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的材料与指导

2024-08-04

区域活动的材料与指导(精选11篇)

1.区域活动的材料与指导 篇一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提到区域活动,在我们的老师中间可能有人把它作为集中教育活动的一种补充或者把它看作集中教育活动后幼儿的放松游戏,这两种看法都是有偏颇的。区域活动也是一种教育活动,它是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它能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发展幼儿的操作能力和探索能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因此它与集中教育活动是相互联系,相互转换,相互补充的。

那怎样才能开展好区域活动呢?要说的话题会很多,今天我只是从区域活动的设计和指导两个方面来谈。

一、区域活动的设计、准备

我这里要说的区域活动的设计,设计的不是具体的教育活动,而是活动的材料、环境。

在幼儿园每个班都会根据本班幼儿的兴趣、身心特点、发展需要及本班活动主题等开设若干活动区,活动区设置好以后,接下来教师就要创设活动区的环境了。那么怎样才能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区域活动环境呢?

1、创设良好的区域环境。(1)突出特色。

要根据各个区域进行有特色的布置。一般来说,各活动区都有一些基本的、相对稳定的材料。语言区通常投放一些图书、头饰、手偶等资料,张贴一些有趣的图画和一些幼儿仿编的儿歌,同时也可放置一些空白纸,铅笔等习作物品。美工区投放的东西除一些常规的幼儿练习用品外,如剪刀、橡皮泥、工作纸、彩色笔、油画棒等,还可以再投放一些简单手工作品的示范图,在美工区最重要的是要设置一面幼儿作品的展示墙或一块展示台,可以让幼儿粘贴、摆放自己觉得满意的作品。在科学区通常提供一些幼儿操作材料,操作材料与主题相关。在音乐区、表演区投放一些简单或自制的乐器、头饰、自制服装等。当然各个活动区环境的创设还要考虑不同班级、不同时期的主题,根据每班主题内容的具体情况而做相应的调整。

(2)引发学习兴趣。

在创设区域时,要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儿童只有在新颖的创造性活动中才能体会到在其他任何活动中无法体会到的快乐。我们可以利用自然物设置悬念,例如:美丽的春天到了,在自然角中饲养了一些小蝌蚪,孩子们围着小蝌蚪看呀、说呀充满好奇:小蝌蚪的眼睛长在哪里?小蝌蚪喜欢吃什么?小蝌蚪变成小青蛙是先长前腿还是先长后腿?教师利用这些悬念激起幼儿渴求知识的欲望,然后引导幼儿每天进行观察,从而让幼儿对小蝌蚪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展开思维的翅膀,去主动探究有关小青蛙的知识。

(3)让幼儿与环境互动。

互动的前提是幼儿要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看懂、读懂环境。“环境”对幼儿来说是一种隐型的“指示牌”,符合幼儿经验的,幼儿看得懂,就会朝指示的方向前进;反之,幼儿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去解释“指示牌”的意思,往往这种解释是一种曲解,造成活动预定目标的偏离。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小班的教师

布置了一个小剧场的活动区,两边有积木搭成的台阶,中间是舞台,上面摆有各种表演道具,可是活动时孩子们却跟着背景音乐反复地走台阶,根本没有理会旁边放置的各种表演道具。后来另一位老师把“台阶”撤掉,其他老师坐在“舞台”前的椅子上,安静等待,不一会儿,孩子们纷纷拿起来“道具”,随着音乐跳起舞。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没有言语上的指导,造成幼儿前后行为的不同,实际上是环境在起作用。先前的环境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设的,是从成人的角度出发的,因为成人去过剧场,知道要通过舞台两侧的台阶才能上舞台,但这点恰是幼儿实际生活经验中缺乏的,在他们的经验中,“台阶”就是意味着“上楼”、“下楼”,所以才会造成最初幼儿反复走台阶的现象。当后来把“台阶”撤掉后,教室的空地符合了幼儿对“舞台”的认识,才使幼儿的活动得以朝着预设目标进行。因此我们创设区域环境首先应考虑到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要让环境能与幼儿对话,这样幼儿才能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不断丰富原有经验。

2、活动材料的准备和投放。

这方面的内容专家学者们都进行了很多探讨,大家对此已经有不少了解,我只是把一些观点和我自己的一些理解综合了一下。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我们怎样投放材料,有哪些可遵循的原则呢?

(1)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原则

① 材料的安全性和艺术性 ② 材料的针对性和计划性

③ 材料的目标性和探究性

④ 材料的层次性和动态性

⑤ 材料的丰富性和趣味性

安全性:为幼儿提供活动材料时,应选择无毒、无味、对幼儿无伤害隐患的制作原料,制作前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

艺术性:注意操作材料的造型美观、色彩搭配漂亮和便于操作,以吸引幼儿对活动材料充满兴趣,积极投入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利于区域活动的顺利开展。

针对性和计划性: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因此,活动区域中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同样是建构区,结合小班幼儿善于模仿的心理特点和小肌肉群不够发达的生理特点。可为他们提供体积大,便于取放,类别相同的建构材料。而大班幼儿动手能力强,思维敏捷,在提供建构材料时,则要注重多样性和精密性,以满足他们的探究和自主发展的需求。社会性区域在设置上也应注意针对性,角色简单、分工明确的娃娃家应设在喜欢模仿、社会经验欠丰富的小班,利于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超市购物可锻炼幼儿的分类、计数、交往等综合素质,可设在中大班,教师根据幼儿发展的不同需求引导幼儿开展系列的活动,促进幼儿的综合素质发展。医院、邮局、理发店、银行这些社区的服务设施是幼儿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所经常接触到的,便于幼儿的社会性成长,可设在大班,让幼儿在充分参观、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开展。

目标性:以每班当前主题活动中孩子的培养目标为依据,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那些与主题相关的操作材料,并且充分挖掘材料在不同区域内的多种教育作用,一个目标可以通过若干材料的共同作用来实现,一种材料也能为达到多项目标服务。孩子的发展目标与材料的教育功能对应,有目的地引导孩子进入区域。如结合《欢欢喜喜迎新年》的主题活动,围绕“让幼儿感受新年的节日气氛,体

验过年的忙碌、热闹,参与新年的准备活动”这一活动目标,在社会性活动区域——超市里,为幼儿提供大量红色包装纸、纸卡和各种礼盒等,让幼儿通过在超市里的加工、分类、采购和互赠等活动,从而达到落实活动目标,促进其社会性发展的目的。

探究性:材料的探究性能引发幼儿动手、动脑,支持幼儿与活动环境的积极互动,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客观事物进行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探究是儿童在动脑思考基础上的动手操作,是儿童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交织进行的活动。不能让幼儿开动脑筋思考的动手操作活动,不能被看作探究活动。例如,给幼儿几架飞机模型,让幼儿根据教师的要求,找一找有几扇窗几个轮子,有些什么不同,这并不是一种典型意义上的探究活动。如果交给幼儿各种材料,如飞机模型中的门、窗、轮子等让幼儿自己拼装出飞机,就是一种探索活动。因此,我们在材料的提供上,应密切注意材料的探究性。

层次性:一方面从材料的加工程度来讲,可为同一个活动区提供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另一方面可根据幼儿能力的不同提供操作难易程度不同的活动材料,便于教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不同程度的提高。

动态性:材料的提供不能一成不变,而要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发展需求,定期不定期地进行调整、补充。材料的动态性还体现在各年龄段及平行班之间的互动上,各班教师应及时沟通、交流幼儿区域活动的情况,做到材料的互补,资源共享,让材料真正地为活动提供服务。

丰富性:主要包括形式多样、功能多样、品种多样。

形式多样:就是材料的形式要多种多样。比如在美工区投放不同形式的材料可以开展多种美工活动。除常见的画彩笔画、蜡笔画、折纸、贴画等,还可以进行彩绘、泥塑、剪纸等活动。

