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赞歌(19篇)
1.春天的赞歌 篇一
我不喜欢炎热的夏天、萧瑟的秋天和寒冷的冬天。我只爱生机勃勃的春天。这不,春姑娘脚步轻盈地来了。
快看!“日出江花胜火,春水青如蓝。”春暖花开,芳草萋萋。牡丹,被称为百花之首,在红色和绿色的服装中表现出国王的风格。月季也不甘示弱。虽然不如牡丹的单树秀,但以其多姿多彩、妖娆迷人的魅力堪比牡丹。至于不知名的花,虽然比不上,但也为春色锦上添花。鸟儿喜欢飞翔,大声歌唱,演奏春天的乐章。鱼儿自由遨游,上下跳跃,显示出春天的活力。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绿色预示着新的开始,新的氛围,新的希望。俗话说:“色尽春来。”春天以其美丽的特征成为一颗引人注目的明星。
听着!池塘里,青蛙的声音不停地传来传去,仿佛是一首美妙的“春歌”,叫动物们回来享受温暖的春天。小燕子先听见了,赶紧回来。小溪里冰雪融化,小溪仿佛是一个歌手,唱着那首欢快的歌,向前奔跑。花园里,桃树、杏树、梨树争先恐后地开着最美的花,它们热烈地歌唱着美丽的春天。
置身于这美丽的春光之中,烈日当头,五彩缤纷。为什么人们不赞叹大自然的别出心裁,一个比万花筒变化更丰富多彩的画面在一瞬间出现?我欣赏美丽的春天!因为你有赏心悦目的美,你有让植物生长的魅力!
2.春天的赞歌 篇二
在这篇文章里, 南方的雪“滋润美艳之至”, 却留不住作者的心, “滋润美艳”经不住磨练, 更不能长久, 在他的眼中, 朔方的雪才是他眼中的英雄, “如粉如沙”, “决不粘连”, 没有犹豫, 决不退缩, 以最脆弱而渺小的身躯, 改变宇宙, 也许只有传说中的刑天才有这样的胸襟和气魄。鲁迅先生以其特有的冷峻而严肃的笔调抒发自己的激情, 在冰冷与火热的矛盾交织中, 为朔方的雪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 像一只重生的凤凰, 在火焰中欢鸣!
但是, 由于作品形成的时间距现在已有半个多世纪, 当代中学生很难体会到当时的时代特征, 这样就不好把握作者的爱恨情仇。我们可以用两个大家熟悉的历史人物帮助同学们理解认识两种雪的不同特点———王昭君和杨玉环。比如, 南方的雪可谓“滋润美艳之至了”这一特征, 在《长恨歌》中就有这样描写杨玉环的句子“春寒赐浴华清池, 温泉水滑洗凝脂”, “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第二段中孩子们对她的喜爱与呵护又使人想起“后宫佳丽三千人, 三千宠爱在一身”;第三段中“连续的晴又使她成为不知道算什么”又恰恰映照了“马嵬坡下泥土中, 不见玉颜空死处”。这“南方的雪”似乎写的就是玉环的一生。
北国的雪应当是王昭君。她以一个弱女子身份, 担当起和亲重任, 孤身一人, 远赴塞外, 不正像“北国的雪”吗?“如粉, 如沙, 决不粘连……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的闪烁。”
有谁愿意像玉环一样落个不明不白的下场, 被人当作红颜祸水来唾骂, 或认为红颜薄命而同情呢?又有谁不愿象昭君一样, 名留青史受人敬仰, 即使死了, 也以青冢———昭君墓在自己的故乡为骄傲。
“南国的雪”美则美矣, 甚至美得令人向往, 但在那样一个时代中她缺乏生命力。“北国的雪”其实写的是那个时代所需要的坚强勇敢执著富有斗争精神的英雄, 是一首英雄的赞歌。
课文的第四自然段集中塑造了北方雪的形象, “蓬勃”“奋飞”“旋转”“升腾”等词足以突出雪的生命力但还不足以说明雪的英雄气概, 那些似乎不起眼的词才是英雄的筋骨。比如说“就是这样”这四个字似乎有些多余, 能不能去掉?不能, 因为这四个看似多余的字恰恰就是英雄献身精神的体现, 没有选择, 没有退缩, 没有鲜花, 也没有阻挠, 就是这样, 无论是轻于鸿毛, 还是重于泰山, 都义无反顾。这就是《呐喊》中“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 这才是真正的英雄。这是荆轲刺秦的悲壮和勇敢。再如“别的”, 指的是哪些?是“地上”“枯草上”的, 他们难道就不怕象“屋上的”一样“消化”了吗?屋上的是革命烈士, “地上”“枯草上”是革命斗士, 为革命就要抱着以身报国的决心, 哪怕眼睁睁看着战友, 亲人倒在身边也绝无犹豫和退缩, 勇往直前, 这就是夸父式的大无畏精神。只有这两个字, 当你还没有来得及辨得出他们是谁, 他们就已经卷进了漫天的风雪……
3.英雄的赞歌 篇三
文文:我最难忘“爱国宣言”这一“镜头”——“郑成功慷慨激昂地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允许侵略者横行霸道。我们一定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有道是“言为心声”,郑成功的这番话,充分表明他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报国雄心,“一定要收复”这几个字可以说掷地有声。联系下文,我了解到,郑成功最终赶跑了荷兰侵略者,收复了台湾,践行了他的“爱国宣言”。
欢欢:“英勇杀敌”可是一个重点“镜头”哟。你们看——“英勇的郑军官兵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驾着舰船向敌军舰队冲去。他们将敌舰团团围住,使敌人的大炮失去了威力。……郑军官兵乘势用钩子钩住敌舰,一个个跑了上去。”读到这儿,我的耳边似乎回响着“隆隆”的炮声,眼前浮现出郑军官兵奋不顾身、顽强作战、英勇杀敌的情景。
朱老师:是的,课文第5自然段细致描写了敌我双方的表现,用敌人烘托郑军官兵,充分表现了郑军官兵的勇猛善战。不要忘了,这都是郑成功亲手训练的功劳啊!
萧雨:我最感动的是“民族团结”的“镜头”。台湾同胞送来了粮食、海鲜等;高山族的酋长送来鹿皮和兽肉;郑成功赠给他们丝绸和烟草,派人教高山族兄弟学习农业生产的新技术,还办起了学校,高山族子弟读书可以免除徭役……郑成功不仅收复了台湾,还用心建设台湾,他用自己的行动,换来了与台湾同胞的团结互助,共同发展。
朱老师:说得好。让我们为郑成功唱响“英雄的赞歌”,共同期盼宝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脑瓜转一转
4.春天的赞歌作文 篇四
走在路边,我看见了一只燕子,它站在树枝上,两只眼睛滴溜溜地扫描着地面,看到它那副神情,原来它正在找虫子。只见它好像找到了目标,一下子从树上冲了下来,两嘴一张,准确地咬住了虫子,然后又飞了起来,我正疑惑,却发现它飞到了旁边的一棵树上,原来它是要给它的宝宝喂食啊!只见那些小燕子们争先恐后,一个个“叽叽喳喳”地叫着,抢着往燕子妈妈的身旁挤去。燕子妈妈急忙把虫子给了其中一只小燕子,然后用翅膀拍了拍别的小燕子,仿佛在说:“宝贝,别着急,我这就去给你们找吃的。”说完又飞到地上继续捉虫子,来来回回跑了好几次,终于把小燕子们都喂饱了,才疲惫不堪地去给自己找吃的,吃完又飞快地回去照顾它的小宝贝们!这是多么伟大、真挚的母爱啊!
