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2024-07-11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心得体会(共14篇)

1.《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篇一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低段识字教学心得

作者:何群合肥市瑶海区郎溪路小学***

内容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要求第一学段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在达成识字量的基础上还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所以,在低段识字教学中要依据汉字的特点,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 低段 识字教学

一、低段识字教学中要依据汉字的特点。

汉语的精髓体现在汉字中,汉字是汉语的灵魂。在汉字教学过程中要正确的把握汉字的特点,这样学生学起来也有规律可循,而不是将汉字作为一堆乱码来死记。因此,教师对汉字特点的把握及研究是必须的,只有这样,教师在识字写字教学过程中才能更科学高效地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1、中国汉字是象形文字,起源于图画,是线条艺术。教授低段语文的教师只要留心观察,不难发现,一、二年级的孩子,对画画充满了兴趣,乐于用图画或线条表达自己。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可以让孩子给所学汉字配画,即符合儿童形象思维地发展要求,又增强记忆,培养兴趣。中国书法是线条艺术、视觉艺术,由于孩子对线条、形象的敏感及丰富的想象力对中国书法有形象感知能力。书法创作的根本途径就是日常书写。在写字教学中,可通过故事的形式介绍一些书法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

2、汉字是音形义结合体。

(1)、汉字的发音有以下特点:音节界限分明,乐音较多,加上声调高低变化和语调的抑扬顿挫,因而具有音乐性强的特点。传统集中识字的优秀教材《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便是彰显了汉字发音特点。识字教学韵文化,便于朗读和记忆。在现代识字教学中,我们应该仍可借鉴这种优秀的教学方法。如推荐孩子诵读《日有所诵》这样的韵文化读本,培养其兴趣,增加识字量。

(2)、字的形体,简称字体。汉字的形体是指汉字的外形、体式。汉字发展成为能较完整地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约在夏商之交。汉字形体的演变,大致可 1

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商代的甲骨文、周代的金文和籀文发展为秦代的小篆;第二阶段是由秦代的小篆发展为汉代的隶书;第三阶段是由汉代的隶书发展为魏晋以后的草书、楷书和行书。汉字从甲骨文到小篆,可称为古文字,从隶书到草书、楷书、行书可称为今文字。纵观汉字字形演变历史,不难看出,以上八种字体是沿着不断简化、逐渐规范的道路发展的。每一新字体的出现,对原来的字体都是一种改进。删繁就简、避难趋易,增强实用功能是汉字字形发展的总趋势。在识字教学中,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展现出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历史,而不是孤立片面的死记汉字字形。

3、汉字有自身的构造规律,汉朝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讲到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和转注。在识字教学中,依据汉字的构造规律进行教学,能够提高汉字教学的效率,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使用汉字。

二、低段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的心理特点。

儿童只有在他的记忆中积存一定数量的汉字,才有可能理解和运用书面语言,表达和交流思想。就小学生而言,大量识字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因为从学生心理发展来看,在语音学习方面,2~4岁是敏感期,5~7岁的儿童视觉敏感度不断提高,6~7岁这个年龄段是机械记忆力最好的阶段,因而小学低年级是识字的最佳时期。

1、立足儿童的生活经验,从儿童熟悉的事物进行教学。学习心理学认为,学生最熟悉的是最不需要下功夫教的。根据这个道理,在学拼音阶段的识字都是“大米”、“土地”、“读书”、“飞机”等这样的词,是学生最熟悉的事物。学生只需把字形同字的音、义联系起来即可。有了音义作基础,记住字形就不难了。这样,在阅读中识字,在识字中学拼音,在识字中积累语言材料,在语言材料的阅读中再巩固生字,有助于识字、阅读、发展语言三促进。

2、根据儿童的天性,采取游戏的形式进行识字教学。采用“学中玩,玩中学”是解决识字中“学得快,忘得也快”这个难题的有效方法。教育家卡罗琳针对儿童的特点曾提出“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教师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对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轻松、有趣的玩耍氛围中记住汉字。如,教师可以把生字卡做成果实状挂在“果树”上,用“摘苹果”的游戏吸引学生,积极记忆字形;在黑板上简笔绘“百花园”,把

生字卡做成鲜花形,做“采花朵”的游戏,让学生积极动脑、想办法,记忆字形。通过游戏、表演、试验、操作、动手模拟等活动,让学生的眼、耳、脑、口等一起“动”起来,以“动”激起识字教学。相反,如果在学生稚嫩的心灵上过早地压上死记硬背的沉重的学习负担,不仅达不到识字的教学目标,而且还会影响今后的学习。

3、根据遗忘规律进行有效的识字教学。遗忘是学习和记忆相伴随的心理过程,学过的东西,假如不及时复习,时间过得越长,遗忘的内容就越多。我们要允许学生忘却后再重新记忆,通过几次反复达到永久记忆的效果。为了防止学生的遗忘,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办法:

(1)、增加复习次数,重复生字。普通心理学研究表明,同一事物在不同环境中复现七次,就能在较长一段时间里被识记住。如果在教学中注意这一心理规律,有意识地创设不同的语境复现所学生字,就能使学生最终达到熟记的目的。

(2)、布置识字氛围,拓展识字空间。学生在课堂中识字的时间是有限的,布置教室环境,为学生创设一个母语环境,扩展学生的识字空间,巩固在课堂上的识字率,有助于激发学生在生活环境中积极主动地认识新字,积累新词,使学生在自然状态下掌握的书面语言日渐丰富。

(3)、辨析音形训练,防止识字混淆。通过辨析练习,使学生头脑中建立“字音”与“字形”的联系,逐步区分同音字、形近字,丰富学生的词汇量,积累一定量的书面语言,为日后的书面表达打好基础。

(4)、阅读课外读物,巩固已学汉字。学生在新的语言环境中会遇到学过的字,是兴趣盎然中的再学习,获得的是“温故而知新”的效果。教师可采取“分层要求,循序渐进”的方法,引导不同程度的学生阅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给汉字注入了无限的生命力,使其展现出独特的魅力。我们的识字教学,也应发掘汉字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主动识字,引领学生徜徉在汉字的世界里,使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不仅仅收获在汉字上,更是收获在心灵里;不仅仅是识了多少字,更是汉字艺术的欣赏与体验,获得心灵的陶冶!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王文彦 蔡明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2月第二版

4、《现代汉语》 黄伯荣 廖序东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7月第3版

2.《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篇二

1. 把握教材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有效教学要求教师既不能脱离教材,又不能照本宣科。教师要非常娴熟地驾驭教材,挖掘和寻找教材中的知识点,特别是对学生发展真正有用的知识,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调整教材内容顺序,补充或修改教学实例等,对教材的处理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灵活地使用教材。

我将教材内容分为理论知识学习和操作技能学习两部分,每节课都涵盖了这两部分内容。每节课的理论学习内容,编成2~5个选择题或判断题,供学生测试。题目内容可以是本节课操作技能,也可以是对上节课知识的复习,甚至是与本节课操作无关,但需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每节课的操作技能学习,应该是实用的、学生感兴趣的,一般按梯度设计成基本任务、提高任务、拓展任务。

2. 研究学生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教学对象对有效教学起决定作用,如何吸引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会学、学会,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因此,教师要尊重学情、因学定教,在上课前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他们的兴趣爱好。课堂上尽可能采用学生喜欢的又能覆盖所授知识点的例子,让学生有兴趣地学,这样老师才能有效地教。

3. 做好充分准备工作

新课改下的教学,每一节课对于教师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教案需要经过不断修改,每修改一次,等于重新开始,包括教学的内容,教学流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落实知识点,如何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等,这些都需要全面考虑,而其中任何一个细微的环节可能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教师站在讲台上才会有自信,教学效果才会很好。

4. 多与学生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生与教师有了课堂内外的交流以后,师生之间可以建立起一种亲密友好的关系,上课的时候就会自然默契多了,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的讲课。因此教师应当多与学生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沟通。

5. 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信息技术课很多时候以操作性内容的教学为主,但单纯的技术讲解比较枯燥。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呢?可以用一些好的事例作示范,特别是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事例,学生会更感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对于技术性的学习内容就有了需求,学习起来自然比较有动力。课堂上学习的技术是需要学生动手实践的,缺少了学生动手这一环节,技术课的教学就等于纸上谈兵,学生很快就会遗忘。适当地安排一些学生能够接受的课堂练习内容,使学生不至于因无法完成而产生畏惧心理或者因过易而无法深入理解,需要教师进行全面考虑。同时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应当多样化,例如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组织知识竞赛,设计寓教于乐的小游戏活动等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在学的过程中玩,这样学起来比较轻松。

6. 开展分层教学

6.1 按水平分层导学

教学实施之前,可以采用测试考核、问卷调查、课堂访谈等方式,对学生信息技术的起点水平(如操作技能、应用水平等)进行调查摸底,以便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教学。

按水平高低分成A和B两层(类)学生进行教学,这种分层教学受很多条件的制约,实施起来不方便。这种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学习内容而进行的按类分班教学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由于学生水平差异而带来的教学困难,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6.2 课堂上的分层导学

对于学生共同学习的内容(如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在关注学生水平差异的前提下,课上必须通过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达到基本的目标要求。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例如个人的兴趣爱好、习惯态度、能力水平等,因而课堂上可以采用以下措施组织教学。

6.2.1 设置多级多元的学习目标

可以把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区分为达标、中级、高级不同发展水平层次的目标维度,同时针对不同智能领域适当提出一些发展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发展方向和水平要求,发挥学习主体作用,体现学习行为和学习目标的可选择性。

根据不同水平要求和学习目标的多元性,设计相应课堂学习任务。设置不同类型的项目作业或涉及不同领域的活动主题,为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以便达到目标。还可以设计不同水平要求的探究学习任务,譬如同是文本信息加工的学习,水平一般的同学学习文档的编辑排版,主要掌握基本操作技能,水平高的同学可以使用不同的字处理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然后对软件的特点和优缺点进行比较分析,了解文本信息处理的基本原理和共性问题。

6.2.2 小组互助学习

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实施分层教学。根据学生水平层次的不同,可以采用异质分组(如水平不同的学生结成小组,“强弱搭配”),使学习小组在问题或任务的驱动下,为达到共同学习目标而进行协作式的小组学习。

7. 教学内容上联系现实生活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技术教材不断更换,但始终不能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步。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教材中的一些内容有的学生早已经熟练掌握,而有的学生从未接触过。面对现状,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学生知识水平现状,准确地把握各阶段教学内容,把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注意初高中内容的衔接。

3.《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篇三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化学 基本理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与理论一直是化学研究中相互依赖、彼此促进的两个方面,掌握实验方法以及完成化学实验所必须的技能是学好化学的关键。在高中化学新课程中,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既是教学实验中的关键所在,也是新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新课程倡导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新课程倡导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发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想让学生在接触高中化学时就“一见钟情”,并主动参与到课堂创设的学习情境中,教师的引领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可见能否“修得正果”,教师的领“入门”是关键。

例如: 教师在讲解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 2》专题3中的《第二单元 食品中的有机化学》中的《乙酸》,酯化反应原理的探究,这是《乙酸》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由于学生对乙酸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乙酸缺乏系统的认知,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乙酸,教师在学生阅读课本(初步认识阶段)和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连续性问题。

问题1:为什么要先加入乙醇,然后边振荡边慢慢加入浓硫酸和乙酸?有什么现象?为什么?让学生自己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课题,引领学生不断地形成良好的行为意识、情感、态度,从而解决问题。

问题2:导管末端为什么不能插入到接受试管液面以下?

