思想,树立全新的学习观念。

一是通过举办“员工思想交流会”,撰写个人心得体会,个人学习工作计划等课题活动,使大家不断剖析自我,认识自我,发现自我。确立人生与工作的奋斗方向,力求实现人生的自我超越。二是明确学习是前进的基础,进步的动力,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树立“终-1-

身学习、以学为本”的理念,把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双向强化,双向发展。三是在学习和工作中注重创新,改进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以创新的观念看待事物,不刻板守旧,不墨守陈规,大胆探索,别出心裁,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实际工作,提出新的方法。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

一是开展领导干部带头学习活动。以党委为中心组学习为龙头,抓好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学习,不断提高中心组学习质量,倡导“每天一小时、每月一本书”活动,定期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提高的目的,为基层员工做好榜样,起到带头作用。二是对基层员工倡导“123”学习活动。即“一人自主学习,两人互帮学习,三人团队学习”,形成“处处是学习之所”的良好环境,培养良好的人人能力性和团队凝聚力。三是组织开展“读书学习月”。通过举办各类读书会、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在管理所、服务区、收费站开展“读书结对子”活动,引导干部员工树立主体意识,积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四是善于发现,培育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一个榜样就是一种力量,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善学先进,勤学先进,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员工之中形成一种“人人争当先进,个个争做典型”的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三、加大宣传力度,壮大舆论声势。

一是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媒介进行传播,如陕西高速集团网站等舆论阵地,开辟专栏,进行专题宣传、报道。二是利用各收费站的公告栏,仅仅围绕学习型企业创建工作,强化宣传策划,定期更新,进

行宣传报道。三是在员工之间分发各种学习宣传单,重点宣传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先进经验。引导广大干部职工适应时代发展,更新思想观念,与时俱进,逐步增强学习力度和创造力度。

四、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

一是对党委中心组干部开展评选与表彰活动。对其中优秀个人给与“学习先进个人”、“学习精英”等光荣称号。二是建立优先学习培训奖励制度。对有贡献的员工实行优先学习培训,把获得培训优先学习的机会作为对员工的最好奖励。三是逐步建立和万善“员工绩效评比”,对其中业务突出的员工给与适当奖励,评选出“业务精英”、“业务能手”等,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和选拔,壮大公司管理队伍。

和谐是美的一种形态,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成就一番事业。构造和谐交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职工的自身价值,全面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积极推行“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观,全面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积极推进“学习型高速公路”的建设,这样才能全面提高服务品质,增强为社会公众服务水平。构造和谐交通是一项长期系统全面地工作,任重而道远,还需要我们每一个高速人孜孜不倦的去努力,去奋斗,去追求,为实现和谐交通,幸福安康的社会积极贡献力量!

陕西高速集团安康管理所恒口站

5.构建和谐交通 促进交通发展 篇五

今年我县提出了建设以工业经济为支撑的“文化生态大县、绿色经济强县、特色旅游名县”的发展定位。这一发展定位是我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从它的内涵中充分体现了“五统筹”的具体内容。道路交通事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事业的一个环节和部分,要把这一发展定位作为指导,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和行动中去,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工作,努力打造绿色交通、和谐交通。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合理规划道路网络布局。

道路网络布局是道路交通事业的基础工作,近两年来,我县的道路交通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目标基本实现,通村公路硬化率已达到70%。在看到这些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资源的有限性,这里所谈的资源包括土地资源、矿产资源以及经济资源等。科学的发展观要求我们要集约利用资源,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科学合理制定好道路网络规划。

(一)统筹区域发展,实现区内规划与国家大交通规划相谐调。二0六国道、九景高速、景婺黄高速、景鹰高速等一系列国家干线公路已经和正在成为我县交通的主动脉,我们的区内路网必须以这些国家干线路网为依托,在规划和实施过程中要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集约建设,充分发挥国家路网的效能,在此基础上扩大内引、加强外联,统筹区内外协调发展。

(二)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公路改造步伐。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行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农民的确良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城乡二元化经济格局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贫困人口中,农村贫困人口占了相当大的比重。道路交通作为城乡之间联系的环节和纽带必须要更具有先进性,必须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和改造的投入,在改善农村道路交通条件的基础上搞活农村流通,促进城乡之间的交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三)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使道路交通服从和服务于工业经济和旅游经济的.发展。

道路交通运输业是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交通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这一大局。交通工作要创新思维道路交通运输业是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行业的重要组成部,要紧紧围绕招商企、发展工业、特色农业和旅游业来开展。一是公路建设的重点要抓好现有大中型企业的交通环境改善工作,比如七四0厂和八九七厂的公路改造,给企业的发展和稳定提供良好的交通环境保证;二是要搞好洪源、湘湖、寿安、蛟潭、鹅湖、三龙等几个重点工业乡镇周边交通条件的改良工作,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同时也更好地发挥城镇幅射功能,促进工业经济、小城镇经济乃至整个农村经济的共同发展;三是要把重点旅游景区比如瑶里旅游区和古县衙旅游区的公路改造、旅游客运工作作为发展我县旅游经济,打造浮梁旅游品牌,带动全县旅游产业发展的工作来抓,以良好的交通条件给我县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市场机遇;四是在公路建设改造过程中要注重对历史文物和古迹的保护,历史文物和历史古迹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不能仅仅因为注重眼前减少投资而忽视和损坏了这些不可再造的财富。

(四)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打造绿色交通。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道路交通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公路建设和改造也象电脑软件一样需要不断升级,规模不断扩大,公路用地的面积直线上升,相应的对资源的要求也就增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就加重。一要发展二要保护环境,发展才是硬道理。在发展交通事业过程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必须的。一是在公路规划和设计过程中要注重科学性,尽可能少占耕地和保护好森林资源。二是发展道路运输业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区别对待。比如,对重点生态保护区尽能使用低排放、低污染的运输车辆,如果条件允许可使用绿色环保车作为运输工具。交通事业的发展只有围绕这样的目标才能从自身出发建设文化生态大县。

二、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交通。

科学的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是我们一切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同样和谐交通也必须以人为本。

(一)以人为本必须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

“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交通运输关乎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社会的动荡,因此交通工作要把安全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就我县的交通生产安全而言主要是道路运输安全和渡运安全两个方面:

1、交通运输企业特别是客运企业和汽车站必须要严格按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开展工作,把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人,做到职责分明,抓好源头管理,将安全隐患及时消除在萌芽状态。

2、加大对渡运基础设施建设和改渡建桥的投入,尽一切可能消灭渡船或提升渡船的稳定性,同时要加强渡工队伍建设,通过提高渡工待遇,保证渡工生活来稳定渡工队伍,提高渡工队伍的素质和能力,从人机两方面来促进渡运安全。

(二)构建和谐交通必须把改善人民的出行条件作为重点

改善人民的出行条件是交通部门以实际行动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具体体现。两年的农村客运网络化试点工作中,区乡站、候车亭的建设以及农村客运班线的开行给很多农村群众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交通工作也因此而受到了更多的社会好评,这些工作也就成了交通部门的亮点之一。是亮点就不能让这个亮只是一个点,要把亮点进一步扩大成为阳光普照。农村客运网络化作为试点已经告一段落,但是农村客运网络建设工作不能停滞不前,一是客运用基础设施建设还要进一步完善,要做到乡、镇有车站、行政村有候车亭、自然村有招呼站(牌),在此基础上实现车进站,人归点。二是要积争取政策的扶持,减免农村客车税费,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降低客运票价,让农民享受到更多的实惠。通过改善出行环境、降低出行成本来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和农民。

三、坚持执政为民,改进机关作风。

地方交通部门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公路规费的征收、道路运输市场的管理、县乡公路规划及建设养护管理以及水上运输安全管理,每一项工作的开展都与最基层人民群众有着不可分割的直接联系。建设和谐交通,首先要做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这就对每一个从事交通工作的人和具体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

“态度决定一切”,所谓的态度就是思想认识问题,没有一个正确的思想认识,工作就会走形、就会误入歧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这就要求交通系统全体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才能保证工作的目标和方向上的正确性。

