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 》读后感

2024-09-30

《活着 》读后感(共10篇)

1.《活着 》读后感 篇一

人之一生即为活着,但是无意义地活只是单纯的浪费了一生的时间,所以人这一生就是在探寻活着的意义。而余华的《活着》无疑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作为人活着的意义。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人一生的故事,是一个历经人生磨难和世间沧桑的老人所体悟出的人生感言,也是一幕演绎了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

小说中,“我”作为一个民间歌谣收集者,在某次收集的路上碰到了名为福贵的老人,并听他讲述了自己坎坷的一生:生于一个衰落的地主家庭,最后因嗜赌成性,输光了家产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福贵在为重病的母亲求医的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又被解放军俘虏才得以回到家。回到家乡才知自己的母亲已经过世,而自己的女儿也因为一场重病变得又聋又哑。回到家中的福贵以为自己的悲剧已经结束,自己的后半生会时来运转,但是天不遂人愿,他的悲剧才是开头。妻子家珍因为患上了软骨病,逐渐病倒;儿子有庆因为与县长夫人的血型相同而被拉去抽血,为了救县长夫人被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因为队长作媒与二喜结为夫妻,却因为生下儿子后大出血而死;家珍因为一双儿女的死,深受打击,在凤霞死了三个月后也去世了;而二喜为了抚养儿子苦根长大拼命干活,却在一次事故中被两块水泥板夹死;苦根因为父亲死了而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艰难,福贵一次心疼苦根生病就给他煮了一碗豆子,却不想苦根因为吃豆子撑死……一次次的灾难将福贵的幸福扯得粉碎,最后只剩下了福贵和他的老牛在回忆。

无疑,福贵的一生是艰苦、悲惨的,中国在那六十年所发生的一切灾难都一一发生在了福贵的身上,而这些灾难一点点的摧毁了他原本可以幸福美满的家庭,这些无不让读者们为之扼腕叹息,同情福贵崎岖坎坷的一生。但是没有风雨如何见彩虹,通观小说,我们可以看到,福贵从一个嗜赌成性的衰落地主少爷转变成了一个看淡人间疾苦的坚强活着的老人,苦难磨平了他的棱角,但也让他明白了人生。

我们不也是如此,在我们自己的人生路上不断前行,虽有困难险阻,但正是这些险阻教会了我们人生的真谛:活着是最容易的,同时,活着也是最艰难的,延续生命就要艰难地活着,正因为艰难,才能更加地对比出活着的深刻意义。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活着的意义也许就在这矛盾之间吧。

2.活着活着就老了读后感 篇二

冯唐的文章充满趣味、正能量和哲思。随手摘一些我画了黑括号的句子,比如他说:“我日老天它妈,为什么是我”,“你不可能永远尿那么老高”;“工作上,过了三十,要相信淡定,没什么大不了的,80%的病,不医自愈。工作的九字真言: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远离老男人”,“人生观没有好坏,但是有的强大,有的弱小。没有被说服,坚持到最后,世界和人生就是你的。强大的小宇宙逻辑严谨、论据充分,在别人眼里,在风雨里,独自混蛋着,简单牛逼着”,“在我每月吃八十块人民币伙食的时候,我就知道,钱和幸福感绝对不是正比关系,一间有窗户的小房子、一张干净而硬的床、一本有脑子的书、一支可以自由表达的笔,永远和我个人的深层幸福相关”;“文人基本可以分为两类,说假话和不说话的”,“常年提茶壶的,一朝苦混出来,成了喝茶的,第一件事是不要浮躁,不要得意忘形”。

冯唐的文字色而不淫,即使用一些只有小黄书里才会大大方方出现的词眼时,你也并不会觉得龌龊,连基本的羞涩都没有,很平常很平静。我相信仓颉造字时,每一个字都是鬼斧神工,没有好坏,也没有特别的褒贬,只是人类在使用过程中,添加了太多的主观意向而已。当然这也和冯唐文章的魅力有关系,不论什么字眼,在冯唐的运用下,你会觉得就该如此,没有任何不妥。冯唐的文字不是为了色而色,在文章中你甚至会一瞥而过,并不觉得突兀和意外。我曾经读过某个很热门青年作家的文章,记得很清晰的是里面称女生的胸部为“奶子”,在全篇充满帅哥的背景下,女孩子们纷纷早恋,分手,怀孕,堕胎,自杀,“奶子”这个词也让我恶心的想吐。

冯唐的文字通俗又精妙,大俗即大雅,大雅也能大俗,适合很多人看,也让很多人能看懂。他的文字,有一种随意而自然的感觉,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至于说的怎么样,纯属个人的本事,所以冯唐的文字功底很厉害。轻描淡写中才能见真功夫。

3.《活着 》读后感 篇三

读着读着,你会望着书本傻笑

“其实唠叨林曦也是唠叨自己,也是唠叨所有既见苦难胡云不悦的灵魂,冷了记得抱舍不得你的人,烦了记得在你背后的神,细看墨雨淋漓处,骨重肉沉。”

读着读着,等你发觉,竟已泪盈满眶

这就是一个月来我与作家冯唐,他自恋到欠揍、风流,有点才气却不如王小波文字“春雨的润酥或秋雨的缠绵意”。但我却更喜欢他,因为一句“文字是指月的手指”让我读懂了他,更懂了我自己。

呵呵,“春风十里不如你”。愿你我都有能力余生做一个有趣的人,做一些有趣的事,坚持住内心那一份无可救药的真诚!