功能多样:实际就是一物多玩,我们要在挖掘材料的功能上多下功夫。

品种多样:就是种类要多。比如小班“生活区”,孩子们学习系扣子,活动区为孩子准备了钮扣、粘扣、子母扣、拉锁等,通过练习使幼儿掌握了系扣子的生活技能。

一提到“丰富”可能不少老师会发愁:去哪儿找那么多材料?其实我们可以挖掘并利用一些本土的自然资源和废旧物品来开展区域活动。沿海地区有各类贝壳、虾蟹壳,农村有芦苇、麦秸、玉米皮、泥土、沙子等都是可利用的自然资源。废旧材料就更多了,只要我们做有心人,一切可为我所用,如卫生纸筒,可能会是小电筒、擀面杖或卷发筒,还可能是漂亮娃娃或望远镜的制作原材料。

趣味性:有趣的材料能够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提高目标的达成度。过难或过于简单的材料投放,都不利于幼儿活动兴趣和发展水平的提高。我们在投放活动区材料时,一定要明确教育对象的年龄及身心发展特点。如在小班的“生活区”,让孩子学习“喂食”,如果仅让孩子把不同的“食物”从一个碗中夹到另一个碗中,他们就会觉得单调乏味,从而失去练习的兴趣,为此,我们可以做出多种动物的头像,并提供给孩子不同的喂食工具,这样,孩子就可以饶有兴趣地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工具给小动物喂食,他们一边喂,一边还会跟小动物交谈呢。另外,对于孩子在美工区制作的头饰、纸偶、花边等,我们可以把它们收集起来,投放到表演区中,让孩子们用自己创作的作品进行自由表演,这样,一方面可提高孩子参与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是对孩子劳动成果的一种尊重。

(2)材料投放需要注意的问题。

丰富的材料≠越多越好

活动区材料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但丰富的材料并不等于越多越好。其实,多则滥,滥则泛。幼儿注意力具有不稳定性,过多过杂的材料,尽管能吸引幼儿投入活动,但也容易造成幼儿玩得分心,玩花了眼。

有价的材料≠越美越好

精美的材料能吸引幼儿,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这一点无可非议。然而,我们更应注意材料有没有促进幼儿学习和探究的价值,绝不能仅看其外表。如果只是好看,幼儿拿着玩玩,厌之而后弃之,那么,再精美的玩具又有什么用呢?看起来精美的材料,如果不能给孩子提供想像与创造的操作平台,也就失去了材料投放的价值。

推广的材料≠人人适宜

老师们在投放材料时,都十分注重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利用自己先前积累的经验,但这些经验并不一定长盛不衰、处处灵验、人人适宜,我们应将投放依据重点放在孩子身上,依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特点,做出准确、科学的选择。

投放了材料≠解放教师 有些老师说:“孩子手中有玩的,打闹现象明显减少,我们也轻松多了。”投放材料后,教师真的可以袖手旁观了吗?大家都能给出否定的答案。因为开设活动区和投放材料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解放教师减少幼儿打闹,而是给孩子提供更大的个性发展空间,这其实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育素质要求。

二、区域活动的指导

区域活动的指导是开展区域活动的主要环节,是区域活动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幼儿的主动参与和教师的协助参与。在这个环节里,存在的问题就是教师包办的多、幼儿主动的少;教师提供的成品多,幼儿动手制作的少;教师灌输的多,幼儿体现自主的少„„我们目前最重要的就是要转变观念,在区域活动中大胆冲破陈旧观念,放手让幼儿自由、自立、自主地活动。

1、让幼儿主动参与区域活动,主动探索学习。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教” 与幼儿的“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区角活动中,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意愿,激发幼儿探索的愿望,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幼儿可自由选择 “我想玩什么,和谁一起玩,怎么玩,玩到什么程度”,自主决定游戏的材料、方式、内容及玩伴,按自己的方式和意愿进行游戏,这样才能真正解放幼儿的手脚和头脑,让幼儿成为自己真正的主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幼儿不光自己独立的思考学习,可以与身边的同伴相互学习产生互动、与老师产生互动、与周围的事物产生互动,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获得经验,体验成功和愉悦,进一步发挥主动性与能动性。

为让幼儿拥有真正的自主,我们要将权力下放给幼儿,让他们自主地决定、主动地探索学习,如在美工活动区中,刚开始请孩子练习编辫子,能力较强的孩子编了几次就掌握了,觉得活动太简单了,孩子不感兴趣了,于是老师让幼儿在编好的辫子上做文章,有的幼儿就用编好的辫子练习粘贴杯垫,有的孩子把辫子做成门帘,还有的孩子尝试盘贴成花朵的形状或其他好看的图案,这就加强了操作的难度。尝试中孩子们互相模仿学习、互相讨论,这样一直调动着孩子学习的主动性。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幼儿通过自己发现、探索、讨论、总结,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方法,学会了学习。如果老师只限制他们固定用一种方法,则幼儿的情绪和活动的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可见,给幼儿一些自主和权利,对孩子的发

展是多么的重要。

2、教师协助参与,促进幼儿发展。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是环境的创设者,条件提供者,观察指导者。教师主要是通过改变环境,投放不同的材料来影响孩子的学习。教师要注意不断地在各个区域间来回观察和参与游戏,不能一头扎进某一个区域中间同幼儿游戏而忽视了对其他区域幼儿的指导,要留意观察每个孩子的兴趣操作情况和交往能力,针对出现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时机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去,与孩子一起探索、操作、发现、讨论、解决问题,真正体现孩子们的主导地位。

区角活动的指导中,教师的介入要适时适度。

适时指何时介入,当幼儿的行为希望得到成人认可时要介入;当幼儿有求助需求时要介入;当幼儿发生困难时要介入,如发生纠纷、活动有停顿或有放弃的迹象、面对新材料无所适从时等,教师都应该找准时机予以介入。

适度是指介入到何种程度,适度的指导关键在于教师介入时的语言表达及行动支持要留有余地,善于等待,多给幼儿以鼓励、启发、挑战、暗示,尽量让幼儿自己去发现与探索。前面舞台的例子,教师看到幼儿一个劲儿走台阶并没有直接去告诉孩子怎么走、怎么表演,而是直接撤掉台阶,孩子们注意力就到了舞台上。

区域活动是幼儿最快乐的活动,如何创造一个适合幼儿主动发展的环境,如何进一步调动幼儿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更好地为幼儿的主动发展服务,将所有幼教工作者不断进行探索的课题。

2.区域活动的材料与指导 篇二

一、通过材料指导

区域活动中教师主要的指导策略就是通过材料实现活动目标, 通过材料的不断丰富与加深引导幼儿有序地发展。 如在小班益智游戏中, 上学期教师投放了9 块、12 块的卡通拼图, 幼儿每天都抢着去玩。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以及能力的提高, 这样的拼图已不能满足一些能力强的幼儿, 他们觉得很简单, 很快就能拼完。 于是到了下学期, 教师又投放了28 块、40 块的拼图, 让能力有差异的幼儿可以有不同的选择, 促进其发展。

二、通过同伴指导

区域活动中, 幼儿会自觉地进行分组, 三三两两一起游。 所以,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其同伴之间的关系进行适宜的指导。

( 1) 相互学习和模仿。 幼儿在区域游戏时经常会相互模仿, 因此, 游戏活动也会随着幼儿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模仿不断出现新的创意。 如小班幼儿在美工区游戏玩橡皮泥时, 一个幼儿做了“ 一盘元宵”就开始“ 吃点心”游戏了, 其他幼儿纷纷效仿, 美工区游戏很快有了新的玩法, 幼儿们玩得可带劲了。

( 2) 由强带弱互帮助。 相互学习的情况在幼儿之间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 所以在区域活动中很自然就形成了由强带弱互帮助的学习状态。 如在大班美工区游戏绘画时, 有些幼儿经常会坐着不知道画什么, 或是漫无目的地随便乱画, 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幼儿之间相互交流, 一起画。 一组中只要有一两个幼儿绘画能力较强, 这个组的整体绘画水平就能很快得到提高。同时, 幼儿之间的由强带弱、相互学习能力也在绘画活动中得以体现。