(二)实行政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新的党建理论和执政理念,立党是否为公、执政是否为民这需要全社会特别是人民群众的认可,人民群众又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立党和执政呢?首先人民群众必须要有知情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全方位的实行政务公开,这里面就包括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公开,办事程序、收费标准的公开等等,让我们的工作得到最广泛人民群众监督和衡量。“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百姓的认可必将是历史的认可。

6.构建和谐交通 促进交通发展 篇六

近日,北京正式展开“智能停车”项目试点。这种智能停车操作付费的过程只要短短几秒钟,车主在餐厅、商场、电影院都可以提前支付停车费,付款后停车场会自动为车主预留20-30分钟取车时间。伴随着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推动,智能交通将使用最新的通信技术来提升信息的获取和提供手段,使交通信息参与各方的信息共享更加丰富和透明。

智能交通是基于现代电子信息技术、面向交通运输的服务系统,可以引导城市交通科学发展,突破城市化带来的交通困局。专家预言,未来10-20年,智能交通领域的发展将更加波澜壮阔。而眼下,各种新需求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正推动智能交通走向新阶段。

目前,电信运营商与交通管理部门已联合推出一系列智能交通应用。如中国联通开发的公交车定位监控应用App,目前已覆盖全国1/3的公交车。通过高速发展的移动通信网络,利用视频设备进行信息采集回传,可以有效提高公交车的使用效率,并对交通情况形成网格式的监控。

近年来,北京市在发展智能交通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致力于利用信息技术为首都的交通装上智能“大脑”。北京市交通信息中心副主任刘浩介绍说,为了缓解交通拥堵,破解车与路之间的矛盾,北京在完善道路规划的同时,积极开展智能交通建设。

交通运输部2013年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智能交通能够提高道路使用效率,使交通拥堵减少约60%,使现有道路的通行能力提高2-3倍。车辆在智能交通体系内行驶,停车次数可减少30%,行车时间可缩短15%-45%,车辆的使用效率能够提高50%以上。

据媒体报道,在拥有400万辆机动车的北欧冰雪国家芬兰,采用陆地和航海智能化交通系统后,在仅有5人监控全国数十万公里道路、5万架桥梁和数千公里自行车道的情况下,年均交通事故发生率下降了23%。改善交通安全,提供更多的周边服务,移动互联网与交通的融合发展为智能交通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覆盖面越来越广,手机用户真实感受到智能交通系统带来的便利:人们通过手机终端,可以得到各式各样的交通信息,并管理自己的出行计划;同时,政府部门也能够更好地规划城市交通设施建设——通过对公共交通设施使用频率的信息统计,政府部门可以加大对薄弱环节的改进。目前,地图、交通、公交类App应用已经突破上千款,在交通的众多细分领域百花齐放。传统导航公司高德软件推出的免费导航应用App“高德地图”,其移动端用户已破亿。高德首席执行官成从武表示:“地图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入口之一,而这一业务无疑是智能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北京在智能交通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发展智能交通,北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提高数据的准确性是发展智能交通的重要条件之一,而目前在数据收集上还有很多值得提升的空间。建设全面的智能交通系统可以引导城市交通科学的发展方向,最终突破城市化带来的交通困局。

针对以上问题,刘浩认为:首先,为了提高交通监测水平,获取更真实的道路信息,应确保数据来源的可靠性,缩小监测间隔。其次,对动静态海量交通数据的挖掘分析成为智能化交通信息处理分析的核心内容。

调查显示,韩国3G手机上的服务,有50%以上与交通有关,包括实时道路交通信息、地铁和公交信息、火车和飞机班次动态信息、换乘信息、与汽车服务有关的信息等。以智能终端为服务窗口、以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技术为支撑的智能交通信息服务正在逐步成为主流。

7.城市景观与交通系统和谐发展策略 篇七

1.1 以人为本原则

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是景观设计中不变的通则。在城市交通景观中, 结合场所特征, 车行和人行的空间关系充分满足人的行为和心理的不同需求, 反映各种不同意识形态, 进而吸引人, 并给人以深刻的城市交通景观印象。

1.2 文脉传承原则

城市交通景观通过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具有历史、人文属性的场所空间常给人较为深刻的印象, 也是城市个性的展示点。遵循延续历史文脉的原则, 通过景观手段及措施, 保护、凸显极具地方特色的景观, 使之成为城市交通特色的载体和反映城市面貌的窗口。

1.3 可持续发展原则

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4大支柱之一, 城市交通景观的发展也应遵循这一基本原则。结合绿色交通, 将绿色、生态理念植入城市交通景观中, 倡导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 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4 可实施性原则

城市交通景观的设计和实施需要综合考虑功能、景观、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 在满足设计寻求的前提下, 从项目的实际情况出发, 切合实际地提出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 从而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2 景观策略

2.1 文化策略

2.1.1 城市雕塑———文化地标。

城市雕塑打破城市的呆板和拥挤, 使城市文化环境得以升华、延伸。立足城市文化, 设立不同属性的城市文化主题雕塑, 突出表现城市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

2.1.2 城市街道———文化界面。

城市街道承载着城市的历史, 街道建筑是展示城市文化的重要界面。城市景观与交通的和谐发展不仅局限绿化, 还应注重街道建筑界面与附属设施的文化表达, 更能显出城市的文化底蕴。

2.1.3 设施小品———文化要素。

市政设施小品是现代城市交通设施的重要元素。它服务于城市交通, 又影响着交通的机能和形象。1张椅子、1个电话亭、1个公交站这些景观细节都是城市文化的载体, 作为城市名片反映着城市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城市文化氛围。

2.2 形象策略

2.2.1 城区入口———形象展示窗口。

城区入口作为形象窗口带给人城市的第一印象, 通过提亮景观绿化、景观构筑物等的形式, 打破疲劳, 唤醒感官, 给人耳目一新的景观感受, 是城市形象重点打造的关键点。

2.2.2 景观大道———形象展示界面。

景观大道是成为展示城市文化的主要界面之一, 是挖掘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形象、反映城市特色的重要手段。景观大道结合城市自然、历史和文化等要素, 规划设计城市景观。

2.2.3 旅游路线———形象展示路线。

旅游路线景观是城市形象展示带给人的最直观的感受, 直接影响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因此不能单纯注重单个景点的保护和建设, 同时应该提升沿线游览感受, 打造精品集美旅游路线, 从而提升旅游品质, 促进集美旅游消费。

2.3 生态策略

2.3.1 道路绿地———城市生态廊道。

结合城市交通设计的带状绿地, 不但能提供舒适的交通环境, 同时形成城市生态廊道, 起到串联生态斑块、提升生态坏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作用。

2.3.2 道路海绵———城市雨洪管理。

通过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等景观手段, 与市政雨水、污水等系统相结合, 完善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海绵城市。

3 结语

以文化、形象、生态为策略, 提升城市交通系统的景观设计, 优化城市交通系统中空间组织及细节设计的表达, 与城市建筑、城市绿地相协调, 达到城市景观与交通系统和谐发展的目的。

摘要:城市交通系统联系城市的各个组成部分, 同时承担着组织城市交通景观, 引导人们感知城市景观特色的重要功能。本文结合对城市交通景观的理解, 总结相关设计原则, 提出城市交通景观提升策略, 从而达到提升城市形象展示、营建绿色廊道等目的。

关键词:城市交通景观,和谐发展,景观策略

参考文献

[1]文卫国.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 (2013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8.构建和谐交通 促进交通发展 篇八

城市发展让交通面临挑战

城市因为其强大的基础设施,活跃的经济活动,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 过去几十年里,城市化进程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扩展。据联合国的一份报告估计,到2050年,大约70%的世界人口将居住在城市中。在中国,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1979年全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还只有17.9%,2009年已经达到46.6%,2011年城镇人口达到51.27%。 与此同时,随着汽车进入家庭,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城市里的汽车越来越多。2000年后,中国大中城市私家车更是呈井喷式增长。

尽管过去30年间中国的公路建设取得了举世睹目的成就,城市内道路建设也从未间断,里程延长的同时,路面也不断加宽,但是在城市化和机动化的双重“夹击”下,越来越多地区出现了严重拥堵。人们发现购买新车的喜悦在很短的时间里被堵车的烦恼所替代。而交通事故带来的生命财产的损失,以及交通对能源和环境污染的压力,随着城市里人和车的激增而不断加大,在大城市里尤其如此。 类似的问题在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同样存在。20世纪后期,“智能”交通的需求和概念伴随着城市化和私人汽车的普及首先出现在发达国家。

