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

2024-08-26

理念(精选8篇)

1.理念 篇一

用人理念和管理理念

一、用人理念:在宝迪公司企业文化中我们可以摘录出我们公司的几大用人理念

1、人才观:有德有才、放手使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

2、坚持以人为本;

3、不任用政令不通的干部;不重用有历史遗留的人;

4、领导要有爱心:领导不关心员工、不爱护员工、不尊重员工就是品德有问题; 那么我们就来谈谈用人理念:

1、从“人才观”中可以看出:公司非常重视人才;现代企业都重视人才。怎样理解企业员

工所具备的“德”和“才”;不知大家思考这个问题没有?我是这么考虑的:

A、一个社会人应该具备的品德和基本生存能力;

B、一个企业员工应该具备的品德和基本工作技能;

C、一个班组长应该具备的品德和工作能力;

D、一个科长应该具备的“德”和“才”;

E、一个经理或一个总经理要具备的“德”和“才”;、总的来说,不同层面的企业管理者要有不同强度的“德”和“才”,不同岗位的管理者要具有不同的“才”。所以说: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下级现在都立即有我们的德和才,我们可以采取“培训”、“试用”等方法,我的观点是:一个企业中的员工绝大部分都是“有德无才”的员工,我们大力开展不同方式的培训工作。

2、坚持以人为本: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

依靠人,二者的统一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现在用人和20年前用人,方法不能一样,人的需求不一样了,标准不一样了,给我们怎样用人提出一个新课题。我的观点是:给人以尊重,尤其是我们的基层员工和基层管理者,时时关心他们、相信他们。很土的一句话:谁都想好,都有尊严。

3、领导要有爱心:领导不关心员工、不爱护员工、不尊重员工就是品德有问题;我的观

点是:最基本的是要关心员工、尊重员工,更要考虑到员工的利益。我们的企业要靠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发展。

二、管理理念:“命令式”管理和“培训式”管理

1、简单、粗放、感性的管理:一般是简单地下个指标或指令,然后是粗放的命令下

级,然后凭感觉进行指导管理。

2、科学、和谐、培训的管理:分析客观情况,科学地详细地指标或指令,考虑到了

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困难并给予帮助,并且进行过程指导管理。

3、我的观点:采取“培训式”的管理。当然,我们需要高压管理,但更多的是和谐

管理,我们不能要求所有员工都具有“老板”的素质,我们的高压会使很多人承受不了,其中也有很多优秀的员工,他们更多的需要鼓励和帮助。

2.理念 篇二

1 古由猜想的基本理念

目前,古由猜想的内容表达及其表达式是:任何偶数(Z)都可表达为两个奇合数(y与x)之“差”或“和”,可有

式中:Z,y,x是有正值及负值的整数。

如果Z,y,x均为正值,考查每个Z值的配偶解答时,可将每个Z值仅列一个解答,见图1。

图1-a的解答图例,表达Z=y-x之况,其中Z值可为任何偶数(首项为2、公差为2的密排式等差数列)。图1-b的解答图例,表达Z=y+x之况,其中Z值却非任何偶数。当其Z=2~38时,不能实现密排式Z值有解;因为Z=2,4,6,8,10,12,14,16,20,22,26,28,32,38,计14个,没有配偶解答;可是Z=18,24,30,34,36,计5个,则有配偶解答。想要实现Z=y+x的Z值密排式等差数列有解时,Z值应是首项为40、公差为2的密排式等差数列。

这样说来,古由猜想中的“差”解(y-x)、“和”解(y+x)间的联词,要用“或”者,不用“及”“与”等词。这就可使多数的Z值既有“差”解、又有“和”解;可使少数的Z值(小于40的14个Z值)只有“差”解,没有“和”解,这样古由猜想就可成立。客观实际表明:多数的每个Z值,可有多个解答;少数的每个Z值,可有一个解答(例如:Z=y+x中的18=9+9,24=15+9,30=15+15,34=25+9,36=15+21,40=25+15)。一般而言,Z值越大时,每个Z值越有较多解答个数。例如:Z=y+x中的Z=100=85+15=75+25=65+35=55+45=51+49=…。又例如:Z=y-x中的Z=100=115-15=125-25=135-35=145-45=155-55=…=133-33=…。对于Z=y-x来讲,每个Z值通常都有多个解答。

再者指出:为了理解上述理念,仅按图1原理直接求得如下解答:10 000=10 015-15;10 000=9 985+15。10 002=10 035-33;10 002=9 975+27。10 004=10 025-21;10 004=9 995+9。10 006=10 015-9;10 006=9 985+21。10 008=10 035-27;10 008=9 975+33等。据此可知图1的绘制原理与运用原理是相同的:先要根据Z值的末尾特征值(2,4,6,8,0),按照(y-x)或者(y+x)分别选定相应的奇合数x值的特征值(33,21,9,27,15)或者(27,9,21,33,15);若求(y-x)解时,奇合数y=Z+(x的相应特征值);若求(y+x)解时,奇合数y=Z-(x的相应特征值)。这样来说,相信读者已能求得任何偶数的一个“差”解答及多数偶数的一个“和”解答;并对古由猜想有所认同。但是,若需解出图1原理“直接即得解答”之外的解答时,尚需借助相关方法(例如两个标尺方法)求解。

2 古由猜想的关联理念

探讨古由猜想时,采用两个奇合数(y与x)的两种方式(Z=y-x)或(Z=y+x)表达一个任何偶数(Z)。据此提出联想课题:任何偶数(Z)能否表达为两个偶合数(y与x)之“差”或“和”呢?如果Z,y,x均为正值、考查每个Z值的配偶解答时,可将每个Z值仅列一个解答,见图2。

