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庙 》教学设计

2024-07-17

《苏武庙 》教学设计(14篇)

1.《苏武庙 》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在把握诗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背诵本首诗歌。

3、学习苏武的高尚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苏武庙》诗中发现学古诗的一般步骤。

【教学难点】

理解这首诗的内容,体会唐诗的精妙之处。

【教学方法】

诵读、点拨、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搜集并准备讲述“苏武牧羊”的故事。

2.反复朗读《苏武庙》一诗。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播放“苏武牧羊”的短视频,教师作适当讲解。

2、板题释题、简介作者

温庭筠 (约812—870),唐代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汉族,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新唐书》与《旧唐书》均有传。年轻时苦心学文,才思敏捷。晚唐考试律赋,八韵一篇。据说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韵即告完稿,时人亦称为“温八叉”、“温八吟”。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可以点先学生介绍,然后老师再补充)

武帝天汉元年(前100)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多次逼降,他坚贞不屈。后被流放到北海牧羊,直至昭帝始元六年(前81),才返回汉朝,前后长达十九年。这首诗就是作者瞻仰苏武庙后追思凭吊之作。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师生听朗读录音,共同找出这首古诗的韵脚

2、教师提示学生朗读请注意的事项:①有节奏感②有高低音③有古人情感。

3、男女生分组各朗读,其他学生按朗读事项进行点评,然后学生再齐读。

4、指导学生合作探究一下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教师巡视,解疑答难。

思考: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首联:这两句分点“苏武”与“庙”。汉昭帝时,匈奴与汉和亲。汉使到匈奴后,得知苏武尚在,乃诈称汉朝皇帝射雁上林苑,得苏武系在雁足上的帛书,知武在某泽中,匈奴方才承认,并遣武回国。首句是想象苏武初次会见汉使时的情景。苏武在异域渡过漫长岁月,历尽艰辛,骤然见到来自汉朝的使者,表现出极为强烈、激动、复杂的感情。这里有辛酸的追忆,有意外的惊愕,悲喜交加,感慨无穷,种种情绪,一时奔集,难以言状,难以禁受。诗人以“魂销”二字概括,笔墨精炼,真切传神。第二句由人到庙,由古及今,描绘眼前苏武庙景物。“古祠高树”,写出苏武庙苍古肃穆,渲染出浓郁的历史气氛,透露出诗人崇敬追思之情。古祠高树两茫然,是说祠和树都年代杳远。这就为三、四两句转入对苏武当年生活的追思缅想创造了条件。

颔联:这是两幅图画。上一幅是望雁思归图。在寂静的夜晚,天空中高悬着一轮带有异域情调的明月。望着大雁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又向南方飞去,一直到它的身影逐渐消失在南天的云彩中。这幅图画,形象地表现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刻痛苦。下一幅是荒塞归牧图。在昏暗的傍晚,放眼远望,只见笼罩在一片荒烟中的连天塞草,和丘陇上归来的羊群。这幅图画,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生活,概括了幽禁匈奴十九年的日日夜夜,环境、经历、心情相互交触,浑然一体。

颈联:遥承首句,写苏武“回日”所见所感。《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上句说苏武十九年后归国时,往日的楼台殿阁虽然依旧,但武帝早已逝去,当日的“甲帐”也不复存在,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恍如隔世的感慨,隐含着对武帝的追思。史载苏武“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李陵《答苏武书》中也有“丁年(壮年)奉使,皓首而归”之句。下句说回想当年戴冠佩剑,奉命出使的时候,苏武还正当壮盛之年。“甲帐”、“丁年”巧对,向为诗评家所称。此联先说“回日”,后述“去时”,由“回日”忆及“去时”,以“去时”反衬“回日”,更增感慨。一个历尽艰苦、头白归来的爱国志士,目睹物在人亡的情景,想到当年出使的情况,能不感慨万端吗?

尾联:此联集中抒写苏武归国后对武帝的追悼。汉宣帝赐苏武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武帝已经长眠茂陵,再也见不到完节归来的苏武封侯受爵了,苏武只能空自面对秋天的流水哭吊已经逝去的先皇。这种故君之思,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最后一笔,把一个带着历史局限的爱国志士的形象,更真实感人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三、学生再次有感情朗读全诗。

四、学生质疑、共同解决

五、总结本课,升华感受

这是一首怀古诗,是诗人瞻仰苏武庙时所写。本诗以“见”为发端,而后全是想象,追思历史,抒发了对苏武的崇敬之情和世事变迁的怅惘之情。

六、延伸训练,培养能力

1.背诵这首诗。

2.课外阅读《苏武传》。

【板书设计】

1、云边句:汉要求苏武回国,匈奴诡言武已死。后汉使至,常惠教汉使向单于说:汉帝射雁,于雁足得苏武书,言其在某泽中,匈奴才承认苏武尚在。雁断:指苏武去国久。胡天:指匈奴。

2、陇上句:指苏武回国后,羊仍回原处。陇:通“垄”,高地。

3、冠:古男子二十岁加冠典。

4、茂陵:意谓苏武回国时,武帝既死,也得不到他封侯之赏。

这一首凭吊古人的诗。诗颂扬了富有民族气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的苏武。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心向祖国的时代的需要。温庭筠这首诗正是塑造了一位坚持民族气节的英雄形象。颈联的对仗颇为工巧,且用“逆挽法”,先说“回日”再说“去时”,灵活而不呆板,生动而不拘泥。

精炼的语言,就是指用小量的文字就能表达出深层的意思。 古文是中国文学的骨髓,文字的运用在古文中达到了一个顶峰时期,在古文中的语言是相当的.精炼的。 就让我们一同去品评吧!

2.《苏武庙 》教学设计 篇二

《苏武传》

课文导入:

苏武, 一个响亮的名字, 一个永远的标志, 朔雪因他而晶莹洁白, 汉节因他而名扬世界。苏武杖节牧羊、岿然不动, 啮雪吞毡, 宁死不屈的爱国志士形象永垂青史, 彪炳千古。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这便是中国的脊梁。”苏武的形象光耀千古, 流芳万代。

《苏武传》作为《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 不仅为我们记述了一个爱国志士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 其高超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技法也值得借鉴:让人物在具体的行动中, 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 在命运变化中, 在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中, 在特殊的环境中, 大展风采, 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灵魂, 塑造出鲜明的形象。

阅读课文后思考以下问题:

1. 苏武的形象是在怎样的典型环境中凸显的?

2.课文用了哪些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

拓展活动:在冲突和对比中刻画人物

《苏武传》中, 苏武的性格是在和敌人、投降者的冲突、对比中逐渐清晰、完美的。《文天祥千秋祭》是一篇散文, 作者卞毓芳也像班固一样, 把文天祥放在南宋已灭、江山易姓的特殊环境中来刻画。在和各种人物的冲突对比中, 文天祥光彩照人的高大形象得以定格。其杀身成仁之浩然, 舍生取义之正气, 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阅读下文, 思考问题。

文天祥千秋祭 (节选)

卞毓芳

在北地, 考验他的人格的, 是比杀头更严峻的诱降。诱降决无刀光剑影, 却能戕灭一个人的灵魂。但见, 各种身份的说客轮番登门, 留梦炎, 就是元人打出的第一张“王牌”。

留梦炎是谁?此公不是凡人。想当初, 他和文天祥, 曾同为南宋的状元宰相。然而, 两人位同志不同。就是这个留大宰相, 早在公元1275年的临安保卫战中, 就伙同内奸陈宜中, 暗里策划降元。为此, 他极力干扰文天祥率军驰卫, 而后又弃城、弃职逃跑。待到临安沦陷, 他又拿家乡衢州作献礼, 摇身变成元朝的廷臣。

留梦炎一见文天祥, 就迫不及待地推销他的不倒翁哲学。他说, “信国公啊, 今日大宋已灭, 恭帝废, 二帝崩, 天下已尽归元朝, 你一人苦苦坚持, 又顶得了什么用呢?那草木, 诚然还是赵家的草木, 那日月, 却已经是忽必烈大汗的日月了”。

天祥转过身去, 只给他一个冷背。真的, 你让葵藿如何与狗尾巴草对话?你让铁石如何与秽土论坚?留梦炎之流的后人对乃祖的投降哲学又有发挥, 最形象、最直白的是“有奶便是娘”。岂知这种“奶”里缺乏钙质, 他们的骨头永远不得发育。此辈精神侏儒, 哪里识得文天祥的“千年沧海上, 精卫是吾魂”!哪里配闻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不识相的留梦炎仍然摇唇鼓舌, 聒噪不已。天祥不禁怒火中烧, 他霍然转身, 戟指着留梦炎痛骂:“你今天来, 就是给我指这条出路的吗?你这个卖国卖祖卖身的奸贼!你, 身为大宋重臣而卖宋, 可是卖国?身为衢州百姓而卖衢州, 可是卖祖?身为汉人而卖汉节, 可是卖身?……”

“你、你、你———老夫本是一番好意, 你不听也罢, 凭什么要血口喷人?”留梦炎饶是厚脸昧心, 也搁不住文天祥这一番揭底剥皮, 当下脸上红白乱窜, 低头鼠窜而去。

九岁的赵显, 堪称是元人手里那种不带引号的王牌。这位南宋的小恭帝, 国隆的日子没有赶上, 国破的日子似乎也不觉得太痛苦。同是亡国废帝, 南唐后主李煜的依恋:“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怕他是既不识梦寻, 也不懂悲怀。元人想到了杠杆原理, 想着废物利用, 比如, 现在就让他以旧主子的身份, 出面劝说文天祥归顺。古话说一物降一物, 你文天祥不是最讲忠君吗!那么你看, 这会儿是谁来了?