在这里,强调的不是知识点本身,而是对知识的使用方法,对知识的整合创造的能力,学生具有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信息加工能力,只有具有这样一种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两个连续性问题都是在教师的激励和引导下由学生自主生成,由小到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层层剥笋,水到渠成。

二、重视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亮点是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注重学生的思维品质。化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其优势在于,教师可以把一些观察性较差而方法较简单的实验改为演示实验,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边讲边实验,容易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通过动手试验,能够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动手、实验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使学生的科学素质逐步得到提高。例如,学习了氢气的性质,让学生推测一氧化碳的性质。在讲完甲烷的化学性质之后,让学生试着推断烷烃的化学性质。

牛顿有一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任何创造过程,都要经历由直觉思维得出猜想,假设,再由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实验,证明猜想、假设是正确的,推测、猜想、假设及判断都是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行训练。通过设疑、探究、研讨、运用等活动,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启发他们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例如:教师在讲过氧化钠的性质一课之前可以做几个小实验,起到既培养了学生兴趣又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的效果。把少量Na2O2粉末平铺薄薄一层脱脂棉,千万保证每个小孔都没漏掉,然后用玻璃棒或药匙轻轻压拨,向包有过氧化钠(Na2O2)粉末的脱脂棉上缓缓吹气。观察到脱脂棉剧烈燃烧起来。学生会很好奇: “你说咱们化学老师是不是有特异功能。带着这些疑问,这时候教师可以步入新课教学中来。通过观察和实验不仅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现教学内容,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使化学化静为动,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直观,为学生展现出鲜活的化学,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三、创设科学情境,注重探究引导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创设符合知识规律的生活情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化学的学习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决策能力。”所以,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要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素材,找准每个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切入口”,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分析推理,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掌握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教师在讲解《二氧化硫性质和作用》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先播放了涉及世界范围内酸雨危害森林、河流、湖泊、古希腊建筑物和埃及金字塔等内容的影片 “上帝的眼泪”,影片中的画面都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视觉、听觉,当一个个真实的案例、一种种危险的镜头出现在他们眼前的时候,学生的心灵被触动了。这些录像资料使用很方便,效果也很好,可以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更加接近现实生活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促使学生尽快地进入课程学习状态。

结束语:

总之,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我们只有不断探索,积极开展教学实验,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规律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利用演示教学,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与不足,促进学生拓宽思维,使学生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有效引导学生全面开发和培养各种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岳辉. 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年02期

[2]李兴旺,李霞. 新课标改革下中学化学教学的几点体会[J],教学研究,2008(11)

4.《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篇四

——如何实现高质高效的课堂

通用技术教研组 邱俊辉

在新课程的要求下,通用技术课程强调发展学生以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际能力。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设计需要以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深入分析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特点,还要充分发掘当地天然的优越的环境和资源,根据具体情况涉及具体的教学方法,形成技术教学的特色,争取获得教学效果最优化。

11月15日我在高一(8)班上了一节公开课,这节课我讲授的内容是《方案的构思及其方法》。这节课要体现的目标是:亲身感受设计的快感,体会设计分析的过程,在设计中养成细致、严谨、考虑问题全面的情感态度。

通过我们教研组的评课研讨和自我反思,我觉得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最佳情境,导入新颖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本节所学的设计分析的方法能就具体的设计任务进行一定的设计分析。如果一开始就马上进入主题,介绍产品设计分析的话,学生可能会感到比较突然和陌生,因此,在教学时,我特别设计了课堂的导入环节。我采用的是案例导入法:让学生展示“以秋游为主题的活动方案”,接着引导学生对他的活动方案进行分析,这个活动方案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或有哪些考虑不周的地方,让学生思考:如果这些环节没考虑到会引起哪些后果,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设计分析的重要性,最终引入今天的教学内容。整个导入非常自然,从日常生活入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他们的设计欲望。

2、设置合理的技术设计课题,让学生在技术实践中亲身体验

总的来说,整节课的教学设计还是比较合理,思路清晰。本节内容以知识和理论为主,如果单纯以案例讲授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本教学的各个环节均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建构知识,在设计中发现问题,在活动中体验过程。以“设计一台适合高中生使用的台灯”为例,来说明设计分析的基本思路。对于学生来说,台灯是我们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一件产品,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这使学生对学习变得兴奋不已,大大提高了课堂的质量。通用技术课程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了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3、奖励激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变化,以鼓励式的教学评价语言促进学生主动参。在这次的公开课上,我这方面做得不是很好,对学生的评价只是些较直接的肯定与否定,如“回答得好”“不错”“不对”等。而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要求老师评价语言多样化,能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现在教师在评价时多用“你的想法有新意”“你的见解有独到之处”“你还有什么新设想”。即使学生回答错了也要给予鼓励:“你考虑到这方面因素,你再想想有无另外的因素影响呢”,不伤学生自尊心,他们容易接受。学生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能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常常这样说:“我觉得”“我认为”“我看”“我想要”“我发现”。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4、设计课堂“空白”,为学生创造自主空间

在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中,从教学空间、教学实践、教学内容出发,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空白”,让学生进行自主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以问题为核心设计好带有探索性的技术问题,让学生在预留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独立探究或相互合作,使其通过动脑、动手来探究技术知识,解决技术问题,让学生加深对技术思想和方法的体验,增强技术学习的成就感。在这次公开课中,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根据我们这节课所学内容,尝试一下设计“适合高中生使用的书桌”。(注意:进行方案构思的时候应先进行设计分析,再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构思。)此时,学生便可根据这个设计问题进行自主探究,积极思考,自由发挥。通过集思广益收集或自主设计设计方案的过程,让学生反思自己对设计理念的领悟情况,提升创造思维的品质,增强技术设计的实践能力,通过一起交流分享设计思路,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

5、注重备课

5.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落实教学常规 篇五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落实教学常规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改革已经由实验阶段向常态教学过渡。针对如何落实教学管理制度这一专题经我们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达成以下共识:学校在落实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中,要抓好“三不”突出“三实”即:要不搞形式、不摆架子、不走过场,要讲究一个“实”字,即:“结合实际、落到实处、讲求实效”。具体做法为:

一、领会常规、活用常规。

1.学习常规,提高认识。把落实教学常规活动搞得让教师既怦然心动又扎实有效。学校每学期安排专门的时间组织教师学习,并把对教学常规的学习与新课程理念、课程标准有机结合起来,使落实常规的过程,成为对教师开展新课程理念培训的过程。让所有的教师在学习中,进一步接受新课程理念的熏陶,进一步加深对常规的认识。

2.领悟常规,活用常规。教学常规是对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的有效指导纲要,如何克服机械的强行照搬,是落实好常规的关键。根据规范的要求,可以结合学校实际科学制定相应的制度、细则等。以此达到活学活用常规。让常规真正起到规范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效能的目的。

二、做敬业务实的管理者。

制度的制定,常规的落实,必须有坚强的执行者,否则形同虚设。为此,建立学校落实教学常规的领导机构,科学制定监督机制、激励评价机制,切实将常规通过教师的领悟落实在教学行动中,才能发挥其特有的功效。也只有实施有效的管理,才能确保常规落实常抓不懈,避免走过场、演假戏的不良现象发生。为此,广泛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形成齐抓共管促常规落实的局面,是常规落实的保证。

1、建立学校中层以上领导深入教研组制度、领导进课堂制度及听评课制度,确保常规落实在教学实际中。

学校中层以上领导,采取学科跟踪指导的措施。深入到每个教研组的中层以上领导,全过程参与本组的教育教学和教研等活动。定期汇报本组的教学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对本组教师的教学予以指导并对每位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

2.发挥教导处的职能作用,确保常规管理的实效性 教导处在落实教学常规管理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学常规能否落实到深处,教导处责无旁贷。根据我校的实际,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每次上级的检查只要获得名次,对教导主任按镇抽考同档次给予奖励。通过实行周通报制、周例会制、月总结制来定期抽查、普查、反馈、交流存在的问题。将常规管理落实在平时的每一个环节中,这对常规植根于教师的教学行动中会起到 “不言自威”的作用。

3、充分发挥教研组长的作用,是落实常规的有效手段之一 教研组长在教学常规的落实中具有“双重”的作用。一方面,教研组长是教学一线的骨干力量,如果他们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很好地实施常规,无形中对常规的落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另一方面,教研组长又是学校落实常规的管理者。在他们的组织下,有计划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来推动全校常规落实。

4.三、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当做是落实教学常规的基点。为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实施落实教学常规展示课工程。即:要求全体教师的课堂教学突出一个“一”字,即一定落实教学常规,严格施教。以此确保课堂教学常规的落实。

四、注重过程管理。

在落实教学常规的过程中,要注意抓好“五关”,即:抓好备课关、立足上课关、严把作业关、把好分析关、强化辅导关。从而优化过程管理。

五、突出双基,深入教学一线,做好调研分析。

小学是人生学习的基础,而各科的基础知识更是基础中的基础。因此,我校不但注重从一年级抓起,更要从拼音,生字词,计算能力抓起。每月都要进行“基础知识月月清”主要调研各学科百分学生的百分率。以此来加强各科教师对基础知识的重视。实践证明,这对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六.丰厚文化底蕴,是落实教学常规的根本。

