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过去五年工作情况、未来五年工作规划

2024-10-04

关于过去五年工作情况、未来五年工作规划(7篇)

1.关于过去五年工作情况、未来五年工作规划 篇一

中共XX县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乡党委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按照县委“工业强县、农业固县、三产活县、开放兴县”的总体取向,着力实施“农业立乡、特色富乡、工业强乡”的发展思路,确保了全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将我乡在县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情况和未来五年工作打算汇报如下: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及基本经验

一、国民经济稳步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到2011年底,预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4512万元,比2006年增加15808万元,年均增长率为23%;预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6000万元,比2006年增加5140万元,年均增长率为47.5%;预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72万元,比2006年增加4442万元,年均增长率为22.5%;预计实现财政收入129万元,比2006年增加87万元,年均增长率为25%;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20元,比2006年增加4060元,年均增长率为25%。全乡个体私营经济、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工农业生产都实现了卓有成效的突破,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计划的主要目标,并为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夯实了基础。

二、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稳步推进,全面完成灾后重建任务。

5.12地震发生后,乡党委立即组织全体机关干部深入村社,调查灾情,对因灾受损的房屋等做好统计、上报工作,全力组织全乡干部群众开展灾后自救、恢复生产。同时,严格按照上级有关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的政策,做到加速不违规,提速不越轨,认真完成灾后重建的各项工作。完成农村永久性住房重建1229户,城镇居民住房重建3户;完成农村危房加固2973户,城镇危房加固130户,共发放维修加固资金666.20万元;完成龙颈村、芦茅沟村、六里班村6公里的村道公路建设;完成25口塘堰整治;新建集中供水站三处,解决松山村、龙颈村、春雷村26个组3480人用水难题;新建沼气池470口,改善了群众生活条件;完成全乡10个行政村场所新建和维修工程,完成政府机关综合楼重建、机关办公楼维修工程;协助完成乡中心校重建和派出所新建工程;完成“一村两卫一院”建设工程。截止2010年底,我乡63个扩大内需灾后重建项目,已开工的63个,已完工58个,竣工48个;我乡作为业主的30个项目中,开工的30个,完工的26个,竣工的18个,实现了三年重建两年基本完成目标。

三、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加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共计投入建设资金480余万元,改造中低产田600余亩,建蓄水池8口,整治山平塘26座,维修、改造渠道3600米,解决了全乡旱弯死角村社农业生产用水历年较为困难的问题,确保了水稻满栽满插,保证了大小春农业生产用水。同时,牢固树立“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确保总产,大力推广适用、高产、高效的新品种及实用新技术,完成跨季节早玉米播栽800亩,比2006年增加600亩;玉米覆盖栽培5600亩,比2006年增加900亩;抛秧旱育秧4600亩,比2006年增加1600亩;认真抓好植保工作,搞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特别是在小麦条锈病和水稻螟虫的防治上,我们积极组织干部、群众进行培训,让他们牢固掌握了病虫害防治知识及操作技能,确保了粮食丰收,到2011年底,预计实现粮食产量18395吨,比2006年增加138吨,年均增长率为1.5%;预计实现油料1564吨,比2006年增加14吨,年均增长率为1.8%。大力发展生猪、小家禽畜养殖,做好疫情、疫病的防控工作,积极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支持,兴建生猪规模化养殖场3个,兴建小家禽养殖示范小区1个。到2011年底,预计出栏生猪28560头,比2006年增加1254头;预计出栏小家禽畜165.73万只,比2006年增加40.73万只;预计出栏肉牛、肉羊分别为741头、1470头,比2006年分别增加139头、109头。积极发展特色产业,为群众增收拓宽渠道。2010年,引进白羽王鸽在龙颈

2.关于过去五年工作情况、未来五年工作规划 篇二

一、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在新常态形势下,建筑企业将面临六个方面转型升级,一是经营模式转型,联营挂靠企业要尽早从联营向直营转型;二是管理模式转型,联营挂靠的粗放型管理模式必须向精细化管理转型;三是经营的区域、范围转型,从区域市场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转型,从大中型城市市场向城镇市场转型;四是企业成长模式转型,由单一型、普通型向综合型、专业型转型;五是项目角色转型,在PPP模式下,从单一施工角色向投融资+施工双重角色转型;六是生产方式转型,从传统生产方式向工业现代化生产方式转型。

在建筑业转型的大环境下,智能建筑行业的新常态应引起行业企业高度关注。房地产开发的建筑业市场工程量锐减,导致智能化工程量锐减;房地产开发由“买地到卖房”的传统经营模式,转变为大力发展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新业态,其中智能化、信息化、互联网+等是其不可缺少的技术支撑;相关行业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出现,为智能化工程市场的拓展提供了机遇,部分智能化工程企业在相关领域和相关行业的拓展取得了成功;智能建筑已成为智慧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要素和载体,由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促进了行业企业“立足智能建筑,面向智慧城市”的创新、转型和升级发展;由于建设用户建设理念更新,对工程项目与业态运作紧密结合的需求(项目个性化、系统运行维护、节能增效、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等)越来越高;国家大力推行的建筑工程总承包和专业总承包制度,使现存的建筑市场模式正在发生重大变革(建筑总承包、机电、装修等专业正在向智能化分部工程延伸);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和跨界发展,使三大运营商、电商、家装商及相关产品商的营销与服务对象直接面向大众消费者,加速了智慧社区、智慧养老、智能家居等新的建设与服务模式的诞生;国家的公共建设工程项目推行PPP模式,改变了原来的市场竞争模式,而多为民营中小企业的智能建筑行业,面临如何应对这一新的市场模式的问题;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广泛应用,它所产生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智能建筑行业提供了广阔市场,但随之而来的人才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短板。

针对上述情况,智能建筑行业需要调整行业发展思路,提出相应对策,才能扎实推进行业、企业的稳步发展。

二、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2016年2月6日)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坚持“立足智能建筑,面向智慧城市;立足国内,面向国际”的发展目标,以应用创新为龙头,技术创新为支撑,管理创新为保障,在工程建设领域和相关行业用智能化技术、产品、系统和工程为绿色、节能、环保提供技术支撑与服务,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智能建筑行业应有的贡献。

三、主要任务

(一)高举创新的旗帜,加快智能建筑行业技术创新、应用创新、管理创新的步伐

创新已经成为国家的基本国策,创新理念位于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它将是推动智能建筑行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智能建筑行业20多年的发展历程,就是建筑业不断创新的历程,就是建筑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相融合并不断深化的历程。当前,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在各行各业广泛应用,建筑设计技术已由传统的设计模式经由CAD模式,进入BIM模式,各类功能建筑的应用创新,正在呼唤智能建筑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我们必须高举创新的旗帜,实现行业的创新驱动。为此,必须倡导和推进“三个融合”。

1.加快智能建筑技术与数据技术的融合(IB+DT)

协会要引导产品制造企业根据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加大力度研发和制造基于物联网应用的智能建筑新产品;引导智能化工程企业研究和开发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的各类工程应用解决方案和应用平台,以满足各类智能化工程需求,实现智能化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建筑的节能增效和运维的智慧化管理。

2.加快智能化工程与建设领域各专业的融合

当前,住建部正在建设领域大力推广应用BIM技术,这为解决智能化工程专业与建设领域各专业长期脱节的老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全行业同仁应高度重视BIM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抓住机遇,尽快实现智能化工程专业与建设领域各专业的融合。

首先是工程前期智能化工程专业与建筑设计、机电、装饰等专业的融合。

做到智能化工程从顶层设计到工程实施的各个环节,都能与相关专业的设计、施工相协调、相兼容以及各系统(分系统、子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协同运行与高效管理,实现建设工程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其次是重视本行业标准规范与相关专业标准规范的协调与衔接。

在加强本行业标准规范宣贯的同时,注意引导行业企业了解相关行业的标准规范,尤其是现场工程技术人员要能准确执行本行业标准规范并与相关行业标准规范无缝联接,以提高工程质量、节省工程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

再次是做好智能化技术、工艺与相关专业技术、工艺的对接。

行业在开展工程技术人员和职业技能工人执业培训的继续教育时,要引导培训对象注意了解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技术、产品和工艺,为智能化工程建设所用,以提高智能化工程质量和效能。

要达到上述要求,需要智能化工程企业当好智能化工程的总承包角色,产品供应企业要协同配合,智能化工程企业要狠抓总体集成、专业协调和分步落实,上下游产业链要同心协力,共同完成智能化工程的专业总承包和交钥匙工程;并重视跟踪和参与智能化工程项目运维服务和能源管理,以保障智能化工程项目正常运行和节能增效。

3.加快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相关业务的融合与接轨

根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八部委关于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建议,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的进程中,在各类建筑的节能与减排、城市生态环境的治理与改善,城市地上地下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智慧化、便民化以及交通、医疗、旅游、城管等行业管理的智能化、智慧化和智慧园区(社区)、智慧城市建设的各类单项工程或综合工程项目中,都大量存在智能建筑行业企业转型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我们一定要做好相关技术和业务的融合与接轨,“立足智能建筑,面向智慧城市”,在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和服务智慧城市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二)高度重视建筑节能,推进城市、城镇和乡村绿色发展

当前和未来,国家经济发展将坚持走“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发展之路,“绿色”已成为五大新发展理念之一,服务节能、服务绿色、服务生态既是智能建筑行业未来生存的立命之本,又是智能建筑行业责无旁贷的神圣职责。加快智能建筑与节能建筑、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智能建筑行业的智能化技术优势,协同相关行业共建节能、绿色、生态、增效的精品工程,推进绿色城市、绿色城镇、绿色乡村的建设,既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好事,又是智能建筑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加强行业标准化工作,完善智能建筑行业标准体系,开展以提高智能化工程质量为核心的质量技术监督,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

根据2015年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和《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精神,今后我国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将包括国家强制性标准、行业推荐性标准和协会(学会)团体标准三个层次,其中由各类协会(学会)组织编制发布的团体标准,将是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和科技快速发展变化的一种新的标准供给模式。我会要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在此前20多年智能建筑标准化工作的基础上,迅速启动由我会主导编制的团体标准(IBS)。

我会将组织行业企业和专家学者,进一步完善智能建筑标准体系,研究落实智慧城市标准体系,起草、编制、发布行业发展急需的工程技术标准、系统检测标准和运维管理标准等,并积极配合政府主管部门和质量监督机构,采取相应措施(如推行第三方质量检测和优质工程评估),加强标准规范在工程应用过程的检查和督导,努力提高智能化工程质量。在工程实践和应用实践中,创建行业产品质量品牌、工程质量品牌和服务质量品牌,努力提高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服务能力与竞争能力。

(四)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探索行业、企业发展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努力推进智能建筑行业企业做强、做大

协会鼓励和引导行业企业根据工程项目需求和企业自身条件,实施强强联合、产业链上下游联合、工程建设与工程服务联合、企业间结成战略联盟等方式,在合作共赢、合作多赢的前提下,探索实施新的合作模式,新的经营业态甚至新型“产业”。我会将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编制新一版《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发展报告》,供行业企业参考,并以智能化工程应用为龙头,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技术体系、产品体系、工程标准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在打造坚固的智能建筑产业链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行业、企业的综合实力,力争到2020年,行业内经营规模在10亿元以上的智能化工程企业有望达到百家。