文天祥料到元人会有这一着。因此, 思想上早作好了准备。他没等赵显走上会同馆的台阶, 赶紧跨出门槛, 来个先发制人。但见他抢前数步, 挡住赵显, 然后南向而跪, 口呼“臣文天祥参见圣驾”, 随即放声痛哭。小皇帝被这突如其来的哭声闹懵了, 傻乎乎地站在那里, 说不出一句话。

天祥这一场大哭, 本是策略, 旨在让故恭帝无从开口。但他哭着哭着, 想到今日幼主为人所制, 竟不自知, 而自己和千万忠臣义士浴血沙场, 抵死搏战, 还不就是为了保卫赵宋江山!一时心中涌上万般酸楚, 不由动了真情, 遂跪地不起, 长哭不已, 并且一迭声地泣呼:“圣驾请回!”

赵显这边慌了手脚, 越听哭声心里越发毛, 早把元人教给的言语, 忘了个一干二净。少顷, 又搁不住文天祥的一再催促, 便乐得说声“拜拜”, 转身回头, 辚辚绝尘而去。

劝降招安活动并没有就此止步。这就要谈到元世祖忽必烈———也就是那位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孙子。平心而论, 忽必烈也称得上是一代枭雄, 他不仅识得弯弓射大雕, 还懂得治理天下。且说眼前, 他就深知接管汉室, 光凭蒙古人的力量, 是不能畅达无阻的, 须得借助汉人, 实行“以汉治汉”才行。而在汉人中, 最具号召力、影响力, 因此也最能帮他巩固统治秩序的, 当数文天祥无疑。所以, 天祥愈是不屈, 他就愈想招安。留梦炎、赵显两番碰壁, 这一次, 他就转派中书平章政事阿合马上阵。

胜利者多的是淫威。此时不耍威风, 更待何时!阿合马在一干僚臣的簇拥下, 趾高气扬地来到会同馆正厅, 着人传文天祥。

一会儿, 文天祥从容步出。他虽然衣单形瘦, 眉宇举止仍不失大国之相的雍容。天祥站在厅内, 以宋朝官礼向阿合马行一长揖, 随后泰然入座。

阿合马眯缝着眼打量文天祥, 恶声问:“姓文的, 知道是谁在跟你讲话吗?”

天祥微微一笑:“听人说, 来的是宰相。”

“既知我是宰相, 为什么不下跪?!”

天祥扬一扬眉:“我是南朝宰相, 南朝宰相见北朝宰相, 彼此彼此, 哪有下跪之理?”

“嘿嘿!你既是南朝宰相, 又怎么到这儿来的呀!?”阿合马抖抖朝服, 晃晃珠冠, 戏谑地发出一阵嚎笑。

天祥面如闲云, 待阿合马笑够了, 笑不下去了, 才盯住他的眼:

“老实告诉你, 南朝要是早用我为宰相, 你们一定打不到南方去, 我们也不会落到这个地步!”

阿合马先是被天祥盯出一阵寒颤, 接着又被他的回答激得恼羞成怒, 无奈辞拙, 找不出话来反驳。试想, 大草原的马背上摔打出来的将军, 总共才读过几行书, 论说理, 哪里是江南士子的对手。何况他今天面临的又是彻底陌生的语言和行为系统!阿合马没了辙, 只好抛出撒手锏:

“老子不跟你斗嘴皮。你要晓得, 你的性命, 可是捏在老子的掌心!”

这又显出了阿合马的浅陋。像文天祥这样的一代奇男, 是杀头所能吓趴的吗?!岂不知“高人名若浼, 烈士死如归”!文天祥固然无法预见, 七百年后有个毛泽东, 把太史公司马迁“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的箴言, 定音为人品人格的最高层次。不过, 他在缧绁之中, 倒是常拿这几句诗勉励自己:“千年成败俱尘土, 消得人间说丈夫。”“一死鸿毛或泰山, 之轻之重安所处!”

天祥听罢阿合马的恫吓, 果然昂首挺胸, 一脸不屑:“要杀便杀, 说什么捏在你的掌心不掌心!”

消息反馈给忽必烈。这位元朝的开山始祖, 眼见诱导不成, 威逼也无效, 但他仍不死心。这就见出了他的目力, 一代政治家的战略巨眼, 同时也折射出一个饶有深意的现象:在人类的发展史上, 权力的高低, 往往是那些敌对派别的首领, 也就是对峙的双峰, 才更为了解, 更为识得对方的价值。

忽必烈心生一计, 下令将文天祥铐上长枷, 送入兵马司囚禁。

为了耗蚀文天祥的锐气, 消磨他的精神, 还规定不准带一仆一役, 日常做饭、烧茶、洗衣, 乃至打扫园林, 都要他自己动手。

一月后, 他们估计文天祥肯定经受不了这番折辱, 想必已经回心转意, 于是让丞相孛罗亲自出马, 伺机渡文天祥投诚。

历史记载这一日天寒地冻, 漫空飞雪。文天祥随狱卒来到枢密院, 他看到孛罗之外, 还有平章张弘范, 另有院判、签院多人。天祥往厅堂中央一站, 草草行了个长揖。通事 (翻译) 喝道:

“跪下!”

天祥略一摆手:“你们北人讲究下跪, 我们南人讲究作揖。我是南人, 自然只行南礼。”

孛罗听通事译完, 气得乱髭倒竖。他吸取了阿合马的教训, 决定先来个下马威。于是喝令将文天祥强行按跪。几名侍卫一拥而上, 又拖又拽又按又压, 强迫文天祥屈膝。奈何强按不是真跪, 天祥仍奋力抬起头, 双目射出凛凛的威光。

孛罗冷笑:“文天祥, 你现在还有什么话要说的呀?”

“天下事有兴有废, 自古帝王将相, 因国破而遭杀身之祸的, 哪一代没有?”天祥亢声说, “我今日忠于大宋王朝, 沦为阶下囚, 只求速死。”

孛罗追问:“就这些, 再没别的了吗?”

天祥正色:“我是宋朝宰相, 国破, 论职务唯有一死, 战败被俘, 按法律也唯有一死, 还有什么其它可讲的!”

“你说天下事有兴有废, 我问你, 从盘古到咱今天, 一共有过多少帝王呀?”孛罗摇晃脑瓜, 摆出一副蛮有学问的样子。

“莫名其妙!”天祥露出无限蔑视, “一部煌煌十七史, 你让我从哪里说起呀?我今天又不是来赴博学宏词科, 哪有工夫陪你闲扯!”

孛罗这才想到有点文不对题。但他是丞相, 且负有劝降重任, 所以不得不强自镇定。随后又挖空心思, 多方诘难, 企图从根本上摧毁文天祥的自尊, 以便乘隙诱归。也真是, 整个江山都已姓元不姓宋了, 你一个文天祥, 还倔强个什么?这当口, 只要文天祥的膝盖稍微那么一弯, 立马就可以获得高官厚禄。奈何, 奈何他的膝盖天生就不会向敌人弯曲。“亦知戛戛楚囚难, 无奈天生一寸丹!”“忠肝义胆不可状, 要与人间留好样!”文天祥打定主意就是誓死不降。孛罗忍受不了这种刺激, 终于又归于了阿合马一路。他站起身, 一掌扫落案上的杯盏, 歇斯底里地狂吼:

“文天祥!你一味想死, 我就偏不叫你死!我要囚禁你, 让你求死不能, 求生不得!”

天祥哈哈一笑, 从留梦炎到赵显到阿合马到孛罗, 已足以让他看出元朝统治者的黔驴技穷。他仰一仰头, 运气丹田, 声震屋瓦:

“文某取义而死, 死且不惧, 你囚禁又能把我怎样?”

问题:

1.为什么说“在北地, 考验他的人格的, 是比杀头更严峻的诱降”?

2. 对比文天祥和留梦炎、赵显人格上的差异。

3. 文天祥在和四个劝降者的冲突中, 有什么不同的表现, 表现出了怎样的精神境界?