再往前走,我看到了一株嫩绿的小草,它的旁边都是石头,没有一丝缝隙,可它却没被石头压住,而是破土而出,慢慢生长,最后终于从一个缝隙里冒了出来,见到了阳光。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它不仅存活了,还努力生长,长得这么茂盛,可见它的生命力真是顽强!它的这种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想我也得努力了。
走着走着,我来到田野里,只见人们正在耕种。他们一边翻着土,一边撒着种子,他们黝黑的脸在阳光的照耀下,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仿佛他们播撒的不是种子,而是希望!
5.春天的赞歌作文 篇五
春风,秋的信息,我要称赞你,是你把大地吹得万紫千红。
春雨,我要称颂你,永夜漫漫,是你把大地润泽,是你是小草发芽,也是你使花朵开放。
春日,我要称赞你,灾害无情人有情,你没有冬天太阳的逝世气沉沉,不夏天的太阳烧灼皮肤。而你却是热乎乎的,晒在你脸上舒畅极了。
冬天的风,是冰凉刺骨的,吹在脸上,手上,你的手就会起皮,幸福是什么,岂但丢脸而且很疼。夏天的风,“热气腾腾的”使原来就很热的夏季,又多了一份“暖”,黄河的泪。秋天的风仿佛要把全部世界分别,使底本难分难舍的数跟树叶,短发。永远的离开了,记一件事。而东风你,你会把冬天的风所吹出的受伤裂缝 心理描写,还是动作描写,都符合人物的年龄特点和当时的特定情境。另外,开头的几句环境描写并非闲笔,分辨像叶分开树一样,而是为情节发展做铺垫。结尾点出主题,父亲,对小读者有警示作用。全都吹好;你会把夏天的那一股股“暖气”吹散;你会把秋风所带走的一切又都恢复回来。
夏天的雨像个急急的大嫂,来冲冲,去也冲冲。而春天的雨却像个初恋情人个别。缠缠绵绵,修长的雨丝淅淅沥沥的缠绵一周左右。永远不急不躁,一丝一丝,一缕一缕。你若是无聊的时候,趴在窗前翻开窗户,时间如梭灯影如织,对着那似停而又未停的雨,那一团团沉没在山顶好像伸手可触的“白云”。整个世界像和眼睛隔着一层毛玻璃,朦朦胧胧的,心境不好时,看看那雨中的一大簇一大簇开得正艳的花,你的心情兴许就会好良多。
天晴当前,春日明媚,我的梦,那沐浴在阳光底下的,那红得像火似的映山红的树枝上总不断的有几只小鸟,那一次;粉的像霞的桃花上总有多少只勤奋的小蜜蜂在嗡嗡的闹着;白的像雪的梨花上总有几只翩翩飘动的蝴蝶,在问题中成长。
春,你将这一片的活力浮现在我们的面前;你用那悦耳的鸟鸣让我们神清气爽。你尽你的所能,你将你的一切的所有让咱们晓得,这是新的的盼望 论理无懈可击这是新的开始,这是漂亮的新的一年。
6.春天的赞歌作文 篇六
小河里的冰雪早已融化,河水哗哗的欢笑着,奔跑着,滋润着周边的土地。绿油油的草地上,长满了一株株嫩绿的小草。大地是小草的母亲,春风和春雨就是小草的姐姐。小草从黑的发亮的土壤中钻出来,身上还挂者几滴露珠。草地就像毛茸茸的地毯,给春天增添了一份美丽。每一株小草都代表着一个新的生命。
田野里铺满了野花。看,他们有的火红火红的,像秋天的枫叶 ;有的金黄金黄的,像正午的太阳;蓝色的可媲美天空;白色的望着云,仿佛在说:“怎么样,你白,还是我白?”多美啊!
7.青春赞歌 篇七
它是一阵风, 给人凉爽;它是一阵雨, 给人滋润;它是一团火, 给人温暖。它是盛开的花朵, 是阳光正艳的时刻, 是海风轻拂的年代, 是原野上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青春的我们可以酣畅淋漓高声放歌, 可以疯狂的向前奔跑, 世界是属于我们的。
我们不可以畏惧, 更不可以退缩。因为我们拥有青春, 拥有活力, 拥有激情, 世界因我们而更美丽。
青春, 让我们多了一份勇气, 少了一份怯懦;让我们多了一份冒险, 少了一份安逸;让我们多了一份好奇, 少了一份呆滞。
迎着阳光, 飞吧!放飞我们的青春, 我们的梦想。
8.生命的赞歌 篇八
殊不知,时日却在这种安详与宁静中悄悄抖落,慢慢地失去美丽的光环。大地有了生命才充满了美好,却因为追求美好而老化了生命。
其实,最美好的东西往往很脆弱,比如生命,坚强后发现了美好,而美好中却藏匿着脆弱。
当然,生命之所以脆弱还因为它的坎坎坷坷,生活就如同在莽莽森林中涉猎,收獲是要付出代价的。但是,如果你在应当奋斗的年龄就不要跟生活讨价还价,不应给目标打折,因为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去顺应生死存亡而是在经营动人的生活。
旭日升起,你若是沉溺于无暇的浮华晨日,夕阳西下,你亦会悔恨平生碌碌无为。
其实生命本身是精彩美丽的,却因为目标的不明确而暗淡无光。我们在把持生命的时候,若把人类比做奔马,那么目标就是长鞭,无时不在鞭策你脱缰奔驰。但是无论你怎么策划和完善自己的人生,无形的生活规律却犹如另一把枷锁将你牢牢地铐住,那就是原则。
生命也如一场考试,生存、选择、付出、取得——四道大题,也许你讨厌这种无聊的考核方法,也许你会使尽浑身解数去完美你的结果,但请你记住——不要作弊,作弊是你走向死亡的快捷键。
人为了时刻与人攀比才去努力改造自己,却因为发现自己的廉价而失去勇气,所以,没有足够的实力不要盲目去攀比。建议你,有些东西既然你无法改变它,就要去适应或者尊重它。
人生就像一场戏,拿好戏票,端坐席中,静观台上,随前者,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诫后人,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唯如此,方可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9.春天的赞歌初中作文 篇九
不知不觉中,春姑娘已翩然而至。你瞧,那河岸边垂柳嫩绿的枝条,是她带着清香的秀发;那桃树纤细的枝干,是她婀娜的腰肢;那满树烂漫的樱花,是她粉红的灿烂笑容;那悄无声息的春雨,是她轻柔的脚步……
为了迎接春姑娘的到来,太阳公公高兴地洒下金灿灿的阳光铺成地毯,喜鹊在枝头兴奋地叫个不停,小草也从温暖湿润的泥土里好奇的探出头来张望……
花丛里,各种各样的花争奇斗艳、竞相开放。雍容华贵的牡丹,热情奔放的玫瑰,娇羞的紫荆花,大方的茶花,婉约的玉兰……每一种花都各有特色,千万朵盛开的花儿聚集在一起,便汇成了一片万紫千红的世界。各种花儿一齐散发出清香,引来了蜂围蝶阵,更引得行人纷纷驻足观赏。我想这大概是春天独具的魅力吧。
小河边,垂柳正对着清澈如镜的河面梳妆打扮呢。透过澄澈的河水,她清晰地看见一群群鱼儿正穿梭河底卵石的缝隙中,欢快地嬉戏。偶尔还会有几只鸭子悠然自得地浮在水面。刚刚解冻的河水唱着动听的歌谣,不知疲倦地向远方奔去……
看,那边的山坡上,火红的杜鹃花正笑盈盈地向我们招手呢!听,这边的丛林里,鸟儿宛转的歌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夜晚的草丛里是什么声音?哦,原来是小虫们在举办音乐会呢!
