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我们天上见有感(10篇)
1.观我们天上见有感 篇一
奶奶,我们天上见
到今年的农历七月十一,奶奶就去世整整9年了。到今年的农历八月二十一,奶奶冥寿97。年年到了这个季节,我都特别想念她。在我漫长而迷茫的童年,奶奶是恒定的温柔和暖意。有一年,我去看蒋雯丽的导演处女作《我们天上见》,在影院里从头哭到尾。蒋雯丽说,姥爷去世的那天,我的童年结束了。好声音马?E说:我写过一首歌,叫《南山南》,常有人听完后说它太悲伤,接着问起,这首歌里是不是有一个故事。我说,你听到这首歌的时候,它就已经和我无关了,你掉的眼泪,才是只有你自己知道的故事。
我喜欢马?E,更喜欢这个说法,因为我清楚地知道,我在影院里掉的泪,是对所有和奶奶共度岁月的悼念。我的满台好戏缺少了她,萧瑟了许多。奶奶在邻村长到18岁,然后嫁到我家,直到88岁去世。她像棵庄稼一样在这片乡土上发芽、破土、灌浆,然后重归于尘土。她的一生,是我的前传,我的余生,是她的后传。
一
奶奶姓韩,生于韩家村,爷爷姓由,生于由家村,两个村子相距不到2里。在奶奶4岁那年,我的曾祖去了韩家村。奶奶记得自己换了一身新衣服,被抱进堂屋给未来的公公磕了头,叫了一声“爹”。曾祖掏出4块大洋给她做见面礼,就此订下了她的一生。
两家都是乡间的讲究人家,所以奶奶从此大门不出二门不入。逢到由家村赶庙会,奶奶只能听到一句“不能去,让婆家人看见”,眼看着小姐妹们兴高采烈去看戏。逢到邻村赶集,奶奶也能听到一句“别出门,让婆家人路过看见”。她也不能上学,舅姥爷们在屋里念书,她在窗外听了听就会了。太姥爷就感叹:满筐的树结,削不出一个楔子。遗憾唯一聪敏的女儿还要嫁人。其实大舅姥爷念书蛮好,后来还在哈尔滨盐务部门做了国民政府官员。姥姥经常念叨这个我无缘得见的大舅老爷,说他后来遗弃了不识字的原配,另娶了有文化的二房。她的儿女因为地富子弟无缘升学,在她的孙辈可以念书后,她唯一常说的一句跟政治相关的话就是:你们都能上学,要感谢邓小平啊。她另一个经常提起的官员是民国时期烟台某长官,在她一遍一遍的描述里,那位长官和电影《杨三姐》里的青天大老爷重了影。因为奶奶家的田地被乡里浮浪子弟看中,太姥爷从莱州走了几天走到烟台去打官司,那位长官听完陈词后让太姥爷上前伸出手看了看,道:一看这老茧,就是个实诚的老百姓,肯定不能说谎。
后来我读法拉奇传,看到法拉奇的妈妈哭着告诉法拉奇:不要像我这样!不要变成你丈夫和孩子们的奴隶!要学习,要去看看整个世界,要学习!我才从法拉奇母亲身上读懂了奶奶的窗外偷师,读懂了她对读书远行做官的羡慕。
后来,她到济南看望姑姑到哈尔滨看望叔叔,成了村里为数不多坐过火车和飞机出过远门的小脚老太太。在她的晚年,她不再说她的大哥和父亲的远行,她喜欢说自己在美国读书的外孙,在德国留学的孙子。在卧病不起前,她还一直跟人家讲,我坐过十几个小时的火车,十几个小时的飞机没问题,对于这个世界的好奇至死不渝。在所有的孙女里,我长得最像奶奶,连走路的姿势和后背的痣都一模一样。我想我有生之年去过的任何地方都可以转发给她。将来我闺女用和我一模一样的脚丫丈量这世界时,也一样可以转发给我们。
二
森女程璧写过的一首小诗,描述儿时与祖母共同生活过的小院的模样,“庭前花木满,院外小径芳,四时常相往,晴日共剪窗。”后来据此创作了一首童谣小曲名为《晴日共剪窗》。程璧祖母是民国名媛,闲来在小院教程璧写毛笔字、背唐诗、剪窗花。
我奶奶家的小院有花,但更多的是菜。我们俩常常一起在院子里拆了芸豆架种上大白菜,拔了小葱种萝卜。菜地边奶奶会种几棵指甲花,摘一些花在蒜臼子里加点白矾捣成糊糊,抹在我的指甲上,用芸豆叶包起来,睡一晚上起来,心情就随着指甲一样红艳艳了。每当中秋节,奶奶就给我做月鼓,一个大大的白面点心里放上糖馅,点心上面是一只坐着的小猴子拿着药。等月上中天,我就擎着奶奶的杰作,在小院里喊:圆月了圆月了,一个西瓜两半了。
小院还是重要的劳动场所,三夏时捡麦秸三秋时剥玉米,一边干活,奶奶一边给我讲古道今,我以为这是我文学最早的启蒙。等到满地的玉米金灿灿地上了桩子和墙头,我也学会了子鼠丑牛和乘法表。她每天必讲傻子捞米和抗梁的故事,我每次都捧腹大笑。在她去世多年后,我哄女儿睡觉,忽然发现半梦半醒之间自己居然在呢喃傻子抗梁,这次我没笑,倒把枕头哭湿半边。
她常给我讲从前女人在婆家受气的细节,有的回娘家哭诉,娘家人怒道:回去死了吧,死了给你争气。婆家赔了很多钱,但女人却再活不过来,丢下一堆凄惶的孩子。她还常讲邻村一女孩,被贪财的父亲送到大户人家做妾,家人去看她只能走侧门,死前给玩伴留言:妾就是个玩意,算不得人。当我做了两个女孩的母亲之后,我体会到她对孙女的深情都在这些闲言里。媒体人每天都要浏览很多新闻,为爱轻生为财卖身都不算新闻了,再深刻的生命观和先锋的恋爱观在我心里都敌不过这些像玉米一样朴实的感叹。
我妈有次一边帮她浇菜一边调侃我爸的收入,奶奶笑眯眯地说:你有能耐也行啊,很多老板都是女的,我要是年轻几岁,就去学开车,开个黄面的,整天坐着到处看景还挣钱。很多次工作不开心,也曾想过做职业主妇,想想自己不识字的奶奶的宏愿也就汗颜了。