3.《苏武庙》唐诗鉴赏 篇三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首句着 笔就写苏武突然见到汉使,得知他已经获释可以回国时悲喜交加的激动心情 。“魂销”二字栩栩如生地描 绘出苏武当时内心与外在的的的非常情态,深刻地显示出其思国若渴的爱国精神。这句是苏武生前事迹的一个特写镜头。次句写苏武庙中的建筑与古树本是无知物,它们都不知道苏武生前所历尽的千辛万苦,更不了解苏武坚贞不屈的价值,寄寓了人心不古、世态炎凉的感叹。这句是写苏武的身后。

尽管世态炎凉可鉴,但是,一个爱国者的崇高精神却是万古长青 ,令人怀念。“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两句,就是用逆挽法来追忆苏武生前的苦节壮举的 。“云边雁断”句不仅叙出了苏武被流 放北海时与国音讯断绝的史实,而且表现出苏武只要一息尚存就念念不忘故园 ,每天希望鸿雁传书于国、 直盼到月上中天的爱国忠心。这句主要写苏武思国的心境 。“陇上羊归”句则主要写他胡地牧羊时环境的 艰辛 、荒凉,表现出贫贱不能移其爱国之志的`胸怀。 总之,三、四两句是从广阔的空间角度来写苏武留胡时内心与外在动态、环境。

“回日楼台非甲帐 ,去时冠剑是丁年”,这两句 是从相隔迢遥的时间的角度上写苏武出使和归国前后的人事变换。苏武出使是汉武帝为之赐节饯行,他自己那时也正在壮年 ,可是归汉之“回日”,汉室江山 虽然依旧,然而人事却迥然有异于前了,这里面包含了多少深沉的感慨啊 !“回日”句是写朝廷人事的变 更 ,“去时”暗示了苏武个人生命历程的转换,两句 通过对时间转换的形象描绘,显示了苏武留胡时间之长,读者从此也可以想象到十九年中苏武所经受的磨难之多。

结尾二句“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是说苏武归汉后,倍加怀念汉武帝,因为派他出使的汉武帝已寝居茂陵作古,不能亲眼见他完节归来,表彰其爱国赤心 。 这样就使他更加为岁月的流逝而伤叹。

这首诗借凭吊古迹而致慨 ,遥念先贤 ,启迪后进,感情极为真挚。这首诗在写作上的特色如下:其一,在有关时、空描写方面,诗篇深得纵横捭阖、驰骋自如之妙。从时间角度讲,第一句落笔突兀,波澜骤起,极写了苏武生前见到汉使时的激动情景;第二句是写其身后的寂寞;第三、四句是追述他在胡地牧羊时心灵和肉体所遭受的磨炼;第五句是写归汉后之所见 ;第六句是回忆其出使时的装束和年龄;第七、 八两句是写归汉后的感叹。时序上的跌宕转换,既扩展了诗的境界,又使语言显得轻捷活泼,毫无板滞之感。从空间的角度讲,这首诗的第一句写的是苏武生前胡地最后表现,第二句是写苏武庙的景致 ,第三、 四句是写苏武留胡之北海(第三句写空间的上方,显出苏武“心事浩茫连广宇 ”的思国心情 ;第四句是写空间的下方 ,显示了苏武所处环境的荒凉。)第五 句写朝廷楼台,第七句把笔触伸到茂陵,这样,苏武生前、身后活动空间场景的大幅度跳跃,就为表达诗的主题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从而使诗篇扩大了容量, 具备了纵横捭阖的悲壮气势。

其二 ,灵巧、活泼的用典,使诗歌更加情思永, 耐人寻味。诗歌中活用历史典故,可以增强诗的形象性和含蓄性,扩大诗的容量;也可以避直就曲,产生某种暗示的艺术效果。这首诗三、四句所用之典,俱见 《汉书·李广苏建传 》,一则记载:“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 ,言武等在某泽中。”另一则 记载:“乃徙武北海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当年苏武滞留塞外,目之所见 ,是“ 胡天月 ”,是 “塞草烟”,是’云边雁断 ”,是“陇上羊归”,既是 其亲眼目睹之景物 ,又是见之于史书的典故。这三、 四句的用典在暗不在明,实写与用典达到了难以区分的地步。“甲帐”、“丁年”等皆是用典。“封侯印”也见之于史书,说苏武归国后,拜为典属国,至宣帝时始赐爵关内侯。运用典故,令人毫无生硬堆砌、偏僻艰涩之感,从而收到了形象、含蓄、曲尽其妙的艺术效果。

4.《苏武庙 》教学设计 篇四

烟”古诗注释赏析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诗文解释】

当年苏武见到汉使无比激动感慨,如今面对苏武庙前的高树心绪茫茫。云边看不见飞雁的踪迹只有胡天的明月可以看得见,从陇上牧羊回来,笼照在塞上烽烟中。回到汉朝,旧日的楼台宫殿已经不是过去的样子,出使匈奴时戴冠佩剑,正是壮年。武帝已死,看不见封侯印,空向着秋水痛哭逝去的年华。【词语解释】 魂销:激动不已。丁年:壮年。秋波:秋水。

①苏武:汉武帝时出使匈奴被扣多年,坚贞不屈,汉昭帝时始被迎归。②“云边”句:汉要求苏武回国,匈奴诡言武已死。后汉使至,常惠教汉使向单于说,汉帝射雁,于雁足得苏武书,言其在某泽中,匈奴才

匈奴。

③陇上句:指苏武回国后,羊仍回原处。陇:通“垄”,陇关。这里以陇关之外喻匈奴地。

④甲帐:据《汉武故事》记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

⑤冠剑:指出使时的装束。丁年:壮年。唐朝规定二十一至五十九岁为丁。

⑥茂陵:汉武帝陵。指苏武归汉时武帝已死。封侯: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逝川:喻逝去的时间。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里指往事。译诗

苏武初遇汉使,悲喜交集感慨万端; 而今古庙高树,肃穆庄严久远渺然。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 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回朝进谒楼台依旧,甲帐却无踪影; 奉命出使加冠佩剑,正是潇洒壮年。封侯受爵缅怀茂陵,君臣已不相见; 空对秋水哭吊先皇,哀叹逝去华年。

【赏析】

《苏武庙》是唐代诗人温庭筠创作的一首咏史诗,是唐诗中的名篇之一。此诗是作者瞻仰苏武庙时所作,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苏武所怀的敬意,热情地赞扬苏武的民族气节,寄托着作者的爱国情怀。此诗脍炙人口,被选入著名的《唐诗三百首》。

苏武是历史上著名的坚持民族气节的英雄人物。武帝天汉元年(前一○○年)他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多次逼降,他坚贞不屈。后被流放到北海牧羊,直至昭帝始元六年(前八一年),才返回汉朝,前后长达十九年。这首诗就是诗人瞻仰苏武庙后追思怀古之作。这是一首吊古诗。诗人凭吊苏武,赞颂了苏武忠君爱国的精神及崇国的民族气节,并讥讽了汉武帝的负德,封赏不公。全诗真实感人,手法巧妙,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爱国思想。写作背景

苏武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他被扣留匈奴期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十九年如一日,爱国挚情丝毫未减,表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英雄气概。《苏武庙》一诗是温庭筠在凭吊苏武庙时的临风怀想之作,咏叹了苏武坚贞不屈的壮举,赞颂了苏武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操。整体诗意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首句着笔就写苏武突然见到汉使,得知他已经获释可以回国时悲喜交加的激动心情。“魂销”二字栩栩如生地描绘出苏武当时内心与外在的的的非常情态,深刻地显示出其思国若渴的爱国精神。这句是苏武生前事迹的一个特写镜头。次句写苏武庙中的建筑与古树本是无知物,它们都不知道苏武生前所历尽的千辛万苦,更不了解苏武坚贞不屈的价值,寄寓了人心不古、世态炎凉的感叹。这句是写苏武的身后。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两句,是用逆挽法来追忆苏武生前的苦节壮举,怀念苏武崇高的爱国精神。“云边雁断”句不仅叙出了苏武被流放北海时与国音讯断绝的史实,而且表现出苏武只要一息尚存就念念不忘故园,每天希望鸿雁传书于国、直盼到月上中天的爱国忠心。这句主要写苏武思国的心境。“陇上羊归”句则主要写他胡地牧羊时环境的艰辛、荒凉,表现出贫贱不能移其爱国之志的胸怀。颔联两句是从广阔的空间角度来写苏武留胡时内心与外在动态、环境。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这两句是从相隔迢遥的时间的角度上写苏武出使和归国前后的人事变换。苏武出使是汉武帝为之赐节饯行,他自己那时也正在壮年,可是归汉之“回日”,汉室江山

然而人事却迥然有异于前了,这里面包含了极其深沉的感。“回日”句是写朝廷人事的变更,“去时”暗示了苏武个人生命历程的转换,两句通过对时间转换的形象描绘,显示了苏武留胡时间之长,读者从此也可以想象到十九年中苏武所经受的磨难之多。

结尾二句“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是说苏武归汉后,倍加怀念汉武帝,因为派他出使的汉武帝已寝居茂陵作古,不能亲眼见他完节归来,表彰其爱国赤心。这样就使他更加为岁月的流逝而伤叹。写作特色