4.活着读后感 篇四

淡淡的,好似品茶一般,回味悠长,用很短的时间,我就看了此本小说,后来又重看了两遍,每看过后都有新的体会和感受,也许这正是小说吸引大量读者的缘故吧。

活着,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力量,活着就要去奋斗。奋斗是人生中最艰难但又最快乐的事。但奋斗,不是来源于人们的进攻,也不是来源于人们的呐喊,他是来源于我们的忍受。

《活着》这本书,前面讲述了福贵和龙二之间的事情。福贵本来是一个地主家的阔少爷,但是他却常常去赌博,嫖娼。结果被龙二算计了,福贵把所有的家产全都输给了龙二。龙二当了地主以后,变得比以前骄傲起来,什么时候都要让别人看见他的金牙。而福贵当了龙二的佃户,当了佃户后,他把滑溜溜像鼻涕一样的绸缎换成了粗布衣。后来又被国民党抓去当兵,经过了千辛万苦终于逃了出来。虽然经历了这么多的苦,但是福贵靠着自己的努力,生活还过得去。

人不能赌博,就算真的染上了这个恶习,也要在赔和赚的时候及时收手,不能计较那一点微利。而且人不能骄傲,不识时务,否则,下场将会和龙二一样悲惨。

后来,县长的女人因生产,导致大出血,需要学生们献血。有庆十分高兴的跑到医院,吵着献血。结果医生为了救

县长女人的命,把有庆抽死了。福贵既生气又伤心,跑到医院不分青红皂白的见人就打,最后发现县长原来是他在战场上认识的朋友,春生。富贵只好无奈着对春生说:“春生,你欠了我一条命,下辈子再还吧。”后来,福贵失去了儿女妻子等亲人,最后剩下的惟有活着。

虽然富贵的家人先后离他而去,但是他对生活有乐观的态度。当他发现是和他在战场上昔日患难与共的春生,他选择了埋葬仇恨,他们谁亚无法抛弃地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即使实在困境面前,他们也不放弃自己对活着的希望。

5.活着读后感 篇五

——读《活着》有感

一直听老师同学们推荐《活着》这本书,都说写的很好,故事情节虽平淡却富有内涵,不会让人觉得枯燥无味,于是上个暑假我买了这本书,想说有时间就看看,但是却总因为各种事情的耽搁加上自己的懒惰而放下了这件事情,直到这个寒假我才终于看完了这本好评如潮的书。

看完《活着》,我一直思考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该怎样活着,我们活着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我想或许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活着也有着不同的意义:艺术家为艺术而活;老师为教育而活;科学家为科研事业而活;农民为土地而活。而《活着》这本小说朴实且平静地叙述了死亡这件事情,包括了人以及动物的死亡。活着,是人最朴实,最基本的生存愿望与要求,它散发出的生命气息体现了生命的活力与宝贵,人类所有的物质生产活动及精神层面的需求都是建立在“活着”这一基本条件上。余华先生所描述的主人公——福贵,就是生命之藤结的果,可惜是一颗苦果,他一生命运坎坷却从未放弃活着的希望,也许就是《活着》的意义,也是活着的意义。余华先生曾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显示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而其书中的福贵就很好的诠释了这句话。《活着》讲述了福贵的一生,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出生于地主家庭的富家子弟,有着“福贵”向量的名号,却因其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其老父亲因此成为了第一个离开福贵的亲人。沦落为农民的福贵也洗心革面,决定踏踏实实做人,然而命运并没有因为福贵的改过自新而优待他,他的悲剧才刚刚开始。穷困中的福贵因母亲生病去求医却在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此前他刚和离家的妻子和新生的小儿子团圆。他一被抓就是两年,家人对他音信全无,战场上死人堆里幸存的福贵终于回到了家,团聚的喜悦不言而喻,妻子家珍也含辛茹苦地养大了一双儿女,但母亲的离世,女儿凤霞也不幸成了哑巴又让福贵心痛不已。但带着“能活着就好”的信念的乐观的福贵仍带着妻儿们开始新时代的生活,日子穷苦,但因大家的相互扶持,一家人也过得异常满足。然而不幸纷至沓来——儿子有庆因不负责地护士过度抽血而死。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片头二喜喜结良缘,却在产下一男婴后而因大出血死在了手术台上。自始至终陪伴福贵的妻子家珍也患了软骨病,在女儿凤霞死后的三个月也离开了这个世界。悲剧仍未结束,女婿二喜是搬运工,搬运过程中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只能跟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日子十分艰苦,就连豆子都很难吃上,心疼外孙的福贵便煮豆子给苦根吃,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生命里难得的温情被一次次的死亡撕扯得粉碎,所有的亲人接连离开了福贵,只剩福贵还活着,一头老水牛陪着他活着。

6.活着读后感 篇六

从小我就是一个害怕死亡、害怕失去的人。

我拒绝阅读悲剧小说,拒绝观看悲情电影,我担心将来的某一天,身边亲近的人会离我而去,我难以想象茕茕独立,孑然一身是怎样一种悲戚。

阅读《活着》,于我而言,是一个痛并醒悟着的过程。看着小说中越来越频繁地出现着死亡,看着主人公福贵一次又一次遭受着亲人离去的痛苦,我的心也同样受到了煎熬。福贵原来是一个地主少爷,年少的时候,浪荡不羁,又嫖又赌,不思进取,无所不为。多年的浪荡终于酿成了恶果,福贵输掉了所有的家产,沦落到社会的最底层。他的父亲因此丧失了活下去的信念,掉入粪缸死了。不久,母亲重病,福贵不得不进城请医生,但医生没有请成.半路上却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两年后,他回到家中时,得知母亲早已病故。虽然是新社会了,却遇上了3年大饥荒,艰难刚熬过去,儿子有庆却死于无辜,医生为了救县长的女人,超量抽血,无情地剥夺了他的生命,女儿凤霞嫁给了城里的搬运工二喜,出嫁时风风光光,但不久却死于难产。3个月后,妻子家珍死于困扰她多年的软骨病。4年后,女婿二喜死于工作时的一次意外事故。3年后,福贵唯一的亲人外孙苦根吃豆子时活活被撑死。

