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主题活动走进校园

2024-08-21

心理健康主题活动走进校园(精选20篇)

1.心理健康主题活动走进校园 篇一

【导语】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善于合作、富于创造,是21世纪对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这些品质都与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密切相关。以下是东星资源网整理的校园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总结,欢迎阅读!

【篇一】校园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总结

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今天,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我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中,初步取得了一些成绩。下面就我校这一年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做个总结:

一、学校领导重视,建立管理机制。

学校领导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德育主任为副组长,专兼职心理老师和班主任老师为成员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并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不论是学年还是学期工作计划都将心理健康教育例为学校重点工作之一。而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每学期要制定单独计划,进行总结。

学校重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把心理健康教育课列入学校校本课程,每周一节。学校领导小组定期研究指导、协调、检查、督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二、重视专业的心理辅导队伍的建设

心理咨询和辅导要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学校非常重视心理辅导队伍的建设,设立的专职心理咨询老师,定期参加心理教师培训,兼职老师占学校教师人数的45%。同时积极提供各种机会促进心理咨询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经常选派专兼职老师参加各种心理健康活动、咨询等方面知识的培训,通过订阅大量心理健康书籍、杂志,大量的培训研讨使心理辅导队伍的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三、进一步加强了心理辅导室的常规建设方面。

1.在学校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指导下,本期内抓紧时间规范了咨询室的环境布置,学校心理咨询室迁至安静的实验区,新的心理咨询室温馨、阳光、舒适;并进一步梳理、归类心理咨询资料,建立统一的存档格式。

2.心理咨询室仍然坚持每天两个小时的开放时间:每天中午12:30—1:30每天下午4:10—5:10每周一、三、五为小组团体辅导时间,二、四为个别咨询时间,每次的咨询都做有详细的记录。

3.本期开展了20次小组团体辅导,做到有方案,有准备,有具体的行为训练计划和学生个体发展评价制度,使小组辅导有序开展。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学生们意犹未尽,体验深刻,团体辅导收效显著,达到预期目的。

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本心理活动课和大型心理辅导讲座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性质是发展性和预防性,其主要载体就是以课堂形式进行的心理活动课。心理辅导老师根据学生发展的特点和学生所处的环境特点,实时调整心理辅导的内容,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选择应当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选择学生最关心、最需要、最感兴趣、最感到困惑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走进学生的心灵,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积极主动此参与、主动探究。使得学生在活动中能够有所收获。心理活动课要求每个学生用情感和体验来学习,在心理活动中,采用了灵活多变的活定形式,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游戏、心理剧、拓展训练、冥想思考等多种形式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被吸引过来,参与到活动中,得到自己的收获。

1.我校目前在高一年级开设的校本课程有《人生职业规划》《校园心理剧的创编与表演》《心灵之约》等三门课程,每学期18学时

2.在高二年级和高三年级开展大型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针对高二、高三年级学生不同的心理状况、学习阶段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开展专题心理健康专题讲座。针对高二年龄段学生性心理出现的一些心理偏差,进行心理健康、性心理等讲座。如《秋天的果实,春天不要摘》《男孩、女孩当自强》《青春健康讲座》

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相对于我们提出的培养健全的人格,发展人的潜能,使得每一个生命的个体都能够焕发出生命的价值,还需要心理辅导老师和全校老师的继续努力,不断探索,使学校的教育从真正意义上达到以人为本,使师生能够健康和谐的发展。

【篇二】校园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总结

大学阶段是人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成才的重要阶段,是人生道路的一个里程碑。在大学期间,大学生要储备知识,开发自身潜能,增强身体素质,协调人际关系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在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基础上。因此,大学生必须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发展特点,加强心理素质培养,不断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往往只关注身体健康,但事实上除了身体的健康,我们更应该关注心理健康。为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同学们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并给予同学们正确的引导,我特系邀请院心理咨询室桂老师为同学们举办一场心理健康知识主题讲座。

此次活动得到了许多同学的支持,大家都按时到达活动举办地,积极参与了此次讲座,并认真地听了桂老师讲述的各种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措施。

在此次讲座中,桂老师就心理咨询相关知识、大学生心理、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因素等六个方面阐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她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做出良好的适应,并且充分发挥其潜能。桂老师联系了实际,给同学们讲了很多现实中的例子,引起了同学们的重视。比如,她说曾经有一位教科系的女生,腿有残疾,但是他从不自暴自弃,积极乐观的生活学习。而这位女生的一位身体健康的同学整日不思进取,反而不如身有残疾的同学优秀。以此来提醒同学们,一个阳光乐观的积极心理的重要性。桂老师幽默而生动的讲述使同学们对心理健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拥有了积极向上的心态,得到了很深的人生感悟。通过此次讲座,同学们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了新的目标和正确的定位。能够以一颗积极、健康的心去面对人生的坎坷。同时也有助于同学们更好的认识自我,关爱自我,善待他人,培养健全的人格。此次讲座也让心理专干们认识到了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为他们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桂老师总结本次讲座:“心理健康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态度,同学们应该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这样才能健康快乐的学习与成长。”

但此次活动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同学们到达活动现场后,在等待活动开始的过程中聊天、喧哗,现场有一些吵闹。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有部分的同学不遵守会场纪律,聊天、玩手机、睡觉,影响了老师讲述的心情。这些不足也为我们指出了今后工作的侧重点,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以后的活动能够越办越好。

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能帮助我们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我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大学生肩负着使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使命。相信此次活动的举办能够给广大的学生一定的启迪,为美丽的人生奋斗不息。

【篇三】校园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总结

由教育科学学院、学生处、心理咨询中心联合承办第九届“大学生心理健康周”系列活动正式开始,此活动以“阳光、友善、和谐、健康”为主题,倡导学生关注心理健康,形成关爱心灵的校园氛围。本次活动内容丰富,广大学生踊跃参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悬挂横幅,发放心理健康宣传单

在文科楼与学生汉餐门口分别悬挂了以“我爱我,和谐心灵,健康成才”、“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始于健康的心理”的横幅。本次共印制彩色宣传单5000份,传单的内容包括“心理咨询对大学生的帮助”、“宁夏师范学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简介”、“大学生如何提高人际关系能力”。由大学生心理协会的学生以一个宿舍6份的方式发到每个学生的手中,目的是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懂得当遇到心理困惑时到心理咨询中心进行调节。

二、心理健康讲座

(一)“大学生情绪管理与压力调适”讲座

在文科楼320教室举办了“大学生情绪管理与压力调适”讲座。小学教育专业的全体学习聆听了本次讲座。

心理咨询中心教师以“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之句展开了本次讲座。通过对情绪认识的讲解向同学们讲述了不良情绪的影响,并教会同学们如何识别情绪,调控情绪,做情绪的主人。李老师的讲座风趣幽默,现场笑声连连,掌声不断。

通过此次讲座的成功举办,学生不仅对情绪有了新的认识,也学会如何调控自身情绪,做情绪的主人,本此讲座加强了院系学术交流的氛围,也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二)“爱的成长”心理健康讲座

心理咨询中心教师刘老师,在逸夫楼312为化工学院学生开展关于“爱的成长”的讲座。讲座共分四部分的内容,第一,如何理解爱情;第二,如何在爱中成长;第三,大学生的恋爱观;第四,爱的能力的培养。讲座开始,刘老师先播放一段歌曲“最浪漫的事”,在美妙的音乐的映衬下,引出了“爱的成长”的话题,在整个讲座的过程中,刘老师用朴实,生动的语言为大家讲解关于对爱情的理解,大学生如何鉴别真正的爱情,如何让爱情保鲜,如何正确看待分手及怎样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等,帮助大家解决了一些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矛盾与困惑。这次讲座使大家对爱情有了全面的了解,明白了想要对别人付出爱,自己就应该储存爱,爱身边的人,从爱自己开始!本次讲座受到了学生一致的好评。

三、开展以“提高人际关系能力训练营”为主题的团体辅导

心理咨询中心教师刘老师,在逸夫楼模拟法庭举行了以“提高人际关系能力训练营”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政法学院的同学参与了本次活动。通过做游戏的方法测验了同学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同学们之间的团结情况,通过刮大风、滚雪球、棒打薄情郎等游戏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同时也锻炼了同学们的行为敏捷程度。刘老师细心指导,同学们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活动在一片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着。游戏结束后,对本次活动做了简要的总结,向同学们指出了加强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总之,在教育科学学院、学生处的大力支持下,本届心理健康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通过本次活动,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了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职能,掌握了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同时对于提升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心理健康主题活动走进校园 篇二

一、“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内涵

“活动单导学”指以活动单为载体, 以导学为方法, 教师的指导为主导, 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 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过去由教师单纯讲学生被动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达到和谐统一, 使教学效益达到最大化, 是适合现代教育较好的教学模式。

二、“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倡导的“活动”与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活动”的不同

1.目的明确

“活动单导学”所倡导的“活动”则超越了单一的“书本世界”, 回归到学生自我的“生活世界”。“活动”的实质就是把“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途径, 借助“活动”来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 真正使学习主体化、活动化。

2.组织形式灵活

“活动单导学”所倡导的“活动”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所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性、建构性的实践活动。教学是以探究、调查、访问、资料收集、操作、演示、实验、交流与讨论、反思、创作、体会等为基础的多样化的活动。“活动”不是教师“教”出来的, 而是学生“做”出来的, 学习的实质是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进行经验重组的活动。

3.效果明显

“活动单导学”所倡导的“活动”则将教育目的蕴于活动过程之中, 更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能力、责任心以及合作精神等个性品质的培养, 注重学生对过程的主体性体验, 注重活动过程本身对学生的教育价值。

三、“活动单导学”模式教学理念符合现在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理念

1.现在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要求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方式。不难看出“活动单导学”模式能充分满足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 又能满足学生自我意识发展需要, 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现在的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 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在现代教学中则显得更为重要。教会学生如何学、怎样思考, 努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则是活动单导学模式的主要教学理念, 这与现代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理念有着相似或相同之处。

