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乡镇发展的调研报告

2024-12-12

关于加快乡镇发展的调研报告(精选12篇)

1.关于加快乡镇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一

关于加快中心镇发展的若干意见

时间: 2009-10-27来源:作者:

【收藏】【推荐】【打印】【关闭】

中心镇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重要节点,是就近转移农村人口的重要平台。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中心镇培育工程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07〕13号)和《中共台州市委 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培育中心镇的若干意见》(台市委〔2008〕19号)等文件精神,为了加快横溪镇和白塔镇的发展,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以下若干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通过政府推动、扩权强镇、体制创新、市场运作,加大中心镇培育建设力度,加快提升中心镇集聚能力,不断强化中心镇辐射效应,努力增强中心镇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2、发展目标。着眼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加快中心镇建设作为完善城镇化体系的重中之重来抓。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和土地集约的要求,努力把中心镇建设成为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良、社会事业发达、集聚功能突出、体制机制创新的新型小城市。

二、主要任务和扶持政策

3、加强规划编制和管理。根据县域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总体规划,进一步做好中心镇总体规划的调整完善和修编工作,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域规划的协调和衔接等工作。推进中心镇与周边乡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共建、共享。中心镇的总体规划要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有机结合,重点做好住宅小区、商业街区和工业功能区等详细规划的编制,并及时做好规划的审查、报批工作。

4、加快特色产业培育和集聚。根据中心镇实际,明确功能定位,培育各具特色的工贸强镇、旅游名镇。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基础,着力发展特色经济,促进产业集聚,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提高综合竞争力。

5、强化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统一规划、适度超前、突出重点的原则,加大对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体系的投入。着力改善整体生态和生活环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管理网络。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完善农村新型救助体系。

6、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支持中心镇加大投资体制改革力度,允许依法组建城镇建设投资公司,拓宽融资渠道,吸引各类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中心镇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产业功能区建设。加快推进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积极培育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担保机构,加强对中心镇企业和农民创业的融资服务。

7、促进人口向中心镇集聚。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凡在中心镇建成区落户的本镇农民,依法保留其原所在村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按照本人意愿,保留其土地承包经营权或者允许其依法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享受原所在村的村级集体资产权益及承担相应义务,在转为城镇居民之日起,按《浙江省计划生育条例》和有关政策继续享受农村居民生育政策。鼓励农村宅基地依法流转,对农民自愿退出原宅基地,并在中心镇购买商品房的,可由所在中心镇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对按规划向中心镇建成区集中迁建的公寓式农民新村,在确保退

宅还耕的前提下,可置换到中心镇建设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区选址,农村建房指标允许在镇内自行调剂;采取异地置换方式,鼓励欠发达地区下山农民跨区域转移到中心镇安居乐业。允许中心镇开展农民住宅产权登记试点。

8、土地集约利用。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充分考虑中心镇发展需要,用地指标向中心镇适当倾斜,优先保证中心镇建设需要。在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总量不减的前提下,按法定程序适当降低中心镇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中心镇土地整理后置换出来的新增指标全部留在中心镇。支持和鼓励中心镇通过挖潜、旧城改造、迁村并点、土地整理、开发利用荒地和废弃地,做到集中用地和集约用地。鼓励农民在城镇规划区内统一建设公寓式农民新村,获取和节约的用地指标和占补平衡指标,主要安排用于中心镇建设。

三、扩权强镇措施

9、扩大事权。按照“充分放权、权责统一”的要求,赋予中心镇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将县发改局等在内的11个县级部门在镇域内的管理、审批、执法职权,全部或部分授权、委托给中心镇直接行使,启用各授权、委托部门中心镇管理专用业务章,办理授权、委托手续。中心镇上报省、市有关部门的审批事项,各授权部门应“见章盖章”,履行上报手续,提高审批效率。(具体授权、委托事项见附件)

10、扩大人事权。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改革中心镇政府机构,转变政府职能,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中心镇行政管理体制。在核定的机构编制限额内合理确定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在2002年机构改革的基础上可适当增加2-3个内设机构(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整合中心镇内设机构和各职能部门派出机构人员,可一套人马、几块牌子。放权以后各个相应的职能部门派出机构在中心镇的人员除人事关系外归镇管理,经费渠道不变。县里加强熟悉业务的后备干部下派到中心镇工作,下派期间编制、职务在原工作单位保留,工作考核和工资报酬福利等均由所在镇负责。

11、扩大财权。预算内经常经费支出预算按同类型乡镇安排。财政收入按上一年基数超过地方财政收入预算增长比例县得部分分成给予倾斜。在中心镇征收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基础设施配套费、水资源费等,除规定上缴中央、省、市部分外,县所得全额返还中心镇,专项用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土地出让金净收益所得全额留中心镇(分间出让的80%返还),专项用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耕地开发。上述专项经费应在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下使用,不得挪作他用。中心镇符合条件的产业、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优先列入各级政府的重点工程。在安排专项资金时,对中心镇符合专项资金使用范围的项目,优先考虑。中心镇的建设资金补助,根据国家、省、市每年安排的专项资金,县财政以一定标准进行配套。县财政根据财力状况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中心镇统一编制区域内生产力和居住点的合理布局规划,以及中心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工作。

四、保障措施

12、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县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直有关部门、中心镇等部门、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县中心镇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听取中心镇培育工作的汇报,研究中心镇改革、发展、建设中的体制性问题,及时解决中心镇培育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矛盾,确保各项政策的落实到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局,具体负责中心镇培育工作的指导、协调等工作。

13、明确工作职责。县直有关部门对中心镇授权后要加强业务指导,帮助中心镇开展工作人员业务培训、上岗和执法工作。中心镇按照“谁行使、谁负责”的原则,受县直有关部门授权,行使同等审批权限并承担相应责任;中心镇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做好备案和报表报送等相关工作,自觉接受授权部门的监督和指导,加强内部责任考核,严格责任追究。各委托、授

权部门要加强放权事项的指导、监督,确保中心镇依法规范落实放权事项;并及时总结经验逐步在有条件的其它建制镇实施。

14、强化监督考核。由县纪委牵头,会同委托授权部门、法制办、审计、财政等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中心镇进行综合督查和有关事项检查,加强对公共权力运行的监督。按照责权对等的原则,强化中心镇考核。岗位责任制考核内容、标准、办法要体现中心镇建设要求,考核结果与经济奖惩、干部任用挂钩。

附件:县机关部门授权、委托事项明细表

二○○九年十月二十七日

(十七)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根据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进一步优化工业园区布局。鼓励多种投资主体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产业配套和商务服务、物流配送等综合服务能力,完善生活配套设施,创新人才引进和园区管理体制,搭建产业集群发展平台。提高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清洁生产。进一步推动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引导产业关联度高的企业进入园区,努力做强做优工业园区。支持和推动钦州港经济开发区、北海铁山港工业区、柳州阳和工业园区、防城港企沙工业区、玉林玉柴工业园等重点园区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支持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园区升格为国家级园区。

三、做大做强流通服务业,进一步促进物资流在大杨树镇汇集壮大

大杨树镇在发展商贸流通服务业上具有以下独特的优势:一是交通十分便利,国道111线、在建加嫩一级公路和嫩林铁路经由此地,年客流量400万人次,货运能力达到200多万吨;二是农副产品资源丰富,是国家粮食生产基地,年产品达150万吨,加上食用菌、山野菜、中草药等农林特色产品,年产量达200吨,是本地区的农副产品集散地;三是商贸流通市场体系逐步健全完善。目前,大杨树综合物流园区运行良好,中兴粮食批发中心不断发展壮大,在农资、农

机具、建材等专业化市场上,逐步形成了以大杨树镇为中心,周边10余个乡镇、20余万人口为辐射圈的经济体。四是旗工业园区入驻大杨树,为发展商贸流通注入了活动。大杨树镇逐步凸显出全市物流节点镇和商贸重镇的战略地位。为加快发展商贸流通服务业,需要自治旗给予以下优惠政策:

(一)加强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在全旗启动10个乡镇的城镇规划修编工作时,要统筹考虑各方因素,做好土地利用、地企规划协调和衔接等工作,高标准规划和建设物流园的基础设施。形成配套的综合运输网络、完善的仓储配送设施、先进的信息网络平台等,为现代物流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条件。

(二)旗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旗工业园区择商引资上,应给予大杨树在土地、资金、税收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

(三)加快物资产业培育和集聚。根据大杨树镇实际,明确功能定位,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发展物流经济,促进产业集聚,扩大辐射面,发展面向生活领域的超市、餐饮、娱乐、家政等消费服务业,面向生产领域的农机、农药、化肥、建材等生产资料服务业,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现代商贸体系。

四、进一步加强信息建设,不断促进信息流健康发展

(一)有效整合新闻媒体资源,对大杨树现有的林业广播站和地方广播站进行合并,成立大杨树广播电视电影服务中心,对大杨树镇新闻进行采编改版,及时与旗文体广电局

衔接协调,在鄂伦春一套新闻时间播出。

(二)为全面推介和宣传大杨树镇,积极协调旗政府信息中心,在鄂伦春政务网上开通大杨树镇人民政府网站。

(三)

2.关于加快乡镇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二

1 安达市市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 在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和绥化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安达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市域经济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2006年末, 全市GDP实现78亿元, 比2003年增长66.1%, 年均递增18.4%;财政总收入实现7.8亿元, 比2003年增长122.7%, 年均递增30.6%。综合实力、财政收入继续位居全省县市前列。截止2007年6月末, 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 150万元, 同比增长16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2.7亿元, 同比增长21.7%。1~6月份, 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9.0亿元, 增长15.1%;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实现5.7亿元, 增长45.0%;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5.1亿元, 增长20.5%。

1.1 以招商引资为重点, 努力扩大对外开放

2004年以来, 全市共引进到位资金22.3亿元。开工建设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308个, 其中投资超亿元项目7个, 超5 000万元项目11个, 超千万元项目69个。建成项目238个, 年可实现产值21亿元, 实现税金5 800万元。仅2007年上半年, 安达市就引进合同资金14.75亿元, 其中到位资金8.84亿元, 同比增长103%。从引进项目规模和数量上看, 共引进项目62项, 同比增长6%, 其中超3 000万元的大项目11个, 同比增长40%, 100万~3 000万元的项目51个, 同比增长6%。从项目类别上看, 生产加工型45项, 占73%, 商服型4项, 占6%, 流通型13项, 占21%。已经签定合同投资超亿元的项目2个。2006年结转的贝因美乳业二期、劳力食品机械、豪运精细化工等30个投资超2 000万元的大项目已有24个开工建设。

1.1.1 营造招商工作政策和服务的超前性

制定出台了《安达市招商引资鼓励企业发展优惠政策》等政策, 为外来投资客商提供最大限度的优惠。着力创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成立了行政审批服务中心, 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积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对所有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规范、清理和精减。

1.1.2 突出招商工作的实效性

进一步完善、落实领导干部联系重点项目责任制, 改进、完善项目考核办法, 坚决落实一票否决制, 确保项目成功率、成活率和资金到位率。以农副产品加工和生产加工型项目为主, 加大了项目的引进和扶持力度, 杭州贝因美10万t配方奶粉、伊利保鲜奶、迪龙三期、劳力食品机械、彤瑞兽药、5万吨沥青储运等一大批工业项目相继落户安达市, 为全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1.3 增强招商对象的针对性