“智慧的交通”让城市顺畅“流动”

“智慧的交通”如何优化对现有交通资源的使用,使人和物能够有效的“流动”是城市能否持续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我们不仅需要红绿灯来管控交叉路口的车辆通行,保证安全,还需要掌握道路上车流的密度/速度等数据,优化路段或区域的车流量,提升道路的通行能力。这是“智慧的交通”概念产生之初的核心目标之一。“智慧的交通”是对利用传感、通信和信息处理技术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和安全性的各种应用系统的总称。

随着人们对整合的交通服务需求的增加和认识的深入,“智慧的交通”的范围也从单纯的道路交通监控扩展到其它交通运输领域。通过分析车流、客流的时空规律,城市管理者可以了解城市中出行的总体需求规律,更好地规划城市道路和区域功能,调节城市总体的交通需求;通过协调优化不同交通模式之间的配合,城市可以有效地提升管理公共交通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整合的交通服务收费系统,让市民的出行更方便, 也提高了系统的管理水平;通过自动识别技术,自动识别记录违章车辆,使交通执法更加严格有效,从而提高交通安全性。先进的不停车收费系统,可以大幅度提高公路的通行量;利用多种途径为人们提供不同形式的实时和短期交通预测的信息服务,不仅可以方便市民出行,而且起到主动化解因盲目出行加剧的拥堵的作用,让城市更好“流动”。

IBM认为,一个完整的“智慧的交通”应用系统需要包含三个部分:各种数据采集设备,可能是安装在路端的线圈或摄像头,微波探测器等,也可能是安装在车船上的卫星定位装置,还可能是移动终端如IC卡或手机,甚至收费系统数据;将数据由采集点传输到管理控制中心的通信网络;对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将其转化为交通业务智能的信息处理和服务系统。其中前两部分属于智能交通的基础设施,第三部分,信息处理分析,则是实现数据向智慧转化的核心,是实现“智慧的交通”的“智慧”关键所在。

“智慧的交通”在中国

如今,IBM为全球多个国家的不同城市提供了从规划咨询到系统集成、分析应用,再到运营管理等各类服务。

镇江作为江苏省的重要城市之一,提出了“智慧镇江,智慧旅游”的发展战略。其中关键的一环就是智能的交通系统,这包括全面升级该市各大交通中心、400多个公交站点以及1,000多辆公交车等。镇江市政府希望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更好的实现整个系统的升级,提升城市智能化水平,让市民生活更加丰富、便捷、高效。

IBM智能运行中心(IOC)为镇江市提供了城市交通网络的实时全景视图,帮助镇江市政府有效收集交通信息并进行分析。利用IBM i2软件提供的时间和地理分析技术以及IBM研发的First of a Kind(FOAK)平台可以提升交通运输能力,提高公共交通系统的效率,同时提前预测交通堵塞现象。该解决方案的基础是能够模拟整个交通运输网中公交车队和客流情况的服务资产,它利用IBM的相关技术,对公交车和公交线路实行实时监控并对公交车队进行调度管理。

而在浙江舟山,舟山港也通过与IBM及其业务伙伴的合作,推进了智慧港航的建设。“智慧的舟山港”以智慧港航工程为主线,以提升管理水平、打造优质服务为目的,构建面向企业的服务平台、面向行业的监管平台、面向产业链的支撑平台,建立一个全面感知、互通互联、业务融合、协同应用、安全可靠、机制完善的港航信息化体系。

现在舟山港已从总体上推进了智慧港航的建设步伐,实现了四大智慧的转变。首先,从以自我服务为主向公共服务转变,打造服务型政府。其次,从各自为政的业务系统向信息整合转变,目前已通过一期努力基本实现目标。第三,从以信息发布为主向网上办事转变,如今已完成局部实现,未来还将进一步深入开展此项转型业务。第四,从以硬环境建设为主向系统性应用转变。信息化的核心就是应用,只有更好的应用信息化建设成果,才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到2015年底,智慧舟山港将在稳固的基础上实现业务联动、协同工作和流程优化,并为下一步面向2020年更高层面上的发展奠定基础。

“车联网”描绘“智慧的交通”美好未来

随着无线宽带互联网的广域覆盖以及智能汽车技术的发展,我们驾驶的汽车在未来几年会大规模开始进入车联网时代,车辆会联入互联网以及城市道路监控物联网。

据权威市场分析公司预测,到2017年全年销售的近一亿辆新车中将有50%的车辆会联网,这个比例会在2020年增加到80%。 这些联网的车辆会以极高的频率(100毫秒级别)产生大量的数据(上百项车内传感器数据项目)。

这些数据会被不断涌现的汽车制造销售商、专业的车联网以及政府车联网服务平台进行实时采集、处理、存储与分析,用于更智能的自主驾驶服务、更及时的车辆故障诊断预测、更实时的交通信息及诱导服务以提高出行效率减少城市交通拥堵。

这些车联网大数据同时会与互联网社区网络数据以及汽车企业拥有的客户数据进行融合并深度挖掘,进而更有针对性地为车主和车辆驾驶者提供丰富的信息、娱乐和电子商务服务。

IBM的大数据平台能够支持车联网应用。IBM中国研究院物联网研究正在将这些能力提高到更高水平,如每秒处理百万量级的传感器监控数据的处理与高效存储、查询等,并同车联网行业领先的合作伙伴一起以此为基础建立智慧车联网应用以及基于云计算的车联网服务平台。

9.构建和谐交通 促进交通发展 篇九

(一)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加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二)推进学校规范化建设,均衡发展城乡教育、公民办教育。

一是大力改造农村薄弱学校。我市主体教育是义务教育,大头在农村。目前,我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与城市、县城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即使市区内的学校,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些边远乡村还有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弱的薄弱学校,这与义务教育的公平性不相符合。因此,我们将结合国家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利用国家大力扶持义务教育发展的政策机遇,实施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规范化建设工程,通过布局调整、加大投入,大力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同时,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认真解决好他们的福利、待遇等问题;加大城乡教师交流互动力度,大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努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通过三年左右的努力,消除全市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缩小农村学校之间的差距,推进县(市、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三是扶持壮大民办学校。近几年我市民办教育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全市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今后全市教育总量新的增长点。由于民办学校起步较晚,发展主要依靠自身机制,因此,民办学校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迫切需要得到更多更大的支持。我们已着手全面调查研究民办教育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将切实加大政策、资金、师资、管理上的投入力度,扶持民办学校持续健康发展。今后一个时期,将以中等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为重点,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在“十一五”末,使全市民办教育总量达到教育总量的20%以上,民办普高、中职在校生比重达到高中阶段教育25%以上。

(三)加强弱幼学生群体教育。

一是加强特殊教育。目前,我市有适龄“三残”儿童8000余人,大量学龄儿童随班就读,而在市内专门的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仅有160余人。今年内,我们将完成xx市特殊教育学校二期工程,使其在校生容纳能力达到500人,教育层次延伸到中等职业教育;同时,争取上级和各方支持,筹备建设市残疾人(学生)职教培训基地,逐步使特校毕业生掌握一门职业技能乃至精通一门职业技能。“十一五”期间,我们还将加强区市县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加上随班就读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的需求。

三是加强学前幼儿教育。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目前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为62%,农村幼儿入园率亟待提高。今后一个时期,按照“各区市县政府重点办好1—2所公办示范幼儿园,各乡(镇)政府所在地办好1所办园条件完备、办园水平较高的中心幼儿园,鼓励和支持农村集体举办幼儿园(班),大力发展民办幼儿园”的思路,统筹协调发展学前教育,逐步形成以省级示范幼儿园为龙头,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的幼儿教育格局。到2010年,全市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85%以上,基本实现幼儿教师专业化,幼儿园园长全部持证上岗。

二、实施“和谐校园”工程,全力打造持续发展的支撑平台

学校是实施教育、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也是构建和谐教育的基础平台。因此,只有以“建设和谐发展的学校,培养和谐发展的教师,造就和谐发展的学生”为目标,坚持不懈地实施“和谐校园”建设工程,才能真正把和谐发展xx教育落到实处。

