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024-07-29

教学设计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精选12篇)

1.教学设计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篇一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执教者:林晓莉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思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感受叶老的认真、平和。【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感受叶老的认真、平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3min(出示爬山虎图片)同学们,你们瞧!知道这是什么植物吗?(对了,爬山虎)这学期我们学过一篇有关爬山虎的文章是?(《爬山虎的脚》),谁还记得是哪位作家写的呢?(叶圣陶)(知识掌握得很牢固。)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写的也是叶圣陶家的爬山虎,但是作者是肖复兴。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儿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齐读课题,教师出示课题)。

同学们,这片爬山虎,绿绿的,充满了生机,我们一起再美美地读课题。(有感情地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作者肖复兴先生是《人民文学》杂志社的副主编,在他46岁时写了一篇文章回忆15岁的一个不平凡的夏天,原文题目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怀念叶圣陶先生》,也就是我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从这个原文就可以看出,在这个不平凡的夏天,他与叶老先生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哪两件事呢?答案呀就在我们的课文里。请同学们翻开课本,自由地读一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开始吧!(2min)

预设:1.你最快,你先来 找得又快又准确。

(板书:修改作文 邀请做客)

2.课文哪几个部分是写修改作文的呢?(修改作文1-5 邀请做客6-10)

你真是火眼金睛!一下子就看出来了。3min

三、初步感受叶老的认真、平和

叶圣陶可是一位大作家,他居然为一个初中生修改作文,让我们走进课文的1到5自然段“修改作文”去探个究竟。请同学们默读第一部分,感受感受。开始吧。

(一)(学生研读之后)同学们,从叶老这位大作家为我修改作文这件事情,你感受到了什么呀?请找出文中的原句,来谈一谈。

预设:认真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二)1.叶老修改作文的认真,具体体现在哪儿呢?我们一起来感受感受,现在我慢慢地翻开叶老为我修改的那篇作文,我看到了什么? 谁来说。

预设: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2.同学们,什么叫映入眼帘呀?今天老师把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带来了,大家睁大眼睛看,这就是映入眼帘。同学们仔细地瞧一瞧,看到这,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

(1)写得很多,密密麻麻,到处都是。作者更没有料想的是叶老先生修改作文会如此认真细致。(个别读)

叶老当时已经是70岁的高龄了,仍然如此认真地为我修改作文,所以——我虽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短短的评语中,感受到了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2)作者没料到震惊文坛的大作家叶老先生竟会亲自修改一个中学生的作文(个别读)同学们,你们查过资料,知道叶圣陶是什么人吗?(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社长)

是啊,当我知道是叶老为我修改作文时,我睁大了眼睛,感到莫名其妙。他平时工作那么忙了,可是还牵挂着祖国的下一代,所以——我虽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短短的评语中,感受到了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3.同学们,看到叶老修改的作文,大家都有不同的感受,现在林老师闭上眼睛,你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让老师听出你们自己的感受来: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老师仿佛看到了密密麻麻的修改符号,仿佛听到了叶老的认真,听到了你们的震惊。)

四、研读修改作文

同学们,叶老把我这篇作文足足修改了一百多处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大作家是怎么修改作文的呀?我们用放大镜仔细瞧瞧(出示图片)

预设: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了《一幅画像》

“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 “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总结:

1.字的准确性

①④⑤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了?(预设:《一幅画像》)这里运用了一个改正号,大家跟老师一起画一画。②把一张改成一幅,大家读一读有什么不同?

(预设:一张一般用来形容纸,一幅一般用来形容画)③因此,这么一改,立刻感到了——用字的准确性?

(板书:字 准确)

2.词的确切,句子的规范 ①原句是:“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预设:“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你们注意到了吗?这里除了改正号,还有一个删除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画一画。②出示修改后的句子:同学们把这两句话对比读一读,感受一下改完之后有什么不同?

(预设: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且“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板书:词 确切

句子 规范)

五、修改作文小练笔

同学们,你们瞧,叶老不仅把作文的字改得准确了,也把词改得更确切了,句子也规范了 1.回顾已经学的修改符号

同学们,修改作文可是大事,一篇好的作文就是一点一点修改出来的,修改作文一定要讲究方法,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学过的常用的修改符号吧。删除号 改正号 增补号 调号 2.改作文

最近我们学校也提倡大家学会修改自己的作文,今天老师带了一篇同学们自己写的作文片段来。大家一起读一读 《画苹果》:

这节美术课的任务是画苹果。美术老师一走进教室,同学们的眼睛都集中到她的身上。看着讲台上的那一粒大苹果,使大家馋得直流口水。

大家有没有信心试一试改一改?现在就让我们当一回大作家,帮助这位同学修改一下他的作文吧。记住要运用正确的修改符号。(提醒写字八字方针)

3.成果展示

学生自己分享修改的原因

六、第五自然段

同学们,这篇《画苹果》写了什么内容?这是一件虚构的事情吗? 引导:内容写的是一件事情,非常具体。

这是一件真实的事情,所以才能写出文章的真情实感。预设(板书):内容 具体 情感 真挚

同学们,你们真棒!读出的感受和叶老先生一模一样,一篇好的作文首先要具备这两个基本的要求。虽然叶老为我的作文修改了一百多处,但是我的原文不难看出这是一篇好作文。因此,他写了这样一则评语来称赞我的作文,齐读:

“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实施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七、总结全文:

同学们,这则短短的评语,不仅让肖复兴树立写作信心,更告诉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一定要学会将内容写得生动具体,将情感表达得真挚感人。而叶老先生认真仔细地修改作文,告诉我们,文章不厌百回改,我们只有把字改得准确了,词用得确切了,句子规范了,文章才能越写越好,越改越好。

同学们,走了这么久我们还未到叶老家去做客呢?下节课,让我们一起跟随肖复兴到叶老先生家去欣赏——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回去尝试修改一下自己写过的作文,下课!