加强对东南沿海地区的招商工作。抓住安达融入大庆经济区的有利时机, 搞好项目对接, 实现借势发展。

1.1.4 注重招商方式的灵活性

在活化招商手段上下功夫[1]。实行代理招商、网上招商、以商招商、亲缘招商等招商方式的同时, 积极推动招商活动由政府主导型向企业自主型转变, 由大规模组团招商向小规模专业招商转变。

1.1.5 提高全市经济的外向性

加强外出人员的职业和技能培训, 鼓励城乡富余人员外出就业, 加快富余劳动力转移。

1.1.6 加强招商工作的专业性

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机构队伍建设, 加大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力度。精心做好项目源和信息库建设, 为内外客商及时提供可靠的项目载体和丰富资料。

1.2 以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安达开发区为载体, 大力发展工业经济

加大走廊内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增强园区的集聚功能, 集中摆放工业项目。目前, 已入驻企业101户,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亿元。其中食品类项目5个, 建材类项目7个, 医药类项目4个, 机械类项目3个, 物流项目3个, 其它项目6个。28个项目总投资23亿元, 全部达产后, 年实现产值30亿元, 税金2.6亿元。目前, 28个入区项目中, 25个项目已经开工建设, 开工率达90%。

1.3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 推进农业产业化

1.3.1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基地

突出县域特色, 打造特色经济, 积聚资源优势, 推进农业规模化[2]。安达市棚室蔬菜及优质草原为本区的特色经济, 2007年, 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11.37万hm2, 其中粮食作物面积9.50 万 hm2, 经济作物面积1.43万hm2, 其它作物面积0.43万hm2。全市A级绿色食品蔬菜种植达1 333.33 hm2、产品数量达到6个。在全市重点构筑了安达镇胜利棚室番茄, 安达市立志甘蓝、羊草镇青龙山油豆角, 羊草镇南来大白菜, 羊草镇新升黄瓜, 青肯泡乡农义青椒, 卧里屯乡龙华甜瓜, 卧里屯乡东青晚茄子, 老虎岗本利大葱, 吉星岗吉星马铃薯10个蔬菜专业一品村。全市蔬菜面积达到1.93万hm2, 其中无公害蔬菜面积1.53万hm2, 产品认证数量50个。积极引导广大农户开发绿色粮食生产, 引导农民按绿色无公害标准进行生产, 全市绿色粮食面积1.80万hm2。在畜牧业上, 制定出台了《安达市加强奶源基地建设优惠政策》, 突出发展“两牛”等产业。继续实施“万、千、百、十”养殖工程, 扩大奶牛普养面, 提高奶牛饲养和单产水平, 切实加快奶牛生产基础建设, 量化任务指标、强化推进措施, 促进了畜牧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截止2007年6月末, 全市奶牛存栏达到12.42万头, 同比增长1.1%, 鲜奶总产达到16.2万t, 同比增长15%。全市奶牛万头乡达到3个, 千头村新增2个, 发展到32个, 百头场新增3个, 发展到54个, 十头户新增180户, 发展到3 200户, 奶牛养殖户发展到2.1万户。先源乡、青肯泡乡等五个奶牛养殖小区奶牛存栏达到6000头。全市青贮面积达到1.13万hm2。

1.3.2 加快龙头企业建设,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以龙头企业为依托, 打造链式经济结构, 带动县域经济整体发展。以优势企事业带出合成氨产业, 形成城乡一体化的产业链, 并且使之环环相扣, 优势互补, 良性循环[3]。安达市龙头企业现已发展到5家, 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 县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

1.3.3 做好科技兴农工作, 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积极引进、培育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 目前全市种植业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2%以上, 畜禽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加大对农民实用科技知识的培训力度, 2006年培训农民6万人次。加强农业科研攻关, 获得市级以上科研成果5项。

1.3.4 发展市场中介组织,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大力发展农村中介组织, 是破解现代农业建设诸多难题的有效途径。目前, 我国农村的中介组织发育迟缓, 制度不健全, 组织运转形式不够规范, 稳定性较差, 严重影响了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因此, 必须采取切实措施, 加快农业中介组织的健康发展[4]。继续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质速并重、稳步推进”的原则, 突出规范发展重点, 截止2007年6月末, 新发展农民股份公司40家, 专业协会8家, 专业合作社8家, 全市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644家, 其中规范化的农民股份公司达到356家, 股东总人数达到8 900人, 总股本9 011万元, 集中经营土地3 266.67 hm2, 内容涉及种、养、加、销等多个领域。农合组织体现了效益带动农户参与的热情, 升平镇丰桥农机合作社集中经营土地553.33 hm2, 在去年经营种植200.00 hm2万寿菊的基础上, 2007年又吸引农户种植万寿菊133.33 hm2, 使入股农户达到了347户。同时还引进了万寿菊加工企业, 实现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进一步提高了农业发展水平, 增加了农民收入。

1.4 以全民创业为手段,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进一步完善加快民营经济的政策规定, 落实优惠扶持措施[5]。鼓励安达籍在外事业有成人员返乡上项目、办企业, 引导机构改革分流人员投身民营经济主战场, 民营经济规模不断壮大, 民营经济发展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2007年上半年, 全市民营经济实现总产值17.3亿元, 同比增长10.5%, 占年计划的43%;增加值5.41亿元, 同比增长4.4%, 占年计划的42%;税金5 110万元, 同比增长10%。

1.5 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2007年, 全市共完成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266.67 hm2, 荒山荒地造林完成333.33 hm2, 退耕还林工程完成1 466.67 hm2, 四旁绿化工程完成66.67 hm2。

1.6 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2006年, 完成了城区总体规划修编。积极盘活土地资源, 对48万m2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进行了挂牌出让, 获取土地出让金1.3亿元。对城区内主要街路进行了维修改造。投资2.7亿元, 完成了2 km2的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 铺装市区道路40.5 km, 改建扩建给排水管线42.5 km;铺装、维修人行路11万m2;高标准新建改造4处铁路跨线桥和公园休闲广场、站前广场;立体化推进城区绿化, 城区人均绿地达到5.6 m2。实施“村村通路”工程, 2006年以来, 新修通村红砖路192.6 km, 通乡黑色路面11.8 km, 新打人畜饮水井14眼, 新挖自来水管线沟5.8万m。任民镇、中本镇等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

2 存在的问题

2.1 经济基础薄弱, 经济实力不强

虽然安达市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了78亿元, GDP连续三年保持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但是, 在全省处于中上游水平。

2.2 工业化水平低, 运行质量不高

企业数量少而且规模偏小, 具有较强拉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少, 支柱企业发展缓慢, 产品知名度、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十分有限, 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和产业化效益, 对市域经济的拉动力较弱。

2.3 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农民增收缓慢

如:种养业虽初具规模, 但产业化程度不高, 规模效益不突出;企业加工、销售带动能力不强, 产业链不长, 产品的附加值低;基础设施薄弱,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农民整体素质不高, 思想不够解放, 商品观念不强。

3 加快安达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

3.1 必须毫不放松地抓好项目建设

严格落实项目建设责任制, 对重点建设项目派驻协调员, 定期召开项目分析会和协调调度会, 及时帮助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确保在建项目按期竣工、投产达效。根据新的城市修编方案, 超前搞好城东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 打造好项目承接平台, 对入区项目从手续跑办, 到开工建设、投产管理实行全程跟踪服务, 增强对外来项目的吸引力。紧紧抓住南资北移等机遇, 重点围绕发展壮大食品、医药、化工等三大主导产业, 谋划引进一批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 高效益、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大项目、好项目。积极探索创新招商方式, 抓好委托代理招商、媒体网络招商、产业招商, 拓宽招商视野, 提高招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完善项目建设考核激励机制, 加大奖惩力度, 调动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引资金、上项目的积极性。

3.2 必须坚持不懈地做大做强工业经济

围绕壮大“食品、医药、化工”等三大主导产业, 一是大力推进石化产业升级。围绕大庆石化产业梯度转移、规模扩张、链条延伸, 积极抢上承接配套项目, 加快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 壮大石化产业集群。大力开发粮食化工项目, 实现粮食资源深度开发和转化增值。到2011年, 石化产业产值达到10亿元, 占工业总产值的25%;税金达到6 000万元, 占工业税收的17.2%。二是大力推进食品产业升级。围绕乳、肉、菜、粮等资源, 强化科技投入, 深化产品系列开发, 实现梯次增值, 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到2011年, 食品产业产值达到15亿元, 占工业总产值的37.5%, 税金达到1亿元, 占工业税收的28.6%。三是大力推进医药产业升级。依托资源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开发, 发展壮大生物制药、医药中间体、中成药和兽药加工业, 稳步提升产业规模与层次, 推动医药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到2011年, 医药产业产值达到4亿元, 占工业总产值的10%;税金达到3 000万元, 占工业税收的8.6%。

3.3 必须以一贯之地加快民营经济发展

鼓励引导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吸引外资、企业间相互持股等多种方式, 实现二次创业。通过扶大扶强规模型民营企业, 推动民营经济实现“四个转变”, 即由家族经营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从粗放分散生产向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转变, 从劳动密集型向劳动和技术密集型结合转变, 从政府推动向企业自主发展转变。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结对帮带、政策扶持等措施, 鼓励支持更多的工商户, 发挥优势, 围绕本地特色产业, 办厂经商, 务工经商, 壮大民营经济群体规模。认真落实好鼓励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 及时帮助民营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促其健康快速发展。

3.4 必须始终如一地发展壮大农村经济

坚持规模扩张和内涵挖潜相结合, 突出发展以“两牛”为主的畜牧经济。力争到2011年, 奶牛存栏16.1万头, 奶牛万头乡发展到6个, 千头村50个, 普养户2.2万户;鲜奶总产达到57万t;肉类总产达到7万t;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牧业人均收入占农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60%和61%。

坚持以农民股份合作公司为主体, 因地制宜、规范运作、注重实效, 全力发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 促进农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 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水平, 促进农民增收。到2011年, 全市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950家, 其中农民股份合作公司发展到510家。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 充分发挥人力资本运营公司和培训基地职能作用, 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技能培训, 提高农民素质。到2011年, 全市劳务收入累计实现17亿元。依托寒地黑土品牌、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水利设施优势, 大力推进种养业标准化、规模化经营, 加快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发展格局。到2011年, 全市绿色开发面积达到6 666.67 hm2, 认证品种达到110个, 专业村、专业屯分别达到60个和180个。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五年内新建公路456.1 km, 实现村村通车。新打农田机电井500眼, 人畜饮水井100眼, 新通自来水自然屯100个, 新建沼气池3 000个, 数字电视入户率达到85%。

3.5 必须持之以恒地优化发展环境

加快以路、电、水、讯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交通运输、电力通讯、居住条件、生态环境等综合服务水平, 为企业发展、人民生活创造舒适便捷的条件。按照“经济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原则, 积极转变政府职能, 改革行政审批制度, 进一步减少办事环节, 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 降低行政成本, 营造亲商、爱商、护商的浓厚氛围, 让投资者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和国有商业银行的沟通、协调, 大力解决好企业的用地、融资等问题, 为企业当好“红娘”和“后盾”。深入开展阳光政务、民主评议行风、阳光投诉等活动, 加强对各职能部门行风建设的监督检查, 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对“三乱”、“中梗阻”、吃拿卡要等破坏发展环境的行为, 依纪依法严肃惩处, 努力营造亲商富商的服务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公开公正的法治环境、优化宽松的执法环境。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增强地域吸引力。大力加强机关效能建设, 着力解决“中梗阻”问题, 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加强诚信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以政府关联事项信息公开和企业资信收集工作为切入点, 建立健全企业诚信档案, 着力培育企业信用, 积极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摘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举措;是缩小与先进地区差距和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是牵动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的现实需要。为此, 对安达市的市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结合安达市市域经济发展状况, 对如何加快市域经济发展提出了见解:必须毫不放松地抓好项目建设;必须坚持不懈地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必须以一贯之地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必须始终如一地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必须持之以恒地优化发展环境。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项目建设,工业经济,民营经济,农村经济,优化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朱培吉.大力实施四化战略争做县域经济强市[J].中国市长, 2003 (1) :38.