图2-a的解答图例,表达Z=y-x之况,其中Z值可为任何偶数(首项为2、公差为2的密排式等差数列)。偶合数y值可为首项为6、公差为2的密排式等差数列;偶合数x值可为4。图2-b的解答图例,表达Z=y+x之况,其中Z值却非任何偶数(Z=2,4,6时无解,Z>6时有解)。偶合数y值可为首项为4、公差为2的密排式等差数列;偶合数x值可为4。这样说来,采用“或”者联词,处理(y-x)解、(y+x)解间的联系;可使多数Z值既有(y-x)解,又有(y+x)解;可使少数Z值只有(y-x)解,没有(y+x)解。鉴于图2的每个Z值可有一个或多个解答(y及x),可称为“古申猜想”:任何偶数(Z)都可表达为两个偶合数(y及x)之“差”或“和”,可有

式中:Z,y,x是有正值及负值的整数。

再者指出:仅按图2原理直接求得如下解答:10 000=10 004-4,10 000=9 996+4。10 002=10 006-4,10 002=9 998+4。10 004=10 010-6,10 004=9 998+6。10 006=10 012-6,10 006=10 000+6。10 008=10 016-8,10 008=10 000+8。10 010=10 018-8,10 010=10 002+8等。对于Z=10 000~10 010的各个Z值而言,虽然还有多个解答没有列在图2之中,但对审定各个Z值的是否有解问题,已经不是很重要,也没必要;因此“古申猜想”可以成立,应予认同。

尚需指出:鉴于图2启迪,关联第56页图3所示“古車猜想”亦可成立。“古車猜想”认为:任何偶数(Z)都可表达为一个偶合数(y)与一个偶素数(x)之“差”或“和”,可有

式中:Z,y,x是有正值及负值的整数。

第56页图3-a为Z=y-x之况,Z为任何偶数;图3-b为Z=y+x之况,Z=2,4时无解,Z>4时有解;其中y值为首项为4、公差为2的密排式等差数列,x值为2。图3的每个Z值之解,都各有一个解答(剔去Z=y+x=2~4之外)。图2的每个Z值之解,可有多个解答(剔去Z=y+x=2~10之外)。

3 古申猜想的关联理念

古申猜想认为:任何偶数(Z)都可表达为两个偶合数(y及x)之“差”或“和”,已如前述,应予认同。既然如此,可有下例:84=42+42=38+46=2×19+2×23,可得19+23=1+41=5+37=11+31=13+29=42。42=17+25;108=54+54=50+58=2×25+2×29,可得25+29=54;132=66+66=62+70=2×31+2×35,可得31+35=66。据此表明,古申猜想可与“哥德巴赫猜想及古田猜想”有所关联,并从理性角度再次论证了其哥古猜想及古田猜想可以成立、应予认同;其实原始创立古申猜想的旨意之一也在于此。上述古申猜想中的Z=84,108,132三例,分属三个元段,相应三个中项为42,54,66;故需注意古申猜想中的元段概念不同于奇数数列中的那种元段概念。所以,对于Z=y+x来讲,古田猜想、古由猜想、古申猜想、古車猜想都是少数Z值没有解答,哥古猜想才是所有Z值都有解答。对于Z=y-x来讲,哥古猜想、古田猜想、古由猜想、古申猜想、古車猜想则是所有Z值都有解答。

如果古申猜想中的Z=39 708=19 854+19 854=19 850+19 858=2×9 925+2×9 929,可得古田猜想中的Z=9 925+9 929=19 854,其中9 925为奇合数,9 929为奇素数。如果古申猜想中的Z=39 780=19 890+19 890=19 886+19 894=2×9 943+2×9 947,可得古由猜想中的Z=9 943+9 947=19 890,其中9 943及9 947均为奇合数。据此表明,古申猜想可与古由猜想及古田猜想有所关联,并从理性角度再次论证了其古田猜想及古由猜想可以成立、应予认同。此处所列两例的两个元段中项9 927及9 945均为奇合数。可见奇数数列被分割为很多元段、每个元段内有三项数值(边项、中项、边项)应是重要理念之一。这时提个问题:元段内是否存在三个项值均为奇合数呢?答案是存在的,如115,117,119;121,123,125;9 943,9 945,9 947这些元段三项之值均为奇合数。还想提个问题:元段内是否存在三个项值均为奇素数呢?答案是存在的,例如1,3,5元段的三项之值均为奇素数,但是这种元段仅此一例;因此大于3的“中项”之值均为奇合数,剔去3的奇素数只能位于“边项”之处;但是各元段的“边项”之处,或为奇合数、或为奇素数。

为了表明古由猜想、古田猜想、哥古猜想之间的关联性、互补性、有解性,此处提供第57页图4之例:图中的纵横坐标各分为奇素数G(1~31)及奇合数U(9~35),反映偶数Z=y+x的配偶之况(计有4块区域,但属三个猜想)。当y的G配偶x的G时,属于哥古猜想之解(位于左下块区)。当y的U配偶x的G时,或y的G配偶x的U时,属于古田猜想之解(位于左上块区及右下块区)。当y的U配偶x的U时,属于古由猜想之解(位于右上块区)。采用图4证明三个猜想的有解性时,即使y及x的G及U中各有1及9之值时;也有Z=1+1=2的哥古猜想之解,并有Z=9+1=1+9=10的古田猜想之解,仍有Z=9+9=18的古由猜想之解。采用图4表明其互补性时,考查古由猜想Z<18无解,古田猜想Z<18有解,哥古猜想Z<18有解。采用图4表明其关联性时,例如考查图4的右上块区解答与图1-b的解答之况。总之,需要关注不同图例的相应特色。