(一)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校园人际关系和谐。

一是加强学校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促进班子和谐。建设和谐校园,领导班子既是组织者、推动者,又是示范者、引导者。通过创新选人用人机制,选准、用好学校校长,不断优化学校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智力结构和心理结构,加强学校领导干部的培训教育工作,努力在全市学校普遍建成公正为人、公平处事、团结协作、廉洁奉公的学校领导班子。

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职工和谐。教职工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主体。推广xx县实施教师“健康工程”“安居工程”等经验,尽快改善农村学校和边远学校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在教职工中提倡宽容、诚信、友善的精神,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个人品质素养;提倡友善、沟通和换位思考,互敬互助,构建宽松、融洽的教职工人际环境。

三是推进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促进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和谐。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不断深化校务公开工作。坚持刚性制度约束与人性化管理的和谐统一,改变单靠“硬性”的行政指令要求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做法,在依法依规、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把各种任务、要求和教师的态度、感情、利益、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以公平的理念创造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激励和分配机制,努力形成一个齐心协力创业干部的和谐团队。

四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和谐。师生和谐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根本。引导教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和宽容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和爱,还要让学生学会尊重和爱,形成“师生平等,民主和谐,情感交融,交流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使教育过程成为师生交往、互动合作、共同发展的过程。

(二)维护安全稳定,促进校园育人环境和谐。

一是抓好学校安全稳定保障体系建设。抓好学校安全工作,确保师生安全和学校稳定,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第一责任,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结合实施学校规范化建设工程,全力消除学校危房和设备设施中存在的不安全隐患,建设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建立健全学校安全责任制,形成强有力的责任体系,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建立和完善学校日常安全管理制度、安全隐患排查制度、安全预警机制生安全事故应急制度;强化安全教育和安全事故应急预演,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以防为主,重点防范危及师生安全的校舍危房倒塌、校园拥挤踩踏、食物中毒、交通、火灾、溺水等事故;配合有关部门大力整治学校周边环境,优化育人外部环境。建立维护稳定工作的有效机制,形成良好的信访工作秩序,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加强矛盾排查,及早发现苗头,及时加以解决,尽量减少重大信访和越级信访。

二是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先进校园文化是和谐校园的灵魂。学校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和阵地,必须加强先进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引导他们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其次,弘扬校园先进文化主旋律,广泛开展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争当“五好”小公民活动,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第三,指导各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努力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风格。

(三)抓好教育教学,促进校园教育成果和谐

教育教学质量是构建和谐教育的核心,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具体成果反映。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坚持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诸方面的有机统一、协调发展,尽快建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实施和质量评价体系。首先,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客观规律,坚持教书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环境育人,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五爱”的思想感情,遵纪守法、公平正义的做人品格,诚信友爱、宽容豁达的人文素养,文明有礼、勤俭自强的传统美德,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法制意识的现代公民。其次,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转变教育观念,推进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求知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适应社会需要和未来发展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努力实现社会需求与学生自身发展的和谐。第三,重视学生健康教育。加强体育教学和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形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懂得关注健康、热爱生命,学会承受和释放心理压力,保持健康心态,调节心理平衡,促进健康成长。第四,加强美育和劳动教育工作。通过学校的音乐、美术等课堂教学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加强学生生产生活实践技能的培养和锻炼,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和适应生活的能力,努力使每一位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和谐人才。

三、立足服务经济社会,努力营造支持发展的外部环境

教育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系统,而是与经济社会紧密相连,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构建和谐的xx教育,离不开“党政重视教育,群众理解教育,社会支持教育”的和谐外部环境,这就需要教育主动融入xx经济社会发展的洪流之中,需要教育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需要教育对部门、行业帮助支持的积极争取。

(一)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发展,为建设和谐xx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二)树立教育良好形象,赢得人民群众的满意和认可。

一是提高教育的公众参与度。市、县教育局将逐步建立和完善重大教育决策实施听证制度和咨询制度,以使各类教育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弱势群体能够充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在学校管理的决策活动中,也要逐步建立听证制度、咨询制度和监督制度,保证教师、家长、学生、社区人员等所有教育利益相关者能有机会参与教育的公共治理。二是坚定不移地纠正教育行业不正之风。进一步规范学校收费管理制度,全面落实“一费制”,实行“阳光收费”,坚决治理学校乱收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严惩体罚学生、乱订滥发资料、有偿家教等损害教育形象的人和事。三是预防和治理教育腐败。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和校务公开,增加办事透明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严肃查处招生、干部教师调配、学校基建维修工程和大宗物资采买等方面的不廉洁行为。

(三)加强教育对外宣传,争取各级各方的理解和支持。

10.构建和谐交通 促进交通发展 篇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的健康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国民健康素质已经成为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而卫生事业作为公益性的社会事业,其改革的程度和力度明显滞后于经济改革的现实状况,已经引起了人民群众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强

烈反响,这不但影响了医患之间的和谐,而且也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和谐,成为社会不和谐的突出问题。如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笔者就此谈谈个人管见。

卫生部部长高强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出了三点要求:第一,加强医患沟通,努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所在;第二,加快卫生事业的发展,努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根本措施;第三,加强正面宣传,正确引导舆论,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手段。因此,要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首先要充分认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意义,继而从五个方面构建医患关系:

一、构建医患关系的正确态度。人是和谐社会组成的基本元素,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老百姓最怕得病,怕就怕在生病治病得花很高的医疗费用。如果人民群众对医疗望而却步,不能享受基本的医疗服务,就没有医疗的可及性和公平性可言,就失了基本权利.因此,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以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为重要前提,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的组织部份。就医患关系固有的知识信息不对称形成的不对等性,医务人员则应当认识到自己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先行者,医疗机构也要认识到自身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主导方面。从现在做起、从能做的做起、从我做起,身体力行,才是我们构建医患关系的正确态度。

二、良好的沟通是医患双方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基础。无论是医务人员还是患者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人,彼此之间应当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在医患关系上体现的是一种配合与合作的关系,为达成这种良好的关系就要以患者健康为最大利益,需要进行医患沟通。只有通过医患沟通,医务人员才能了解并满足患者被理解、受重视、受尊重的要求,用爱心赢得患者的尊重。才会使患者领会医务人员的良好意愿并能有效表达对医疗活动的要求,医务人员才能体现崇高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才能体现作为医生的价值。也就是说,只有良好的医患沟通才能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才能实现医学事实与医学价值、医学知识和人性目的的和谐统一。

三、加快卫生事业的发展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根本措施。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最终还是落脚在加快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份,必须落实在每个环节乃至每个细节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归纳起来无外乎就是强化软件和硬件的建设。就硬件而言,创造舒适的就医环境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保证有足够的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宜的设备设施,能提供优质、高效、低耗的医疗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从软件上讲,就是要全面推行质量管理,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强化医务人员的技能培训,激励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改善服务态度,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体现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思想,才能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

四、以基层单位和科室为基础,构建和谐卫生窗口。不同社会阶层客观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需求和不同的社会矛盾,这些需求和矛盾大都通过社会群体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各个社会服务窗口上,希望得以满足和解决。因此,社会服务窗口往往成为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焦点、热点部位,而这些矛盾和问题,有的呈现在现象上,有的则却是本质上的;有的是管理制度上的,有的却是体制机制上的;有的是部门问题,有的却是社会问题。但就医疗卫生部门而言,理当作好自身份内本职工作,力求缓解或解决这些社会矛盾问题,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努力。因此,构建和谐卫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份,构建和谐窗口是构建和谐卫生的关键。而和谐窗口的构建必须是以基层单位和科室为基础。就构建和谐卫生而言,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和谐务实、可持续发展的卫生发展规划,营造和谐、优良的卫生发展环境,建立和谐、灵敏的医疗卫生管理体系,完善和谐、充满活力的医疗卫生内部运行机制,构建和谐、互动的医患关系等为主要内容;就构建和谐单位而言,应以班子团结、决策民主科学,同事互相包容、互谅互让、有强烈的集体荣辱感,环境优美、服务质量优化,机关面貌一新,自觉依法行政、程序公开透明,制度健全、监管有力,工作效率高、服务效能实等为主要内容;就构建和谐科室而言,应以紧紧围绕单位中心工作,认真履行职责,满负荷运转、高效率工作,职工团结协作,服务大局,相互支持,各尽其才,环境整洁,服务态度良好,办事效率快捷,工作质量一流等为