[2]李建华.力推“五化”进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J].理论前沿, 2005 (14) :43.

[3]李伯平.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引擎[J].求是, 2004 (17) :53.

[4]徐顽强, 蔡昌文.加快农村中介组织发展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J].求是, 2007 (19) :45.

3.关于加快乡镇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三

【关键词】天峨县 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 调研报告 建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A-0012-03

为深入了解与掌握天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关情况,广泛听取有关部门及群众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掌握各乡镇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积极稳妥推进天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科学决策参考,笔者随天峨县政协调研组赴天峨县八腊、纳直、更新三个乡,就当地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开展专题调研,历时一个多月。

一、调研工作概况

2015年3月28日至4月15日,调研组在天峨县政协张艳琴副主席带队下,赴河池市天峨县八腊、纳直、更新三个乡15个村和学校开展了为期5天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题调研活动,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实地查看等方式,对三个乡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情况进行调研,共召开座谈会15次,实地查看学校15所,收回调查问卷167份。

二、三个乡义务教育发展的现状

(一)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情况

八腊乡有中学1所、中心校1所、村完小8所、教学点2所,中学生654人,小学生1 731人,小学教学班63个,中学教学班13个,最大班容量为69人;纳直乡有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村完小4所、教学点2所,中学在校生173人,小学生555人,中学教学班3个,小学教学班数32个,最大班容量为69人;更新乡有中学1所、中心校1所、村完小8所、村级小学3所、教学点5所,小学生1 859人,中学生724人,小学教学班75个,中学教学班12个,最大班容量为65人。三个乡学校布局基本合理,村完小以上学校基本是寄宿制学校。

(二)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情况

八腊乡学校占地面积45 944m2,尚缺校舍建筑面积34 583m2、运动场地38 411m2、计算机58台、图书41 907册,全乡校园文化建设改造需要投入40万元;纳直乡学校占地面积16 323m2,尚缺校舍建筑面积2 528.4m2、运动场地20 652m2、计算机49台、图书12 506册,全乡校园文化建设改造需要投入41.7万元;更新乡学校占地面积40 284m2,尚缺校舍建筑72 171m2、运动场地72 171m2、计算机117台、图书41 830册,全乡校园文化建设改造计划投入186万元。三个乡教学用房需要基本满足,教师用房、学校功能室、围墙、文化长廊、公厕等尚未完善,需要扩充建设。

(三)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八腊乡现有教职工107人,小学师生比1:16,中学师生比1:16,尚缺教师21人、生活管理员14人、炊事员13人、安全协管员11人、卫生员1人;纳直乡现有教职工51人,小学师生比1∶15,中学师生比1∶12,尚缺教师18人、生活管理员7人、炊事员8人、安全协管员6人;更新乡现有教职工117人,小学师生比1∶22,中学师生比1∶24,尚缺教师30人、生活管理员18人、炊事员18人、安全协管员15人、卫生员1人。三个乡中学和中心校有专职英语教师和图音体教师,村级以下学校都未配备专职英语教师和专业图音体教师。三个乡内宿生管理员和安全协管员基本上是值周教师兼任,炊事员是临时聘请,无医务人员。

(三)调查问卷统计情况

此次调研,三个乡镇共发放调查问卷167份,调查问卷统计情况如下:1.对于“适龄儿童是否能够就近入学”问题,赞成能够就近入学68人,赞成“基本就近入学”89人、赞成“普遍没能就近入学”10人。2.对于“我县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差距如何”问题,赞成“基本无差距”18人、赞成“差距较小”56人,赞成“差距较大”93人。3.对于“我县城乡学校教师配置是否合理”问题,赞成“合理”12人,赞成“基本合理”73人,赞成“不合理”82人。4.对于“所在的乡镇学校布局是否合理”问题,赞成“合理”36人,赞成“基本合理”103人,赞成“不合理”38人。5.对于“对所在的区域的学校建设及办学条件是否满意”问题,赞成“满意”55人,赞成“基本满意”92人,赞成“不满意”20人。6.对于“所在学校教师队伍是否稳定”问题,赞成“稳定”27人,赞成“基本稳定”81人,赞成“不稳定”59人。7.对于“认为哪种模式比较适合本地实际”问题,赞成“初中集中县城、小学集中乡镇”11人,赞成“划片区办学”43人,赞成“保留当前学校布局现状”113人。8.对于“当城乡学校达到校园环境一样美,教学设施一样全,教师素质一样好,管理水平一样高,是否选择就近入学”问题,选择“就近入学”157人,选择“到城区学校入学”5人,选择“不确定”5人。9.对于“对所在地的学校教师整体素质是否满意”问题,选择“满意”65人,选择“基本满意”85人,选择“不满意”17人。

三、存在的问题

(一)办学条件仍有较大差距

甘洞村完小有11名教职工,教师住在七间简易的砖混结构平房里;麻洞村完小无功能室;纳直乡仅有纳直九年一贯制学校和那里村完小两所学校厕所验收合格;当里、下景、百河三所村完小厕所小,蹲位不够;更新乡中心校教职工宿舍紧缺,师生公厕建设年代已久;安亭村完小学校管理难度大,通往学校的小桥仅有简易护栏,桥面狭窄,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新林村完小无学生饭堂;加里村完小学校活动场所不够,校门紧靠公路,学生出入很不安全;文里和当里村完小厕所建在校外,晚上学生进出不安全;边里村级小学活动场地没有硬化、无校门;等等。三个乡办学条件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求相差甚远,需要不断完善。

(二)教师配备不足

我们在调研时,发现三个乡的教师配备不足,尤其是专业教师严重缺乏,教师配备无法满足日常教学的需要。八腊乡自请代课教师8人,纳直乡自请代课教师2人,更新乡自请代课教师18人。各乡除了中学和中心校配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英语、体育和艺术教师,各村完小普遍没有开设英语课,无图音体美专业教师,一些村完小因为教师紧缺,基本没有开设体育和艺术课。学校无法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严重影响了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三)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

调研发现,教师老龄化现象较为突出。我们所调研的纳碍、五福、老鹏、甘洞、洞里、龙峨、当里、上景、加里等九所村完小,共有69名教职工,平均年龄50岁。他们年龄大且多疾病,大部分是由民办教师转变为公办教师。由于历史的原因,这部分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其中不少教师长期生活在偏远农村,信息闭塞,走出去参加培训机会少,又不能自觉地提高文化素养,墨守成规,固步自封,他们目前的工作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天峨县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四)后勤人员缺乏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各中学、中心校和村完小基本上没有安全协管员、生活管理员、卫生员和后勤人员。各校为了确保工作运转,使用学校公用经费自请后勤服务人员共47人。其中八腊乡自请炊事员17人;纳直乡自请炊事员7人、安全协管员1人;更新乡自请炊事员19人、生活管理员2人、安全协管员1人,每年用于自请后勤服务人员的公用经费约为65万元。学校用公用经费自请后勤服务人员,违反了相关文件规定。

四、几点建议

经调研,多年来,河池市天峨县县委、县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原则,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全县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大幅改善,校容校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教育事业欣欣向荣,教育前景美好。但是由于天峨县地处偏远,发展滞后,对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的标准,该县仍有较大的差距。现综合调研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纳碍村完小校内有一幢当年有中学时建设的教师集资房,前几年中学已停办,大部分教师已调走,现在房子一直空置,建议政府就地购置,作教师周转房用,以解决目前学校教师住房紧张问题。纳直乡中心校行政办公室在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学楼内,挤占了学校资源,建议在该校运动场边空地(学校用地)上再建一幢楼作为办公楼。建设一批教师周转房,解决甘洞村完小、更新乡中心校、新林村完小、文里村完小、加里村完小等五所学校教师住宿紧缺问题。

(二)提高乡村教师待遇

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乡镇教师流动很大,教师队伍不稳定。要留住教师,就要设法为教师提供优越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国务院2015年6月初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出把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财政部门要依法依规落实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政策。当前天峨县给予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和乡镇工作补贴,在一定程度上稳住了教师队伍。目前,只有教学点和偏远村完小享受生活补助,我们认为实施生活补助要实现乡镇中小学教师全覆盖,并且加大补贴金额,越往基层、越是艰苦,补助力度越大。把教师纳入年终绩效考评管理,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按岗位全额发放。继续实施教师周转房项目建设,满足乡镇中小学教师在校住房要求。对家庭经济困难的乡村教师,人事部门应尽量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各级工会要关心基层教师的冷暖,为他们解决生活困难。教师职称及时聘任,增加乡村教师岗位,对乡村教师实行岗位聘用倾斜,可不受岗位结构比例限制,到岗即聘。在评先评优时,多考虑乡村教师。

(三)抓好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的名片。在此次调研中,我们发现校园文化建设仍需加强。一些学校校园绿化、美化、亮化差,部分学校围墙不完整、厕所小、校舍门窗框破损、墙壁陈旧、活动场地凹凸不平,无校门、洗澡房、文化长廊等,很不美观。学校没有专项经费,建议教育部门及各学校领导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精心设计,创建文化气息浓郁的优美校园。

(四)多渠道充实乡村教师队伍

根据《自治区编办 教育厅 财政厅 人社厅 关于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有关工作的通知》(桂编办发〔2015〕85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实施办法(修订)》(桂编发〔2012〕5号)文件精神,配齐配足教师,确保乡村学校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和地方免费师范生项目计划。继续推进自治区统一组织教师招聘考试和乡村教师专场双选会,对已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并且自愿到乡村学校任教的人员,可采用直接面试的方式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在县级以下学校任教的,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桂政发〔2015〕29号)及有关规定,给予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补偿,全面激励各类人员服务乡村教学。今后招聘和定向培养教师,应该多考虑少数民族和边远山区的学生,予以定向分配,吸引更多优秀毕业生到乡村任教。

(五)招聘后勤服务人员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实施办法(修订)》(桂编发〔2012〕5号)等文件精神,配齐配足学校后勤服务人员。

(六)稳妥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

当前天峨县城乡之间存在教育不公平现象,要打破这种现象,在财政支出方面要向农村倾斜,坚决解决农村水电路问题,彻底改变乡村落后状况,加大对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师资配备、教师培训、后勤服务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消除教育不公平因素。对学校布局调整要谨慎进行,因为县内人群居住分散,村屯到乡镇较远,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众经济困难承受不了,不能一刀切,亦可集中片进行,如果不同乡镇村级学校相邻可集中办学。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有计划、有目的地促成农村相对薄弱中小学与县直中小学、示范性学校友谊结对,通过互派教师听课、评课、交流信息等形式,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建立和完善校长和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继续开展支教和走教活动,使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得以及时交流,促进乡村学校标准化办学。