然而,面对这一切的苦难,福贵没有轻言放弃自己的生命,没有沉迷于舔尝自己的痛苦,而是继续坚强地活着,去忍受现实给予他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每当看到作者描述福贵跟他讲述之前的种种时的那种神情,我便被老人所感动,感动于他讲述时的平静,感动于他背负着种种苦难,一路走来的坚强与隐忍,晚年,孑然一身时,他终日在田地里。牵着那头命名为“福贵”的老牛,光着黝黑的肩膀.扯着粗哑的嗓子响亮地唱起旧日的歌谣,“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将那古板的田地耕得哗哗翻动,犹如水面上掀起的波浪,这一切充盈着盎然的生活气息。经历了如此多的灾难以后,他懂得感激、珍惜了,并且好好地享受生活,好好地对待生命。这一切,震撼了我也启示了我。正如小说所告诉我们的,苦难是不可避免的,在幸福时要懂得珍惜,在苦难时要敢于面对,面对苦难,活着是最好的反抗。或许有人觉得,这个小说表现的很极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那么不幸,接连遭受巨大的打击,但是,有时候,生活就是戏剧性的,就是像小说和电影一样充满着巧合和玩笑。这是我们无法抗拒,无可避免的。我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那样的痛楚,但是我的身边有这样的例子。

我有一个表姑,她是一个很苦的女人,也是一个坚强的女人。从小,我就很喜欢她,因为她和我说话时总是笑着,笑的很温暖,不像别的大人,动不动就摆出一副威严。我从她身上学到了很多,很多在一般妇女身上看不到的品质,很多只有在经历了命运一次又一次的玩笑之后才会拥有的品质。

我的这个姑,她有两个女儿,一个大我2岁,一个大我7岁。从我记事起,我就知道,我的这两个姐姐跟别人不一样,她们只有妈妈和爷爷奶奶,没有爸爸,住在低矮的泥瓦房里。听奶奶说,表姑的丈夫是一个能干而善良的男人,她们结婚后一直过的很幸福,直到有一天,一次工伤夺走了姑父年轻的生命,也夺走了这个家庭平淡的幸福,那时,他们的小女儿才3岁。那时的我还太小,不记得那场事故之后表姑伤痛欲绝的表情,不记得尚未明理的两个小表姐再也唤不醒爸爸时哭的有多无助,也不记得两位老人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心酸,但我能够想象,这场磨难对于30出头的一个女人而言是多大的打击。从那以后,家里只有表姑一个人在工作,养活着5口人。她的工作很辛苦,在一家工厂做车床方面的工作,三班倒。因为心疼两个女儿年幼丧父,家务总是由她一个人揽,不让女儿们插手,农忙时节,还要打理家里的几亩薄田。记得她唯一的娱乐就是睡前看看电视和邻里聊聊天。后来,随着两个孩子教育支出的增加,她开始在家里帮一些小作坊加工零件,于是睡前那几个小时的休息也被占用了。

一直以来,我都很佩服我的这个姑,男人能做的事她几乎样样都行,她能挑的谷子比一般男子还多,她能摇着水泥船把自己的谷子运回来,家里的东西她样样能顾得过来,修水管、换保险丝、换煤气瓶,我曾经问她,姑姑,你怎么样样都会呀,她笑了笑说,我不会就没人做了,哪有人天生就会啊,一开始都是硬着头皮去做,次数多了,就自然会了。

后来,家里人试着劝她重新给女儿们找个爸爸,毕竟一个女人支撑着一个家庭太不容易了,耐不过一次又一次的劝说,她终于点了头。

她的第二任丈夫是一个三轮车夫,看起来还算老实踏实,挣的不算多,但毕竟两个人养家比一个人养家会好很多,而且家里有个男人毕竟会不一样。大家都以为这是一个好的开始,盼望着姑姑的日子会渐渐好起来。可是,没过多久我就再也不曾看到这位新姑父了,听大人们说,那个男人喜欢喝酒,喝完酒就打姑姑,姑姑受不了这样的日子,就和他离婚了。

后来,姑姑还嫁过一次,但是两个女儿对这个新爸爸意见很大,于是这段婚姻在维持了一段时间后就走向了尽头。那以后,姑姑再也没有考虑过这些事,打算就这样一个人走下去。

之后的日子还是一样的艰难,两个女儿不理解妈妈的辛劳,成绩不好,也很少承担家里的重担,年迈的婆婆一直以来身体就不好,长期要吃药看病,但是,我从未在人前看过姑姑落泪,甚至没有见过她面露哀色,只是一直忙碌着、艰辛着,直到三年前国庆节的一天。

那是一个很普通很普通的日子,由于放假,我就住在奶奶家,而姑姑家就在奶奶家前面。早上刚起床,我就听到轰隆一身闷响,赶紧跑出门去敲个究竟,竟看到姑姑家东边的一间卧室塌了一半,当我跑到她们家正门的时候,看到的是一堆砖瓦的残片和抱着小女儿哭的姑姑,我的小姐姐哭着对我说,那时她就睡在那间卧室里,突然,前面的一片就突然塌了,姑姑紧紧的抱着小姐姐,安慰说,没受伤就好,人没事就好,那天上午,姑姑哭了很久,像是把这些年所有的痛苦和委屈都哭了出来,而当我下午再去她们家时,她已经在默默地收拾碎瓦了,看到我,就像平时那样,用平和的语气跟我说:“我先把这里整理干净,明天找个泥瓦师傅来修一修,这房子住了太久了,或许是该建个新房子了。”我点了点头,不知道该说什么。回到家听爸爸妈妈说,姑姑打算拿出这些年所有的积蓄和当初姑父出事时候的赔偿金修一间砖房,我想,等我下次放假见到姑姑,她们家的新房应该已经盖好了吧。