淅淅沥沥,春姑娘毫不吝啬地将甘霖洒向人间。在这清净的雨水的洗礼中,树叶儿绿得更耀眼了,花儿的颜色愈加鲜艳了。一根根刚冒出来的竹笋,在贪婪地吮吸了甘甜的雨水后,开始一个劲儿地向上“蹿”,最终长成了高大青翠的竹子。一场春雨过后,原本崭新的一切变得更加焕然一新了。
在这春暖花开的日子里,鸟儿唱着天籁般的歌曲,泉水叮咚叮咚地响着,为鸟儿们伴奏,淅淅沥沥的春雨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在轻声和着。
“沙沙沙……”“淅淅沥沥……”“啦啦啦……”“叮叮咚咚……”
10.春天的赞歌作文500字 篇十
今天,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仙下河仔细观察春天,感受春天的气息。
仙下河两旁草木复苏,各色娇艳的花儿争先恐后地开放。再往前走,一番美丽的春景映入眼帘,数棵歪歪扭扭的桃树井然有序的排列在土坡上,树枝上开满了桃花,它们一朵朵红艳艳的,异常美丽。走近一看,树枝上还有一些紧闭着的花苞,那粉红的含羞欲放的花蕾,像是一位可爱的小精灵,在树枝上欢快地跳跃,美丽却更令人向往。旁边草地上一些不显眼的小野花也悄悄地探出头来看这个美丽的世界。这些五颜六色的花朵衬着整片桃花就显得更加美丽了。这情景真是令人心旷神怡!
凑近一闻,一阵沁人心脾的芳香袭来,这种香味虽然很淡,但就是那么诱人。一朵朵桃花白里透红,红里透白。乍一看,它们像穿着盛装的仙子们,在微风的吹拂下翩翩起舞,以此来表明自己生命的活力。当我起身时,不小心摇动了树枝,花瓣纷纷落了下来,像一只只飞舞的花蝴蝶,真美丽呀!
这时,我突然发现前面有一大片三叶草,我兴奋不已,慌忙跑过去看。这三叶草深绿的叶子中还透着浅绿,大自然还真是一位当之无愧的画家,把大地上的所有生物都画的栩栩动人。
我转过身去,去看这条荡漾的小河,河水欢快地向前流淌着“哗啦啦……哗啦啦……”,像是在歌唱春天。
11.一曲“爱”的赞歌 篇十一
丹心一片献爱
萍水相逢救人
6月29日,一段过路女子在九峰公园锻炼途中紧急救助昏厥老人的视频,在微信朋友圈广为流传,众多网友纷纷转载、点赞。视频中,女子用非常熟练规范的急救手法为昏倒老人清理口腔、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这位救人女子就是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护士——王丹萍。
“6月29日上午7点10分左右,我像往常一样去九峰公园锻炼。就在我步行到报春园第二座桥边时,看到了一位老人昏迷倒在地上,不省人事。一位市民在掐他的人中,还有市民在拨打120电话求助。”王丹萍在接受采访时说。
看到这种情况,王丹萍立刻上前。“当时,我为老人做了初步的检查,发现他没有意识,探测颈动脉也几乎感受不到跳动。我就开始为老人进行CPR(心肺复苏术)。”
30次胸外按压,2次人工呼吸,完成一个CPR周期后,老人开始出现呕吐的现象,嘴里断断续续流出白沫和秽物。王丹萍也顾不上脏,用手抠出了老人口腔中的呕吐物。情况太紧急,她也来不及擦拭老人的面部,就毫不犹豫地低下头,然后嘴对嘴为老人进行了人工呼吸。就这样,一次、两次……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尽管老人的情况仍旧没有好转,王丹萍依然没有放弃。持续的心肺复苏术消耗了王丹萍大量的体力,汗水大颗大颗地从额头掉落,围观的群众里有人自发为她扇起了扇子。
“当时没考虑那么多,心里想着只要一丝希望,我都不能见死不救,放弃救助。”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王丹萍说,“事后,我才感到手臂酸胀,撩起裤腿才发现膝盖也淤青了。”救护车赶到后,王丹萍也跟随医护人员一起来到了医院。遗憾的是,老人最后还是不幸离世了。
“当时没想那么多,我从2001年开始从事护士工作,天天都在做救死扶伤的工作,这也是我的职责所在。”王丹萍说,“这是件很平常的事情,即使那天我不在,换成其他任何医护人员,都会上前救助的。”
“这个姑娘真的太让我感动了,这是社会一直在弘扬的正能量啊。”退休老干部王成国激动地跟我们说。作为九峰救人事件的现场目击者,王成国对当时的场景记忆犹新。
事发当天,王成国跟往常一样在九峰公园早锻炼。走到宝塔附近,王成国看到不远处有五六个人围在那。他急忙跑过去,而王丹萍比他更快。
“王丹萍一边给老人按压胸口,一边嘴对嘴给老人吹气。是嘴对嘴,没有放任何东西隔着。”说到这里,王成国又激动了一番,“以前区红十字会在开展急救讲座的时候,我学过一些急救知识,还领回了一个急救包。包里有三四层纱布,这些是在实施人工呼吸前用的。要知道万一对方有传染病怎么办?而王丹萍毫不犹豫地为一个陌生老人嘴对嘴人工呼吸,真的让我敬佩啊。”王成国感慨地说。
老人的女儿和女婿当天接到不幸消息后随即从上海赶回黄岩。在看到了事发时王丹萍在现场全力抢救老伯的视频后,家属们被王丹萍这种不惜一切全力救助老人的行为所感动,表示就算是亲人也很难做到这些。6月30日,家属带着锦旗和鲜花来到医院。家属为王丹萍评语:丹心一片献爱,萍水相逢救人。
我们从老人家属那得知,不幸离世的老伯姓李,今年75岁,平时身体很好,只是有点高血压。他每天早上到九峰山上锻炼并挑水回家,这一习惯已持续多年。当天他和往常一样出去早锻炼,却没想到出了意外。
在接过锦旗的一瞬间,李老伯女儿李红春和王丹萍的双手紧握在了一起,大家都流下了眼泪。“我当时已经用尽了一切办法,老伯没救回来真的很抱歉……”王丹萍哭着说。“我们都理解,你尽力了,感谢你为我爸做的一切。”李红春说,“虽然结果令人遗憾,但是王丹萍的行为依然让全家人都感动。”
热爱公益
投身慈善事业
王丹萍救人绝不是一时心血来潮,长期以来,她一直默默地在做着好事。从2005年开始,王丹萍就报名参加黄岩义工协会了。她利用休息时间参加各类公益活动,默默地将爱心奉献。
不久前的一天,王丹萍刚走进平田敬老院的大门,就有老人家远远朝她招手。“王护士,你来啦,快坐下来聊聊。”很快就有三五位老人拉她坐下,亲切地聊起家常。王丹萍与他们促膝交谈、嘘寒问暖,还帮手脚不便的老人修剪指甲。这一幕与电影《桃姐》中情节很相似,却真实发生在我们生活当中。
“不管是不是义工,只要我有时间,都会来这里探望老人家。”谈话间,记者得知,王丹萍只要有空,常常都会前来探访这里的老人。
平田敬老院住着十几位老人,王丹萍几乎与他们每个人都相熟。陪老人家喝茶、聊天谈心,帮一些高龄老人梳头、剪指甲是每次探访的主要内容。“有时我也会帮他们量血压,传授老人一些养生小知识。有些老人会因为一些小事,心里很压抑,比如和家里人有矛盾。他们很需要别人的倾听,在交流中给予心灵上的安慰。”王丹萍说,对老人家的关心是长期性的,“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去惯了,就自然会坚持下来。”
在敬老院二楼的走廊里,一群老人围着几名前来探访的志愿者拉家常,笑声不断。而旁边的房间里,王丹萍坐在床前帮年逾古稀的阿婆剪指甲。“多谢你了,儿女不在身边,幸好有你们在。”阿婆轻轻握住王丹萍的双手。“我就是过来看看老人家,看看他们有什么需要的。”王丹萍告诉记者,在她轮休的时候,都会抽空前来探访老人,“在我的心中,老人们都像家人一样,需要更多关爱。”