2.教学设计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篇二

对照上述标准, 考察一下现代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我们会得到怎样的结论呢?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调查表明, 全世界每时每刻有1/3左右的人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在我国, 情况同样不容乐观。近期, 有关部门对中小学生做了一次抽样调查, 结果发现, 中学生中有2/5左右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导致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疾病较成人更为严重的原因有很多也较复杂。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些孩子大多来自独生子女家庭, 他们中的很多人从小在蜜罐中泡着、在温室里养着。这样的成长环境使他们变得娇嫩、脆弱、敏感、任性、容易受伤。他们缺少最基本的抗挫折能力, 根本经不起任何的风吹雨打, 当他们走出家庭和亲人去独自面对社会和人群时, 由于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及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思维方式的变化等原因, 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各个方面都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这一问题早就引起了国家教育部的高度重视。2002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主要放在帮助学生适应中小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 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 提高其学习能力, 改善学习方法;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了解自己, 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 逐步学会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加强自我认识, 客观地评价自己, 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地沟通;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 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 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笔者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如下的思考与实践———

1. 从学生的健康成长出发, 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入学科年度教学计划。

初中学生精力充沛、求知欲望强烈, 青春期的男孩女孩们叛逆心强, 加之学习压力重、外界诱惑多, 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但同为初中生, 不同学段的学生心理发育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如初一新生, 从小学升入初中, 他们面对的一切都是陌生的。此时他们内心既充满新鲜、好奇、向往、憧憬, 同时也难免失落、惆怅、紧张、不安。为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我在初一学年的教学计划中明确:充分利用“随堂练笔”、“每周一记”等语文教学平台积极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尽情抒写自己进入一个崭新的学习环境后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并尝试开辟“课前三分钟话吧”, 鼓励他们交流心得体会, 使学生尽快融入班集体, 激发他们的学习情趣, 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2. 充分挖掘文本资源, 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对学生的心理教育。

古人说:文以载道。如沈从文先生《边城》中节选的《端午日》一文就蕴含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良好的心理品质。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 我不仅在课堂上播放视频《赛龙舟》, 而且把学生带到操场上组织拔河比赛。这样一来, 我相信学生对于“团结就是胜利”的认识比之于教师一千遍一万遍的说教还要深刻得多, 而他们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心理品质也必将被极大地激发起来。

3. 采用积极评价方式, 努力创设健康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

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对“教学相长”一词有了越来越深刻的体会。作为我的学生, 他们首先必须树立这样的意识:老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精诚合作的关系, 这对关系中, 没有客体, 只有主体, 我们都是学习的主人。但同时, 我也很清楚学生毕竟还只是学生, 他们的心智尚待发育完善, 作为教师, 我必须从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对我的课堂教育行为提出基本要求, 充分体现对学生的理解、认同、真诚和尊重, 以增强学生自信心、形成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避免消极因素的负强化。

4. 做个有心人, 自然真诚地表达对学生的关爱。

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师道尊严”不免使人觉得为人师者有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在学生眼里, “老师”一词更多的是代表了“威严”与“不可亲近”。这种心理上的不平等必然带来沟通上的诸多障碍。在与学生的接触中, 我比较留意收集那些看似与教学无关的信息。检查学生的作业, 尤其是周记和作文, 我关注的不仅是他们听说读写的语文素养提高与否, 还有他们的情绪波动、交往对象甚至家庭环境等影响心理的诸多因素。根据不同的情况, 投一个眼神、拍一下肩膀、写一句寄语、送一张卡片, 代表的是老师对学生基本的尊重、接纳与关怀。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无论对于学生的学习进步还是心理成长, 都只可能是有益而无害的。

3.那片绿绿的马齿苋 篇三

此时,孩子们早已围在那里,叽叽喳喳议论着。菜地的情景让人目不忍睹:由于昨夜刚下过一场雨,我和孩子们冒着酷暑整理好的菜畦此刻被踩得面目全非,一串串歪斜的小脚印见证着曾经发生的一切。让我奇怪的是:豆角、茄子等都好好的立在那里,没有丝毫被毁坏,梨树上的八个梨子一个也没少。这个“入侵者”究竟是何用意?想偷什么呢?不管如何,眼前的一切足以让我火冒三丈,我决定马上“立案调查”。

上课铃一响,我迈进教室。刚想发话,班长明宇就站起来大声说:“老师,‘凶手’找到了,是龙龙!”我一愣,怎么会是他?那么老实的一个孩子,无论什么时候总听不见他大声说话,看见谁都是笑眯眯的⋯⋯事实容不得我多想,龙龙已经站在我面前,脚上的泥还没弄干净,裤脚上也溅满了泥水⋯⋯他惊恐地看着我,等待着我的惩罚。想想我和孩子们辛勤劳作整整两个星期才伺弄好的菜园,我强按心头怒火,开始“审问”:“龙龙,你到菜园里干什么去了?”他的眼睛里早已蓄满泪水,怯怯地说:“老师,我想去拔些马齿苋拿回家。”“马齿苋?有什么用?别想找个理由就糊弄过去!”“真的,老师,我就是想拔些拿回家,请您相信我⋯⋯”他几乎要哭出声来。“甭想用你的眼泪博取老师的同情,马齿苋就是一种野草,拔它有什么用?”我更生气了,本想如果他承认因为调皮或者是一时兴起误入菜园,我就简单批评一下算了,可他竟然编了这样一个理由来骗我,看来今天非得好好教育教育他不可。面对我的质问,小家伙憋红了脸,闭着小嘴巴,倔犟地盯着脚尖,一句话也不再说。见此情景,我只好暂且作罢。

回到办公室,我越想越生气:现在的孩子,犯了错竟然一点悔过的想法都没有。我拨通了他家电话,接电话的是他妈妈,听上去声音有些虚弱。“我是龙龙的班主任,您现在有空吗?请到学校来一趟。” “龙龙有事吗?”电话里的声音急促起来, “没有,就是想和您交流一下。”“噢!好吧!”