没想到,那个国庆假还没结束,我就又见到了姑姑,这次是为了参加姑姑婆婆的葬礼。听说是本来就病重,再加上那天塌房子的事受了惊吓,就走了。我们那里农村的葬礼有一种规定,死者的亲人要在葬礼上不停的哭诉,表达对死者的怀念和不舍。那次葬礼上,姑姑的哭诉声撕心裂肺,但是等到仪式结束,她又马上平静下来,忙前忙后,料理这繁杂的事务,让我分不清那哭声是为了遵照习俗还是真的流露出伤心无助,但我知道,这些年的种种困难,是这些泪水远远不能代表的。

很多人都说表姑的命太苦了,这么好的女子,为什么要承受这些。确实,在命运面前,我们有时候显得很无力,谁也没法拍着胸脯说,那些苦难不会降临到自己身上,谁也没有办法保证自己的生活一帆风顺,我们能做的就是像福贵那样,坚强地活着,无论遭受怎样的磨难,因为,面对苦难,活着是最好的抗争。表姑坚强地生活了下来,尽管历尽艰辛,但是她没有沉迷于舔尝自己的痛苦,没有一味地将自己的伤口晒给别人看,获取那些丝毫没有分量的同情或是怜悯。

联系表姑的经历、联系这篇小说,我确实领悟到了许多。一直以来,我总是喜欢沉迷在自己的伤痛中,和身边的人讲述自己的经历是多么郁闷、自己的心情是多么糟糕,我希望在他人那儿获得理解和安慰,甚至妄想别人和我一起承担我的幸运或是不幸。每当想到自己的至亲有朝一日会离开自己,我就会不自觉的想象自己那时会有多伤心、是否会丧失继续好好生活的动力。

但是,我现在渐渐明白,活着,就是要自己坚强地承受生命所赋予的一切,这其中的幸福或是苦难都需要我们自己亲身去品尝,把自己的伤口揭开给别人看,别人看的只是热闹,而痛的却是自己。在朋友的眼里,他们是真正同情我们的,会给一些安慰和意见,但是绝对不会感同身受,真正实质性的帮助更是微乎其微,而在陌生人眼里,那些让你撕心裂肺的故事,只是一次免费的消遣而已,就像《祝福》里祥林嫂的遭遇一般。

7.《活着》读后感 篇七

——题记

读完余华的《活着》,我得到了一个人生感悟——为活着而活着。这篇小说主要讲述了民国时期一个地主家的富少爷徐福贵,年轻时由于嗜赌放荡,输尽家财。父亲被气死后,徐福贵一家沦为佃农,并很快因为国军抓壮丁卷入国共内战。随着内战、三反五反等社会变革,他的人生和家庭也不断遭受磨难,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或许读完这篇小说你会感慨主人公徐福贵的悲惨人生,但是于此使我们收获最大的应该是徐福贵在奢靡生活后的转变,在经历了多于常人的苦难后,依旧坚强乐观地活着。

作者余华自序中说自己创作《活着》的原因是听到了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的那个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但他依旧有好的对待这个世界。他深受打动,决定写下一篇改样小说。而他在写作中得到了这样的启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事情而活着。

我个人认为余华的《活着》在当今社会中仍具有独特的意义。现如今生活中的诱惑太多,人们被蒙蔽了双眼,在利益的驱使下忙碌着。或是为了金钱,为了地位,或是为了别的什么东西。但是,人不应该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吗?

我们的一生中定会经历很多磨难,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对于那些磨难,在你第一次面对它的时候或许它很困难,但当你咬紧牙关挺过去,人到暮年,再回首时,这些磨难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真相后依旧热爱生活。”从某个角度看,主人公徐福贵未必不能称作英雄,他看透了世间冷暖,仍乐观地生活。我想当我们都能做到这些时,我们亦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

这世间磨难虽多,你我未必不可一笑而过。

8.《活着》读后感 篇八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在民国时期,一个叫富贵的少爷,因为赌博,把自己的家产全都输光了,妻子家珍也离开了,父亲也去世了,过着贫穷的生活。一直到他妻子家珍回来,并得到一个皮影工作,日子才渐渐好起来。不幸的是,再一次表演中,富贵被士兵给抓走了,在国民党的兵团里,他感受到了死亡的气息。后来富贵又到了共产党的团队里,最后终于回到了家。在他家里,妻子家珍每天只能靠起早贪黑地送水来维持生活。以后,生活越来越好,但不幸却不断发生在他身上:唯一的儿子被兄弟弄死了,唯一的女儿因为生产时大出血也死了,不过最后他的妻子、外孙、女婿还一直陪伴着他……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深刻感受到活着是一件多么美好、幸福、快乐的事。在富贵那时候,一刹那间就是几条人命,但即使生活在艰难、困苦,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生命,永远抱着一颗求生的心。

而我们现在的人,每天都在浪费时间,浪费生命,没有看重生命,从来没认识到生命是多么美好的事物。

世界上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只要你有求生的心,有热爱生命的心,有坚强的心,无论是生活还是心理上的困难总会过去,幸福的大门总会向你打开。我们应该像富贵那样,用坚强面对生活。

9.活着电影读后感 篇九

篇一:活着电影读后感

昨天一气就把余华的《活着》读完了。因为先前在上哲学课的时候老师给我们看过电影,觉得还不错,所以就准备读一下原著。可见,电影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比较多的改编。这样看来,本人主要有以下几个见解:

第一,觉得电影的改编比原著更加戏剧化,更加扣人心弦。剧情发展一波三折,让人心情久久不能平息下来。好在最后没有讲到苦根的死,给人了以活着的希望,也让观众心里有些欣慰。而原著则太悲惨,最后苦根也没有能逃过。更加让人不能接受的是,三代人都死在同一家医院。

第二,原著末尾有一句话深深触动了我,那就是福贵最后说的“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那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

第三,在看了一些作品后,我深深的感觉到中国作家的“慢半拍”.作家应该是在第一时间揭露社会黑暗现实的。但是中国的作家在第一时间却是一片歌功颂德,等到人们都受伤得差不多了或是结束一段黑暗的时候,才慢慢讲述那个时期的故事。不禁让我心一阵凉,看看现在的书,不都是赞美之词,看来真正的作家还没有诞生在中国。

篇二:活着电影读后感

这部电影是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富贵本是富家之弟,因为赌博,把家产输得精光,之后不得不靠唱皮影戏谋生。就在其生活逐渐走上正轨时,却被国民党的 军队拉去当了壮丁。在一个老兵的照顾下,侥幸活了下来。终于回到家里时,老娘已经过逝,女儿凤霞则成了哑巴。但他的苦难远远没有结束。几年后,聪明懂事的 儿子有庆在一次意外中丧生。中年丧子,这样的不幸不论发生在谁身上都是一次巨大的打击。从这次打击中挺过来之后,夫妻俩含辛茹苦地把哑巴女儿拉扯大,并给 她找了个了个老实本分的丈夫。就在以为这一家子终于能够过上好日子了,命运却把他们抛向了更深的深渊。那时,中国正经历文化大革命,医生们都被当作反动权 威,关进了牛棚。女儿临产时,发生大出血,夫妻俩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她死去……在影片的最后,导演还是给了观众一丝期望: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 好。

显然,整部影片不乏黑色幽默。印象最深的是这么几段:

1、富贵游手好闲,因赌博输光房产,解放后被定为城市贫民。龙二赢了富贵的房产,解放后却被定为地 主。后又因放火烧自家房子,被当作反革命给毙了。

2、区长要来学校检查炼钢,富贵不得不把还在睡觉的儿子送到学校,结果儿子在学校死于车祸。而肇事者却是 曾经与富贵一块唱皮影戏的春生。“鸡养大了变成鹅,鹅养大了变成羊,羊养大了牛,牛养大了我们就进入共产主义。”听来更是莫大的讽刺。

3、医生们被革命小 将当作反动权威关进了牛棚。可凤霞生孩子后大出血时,革命小将们又马上想到了医生,转而向他们求助。

总而言之,这部电影确实值得一看。当然,与小说相比还是逊色不少。

篇三:活着电影读后感

今天,我妈让我看电影,我妈推荐看《活着》电影,我开始不太情愿,到后来才觉得挺好看的,我就认认真真得看了起来。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下故事情况?好,我现在就来给你讲一讲吧!

从前啊,有一位少爷,叫徐福贵。他呀为了赌博,输光了家产,输掉了房子,他爸被他气死了,他妈身体不好,而且没有家产,真是在福贵少爷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福贵呀,什么家产也没有了,只好出去要饭,福贵立即从少爷的宝座上跌到了一分钱也没有的穷光蛋,真是可怜。反对赌博的妻子也回娘家了,只剩福贵一个人过日子,他靠皮影戏勉强生活。过了几年,他的妻子回来了,生了个小男孩,叫有庆,有一天,福贵正在做皮影,忽然一把刀刺了进来,日本人把他捉去做苦力去了,没过几天,八路军就把福贵救了出来,他和妻子相见的时候,有庆已经五岁了。还有一件搞笑的事,我忘给你们说了,县长拿着刚炼成的铁,说:这一块铁,可以造三颗大炮弹,一颗打到蒋介石的床上,一颗打到蒋介石的饭桌上,还有一颗打到蒋介石的毛坑里,让他睡不了觉,吃不了饭,也拉不了屎!“这句话惹得我们哈哈大笑。有一天,有庆去练钢,说区长要来检查,结果区长的车撞在了墙上,把墙对面的有庆撞死了。安葬它的那一天,区长亲自来看,福贵说了他几句,他从此就不开车了。以后,区长经常来送礼物,又过了几年,凤霞出嫁生了个小子,可是她自己却大出血死了,现在就剩福贵和他妻子小孙子了,最后福贵逗他的孙子说:”鸡长大了变成鹅,鹅长大了变成羊,羊长大了变成牛,牛长大了就变成新社会新时代了。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好,人类不也是一点一点进步才到新时代的么?

看完这部电影,我觉得福贵不应该同情他,因为他不孝,变卖家产来赌博;又觉得他很可怜;没有住处,儿子死掉,女儿死掉……所以我们要珍惜我们的家庭,不能放弃我们家中的哪一个成员。并且人生的道路总是充满艰辛和坎坷,要勇敢的面对一切苦难和不幸。

篇四:活着电影读后感

电影讲述了主人公福贵和春生及其家人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内战时期起,两代人的艰难生活状况。

“活着”一词出现在不同年代主人公不同处境的口中,这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现了人物形象,还从侧面表现小说的主题。“活着”如前4次出现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福贵和春生被抓去当兵,当国民党军溃败时,他们看到战场上躺满了国民党人的尸体,他们渴望活着回家,见到自己的亲人。这是他们面对死亡时对生的渴望。他们这种求生的欲望也反映了主人公对生活的积极乐观的态度。表达了人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苦难的主题。“不想活也得活”则表现了人们生活的艰难和无奈。