王丹萍自加入黄岩义工协会后,经常参加助学、义卖、敬老、环保等活动。同为义工的汪漪说,去年2月至今年6月,王丹萍义工服务时长达116小时。
义工活动多在周末,而王丹萍有时周末要值班,但仍会抽空参加活动。6月27日晚,王丹萍下午5时上夜班,到晚上10时30分下班后,又在病房里巡视了一圈,交好班已经晚上11时。想想第二天早上义工协会要去平田和茅畲送助学款,她干脆就在医院值班室住下,第二天早上7时不到就起床赶去集合。
2015年春节前,由于年关将近,不少早餐店都关了门,黄岩义工协会发起了为环卫工人送早餐活动,每天早上从6时送到7时30分。当时天气严寒,义工们在环卫站附近摆摊,个个都冻得发抖,8天的活动,王丹萍只要不上班就参与,一共坚持了6天。
王丹萍告诉我们,她有个同事是义工,自己和她一起去参加了几次活动,然后就加入到义工队伍了。“我是被义工们的善举感染,跟着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已,跟其他义工比起来,我差远了。”在义工协会,越来越多怀揣爱心的人聚集在一起,王丹萍因此结识了一大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而那些义工的善举也深深地感染着她,她献爱心的热情也更高涨了。
在义工协会,王丹萍的编号是00178号,义工的网名叫做“无语”。问她为何取名无语,她说自己一直用这个网名,要求自己少说话,多做事。
她的同事黄赛凤告诉我们,王丹萍很热心,不光自己加入义工组织,还建议同事也去参加活动。在王丹萍的带动下,黄赛凤也参加过义卖活动。
“看到自己的努力能帮助别人,我就觉得有价值,他们高兴了,我也高兴。”王丹萍告诉记者,现在她最大的愿望就是有更多的人可以加入到义工的队伍当中来,让协会不断发展壮大,帮助更多的人。
在我们的采访中,每次问到细节问题,王丹萍都不愿多讲。她说:“我只是个普通的人,没什么好宣传的。”
病人眼中的白衣天使
同事眼中的“傻”姐妹
“丹萍,16号床病人按了呼叫铃。”
“好,我马上过去看下。”王丹萍立刻暂停了采访,跑向病房。
在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17楼VIP特需病房内,出现了王丹萍忙碌的身影。就在几天前,护士王丹萍街头救助昏迷老人的义举被路人拍下上传到网上后,这位原本默默无私奉献的小护士走入人们的视线,成了家喻户晓的“最美护士”。
接连不断的采访及各种慰问感谢,使她成为大家的关注焦点。面对记者的提问王丹萍表示,不管外界关注度有多高,她依旧是那个最平凡最普通的小护士。“真没什么好采访的,这都是我应该做的,我就是一名最普通的人,一名最最普通的护士而已。”这句成了丹萍回答记者时说得最多的话。
“我们医护工作是一个团队工作,我只是团队里的最普通的一分子,团队里的兄弟姐们都比我能干多了。”面对我们的采访,王丹萍一直在重复强调着这一句话。
2001年9月,从护士学校毕业的王丹萍穿上了白大褂,加入台一医医护工作的大家庭当中。因为是妇产专业,她被分配到了妇产科,一个对于护士来说最辛苦的岗位。
王丹萍告诉我们,与其他科室住院部相比,产科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周转快。产妇多的时候,从白天到晚上,她们几乎都待在产房里,夜班加班累到睡不着。“有时候,我会梦到自己在接生,推着产妇,但怎么都推不到产房。”王丹萍笑着说。
那会,足月的李女士在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产室待产,王丹萍在检查时,发现李女士羊水破了,出现脐带脱垂现象,脐带已经滑落,体内的孩子极有可能压迫脐带,导致血供受阻,7—8分钟就可能胎死腹中。
王丹萍立即用手托住产妇脐带,以防进一步脱垂;另一名护士一边安排家属签字,缓解家属紧张情绪。麻醉科和手术大夫立刻为孕妇做术前准备、配血,新生儿科负责高危新生儿抢救的医生在抢救过程中一直随诊,确保胎儿娩出后能及时得到救治。最后母子平安。
“不过,产科的护士都是累并快乐着,因为一个个新生命在我们的手中来到世上。”王丹萍笑着说。
在医院,有些产妇家属很关心产妇,但对医生护士看法很奇怪,认为对产妇的好坏是因为跟医生护士熟不熟的原因,深怕医生护士不仔细照顾。因此,家属经常会选择塞红包的方式来跟医生护士来拉近关系,希望得到照顾。王丹萍也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产妇家属,面对病人递来的红包,王丹萍都是严肃拒绝。
“记得有一次,一位产妇的亲属找到了我,悄悄地塞给了我一个红包。”回想起那会,王丹萍笑着和记者说,“那时候,无论我们怎么拒绝,家属也不愿意把红包收回。为了让家属安心,我暂时‘收下了红包。在出院时,我又悄悄地把红包还到了他们的手中。”
“对于我们来说,护理病人是我们的本分,病人的康复就是对我们最好的礼物。”当产妇的亲属看到回到手中的钱,紧紧地握住王丹萍的手,连声说着谢谢。
王丹萍告诉记者,她和她的同事们对待每一患者都是细心到位的,一视同仁。护理病人是他们的本分,病人的康复就是他们最好的礼物,跟红包没有丝毫关系,收红包犹如在侮辱他们,有辱护士这份神圣的工作。
王丹萍因为工作认真负责,在2012年被调入VIP特需病房工作,虽然现在的工作相比之前在妇产科时候轻松,但是她并没有丝毫松懈怠慢,反而更加注重对病人的服务质量。
在VIP特需病房当护师的刘美玲,与王丹萍共事三年。由于排班相对固定,她经常和王丹萍一起搭夜班,两人互相交班的机会很多。刘美玲说,平日,在病房里,不管谁忙不过来,大家都会去主动帮忙,王丹萍也一样。
最让刘美玲感动的,是这样一件小事。今年1月,刘美玲因病手术,休养两个月。一开始,除了朋友同学之外,来看望的人很多。等时间一长,很多人都把她生病的事忘了,除朋友外主动问候的人少了。
可王丹萍不一样,她隔三差五就发来微信,细心地问:“恢复得怎样啊?心情好吗?”在刘美玲休养的两个月里,王丹萍始终没有忘记她,这让刘美玲觉得温暖。
记者采访到了17楼VIP特需病房的主任章志坚,他对王丹萍的评价是:“丹萍她平时工作热心,工作认真,是位好同事。对待病人很热心。只要同事有事需要替班,她总欣然接受,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真的有一点‘傻。”
春去秋来,不知不觉她已经在护士的工作岗位上奉献了15年。
“工作15年都是一些平凡小事,没有什么丰功伟业,都是兄弟姐妹们一起努力完成的。”王丹萍笑着说。
12.春天的赞歌 篇十二
关键词:胡松华,《赞歌》,蒙古长调,借鉴
1964年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 胡松华凭借一首《赞歌》曾震动了歌坛。此后, 这首歌曲一直深受广大听众喜爱, 并传唱至今, 成为我们民族声乐的一首经典曲目。《赞歌》是借鉴蒙古传统民歌中重要形式长调而创作的一首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歌曲, 在歌曲的开头和结尾对蒙古长调的借鉴历来最受人称道。在学习演唱该歌曲时, 能否将开头和结尾处理好, 通常也是考验一个歌手对该歌曲韵味把握的标杆。本文就胡松华演唱《赞歌》过程中对蒙古长调演唱技巧的借鉴和运用, 结合自身在学唱该歌曲时对其歌唱技巧和演唱风格的体会, 对胡松华演唱《赞歌》过程中对蒙古长调演唱技巧的借鉴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 并从中获得学习民族声乐的思考。