( 3) 学会分工与合作。 利用同伴资源, 学会分工合作, 最后共同完成任务是教师指导很有效的策略。 由于同伴之间比师幼之间更容易沟通, 所以, 对于中、大班幼儿的区域活动,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共同任务, 启发幼儿做出合理的分工, 合作完成。 如在中班建构游戏中, 几名幼儿拿着积木扔来扔去, 教师走过去问他们:“ 想不想搭建我们的幼儿园? ”幼儿听到后兴趣很浓, 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接着, 教师又问:“ 那我们的幼儿园都有些什么? ”“ 你们几个怎样分工、 怎样合作才能一起搭建美丽的幼儿园呢? ”由于教师帮助幼儿尽快地确立了共同搭建的主题, 让幼儿更有效地进行分工合作, 所以推动了幼儿建构游戏的有效开展。

( 4) 解决冲突与矛盾。在共同游戏时, 幼儿的想法各不相同, 当他们发生争执的时候, 要想使游戏能够继续下去, 必须有人要做出让步, 并且要妥善解决。 在这个过程中, 幼儿会学到协商、退让、轮流、遵守规则, 还有交往技能, 发展出友好的同伴关系。

三、通过参与指导

在区域活动过程中, 最有效的指导策略就是教师参与幼儿的活动, 作为玩伴的身份指导幼儿的操作活动或游戏活动。 这种指导方式简单又自然, 不会给予幼儿压力和距离感, 又能更真切地感受和了解幼儿的想法, 使指导更有针对性、更有效。 教师参与幼儿活动有以下两种方式:

( 1) 平行介入指导。 所谓平行介入的方式, 是指教师和幼儿一样, 平等地去玩区域里的玩具和材料, 不直接和幼儿发生交往活动, 即各玩各的。 有时候教师还可以边玩边自言自语。 因为幼儿的模仿能力强, 教师的玩法很容易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 从而引导幼儿的操作方式。 一般来讲, 建构区、美工区、阅读区等区域活动都很适合教师采用平行介入的方式。

( 2) 交叉介入指导。 所谓交叉介入, 是指教师以角色的身份参与活动, 与幼儿共同游戏, 在游戏的情景中了解幼儿的游戏情况, 展开师幼互动, 引导幼儿游戏的进展。 教师一般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 可以根据幼儿游戏情节的进展, 灵活地借助游戏的语言或行为, 帮助幼儿丰富游戏内容和情节, 提升幼儿的游戏水平。

四、通过讨论指导

中大班幼儿不仅表达能力强, 而且有自己的主见,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活动前的讨论帮助幼儿增强活动的计划性和目的性;通过活动过程中的讨论丰富幼儿的活动内容, 及时解决活动中的小困难、小冲突;通过活动结束后的讨论, 帮助幼儿分享成果, 提升共同经验。

( 1) 活动前的讨论。 活动前的讨论重点是帮助幼儿逐渐增强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同时帮助幼儿获得别的幼儿丰富想法的启示, 逐步提高幼儿的自主学习和构建能力。 教师要避免把活动前的讨论演变成纪律要求。

( 2) 活动中的讨论。 幼儿在区域活动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导致活动无法顺利地进行, 如因纠纷无法实现计划, 因困难放弃活动, 因发展水平限制导致不向前发展……教师可以随时组织小组幼儿进行讨论, 寻求解决的办法。

( 3) 活动后的讨论。 区域活动结束时, 教师可以组织幼儿集体分享和讨论活动, 帮助幼儿展示成果, 获取同伴的经验资源, 提升全体幼儿的经验水平。

参考文献

[1]董旭花.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与活动指导的有效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参考, 2015 (04) .

3.区域活动中的观察与指导策略 篇三

一、观察与调整

观察是教师调整区域环境的依据,也是区域课程延展的生发点。

美工区是孩子自由表达审美体验,自由进行审美创作的场所。我们在美工区投放了丰富的材料和工具,创设了适宜的环境。开始孩子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美工区着实热闹了一番。一段时间后,美工区渐渐地冷落了。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静下心来用心观察,寻找答案。

一天,美工区只有璇璇和佳音,两人一起选择了泥塑游戏。佳音很快做好了一条毛毛虫,扭头看了一下正在做蝴蝶的璇璇,忽然高兴地叫了起来:“姐姐”佳音接着说:“毛毛虫长大就变成蝴蝶了,你是姐姐!”璇璇一听笑了:“妹妹,快来我家玩吧,我家有个大花园,咱们来种花吧!”两人又开心地一起做起了花。

这个由孩子自发发起的一个故事情境,让两人的创意活动,有了关联互动,有了创作动机,有了情感体验,所以两人玩得不亦乐乎。我们的美工区也许因为缺少了主题和情境支持,孩子缺少创意活动的动机和目标,因而渐渐失去创作热情。

调整:我们决定提供情境支持,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让幼儿去自主选择创意内容方式。在区域活动导入环节,提出了美工区的新任务:“小兔搬新家,需要漂亮的窗帘。”孩子们立即兴奋地讨论起来,说要送给小兔惊喜,同时快乐地投入创意活动,边完成作品边交流“明天我还要送给小兔一个漂亮的花瓶!”“我要送给……”这些主意不经意间又预设了明天的活动内容。

故事情境的支撑,给了孩子不一样的角色体验,他们在体验为喜爱角色服务的快乐。适时的调整策略,使孩子们对这个活动充满兴趣。美工区活动也因此有了社会性体验和创意活动的双重意义。

二、观察与指导

观察可以帮助教师获得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精准图像,利于有效指导。

冲突是孩子在区域活动中,经常会发生的事情。角色区的冲突,很多时候是因角色分配引起的。这些冲突有时候需要教师的介入指导,陪伴幼儿解决问题。而有些冲突,我们不妨等待一下,给予孩子时间、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今天的小餐厅,一入区,萱萱和成成就因为厨师这一角色,争抢起工作服来。一旁已经穿好厨师服的辰辰,自顾自的摆弄起餐具来。争抢的依然不放手,三人没有协商,看不出解决问题的苗头。

指导:从侧面介入,采用了“火上浇油”的方法,让他们重视起问题。我以一个客人的身份,在餐厅门口问了三句话:

第一句:“请问,可以吃饭了吗?”(引起幼儿注意,打断僵持局面。)

第二句:“哦,还没开始工作呢!”(这是提醒争执已经影响了游戏的进程)第三句:“算了,我还是等会儿再来吧!”(暗示他们尽快解决问题,因为客人一会就来。)

三人听完我的自问自答,辰辰马上说“你们别争了,客人要来吃饭了!”,萱萱主动说:“要不咱们猜拳吧,谁赢了谁当!”结果萱萱输了。成成边穿着衣服,边说道:“要不咱俩轮流当,一会儿交换,你当!”问题圆满解决了。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学会了换位思考,照顾别人的感受。角色游戏的最大意义就是幼儿可以在自由、自主的角色扮演中,丰富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体验,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幼儿不仅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理解他人、遵守规则、解决问题。

三、观察与分享

观察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偶发行为,在分享环节提升幼儿的原有经验,激发幼儿再次活动的愿望。

表演区最近投放了一套蜘蛛侠的服装,吸引了男孩子的目光。今天小逸选择了表演区。进区后果断的选择了蜘蛛侠套装,在同伴的帮助下,他很快穿好了服装,变身蜘蛛侠。小逸对着镜子即兴摆起了几个POSE,跟本区的小伙伴们交流了一会儿后,小逸径直走向活动室。

他在活动室的出现,引起大家的注意。“蜘蛛侠来了!”听到同伴们的惊呼,小逸更加得意,热情地回应着大家。小餐厅的辰辰邀请蜘蛛侠去吃饭,小逸在餐厅点了餐,坐了不一会儿,起身又要走。辰辰说:“蜘蛛侠,你的饭还没吃呢!”,小逸用小大人的口气说:“我工作很忙,没时间吃了,还是给我打包吧!”。说完在各区域间来回走动,自言自语着:“工作真忙,还要抓坏人……”,直到活动结束,小逸都在满足地巡视着。