下午,龙龙的妈妈来了。她脸色蜡黄,身形瘦弱,看起来就像刮一阵风就要被吹倒的样子。我给她倒了杯热茶,简单向她说明了事情的经过。听罢,她的脸上已挂满泪水:“老师,龙龙不懂事,给您添麻烦了。孩子是为了我,请您别怪他,原谅他这一次吧!”这时我才了解到:去年,龙龙爸爸带着一个年轻的姑娘和家里所有的钱走了,留下他娘俩艰难度日。前段时间,龙龙妈妈患上结肠炎,因为没钱买药,病得越来越厉害,昨天更疼了整整一宿。

这时我才忽然明白过来,龙龙为什么要冒着违反纪律的风险去拔马齿苋,那是因为我们的综合实践课中有一课是认识各种各样的野菜的内容。我曾经给孩子们讲过,有些地方人们拿马齿苋入药来治疗结肠炎,效果很好。那一把绿绿的沾满泥巴的马齿苋里,包含着一位不谙世事的儿子对病中的母亲纯真的爱呀!我的眼睛不禁有些湿润:对于这个胆小害羞的小男孩来说,得鼓足多大勇气才能做到啊!

“您有一个好儿子。”我由衷地对龙龙妈妈说。“太感谢老师了!”龙龙妈妈站起身来,高兴地搓着手,不知该说什么才好,最后竟朝我深深鞠了一躬。我的脸有些发红。乌鸦反哺,羊羔跪乳,我们的孩子体会得多么深刻,而我竟然差点错怪了孩子⋯⋯

下午,我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明天,每个孩子都带一把绿绿的马齿苋来⋯⋯

(作者单位:邹平县黛溪办事处中兴小学山东滨州256200)

4.《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篇四

三小 李文丽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读通、读顺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初步感知叶圣陶先生认真、平和的人格。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教学难点:理解文本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著名作家叶圣陶曾在《爬山虎的脚》中,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有爬山虎。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就多读几遍。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在旁边做标记。

2、学生自读。读完后检查词语(课件出示)说说自己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相机指导理解词语。

3、你觉得文中有难读的地方吗?指名读。说说你为什么觉得难读。

4、文中写了哪几件事?(板书:修改作文 邀请做客)

5、过渡: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一件事。

三、深入研读,学习方法。

1、当肖复兴看到叶老先生给他修改好的那副文稿时,他第一眼看到了什么?指名读。

课件出示: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2、在书上画下来,认真地读一读,你从中看到了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3、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想看看这份文稿吗?出示修改的文稿。

4、从修改的文稿中我们能学到什么呢?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把自己的感受写一写。

5、同桌交流、班级交流:你学到了什么?

6、从叶老的修改中我们学到了不少修改作文的知识。你知道吗?在修改的文稿中,叶老修改的地方有150多处,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认真)

7、肖复兴看到叶圣陶给他修改的作文,渐渐领悟到了写好作文的奥妙,他好像听到叶老正向他娓娓道来。此时,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8、多么温馨的话语,虽然没有见面,肖复兴已经感受到了—— 出示:我虽然未见 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9、叶老先生给我修改了作文,还写了评语。读课文第五自然段,你从中又学到了什么?出示相关句子。

四、总结延伸,布置作业。

这是多么难忘的机会,正因为这一次作文的修改,才让肖复兴有机会到叶老家做客,才有机会看到了他家院子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什么作者会对这片绿绿的爬山虎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呢?在作者眼里,在作者心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不是蕴含着特别的含义呢?我们下节课再研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能读懂课文内容,抓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感知叶圣陶先生认真、平和的人格。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难点:理解文本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一、1、三分钟说话。

2、复习单元训练点。

3、通过学习,知道课文讲了两件事:修改作文,邀请做客。二复习、学习生字:

1、推荐、删掉、词语、融洽、黄昏、余晖、楷模。

2、写字指导。

3、推荐、增添、准确干净、规范、映入眼帘、密密麻麻、春风拂面,用以上词语总结上节课内容。

三、学习“邀请做客”:

(一)这次会面,叶老又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部分,划出重点句子。

1、学生自己读书,划记。

2、把自己刚才读书所得和本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展开讨论。

3、交流汇报(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1)引导:同学们,好好读读这句话。(2)联系生活理解“融洽”。(3)抓住对比理解“融化”。

这句话中,有一对近义词,你找到了吗?(“蕴含——包含”)

四、聚焦难点,感悟“借景抒情”:

(一)尝试命题,引导质疑:

文章写了这样两件事:叶老批改“我”的作文和“我”到叶老家做客的事,那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

(二)学习写景片段:

1、出示课件:

(1)看,这就是爬山虎。看到这满墙一大片绿绿的爬山虎,你有什么感受?

(2)肖复兴又是怎样来描写那一墙爬山虎的呢?找一找,划一划。

2、学生自由读书、划记,师巡视了解读书情况。

3、汇报交流学习收获。

(1)课件随机出示这两句话:

句1: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句2: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指名分别读这两段话,抓住描写爬山虎的重点词语引导品读。

4、作者向我们描述了一种美的景色,展现了一幅美的画面,同学们,你认为作者在这儿仅仅向我们描述爬山虎那绿绿的美吗?

——学生明确:课文主要写的是叶老先生。

5、理解题意:

(1)课文就是要借这绿绿的、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爬山虎来赞叶老的。

(2)美的景色与美的人格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读: 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3)这句话又蕴涵着什么深刻含义吗?请同学们自由谈谈自己的理解。

6、反复“颂”读(突出课题):

当肖复兴的第一本作品集出版时,他忘不了();当肖复兴的第一部作品获得大奖,他再次想起叶老先生对他的教诲,眼前又再次浮现();1988年,叶老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1992年,45岁的肖复兴提笔写下这篇文章,往事历历在目,他满怀深情地写下课题()。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绿在他的生命中。那份情浓缩成一声深情的感激,浓缩成一份永远抹不去的回忆()。

四、深化文本:(1)叶老先生,我们从您的批改中感受到(您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2)叶老先生,您(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大家的心(融化)了。

(3)叶老先生,你真是一位(人品和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

五、作业;短期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句子。长期作业:

2、帮同学修改一篇习作。

板书设计: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5.《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过程:

一、话题回顾,复习导入 2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

2、齐读课题。那是一片怎样的爬山虎?再读一遍。

3、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肖复兴。写的是谁?叶圣陶。课文写叶圣陶和我之间的哪两件事?(板书:修改作文/邀请做客)课文围绕这两件事分成了两个部分。那么,让我们先来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二、细读课文,重点品味

(一)体会叶老作品

1、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3(课件出示):自由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思考: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我”看到了什么?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 预设:1.第三自然段2 ①“密密麻麻”什么样?生:又多又密.②师:生活中你见过什么东西密密麻麻?