为了表明各个猜想之解的配偶关联之况,此处提供第57页图5:利用整数中的两个自然数之“差”或“和”、表达任何偶数(Z)时,可分两类方式。第一类是基于密排式等差奇数数列(J)中的奇素数(G)及奇合数(U);如果G与G配偶形成偶数Zy时,则属哥古猜想之解;如果G与U配偶、或者U与G配偶形成偶数Zw时,则属古田猜想之解;如果U与U配偶形成偶数Zv时,则属古由猜想之解。第二类是基于密排式等差偶数数列(O)中的偶合数(U')及偶素数(G');如果U'与U'配偶形成偶数Zv'时,则属古申猜想之解;如果U'与G'配偶、或者G'与U'配偶形成偶数Zw'时,则属古車猜想之解;如果G'与G'配偶形成偶数Zy时,则属古甲猜想之解;由于偶素数G'仅有一个数值为2,故其古甲猜想之解最少,仅有Zy'=2-2=0或者Zy'=2+2=4[1,2,3]。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在探讨古由猜想的基本理念过程中,激励了创新意识,延伸到古申猜想及古車猜想的相关理念,希能引起各位关注,欢迎各位提出意见及建议,指正文中欠妥之处。

参考文献

[1]古工,容幸福.关于三个猜想的探讨——介绍哥古猜想、古田猜想、古由猜想[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6(1):48-50.

[2]古工,容幸福,王燕青.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法路径及其关联理念[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6(5):26-28.

3.广汽本田 理念S1 幸福理念 篇三

广汽本田于2007 年在国内汽车行业中率先提出“合资企业自主品牌”的主张,成立了广汽本田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并发布了国内首个合资企业自主品牌——理念(EVERUS)。自2010 年广州车展亮相以来,理念的首款车型S1 便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由合资企业的本土研发团队独立研发的第一款车型,也是广汽本田双品牌战略的第一步,理念S1 拥有独立的品牌和知识产权。理念品牌呈螺旋上升状的品牌标志,代表了追求领先科技和永不停步的寓意。理念S1 正是采用本田成熟的技术平台,并根据中国消费者的需要,进行本土化升级和研发的车型。它搭载了本田成熟可靠,且技术领先的1.3 升和1.5 升发动机。并提供1.3 升手动舒适型、1.3 升自动舒适型和1.5 升自动豪华型,三个版本的车型。而售价也低于其他同类合资品牌车型的整体价格水平,更高的性价比成为了理念品牌的主要卖点。

细节改进并不简单

理念S1 的外观设计在本田成熟的三厢小型轿车的平台上进行了改进和升级,以求更加符合现代中国消费者的审美观。前大灯采用了时下最前卫的熏黑处理,为整车平添了一股运动气息。车尾利用尾灯红白色块的贯穿,使尾部的整体感觉显得更为大气和谐。电镀装饰条也在车身上起到了恰当的点缀作用。前雾灯周围的电镀条装饰,体现了高端车型的设计元素。车尾的电镀条将两侧的尾灯相连,令尾部线条更具整体感。此外,前脸的进气格栅也采用了本田车型最新的家族

式设计风格。

像这些细节上的改进,虽然在我们的眼里看似简单,但背后的工作却十分复杂。就以前脸的散热格栅来说,虽然只是个小变化,但它却会直接影响到车辆高速行驶状态下的风阻系数和安全性能,研发和设计的技术人员为此进行了严格的测试与试验,体现了他们认真的工作态度与对消费者的责任感。

不仅是外观,广汽本田研发中心的工作人员在理念S1 的车内也进行了许多实用性改进。为了更好地满足中国消费者作为家庭使用的需要,车内的储物空间被大幅度增加和放大。除了前排的两个水杯架外,中央扶手区的后端还为后排乘客准备了两个水杯架,而前排门兜的宽度,更可让你在里面摆上一排小水瓶。中控台的音响和空调控制区下方各提供了一个小型储物槽,即使你带了一堆随身小物品,也不用发愁没处放。副驾驶位置除了手套箱外,在上方还准备了一个开放

式的大型储物槽,取放物品十分方便,底板表面也作了简单的防滑处理。不仅是随身的,就算大点的物件放到里面也没有问题。

为我带来简单便捷的城市出行

对于一位生活在都市或乡镇的人来说,怎样的一款车才是最实用的呢?是城市SUV车型还是一款中、大型豪华轿车呢?从我的驾驶经验来看,它们都不是最适合。这些车型在交通繁忙的街道上恐怕带给你更多的还是虚荣心而不是方便。

要是让我选择一款城市家用车,我更愿意选择理念S1 这样的车。它的车身尺寸恰到好处,既保证了车内空间日常使用的舒适便利,又可以方便我在狭窄拥挤的街道穿行,找寻一个停放舒服的停车位也不用费什么心思。而广汽本田的质量口碑和品牌影响力,以及它三厢轿车的定位,其实也可以让你在周围人面前很有面子。

虽说在级别上是一款小型轿车,但坐在驾驶席上,你却丝毫没有“小”的感觉。车内的宽度让你与副驾乘客间保持了一个舒适的距离,可大幅度前后调节的座椅也可以让你轻松找到一个舒展放松的驾驶姿势。座椅软硬得当,在为你带来舒适乘坐感的同时,也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支撑。

是否具备轻松简单的驾驶感是衡量一款优秀城市用车的标准,这一点在理念S1 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无论是方向、油门和刹车,还是换挡杆,操作杆都十分轻盈自然,而且易于掌握。发动机运转安静,动力输出平顺,且起步加速时的低速表现敏捷而畅快,在走走停停的街道上显得得心应手。这些正是它身上纯正日系车血统的性能优势。

突出的车内空间

不仅是驾驶感和行驶表现非常便于日常使用,它的车内空间同样具备很高的实用价值。说实话,要不是亲身感受,我还真预料不到这款小型车的内部能有如此过人的空间。

后排座椅虽然只有两个头枕,但其宽度却可以轻松容纳3 名乘客乘坐。而后排腿部空间的优势则更为突出,即便乘客是位1.8 米身高的大个子,也会感到很舒适,其腿部空间的充足度甚至超过了一些紧凑级轿车。

4.理念 篇四

江西省安福县城关中学 曹经富

从近几年中考数学试卷上看,试题内容更侧重于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考查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能力。强调“知识的形成、应用过程与问题方法的解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努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为此,数学教学和复习应遵循的基本理念:

一、立足于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核心内容的巩固和提高。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中考命题将以新课标理念为依据,兼顾教学大纲的要求,因此教学要立足于课本,从教科书中寻找中考题的“影子”。尽管近年来中考数学有许多新题型,但所占分值比例较大的仍然是传统的基本问题。多数试题取材于教科书,试题的构成是在教科书中的例题、练习题、习题的基础上通过类比、加工改造、加强条件或减弱条件、延伸或扩展而成的。

例1:有一道题“先化简再求值:错抄成“,其中的值。”小玲做题时把“””,但她的计算结果也是正确的。请你解释这是怎么回事?