2.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双边教学是现在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理念的重要核心。我们从“活动单导学”模式教学的三个主要环节不难看出,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他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 大部分是通过学生的阅读、讨论、总结等方式来完成教学内容, 始终把学生主动参与放在中心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教师的教学设计主动积极参与,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适时地进行总结, 使整个教学模式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 教师的主导地位又得到了充分体现。

3.现在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要求做到, 教学要因材施教, 面向全体学生。“活动单导学”模式主要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体验式学习、探究式学习、自主学习等方式来完成, 这些学习方式能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 让每个学生从中受益, 在整个教学的实施过程, 对学生的情感、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要求更加具体, 学生在学习时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着成功的体验, 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 这对提高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效率显得尤为重要。

四、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在使用“活动单导学”模式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制定学练目标要适当。制定目标时要根据教材内容, 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学练目标, 制定的目标不要过大或过小, 目标太小起不到激励的效果, 目标太大, 容易让学生产生知难而退的畏惧心理, 所以在制定目标时要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达到, 另外, 在制定学练目标时还要有一定的层次。

2.活动时的学练内容安排要适宜。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 紧扣学练目标来设计活动学练内容, 学练活动的安排应遵循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的原则。所设计的学练内容要符合运动生理等规律, 符合教学规律。

3.在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运用“活动单导学”模式时应以动作思维为主, 强调身体活动。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不同于文化课的教学, 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主要是通过身体活动的学练来增进学生身体健康, 掌握更多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 逐步形成体育技能和正确的体育思想以及科学的锻炼方法等, 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这是我们在应用“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时要注意的重要方面。

总之, “活动单导学”模式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 “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 是学校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为打造高效课堂而探索出的一条路子, 是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一种理想的教学方式。

摘要:“活动单导学”指以活动单为载体, 以导学为方法, 教师的指导为主导, 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 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笔者在体育教学中, 灵活运用了“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 使体育教学效益达到最大化。

3.中小学校园心理剧活动再析 篇三

关键词:心理剧;校园心理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3-0060-02

我国的中小学开展校园心理剧活动已有十年,并已受到广大中小学的欢迎。提起校园心理剧,人们想到的就是一幕一幕的剧,只不过其内容所反映的是学生的心理问题。其实这不仅不是校园心理剧的全部,甚至连主要形式都不是。2009年5月,中央文明办在长春召开了全国现场会,推广了长春市开展中小学校园心理剧活动的经验。在实践中我们感到,要发挥校园心理剧的作用。就要明确以下几个对于开展校园心理剧活动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校园心理剧活动的界定

实际上,校园心理剧是借鉴了心理剧(Psychodrama)这一团体治疗方法中的角色扮演(role playing)技术在中小学所开展的一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应完整地称为“中小学校园心理剧活动”。其他称呼方式皆为这一叫法的简称。

为了有利于在中小学进行操作,我们为中小学校心理剧活动下了一个描述性定义:是由学生、教师及有关人员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和解决方式在一定的场所和群体中进行表演和讨论的教育活动。也就是说,中小学校园心理剧活动是由学生、教师或学生与教师及有关人员共同针对有关的心理问题去选取主题、编写剧本,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在班级内或专门场所进行表演。并对心理问题和解决方式进行分享讨论。

二、校园心理剧活动的参与者

中小学校园心理剧活动的参与者为学生、教师、家长及有关人员。

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这是校园心理剧活动的一个特点。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校园心理剧所反映的心理问题一定要贴近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的实际,即问题要有针对性,还要做到坚持以学生为主来确定活动的主题和实施整个过程。

校园心理剧活动具有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这就决定了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在确定校园心理剧活动主题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收集在生活、学习、交往中的冲突、烦恼和困惑的问题,找准共性问题去编演。在校园心理剧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或和学生一道寻找恰当的解决心理问题的应对方式,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和布置写观后感,拓展活动效果。学生年龄越低,教师的指导作用越重要

家长对孩子心理品质潜移默化的影响至关重要,不少学生的心理问题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家庭。在开展校园心理剧活动的过程中,要让家长尽可能地参与其中。在参与校园心理剧活动过程中,家长通过换位思考,感受到孩子的内心世界,加强亲子间的沟通与交流,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与感情。通过这样的参与,家长在了解孩子心理、为孩子提供有效心理帮助的同时,家长自己的教育行为和观念也同样得到更新。

三、校园心理剧活动的内容

校园心理剧活动的内容包含学生发展中的心理问题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也叫应对方式)两个方面。

学生的心理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障碍性问题。它需要专门机构进行心理治疗,如我们通常所说的焦虑症、恐惧症、抑郁症等,中小学生出现这类问题的比例很小;另一类是发展性问题,这是伴随着学生的心理发展而出现的,主要是围绕着学业成就、人际交往和自我发展三个方面产生的各种心理挫折和不适应。后一类问题是每个孩子都要经历的,成功解决这些问题即为孩子的成长。

校园心理剧活动要发挥预防性作用,所呈现出的心理问题是各个年龄阶段学生在成长中遇到的发展性问题,而不是需要专门矫治的障碍性问题。

四、校园心理剧活动的过程

校园心理剧活动的过程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所有参与者共享讨论三个环节构成:1.明确问题:展现出各个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所感受到的统计学意义上的典型心理问题(非极端问题)和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2.解决问题:展现出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应对方式,即对所发生的心理问题如何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策略上进行调节。应对方式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来展现,也可以通过言语表达(包括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的形式来展现。3.分享讨论:校园心理剧的所有参与者发表自己的感受和感悟,相互分享经验,分享心理剧对他们各自生活的影响。心理教师或有关人员要进行引导使每个人都意识到解决这一心理问题的重要性并学会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进行心理调节。这一部分是校园心理剧对所有参与者产生影响的关键,对很多参与者来讲,前两个部分只是观察和了解他人的心理问题和应对方式,而这一部分则直接关系到自身所感受到的心理问题和应对方式。参与者在共享讨论中发表感受时主要回答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自身是否有类似的心理问题体验;二是自己如何处理这类问题的及应该怎样处理这类问题。发表感受可用书面形式来进行,参与者讨论要遵循不分析、不建议、不提问三个原则,特别注意防止的是不要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对剧情和剧中的角色进行评价,或只是发表空泛的议论。

五、校园心理剧活动的作用

校园心理剧作为中小学心理建康教育活动之一,其作用首先是能够促进中小学心理建康教育目标的达成。它的教育优势在于:一是为学生提供心理互助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心理互助和自助能力,使学生的心理品质向积极方向发展;二是使所有参与者(包括家长和教师等人)通过编写、表演、观看、讨论和思考,意识到有关的心理问题极其解决的重要性,学会解決各种心理问题。

六、校园心理剧活动发挥作用的主要场合

中小学校园心理剧活动发挥作用的主要场合有心理课、班(团队)会、家长会与家长学校等。

校园心理剧在不同场合的对象与作用(目标、效果)是不同的:在心理课、班(团队)会上主要是预防这一年龄阶段已发生或可能发生在学生中的普遍性心理问题;在家长会与家长学校及有家长参加的班(团队)会上主要是使家长了解孩子合理的心理需要与调整家长不合理的观念与行为。

校园心理剧必须与常规的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它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校园心理剧活动能够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班(团队)会和家长会或家长学校等常规工作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活动内容的针对性、活动效果的实效性和活动对象的广泛性。

发挥校园心理剧活动作用的具体做法为:第一,结合心理课的教学目标,推进校园心理剧活动在课堂上的使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孩子了解其共同的年龄心理特征,预防某些心理问题的发生,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使用校园心理剧有助于学生通过活动和体验意识到形成合理的需要、积极的情绪、顽强的意志等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性,掌握相应的心理应对方式和行为策略,从而能够自觉地进行心理调节。第二,结合班(团队)会的教育目标,推进校园心理剧活动在班会中的使用。班会通常用于解决班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校园心理剧恰好能够形象地呈现班级同学所存在问题及其产生的心理过程,并通过讨论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打破了一般班会的言语式、灌输式、结论式等模式,增强了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三,结合家校合作目标,推进校园心理剧在家长会上的使用。把校园心理剧,特别是反映亲子关系的心理剧作为亲子沟通与交流的重要载体,在家长会或家长学校中演出并组织家长进行讨论,能促使家长更加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了解孩子正常的心理需求,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同时,在活动中实现了家校配合,形成了良好的教育氛围,达到了双方合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目标。

4.创建“健康校园”活动方案 篇四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省教育厅对体卫工作进行专项督导为载体,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认真贯彻执行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法律、法规和政策,扎实做好全校体育卫生工作,完善工作制度,健全工作机制,努力营造更加和谐、更加健康的校园环境,推进我校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三、总体目标

通过创建“健康校园”活动,推动我校体育卫生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创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校园环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卫生行为,降低学校常见病和流行病的发病率,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发展。

四、主要任务

(一)营造健康环境

根据要求配备学校软硬件,为学生提供安全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提供健康饮食

开展放心食品工程。严格执行《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加强对食堂从业人员的要求,确保食品、饮用水安全。

(三)培养健康生活

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健康生活方式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与宣传活动,指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社团等课外教育活动。

(四)普及健康锻炼

根据上级要求,保证学生“每天体育活动一小时”;推进“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积极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让每个学生都能较好地掌握两项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技能。

(五)培育健康心理

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建立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队伍,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辅导。

(六)落实健康措施

加强对校园传染病、学生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积极开展健康体检和计划免疫接种。

(七)培训健康技能

建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处置。

(八)完善健康保障

加强校医队伍及医务室建设,建立完善的学生健康保险制

度。学校必须参加意外伤害校方责任险。

五、重点活动

(一)人人动手清洁校园行动

广泛发动师生参与整治校园环境卫生,引导师生主动关心学校卫生状况和环境状况,自觉维护校园环境,提高师生的公共环境卫生意识,不断改善校园整体环境水平。

(二)人人知晓健康知识

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帮助学生掌握保健常识和一定的健康技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人人参加健身运动