主要内容。只有构建好“和谐科室、和谐基层、和谐卫生”才能外树形象内强素质,恪尽职守,营造良好的和谐卫生窗口形象。

五、正确的宣传舆论引导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手段。如果我们不从大局观念、整体利益出发,不能正确引导热点问题,不能确保医疗卫生体制的深化改革,就很难有效化解和消除社会矛盾,就很难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最终受到伤

害的仍然是人民群众。这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问题,也是社会各界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因此,要加强正面宣传,正确引导舆论,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当前医疗服务水平的现实基础,客观公正地评价医务人员,充分理解和尊重医务人员的辛勤劳动,用实事求是的态度让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当前医学发展和各项诊疗技术的局限性、风险性及其疾病转化的不可预见性。只有选择正确的舆论导向,才能使医患关系朝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作者单位:地区卫生局)

11.构建和谐课堂 促进学生发展 篇十一

[关键词]和谐;民主;发展;互动学习;合作探究;相互启发

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有两个,即教师和学生,和谐课堂要靠师生的共同努力來实现。在教学中,和谐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一个成功的课堂教学成果是由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填充教师那优美易懂的语言、细致耐心的讲解、巧妙深入的指导和学生自主发现、合作交流、探索创新的学习行为为灵魂的有机生命。

要使这个神奇的生命更具活力、朝气蓬勃,需要营造和谐完美的课堂氛围,具体应具备以下要素: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组织者,班级工作的管理者、领导者,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规范,教师的观点态度、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风尚:为人师表,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为全体学生作出表率作用,只有这样,才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构建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往,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孔子说:“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孩子只有喜欢你,尊敬你,才能喜欢你上的课,才会乐于接受你传授的知识,大胆地在你面前流露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仅是简单的教授与学习的关系,更多的是交往中积累起来的人与人、心与心、情与情、关心有爱护的关系。学生所在的班集体好似是自己的家一样,要给学生家的幸福感和被爱的温暖,所以,教师要在行动上主动的加深与学生的交往,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投入全部的情感,爆发出自己真挚的感情,用自己的真诚影响学生。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师爱的无穷力量。

2.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保持平等、民主的师生人际关系。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你的皮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确切的说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所以,应遵循一定的生活准则、道德准则、法律规范,做到不侮辱、歧视学生,与学生保持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孩子的心灵是单纯的、脆弱的,我们应该留心孩子每一点细微的变化,做孩子值得信赖的朋友,倾听孩子的诉说,分享孩子的快乐,而一些不耐烦的斥责只能让孩子更自卑,对学习更加恐惧和厌倦!

3.走近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教书育人是一名人民教师的基本职责。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人与人之间关心、帮助是人类社会尤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美德。因此,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是一个教育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面对这一神圣的职业,我们要有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把教好书、育好人作为自己人生的最高追求。

4.为人师表,率先垂范。自古就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说,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必须以满腔的热情对待事业,对待学生以外,还必须自觉地,高标准地去塑造自身的人格,从而才能培养出学生健康的人格。培养人的工作关系着国家民族的未来与发展。作为一个人民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和学生对教师角色的期望。正如孔子所说: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二、有效的进行课堂交流

课堂言语交流中,教学信息的发送与接收主要通过言语,声音、身体或情境等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的方式来完成。有效的言语交流能促进完美师生关系的形成,能有力的推进课堂的教学进程,老师们是否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1.教师必须要有清晰的教学思路,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要有规划、有策略,有目标的提出问题,所提任务的导向必须明确而具体,让学生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2.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让学生间互动学习、合作探究、相互启发,只有自由交流才能在灵感实现时就能与同伴分享,获得最广泛的支持。主动参与学习,需要教师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乐于探究问题,需要教师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交流与合作,需要教师协调学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学生间的关系应体现平等、互助、合作、竞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合作,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重点关注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在启发中获得新知。

3.有机拓宽课堂交流的途径。可以有选择的从听、说、读、写、做等几方面着手,来拓宽学生间的交流渠道。在教学的时候,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在画一画、做一做、贴一贴、听一听、看一看、演一演、评一评、试一试等活动中积极参与,形象生动地获取知识。读一读、想一想、划一划、说一说、写一写,让学生与老师互动,为学生提供更多交流互动机会,以提高学生积累知识的能力。

4.评价方式要多元化,教师的课堂评价要尊重学生的天性、激发学生的灵性、调动学生的悟性。教师要满腔热忱地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富有激情,用教师的情绪、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享受学习的快乐。树立学生合作交流的信心,让学生逐步养成会听、会说,能思考的综合学习能力。

三、正确对待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不遵守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果的行为。这样的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常常引起课堂纪律问题。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不仅影响自己的学习,同时也影响课堂上其他学生的学习,甚至会导致全班纪律恶化,破坏课堂秩序,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消除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需要从了解学生心理出发,因材施教,使有问题行为的学生逐渐走出心理误区。教学中,我们曾遇到过有的学生由于学习的基础差,课堂上不能有效进行学习交流,思维混乱不成熟,举手回答问题很积极,什么问题都抢着要回答,但真让他回答了,他的语言却组织的十分混乱、观察问题只顾表面不求实质。时间一长,他在学习上便渐渐表现出冷漠无趣,由于成绩的不理想,也导致与家长的对抗,叛逆的行为逐渐增多。对待这样的学生我们就应该采用创设愉快的情境,调节厌烦心理的方法。把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精心的设计,使其生动有趣,这样从感性上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他们想学、乐学、创新学的欲望。有的学生面对学习的压力,缺乏心理承受能力,产生畏惧怕错的心理,又不能得到教师及家长及时的理解及正确引导帮助,丧失勇气和进一步学习的信心,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逃避和畏惧心理。

此时,要运用成功机制帮助学生战胜恐惧心理,疏导逆反心理。教师应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创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对学习逐渐产生兴趣,并能正确面对失败,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法。

12.构建和谐课堂促进主体发展 篇十二

一、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 情感是指对接触到的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教师要使学生乐于参与知识的学习, 就必须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在学习某门学科时总是带有一定情感的, 这种情感的投入与学生学习该学科中所获得的体验密切相关。因此, 我在上课时总是衣着整洁端庄, 精神饱满, 面带微笑, 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平等的信息, 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与我们平等相处, 是和我们一起探索研究学习的。我接任的班级都是起点比较低或者学习习惯比较差的, 首先我努力从情感上去取得学生的信任, 今年我新接任的五年一班, 也是我第一次接触新教材, 在中秋节的那天上午, 正好上“分饼”一课 (分数的再认识) 。当天下午, 我把家里的四盒月饼带到班级来, 我告诉学生, 上午咱们是纸上谈兵, 下午我们集体过一个真正的分饼尝饼的中秋节, 学生们一听都非常兴奋, 整个教室沸腾了。我要求学生用今天所学知识公平分饼。看着学生们兴高采烈地分饼、品尝月饼, 我感到和孩子们的距离拉近了, 我相信孩子们也一定会感受到老师给予他们的爱。由爱产生的积极情感才能转化为动力, 并爱屋及乌地爱上你的学科。

二、引领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探究, 达到情境与问题的和谐统

新课程非常注重问题情景的创设。我个人认为, 情境不仅仅是用来引入新课的工具, 好的数学教学情境, 一定蕴涵着丰富的数学内容和数学思想, 要能够很好地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还要紧紧围绕着“数学”的核心问题贯穿课的始终。我校一位数学教师在上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搭配中的学问”时, 利用本校资源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我校与新村小学开展“手拉手”举行夏令营活动, 午饭时先要进行配菜, 谁配得好就可以聘为“配菜员”, 那么应该怎样合理配菜呢? (出示荤、素菜名) 本课设计时教师充分利用本校资源, 大胆将课本中的例题与练习进行改编重组, 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串———“配菜”“配衣服”“配房间”等一系列生活中的搭配问题, 将学生的数学学习置于系列生活情境的“大课堂”中, 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 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并从中发展数学能力。这种好的“情境”能够引领学生思考、探究, 建立数学模型, 明晰解决问题的方向, 使情境创设和问题解决达到和谐统一。