评析:代数中的化简求值问题是《数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一个基本内容,它涉及对运算的理解以及运算技能的掌握两个方面。以往我们大多以直接考查运算技能的掌握情况作为基本命题思路,但本题却以考查对运算原理的理解作为命题的重心,一改“化简求值”类型的命题方式,以学生日常学习中抄错数而计算结果正确的现象为背景来引出问题,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仅没有削弱对运算技能的考查,还隐藏了问题的解决思路,较好地考查了学生对运算原理的理解和运用。答案:经过化简后可得:原式

二、关注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生活实际,考查学生学用结合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数学背景的现实性和“数学化”。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为问题的背景,让学生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归纳出变化规律,并能用数学符号表示,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练习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既要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又要靠近课本,使学生有兴趣、有能力去尝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诱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从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中要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这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和亲近感,它有利于扭转“背定义、套公式、记题型、对模式”的死板僵化的学习方法,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

例2.某学校举行演讲比赛,选出了10名同学担任评委,并事先拟定从如下4个方案中选择合理的方案来确定每个演讲者的最后得分(满分为10分):

方案1 所有评委所给分的平均数.,∵,∴错抄后结果不变。

方案2 在所有评委所给分中,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其余给分的平均数.

方案3 所有评委所给分的中位数.

方案4 所有评委所给分的众数.

为了探究上述方案的合理性,先对某个同学的演讲成绩进行了统计实验.下面是这个同学的得分统计图:

(1)分别按上述4个方案计算这个同学演讲的最后得分;

(2)根据(1)中的结果,请用统计的知识说明哪些方案不适合作为这个同学演讲的最后得分.

评析:本题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深感亲切而熟悉,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灵活运用代数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日常生活中隐含着丰富多彩的数学知识,学的是“有价值的数学”。从而要求学生时刻关注生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理论联系实际,多收集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并将所学的数学知识真正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例3:一张矩形纸片沿对角线剪开,得到两张三角形纸片,再将这两张三角形纸片摆成如下右图形式,使点B、F、C、D在同一条直线上。

(1)求证AB⊥ED;

(2)若PB=BC,请找出图中与此条件有关的一对全等三角形,并给予证明。

评析:本题将几何证明融入到剪纸活动中,从学生熟悉的矩形、三角形引入,由学生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去观察,去发现,去创造。让学生在剪、拼等操作中去发现几何结论,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2)题结论开放,而且结论丰富,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探索,得到不同的结果。全等的三角形有:Rt△ABC≌Rt△DBP;Rt△APN≌Rt△DCN;Rt△DEF≌Rt△DBP;Rt△EPM≌Rt△BFM等。

三、注重对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

新课标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考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双基”的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与体验;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评价的角度要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

例4:下面是数学课堂的一个学习片段, 阅读后, 请回答下面的问题。学习等腰三角形有关内容后, 张老师请同学们交流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已知等腰三角形ABC的角A等于30°, 请你求出其余两角。”同学们经片刻的思考

与交流后, 李明同学举手说::“其余两角是30°和120°”; 王华同学说::“其余两角是75°和75°。” 还有

一些同学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1)假如你也在课堂中, 你的意见如何? 为什么?

(2)通过上面数学问题的讨论, 你有什么感受?(用一句话表示)

评析:本题模拟了一个初二数学课堂教学的情境,重点是考查学生的分类思想以及严密的数学思维能力。此题应该是每位数学老师都讲过的一类题型,也是每位学生都经历过的一个数学学习过程,李明和王华的解法也是大多数学生刚刚接触此类问题常常出现的问题,再把此题作为考题出现,就是为了考查学生经历了这一学习过程后所发生的变化。(1)、他们的解法都不全面,应分两种情况来解答:当角A是顶角时,可得其余两角是75°和75°;当角A是底角时,可得其余两角是30°和120°。(2)、感受是:分类讨论;考虑问题要全面。

四、关注数学知识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操作能力。

新课标非常重视学习过程和动手操作,数学教学决不能只是学习数学的结论,而应强调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学生决不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其目的是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结论的来历,在操作过程中获取“解决问题的经验”,“在学习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例6:已知:如图,现有、的正方形纸片和的矩形纸片各若干块,试选用这些纸片(每种纸片至少用一次)在下面的虚线方框内拼成一个矩形(每个纸片之间既重叠,也无空隙,拼出的图中必须保留拼图的痕迹),使拼出的矩形面积为,标出此矩形的长和宽。

评析:本题学生直接去拼图可能有一定困难,需要多次尝试才能解决问题。如果将多项式式分解为,认识到拼接后的矩形的长和宽分别为、因,矩形的长需要一条线段和两条线段组成,矩形的宽需要两条线段和一条线段组成,则问题较易解决。下图的两种拼接方法供参考。

五、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这就意味着探究性学习已列入考试评价的内容,其实这种新型的学习形式已在往年的中考中得到充分体现。探究性试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它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探索发现能力、以及合情推理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开放性考题一直是各地试卷的“压轴戏”,究其原因是开放性试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克服思维定势,避免思维僵化和单一,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开放性试题的训练,尽可能地给学生创设适当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展开研究,使不同的学生获得层次不