未来市场,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是必然趋势。行业企业必须依据国家政策法规、市场规则和行业诚信自律条约,开展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不得采取违背市场法则、职业道德、损害他人利益的恶性竞争。协会要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竞争、合作、共赢理念,共同维护行业的市场规则,努力提升行业整体形象,进一步增强行业的凝聚力。

四、工作要点

(一)大力推进BIM技术在智能建筑行业的广泛应用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指导意见的通知》(建质函[2015]159号)文件精神,BIM技术已经快速引入建设领域。BIM技术在建筑设计、施工安装、运行维护和专业协同等方面已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它在减少工程设计冲突、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管理效率等方面已得到建筑界的广泛认可。同时,BIM技术的推广应用也为智能化工程专业与建设领域各专业的融合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平台。我会将积极配合住建部和有关方面加快BIM技术在智能建筑行业的落地,根据BIM技术相关标准,建立智能建筑行业产品数据库,形成统一的应用管理平台,面向会员单位提供共享服务。

(二)大力促进制造业技术创新,扎实推进行业产品品牌战略

行业产品制造企业要根据“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要求,秉承“制造立国”的理念,发扬“工匠精神”,把产品工艺做精做细,努力提高制造业的智能化、智慧化水平。要加强产品的核心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不但要主导国内市场,而且要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我会将鼓励和引导行业产品制造企业向“智能制造”进军,不断研发制造出工程适用的新产品,如开源式智能产品、家庭服务机器人、智能穿戴设备和新一代信息网络应用中间件产品、移动终端产品等,以满足智能建筑、智慧城市和不断增长的大众信息消费需求。协会要创新服务方式,改善产品评优模式,争取到2020年培育出多种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建筑品牌产品。

(三)“立足智能建筑,面向智慧城市”,大力开展工程应用创新,扎实推进行业智能化工程和工程服务品牌战略

行业智能化工程企业、工程服务企业要根据国家“互联网+”战略的要求,苦练内功,大胆探索,努力创建行业的智能化工程品牌、工程服务品牌。为此,须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做到“两手硬”,即“智能化工程实施”和“项目应用平台建设”两手都要硬。

目前的情况是,多数智能化工程企业只重视工程实施能力的培养,而忽视或缺乏各种类型项目业态应用平台的构建能力。要做到“两手硬”,企业必须树立“以项目类型为背景、以业态需求为核心、以各系统产品为基础、以整体解决方案/系统集成应用平台为支撑”的工程建设理念,培育并形成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在努力提高智能化工程质量和技术水平的竞争中,创建智能化工程企业和工程服务企业的行业品牌、国家品牌。

二是有条件的企业要向“一主多业”发展。

行业企业在夯实“智能建筑”主业的同时,应根据自身的综合实力和行业的战略资源,有步骤地实施企业的“一主多业”或行业企业的战略联盟,探索新业态、新模式,规避企业的同质化竞争,形成企业的差异化发展优势和行业企业战略合作的整体优势,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探索和试行行业企业发展的“技术+资本”的市场运作模式。

目前,国际上不少国家的公共服务产品的经营模式都采用PPP模式,未来我国公共建筑工程项目也将推行PPP模式,这是一种公私合作融资模式,也是一种“政府+社会”、“技术+资本”的新型市场运作模式,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努力探索与实践。行业内大企业可根据自身综合实力和相关资源,有步骤地参与新市场、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与此同时,行业、企业(建筑总包、机电、装修、产品企业)间可实施战略合作、优势互补、共赢发展。在建设领域试行企业兼并、业态重组、集团式发展的过程中,智能化工程企业可采用跨界发展模式,在智慧城市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智能化工程企业的“智能”优势。

(四)“立足国内,面向国际”,制定和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

当前,我国智能建筑业的工作内容已不仅仅是单一建筑的智能化工程,而是在用智能化技术支撑建筑节能、减排、绿色、安全、高效、宜居的基础上,朝着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建筑群)、生态园区(社区)、生态城区、生态城市的方向发展。在国家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进程中,在住建部等部委主导的建筑节能改造、智能改造、城市综合管廊的新建与改建、城市地下管网的信息化建设以及城市地铁、城市停车场、海绵城市等重大工程项目中,都有巨大的智能化工程市场,行业企业必须切实转变观念,创新体制机制,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占据我们应有的国内市场,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我们的贡献。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立足国内,面向国际”,积极响应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以国际化的视野,国际化的先进技术,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未来若干年,“一带一路”将是建筑业走向国际的主要市场,行业企业在做实国内市场的同时,应有计划、分步骤地向国际市场拓展,要深入了解国际市场竞争规则,熟悉国际技术标准、工程规范、投融资模式、财务审计规则等,并与相关的建筑企业、产品企业和相关机构合作,抱团出海,风险共担,不断拓展新领域,赢得新市场。协会要研究制定相应政策和措施,鼓励行业企业走出去,并充分发挥行业整体优势和专家工作委员会的“智库”作用,做好相关的咨询服务和技术支持工作。同时协会还要充分利用中建协的资源优势,为行业企业出海牵线搭桥,鼓励行业企业与大型建筑企业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闯国际市场,服务“一带一路”。

(五)完善发展理念,狠抓管理机制创新

1.认真学习、理解、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正确的行业发展观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也是指导智能建筑行业健康发展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总结智能建筑行业20多年的发展经验,结合新常态下的新形势,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行业发展观,这就是:

以绿色、智能、宜人为目标(宗旨);

以建筑物(群)、构筑物(群)为载体;

以智能化技术(自动化、信息化、数据化)为先导;

以国内外(资本)市场为依托;

实现建筑物(群)、构筑物(群)、社区、城镇、城市的生态化、智能化、智慧化。

为此,业内企业,不论是产品制造企业,还是设计院、智能化工程企业、方案提供企业、工程服务企业都必须树立牢固的服务意识。须知,智能建筑行业说到底是一种技术服务业。在建设领域我们是相关专业、行业的技术支撑服务业;在国家经济建设的大领域,我们是服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生、绿色生态的一支技术服务队。树立了新的发展理念,确立了正确的行业发展观和技术服务业定位,我们的目标就明确了,视野就宽阔了,市场就扩展了。只要业界齐心协力,共同奋斗,行业发展的未来前景将是美好的。

2.积极推进人才战略,构建行业发展“智库”,打造行业“技术大军”

根据住建部的建筑业改革思路,今后建筑业内将逐步淡化企业资质,强化从业人员的个人资质。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技工队伍,我会将采用多种方式,开展工程技术人员、职业技术工人的执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为行业、企业培养智能化的专门人才,造就一支智能建筑行业的“技术大军”,工程以满足不断扩大的智能化工程市场的需求。

与此同时,我会将充分发挥专家工作委员会的“智库”作用,在行业发展战略、市场分析、技术创新、标准规范、工程质量监督、国际合作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研究和咨询,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3.加强协会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协会对行业发展的引领与协调作用

在新常态下,政府将大力精简机构、下放权力,行业协(学)会的地位与作用将更为重要。我会将顺应国家的改革大势,勇于承担行业管理的相关职能,努力做好服务工作。为此,协会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培育协会精神,塑造行业文化。协会秘书处的工作人员一定要有敬业精神、奉献精神,要淡泊名利,克己奉公,遵纪守法。协会要努力把秘书处打造成学习型、服务型、自立型、和谐型、进取型的服务团队,“一专多能”地为行业、企业、专家团队做好服务保障工作,使大家有“家”的感觉。

根据国务院提出《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中“鼓励选举企业家担任行业协会商会理事长,探索实行理事长(会长)轮值制,推行秘书长聘任制”的要求,本届理事会将努力创造条件,逐步进行改革,朝这个方向实现我会领导机构的平稳过渡。

4.办好《智能建筑》杂志,创建更好的学习交流平台

《智能建筑》杂志是智能建筑行业最早创刊和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它已成为业界同仁的良师益友,为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为了使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融合发展,更好地发挥杂志的“学习交流平台”作用,我会已决定将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纳入协会的工作内容之中,实行协会和杂志“一体化”的运作和统筹实施安排,以进一步提高杂志的技术水平和编辑质量,为行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五、保障措施

1.我会要遵循国家大政方针和市场规则,围绕行业中心任务,面向全行业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双向”(政府和企业)服务,及时关注行业发展中的问题,反映企业诉求,提出建议和对策,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2.利用好政府的政策支持,拟结合行业实际和企业发展需求,有计划地聘请熟悉财税、金融、法律、贸易以及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等方面的专家加入专家工作委员会,为行业企业发展需求提供专业咨询和培训服务。

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新。充分发挥专家团队的“智库”作用。组织专家开展智能建筑行业发展调查研究,进行行业发展战略分析,编制新一版《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发展报告》,为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企业提供参考,引导智能建筑行业健康发展。

4.我会根据行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发展,有选择地开展智能化工程项目试点,继续抓好智能化优质(创新)工程和智能化精品工程的评选工作,以促进智能建筑质量和水平上新台阶。

5.利用杂志、会刊、网站、展会等多种手段,积极宣传行业企业中在“三个融合”、“两手硬”、“一主多业”和“技术+资本”等方面做得好、发展快的先进典型,并帮助企业总结经验,在行业内推广普及,进一步提高我国智能建筑行业的整体水平。在条件成熟时,组织行业专家学者编写出版相关专著。

6.加强行业人才培养(如开办智能建筑行业网络培训学院),充分利用行业资源、企业资源、专家资源,开展行业工程技术人员和技能工人的执业/职业继续教育,鼓励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技能工人利用业余时间,充实相关理论知识,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7.充分利用行业媒体(杂志、网站、微信、相关媒体、会展等),紧紧围绕我会未来工作任务,大力宣传国家的产业政策,收集、分析、报道国内外相关的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和文献资料,推广与展示智能建筑行业企业的科技成果,为行业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3.关于过去五年工作情况、未来五年工作规划 篇三

一、《纲要》编制过程体现了国家战略和人民意愿的统一

《纲要》编制历时两年多,既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科学决策的过程,也是汇集众智、反映民意、凝聚共识的过程,有三个突出特点:

一是正确指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多次对《纲要》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指示,国务院专门成立规划纲要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和起草小组,全面加强统筹指导和组织协调。

二是科学决策,开展重大问题研究论证。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和专题调研,科学论证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为增强规划科学性奠定基础。

三是凝聚共识,提高规划编制民主化水平。坚持开门编制规划,组建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开展向全社会问计求策活动,在发挥各方面智慧过程中凝聚发展共识。

二、《纲要》突出了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贯彻新发展理念

《纲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的发展理念、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阐明了未来五年国家发展的战略意图,明确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始终把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作为谋划发展的大逻辑,推动形成引领经济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纲要》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整体贯穿于发展各领域各环节,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破解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对症药方,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规划,《纲要》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短板,重点补齐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和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民生保障等方面存在的短板,确保实现全面小康各项目标要求。为将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纲要》坚持做深做实“三个重大”,通过23个专栏提出165项重大工程和项目,为规划实施提供支撑和抓手。