完善学校体育设施、项目,开齐开足体育课程;大力宣传科学健身方式,落实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活动”,组织学生每年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项目测试,保证每名学生至少掌握两项日常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经常锻炼的良好习惯。

(四)人人掌握救护技能

大力普及应对各类危险的知识和技能,组织开展各类应急自救基本技能的培训、测试和演练,不断提高师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自救意识和能力。

(五)人人参加健康体检

新生入学建立健康档案,在校生每年进行一次常规体检,建立健康检查结果反馈与档案管理制度,对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及

时进行有效干预。

(六)人人养成健康行为

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宣传、咨询、辅导等活动,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健康的行为习惯,建立健康均衡的生活方式;保证睡眠时间;提高学生心理调节能力,遏制学生心理问题上升的趋势。

(七)人人参加健康保险

学生医疗保险覆盖面达到85%以上;学校意外伤害校方责任险参保率达到100%。

(八)人人劝阻校园吸烟行动

全面倡导校园控烟。通过通俗易懂的宣传教育,树立学生禁烟意识;开展喜闻乐见的控烟活动,培养教师控烟习惯。在校园标注禁烟标识,大力营造全面控烟的校园氛围。

(九)校校规范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制度

5.心理进校园活动总结 篇五

为推动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普及,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经研究,决定举办校园心理剧展评活动。按照郑州市《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精神,通过校园心理剧编、演、展的过程,关注学生心理需求,普及心理学常识,提高师生心理健康保健意识,丰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及方式,增强心理调节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师生积极的健康的心理品质。

认真研读中小学校园心理剧相关书籍,把握校园心理剧的特征及编演规律,吸收优秀校园心理剧的编排经验,力争在心理技术应用和情感熏化方式方面都达到新的水平。校园心理剧内容要有人物、地点、事件等。要求把学生在生活、学习、交往中的心理冲突、烦恼、困惑等,融入心理学的知识原理和技巧,以小品表演、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方式编成“小剧本”,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感受,解决问题的方法可操作性强。

在这次心理剧表演中,校领导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全校师生积极参与,演员认真排练,每个人都提出了自己宝贵的意见,充分展现了我校积极进取,阳光向上的精神风貌,获得大家一致好评。

6.校园心理剧大赛活动方案[范文] 篇六

朝阳街小学

校园心理剧是一种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形式,通常通过角色扮演唤起参与者相应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其题材可以是表现学生青春期迷茫心理,或反映校园学习和生活矛盾,或反映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或赞美美好生活、传统美德等。学生们通过自编、自导、自演,将发生在他们身边熟悉的甚至是亲身经历的故事融入剧中,从中体验心理的细微变化,进而达到宣泄、释压并从中领悟一定道理的目的,是一种富有成效和极具特色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一、活动目的

本届展演旨在增强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提高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展现当代中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生活情境,激发全体学生对自己以及身边的同学心理健康的关注、重视和自我保健,并以此提升到对生命的关注和呵护。

二、校园心理情景剧剧本的要求:

1、选题:

凡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有教育、启示意义,适合学生表演,能够产生强烈的心灵共鸣的作品皆可。参考内容具体来说,校园心理剧题材包括:升学适应不良问题,如新生不适应环境、生活自理能力差、自我认知失调;与学业有关的问题,如考试焦虑、缺乏学习动力、学习习惯差、厌学等;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如亲子关系紧张、同学关系不和、异性交往不良、难以被他人接纳、与人沟通困难;情绪性格问题,如情绪不稳定、消极情绪体验过多、过于内向封闭、性格缺陷等。

2、编撰剧本:

在确定主题后,就需要围绕校园心理剧的主题收集在学生中所发生过的相关事例,将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例综合提炼,再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接受能力,师生合作,共同编写成主题深刻而表现形式浅显易懂、生动活泼、循循善诱、引人入胜的校园心理剧。

剧情有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围绕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心理冲突展开。剧情内容最好能联系实际,反映出我校学生的心理特点,能体现学生的心理世界,健康生动。

3、演员编排:要充分利用道具、背景等物品,演员形象、语言、服装等要与剧情契合,为演出添彩。

三、活动时间

本学期应由一、三、五年级组准备展演,其中一年级组按上级要求准备德育现场会要展讲的德育活动课,三、五年级组准备朝阳市心理健康剧评选,请相关年级组做好充分准备,活动结束后上交电子活动材料:教案、剧本、PPT等。

初定三、五年级组展演时间为4月23日第二、三节课,一年级组展讲时间为凌源市德育活动现场会上。

届时全体班主任老师务必参加听课,做好记录

7.心理健康主题活动走进校园 篇七

教师心理异常主要是教师工作压力大造成的, 而造成教师工作压力大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的, 概括起来主要是“落差”“挤压”“强度”诸项因素。教师工作的高投入与低回报之间的巨大落差, 令教师失望, 也会令教师产生恐惧感, 即难以体验职业的成就感。社会、家长、学生和学校对教师的高期待令教师战战兢兢地工作。新世纪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家长望子成龙、不能输在起跑线的互相攀比之风愈盛, 升学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学校以分数论英雄的态势愈演愈烈。教师的工作量过大, 劳动强度过大。不少教师, 特别是年轻教师, 大多当班主任, 早晨六点起床, 到晚上十一点回家, 每天睡眠时间不够六小时, 全天都扮演“保姆”或“警察”角色, 超负荷运转, 使得教师太累了。除职业心理存在的问题外, 教师还存在学习心理、人际心理、生活心理、适应心理和人格心理等方面的问题。

那么, 如何以人为本, 为教师营造和谐的发展空间呢?

一、以理解为桥梁, 给教师创设良好的职业心理

1. 提高教师地位, 关心教师生活。

国家兴盛, 系于教育, 党和政府要从现代化建设战略高度上来办教育, 社会全员支持教育。政府要多想办法来逐步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 缩小不同地区之间的教师工资待遇, 缩小同一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教师福利待遇, 提高山区、农村教师工资待遇, 并让教师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学校也要多关注、多关心教师的生活, 多送温暖。因为教师同样面临子女教育或就业、经济负担 (如住房、能否及时发放工资) 等实际问题。我们应让教师走出尴尬的处境, 让教师自信起来、乐观起来。

2.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不断深化教育改革。

对学生要减负, 对教师要减压。教育主管部门应少弄些各类形式主义的检查, 少些让教师怨声载道、苦不堪言的评比, 改革教育教学评估标准, 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年度考核与职称晋升制度, 摒弃把分数作为衡量教师工作的唯一标准。

3. 家长、学生要多尊重教师的劳动。

教师整天与学生打交道, 总是担心出各类问题或者担心自己能否被学生接受, 千方百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压力很大。一旦与家长的期望发生偏差, 家长不能轻易迁怒教师;一旦学生与教师发生冲突, 学生不能忘记尊师爱师。教师已成为全社会监督和社会舆论的焦点, 如果社会多些理解和宽容, 多些尊师的氛围, 教师就能有较好的职业心理。

二、以人为本, 为教师营造和谐的人际心理

不少教师认为单位人际关系复杂, 言外之意牵涉到“利益”的分配, 如年度考核、职称评定、种类评优、工作分配、分房等敏感问题。学校领导工作要做仔细些, 量化标准体现公平、公开、公正, 尽量避免出现利益冲突。考核教师要全面些, 不要让学生的分数一票否决教师的全部工作。另外, 学校要正确引导教师面对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多体现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再者, 学校应多举办文体活动、社团交流活动、旅游活动, 让教师走出去, 领略大自然风光, 改变教师社会交往太少的状况。如果教师人际心理和谐, 就能形成一种凝聚力、向心力, 从而推动学校各项的工作的开展。

三、以事业为号令, 为教师提供发展的平台

“教师的信念和职业理想是教师在压力下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职业理想就是教师的事业, 也就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一个仅仅把教书当做谋生手段的人, 他 (她) 永远成不了气候;倘若把教书当做自己的事业来经营, 那他 (她) 的天地就宽阔了很多, 就能迸发出永不倦怠的激情。

1. 精心培养青年教师, 让他们较快地成长。

一般的学校都是以青年教师为主体, 培养青年教师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要在政治上给教师奔头, 在思想上给教师引导, 在业务上给教师帮助, 在生活上给教师关心, 在心理健康方面给教师疏导, 让他们迅速健康地成长。学校还要采用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 不拘一格, 大胆使用和大胆提拔青年教师, 并给他们创设宽松愉快的氛围, 搭建发展的平台。

2. 研究“四十岁倦怠现象”, 为教师寻找奋斗的动力。

人到中年万事休, 到了四十岁的教师容易产生工作倦怠, 很多教师以前曾经有过的积极致力于教育教学的工作热情少了, 思想上更是不求进取, 得过且过的情绪蔓延。因此, 学校一方面要多想办法为他们排忧解难, 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引导与鼓励, 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工作的积极性, 让他们重温昔日的职业理想, 彰显职业情操, 形成稳定而持久的工作动力。

3. 让每个教师都有成功的机会。

每个教师都有发展的目标, 学校的大合唱才能奏响和谐的主旋律。教师的成功, 学生的成功, 也就是学校的成功。因此, 学校对教师要实行成功教育, 根据年龄和知识层次对教师进行分类指导, 给他们定目标, 挑担子, 进行量化考评, 然后运用激励机制, 挖掘教师发展的潜力。事业是美丽的, 它很有感召力, 在它的旗帜下汇聚着一大批忠于教育、奉献教育的有志之士!

