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美文:岁月的走笔

2024-08-12

情感美文:岁月的走笔(精选4篇)

1.情感美文:岁月的走笔 篇一

灵魂的莫高窟总是缺少滋养它的土地、光芒和雨露。空白的记忆格,谁来填补。那一颗飘荡的灵魂会经不住夜的寂寞,逃离那安静的枷锁,去寻找黑夜里的拾慌者。

岁月承载了谁的柔情,我是红尘中一位多情的女子。踏着江南一路走来,风雨里承载了太多的善感多愁,总以物喜,又总已己悲,淡淡的忧伤,淡淡的愁,生成了一片烟雾缭绕般的仙境。

我是红尘里的一抹烟愁,踏着温柔的情歌行走江湖,淡淡的烟波淡淡的愁,点缀了相思的梦。

夜里的花静静地吐露芬芳,我闻到了黑夜多情女子的墨迹。今夜的月光好柔,柔柔的就像一位春风少女的手,总让人深情,醉意眠眠。我静美地坐在灯光下,笔墨里。一半的灵魂却飘到了月光里,那里似乎有我对你深情的思念。

你听见了黑夜说话了吗?她在向你窃窃私语,展现黑的魅惑。

你看见那几只孤单的星星只眨眼不说话!它被月亮冷落在了天空的一城。

还有那被云朵遮住了脸蛋儿的月亮姑娘。那是月亮隐藏着孤独的心事,不与你说,也不与我说。它在心情低落的时候也不显露它的悲伤,依旧展现着最温柔的风骨。给了人们夜里最美的视觉和心灵的享受。

望着星星和月亮,我痴痴的发着呆,内心又总有一些话想对他们说。微风轻轻吹过,不再那么温柔。略带刺骨的冷艳。星星和月亮都不开心了。我想说的话也忘记了。我跟着风开始漫无目的的游荡了起来。

不知名的心生起了淡淡的忧伤,心中承载了太多的伤口,总想寻找到生命里那颗寄托灵魂的安抚剂。苗头风一样的转向了你。你曾经对我说过的,你是我的知己,一生相伴的知己,不离不弃的知己。青春的梦幻终究是搭建不起艳丽的彩虹。谁的年华里,幸福的多了一抹灵魂的微笑。你给了我生命的一场惊鸿,却又以壮丽的伤感落幕。

黑夜寄情忧伤,文字总生多情,却不是唯一夜的倾听者。我淡然的拿起了手机,输入了灵魂的寄语。你却早已借着笔偷着了我对你景仰的心。不知何时起,我早已浸润在了你的才华里。总是冷冷淡淡的你,却总是一个字或几个词的语。在你的世界我是没有眼泪的星星,总是眨眼泛滥的多情。

那相惜、相知、相诉的日子里。一场惊花语,又一场落幕伤。最初令人翘首的期盼都变了样子。或许每一个风温润的日子里,所有人都喜欢追逐新鲜的刺激。只一次,便也足矣。

我说黑夜是魔鬼,将你变了模样。使你的生命在我的世界太平静。或许是生命的咒语。在你的灵魂里,我守成一只墨的伤感……

多情总被无视,定为廉价,面对你的平静无言,我也沉默了无语。你没接纳我灵魂的诉说,却给了我最美年纪里最孤独的升华。

生命的每一季都有花开花落,你是我的一场艳丽樱花开,也是我的一场悲凉情倾落雨。那些互诉衷肠的日子里,彼此坦然的想诚也好,知己也好,朋友也罢,或者陌生人的匆匆也好。生命的一场花开花落,足以慰藉那走过的青葱岁月之路。

我看着星星,今夜的星星不说话。

星星沉默着你的沉默,我在沉默着你的灵魂孤独寂寞的升华。

今晚的星星不说话。

2.情感美文:岁月的走笔 篇二

一、情感基调的探究利于“美文”内蕴的理解

1.“美文”的内蕴

指导学生阅读的散文应以选择适合高中生认知、思想情感特点, 遵循“形散神聚”的创作原则的作品为主。这类作品虽然取材范围广泛, 内容博杂, 写法不拘, 但都统一在“神”这个灵魂之下。因此无论作品风格怎样, 贯穿全文的感情总是鲜明可感的。而且无论是哪一种具体的散文体裁, 无论作者的感情如何复杂多变;是内倾还是外显, 是含蓄还是张扬;只要是散文精品, 作者那种既能尽情挥洒, 又能够将丰富的材料凝聚而形成的丰富的内在意蕴就是作品的魅力所在。对作品内蕴的感受就是读者围绕作品情感特征, 揣摩体会作者强大的驾驭情思和收放文字的能力的审美鉴赏过程。