三、《纲要》明确了未来五年各领域发展的目标任务

按照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立足国内和全球视野相统筹、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结合的要求,《纲要》明确了各领域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是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围绕实现GDP年均增速6.5%以上的目标,未来五年将大力提高生产效率、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推动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56%,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5%,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到12万元以上。同时,用新思路新举措挖掘内需潜力,适应消费升级趋势培育拓展新消费热点,围绕有效需求扩大有效投资,启动实施一批全局性、战略性、基礎性重大工程,拓展发展动力新空间。

二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启动实施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一批高水平国家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提高到2.5%,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

三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发展壮大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培育一批新生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推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2020年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60%和45%。充分发挥“四大板块”和“三大战略”叠加效应,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扶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四是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大幅提高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5%,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累计降低15%和18%;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工程,使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累计下降18%,劣V类水体比例降低到5%以下。同时,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壮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是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健全就业、教育、文化体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到2020年城镇累计新增就业超过5000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5%以上,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0.8年,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0%。全力实施脱贫攻坚,确保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六是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构建发展新体制,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全面深化产权制度、市场体系、行政管理、财税金融、国有企业等领域改革,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着力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健全对外开放新体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承担国际责任义务,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

4.关于过去五年工作情况、未来五年工作规划 篇四

一、过去五年(2007年—2011年)农业工作总结

(一)主要成绩

2007年以来,全县农业紧紧围绕“特色农业大县”目标,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和指导农业,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科技进步,着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为秭归农业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增长。截止2011年底,预计全县柑橘、茶叶、蔬菜、肉类四大主导农产品产量分别达到23.5万吨、2000吨、24万吨、4.5万吨,分别比2006年增长76.7%、71.4%、35.6%、55.2%。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70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106.5%、5%。

2、农业特色产业迅猛发展。全县加大“特色农业大县”建设力度,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特色农业发展方兴未艾,已初步形成了“低山柑橘、中山茶叶、高山蔬菜”的发展格局。预计2011年全县柑橘、茶叶、无公害蔬菜板块基地面积分别达到23万亩、6.5万亩、18万亩,较2006年分别增长42%、103%、14.6%。生猪出栏达52万头,较2006增长37.9%。柑橘、茶叶、蔬菜、生猪四大特色产业的产值占到了农林牧渔总产值的70%以上。

3、农业产业化经营纵深推进。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2家,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8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规模企业产值达到19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能力达到30万吨以上,较2006年增长33.3%。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92家,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幅提高。农产品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全县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196个。秭归脐橙先后荣获湖北十大名牌农产品、中国名牌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湖北省著名商标等荣誉称号。屈乡毛尖被评为湖北省著名商标、湖北十大旅游名茶、宜昌市十大名茶。农产品市场快速拓展,我县分别在茅坪、北京、沈阳、哈尔滨、太原等地举办了四届秭归脐橙节,在北京新发地建成了秭归脐橙交易大厅,秭归脐橙成功占领了东北、华北市场,并出口到俄罗斯、中东、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4、农业科技水平明显提高。通过资料、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和手段深入推进农业先进科技进村入户,每年培育各类农业科技示范户2180户,辐射带动4万户农民。“伦晚脐橙”等优良品种、“生态栽培”等轻简栽培技术、“猪沼果”等种植模式、“150标准化养猪”等高产高效养殖技术在全县得到推广普及,90%的农民掌握了1—2门先进技术,农民科技素质显著提升,我县有10多项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务院、农业部、湖北省科技厅等部门表彰或奖励,全县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显著提升。

5、农业基础条件日趋改善。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靠天吃饭”的农业现状得到彻底改变。全县现有抗旱水池25582口,蓄水量140.89万立方米,引进了喷灌、滴灌、微润灌等节水设施,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66万亩。田间道路及农村公路不断配套完善,农产品运输更加方便快捷。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4.78万千瓦,农机化作业综合水平提高到30%,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县沼气池用户累计达到2.65万户,占农户总数的25.12%。太阳能热水器累计达到6270台,省柴节煤炉灶达10.15万台,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6、农业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实施了“三峡库区产业基金”、“退耕还林成果巩固”、“现代农业”、“农村能源”、“配方施肥”等众多重点农业项目,夯实了农业发展基础。加强农业法律法规宣传和农业执法检查,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农药、肥料、种子、饲料、农机、渔政、能源等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和专项综合治理,严厉打击违法经营活动,依法护农、治农能力进一步提升,农民合法权益和农业生产安全得到有效保护。进行了乡镇农业推广体制改革和乡镇集体兽医体制改革,基本建成了覆盖全县的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主要植物病虫害联防联控覆盖率达到100%,畜禽“两瘟四病”免疫密度达到100%。统筹生产﹑加工﹑营销各环节,建立了农业种苗繁育供应﹑标准化生产﹑产后处理与加工﹑市场营销社会化服务﹑政策支持等体系,有效保障了农业健康持续发展。

(二)主要措施

1、重视和加快思想观念更新。2007年以来,全县上下思想观念不断革新,逐步跳出传统农业的束缚,全面认识到发展现代农业、市场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等的重要性,思考的领域从狭隘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催种催收的小农业逐步放大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农工商、产加销一体化的大农业,思考的角度从农业自身逐步过渡到吸取先进的工业化、产业化的理念、跳出农业谋划农业,有效推动工作方式、工作重心、服务领域的革新和技术手段、物资装备的革命,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业农村工作的全面发展。

2、重视和加强产业发展聚焦。我县改变过去注重产业小而全的传统抓法,将目光和主要精力聚焦到发展“一果两叶”和生猪、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上来,将资金、技术等进行集约化投入,有效推动了农业结构合理调整和产业合理布局,推动了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和基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的快速提高。

3、重视和加强龙头企业培育。近年来,我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引进帝元、维维、邓村绿茶、萧氏茶叶、泽侬、雨润等省内外企业和企业集团到我县投资建厂。同时,加大投入扶持力度,对县内一些农产品加工重点龙头企业优先安排用地,实行税收减免和电力保障、市场准入、管理登记等优惠,帮助企业申报争取中央、省市投资项目,从库区产业发展基金等项目中每年安排超过1千万元扶持企业发展,从财政列支专项基金给予企业贷款贴息补助。此外,抓好协调服务。积极组织银企对接为企业争取金融支持,建设配套原料基地满足企业加工需求。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县龙头企业实力得到明显增强,企业龙头带动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4、重视和加强品牌创建。为达到培育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搞活一地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目的,近年来,我县加大农产品品牌创建的力度,成立了品牌创建领导小组,县长任组长,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加强了农产品品牌创建工作的领导,制定了农产品品牌创建工作方案,出台了质量振兴奖奖励办法,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奖励和荣誉称号的品牌所有者给予30万元到3000元不等的奖励。通过这些措施的落实,有效推动了各类品牌的整合和创建,同时提高了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市场竞争力和效益。

5、重视和加强科技人才投入。近年来,华农大、湖北省农科院等国内知名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先后与我县进行了技术合作,与我县的屈姑食品、柑橘良种繁育中心等成功进行了校企对接,引进了一大批柑橘、茶叶等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和农产品深加工技术,邓秀新、阿尔布里哥等一大批国内知名的柑橘、茶叶、食品加工、蔬菜、畜牧兽医专家到我县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有效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同时,我县还引进了一大批“三支一扶”大学生充实到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将农业科技指导员和技术人员送到长江大学等大中院校进行专业知识和新技术培训,提高农业科技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农业科技水平,并在全县加大农业科技示范户和农民的培训力度,通过培训会、现场会和样板示范,辐射带动全县农民学用科技,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此外,近年来,我县在农业项目和资金投入上也有很大进步。先后争取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现代农业项目、退耕还林成果巩固项目、低丘岗地改造、移土培肥、土地整治、以工代赈、水利专项等项目,投入资金超过3亿元,有效推动了农业科技措施落实和农业的全面发展。

(三)存在问题

1、农业基础条件仍然脆弱。我县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全县31.56万农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91亩。同时,山高坡陡,立地条件较差,全县25度以上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13%以上。此外,农村水利、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仍然落后,农业生产抗自然灾害能力弱。

2、农业内部结构不够合理。农作物的品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特别是柑橘的罗脐还没完全品改结束,柑橘早、中、晚熟搭配比率仍需进一步调合理。养殖业在种养业中的比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3、农业产业化水平不够高。中高山地区农业特色产业未有形成规模,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动植物疫病存在较大隐患,防控难度大。龙头企业和加工园区规模偏小,示范作用、产业带动能力和自身实力仍然不强。企业缺乏管理和技术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弱,产品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低,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不强。企业与原料基地配套建设不够,龙头大基地小、龙头小基地大等问题还很突出。企业与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四者利益联接纽带还不很紧密。

4、农业发展体制不够顺畅。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制等未有效建立起来,乡镇以钱养事新机制未能很好发挥作用,各种束缚和限制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和要素依然存在,农业发展亟待加快各种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二、2011年农业工作情况 2011年,我县干旱、暴雨等自然灾害不断,严重影响了全县农业的丰产丰收。但在全县人民奋力抗灾的不懈努力下,我县农业仍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深入推进产业化经营,农业农村经济明显发展。一是制定规划明方向。我局在完善好《秭归县“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一果两叶”发展目标,历时半年时间编制出柑橘、茶叶、生猪三个特色农业专业规划,为我县特色农业的发展绘制出了宏伟蓝图。二是突出抗灾保丰收。我局成立了抗旱专班和专家组,奔赴各乡镇指导抗灾救灾。争取救灾资金255万元,新建抗旱水池3000 口,新添抗旱设备2392台,安装了首条微润灌节水设施,新增耕整机械243台、茶叶修剪及加工机械486台、玉米脱粒机285台、植保机械173台、养殖机械31台、沼液沼渣处理设备14台,促进了农业生产灾后的快速恢复。全县柑橘、茶叶、蔬菜、肉类四大主导农产品产量分别达到23.5万吨、2000吨、24万吨、4.5万吨,再创历史新高。三是加快调整优结构。全年新建柑橘园1万亩,新建早茶基地5000亩,新建家禽养殖基地3个,全年生猪出栏52万头,特色产业基地进一步扩大,农业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四是加强服务创品牌。全力服务农业龙头企业健康发展,服务、协助“百亿脐橙产业园区”建设,培植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196个。在俄罗斯莫斯科成功举办了第五届秭归脐橙节,真正使秭归脐橙走向了国际市场。五是招商引资增后劲。4月13日,市政府在我县召开全市农业招商引资工作现场会,我县获得2010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单位称号。5月上旬,我局赴广东等地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农业招商活动,签约脐橙深加工和脐橙包装印刷2个农产品项目,总投资达1.55亿元。五是培育龙头强实力。积极支持屈姑食品、三峡茶叶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我县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值将达到20亿元以上。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出台了肉鸡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组建了肉鸡产业发展办公室,以福润禽业为龙头,建设 “156”模式标准化肉鸡养殖场5个。