整个活动过程,由于对角色的认同和喜爱,使得小逸今天的活动不同于以往表演区的活动,打破常规走出表演区,与其他区域进行了良好的互动,形成了新的游戏资源。

分享:在分享环节,小逸分享道“我是蜘蛛侠,今天在抓坏人,我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大家!”我马上问:“你发现有谁需要帮助了吗?”这个问题是要引导幼儿发现潜在的游戏资源,让幼儿的游戏活动走向更加丰富精彩。小逸不好意思的说:“抱歉,我还没有发现。”。于是我鼓励大家把自己区域的需要告诉“蜘蛛侠”。“我们家需要一辆车!”“我们需要一个大纸箱。”……我笑着对小逸说:“蜘蛛侠,下次你的任务可真多啊!”小逸开心的说:“没关系,我是蜘蛛侠!”。有了下次精彩的游戏主题,孩子很期待下次游戏的到来。

蜘蛛侠有可能成为我们区域活动的一个特殊角色,一个灵活机动的角色。接下来的内容可以是根据孩子们的需要,形成新的游戏方式。

4.区域活动的材料与指导 篇四

幼儿园户外体育区域活动是一项深受幼儿喜爱的活动,是在幼儿动作发展和思维活动相结合的过程中来实现其教育目标的,对幼儿的发展具有较高的促进作用。如何充分有效地让幼儿在这段时间中积极投入参与活动,得以充分锻炼,除了制定必要的户外体育区域活动目标以及教师的指导外,在其活动中如何正确、科学、有效地进行环境创设和提供各种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体育活动材料是至关重要的。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动作发展,结合社会热点及季节变化,创设适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情景性的户外体育区域环境和材料,注重让幼儿自由选择,自主运动,自发生成,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因地制宜,有效利用活动区域-----关注幼儿园内自然环境

户外体育区域环境的创设和建立是开展体育区域活动的先决条件,必需要有较科学的理论依据来进行区域的划分。我们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园内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创设区域。

首先,充分利用塑胶场地周围的大型玩具,创设“小乌龟找妈妈”“黑猫警长游戏城”等游戏,让幼儿在情景游戏中练习钻爬、攀登等基本动作,发展幼儿钻爬、攀登等技能和大胆勇于探索等能力。

其次,我们将塑胶场地按小班幼儿的基本动作发展为主进行区域划分。如:将场地分割成三大块,一块场地创设“解救羊羊”的游戏,主要发展幼儿的平衡能力;一块场地创设为“小青蛙捉害虫”的游戏,主要发展幼儿的跳跃能力;另一块场地设置为“逛世博会”的玩车游戏区,创设难易不同的道路,结合逛世博会的情景内容,发展幼儿各种基本动作和培养幼儿克服困难等品质。

再次,利用场地周围的小路,开设“打怪兽”、“套圈”等游戏,进行投掷、向目标物投准等动作练习,发展幼儿投掷技能。

只有因地制宜合理划分活动区域,发挥区域的最大功能,才能极大地丰富幼儿活动内容,让孩子更积极、更愉快地投入到活动中。

二、有针对性投放材料,创设情景性区域环境------关注幼儿活动兴趣

从小班幼儿兴趣爱好来看,他们喜欢充满童趣、情趣、乐趣的活动内容。为此,我们结合小班幼儿生活经验,创设情景性游戏内容,激发他们对运动的兴趣。

如:我们针对幼儿爱看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创设“解救羊羊”这个游戏,提供了羊羊图片、塑料砖、自制小树、长木板、轮胎、梯子、弧形塑料条、小木条、弓形玩具等材料,在穿过树林,走过独木桥,越过沼泽地等场所,将“羊羊”从“灰太狼”家救出。在这样充满童趣的情景性游戏中,幼儿兴趣十足,玩的不亦乐乎,从而达到发展幼儿走和平衡等动作,培养幼儿乐于助人的品质。

再如:结合社会热点,我们创设“逛世博会”游戏,提供小树、轮胎、用粗麻袋席子等自制道路、小木桥、自制大牛奶盒拖车、小推车、拖拉车、自制小房子、背篓、各国标志性产品等材料,通过让幼儿以开车去旅游的情节,尝试走不同的道路,感知各国的风俗,感受游戏的快乐,使幼儿在游戏中参与世博、了解世博,并培养幼儿勇于挑战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情境性区域更能吸引小班孩子参与的兴趣,教师适宜地以角色情节刺激幼儿,大大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激发幼儿的挑战性,培养幼儿自信心----关注活动的强度、密度

户外区域活动最终目的是让幼儿机体得到锻炼,以促进幼儿身体机能的提高。适量的运动负荷能调节幼儿练习时身体和心理所承受的负荷量,保证幼儿运动后取得超量恢复的最佳效果,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因此,在身体锻炼时,应注意活动中的强度和密度的协调,遵循“低强度、高密度”的原则。

我们在各区域的材料投放时,针对游戏特点和幼儿动作发展,提供难易不同的材料供幼儿尝试。如:幼儿刚开始参加区域活动时,我们在每个游戏区内创设几条同内容的比较简单的道路让幼儿探索。随着幼儿动作的发展,我们不断更换材料或增加游戏难度,如:增加不同的道路供幼儿自主选择、在跳跃区内把绳索放高一些等,通过材料增加创设情节、器械的调节摆放增强幼儿活动的强度和密度,使幼儿的活动过程呈现一条波浪曲线。

活动器材的摆放、活动器材的难度变化不是随心所欲的,应考滤其多面性,呈“小步递进”状,让幼儿通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以保护和促进幼儿的挑战与和自信心。

四、及时更换材料,提升区域活动质量-----关注幼儿动作发展

随着幼儿动作的发展,他们不再满足现有创设的环境和游戏材料。为此,在户外体育区域活动中,我们应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能力对活动材料随时加以调整,满足幼儿活动的需求。如:在玩车区域中,刚开始我们创设的是“送动物回家”的游戏,提供难易不同的两条道路(麻袋和席子铺成的路)和两种车(纸盒小车和独轮车),让幼儿拖着或推着车游戏;随着幼儿动作的发展,我们增设独木桥和有一定坡度的桥,增加小推车和三轮车等,让幼儿有新的尝试,提升幼儿运动能力;到小班第二学期,我们结合社会热点,更换游戏情景,以“逛世博”的主题,变换场地形式,增加道路难度,提供自行车等材料,让幼儿尝试新的挑战。

再如:“小青蛙抓害虫”游戏,我们是从原来的“摘果子”游戏逐渐演变而来的,在游戏中我们逐步增加大小纸盒、游泳圈、跳箱等,增设道路难度,让幼儿尝试通过跨过盒子,钻过游泳圈,跳下跳箱跳等去抓害虫送小青蛙吃来达到不断提升幼儿的动作发展的目标。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动作的多方面发展,运动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只有不断更换材料,变换情景,才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运动兴趣,通过探索、尝试,发现多种运动方式和方法,激励幼儿面对困难,勇于挑战,从而培养了幼儿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发展了幼儿的运动能力。

5.小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篇五

一、问题的提出:

区域活动让儿童通过自身的操作与物质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从而获得发展。区域活动能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无需受到“自己要与集体同步”的约束,能够使幼儿在轻松、愉快、自愿的状态下游戏。《纲要》要求,“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

小班幼儿年龄小,角色意识很弱,再加上他们注意力易分散,活动时常常会忘了自己的角色而犯一些可笑的错误。同等在区域活动里,懂得利用的,可以成为教育场所,不善于驾驭的,却成为让孩子们打发时间的地方。究其原因,实为教师作用所致。因此,要充分发挥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备了较高的指导策略。