一、胡松华与《赞歌》
胡松华是1932年1月生于北京的一位满族歌唱家、词曲作家。1949年他毕业于华北大学, 任华北大学第三文工团演员, 1952年进入中央民族歌舞团任独唱演员, 1964年在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演唱了《赞歌》, 1972年任中央乐团独唱演员。他从艺五十多年来从事中国声乐作品的演唱和研究工作, 身体力行地走出了一条科学的具有中国民族气质、特点的歌唱道路。他立足民族声乐艺术的同时, 广泛借鉴了美声唱法中的精华, 这使得他的歌唱风格更加与众不同。他演唱的歌曲几乎含盖了我国各个民族的民歌和语言, 胡松华会唱藏族的山歌、回族的花儿、苗族的飞歌、彝族的情歌, 尤其善于演唱蒙古族风格的歌曲。
1956年, 胡松华年跟随以陈毅元帅为团长的中央代表团入藏, 庞大的中央代表团组成了多民族艺术团, 期间通过蒙古长调歌手莫德格使他第一次接触到了蒙古长调, 此后他便为之深深吸引。1963年, 胡松华专程到内蒙古呼和浩特, 经作曲家、音乐理论家莫尔吉胡的介绍, 结识了长调歌唱家哈扎布。随后他便赶赴哈扎布的家乡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 深入当地生活, 系统学唱蒙古长调, 力求从思想感情到生活方式, 使自己完全融入蒙古族生活。
1964年胡松华带着从内蒙古大草原真切的生活体验回到北京, 不久便参加了周总理亲自领导主持的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大歌舞的排演。其中受到周总理的指示和建议, 胡松华作词编曲一夜之间便创作出《赞歌》, 并由他首唱。《东方红》首演后, 《赞歌》很快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此后, 这首歌曲几乎成为胡松华登台的必唱曲目, 为他赢得了几十年的口碑。同时这首《赞歌》也几乎成为胡松华“名片”式的代表曲目, 传唱至今, 经久不衰。
二、胡松华在演唱《赞歌》中对蒙古长调的借鉴
长调蒙语泽为“乌日汀哆”。“乌日汀”为“长久”“永恒”之意, “哆”为“歌”之意。在相关著作和论文中, 也将其直译为“长歌”“长调歌”或“草原牧歌”等。1它与草原民族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在蒙古传统文化习俗的土壤里生长, 定型, 并构成了具有鲜明民族个性的音乐风格, 成为蒙古民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歌种。长调具有音调高亢、音域宽广、意境开阔、字少腔长、节奏自由悠扬、旋律优美流畅富有华丽的装饰性等特点, 其中特殊的发声技巧称“诺古拉”, 2即波折音、颤音的演唱方式所形成的华彩唱法最具特色。
由于《赞歌》是胡松华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创作而成, 歌唱家在演唱中自然而然也会吸收蒙古长调的养分。通过笔者对胡松华演唱这首歌曲的录音、录像的观摩, 结合自己在学唱《赞歌》中的体会, 以下对胡松华在演唱该歌曲时借鉴长调的演唱技巧进行分析。
1. 气息的运用
歌唱的动力是气息, 无论那种唱法都毫无例外高度重视对气息的运用。沈湘教授指出:“好的唱法的动力都来源于深呼吸, 一项好的唱法, 自然的、科学的、艺术的唱法, 有训练的唱法等, 都要有呼吸的支持。”3长调的特点决定了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必须很好地控制好气息。
为了达到《赞歌》中表现草原上舒缓悠长、跌宕起伏、辽阔奔放的效果, 做到音色赋予变化, 声音充满活力, 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胡松华在演唱时用连绵不绝的气息做动力来支持, 充分借鉴了长调中的呼吸方法。笔者认为, 他在演唱该歌曲的引子部分 (见谱例1) 时, 强大的呼吸支持贯穿整个长调部分。
谱例1
他在这部分演唱时气息吸在了两腰间而且较稳, 实际以尾椎骨为支点, 这个支点就象蒙古包中间的顶柱支撑着包顶一样, 在围墙的协助下支撑着整个发声过程。整个呼吸过程气息是流动的, 且富有弹性的, 在意念上是气息指挥着声音的, 而不是盲目地靠声音向上冲出来发声, 特别是他在高音的演唱上一种抛上去的感觉, 靠的就是气息的反弹力, 在这种有弹性的肌肉活动的支持下, 使声音凌驾于气息之上, 泛音凌驾于声音之上。
除了引子外, 在歌曲尾声处胡松华也采用了同样的气息处理。这种处理是非常科学的, 他将科学的呼吸方法方法与蒙古长调的呼吸方法巧妙地结合才使得歌声音色刚柔并存、明暗互补,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2. 颤音的处理
蒙古长调中最具特色的是颤音, 称为“诺古拉” (或称为波折音) , 它是长调最具有特色的演唱技巧, 也是演唱中技巧难度最大的部分, 可以说能否唱好颤音是演唱长调的关键。根据发声的技能及表现形式等, 习惯上归类为声带颤音、下颌颤音、鼻腔颤音三种。
笔者倾听胡松华演唱《赞歌》时, 认为他在演唱中同时借鉴了蒙古长调的三种颤音技巧, 且运用自如而令人称道, 下面笔者就胡松华在其长调演唱过程中是如何运用这三种技巧而进行分析。
在演唱引子部分第一句 (见谱例2) 时, 主要运用了声带颤音的技巧。
谱例2
胡松华在演唱这一句时喉头是落下去的, 声带适度闭合, 边缘处于变薄的状态, 张力增强。同时咽腔、舌根、下颌肌肉等处于松弛和开放状态, 腰部气息缓缓向外流动, 对声带发出均匀的波动式振动。气息在横膈膜的控制下有慢慢呼出, 促使气流对声带发出有力的振颤形成波折, 用气息冲击声带发声时产生的波折音式的颤动, 比我们平时发声要求的颤音幅度要大。这种颤音常伴随着气息由体内呼出, 作用于声带所产生的声音, 犹如蛛丝一般极具韧性、清晰透彻。
第一句结束后, 胡松华在接下来的演唱中 (见谱例3) , 从对声带颤音的运用流畅地过渡到对下颌颤音的运用。
谱例3
笔者发现, 胡松华的此句以及后面几句的演唱时喉头稳定, 同时下颌、舌根以及颈前部和两侧颈部肌肉都处于自然放松的状态, 气息经过声带的闭合振动, 靠下颌的上下扇动而带动软腭、舌根、咽壁的活动, 发出以大二度或小三度关系有意识的颤音效果。笔者在观看胡松华一些音像资料观察其演唱时的状态, 还发现他不仅下颌在此时进行有规律的抖动, 而且舌头在口腔内进行快速上下调整, 形成一明一暗较大幅度的颤音效果。
胡松华在引子的结束处 (见谱例4) , 对鼻腔颤音这一技巧也有所使用。
谱例4
笔者发现在胡松华演唱此句时, 通过声带发出基音后, 顺势让声音通过口咽腔进入保持吸气状态下开放的鼻咽腔通道, 也就是我们在平时练声中开口哼鸣的位置。此时, 在口咽腔、鼻腔、鼻咽后腔, 甚至于前额两眉心处等发生泛音共振。这种泛音共振现象在胡松华的意识控制下随意进行气流的抖动便获得了具有特色的“开口鼻腔颤音”。继而口腔闭合, 舌位松弛持平的下放状态, 上、下唇微微接触, 面带微笑, 声音顺入鼻腔形成“闭口鼻腔颤音”的效果。“开口鼻腔颤音”与“闭口鼻腔颤音”其实跟开口哼鸣与闭口哼鸣的感觉很相似, 两者往往结合使用, 造成一种在鼻咽腔内颤音的效果。