我登记的时候,老公在读研究生,我刚刚工作,囊中羞涩又不肯教两家人破费,就决定裸婚登记即可。奶奶给我买了金戒指,在小院里给我戴上,说:好儿不要祖爷田好女不要嫁时衣,我们家的闺女有手有脚有文化,都能把日子过好了。据说是丈母娘推高了房价,等我女儿出嫁,我决定把奶奶的戒指和话都打包给她们做嫁妆,为降低房价做三点贡献。
三
我小时候脾气很犟又很调皮,“一日上树能百回”并不夸张。因为爬树,我的裤子布满直角型口子,我的鞋子三天就能开线,我妈常为此熊我,我并不害怕罚站,就倔头倔脑地站着听,气得我妈捞起笤帚就揍。奶奶一听我妈的嗓门就来救驾,悄悄地教我赶紧跑远。那时我并不懂得小杖受大杖走是圣人之训,觉得揍两下也无妨,奶奶为了保护我也沾了光。妈妈因此不甚喜我,奶奶悄声劝她:娟儿心里憨厚,实在,将来你肯定能得她的济。我在门后听着听着就放松了,倚着墙就睡着了。我妈一见又生气了,奶奶还有后话:啥人有啥福,心宽就吃心宽的饭呗。
我家大闺女心宽体胖,脸似银盆,无肉不欢,老公一见就叹气。我屡屡拿奶奶的话宽他的心:啥人有啥福,心宽就吃心宽的饭呗。从前的吃货恨不得羞愤欲死,现在满朋友圈都是自称吃货的得瑟。我已经给我闺女想好了出路,就当个美食家、美食记者,行万里路,吃遍天下。为此我把自己搜集的林文月、赵衍、车幅等人的美食杂记攒至一处,为闺女的美食一生做准备。
我奶奶一共生了四儿三女,头两个都是闺女。大姑和二姑之间隔了6岁。她嫁到我家的时候我家已经有3辈老人不分家了。她头上有三层婆婆,亲妯娌就5个,她抱着我大姑顿顿看着妯娌家的男孩在老人身边吃小灶。我爷爷到东北投奔其做总账房的二哥,月月能挣70块大洋,但他6年没回山东也没捎钱,到我三舅老爷去找他时,他没有任何积蓄。等他从东北回来,还把我奶奶的首饰拿走挥霍殆尽。他喜欢新奇的玩意,花了100多大洋买了自行车却不知所终。他喜欢奢华,总想着赚高大上的钱,买了华丽的马车用于出租,浪掷了200多块大洋。我奶奶盼着他回来,却因为他的回家陷入困窘。
她很多次给我讲起爷爷的荒唐和日子的难熬,平和无怨,我小时候一直以为是一种吐槽。前几天,老公回家说,单位或会给管理层降薪,我也郁闷于纸媒的前景。两人对坐愁城时,我忽然想起她每次吐槽的总结陈词:有人就有财,有手就饿不坏。
奶奶去世多年,按照我们老家的风俗,三五年之后除了清明上坟和年底祭祀,一般就不烧周年了。但我爸妈几乎每年都去烧周年。这个周末就是她的9周年,我准备回乡去她的坟上磕个头。
她去世多年,只有一次入我梦来。她到我家老宅,进门只是看着我笑,我跟她说话,她却转身就走,我追到街上,她坐上一辆牛车远去了。醒来告诉我爸妈,他们都笑。原来我奶奶去世的时候已经流行烧小汽车,但他们还是给奶奶烧了一辆牛车。这件事对我是个极大的安慰。我相信有一天,我们在某个空间还可以再见,我依然可以撒娇卖萌,还可以要求她再给我做一次月鼓。说实在的,自从没有了她的月鼓,中秋节我也只剩仰望一下月亮了。
(由卫娟,《齐鲁周刊》执行主编)
2.观我们天上见有感 篇二
一、关于电影《我们天上见》
影片讲述的是上世纪70年代阴雨绵绵的安徽蚌埠一个小镇上, 一个名叫小兰的姑娘在期盼父母能够早日回到她的身边, 而她的姥爷也在期盼女儿、女婿早日回家的故事。
影片开头是一段温柔细腻的女声, “这个故事是关于我童年的一些记忆和幻想。我叫蒋小兰, 君子如兰, 是姥爷起的名字, 他最喜欢兰花了。我出生的时候, 正好是‘文化大革命’。爸爸妈妈因为政治原因, 在我三岁的时候, 就去了新疆劳改农场, 把我留给了姥爷。小时候我特别恨我姓蒋, 因为‘蒋介石’在那个时候是我们国家最大的阶级敌人, 是小朋友眼里最大的坏蛋。我真不明白我为什么不跟姥爷姓唐, 哪怕被叫成糖浆、糖稀、糖葫芦也好……”这温和的声音将观众带入了那一段童年的回忆。童年本应该是在父母的陪伴下无忧无虑的, 而小兰的童年却因为一场特殊的革命而变得有些不同。小兰虽然缺失了父母的陪伴, 但她有一个疼她爱她的姥爷。重要的是让现在生活在大时代、大发展中的忙碌、冷漠的人们感受到时代的变迁, 重温曾经有过的人性的温暖。
影片中姥爷在那段艰难困苦的岁月中陪伴着小兰长大, 姥爷成了小兰成长过程中最刻骨铭心的记忆。这段深厚的祖孙情在影片中通过一幅幅画面、一点点细节串联起来, 透过一个个朴实的镜头完成了对这幅宁静温和的水墨画的描绘, 也塑造了让观众记忆深刻的主人公形象。而完成这些描绘及塑造其中作用最大的便是影片中多处运用的意象符号。
二、“兰花”与“火车铁轨”
兰花可以说是影片的核心意象符号, 因为兰花和姥爷一样, 都是小兰的精神支柱。首先由影片开头可以得知小兰的名字就是姥爷给取的, 它源于“君子如兰”。所以姥爷给小兰取这个名字, 自然是希望小兰能够如兰花一般纯洁、美好。这些品质恰好又是姥爷所具有的。他在艰苦的条件下施舍乞讨者;他托人从新疆带来哈密瓜, 热情地和邻居们一起分享;他一直按时去小店还账, 这些都是体现姥爷美好品质的细节呈现。而善良的姥爷在教育外孙女时也没有一贯的溺爱, 在用戒尺惩罚完小兰后, 姥爷也没有一味的只顾打骂, 而是给小兰讲道理。小兰在姥爷的耳濡目染与正确教育下逐渐成长。