教育为本,文化是魂。学校一旦形成自己的文化,它的每一个成员就会从这片土壤中吮吸营养,发展成长。学校文化的核心是教师文化,只有教师发展了,学生才能发展,最终才会有学校的快速发展与提升。为此,学校努力造就出一支善于打整体仗、打硬仗的教师队伍。他们弘扬优良传统,具备为事业拼搏进取的崇高师德,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更把这种教育情怀融入教学实践,切实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用自己的爱心和自身行为感染学生,无时无刻不在履行着他们的神圣使命。这样,教学常规就会自然内化为教师的一种习惯,使各种制度不言自威。

6.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篇六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创造的课堂、生成的课堂。对于高中生物教师而言,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有助于提高教师自我教育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生物;生物教学;教学反思

今年是我省高中生物新课程实行的第五年了,本人有幸担任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工作,近五年的新课程生物教学,新课程下生物教学反思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生物学教学,有很多值得总结的东西,让我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创造的课堂、生成的课堂。对于高中生物教师而言,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有助于提高教师自我教育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一、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

生物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行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生物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1.转变生物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新课程付诸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要新,决不能守旧。

2.丰富生物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没有较深的生物专业知识,教师很难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新的教学方法,不能更好的把握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师必须做到不断学习,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不断提升。经常研读相关的生物学名著,生物学学术论文、生物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二、对教学主体的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我们面对的是学生,在教学前,我们要对他们细细地琢磨反思,然后才能因材施教,培养出人才。就像一位军事家战前观察作战地形一样,我们了解学生的过去和现状,才能知道把学生培养将来的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可以通过分卷调查法、观察法、实验对比法等,了解反思学生,使一切都了然于胸,才能找到适当的解决途径。

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生物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生物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CAI动画、录像和生物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教学。有很多教师未曾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在课后花的时间较多,其实有时我们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

四、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因为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实验性质,不是定论,不是新教条,不是不允许质疑的结论,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因此,我们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五、对教学模式的反思

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种教学模式,每种教学模式都有理论依据,都有专家论证,可以说各有千秋,每一种教学模式的成功运用,都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反过来,无论选用何种模式,都是缚住了自己的手脚,教学内容的不同,学情、校情的不同,怎能用一种或几种教学模式解决,人常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句话有深刻的含义,它告诉我们不要被传统的刻板的模式所束缚,在抓住核心内容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同样可以帮助学生开启知识的大门,就像木偶剧的演员那样,手中的成就这样几根,但通过他们可以做出成千上万种的造型。

目前,新课程下关于生物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生物教学反思对生物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生物教师实现自我发展有效途径,也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通过反思,促使教师主动地将与教育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来,慎重审视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维、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师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自觉而有效的反思者,从而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作者简介:

7.新课程背景下历史课堂小结设计 篇七

一、图表式小结

这是从培养学生归纳综合能力出发, 通过图示或表格形式, 将课堂讲授内容进行概括整理, 突出重点地进行一定的归类、比较, 总结所学知识的一种小结方式, 主要有简一性图表、专题性图表和比较性图表。 (1) 简一性图表。是仅就某一历史事件或课本的一个单元的内容, 用列表方式来反映。例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通过列表格进行小结。

这样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形象直观、简洁明了, 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整节课的内容, 提高学习效率, 便于对新课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 专题性图表。是把同一历史阶段的类似概念、知识, 以专题择要归纳为图表来体现。如《走向整体世界》一课上完时, 我归纳了世界市场形成过程, 如下:

通过列表, 学生对世界市场的形成有个完整认识, 归纳、比较能力得到训练, 同时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归纳, 可以得出规律性认识, 即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3) 比较性图表。是指两种以上性质相同或性质不同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进行列表对比, 从不同角度、多方联系辨别分析, 寻求知识间的异同, 找出其规律而加以概括小结。如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这种小结方式有助于学生把零散的知识分门别类地串联起来, 理出线索, 使知识系统化,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的能力。

运用图表式小结要注意: (1) 导向性。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精讲重点内容, 不能面面俱到。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因为历史学科知识繁多及其知识之间联系紧密的特殊性, 许多教师只好各方面都兼顾, 所以在课堂小结时的框架构建就要体现本节知识的重点, 为学生后复习提供导向功能; (2) 程序性。因为是用图表形式对教学知识进行小结, 所以要讲究程序, 即在备课时, 教师就要做好相关课件, 设置好程序, 在作小结时利用课件展示空图表, 然后教师边提问边展示答案, 最后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切不可马上把一张图表答案都展示出来, 或者等学生回答完所有答案才展示, 不利于知识的巩固; (3) 系统性。在课堂教学中, 每一节课都有重点和难点。可在讲课的过程中, 为了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 还要讲授大量的与此相关的内容。一节课下来, 学生头脑里涌进了大量的零碎信息, 这些知识往往是不稳定的、不牢固的, 特别是新旧知识之间容易混淆, 产生理不顺的现象。因此, 教师有必要采取措施帮助学生对此进行简单的梳理, 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 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二、史料式小结

在课堂结束时, 给学生提供与本节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材料, 设计一些与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点相关的问题而进行课堂教学小结的方式。如学完《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一课时, 我展示如下材料:中英《南京条约》规定的五处通商口岸相继开放, 洋货涌入中国市场。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纱、洋布、洋棉“其质即美, 其价复廉”, 因此, “江浙之布不复畅销”“闵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江苏松江、太仓一带原是中国手工棉纺织中心, 素有“衣被天下”的盛名。鸦片战争以后, 由于洋布畅销, “松太布市消减大半”。东南沿海许多以纺织业为业的乡村已无棉可纺, 无布可织。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 十室而九。“洋布、洋纱、洋袜、洋巾入国, 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 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入中国, 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 皆为所夺矣”, 请阅读以上材料并回答:鸦片战争后经济结构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鸦片战争前后,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经济结构变化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什么影响?经济结构的变化对中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种小结方式丰富了教学内容, 有利于教材延伸、拓展, 有利于巩固知识, 有利于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 活用知识, 提高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史料分析的能力, 使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学习技能化, 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运用史料式小结要注意: (1) 针对性。即在史料选择上, 要注意与课堂所学历史知识相吻合, 材料不能过多, 难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相一致, 有利于学生阅读; (2) 原始性。在材料选取上, 要注意材料原文的真实引用, 切不可断章取义, 或为达到教师的意图, 而对材料进行有意识的改造, 这样不利于历史教学; (3) 适量性。是指依据“论从史出”的观点, 精造史料。历史教育知识容易大, 要在有限的课堂内处理好教材, 即要分清主次, 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这就要求教师在补充史料时选择典型史料, 不宜过多, 否则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三、启发式小结

通过钻研历史教材, 找出知识点的前后联系, 通过历史现象, 挖掘历史规律和本质, 给学生以启迪的小结方式。如《宋明理学》,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 我们进一步了解儒学在汉武帝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后的发展演变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 依然有所发展;隋唐时期进入更辉煌时期;宋朝时期, 程朱更深兴起, 儒学思想走向成熟;明朝理学发展新阶段, 心学产生。尤其是对宋明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典型代表、思想精髓、思想特点和“理学”与“心学”的比较等作了粗浅分析。那么接下来, 儒学发展又将走向一个怎样的阶段呢?下节课, 我们将学习《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通过小结, 学生对儒学发展有了比较明确的线索, 并对本节课所学的重点知识有了深刻印象, 又为下节课学习埋下了伏笔。

运用启发式小结要注意: (1) 目的性。即目的明确。课堂小结从历史教材的本身出发, 结合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或从重点、难点进行提示, 或从智力开发、思想教育方面予以引导; (2) 简洁性。小结教学要做到重点突出、切中要害、画龙点睛、恰到好处, 要在教学时做到干净利索, 语言精炼; (3) 启发性。小结要给学生以启发, 以激起学生努力探索的积极性, 做到“点而不透、含而不露、意味无穷”。如果把一节课比作“凤头、猪肚、豹尾”, 那么小结教学就应像豹子的尾巴那样强劲有力。

四、问题式小结

即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及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 设置一些综合概括的问题, 从而达到巩固新课的小结方式的目的。如在《新文化运动》一课小结时, 我提了三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 (1) 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 (2) 回顾19世纪晚期到五四运动 (1919年) 前后, 一些先进阶级先后提出了哪些救国方案? (3) 近代前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激进派对待儒家思想有什么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通过点拨和思考, 学生得出新文化运动前期“新”在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后期“新”宣传马克思主义。19世纪晚期到“五四运动” (1919年) 前后有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君主立宪制, 革命派走民主共和制, 资产阶级激进派学习西方民主、科学。维新派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学相结合;激进派则对儒家的传统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维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上层;激进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这样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消化课堂教学的相关知识, 锻炼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运用问题式小结要注意: (1) 自由性。要重视学生在小结中的主体作用, 紧扣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抓住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抛出有价值的问题, 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分组讨论, 各抒己见, 或在轻松、或热烈的氛围中, 加深对本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巩固; (2) 悬念性。在小结时, 教师精心设问, 有助于学生课后的主动学习;可提出一个或一系列的问题, 以一种悬念性, 有助于学生课后主动探讨;也可在小结时, 将问题引向更深入的问题, 有助于优生课后的自主学习; (3) 思维性。因课堂小结时临近下课, 学生的注意力由高度集中到逐渐分散, 渐渐变得心不在焉, 为此教师适时运用课堂小结组织好教学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通过巧设疑问、营造氛围,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8.新课程背景下教学须“三性” 篇八

关键词:人文性;交往性;本色性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理念必须全面更新,体现人文性,体现交往性,体现本色性。

一、体现人文性

所谓体现人文性,即在教学当中,教师应努力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精神,追求学生的发展。

教师应把学生看成一个独立的人,一个在思想精神上,人格个性上獨立的人。从生命的高度看,教师是一个生命,学生也是个生命,生命与生命是平等的,彼此之间所进行的是生命的交流与沟通。现代教育倡导尊重每个学生存在的价值,倡导教育的民主化与多元化,让每个学生的生命价值都得以体现。教师应努力遵循这个最高价值。

二、体现交往性

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与作者进行沟通,对作者的认识、思想、情感、追求、人格、志趣、品味、审美的格调等,或认同、或共鸣、或发问、或陶醉、或见仁见智、批注评判,这都是生命的交流与对话,学生在交流与对话中实现心灵的飞跃。教师要努力在这种交往的氛围中实现师生共同提高。