(二)深入推进项目建设,农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我局始终坚持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不断提升主导产业规模和质量,有力培植了农业生产后劲。一是秭归脐橙精品园水田坝王家桥核心示范试验区项目已完成架设电线6000多米、砌筑公路挡土墙1350米、排水沟2350米、2.4公里果园公路、人行踏步6条1000米以及800亩密植园疏株间伐的建设任务。二是是茅坪镇月亮包村生态茶园项目完成300万株苗木的定植任务。三是农村能源沼气项目完成沼气池建设2000、占年建设计划的100%。四是惠农政策项目全部落实到位,今年我局共落实农机购置补贴300万元、渔船柴油补贴268万元、粮食直补180万元、农资综合直补1670万元、良种补贴48.42万元,农民从中得到了较大实惠。五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巩固项目、生猪良种引进项目、香溪河支流增殖放流项目、玉米及油菜高产创建等农业项目全部完成了预定目标任务。

(三)深入推进科普推广,农民科技素质明显提高。我局以“百名专家科技下乡垄上行”活动为载体,通过现场培训、实地指导、电视讲座、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推广农业先进科技,提高新技术的入户率和普及率。我局共组织开展各类科技培训785场9.4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19.5万份,与市县电视台联合制作《垄上行》等专题栏目24期,办了秭归脐橙精品园王家桥核心示范试验区、郭家坝烟灯堡脐橙精品园、茅坪镇中坝子村生态高效茶叶样板园、月亮包村生态茶园、九畹溪镇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样板、茅坪肉鸡标准化养殖示范样板等各类示范样板33个,通过一系列的科普活动,“生态栽培、配方施肥、150标准化养猪”等实用技术在全县得到广泛推广普及,促进了农业科技的进村入户,进一步提升了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

(四)深入推进行业监管,农业安全成果明显巩固。我局以农资、畜牧、渔政、农机、农产品质量安全等行业为重点,不断加大监管执法力度,确保了全县农业安全。在农资监管上,开展“打假保春耕”、“农药监管年”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专项整治”等活动,全年检查经营门店700多家次,对不合格农药、不合格种子、处理不合格肥料及时进行了查处。调解农资纠纷36起,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200多万元,切实维护了农民利益和社会稳定。在畜牧防疫监督上,全面落实动物防疫免疫注射工作,切实做到应免尽免,防疫密度均达100%。对杨林桥、沙镇溪、两河口等地发生的疑似重大动物疫情,及时采取封杀、扑灭、消毒灭源等措施果断处置疫情,确保了全县畜禽生产安全。在农产品质量管理上,定期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活动,加强“瘦肉精”专项整治工作,杜绝了不合格农产品和瘦肉精产品上市和流通。在农机安全监理上,通过农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百日安全隐患督查活动,狠抓农机违章作业的集中整治,实现了农机安全零事故。在渔政监督管理上,开展了春季禁渔行动,圆满完成了禁渔任务,有效保护了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开展了全县渔民生活普查,规范了渔船捕捞档案。对全县492只渔船进行了安全生产审验,办理渔船互助保险984人4.92万元,与渔民签订“2011安全生产责任状”492份,进一步增强了渔民的安全意识。

(五)深入推进自身建设,农业部门形象明显提升。我局以“三万”活动为契机,不断加强部门自身建设,农业干部职工的工作作风明显转变,农业部门“敬业为农、优质服务、廉洁高效、奉献进取”的崭新形象进一步得到展示。在“三万”活动中,我局按照省市县整体部署,以“送政策、访民情、办实事、促发展”为主题,组织177名工作队员,深入罗家坪、百日场等10个村,结合部门实际开展了“百名专家到田头”活动,达到了预期目的。一是活动实现了“两个全覆盖”,即工作队覆盖所有联系的行政村、工作队员足迹覆盖所有联系行政村的农户。我局9个党支部共在10个村召开扩大会议10次、村民座谈会80次2037人次,走访农户5712户16694人次,调查走访入户率达到100%。二是活动实现了“三个目标”,即机关转作风、干部受锻炼、农民得实惠。每名工作成员均完成了“走访一遍农户、召开一次座谈会、参加一次支部扩大会、写好一篇民情日记、撰写一篇调研文章、组织一次技术培训、推广一项适用技术、提出一项产业结构调整建议”的“八个一”工作任务。活动期间,我局共为联系村发放《实用政策选编》、《农业生产技术资料选编》等政策及技术资料4.75万份,为7个乡镇70个村安排了930万元的柑橘茶叶项目,为12个乡镇52个村安排了560万元的能源项目,为贫困农户送去慰问金7100元、农作物种子360袋、生物燃气灶具200台,为2个村落实生畜饮水抗旱资金4万元,帮助村民办了18件利民实事,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积极开展农业窗口部门“三亮三比三评三创”为主题的创先争优活动,通过开展“亮标准、亮身份、亮承诺,比技能、比奉献、比业绩,群众评议、党员互评、领导点评,创岗位奉献先锋、创群众满意窗口、创优质服务品牌”的活动,促进了农业窗口服务单位在推进农业跨越发展中创先争优、在服务基层农民群众中创先争优、在提升全员综合素质中创先争优、在提高岗位工作效能中创先争优。我局的创先争优活动获得了省委党建评估小组和县委的高度肯定,局机关党支部被县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的荣誉称号。认真开展公务用车专项治理、“小金库”专项治理、行风政风评议回头看、文明创建等工作,积极组织干部参与了“五四青年节”、“端午龙舟节”、“颂歌献给党”等县内大型活动,先后获得“青年志愿者先进个人”、“组织奖”、“三等奖”等荣誉,全局政通人和,新风蔚然,农业部门的良好形象和精神风貌得以充分展示了。

三、今后五年(2012年—2016年)农业发展思路及目标措施

(一)发展思路

以打造百亿脐橙产业园、茶产业集群、畜禽水产养殖产业集群为重点,突出特色调结构、突出加工兴产业、突出园区抓招商、突出市场创品牌,做大晚熟脐橙、早茶和特种养殖三大基地,做强屈姑食品、帝元食品、福润禽业三大超级龙头,做响“秭归脐橙”、“丝绵茶”、“屈姑”三大品牌,不断推进秭归农业产业化、工业化进程,努力实现特色农业大县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二)发展目标

今后五年,全县农业总的发展目标是:要把秭归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脐橙产业加工园区、全国最大的晚熟脐橙基地、全省最大的早茶基地、全省最重要的特种养殖基地”。具体目标为:

1、经济发展目标:粮食总产10万吨,油料1.5万吨,柑橘35万吨,茶叶0.5万吨,蔬菜30万吨,烟叶1.2万吨,生猪出栏70万头,野猪等特种养殖达到205万头(只)。全县晚熟脐橙面积达到10万亩、早茶基地面积达到5万亩、烟叶面积稳定在3万亩,真正形成柑橘、茶叶、烟叶、特种养殖四大特色支柱产业,初步实现特色农业大县目标。

2、农产品加工业目标:全县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100亿元,一个农产品加工园区过50亿元,建设柑橘、茶叶、养殖业等农产品产业集群,其中柑橘加工产业集群的产值达到50亿元、茶叶产业集群的产值达到20亿元,养殖业加工产业集群的产值达到30亿元。销售收入过亿元、过5亿元和过10亿元的企业分别超过15个、8个和3个,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分别达到2个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和农业产值比值达到1:3.3。

3、综合效益目标:农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农业综合商品率达到8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人均可支配现金收入达5000元。

4、科技水平目标:农产品科技含量比重提高到60%以上,70%以上的农业资源走上产业化轨道,农产品深加工和就地转化率达70%以上。农民参加合作经济组织的比率达到80%以上。农机化综合作业率达到40%以上。全县农村户用沼气普及率达到55%以上,太阳能热水器入户率超过30%。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主要农产品市场抽检合格率达到100%。

(三)主要措施

1、着力发展“一果两叶”。大力发展“一果(柑橘)两叶(茶叶烟叶)”。重点发展柑橘产业,合理调整柑橘早中晚熟品种搭配,实现春天有伦晚,夏天有夏橙,秋天有早红、福本,冬天有纽荷尔、福罗斯特、红肉等的品种结构调整目标,确保一年四季有新鲜脐橙上市。突破发展茶叶产业,建设生态高效茶园10万亩。调优茶叶品种结构,整合茶叶资源,引进和消化清洁化、自动化、连续化名优茶加工高新技术设备,推进茶叶工艺创新,开发早茶、丝绵茶高端品牌和高端消费市场,逐步开发茶饮料、茶食品、茶纤维、茶保健品、茶生物制品等。实施品牌战略,打造高端品牌,做大、做响、做强“丝绵茶”、“屈乡毛尖”、“峡州碧涧”品牌,争创中国名牌产品一个,省著名商标两个。大力发展优质烟叶。高标准建立烟叶生产基地3万亩,配套水利设施、电力实施、节水灌溉、田间道路系统等;推进烤房智能化建设进程,配套建设5000座新型密集式烤房。

2、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将工业生产方式引入农业生态养殖,实现农业养殖精细化、清洁化;推动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与产业化发展。一是抓好产业基地建设,推动规模化生产。加快农村经营主体发展方式转变,重点推进柑橘、茶叶、烟叶、蔬菜、养殖等产业的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将农产品标准推广与基地建设、产业化经营、科技推广和农民培训结合起来,加快形成主导农产品的标准系列,提高农产品标准覆盖率。大力发展节水农业、观光型农业、设施农业。三是大力发展龙头企业,重点发展优质绿色果蔬、茶叶深加工和商贸流通业,壮大一批有品牌、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和农业产值比值达到1:3.3。鼓励城镇资金、企业、人才进入农村,加快农业集约化经营步伐。

3、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保障。加强县级农业科研及推广机构与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与开发,积极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等新技术成果。改革和完善乡镇农技服务中心“以钱养事”体制机制,加快建设新型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家书屋、村级农技服务队,组建专家团队,引导农业专家、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农业科技人员或职业培训学校教员等积极领办和参与创办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和样板示范,培养一大批农业科技示范户和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以阳光工程培训为重点,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和农民持续增收。

4、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疫情疫病防治及农业信息化建设。抓好质量认证和商标注册工作,加强品牌建设,强化品牌管理,提高主导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和占有率。扶持发展农业行业经济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动企业、合作社、农户建立紧密型经济利益共同体,共同发展,共同受益。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作用,加快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加快发展“三农”保险,扩大农村保险覆盖面。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工程,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

5、积极拓展资金投入渠道。紧紧抓住三峡库区后续工作规划、湖北省两圈一带建设和中西部开发的重要机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整合现有国家财政支农投资和项目投入捆绑使用,在不改变资金用途和管理渠道的前提下,采取“性质不变、渠道不变、管理不变、投向不变、专项使用、各记其功”的办法,投入重点项目和重点产业。积极争取银行、信用社提供信贷服务,同时鼓励农业企业加快上市步伐,增资扩股,或者通过招商引资、与其他企业和投资公司开展合资、合股、控股等形式广泛募集资金。

6、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源保护与水利工程建设。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结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推进土地集中连片整理,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推广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柑橘、茶叶、烟叶、蔬菜等主要作物在栽培、管理、收获、加工等环节机械化作业程度。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防疫、植物病虫害预警预报、种子种苗建设、农业科技推广等现代农业保障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完善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加强检验和全程监控管理。积极推广沼气、生物质清洁燃料、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改善农民生活和生产条件。