师: 想不想看看叶老修改的作文原件?(课件)③你们看,这可真是“密密麻麻”呀,几页纸上到处都是钩,直线,曲线„„密密麻麻呀!谁再来读?

④看到被修改的密密麻麻的作文,我都愣住了,谁再来读读?

过渡:密密麻麻的都修改了什么呢?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大家看。2.【课件出示】第四自然5 ①师:同学们,读读这句话,你们也感受一下“一张”、“一幅”有什么不同吗? 我们平时说—张——(生齐答)纸.一幅——(生齐答)画.师:这样用字就准确了。

② 师:这样一改就更加规范了。叶老曾经说过,所谓好文章,只不过是选材精当一点儿,用词准确一点儿,话说得周密一点儿罢了。

过渡:同学们,叶圣陶老先生给一个初中生这样仔细地修改作文,你都感受到什么啦?(认真)①师:我们再来听听肖复兴是怎么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的。课件出示

②师:看到叶老这么为我修改作文,春风不仅吹到脸上,都吹到心里了,来,带着这种感觉自已试着读读.(自由读)③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叶老先生给“我”修改的这篇作文只有1500多字,可就是这 1500多字的文章被叶老修改了100多处呢!所以作者有了这样的感受——

④师:叶老先生当时是教育部的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他的工作可忙了,可他仍然会挤出时间来,为我们这些孩子一篇一篇地修改作文.所以我觉得——

5、你们知道吗?当时的叶老已经是年近70岁的人了,可老人还在牵挂着我们这些孩子们的成长。所以我——

过渡:叶老先生不仅这样认真地批改我的作文,还在后面写了评语。指名读 3.第五自然段 3 师:你们发现了吗?这则评语里写的都是“我”的优点,别忘了,短短的一篇作文,叶老先生密密麻麻地为“我”修改了100多处呢,假如你是肖复兴,读完这段评语后,你有想些什么?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师:是呀,叶老平时的话语中包含着对你的鼓励,期望。

总结:叶老不仅对我这篇作文修改了100多处,还给我写了鼓励性的评语。此时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仅仅是认真吗?用“一丝不苟”这个词语来形容更为恰当。15分钟

(二)体会叶老人品

过渡:同学们,这一年暑假,叶老先生邀请作者去他家做客。这次会面,叶老又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课件出示):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划出重点句子,写下自己的感受。交流汇报 预设:

1、第8自然段 2 师:一位老人和一个孩子握手,你体会到了什么?(对人亲切,尊重肖复兴,不把他当小孩看)师:一位扬名中外的大文学家和一个名不须传的小初中生握手,你体会到什么?板书(平易近人)这一握,大作家不再遥不可及,这一握,小初中生不再惴惴不安。只是简简单单的一个握手,却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平和、一种质朴、一种尊重。带着感受齐读这句话。

2、第9自然段4 过渡:这次见面,叶老还给我留下了怎样深刻的印象?

①他们会谈些什么呢?谈得这么融洽?谈得忘了时间。师:让我们来听听他们都谈了什么?出示:说来有趣,„„ ②师:听完后你们感动了吗?正是这样的期待让肖复兴小小的心融化了,被深深的感动了。

其实,这不仅是叶老对肖复兴的期待,也是对孩子们的期待。让我们用坚定地语气再一起读读。

(三)感悟文章“借景抒情”5 师:课文写了叶老帮我修改作文,邀请我做客两件事,那题目为什么是《那绿绿的爬山虎》呢?

咱们看看课文具体描写爬山虎的句子。3

1、师:这是描写的什么时候的爬山虎?(下午,刚到叶老家时看到的,)一位中学生,要去扬名中外的大作家家里做客,他当时的心情如何呀?景物描写可以衬托人物的心情啊!这就是借景抒情,你们也可以把这种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你能读出它的这份激动与紧张吗?指名读

2、师:再来看看这一处描写是什么时候?我和叶老一个下午的交谈,非常的融洽,叶老的一番谈话,使“我”深受鼓舞,我对从事文学事业充满了信心。就像那虎虎有生气的爬山虎。谁再来读

3、师:同学们想想,难道这里作者写的仅仅只是一墙美丽的、生气勃勃的爬山虎吗?

他其实还是(叶老人格魅力的写照。)因为叶老的人格魅力就像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样,永远那样绿着,永远那样绿着。

(四)第10自然段 2 师:叶老平易近人的人品,一丝不苟的文品影响了我一生,所以现在回忆起这件事来,作者会这样说到,一起读。2

师:这次见面,改变了肖复兴的命运,引领他走上了辉煌的人生之路。课件出示补充资料:肖复兴现任《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随笔集和理论集80余部。曾经获得过全国以及北京上海优秀文学奖多种,《音乐笔记》获首届冰心散文奖。(1)当肖复兴的第一本作品集出版时,他忘不了叶老先生对他的期待,也忘不了——(生齐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当肖复兴的第一部作品获奖时,他再次想起叶老先生对他的教诲,眼前又再次浮现——(生齐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3)1988年,叶老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肖复兴为了纪念叶圣陶老先生,满怀深情地写下了这篇——(生齐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四、拓展阅读

师:同学们,肖复兴和叶老的一次见面,让他一生受益,其实,在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有益的人,难忘的事。接下来就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几篇文章。

P112《小桥流水人家》《三峡之秋》 《踏青的风日》

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篇六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部分。

2、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课文,感受叶老对文一丝不苟的文品,对人平易真诚的人品以及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叶老对文一丝不苟的文品,对人平易真诚的人品。

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爬山虎的图片)还记得《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留给你印象最深的句子吗?看到这些富有生机的爬山虎,我想用一个字来形容它(美)接下来老师将带领你们去感受文中的另一种美――叶圣陶老先生的人格美。齐读课题。

二、新授

(一)抓重点事例,找重点词句,领会人品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写了两件事。

1、默读课文第1-5自然段,思考:

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2.作者从修改中认识到了什么?