同的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7.:实验与探究(07年江西中考题)

(1)在图1,2,3中,给出平行四边形的顶点的坐标(如图所示),写出图1,2,3中的顶

点的坐标,它们分别是,;

(2)在图4中,给出平行四边形用含的顶点的坐标(如图所示),求出顶点的代数式表示);的坐标(点坐标

归纳与发现

(3)通过对图1,2,3,4的观察和顶点中哪个位置,当其顶点坐标为之间的等量关系为

;纵坐标为

(不必证明);

运用与推广 的坐标的探究,你会发现:无论平行四边形

处于直角坐标系

(如图4)时,则四个顶点的横坐标

之间的等量关系(4)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有抛物线中).问当为何值时,该抛物线上存在点,使得以

和三个点,(其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并求出

点坐标.

所有符合条件的评析:此题实是取材于初二课本122页的”观察与猜想”,高度融会了数与形的知识,但起点低,引导学生自觉运用

所学的知识进行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在教学中要求我们对有关例题,阅读材料要进行拓展,延伸和变式训练.加强学生的开放能力和学习,探究推理能力的训练.作为参加中考的学生、家长及教师,密切关注中考趋势与理念,认真研究中考试卷,明确把握命题导向,对当前的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上一篇】炫目的情景应用中考题

2008-01-23 人教网

5.理念 篇五

法治国的理念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的理念

编者按

在近日由中央政法委举办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研讨班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

记罗干强调,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

研讨班期间,司法部办公厅副主任查庆九、公安部法制局副局长孙茂利、最高人民检察院政治部副主任王洪祥、四

川省委政法委副书记刘作明、河北省委政法委副秘书长李凤奇分别从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的理念、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牢固树立公平正义的理念、牢固树立服务大局的理念、牢固树立党的领导的理念五个方面,给参加研讨班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政法委书记和政工部门负责人及中央政法各部门有关负责同志授课。

从今天起,本网推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专题”专栏,连续刊出上述授课摘要,以期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深入开展。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树立依法治国的理念,就是在全社会和全体公民、特别是执法者中养成自觉尊重法律、维护法律权威、严格依法办事的思想意识,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

家各项工作的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规范化、程序化和法制化。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治国基本方略;在1999年3月召开的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又被写入了宪法修正案。依法治国方略的最终确立,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史上,具有伟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治国理政观念的重大转变

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传统的封建“人治”思想的影响,我们党在治国方略的选择上经历过一些曲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文化大革命”中法制被严重破坏、“无法无天”的惨痛教训,清醒地认识到加强法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做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的同时,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战略方针。邓小平同志强调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把法制建设与经济建设放到了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促使我们对社会主义法治认识的不断深化。1997年,党的十五大最终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标志着我们党最终战胜和彻底抛弃了封建“人治”思想的羁绊,坚定不移地选择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治国道路,从而完成了我们党执政治国理念的一次深刻而重大的转变。

(二)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国家长治久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提和基础,是十三亿中国人民最大利益之所在。没有稳定,什么事也干不成;如果社会动荡不安,已

经取得的成果也要丧失。怎样才能保持社会持续稳定呢?要搞法治,实行依法治国,才能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小平同志就讲“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为什么搞法治才能保持国家稳定、社会稳定?因为法律制定后必须公布,这样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就会有一个合理的预期,有了矛盾纠纷、或者权益受到侵害,人们能够通过法律途径去化解,去讨回正义和公道,而不是没完没了地相互争执,或者不断找组织、找政府、找领导,永无止息。而且法律一旦制定颁布后,就有一段相对稳定的有效期,法律所规范和确认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自然也就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大力加强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发展,有力地保障了我国社会的持续稳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长期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只有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法制的轨道上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才能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的健康发展。实行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证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真正当家作主。

准确把握依法治国理念的深刻内涵

依法治国理念基本含义是依据法律而不是个人的旨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

务,实行的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其核心是确立以宪法和法律为治国的最具权威的标准。树立依法治国理念,需要准确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这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的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首先,公民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我国宪法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现实生活中,有的习惯于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对不同身份的人给予差别待遇。这种思想和做法实际上是封建等级观念的残余。

其次,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宪法和法律是人民利益的体现,反映了人民的意志。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得享有超越宪法和法

律的特权,将自己凌驾于党、国家和人民之上。那种认为自己高人一等,法律只管民,不管官;只管别人,不管自己,将自己视作法律之外的“特殊公民”的思想,从根本上背离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第三,任何组织和个人的违法行为都必须依法受到追究。我国宪法第五条明确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违法者必须受到追究是法律尊严的重要体现,也是法律权威的重要保障。在一个社会中,如果有人违了法却能逍遥法外,那么,法律在社会公众心目中就不可能树立起崇高的地位和威信。

(二)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

法律权威就是法律所具有的尊严、力量和威信。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迫切需要。

维护法律权威,必须确立法律是人

们生活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在一个社会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社会规范,包括法律、政策、道德、习惯、宗教规范等等,都对人们的日常行为起到一定的规范和约束作用。但是,必须明确,在一个实行法治的社会中,法律是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起着最基本的、同时也是最有力的规范和约束作用的准则。整个社会和全体公民都必须树立法律意识,自觉将法律作为指导和规范自身社会活动的基本行为准则。

维护法律权威,必须首先维护宪法权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保证,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它也是一切其他法律权威的渊源和保障。因此,维护法律权威首先要维护宪法权威。

维护法律权威,必须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任何

法律、法规、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下位法不得同上位法相抵触,地方性法规不得同全国性法律相抵触。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是法律权威的重要标志。当前,有的地方和部门从保护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出发,制定和实施一些违反国家法律规定和法治原则的“土政策”、“土办法”,搞“你有法律、我有对策”,不仅破坏了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也严重损害了法律的权威与尊严,必须坚决反对和有效制止。