三、体现本色性

所谓本色,是指教学应该体现学科特色,注重与生活的结合,强调实践的原则。

1.体现学科特色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特质,只有把握了它,才不至于偏离现象。比如,语文学科的特质,即语文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标志,则必须站在语言形式的角度进行考虑,因为语文学习,其实主要就是围绕语言形式来展开的。只有语文课,才是以语言形式为切入口的,让语言内容为语言形式服务。因此,只有把握学科特色,才不至于使教学失去本色。

2.注重与生活相结合

教学活动的社会性决定了它必须与生活相结合,否则就是一种异化和背离。教学与生活的结合,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学要立足课堂,同时还看到其他各科、校园、家庭、社会,充分调动并利用广阔天地中有利于教学的因素;另一方面,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就会变得枯燥乏味和空洞无物,而结合了生活,就有了丰富的内容,就会牵动学生的心灵,就注入了充实的活力。

3.强调实践原则

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有助于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多种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良好品质的形成,从而实现教学的本色化追求。

总之,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理念应该体现这三个方面,即人文性、交往性和本色性,以期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9.新课程背景下转变教学方式的研究 篇九

结题报告

新城中心校科研中心执笔人:张亚萍

弹指一挥间,伴随着“十一五”的春风我们新城镇中心校的科研工作已经,经过了五年的教育教学的洗礼,在上级科研部门的指导下,在全体实验教师的努力下,我们已完成了市级一般课题也就是——新课程背景下转变教学方式的研究与实践,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学校一支科研型的师资队伍正在形成;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提升个人素质正在成为现实;奠基幸福人生的教师心理已经形成。取得了点滴成绩,现在工作己进入了尾声,为了让个级领导了解我们五年的辛勤工作,也为了能和全镇教师回顾我们走过的艰辛科研历程,下面我将“十一五”期间的工作做如下汇报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时代的呼唤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教育要转变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可见,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全面的新要求。新课改的要求

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从此,我国开始实施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长时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住处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有机结合,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3.学校发展现实的反思

我校一直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不断地探索教育管理与教育改革的方式和方法,总结出了一套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心理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以及学生扩招,教师扩员给我校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第一,课堂教学问卷调查结果表明: 33.8%的教师认为学生主体性缺失。自主性学习严重不不够,学生学习性不高。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与需要运用它们来完成的学科教材内容的教学不协调。

第二,部分老师思维简单化,从摒弃不尊重演算个性的“满堂灌”,走进了一个新的误区:课堂要热闹。于是,辩论式、角色表演、图示教学法等异彩纷呈,凡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都源源不断地引进课堂。而且,这种观念还有越演越烈的趋势,甚至成了“优质课”的典型特征,以便至课堂设计,特别是公开课,比赛课,老师们首先考虑的是能不能运用多媒体,运用哪能些方法,哪能些形式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不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以及教师自身的素质特长等等去优选、组合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课堂教学出现了“形式”重于“内容”的本末倒置的倾向。原有课题的深化

早在2002年,我校就承担了市重点课题——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的研究。在三年多的教学研究中,我们虽建构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模式,并且概括地总结了一些优化教学进程的经验,以及课堂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但大多只是凭经验从一般现象上加以分析,归纳,总结,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有效化运用以及两者的优化组合策略缺乏实效性研究,特别是对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缺乏深入的探讨,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其中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决策错误,时机不当,结果收效甚微;

⑵分组不科学,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势互补; ⑶规则不明,责任不清,“活而无序”,“活而不实”: ⑷进度难把握,场面难控制,完成不了预定的任务; ⑸教师不敢讲,退居二线。因为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教师变得不敢评了。结果,该引导的不引导,该点拨的不点拨,该解释的不解释,该指正的不指正,须掌握的知识模梭两可,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针对这些问题,我校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为此,于2005年12 月确立了以优化课堂教学方式,发展学生能力为目标的课题——新课程背景下转变教学方式的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课题中“教学方式”是指教学行为的方法和形式,指依据课程标准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是“教学方法的活动细节”如讲授法中的讲述、讲解、讲演;练习法中的示范、摹仿等。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课题研究的目标

(1)探索优化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2)构建一系列优质高效的学科教学模式。(3)建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理念。2.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调查分析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主要因素,反思并更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理念。(2)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式的内函与特征研究。(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式价值取向的研究。(4)新课程背景下的转变教学方式研究。①低年级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式转变。②中年级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式转变。③高年级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式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转变教学方式的评价研究。

①新课程背景下转变教学方式的评价标准研究。②新课程背景下转变教学方式的评价实施研究。③新课程背景下的转变教学方式的案例研究。(6)新课程背景下转变教学方式的案例研究。

重点:学科教学方式的转变;难点:总结和完善学科教学方法选程序。

(四)、研究对象:一至六年级全体学生。

(五)、根据课题的研究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是: 1.查阅文献法

在开展“新课程背景下转变课堂教学方式研究”过程中,带着明确的目标和问题,有目的地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获取理论支持和指导,以利于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一种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密切结合本职工作综合运用多种有效的研究方法,直接推动教育工作的改进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教师即研究者”“教师即反思的实践者”的理念必须在教学中得到落实。本课题将对教师和学生所从事的课堂与课外教学与学习的计划、实施、反思与评价活动进行研究。行动研究主要项目有:(1)《教案》的设计与实施。

(2)对作业批改的操作方法进行系统研究。(3)实验管理。3.实践研究法

即教师根据先进的教育理念,立足教育教学过程,进行实践操作,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反思、总结,产生新理论,指导新实践的研究活动。4.调查法

通过问卷和深入课堂听课等形式,调查了解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领导高度重视

常言道: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确实如此,我们新城镇历届校长都有超前的领导意识,总是走在课改,教改的前面。用科学的理念,推动全镇的教育教学发展。大家都知道,教育科研工作,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教育形态为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这就是说,这项工作需要漫长的时间,还要不断努力才能取得成果的一项艰巨性的任务,没有发展眼光的校长是不能支持和开展这项工作的。美国思想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说、就应当引导每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我们学校的校长就是这样。他们常说,通过教育科研的实践,有助于学校在更广阔的视野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师搞教育科研,既能广泛地了解各方面的信息,活跃他们的思维,提升原有的经验,又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学校教育科研能达到兴教、兴校、兴师的作用。为此,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始终摆在了学校发展的先导位置,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学校每学年每学期工作计划。

“十一五”期间,为了尽快更新教育观念,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用最前卫的教育理念指导工作。学校不惜资金投入,积极组织一线教师参加省、市、县的各级培训,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的机会。我们是06年开始进行本课题研究的,当时是中心校校长陈学会主管,先后派出主管副校长、科研室主任等教学方面的领导到市电机小学、县实验小学、冷云小学等地参观学习,派中层以上分管教育和德育的领导到教改前沿的四马乡两所中学和五所小学进行实地考查学习,并把带回来的资料、信息及时组织教师学习、观摩、研讨活动。

五年来,我校到外地参观、培训、听课的领导、教师近百人次。通过学习考察培训,使老师们的理念不断更新,对新课标、新教材有了不断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为我们更好的搞好教育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课题规范化管理

十一五开题后,新城镇中心校就及时制定了科培训计划,针对课题进行了骨干教师培训,让广大实验教师及时的吸取了科研信息,屏弃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教学方式的理念迅速形成。

“十一五”期间,学校进一步加强教科室的工作职能:制订全校教育科研工作的规划和方案,学校教育科研工作采取“校长室规划——主任室设计——科研室布置落实——课题组实施研究、检查”的四级管理模式,以校长室为龙头,以主任室为核心,以科研室为纽带,以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为主要力量,以课题组为基本单位,充分调动各方面主体力量进行教育科研活动。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建立健全科研机构、制度、措施。

(1)构建教育科研组织,形成教育科研网络,有利于科研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全镇各中小学校全部有科研组织机构,校长主管学校的课题研究工作。学校的科研工作在校长的领导下,以校教研组为龙头,以课题组骨干为中坚力量,各教研组长及校委会成员积极配合,教师人人参与,使学校科研工作的整体性与个体性研究互相结合,互相渗透,使我镇各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始终在规范运作。

(2)完善了一系列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实验教师 2.营造科研氛围,提升教学品味。

(1)从学习理论、专题辅导入手,加强教师的科研意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兴校之本。针对学校开展教科研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从学习理论入手,学校倡导教师学习“魏书生教育思想”、朱永新“新教育实验的理论与实践”、霍懋征“没有不可教育或教育不好的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等相关资料。不定期,不定时的教育新思想、新动态培训是业务学习的重中之中。定期每学期一次业务讲座也成了主管科教研领导的业务范畴。还要求中青年教师人人写心得体会,对本校的教育教学提出建设性意见。(2)强化教师写教育随笔。

教育随笔能激发教师的职业热情,让教师享受到教育的幸福;教育随笔能激发教师的潜能,让教师不再是被动的发展。我镇号召在职一线教师人人写教育随笔,并且有计划、有检查。在写教育随笔这项活动的开展上中心小学表现得犹为突出,以校长为龙头的每周三篇优秀随笔的演讲活动是周五晚全体教师工作总结会上必备的项目,并且校长挂帅,从青年教师到即将退休的老教师人人参与,个个响应。

教育随笔的意义已经超过了简单的文字记录,已经形成了一种职业乐趣。它不单单是对课堂教学感悟的回顾,而且也包括了反思教育行为,融洽师生关系,营造学校民主氛围„„我们已经坚持五年了,教师在这项活动中剖析自我,完善自我。(3)以科研课题为导向,开展转变教学方式活动。

①为了让教师领会新课程、新理念,新方法,我们开展了教师论谈活动。十一五期间我们开展四次大型教师论谈活动。

A .城乡差别,让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城里孩子的待遇我们开展了第一次教师论谈——城乡交流。这次活动是在启动和佳市电机小学手拉手活动基础上开展的。通过两学期的教师进城学习、待培,让教师感受到了城里教师的知道能力,激发了自己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所以论谈谈的深刻可操作性强。

B.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深入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整体推动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的提高,探索出一条具有我校特色的教、改、研密切结合、相互促进的新路子,结合我校教学工作实际举办了《如何构建理想课堂》、《如何构建和谐课堂》教师论谈活动。教师的发言,让新课改的课堂充满活力,增添了鲜活的血液。