这首诗借凭吊古迹而致慨,遥念先贤,启迪后进,感情极为真挚。这首诗在写作上的特色如下:其一,在有关时、空描写方面,诗篇深得纵横捭阖、驰骋自如之妙。从时间角度讲,第一句落笔突兀,波澜骤起,极写了苏武生前见到汉使时的激动情景;第二句是写其身后的寂寞;第三、四句是追述他在胡地牧羊时心灵和肉体所遭受的磨炼;第五句是写归汉后之所见 ;第六句是回忆其出使时的装束和年龄;第七、八两句是写归汉后的感叹。时序上的跌宕转换,既扩展了诗的境界,又使语言显得轻捷活泼,毫无板滞之感。从空间的角度讲,这首诗的第一句写的是苏武生前胡地最后表现,第二句是写苏武庙的景致,第三、四句是写苏武留胡之北海(第三句写空间的上方,显出苏武“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思国心情;第四句是写空间的下方,显示了苏武所处环境的荒凉。)第五句写朝廷楼台,第七句把笔触伸到茂陵,这样,苏武生前、身后活动空间场景的大幅度跳跃,就为表达诗的主

从而使诗篇扩大了容量,具备了纵横捭阖的悲壮气势。

其二,灵巧、活泼的用典,使诗歌更加情思永,耐人寻味。诗歌中活用历史典故,可以增强诗的形象性和含蓄性,扩大诗的容量;也可以避直就曲,产生某种暗示的艺术效果。这首诗三、四句所用之典,俱见《汉书·李广苏建传》,一则记载:“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另一则记载:“乃徙武北海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当年苏武滞留塞外,目之所见,是“胡天月”,是“塞草烟”,是“云边雁断”,是“陇上羊归”,既是其亲眼目睹之景物,又是见之于史书的典故。这三、四句的用典在暗不在明,实写与用典达到了难以区分的地步。“甲帐”、“丁年”等皆是用典。“封侯印”也见之于史书,说苏武归国后,拜为典属国,至宣帝时始赐爵关内侯。运用典故,令人毫无生硬堆砌、偏僻艰涩之感,从而收到了形象、含蓄、曲尽其妙的艺术效果。

其三,灵巧的对仗,增加了诗歌的绘画美。这首诗中间两联对仗不仅工整,而且灵巧奇绝。

三、四两句,主要从空间角度描写苏武留胡时环境的艰难;

五、六两句主要从时间的角度突出其留胡时间的漫长。两联有机配合,便从时、空观方面突现了苏武不可动摇、固若磐石的爱国之志。其中“甲帐”、“丁年”的对仗更见功力,看似信手拈来,而实有巧夺天工之妙。

苏武是历史上著名的坚持民族气节的英雄人物。武帝天汉元年

100)他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多次逼降,他坚贞不屈。后被流放到北海牧羊,直至昭帝始元六年(前81),才返回汉朝,前后长达十九年。这首诗就是作者瞻仰苏武庙后追思凭吊之作。

首联两句分点“苏武”与“庙”。汉昭帝时,匈奴与汉和亲。汉使到匈奴后,得知苏武尚在,乃诈称汉朝皇帝射雁上林苑,得苏武系在雁足上的帛书,知武在某泽中,匈奴方才承认,并遣武回国。首句是想象苏武初次会见汉使时的情景。苏武在异域渡过漫长岁月,历尽艰辛,骤然见到来自汉朝的使者,表现出极为强烈、激动、复杂的感情。这里有辛酸的追忆,有意外的惊愕,悲喜交加,感慨无穷,种种情绪,一时奔集,难以言状,难以禁受。诗人以“魂销”二字概括,笔墨精炼,真切传神。第二句由人到庙,由古及今,描绘眼前苏武庙景物。“古祠高树”,写出苏武庙苍古肃穆,渲染出浓郁的历史气氛,透露出诗人崇敬追思之情。李白《蜀道难》:“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茫然即渺然久远之意。古祠高树两茫然,是说祠和树都年代杳远。这就为三、四两句转入对苏武当年生活的追思缅想创造了条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这是两幅图画。上一幅是望雁思归图。在寂静的夜晚,天空中高悬着一轮带有异域情调的明月。望着大雁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又向南方飞去,一直到它的身影逐渐消失在南天的云彩中。这幅图画,形象地表现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刻痛苦。下一幅是荒塞归牧图。在昏暗的傍晚,放眼远望,只见笼罩在一片荒烟中的连天塞草,和丘陇上归来的羊群。这幅图画,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互交触,浑然一体。

颈联遥承首句,写苏武“回日”所见所感。《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上句说苏武十九年后归国时,往日的楼台殿阁虽然依旧,但武帝早已逝去,当日的“甲帐”也不复存在,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恍如隔世的感慨,隐含着对武帝的追思。史载苏武“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李陵《答苏武书》中也有“丁年(壮年)奉使,皓首而归”之句。下句说回想当年戴冠佩剑,奉命出使的时候,苏武还正当壮盛之年。“甲帐”、“丁年”巧对,向为诗评家所称。此联先说“回日”,后述“去时”,诗评家称之为“逆挽法”,认为可以“化板滞为跳脱”(沈德潜《唐诗别裁》)。其实,由“回日”忆及“去时”,以“去时”反衬“回日”,更增感慨。一个历尽艰苦、头白归来的爱国志士,目睹物在人亡的情景,想到当年出使的情况,能不感慨欷歔吗?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末联集中抒写苏武归国后对武帝的追悼。汉宣帝赐苏武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武帝已经长眠茂陵,再也见不到完节归来的苏武封侯受爵了,苏武只能空自面对秋天的流水哭吊已经逝去的先皇。史载李陵劝降时,苏武曾说:“武父子之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回国后,昭帝“诏武奉一大牢谒武帝园庙”。这种故君之思,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最后一笔,把一个带着历史局限的爱国志士的形象,更真实感人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5.《苏武牧羊》教学设计 篇五

本课是一首歌词,由蒋荫棠创作。讲述的是西汉使节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间克服种种困难,顽强不屈的故事。歌词取材于历史故事,歌颂了苏武不辱使命,气节坚定的可贵品质。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2个字。

2、能够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苏武受到的苦难,产生对苏武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苏武身体和心理上所收到的苦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播放歌曲《苏武牧羊》,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你对苏武的了解。(苏武,字子卿,西汉杜陵人。汉天汉元年奉命出使匈奴被扣。匈奴贵族多方威胁诱降没有成功,又把他迁到北海边牧羊。苏武19年不肯屈服。汉始元六年才被遣回朝。)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旄”、“茄”的读音要读准。“匈”字的写法不要丢掉一竖。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理清文章的思路。

讲述的是西汉使节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间克服种种困难,顽强不屈的故事。歌词取材于历史故事,歌颂了苏武不辱使命,气节坚定的可贵品质。

从结构上讲,本课分为两部分。

(1)第一部分讲述的是苏武在北海边经受的身体上的非人折磨和他坚定的态度。

(2)第二部分讲述的是苏武心灵上受到的残酷的折磨和他坚贞不屈的态度。

四、研读课文,体会情感。

1、自由读文,课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动,哪些内容让你崇敬?边读边做批注。

2、汇报交流。

3、读第一小节。

(1)、理解“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毡”指的是什么?

(2)、找到一处对比。“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3)、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以“身临其境”为基础,首先使学生感觉到苏武经受的折磨是常人所难以忍受的,再了解此时苏武的坚定态度,学生才能产生对苏武的崇敬之情。

(4)、想象一下,苏武还会遭受哪些折磨?

4、读第二小节。

(1)、理解“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是什么修辞方法?(对比)

(2)、“匈奴”是什么意思?

(3)、产生对苏武的敬意。有感情地读,感受苏武所遭受的心里的折磨。

5、讨论: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小练笔:

6.《苏武庙 》教学设计 篇六

尽管《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写字教学,并提出了明确要求,但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使得写字教学一向不被重视,由此导致小学生写字姿势不正确,写字水平差——点、画、笔顺不规范,字写得东倒西歪,难以辨认,有的学生错别字连篇。菩萨庙中心小学领导认为,汉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汉字中积淀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让学生写汉字,也是让学生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写字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育人的灵性。所以学校确立了“有意写字教学研究”这一课题,不仅把写字作为衡量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更把写字教学作为一个专项、乃至常项工作来抓,使所有学生都能完成由“会写字”到“写好字”再到“把字写美”的飞跃。

一、从村小实际出发,自编三套校本写字教材

从2002年开始,菩萨庙中心小学先后借鉴了一些兄弟学校的写字教学经验,针对学校没有专职写字教师、没有写字教学经验的实际,决定创建校本写字教材以给教师提供教学材料和指导方法。两年后,完成了第一套“有意写字”校本教材。教材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画线到基本笔画,到简单的独体字,再到合体字,建立了基本的教材框架。教材设有检测性的标准字,共设计了五个等级的达标层次。随着教材使用的深入,学校逐渐发现教师只是机械地引导学生临摹,帖上的字能写得像,写得好,帖外的字就写不好。其原因是缺乏对写字规律的指导,不利于老师指导和学生自练。也就是说,师生只有“书”而没有“法”的指导,学生只练了“书”,却没悟到“法”。2005年,学校整理编写了基本笔画,对基本笔画的写法予以明确。2007年,教材又添加了“结构与布局”的内容,对写字姿势、执笔方法、运笔方法、笔顺规则、基本笔画、结构布局的安排规律都做了详尽的说明,方便了教师指导,学生自练。