维护法律权威,必须树立执法部门的公信力。法律的目的和宗旨要通过执法司法来实现,法律的权威也要通过执法者的权威来体现。因为在社会上一般人心目中,执法者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法律的化身,代表着法律权威与尊严。树立执法部门的公信力,需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努力:一方面,要有效克服我国社会公众中普遍存在的“法不责众”、“只要有理怎么闹都行”等不讲法制的传统观念,从严执法,对一切违法行为严肃处

理,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树立执法者的权威;另一方面,执法者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切实解决执法和司法不公的问题,提高执法部门的公信力,让执法司法行为令人信服,用公正赢得权威。

(三)严格依法办事

这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也是法治区别于人治的重要标志。对于一切国家机关特别是专门履行执法、司法职责的政法机关来说,严格依法办事意味着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

职权由法定。职权法定是法治的重要原则,也是严格执法的合法性基础。职权法定原则要求,执法机关的权力必须来自法律具体而明确授予,执法机关必须在严格依据法律规定的权限内履行职责。

有权必有责。即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有权必有责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行使权力要对所引起的法律后果负责,法律授予了权力,同时也就意味着赋予了责任;二是被法律赋予了权力而

不去行使或者行使不到位,就是不尽职、不作为,就是失职渎职,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政法干警都必须坚决克服那种权力在我手,想用就用、想不用就不用、想怎么用就怎么用的错误观念和做法,既要慎用手中权力,还要用好手中权力。

用权受监督。权力必须受到监督是一切法治社会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我国宪法第二十七条明确规定了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都要受到监督的原则。政法机关掌握着与公民人身、财产以及其他权利密切相关的执法大权,这种重要权力一旦被腐蚀滥用,将直接损害公民的合法权益。因此,政法机关的权力必须严格依照法定权限、程序行使,整个行使过程必须受到严格的监督和制约。

违法受追究。违法必究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也是法律权威与尊严的重要体现。在现实生活当中,对执法者的违法行为依法追究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要建立起对执法犯法者的严厉追究机制。只有执法者的违法行为都毫无例外地依法受到追究和惩罚,才能给整个社会树立依法办事的良好示范。

努力实践依法治国理念对政法工作的基本要求

贯彻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是一场从思想观念到实际行动的深刻革命。政法干警作为国家专门的执法司法力量,必须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理念,自觉用这一理念指导执法司法行为。

(一)提高法律素养

努力提高法律素养,是政法干警实践依法治国理念的前提和基础。政法机关是专门的执法机关,几乎每天都在与法律打交道。政法工作这种专业性很强的特点,决定了政法干警必须具备较高的法律素养。

政法干警必须熟练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学法、知法、懂法,是对每一个政法干警的基本要求。对于政法干警来说,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具有两个方面的

要求:一是对国家的重要法律法规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知道什么是合法、什么是违法;二是对与自己履行职责有关的法律法规要熟练掌握、熟练运用。

政法干警必须切实增强法制观念。法制观念是人们尊重并自觉服从法律的思想意识。这是严格执法、正确履行职责的思想基础。广大干警一定要充分认识增强法制观念的重要性,努力培养尊重和信仰法律的思想意识,做到不仅学法、懂法,而且要自觉依法办事。

(二)坚持严格执法

严格执法是法治的基本内涵,是依法办事观念对政法工作的必然要求。政法机关严格执法具体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

一切执法行为都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规定。这是依法办事原则对执法行为的合法性要求。执法行为的合法性又包括实体合法和程序合法两个方面。所谓实体合法,就是在法律明确授权的前提下,执法机关对执法当事人作出的处理

决定要严格符合法律的具体规定。所谓程序合法,就是执法行为应当严格遵守法定程序。法定程序既是严格执法的重要依据,也是严格执法的重要保障,同时还是遏制执法过程滥用职权和腐败现象的重要武器。

所有执法结果都必须符合立法目的。这是依法办事原则对执法结果的合理性要求。法律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意志的体现,严格执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体到执行某一部法律,检验我们执法行为合法、正当与否的一项重要标准,就是执法的结果是否符合这部法律的立法宗旨。

(三)模范遵守法律

模范遵守法律,是政法干警的应尽责任。政法干警模范守法对于培养整个社会依法办事的观念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同时,政法干警模范遵守法律也是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尊重,是对自己的尊重。如果我们自己不带头遵守法律,不去维护法律的权威,导致整个社会轻视法律,到最后,我们的工作、我们的职业也就丧失了价值和尊严,不会被社会所尊重。因此,每个政法干警都应当保持清醒的角色意识,以模范守法的实际行动,赢得广大人民群众对法律的尊重和对执法者的信任。

(四)自觉接受监督

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在行使执法司法权力的各个环节都要依法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制约,并把监督制约作为推动和改进工作的动力,保证和促进严格公正文明执法。

首先,要提高接受监督的自觉性。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应充分认识接受监督既是宪法和法律的明确要求,是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保证,是防止和纠正执法不公、执法违法的重要途径,真诚欢迎监督,主动接受监督。

其次,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和接受监督的关系。审判、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是宪法和法律 的明确规定。但是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并不意味着不要监督,更不能以此为借口排斥监督,任何权力都必须受到监督,司法权力也不例外。同时,我们所主张和实行的监督,是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监督,这种监督是支持而不是干预,是督促而不是越俎代庖,是对办案过程中违法行为的监督、纠正而不是代替司法机关具体处理案件。

第三,要把各方面的监督制约作为推动和改进政法工作的动力。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初步建立起了中国特色政法工作监督制约机制。在政法组织体系内部,检察监督对于保证和促进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维护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监督的重要形式和渠道,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保证权力正当行使的重要途径。政法机关及其广大干警都必须正确对待、自觉接受舆论监督,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刑事诉讼中政法部门之间分工