片中除了小兰的名字的缘由, 还有就是姥爷在小兰出生那年买的那盆兰花, 姥爷对它格外细心的照料着。不仅再一次深沉的体现着这祖孙之间珍贵的亲情, 同时也是姥爷对小兰的期许。兰花是希望, 姥爷告诉小兰等兰花长得旺盛了, 朱德委员长从这里经过看到这兰花, 兴许就会让她的父母早日回家。于是小兰天真的将那个年代昂贵的麦乳精拿来浇灌兰花。影片的最后, 兰花枯萎了, 姥爷也立马病倒了。为了让姥爷好起来, 小兰呈现出来的不仅是用笨拙的方式照顾姥爷这段舔犊反哺的感人情节, 而且还在屋子里画满了兰花。作为核心意象符号的兰花又一次出现了。这次兰花的出现, 表达了小兰希望姥爷看到了满屋子的兰花会尽快好起来, 更表现了她对姥爷的留恋与依赖, 同时也是小兰已经成长的体现。虽然姥爷还是离开了, 但这满屋子的兰花还是在这里, 它又变成了姥爷对小兰的希望, 这一屋子兰花代替姥爷继续陪伴小兰, 小兰也成了姥爷生命的延续。兰花在影片中所呈现的美好, 与小兰和姥爷之间生命的延续, 犹如一幅宁静温和的水墨画, 不紧不慢的、平静的描绘着、诉说着。
影片中, 小兰常常一个人在铁轨上行走, 因为她知道铁轨往前不尽延伸的地方有她的父母, 她只能通过这铁轨将自己的思念传递出去。她想和这火车一样飞向自己想去的地方。在这,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景, 便是小兰梦到自己正随着火车飞向北方。虽然是在梦里, 小兰飞翔时周围仍有嘲笑声, 而且此时的天空仍是阴霾的, 即使偶尔有疾驰而过的火车, 画面仍然像是一幅水墨画, 轻轻地诉说小兰的思念。这种一轻一重的对比让人们更加心疼这个虽然坚强善良但仍然可怜的小女孩。影片中这种超现实的场景除了小兰在梦里飞翔以外, 还有在影片中一共出现过两次的万花筒。用小兰的视角出发通过万花筒去看这个支离破碎的世界, 万花筒被切割、分裂的镜头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视觉冲击, 同时也隐喻着这个小女孩在大时代的无奈下终究不完整的童年。
三、“雨”与“伞”
“雨”是贯穿整部影片的意象符号, 整部影片被雨笼罩在悲伤的气氛中。而恰好雨的出现使影片的画面至始至终被灰蒙蒙的雾气笼罩着, 看似是符合当地气候条件的表现, 实际上是在向人们诉说着文革给当时的人们带来的巨大的阴霾。人们在灰雨蒙蒙的天气里看不清前面的路, 就如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人们看不到任何希望一样。即使影片的背景是文化大革命时期, 影片却将这个背景淡化去, 只是一如平淡的描述着小兰和姥爷的祖孙情, 这里平淡温和的叙述像是一位大师在临摹一副水墨画。而雨的出现使画面的质地更加像是一幅水墨画。然而最重要的是这绵绵不断的雨落下, 更是隐喻着当时社会的不公平与缺陷, 姥爷面对这样的时代, 只能独自一人辛苦养育小兰长大, 晚年都没有儿女陪伴, 他那张苍老的脸让人不禁心酸, 同时也隐喻着小兰的愁绪、伤感与思念。
这雨的潮湿与闷热围绕着整个小镇, 也替姥爷与小兰表达着他们的迷茫与飘荡。而“伞”在这下雨天的出现, 便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影片中那把大伞也自始至终的伴随着小兰。影片中, 小兰用手托着下巴趴在窗边看着远方, 而这个画面的构图中树木是前景、窗户的框架是中景, 小兰是后景。这个巧妙的构图传达出了小兰是一个向往自由, 渴望飞翔的女孩, 所以片中也才有了她举着伞在梦中飞翔的片段。在影片中, 小兰在伞下、在雨里向前行走着。或是打着伞坐在淮河岸边看着远方父母在的方向, 影片中运用重复蒙太奇的手法来表现这个渴望亲情、想念父母的孤独小女孩的背影。“而这种充满意蕴镜头的重复穿插使得整部影片的讲述具备了艺术化的审美韵味, 给观者以美的享受和情绪上的陶冶, 并引导我们对故事发展进行进一步的关注。”被雨点缀过后的似水墨画般的画面, 让观众的情绪悄然升华。然而这把伞无形之中保护着小兰, 表面上看似是保护着她不被雨淋湿。实际上, 这把伞给了小兰安全感, 这安全感就像是姥爷对她的情感、为她遮风挡雨一样。同时也代表着小兰要奋发努力与这个现状作斗争。在姥爷生命垂危的时候, 小兰没有慌张, 而是表现出了她那个年纪所少有的勇气与坚强。在影片的开头是姥爷在为小兰烧水做饭、用戒尺惩罚做错事情的她、给她洗澡、扮鬼脸逗小兰开心, 而且每晚都陪她睡觉。当姥爷病危时, 小兰突然间就与姥爷转换了角色, 而坚强的小兰没有任何语言和行为表现出她的不安, 电影中只是在结尾又一次重复着片头的一幅幅画面。小兰学着姥爷的样子笨拙的烧水做饭、用戒尺吓不肯吃饭的姥爷、给姥爷洗澡、每晚陪着姥爷睡觉。导演在这里运用了积累蒙太奇和重复蒙太奇将故事开头赋予了新的意义, 也更能让观众感受到这段舔犊反哺的亲情是如此的纯朴、如此的感人至深。当姥爷离开她的时候, 这把无形的只属于小兰的保护伞便不在了, 小兰要开始自己面对这风雨飘摇的年代和世界。影片中, 导演也做了非常细腻的处理, 在小兰送姥爷最后一程的时候, 只是穿着雨衣, 那把雨伞没有陪同小兰一起出现在画面中。
四、“布娃娃”与“梦”