二、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存在的问题

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隐含在幼儿与材料的交互作用中,教师的支持、启发和引导是实现小班区域活动教育价值的关键因素。

1、教师成为区域活动的主宰者,教师不恰当的干预。

区域活动应是幼儿自主、自由的活动。教师用命令的口吻,指挥幼儿到某个区域进行游戏有意无意的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如:在区域游戏时,明明选择了“娃娃医院”游戏,老师觉得明明有些调皮,自控能力差,便让明明担任“挂号”的工作,由于很少有“病人”来挂号看病,明明显的无所事事。游戏结束时老师还特意表扬了明明能够坚持“岗位”。游戏中幼儿徒有游戏之表。而不具有游戏之实,缺乏游戏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在老师的指挥下幼儿并没有享受游戏带来的自由、轻松、愉快、成功。教师担心个别调皮、自控能力差的幼儿在活动中太“活跃”,甚至出现破坏行为,才动员他们去做一些清闲、安静的角色,这样教师也省心了,但这种干涉会给幼儿带来诸多负面影响,第一,教师为幼儿选择了角色,在幼儿看来,这是教师在惩罚他,他会觉得老师不喜欢他,总是不让他玩他喜欢的游戏从而影响师生间的感情,第二,幼儿对不喜欢的游戏,在游戏中受到约束,长期受到这样约束对身心发展不利。第三,使孩子失去了与他人合作交往的机会,又失去了认识自我的机会.2、对孩子参与区域活动指导表面化、肤浅化、形式化,把幼儿参与区域游戏就当作真正游戏。

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雅说:“教育要站在儿童的位置上”。并且“钻到他们的肺腑里去”。幼儿的心理世界与成人全然不同。我们只有了解幼儿的心理及行为特点,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如:区域活动中有的教师无目的的走动、缺乏深入观察,走到“医院”问:你是医院的什么人?走到娃娃家问:“你是谁?在干什么?为什么不请客人进门?等等。这些提问反而打断了幼儿的思路,不能给幼儿真正意义上的指导。教师在指导幼儿区域活动时急于用自己的美好愿望去代替孩子的成长。忽视了游戏自身的特点,指望通过一次游戏就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故对区域活动评价采取了表面化、肤浅化的评价,对幼儿的评价一律“你真棒!真能干!”等等,对具体的东西没有作出实质性意义的指导和评价。

3、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顾此失彼

教师在区域活动中一头扎进某区角中和幼儿一起玩起来,成为幼儿纯粹的好伙伴,如到娃娃家去当妈妈,而忘了自己还有组织指导的身份,忽视了对其他区角的指导。

4、教师忽视幼儿在区角中明显的性别差异和偏区现象。

有的幼儿在活动区选择区角时存在偏区现象,教师不在意调控。如:建构区中几乎是清一色的男孩子,娃娃家、表演区又几乎都是女孩子的天下。平日不善言语的幼儿只喜欢在美工区活动。活泼开朗的特别喜欢角色区。

5、教师评价幼儿区域游戏重结果轻过程

教师常以“检查者“的身份,关注玩具是否掉了、东西是否乱了、幼儿是否发生矛盾等,忽视幼儿参与活动本身,判断幼儿需求和发展水平。

三、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一)区域活动中教师要重视观察

在生活区开展“玩玩切切尝尝”活动刚开始时,没有一个孩子想到与同伴一同品尝,甚至还有孩子想着办法拒绝与同伴分享。当我观察到这些情况后,就有针对性地在班级里努力营造相互关爱的情感氛围,鼓励幼儿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且每次在经验分享时都让幼儿谈谈自己与朋友分享的快乐。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学会观察,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了解孩子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了解孩子的兴趣、需要和思维方式,从而更有效地调整环境,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幼儿。

1、细心观察,引导全体幼儿进入区域活动

每次活动,教师都要注意那些不知入哪个区域好或入区又退出来的孩子,了解其原因:有的孩子兴趣单一,有的能力水平较低,有的无主见随群体而动等。因此,在孩子入区前,教师除了向幼儿介绍当天各区的活动内容和材料操作要求以及在操作过程中所要思考的问题外还要从小班实际水平出发,分类指导。

(1)对于兴趣比较单一,经常只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而不愿意到其他活动区的幼儿,教师应抓住幼儿的兴趣特点,去扩大和培养其他兴趣,使其兴趣广泛。例如:幼儿喜欢绘画、常到美工区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带到语言区去,作为语言区活动的材料,拿着自己的作品操作讲述。在活动中,孩子会慢慢地对语言区的活动产生新的兴趣。

(2)能力较差的幼儿,对入区活动易产生畏难心理。在集体活动中,往往能掩盖他们的弱点,而在区域活动中要独立操作、单独完成学习和交往,可能会遇到困难。因而在区外徘徊,产生不愉快的情绪,这时教师要主动关心和引导,与他一起入区,向幼儿介绍区内的内容和学具材料的玩法。并和他一起玩,帮助他树立学习的信心,排除畏难情绪,从而积极投入活动。

(3)对于无主见,随群体而动的幼儿,教师要主动了解他们上次已入过的活动区以及虽已入过的区,但评价目标未到位的情况,然后教师要有目的的引导他们进入未活动过的区域或目标未到位的区域活动。

2、观察、了解在先,介入、指导在后。

通过观察,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并对幼儿的游戏水平作出正确的诊断,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构想,并促使幼儿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反之,就会产生负面效果如:娃娃家中,孩子们正在研制娃娃的新衣服,老师走过去却问:“客人来了,你们烧饭给客人吃好不好?”无意间,教师打乱了幼儿的思路。同时对幼儿玩娃娃家的内容进行了局限。这都是没有观察造成的。避免出现皮亚杰所说的“当我们教授幼儿某个东西时,我们正妨碍了幼儿的创造力的发挥”这种现象。!

3、面向全体注意个体差异,让不同基础的幼儿得到充分发展

在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不仅要面向全体幼儿,而且要细心观察,善于发现有困难的孩子及时给予鼓励和具体帮助,使全体幼儿达到“定位目标”要求。例如:有些幼儿对绘画很感兴趣,但很害怕拿剪刀,一拿剪刀手就不听使唤。经过调查了解,我们发现,这些怕剪刀的孩子多数在家玩刀曾伤过手、流过血,因而产生一种恐惧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进行个别辅导,一方面提高他们使用剪子的技能,另一方面使孩子消除害怕心理,“懂得使用剪刀”的定位目标就达到了。

4、根据观察结果调整角落、材料,使它更适合幼儿的水平、兴趣和需要

比如在小班的科学角活动中教师在探索角为幼儿提供了两杯水:一杯热水,一杯冷水。但幼儿除了看看、观察不出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于是我在每杯水上放一块塑料片。孩子们马上好奇地去看看、摸摸、拿拿热水杯上的塑料片。看看冷水杯上的塑料片,不一会,他们就惊奇地发现热水会冒气,冷水不会冒气。

(二)适时介入幼儿活动既不干预太多,又不错失任何一个具有教育价值的教育时机

1、“认知结”出现时。

“认知结”是指幼儿在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遇到可能会使其行为受到阻碍后产生停顿的某个问题。教师要注意到这些“结”并适时介入幼儿的活动,使这些“结”成为幼儿注意的焦点,从而使幼儿对问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如有一个幼儿扮演交通警察站在马路中间指挥,这时有位车辆驾驶员说:“警察,怎么没有红绿灯?”这可难住了交通警察,眼看这位交通警察因没有红绿灯而要停止游戏时,教师以交警队长的身份和这位交通警察共同想办法,找了三块红、黄、绿积木代替了红绿灯,使游戏顺利地进行下去。在这里,教师的适时介入解决了交通警察没有红绿灯而使游戏无法正常进行下去的问题,用积木代替红绿灯不但使幼儿能够继续游戏的探索过程,让幼儿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乐趣,而且还能启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幼儿受到启发后就会在以后游戏活动中寻找到相应的办法来解决遇到的问题,培养了幼儿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意识。