三、实现动与静的和谐共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对小学生而言, 动手操作是建立表象, 获得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在数学学习中, 同时关注学生活动中高层次的思维活动, 让学生在动与静的不同活动中去感受和体验, 达到动与静的相对和谐。如在“搭配中的学问”一课中, 教师安排了动手操作, 通过“照相”环节, 给“衣服”“裤子”“裙子”搭配成套, 动手摆一摆, 连一连, 并及时引导学生“你是怎么搭配的?”“你能将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么?”这样让学生在“动”之后, “静”下心来, 对活动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 将操作层面提升到“数学化”这一最基本的数学思维形式上, 有效地让学生体验到有序的数学思考方法, 对掌握的表层知识加以深化, 对蕴涵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有所体会, 有所感悟, 使动与静互相融合, 营造出和谐的美。

诚然, 要构建利于学生主体发展的和谐课堂,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 通过创设愉悦和谐的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究、去创造, 这样数学课堂才会真正涌动生命的灵性, 才会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13.构建和谐交通 促进交通发展 篇十三

湖北慧狮塑业股份有限公司

从租赁一个因引进进口设备而陷入困境的小企业起家,到总资产3个亿;从做一般CPP流延薄膜开始,到研发、生产一系列具有特殊功能、高附加值的特种高分子材料;从做食品、药品包装薄膜,到参与起草、制定中国包装产品行业标准;从一年销售100多万,到一年销售2个多亿,成为国内高端流延膜的重点制造商……,产品从当初单一的普通CPP薄膜,发展到今天涵盖食品、医疗、卫生、电子等多领域十多个系列几十个产品,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的比重越来越多。客户除了旺旺、双汇、金锣、徐福记、亲亲、宝柏、顶正等大型集团公司这些老客户以外,近年还增加了美国3M公司、美国艾利公司等一些新客户。截至目前为止,2011年公司产销各种薄膜 1.7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000吨,实现销售收入 2.2 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000万元,上缴各类税收 600 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00 万元。目前,湖北慧狮无论是按产销总量,还是按利税总额,已经成为全国同行业的排头兵。不到十年时间,慧狮塑业实现了快速跨越式发展。能取得这样的发展成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紧紧依靠广大职工,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现企业与职工互利共赢。

一、搭舞台、建机制,给每一名职工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 绝大多数职工来到企业,并不只是为了一个饭碗,他们希望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希望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公司要做的,就是给他们提供一个好平台,建立一个好机制,营造一个好氛围,让他们的智慧和热情竞相迸发。我们认为,这也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一是实行自主择岗。职工可以自主择岗,自主选择和工作需要相结合,以尊重自主选择为主,职工个人有理由可以不服从分配。尽量让职工干自己爱干、想干、愿意干、能够干出成绩的工作。二是实行竞争上岗。定岗位、定目标、定待遇,3年一竞岗,能者上,庸者让。三是实行6年一轮岗。除特殊岗位以外,在一个岗位工作满6年的职工都要轮岗。四是实行落岗不下岗。即使在竞岗中被淘汰,也要根据职工个人意愿安排岗位,根据其能力、特长安排做力所能及的工作,一般情况下不淘汰、不辞退职工。这种机制,既为职工发展进步提供了机会,也激发了职工在工作中追求高目标、高品质、高业绩的热情,从而促进了公司的快速发展。2010年,公司有一条进口生产线由于计算机控制系统不正常,设备工程师们绞尽脑汁,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修不好,生产因此受到了很大影响,重新购买一套系统既要多花100多万元,而且要耽误几个月的生产时间。此时,恰逢3年一竞岗的时候。曾以高出北大、清华录取分数线因填报志愿失误而就读重庆大学,一直是财务出身的职工潘发林知道并了解情况后,凭借自己长期利用业余时间钻研学得的计算机知识和慧狮文化中“不服输”的精神,自告奋勇竞争设备部副部长,并立下军令状负责攻克这一难关,要求个人从比较舒适的财务工作岗位调到生产一线参与设备维护、维修工作。竞争上岗后,在他的主导下,一班人鏖战了5天4夜,终于取得了成功,为公司节约并减少损失1000多万元。由于潘发林的计算机理论水平日益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不断增强,2011年他被公司聘任为设备控制系统总工程师。

二、涨工资、加福利,给每一名职工分享发展成果的权利 在我们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王焕清的办公室正中央挂有一幅字,上面写了遒劲有力的12个大字:“天道酬勤、人道酬善、商道酬信”。在王总看来,办企业如同做人,人要有情有义,企业也要有情有义,如果我们用真心和诚挚对待职工,职工就会由衷地热爱工作、关心企业,这是我们企业和谐发展的不竭动力。为此,王总十分关注职工的工资、福利。近年来,我们公司劳动合同签订率、社会保险参保率、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率、职工加入工会率均达到100%,已连续5年每年为职工增长10%以上的工资,今年职工工资增长预计超过20%。公司从成立至今,职工的各类保险费用全部都是由公司支付,不从职工工资中扣一分钱。累计为职工缴纳各类保险费用1000万元,人均3万多元。截至目前为止,公司还没有发生过一起劳资纠纷,更没有出现过职工因为工资、福利等问题集体上访的事情发生。此外,职工家里只要有婚丧嫁娶,公司工会组织就会安排专人帮助张罗,并派人送去500百元钱表达公司的心意,公司领导只要有时间,也特意去登门看望、慰问。每逢节假日,公司都会给职工分发一些大米、食油、月饼、鸡蛋等,以表达公司对职工及其家属的感谢。对单亲家庭、困难户,公司工会每年至少2次定期上门问候、看望,有困难及时帮助解决,逢年过节还要多加500元钱给予补贴生活。2009年,公司还建立了职工大病救助补贴制度,对职工生病住院自费部分超过5000元的,给予20%—70%的补助。公司职工的住房情况逐年改善,今年,公司预算明年投入1800万元,准备还建两栋职工宿舍,以进一步改善职工的住房条件。目前,请示已经上报市政府待批。

三、建场地、添设施,给每一名职工参与文娱活动的空间 自公司成立以来,先后投入近3000万元,建设了一系列文化娱乐体育设施,包括:封闭的塑胶灯光网球场、塑胶灯光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室、棋牌室、麻将室、健身房、KTV歌舞厅等,同时,还配套建设有淋浴房、休息室。公司和车间、部门都分别组建了篮球队、乒乓球队、羽毛球队等,公司的几位老总都和职工一样分别参加球队的活动。公司经常组织一些对内、对外的篮球赛、乒乓球赛、围棋赛、象棋赛、扑克赛、麻将赛、卡拉OK赛等,每次比赛还准备了一些奖品。湖北慧狮的篮球队在整个仙桃小有名气。8小时以外的各种文娱活动,丰富了职工的业余生活,有利于职工身心健康,职工从中感受到了企业爱心的温暖,内生了作为公司其中一员的自豪感。同时,通过各种文娱活动,增加了职工相互之间的接触了解,融洽了同事之间的关系,团队合作意识更浓了,大家庭观念更强了,为公司做贡献、出成绩的热情逐年高涨。硕士研究生毕业的伍冬瑞,来慧狮主要参与新产品研发工作。刚来时,因为新环境不适应,加上想家,工作不安心,同事之间的关系也紧张,干了一年多,自己不如意,领导不满意。自从参加篮球队以后,人变得阳光起来了,身体一天天健壮了,同事之间的关系一天天融洽了,研发工作一天天顺手了,新产品、新专利一个接着一个。从2009年至今,共获得专利9个,研发并投产的新产品有直复乳白膜、高阻隔膜,初步估算为公司增加效益达千万元。2011年,伍冬瑞被评为仙桃市“优秀党员”。

14.构建和谐交通 促进交通发展 篇十四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机动车保有量迅猛增长,昆明城市机动化水平不断提高,交通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昆明城市发展的瓶颈.