小兰从小就没有妈妈在身边陪伴, 所以她是极其缺乏母爱的。而布娃娃就是让小女孩们从小展现母爱的最重要的道具。每次小兰受训完后, 都会躲进衣柜里。衣柜这小小的封闭空间让孤独的她倍感安全, 而这衣柜是属于她自己的小小的世界。在这个她自己的世界里, 她喜欢和布娃娃说话, 特别是受训后她会把布娃娃教训一通, 其实这也是她自己反省的过程表现。当然她也通过布娃娃来表达自己是如此的渴望母爱。当她自己感到困惑时, 也会躲进衣柜里抱着布娃娃安静的睡着, 这样她就会感觉自己不那么孤独了。导演通过这个道具展现了小兰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在这个疼痛的变化过程中, 小兰没有嘶哑的喊叫, 只是借助布娃娃来表达心中的想法, 又一平淡、宁静的处理方式继续向观众描绘着一幅画。
影片中的梦是导演表现人物内心的细腻的表达方式。“梦的来源之一是一种最近发生而且在精神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而直接表现于梦中。”影片中小兰一共做了三次梦。第一次是小兰对姥爷撒谎, 被姥爷用戒尺打了手之后, 她躲进衣柜抱着娃娃轻轻的拍打, 她安慰着布娃娃其实影射着她自己需要安慰, 慢慢地她睡着了, 梦见自己自由自在的在一望无垠的大地上奔跑, 没有任何阻碍, 没有任何挫折与打击。这体现着现实与理想的遥远差距。第二次是在小兰进入了体操队以后, 梦见自己穿上了新的体操服, 面带微笑的独自训练着。这体现着小兰不喜欢因为自己是业余体操队员而被老师和同学嫌弃的现状, 她渴望得到公平的待遇, 渴望老师的关爱, 同学的友好。同时也进一步反映出在当时那个年代人们的冷漠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第三次便是在邻居家大姐姐, 也是她唯一的好朋友死去后, 她开始有了死亡的意识。在梦里, 她梦见了大衣柜在空无一人的乡间小路上, 她走进去躺在衣柜里, 梦见自己所有的牙齿都掉光了。她惊醒过来后, 战战兢兢走到姥爷跟前去试探姥爷是否还活着。孤独感和恐惧感瞬间侵袭着小兰的内心, 她害怕失去姥爷。但姥爷让小兰坚信着死亡是另一种方式的陪伴, 所以姥爷死后, 小兰没有嚎啕大哭, 而是静静的遵守着他们之间的约定。连最后的道别都是安静的、平淡的表现出来。善良的姥爷与纯洁的小兰点缀着这个原本冷漠的世界, 展现人性的温暖, 他们的亲情直击人们的内心。赋予了这幅原本宁静温和的水墨画以生命。
五、总结
影片《我们天上见》中的所有意象符号都围绕着影片主题展现其深厚的意蕴, 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特殊性与它带给人们的沉重与悲凉。导演蒋雯丽自己也提到过, “我想通过这部影片寻找一下自己的精神家园, 因为现在人们的生活尽管比过去富裕了很多, 但在精神上总会感觉缺少了什么, 情感似乎都贫乏了很多, 正因为这样, 小时候她和姥爷的生活总是挥之不去, 在她感到疲惫的时候都会停下脚步借此来温暖她的心灵。”也正因为这个朴实的出发点, 蒋雯丽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姥爷的思念融入电影中, 让人们感受到了影片的真情实感和其彰显的人文关怀。
整部影片都是以暖色调来贯穿的, 这部宁静温和的文艺片一直被细细的、连绵不断的雨笼罩着, 似水墨画一般平淡、静静的叙述着以文革为背景的一段感人肺腑的祖孙情。这侧重于表现人性温暖的色调, 让人们在被电影感动落泪的同时, 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影片的故事单纯得不能再单纯, 几句话就可以说清了。惟其如此单纯, 叙事才不会被急迫的情节跌宕所牵制而获得诗意提升的空间与张力。”现在生活在快节奏、碎片化时代的人们如果愿意停下脚步来, 静静的观赏这部诗意化的影片, 一定会寻找到自己被遗忘在内心深处某个角落的东西。影片在展现普通的生活场景时, 大量使用长镜头交代环境来增加它的真实感。同时片中还有很多物品都充满了年代感, 例如, 海魂衫、麦乳精、搪瓷杯等等。这部笔触细腻的影片, 虽然没有强烈的视觉冲击, 也没有太多的波折, 但是就是这样平淡、朴实的直接进入了人们的内心, 或是唤起人们的回忆, 或是引起人们的深思。让迷失的人们去寻找最初的自己, 感受那份真实与感动。
参考文献
[1]爱森斯坦, 富澜.蒙太奇论[M].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9.
[2]肖佩华.“幸运的错误”——弗洛伊德《创作家与白日梦》等文解读[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2 (01) .
[3]出自蒋雯丽在南京大学《我们天上见》首映式上的讲话.
3.《我们天上见》观后感 篇三
但看了 我们天上见 之后我忽然深深地感到惶恐,觉得这一切总有一天会有一个终点的。
现在回去,我不知道跟外公外婆讲什么好。我没法儿把他们领进我所处的世界。不是每一个外公外婆都能紧跟潮流。而我也不知道该怎样过问他们的生活。我试图打破,但我可能又过分・・・尊重。
倒不是说不要尊重。这为必须,但本应该更亲密的,不是吗。