6.理念 篇六

朱利安・麦特卡福(Julian Metcalfe)和辛克莱・比彻姆(Sinclair Beecham)前成功地创办了曼乔三明治连锁店(Pret A Manger)。它获得了可观的利润,被认为是对“三明治的彻底改造”,在英国、纽约和香港都广为人知。

然而,他们起初经营的并不是三明治店,而是位于伦敦福汉姆(Fulham)的一家叫“以酒解酒”(Hair of the Dog)的许可售酒店铺。他们很快意识到卖酒赚不了多少钱。尽管营业所得不少,但利润很低――辛克莱・比彻姆说,“我们发现像三明治这样的低价钱,高利润的食品发展空间很大。”通过听取顾客的建议,他们大胆作出了彻底改变营业方向的准备,最后终于取得了成功,

这一经验是他们在市场上积极做生意时直接学到的。因为任何市场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可预见性,要找到高利润的生意,最好的办法是“边走边学”。这一经验是辛克莱・比彻姆永远也不会忘记的。年底在伦敦市中心准备成立富有创新理念的“预算奢侈”的豪斯顿大酒店时,他说,“豪斯顿酒店只是一个实验。我们想看看它能否取得成功。一定还有一些需要我们做出改变的地方。如果需要这样做的话,我们将倾听顾客的意见。”实践应用点睛

§ 开始做一个新行业的时候,不要想一下子就能学到完美的经营方式。无论你提前做了多少抽象的准备工作,经常还会有只能在实践中才能学到的东西。

§ 遇到困难的时候,千万不要气馁。不要把它看做是拦路虎或者失败,而应看做是宝贵的学习机会。分析一下困难出现的原因,意义和影响。

§ 对你的业务做出重大改变时,心中要有准备。尽管它可能有诱人的具体模式,但它并不是恒久不变的,在特定情况下,如果能得到更高的利润,它也是可以被抛弃的。

7.理念 篇七

传统媒体发展与新媒体形态有着显著的不同, 具体表现在:首先, 传播与扩散的速度不同。受众规模是大众传播媒介产生盈利和影响力的重要标准。在美国, 有5000万人使用这一标准, 报纸用了数百年、收音机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有线电视用了10年, 而网络只用了5年 (1993~1997年) 。其次, 信息生产方式的改变。与传统媒体组织传播过程中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不同, 新媒体的每一位消费者都是生产者, 他们既能够阅读也可以书写并传播, 是生产和消费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新的生产和消费体。再次, 新媒体作为一种媒介聚合指称, 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有着显著的区别。无论是手机、电视还是互联网, 一旦具备了新媒体的属性, 即可成为新媒体聚合体的接入端口, 实现新媒体交互传播及即时互动的功能, 成为新媒体的组成元素。最后, 相对于三大传统媒体, 新媒体是不断演进状态下的动态媒介集合。新媒体演进形态中既有互联网、移动互联网, 也有传统媒体在技术赋能后形成的新的形态。

当下, 有关媒介素养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媒介素养的策略方面。其中, 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研究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 (Jones, Johnson-Yale, Millermaier & Pérez, 2008) 。有研究者认为, 大学生应该具备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媒介信息, 有能力做出定位、评估, 并有效利用所需媒介的能力 (Rebecca Van de Vord, 2010) 。从信息技术的视角来看, 信息素养包含着媒介素养且外延更为广泛, 以美国为代表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研究路径, 华盛顿州立大学的罗庇克提出通过在线媒介素养提升远程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思路。在此基础上, 通过定量测试的方法确定媒介批判与信息素养之间的相关性, 以此确定大学生媒介教育的显性作用程度。此外, 在媒介批评基础上产生的媒介素养研究也成为一个新的关注点, 由此形成以内容为分析对象, 媒介批评与媒介素养相结合的研究案例 (Cynthia Kalodner, 2006) 。

总体来看, 西方有关媒介素养的研究呈现学科横断式的交叉整合态势, 并以定量分析为主要研究手段。和西方媒介素养研究相比, 中国的媒介素养研究呈现出一般论述多于实证、以特定群体为研究对象的特点。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 以新媒体素养为主要目标的研究范式开始出现。然而, 对于新媒体素养的研究实践, 目前还仅限于媒介素养的延伸与补充。事实上, 新媒体素养与传统的媒介素养有着显著的区别, 以“赋权”为特征的新媒体素养和与“释放”为特征的媒介素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 与新媒体实践相比, 新媒体素养研究还局限于传统媒介素养研究的范式里, 没有取得与其实践水平相媲美的话语情境。

近日, 由学者张成良撰写、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著《新媒体素养论——理念、范畴、途径》问世, 成为新媒体素养研究的拓荒者。

《新媒体素养论——理念、范畴、途径》 (下文均简称为《新媒体素养论》) 一书开篇的前两章主要从概念入手, 对比媒介素养与新媒体素养概念的区别, 梳理从媒介素养到新媒体素养概念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借此强调新媒体素养在特定的现实社会语境下不同于传统范式的理由。从新媒体思维出发, 在对新媒体素养的思维维度分析中, 以新媒体观为视角, 强调新媒体作为媒介聚合的存在, 作为动态发展的存在和作为技术发展的存在。突出了新媒体观下, 媒介之间的聚合关系, 以媒介技术为内在动力, 强化媒介聚合对新媒体发展思维和实践上的影响。

在提出新媒体素养概念的基础上, 在有关新媒体素养研究的理论视野中, 作者通过建构“伞状”的新媒体素养概念的理论模型, 强调在社会复杂系统的影响下, 政治思维、人口学变量、社会关系等诸多变量作为系统性元素对新媒体素养产生直接作用。在此基础上, 关于新媒体使用与其他社会素养之间的关系也阐述为非线性而不是线性的关系。这样一来, 新媒体使用的自我赋权与自我表达就变得更具体, 新媒体素养也彻底与媒介素养区分开来。