2、当幼儿的探索兴趣即将消失时,教师的干预才是积极的。

积极等待是相对消极等待而言的,它是指在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关注幼儿的活动,当幼儿出现困难时,不是急于介入,而是给予一定的时间等待,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幼儿的探索兴趣很大,他们经常会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教师这时要“学会等待”,因为只有当幼儿的探索兴趣即将消失时,教师的干预才是积极的。教师如果不耐心等待,过早介入幼儿的活动,就可能导致幼儿原本富有创造性的想像活动因一个标准答案的出现而告终。如在智力区幼儿探索排序水果的方法时,重点是要求幼儿自己寻找出物体间的规律,进行简单的排序。幼儿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探索,结果却不外乎于苹果橘子橘子苹果这两种方法,幼儿的探索热情也慢慢地消退。这时,教师适时地介入幼儿的活动,指导幼儿尝试苹果、苹果、橘子苹果、苹果、橘子的排序方法。幼儿通过操作探索,发现可以根据物体的规律进行多种方法的排序。教师的适时介入拓宽了幼儿的探索途径,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

(三)教师适时参与游戏让幼儿玩得高兴,学得主动

教师参与本身就能够提高孩子活动的兴趣,幼儿进入区后,对于不同的区域,教师要以不同的角色出现,给予不同的指导:

(1)当区域中投放新的材料时,教师应耐心传授玩的方法和规则,使孩子掌握玩的要领。

(2)当幼儿动手操作时,教师应转为观察者,观察幼儿活动情绪,并有计划地把幼儿的表现记录下来,以便积累资料,归纳分析。活动结束前,教师按记录逐一表扬好人好事。让孩子明白,教师的记录不是自己做错事的记账,而是做好事的赞扬,幼儿的表现记录实际起了给予孩子“一份奖励”和增添“一份高兴”的激励作用。

(3)孩子在活动中碰到困难时,教师又从“大朋友”的身份成为幼儿的合作伙伴,与孩子一起玩,交流玩的方法,进而促进幼儿高兴地、主动地活动。

(4)开展角色游戏时,教师应是游戏活动的参与者,扮演角色,身临其境,感情投入。教师与幼儿一起无拘无束地同玩、同乐,孩子会感到特别高兴。在“各种各样的树”的主题中幼儿收集了很多的树叶,教师和幼儿一起将这些树叶罗列出来,制成树叶标本张贴在墙上,教师可以以参与者的身份和不失时机地和幼儿一起去观看,引导幼儿看看说说。有的小朋友仔细观察了说:“我在公园里看到过这种树叶”有的幼儿会问老师或者问爸爸妈妈:“这是什么树的叶子啊?”有的小朋友发现贴在墙上的树叶有的干枯的快,有的则能长期保持绿色就问:“为什么玉兰树的叶子还是这么绿,枫树的叶子这么快就瘪掉了呀?”

(四)教师要帮助幼儿建立起他们认同的、愿意遵守的区域活动规则。

1、教师及时肯定幼儿正确的行为,逐步共同建立起班级区域活动的规则

一个良好、有序的环境是幼儿能够在区域中自由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这就需要幼儿有自觉遵守和维护区域活动各项规则的意识。区域活动中的取放材料、维护环境、安全操作等规则应当是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引导幼儿讨论得出的,是所有幼儿认可和理解的规则。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地赞赏幼儿遵守规则的各种行为,逐步建立起班级区域活动的有序环境。为此,我和孩子们围绕区角活动的规则制定进行了一次师生讨论。孩子喜欢进活动区,他们的进区规则讨论也十分热烈。可是,我发现在孩子们的语言中大量的出现这样的句子:“ 不能乱丢玩具” “不许大声说话 ”“不行 „„” 等等,“ 不要 ”、“ 不许”、“不能 ” 的指令性字眼。这些听似并无不妥的句子,却容易在无形中影响着幼儿的方向,使幼儿的实践缺乏目标感,让规则变成了太多的限制,而失去了指引。甚至引起幼儿的反感。因为,每个幼儿的内心,都有着强烈的被鼓励、被肯定的需要。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我给他们提出了一些的正面建议,如“你能„„、你会„„”。

2、用“谈话”、“讨论”等方式共同制定区域活动的规则

与幼儿共同讨论谈话共同制定出区域活动规则如:进区后要求幼儿不喧华打闹.谈话以不影响邻区活动为宜,教师的指导语也不干扰邻区幼儿的活动。活动结束时为保持良好的区域环境,游动结束时指导幼儿整理好各区的材料及卫生,以便下次活动.文明有序地离开。

3、标记图在小班区域活动中的利用

小班幼儿动手能力差,每次整理玩具是老师最头疼的事,如:“娃娃家”的玩具跑到了“医院”,“医院”里针筒拿到了阅读区。地上、桌上都是玩具。如何建立小班幼儿整理玩具的规则意识,形成“玩具哪里拿来放哪儿”的习惯,提高幼儿整理玩具积极性。我们采用了张贴标记图的方法。我们依据小班幼儿的年龄和思维特点,把规则和玩具整理方法绘成一副副形象有趣、色彩鲜艳的标记图设置在相应的环境之中,以提示幼儿作出相应的行为反映。

(1)拟定规则

与孩子一起拟定一系列有关玩具使用方法,玩具摆放、区域游戏规则。如;为了避免拥挤,每个区域我们限制一定的人数,我们在娃娃家门口贴了五对脚印,幼儿进入前把鞋子放在脚印上。如果没有脚印了,说明这里人满了,幼儿就去找其他的区角玩。我们在每种玩具的筐子上,架子上都做了相应的标记

(2)帮助幼儿理解标记图的含义

为了帮助幼儿理解这些标记图的含义,我们先把标记图展示在幼儿面前,让幼儿说说、看看,然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稍加讲解,如:“雪花片”的标记图,可以做这样的解释,“雪花片的家在绿筐子里”我们要好好爱护它,每次玩好了要把它送到“家”里。如;幼儿使用剪刀很容易伤到手指头,我们就画了一副使用剪刀的标记图.在幼儿理解标记图含义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与规则内容一致的环境,与幼儿一起把标记图贴在相应的、显眼的地方。使幼儿一进入这一环境就受到与之相应的刺激与暗示。处在这样环境中幼儿就不会把“医院”的玩具放在“娃娃家”,而“娃娃家”的东西又跑到“美工区”。同时也养成了好习惯。

(3)循序渐进投放标记图

在运用标记图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幼儿接受和掌握规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标记图的出现也应该注意循序渐进,不要一下子把所有的的规则标记图都展现在幼儿面前。必须有所侧重,一个阶段一个重点。在标记图的设计上也应该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

4、采用“大带小”的形式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

邀请大班幼儿一起参加区域活动,让大班幼儿带领小班幼儿进行活动,如主题《好吃的水果》,我们邀请大班幼儿一起参加区域活动,让大小幼儿一一结对,小班孩子模仿哥哥姐姐进行各种区域活动。让大班幼儿以哥哥姐姐的身份向弟弟妹妹介绍和区角相关的环境内容。比如在“恐龙”的主题中,向弟弟妹妹介绍主题墙上张贴的各种各样的恐龙,陪弟弟妹妹一起看有关恐龙的图书、玩大家收集的恐龙玩具。这时候幼儿就成了小主人,他们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还获得了自豪感和成就感。

(五)教师对于区域的评价方式要灵活多样。

1、提倡幼儿自主评价

区域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来说更能体现幼儿的自主性。但在他们自由选择、自由探索、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时,也应当学着自主地评价和自我激励。因此,教师要给他们创造相应的宽松、自主的氛围。先让幼儿自我评价,请幼儿讲出自己最高兴、印象最深的事情,并简单描述和评价自己的区域活动,要求能力较强的幼儿对区域活动作整体评价,让不同程度的幼儿充分感受成功的欢乐。如;我在每个区域中都放置了一篓小星星,又在放置不同层次材料的容器上贴上相应数量的星星作为标记。当幼儿成功完成第一层次材料的操作后,就可以根据标记在自己的集星本上贴一颗星星作为奖励,当幼儿成功完成第二层次材料的操作后,又可以在自己的集星本上贴两颗星星。这样幼儿就能不断激励自己向高层次的操作努力。