作 者:昆明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  作者单位: 刊 名:云南科技管理 英文刊名:YUNNAN KEJI GUANLI 年,卷(期):2010 23(1) 分类号: 关键词: 

★ 扶贫经验做法

★ 经验共享!Windows系统

★ 网络推荐:营销智能系统的实践

★ 乡镇在小城镇建设经验做法

★ 交通工程考研经验

★ 司法所开展物管纠纷调解主要经验做法

★ 县工商局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经验做法

★ 浙江大学热能工程专业考研经验

★ 浅谈“福星工程”建设的经验论文

15.构建和谐交通 促进交通发展 篇十五

1.1 交通运输

交通是指从事旅客和货物运输及语言和图文传递的行业, 包括运输和邮电两个方面, 在国民经济中属于第三产业。运输有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五种方式, 邮电包括邮政和电信两方面内容。本文主要研究交通运输部分, 而不涉及邮电方面。在我国行政管理的命名上, 对交通及运输的含义并没有严格的划分 (例如交通多指公路交通, 交通部实为公路水路交通部) 。但是总体来说, 交通偏向于“设施”, 而运输则指“运输活动”。二者的含义外延部分有部分重叠。

由于本文着重探讨交通运输与城市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 在此, 文章并不对交通、运输或交通运输的含义和用法做深层次的区分。

城市内部交通可以作为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且研究城市内部交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的文章已有很多。所以本文主要关注城市外部交通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

所谓城市外部交通是指连接城市及其外部空间的沟通方式。是以城市为基点, 将城市内部的货物及旅客运送出城市以外的空间, 或者反向运送的过程。交通运输主要有五种方式: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和管道。根据运送对象的不同, 可分为货运及客运两大类。货运包括以上五种方式, 而客运只包含除去管道以外的其他四种运输方式。

这五种运输方式各有优缺点, 在一定的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下有其各自的合理使用范围, 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运输体系[1]。

1.2 城市发展的内涵

据统计, 关于城市的解释和定义多达上百甚至上千种, 因此对城市发展的解释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 例如从经济学、人口学、发展学的角度等等。

虽然对于城市的定义各不相同, 但是透过这些定义仍可以发现城市所具有的一般性的特点:第一, 城市是一个人口相对密集、经济相对发达的规模较大的区域, 以非农人口为主。第二, 城市具有一定的职能, 在古代, 城市以其军事、战略地位为主, 在现代, 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职能地位则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第三, 城市的产业结构以第二、三产业为主, 而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则是位于城市周边农村的主要产业。

在人口学的角度, 城市的发展是指人口结构向非农人口的转变。从发展学的角度看, 尤其是从社会生产方式的角度看, 城市是一个由社会劳动分工决定的, 具有一定产业、人口规模和空间形态的地域经济社会和自然综合体。城市的发展, 是建立在社会劳动分工基础上的, 由产业、人口、空间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推进的自然历史过程。

也就是说城市发展包括了城市经济发展、人口发展、空间发展、社会发展、环境发展等多个侧面[2]。

2 交通运输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与促进

2.1 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 在此, 主要从城市经济方面来进行分析。

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带动多种产业的发展, 这是由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或间接的并且相互联结、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所决定的[3]。

拿铁路建设为例, 根据近十年的数据, 经测算铁路里程与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关系数为0.959, 接近于完全正相关系数1, 这说明两者高度正相关, 相关关系密切。铁路建设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同时, 国民经济的发展又为铁路建设提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可以说, 两者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并且, 根据1952年至2008年我国铁路基本建设投资额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名义数据, 测算得到铁路基本建设投资每增加1%, 可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088736%[4]。

2.2 交通对城市发展的促进

2.2.1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向前诱发效应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再次以铁路基建为例, 铁路建设投资会带动钢铁产业、水泥产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就钢铁而言, 不仅铺设铁路线上的轨枕需要大量的钢材, 铁路建设对钢材的需求还包括基建用钢以及桥梁用钢等等。根据相关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 1998年至2003年, 我国铁路基建投资平稳增长, 每年铁道部用钢量基本保持在260~330万吨左右。进入“十一五”时期 (2006~2010年) 后, 我国更是加大对铁路建设的投资, 按照当前的投资水平及增长的速度, “十一五”时期铁路建设投资大概在21378亿元左右, 是前三个五年计划总和的2.6倍。若按照平均需求计算, 在“十一五”期间, 铁路建设一般钢材需求量为5986万吨, 钢轨的需求量是1129万吨, 道岔则为6.2万吨。目前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 我国钢铁行业也受到严重冲击, 因此, 加大铁路建设有利于我国钢铁行业应对经济危机, 平稳健康发展。

除对钢铁水泥等行业的带动作用外, 加大铁路建设投资还会增加就业岗位, 缓解当前就业压力大就业困难, 失业率高的现象。2009年我国对铁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6000亿元, 据统计, 该措施创造了600万个岗位, 消费钢材2000万吨, 水泥1.2亿吨,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5个百分点。

2.2.2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向后波及效应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向后波及效应是指当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后, 由于运输条件的改善, 运输成本的降低, 运输时间的缩短, 运输能力的提高等因素从而带来的投资环境的改善以及国内市场的扩大等进而带动经济发展的效应。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向后波及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交通基础设施环境的改善通过产业链的联动效应会促进周边基础环境的改善。

(2) 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可降低企业的物流及仓储成本。

(3) 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扩大国内产业市场, 包括农产品消费市场、资源消费市场及旅游消费市场等。

(4) 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增长[5]。

3 交通与城市发展不均衡的原因

3.1 没有通盘考虑交通与城市规划的发展方针

为保证交通与城市协调发展, 政府应打破行政区划和职能部门的限制, 根据城市功能和产业特点, 充分发挥交通基础设施的优势, 通盘考虑两者的协调发展。在我国宏观的中长期规划中, 通常是由发改委进行并制定综合规划研究。而在国家层面不同的交通方式的发展战略则是由不同的交通部门, 如铁道部 (铁路发展规划) 、交通部 (公路水运发展规划) 和民航总局 (航空规划) 来制定, 这极有可能存在部门利益导向。

而就城市发展而言, 明确自身特点、对城市进行正确的定位并由此制定正确的发展方针政策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需要结合环境条件和自身因素, 还要有动态发展的眼光。不能只图眼前或自身的利益。但是, 当前中国城市的发展存在着“冒进式”的状况, 这其中不乏官员为了追求政绩, 对城市进行错误定位, 给社会资源带来极大的浪费。

3.2 交通建设与城市发展的需求不协调

城市很难对城市以外的交通进行管理控制, 因此城市对外交通的供应主体远比城市内部交通复杂, 可协调性也更差。由于城市不能对城市对外交通施加影响, 这就难以保证城市对外交通与城市发展的需求相匹配, 导致城市真正的需求难以得到有效的反映[6]。

4 思路与对策

交通与城市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从双向来探讨的。不仅要考虑城市发展对交通的需求, 确保城市化进程。同时, 也要注意到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反向作用, 适当调节城市发展的速度。为了保证交通与城市协调发展, 现提出以下建议:

(1) 加强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的协调作用, 为此, 应发挥政府在制定方针策略上的主导作用, 以“和谐社会”的基本思想为指导, 统筹不同区域交通与城市的协调发展。

(2) 发展针对城市发展预测的基础科学研究, 准确对城市发展的速度、方向进行预测, 以确保交通基础设施能够适应城市的发展, 并引导城市健康发展。

(3) 根据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 结合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和适用域, 对综合运输交通系统进行统一的规划, 以确保交通系统内部不同运输方式能够健康、有序协调发展。

(4) 加强市场经济的基础作用, 实习投融资机制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作用, 努力开拓新的私人投资模式。运用市场经济中“看不见的手”来帮助交通运输的投资与运作[7]。

参考文献

[1]刘芳.交通与城市发展互动作用机理与适应性评价方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

[2]李苓.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战略[J].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3]荣朝和.关于铁路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问题的探讨[J].中国铁道科学, 2001, 22 (4) .

[4]贾丽斋, 李卫东.我国高速铁路客运需求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5]李婷.我国铁路建设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及最优投资规模的确定[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6]Fujita M, Mori T.The role of ports in the making of major cities:self-agglomeration and hub-effect[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6 (49) .