随着对校本教材的不断完善,教师指导、学生练习的可操作性越来越强。但学校又发现,由于写字教材和语文课堂教学脱钩,写字教学反而加重了师生的负担。2009年,学校又对写字教材进行了一次修改,把教材中的生字列入字帖,使基本笔画、结构布局、教材生字三合一,将练字和识字教学结合起来,同时,也把最初的回宫格改成了回田格,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布局的练习。

由于农村学校条件差,印刷质量有限,纸张也不好,印出的教材和练习册质量不高,但这并不影响教师教字、学生练字的积极性,一个个端正漂亮的大字照样跃然纸上。

二、化繁为简,编创一套写字操

为了训练写汉字的基本笔画和行笔、运笔,学校创建了一套写字操。该写字操共有四节:

第一节,划线练习。按节拍划横线、竖线、左斜线、右斜线,这四种线,也是汉字的基本用笔方向。这节操用来训练学生用笔的流畅程度,要求学生学会执笔的方法、用笔的轻重、笔迹的顺畅。

第二节,单一笔画练习。重点选择了横竖撇捺四种最基本的笔画。很多复合笔画都是在这四个笔画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

第三节:复合笔画练习。也选了四种最基本的笔画:横折、竖钩、斜钩、竖弯钩。

第四节:“永”字八法。这是个综合性练习,因为“永”字涵盖了汉字里几乎所有的笔画,而且它在结构安排上也很有讲究。

这套写字操设计科学,对小学生写字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练字时,把这套写字操配上了乐曲和口令,写字像做广播操一样具有节奏和韵律,深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学校除了要求师生在写字课前练写字操外,还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条件随时随地练字。学生们以大地为纸,用木棍做笔,在操场的沙土地上不仅一笔一画认真做写字操,认真练字,也抒写着自己的理想与信念,那场景无不让人感动震撼!

三、因陋就简,设计丰富的适合农村学生的写字活动

为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写字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写字能力,教师们想尽办法,利用农村小学现有的条件,带领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促写活动。

1. 把写字课搬到操场上。

农村小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根小棍就可作笔,沙子铺成的操场就可做纸,起、顿、行、收感觉明显,写起字来有立体感,非常有利于学生体会和感悟写字的要领。很多老师索性就把写字课搬到操场上。冬天下雪了,利用学生爱玩雪的特性,让学生在雪地上写字玩。

2. 课上多种方式。

老师通常让学生在本上写、桌面上写、书空交替写,有时还让学生用小抹布蘸水在桌面、黑板上写,在自己的手心里写,用手指或笔杆相互在后背上写字猜字等,使学生心手相通,感受行笔时的提、按、行、收,既有趣又有效。

3. 课下多种游戏。

老师们还设计了“石头剪子布”、地面刻字、沙漏写字等游戏,打破了纸笔的限制。游戏化的练习活动,既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体验了写字的快乐,又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了写字的方法,找到了写字的感觉。

4. 建立展示台。

每个班级都开辟了专用的写字展示板(台),定期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

5. 建立写字成长卡。

记录每个学生写字成长的历程。每月收集学生的一份优秀作品,装订成册,内设学生自评、老师评价、家长评价栏目,把学生整个小学阶段的写字作品都留存下来,作为学生写字的成长记录。

6. 编辑精品集。

定期把学生的优秀作品遴选出来,装订成册,利用活动机会展示,鼓励学生向报刊投稿。

7. 开展各种竞赛活动。

学校常常结合重大节日,开展主题写字作品竞赛、展示活动。从去年开始,每年一次的校园艺术节,学校都把写字活动列为重要内容之一,届时组织作品展示、现场书写展示、优秀作品评选等活动。

四、功夫在写字,成果在字外

通过10年的不懈努力,写字教学与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全校师生普遍树立了“有意写字”的意识,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写字的规律和方法。全校每个学生都能书写工整,大部分学生的字初见书法意味。在辽宁省书画大赛中,全校55个学生的作品获奖。参加《小学生报》举办的少儿书法竞赛,每年都有学生获奖。100多个学生的写字作品在《东港报》《新少年》《小学作文教学》等刊物上发表。“有意写字”的教学研究也获得丹东市教育科研一等奖。

写字教学影响并改变着学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不仅使学生的字写得越来越好,还培育了学生的灵性,使他们养成了沉着、镇静、细心的习惯,形成了认真严谨的生活、学习态度。学生学习、做事精力集中,观察能力、欣赏评价能力、创造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写字教学的研究还带动了学生其他各科学习成绩的提高,在东港市教学质量检测中,学校已经连续4年在农村小学各科考试中获得第一名。

7.苏武牧羊教学反思 篇七

《苏武牧羊》是一篇流传千余年的历史故事,这骗课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押,但宁死不屈、维护国家尊严的感人事迹。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好教材。。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阅读,互相的交流,据文而入境,因境而生情,由情而悟理,撞击学生的心灵,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语文课文是一个充满了诱惑的“意义”世界,寻求“意义”是人的一种精神追求,是一种至高的境界,因此,语文课堂要引导学生学会解读“意义”,领悟人生,以历史上先进人物的光辉榜样来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是语文教学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案例过程]

《苏武牧羊》一课中第二部分是课文的重点,共有4节,这四节从三个方面来描述苏武的有气节。根据这三方面的共性,在教授这一部分的“苏武与匈奴王的第一次交锋”时,我边分析边归纳了三个学习步骤:一、读、思(写什么)。二、读、划(找出描写苏武言行的词句)。三、交流、体会。根据这三个步骤学完后,我就让学生体会后几节在叙述上的相同之处,引导学生借鉴黑板上刚刚归纳的方法自主学习后几节。这样,就给了每一位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使学生既读懂文章,又增添了了学习兴趣。

不仅如此,在课文的朗读指导上我也采用了类似的方法。课文的第3节主要以人物的语言描述为主,通过人物的语言很容易理解其内在心理活动,从而更利于体会人物品质。由于有了第2节学法的铺垫及对苏武这个人物的初步感知,所以在学习第3节时,学生很容易抓词、句来体会人物感情。有了这样一个情境的渲染,第二节已经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朗读的氛围。当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节时,学生自然就流露出愤慨的情感,声音有力,力度有加,把苏武不受利诱、威武不屈的好汉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案例反思]

一、融教育与情感之中。

在教学中教师不作过多抽象的说教,空洞的宣讲,而是学生学习体验中的自然渗透,通过情境的创设,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引导学生去思考、感悟、理解,使学生沉浸到文本中去,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寓教育与实践活动之中。

在本课的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如想象、表演、情境说话等,使学生在实践活动的`体验中,产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寄教育与斟字酌句之中。

教学中以“找一找最感动的地方”为切入口,斟字酌句,品品读读,深入挖掘课文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使学生真正为主人公宁死不屈,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民族气节所感动,唤醒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8.苏武牧羊的教学课件 篇八

教学目标:

1、会读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把课文读通读顺。

2、用加小标题的方式理解课文脉络。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

小黑板、《苏武牧羊》歌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欣赏歌曲《苏武牧羊》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板书课题:苏武牧羊)

二、预习检查,初读课文

1、学生分小组在课前预习基础上自由读课文,疏通字词。

(1)字

①会认的字:匈、(单)、郎、刑、玷、污、窖、毡、羔、昭

②会写的字:匈、奴、臣、郎、污、羔、忠、贞

要求:读准字音;会写的字,上下结构的字要注意下下紧凑,下面稍大;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左右的宽窄。

(2)词

匈奴单于旌节旷无人烟

2、想想课文主要说了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苏武是怎样的一个人?把描写苏武言行的句子找出来细读书,指名读、分组读、齐读,体会苏武的品格。

2、结合自己找出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感悟,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独特的理解。(把找出的句子读一读,谈谈自己的理解,教师适时指导点拨)重点句子、词语的指导:

(1) “ 我身为汉朝使者,让我投降,就是玷污了我的使命,绝对办不到。 ”

(2)渴了,就用手接着从门缝里飘落进来的雪花止渴,饿了,就撕下身上的羊皮毡片充饥。

(在行动上感司苏武为守节而表现的贫贱不能移的民族气节和坚强的意志)

(3)苏武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汉朝的使臣,念念不忘没有完成的使命,盼望着有一天能够带着旌节返回到故乡。

3、拟小标题,理清脉络

本文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下面请同学们给文章的情节添加小标题,以此把握文章的脉络。

(1)学生各自提出自己概括的小标题

(2)全班进行讨论筛选,评选出最佳小标题。

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9.《苏武庙 》教学设计 篇九

本刊讯继在全国声名鹊起的歌剧《张骞》和《司马迁》之后, 由陕西演艺集团歌舞剧院重磅打造的大型原创民族歌剧《苏武》, 于1月8日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 宣告剧组正式成立。