小学时候冒雨给我送课本,然后自己淋湿发烧;我考试考得不好,也是外公帮我隐瞒下来不告诉我妈,给我签好看的家长签名;初中还去过几年老年大学,跟我一起学英语;我高中就去别的地方上学,每次看到我回去就看我长高没脸上有藏不住的笑容;我大学很少回家,现在又在这边,打电话都要做一个标记在笔记本上才能记得住打。
我小时候花了太多的精力在我爸妈的斗争上,有时候也会想,为什么不把这些事情跟他们讲呢。他们会告诉我应该怎么做。他们比一个小孩子知道更多。他们比我想象地要更加爱我。
那个年代物质的贫乏,精神的贫乏,却并没有导致爱的贫乏。这是一个很奇怪的事情。但我看完了 我们天上见,想 我们每个人都是怀抱着不安生活在这世界上的,而如果有人将我以及我的不安一同抱住,在每一个日日夜夜同我陪伴,我也愿与他一同撑伞,一同读信,一同在生活的道路上来来往往。
姥爷的无私,姥爷的爱。竟成了当下我认为的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
4.观《我们》有感 篇四
在老师的导引下,我们观看了《我们》这一节目,在《我们》这个开放的平台,每个参与者都清晰地表达了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发言都有道理,全面地回答了关于大学学业以及之后的发展的问题。有理想也有现实;有较为浪漫的文科情怀,也有重视实际的工科思维;有年轻一代的激情,也有中年一代的稳健。
下面切入正题,三个拥有不同教育背景的学生在对待择业与就业上所发表的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引发了我的思考,在他们的对话中,很明显的感觉到这三个学生之间观念的不同,而且令我这个完全接受中国式教育的学生最为震惊的还是:自小就接受外国教育的喻莉雅和在香港接受高等教育的张东生,他们在谈及自己的专业前程以及未来的时候是那么的自信和意气风发。而另一位来自国内一流大学——清华大学的高材生王伟然,在表达自己对前途的看法时,却是那么的含蓄和犹豫,以致主持人问他他的梦想时,他每次回答的都是自己的职业规划而非梦想!他是这三位学生中学历最高的,可也是对前途抱着一种说不清的心态。其中印象最深的是那位接受德国基础教育的女生,直白地说,她并不漂亮,但非常自信,因为她对待事物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我想说的是,在今天的中国我们需要一种更全面的评价标准,不能让赚钱多或长得漂亮作为男人女人们成功的唯一标准。正如那个女生所说,当你满足了基本生活需要以后,是否还保有心中的梦想?我想这个梦想,不仅仅是房子和轿车,它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得自己的存在价值,或者是一种驱动力。就像一个班级如果只按学习成绩进行排名,那么有成就感的永远只是排在前面的几个同学,而大部分的同学过得比较郁闷,做着也许并不是最适合自己的事情;但如果在所有人的意识里增加一些评价标准,比如社交能力,创造力,心理素质,领导力等这样社会上所适用的能力,那么大部分同学都可能会找到自我认同感,不仅心情会更加愉快,而且都会有更强的自信心和驱动力去发挥自己的优势。
再谈谈那位来自香港的同学, 我也和张东生一样,曾经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于是高中过得很迷茫。可是,我也做了像张东生的那般潇洒,读了两年之后,再把自己从主攻文化课上转移到了做一名艺术生。但是他对自己的未来有着独特的见解,这对我们这些刚刚经历完9年应试教育的人来说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其实对那位清华学子也不能完全否认,虽然他在表达自己对前途的看法时,却是那么的含蓄和犹豫,这一方面体现了内地教育的死板,但另一方面,我们该与这位似乎比较沉闷的清华博士一样,用严密的工科思维去做实际工作,独立思考,努力去做。而这一步也许更加艰难。
我已经是一名步入大学的学生了,也清楚就业和择业这一条路离我不远了。
5.观《我们手拉手》有感 篇五
我以前就最瞧不起乡下孩子,认为他们就是“野孩子”、“土里土气的孩子”,只能生活在猪粪、牛粪气飘扬的破烂不堪的小院子里;只能住在足有百年历史的泥土房,只能一天三顿大米饭,既没鱼,也没肉,更没有什么海鲜和水果,只能天天忍受蚊子和苍蝇……他们身上除了泥土,就是粗鲁的语言;他们家里用着几十上百年的老土炕,吃饭还要烧柴火,厕所用的是古代就有了的茅厕;他们村子也没有几个钱,连个水泥地都没有,只有泥巴地,一个学校都开不起,还要政府拨钱给他们开什么“希望小学”;他们自己也没什么教养和素质,哪能和我们比呀?错了!全都错了!应该可怜的是我这些“教养”十足“素质”十足的城市孩子们。我们这群被十足的爱心关怀的特殊群体,被浓浓的爱所关怀着,我们不缺吃,不缺穿,但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可怜了,我们都成为了精神的贫困凡童、自私、冷漠、不关心他人、没有责任感……更可笑的是,城里孩子更没礼貌。