春生和福贵本是战场上患难生死的朋友,然而生活阴差阳错,因春生开车不慎撞死了福贵唯一的儿子,春生也由此成了福贵一家的仇人。然而在文革中,春生被定为走资派,因此受到迫害春生的妻子因不能忍受打击而自杀,此时的春生不仅失去了亲人,而且备受迫害,这些困难和痛苦几乎把他推到了人生的谷底。此时的春生已对生活不再抱有希望。他在临走之前,表达了自己对福贵一家的歉意和愧疚。当福贵和其妻家珍得知春生的处境时,他们为春生担心难过。昔日把春生视为仇人的家珍放下了过去的恩怨,鼓励春生好好活着。家珍的话像春日和煦的阳光温暖了春生。这也是家珍对“活着”的理解。()这也体现了人性的善良和美丽。

主人公在不同年代,不同处境下,说到“活着”一词,这表现了人们生活的艰苦,也从侧面表现出人在特定历史环境中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甚至无法掌控自己生死的主题。“活着”一词也鼓励人们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苦难和不幸,鼓励人们珍惜生命,好好生活。

篇五:活着电影读后感

活着是一部电影,它诉说了一个人的一生。

从前,有一个少爷(葛优)叫徐福贵,他家很有钱。不这怎么回事,他爸爸爱上了赌博。他也随着爱上了赌博,他们徐家的三家院子被他爸爸赌的只剩下一家了,独为剩下了一家,也被这位少爷赌没了。

这位少爷曾经向他的夫人家珍许诺过,如果他夫人又怀了一个孩子,他就戒掉赌瘾。现在,他的夫人又真的怀了一个孩子,可是他还没有戒掉赌瘾。而且当着他的夫人面前赌了一场,当他夫人看着他的时候,他还让他的夫人马上滚蛋。

他夫人马上回家,带上她的孩子凤霞,打了一个包袱。在福贵的面前说了几句话,拍拍屁股就走了。

家珍在外面流浪了很久,当找到安顿的地方时,她肚子里的儿子已经出生了。

家珍一直没有工作,多亏镇长好心,给她了一个送水的活干。可送水的活可不是好干的,因为早上要水的人多,凤霞也帮着妈妈送水。终于,福贵在外面流浪找回了家,他们才团聚。我想,尽管现在的福贵不富,但他们家人团聚了是最富有的。

福贵因为没活干,整天在家里闷得慌。最后,龙二便给了他唱皮影戏的东西,让他去唱皮影戏。天大的祸说来就来了,那天福贵和春生再唱皮影戏时,国民党的军队突然来了,把福贵从老家带走了。我想,福贵现在没了老婆没了孩子的,肯定不想再活了。但是,他活下去了。

当福贵再次回到家的时候,他遇见了凤霞。风霞光冲着他笑,不说话。最后福贵一问家珍才知道 ,一场延续了七天的高烧夺去了凤霞的声音。看到这里,我心里暗暗的流眼泪,这么痛苦地事情,谁受得了啊!可是福贵坚持着。

接着,福贵的小儿子死了。凤霞嫁出去后生孩子大出血也死了。现在,福贵只有妻子女婿和孙子,但他很快乐。

看完活着这篇电影后,我突然感觉到,世界上有很多比我们生活更悲惨的人,我们能到现在,应该感谢生活。不管怎么样,你经受了今晚的风雨,明天的太阳也会一定升起。在这部电影里面,福贵给他的儿子和孙子讲过同样的一句话:“鸡长大了是鹅,鹅长大了是羊,羊长大了就会是牛。”日子会一天比一天过得好。

篇六:活着电影读后感

曾高寒

《活着》是我唯一一本看过,好看,却没有收藏的小说。不是不想,不是没钱,而是买不到。足见其畅销程度。

看这部小说时,带着一种探求的态度,原因是想要从中找到一种活法来填补自己生命中的空乏,结果带给我的却是不可名状的触动和撕心裂肺的震撼!

《活着》曾被改编成同名电影,葛优、巩利主演,张艺谋导演。葛优凭《活着》一片获得法国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他就是借此片和《顽主》从一个不名一文的小喽罗摇身一变为家喻户晓的大明星!电影《活着》我有幸看过,之所以说有幸是因为此片在大陆被列为禁片,原因是片中有讽刺大跃进、文革倾向。十分好笑,此举岂不是有欲盖弥彰之嫌,倒使得共产党统治下的糟粕洞若观火,昭然若揭!

不愉快的我就不想多提了,还是来看故事吧!

小说以第一人称聆听一个古稀老人讲述自己凄惨一生的手法将故事娓娓道来。老人叫徐富贵,原本是家财万贯、身娇肉贵,却因好赌再加上受骗,一夜之间变为穷光蛋。老爹气死,老娘病死,自己也曾被国民党抓为俘虏,被共产党解救回家,之后是妻子患得软骨病,儿子夭亡,女儿出嫁难产猝死,妻子撒手人间,女婿意外而亡,最后外孙也未能幸免。总之,天灾人祸纷然踏至,主人公的命运由纸迷金醉到一蹶不振,随波逐流,被历史牵引。

小说终篇保持沉痛的格调,也有几笔幽默点缀其中,使得故事有跌有荡,涵盖着人在历史中的命运无法掌控的生命之痛,衍生出了对死亡的苦笑。富贵命如蝼蚁,结尾却是坚定的活了下来,给读者一丝欣慰,让人产生枉自兴叹的生命之痛的同时,又使人不免对生活油然生出一种希冀!

《活着》具有一定的史诗性,这种史诗性被包装在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之下,同时隐隐露出一股的悲悯情怀和伤感的黑色幽默。影片的个人生存状态和苦难,在经过精简的历史背景里,体现出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和时代的荒谬感,颇引人深思。福贵的一生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

读罢,尽管我没能达到初衷,但却是重又树立了积极的生命价值观,虽算不得箴言,却总可称为一种信念,归究如下:

死了,万念俱灰,一了百了。

活着,希望还在!