(七)加强对乡村教师培训

这次调研,我们了解到乡村教师参加学习培训的机会很少,年龄大的教师更是如此,人民群众对乡村教师教学质量和整体素质欠满意。教育部门要鼓励乡村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和积极参与学习培训,尤其是加大对中年以上教师的培训力度;加大乡村教师培训投入,坚决落实从公用经费中安排5%的经费用于乡村教师培训的制度,严格执行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登记制度;充分利用远程教学、在线课程等形式优化课堂教学和进行自主学习,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开展向莫振高同志学习活动,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职前培养、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全过程;建立乡村教师政治业务学习、培训制度,形成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惩、校本六位一体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全面提高乡村教师业务素质和师德水平。

4.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经济的调研报告 篇四

——

一、基本情况

**镇**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8公里,是一个具有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古村落。北边和西边与**村相邻,东边与后宅村相邻。村主要沿**村古河道两侧分布,河旁联村公路为村中主要水泥路面,是全村交通枢纽。村庄南北山脉围绕,从西至东狭长分布,又因多为蔡姓人在此建村,故名**村。

**村地处山区,地势分布西高东低、南北为山。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属亚热带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8.2摄氏度。总人口为1205人,394户。分7个自然村,11个小组,共有村民代表54人,党员36名。2017年进行了新一届村级组织换届选举,选举产生村两委班子7人,其中支委会3人,村委会4人,党支部书记为,村委会主任为。该村主要经济来源以种植豇豆、茶叶与香菇,现有耕地1185亩;林地6406亩,其中公益林5309亩;2016年村集体收入34.58万元,人均收入13056元。

二、村级经济发展计划

本届村两委上任以后,团结一致,大力发展村级经济,制定了本届(2017年—2019年)村主要实事项目计划,主要有以下几项:

1、三接桥自然村防洪堤建设

2、各自然村村内道路硬化

3、牛栏弯自然村生态公厕建设

4、油菜花基地观光台建设

5、中心村至牛栏弯桥梁改造

6、三接桥至**公路路段拓宽

7、停车场建设

8、积极培养发展党员

9、国家级传统村落建设

由于**村地处我县山区,村集体经济发展不是很快,现有资产主要是房屋4幢,约1200平方米;村集体有山林面积1254亩;村集体收入情况166567元(其中:公益林37377元,耕地地力补贴117950元,便民中心补助11000元,存款利息收入240元);截止2016年底村集体负债153125元。下一步计划采取土地流转方式发展村经济,整合土地资源,将农户的荒田流转到集体,发展茶叶、油茶、高山蔬菜等项目。同时依托党建项目,进一步提升横路下油菜观光园建设,依托国家级传统村落建设,积极发展民宿业,打造一个集观光、旅游、住宿为一体的美丽乡村。

三、农村经济发展分析

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在的农村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人们的对于追求更好的小康生活有了更大的追求,但也影射出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农村人的生活方式正逐渐开始向多元化发展,在村务农的比例正在逐渐减小,农民的素质提高了,思想变活了,并不是一味地将自己束缚在农田上,很多人都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走向城市,由农转居,由农转工;或者是转变为个体工商业者,自己经营一些商品等,农村人的生活方式正逐渐开始向多元化发展。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农村村民的收入正逐渐上涨,人们的生活水平开始逐渐走向小康水平,党的政策和正确领导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农村公路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也是构建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的道路相对普遍较窄,不利于与外界的交流合作,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目前,我县正在结合省党代会提出的“大花园”建设目标,全力推进全域旅游建设,这是对于山区农村发展将是一个重要契机,同时我县即将进行235国道的建设,该项目是我县十三五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项目,该公路的建设将改变我县无国道的历史,大大提高我县高等级公路的占比。这条国道将经过**村,届时将对**的发展起到非常大的作用。235国道从北面的武义县进入松阳,经松阳县四都乡、西屏街道、三都乡、**镇,在石仓进入云和县,路线全长31.2公里,其中松阳县城段11.7公里(S222省道利用段长4.7公里)按一级公路标准建设,其余路段按二级公路标准建设。概算总投资12.2亿元。十三五期间完成投资约7亿元。

在我县开展“全域旅游”建设的大背景之下,分散在各乡镇的古村落、古民居、民宿景点等需要串联成线,连接成网络结构,以便让游客少走回头路,节约坐车时间,提升旅游体验。县交通运输局积极对接发改、城建、旅委、农办等部门以及各乡镇(街道),制定相关建设计划,依托现有公路,通过新建部分公路,改造提升部分公路等措施,重点围绕传统古村落、旅游景点,串连周边景点,形成区域循环交通网络,完善我县交通微循环。其中**、**区域,依托235国道松阳段和规划省道仙居至庆元公路松阳县水南至枫坪段等主要公路,提升横樟源口至**公路,连接**至**,将**的石仓、横樟和**的小竹溪等传统村落连接成网络,串联石仓、小竹溪两大传统民俗文化区域,增强旅游的相关体验。

同时,在**石仓建立集散点,结合现有交通用地或利用在建项目服务区进行布臵,具备客车停放,景区观光车、民宿接送车换乘,电动车、自行车租赁,旅客休息等服务能力。通过建设大型换乘中心—各区域换乘点—旅游景点三级体系,完成旅客出行的无缝对接,结合打通古村落、民宿村、风景点间的道路,完善区域微循环,提高旅游丰富程度,提升旅客舒适度,切实打造全域旅游。

5.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的调研 篇五

三是文化活动经费缺乏保障,日常经费没有着落。

四是文化站专业人才紧缺,后备力量不足,跟不上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五是文化站编制缺编严重,核定编制为44名,目前实际到位只有25名。

六是镇级图书室发展滞后,面积狭窄,图书陈旧、过时,很难发挥图书室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三)文物保护方面

一是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普及、教育、宣传力度不够,缺乏向社会进行有效宣传教育的方法、载体和经费,工作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是文物行政执法工作被动应付,在处理经济建设和文物保护矛盾时,文物保护工作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工作难度极大,造成对地面地下文物严重威胁甚至破坏。

三是文物保护长效管理机制薄弱,文物行政执法队伍素质偏低,需要建立一套长期的培训和管理机制。

四是文物保护经费投入不平衡,较侧重地面文物古建筑的复原、维修等项目,文物建筑的经常性养护、零星维修等经费缺乏,文物征集、行政执法、普法宣传等经费缺乏,设备配备不足。

三、今后发展对策、措施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强市的总体目标,坚持“三贴近”的工作方针,坚持文化“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拓宽思路,切实加快文化事业发展步伐,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一)抓精品,出成果

1、组织实施好大型广场文化活动,如元宵灯会、国庆文艺晚会、迎春文艺晚会、全市基层民间艺术文艺调演等。

2、建立和完善群众文化创作的奖励机制,鼓励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创作一批体现时代风貌、海宁精神和地方特色,具有一定艺术水平的文艺作品。

3、加强与全国各地的群众文化、书画、文博等方面的文化交流,举办好全省第四届青少年校园剧大赛,促进我市的文化品位和档次的提高。

4、加强对“皮影戏”“硖石灯彩”等民间艺术的挖掘和保护,开展好全市民间艺术普查工作,制定具体的抢救保护方案和工作计划,力争用三年时间完成民间艺术重点项目的抢救保护工作。

(二)抓基层,夯基础

1、以创建“东海明珠工程”为抓手,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重视各镇文化中心、村文化活动中心(室)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特色文化,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2、加强基层队伍建设,重点抓好镇、村文艺骨干的政治、业务素质培养,举办各类培训班,重视村文艺骨干创作队伍、文化演出队伍和民间艺术创作队伍的建设。下派文化辅导员到各镇、村进行群众文化活动业务辅导。

3、重视文化站队伍建设,在确保文化站人员编制到位的同时,补充新鲜血液,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

4、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抓好高标准社区阅览室创建工作,充分发挥社区文化活动现有设施作用,积极培育特色文化社区。

5、继续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组织送戏、送图书、送电影、送文化到基层社区和农村,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并积极探索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文化三下乡新方式和新形式。

(三)抓保护,创特色

1、宣传文物法律法规,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使广大群众进一步提高文物法制意识。

2、制订文物保护规划,加快实施文化名人故居和长安东汉汉墓、陈阁老宅东路、惠力寺经幢等文物景点的维修工作。

3、探索特色馆建设,倡导各馆所挖掘内涵,找准定位,形成特色,在抓好藏品建设的基础上,探索馆藏特色展览并进行对外交流活动。

(四)抓建设,促发展

文化基础设施既是文化事业的重要载体,更是城市进步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十一五”期间要发挥政府公共财政的主要作用,切实加大政府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建设进程,基本建成文化中心,努力提升海宁城市品位,推进我市现代化中等城市进程。

1、新建市图书馆。建筑面积:15000M2,总投资约9500万元,计划实施:2006-2007年。

2、新建名人纪念馆。建筑面积:5000M2,总投资约3000万元,计划实施:2006-2007年。

3、新建市影视中心。建筑面积15000M2,总投资约8000万元,2008年完成。

4、加快镇(街道)文化中心建设步子,力争2006年前全市所有镇都达到省级“东海明珠工程”标准。进一步加大村级和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力争在2005年,全市所有的行政村和社区都建起村级文化活动中心或文化室。

6.关于加快乡镇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六

为加快我县旅游业发展,4月下旬至5月初,县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和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通过实地考察、听取情况介绍、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就我县旅游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基本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旅游业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我县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坚持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着力发展旅游产业,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核心景区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旅游服务能力日渐增强,旅游宣传不断扩大,已开发出山水风光游、乡村游、休闲度假游、历史文化游、农业观光游等多个旅游产品,生态旅游特色日异鲜明。以“女娲故里、绿色平利、休闲家园”为旅游形象品牌,经过宣传推介,在市场上已有一定的知名度,女娲故里游、乡村游被省市列入精品旅游线路。全县“一城二区三线十村”的旅游框架初步形成,旅游产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1、景区规划基本完成。全县已完成旅游目的地—县城、天书峡景区、千家坪国家级森林公园、女娲山景区、女娲山省级森林公园,长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龙头旅游村、长安茶镇等重点景区景点的旅游景点详细规划,为“一城二区三线十村”旅游布局的实施,提供了科学的建设依据。

2、旅游建设步伐加快。一是集中财力、人力,建设了龙头旅游村,并成为陕西乡村旅游的示范基地。二是多方筹措资金,积极招商引资,天书峡景区建设步伐加快。三是以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陕西重点集镇建设为依托的长安茶镇建设,正在有序推进。四是八仙悟真观、琵琶岛、翠茗园、黄洋河漂流,西河朝阳度假村等一批景点,在“十一五”期间相继投入运营,推进了我县旅游业发展。

3、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目前,全县景区景点的水、电、路、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齐全,功能配套,能够基本满足游客对旅游基础设施的要求。随着境内襄安、安巫两条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我县对外通达能力将进一步提高,为游客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出入条件。

4、旅游功能服务水平逐步提高。一是以“一河两岸、二环三区、四街五桥、湖光山色”为构架的山水园林县城建设日新月异,旅游目的地服务能力不断提高。二是全县共有

星级宾馆1个,普通宾馆12个,客栈12家,饭店28家,茶庄11个,茶楼2个,歌舞厅7个,洗浴中心1个,发展较高档次农家乐74家,旅游接待能力增强。三是大力发展绿色农业,鼓励发展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全县已开发生产女娲、八仙、绞股蓝、土特产四个系列近20种旅游商品。