两个同学走路撞上了,明明路很宽,却都要对方让路,好像以此显出自己地位大似的;某位同学与另一个同学意见不合,说了一会就会破口大骂“你这个乡巴佬!你算老几!”如果同学之间顶撞了几句,就会马上“火山爆发”开始“手脚大战”……难道这就是“教养”、“素质”十足的城里孩子吗?无言以对。同学们!让我们用正常的眼光去看乡下孩子吧!去学习他们比我们更好的品质!
6.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有感 篇六
高一级(13)班孙祺皓
青春,一个看似很庸俗的词。
看《致青春》(简写)的原因,仅仅是因为有哥们说我像里面的许开阳。满是好奇地点开那个音频文件,不想竟看了两遍。然后我就写下了这篇文章,不能说是影评,也不能说是观后感,只是我自己的一点看法而已。
影片里的“青春”并不仅仅是大学几年,和传统的国产电影一样,编剧在最后把故事从大学校园搬到了职场,我们作为观众,坐在屏幕前,只用短短两个小时的时间,便见证了角色们的成长。我们可以说剧情恶俗,但我们要承认,它很真实。
这部影片里其实没有真正的主角。郑微,陈孝正,林静,阮莞,黎维娟,朱小北,张开,许开阳,曾毓,赵世永,甚至是施洁。无论他们出场时间长短,也不管他们台词多少,他们都是主角。他们十一个人为我们演绎了十一种成长,十一种青春。
而这十一种青春里,极有可能有导演赵薇的青春。说到赵薇,我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当年那个小燕子,虽年代久远,但有时还是会出现在电视屏幕上。而《致青春》是赵薇的第一部做导演的影片,电影说到本质,是导演的哲学,所以影片中渗透出来的,更多的,也许就是赵薇对自己当年的一种回忆吧。
也许是赵薇第一次做导演的原因,整体把握不是很紧凑。单纯从电影的角度看,影片的剧本其实有一些不足。郑微怎么会突然爱上陈孝正,陈孝正又怎么会突然接受郑微?两个本互相讨厌的人感情升温会不会太快了?许开阳最后又怎么会和曾毓在一起?之前一点征兆也没有,不会太勉强吗?而且整个影片所阐释出的青春仅仅只有爱情,这个释义多少有些片面。还有,虽然剧情真实,但到最后郑微,林静,陈孝正的每一句台词都太具哲理性了。即使演员演技再好,剧情再真实,台词上的虚浮还是给影片刷上了一层平庸。但这并不代表它们没道理,只是编剧把这些本该是亮点的台词凑在了一起,才使它们显得虚浮。
“一辈子那么长,一天没到终点,你就一天不知道,哪个人才能陪你走到最后。有时候遇见一个人,以为就是她了,其实她也不过是你人生中的一个过客而已。”林静的这句台词戳中了很多人的心脏。包括陈孝正的“我不能回答你这个问题,因为我还没活到八十岁。”所以也许我们以前都活得太累了,太拘谨了,我们总有许多顾虑。这些不该是青春应该有的。在郑微眼里,也许有的人只能像许开阳那样更适合做哥们,有的人只能像林静那样存活在童年,有的人也只能像陈孝正那样一直爱着,不断去爱。但那又怎样?他们无论受过多少伤,甚至是阮莞最后的死,我相信都是无悔的。在影片最后,郑微到底有没有给陈孝正重爱一次的机会我们不得而知,只用陈孝正对驯兽师说的谎来结尾似乎有些突兀,但也许这样也好,若真演出结局似乎就会破坏了这种唯美。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不同于前面的《肖申克的救赎》和《中国合伙人》,它并没有阐述太多深奥的哲学道理抑或是励志思想,若硬是要给它插上一个标签的话,那只能是“祭奠”了。“青春就是用来回忆的。”是里面郑微的一句台词,虽有些消极,但也确实不无道理。当然,我们可以不屑,但当多年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这一地的碎片时,能想到的,也只有这个了吧。有很多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告诉过我说,时间可以带走一切,而我的回答总是淡淡笑下。相信我,如果时间真的可以带走一切的话,那么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听到的一切,想到的一切都将不复存在。所以,不要怪时间太残忍,要怪就怪我们的青春太脆弱。
去疯狂放肆一次吧,为自己多年后的回忆添上点资本。只要自己不后悔,就没什么大不了。
7.观我们天上见有感 篇七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勾起了那些年我们也曾有过的类似回忆,那时懵懂的我们没有坦然的吐露自己的喜欢,只有暗暗的有过好感,和许多男生一起,默默的对同样一个长的漂亮、成绩优秀的女孩有倾慕的爱恋。这种情愫,无需表白,无需说穿,只在那个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深埋„„
这种对异性的好感,我不认为可以叫做爱情,只是在长大后错过了它的延续,我们把成长后的延续叫做爱情。那是的我们都忙碌的追赶学习,一个称为早恋的词语,早已在家长老师的一再重申里敬而远之,像一种病毒,不可沾染,碰了就影响一辈子,就没有前途,就是长辈眼中的坏孩子。