歌剧《苏武》作为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文化厅重点扶持的精品剧目, 历经十几年酝酿, 四年精心策划, 即将于2013年上半年隆重推出。该剧得到各方鼎力支持, 著名导演陈蔚、编剧党小黄、作曲家郝维亚, 以及著名歌唱家米东风等众多艺术大家倾情加盟。该剧是继《张骞》、《司马迁》之后的又一鸿篇巨制, 将完成陕西人文巨匠“大汉三部曲”这一夙愿, 并对中国民族歌剧的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10.《苏武庙 》教学设计 篇十

小学六年级语文《苏武牧羊》的教学反思

《苏武牧羊》一课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押,但宁死不屈、维护国家尊严的感人事迹。这篇课文所写的故事,距离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十分遥远,学生不易理解苏武的所作所为,更不易被苏武的民族气节所感染。所以课前我让学生查找有关苏武的资料,借助史书、音像材料进一步了解苏武的.来龙去脉,使学生对这段历史了然于胸。

教学中我采用有扶有放引导学生主动阅读,以读贯穿教学过程。读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所以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多读、赏读、品读。在反复诵读时,要求学生读出课文的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悟,从而更真切地体会到苏武的坚强品质,感受到苏武那不屈不挠的崇高民族气节。

11.伏羲庙体育文化研究 篇十一

伏羲庙俗称人祖庙, 位于天水市西关伏羲路西端, 是全国最大最早的伏羲庙。建于明弘治三年 (1490) , 嘉靖三年 (1524) 重修。相传天水为羲皇故里, 伏羲庙便是伏羲的祭祠。伏羲庙临街而建, 院落重重相套, 四进四院, 宏阔幽深。由于伏羲是古史传说中的第一代帝王, 因此建筑群是宫殿式建筑模式, 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伏羲祭祀建筑群。又因有伏羲庙, 民国以前小西关城又叫伏羲城。伏羲庙各院内遍布古柏, 为明所植, 原有64株, 象征六十四卦之数, 现存34株, 挺拔苍翠, 浓荫蔽日。每逢正月十六伏羲诞辰日, 周边群众扶老携幼, 纷纷前来伏羲庙朝拜祭祀人祖爷, 一时室烛辉煌, 香烟缭绕, 钟鼓鸣天, 善男信女异常虔诚, 庙内充满着一派庄严肃穆的景象。伏羲庙不仅是民间祭祀人文始祖的中心, 目前已经成为公祭伏羲大典、伏羲文化旅游节的中心, 在节日期间各种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特别是有着地域特征的舞蹈、旋鼓以及民间武术比赛更是渲染了节日气氛, 同时这些活动方式也逐渐演绎为祭祀活动、伏羲文化旅游节的稳定的体育文化。

1 伏羲庙体育文化传承的文化基础

伏羲氏是我国远古时代一位杰出的部落首领, 以伏羲氏为代表的先明们, 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中, 创造了亘古长新、博大精深的伏羲文化, 对中华民族文明具有奠基和启蒙之功。秦汉以降, 不少经学、史学、哲学大师对伏羲氏进行了记述、研究和加工, 从而将神话传说人物伏羲纳入我国的古史体系中, 位列“三皇”之首。唐司马贞为《史记》补撰《三皇本纪》, 进一步确立了伏羲在中国古史中“人文始祖”, “一画开天”的首席地位。千百年来, 伏羲女娲兄妹成婚繁衍人类, 龙图腾、伏羲统一部族进而达到“大一统”等有关记载, 早已潜移默化计入中华传统文化之深层, 是孕育民族精神、塑造国民性格、强化民族认同的基本因素, 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异常丰富的内涵。

甘肃天水是伏羲氏的诞生地, 素有“羲皇故里”之称。境内及周围分布着众多与伏羲、女娲有关的人文遗址。甘肃省和天水市历来重视伏羲文化的挖掘、研究和开发, 把它作为特色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内容。1988年, 天水市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 发掘民间祭祀活动的传统, 恢复了公祭伏羲典礼, 并延续每年举办“伏羲文化旅游节”。伏羲文化旅游节和公祭伏羲活动已连续举办24届, 并成为我国的重大文化节会之一, 天水市也成为我国十大节庆城市之一。伏羲文化旅游节代表甘肃、代表天水成为了重要的对外文化交流品牌。

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自己的美好传统, 不能没有属于它自己的精神光辉。每年农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气夏至这一天, 一批批的中外华人齐聚天水, 寻根问祖、祭奠伏羲。每每此时, 伏羲庙前, 人潮似海, 旌旗如云, 袅袅香火中, 身穿兽皮树叶的子民们, 手持石斧渔叉等原始工具, 演绎上古时代华夏民族与大自然斗争的传奇, 再现大地湾文明智慧的火花。夹板舞、唢呐、旋鼓等颇具地方特色的表演, 伴随着激昂奔放的旋律, 铿锵跳跃的舞姿, 将西北人的豪迈及对先祖的崇敬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这种纷繁多姿、交叉融贯的民俗文化活动, 成为凝聚海内外炎黄儿女龙之血脉的纽带, 也是伏羲庙体育文化滋生的土壤。

2 伏羲庙体育文化表现的主要形式

2.1 夹板舞

夹板舞是天水伏羲祭祀庆典活动中具有标志性的传统民间舞蹈表演形式之一, 是天水伏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水夹板, 又叫“云阳板”, 起源可上溯到唐代的“拍板”。1985年, 在天水市北道南集宋墓出土的画像砖中, 就有《男伎击拍板图》, 与今天的天水夹板舞极为相似, 可知天水夹板舞即由唐代“拍板”演变而来。由此可见, 天水夹板舞乃是我国遗存千年的“拍板”乐舞。从古至今, 在天水民间兴盛的夹板舞, 是一种劳动人民歌颂太平盛世的集体性歌舞活动。[1]

夹板舞是传统的民俗活动, 解放前对参与夹板舞的人有着严格的要求, 舞者、乐器、旗幡等由不同的人员组成, 具体分工明确。表演人数50-60人不等, 但至少24人。表演时, 由表演者手持夹板, 排成整齐的队伍, 边行进边表演。舞者双手握住夹板的下部, 首先将夹板举至胸前合紧, 叫做“行香步”, 然后进行基本动作的表演, 既:右脚向前一步, 同时右手拉开夹板, 左手握板收回至胸前, 接着左脚向前, 右手翻腕再打板一下, 并且很快拉开夹板, 右脚再次向前, 左手翻腕再打夹板一下, 共四步, 击板三下, 打出清脆而洪亮的声音, 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就整体而言, 动作有技巧性, 有律动感, 舞者神态严肃前虔诚, 其艺术形态隐含“原始文化”的基本形态。

2.2 鞭杆舞

约在3000年前, 秦人先祖非子因在天水放马滩及秦岭山脉一带为周王室牧马有功, 被封为周的“附庸”, 号曰“秦赢”, 天水因而成为秦人历史的开端和秦王朝建国的起点。《史记·秦本纪》中记载, 秦人首领从中裔到非子都“在西戎, 保西垂, 居犬丘”, 并以善养马著称。秦州鞭杆舞是当时秦人亦牧亦兵, 利用天水远离战火的“西垂之地”休养生息, 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壮大的真实写照。悠久的历史积淀了厚重的文化, 天水至今仍保存着许多秦早期文化遗风, 秦州鞭杆舞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2]

秦州鞭杆舞是指在秦州区秦岭乡斜坡村一带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比较古老的秦文化之一, 是秦人在长期放马畜牧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民间舞蹈, 舞蹈动作以养马时的放牧动作和一部分武术动作为基础融合而成。2005年参加了伏羲文化节, 成为伏羲祭祀庆典活动中的表演形式之一。2007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鞭杆舞是以舞唱结合为主要形式来进行表演。最初是四人, 最多时可有32人或64人同时舞蹈, 舞者分为男女角色, 动作各异, 但现在流传下来的角色都以男性为主, 女性充当鞭杆舞重的配角, 动作简单。秦州鞭杆舞者有强壮的身体和良好的武术基础, 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鞭杆舞的刚烈、粗犷。表演的鞭杆男女不同, 一般是男子的鞭杆较长, 是因为有许多跳跃性动作。表演时运用秦州小曲为伴唱, 配以二胡、板胡、三弦、大鼓、钹等民族器乐。鞭杆的一端系有红花、红花代表喜气、祥和;另一端镶有铜铃, 主要用于表演时节奏的掌握, 表演者右手持鞭杆随着曲谱的节奏从肩膀开始依次拍打身体各部位, 同时进行各种队形的变换, 有半圆形、圆形、蛇形等, 队形、套路变化迅速, 鼓声铿锵, 表现出西北人民所蕴涵的粗犷、奔放等特点。