C.们的对教师理论学习是逐步形成,在理想课堂、和楷课堂的基础上我们为了打造个性化的课堂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让你的教学更有魅力。这次论谈活动,让教师加强了自身修养的理念,懂得了课堂是一门艺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地不会教育的老师”。D.当前,我们正常处在新课改前沿,很多多教师认为工作压力重、职业生活单调、工作量经常处于超负荷状态、身体状况经常处于亚健康状态,所以影响工作效率,前进步子迟缓,更有甚者,停滞不前。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又一次开展了《幸福人生快乐生活》教师论谈活动。这次活动让教师懂得了教师的教育人生的幸福就是在教育活动中让自己愉悦的境遇和使自己感觉温暖的事实。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 由于自身的职业理想得到一定程度实现, 并由此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感和自我愉悦感, 将决定着他对待工作的情绪、投入程度及工作的意义。②课题的研究要在课堂上找到亮点。

课题的研究不能只限于纸上,要在实验中检验,并且应用在课堂中去,每学期每个实验教师的汇报课都要有自己的特色。于海燕老师的朗读教学与众不同——读、读、读,老师的新术,让孩子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李科雪老师的找、找、找,规律遍地跑,让孩子体验到了数学中活动中到处都有金钥匙,它是是攀登科学高峰的阶梯。;谭海燕《Where is wangwang?》的教学设计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对外语那种陌生感荡然无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曲春峰老师在教学《少年聂耳》一课时采用新课改,新课堂——对话、开放、感悟的方式让少年聂耳酷爱音乐的形像和那美妙的音乐潇洒的孩子的大脑中回放;王微老师一节《导体与绝缘体》把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的激情激发了——好奇心、求知欲,合作意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

语文课题组的《快乐识字》确立了低年级“234集中识字法”.“2”指两个渠道.即:课堂内识字和课外识字(环境识字)并行,相辅相成.课堂内识字重在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学生识字能力,这是学生识字的主渠道.除了课内的识字教学,我们还应该积极倡导学生在课外生活中识字(即环境识字),课外识字的范围很广泛,如路上的广告牌,食品包装袋,校园宣传栏,电视上的字幕,报纸,课外读物等等,都是学生生活识字的载体,我们通过晨读时间说一说,读一读,认一认等形式,每天都让学生把收集到的字在小组内交流,自制生字卡片,不断复习巩固,不断扩大识字量.“3”是指教师识字教学中必须渗透的三个理念.《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实施建议中提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为此我们在识字教学中注意渗透三种理念:一是方法领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识字教学最重要的就是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我们在教学中,注意教给学生借助拼音认读汉字,用查字典知其音义等方法;注意让学生尽早了解汉字的结构规律,音形义的内在联系和特点,以帮助学生更准确,更有效的识字;同时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自己总结一些识字方法,如用换部首,猜字谜,编识字口诀等方法来识字认字.二是集中呈现.课堂教学中打破一个字一个字教学的惯例,把一堂课中需要认识的汉字用课件或其他的方式一下子全部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便于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发现规律,提高识字的效率.三是学用结合.识字教学一定要注重识字和写字紧密结合起来,识字和词句结合起来,做到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而不仅仅是单独的孤立的识字.“4”,是指识字课堂教学中的四个步骤:

一是复习引入.上课前,教师把本节课内需要认识的字进行认真揣摩研究,找出和以前学过的字有联系的部首或熟字,进行复习,为下一步集中识字打好基础.二是集中识字.把本节课中需要识记的字全部呈现出来,先让学生自学,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结合上下文或工具书了解字义,然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方法来寻找规律,记忆字形.最后小组合作,集思广益.让学生汇报字音,字形,字义的自学情况,大家相互借鉴,相互切磋,教师适当加以点拨.三是学用结合.让学生在识记字形,字音,字义的基础上进行组词,造句加以运用.分三步走:第一步先学课本上的词,朗读课本中的句子;第二步就是要仿造仿写,积累词语和句子,锻炼发散思维.第三步是情景运用,充分锻炼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四是指导书写.采用一看二描三对照四练习的写字方法.一看:看间架结构,看笔画笔顺,看字在图形格中的位置.二描:在图形格中进行描红.三对照:把自己描红的字和范字加以对照,找出不规范的地方,进行修改.四练习:然后独立在田字格本上进行练习。

数学课题组“激发兴趣,体验成功”的五种成功经验让孩子们的数学学习兴趣有的快速的提高。第一,提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可持续性学习。教师通过给学生可操作的获取信息,分析讨论,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机会,使他们对数学问题产生一种迫切要解决的心理状态。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思想和方法;第二,创设“合作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未来的社会需要广泛的协作,未来社会的人如果不懂合作,不会合作,只知养尊处优,把自己闭锁在个人的小天地中,缺乏交往,心理脆弱,是难以做出成绩来的,甚至难以生存。“合作学习”使他们懂得如何尊重别人,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如何分享成果当中,既能肯定他人,又能表现自己,从而培养一种分手友好的竞争精神。为了促使学生合作交流,可把原来单一的班级授课制逐步转向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小组学习的组织形式,具体做法是:①合理分组。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分组原则,为便于交流讨论,把座位相邻的同学编在一组,每组选一名组长,尽最大可能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②明确小组合作的目标。合作学习是由教师发起的,教师不是合作诸方中的一方,他只是一个“旁观者”。这种特征决定了学生对合作目标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理解了合作目标的意义,才能使合作能够非得进行。因此,每次合作学习都要明确提出合作的目标和合作的要求。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人都必须有一定的责任,以免责职不分,使小组合作流于形式;第三,走近生活,提高应用能力。数学问题在实际中无处在,无时不有。比如春节刚刚过去,老师五问学生:你们中有没有出去旅游的呀?能不能给大家讲讲你的收获呢?待充分肯定出去旅游的学生所介绍收获后,接着说,我这里也带来了几位同学的旅游收获,你们想不想知道呢?学生此时兴趣正浓,顺势播放画面,引出旅游团购票问题;第四,提升知识结构与科学方法的系统研究

数学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活动过程来进行,就要自始至终让学生处于积极创造学习的状态。教师要高度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即方法的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不失时机地加强学生探究时思维训练是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为什么”进而“发现什么”的问题,通过思考、研讨、质疑、探究、发现,调动学生积极因素,激发学生积极因素,激发学生大脑思维,从而有助于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全面发挥,发展学生的综合智力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与能力。真正达到“以活动促创新能力发展”的目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常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数学知识源于创新,又促使人们进行新的创新。在目前的实践数学课本中,大量存在着能训练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素材。如果教师能仔细研究教材,挖掘教材,把“吃透”了的教材内容作些“手脚”,形式翻新,做到源于教材,活于教材,而又不脱离教材,给学生尝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锻练机会,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变被动的“听而得之”为自主探索的“思而得之”,就能把课本知识变“活”,把课堂气氛激“活”,把学生教“活”;第五,注重课堂教学的“空白效应”

(中国教育报载文)目前许多课堂教学仍然没有摆脱“教师累、学生苦、负担重、效率低”的困境,课堂教学上依然存在着“讲解如山”、“练习如山”这“三座山”。

这三个障碍,阻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弄得人人“身心疲惫”、“不堪重负”,必须推翻。心理学告诉我们:“满堂灌”的教法极易使学生产生生理和心理的疲劳,容易引起学生的“分心”现象。而留下“空白”,学生就可以从中得到积极的休息,由听转为思。

英语课题组《他们是课堂的主人》总结出了方式来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掌握英语语言的特点,让孩子能说会写,对它产生喜欢的情感。(4)不断探讨,积累经验,逐步完善。①教案、学案一体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长期以来,教案只是教师个人用以施教的方案,教师自己清楚,学生却不甚明了,学生只能被教师牵着走、缺少应有的主动权,难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实施新的备课模式为: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设计教案,优化学案,两案分离,师生共用(学案)。即:备课组长统筹安排主备教师(骨干教师)。主备人提前一周将学案初稿打印出来,并提出教案的设计意见,交备课组长初审,备课组长提出修改的主导意见,利用集体备课时间,组织全组成员讨论、充实完善,定稿后印刷发至教师、学生人手一份,师生共用学案,实施课堂教学。实施教案、学案一体化以来,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提高了,厌学现象减少了,学习成绩有明显的上长升趋势。②践行新课改。

各校的科研工作是在科研骨干的动带动下开展起来的,针对一个转变教学的新方式,全组成员都会积极的参与讨论,论证,形成方案,在措施中不断总结,完善。06 年我镇开展了“课堂合格验收”活动。

当时,全镇各校是刚刚合并的第一年,教师和学生的基础都不相同,针对这一特点,校长没有“拔苗助长”而是循序渐进,先进行“课堂合格验收”活动,提出了课堂的基本要求——遵循教育规律,符合课堂教学要求。优秀者给予表彰鼓励,对课堂教学稍差的进行定期培训,及时的理顺的教学常规。

07年根据新课改提出要求提出“践行新课程理念优质课展示”活动。

接受新课程,在思想上就要树立新的课程观、教材观和教学观,然后落实在行动上。对这三个方面认识的不足,是我们科、教研面临的一大困,因此我们开展这次活动。通过活动让教师认识到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决定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决定学习质量。只有改变教学方式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08年至09 年在原有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又开展了名师评先活动,用名师的效应带动教育教学。我们把有个性化的教案及上优质课展示突出的教师评选为名师:县级有刘兵、于海燕等6 名同志,镇级有杨春香、王微、李科雪、王晶波等6 位同志。③积极编辑校刊、向上一级输送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为了总结经验,解决教学中的疑惑,给全镇教师打造交流的平台,我镇从05年开始就创办校刊,至现在已经在全镇各校发行14期。内容丰富多彩,有领导的管理——感悟、实践、探索专栏;有展示教师案例、反思、教学心得学习反馈——教师随笔专栏;还有学习外地经验,掌握时事信息、倾听专家讲座平台的——他山之石专栏;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家校共育专栏,给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交流的平台。校刊的发行在全镇教育教学中真正起到了交流、引领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008年是科研成果闪光的一年,我们不单个人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集体也硕果累累。我们向佳市教育周刊集体一次投稿26篇被采用,并在2008年第3-4期上发表。科研的成绩调动着广大教师向上的积极性,他们随时总结自己的工作情况,反思工作中的误区,不断轻装上阵,改革着自己,推动着教学的发展。