2、教师评价。

幼儿在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要自始至终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各组情况给予鼓励、主持或诱导.用 微笑、点头等非言语评价形式和提问,提示、总结等语言形式.帮肋幼儿正确地评价自己。评价使幼儿今后更加投入地活动。

(六)结合小班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学习特点, 作出合理的指导

1、出入园适应阶段

(1)结合幼儿“喜欢单

一、独占玩具”的特点,设置以幼儿熟悉的家庭生活内容为主的家活动区

幼儿在家习惯于独自玩玩具,到了幼儿园,他只要玩自己要玩的玩具,不管别人怎么样,他要什么就要立刻得到,不会等待更别说轮流使用。如:一天,我们在玩“娃娃家”的游戏,小朋友对“娃娃家”里的材料很感兴趣。宝宝小朋友拿着小碗和调羹,津津有味地吃个不停,,活动结束了,她带着小碗和调羹回到座位上,老师请她收起来,她硬是不肯,天天在玩的时候,发现了一架“照相机”,就玩了起来,这时有几个小朋友也要玩,天天就把照相机抱在胸前,使劲儿躲起来,不让小朋友们玩,嘴巴里还一个劲儿说:天天要玩照相机,天天要玩照相机嘛!”老师对他说:“天天,你玩了一会儿,让其他小朋友玩玩,好吗?”他非但不肯,还把照相机捂得更紧了。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设置以幼儿熟悉的家庭生活内容为主的家活动区,如:娃娃家、玩具区、宠物区等。发动幼儿从家里带一些自己喜爱的玩具到幼儿园来,这样幼儿在活动时能与自己熟悉并喜爱的玩具为伴,就会有亲切感、安全感。教师只提供一些简单材料。由于幼儿刚接触游戏,水平很低,不会谦让,自己玩了什么玩具,别人要玩就不愿意给,所以教师要提供充足数量的相同玩具。

(2)结合幼儿注意持久性较差的特点,教师调整活动的时间、地点、形式

一大早,烘烘挣脱妈妈的手,跑进教室,老师请她在座位上坐下来,只过了一会儿,她就大声哭了起来,一问才知道,原来,她要到幼儿园里来玩,她进教室后,觉得不能玩,就不开心地哭了。争对这种情况。第一;注意区域活动时间灵活。幼儿在家自由惯了,一下子规定他们某时间才能进区活动,他们会感到压抑。所以在活动时间上灵活一些。如有的幼儿一入园,就让他到活动区去,以转移其入园时不愉快的情绪。第二;注意活动地点随意。在活动区内,可以让幼儿自由走动。不要硬性规定、限制他们在某一区域内活动。第三;注意活动内容自主。在活动时不强行分配,可以暂时满足幼儿独享玩具的愿望,不过早要求幼儿合作、分享。

2、发展熟悉阶段,初步的模仿、合作地玩阶段

(1)结合幼儿“好模仿老师行为”,增添反映幼儿园生活的内容。

入园一段时间后,小班幼儿自理能力逐渐增强,开始适应幼儿园生活,并产生较多的模仿行为。他们不再局限于玩自己的玩具,常学着别人一起玩。他们还常常模仿老师的样子,自己做小老师。这时应增添反映幼儿园生活的内容,如:“宝宝幼儿园”为幼儿准备一些小铃鼓、图书和玩具,让幼儿在模仿活动中提高自己学习的能力。生活区里,提供大大小小的娃娃及配套的衣服、裙子,让幼儿练习穿衣服、扣纽扣、系鞋带。语言区里,提供主题明确、画面鲜明的单幅图片,让幼儿大胆地像老师一样根据图片讲述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还可结合主题活动“快乐的六宝”,开设动手区,为幼儿提供五颜六色、大小不一的珠子,互相模仿,练习穿项链、手链等。活动规模相应扩大,提供的材料也较前一阶段丰富。如动手区里既有大圆珠又有小塑料珠,这样,手指肌肉发展水平不一样的孩子可分别选择活动材料。

(2)幼儿有了初步的合作愿望,教师抓住机会强化这种意识。

如:“娃娃家”又开始活动了,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要做爸爸、妈妈,不断地模仿爸爸、妈妈带孩子,明明烧了一道“番茄蛋汤”的菜,又烧一道“番茄蛋汤”的菜,反反复复地给孩子吃,孩子也吃得津津有味;多多呢,则模仿爸爸去上班,回家后就带妈妈、孩子去饭店餐厅吃饭,吃完饭又去上班,然后又是回家、吃饭。这一阶段,幼儿彼此间比较熟悉了,开始有合作的愿望,老师要抓住机会,强化他们的这种合作意识。活动过程中要及时帮助幼儿协商解决发生的问题,保证幼儿活动正常开展。

(3)结合“幼儿角色定位不明确”,的特点,巧妙转移幼儿的兴趣点。

由于幼儿年龄小,角色意识很弱,再加上他们注意力易分散,活动时常常会忘了自己的角色而犯一些可笑的错误。因此,不过分强调游戏的逼真。如:幼儿把煤气灶拿在手上烧饭,娃娃家里有两个妈妈等。老师不要为追求游戏的逼真而去纠正、指责幼儿,那样会挫伤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如:在主题《小不点儿》的主题中,我在美工区投放了一些纸张,希望孩子在剪纸的过程中获得有关几何图形的变化,而孩子却对“车”发生了兴趣,一有空就跑到建构玩车,重要才能既尊重儿童的兴趣,又达到预定的教育目标呢?于是我折了一辆汽车,当他们发现这辆精致漂亮的汽车后纷纷跑到美工区。

6.美术区域活动教师指导策略 篇六

进行大胆想象,并用改变图象、添加特征等方法进行弥补。有很多图案其实从不同角度观察,就会发现有不同的效果,在幼儿尝试修改自己作品的同时,也是在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使作品添画、修改成各种新的图案,来完善作品。

案例1:美术区域——圆形的变化(小班)

小班幼儿很喜欢拓印活动,经常会把老师提供的各种图形模板,蘸上水粉颜料拓印在纸上,可是拓印好的图形又能做什么呢?这时有的孩子发

现,原来小小的圆形就像小鸡的身体,圆圆的、毛茸茸的,也有的发现可以把圆圆的图形画成太阳、小花,于是我给小班幼儿提供了各种颜色的水粉颜料和小棉签,请孩子们自己在原来的拓印画上进行修改、添画,画出各种不同的图案,画一副新的图画作品。

案例2:美术区域——废弃画添画(中班)

我将幼儿之前觉得不满意或“失败的”滴墨吹画作品放入了美术区域活动中,引导幼儿通过从不同方向的观察,感受同一形态在不同方向中可

7.谈主题活动与区域材料的投放 篇七

一、区域材料投放与主题结合, 要激发幼儿兴趣

区域游戏材料可以根据主题活动的目标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进行投放。可投放教学活动相关材料, 如小班《水果屋》语言活动, 教师用挂图、幼儿画册及故事录音等促进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抓住机会在语言区域提供幼儿画册、录音机及磁带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在语言活动《拔萝卜》区域活动中, 教师利用人物头饰、道具等, 游戏时, 幼儿会主动扮演故事里不同的人物形象, 感受到表演的快乐, 能更清晰地感受、理解故事情节。在美工区, 教师提供相关画纸、油画棒让幼儿进行涂色、绘画练习, 能力强的幼儿可提供剪刀让幼儿剪出萝卜形象。在不断地分析之后, 教师又让孩子们拼出与该主题有关的拼图, 孩子们的兴趣非常浓厚, 而且兴奋度比往常增强了好几倍。因此, 材料投放与主题活动要相互吻合, 贴近主题则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区域材料投放与主题的结合, 要贴近幼儿生活