篇七:活着电影读后感

蔡志军

电影里呈现的是一个家庭在一个时代里的生活,它阐述的是在解放时期,大跃进,最后到文化大革命。侧面的体现出当时的社会经过这三个阶段时的一面,而电影中主要就是讲富贵一家在这4个阶段中的艰苦历程,始终就是为了“活着”.电影中的富贵是一个嗜好赌博的人,不顾自己家庭,而他的妻子家珍也多次以离家出走来威胁富贵,希望能够令他痛改前非,但是却未得成效,富贵日复一日的赌博令得他负债累累,最后导致把自己的家产都输了进去,父亲因才此气死。有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富贵是个不肖,而且没有责任心的人。后来他拾起留下来的皮影,想到靠皮影戏谋生,便邀请了一些人开始了他谋生的路途,但是,恰巧一次的演出,国民党的军队过来了,把富贵拉走,在军队里面干事,而他也遇上了一个人,他们成了共患难的好友——春生。他们在军队中谈各自的思念,各自的前生,而在对话中也可以感觉的到富贵是有忏悔的心了,而这个时候的富贵可以说是在向着成熟前进,正在进行着蜕变,在这是他不在是麻木的活着。

有一次,中国共产党军队出现了,国名党的军队溃败,富贵以及春生举起双手示意着头像,到了解放军的车上,他讲述着自己为何在国名党的军队中,最后,共产党让他回到自己的家乡,从此,他与春生就分离了。他回到了家中,家里的变化很大,然而,家庭不容许他的退缩,他成为了家庭的支柱。到了大跃进的时期,村长让每家每户把钢铁等都献出来,而每家每户都把自家的锅,铲都拿了出来,以捐多为荣。然而,家珍问了一句“锅没了,那我们吃什么?”而村长说的是有大锅饭,全村人都一起吃,最初的时候可以说场面是宏大的,每家每户想吃多少就吃多少,但是到了后面,却是一番悲伤的气息,许多人都因此饿死。由此可见当时的社会是多么的悲惨,虽然说出发点是好的,因为这是个社会主义的国家,都提倡共有,想要人人都得到满足的东西。但是,当时的人却忽略了:如果人人都是那么想,人人都坐着等就可以吃饭的话,那么谁去劳动,谁提供粮食呢?就是因此导致了这场悲剧。

电影中还提到富贵在大炼钢铁的地方演皮影戏,而在那个时候,一辆解放车撞倒了他的孩子有庆,而驾驶员是春生,从此后,春生一直都是念念不忘此事。富贵也是尽量的忍住自己的悲伤情感,在这是我感觉到的是一个人活着,却是要经受那么多的痛苦。还有一个场景是,一个孕妇到了医院中就要生孩子了,但是,当时是没有医生的,富贵不容易的请了一个老医生来,但是他却是饿了几天,最后他没有帮到忙,反而是顾着吃馒头。可见当时的社会,连医生都没有,这样的社会不是在前进而是在倒退。

10.《活着》读后感 篇十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是《活着》里面对我影响最深刻的一句话。刚看到这句话时我是困惑的,觉得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十分浅显易懂的道理,也无法理解这句话的精髓之处。后来在我读完整篇文章,回想起里面主人公徐福贵的一生际遇时,才发现这么一句看似简单的话语蕴藏了朴实而强大的力量。

《活着》是现代作家余华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曾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最高奖项。小说集中于国民党统治后期、中国内战爆发、再到土地革命、三年自然灾害等大的时代背景,讲述了徐福贵从地主少爷,因嗜赌成性败光家业步入一贫如洗的境地,在此际遇下惨遭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他一个人孤苦到老的悲惨故事。他叫徐福贵,曾经是个阔少爷。他的祖父白手起家,从养鸡开始,使鸡变成了鹅,鹅变成了羊,羊变成了牛,于是家境变富裕了,拥有两百亩地。但到了他爹这一代便开始衰败,他爹挥霍奢侈掉了一半土地,到了徐福贵自己,就成了彻底的败家子。吃,喝,嫖,赌,无一不做。最终把其余的土地也赌输给别人了。从此,家庭一落千丈,一贫如洗。福贵他爹因此去世。从此,他和母亲,妻子,儿女相依为命,过着与往日大相径庭的自力更生的农家生活。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被国民党抓壮丁进了部队,在那两年的时间里,他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也体验了身边战友离去时另人伤心的友情,但是,两年后,他依然活了下来,他的命运还在继续。回到家后,他的母亲已经死了。他开始与妻子儿女一起过安稳日子。但祸不单行,女儿成为聋哑人被村里人笑话,儿子因献血县长夫人意外夭折。他好不容易把又聋又哑的女儿嫁到了一个好心的人家后,没享受多少幸福的日子,女儿也因难产而死,仅仅把徐家苦命的根留了下来。妻子家珍也因为软骨病安然地离开了人世。他的孙子,最后一个亲人,也意外地离开了他。这是一位历经沧桑、孤苦无依、看透人世浮华的老人;又是作者在小说里寄予厚重希望的人物。

通常来说,小说运用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展开故事,会让整个故事更有表现力、更具亲近感。然而,《活着》让人感叹的是整片小说运用了两个第一人称,即“我”与老人福贵。故事也是在“我”与福贵的对话交流中展开的。一方面,“我”作为一个旁观者,从福贵的回忆与讲述中对福贵的整个人生有一个客观的轮廓;另一方面,福贵作为主人公,他对自己过往的回忆与摊开,就将他与父母亲、妻子家珍、孩子以及自己的孙子的悲剧血淋淋地显现在我们面前。今日毛泽东的特型演员琴石大师在给我们做关于纪录片的讲坛时,他也提到了悲剧的可悲性就是在于将美好的东西毁灭。对于《活着》这篇小说来说,我个人觉得最大的悲剧就在于它无情地破灭了所有人对生存的希望。它破灭了年幼瘦小的有庆因为给县长夫人献血而被迫丧命的生存的希望;破灭了凤霞在建筑队工作时被掉下来的水泥板压死的生存的希望;破灭了患软骨病而去世的家珍的生存的希望;更是破灭了自己的孙子因为从小很少吃到豆子而撑死的生存的希望......而这所有场面,都是由福贵亲眼见证。这对福贵来说,无疑是一种内心的折磨。