四、2012年工作安排

(一)工作目标

实现农业增加值11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以上、粮食产量10万吨、油料产量1.5万吨、柑橘产量24万吨、茶叶产量2100吨、蔬菜产量25万吨、生猪出栏53万头、肉鸡出笼200万羽。

(二)工作措施

1、抓示范园区,推动基地改造升级。按照“设施最完善、技术最先进、品质最优良、模式最经典、收入最高端、机制最高效、服务最满意、链条最完备”的要求,继续高标准建设好秭归脐橙精品园水田坝王家桥核心示范试验区和郭家坝镇烟灯堡村柑橘精品示范园,努力把两个样板园建成先进技术的示范园、高效果园的样板园、现代农业的试验园、树立农业技术干部形象的展示园,实现千亩核心区带动万亩示范园、促进整个脐橙产业基地迅速提档升级的目标。同时,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建设好茅坪镇中坝子茶叶高效示范园和月亮包村现代茶园,带动全县茶叶产业基地改造升级。

2、抓重点项目,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抢抓国家中部崛起、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等难得的发展机遇,重点实施好生态农业、退耕还林成果巩固、肉鸡养殖等农业项目,建设好柑橘、茶叶、生猪等特色产业板块,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全年建设柑橘精品果园1万亩、生态茶园5000亩,实施柑橘品改1万亩、茶叶改造0.5万亩,养鸡300万羽。

3、抓农业招商,培植重点龙头企业。围绕一个亿元企业带动一个产业的思路,在柑橘茶叶加工销售、畜禽加工、水产加工、蔬菜加工等产业上,继续引进一批有实力、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加快推进百亿柑橘产业园区建设。积极支持屈姑公司、帝元公司等柑橘加工企业,三峡茶叶公司、萧氏茶叶公司等茶叶加工企业,福润、康辉、恒鑫等畜牧养殖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大力推进“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产业模式,实现多方合作共赢。

4、抓农业科普,推进科技进村入户。加大2000个农业科技示范户的培育力度,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提高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切实解决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全年计划举办“垄上行”专题栏目12期,印发技术资料5万份;开展县、乡、村三级农业技术培训500场、5万人次;精品果园、高效茶园、安全菜园的示范面积要达到6万亩;“生态栽培”等20项新技术,“伦晚脐橙”等20个新品种,“微耕机”等2000台农业新机具得到全面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

5.关于过去五年工作情况、未来五年工作规划 篇五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和今后五年发展规划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我校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扩大开放、加快发展”为动力,以人为本,求真务实,全心全意团结、依靠、服务好广大师生,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积极构建和谐校园,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一)教学质量在全区名列前茅

坚持“德育为先,五育并举”的办学方针,全面贯彻义务教育法。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8%,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初中升学率95%.教学质量名列前茅2007-2011连续5年获得区教育教学质量奖。07、08获得区教学质量二等奖;07、08度还目标考核先进单位。2009年、2010年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教学质量获得区一等奖;2011年荣获区教学质量二等奖。

(二)平安创建和行风建设成果显著。

2009年3月被评为“淮安市首批平安创建先进单位”和“淮安市行风软环境建设先进单位”。2011年5月被省教育厅、省综治办、省公安厅授予2010度“江苏省平安校园”。

(三)硬件建设和教育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

2007-2011年五年硬件投入394.3万。新建校舍2568平米。铺设水泥路面350平米,建下水道950米。2010年4月我校食堂通过“市A级食堂”验收;2010年6月幼儿园通过了市优质园验收。

(四)文化氛围不断形成。

报廊、雕塑、墙壁字画均有育人效果。每年购置图书1000余册。体艺工作成绩喜人,2009年3月获区广播操比赛二等奖。2009年6月获区第十二界艺术节组织奖;2010年11月获区教职工乒乓球赛团体第七名。

(五)两支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领导班子团结协作,高效廉洁,大胆创新。教职工遵纪守法,为人师表,小学教师专科率90%,中学教师本科率达95%.教师都能严格执行“五严”规定。

二、今后五年规划

(一)工作目标

1、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在园人数与4-6岁年龄组人口数之比)达98%以上。

2、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以上。

3、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8%以上。

4、幼儿园建成“江苏省优质幼儿园”。

5、素质教育全面实施,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本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6、在岗教师全部具有相应的教师资格,教师综合素质普遍较高。小学教师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95%,初中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100%。

7、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达标。学校实现光纤连通,网上资源丰富、利用率高;建有校园网络、教学辅助系统和教育管理系统。

8、办学行为规范。教育法律法规普遍得到贯彻落实,教育教学管理、招生收费等行为符合规定。

9、学校安全保障体系完备。校园周边环境无污染,无不健康、不安定因素。有健全的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和应急机制。10、2013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二)工作思路

1、高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办学条件是创建现代化学校、实现高质量教育的物质基础。力争在现有条件下,通过自身努力和上级投入,从校园环境、设备、软件三个方面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今后五年在硬件建设上约投资700万,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1)力争在2012年底完成学校旧教学楼的内墙粉饰工作。建好校园排水系统,铺设900米下水道,开通校园光纤,实现办公电脑全部上网。完成综合楼建设;(2)加强信息化建设,更新电脑设施,改建充实多媒体教室,不断加强校园网建设,力争在2012年底重新购置教师办公桌椅,在2013年教室全部安装现代化教育设备,实现教师上课多媒化、办公过程优质化、工作环境舒适化。

(3)加强学校档案室的管理和建设,学生资料、教师档案逐步实现数字化管理。(4)学校每学期都要投入一定经费购置图书,2013年底力争按标准配齐图书室藏书。建设学校阅览室,向学生开放,提高图书的使用率。

(5)加强校园的环境建设,2012年做到操场塑胶化,各类建筑都要名人字画,做到学校无闲人,人人育人,校园无空地,处处育人,校园无小事,事事育人;保证校园环境做到净化、绿化、美化、亮化。

2、高标准加强班子建设

(1)实行班子学习制度。实行班子每周例会制和每月学习工作汇报制度,使班子成员思想一致,与时俱进,在思想觉悟、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上都能始终走在教师前列,具有率先垂范的作用。

(2)实行学校中层干部考核制度。及时考核,积极评价,并注重后备干部的培养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培养一批爱岗敬业、善于思考、精于管理、想做事、能做事、做实事的掌握现代化技术的各类管理人才。

(3)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坚持党支部活动规范有序。做好对后备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工作,坚持标准,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

3、高起点建设师资队伍

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适应学校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

(1)充实教师队伍,调整教师结构。学校紧缺专业教师,五年内要引进体育、艺术、科学、信息技术等高素质专职教师。不断优化教师结构。

(2)制定切实可行的骨干教师培训计划,在名师工程建设上要出成绩,力争五年内培养2-3名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或教坛新秀。

(3)加强教师现代教育理论学习意识的培养,转变教育观念,正确树立现代教育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切实抓好教师继续教育工程。

(4)加强人事制度改革,实行教职工聘任制,实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积极做好教师参与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的思想工作和心理疏导,引入竞争机制,实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竞争机制。

(5)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敬业爱生,要求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定期进行多种形式的师德师风交流活动,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现象存在。

(6)进一步完善教职工评优晋级、考核和各类奖励机制,逐步完善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再分配方案。

4、高要求强化常规管理

规划期中,根据学校不断发展的态势,及时制订和调整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依法治校。

(1)树立正确的管理思想,实行“以人为本、以德治校、依法治校”的管理理念,把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作为学校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营造内和外顺、干事创业的工作氛围,不断增强学校的凝聚力。

(2)建章立制,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科学民主管理,落实层级管理目标,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实行校务公开,充分发挥党支部、工会、教代会及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监督作用,推进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进程,有效促进 学校各项常规管理工作。

(3)明确职责,加强层级管理。坚持将学校管理重心下移。各办公室(教师)对年级组(教研组)负责;年级组(教研组)对各处室负责;各处室对分管副校长负责,副校长对校长负责。使各管理层面都有明确的职责目标,做到责权分明,职责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4)营造良性激励机制。从强化内部管理做起,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实行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竞争管理机制,深入实行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实现教师队伍的优化组合,增强广大教师的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挥管理的潜能。(5)重视做好教职工的思想工作。坚持实事求是和针对性教育原则,对教职工要做到“管理上要严格要求,工作上积极帮助,生活上要热情关心”。通过经常性的政治学习、思想教育,交心谈心等活动的开展,不断提高教职工的思想素质,使学校发展和工作思路得到全体教职工的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

5、高效率提升教育教学质量(1)优化德育工作,提高育人实效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与人为本,德育为先。学校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要以少先队为龙头,做到组织领导系统化、管理民主法制化、目标层次化、内容系列化、渠道网络化、活动制度化、考评科学化。二要把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学生良好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同时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并完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室”,积极开展心理疏导工作,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三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课堂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强化学生的道德实践,使社会主义道德观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追求和自觉行为。四要进一步健全德育工作管理机制,着力抓好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大班主任工作的培训力度,把班主任工作经历和业绩作为晋职晋级评优评先的重要条件。五要以营造书香校园、优化综合实践为重点,打造学校德育工作特色。六要探索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机制,整合各种有效的教育资源,形成整体育人合力。

(2)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质量是学校的生命。五年内要在教学管理水平和质量等方面有若干突破。一是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革新教育模式。二是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创造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实行三个优化:优化教学过程,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提倡激活思维的“启发式”和“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网络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益;优化师生关 系,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三是教学质量要有大的突破。我们要以课程改革为重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本着“夯实基础,突显个性,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原则,经过几年的努力,在教学质量上得以进一步的提高。

(3)加强教育科研,打造学校特色

我校目前教师教科研意识和教研工作的实效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学校将不断完善科研制度,充实科研力量。进一步发挥学校教研组的作用,完善考核奖励办法,激励教师自觉主动参与教科研活动。并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争取社会各界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努力开创学校教育良好的社会大环境,逐步形成我校课程资源建设的特色。学校将想方设法为教师创造条件,搭建舞台,聘请专家定期到学校指导工作或积极选派教师外出学习培训,不断提高教师教研意识和实际水平。通过科研促教、科研兴校来提高学校办学质量,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使教师从“书匠型”向“科研型”转变。

6、高水平做好后勤服务

(1)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充分认识“后勤即服务”的思想,把师生、家长的合理需求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2)确立精细化意识,进一步规范和细化后勤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校园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创造洁净、安全、舒适的育人环境。

(3)切实加强安全防范工作,积极开展建设“平安校园”工作。把学校安全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到“人防与技防”相结合,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校安全防范机制,落实各项安全措施,确保规划期内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在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蒋集九年制历经未来五年的锤炼,能成为“管理科学规范,质量不断提升,校园文化浓郁,全面和谐发展”的在全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育现代化学校。

蒋集九年制学校

6.关于过去五年工作情况、未来五年工作规划 篇六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2016-2020年)