综上所述, 胡松华在演唱《赞歌》的引子部分时, 风格把握准确, 发声技巧精湛, 声音极赋感染力。所以, 演唱《赞歌》时对长调三种颤音技巧的熟练掌握是尤为重要的。
3. 共鸣腔的运用
“任何宏亮圆润丰满动人又具有穿透力的歌声, 都是建筑在最大限度运用和发挥人体共鸣器官作用的基础之上的, 世界上一切美好的声音无不具有这一显著的特征。”4可见, 好的声音必定有好的共鸣, 胡松华在《赞歌》演唱中声音洪亮高亢, 是充分的运用了共鸣腔的结果。
蒙古长调歌唱家阿拉坦其其格认为:“现代长调歌者演唱长调, 声音己不是挤的, 是宽广的, 有穿透力的, 是很有力度的、各腔体共鸣发达的。”5可见, 共鸣腔合理的调整在长调演唱的整个发声过程中对音量及音色的变化具有较大作用。
胡松华在创作《赞歌》时为了模仿长调中蒙语的发声特点, 用到了“啊、哎、哟、啊哈、嗬伊、咿呀”等衬词, 在这些衬词既有开口母音, 也有闭口母音。胡松华的演唱时, 充分的利用了共鸣腔对这些衬词进行处理。笔者发现, 胡松华在长调演唱时对咽腔的共鸣要求比较高, 咽腔打开, 目的是形成较大的共鸣腔体。他在发低音时, 口腔的开度不是太大, 共鸣腔的肌肉要放松, 咽腔起控制气息和造成共鸣的作用。特别是在唱高音区时, 口腔的大小和声带的松紧相互配合, 口腔张大的程度随着声带紧张度的增加而增加。他在整个发声过程中不论发低音还是高音, 共鸣腔的肌肉都保持松弛、打开状态, 以造成韧性较强的效果, 这样就产生洪亮、高亢的声音。
除了歌曲的引子和尾声外, 在第一段和第二段演唱中, 胡松华也充分的利用了共鸣腔的作用, 力求整首歌曲的演唱音色统一。他在共鸣腔的运用上吸收了长调共鸣方法的精髓, 同时结合西洋美声唱法共鸣方法的运用, 使声音高亢有力, 极具穿透力。
4. 真假声的结合
在蒙古长调演唱中, 真、假声结合的运用是十分常见的。胡松华在尾声 (见谱例5) 演唱时, 为了表现出一幅蒙古草原辽阔、悠远的景象, 真假声大量交替使用, 在最后高音区形成混声的效果。
谱例5
此句演唱声音要求在高位置上, 但唱词中以“a”和“e”母音为主, 而这两个母音在发声上缺少高泛音, 听上去容易感到偏低。笔者在分析胡松华此句的演唱时, 发现他在演唱“a”和“e”母音时适度靠近“i”母音, 这样做就让声音容易集中, 便于达到混声高位置的要求。声音是通过上颚向上流动的, 在充足的气息保障下, 声音经过小舌到达头腔共鸣区, 获得虚实适度的效果。同时, 他的声带振动状态的肌肉组织分工非常精细, 振动由整体逐渐转换到局部边缘, 这样的控制有利于提高振动频率, 达到很好的混声效果。
胡松华在真假声上充分利用了西洋美声唱法中的半声唱法的技巧, 同时又对长调中真假声虚实的运用巧妙地结合, 以达到意境悠远的效果。
蒙古族的长调为胡松华提供了养分, 他在创作《赞歌》时运用了长调的素材, 在演唱时结合自身西洋美声唱法的基础, 大胆借鉴蒙古长调的唱法技巧。作为老一辈的歌唱家, 他用自己的艺术实践使大家加深了对长调唱法的了解, 丰富了民族声乐的曲库, 弘扬了民族文化。更重要的是, 他在《赞歌》演唱中对蒙古长调唱法的借鉴, 为民族声乐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可以学习并不断创新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韩晶.《教育价值通论 (下册) 》.第89页.万卷出版公司, 2007年.
[2]巴鲁.《浅论“诺古拉”在“乌日汀哆”歌唱艺术中的运用》.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
[3]李晋玮, 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第20页.华乐出版社, 2003年.
[4]刘朗.《声乐教育手册》.第322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年.
[5]史永清.《论美声唱法在当代蒙古族长调歌唱艺术传承和发展中的影响》.上海音乐学院硕士毕业论文.2008年5月.
[6]格日勒图《简论蒙古族乌日汀哆》.中国音乐学, 2003年第1期.
13.春天的赞歌现代诗歌 篇十三
揭开大地洁白的帷幕
冰雪正在消融
小鸟齐声欢唱
万物复苏
春风荡漾
爱情悄悄萌芽
花儿竞相绽放
春天啊!你给了我们一切
——过去、现在、未来
鱼虾、虫蛭、禽兽
草原、森林、海洋
花园里,百卉斗艳争奇
波涛中,千帆乘风逐浪
深山里鸟啭莺啼
闹市中车来人往
春天啊!打开你的心窗吧
让迷途者窥探你的奥秘
走出荆棘和丛莽
让求知者掘取你的宝藏
用爱情建造幸福的温床
给绝望者光明和希望
再用你的温暖把航标灯点亮
在黑夜的急流中为生命导航
春天啊!张开你的翅膀吧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在赤道上
昂起你高贵的头
掠过山涧,穿过乌云
驱散严寒,赶走黑暗
放声高歌,振翅翱翔
让甘霖洒遍城乡
14.中学生演讲稿:春天的赞歌 篇十四
中学生演讲稿:春天的赞歌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春天的赞歌》
爱是亲切的关怀,爱是谆谆的教诲,爱是真诚的帮助。
在我的心中有这样一位老师:她用一片爱心做好每一项工作,她用一片爱心关怀着每一个孩子。她就是我们的班主任李老师。
她爱学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新生入学的第一天,老师正在教室组织我们进行自我介绍,突然门被猛地推开了,一个不修边幅、小男孩似的女生出现在大家的面前,她的出现引起大家哄堂大笑,她当着全班同学大声怒吼:“有什么可笑的,啥没见过,”她情绪激动,让我们大吃一惊。同学们都瞪大了眼睛,等待着暴风雨的来临。出人意料的是老师并没有生气,而是面带微笑,和她主动打招呼。后来我们才知道,这名女同学是单亲家庭,很早就没有了妈妈。于是班主任便做起了她的“学校妈妈”。生活上像母亲一样的关怀她,嘘寒问暖;学习上像朋友一样照顾她,排疑解难。老师的关怀就像和煦的春风,终于融化了她那颗冷漠的心,她的脸上出现了可爱的笑容。和同学们的关系融洽了,成绩也提高了,在班干部的竞选活动中还被选为班委成员。我们都由衷的替她高兴。
李老师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对她的教学工作更是兢兢业业。
我还记得第一学期的那节数学课。上课铃响过了好久,班主任才一手提着小板凳,一手拿着课本,步履蹒跚地走进来。我们都愣住了,班主任却如往常一样认认真真地讲课。此情此景,同学们都更加认真的听讲,就连平时最调皮的学生也不例外。讲完课后,老师布置下作业,坐在小板凳上研究习题。我让她批改作业,当她看到我漏洞百出的解题步骤时,皱了皱眉,准备起身讲解。但是,身上的疼痛让他她不得不坐下来。我感觉到我的眼圈在发痒,有眼泪在打转。回头看看同学们,也都盯着老师,眼睛里都充满了关爱。这是我最难忘的一节数学课,这是值得我一生铭记的一节数学课,在这里我想大声说一句话:老师,您辛苦了!