四、以沟通为纽带, 积极化解教师心中的纠结, 促进健康心态形成

学校是个大家庭, 任何时候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不同的想法和见解, 唯有沟通和理解才能形成意见的统一, 才能获得大家的支持。学校的民主生活会、例会、教研活动、各类专题会议等, 这都是教师加强沟通的好途径。还有学校各级领导与教师之间的针对性交心谈心更是有效化解教师内心各种矛盾有效办法。唯有这样, 各种矛盾才会逐步化解, 教师的内心才会舒畅, 使纠结随风而去, 从而使健康的心态逐步形成。

8.心理健康主题活动走进校园 篇八

高职学生在思想上、行为上有着高度的自主性,喜欢接受新事物,对事物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具有创新精神,勇于尝试、探索,渴望表现自己,独当一面。但同时抗挫能力较弱,遇到挫折容易悲观、失望甚至一蹶不振,情绪表达强烈,波动性大,又极易冲动、极端。但不可否认,部分高职学生也有因选择高职就读而产生的自卑与无奈,以及对专业选择的犹豫与抵触。如果学生在高职学习的过程中,不能调整入学的“自卑”心理与高考带来的“挫败感”,不能坚定自己的专业思想,将不利于学生的自身发展。

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可以使高职学生关注自身没有被发觉的潜力,关注自身已经拥有的积极向上的力量和追求美好生活和幸福人生的愿望,从而克服自卑心理与挫败感,改变自己的生活,把握自己的命运。

因此,在整个高职教育期间,学校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本文拟通过分析校园活动对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影响,探讨高职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有力途径。

一、积极心理品质背景

积极心理学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提出。他认为心理学的作用不仅仅是治愈心理疾病,更应该使人生活得幸福并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因此积极心理学提出,以人的多种积极心理品质为主要研究内容。积极心理品质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较为持久的积极情绪和体验,以及对未来的乐观态度。积极心理品质可以激发人的潜能,使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或开展工作,同时促使个体不断自我完善。

Seligman于2000年提出积极的心理品质与智慧、勇气、仁慈、正义、节制和卓越六种美德是相结合,包含好奇心、创造力、人际智力、团队精神等24种积极人格品质。

Starkman 等人于1999年认为关注学生从他们生活当中的人与组织中获得积极经历。积极环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安全地实现自我认同以及成功。在积极组织环境中关注学生积极品质,采用一些策略,能够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使学生形成积极的行为与品质。

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不但对于心理疾病有预防及康复的作用,并且能够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根据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积极心理品质包括积极的认知品质、情感品质、意志品质以及适度的动机系统、良好的能力和性格。孟万金等于2009年发现我国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有六大维度20项之多,而根据我们对高职学生的调查,并结合相关行业专业的调查,发现对于医卫类学生的积极品质的培养应重在正直与勇气、人性与爱、自我管理与谦逊等三个维度。

二、校园活动的构建

高校校园活动主要是由学生们自己策划、创造和组织,通过多种形式如舞蹈、歌唱、绘画、电脑设计、体育运动、技能展示、报刊、讲座、及其他科学文化活动将校园特有的历史内涵、人文环境、专业特色融合而形成独有的文化活动。

这种由学生以自己为主体营造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将会对学生心理品质有着较大促进作用。杜鹃于2014年发现学生的兴趣和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在认知维度、人性与爱的维度、正直与勇气维度、正义与合作维度、节制维度、超越维度六大积极品质维度上有极其显著的影响。

目前,高职院校的活动以文体类活动为主,在内容和形式上多为强调活动的趣味性,但在组织上缺乏工作沟通和整体设计,造成大量活动在简单层次上的重复运行。这使得学生疲于参加各类活动,对活动产生了应付甚至抵触心理,影响了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热情,因此并不能较好地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

为了突出校园活动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我们汇总了以往举行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并对活动进行了筛选。筛选的标准除了考虑活动的规模、参与度和影响力等因素,更重要的是通过参加活动能提高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而将筛选后的校园活动分为情感促进、人际力量的培养、节制形成三大主题。其中人际力量的培养包括感受爱、爱与友善、社交智慧、团队精神四个方面;情感促进包括真诚、勇敢坚持、热情三个方面;节制形成包括宽容、谦虚、审慎、自制四个方面。根据积极品质的三大主题的不同方面我们制订了相应的校园活动。

以人际力量培养为中心的校园活动,例如好闺蜜照片分享、“有爱友善,文明劝导”、爱心义卖、校园交友会、班级集体项目类竞赛;以情感促进为中心的校园活动,例如“三行情书”心语活动、诚信倡议书签名活动、“一站到底”答题大赛、十佳歌手大赛、长跑竞赛、拓展活动、创业大赛、健美操大赛;以节制形成为中心的校园活动,例如“学会宽容”主题班会、宽容精神讲座、谦虚主题班会、传统文化(谦逊)进校园、“啄木鸟”纠错行动、防电信与网络诈骗培训、大学生安全教育、无人看管店铺活动等。

三、校园活动在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中的作用

1.促进自我整合,培养坚强意志

高职校园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更有助于学生良好个性特点的形成和发展。校园活动的开展能使学生不把自身封闭在狭隘的圈子里,同时在外界的联系与交流中,尽可能开放自己,培养自己的真诚品质。学生通过参与校园活动全面而正确地认识自己,不过分地看低也不盲目地拔高自己,真实地展露自身,促进了自我的整合。

校园活动中的体育竞赛可以培养学生坚持、勇于挑战自己的积极品质,而才艺展示等活动则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品质。

2.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发展人性关爱品质

校园活动是集体性的活动,高职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使自己的交往和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并且在活动中感受到他人的关爱,同时表达自己对他人的关爱。在人际力量培养主题中,通过照片分享、交友会、公益义卖等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校园活动为学生们构建了爱的氛围,发展人性,关爱品质。

3.提升自制能力,形成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高职校园文化活动的特征具有自愿性的特点,可以为个性差异、学习能力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选择性地参与,这无疑可以满足学生对自我发展和自我追求的需要,通过参与活动来张扬个性、锻炼自我,以提高学生自身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

学生从参与活动直至活动的完成感受到自制力的重要性,增强契约精神。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在组织、参与活动的过程体会到责任与担当,这对于其走上工作岗位无疑会产生莫大的帮助。同时通过活动加强对宽容、谦逊、审慎、自制等主题的引导,提升学生职业及生涯发展所需的积极心理品质。

四、小结

总之,校园文化活动从根本上激发了学生的热情,满足了内心的需求,使学生人格素质得以提高,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促进学生人格的独立和完善。

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学生在活动中去学习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从活动中找到成就感和自信心,形成责任感与担当精神,激励自身追求更高层次人格的实现。

因此,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对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起到了促进作用,产生了健康的影响。

课题:本文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2014-1015年度)一般课题《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418Y06)阶段性成果。

9.心理健康主题活动走进校园 篇九

2月17日,经过两个多星期的调查、采访以及访谈活动,“健康校园行”大学生健康意识调查实践活动终于结束。

在这一次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按照既定的计划进行,在队长的带领下,队员们都在认真完成自己的工作,也都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克服了存在的困难,保证了活动的有序进行。由于假期中人员比较分散,我们充分地利用了网络资源进行交流,期间还有一次阶段性的会议,队员们的互动还是挺多的。队员们都能按时完成任务,相互配合。活动期间有名队员的时间和其他事有冲突,队里的其他人主动承担了他的任务。我们真正的感受到了合作的重要性,这么多人的共同努力,才换来了最终令人满意的结果,而参与采访的队员更是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这段时间是非常有意义的。

由于这次的实践活动是以调查为主,我们在调查上花了不少功夫。我们把调查问卷发布到网上,然后极大限度地进行了宣传,最终网上获得了450多份问卷,得来的数据可以直接用作分析。由于学校已经放假,负责采访的同学来到了同学们经常聚会的地方进行采访,更是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专家访谈也是准备的很充分、费了很大的口舌才成功的。队员们付出了不少的努力。

10.健康路小学校园艺术节活动总结 篇十

20xx年健康路小学校园艺术节缓缓落下帷幕,可艺术之花依然香溢校园,久久没有散去。本届校园文化艺术节以为主题,进一步丰富了我校校园文化生活,营造积极向上,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打造和谐校园,展现了我校学生的青春风采和精神风貌,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良好的艺术修养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引导他们向真、向善、向美,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从而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

本届艺术节我们在全校征集优秀书法、绘画作品展,我们还鼓励学生尝试多种创新绘画形式,努力使我校艺术作品呈现形式多样化、风格多元化,达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效果,学校将优秀作品镶框,展示在各班走廊,形成了一道靓丽的走廊文化。

本次比赛历时一个月的时间,分班级海选、年级复赛、全校总决赛三个赛程。经过多日的层层选拔,19名成功晋级的选手站在了决赛的舞台,决赛现场气氛紧张而不失轻松欢愉,选手们怀揣着快乐与希望,用他们美妙的歌声感染着师生的心灵。小男生潘翰文的《国家》振奋人心,吴雨璠的《外婆的澎湖湾》带我们思念那温暖的臂腕,郝棣同学带来一个调皮的《一年级的小男生》,余璐瑶同学的《妈妈格桑拉》献上异域风情,汪靖涵的《学习歌》带动全校同学跟唱???