明确:一是自以为作文写得不错,没料到却存在很多毛病;二是没料到蜚声国内文坛的大文学家竟会如此认真修改一个初中生的作品;三是也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3、课文哪句写出了作者对叶老先生的印象?

明确:“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片断展示一朗读指导

指导学生朗读。

4、小结

读到这里,我们心中对叶老先生也会产生一种由衷的敬佩之情,作者运用这个比喻,形象地表达出自己对叶老的感激。

5、叶圣陶老先生不仅为我修改了习作,还为我写了评语,请同学们大声读出来。并说说从评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对我的肯定,帮助我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二)学习第二部分:

肖复兴是幸运的,他的作文得到叶老的修改,那年夏天,他还有幸的得到叶老的邀请,走进了他的家,在那里,他再一次被深深地打动了。

1、轻声读课文6―10段,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

A、课件展示:

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B、小组合作学习:叶老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带感情朗读句子

2、在叶老家,还有什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画出文中具体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再读一读。

(2)全班交流:它们分别是写什么时候的爬山虎?从作者对爬山虎的描写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看到爬山虎的感受,生动而形象。对爬山虎的描写衬托出作者的高兴、兴奋的心情,这种通过对爬山虎的生动描写来抒发情感的写作方法叫做借景抒情。“我”通过与叶老的交谈,不仅感到叶老亲切随和,而且由衷地敬佩叶老渊博的学识多像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三)融合景与人之美,升华情感

1、师小结:叶老先生为我修改作文,让我感受到了他对工作认真的态度;邀请我做客,又让我体会叶老先生平易近人、关爱下一代的品质。作者把对叶老的敬佩和感激之情倾泻在这绿绿的爬山虎之中。于是,写下了这样的文字。优美的音乐响起来了,让我们来读读写爬山虎的句子吧!(课件再次出示:)

师:课文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已经明白,文章就是要借这绿绿的、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爬山虎来赞扬认真负责、平易近人的叶圣陶先生,在作者的笔下,景物的美与人格的美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正因为有叶圣陶这样一位文品和人品堪称楷模的作家的鼓励,对肖复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鼓舞着他努力学习,坚定了他的文学之路。所以他才在文学创作之路上越走越远,他感慨道──课件出示12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2、“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那个夏天以后会发生什么事?补充肖复兴的相关资料。

3、肖复兴没有忘记叶圣陶先生对他的教诲,没有忘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4、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为什么总是那么绿着?

三、整合课文,解决问题

讨论:课文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四、课堂小结

作者心中的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叶圣陶先生留给我们的感动也会永远存在着,他批改作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以及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都值得我们学习。

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摘录好词佳句。

2、课外阅读《稻草人》

板书设计:修改作文 文品 一丝不苟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7.《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篇七

学习过程中,同学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惑,教师要和时引导同学提出。它是同学迫切需要解决的,极有利于激发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如学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同学提出:

1、课文主要写的并不是爬山虎,为何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

2、让我十五岁那个夏天富有生命和活力,仿佛夏天变长了。是什么意思?

3、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是什么意思

4、作者为何两次描写满墙的爬山虎?

b 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教学过程中,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沛调动同学主动参与自寻新知,我设计了下面各个环节开展教学

1、设置悬念,激发同学求知欲:

为实现同学的主体地位发明条件,为激发同学对新课的兴趣,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引入新课时,我以同学置疑为线索,改变了以往谈话导入的做法。利用“叶圣陶先生是怎样评肖复兴的习作的”这个问题作为引入新课。目的是通过这个问题来完成这一段的教学内容,进而引出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的。

2、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寻求新知:

为了充沛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轻松、平等而又浓烈的气氛中主动获取新知。在理解课文这个环节中,我这样布置:先出示自学提纲:

⑴ 叶圣陶先生对我作文的评语是怎样写的?

⑵ 看了叶圣陶先生的评语,“我”非常激动,从哪儿可以看出“我”为什么那么激动?

⑶ 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让同学读自学提纲,接着要求同学读第一局部的内容,采用自学法,让同学独立完成自学提纲。在解决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个问题时,我以读讲结合的方法来完成这个教学任务。

为了解决“叶老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这个问题,我利用过渡语言设疑导入:作者的感受这么深的原因是叶老先生仔细、认真地为“我”修改习作,那叶老先生是如何修改“我”修改习作的?我采用自学法让同学通过读读划划来完成这个问题。根据同学的回答板书、小结、归纳出修改习作的一些方法。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同学评评议议,教师采用读讲结合的方法,促进同学深入地理解知识,为如何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扫除障碍。

3、在练习中巩固新知,深化新知:

8.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实录 篇八

这天我走进校园突然发现校园中的绿色明显减少了,原先是冬天来了!但是有那么一片绿色却一向出此刻我的眼前:

出示: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十分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这是咱们前不久学过的《爬山虎的脚》一文中的那抹绿意。谁明白这篇文章的作者?

生:叶圣陶

师:是啊,那请你说说你对叶圣陶老爷爷的了解吧!

生: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汉族人。字圣陶。江苏苏州市人,著名作家、教育家、修改家、文学出版家和政治活动家。

师:这就是叶圣陶的简介。

这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肖复兴,为了纪念叶圣陶而写的。

抬起头看老师写课题。板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生:齐读课题。

师:这是一片充满生机、生命力十分旺盛的爬山虎,看着这一墙绿色,我们该怎样读?请再读课题。

师:同学们,一看这课题,你觉得文章主要写的是爬山虎呢?那是不是这样呢?请大家打开书本,带着自己的感情自由朗读课文,

二、初读感知合作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师: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吗?