每学期每个实验教师的一篇阶段性课题总结,都保质保量的完成,效果特别显著。及时的总结了十一五期间科研课题工作的进展情况,为科研成果得到了正确推广垫定了基础。

三、教科研成绩显著五年来,我们扎扎实实地搞教育科研,教育科研给我们带来的收获和成功。通过系列活动,“十一五”期间我校培养出了一批科研上有成就、教学上有特色的骨干教师——于海燕、谭海燕、刘兵、冯玉平、王晶波等。特别是青年教于海燕,撰写的《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熟读指导》一文,被中国教育教学丛书编委会选入《基础教育理论研究论文精选》一书中。她能运用自己的科研成果指导课堂教学,几年来她在全县举行的“春花杯”教学竞赛中多次获市级、县级大奖,青年教师李冬雪、王微、谭海燕、刘兵等都获得优异的成绩。五年来累计共获各级作课证68个,论文证73篇。案例、反思、说课等证书123件。成绩的取得只能让我们更要加倍努力,总之,“十一五”期间我们扎扎实实地抓了教育科研工作,在教育科研实践中求得了新的生存和发展,取得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教学水平的升华。

四、不断的反思。

回顾五年的科研路,我们觉得科研工作:

(一)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立足校本,让科研有再生的功能。教育科研是学校教育科学化的需要。只有科教才能兴国,科研才能兴校。那种只知用功,不讲方法;只传授知识,不培养能力;只重智力因素,不重非智力因素的作法是不科学的。但是,盲目的领会教改精神,脱离课堂实际,形势化的被动研究,导致课堂教学走了许多弯路,影响了教学成绩的提高,甚至滑坡,出现生员减少,生存能量力削弱等现象,也是改革大不为。因此,课改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立足校本,让科研有再生的功能。

(二)课题的研究必须形成一条锁链,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通过近五年的研究活动反思出:课题的研究必须形成一条锁链,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在课题确定后,首先让大家明确的是我们研究的目的、锁定的方向,立足的阵地;其次制定可行的计划、方案、措施;再次,及时总结经验,表彰先进;最后肯定成绩,推广科研成果。

(三)科研和教研一定要融为一体,科研才能发挥引领作用,教研才能有效推动科研的发展。教研,即指教学研究。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从纵向上看,教研是教育科研的基础,教育科研是教研的发展;从横向上看,教研是教育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科研包含着教研;从两者的作用来看,教研给教育科研提供条件,丰富教育科研内容,教育科研促进教研,指导教研工作。所以,科研和教研一定要融为一体。

10.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反思 篇十

靖远三中

展宗程

新课程内容改变了过去的‘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主要特点有:

1、强调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保护探索兴趣

例如,每章都有精彩的导入,旨在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导入有的浅显易懂、幽默风趣,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物理学习;有的高度概括,从科学技术的现代应用开始,启发学生思考;有的则从身边的生活现象出发,指导学生从不起眼的小事思考物理学的问题;有的导入展示了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之产生学习兴趣;有的则从物理学史的角度将学生引入课堂。教材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加强物理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这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就在身边,物理学融进了我们的生活,物理学对社会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同时也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探究,注意从身边现象探索物理规律,注重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兴趣与能力。

2、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物理学核心概念的建立。

教材继承了我国物理教材的优势,强调教材的科学性,严谨性,注重教材知识结构的逻辑性,循序渐进,注重内容表述言简意赅、条理分明、深入浅出。充分体现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目标。

3、强调知识的构建过程,注重培养物理实验、科学探究能力

教材体现于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从整体结构上为学生的自主发展留下了空间,非常注重学生实验、演示实验、有趣的小实验和低成本实验的引入,这不仅让学生们学到物理知识,而且还让他们经历一些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由此看出,物理新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现代科学知识发展的日新月异,教师不可能在学校教育时间里,把物理学的事实和原理都传授给学生.但是让学生理解了科学的过程,就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依靠自己主动获取科学知识。

新课改前,我校积极地提倡“启发式”教学,坚决地废除“满堂灌”,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学习成绩的提高只能代表学生“获得到了更多的知识”,意味着这批学生将来会比较顺利地步入大学的殿堂。但是这些学生离开学校、离开了老师的怀抱,究竟有多大的能耐?他们能否在人类高科技的激烈 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我们的教育真的成功了吗?真的无可挑剔了吗?笔者经过反复的学习和论证,深深地体会到,教学成绩只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这一维目标。让学生动起来,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人,这才是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

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可从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教学基本策略方面进行。

第一、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第二、教学基本策略方面。

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程下物理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

1、物理课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2、做好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

11.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英语语音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 英语语音 对策 教学

一、引言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英语的新要求

根据新课标的标准对英语的要求偏向于应用。在英语的学习中,不仅仅是注重传统标准中写和读的能力,还加入了听与说的能力。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此外,新课标对于教师教学的传统模式提出了不小的挑战。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注重读与写能力的训练,培养出了部分“哑巴英语高手”,不仅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不符合社会对学生的英语能力的要求。因此传统的教育模式并不能适应新课标对英语教育的要求。

二、英语语音教育概述

英语语音的重要性

英语作为拼音文字,其读音完全可以反映其拼写规律。因此英语语音的学习不仅是英语学习的基石,也是英语新知识学习、旧知识串联的桥梁。英语语音的学习还能促进英语的读,写,听,说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在词汇量累积上的作用更是明显。同学们通过音标学习可以达到辅助记忆单词的目的。

三、英语语音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语音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的教学方式中针对英语语音的教育方式只有两种:一种是通过老师的领读与同学的朗读训练,另外一种是对单词听写的强化练习。但是这两种模式都存在着不同的缺点。比如在老师的领读过程中,同学们只知道读音,并不了解读音产生的原理,这样会造成同学们对单词读音的机械记忆,在之后的应用过程中很难将读音与意思、拼写等其他的因素连接起来,而造成应用障碍。

2.考核模式不健全

目前受旧的教学标准的影响,还没有完善的英语语音考核机制。往往是在对其他项目的考核中兼顾着对读音的考查。比如在考试过程中对听力的考查中需要一定的读音基础。但并非是针对语音的考核,在平时对课文的考查也是对读音的考查之一,但是同样的不是具有针对性的对语音的考核。语音往往遭到老师的忽略,只要同学的读音差不多老师均按过关处理,并不主动纠正其读音上的错误。有的教师甚至采用默写的方式进行考核。这样就使得英语的读音在同学和老师的心目中的地位降低。不能达到很好掌握的目的。

3.练习方式的缺失

目前,同学对英语读音的练习方式比较单一。绝大部分同学仅是利用课堂上对单词的朗读,对课文的朗读来达到练习英语读音的目的。而在课下却缺乏练习。只有少部分同学在英文单词的背诵过程中会对单词的读音加以练习。大部分同学连这个过程都没有。而由于学校在英语语音的教学过程中不是很重视也没有相应的考核与评价措施,导致同学对英语语音练习的忽视。

四、新的英语语音教育模式的建立

1.增加英语语音教学模式

⑴继续加大对单词语音的教学强度

增加在课堂中的单词朗读时间,利用课下,自习的时间使同学自发的组织单词朗读练习。在不断的朗读与记忆过程中不仅让学生掌握一个单词的读音,还要建立在学生心目中读音与单词意思的一一对应关系。

此外,通过朗读长篇文章来锻炼学生在英语文章的读音规则下的断句、语音等方面的练习。定期通过课前的课文阅读或者基础英文原版小说的读书会等增加同学对语音的重视。

⑵重视基础教学工具

在课堂中不仅要学习与强化英语单词的读音,还要针对英语音标进行讲解。让同学们达到独立使用音标和拼写的工作。能够锻炼同学通过教科书或者字典进行英语自学的过程。

2.建立英语语音的考核机制

⑴背诵考核的模式

通过对英语课文背诵的模式进行英语读音的考核。与传统英语课文的背诵不同,老师在同学背诵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对同学的语音进行纠正,在掌握了文章内容的同时还让同学们掌握了读音的规律。

⑵建立口语考试系统

应该由学校或者教育的主管部门建立一套完善的、针对口语的考核机制,并且通过各种手段使其行之有效。这样才能激发同学们学习英语语音的激情与动力,也能够引起老师对英语读音的重视,使英语的口语教育落到实处。

3.开辟多样的练习模式

除了在课堂中阅读英语单词和英文课文外,还要增加同学们在课下练习口语与使用口语的机会。比如经常举办一些有英语老师或者外教参加的英语讲座或者英语茶座会,让同学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与老师进行交流。沟通的过程就是对英语读音的纠正过程。此外建立英语角,定期组织同学利用英语进行交流。这样既提高了同学的学习兴趣,又增加了同学们的练习方式。

参考文献:

[1]张锐锋. 句中语调——英语语音教学中的难点[J]. 科技信息,2010,(3).

[2]朱润林. 重视英语语音教学 增强学生英语学习能力[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3).