???著名黄梅戏艺术演员吴美莲女士也陪同儿子共同演唱了一曲《龙归大海鸟入林》的黄梅戏表演更是赢得的全校师生阵阵热情的掌声。此次校园歌手大奖赛是我校艺术节中的精品活动之一,为健小的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使学生的才艺得到展现,个性得到张扬,装点了他们的童年生活。

迎江区中小学生艺术节每两年一届。本届艺术节作为今年素质教育“三节”活动之一,以“乘着艺术翅膀,放飞中国梦想”为主题,以促进学校艺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展示迎江中小学校艺术教育的丰硕成果为目标,旨在集中展现中小学生热爱生活、朝气蓬勃、天天向上的精神风貌,进一步巩固和展示该区“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的丰硕成果。活动主要包括文艺专场汇演、书画展板呈现、美术现场展示等。

为展现我校卓越的艺术功底,让学生的艺术才能得以大力张扬,给全区师生以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水平。我校派金静和胡剑云两位老师负责本次艺术节的节目,老师们经过精心挑选,由24位美少女表演啦啦操。动感的音乐,激情的舞蹈给观众带来了美的盛宴。

书画展板有美术组刘丹老师负责,她精心挑选了我校同学的绘画作品及书法作品,并制作成易拉宝,进行展示。

本届艺术月老师们、同学们积极进取, 团结一致, 取得了一个个

好成绩。这充分展示了我们健小人朝气篷勃的精神风貌,这里的欢声笑语,这里的艺术活力,为这所灵秀的校园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加夯实了我们健康路小学的艺术规范化学校的基石。回首艺术月这段短暂而愉快的历程, 我们惊喜地发现,有四个显著特点:、全体同学积极参与,热情如潮。本次艺术月共有展示与竞赛类的项目, 参加活动人数达近千人次。、领导重视、全体师生对活动全力支持。大家以极强的责任心、务实的态度、团结协作的精神,齐心协力,共襄盛举。

3、同学们身上展现出极大的创新潜力和实践能力。活动带动了一大批人,激发了潜能,培养了能力,锻造了一支求真务实的师生队伍,涌现出一大批开拓创新的艺术人才。

4、增强了我校与社会的互动效应,扩大了社会影响,沟通了学校教育与社会、家长联系的绿色通道。

11.从心开始?让心理剧走进校园 篇十一

位于辽宁省大连开发区城乡结合部的东居小学,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占学生总数的82%。如何使来自全国各地、在不同教育背景下长大的、性格迥异、学习习惯和学业水平参差不齐的孩子融入学校文化,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学校一直以来的核心工作。

学校自2004年开始,在校内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线开展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工作。2007年7月,学校成为大连市首批“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学校”。2013年初,学校又在原有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打造学校“怡心文化”,并逐渐形成了“怡心教育,健康成长”的办学思想,使学校心育的老品牌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目前,“怡心教育”成为东居小学的特色,“从心开始”是学校的校训。东居小学形成了多层次、系列化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和全方位、特色化的“怡心教育”文化,开展了大量的以学生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体验活动。其中心理剧活动的全面展开,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活动。

校园心理剧是一种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形式,通常通过角色扮演唤起参与者相应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学生们通过自编、自导、自演,将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熟悉的甚至是亲身经历的故事融入剧中,从中体验心理的细微变化,进而达到宣泄、释压并从中领悟的目的,是一种富有成效和极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每年,我们会利用寒假和暑假,向四、五、六年级学生征集心理剧剧本。有时我们会统一命题,要求各班级学生根据自己的年龄特点、年级特点,结合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围绕着同一个主题进行编写。有时我们要求自主命题,学生们可以选取有意义、有代表性的故事形成剧本。剧本里记载着学生生活中发生的点滴小事,包含着酸甜苦辣,记录了学生心理变化的过程。剧本虽然有长有短,内容虽然简单,语言虽然显得稚嫩,但是很真实。编写剧本、修改剧本这个过程不仅让学生的文学修养、写作水平得到了提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心理的自我成长!这正是我们要求学生自己编写剧本的目的。

开学初,我们会收集剧本,并组织几位教师对这些剧本进行评审,最后择优评出一、二、三等奖。我们将这些获奖的剧本整理编成剧本集,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印刷出版了两册

剧本集。

有了剧本后,我们会鼓励学生自己表演编写的剧本、演绎剧本里的故事。我们成立了班级“小小剧社”,每个班级选出一个社长,专门负责管理班级心理剧的编排活动。开学初,各个班级会精心挑选出一个或几个最受大家欢迎和喜爱的剧本,然后针对角色特点,在班里选出适合的演员。有的是学生本人表演,有时会选择其他学生表演。班主任是导演,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安排下找时间进行排练。排练的过程中经常会产生分歧和矛盾,在一次次角色讨论甚至争吵中,学生收获了很多课本中不能学到的东西,他们提高了合作交流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剧本也在一遍遍排练中不断完善。班主任在组织排练的过程中,也能发现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更有利于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在排练过程中,学校的心理老师积极给予指导与帮助,学校的心理健康活动室也全面开放,只要不上课,各班学生可以随时去练习。

每学期,我们都要组织心理情景剧展演评比活动。目前,心理情景剧表演已经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品牌活动。2013年11月7日,我校就举行了一次心理剧的展评活动。学生准备得很充分,表演得特别精彩、特别感人。他们演得很投入,有的小演员真情流露,真的哭了。在场的老师和学生也被心理剧剧情所感染,时而开怀大笑,时而低头不语,时而感动得流泪,会场上不时传来阵阵掌声。评委们从剧本、人物表演、旁白、舞台、道具布置、分享等几方面进行考核、打分,最终评出一等奖两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四名。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的四个班级将根据评委老师的建议继续完善班级心理剧本,准备在5月25日的 “心理健康节”中汇报表演给全校师生观看。心理健康节每年一个主题,以“广泛参与、主题突出、形式多样、简朴隆重、注重实效”为活动原则,开展心育活动课研讨、校园心理剧汇演、看心理电影、心理书画展示、专家心理教育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营造校内外重视心理教育的氛围,进行集中的心理教育交流与展示,为学生的心理成长提供条件。每学期心理剧展评活动中的优秀心理剧,都将在第二年心理健康节中以“校园心理剧汇演”的形式作公开表演,这样两个学期的大约八个心理剧就成为了一道大餐,成为心理健康节中最受学生们喜爱的一个活动。

心理剧表演的是学生生活中真实的自己,或者是和他们密切相关的事情。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受到教育,我们很注重分享这个环节。每位参加表演的学生要在表演后讲述自己在排练中的所得,以及对剧本内容或某个角色的理解,让表演的学生把自己的真实感受、收获分享给大家。学生从他们自己的角度说出自己的想法,体现了不同个体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也让老师对他们有了新的认识。在座的学生观看了心理剧会有一定的体会,听了表演同学的分享会产生一些共鸣,主持人会走进学生中间,鼓励更多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分享自己的收获。最后,主持人根据学生的分享再作一个总结概括性发言,让学生更加系统地了解每个心理剧要表达和传递的思想。这样,心理剧的表演就不单单只停留在欣赏这个层面,它可以向学生传递更多的、更好的、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正能量。

心理剧从编写、排练到表演,全校的老师和学生都认真对待、积极参与,这项活动已经成为学校的一大亮点,学生们在活动中受益匪浅。心理剧剧本的编写让学生学会了观察生活,积累材料,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现在,学校涌现出很多“优秀编剧”,他们自信倍增,学习劲头可足了!心理剧的排练让学生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合作。心理剧的表演增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提高了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展现了当代小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生活情境,分享环节更激发了全体学生对自己以及同学心理健康的关注。从心开始,让心理剧走进校园真是一举多得!

东居小学大力开展校园心理剧活动,对学校的发展、对学生的帮助很大,我们从中见到了成效。我校学生大多是来自农村外来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他们渐渐摆脱了自卑,变得越来越活泼、越来越自信,愿意积极参加学校内外举行的各种活动。他们热情积极,不再因为失败而沮丧,愿意尝试,愿意通过努力获得成功。

几年来,学校的民乐队多次获得大连市比赛的一等奖,学校的足球队曾获得大连市第二名的好成绩,学校的围棋队两次在区“红梅杯”的比赛中,分别获得团体第一名和第二名的优秀成绩。学生在各种作文、美术、书法、科技比赛中,获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的奖项不计其数。今天的东居小学的学生,在“怡心教育”指导下,正健康快乐地

成长!

当然,我们并不是闭门造车,我们多次邀请大连教育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负责人李玉荣主任、金州新区心理教研员陈永欣老师来我校指导工作。在他们的帮助和建议下,我们的心理剧活动走上了正轨,演出取得了实效。同时我们与大连大学的心理学博士合作开展了“校园阳光计划”,为学校教师搭建专业化平台,努力打造一支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东居小学把“怡心教育”作为特色,心理剧的编写和展演活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项活动我们一定会开展下去。我们坚信“从心开始,让心理剧走进校园”会让学生健康快乐地生长!

(作者单位:辽宁省大连市金州新区东居小学,大连,116600)

12.心理健康主题活动走进校园 篇十二

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对今后一个时期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重要部署之后, 十七大也提出要关注人们的心理疏导。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构建和谐校园作为当今中国高校的重要主题,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已成为建设和谐校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现在在校大学生主要以90后为主, 具有与70.80后学生不一样的特点, 如何使他们学会调节心理健康, 能在复杂的环境和成人化的人际关系中完成心理发展的任务, 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优化心理品质, 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使其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 实现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 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 90后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90后大学生指是1990年到1999年年底为止出生进入大学的学生。自2008年开始, 大学已经归属“90后”的学生。调查发现, 90后大学生总体上个性张扬、乐于表现, 目标明确、意识客观。“90后”是现在各高职大专院校学生的主流, 这一部分学生身上有着和70, 、80后大学生不一样的特点:

(一) 个性独立、思想早熟、责任意识强。大多数90后会自己拿主意, 在独立思考和选择方面有很强的自主性;同时网络信息时代的大轰炸使他们接受的信息更多, 思想更为早熟;更注重实际、实用, 口号较少, 敢于承担责任但过于自信, 相对缺乏团队的忠诚感。

(二) 自信张扬、依赖网络、智商较高。理论上不畏惧失败, 通过网络拓宽自己的视野, 学习能力强, 同时信息量极大的丰富了创造力的提高, 但过度依赖网络使其内心较为空虚。

(三) 情绪容易极端, 独生子较多, 自我中心感强烈。大部分的90后都是独生子女, 相对缺乏分享意识, 自我中心, 忽视他人感受。青年期大学生情绪处于“狂风暴雨”期, 情绪波动, 冲动性、两极性明显。

(四) 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差, 意志薄弱。武大关于“遇到挫折后”的心态调查表明:大多数“90后”心理素质偏弱, 抗压能力明显不足。有72.3%的人表示自己心理会留有阴影, 并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新生表示愿“总结经验从头再来”。