16.构建互信关系 促进中蒙和谐发展 篇十六

蒙古国总统查希亚·额勒贝格道尔吉总结双边关系时曾说:“可以说双方互信关系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胡正跃也说过,通过双方领导人的不懈努力,蒙中两国关系正在不断巩固和进一步向前发展。

任何国家关系发展到非常高的水平,皆可能出现不固定的“踏步”状态,这是国际通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蒙中关系也脱离不了这种情况,例如“中国威胁论”这一观点,在部分蒙古人中流传,以至于影响到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健康发展。“互信”是两国关系最重要的因素,如果双方达不到这个要求,共同发展即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蒙中两国关系成功发展的今天,为什么还有少数人存在这样的观点呢?应有以下几种原因:

1、历史的原因

蒙中两国从历史上看是息息相关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蒙中两个国家的关系曾存在过一个统治另一个或者一个被另一个管辖的历史,到今天它们成为两个国家,是有其历史原因的。上个世纪苏联人在蒙古国经略了近70年,打破了苏联的控制之后,现代蒙古人民追求民主、追求发展的意识越来越强烈。

200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蒙古国建交60周年的时候,北大蒙古学研究中心主任王浩在蒙古国立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发表演讲,提出要“让蒙古年轻人正确了解历史事实”的观点,否则就会影响到两国人民的友谊和互信。要了解蒙中两国的历史,对未来两国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现在两国政府都在积极努力开展工作,这对构建互信发展的中蒙双边关系具有积极的意义。

2、与小国思想有关

蒙古国与中俄两个大国相邻,自己又没有出海口,经济薄弱、幅员辽阔、人员稀少等原因,导致了蒙古人有被两个邻国控制的恐惧心态。

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到今天30多年来,中国政府实施的改革开放的政策获得了巨大成功,众多调查表明,中国到2020年不仅会成为影响东亚的经济动力,也会成为对世界经济和政治产生重要影响的大国。在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产生重要影响的当今时代,蒙中两国关系如何发展必然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很多学者认为工业落后、经济基础薄弱的蒙古国很自然的会被中国经济冲击,所以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在蒙古人看来会成为一种危机,这使得“中国威胁论”这一说法一直存在着。

根据蒙古一家民调机构对2100位成人所做的一项调查,在让受访者挑出他们认为最值得蒙古信赖的伙伴时,俄罗斯排在第一位,得票率第二位是美国,排在第三位的是日本,中国仅排第四位,民众的心理认知与中国在蒙古国实际具有的影响和地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3、互联网带来的负面影响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好处,但是它的负面影响也显露出来。比如,中蒙两国互联网用户随意发表了带有负面影响的信息,或者随意发表带有自己负面情绪的文章。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有些网民发表歪曲蒙古历史、否认蒙古独立、诋毁蒙古的文章,并让中国人进行自由的讨论。发布这些消息的网站有很多,其中有一个比较知名的“中国英雄”网站讨论得最为热烈。此网站上发表了诸如“外蒙古国会讨论回归中国问题”“不收复外蒙古中国没有一日宁静”“独立的蒙古国给中国北疆带来危险”“醒狮”“内外蒙古问题与中国民族论”“蒙古和平统一方法”“成立外蒙古收复协会”等等,这些文章引起了很多人热烈的讨论,这类报道不断的在网上出现,并且网络上还出现了一张蒙古成为中国一部分的地图,造成了负面影响。

同样,观点不一致的蒙古人也在网络和书刊上发表一些负面消息。“古时候乞丐路过的地方麻烦不断,现在中国人在哪里,哪里就麻烦不断”等文章在蒙古网站上也经常看到。这种情况对两国人民的互信和友谊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所以一定要认真审核互联网和出版物上出现的有关影响两国关系的文章和报道,并对不当之处进行更正。同时多在蒙中两国互联网、电视、电影和广播上宣传增进两国人民互信和友谊的报道,为以后两国关系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理性分析,“中国威胁论”的观点并不恰当,原因在于中国当代施行的有关安全的新主张、外交政策理论以及执行的外交政策都表明中国正在走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

中国在1996年发表了“中国安全形势新观点”,宣布实行以经济外交保障国家安全的政策。2002、2003年的外交观点和中国奉行的“中国和平发展”的政策相统一,这成为了中国外交和军事发展的主要依据。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军事发展是保障国家强盛的根本,中国的发展也必然带动周边国家的发展。中国外交安全的目的是为了民族独立,领土完整,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生态安全。中国学者多次阐述中国安全形势的新目的是从单方面维护到双方互信互利,以保障互相安全为目的。

这些观点,与本世纪初中国宣布“和平崛起”的外交政策和近年来中国实施的“和谐中国”的政策,都完整体现了中国高层传达的对外政策理念。10年前,中国总理的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说:“昨天的中国,是一个古老并创造了灿烂文明的大国。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改革开放与和平崛起的大国。明天的中国,是一个热爱和平和充满希望的大国。”同样,2005年4月时任中国国家主席的胡锦涛在雅加达举办的亚非峰会上首次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并且在联合国成立50周年庆典期间,胡锦涛主席从理论上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和“中国和平崛起”的理念。北京一名研究国际关系的学者说过,“中国与周边国家建立的互助互信政策使得中国与蒙古国成为关系密切的永久可信邻国”。

2012年8月,中国国务委员戴秉国正式访问蒙古国,蒙古国总统查希亚·额勒贝格道尔吉会见时戴秉国表示,中蒙互为重要邻国和战略伙伴,除了友好和谐共处,别无更好的选择。中方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对蒙睦邻友好合作关系,这不是空话,而是落实到实实在在的行动中。戴秉国表示,中方真诚希望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同蒙方携手合作,共同发展,当前两国合作面临重要历史机遇,发展前景广阔,双方加强高层交往,深化战略互信,扩大务实合作,增进人民友谊,使中蒙关系成为政治上睦邻友好、相互尊重,经济上相互融合、互利共赢,安全上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感情上相亲相近、世代友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4、如何看待“中国威胁论”的观点

“中国威胁论”这一观点不恰当,并要摒弃这种观点。我们知道,中国对其他国家的影响正在逐渐增多,中国对其他国家和世界的重要影响现在有,未来也会有,这并不会成为一种危机,反而会带来一种前进的动力,给蒙古和世界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用“中国影响论”代替“中国威胁论”在当下来看是比积极的,用这个新观点为基点,来执行外交政策对彼此都是非常好的选择。这个“影响”也是双面的,要从积极意义的角度考虑问题。蒙古国应该正确处理与中国的关系,两国融合与合作是积极的选择,否则这种“影响”就会带来负面效应。

作为蒙古国公民,我们在讨论“中国威胁论”这个话题之前,更应该思考如何在中国这个大国影响下与之适应和与之相处。中国现在对外宣布实行不侵略政策,即主张和平外交政策,所以不可能以武力来对待蒙古国。从另一方面来说,蒙古国部分人由于自身的轻浮、安逸、缺乏韧性和错误判断等原因,对发展中的中国有一定的误解也在所难免,应以宽容的心态处之。

5、建立互信才能和谐发展

现在,蒙中两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两国的合作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是全球化大环境下的正常情况。然而,这种进程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我们能和中国正常相处吗?蒙中两国真能达到互利互信吗?这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我们深思,我们应该从国家和民族的高度看待这些问题,从切合蒙古国的发展实际出发,分析蒙古未来发展趋势,制定符合国家利益的相应政策给予保证,促进蒙古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只有与中国建立正常的互信关系,才能全方位地理解蒙中两国关系的关键点在于“和谐发展”四个字上。不要相信“中国威胁论”“中国侵略论”“中国同化论”等观点,这些观点会让人的思想走向偏颇,甚至出现走向对立的极端情绪。现今蒙古国人民应该摒弃“中国威胁论”这个虚无的理念,积极寻求共同发展的良好机遇,这才是正确的发展路径。我认为应当向为世界发展做出贡献的中国和人民致敬,并与中国和睦相处,在这个大国高速发展的今天,蒙古国应当思考如何把它转变为促成我们发展的优势,并从中找到与中国走共同发展的道路,这才是目前最好的选择。因此,加强蒙中两国人民的互利互信,保证蒙中两国人民关系的健康发展,对蒙中两国的新一轮发展具有重要现实和历史意义。

上一篇:我和我的老师作文800字下一篇:《老虎拜师》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