过去五年,在县委、县政府和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鹤城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以及xxxxx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打造新安源头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目标,大力实施“生态立乡、特色兴乡、旅游活乡、和谐安乡”发展战略,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维、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全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乡域综合实力不断增强。重点项目建设强力推进。完成总长16.3公里的鹤用路、鹤梅路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全面完成左右龙、新安源、渔塘、樟源里中心村和乡政府驻地建成区美丽乡村建成,投入800余万元完成污水改造、休闲广场、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士故里、美丽樟源”鹤城新亮点已打造成型;完成四门至虎头岗段灾毁恢复工程;完成总投资3000万元的鹤城乡水系联通治理项目和总投资280万元的新安源头土壤治理项目;完成总投资300万元的右龙传统村落项建设;完成总投资600万元的六股尖源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招商引资取得明显成效。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累计完成招商引资1.2亿余元。产业发展不断加快。通过大力发展有机生态茶园,全乡现有颁证有机茶园面积近1万亩。共新增油茶林2800亩,低产改造油茶林8600亩,全乡油茶面积累计已达1万亩。围绕新安源、梅溪林场流转,完成500亩香榧林基地建设目标。逐步发展山泉水养鱼,新建鱼池30余口,放养鱼苗8000余尾。投资1亿元的小罐茶生产加工基地1期已建成并投入生产。主要经济指标提升较快。预计到2020年底,全乡当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约8000万元,年均递增10%左右;实现财政收入约260万元,年均递增10%左右;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5万元,年均递增10%左右。

(二)生态文明成果不断凸显。守护绿水青山。累计从严处理6起林政案件;累计完成3000亩植树造林任务。累计开展“零点清网”行动25次,罚没渔网和地笼300余副,投放鱼苗10万余尾。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和有机肥料,在6个行政村建成生态美超市,累计回收垃圾70吨。大力开展全域环境整治。深入推进农村环境整治“三大革命”,集中攻坚“脏乱差”,累计清理道路沿线乱堆乱放850余处,乱拉乱挂200余处,清理灾后河道垃圾500公里,垃圾245处800吨。按照“五清一改”要求,完成倪家、牌楼下等64处无功能用房拆除,新建10处停车场,打造15个景观节点,新建旅游公厕4处,改厕230间。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结合乡风文明建设,深入挖掘“误砍荫木 勒石示众”等传统生态环境保护文化,开展“生态保护.新安源头先行”、“生态文明.新安源头在行动”等系列活动,评出72户“宜居人家”示范户,制作生态文明标语120处,村规民约11处,悬挂家风家训牌200余户。为新安源古林公园203株古树挂牌保护并建成二维码研学平台。“青清新安江”杭黄青年共护母亲河环保公益行动在新安江源头启动。

(三)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推进脱贫攻坚。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累计投入1467万元实施扶贫产业项目136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3个,累计完成住房品质提升31户、危房改造80户。推进五级书记大走访活动,帮助贫困户切实解决问题320个,全乡382户1250名贫困户实现脱贫出列。关注社会救济。扎实做好五保、低保的核查工作,目前全乡共有五保户61户,低保户137户、262人,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弱势群体得到有效救助。新农保参保人数累计达到6万余人次,年参保率均达到99%以上。累计救助贫困残疾人700余人次,发放“老字号”群体600余人次生活补助资金100余万元。发放各类民政救助资金100余万元。做实民生工程。紧紧抓住美丽乡村建设、“一事一议”、扶贫开发等工作机遇,投资3800余万元,完成100余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6个行政村48个村民组全部实现了村庄主干道的亮化、通村通组道路的硬化。新建便民桥6座,加固便民桥4座,完成20余处林道拓宽工程。今年,投资83.3余万元,对5处“7.7”水毁设施进行修复。

(四)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发展。重视科教文卫。投入20万元对鹤城实验小学、鹤城初中校舍进行维护维修,累计500余名学生得到了“爱心午餐”、“爱心资助”等社会救助。积极推广广场舞、篮球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右龙板凳龙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传承,登上央视荧屏。重视计划生育。落实好计生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切实提高数据质量提升、优质服务等工作水平。进一步落实计生奖励帮扶等优惠政策,累计1000余人次享受到各项计生优惠政策。重视社会稳定。不断加强“两个中心、两个工作站”建设、军警民联防协作机制建设和乡村综治员队伍建设,抓好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安置帮教对象、流入暂住人口等重点人群的管控,着力化解矛盾纠纷,确保社会和谐稳定。2016年以来,全乡共排查矛盾纠纷168起,成功化解165起(其中疑难重大纠纷9起已全部化解),调节成功率达98.2%。重视“三留守”人员的关爱工作,妇女、儿童、老年人权益得到较好保障。

(五)政府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打造学习型政府。积极组织班子成员参加乡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等各类学习活动,努力提高政府班子的综合素质、执政能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经常深入基层,广泛开展调研,听取民声民意,不断增强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实践能力。打造廉洁政府。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一岗双责”,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县委关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强化干部作风建设。不断加强反腐倡廉宣传,注重发挥教育和监督的综合效应,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廉洁从政教育。坚决执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自觉接受乡党委的领导,乡人大和全乡社会各界的监督。打造高效政府。加强效能建设,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府网站建设,强化政府执行力。大力推进“村为主”、村级“阳光四务”工程,确保村级重大事项、重大决策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严格执行“三公”经费管理,规范公车管理,切实降低行政成本。聘请“李美琳律师所”律师作为我乡法律顾问,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和法治水平。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不容忽视:一是全乡财政总量仍然偏小,财政收入缺乏企业税源支撑,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二是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快,特色产业总量规模小,生态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效益优势步伐不快。三是农民增收致富力度不大,后劲不足。四是村集体经济仍较薄弱。五是少数干部作风不够实,干群关系有待进一步融洽等等。对于以上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

二、2020年工作完成情况

截止目前,鹤城乡完成财政收入215.38万元,占预期目标82.8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553万元。

疫情防控方面:及时妥善处理全县第2起输入型病例,协助县级卫生部门落实救治及防扩散措施,全力做好群众心理安抚工作。共设疫情防控临时检查点8个,500余名党员群众参与值班值守工作。追踪武汉等重点区域来人32人,落实隔离医学观察措施14人。

项目建设方面:一二三产茶产业融合发展项目茶叶初精制加工厂房建成、1条小罐红茶生产线建成投产,配套项目——桥梁及护基建设项目完工,试生产红茶10吨。中小河流域治理及水系连通工程项目——渔塘生态护岸、庄上水坝项目完工。徽言·徽州米酒生产加工基地项目完成厂房改造及生产设备安装调试工作。

脱贫攻坚方面:扎实开展“354+N”问题整改工作,全乡共认领28个问题、制定71条整改任务,6个村共认领89个问题、制定186条整改任务,目前均已完成整改。开展用余村中蜂养殖、渔塘村固定资产投产入股小罐茶等8个扶贫项目,共完成投资678万元。提升贫困群众住房质量,9户贫困户实施住房品质提升工程、3户贫困户实施危房改造工程,为80余户贫困户实施住房质量提升工程。对全乡各饮水工程点开展水质检测,各村明确饮水工程日常管护人员。梅溪、用余、新安源、左右龙、樟田等5个村顺利通过脱贫攻坚调查工作。

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围绕沿线、河道、重要节点等开展集中整治活动50余次,清理乱堆乱放220余处,清理河道垃圾60余公里,共拆除无功能棚房45处。启动渔塘村4个自然村“五清一改”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建成1200平方米的棣甸生态停车场。启动用余村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目前已完成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推进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6000亩茶园推广应用“粘虫黄板+生物农药”模式。推进“厕所革命”,新建、改建三格式卫生厕所127个。清理渔塘村段河道淤积砂石2.5万立方米。

三、今后五年(2021-2025年)工作谋划

今后五年我乡要继续实施“生态立乡、特色兴乡、旅游活乡、和谐安乡”的发展战略,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全面改善民计民生,为建设更加文明、更加富裕、更加幸福的新鹤城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鹤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重点把握以下五个方面的总体要求:

必须坚定高质量发展不动摇。按照高质量发展的新目标、新要求,进一步坚定信心、拉高标杆,坚持品质导向,调优发展结构。

必须切实担当生态保护使命不松劲。牢固树立保护至上的理念,坚定不移地抓好新安源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统筹考虑资源禀赋、环境保护、空间容量等因素,科学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加快推动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

必须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不迟疑。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紧扣我乡实际,紧盯目标短板,坚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推进新安源头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必须坚持不断改善和增进民生福祉不懈怠。要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围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切实加强民生保障,努力创新社会治理,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

必须强化改革创新与担当破难要求不停步。要持续加大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探索力度,以改革创新激发乡域发展新活力。要切实提升干部的创新力、执行力和担当力,努力破解环境保护、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产业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难题,以实干担当推动鹤城发展。

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狠下功夫。加强自然环境保护。以申报争创六股尖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目标,加强六股尖等水源地的保护。积极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等工程,加大封河禁渔、封山育林力度,加强面源污染防控和松材线虫等病虫害的防治,保护好稀有动植物资源,努力打造名副其实的华东稀有野生动植物宝库。加强全域环境整治。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五清一改”整治为抓手,重点加大对公路沿线、村庄道路、房前屋后、公共场所等地的垃圾污水、柴草杂物、广告标牌、建材物料、乱拉乱挂、乱搭乱建的清理,不断改善鹤城人居环境和对外形象。加强名木古树保护。继续加大对新安源、王家田、用功城、施村、枧源、渔塘等地的百余株名木古树的保护力度,打造多处水口古林公园,将水口古林连点成线,形成村落特色景观。加强生态旅游发展。加强徽饶古道开发,努力打造华东地区室外徒步运动精品线路。积极申报右龙板凳龙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板凳龙由民间艺术转为旅游产品的提升。积极推进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融合,形成六股尖——新安源古林公园——右龙为主轴的生态旅游线路。大力培育发展生态农庄和民宿型农家乐,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加强生态文化培育。以右龙、樟源里被列入中国传统古村落为契机,注重加强宗祠、古道、古桥、古树、古石栏、古石碑、古亭等古建筑的保护。注重饮食文化、宗族文化、族谱文化、板凳龙文化等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突出特色,打造亮点,促进文旅深度结合。

(二)在特色产业发展上狠下功夫。做强山泉水产业。包装推广“六股尖”山泉水品牌,对鹤城绝佳水资源进行高质量、高品位、高效益的开发,并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打入并逐步占领中高端水饮料和婴幼儿专用水消费市场。做大有机茶产业。以小罐茶加工厂落户我乡为契机,大力开发生态有机茶园,力争全乡茶园基本达到国际颁证有机茶园标准,打造国家级茶叶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茶叶产业转型发展,改进茶叶加工技术,积极探索开发新品种,瞄准高端市场,做大做强名优茶产品,促进茶农增收。做实油茶产业。充分利用国家产业政策扶持机遇,积极开展低产油茶林改造,打造万亩高产油茶林。保持并发扬千年传统压榨油工艺,注重品牌包装,开拓高端营销路线,加大科技含量,将茶油作为精油、医用油的原料进行深加工,提升产品加工技艺,提升茶油附加值。做活泉水鱼产业。开发新安源、渔塘、梅溪等地源头活水养鱼项目,同时做好泉水鱼产业规模扩展、品牌打造及市场开发,打造源头农民致富新产业。