2 90后高职学生面临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是18-24岁, 在这一个阶段里, 每一个大学生都会遇到适应与发展的问题。实际上, 适应与发展这两大重要课题贯穿着生命始终。社会适应能力良好也是人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健全的重要标志之一。适应的目的是通过我们自己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达成一种令人满意的关系, 为个人的充分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

(一) 社会适应性问题

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对社会的适应。大学是一个半开放式的社会, 从中学相对较狭隘的生活环境到大学的小社会, 与之相关的专业选择、求职择业、升迁、婚恋都是需要大学生重新开始学习和适应。

2.对他人的适应。主要指人际关系的适应。例如:如何与陌生人交往, 如何与成长的文化背景相差较大、个性不同的人交往, 如何与异性交往, 如何处理合作关系与竞争关系等。

3.对自身的适应。主要是指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 即我是谁?如何悦纳自己、发展自我, 使现实与理想中的我达到统一,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 情绪不良问题

在生活中, 情绪是人的心理状态的晴雨表, 反映着每个人内在的心理状态。无论我们是欣喜若狂, 还是悲痛欲绝, 是孤独不安, 还是热情奔放, 我们都在体验着各种各样的情绪。高职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 情绪波动较大, 情感体验复杂而丰富, 经常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情绪困扰。

1.激动易怒

与其他同龄人相比, 大学生显得更加敏感、争强好胜和注重自尊, 因而容易在外界刺激下激起愤怒情绪。有些高职大学生容易愤怒是因为存在一些这样的认识, 认为发怒可以威慑别人, 使人尊重自己;发怒是男子汉气概的体现;发怒可以维护自身尊严或利益等。此外, 不良的家庭环境和教育、个性修养方面的原因、先天气质类型等也是造成一些大学生容易激动发怒的重要原因。

2.压抑苦闷

青年人思维活跃、兴趣广泛、精力充沛, 渴望体验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 但生活中的现实却往往是另外一番情景:繁重的课程、激烈的竞争、沉重的考试压力、迷茫的就业困境, 学生追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生活乏味、压抑。高职大学生的自身心理、生理和社会化发展中的矛盾, 也是他们产生苦闷、压抑情绪的重要原因。处于压抑苦闷状态中的大学生常常精神萎靡不振, 缺少青年人应有的朝气和活力, 对生活丧失兴趣, 不愿与人交往, 感觉迟钝, 容易疲劳, 不满和牢骚多。长期严重的压抑还会诱发高血压、冠心病、消化道溃疡等疾病, 并极易导致心理疾病。

3.情绪不稳定

情绪不稳定是指在外界轻微的刺激影响下, 甚至在没有明显外界因素的刺激时, 情绪产生波动、变化的情况。发现情绪不稳时, 首先要检查自己的个性特征, 看是否从小到大都有此表现。如果属于性格问题, 应注意逐渐改变不良性格, 注意在学习、生活中磨炼自己的性格和意志, 学会客观冷静地看待事物, 善于稳定自己的情绪。

多数人的这些情绪、情感障碍虽然并没有形成心理疾病, 但对学习、环境的适应和人际交往产生了不良影响, 应该及时加以调节。

3 积极调节心理健康, 构建和谐校园环境

(一) 提高自我意识水平, 纠正认识偏差, 进行科学的自我定位

大学生是自我意识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 也是人的一生中社会角色变化最多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稳定, 心理矛盾和困惑特别多;另一方面, 传统的应试教育对学生素质培养的忽视与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高素质要求之间的矛盾, 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压力、焦虑和挫折。面对成长中的烦恼, 惟一的办法是接受现实, 接纳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

1.注意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

2.在与别人正确比较中进行自我评价

3.在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探索自我

(二) 树立新的适合的目标, 不再“得过且过”

新生入学后丧失了目标和动力, 这叫“目标间歇”或“目标暂时性缺失”, 是新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谁最先冲破迷惘, 找到新的目标和动力, 谁就能冲到队伍的最前面, 成为大学的胜利者。由于大学的学习与中学的很不同, 大学阶段的学习最关键的是自学, 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掌握科学的学习规律、不断改善学习方法, 这样才能更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特色。

(三)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扩大社会支持系统

大学是个体进行社会化的重要阶段, 人际交往在这里起着重要的作用。进入大学后, 每个大学生都有进一步发展人际关系的需要, 每个人也都有这方面的潜能, 确立健康的群体意识, 把自己真正融于集体之中。人际关系是互动的, “你希望别人怎样对你, 你就怎样对待别人”。

(四) 培养独立能力, 合理规划生活

对于大学生来说, 需要学会管理的东西很多。如个人生活物品怎样保管、利用, 时间怎样利用, 情绪怎样调整, 这些更是需要独立自主应付。这就需要大学新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主动适应新的生活方式。而现在大学中的“90后”, 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社会环境及其父母相较而言提供了更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他们的独立能力有所欠缺这就需要他们在脱离父母的环境里培养自己的独立能力。

(五) 消极自我积极调解, 提高情商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挫折。挫折会带来失落, 抑郁, 埋怨, 焦虑等消极的情绪, 引起心理问题。有这些感觉并不糟糕, 糟糕的是这些消极的情绪体验得不到缓解就会使人的心理健康收到损害, 因此要做到:合理运用心理防御机制, 转移、宣泄消极情绪, 体验积极情绪, 改变消极观念、培养积极心态, 建立健康生活模式。

摘要:和谐校园的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要加强对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对于90后大学生的主流校园, 关注他们的心理特点及常见的心理问题, 指导学生积极调解心理健康, 构建和谐校园。

关键词:和谐校园,90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张欢.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的定位.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高教版) , 2007, (01) .

[2]崔景贵.90后职校生心理发展的特征与多维评价.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9, (21) .

[3]周琪棋.“90后”高职生的思想特点及其对策研究.职教新观察, 2008 (11) .

[4]谢剑桥.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现代企业教育, 2011 (12下) .

[5]张进辅.青年心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2004.P78~79

13.心理健康主题活动走进校园 篇十三

“倡导文明健康生活,营造平安和谐校园”主题活动方案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塑造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作为一所职业学校,狠抓学生思想教育,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我们教育的重点之一。为此,经校委会研究决定,本学期后阶段在全校开展“倡导文明健康生活,营造平安和谐校园”主题活动。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我校德育中心工作,牢固树立“欲成才,先成人”的育人思想,狠抓学生思想教育,在全校范围内掀起“倡导文明健康生活,营造平安和谐校园”的活动高潮。

二、活动内容

整顿仪容仪表、整治校园环境卫生、纠正不良行为习惯、走进学生心中、安全教育、感恩与宽容教育等

三、实施步骤

活动从2011年12月8日开始,到2012年1月5日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

1、时间:2011年12月8日-12月15日

2、内容:做好活动动员工作,整顿仪表仪容

3、要求:不戴首饰、不穿奇装异服,头发符合标准(前不遮眼、侧不遮耳、后露颈窝)

4、督促检查:

时间:12月15日

负责人:(1、2号教学楼)晏南丰、徐训良、姚金星

(3号教学楼)叶青、刘继江、张爱华

第二阶段:集中整治阶段

1、时间:2011年12月16日-12月25日

2、内容:班主任“走进学生心中”谈话教育,整治校园环境卫生、安全教育

3、主要做法:

首先,各班围绕主题出好一期黑板报。

第二,各班开好一次“你丢我捡,共创文明卫生校园”主题班会。

第三,各班轮流派出学生担任文明监督员,把“我为学校做示范”活动办好。

第四,各班主任带领本班班委严抓本班纪律、出勤等,对爬墙出校、抽烟、吵闹、不按时就寝甚至夜不归寝的违纪学生进行清查处理。

第五,班主任利用空余时间对班上60%的学生进行谈话教育。

4、督促检查:

时间:12月25日

负责人:(1、2号教学楼)晏南丰、徐训良、姚金星

(3号教学楼)叶青、刘继江、张爱华

第三阶段:总结提升阶段

1、时间:2011年12月26日-2012年1月5日

2、内容: 感恩与宽容教育,做好活动总结工作

3、主要做法:

将感恩与宽容教育和迎新年活动结合起来,办好主题黑板报和主题班级活动,营造平安和谐的校园氛围。

4、督促检查:

各班上交总结文字材料,推选本次活动的优秀班集体

负责人:叶青、徐训良、刘继江

四、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各班要充分认识本次活动的重要意义。把引导学生参与“倡导文明健康生活,营造平安和谐校园”主题活动,作为本学期后阶段的工作重点,精心组织,抓出实效。

2、重点突出。各班要结合本班实际,着重解决仪容仪表、举止、谈吐、交往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从具体事情抓起,办实事,起实效,以三个阶段环环推进的方式推动活动的深入开展。

3、严格执行。各班在总结阶段对于在本次活动中积极配合、认真贯彻活动要求的学生要进行表彰,对于在本次活动整改不到位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情况特别严重的上报学校进行处理。

修水县职业中专(技工学校)

14.心理健康主题活动走进校园 篇十四

一、活动名称

原创校园心理情景剧作品征集活动

二、活动目的 通过原创校园心理情景剧作品的创造,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提供一个内心情感的全新的表现形式,为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进而达到宣泄、释压和领悟其中道理的效果,从而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及时、恰当并富有成效的帮助和辅导。