从结构逻辑上看, 《新媒体素养论》一书主要由三大部分内容构成:新媒体素养的本体论部分、认识论部分和关系论部分。该著作以开放的视野, 从新媒体素养理论的本体出发, 厘清了媒体与新媒体、媒介素养与新媒体素养之间的关系, 并通过认知论的视角对新媒体的使用及“与众”参与加以分析, 最终从关系论的视角强调作为新媒体素养培养的新媒体教育方法与途径。

第一大部分是关于“新媒体素养本身”的理论, 构成了新媒体素养论的基础和立足点。基础是指关于新媒体素养本身的系统性考察与论述, 是建构新媒体素养论体系的逻辑出发点。先是从历史、社会和国际背景展开对新媒体素养的研究, 并就思维维度中的新媒体思维展开论述, 强化了新媒体素养研究理论视野和相关模式的建构;然后通过对新媒体素养概念本体的分析, 指称新媒体在复杂社会系统下的传播及新媒体素养的必然性存在。

第二大部分是关于“新媒体素养认识”的理论与实践, 构成了基于认识论的新媒体素养论的主客体。主客体是说, 新媒体素养论的核心内容, 是关于新媒体素养本身的建构过程与其评价性指标的研究。新媒体使用与“与众”研究, 正是基于认识论的主体的分析和理解。关于新媒体素养的测量是基于认识论中客体的评价、分析与测量, 是与认识主体相对应的客体的认知和研究。

第三部分着力建构了关系论视野中的新媒体素养论体系, 它构成了系统的新媒体素养论的延伸与归宿。也就是说, 关系视野中的新媒体素养论, 超越了新媒体素养本身的理论范围, 而是强化其形成于实践之中的建构途径。这部分内容旨在明确新媒体素养教育的价值取向及共意建构下的新媒体素养发展途径。

在理念创新上, 《新媒体素养论》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和理论, 成为有关新媒体素养研究的亮点。

在重点强调新媒体素养与受众研究的关系时, 提出了“与众”的概念, 力求探寻新媒体生态下受众的目标指向, 以及新媒体素养在传播学视野中的坐标经纬, 以此来把握新媒体素养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走向。在媒介素养的传统研究范式下, “受众”的概念一直为广大研究者所接受和认同, 并借此开展了广泛的研究, 在新媒体语境下, 在“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的媒介环境中, “受众”概念显然已经无法完成符号意义上的所指。与借用新媒体业界“用户”这一指称不同, 作者提出的“与众”强调了传播动态中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媒介融合的关系中, 提出了基于熵理论的“抛体-涡轮传播模式”, 这一模式强调在新媒体语境中媒介融合有秩序性, 这对新媒体素养的培养途径提供了依据。

在新媒体素养教育途径中, 提出了“自组织”协同传播的新理念。强调新媒体教育的无序化到秩序化过程中, 在无须外在动力作用的情况下, 能够独立完成新媒体素养教育逐渐有序提高的过程, 这与以往持有悲观论调的“数字鸿沟”理论观念形成了鲜明对比。

应该说, 《新媒体素养论》一书涉及新闻学、传播学、系统学、协同学等知识领域, 不论是在理论立足点还是实践层面均做出了努力尝试。对于当前新媒体迅猛普及, 新媒体理论亟待发展的形势而言, 本书的出版具有建设性意义。

8.理念 篇八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有效教学;基本理念;具体策略

高效、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是很多初中教师致力于实现的教学目标,可是由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常常存在错误的教学理念,这就导致教学过程中常常不得其法,创建高效数学课堂也就无从谈起。笔者从事初中数学教育多年,对新课标的主要精神更是进行了认真的钻研与探讨,现将自身总结的教学经验分享出来,以飨读者。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创建高效数学课堂的基本前提

区别于以往的教学纲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充分肯定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并指出“树立学生绝对的主体地位是创建高效数学课堂的基本前提”。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将“学生主体”的意识真正落实到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去。我在讲解“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这部分知识时,没有一上课就向学生揭示“等腰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这一数学概念,而是分发给学生等腰三角形的卡片,并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其中的相关规律。这样一来,就充分尊重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更关键的是确保了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于“等腰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这一数学观念的认识与理解,为接下来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等边对等角一系列概念的学习与掌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创建高效数学课堂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若想提高教学质量,可以尝试从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突破。我对新课标的这一精神进行了很好的实践。比如,在学习“一次函数”这部分知识时,我就将教学知识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相结合,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师:同学们,我们去邮局邮寄东西的话,是根据邮寄物品的实际重量收取费用的,物品越沉,收取的费用越高,物品较轻的话,费用也会减少不少。这个你们了解吗?

生:知道,我们平时去邮局邮寄东西或者快递东西的话经常遇见这种情况。

师:我国邮局是这样收取信函的邮寄费用的:信函重量在100克内,每重20克,本县的邮资费用为0.8元,外地的邮资费用则为1.2元,不足20克的话按照20克计算;如果信函重量在101~2000克的范围之内,每重100克,本县的邮资费用为1.2元,外地则为2元,不足100克的话按照100克计算。那你们知道怎么用数学概念对其进行表示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到的函数现象。此外,咱们乘坐出租车不同的公里距离收费标准也是不同的,你们想知道如何运用数学概念表示生活中常见的这些数学现象吗?

回答我的自然是学生异口同声的“想”。这样一来,不但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从而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同时将生活实例与课堂教学结合,还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为实现高效率的数学课堂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新课改是教育教学领域的一次重大改革,其先进的教学理念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以及教学专业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作用。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当认识到这一点,并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为创建高水平、高质量的初中数学课堂提供充分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卢斌.例谈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2).

[2]贾松涛,王芳.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法初探.新校园:下,2009(06).

上一篇:以梦为马写作背景下一篇:党建经营结合下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