当我读到有庆因为抽血而死亡的时候,我不由地流下了眼泪。夜晚的安静,一个人的房间,跟着整个故事情节而前进的思绪,让我由衷地对这个小男孩起了怜爱,伴有心痛,更是无奈。有庆是一个特别善良、乖巧、懂事的孩子。我想整个家族里他最爱的就是他的姐姐和他看护的羊仔。这种孩童的爱是最无私和干净的爱。他从小跟姐姐一起长大,姐姐呵护他,他爱姐姐;他富有爱心,每次有时间就会外出给小羊找食物。久而久之,他与姐姐、羊都建立了十分深厚的感情基础。这么一个天真、懂事的孩子却因献血时没有及时停止而丧命,我想,这真的是令人心痛和无奈的。后来,小说被著名导演张艺谋拍成电影。与提供人视听上的欣赏、具有视觉效果的电影相比,小说文本里透露出来的令人窒息的感觉、压抑的气氛、沉闷的心情是电影所无法比较的。小说对任何人物形象的刻画永远存在于读者的脑海里,也就是说,每个人自己对小说里的角色感知会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形象和期待。于我而言,挑选任何演技精湛的演员,布置真实的场景,演绎书本里的画面所呈现出来的效果都与文字书写刻画出来的人物形象是有出入的。我觉得小说里的人物是活在我的心中,活在我每一次的阅读中,这种体验是电影所无法给予我的。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句话是简单朴实的,折射到主人公徐福贵的身上,就是他虽然一次又一次地经历亲人离去的悲痛,但是他到最后还是活了下来。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一项理论—层次需求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是呈现一种金字塔模式,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需求。而我们都知道,构成生理需求的无非是呼吸、水、食物等。尽管徐福贵一生历经千辛、遭遇种种不幸,作者还是给他一个“活着”的定位。那么活着的道理对于他来说就是简单而朴实的;然而这句话也是强大的,因为福贵这一生漫漫历经地太多,从一位花天酒地嗜赌成性的地主公子沦落到为了生存早出晚归、不辞艰辛地劳作、甘心成为一名佃户,孤独到老,这种活着的力量就是强大的。也只有这样一位人生阅历丰富的老翁,才足够承载“活着”是多么的不易与艰辛,才足够彰显“活着”这个道理是多么的简单与沉重。

小说中对人物名字的设计也颇有内涵。主人公“福贵”即福如东海大富大贵之意。而小说中他的一生与此形成强烈的反差;家珍就像“如数家珍”这般宝贵,是对自己的爱人不离不弃、对爱情忠贞如

一、对子女细心体贴的宝贵;凤霞的一生就像天空中的一轮彩霞,美妙而孤独,她的一生是不被理解的一生,变成聋哑之后我们对她的认识都是从她的面部表情,她的微笑或者是某一个不舍的眼神中读取;有庆会不会因为有父母、有姐姐、有羊仔的陪伴而感到庆幸呢,但他终究是一个令人心痛惋惜的人物;苦根是凤霞离世后与父亲之间的纽带,是家族传承的根脉;二喜的第一喜就是与凤霞结为夫妇,第二喜就是孩子苦根的诞生。

小说里对于人与物的设置还有一点巧妙之处在于一头老黄牛—福贵。主人公福贵多次与黄牛发生语言上的碰撞,并且福贵的口吻像极了一位长者、一位老者,亲切真实,富有人情味。这是小说里运用象征的手法,第一、老牛身上的勤恳、踏实象征了福贵身上的品质;第二、用一种新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福贵中晚年的生活状态。第三、年老的福贵也许走不动了,做不了体力活了,可是设置老牛的象征意义却是十分重大。它就像福贵的重生,又像福贵生命的延续,世世代代,唯有活着才是最简单的意义,以此彰显主题。

从小说回到现实,活着又何尝不是最简单不过的真理呢!我们无法更改活着的事实,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活着的态度。就像福贵所说,“只要活着,总有希望”。他的一生,是与自己相爱相杀的一生,是与命运搏斗却又自然地享受命运安排的一生。我们身处在发展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也许我们会为工作加班加点忙忙碌碌,也许我们会为学业背井离乡辛苦求索,也许我们会为爱情全力以赴甚至飞蛾扑火,也许我们会为家庭在外处处碰壁,而这所有不言而喻的意义就在于活着,而不是幸存;在于自己对自我生活的认识,而不是旁观者对你的指点。我无法将活着的意义用言语全部阐释,因为我觉得这种意义是无比厚重、无比珍贵的;它不是单纯地来自某一篇文章里大家都信奉的真理,而是来自每个人对自我的认识以及对生活的期待。也许就在生活的某一个细节、某一个举手投足里你会感受到它强大的力量。

“活着,在我们的语言中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余华如是说。我们没有必要把自己活成一个苦行僧,但是我们都应该学习小说里最朴实无华的道理,享受生命里美好灿烂的景色,期待生活里的每一次惊喜。当我们慢慢成长,就离责任与义务更近了一步,离自我与未来更近了一步,那么此时活着的意义,就会像我们体内的一道血液,流淌在我们生命的长河里,生生不息。

学生:余云艳

学号:201620136814

上一篇:工程维修员管理规定下一篇:人力资源部印章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