三、活动时间

11月8日至12月8日

四、活动对象

教育科学学院全体学生

五、活动要求

1.以校园生活为主题,反映大学生心理问题为主旨。如环境适应、人际交往、情绪问题、学业问题、恋爱心理、自卑、网络成瘾等等。

2.能贴近现实、反映大学生活的矛盾与冲突,具有鲜明时代感,表现学生心理动态;要选择典型的、有一定深度的和易于通过舞台展示的心理问题,做到主题鲜明。

3.以对事件的处理过程为主线,可采用音乐剧、话剧、小品、哑剧、歌舞剧等形式表现,要通过表演让观众和参与者在自发的、和谐的、轻松的状态下进行心理干预和教育。

4.创作的剧本字数不少于3500字,表演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

5.提交的剧本,须为原创,若存在抄袭、剽窃等,一经发现,取消参赛资格。

六、活动流程策划

1.前期宣传

(1)11月9日院团委宣传部制作宣传海报,并张贴在宣传栏。

(2)学生会心理保健部于11月9日19∶00在同心楼教114教室召集班级心理保健员和宿舍长会议,就此次活动进行宣传、动员,要求各班级、各宿舍积极鼓励同学参与到活动中来。

(3)辅导员利用周日晚点评时间进行再动员。

2.投稿方式

所有参赛作品需在稿件上注明作者姓名、年级专业班级、联系电话(格式见附件),并于12月8日前将电子版发送至,纸质版由班级心理保健员交至学生会心理保健部(联系人郭姝华、联系电话:)。

3.评分标准(满分100分)

主题20分:主题明确、新颖,有教育、启示意义,适合学生表演。

内容20分:内容健康、向上、生动,符合大学生年龄特点,能充分表达主题,能体现学生的心理世界。

方法20分:心理问题表现清晰,解决方法生动、实用、有效。

情节20分:能够体现心理知识的运用,能感染读者。

其他20分:剧本要求写明创作意图、故事梗概、人物介绍、道具等。

4.评奖办法

12月底前组织专业老师对征集作品进行评审,评出一等奖1—2名,二等奖2—4名,三等奖5—7名,优秀奖若干名。同时给获奖作者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一、二、三等奖分别奖励150元、120元、100元)。

15.浅谈校园心理剧 篇十五

1. 校园心理剧的由来及发展

心理剧 (psychodrama) 是一种团体心理咨询和集体心理治疗的形式, 最初是由维也纳精神病学家莫雷诺 (Moreno) 于1919年创立。莫雷诺用两个希腊字“心灵” (psycho) 与“演剧” (drama) 来命名心理剧, 并为心理剧做了如下的定义:以戏剧的方法探索“真实”的一门科学, 处理的是人际关系及隐秘世界。布拉特纳 (Blatner, 2000) 指出, 心理剧的各种治疗技术不但可以作为一种团体治疗方式, 也可以作为一种普遍使用的治疗和教育手段。校园心理剧是指在校园环境中, 在教师的指导下, 由学生自发地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再现出来, 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 校园心理剧的结构

校园心理剧的构成要素包括人物、内容与活动的环境三方面。校园心理剧的人物主要有四种角色:心理辅导老师、当事人、参与者和观众。校园心理剧的内容往往是当事人的内心困惑和冲突, 也可以是学生中常见的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和情绪管理问题等。

3. 校园心理剧的过程

校园心理剧的过程有准备、治疗与结束三阶段。其中, 校园心理剧的治疗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暖身、演出与演出后的分享阶段。

二、校园心理剧的理论基础

1. 校园心理剧的功能

校园心理剧可以帮助学生们适当宣泄内心情绪。通过交流、体验和反思, 使学生得到心智的发展,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促进了学生的自我成长与自我完善。

2.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

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 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 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 调节自我,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三、开展校园心理剧应注意的问题

1. 校园心理剧的内容应关注普遍性问题

校园心理剧是一种团体辅导形式, 它需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内在成长需要, 要让每一名生活在校园中的正在成长过程中的学生都能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受益。校园心理剧和心理剧的共同点是都使用戏剧作为媒介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但二者确实不是一回事, 他们有着显著的不同。我们必须明确校园心理剧面对的是普遍性问题, 而原来心理治疗当中的心理剧关注的是个别问题;校园心理剧强调的是使学生学会应对方式, 而后者则更加关注患者心理障碍的解除。

2. 不仅要展现问题, 更要强化问题解决策略的引导

校园心理剧不仅要反映校园当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表达学生的心声, 宣泄一下不满情绪, 寻求共鸣和理解。更应该使人受到启发, 使人学会如何面对和解决相应的问题。并且, 要注重方式的可操作性。此外, 心理健康教育更应该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教育, 是一种发展性教育。校园心理剧必须基于学生寻求自我完善、追求自我提升、塑造健全人格的发展性需要, 从这个角度开展校园心理剧活动是我们今后探索和发展的方向。

3. 不仅要关注台上演员, 也要关注台下观众

在校园心理剧的演出过程中, 现场的学生观众也在思考剧情的发展, 也会追随剧中的主角内心的矛盾冲突, 体会自己的内心体验。在演出结束时, 他们还能够提供反馈, 认同剧中角色的行为。校园心理剧的排演必须达到两方面的效果:一是参与排演者内心的感悟和体验, 二是观众的感悟和体验, 特别是让他们看到问题的同时, 更要看到如何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

4. 心理剧要与其他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相结合

16.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语文课堂 篇十六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使用恰当的奖励与惩罚手段

按照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的学说,奖励和惩罚对学生的行为起到一种强化作用。奖励和惩罚是教育和教学工作中的一种辅助方法。奖励起正面强化作用,一般的方式有:称许和赞许。老师说“好”、“对”,点头或微笑表示承认学生的某些行为是好的、正确的——表扬。用口头或书面方式对学生正确的行为做较高的评价——奖赏。采取这样的阳光教育会使学生获得精神上或道德上的满足。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自尊心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所以,在批评性格比较软弱的学生时,教师要保护其自尊心,尊重他们的人格,在无意中使他们感到自责又留有改错机会,从而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我们不妨给批评包装,坏话好说,充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引起更高层次的积极性。

良药未必非得苦口,忠言也不是非得逆耳。如果我们多讲究一点批评的艺术,给苦口的良药包上糖衣,将逆耳的良言说得更有艺术,更顺耳。相信我们的教育会更深入人心。学生在与教师心与心的感应中,醒悟了。这样我们的教育就更有延续发展的生命力,学生心理自我教育能力也会逐步提高,师生间的关系也会更加融洽。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课堂心理氛围是指班集体在课堂上的情绪、情感火花,这种心理背景的优劣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学生在课堂上“生存状态”,而这种“生存状态”恰是学生能否悦纳教与学的最重要的心理基础,进而构成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潜在教育因素。

语文其实是一门实用性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目前有—部分学生对学习语文具有一种惧怕的心理,觉得语文枯燥、难学的现象,这种状况追根寻源,其根本原因在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过程变为枯燥无味的单纯知识传授。在确定教学任务时,只讲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不讲发展情感、意志、性格。对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显然估计不足。根据学生的好胜心理,应引进竞争激励机制,增加交流锻炼的机会,消除胆小怕说,不敢交流等心理障碍。语文课上的师生情感交流,教师突出的是语言交流的过程,也就是说,鼓励学生大胆交流,有什么说什么,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民主、平等,消除学生心理压力。教师对学生鼓励得多,学生就有成功的愉悦感。对学习语文自然而然就增强了自信心。另外教师要学生懂得尊重学生发言,静静地听学生说完再提问其他学生,并给予这样的学生以鼓励。通过师生情感交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健康的集体心理氛围中轻松地学习。

三、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塑造学生的人格

我曾经执教初中九年级一篇课文《我的母亲》公开课,为了这次公开课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这一理念,我按五个环节设计教学流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新知,畅所欲言,课堂气氛十分热烈,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够更好地领悟本次活动的目的,我提前两周布置作业:1、搜集有关母亲的相关资料;2、准备一张与母亲的合影;3、准备一篇最打动你的有关母爱的文章,并谈感受;4、请母亲为自己写一封短信;5、为母亲准备一样礼物。

这样,使他们真正做到了动手,动脑,动笔,动口,因此,他们能谈得出,,谈得生动感人,他们的语言中不时迸出智慧的火,不少同学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他们的情绪也感染了我,感动了听课的老师们。

总之,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把整体育人视为语文教学的目的,把教学过程视为育人过程,心理教育的过程,全方位、全过程地渗透心理教育。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导下,使语文教学成为有活力、有灵性的学习过程。

17.心理健康主题活动走进校园 篇十七

(2012年10月 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举行卫生健康教育进校园活动启动仪式,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落实“预防为主”方针,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也是“健康山东”活动和卫生“五进”活动的本质要求和题中之义。相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几部门的协同配合下,在广大师生和社会的积极参与下,卫生健康教育进校园活动一定会顺利开展,取得良好效果。

卫生部门作为活动的参与部门之一,对活动的深入开展有着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深入开展健康知识教育活动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构建“和谐卫生”、“惠民卫生”的重点工作之一。校园是人群相对集中,食品安全、传染病等问题易发场所,扎实开展卫生健康教育进校园活动,大力普及卫生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卫生健康知识知晓率,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快乐成长,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卫生部门搭建载体、创新举措,认真履行校园健康教育工作职责,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深入宣传发动。在托幼机构、小学发放手足口病等传染病预防知识手册1.2万份、在初、高中校园发放健康知识明白纸2.6万份,张贴宣传海报1000余份,— 1 —

在学校食堂、宿舍等重点区域都张贴了卫生标语。二是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出动200余人次对学校食堂饭菜、餐具、工作人员健康状况、饮用水等情况进行了系统性检查,对高考、中考期间食堂卫生实行全天候监管,对发现问题实行限期办结制,杜绝了食物中毒等问题的发生。三是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利用周末、暑期,针对学生发放远离烟草、毒品,拒绝网瘾等宣传材料,倡导文明、乐观、向上的生活方式,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四是开展“十百千万健康直通车”工程,将“在农村中小学讲一堂健康教育课”作为其中的一项重点工作认真加以落实,并将课程扩展到所有学校,目前累计讲课300余次,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来浇灌祖国的花朵,确保他们茁壮成长。下步工作中,卫生部门将一如既往,做实宣传、监管、教育各环节工作,不断创新校园卫生健康教育载体,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建立卫生健康教育进校园活动长效机制,进一步丰富学生预防疾病的知识,有效减少各类疾病对青少年的危害,保持学生健康的体魄和积极向上的人格。