(三)在提升幸福指数上狠下功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以实施路网工程、农村道路畅通工程为契机,改善提升乡域内各条道路硬化条件。结合水利“八小”等项目实施,继续加强水利设施建设,确保沿线沿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实施好农村电网改造项目,注重通讯、通信建设,确保做到数字畅通。推进社会保障建设。持续精准脱贫攻坚,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保障生活困难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全面提升新农保、低保和五保的水平和覆盖面,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农民生活保障机制,提升农民的生活幸福指数。推进社会稳定建设。深入开展普法工作,做好社会信息化管理,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做到重心下移、关口前移,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无集体上访事件、无重大刑事案件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的教育,推广积极向上的乡贤文化。大力开展广场舞、篮球赛、乒乓球赛、农民专业技艺大赛等文体活动,继续开展“新安源头宜居人家”评选活动,不断提升群众的文明素质。推进社会事业建设。着力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育质量。落实好全面两孩政策,严格控制政策外多孩生育,全力帮助计划生育困难家庭解决实际问题。积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的重要作用,切实保障好妇女、儿童、老人的合法权益。

(四)在打造务实政府上狠下功夫。强化依法行政。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善于运用法制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解决问题。坚持党的领导,自觉接受乡人大的依法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提案和建议。主动听取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政府工作。抓好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强化执政为民。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牢固树立宗旨意识,真心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切实解决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问题。强化作风建设。扎实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和政府提速工程,着力转变干部工作作风,坚持经常深入基层一线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不断增强党和政府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强化务实创业。坚持弘扬敢于担当的精神,做到遇到问题绝不回避,遇到困难绝不退缩。切实加强学习型政府建设,不断提高政府工作人员驾驭复杂局面、解决困难问题和抓好本职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努力打造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强化廉洁从政。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一岗双责”,认真贯彻廉洁自律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县有关要求,持之以恒抓好“四风”。严格规范“三公”经费管理,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进一步加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重要岗位的监督制约,努力树立崇德尚廉、干净干事的政府形象。

四、2021年工作目标、思路、工作重点及具体措施

一、工作目标

2021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脱贫攻坚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承接之年,承上启下,继往开来,至关重要。我乡要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加快推动“两山”理论高水平转化,按照“生态立乡、特色兴乡、旅游活乡、和谐安乡”的发展战略,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2021年我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0%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以上。

二、思路、工作重点及具体措施

在更高标准上建设生态文明。鹤城乡是新安江的源头,是推进落实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的排头兵,要自觉落实“最高标准、最严监管、最实举措、最强保障”要求,全力自觉推进新安源头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加强源头治理。推进林业生态修复系列行动,加大森林病虫害防治,完善森林消防系统建设,保障森林生态安全,涵养水源。深化“河长制”,强化河道管理,实施大源河等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持续完成河道清淤。按照全县统一部署,全面严格开展河道禁渔工作,保护渔业资源。完善治污设施。推进农村治污设施深化提标和精细化、标准化、智慧化运维管理,持续推进自然村整治工作,通过改水改厕,确保农村生活污水“零排放”。强化重点治理。认真落实禁用除草剂的要求,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使用生态防虫黄板及有机肥应用,减少农药及化肥污染。推进联动保护。按照六股尖核心保护区的要求,与邻近汪村镇、流口镇建立联动保护机制,共同推进新安江源头保护。同时积极倡导低碳、环保理念,开展绿色创建,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在更优质效上推动经济发展。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做精招商,做优产业,推动乡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壮大产业发展。突出茶产业引擎作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通过投资1亿元的小罐茶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带动鹤城乡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好木竹精深加工、米酒、矿泉水等产业发展。提质发展全域旅游。形成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文化体验、自然探索 “四位一体”全域旅游新格局,围绕游客的视觉、嗅觉、味觉、听觉和心灵感觉等全方位体验,优化提升乡村旅游业态。进一步整合樟源里、古林公园、龙井潭瀑布、右龙古村落、五股尖瀑布等旅游资源,串点成线,统一包装打造。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培育县级及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示范性家庭农场等,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提升茶、果、竹和油茶等优势产业竞争力。招商储备动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营造重商亲商安商的社会氛围,着力优化招商环境,积极储备招商项目。

在更大决心上推进乡村振兴。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序衔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强化农房批建管理和服务,积极打造依特建设、依标管理的美丽乡村。持续推进乡村环境整治“五清一改”工作,推进村庄改水改厕,实现污水零排放。深化美丽庭院创建,推动群众形成争创美丽乡村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强化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推进右龙古村和樟源里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工作,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留住记忆乡愁。精准实施“消薄增收”。鼓励村集体通过盘活闲置资产、实施产业项目建设、入股经营等形式,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全面消除村集体经济薄弱现象,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发展能人,积极鼓励大学毕业生、在外务工、创业、经商等人才回归,建设农村,发展农业。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优先发展乡村的思路,提前谋划乡村基础设施提升储备项目,全面改善乡村饮水、道路、照明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整治。积极推进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提升城乡通讯网络,打造智慧乡村。

7.未来五年的中国转型 篇七

前瞻未来难题

中国经济报告:据悉,“十三五”规划或将稳增长摆在相当突出的位置。排在其后的,才是转方式、调结构、促创新。在稳增长方面,未来几年,我们会面临什么样的主要矛盾?

马晓河: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长周期的下行期,长周期一般是30年到50年,中国恰恰是30多年实现了高增长。世界银行把各国按收入情况分为五个等级:低收入、中低、中等、中上、高收入等五类国家。通过30多年的持续增长,中国从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中上收入国家。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凡是跨入这个阶段的国家或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都要出现下行,从高速增长到中速增长,再到低速增长。原因有以下两点。

第一是基数。经济总量越大,增长就越慢。中上收入阶段增长1%,相当于低收入阶段增长4%—5%。

第二是结构变化。一方面,需求结构由投资主导转变为消费主导。投资是快变量,消费是慢变量,由快变量主导,经济增速就快;由慢变量主导,经济增速就慢。随着一国进入中上收入阶段,投资空间会变小,如高铁、广场等建成后就不会再在原地建,这时就需要由投资转向消费。消费是人人决策、分散消费,由投资转向消费主导,经济增速必然减慢。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变化。进入中上收入阶段以后,产业结构出现两个变化:一是从以重化工业为主转变为以高科技、高附加价值、高加工度、低排放产业为主。钢铁、水泥、PX(对二甲苯化工项目)等重化工业投资多,技术含量低,发展肯定快;但是高科技产业需要创新,发展必然比较慢。二是从发展工业为主导转变为服务业为主导。服务业发展必然不如规模化的大工业,从建设到投产都能产生GDP。

中国经济报告:为什么各级政府都注重发展工业制造业而不是服务业?这对增长速度有影响吗?

马晓河:因为制造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可以通过集中力量、集中资源实现快速发展,而服务业是分散的、以消费为基础的产业,消费不增加,人口不能积聚,服务业需求总量就上不去。但是一国到了中上收入阶段以后,必须以服务业比重上升带动经济发展,速度必然要慢。

中国经济报告:那么,短周期和长周期分别意味着什么?

马晓河:短周期是指经济增长在宏观调控周期中3到5年内出现V或者U字型下行或上升,而长周期是缓慢的增长周期,一般完成一个增长周期需要30到50年。目前中国正好处于短周期V字形向下的阶段,这个下降与长周期下行正好交汇,导致经济增长下行过快。这时政府正好换届,本届政府为了稳增长,为了让经济增长不至于下降到难以忍受的增长区间之下,采取了一系列稳增长的措施。比如,加大公共投资、减税、下放行政审批权等财政政策;降息降准、并运用短期货币工具增加货币供给等;淘汰落后产能,支持新兴产业发展,推出“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鼓励围绕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4新”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稳增长的目的是想让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

产业青黄不接

中国经济报告:中国的产业显现出青黄不接现象,应该怎么办?

马晓河:传统产业可以利用行政命令淘汰,新兴产业靠什么发展?有人说靠政府推动。有些产业可以,比如节能环保。但一些高加工度、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或产品,如数控机床、发动机、集成电路、无人机、机器人、芯片以及制造业中的基础件、关键件和中高端制成品等是要靠市场和社会创新才能完成。

因此,传统落后产业淘汰、转移后,接续和新兴产业成长必须依靠市场,这样就必须给企业和社会大众以充分权利,鼓励他们创新。此外,产业结构调整有一定的自然规律,是渐进式发展替代,是到一定阶段,工业占主导地位,再到一定阶段,服务业占主导地位;工业发展过程中,首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主导地位,到一定阶段,重化工业要占主导地位,再到一定阶段,高附加值、高技术成长产业要占主导地位。但是在前30年,中国把这个自然规律打破了,用行政力量干预市场让重化工业快速占据主导地位,大量资本和公共资源涌向了低端制造业和重化工业,导致社会和市场没有力量在产业调整过程中实现更新替代,经济增长就出现了断档。

所以,现在中央号召发展中国制造2025、发展“互联网+”11个行动计划等政策都是对的,问题是如何落地。

中国经济报告:中国制造2025、发展“互联网+”11个行动计划为何落地难? 是否与中国原有的发展模式有关?

马晓河:落实难是因为传统产业耗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本,这些资本不易转入新兴行业,如大钢铁厂、大化工厂多则几百亿,少则几十亿,把它炸掉,存量资本就没有了,利用炸掉钢铁厂、水泥厂等的资本发展高技术产业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固定资产无法折旧;相反,我们还得为淘汰这些产能耗费相当的公共资源和社会资本。

总体来看,过去过度利用政府和行政力量发展低端制造和重化工业,导致了现在新兴产业转换缓慢。因此,中国新兴产业的发展可能要慢于正常状态下的产业结构转换。

这种发展模式是由我们的体制决定的。一方面,假定中国的公共资源是一千亿,按道理来讲,这一千亿中的60%应该用于消费,40%用于公共投资和生产投资,其中20%用于公共投资、20%用于产业投资。过去的发展模式不是这样,而是50%用于消费,剩下的50%中20%用于公共投资,30%用于产业投资。应该用于消费的10%被产业投资挤占了,从而扩大了产能。因为20%的公共投资最后拉动的也是产能,所以最终实际上是50%用于产业投资。从应该是60%用于消费、40%用于投资,到实际上50%用于投资、50%用于消费,长期以往就导致消费能力不足,产能增加过快。

另一方面,50%的投资中,20%应该用于开展产业转换的高科技产业发展,30%应该用于重化工业。实际上,我们又把40%用于重化工业,只有10%用于高科技产业,从而使得重化工业的过度发展又以侵蚀制造业高端化、高科技产业发展为代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把重化工业淘汰,再发展高科技产业,显然就遇到了障碍。因为以前的资源是为后来的发展打基础的,如果把以前用掉的资源挪过来,重化工业资本又很难从存量资源转化成增量资源,如炸掉钢铁炉子、电解铝炉子等会造成资本损失,所以,用新增量资源发展高科技产业、新兴产业时,会比过去按照正常国家存量发展要缓慢一些。

改革僵化体制

中国经济报告:你曾认为,中国改革应该从顶层设计开始。那么,如何通过改革、通过顶层设计,解决中国经济体制僵化的问题?