“美文”是对散文的审美要求。“美文”作品具有文体鲜明、情感凝聚、一线贯穿、篇幅短小而又自由灵活的特点。“美”还体现在“意美”、“辞美”、“词美”, 体现以美文写真性情成大境界的散文价值。选择既有章法可循, 又不失经典、精美的散文, 有利于学生思想情感、生活意趣、文学素养、语言能力的培养。“美文”的教学重点在于理解作品内蕴的同时领会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而教学的难点就在于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内蕴。

2.“美文”的审美表达

“美文”是一种情感内涵的审美表达, “美文”的意义在于其形神具备的“美”, 这种美以不同的品位感染着读者, 给人以审美享受。比如朱自清《背影》的深沉缠绵, 莫怀戚《散步》的欢愉深沉, 峻青《海滨仲夏夜》的幽美温馨, 老舍《小麻雀》的含蓄隽永, 茅盾《白杨礼赞》的含蓄奔放, 周瘦鹃《杜鹃枝上杜鹃啼》的冲淡委婉, 汪曾祺《胡同文化》的雅朴幽默……尽管不同的“美文”作品内涵呈现各自的不同特点, 是鉴赏的难点, 但遵循“形散神聚”创作原则的散文其内涵的表达流向却有规律可循, 一般来说主要指向生命与自然、人生与社会、人情与生活。因此在鉴赏中, 按照不同体裁散文的特点, 循着作品的情感线索, 理解文章的情感基调, 读者对作品内蕴的体会就能逐步深刻起来。

二、情感基调的探究可以作为推进研读的主线

1. 依据情感基调设计教学

情感基调的探究是指把握散文的情感特征, 运用整体思想, 层层推进的教学设计。以《陈情表》为例。贯穿全文的是“凄楚哀婉”的情感, 据此设计教学。

首先设计教学目标: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深刻理解并体会作者将亡国之痛、名节之碍、逼迫之急、性命之忧融入悲苦身世述说之中而自然生发的凄楚哀婉的情感。

其次提出探究的问题:中国古代的有志之士, 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 往往选择尽忠。为什么李密却要在晋武帝征召他出任太子洗马之际呈上《陈情表》, 以供养祖母为由恳请晋武帝允许他辞不赴命呢?你认为供养祖母是他真正的唯一的原因吗?

然后以问题探究为研读的起点, 分三步研读。

读懂作品:理清文章脉络;理解作者:进入深度阅读;情感朗读:传达思想, 表现情感。通过问题探究, 理解作者在祖母供养无主, 辞不赴命悲哀情感掩饰下, 深切的亡国之痛、名节之碍、逼迫之急、性命之忧的悲怆情感。

再深入探究:凭借弑杀谋取皇权, 以奸诈闻名的晋王朝统治者能看不破李密的真实意图吗?为什么晋武帝最终能同意李密供养祖母, 辞不赴命呢?该问题由对李密个人境遇的探究再联系到引发特定背景下相同遭遇的士人情感的共鸣。通过该问题的进一步探究, 既可以深入理解作品的情感基调, 又将研读推进一步, 引导学生领略李密的智慧和语言功力。体会作者抓住晋武帝孝治理念, 自设两难境地, 并巧妙地将皇帝置于进退两难境地暂得脱身。因为晋朝虽以弑君篡位闻名, 但要坐稳天下, 不得不权衡得失:对李密, 如果怒杀, 将失民心;如果逼任, 会失孝礼;那么顺情, 笼络士心, 能坐天下。再联系李密在给祖母养老送终后不得不出仕晋朝, 而又因被诬陷而死的结局, 学生会对这篇作品的情感有更深的理解。

2. 研诵结合探究情感基调

研读是诵读的基础, 诵读是研读的延续。以郁达夫《故都的秋》教学实践为例, 在研读中不但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情感基调, 还要有步骤地指导学生通过诵读表达出作品的情感基调, 学生在诵读中加深对作品内蕴的体会和理解。

首先确立教学目标:通过问题探究, 借助诵读和点评促进作品研读, 深入体会作者融入在故都秋画面之中的落寞眷恋的情感。

其次设置教学问题:既然“北国的秋, 来得清, 来得静, 来得悲凉”, 为什么作者“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 换成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来留住这北国的秋天?这是一种怎样的情?融入到清、静、悲凉的画面中形成怎样的情感?