18.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活动方案 篇十八

一、活动目的:

为优化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繁荣校园文化,丰富校园生活,让同学们体会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会如何正确对待心理问题,学会如何去解决心理问题和矛盾,提高心理素质,对自我有个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强化大学生个人关注心理健康,现在全院开展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

二、活动意义:

校园心理情景剧既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也能为师生提供一个交流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平台;既能增强学生间的交流互动,又能激发同学们对身边生活的体验,关注自我心灵的健康。通过角色扮演,可以唤起参与者相应的情感,体验心灵深处细微的变化、领悟其中的道理,为观众提供一种发现、思考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从而达到提升心灵,优化心理品质的目的,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健康地学习和生活。

三、活动简介:

校园心理情景剧活动是一种团体心理辅导方式,是一种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形式,是学生真实地再现自己或者同龄人生活、最大限度表现学生内心态度的一种校园表演形式。它是把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或心理困惑等编写成剧本,以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方法表现出来的一种活动形式。同学们可通过表演发生在他们身边熟悉的,甚至是亲身经历的事,体验心理的细微变化,达到宣泄、释压和领悟其中道理的目的。

四、参赛对象

理学院所有学生均可自由报名(以宿舍为单位,也可以由2-3个宿舍合作)

五、参赛要求:

1、以学生社区生活为主要内容题材,反映大学生心理矛盾冲突与发展成长。鼓励原创,也可参考或改编其他优秀作品。

2、凡是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有教育、启示意义,适合学生表演,能够产生强烈的心灵共鸣的表演即可。

3、参考内容:升学适应不良的问题,如新生不适应环境、生活自理能力差;与学业有关的问题,如缺乏学习动力、学习习惯差、厌学等;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如同学关系紧张、宿舍关系不和、难以被他人接纳;情绪性格的问题,如情绪不稳定、消极情绪过多、过于内向封闭、性格缺陷等。

4、参考情境:在校园生活主题背景下,可以从多方面、不同角度反映在校园发生的生活事件,场景可以在宿舍、教室等,以及在这些场景发生的特定事件对人的情绪情感产生的影响和变化。

5、提倡作品要有艺术性,不能只有娱乐性。

6、时间要求: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之间。

7、参赛人员:3-10人之间,不得少于3人。

六、参赛形式:

舞台表演:结合表演艺术(造型、独白、哑剧、舞蹈、唱歌)等形式,以小品表演、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方式进行表现。

七、活动流程:

1、活动前期准备

(1)校园心里情景剧大赛通知

(2)海报宣传

(3)参赛报名,剧本素材准备

(4)邀请专业指导人员对各个参赛队伍进行培训

2、活动后期准备

(1)彩排

(2)初赛

(3)决赛

八、评分细则

1、主题明确新颖,有教育、启示意义。

2、剧本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真实再现校园生活场景。剧情围绕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心理冲突展开,内容最好能联系实际。

3、舞台表演过程中内容充实,突出艺术设计与表现力。

19.健康教育走进“花儿会” 篇十九

为了普及重大传染病和常见病、慢性病防控知识,提高群众健康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6月27日,甘肃省岷县中寨中心卫生院联合中寨镇健康教育所,以岷县中寨镇农历五月二十三木场滩“花儿会”民俗活动为契机,组织工作人员进入“花儿会”主会场,开展健康教育及义诊工作。

“花儿会”是岷县最大的民俗文化集会,会场上人如海、歌如潮,来自十里八乡的群众齐聚岷州,给五月的木场滩带来一片繁荣景象。中寨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科、中寨健康教育所工作人员抓住这一群众集会的大好时机,在会场中心悬挂横幅,设立宣传咨询台5处,吸引了广大群众前来观看咨询,为民俗文化节增添了气氛。活动当日发放各类健康教育宣传品1200余份,咨询、义诊200多人次,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20.心理健康主题活动走进校园 篇二十

2007年5月,中国社会调查所分别对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等地高校的1000名大学生展开了一项针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问卷调查,回收的问卷显示,超过四分之一的被访者有严重的心理问题。

目前,国家卫生部门掌握的资料显示:大学生心理障碍已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23%增长到了近年来的30%以上。

为此,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曾指出,各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做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有效控制,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心理问题已困扰校园和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各个层面改革的全面开展,我国社会原有的局面将被彻底打破,新社会局面的特点是:高发展、高收益、高风险、高动荡。这种新的社会局面将彻底改变我国高校中师生原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模式。在这样的社会进程中,精神卫生问题不可避免地凸显出来。

对心理健康的关注是对人的根本关注,学生享有精神卫生服务的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很多学生在一生中的某些时段都需要精神导航,那种心灵豁然开朗的感觉,会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幸福与快乐的真谛,从而健康地成长。

应该看到学生的精神卫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学生生活质量。广义上说,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是一回事,而精神疾病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

北大社会学系夏学銮教授曾指出,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导致的突发事件不仅发生在北大,在清华、人大等高校都比历年多,而且较为集中。这主要由三个因素的影响所致:首先是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存在差异,使有的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另一个因素是当前社会上对大学生的评价体系及其待遇、地位都较以前有所下降,加上市场经济带来的竞争压力,让学生们对找工作深感焦虑,并产生自卑感;还有一个就是内在因素,即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缺乏社会责任和对人生价值观的认识。

“成功”文化带来的负面效应

近30年来,在我国高校大受追捧的,其实并不是我们所拥有的刚柔并济、进退自如的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而是经港台文化演绎过的美国文化,这种文化的刚性有余而柔性不足,有张无弛,只知进而不知退,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下,“永不言退”、“永不言败”、“永不服输”,成为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也是最受大众追捧的用语,而“协调”、“妥协”、“退让”、“等待”、“放弃”往往成了保守、落后、平庸、无能的代名词。很多学生只知进不知退,只知赢不知输,只知刚不知柔。

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功利性极强、荣誉感极强的文化。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学生从小接受的理念是:上最好的幼儿园、最好的小学、最好的中学、最好的大学,然后找到最体面、收入最高的工作。从现实情况来看,许多家长和学生已经提前为了这一连串的“最”而劳碌奔波,心力交瘁。因此,现在的许多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被这样的文化熏陶、培养出来的。

如果把这种文化称之为“成功”文化,那么这种文化只歌颂成功全然不管成功是怎么来的,用什么手段得来的。这是一种不知疲倦的文化,事实上却是一种最容易疲倦的文化。大学生的自杀,很大程度上是死于这种不知退路、不懂迂回、不肯妥协的“成功”文化。

正如同卫生部的有关资料所显示的,有绝望想法的大学生中,有44.2%的人是因为恋爱受挫,他们不明白爱情原来是可以等待的,可以选择的,甚至是可以放弃的。

因此,北大社会学系夏学銮教授指出,当务之急是强化和培养学生们的责任意识,“一个人活着应该有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感,选择自杀,这种行为是自私的。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珍惜,他就是不负责任。”

裴多芬有一句名诗叫“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然而爱或多或少是可以重来的,生命却是独一无二的。生命是宝贵的、无价的、不可重来的,爱情、家庭、金钱、成就、信仰,如果没有生命都是虚无的。放弃生命就是放弃了责任。有多少个放弃生命的决定,就有多少个破碎的家庭,多少颗伤痛的心。

完善社会责任教育

长期以来,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一直存在着片面强调社会责任,忽视社会责任与个体权利的统一;把大学生看作接受社会规范和社会影响的客体,忽视了学生个人作为人的主体地位和精神自由,忽视了个人对社会责任的自觉意识和生命体验,导致一些大学生缺乏对生命的尊重。不少大学生长期在学校、家庭的庇护下,缺少对社会的亲身体验,缺乏社会阅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他们无法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既感觉不到社会的真实状况和自身对社会的责任,更没有想到要融人这个社会中,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社会和他人。这种对社会与个人关系的非自觉意识和体验导致了大学生在迷惘与困惑时,无法积极承担一个知识分子“铁肩担道义,妙手除时弊”的责任,反而陷入了一种对什么都“无所谓、无兴趣、无意义”的生命虚幻状态。

因此,在笔者看来,每个人因承担和履行着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才能显示出自己生命的质量与厚重。高校德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使命,是要帮助学生树立起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理想与信念,要帮助学生有尊严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帮助学生克服“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的“精神疲软”,有效防范“极端功利化”现象的出现。

自我认识的回归

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人的个性独立化程度不断提高。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已明显地偏向于自我,非常关心自己的发展前途和现实利益,强调人首先应对自身和现在负责,希望通过努力,为自己创造一个优越、充裕的物质生活。

对自己的责任置于人生责任之首,这本无可厚非,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和边疆工作,不愿从事艰苦琐碎的工作。这种急功近利思想容易导致他们对自己产生过高的期望值,一旦自己的利益未得到满足,心理很容易失衡:抱怨社会不公;慨叹时运不济;自暴自弃,甚至自我毁灭。

同时,在追求个人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忽略甚至排斥他人的存在,这样易导致人际关系的冲突或紧张,诱发个体心理障碍。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偏多,他们在成长历程中更多是被照顾的感受和体验,因而对学校给予的一切心安理得,不习惯付出,缺乏感恩意识;对社会,大学生虽有“舍我其谁”的强烈使命感,但因其生活经历和社会交往的贫乏,使得他们在校园内无法将这种使命感的内涵和外延扩大并升华,不能把社会责任和个人责任统一起来,集体协作观念较差、服务意识较薄弱,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更多地强调自我需要,忽略甚至抛弃社会责任。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研究中心的聂振伟教授指出,由于现代社会比较开放,变化也比较大,而大学生正处在个人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不确定的因素很多,大学生的竞争压力也很大,上一代人的期望、教育体制和内容上的一些缺陷,都会体现在大学生身上,造成大学生心理障碍较多。

上一篇:大学生团员小结200字下一篇:日语第12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