2.3 旋鼓

“旋鼓”主要流传于天水市武山县的十几个乡镇。旋鼓鼓面的面料是羊皮制作, 因此称“羊皮鼓”, 从其形状看, 像一把蒲扇, 故也称“扇鼓”。民间也称旋鼓为“点高山”或“迎高山”, 这是因为, 人们在山上围着火堆敲起旋鼓翩翩起舞而得名。为什么叫旋鼓, 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 从人们起初围着火堆边旋转边打鼓而得名, 其二是从表演的队形可知, 所行走的路线都是曲线, 其三是表演者头部具有长辫子的装束, 并且在表演中有头部旋转的动作, 因此说以上三点可以说明为什么称为旋鼓的原因。

天水旋鼓在服装、道具设计上既尊重旋鼓起源的各种传说, 又尽可能体现出了天水的文化背景, 融入伏羲文化的内容, 在鼓面图案上特别突出了“太极八卦”的图形。表演阵形涉及“八卦阵”, 表演人数也要达到64位, 以合“六十四卦”之意。天水旋鼓是伏羲祭祀祭祀中主要表演形式之一, 2008年, 天水旋鼓被国务院审批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曾在省市国家级比赛中获得较好的成绩, 同时也得到了广大民众的好评。天水旋鼓是根植在天水民间文艺沃土之上的奇葩, 它与其它民间民俗文艺形式交相辉映, 传承着民族的血脉, 承载着民族之情。

2.4 武术

伏羲不仅是人文始祖, 也是中华传统武术的发明者和创造者。武术比赛和表演已经成为伏羲庙节日生活的点缀。在比赛前要通过层层选拔, 最后筛选出一些水平较高的选手在节日期间进行比赛表演。在2001年, 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期间大型伏羲武术大会邀请了西部武术名家进行了武术表演比赛。更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 在“伏羲大典”祭祀中, 同时举行了全国农民武术比赛, 来自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和行业体协42支代表队的900多名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工作人员和武术表演人员参加了这次武术比赛。其中世界冠军20人, 全国农民武术名家30人。这次大赛展示了新时期全国亿万农民, 特别是天水农民的精神面貌, 同时也传承了伏羲武术文化。围绕伏羲武术, 伏羲武术是天水的武术品牌, 也是中国最古老的武术文化品牌。

3 伏羲庙体育文化的主要特点

3.1 继承性

伏羲庙民间祭祀舞蹈保存着许多古老生活的形象特征, 积淀着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文化因素。它和人们的传统观念, 民俗活动紧密结合, 世代相传, 不断发展。

3.2 自娱性

它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娱自乐的艺术表现形式, 来自人们心中最真挚的情感流露。伏羲是距今五六千年以前母系氏族繁荣阶段的代表人物, 世代相传, 传说和遗址甚多。从古至今, 伏羲庙会都是民众喜闻乐见的敬祖、娱乐方式, 天水的朝人宗庙和朝观等大型群众庙会, 成为天水城乡不可或缺的民俗活动。

3.3 群众性

它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成果。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祭祀乐舞、旋鼓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武术等是地方人民群众的情感体现, 它的一切内在精神气质形式和风格特色都是由一个民族的精神、信仰、心理审美意识所决定和赋予的。祭祀中得表演不仅是审美的需要, 更是对未来期望、精神的寄托, 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3.4 适应性

伏羲庙祭祀中的各种活动项目, 都以历史时代为背景, 适应着潮流的发展, 有着与时俱进的特点。近年来, 各种祭祀乐舞的内容与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通过地方文艺工作者的挖掘整理、提炼和加工, 一些乐舞已经活跃在舞台演出, 使古老的武舞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3.5 地域性

各种祭祀乐舞受地域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特别是天水夹板舞、鞭杆舞从动作和手持的道具都很像武士的模样。甲骨文中, 舞武同义不同字, 舞为一手执牛尾而庆祝丰收, 武为一手执兵器, 两脚踏地, 欢庆战争胜利, 可见古代武、舞同源。羲皇故里的尚武风俗早在秦人兴起时已经形成, 鞭杆舞就是秦人在长期放马畜牧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体育娱乐文化。这样的地缘背景和生存环境使得天水人文与文化中凸显出及其强烈的尚武坚刚之气, 在质直的民风中透出了剽悍、强健和勇猛。

4 结语

天水地区的体育文化活动历史悠久, 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各种祭祀乐舞、武术等活动项目具有鲜明的特点和社会价值。它们是先民们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的, 它们继承和体现了天水伏羲文化的精髓。正是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 它们与宗教不断相互促进、交融, 始终处于一种错综复杂的交织状态。可以说它们体现了古老的祭祀文化, 是集音乐、舞蹈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如今, 它们为祭祀伏羲所用, 随伏羲庙祭祀而发展, 所以其发展要与伏羲文化相适应。它们在不同时期的融合和发展, 反映出具有民间性、地域性、传承性等特点, 展现出伏羲文化敢为人先的创造精神, 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社会价值。

摘要:伏羲庙体育文化是天水地区人民群众在其独特的生存环境, 长期的历史嬗变中对自身生存轨迹的描述。它源于民族的繁衍生息、生产劳动、祭祀和节日庆典等活动, 它的内容表现形式决定了其继承性、群众性、自娱性、适应性及地域性等特性, 它是凝聚民族血脉的重要文化标志。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伏羲庙,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雍际春, 等.陇右文化概论[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6.

[2]张纳新, 等.甘肃民间传统体育资源开发的探悉——以天水秦州“鞭杆舞”为例[J].搏击.武术科学, 2010, (12) .

[3]阎虹.伏羲祭祀庆典舞——夹板舞调研[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7, (4) .

[4]张纳新, 等.甘肃天水群众参与武术活动的行为特征[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9, (10) .

12.欧庙小学教学工作总结 篇十二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

本学期来,教导处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认真落实上级德育工作的精神,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开拓创新,着重抓好学生的法纪教育、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展各种有益文体活动去教育、影响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努力探索一条适合我校的德育工作新路子。具体的工作如下:

一、加强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效率和育人素质

要抓好新形势下的德育教育工作,关键是要有一支过硬的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为此,教导处一如既往地抓好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一)新学期调整班主任队伍。根据上学期个别班级出现班风差、学生反映强烈,对学校声誉造成不良影响的情况,教导处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及时调整班主任队伍,并选拔一些思想觉悟高、责任心强的教师充实班主任队伍;使班主任队伍更有活力。实践证明,有一支素质好、责任心强的班主任队伍作保证,对稳定学校的教学秩序,培养良好班风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提高班主任的队伍素质。

1、开学前对班主任进行教育和培训。教导处召开班主任会议,组织班主任学习《班主任工作要求》和《班主任工作制度》,进一步明确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并学习有关教育法规和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规范班主任职业道德行为,提高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水平。

2、每月定期召开一次班主任工作汇报会,交流工作经验及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布置落实学校每月德育工作的方向、内容和要求,使德育工作方向明确、重点突出,富有时效性和针对性。

(三)实行量化评比考核制度。对班主任严格要求,严格管理,要求各班主任工作要有计划、有实行、有检查、有总结,并把各班、考勤、卫生、财产保管等进行量化评分,每天公布上墙;对于班主任完成的班会课、培优和转差工作、学生评语的撰写、班主任工作手册填写、纪律管理水平以及各班学生的违纪次数,违规行为的轻重程度也进行量化评分,作为班主任工作能力和责任心考核的基本组成部分;对于迟到、没有及时完成班主任工作任务或工作马虎应付的班主任进行扣分,并扣除当月班主任补贴。每学期末进行总结评比,给予一定物质和精神奖励。通过奖勤罚惰、奖优罚劣,充分调动班主任的进取心和工作积极性,规范了班主任的管理。

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积极开展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班级为单位,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党的方针、政策、路线和理论方向,认识新世界、新形势所面临的新任务,从而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学习积极性。利用“教师节”组织学生办板报,开展“尊师爱校”活动.(二)开展学红歌,唱红歌活动。9月24日举行了红歌会活动,这台规模较大质量较高红歌会的举行,既培养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操,活跃了校园文化气氛,又展示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成果。同时各班通过主题班会、黑板报等形式庆祝国庆节,使学生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自不易,反对铺张浪费、坐享其成、享乐奢侈。

三、加强法纪教育,提高学生法制观念

(一)本学期我校充分发挥了法制副校长的作用,针对个别班级纪律松散、个别学生法制观念淡薄、纪律性差,特别是打架斗殴的现象,邀请法制副校长到校为违纪学生做思想政治工作,用活生生的反面教材对学生进行法制观念教育,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从而使学生提高了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二)利用法纪教育周,组织学生学习《社会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和上级有关德育工作意见及学校制订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四、扎实开展健康安全教育,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

(一)根据秋冬季节甲流疾病多发期的特点,通过主题班会挂图校广播等多形式开展健康教育,使学生掌握防病治病的一些基本常识。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一些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抗病能力;各班级也经常组织一些课外文体活动,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免疫力。

(二)教导处把学生的安全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做到有“安全教育时时抓,安全宣传处处有”。

1、要求各班主任跟学生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对缺课的学生要立即通知家长,即时了解情况。