然后设计教学过程:将诵读与研读贯穿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和具体环节中。

教学准备阶段: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 比如泛读材料有《北平的四季》、郁达夫简介、《致郁达夫》《这个地方》、《感悟秋天》《悲秋的理由》。要求学生速读材料, 记录自读体会, 了解郁达夫思想、情感、性格、审美的特征。然后精读《故都的秋》, 体会作者情感, 选择一段阅读体验深刻的文字进行评点, 提出阅读问题, 有感情地朗读。

课堂教学阶段:提出探究的问题:既然“北国的秋, 来得清, 来得静, 来得悲凉”, 为什么作者“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 换成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来留住这北国的秋天?

通过问题探究, 联系《致郁达夫》, 引导学生鉴赏画面特征, 深入作者的心灵世界。然后以落寞眷恋的情感基调为朗读的主旋律, 根据绘景画面特点读出清、静、悲凉的情感变化。学生可以从“清晨静观”、“落蕊清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秋日胜景”五个片断中自选一个片断进行朗读和鉴赏。教师进行诵读指导, 在技术层面指导学生处理好重音、停顿、语调、速度, 把握好基调:用忧郁、低沉、深情之中求变化读出落寞眷恋;控制好语速:中速、慢速之中求变化;处理好重点:选用重读或轻读强调, 突出特征。比如“唉, 天可真凉了……”, “凉”要用高音重读, “了”要用轻音重读, 这样才能突出悲凉之意。诵读指导还要重视声、韵、势、力的情势表达, 比如文首:“秋天, 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 总是好的;可是啊, 北国的秋, 却特别来得清, 来得静, 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 要从杭州赶上青岛, 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 也不过想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相对于文末“秋天, 这北国的秋天, 若留得住的话, 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 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在声音上以中低音起势, 用中稍高且强的音和力收尾。“北国的秋”要将秋的韵音通过重读和长音读出情感的眷恋和深沉, “却特别来得清, 来得静, 来得悲凉”, “清”, “静”, “悲凉”三个词用轻读, 一个词比一个词音更低, 但“悲凉”可稍带重读处理。“清”, “静”同韵母, 要用轻音弱力去读, 将韵母音延长至似有声而无声, 似无韵而余音犹存的状态。

三、情感基调的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鉴赏的能力

1. 引导学生根据“美文”体裁特点鉴赏是教会学生自主鉴赏的前提

选文仍然是目前高中语文学习阶段的重要形式。无论是以文体作为选文组织形式的单元学习, 还是以人文主题为线索的专题学习, 选文都是重要的学习载体和学习凭借。选文为学习者提供了读写的真实语境、探究的具体情境, 并因选文的范文和“例子”的作用促进了学习者的知识积累、能力培养, 学习者的思想、情感、态度、性格、价值观等也在与选文作者的心灵交汇甚至灵魂的碰撞中受到渐染, 发生变化。

为了让学生有规律可循, 提高“美文”读写水平, 可以按照抒情凭借物的特征进行微观分类, 分成写人类、叙事类、绘景类、写动植物类、表现文化类、表达哲理类六个类别选文, 并把握各种体裁的写法进行指导。譬如, 写人类, 即事写人, 描摹刻画法;叙事类, 写人叙事, 详略兼顾法;绘景类, 融情于景, 景随情迁法;写动植物类, 借物喻人, 托物言志法;表达文化类, 意象寄托, 文化符号法;表达哲理类, 聚合抽象, 融情于理法。这些分类的学法指导有利于学生自主鉴赏能力的培养。