生1:我明白文章是写作者和叶圣陶之间发生的故事。

生2:为什么以绿绿的爬山虎作题目?

师:大家读懂了课文,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期望大家透过学习课文理解不懂的问题。

2、生字教学

师利用大屏幕出示:推荐、修改、愣住、燥热、眼帘、删掉、融洽、黄昏、蕴含、摇曳、好处非凡、春风拂面、堪称楷模、受益匪浅

生:认读词语。(让4名同学认读,纠正错音)

3、师:课文主要写了“我”和叶老之间的几件事?

生1:叶圣陶给“我”修改作文。

生2:叶圣陶邀请“我”做客。

师:这两位同学归纳的很好,合在一齐就是文章讲的事。

板书:叶老给“我”修改作文、邀“我”做客。

三、品读领悟深入探究

(一)读文,理解“愣住”

过渡:但是。老师那里有个疑问。作者看到修改稿后为什么会愣住呢?

让我们大家也来看看那篇修改稿。

大屏幕出示作者的修改稿

(1)师: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情绪。你看了以后有什么什么想说的呢?

生:我也愣住了,修改了那么多地方,叶老先生太认真了。

师:那我们在课文中找一找作者为什么愣住的句子。板书愣住

出示例句一: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师:请你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读句子。

师:什么是“愣住”?

生:吃惊,惊讶。

师:那我们就应怎样来读这个词呢?

学生读这个词。

师:恩,真是一群被愣住了的孩子。那我们把它放进句子里你觉得就应怎样来读?请你来读一读。我们一齐来读一读。

师:作者为什么会愣住啊?

生:因为有很多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师:真是个会读书的好孩子。

(2)师:请大家再找一找,叶老先生还为作者改了哪些地方呢?

出示句二: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长句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

出示句三: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样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样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师:请这一小组的同学来读一读。

生:小组朗读句子

师:你们的朗读也使我愣住了,怎样读得这么深情并貌呀!请这一小组也来读一读。

出示三个句子.

我们一齐来读一读让作者所愣住的画面吧。

(3)、小结:如此认真的批改,无关乎作者看了会愣住,会惊呆啊!

(4)师:叶老不仅仅为“我”改了作文,还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学生接读:“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师:如果说叶老认真细致的修改令“我”叹服,让“我”受益匪浅。那么,这则短短的评语,则——(学生接读:“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

(二)读文,理解“融洽”

师过渡::叶老先生不但认真、细致地修改了我的作文,令我意外的是,这一年的暑假,我收到了到叶老家做客的邀请,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的大作家,没有想像中的高高在上,反而和叶老先生的交谈却十分融洽。那么融洽是什么意思呢?从课文中找一找,哪些句子能够来解释融洽呢?

出示

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盼,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师:请你来读一读。生:有感情地读句子。

师:读得十分自然。

师:你来读。生:有感情地读句子。

师:读得十分亲切!

师:你再来读。生:有感情地读句子。

师:读得真融洽呀!我们一齐来读!

(三)再现“爬山虎”,质疑课题

过渡:当作者沉浸在和叶老先生融洽的交谈中时,他的眼前看到了那一墙绿绿的“爬山虎”

1、出示: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1)师:这一片绿绿的爬山虎,美吗?让我们透过读体现美。

生:有感情地朗读。

(2)师:透过这美丽的爬山虎,我们还能体会到当时“我”的情绪如何?你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

生:高兴、激动

(3)师:“我”为什么这么高兴、激动?

生:叶老请我做客,没有一点架子。

师:是啊,一个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中学生,还请到自己家里来,足能够看出叶老是一个平和、(没有一点架子)的人。

2、出示: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师:我们一齐来读一读。这就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学生齐读课题

读着读着,让人感受到这一墙爬山虎充满了一种生机与活力。也仿佛看到我充满了信心和活力。

师小结:透过对这两句话的品读,不光让我们感受到爬山虎的美丽,更让我们体会到的是叶老亲切、平和的人格美。

3、品读句子:“在我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师:难道这仅仅只是一片美丽的、生气勃勃的爬山虎?

生:还是叶老人格魅力的写照。

师:你回答的很好!

师总结:此刻你明白课文为什么要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了吗?

生:因为叶老有亲切、平和人品和朴实的作品,这种人格魅力就像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样,永远那样绿着。所以课文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4、反复“颂”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1)师:当肖复兴的第一本作品集出版时,他忘不了叶老先生对他的教诲,也忘不了——(生齐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师:1988年,叶老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1992年,时年45岁的肖复兴提笔写下这篇文章,往事历历在目,他满怀深情地写下课题——(生齐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3)师: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绿在他的生命中。那份情浓缩成一声深情的感激,浓缩成一份永远抹不去的回忆——(生齐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三、拓展升华

1、课件链接,拓展:

正因为叶圣陶先生为我修改作文这件事,对我的成长影响很大,之后肖复兴发奋学习,充实做人,勤奋写作,最后成长为当代有名的作家。

2、总结激情:

师:肖复兴没有忘记叶圣陶先生对他的教诲,没有忘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就永远留在了记忆深处。来,让我们带着这份记忆,再一次有感情地读读课题。

9.教学设计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篇九

语文的学习离不开教师有意识的语言训练,这是由语文学习的本质决定的。这篇文章的特色就是肖复兴在叙事的同时,展示了叶老修改文章的一个个细节。执教者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特点,巧妙地把学习文本、理解文本和理解语言表达交融在一起:让我们看到,在语文教学的时候,我们不仅可以教课文内容,也能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教师抓住了几个细致的地方,让学生体会汉语的特点。如读出词语的韵律与节奏,对“密密麻麻”的形象理解,引导学生领会“删”的字形与字义教师也在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比如,出示“当翻到我的那一篇作文时,我”等三个完形填空,让学生填写句子。教师还能够利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指导朗读,不是要求学生读出某种心情或某种感受,而是用不同提示语引导学生带着感情去读。