5、旅游宣传不断扩大。一是女娲文化、茶文化的研究、挖掘、传播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二是充分利用西洽会、旅博会、农博会、龙舟节等大型节会活动,采取项目招商、平面传媒、文艺表演等形式,广泛宣传平利旅游形象,推介旅游产品。三是坚持主办“茶之旅文化节”,成立县文联、摄影协会、书法协会、同乡会、艺术团等文学艺术团体,构筑多形式多层次旅游宣传平台。

二、我县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信心不足。由于旅游业建设周期长、投资大、回报前景存在不确定因素、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政策扶持等原因,致使人们对旅游业发展前景信心不足,在发展旅游业的切入点、突破点上目标不明确,把旅游业当主导产业来培育的共识不够广泛深入。

2、规划设计不全面。旅游规划单一,只有景区景点的建设规划,没有围绕旅游六大要素(吃、住、行、旅、购、娱)、三大构成要件(旅游资源、旅游基础、旅游服务)做全县旅游业总体规划。

3、工作机制尚未建立完善。旅游业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综合协调组织领导机构和推进落实的工作机制。部门联动,齐抓共建,合力发展旅游业的工作局面尚未全面形成。

4、发展缺乏市场主体。旅游业发展初期主要依靠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我县旅游开发主要靠项目支撑,由于项目建设政策性强,导致政府在旅游建设中,处于被动地位,同时,在市场运作中又缺少企业参与和市场资本进入,造成开发活力不够,景区建设、市场建设缓慢。女娲山景区建设中途搁浅,至今无法再次启动,平利女娲故里的标志迟迟不能树立。

5、服务能力不配套。旅游产业链尚未形成,三产不发达,解决游客吃、住、购、娱、行,满足不同类型、不同规模游客需求的接待能力较差;旅游商品研发深度不够,旅游元素不强;发挥旅行社在旅游市场上的作用不明显。

6、旅游专业人才匮乏。旅游业发展缺少规划、管理、培训、经营等方面的人才,特别是旅游主管部门缺少专业技术干部,发展旅游业的人才队伍保障十分脆弱。

7、宣传效果不明显。旅游宣传针对性不强,缺乏系统规划和宣传特色。没有很好的把传统和现代宣传手段相结合,宣传效果不佳。

三、发展我县旅游业的建议

1、科学编制旅游业发展规划。围绕“一城二区三线十村” 基本构架,尽快制定全县旅游业中长期发展总体规划,用一个极具特色的规划来指导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规划要突出主题定位,同资源环境相协调,符合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旅游心理,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不断完善规划内容。要加强规划监管,严格执行规划,防止随意开发建设。长安茶镇规划应注入山水、历史文化内涵,将西岱顶、秦楚长城遗址、蜡烛山纳入其中,增强景区的看点和吸引物。天书峡景区产品比较单一,应增加游客森林探幽、河流探源、草甸徒步等体验性项目。

2、强化领导,建立和完善旅游业发展工作机制。制定平利县《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决定》,形成全社会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共识和合力。成立平利县旅游业发展领导小组,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制定旅游业发展工作目标责任制和激励政策,严格考核兑现,实行重奖重罚,强力推进旅游业发展。

3、多措并举,积极解决资金不足和开发主体单一的问题。一是吸引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进入我县旅游开发经营,借船出海,探索解决我县旅游业发展融资难的问题。二是抓住中央加大对西部大开发支持力度的机遇,加强项目包装,积极争取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三是围绕重点景区、田园风光线路,加紧编制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项目,纳入计划,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四是根据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发展旅游业的决定》,设立政府旅游业专项基金,以注入资本金、财政贴息等形式,拉动民间投资;对纳入财政预算的旅游宣传推广经费,在保证及时到位的同时,应随财力的增长和实际情况逐年增加;五是制定税收、土地、产业扶持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全民参与旅游业发展。逐步形成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民间积极参与多元化的旅游业投资和运营格局,切实解决旅游业发展资金缺乏和开发主体单一的问题。

4、加快建设步伐,打造精品旅游景区。一是加快天书峡景区基础设施、核心景点和服务功能建设,确保明年10月1日开园,把天书峡景区打造成陕西著名的亲山近水、森林探幽、避暑度假旅游景区。二是以龙头旅游村为核心,抓紧做好其它9个村的规划设计,开发建设。在规划建设上要突出乡村性,体现差异性,把我县旅游村打造成西北

著名的产业观光、农耕文化、民风民俗、回归田园的乡村旅游景区。三是女娲山景区要积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统一思想、狠下决心,再次启动建设,树立女娲故里标志,把女娲山景区建成始母崇拜、宗教朝拜、天象观光、人类繁衍场景的历史文化旅游景区,使之成为海内外华人祭祀人类始母的圣山。四是围绕山水园林县城建设,适时申报创建全国卫生县城,把平利县城建设为西北最佳宜居县城。积极招商引资,新建2个三星级以上的宾馆,一个旅游商品展销中心,一个大型商厦,引进旅行社,提高旅游目的地接待服务能力。

5、加大宣传推介,树立旅游形象。要坚持系统性、持续性,唱响“游女娲故里,品平利绿茶,赏美丽乡村”的旅游宣传口号。把传统和现代宣传手段相结,精心策划,增强宣传效果,树立陕西最美丽的乡村形象。一是为进一步渲染平利旅游的“兴奋点”,建议把平利县更名为女娲县,恢复建设女娲庙,聘请高僧座坛讲经,制造平利旅游的轰动效应。

二是坚持利用大型节会宣传平利旅游。把“茶之旅文化节”办成平利旅游宣传的标志性宣传载体。三是加强立体广告宣传。抢占先机,在客源市场的大中城市、机场、高速公路干线,设立巨幅永久性广告牌。四是实施“四个一”工程。利用名人效应,邀请文化艺术名家,唱红一首平利民歌、创作一部文学作品,摄制一部短片、制作一本画册,借名造势,提高平利的知名度。五是充分利用现代营销手段。启动运行平利旅游网,通过互联网,把平利旅游产品,方便快捷的传递给市场和消费者。六是主办大型体育活动。利用人们对体育的嗜好,申报主办全国甚至州际之间的登山、山地自行车、山地摩托车等大型体育赛事活动,提高景区的知名度。

6、整合市场资源,开拓旅游市场。依托我县周边大中城市、著名景区、过境高速公路,构筑大旅游圈,开辟大市场。一是根据省旅游规划,通过安康、西安市场,把平利旅游融入秦巴旅游带。二是通过襄安高速公路,把平利旅游融入武当山、张家界景区。三是通过安巫高速公路,把平利旅游融入大三峡旅游圈。四是吸引大旅行社在我县开办分社,发挥旅行社在景区和市场之间的通道作用。

7、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要有计划的组织旅游主管部门开展学习培训活动,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提高管理水平。二是招录旅游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为旅游管理部门补充“新鲜血液”,加强队伍建设。三是引进旅游规划、管理、策划等方面的人才,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四是依托县职业技术学校,培养一批导游人员,切实解决我县旅游业发展人才匮乏的问题。

7.关于加快乡镇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七

1 建设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重要性

农产品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关系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社会稳定和谐。建立健全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全面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是保障公众健康安全、提高政府公信力、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1.1 加快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覆盖面的需要

当前从全省监管体系建设现状看, 省、市、县三级初见成效, 但乡镇一级监管普遍存在着“缺人员、缺职能、缺手段”等问题, 从长远看, 要真正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横向到边, 纵向到底”的目标, 实现监管工作全覆盖, 加快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是必由之路。

1.2 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是有效提高农产品质量的需要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把住生产源头关至关重要, 实践证明, 要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法规、技术服务、产品监测进村入户, 必须紧紧依靠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将乡镇农技推广站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就是要充分发挥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法规, 开展质量安全培训, 指导农民开展标准化生产, 普及科学种养知识, 实施产地农产品检验检测等方面的作用, 真正从源头把住质量安全关, 实现农产品生产安全。

1.3 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是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需要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方向是进一步明确和增加公益性职能, 食品安全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是国家公益性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镇农技推广站增加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将大大强化其公益性职能, 有效拓宽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工作领域, 促进乡镇农技推广体系职能的转变。

2 建设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的相应对策

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是“十二五”时期一项新任务, 也是一项艰巨任务。要始终坚持政府主导、部门推动、立足现有、因地制宜的原则, 以满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实际需求为出发点, 以监管服务职责正常履行、监管服务工作明确到位为检验标准, 以努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公众健康、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为目的, 切实加强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硬件条件和运行机制建设, 努力构建政府监管、企业自律、农民自觉的长效机制, 全面提升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能力, 为从生产源头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有力、有效的支撑。

2.1 加强组织领导, 制定相应方案

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前提下, 农业部门成立以主要领导为责任人, 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的工作组织机构, 全面负责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工作, 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工作时限和工作责任, 强化沟通协调工作, 争取当地政府及编办、人事、发改、财政等部门支持, 扎实推进工作开展。

结合当地实际发展情况, 制定工作方案, 且要关注一些边缘地带。如:一些街道农业产业比重很低, 没有较为完整的农技推广站, 但原则上只要存在农业生产, 就要确定机构和人员去管, 具体方式还要因地制宜。再如:根据食品安全属地化监管的原则, 辖区内有国营农场的, 也应按要求统一进行工作部署, 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从我省目前乡站建设发展情况来看, 基本都是以农技推广站为平台, 加挂牌子, 同时赋予其监管职能等。

2.2 强化业务培训

8.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思考 篇八

一、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面临着挑战

(一)对职业院校的作用认识不足,职业教育的发展受严重制约

目前,社会上对职业教育比较歧视,对职业院校的认可程度不高。职业技术教育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二流的教育”,高职院校在我国的高考招生层次中位于第四或者第五批次,高职的生源似乎是高考筛选下来的“劣品”,考生争相读一本,不愿意第一志愿报考高职院校。

对学生的问卷调研发现,各类职业教育院校的学生都将学历歧视、毕业院校歧视视为就业的主要障碍。学生的担心,也反映出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歧视。

(二)职业高等教育定位不准,与普通高等教育交叉重叠

对于职业教育来说,目前突出的问题是,对于什么是职业教育没有界定清楚,许多人认为,普通大学教育是培养“白领”的教育,而职业教育是培养各种层次技术工人的教育,这是一种偏见和误解。实际上,职业教育应该是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培训和教育,使他们获得某种专门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从而达到就业的目的或就业后提高的一种教育。因此,职业教育不应局限在中专、大专层次,而应涵盖教育的各个层次。

目前,我国普通本科院校的部分专业实质上属于高职教育范畴。在原国家教委主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明确的504种专业中,有91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几乎一致。由于职业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交叉重叠,也导致高职院校在从专科层次升为本科层次后,为节约教育成本,教育模式往往转向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失去了职业院校的特色。为防止这种问题的发生,教育主管部门只好严格控制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但这样做,又制约了职业院校自身的发展。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准确界定职业院校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关系。