2. 引导学生探究情感基调的学习过程是教会学生自主鉴赏的过程

选择依据情感基调设计研读的教学, 教学的思路围绕情感主题目标, 借助探究的问题, 既可以引导学生循着文章的脉络学习“美文”作品丰富的内容, 理解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又可以在指导审美鉴赏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加深对散文体裁的认识, 掌握散文鉴赏的方法,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品质。

比如, 《项脊轩志》篇幅短小, 语言凝练, 结构精美, 状物、绘景、叙事、写人, 内容丰富, 容量大, 是一篇经典“美文”。以探究“凄婉惆怅”的情感基调贯穿教学, 需要介绍写作背景, 作为作品研读的教学铺垫, 教师可以整理出作者以考学和亲人逝去为两大鲜明特征的生活亲历作为文章主体内容学习的补充, 来引导学生深入研读作品, 理解作者情感, 体味文章意蕴。而理解作者凄婉惆怅之情的过程自然会涉及到作者用乐景写哀情, 用细节刻画人物等艺术手法。

3. 引导学生理解作品内蕴的情感体验过程是教会学生自主鉴赏的关键

现代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认为, 抒情是“以作者的情感为灵魂而创造出来”, 巴尔扎克说“艺术起源于一个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 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呼唤这种感情, 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散文鉴赏是一种审美体验, 这个过程就是理解作品内蕴的情感体验过程, 是自主鉴赏的关键。

3.小城岁月,待一人情感美文 篇三

在我疲惫的时候送上一个温暖的怀抱。

我也愿意用生命里余下的岁月去呵护你、去疼爱你、去照顾你,为了你去奋斗终生,不离不弃的去爱你!

亲爱的,可是你到底在哪里!这么多年了,到头来还是我一个人!

我一直都在等待你的出现,我不知道你笑起来是什么样子,我想一定像盛开的花儿一样美丽!我不知道,我不知道你的一切!

可是我一直都在等,我安慰自己你一定是也在找我,找的累了,所以要歇歇!

我也在找寻你,也在等你!可是亲爱的我真的好累好累,那么多的人来了。走了!你却始终一直都不曾出现。

安然、赵永远挎越世纪的等待!秦思思、林中飞挎越身份地位的牵手!宁待、傅经年历经战火却依然要相守的不弃!

虚幻的爱情总是唯美的、伤感的。可是那些真真实实曾经存在过我们生命里的那些早已不在的爱人让我们在一次次虐心的痛苦中慢慢的成长,那些早已无所谓的失去,和早已经不存在于这个时空里的回忆与美好告诉我们:不是你的那个人,她来了,风一吹,就会散了。

她始终都会在命运早已设计好的安排下渐渐的远离,直至消失殆尽!

而是你的那个人,命运安排她来了就真的再也不会走,她会陪在你的世界里不管风吹雨打还是历经种种磨难都会与你不弃,即使肉体损毁,灵魂依然伴你左右!那叫一辈子。

其实一直都不懂我爱你的真正含义!直至今日还是不懂,现在想想我们根本无需去懂!因为太多的人我爱你,你爱我,最后还是因为那样的理由这样的事情要分开!

或许等我们白发苍苍、已经垂垂老矣的时候,拉着身旁那双干枯的手看着她满脸的皱纹,想想她年轻时绝美的容颜,想想她陪你走过的匆匆岁月!或许这一路的陪伴比那轻浮的三个字更值得用生命去珍藏,而这才叫爱情。

4.时光不老,岁月无恙情感美文 篇四

时光如初,岁月无痕,掬一朵花开,淡数流年似水,挽一生有你,旅途幸福安好,一阙词,流年有爱,一盏茗,岁月如歌。

时光清浅,许你安然,岁月静好,许我从容,愿你被时光温柔以待,无痛无伤,此生路漫漫,愿你且安好。

时光流逝,并非无情,岁月辗转,亦不无义,多情的人,喜欢在寂静中回忆,在回忆中想念,在想念中独自欢喜。

人生,遇见许多人,旅途,路过好多事,在我们生命季候的辗转中,开成春天里一团团粉嫩极致,后来,只留下一瓣含泪的残红,留下一个无尽的`念想,只是想念,不是悲伤,还或者是那淡淡的遗憾。

上一篇:中组部试题下一篇:优秀政协提案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