叶老在学生心中有一定的印象,可能主要还是来自《爬山虎的脚》,但是对叶老本人他们知之不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到引导学生走近叶老。教师抓住了“认真”“平和”,让学生感受到“如春风拂面”,这些感受和叶老批改文章结合在一起,非常自然。另外,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的时候,把叶老的年龄、职位说出来,虽然不是直接介绍,但是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一个“平和”的叶圣陶。这样对人物的理解就不是僵化的、概念的,而是真实可感的。

我们常说学习是一个师生共同成长过程,评价一节好课的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那就是看学生从这节课里学会了什么?从本节课看,教师教会学生的是品词析句,积累语言的好办法,带给学生的是阅读和言语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与技能的获得都是在愉悦的情境中,在教师与学生“零距离”的对话中完成和实现的。

1、揭题激兴:让学生从以前学过的叶老的作品《爬山虎的脚》引入,欣赏其中精彩的片断,不仅让学生感受叶老细致的观察能力和驾驭语言的高超水平,还能唤起学生的感情积累,然后再要求学生根据课题对本文内容进行推测,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兴趣,为新授课作出良好的铺垫。

2、初读晓意。这块环节我还安排了生字新词的教学,对于中年级学生而言,词语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会读会认,还要引导学生养成独立地理解词语意思的习惯。其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是常用的手法。在本课,我重点抓住“推荐”一词的理解,从而体现词不离句的思想。

3、细读明理:将课文分为“修改作文”和“邀请做客”两个部分来学习,体会作文修改之道,感受叶老先生的人品。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品味叶老对肖复兴文章的批改,再通过谈感想,朗读等方式体会叶老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叶老不仅是文学的大师,其人品更是堪称楷模。

4、质疑课题,小结激趣,为下节课的学习作很好的铺垫。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在教学中我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的培养,加强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让学生体会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和平易近人的人品,从而明白写作和做人的道理。

10.教学设计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篇十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推荐、删掉、燥热”等词语。

2、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体会叶老先生一丝不苟修改作文的精神。

3、联系上下文理解“春风拂面”,感受叶圣陶先生对下一代的关心。难点:理解“春风拂面”,感受叶老的认真仔细和对下一代的关爱。重点: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一、赏语段,识文品

课前,我们来欣赏两个语段,看看你还有没有印象。

1、作品赏析。《爬山虎的脚》、《荷花》选段,感受叶圣陶的作品魅力。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优美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池色彩鲜丽、形态各异的荷花。)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作者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了爬山虎脚的特点)

2.文品一流揭题。同学们,课前我们欣赏的两个语段都出自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的文章。简介叶圣陶,可见他的文品是一流的。(侧板书:文品)今天,我们将从另一个角度去认识叶圣陶爷爷。

很多年轻人受他的影响走上了写作之路,肖复兴就是其中一位。1992年时,肖复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下了这篇文章,齐读课题,二、写标题,理文脉

1.请同学们真读课文,特别要注意自己课前摘录的词语。并想一想,作者回忆了与叶老先生的哪几件事?

2.挑选两张有代表性的学习单,投影展示,集体评议。修改完后读给你的同桌听吧。

易错的词有:推荐、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眼帘、堪称楷模、莫名其妙、模模糊糊

3.快速浏览课文,作者回忆了与叶老先生的哪几件事?用简短的小标题记在相关段落旁。请学生说,师根据回答概括:修改作文,邀请做客(板书)。谁能借助这两个词语,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你瞧,借助小标题就可以较容易地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了。真是个好办法。

三、抓修改,悟人品

1.现在就让我们走进第一件事情,默读1-5小节,叶老先生具体给“我”评改了哪几处?请你把相关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来。2.请生反馈,师在实物投影中操作。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3.师提一下“张”和“幅”的区别,体会用字准确性。(板贴:准确)4.用这样的方法,找出另一处修改的地方。同桌合作学习。

5.请生反馈。出示语段,请生对比朗读,谈感受,是的,用课文里的话来说就是“干净、规范”,结合语境理解“干净”。(板贴:干净、规范)

6.同学们请看,叶老先生的修改可远远不止那些啊!(出示原稿)请生谈谈感受。7.像这样的修改何止这些呀,怪不得肖复兴当时会一下子愣住了。出示语段。

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8.这句话可不好读,我们捧起书本好好来练一练吧。

9.这句话中哪些词与我们刚才的感受非常吻合呢?密密麻麻、到处 随机渗透批注:认真、仔细。指导朗读。

三、读原稿,沐春风

1.老师在课外查了一下,像这样的修改在原改中有一百多处,你们想不想看看那份原稿?出示原稿。

2.老师在课前截取了原稿的一部分发给同学们,你仔细读一读打勾的那一段,选一处叶老的修改和你的同桌分享一下。3.请生反馈。

4.不管是句子还是词语,甚至是那小小的标点符号,都蕴含了叶老先生的认真和思考在里面。所以我深深地感受到——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5.师穿插叶老先生当时的工作情况:叶老当时是国家教育部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社长,他的工作可忙了,简直是日理万机呀!可是作者却是一位平凡的初中生,这样的一位大作家给予我这样细致的评改,你有什么想说的?(关心、爱护等)

是呀,你们感受到,作者肖复兴更是感受到了这一点,难怪他没有见到叶老先生的面,却深受感动。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起: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四、读评语,树信心

1.同学们,叶老先生不但认真地给我修改了,还给我写了一则评语呢。请你读一读,用波浪线划出评语。指生反馈。

2.叶老先生给“我”修改了那么多处,是不是“我”写得不好? 3.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圈一圈。)(板贴:具体 感动)4.是呀,我们说那一百多处的修改,渗透着叶老先生的认真仔细,那么,这则评语就是叶老先生带给我的——信心、鼓励。

后来,肖复兴也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出版了好多书,看来,叶老先生这缕春风不仅吹到作者的脸上,更吹到了作者的心里,我虽然未见„„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五、温要点,学写作

11.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篇十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读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2)了解,学习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方法。(3)学习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叶圣陶先生修改中学生作文这件事中受到启发,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重点是从本文作者的切身感受中体会认真修改作文的重要性