12.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拓展教学浅析 篇十二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拓展教学,误区

新课标颁布以来, 拓展已成为语文教学的时尚。几乎每节语文课都有拓展延伸。尤其是公开课, 拓展教学似乎成为了主旋律。诚然, 拓展对于语文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语文教学中意识到拓展教学的重要性, 也是一种进步。只是很多一线教师没有真正领会课标的内涵, 对这一教学策略的使用出现了一些误区。本文就语文拓展教学的一些误区进行归纳总结, 并找出此现象背后的原因, 就此提出相关的补救策略或措施。

一、语文拓展的误区

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师要有大语文教学的理念, 实施开放式的教学, 这就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既要立足于文本, 又不能拘泥于文本, 需要向课外拓展延伸。但目前看来, 语文课堂教学中仍然有不少不着边际、高耗低效的拓展教学的误区。

1. 偏离语文特性的拓展

新课程提出了一个崭新的理念: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这就要求语文与其他课程沟通和联系, 需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适当的拓展。但是在实际操作中, 一部分教师却走了极端, 只要一出现跨学科的知识点, 他们就大肆延伸拓展。从而忘记了自己在上语文课, 忘记了语文姓什么。于是在课堂上, 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上, 很多教师都是以眼花缭乱的多媒体展示代替对文本的阅读, 以大量的延伸拓展、跨学科的整合来代替对文本价值的重视, 而与文本的对话、对文本价值的探讨、对优美语句的品味和鉴赏反成了陪衬, 不是蜻蜓点水就是走马观花。

比如说在学习“探究科学的奥秘”这一单元的时候, 有位教师在课上花了近半节课的时间介绍“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光子”等等物理学上的术语。接着用多媒体投影出原子结构图, 诠释了基本粒子和原子核的关系。他在前面天花乱坠, 学生在下面如坠云里雾里。

有的教师喜欢把音乐引入课堂, 说要让语文课堂洋溢着欢声笑语。诚然, 音乐在课程教学中的使用有着不少作用, 比如为文本的欣赏创设一定的情境, 有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但是, 作用再大也只能是辅助作用, 可是有些教师并没有意识到。比如教《琵琶行》, 要让学生谈民乐知识, 观看琵琶表演视频, 唱流行歌曲;学习《贝多芬传》, 语文课上普及交响乐知识, 听莫扎特、巴赫、李斯特和柴可夫斯基。

2. 拓展过于匆忙, 喜欢以多取胜

拓展是针对教材和课堂教学而言的, 是在研读文本后的自然延伸。有的老师不是很明白, 没有带领学生充分研读课文, 就匆忙去延伸、拓展。

有的老师认为, 拓展延伸要多多益善。其实不然, 拓展延伸的关键在自然、精要。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有的老师在拓展延伸时不由自主地就和考试连接上了。把各种题型一股脑儿塞给学生。这样的拓展, 表面看起来老师是别具匠心, 但是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是难以完成的。这样只会让学生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3. 拓展形式过于单一

目前语文教学的拓展, 形式过于单一, 基本是一种横向的迁移, 追求的是内容相同、相似或者相反, 有些类似于比较阅读。并且拓展多数呈现于结课阶段, 时间上比较仓促。

4. 拓展漠视学生的实际

有些老师在进行拓展环节时, 往往忽视拓展内容与学生认知、情感实际之间的平衡。虽说两者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但是拓展的内容不宜过于拔高, 如果其内容与情感的表达远远超过了课文文本, 超出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的话, 学生所习得的知识和能力就无法进行有效的迁移。再者, 由于拓展文本的内容与情感过分高于学生的实际范围, 使得学生无法正常理解。这样, 势必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从而适得其反。因此, 有效的拓展应该深浅有度, 难易适中。

比如一位老师讲《孔子游春》。这篇文章中孔子论水的部分是重点。于是拓展了孔子的名言:“遍予而无私, 似德;所及者生, 似仁。……其赴百仞之谷不疑, 似勇;……其万折必东, 似意……”乍一看, 课堂洋溢着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老师本想想通过拓展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但学生读完这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后, 会更加茫然。

二、拓展误区出现的原因

语文老师设计和运用拓展教学这一环节的初衷不错, 但在具体实施时, 却出现了各种误区, 这是什么原因呢?任何问题的背后都蕴含着深层的原因, 找到了原因, 也就能很快解决问题。

课标中有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些文字的出现, 使得不少老师出现了认识上的偏差, 从而将语文教学的任务泛化, 使得教师离开语文学科的特点而剑走偏锋。实际上,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不是光靠语文学科就可以完成的, 这还需要家庭、社会、学校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因此在教学中, 要明确语文课的宗旨和主要任务是什么。要记住,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

三、语文拓展教学的原则

1. 明确语文学科的任务

通过分析知道, 有些教师将语文教学的任务泛化, 使得语文课失去了语文味。因此, 我们首先要实事求是地确定语文学科的任务。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则。新课标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的首要责任就是要做到让学生个个善于使用语文这一工具, 同时让学生在学习和使用语文的过程中, 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教育。虽说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 但是不能把人文性当成一个筐, 什么东西都往里装。我们要学会给语文教学任务适当“减肥”, 还语文教学任务本来的面目。明白了这一点, 才能有效地避免教学过程中的无效拓展。

2. 拓展要植根于文本

语文课堂中的拓展教学不能脱离文本, 问题的设计要植根于文本特定的人物、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情节、以及基本的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

3. 拓展要适时

孔子说过:“不悱不启, 不愤不发。”说到底要强调时机的问题。同样教学中, 也要注意拓展的时机, 要在学生困惑的时候拓展。切忌在学生的困惑尚未形成的时候进行拓展。

还有就是不少老师把拓展放在要结课的时候, 这样只会显得仓促, 并且对语文教学起到的作用甚小。

4. 拓展要适量

如今, 传统的满堂灌已经成为过街老鼠, 但打着人文性旗号的满堂灌却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有些教师在教学时, 设计的环节非常巧妙, 拓展的内容非常丰富, 可学生没有太多的时间来用心品读和融会贯通, 只能蜻蜓点水, 草草收场。表面看起来, 这样的拓展挖掘了很多好的教学资源, 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尽管新课标要求“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但过多的拓展, 只会挤掉学生的许多时间。让很难去全方位认识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 也无法品味优美的语言文字。因此, 拓展要适量。

5. 拓展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教育是复杂的, 教师必须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都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体差异, 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好自己的课堂, 做到因材施教。

新课程下的课堂拓展, 正在被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所实践着。笔者认为, 大家在追赶时尚的同时, 更有必要把热情沉淀为理性。在问题中思考, 在思考中实践, 在实践中反思, 在反思中前行。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创造出有效、有价值、有发展空间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徐键.拓展创设语文课堂教学的别样精彩.语文教学通讯, 2008, (3) .

[2]朱昌元.试探语文课程资源新视野的拓展和利用.教学月刊, 2004, (07) .

13.《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篇十三

禹州市第二高级中学

侯丙锋

今年是我们河南省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的第四年,也是我们河南省实施新高考的第二年,我也在探索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如何实现历史课堂有效教学、怎样应对新高考的挑战中走过了三年多的路程,下面就结合我自己的体会就新课改背景下如何进行历史教学问题谈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第一,要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领会课标精神

在过去的“大纲”教学时代,教学大纲对教学知识点作了详尽的要求,对教学顺序也作了严格的规定,教、学、考均以教材为依据,大家只要按教材顺序把内容讲深讲透,教学任务就完成了。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而且,现在的情况是“一标多本”,仅我们省就有四种版本的高中历史教材,教材版本不同,教材内容也有区别,但高考试题是一样的,况且新课标全国卷全国今年有14个省份使用,其他省份也有很多版本的教材,那么高考试题只能依据《新课程标准》来命制,因此,研究课标和《考试说明》应成为高中历史教师当前的日常性工作,认真领会新课标精神。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提出了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中最大的亮点和特色就是过程与方法这一点,强调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并且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第二,要依据《新课程标准》来组织实施教学,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而新课标的理念在2011年的高考中已经有所体现,尤其是过程与方法这一方面,例如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的第41题,就强调运用多种方法多角度论证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因此,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必须依据《新课程标准》,来组织实施,具体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教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学科教学的三维目标,这就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的教学目标集中体现了“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例如,新版高一历史教材进行复习时就可以以专题形式重新整合了教材,淡化处理一些学生难于理解的理论和概念,精选内容,删减一些偏、难、繁、旧的知识,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条理线索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和建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地配合他们的学习,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后设计“阅读与思考”栏目,把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倡导让学生对自己学习要求的把握和选择。活动课的安排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这种课型以探究性学习为主要特征,即在历史学习中,学生通过形 式多样的探究活动来获得知识和技能,强化学生不断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观念,使学习历史的学生都有所进步,有所发展。体现在课堂教学理念中,教师应作为一名学习者和参与者,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尽快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加强学习和进修,尽快提高专业化水平,以适应新课程需要。

(二)要实现课堂的转变,课堂教学过程要实现由教师教的课堂向学生学的课堂转变,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和快乐学习,让学生参与和体验学习的过程,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创设多种有效的活动,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等能力,是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具体表现为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多种有效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活动的形式主要有探究:多数以问题趋动为主,注重问题设计的趣味性、思考性、挑战性,在教师引导下就某一历史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对于学生在学习中活跃思维、深化认识、发展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实施的过程中,一般是在教学难点、疑点处设计讨论,给学生三至五分钟交流时间,然后再让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再加以点评。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是有些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比较散漫,不得要领。往往给人的感觉是流于形式。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在教学实践中我逐渐感受到在讨论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有梯度,有思考性的问题。讨论题要具有启发性,能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使其思维有一定的自由度。问题一般涉及三类:一为史实性问题,学生可以用简单的语言表述。二为解释性问题,根据教材可以基本解释清楚。三为评价性问题,学生要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通过研读补充材料,经过思考得出结论(每一学生的结论可能是不一样的)。这一类问题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愿望,拓展学生的思维。例如,“如何评价洋务运动”、“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等。互动:突出表现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合作:小组分工,通力合作,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欣赏:倾听或观赏与本课有关的影视作品、音乐和图片。展示和展讲:通过角色扮演,再造历史场景,感受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交流:交流各自学习的心得体会和感受,以及方法和技巧,从而实现共同进步。

第三,要适当采用多媒体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教材中语焉不详的地方,课堂上单纯的说教,很难让学生真正的深入理解,突破难点。网络中大量的图片、视频短片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只要认真地加以收集、整理,恰当地运用,就可以变枯燥的历史“一言堂”为生动的历史“大观园”。如在讲《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课时,红军长征和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难点问题,课本上对本部分叙述简略;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上的资源,搜出了历史地图,采用路线方向的移动、区域颜色闪烁、图片、视频短片的插入等演示方式,使死地图变活。学生积极认真的参与其中,兴趣很高。在课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好情境,就能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动态的文字,动感的画面以及优美的音乐,生动的解说,一幅幅历史画面生动地呈现在眼前,可以很容易地将学生带入到历史的氛围当中。对于现代的高中生来讲,用老一套的方法讲述他们熟悉的东西,学生肯定觉得枯燥无味,而多媒体网络教学恰恰克服了这一弊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 性,达到了课堂改革的目的。另外,使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解决时间紧的问题,同时也可以使用视频、丰富多彩的画面去调动学习主动性,并且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第四,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适应新课程的必然选择,新课程新课程的实施对历史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历史教师使用的教材具有开放性,并且要求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充分展现主动性,要求历史课堂具有生活化倾向。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虽然少了一些传统的羁绊,但只有对自己的历史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才能增长历史教学智慧、加快自己的专业成长。即使工作多年的老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必须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因为过去的许多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正在受到新课程的挑战。我们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在不断变化,使得原来自认为很出彩的教学设计变得不合时宜。特别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不同的学生,他们的成长环境各不相同,他们各有自己的历史知识结构、历史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他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也是动态的,这些都是教师在备课时很难准确预料的。教学环境中的其他因素,如班风、学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后的教学反思则在一定程度上会让你保持可持续性教学效应,并弥补历史课堂上留下的遗憾。