不仅如此,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工作更是倾注了全部心血。晓风残月,早操的队列旁,总能看到她随着队跑步的身影,于是我们的口号更加响亮;斗转星移,清雅的校园中,总能看到她早出晚归的背影,于是我们的学习更加努力。
最后请允许我用一首诗表达对班主任的敬爱:
15.春天的赞歌 篇十五
《藻海无边》这部作者花费二十一年心血才完成的作品, 曾引起了世界上各批评流派的关注, 问世四十多年来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对作品进行了分析解读, 使其走向深层的心灵领域。本文试图从后殖民女性主义和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觉对《藻海无边》重新解读。
斯皮瓦克说, 《简·爱》中的伯莎·梅森是“用帝国主义塑造出来的人物”。[1] (P209) 而简·里斯却恰恰以这位来自克里奥尔 (英国前殖民地) 女性安托瓦内特为小说的主人公, 通过自述的形式来描述她在殖民地的生活和遭遇, 本身就可以看作对殖民帝国主义的反抗, 所以有很多评论家都说《藻海无边》是“一个颠覆文学经典的后殖民文本”。尽管小说的末尾以女主人公悲怆的梦境而引出一个开放性的结尾, 但文本中所体现的生态女性主义的观点仍可见一斑。
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和生态主义虽然是不同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 但是却都在解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消解中心, 解构以“逻各斯中心主义”为其堡垒的男权中心、西方中心和人类中心, 使在历史上受到压迫的各种弱势群体觉醒过来, 显现本来的面目。三者都站在弱势群体的一方反对由传统的主客价值二元论和价值等级论而决定的传统的男性/女性、人类/自然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 目的是使对立双方建立平等关系, 是相互包容的互补的关系。[3] (P81)
后殖民女性主义对女性主义的发展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对第三世界女性的再认识和再发现。[4] (P64) 谢里尔·格洛特费尔蒂指出:“生态女性主义是一种理论话语, 其前提是父权制社会对妇女的压迫和对自然界主宰之间的联系”。在父权制中心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里, 自然和女性受压迫的根源是一致的, 同样都被驱逐到“他者”和“边缘”的地位, 自然和女性都是父权制的牺牲者。在这一批评视阈中, 被“边缘化”与“他者化”的女性与自然从“缺席”走入“在场”。[8] (P82)
二、对《藻海无边》的文本解读
小说《藻海无边》记述了女主人公安托瓦内特在边缘化的社会状态下艰苦地寻求自我身份, 在后殖民背景下遭到性别与种族压迫后的自我迷失, 并试图在自然中寻求慰藉, 最终在烈火中找到了自我并获得了心灵的救赎。
1. 性别与种族的压迫
女性主义的出现, 其目的就是改变女人和男人之间现有的权力关系。在《藻海无边》中, 男权的阴影无时不在, 时刻影响着女主人公的命运。从安托瓦内特几次改姓就可说明当时妇女地位的低下。罗切斯特无视安托瓦内特的反对, 坚持称她“伯莎”。“Bertha”和英语中的“birth”读音相近, 就是希望她能重生, 能够变成他想要的符合英国父权社会价值要求的妻子, 这也为伯莎的不幸埋下了伏笔。[5] (P167)
正如《藻海无边》的开头所写的:“常言道同舟共济, 白人就是如此。可我们跟他们不同舟。”[2] (P1) 安托瓦内特这种模糊而无法清楚界定的文化身份使她处于“夹缝”的境地, 以致她自小就遭到白人和黑人的双重拒绝与仇视:黑人称她“白蟑螂”, 白人则喊她“白皮黑鬼”。这种边缘身份注定她一生坎坷, 也注定要自我毁灭以成全她的英国姐妹———简·爱的自身发展。[8] (P75) 但同时也为抵抗以自我/他者二元对立为基础的殖民表述提供了有利地位。
从情节上看, 简·里斯多次描写了安托瓦内特和罗切斯特的冲突, 是要揭示出父权社会虚伪卑劣的本质。罗切斯特的娶亲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殖民统治, 他想占有并征服安托瓦内特。在度蜜月的时候, 他流露出了自己的心声:“我并不爱她。我渴望得到她, 可那不是爱。我对她没几分温情, 她在我心目中是个陌生人, 是个思想感情的方式跟我那套方式不同的陌生人。”[2] (P66) 尽管她放弃自尊想竭力挽回这段婚姻, 但正如仆人克里斯托芬所说的那样:“男人一旦不爱你了, 你越是熬着, 他越是恨你。”最终的结局是罗切斯特设法伤害她, 并像飓风伤害一棵树那样———一下子摧毁, 使安托瓦内特再也不会在阳光下欢笑了。面对丈夫的恶意挑衅, 安托瓦内特也没有表示沉默。在罗彻斯特喊她伯莎时, 她反抗道:“伯莎不是我的名字。你为什么叫我伯莎?你用别的名字叫我是想法把我变成另一个人。”[2] (P103) 因此, 当她被带到梦想中的英国, 成为阁楼上的疯女人时, 她把罗切斯特当作唯一报复的对象, 却对幽禁她的看门人和简·爱不曾有过一丝一毫的伤害。
2. 生态回归
妇女与自然的联系有着悠久的历史, 古代将自然等同于一个哺育着的母亲。生态女性主义认为, 女性比男性更接近自然。小说开篇就展现给读者具有圣经启示性的一段描述:“我们家的花园又大又美, 跟《圣经》里那个长着生命树的花园一个样。可是花园荒芜了。”[2] (P3) 这破败荒芜的“花园”无不暗示着在当时颁布了解放奴隶法案的特定历史背景下, 女主人公并没有过上伊甸园般幸福无忧的日子。而她在现实中感到寂寞、恐惧和茫然时, 都是在她家乡的自然景物中找到了慰藉。她对西印度群岛比对世界上任何地方都爱, 好像它是一个人, 超过一个人。当她眼看着太阳下的红花黄花, 心里便什么都不想, 恍如打开一扇门, 而她身在别的什么地方, 成了别的什么东西, 再也不是她自己了。
结婚后, 安托瓦内特把她的丈夫带回了故居, 开始丈夫感觉一切都是新鲜的, 清新的空气让人陶醉, 连丁香、肉桂、玫瑰、橘子花的香味都美得似乎以前从未闻过。但没过多久, 他对这些花香腻了。在新婚之夜, 他对安托瓦内特说道:“我看这个花环简直配不上我这张漂亮的脸吧?”说着他摘下花环, 花环掉在地上, 并在朝窗口走去时踩在花环上。[2] (P47) 不仅如此, 他觉得安托瓦内特与这个色彩和热度都太过张狂的岛屿一样不可理喻。他抱怨一切都未免太过分了———蓝的太蓝, 紫的太紫, 绿的太绿;花太红, 大山太高, 小山太近;而这个女人又是个陌生人。曾经他采来几朵兰花送给妻子, “这花就像你, 可现在我停下步来, 折下一枝花, 把花踩进泥里”。[2] (P72) 小说中的花都好美, 却是那么容易凋零, 就像安托瓦内特的幸福一样。
3. 心灵的救赎
与其说小说名体现了既分开又连接英国和西印度群岛的茫茫大海, 不如说它表征了更辽阔的海洋———那阻隔人和人的沟通, 破坏建立真正爱与信任的文化压迫和种族背景。安托瓦内特的出身背景使她和任何一方都有密切联系, 却又不为任何一方所容。对于她来说, 英国是她的一个冰冷而黑暗的梦。男女主人公之间隔着“茫茫藻海”, 无法了解对方, 互相仇恨, 互相疏远的关系永远无法调和。
虽然她曾渴望成为《磨坊主的女儿》画中那个英国姑娘, 但是真正谈到英国, 她觉得英国像个梦, 强调自己要醒过来。她寻找英国归属的愿望与现实带给她的失落使她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英国及英国性的虚伪, 她与英国之间无法跨越的鸿沟。终于她被带到了英国, 但这次她曾梦想过多次的“回归”并未带给她完整, 而是死亡、分裂。于是她完成了这个梦给她的使命, 她摧毁了这个伪装着合法爱情和婚姻的囚牢, 像飞蛾一样在灿烂的烈火中找到了归宿。[7] (P72) 在梦中她向儿时的唯一玩伴蒂亚义无反顾地奔去, 说明她清醒地认识并承认了对返回西印度群岛的渴望。这一“顿悟”是对小说中的黑人文化下意识的肯定和认同, 是向克里斯托芬乃至那些放火烧房的黑人们靠拢。最后, 明确的主题, 安托瓦内特一直渴望与本土人的交流与本土文化的相融, 只有她成长的土地才能给她完整的自我;而她寻求的“英国归属”仅仅是一个破裂的虚假的梦。
三、结语
正如古希腊人所理解的那样, 悲剧使他们振奋, 从而更加向往生活, 使他们在精神上获得深刻的启示, 使他们从日常生活的卑琐贪求中解脱出来。因为悲剧因素是生活的意义和希望, 最崇高的永远是最富于悲剧性的。父权制世界观里女性始终是处于被统治的地位, 这样, 男女两性的爱情婚姻永远不可能达到一种真正和谐、平等的两性生存关系。安托瓦内特渴望被爱却又始终处于孤独寂寞的状态之中, 渴望自由却处于精神失常的痛苦中, 最终以一场大火展示了她最后的反抗。仿佛听到了自然的呼唤, 她纵身跳进火海, 就像跳进放肆盛开的如火焰般花的凤凰树下的坟墓, 在灿烂的烈火中找到了归宿, 灵魂升入了天堂。她的反抗是以生命为代价的, 如飞蛾扑火, 最终找回了自我并获得了精神的救赎, 谱写了一曲女性的赞歌。
参考文献
[1]Spivak, Gayatri Chakravorty, Three Women’s Textsand a Critique of Imperialism[M].1985:209-225.