2、在“国庆”节放假期前,对全体师生进行一次全面的安全教育活动,印发给家长一封信,要求家长与学校配合,同步抓好学生长假的安全防护工作。

五、健全一系列管理制度,加强学生纪律教育

本学期来,政教处修订了《关于学校安全问题的若干规定》和重新规范学生离校的请假制度,使学校的规章制度更加完善,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为真正落实学校的规章制度,政教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六、加强家校联系,提高对学生教育的实效性

学校的思想教育不能停留在学校单方面的教育上,应该是家庭与学校的合力教育,为此,要求各班主任平时与学生家长要建立起有效的通讯网,对个别表现较差的学生,班主任要主动家访,及时与家长交流,共同探讨教育子女的最佳办法;学校通过给家长一封信形式,及时通报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任务和有关“安全健康教育”、“禁毒教育”等,并要求家长在回执上写意见,使家校教育步调一致,更有实效。

虽然学校的德育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是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如个别班主任工作思路末能与时俱进,工作不细,方法不多,个别学生无心向学,经常旷课,又如屡禁不止的校内吸烟问题、上黑网吧、打架等问题,为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正视存在的问题,研究对策,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改善学校德育工作。下学年德育工作的改进方向是:

(一)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二)争取学校的大力支持,有计划的安排班主任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和业务培训,提高班主任的教育理论水平,改进班主任的工作方法和技巧;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对班主任进行教育观、人才观、师生观的教育,形成一种适应新时代的民主的、平等的、尊重学生人格的师生关系。

(三)进一步把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和抓好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结合起来,重点放在抓好学生的诚信培养学生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四)开展德育研究,鼓励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总结教育经验,撰写德育论文。

13.《苏武传》教学反思 篇十三

永顺一中 杜碧英

《苏武传》是高一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讲课文,文章篇幅很长,文句较拗口,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最后决定以分析苏武形象为主,引导学生感受苏武崇高的爱国精神。在上课之前做了大量精心的准备工作,具体执教过程中,我花了四节课的时间,现就其成功与不足之处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处

1、学生的预习及指导恰到好处,课前我先简要介绍了“苏武牧羊”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然后花了一节晚提前的时间(40分钟)让学生参看课文注释及《学海导航》的翻译,初步感知及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并安排学生复述故事情节来达到整体把握全文的作用,这样学生对这篇课文基本做到了心中有数,教学时也相应轻松多了。

2、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课堂上我给学生播放了京剧“苏武牧羊”的片断,通过直观形象加上沧桑的听觉效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不忘插入文言知识点的教学,做到了寓教于乐,让学生轻松愉快进入课本。

3、把苏武精神与孟子的“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巧妙挂钩,让学生由熟悉的内容进入陌生的课文,在耳熟能 1

详的名言中深化体会苏武精神。

4、充分把握教材在德育上的教育目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语文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系列的文学知识,更应适度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在成才的同时,更注意人格的健全。针对本文,我便设计了一个问题:苏武在出使匈奴后的过程中,因最初的缑王谋反遭受牵连,虽有过两次自杀的举动。但在卫律劝降之后他又想方设法让自己活下来,对这一矛盾的情节该如何理解?经由学生课堂上热烈的讨论之后,让学生明白无论是求生与求死,都是苏武爱国精神的体现,都是他崇高的民族气节使然的道理,然后再结合现实中的一些典型事例,如“3.11”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发生后,一百多名志愿者主动请缨深入电站处理泄露一事,前几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韩国的家庭主妇们卖一样首饰以帮助国家度过危机,这样的典型事例让学生座下一片唏嘘,更增加了他们作为一个炎黄子孙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然后,我就学过本文之后的感想,让学生进行一次《永远的苏武》的随笔练习,课堂反响较好。

二、不足之处

由于学生层次不等,部分学生进入状态较慢。其次,教材的编排只安排三个课时授课时间,但在操作进程中,我人为地拉长了时间,影响了课程的整体推进速度。

14.好的企业就像一座庙 篇十四

显然, 管理的第一个要素是目标, 经营概念讲绩效, 非经营概念讲目标。第二, 一定是在组织范围内才是管理。一个行走在沙漠中的人, 一旦不属于任何组织, 就没有了管理问题, 除非把对他自己的管理也叫管理。所以谈管理离不开组织, 只有组织才需要管理, 这是由特定的目标和资源的稀缺性决定的。任何目标都是在有限的人和资源条件下达成的, 目标确定就需要管理, 目标不存在的时候就不需要管理了。第三, 设定人在组织中的活动方式和游戏规则, 如激励、约束和惩罚等, 这始终是管理的重点。管理人的行为, 目的就是要用最有效、最经济的资源最快最准确地达到目标。

所有的管理书籍无外乎三个大类:目标、组织、人群行为;管理学流派也大多由这三个方面派生。从过去100年来看, 平均一年一个新学说, 且很快流行全球, 比如:平衡记分卡、纵向一体化、核心价值、核心竞争力、愿景等。然而众多的理论也给企业经营者带来很多困惑, 有的照着做不对, 不照着做也不对。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说, 管理一定是有效的, 管理学是有价值的。他写了很多著作, 做企业的人知道他相当于中国人知道诸葛亮。我见到过加拿大教授亨利·明茨伯格, 他也是管理学大师, 可他认为完全没有读MBA的必要。

管理是一件既简单又复杂的事, 既有看得见的条条框框, 又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的规则。如果对一件事情, 能把它的潜规则说清, 应该是智者和圣贤的工作。为什么?通常的人都只能看见、看到, 看清楚、看明白;但只有圣贤和智者才能做到看破、看透和看穿。所谓看破、看透、看穿, 就是能从事物的反面去看, 而非只从正面去看。举例说, 如果你能看到生, 这叫看见;如果又能看到死, 就叫看透。我看见人, 叫看明白;但我还能看见“兽”和“鬼”, 这叫看穿。不仅看见正面的, 也能看到反面的;不仅能看到阳光的一面, 也能看到阴暗的一面;不仅能看到大家认为“是”的东西, 也能看到大家认为“非”的东西;不仅能看到“似是而非”的东西, 也能够看到“似非而是”的东西。这样一个“掰开了揉碎了”的过程, 对于所有管理企业的人来说, 无疑是打开了另一个天地, 展示了另一种境界, 从而为大家开启了另一条发展的道路。

我非常尊敬企业管理这门学问。现代管理据说是从彼得·德鲁克开始, 是他把管理作为非常重要的学说进行不断研究。目前关于管理的书籍汗牛充栋, 但是我很遗憾地看到一个现象:企业管理越来越接近于爱情的游戏规则, 即到处都是爱情的教材, 却到处都是不幸的情史;满街都是企业管理的书籍, 可到处都有破产企业。关于企业的书籍出得越多, 好像企业的问题也越多;管理的书籍出得越多, 现实中管理的问题也越层出不穷。

所以说, 这是一个互相激发和成长的市场, 如同人越多、对人的研究就越多, 而人的问题似乎就更多。现实生活就是这样有意思, 永远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激发出新的问题, 永远在试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因发现一个新的角度和视野而发现更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在企业管理中, 出一本书并不能保证办一批好企业, 垮一批好企业或垮一批坏企业也不能保证出一本好书, 这样才使得企业管理和出书这两个市场都繁荣。所以, 不幸是幸福的开始, 幸福是不幸的市场。

大家乐此不疲地讨论管理的目的, 是希望多出好企业, 所以我也在考虑, 怎么样才叫做一个好企业。以我的观察, 好的企业就像一座庙。在庙里, 常常能看到有位不幸的妇女正在跪拜。她家里还剩10块钱, 老公要病死了, 她拿5块钱去庙里下跪, 拿了一把灰、求了一个签、磕了几个头、听了几声木鱼响、看了几眼晃动的蜡烛, 然后带着希望回了家。这叫什么?这叫客户。庙里那个小和尚敲着木鱼把烛灯点亮, 把收钱的箱子收拾好, 晚上把箱子拿走。他呢, 就是职业经理人, 他传达了大和尚和佛给客户的希望, 具体标志是敲好木鱼、点好蜡烛并把箱子收拾好, 别让客户把钱扔错地方。企业家是谁?就是小和尚后面的大和尚, 企业就是那座庙。大和尚你永远看不到, 他经常去建新的庙, 到晚上等着小和尚把钱柜子抱进来数布施。客户拿走的是一包香灰和99%的希望;大和尚卖的是1%的产品, 给人的是99%的希望。这中间传达信任的使命是由职业经理人来充当的。之所以还有客户, 比如这个妇女第二年儿子快死的时候还会来, 是因为她相信你给她的希望是真诚的, 相信你给的这包香灰是灵验的, 尽管回去以后老公和儿子都死掉了, 她还是无怨无悔。这就是客户忠诚度。所以我说, 一个好的企业就是一座好的庙, 一个好的企业家就是一个好的大和尚, 一个好的职业经理人就是一个好的小和尚。我们给客户的永远是1%的使用价值和99%的希望。管理, 不管你千变万化, 只要能做到给客户1%的使用价值和99%的希望, 就是最好的企业。

上一篇:村民自治工作材料下一篇:镇燃气市场专项整治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