虽然电影里一直是我反感的港台普通话,但并不影响我对那时的追忆。我也是个差学生,也努力想通过提高学习成绩来吸引心目中女孩的注意,但无奈天资愚钝,一直不能如愿。电影一开始男女主人公看似水火不容的态势就预料他们最后要走到一起,只是最后的结局是没能相恋、相守。故事情节跟现实相符,那个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最
终嫁给了一个让我们多少有些失望的男人,艺术就是那样,将最美的东西撕碎给你看。
当然,一起追的女孩最终也会步入柴米油盐,也会怀孕生子,还可能从我们心目中女神形象变成粗俗的泼妇,但这不影响我们美好的记忆!我们追的只是那些年的那个女孩。
我满怀期待的以为男女主角肯定会在一起,但是没有。只有带着缺憾的美才更容易打动人心,只有那些不能相守亦不能相忘的爱,才会被称为真爱。“让我追你!”成了一句青春的口号,我一定要追到你!“追”字成为那时一个非常自信和有力量的词语。
沈佳宜这个我们看过一遍就能清晰记住的名字,就是那些年我们共有过的梦中女孩的代名词。当多年过后,男主人接到女主角打来的电话,我们从内容中可以知道,她要结婚了!这样的意外也在我们身边发生过,好多同学长时间失去联系,忽然有一天打电话跟你说:我要结婚了!如果那个电话给你的女孩子是“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你最先感到的先是一点点感叹和失落,然后才是祝福。
电影里面有个词:幼稚,记得某人跟我说过很多的也是这个词,不过她的原话是:“我发现你很幼稚诶!”的确,以前做过很多事,现在回想起来是有些疯狂和不计后果了,也许这就叫做青春,现在会这样评判以前也说明一个叫时间的东西正在悄悄流逝。忽然想起网络“情感女王”作家苏芩的一段话:“所有来自外界的说服,都不是真正有力量的。我们在等的,不过是一个有关‘时间’的答案。一个到了‘时间’尽头再无退路的出口。”在感情的问题上,我不觉已被逼
到年届30的出口。
回到电影。在婚礼仪式开始后,当新娘经过身边,那些过去的美好回忆就喷涌而出,“我们”都想亲吻那个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其实亲吻的是那段纯真而美好的回忆,哪怕新郎提出“怎样对新娘要先怎样对他”的要求时,哪怕多么恶心的事情,大家也疯狂的扑上去亲一回,就是为了能让灵魂和哪些美妙的记忆来一次激情的拥吻!到了这里,剧情又冲起一个高潮!吊足了观众潜藏已久的渴望,我们多想和那时的她来一场惊天动地的吻别„„
那些年错过的爱情,都幻化作一场场大雨。电影里穿插了多次大雨滂沱的镜头,说不尽的话就像下不完的雨„„
闪过的镜头回放了隐去的沈佳宜对闺蜜说的那句话:如果柯景腾会说喜欢我,我会非常的高兴!还有那个许愿灯我们没有看到的字:好,在一起。留下无尽的遗憾„„
8.观我们天上见有感 篇八
——观《忠诚与背叛》有感
姜听洛 20110204025
在校党组织的安排下,各学生党员和学校领导于文科楼一同观看了十八大献礼片——《忠诚与背叛》。该片以1927年“4•12”反革命政变后,中共在武汉召开五大并首次选举产生中央监察委为历史背景,通过真实可感的故事、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谱写了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成立、十名监察委员忠于职守、为党履职的光辉篇章,热情讴歌了王荷波等纪检战线革命先驱,在白色恐怖笼罩的严峻形式下始终坚守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用鲜血和生命捍卫党的纯洁性的崇高气节和光辉形象,表现了纪检先辈威武不屈、刚正不阿、忠于革命、视死 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影片中有一句话被反复引用:“我们的事业并不会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这是马克思在中学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的一句话。文中这样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他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会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这些在今天看来都振聋发聩的话却出自当时一个初中生笔下。它却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们,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是什么精神力量支撑着影片中王荷波、杨匏安在当年白色恐怖下甘愿放弃个人利益、家庭幸福,敢冒抛头颅洒热血的风险,无怨无悔的为了民族独立富强,为了共产主义的事业殚精竭虑、死而后已呢?我想是共产主义的信念,是为了千万人幸福的信念。正是这样的信念使无数社会精英在极端恶劣的社会环境下投奔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的独立,为了新中国的解放,带领人民开创伟大的事业。