[2]简.里斯著.陈良廷, 刘文澜译.藻海无边——《简.爱》前篇[J].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5.
[3]冯翠翠, 李颖.试论女性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生态批评的关系[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5) :78-83.
[4]李立新.“疯”女人的控诉——《藻海茫茫》中的殖民与后殖民主义话语[J].德州学院学报, 2005, (5) :62-65.
[5]李媛媛.试析《简.爱》与《藻海无边》女性文学的文化特质[J].学术交流, 2006, (5) :167-169.
[6]王文惠.《简.爱》的双层文本读解[J].外语研究, 2006, (1) :75-77.
[7]张德明.《藻海无边》的身份意识与叙事策略[J].外国文学研究, 2006, (3) :77-83.
16.生命与力量的赞歌 篇十六
翻开此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但是他们是静的,静得像一株株朴实的高粱。风吹叶动正衬托出他们的静。鼓也一样,“呆呆地,似乎从来也不曾响过”。再想一想,这年轻的生命其实还是“朴实”的,不招摇不浮耀,像“高粱”一样无华而茁壮,自然健康。这年轻的生命,更是原始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样的生命跳跃在黄土高原上,黄土高原上纵横的沟壑,默默地承载着这样年轻而又朴实的生命,而“安塞腰鼓”又给予了后生们宣泄生命活力的方式,这黄土高原上百十个以高粱为背景的后生注定要有一场不同凡响的表演!
忽然之间就爆发了——爆炸了。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来营造这“壮阔”“豪放”“火烈”的阵势,来描绘这“骤雨”“旋风”“乱蛙”“火花”“斗虎”的场面。腰鼓改变了人们的感觉,引发了人们的联想,而这一切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它是真正的、原始的、自然的生命的流露,还有什么比这样的力量更可贵,更激动人心,更让人叹为观止的呢?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他们的动作不会像舞台上的舞蹈那么精致、整齐、富有韵律,但是他们的力量却扑面而来,“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使人不能相信他们“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pángbó)的能量”。面对这样的生命、这样的力量,你又是怎样看待的呢?——或许有人觉得这样的生命太霸道、太蛮横,但是它会打破人们身上层层的保护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而不必计较功名利禄,不必患得患失,不必苍白憔悴,让人“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使人最终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的真谛。
开头是静悄悄的,结尾也静成了“另一个星球”,这种猛然爆发和戛然而止的安排显然别具一番匠心。这样安排的直接效果是主体部分因为首尾的安静而变得更加火红、热闹、气势冲天了。
反复和排比是制造节奏,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的必要手段。但是,“反复”不是“重复”,不是相同词、句、段的两次以上的简单出现。在《安塞腰鼓》一文里,每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出现都会给人一种新的感觉,更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一股排山倒海的气势。
17.春天的赞歌 篇十七
窗外,一棵棵柳树傲立苍穹,柔软的柳条有一点点嫩绿。几只小鸟轻盈地抖一抖羽毛,落在枝条上,那优美的歌声如清泉般环绕着柳树。柳树的叶片是一片诱人的翠色,翡翠般温厚,碧玉般圆润。叶片上,露珠晶莹剔透,清风拂来,柳叶“沙沙”作响。哦!春天是绿的世界。
小公园里,一株株青翠的小草昂首挺胸,叶间挂着晶莹的露珠。在一片翠绿的草地上,开着星星点点的小花,有粉的、白的、紫的,微风吹来,带来丝丝飘溢的幽香。公园里的樱花开得如火如荼,一朵朵花儿如小精灵般调皮地缀在枝头,只见那花瓣儿白似雪、粉似霞,微风拂来,花海荡漾,一片暗香拂来。俊俏的玉兰花吐出淡淡的清香,它的花儿如一只只造型典雅的高脚酒杯,里面盛着浓郁的花蜜酒。幽幽的花香伴着小鸟的歌声,这像浓茶一样的空气,令人心旷神怡。哦!春天是花的世界。
18.春天的赞歌初二散文 篇十八
但是这些都是其他地方的,新疆的春天才刚刚开始,绿树慢慢发芽,草地刚刚苏醒,天色也开始慢慢变长,最有新疆特色的就是春季里的沙尘,过了4月沙尘天气就会越来越多,不过和小时候比起来,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了。我记得小时候那可不交沙尘,而是叫沙尘暴,偶尔还会停课,而现在随着生态绿化的演变,慢慢的沙尘暴龙卷风都已经看不见了。河边的生态也越来越好,各种鸟类来栖息,虽然达不到绿化100%,但是从春天的蓝天白云来看,我想去春游了!
新疆的春天也许你会很讨厌,不一会刚擦的家具又是一层土,但是春天给新疆的秋天带来了数不尽的瓜果蔬菜,春天的春耕,夏天的阳光,秋天的丰收,冬天的瑞雪,一年又一年,春天万物复苏,我想去看花海。
19.诗人笔下的劳动赞歌 篇十九
唐代诗人李绅可谓把劳动者的辛苦写到了极致,他的《悯农》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全诗生动刻画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汗珠洒在灼热土地上的情景。
明代冯梦龙有诗云:“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这两句诗告诉人们,所有的富贵荣华无不是从艰苦的劳动中创造出来的。除此之外,无论是刘禹锡的“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里来”,还是郑遨的“一粒红稻饭,几滴牛颔血”,都在告诫我们,要懂得尊重劳动人民,并珍惜那来之不易的劳动果实。
宋代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兴》中如此描述农民通宵打稻的情景:“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写出了农民收获的喜悦和劳动的欢快。
李白有一首题为《秋浦歌 炉火照天地》的诗:“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这是一首正面描写和歌颂冶炼工人的诗歌,透过短短二十个字,我们不难感受到冶炼工人的辛苦以及作者在字里行间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五月,是麦收时节。
白居易在《观刈麦》中这样写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dān)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描写了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农民送饭送水的情景。而勤劳的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竭还不觉得酷暑难当,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农活。
【春天的赞歌】推荐阅读:
[PK赛]关于春的作文:春天的赞歌07-22
写给老婆的赞歌08-27
电力工人的赞歌10-01
谱写师生爱的赞歌12-03
英雄的赞歌作文1000字12-18
生命的赞歌作文350字01-01
九月的赞歌活动记录表11-19
秋天赞歌作文06-09
青年赞歌作文06-24
快板:巾帼赞歌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