(三)职业院校资金缺乏,办学条件同普通高等院校差距大

目前,国家对普通大学招收的每个学生都给予一定补助,但对职业院校的学生却不予补助,各级政府对职业院校的投入也很少,甚至主要依靠社会办学,各类职业院校主要靠自身滚动发展。尽管当前国家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例如,“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投入140亿元发展职业教育,但由于基数太低,投入有如杯水车薪。各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也普遍不高,尤其是经费投入政策难以得到落实。据统计,近些年职业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总支出的比重呈下降的趋势。

由于缺少资金,导致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普遍不好。职教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严重短缺,软硬件都跟不上,不少学校缺教室、寝室、食堂、师资和设备,影响了正常教学。有些学校只能以收取的学费维持学校的经营,导致出现乱招生、乱收费、师资短缺的现象。

(四)职业院校的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突出

当前,职业院校老师的来源日益多元化。调研发现,有47.1%属于“毕业分配、求职”,36.1%属于“学校社会招聘”,4.1%属于“毕业留校”,2.8%属于“企业推荐”,有9.9%属于“其他”。在专兼职方面,有89.3%的老师属于“专职老师”,有10.7%属于“兼职教师”。在实践经验方面,大部分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经验,接受调研的老师在回答“您在企业或单位从事过与现专业有关的工作多少年”的问题时,有62.9 %的人回答“没有”,有19.2%的人回答“5年以下”,只有17.8%的人回答“5年以上”。教师缺乏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难以完成相应的实训教学及指导工作。尤其是近几年新加入的教师,尽管学历较高,但实践能力较弱,其从教之路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到书本,这是职业技术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

(五)职业院校学生能力建设薄弱,专业设置滞后社会发展需要

接受调研的职业院校学生有70.5%没有获得任何职业资格证书,获得一项资格证书的有17.7%,获得二项资格证书的有7.7%,获得三项资格证书的有3.0%,获得四项及以上资格证书的有1.1%。在技术等级证书方面,接受调研的学生有67.5%没有获得任何技术等级证书,20.7%获得一项技术等级证书,8.3%获得二项技术等级证书,2.8%获得三项技术等级证书,0.6%获得四项及以上技术等级证书。我国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学改革和能力教育亟待进一步推进。

二、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建议

(一)给予职业教育与普通院校同等待遇

一是明确区分职业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不同功能,以改变目前二者培养目标相互重叠的状况。特别是要通过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给予职业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院校同等的待遇。

二是尽可能不用“某某职业学院”等带有歧视性的称呼,应以行业特色及社区学院来命名。因为,从本质上说普通高校也是一种职业培养。这样就可以给予职业院校及其学生以更多的尊重、更大的选择空间。

三是改变目前招生中由行政下达招生计划的状况,允许职业高校根据自身的发展规模、师资力量、高考生源情况,适当扩大或缩小招生规模,逐步实现招生计划由“省教育管理部门定”过渡到由“学校和市场定”。使职业学校的招生“入口”和毕业“出口”都走向市场。

四是建构适合职教特色的职教教师职称评价体系,实行以职业技能为主和以论文为辅的参考标准,完善“教师”和“工程师”两种并行的职称评审体系。

(二)建立H型的高等教育体系

在“双线制”高等教育体制中,应允许具备条件的职业高等院校设置职教本科、研究生培养层次,并可与普通高等教育在本科以上层次交叉,形成H型结构,即职业院校的学生有升入普通教育体系的机会,而普通高校的学生也可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学习。当然,在职业院校设置研究生培养层次,须经过严格的评审。

(三)从教育公平出发布局我国职业教育

目前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学校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就业地也集中在大中城市。职业高等院校如果也集中在大中城市,就会造成所培养的人才难以就业的问题,而急需大量实用型人才的县市以及广大农村又难以吸引到所需人才。因此,要改变办学思路,把职业教育前移,逐步改变目前大学集中在大中城市的状况,缩短学生与学校的距离,降低上学成本,消除城乡差别。

(四)加大和加速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

各级政府首先要承担起举办职业技术教育第一主体的责任,切实加大职教投入。特别要增加职业院校实习训练基地建设、师资培训、专业设备投入、技能人才培养的专项投入。从而在教育投入方面,逐步达到同普通综合性大学一视同仁的程度。同时,激励社会力量进入职业教育领域,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模式,尤其要鼓励企业参与办学,走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办学的新路子,实现政、校、企三方共赢。

(五)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

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政策机制。一是加快调整专业方向,使专业设置与社会需要一致起来。二要落实职业资格的确认和就业资格准入制度,促进技能人才就业。三要重视职业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和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确立职业教育也可以继续深造成为一流专家的双线制体系,吸引更多优秀生源流向职业教育,让更多的人通过职业教育成才。

(六)实施“援助职教行动计划”

建议实施“援助职教行动计划”,可参照“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干部到基层及西部挂职”等行动的工作模式,通过有组织的活动及有吸引力的政策,吸引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到职业院校从事一至两年的任教活动,特别是推动大批具有相关专业技能的博士、博士后及退休的优秀专家到职业院校进行智力支持。

9.关于加快乡镇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九

东方市政协经济与法制委员会

(2009年10月)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推进城市化、工业化、产业化的根本途径,也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有效途径。“十一五”期间,我市认真贯彻国家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各项政策,第三产业得到较快的发展,但就国民经济总量而言,我市第三产业发展与第一、二产业相比速度不快,水平不高,总量不大。

第三产业泛指除农业、工业、建筑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国内外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第三产业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当前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推动一、二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第三产业发展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经济全球化仍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激烈竞争的范围呈现多元化、多层次、宽领域的特点。谁在竞争中能够抢占先机,与市场、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竞争的成败,因此,当今世界经济呈献出“产业化”趋向和“三产推动型”的重要特征。从第三产业比重来看,三产产值与GDP的比重,低收入国家大都在30%左右,中等收入国家在50%左右,高收入国家在70%以上。另据统计,全球500家大企业,前10席中三-1-

产就占7席,前10个行业257家公司,三产占59%,亚洲前10名企业中有9名为三产企业。也就是说,第三产业的发展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性。

二、我市第三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GDP)385911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9372万元,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1.2%;第二产业增加值181005万元,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7.5%;第三产业增加值85534万元,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1.3%.在各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中,一产提供3.7个百分点;二产提供5.7个百分点;三产提供2.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30.9%、46.9%、22.2%。

“十一五”以来,我市认真贯彻国家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各项政策,第三产业得到较快的发展。至2008年,我市生产总值67431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3165万元,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0.3%;第二产业增加值387160万元,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9.4%;第三产业增加值124285万元,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8%。在各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中,一产提供2.4个百分点;二产提供15.6个百分点;三产提供2.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24.2%、57.4%、18.4%。

三、存在问题

近几年来,我市工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

断加快,根据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经验,工业的快速发展会带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反过来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又会促进第一、第二产业的快速增长。但是,近几年来我市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工业的快速发展不但不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反而第三产业发展呈下降趋势。2005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22.2%,2008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下降到18.4%,比2007年下降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比GDP的增长速度低9.6个百分点。从近几年三产占GDP的比重看,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第三产业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从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看,其内部结构极不合理,当前我市第三产业主要靠批发和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苦苦支撑。今年至8月底止,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50%和22。2%,而金融、保险、租赁等商务服务以及综合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非常缓慢,信息、咨询、物流、保险、法律服务、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极小,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也就制约着第三产业的发展。

四、对加快发展我市第三产业的几点建议

如何从我市的实际出发,进一步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东方市第三产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财源呢?根据调研的情况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做好规划,明确思路,积极引导

市委市政府要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突破口来抓,科学地合理地制定发展规划,增加措施,并出台 优惠政策给予支持。根据本地资源优势、传统习惯和市场供需、人文环境调整第三产业合理布局,提供项目和岗位。引导人们积极创业和自主择业。

从我市近几年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考虑,近期应抢抓机遇,加快房地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一是要尽快引进一批优质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不同档次的居民小区,培育房地产市场,同时加大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建设,使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据了解,今年已有几家公司注资开发房地产业,其中“月亮湾”项目注资1.2亿,希望进得来,留得住。二是要抓住我省筹建“国际旅游岛”的契机,积极打造一批适合我市实际情况的旅游品牌,开发高坡岭、大广坝等旅游区,大力构造“山、水、林、泉、海”的旅游特色,突出“观赏、游玩、休闲、度假”一条龙式的旅游业链,加强同周边市县知名旅游景点的衔接,大力打造具有我市特色的餐饮业,加快滨海北片区星级酒店的建设步伐,把我市打造成为海南西部旅游的终点站和区域性中心。

(二)积极探索,管理创新

积极组建行业协会,加强三产行业管理。三产行业众多,每个行业都有其特有的存在方式与发展方向,组建行业协会尤为重要。行业协会在承担行业管理方面具有很多优

势,能及时掌握行业发展动态。积极探索推行以行业管理为主,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新的管理职能转移给行业协会。协会通过协调、服务和监督,维护平等竞争秩序,加强行业自律,引导各自行业规范有序发展。

(三)提高准入速度,开辟第三产业快速准入通道 为了扶持第三产业,放宽准入政策,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对具备注册资金、经营场所、人员机构等要素申请设立的企业,先行注册登记、核发执照。对涉及前臵审批的行业或项目,实行跟踪服务,帮助企业与有关部门沟通联络,尽可能减少工商部门的办事环节,方便市场主体及时快捷取得准入资格从事经营活动。同时,开辟登记绿色通道,通过主动为第三产业企业提供全面的政策服务,规范服务流程,提高市场准入服务效能。

(四)政策鼓励,扶优扶强

第三产业是高风险产业,抓好政策鼓励,扶优扶强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三产重点企业、明星企业,应在土地征用出让、配套设施费、启动资金补助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增加政策的透明度,从实质上扶持和帮助第三产业发展。并建立扶植三产发展基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促进第三产业高层次的开发,促进第三产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五)突出重点,有的放矢

要认真梳理第三产业发展思路,突出重点,有的放矢。

培育发展若干适合东方发展的行业,如传统的商贸流通业,要致力于建成一两个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商业零售大企业和仓储中心,建设和完善几个大中型批发市场,探索发展代理、直销、电子商务等新型的商贸形式。另外,像旅游业、餐饮旅馆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社区服务业、物业管理业、中介服务业等等都是“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手段。特别是物流配送业,作为国际上先进的流通业,不但减少工业企业生产成本,促进生产发展,而且极大地方便和活跃人民的生活。对于具有一定的工业化基础和城市化水平的东方,尤其需要大力开发物流配送业。

(六)要引进竞争机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把激烈的竞争机制引入金融、保险、铁路、邮电通讯、外贸、教育、卫生、旅游等等各行各业。通过公平竞争,促进行业的快速发展,达到缩小供需差距,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价格,增强竞争实力的目标。

(七)创建安定祥和的治安环境,营造良好投资环境,为第三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10.关于加快乡镇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十

根据市委主要负责同志的意见,最近,我们对我市县区经济发展进行了调研。通过对调研成果的分析,我们认为,县区是我市人口的主要居住地和国内生产总值的主要创造者,县区发展水平的高低,改革进展的快慢,成效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全市改革与发展的全局、整体状况和综合竞争力的强弱,对于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鉴于此,必须把县区经济发展放在全市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考虑,以县区经济的大发展支撑和推动全市跨世纪的大开放、大发展。