本课的难点是理解作者三次提到绿绿的爬山虎的含义。课前准备

1、收集叶圣陶和肖复兴两位作家的资料。

2、收集爬山虎的图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与同学们一起观看图片,了解并讨论爬山虎的脚。随之“同学们,刚才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的脚,今天我们要学习这篇课文《爬山虎的脚》。”同学们,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放声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顺。

(二)自学生字新词

同桌练习读准含有生字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形式读词。2.自读句子。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3.指导“曲”在“曲线”这个词中的读音。4.自读这两组词。想想第一组和第二组分别写谁的。莫名其妙愣住意外,第一组写肖复兴。认真平和质朴,第二组写叶圣陶。

课文写了叶圣陶先生和“我”之间的哪两件事?怎么分成两部分?(修改作文1-5.邀请做客6-10)

三、细读课文,重点品味

1、学习“修改作文”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件事。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 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

看了叶老为我批改的作文,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感受的? 用笔画出来,同桌之间进行交流。

(1)出示: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都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师:叶老修改的怎么样? 生:很认真。师:从哪儿感受到的?

生:红色的修改符号,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师:密密麻麻,想象是什么样? 生:写的很满,没有空格。

引导同学们看课后的“资料袋”,体会“密密麻麻”。师:同学们快速浏览第四段,看从修改的文稿中能学到哪些修改作文的方法?

生:用字注意准确; 生:长句断成短句; 生:删掉多余词语。

师:我们今天学习了修改作文的方法,以后写完作文后也用这种方法,好吗?

(2)出示: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同学们知道吗?肖复兴的这篇文章共有1500多字,叶老给修改了100多处,而且叶老当时年仅70岁,还担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辑。你想,叶老这么个大作家,并且工作这么忙,能为一个初中生如此仔细的修改作文,作者有何感受呢? 生:如春风拂面。

师: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生:很温暖、很舒服。

师:这真是以为温暖、慈祥、关爱的老人哪!同学们能用三个词语来概括叶老先生的品格吗? 生:认真、平和以及温暖。

(3)叶老不仅认真批改作文,还在文后打了简短的批语。指名读,齐读。

体会写作文不仅要写具体事实,还要有真情实感。从第一件事中,我们不仅学到了修改作文的方法,还一起感受了叶老先生的平和与认真。

2、学习“邀请做客”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可我们课文学习了一半了,怎么还没看到写爬山虎的句子呢?接下来,同学快速读第二部分,找一找写爬山虎的句子,并用波浪线画下来。读一读,并想想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同桌交流。

(1)出示第一处:刚进里院,一墙绿绿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指生读第一处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师: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生:“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这是一句比喻句。(把阳光比喻成小精灵)师:从“小精灵”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很美,生机勃勃,蓬勃的生命力。

师:这是一种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作者借生机勃勃的爬山虎,表现出我受到叶老鼓励后兴奋、激动的心情,充满了从事文学事业的信心。(2)出示第二处: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的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师:这一句你发现了什么?

生:“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的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也是比喻句。(把一墙的爬山虎比喻成一片湖水)师:这次写爬山虎和之前有什么不同?用一个词来说? 生:绿的沉郁。师:为什么会有不同? 生:心情不一样了。

师:我们往前看,找一下答案(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是叶老对他深深的期待。你觉得叶老会说些什么? 生自由发挥。

师:这次做客,让作者对叶老有了怎么样的了解? 生:叶老先生是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

(3)出示第三处: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表面上忘不了那一片绿绿的爬山虎,实际上忘不了人品和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叶老先生。)

四、整合课文,升华情感

通过填空练习,理清三、四、五自然段的思路,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当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时,我(一下子愣住了)。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五、读写结合,练习修改

(一)复习巩固两个修改符号。

(二)运用修改符号试着修改一句话。

六、拓展延伸,提出问题

(一)刚才你们修改的就是肖复兴《一张画像》中的句子,你们想知道他在作文中都写了些什么吗,课下可以读一读。

(二)再看课题,第一件事中没有提到爬山虎,可题目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是为什么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解决这个问题。

(三)布置作业

放学后把课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读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叶圣陶)修改文章

一丝不苟

请我做客

平易近人 给我印象

12.《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篇十二

1、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叶圣陶老先生堪称楷模的人品与作品。

2、学习阅读课文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设定此教学目标是为了体现“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一节语文课要教给学生什么?怎样才能体现出“实效性”?课前我一直在思考。也想在这节课上有所体现。语文教学,就是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就是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在学习目标和学生的发展上面,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是课堂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鉴于此,最终呈现给大家的是这样一堂课。我个人认为这堂课的40分钟是有效的,教学目标总体来说得到了落实:学生能够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品词析句,畅谈感受;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角色置换等阅读方法学生也得到了运用;并能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已经不再是狭义的师生双方语言的交际了,它是“互动”的一种外化,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是课堂教学民主化的具体体现。

传统的教育教学,课堂上老师一统天下,主动权掌握在老师手里,老师是“告诉”者,学生是“理解”者;老师是信息的输出者,学生是信息的接受者。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下“聆听”老师的教导。而对话则是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由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一个学习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有两个要素:第一,在对文本的解读上,师生是平等的;第二,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文本提供师生对话的资源,学生和教师通过对话,相互交换解读文本的不同体验和方法,相互交流解读文本所获得的信息和启示。

反观我的课堂教学:师生之间的交流成了课堂的主流,生生互动还有待加强。此问题表现最突出的是学生回答问题的模式,比如:学生回答问题时都说:“老师,我对……深有感触”。在这里,我忽视了听众不应只有我一个,而更应该是全体学生。这样才有助于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适时进行补充。课堂是学生的舞台,他们才是学习、交流的主角!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尽量地退居幕后,在学生交流时,时时辅以组织、点拨、引导、提升、归结,以一种新型的教师角色和学生一起学习。

其次,教师的评价应能迅速捕捉学生语言表达的正误,并有效指引学生去感悟。每一位老师都应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这样才能游刃于万变的课堂之中。这种能力,首先需要教师具有应变的思维意识,还要有应变的语言储备。

上一篇:深化国企改革的大方向下一篇:版的设备租赁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