我们的事业并不会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为了中国的独立富强民主,我们需要像王荷波、杨匏安这样的人。为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个事业必将永远存在。这个事业不以政权的更迭为改变,不因政党的存废而转移,不为金钱权势地位所动摇。谁为了广大民众的利益牺牲小我,谁就能够赢得民众的支持。谁以这个事业为最高追求,谁将永远存在于世界和民众之心中。
9.观我们天上见有感 篇九
暑假一转眼就过去了,新的一学期到来了。开学的前一天,我在表哥家一起观看了《开学第一课》。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吴老师发明的飞机,是中国首例发明的一架919的大飞机,可以乘座一百多名乘客,可以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给人们出行带来了很多方便。吴老师是个伟大的设计师。
“开学第一课”还请来了吴老师的大学老师,吴老师把他设计的飞机上的红旗送给了他的老师。还有件事令我最难忘的是解老师经常帮助贫穷爱学习的孩子献爱心。看到这些感人的事迹,我想我一定要像他们一样爱钻研、爱动脑筋,使我们祖国的科技越来越发达,也像解老师一样献爱心,给贫困的人们送去温暖。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这次的《开学第一课》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懂得了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我们的辛勤劳动和不断创新的精神。我一定要向他们学习不怕艰难,不怕困难的精神,勇敢地向前进!
10.观《我们无法安放的青春》有感 篇十
爱一个人和被一个人爱都是幸福且痛苦的。我想不管李然选择谁都是有缺憾的,正因为这种缺憾他的人生才真实。蒙蒙是个美丽单纯的好女孩,和她花前月下的爱会很美很浪漫。但蒙蒙单纯,她不能理解也不关心李然为什么要去西藏?她也不能理解和以一颗宽容的心去面对李然为什么要见前女友?她的爱专一但霸道,是属于“童话”般的理想的爱。这对有理想要漂泊的.李然来说不可能天天守着她,所以和蒙蒙这样的女孩在一起生活会很累。而杜小彬就不同,她独立,要强,她有另一种美,她虽犯过错,但她对李然的爱专一执着,她比蒙蒙更爱李然,她会为李然不惜生命,她会支持他的事业,她会为李然付出一切。这对李然而言确实是很艰难的选择,重要的还是李然内心的感受。我想爱情应该更重要吧。爱情可以让一个人为对方改变,让一个人变的坚强,而生活的磨砺也可能使生活在一起的两个人产生感情,但却很难是爱情。缺少心灵的碰撞的生活难道就不辛苦,没有缺憾吗?恋爱是浪漫的,婚姻是现实的。蒙蒙可爱、单纯,男孩一生中能与这样的女孩谈一场恋爱是浪漫幸福的;而杜晓彬漂亮、聪明、坚强,虽然犯过错,而且有心计,但她对李然一往情深。在事业上她倾其全力支持帮助李然实现自己的梦想。遗憾的是,蒙蒙做不到这一点,她娇气、她不理解男人除了欣赏女人的美貌和温柔,更看重的是自己的事业。对李然来说,这个取舍很痛苦,以至于李然自己都难以决断。他一直都在痛苦地挣扎着。为什么,当得知杜晓彬没有怀孕他仍然留在了杜的身边?实际上他也做出了痛苦地选择。当然,蒙蒙开始就是在乡村教书时的蒙蒙,她是那么坚强,那么能干,李然选择蒙蒙也无可争议。但这时李然已无法选择,责任比感情更重要。而且,看得出李然也爱着杜晓彬。
如果我是李然,我选择蒙蒙;如果我是蒙蒙,我会陪着李然去漂泊,能和自己爱的慢慢变老也是一种幸福;如果我是杜晓彬。,我会成全李然和蒙蒙,让他们两个人在一起,毕竟一个人痛苦比三个人都痛苦,要好的多,爱情有时候占有不一定幸福,成全才是明智的。无论怎么说,李然是个好男人,有责任心的男人。
喜欢李然的话外音:
我第一次看到这双眼睛
就希望自己可以一生被她注视着
一双清澈而明媚的眼睛
在这双眼睛里
清澈的只容得下一个人
唯一的一个人
我听不见自己的心跳
感觉不到自己的呼吸
只觉得自己漂浮在半空中
这世界里只有这注视着我的那一双眼睛
我知道
我等待的色彩
我期待的唯一
终于到来了
【观我们天上见有感】推荐阅读:
读《我们仨》有感:小事琐事见真情01-01
《我们走在大路上》观后感心得_观《我们走在大路上》有感06-08
《天上水中 地下》08-10
天上的街市范文10-26
大班语言:天上有星07-27
天上的星星数得清08-15
天上的街市阅读答案11-13
天上一年级简单造句子07-15
今晚我跟着天上的月亮诗歌08-10
天上动物园作文350字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