一、我市县区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

“八五”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都深刻认识到县区发展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着力加强县区经济建设,大力促进县区经济发展。一是大胆进行探索性改革,致力于调动区一级加强城市管理、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城市政府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95年,市委制定12号文件,确定鸠江区作为“全市综合改革试点区”,赋予在计划、财政、工商、交通、土地、城建、人事等有关方面县一级的管理权限和部分市一级管理权限。鸠江区综合改革的实质是建立起权利、责任和利益三者有机统一的区级管理体制,它有力地示范和带动了其它城区的发展。城区经济建设职能不断得到加强,城区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1997年,全市统一将年销售收入在1000万元以下的84户国有和集体小企业划转到县区管理,城区开始行使辖区经济管理职能。各县区都自身的优势,发挥综合功能和调控功能,加速中小企业的改制和改组,增大了县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实力。二是1983年后,芜湖城乡经济格局发生很大变化,实行市带县体制,县级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目标。这个时期,县区经济发展总的特征是: 一是在全市经济总体格局中崭露头角。1998年,四区工业总产值37.8

出现为数不多的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约占5%,分布也不平衡。县级经济规模偏小,工农业生产总值、乡镇企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三项经济主要指标按人均水平排队,只有繁昌县进入全省前十名。二是家底不厚。从城区看,在建立区级财政前,城区纳入市财政统一收支范围,基本上没有积累。建立一级财政后,按照核定基数、确定增长比例、超收分成的原则,各城区组织征收本级范围内收入,但也有区级与市级、各区之间的不合理性。1999年,城区财政体制改革明确核定收支范围,确定税收返还基数、收入增量分成和上交递率,但这也不能根本改变吃饭财政体制。目前,大部分城区财政收入只能保吃饭,保正常办公,财政结余很少。财力不足,严重制约城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区功能的完善。而且,在可用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财政担负的支出不断扩大,表现在:财政承担的法定支出负担在增加,如教育、农业、科技、计划生育等;财政供养的范围在增加,如社保机构、粮食行政经费等;财政兜底的领域在拓展,如下岗职工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财政配套的项目在蔓延,如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建设项目、防护林建设工程等都要求地方财政落实配套资金。三是结构不优。从所有制结构看,个体私营企业通过购买、参股、合资等形式兼并国有中小企业空间很大(1998年兼并45家,占全市中小企业数的22.3%);从产业结构看,经济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仍不突出,市场竞争能力弱。四是功能不全。主要表现在城区政府有县一级人民政府的框架,但缺乏县级政府相应的行政职权,资源配臵、经济调控、行政管理等手段都极其有限。鸠江区虽带动进行了综合改革,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土地、工商等一系列下放的权利又陆续地被收回。由于城区功能不全,责、权、利不相统一,导致长期以来市直有关部门与城区在诸多问题上矛盾较多。此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也不够健全,社会管理服务工作与现代化城市建设尚有较大差距,这些问题约束了城区的发展,导致城区经济实力与所处地位不适应,城区发展后劲与激烈的社会竞争态势不适应。从现在起,我市县区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与以前的发展不同,经济发展运行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

场不同层次、不同区域的需求,重新思考和梳理未来几年的发展思路和市场目标。

第三,芜湖长江大桥的即将建成,要求县区对经济发展布局进行重新认识。芜湖长江大桥建成后,芜湖将成为综合交通枢纽,还将会逐步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要素集散能力和经济辐能力。因此,大桥建成所造就的区位优势和物流、人流、信息流更加便捷的优势,要求各县区对自身发展及经济发展总体布局进行重新认识。

二、大力发展县区经济的基本思路和重点工作

芜湖的发展应是三县四区城市加农村的发展,芜湖的强盛应是强村、强镇(乡)、强县(区)所组成的强盛,芜湖的富裕是城乡二百万人民共同的富裕。城市与农村紧密相依、紧密关联。我们与发达地区比,城市和农村都有差距,但县级经济的差距更大。从市情看,我市70%的人口、80%的面积都是在县以下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和更加富裕,就没有全市人民的小康和富裕。根据我市县区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我市发展县区经济的指导思想应为:遵循城市发展的规律,坚持城乡一体化原则,正确处理市、县(区)间的公共关系,加强芜湖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县(区)在加快各自经济发展中应具有的相对独立性,把城市的经济优势向县(区)扩散,走城乡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富裕的路子,以推进全市经济大开放、大发展。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我市发展县区经济的总体思路框架和重点工作,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明确市、区政府的管理权限,强化城区的属地管理。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化管理格局,强化城区的属地管理。总的原则是坚持在市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实行市、区、街道三级管理。按照分税制的有关原则,划分和调整市、区政府的事权、财权和管理权。进一步明确市、区的职能分工,城市管理的行政规章、政策制订权在市,执法监督权按市区两级分工实行分级负责。城市规划在市,规划管理和实施以市为主,各区可受市主管部门委托,进行辖区

茶生产基地。以发展瘦肉型猪为重点,同时着力发展肉牛等草食性饲料转化率高的畜禽养殖。在种植业结构上,在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提高油菜良种覆盖率、棉花和优质蔬菜面积,提高大豆、烤烟、瓜果、花卉等经济作物的比重,发展饲草饲料作物。在区域结构上,芜湖县要重点发展开发性农业,抓以清水为中心的苗木花卉业、以湾止为中心的棚菜生产、以易太为中心的时鲜蔬菜生产、以新丰为中心的经果林生产。南陵县要以圩区20万吨特优米基地为中心,建立青弋江流域经济作物区、南丫线丰产林果区,区域内规模发展极具特色的种养业。繁昌县要以蔬菜、水产等为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其次,在加快发展第二产业上,三县要因地制宜,继续调整产业结构,找准路子,重点发展1-2个支柱产业,如繁昌县以水泥为主的建材业,芜湖县以机械为主的加工业;南陵县的农副产品加工业,通过引导乡镇企业向农副产品加工和储藏、保鲜、运销业方向发展,充分利用地域优势,积极发展与城市工业配套的优势企业。

二是建立各具特色的县区经济体系,推进区域经济结构特色化。要立足本地优势,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经济,努力提升县区经济发展的效益和水平。芜湖县要发展特色城郊型经济。繁昌要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矿山采掘、水泥建材等行业。南陵要利用农业优势,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马塘、鸠江两区要重点规划建设好具有各自特色产业优势的工业园小区。新芜区、镜湖两区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重点建设专业街、专业市场,为我市的大中型企业和市区人民的生活做好配套协作、服务。

三是加快城镇化进程,努力实现要素集聚。建设小城镇是一种成本较低的发展县区经济的方式。要以芜湖市区和三县县域为连接点,以芜屯、芜南、芜宁、芜繁、湾石公路为轴线,沿线分布一批中心镇,形成以点代线、以线带面、梯形推进、联动开发的小城镇群体,并以此为依托,向周边辐射,实现全方位开放的城乡一体化格局。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通过产业先行、市场先行,分别建立起一批工业、商贸、科技、旅游为主、各具特色的新 兴城镇。通过土地使用权流转、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等,鼓励农民离土离乡,进入小城镇从事第

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强领导、搞好服务、理顺关系、完善功能,努力为县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善谋大势。全市各部门都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全局观念、登高望远,从全市、全省、全国以至全球的大势看问题,办事情,顺应大势,克服传统的小城市管理模式的影响,克服部门利益、小团体利益的意识,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确立芜湖发展我发展、芜湖富裕我富裕的观念,确立只有搞活企业才能搞经济,只有搞好经济才能搞活部门、只有搞活“块块”才能搞活“条条”的观念;把部门的利益建立在企业的发展之上,把“条条”的利益建立在地方经济的整体发展之上,在服务经济建设、参与经济发展中找准位臵,重新审视工作思路,重新调整精神状态,从而造就出一个同心干事的“人气”环境。

11.关于加快发展我区会展业的建议 篇十一

一、加快发展会展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是会展业是高收入、高赢利的行业。在发达国家,会展业利润率达25%,在我国上海,利润率达到20%以上。2002年青岛举办的40多个展会,客商达60多万人次,收入20多亿元。

二是拉动力强。会展业自身获利和对地区相关经济的拉动系数比在上海已达1∶9,即如果展览场的收入是1,那么带动商旅、餐饮、交通等相关行业的社会收入为9。2002年,我国会展收入70亿元,带动社会经济收入达700亿元至1000亿元。

三是增加就业机会。每增加1000平米的展览面积,即可创造百余个就业机会。特别是会展经济的发展,将直接刺激外贸、旅游、宾馆、交通、运输、保险、金融、房地产、零售等行业的市场景气,从而有力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四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会展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商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直接推动商贸、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创造商机,吸引投资,进而拉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并形成以会展活动为核心的经济群体。另外,成功的大型会展,还会大幅度提升城市的声誉。因此,全国不少省市区将会展业作为以展促贸、以展引资、以展兴省(市)的支柱产业来发展。

我区会展业虽刚刚起步,但发展潜力很大。具有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优势和条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辽阔无垠的大草原和知名的草原景观以及独具魅力的绿色产品。所有这些,为我区发展会展业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每年自治区、盟市及旗县举办的各类旅游文化投资贸易洽谈会和商品展(博)览会等70多项,据业内专家估算,参会客户和观众累计达200多万人,成交额3亿多元。带动其他相关产业收入8亿多元。仅内蒙古展览馆,近几年,年均接办各类展览会、展销会、洽谈会18次左右,接待观众80多万人,年均实现利润200多万元。

目前我区具有一定规模的展场有内蒙古展览馆和内蒙古商品交易中心,建筑面积合起来有8万多平方米。虽然基础薄弱,但只要我们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优势,同时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我区会展业一定会发展起来。

二、加快发展我区会展业的几点建议

1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完善会展规则。一是制定我区会展业发展规划,明确会展业的发展方向、重点及对策措施,整合会展资源,开拓会展市场,提高会展业规模、档次和水平。二是建立行规行约,形成我区会展业行规及展示行业装饰设计资质分级标准,明确会展市场的准入机制和主办主体的资质条件。对展会的质量和展览公司的资质进行市场化、动态化的评估和认证,理顺行政主管部门和海关、商检、工商、税务等部门之间的法律关系,克服多头管理、管理失效而引发的展览市场恶性竞争和展览资源浪费等弊端,创造有利于会展业发展的法制和市场环境。

2借鉴国内外会展业的先进经验,成立自治区会展业协会。会展业协会以“服务、协调、自律”为基本职能,配合政府对会展行业进行协调管理,规范行业秩序,制订行业服务标准,加强会展行业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信息服务和咨询服务,培训会展人员,保护会展行业的整体利益,利用市场机制协调、实现行业自律。

3充分发挥贸促会在发展会展业中的作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及国家、自治区有关文件精神,充分发挥自治区贸促会的作用,按照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依托自治区优势产业,制订自治区会展业发展规划,拟定相关政策,整合会展资源,开拓会展市场,指导会展业协会工作,培育会展企业;做好会展业的组织协调、管理和监督工作,努力打造我区名牌展会,使会展业成为我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4培育和扶持会展企业,走会展产业化的路子。发展壮大会展业必须走产业化的路子,积极引导和扶持多种所有制会展企业上规模、上档次,提高招展组展能力。鼓励会展业与国内外的会展机构建立互动关系,在展会举办、招商等方面切实加强与国内外会展界的信息沟通、经验交流和合作。同时,通过建立会展网站,提升内蒙古整体形象、扩大合作与交流的渠道。各级政府和部门要摒弃地方或部门利益,鼓励会展企业利用外资,加快人才培养,通过兼并重组建立具有竞争力的大型会展集团,逐步形成以大型会展企业为龙头,以中小型会展企业为辅助,各类会展专业服务企业、宾馆酒店、旅游等相配套的会展市场主体体系,使我区会展市场逐步形成政府指导协调、协会规范监督、企业组织承办、市场化操作运行的运营体系。