总之,历史新课程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该是学习潜能的开发者,课程改革的研究者,教学艺术的探索者。换而言之,就是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者中的首席”,而不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的传统角色。

河南省禹州市第二高级中学

侯丙锋

邮箱

504734064@qq.com

电话

14.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方式 篇十四

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区的历史课程由三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组成,都属于专题史。必修课的三个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像这样的一些专题史,与通史比较,因为研究的范围、空间更加广阔,也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另一方面,因为课程知识的广泛性和学习内容的选择性,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即告知学生在历史上的某年某月发生了什么事以及重要人物的事迹等等已经不合时宜了,历史教学必须进行变革,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存在许多问题:

1、在教学目标方面,不重视课程标准的使用,在能力目标的界定、范围、内涵、表现形式以及各项能力要求与教材的结合上存有很大差距,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存有盲目性和随意性。

2、在教学内容方面,知识构建是书本知识系统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不注意建立知识结构,忽视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忽视主干知识的深化、升华,不能把新知识及时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知识的传授完全为考而教、为解题服务,忽视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3、在教学方法方面,忽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忽视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过分强调教材知识的讲授,而忽视对学生学习方法指导;课堂教学超负荷、“满堂灌”,过分强调老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教材、方法、能力三者关系摆布不清,处理不好,影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

4、在教学手段方面,忽视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媒体的使用,满足于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手段。

5、在教学效果方面,以延长学习时间为主要形式,以牺牲学生生动活泼发展为代价来提高教学效果。

为纠正上述存在的问题,有待于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认真落实新课标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出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具有十分的必要性。

二、新课标历史教学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1、启发性原则。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意识,将启发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重视教方法、导思路、激兴趣、诱思考,重视直观教学对学生的启发作用,鼓励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及时反馈矫正,及时总结。

2、主体性原则。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已具备的思想素质、智力能力、独立性和自主性的作用,把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学会学习”作为扎实执教的最主要任务之一,并要求教师在备课和执教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

3、民主性原则。要求教师面向每一位学生,建立起师与生、生与师之间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合作中完成教学任务。

4、发展性原则。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方面,研究学生的认知障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学生在自觉地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重视自身利益的发展,尤其是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

5、实效性原则。教师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紧紧抓住课程标准,以教材为载体,写出最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

6、系统性原则。历史知识的错综复杂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困难之一。但是,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必然性又决定了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历史教学应该使学生了解历史的发展线索,认识现象的因果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有序的、系统的掌握历史知识。

7、史论统一原则。历史科学是材料和观点的统一,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是历史知识教育价值的核心所在。在教学中,不但讲清史实,还要讲明观点和道理;不但教会学生学会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处世做人。要重视和坚持论从史出的认识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唯物史观和科学品格。

8、古为今用原则。了解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现实;学习历史,是为了继承人类的宝贵遗产,建设和创造美好的未来。历史教师应善于将历史和现实、未来相联系,引导学生面向祖国的现代化建设、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三、新课下历史教学模式

教师根据以上的诸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备课、讲课、教法、学法、巩固、总结等几个方面。

(一)备课:备课的基本要求: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学科组长应组织教师集体备课,相互学习、探讨、交流,提高备课质量,教无定法,但也要有章可循。广大教师认真学习课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做到课前既备课标、教材,又备学生,精心设计、认真编写教案,使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讲课”是指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综合运用教学技能,将教学设计方案付诸教学实践,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讲课”的基本要求是:教师要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和个性为目的,教学实践要始终以教学目标的实现为方向,不断优化教学各要素和教学结构,强化教学过程调控,用科学的方法和熟练协调的教学技能,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要积极创设环境,帮助学生进行主体知识建构,课堂教学要真正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变为陈述性知识(是什么)逻辑性知识(为什么)程序性知识(程序步骤,怎么样)策略性知识(掌握和运用这些内容的方法)等几种类型的主干知识建构过程,把每一个主干性课上成帮助学生建立课时知识结构的课,让学生抓住知识特征,压缩出要点,经过理性思考,建立起逻辑联系,防止死记硬背、机械吸收。要帮助学生掌握思路、提炼方法、提高创造性思维品质,防止照搬照抄;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培养实践能力,防止空洞说教;要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学习情境,防止一张嘴一只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在教学环节的衔接上要有启发性,重点知识要层层启发、循循善诱,防止生塞硬灌;要强化师生双边活动随时根据课堂反馈及时调控、改进教学,防止不顾学生情绪表现,一灌到底。

(三)教法:历史课堂教学要实施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1、创设情境、激发情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贯穿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有利于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并通过课上情境创设,使教学环境优化。学校领导可以在宏观上创设优化的教育教学环境,如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闭路电视、投影仪,现代教育技术设施,以及活动的空间等,教师必在微观上创设一切有利于教育教学的良好情境,使教育环境不断优化,基本要求是:

(1)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科知识尽可能由实际问题引出,贴近显示生活提出问题,结合生活中的实际设问,引导学生联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用好教学媒体,搞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通过教学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根据学校实际条件把传统教学媒体同现代教学媒体相结合,不断提高课堂容量并使知识传授更形象、更直观、更生动、更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

(3)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并积累经验。教法运用的得法,师生交互性、实效性就强。

2、教学模式作为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的产物,既是教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又是课堂教学经验的系统化、理性化的概括,它和教师的关系最为密切。教学过程中以现代教学理论作指导,教学过程要程序化,可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来完成教学任务。

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必须以历史课标为指南,以历史教材为依据,从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出发,充分利学校现有教学资源条件,教学方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历史学科本身就是一门人文学科,而且是一门思辩性很强的学科,强调对内容繁杂的历史事件做思辩性考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再用“填鸭”式的满堂灌,而是引入导入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授课方式。在这种授课方式下,教师成为问题的点拨者和研究的指导者,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由学生自己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历史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1)导学式教学模式。(基本环节:设疑导读---讨论交流---练习反馈。特点是创设情境、启发学习、引导探究、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导学”,通过学法指导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阅读教材的方法,比较异同的方法,评价历史的方法,解题方法等等,都应让学生掌握。)

比如在学习第六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前言提出的三个问题,经过自己阅读、思考得出结论;也可以让学生扮演雅典城邦的执政官的角色来设计民主方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中外政治制度,得出雅典民主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这种教师点拨、学生探究的教学方法能够很好地培养和发掘学生的思辩能力和历史感。

(2)讲解教学法。(基本环节:复习---导入---讲解---巩固—反馈。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3)发现式教学模式。(基本环节: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论证假设---得出结论---提高总结。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4)活动式教学模式。(基本环节:提出课题---设计活动---收集资料---研究讨论---总结课题。特点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虽然很多学校没有条件把学生带进历史博物馆和历史遗址,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但完全可以在学校内开展一些活动来模拟历史,可以通过表演历史小戏剧,再现历史场景,如讲授第六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时,组织学生模拟雅

典公民大会或者民众法庭的场景,加深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解。

(5)问题情境教学模式。

(“导思”,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潜能。问题的设计要立足教材,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拓展思维空间,培养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

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教师在授课之初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在讲授第一课“封邦建国”一课时,我设计了四个层次递进的问题:1、封邦建国的条件是什么?2、分封的对象有哪些?3、分封形成了怎样的等级结构?4、西周封国和商朝封国有什么不同?学生把这些问题的答案搞清楚了,自然就对“封邦建国”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同时,通过老师这样的层层设问,学生也学会了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6)支架式教学。(基本环节:构建支架—自主探究—谈论交流—建立体系—练习反馈。特点是立足宏观、逐层推进、问题引导、自主攀登、师生互动、形成能力、感悟历史真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但都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当然,新课程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形式不只是以上这些教法,还有讨论法、讲述法、情境重现法、辩论会法等等。历史教师应根据课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授课方式。笔者尝试过很多的方法,让学生撰写小论文就是一举多得的好方法。比如,在完成第三课的教学后,发给学生柳宗元的《封建论》全文,让学生在研读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内容和自己的认识,写一篇《论封建》的论文,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其他的教学手段还有播放历史纪实片、考古专题片、评点历史影视剧等,都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除课堂教学要改革外,开展历史课外活动、历史研究性学习也是高中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至于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会做得相当出色,这要求历史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查找一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详细信息,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开展一些感兴趣的自主研究;另一方面,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开展一些社会调查,或者做一些开放性的历史作业。只要坚持下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自然就会逐渐增强。

四、新课下历史学习模式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原则是实事求是的原则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1、会阅读。教学首先应指导学生形成爱阅读的习惯,掌握阅读的方法。课本是无声的老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养成爱读教材的学习习惯,学会有效阅读的方法,逐步提高阅读的能力。

2、会听讲。语言沟通是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培养提高学生的听讲能力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内容。要培养提高学生听讲的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听讲习惯。其次是培养学生在听课时能听出重点,掌握主要内容的能力。

3、会联想。学生能对学过的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是其具有较强学习能力的一种表现。对学生联想能力的培养,如知识的类比联想。教师在教学新知识时,通过准备题、新课导入语等形式把新知与旧知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能启发学生从旧知寻找到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推导出新的规律,获得新的知识,完成从旧知向新知的迁移。这样,逐步培养学生具有通过联想把新知与旧知及生活经验相联系的学习能力。

4、会质疑。要培养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必须创造一种学生乐于大胆提问的教学气氛。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交朋友,让学生喜欢你,敢于向你提问题,教师对提出问题的学生均应给予鼓励。

5、会练习。要教给学生关于练习的学习方法,首先要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不要搞题海战术,培养学生在练习时能有“五心”:审题细心,解题专心、碰到难题有信心、认真练习有恒心、向人请教要虚心。培养学生出习题、出试卷的能力。

6、会复习。温故而知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培养学生及时复习的习惯,教会学生复习的方法,提高学习的效果。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教材以及自己的学习笔记等自己进行复习,并利用列表、图示等方法找出知识的重点、要点和难点,把知识归类,对有关联的知识进行类比,不断提高学生复习的能力。

上一篇: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题李玉萍下一篇:班子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