马晓河:因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摸着石头过河,具有模糊、不确定性的特点,利用体制优势借助市场化推进,发展了一大批远远超过国内市场需求的产业。但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环境容量压力的增加,政府发现现有的产业远远超过市场需求,出口出不去,国内又消费不了。

我曾经提出改革需要顶层设计,当时有一大拨人批评我,给我造成很大的压力。但是上层建筑不改,总体设计不科学,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就很难推进。

顶层设计的含义就是通过上层设计和整体改革,推动社会结构变迁,从而带动经济结构的转换。只有上层建筑改革,才能带动下层改革。未来,中国的发展实际上是要推动三大结构转型;一方面,三大结构转型需要协调推进,没有跨区域、跨部门、跨领域改革显然难以实现,另一方面,同经济结构转型相比,我国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转型相对缓慢,已经明显制约了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转型,只有加快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转型才能带动经济结构转型。一个国家要想实现从中上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的跨越,三大结构转型必须衔接和协调,如果三大结构不协调,很难实现“中等收入陷阱”的跨越。

体制僵化是指体制改革滞后,没有顺应市场经济的演变,从而导致中国经济结构发展到了今天难调整的局面。解决体制僵化问题要靠改革,改革的方向是放权让利,即向企业向社会放权。但由于我们的体制是收权容易,放权难,因此改革面临落实难的问题。目前,中国改革出现三种倾向:第一,部门化,谁家孩子谁抱走,造成跨部门、跨领域、统揽全局的改革难推进。第二,碎片化,改革被一点点切成碎片,弄成零部件似的,联动性不够。第三,简单化,改革不只是简单的放权,单靠放权是不能完全解决市场经济中的问题的。

实现三大转型

中国经济报告:是否可以说,“十三五”时期,重点要解决三大转型难的问题?

马晓河:只能说,十三五可能是一个开端,是走向新时代的第一步。这里就“十三五”期间以下几个结构转型问题做几点分析。

第一是经济结构转型。具体包括三个小结构:首先,需求结构中要逐渐增加消费比重,让消费增长快一点,投资增长慢一点。这是因为,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用过多的公共资源来投资,本该用于消费的资源强制投向了公共领域,特别是一些超越经济发展阶段的公共投资与中低收入人群没有多大关系,但却带动了产能,这些产能又无人消费,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十三五”期间要增加消费,政府要像以前重视投资一样重视消费、重视改善老百姓的福利。其次,投资结构中应该限制各级地方政府的手,少办产业园区,在产业园区外、城区内多发展一些与人民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服务业,如医院、学校、养老设施、电子商务、完善市场的设施等。最后,产业结构中要鼓励、重视企业创新、社会创新,多发展中高端产业和中高端产品。

第二是社会结构转型。具体来讲,一是人口结构转型。要切切实实提高城镇化水平,不要用常住人口城市化多少比重来衡量。因为常住人口等于城市的户籍人口加外来人口,外来人口中农民工占2.73亿,这些农民工进城之后是劳动供给者而不是消费者,要把这些农民工变成市民,才能培育消费群体,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城镇化。《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第一个指标对实际的城镇化起不到任何作用,因为常住人口60%从投资和消费上,不会给城镇化带来任何影响。总之,要构建市民化社会,必须加快推进人的市民化,通过农业转移人口实质变为市民推进城镇化。二是阶层结构转型。要通过改革,通过发展,增加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培育和扩大中产阶层,构建以中等收入阶层为主的橄榄型社会结构。

第三是权利结构和公共资源分配结构转型。之所以要改变该结构,是因为当社会发展到高收入阶段时,它的社会治理结构是扁平化的,中产阶层需要自我管理、自我参与。所以,当纵向化管理体制适应不了扁平化社会治理结构的要求、期待时,就容易发生矛盾。我们现在面临的正是现有的纵向管理体制如何在未来进一步适应扁平化管理的需求和期待。现在的矛盾是,社会需要中产阶层扩大才能稳定,才能增加消费,才能创新,但反过来,中产阶层一旦扩大就需要扁平化管理,需要政府放权让利,而现有体制无法适应这种扁平化管理需要,这时就需要改革。如果改革后中产阶层壮大了,社会稳定了,国家成熟了,管理者就不需要那么庞大了,也不需要管那么多、那么具体了。因此,改革不仅需要顶层设计,而且需要智慧,需要具体化的实施举措。

扩大中产阶层

中国经济报告:现在中国的中产阶层比例合理吗?

马晓河:按照统计数据,确实挺大的,但按实际调查,中国中产阶层只有百分之二十几。衡量中产阶层的指标中有自我认同和收入,自我认同是指对自己是不是中产阶层的认可,收入指标是指贫困线以上都属于中等收入者。世行规定每人每天支出1.25美元以下都属于贫困者。我们的标准是多少呢?中国规定人均年纯收入2300元以下属于低收入者,以上属于中等收入者,中国的贫困线标准显然过低。

中国中产阶层占比过低,使得中国会面临社会不稳定、创新力量不够、消费不足等问题,所以,要增加中等收入者。

为了增加中等收入者,就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具体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政府要多增加转移支付,现在有大量公共资源转化为投资,转移支付给穷人、中低收入者的远远不够。中低收入者医疗保障水平低,养老水平低,教育基本保障低,住房保障低,该保障的没保障,所以就不能消费,进而不能变成中产阶层。

另一方面,要拓宽穷人改变身份的上升通道,我们的体制应该为人民提供公平公正的发展机会。但现在发展机会不均等,比如官二代永远是官二代,富二代永远是富二代,穷二代永远是穷二代,甚至连改革初期都不如。改革初期还可以通过高考改变身份,从农民变成企业家、知识分子,有的还成为官员、学者,但现在农民的孩子大学毕业找个工作都很难。一是由于僵化的管理体制导致劳动力横向、纵向流动都受到限制,阶层之间固化。二是因为渠道不畅通、不公平。有关系的可以进入,没关系难进入;尽管是考试,但写条子、打招呼随处可见。教育资源、卫生资源、公共资源、垄断行业等都存在着种种限制,有许多条条框框。

对中产阶层的培养应该是全方位的,要为中低收入人群变成中产阶级扩大通道,拓展发展空间,为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准备条件。当中产阶层占到全社会的60%到70%的时候,这个国家才有希望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历史上,韩国、日本迈向高收入国家时,70%的人自我认同是中产阶层,而中国现在只有20%多。

国际环境影响

中国经济报告:“十三五”期间,变化中的国际形势对中国经济增长会有何影响?

马晓河:影响主要是,未来几年,在国际环境中,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在上升、机遇在下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可能会发生深刻变化,对中国而言,在以下方面挑战会大于机遇。

第一,发达国家纷纷提出新的再工业化战略,比如德国推出“工业4.0”,美国提出“先进伙伴计划”,日本推行“再兴战略”,法国实施“新工业法国”战略,韩国实行“新增长动力”战略等,致使高端制造不断向这些国家回流,将会继续对中国形成高压效应,对中国延长产业链、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挑战。

第二,中国经济发展与国际环境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随着我们逐渐融入到国际经济发展中,中国经济越来越离不开国际化,国际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在这种情况下,国际上的每一个变化都深刻影响着中国经济,尤其是出口。与前几年比,中国的出口增长率明显降低了,甚至出现负增长。虽然发达国家的经济在温和增长,但是欧债危机、政府财政高额赤字等,使得美国、欧盟、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经济体纷纷压缩政府支出,进而导致政府公共购买力下降,而政府购买一般占这些经济体GDP的15%左右。

此外,私人消费也不高,除了美国以外的其他发达国家失业率几乎都比较高,这会影响人们的消费信心,减少购买。中国出口产品中的49%到50%是出口到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市场不景气,中国的出口肯定受影响。今年7、8月份中国出口增长率是负的。今后出口增长有可能变正,但不会出现高增长。

第三,世界供给市场上出现了对中国制造的供给替代效应。供给替代效应是指一批比中国收入水平低、发展水平低的中低收入国家,如越南、柬埔寨、印尼、泰国、斯里兰卡、孟加拉、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亚等,把中国作为榜样,发展与中国一样的中低端劳动力密集产业,生产同中国一样的产品,并将这些产品也向发达国家出口,从而在供给市场上形成对中国产品的替代,比如鞋帽、服装、电子玩具、家电家具以及汽车零部件等。这些国家生产每一单位产品成本要比中国低很多。需求降低和供给替代使得中国的中低端产品出口越来越困难。所以,当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是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不断淘汰和低端劳动密集产业替代转移,但新兴产业成长缓慢,传统产业改造接续不上来,我们要避免和应对的问题是中国产业可能出现空心化。

第四,从中长期看人民币汇率还将在波动中不断升值,升值以后会导致中国出口导向型产业竞争优势继续下降。

第五,全球贸易规则的变化会增加中国发展的不确定性风险。未来几年是大国之间政治经济博弈的一个比较激烈时期,特别是美国、俄罗斯、日本、欧洲国家等。美国推出“两洋战略”,即实施TPP和TTIP(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议,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试图以美国为主导形成新的世界贸易与投资规则;俄罗斯主导欧亚经济联盟,强化在中亚势力范围的影响力;欧洲向东推进,与俄罗斯争夺势力范围;中国要推进“一带一路”,遇到了与大国的战略博弈,落实“一带一路”战略会遇到很多不确定性风险。

如何应对挑战

中国经济报告:如何应对变化中的世界经贸规则,中国在世界经济新秩序中如何发挥作用?

马晓河: 面对世界经济政治等格局变化,我们必须拿出比以往更多的经济、政治、外交等资源,积极应对,及时化解挑战,并发现和培育新机遇。

现在中国在争取创造有利的发展局面,如“一带一路”,这是在新常态下实施新的走出去战略,旨在将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联动起来。“一带一路”会在“十三五”时期开始全面部署实施,2015年要开好局,这会带来诸多增长机会。亚投行、丝路基金,还有金砖银行,就是对现有世界金融制度的冲击和变革,中国在这方面创造了一个战略先机,今后我们还要在经济贸易规则制定中寻找和创造有利中国走出去的制度条件。

对于美国,要积极寻求与之建立互惠、互信共赢的包容关系,避免、减少对抗。一方面,继续加强经济交流,在国际经济政治事务中,在不损害中国根本利益的前提下,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为自己走向强国铺路;另一方面,在美国内民间培育对中国的友善力量,调用必要资源,利用各种机会,树立中国正面形象,减少美国内部对中国的对立情绪。

面对拉美、非洲地区,要利用美国战略重心转移和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缓慢的机会,加快进入该地区,扩大中国的经济影响力,寻找和培育与美国共存、共赢的因素。在亚太和欧洲地区,要选准一些主要经济体,加快推进双边自贸协定的签署进程,争取对TPP和TTIP形成对冲。

在周边地区,要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创造和谐、包容、共赢发展的环境。同时,必须在周边培养几个牢靠的战略支点,例如巴基斯坦、缅甸、泰国、伊朗、叙利亚。面对世界经济新秩序、新规则的挑战,如果中国不积极参与,不排除被边缘化的可能。

其实,中国真正发展最快的时期是2001年以后,搭上了WTO主张世界自由贸易的快车。但是世界贸易规则在变,有可能被TPP和TTIP替代,如果中国参与不了TPP和TTIP,对中国是个损失,对世界也是损失。因为一个更高级别的自由贸易规则,对世界和中国都有利,中国不能排斥,应主动积极参与。

上一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四季》语文教案下一篇:小班美工区专题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