5加大对会展业专项经费的支持力度。我国很多省市贸促会(国际商会)作为连接企业和国际市场的纽带,都获得了专项经费支持,用于组织企业参加国际商品展(博)览会,鼓励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如,国家贸促会每年由财政拨展览补贴费9000万元;湖南省政府每年拨300万元展览补贴经费,并由贸促会掌握使用1700万元国家下拨的中小企业开拓市场资金;宁波市政府每年拨800万元展览补贴经费,并由贸促会掌握使用1200万元中小企业开拓市场资金;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每年拨300万元专项活动经费,用于展览补贴。安徽、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更是拨大笔专项资金给贸促会用于扶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我区也应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加大对会展业专项经费的支持力度,推动自治区走产业化发展会展业的路子。

12.关于加快农业转型发展的若干思考 篇十二

一、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必须把握结构调整这条主线

努力做好结构调整文章,通过提升产业层次助推农业转型升级。坚持把结构调整贯穿农业发展全过程,不断推动农业产业提档升级。一是调整农业布局结构,加快形成板块发展格局。结合“十二五”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和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规划实施,着力构建东部、中部、南部、城郊4 大农业板块格局。在东部山区,重点建设以林果、食用菌、油料作物、有机生态农产品为主的山区生态农业经济区;在中部平原地区,重点建设以优质粮食、设施蔬菜、苗木花卉、大蒜、圆葱为主的平原现代农业经济区;在南部湖区,重点建设以渔湖产品、观光旅游为主的环湖高效农业经济区;在城市郊区,重点建设以观光旅游休闲农业示范园、示范区为主的城郊观光农业经济区。二是调整产业发展结构,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坚持把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努力构建“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加销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格局。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实施重点龙头企业培植提升工程,强化政策扶持,推动龙头企业规模扩张、质量提升和集群式发展。健全完善农业产业化利益联接机制,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合同订单、保护价收购、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加快由松散型合作向紧密型利益共同体转变,提高产业化经营基地规模、标准和档次,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三是调整品种品质结构,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品牌化战略,依靠市场拉动,推进济宁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型升级。积极开展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扩大认证总量规模,注重农产品商标培育,鼓励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创建知名商标、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打造一批济宁特色品牌农产品。搞活农产品市场流通,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仓储物流、冷链物流等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各类农产品营销组织和新型流通业态,促进农产品顺畅销售。充分利用展会平台,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积极组织参加国内外各类农产品展销会和举办地方特色农产品节会,着力推介本地特色农产品、打造知名品牌、培育主导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二、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必须强化科技信息这个支撑

努力做好科技支撑文章,通过提升产业素质助推农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科技进步,逐步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农业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和信息引领提升的轨道上来。一是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鼓励各类农业科研机构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研发合作,重点在种子种苗、高产创建、质量安全、防灾减灾、产品加工等重点领域进行联合攻关,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和集成配套技术。二是加快技术推广应用。探索推行“专家团队+ 试验示范基地+ 科技人员+ 科技示范户+ 辐射农户”的农技服务新模式,大力推广粮棉油、瓜果菜等主要作物良种和集成组装配套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率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三是搞好农民教育培训。认真组织实施好各类农民培训工程,创新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拓宽培训渠道,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四是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加快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立覆盖市、县、乡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村土地流转、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农业生产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动信息技术与农业技术融合,利用信息和物联网技术装备农业,提升农业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三、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必须突出生态发展这个重点

努力做好循环发展文章,通过提升生态水平助推农业转型升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更加注重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建设保护。围绕保障农业生态安全,实现循环发展,大力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认真实施“两减三保”行动计划,积极推广生态环保新技术、新成果,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一是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大力推广秸秆还田、生物反应堆、青贮氨化、秸秆沼气、秸秆代料栽培食用菌等技术,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加大畜禽养殖粪污、农业生产加工废弃物和农村生活垃圾等无害化处理,提高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率。二是实施“两减三保”行动计划。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绿色防控和生物综合防治,减少农药、化肥、重金属、田间废弃物等农业面源污染源。三是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工程。加快实施农村户用沼气建设,鼓励大中型养殖场、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完善运行服务机制,拉长沼气产业链条,发展循环型农业。四是积极推广农村新能源新技术。结合生态农业与农村新能源示范县建设,大力推广节肥、节水、节药、节能技术和绿色、有机、无公害清洁农业生产模式,拓宽太阳能等农村清洁能源应用途径领域,促进农业节能减排。

四、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必须构筑园区项目这个载体

努力做好园区建设文章,通过提升项目水平助推农业转型升级。农业产业园区是现代农业技术转化应用、生产要素聚集、经营方式创新的重要载体,是示范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坚持集群产业、集成技术、集约发展,突出区域特色,培育支柱产业,努力建设技术领先、设施配套、运行高效、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一是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强对在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帮助和指导,提升建设管理水平,积极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培育选择一批产业基础好、品牌影响大、发展后劲足、有龙头带动和市场支撑的优势产业园区申报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围绕培育发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科学规划布局一批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构建以国家示范区为龙头、省示范区为支撑、市示范区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体系。二是建设高产创建示范区。用园区建设管理理念和模式指导高产创建,实现高产创建园区化。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投入,落实减灾增产措施,促进良种良法配套和农机农艺结合,积极推进整县、整乡高产创建活动,提高单产水平,辐射带动全市粮棉油均衡增产。三是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认真组织实施国家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项目建设,确保高标准完成项目建设任务。按照源头无隐患、投入无违禁、生产有标准、质量可追溯的建设要求,积极开展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活动,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打造济宁农产品安全品牌。四是建设生态循环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区。集成组装生态技术,合理引进商业资本投入,不断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和现代农业多种功能,提升改造、建设一批集休闲观光、农事体验、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农业园区,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五、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必须夯实设施装备这个基础

努力做好基础保障文章,通过提升设施装备助推农业转型升级。坚持把农业设施装备作为推动农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是实施高标准农业建设。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灾害监测等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抓好高标准粮田、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等项目建设,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深挖增产潜能,大幅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提高设施农业发展水平。以蔬菜、花卉等特色农业为重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引进主体,加大投入,着力发展大棚温室栽培设施、喷微灌设施和种养殖配套设施,建立一批高档次、高质量、高效益的设施农业基地。三是提高农业机械作业水平。在普及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机械化的同时,大力提高大蒜、棉花、花生等经济作物机械化作业水平,不断提高农作物耕、种、管、收及烘干、运输、秸秆还田等全过程的机械装备水平和作业效率。完善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增强服务能力,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

六、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必须抓住机制创新这个关键

努力做好改革创新文章,通过提升内生动力助推农业转型升级。坚持深化农村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内部发展活力,增创农业发展新优势。一是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坚持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探索现有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具体实现形式,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加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注重搞好指导和服务,规范流转行为,稳步推进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二是创新农业经营服务机制。围绕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一方面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扶持政策,鼓励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开展招商引资,鼓励工商企业通过资本运作、产业延伸、品牌嫁接等途径投资开发农业,为农业发展提供资本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支撑。另一方面加快构建多元化新型农业服务体系,推行“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发展模式,强化农业公共服务,大力开展行业服务和专业化服务,加快构建以公益性服务机构为依托、农民合作组织为基础、经营性服务组织为主体、其他社会组织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三是创新农业投入保障机制。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稳步提高市、县财政“三农”投入的总量和比重,健全完善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健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机制,创新金融服务和产品,支持“三农”发展;创新社会融资机制,通过税收优惠、贴息扶持、奖励补助等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现代农业发展,逐步建立“农民主体、财政引导、金融支持、社会参与”的农业投融资体制。

七、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日前,国家已在4 个中央级科研机构开展种业权益比例试点工作。立足实际,要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的制度创新,一是给科研单位和人员“赋权”,既可以是单一收益权,也可以是成果的占有、使用、处置、收益权;二是要给科研单位和人员“让利”,提高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积极性。若把农业结构调整比作一艘船,那么,市场竞争力就是导航灯,科技创新是风帆,实现可持续发展则是要到达的彼岸。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科技含量,才能从总体上改变济宁市农产品竞争力低下的状况。为了提高济宁市农业的科技水平,一要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农业技术成果为我所用,注重农业技术与国际接轨。二要加快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新体系,要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支持和鼓励应用农业科研机构改制为科技型龙头企业,加速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三要搞好农民科技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水平。四要抓好优良品种的引进、培育和推广,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搞好良种基地建设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意味着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按照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的要求,今后要推进科研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和科研人员持股激励改革试点。

八、强化装备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继续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的同时,针对取消农业税后村级财力普遍不足、农田灌溉设施配套建设缺乏的现状,不断加大地方政府财政投入的力度和水平,确保机井和排灌站得到及时维护,农田、沟、渠等灌浸配套设施畅通无阻,以提高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证农业生产安全。同时,搞好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和雨水集蓄等小微型水利设施建设,鼓励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建设直接受益的小型水库设施。强化预警,科学调度,抓好防汛抗旱工作。结合当地实际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扩大中低产田改造和土地整治规模,多措并举治理采煤塌陷地,改善农民生产条件,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启动耕地保护补偿试点。制定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开展农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建设,集中力量加快推进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建设。三是加快农业机械化。落实支持农机化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推动农机服务市场化和产业化。适度提高农机具购置补贴标淮,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鼓励种养大户、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购置大中型农机具。

九、培育社会服务体系和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建设

各级相关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在宏观上完善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加强对农资价格市场秩序的监管,完善农资储备制度,不断减轻农民负担,严惩损害农民利益的不法行为。要有序组织好蔬菜、粮食、花生等农产品的深加工和销售工作,让政府扶持发展的龙头企业真正为农民分担风险,让农民受益,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加大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力度,不断深化、拉长产业链条,促进农业产业升级,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龙头企业联合重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竞争实力和市场占有率。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资金互助、自办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成立区域性联合组织或专业协会,着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 基地+ 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完善利益联接机制。

十、进一步加快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一是完善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体系。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提高其融入城市的能力,提高济宁市城市化的水平,改善农村人地禀赋,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围绕城镇二、三产业用工需求,利用现有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鼓励农民工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是大力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如农业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骨干,根据其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利用现有的农业教育资源,对其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充分发挥它们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培训专业农民。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和培训体系,切实提高农民职业技能。重点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

二是加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不断完善扶持优惠政策,引导商业保险机构、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参与提供相关服务,走公益性和市场化结合道路,切实降低新农保的制度运行成本。不断扩大农业保险的品种和覆盖范围,完善保费补贴政策,建立健全政策性农业再保险体系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加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农村制度衔接,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补助标准,进一步推进农村敬老院规范化建设,搞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加强农民负担监管,落实减轻农民负担责任追究等“五项制度”,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尽快明确农村社会保障支出在政府预算中的法定地位,加大财政农业资金向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倾斜力度,逐步建立稳定的农村社会保障筹资机制。加快制定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办法,逐步建立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胡学红,郭娥,熊珊.新时期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路径,学习月刊,2015(1)

上一篇:听故事粘图书教案下一篇:绿色环保宣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