区域材料的投放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教师要及时抓住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进行相关主题活动生成活动, 投放相关的区域材料。

在《美丽的春天》主题活动中, 教师往美工区投放各种操作材料, 幼儿做迎春花、柳枝条, 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动物王国》的主题活动时, 教师收集各种恐龙的图片、模型、拼图, 幼儿兴趣十足, 不断探索, 反复操作。在教师引导下, 幼儿了解了恐龙的知识。

区域材料投放与主题内容不吻合, 容易影响幼儿游戏的兴趣, 给幼儿带来操作困惑。为了开发幼儿的智力, 教师在益智区投放了许多拼图的材料, 预计幼儿会非常感兴趣。但在活动时发现, 只有两个孩子对此感兴趣, 即使是这两个感兴趣的孩子, 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了一幅拼图, 但是他们拼完后却不愿意再拼其他图, 而要到别的区域里去游戏。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 发现原来孩子们对拼图兴趣不浓厚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孩子们对于拼图不了解, 很陌生。二是孩子们对此拼图没有正在进行相关的主题活动, 所以孩子们显得不是很感兴趣。三是孩子们对于拼图的方法没有掌握好, 教师的引导没有主题引导的重视程度大。在区域中投放了与此主题无关的材料, 发现幼儿对不相关的材料兴趣并不浓, 在区域游戏时孩子的操作时间不长, 影响了幼儿材料使用的长效性, 最终影响到幼儿的兴趣。

三、区域材料投放与主题相结合要有层次性

对于材料的投放层次性需要通过实践、观察才能不断调整材料投放的难易程度, 才能更加有助于幼儿对于每一层次的挑战有一个更高的目标。如我在益智区投放了拼图材料, 一幅图片和与之大小一致的拼图12块, 幼儿在一开始的操作过程中, 他们觉得难度很大, 不知道如何下手, 导致益智区里活动的孩子很少, 都不感兴趣。针对这个情况, 我又思考其中的原因, 后来发现材料的投放需要有层次性, 从容易到难, 刚开始投放了2块, 他们能很快地完成任务, 觉得2块拼图拼在一起很简单, 于是在观察之后, 我便将2块拼图改为3块拼图, 观察幼儿的操作情况, 从简单到复杂, 层次不断提高。在之后的操作过程中, 我逐步投放了4块、5块、6块, 直到现在的12块, 幼儿感觉到难度在逐步增大, 但是有了前面的基础, 幼儿在操作的时候遇到的问题便能够较好地解决了。

四、区域与主题相结合的材料投放要类多量足

区域材料投放的种类、数量足够多时, 幼儿便会自然地进入游戏情境。如区域游戏钓鱼的时候, 教师提供了10条鱼, 但是在玩的同时发现幼儿总喜欢给鱼排队, 但是排着排着, 就没有鱼排队了, 鱼的数量不够多, 于是便及时提供了更多的鱼, 这时幼儿如鱼得水地给这些鱼进行排队了, 不会因为材料投放不够多而玩不起来。此外, 还发现幼儿对鱼会进行点数等活动。材料的投放还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如在开展主题活动《好玩的汽车》时, 家长帮助幼儿收集了很多的汽车, 在实施主题的时候, 我开设了“停车场”, 让孩子根据汽车的颜色、型号、大小等来进行分类摆放, 他们不仅认识了很多颜色, 还认识了各种汽车的型号。材料投放的多, 幼儿学习兴趣一般会更高, 当然, 不是材料投放得越多越好, 也要适中。由此看来, 在关注幼儿活动时, 要关注材料投放之后的相关情况, 还要与幼儿的思维相结合, 跟他们的日常玩法一致, 不断去充实活动材料, 更新活动材料, 让幼儿从中感受到更多的快乐。

8.区域活动的材料与指导 篇八

关键词: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保教并重;开放思维;情感态度

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活动。它是教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为使幼儿行高效学习、获最佳发展而精心设计的环境。怎样合理创设区域环境,怎样让区域环境与幼儿互动起来,怎样让区域活动与我们的教育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在区域活动中怎样帮助幼儿发展,这需要教师进行细致的观察。

一、活动前:创设环境,提供材料

首先,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服从于活动目标。区域活动目标相对于集体教学活动而言,通常是大目标、阶段性目标。有时,一个目标可以通过不同的区域活动来实施。如,小班上学期,幼儿可以通过穿珠子、用小勺喂食物、夹玻璃球或不同形状的积木等来达到提高手眼协调能力的阶段性目标。有时,一个区域活动也可以达到几个不同目标。如,幼儿可在“神奇的口袋”里摸不同质感、形状、大小的物体,还可以用它们开展各种拼图活动,既学习了数学形状概念,又锻炼了触摸能力。

其次,材料要有层次性,以便不同水平的幼儿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如,在绘画时从单一的简笔画到添加背景画到主题画等等。操作内容难度不一,可以充分满足不同幼儿发展水平的需要,使区域活动真正促进开放性思维的发展。

二、活动时:注意观察,了解水平

1.细心观察幼儿活动

教师观察的内容包括以下两点:一是观察幼儿的学习、探索情况。如,发现幼儿当前的兴趣、需要是什么,分析幼儿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了解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有什么难点,把握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和个性差异等等。二是看活动环境能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材料的投放是否适合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

数量上、质量上是否满足适合幼儿等等。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想法和选择,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安全的区域

环境。

2.间接指导幼儿的活动

间接指导可以通过学具、材料。如,中班幼儿的拼图活动,教师发现大多数幼儿已经将6块拼图拼得很熟练了,兴趣点已经降低了,于是教师及时更新拼图9块、12块,使幼儿产生新的挑战,产生新的探索学习热情。幼儿在活动时出现对活动不感兴趣时还可以假设问题,引发幼儿继续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我们还可以怎么拼呢”“为什么天平会倾斜呢,再试试看”“怎么搭会更高呢”等等,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

3.适时、适度指导幼儿活动

适时地掌握指导活动的时机。一般在探索问题难以深化,缺少材料、学具和发生纠纷等情况下,教师可给予适时的支持和帮助。适度的指导要给孩子留思考想象的空间,不要直接把答案告诉幼儿,让幼儿自己主动地去学习、探索、发现,从而解决问题。

三、活动后:交流评价,提升经验

每一次活动后的评价对于提升幼儿的活动水平和活动经验都有很大的帮助,通过评价让幼儿知道在活动中怎样游戏,怎样解决问题,也能让教师了解幼儿活动的实际水平,能够及时调整和更换区域材料。有的评价可以幼儿自己说,这样也能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己评价的能力;有的评价可以教师说,帮助幼儿为下一次区域活动做铺垫,也能在评价的同时将一些知识技能传递给幼儿。

如“编谜语时为什么谜底不能讲”“为什么陀螺转起来会摇摇摆摆”“有什么办法可以既快又准地把磁铁小鱼钓上来”等等。有意义的交流可以使幼儿彼此的思维发生碰撞,操作经验得到提升,同时学习掌握一些关键概念。在师幼讨论的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幼儿活动的情况进行评价,即在“讨论”中渗透“鼓励”,在“鼓励”中体现“激趣”,使幼儿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探索的乐趣,并激发幼儿下一次在区域活动中继续学习、探索的欲望。

9.小班体育区域活动指导策略初探 篇九

户外体育区域活动是幼儿园体育活动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是对幼儿园基本的体育活动组织形式的一种补充。它是指幼儿在一定的体育活动区域内自主自愿的游戏活动。它可以打破幼儿年龄、班级界限。扩大幼儿之间的接触与交往,使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相互影响,共同提高与发展,同时也能满足幼儿多方面的需要,充分体现幼儿是活动的主人。

根据小班幼儿第一学期自理能力较弱,肌肉骨骼发育不健全,户外体育区域活动中不安全因素比较多的实情情况,我们认为小班前期体育区域活动以班级轮换式适宜。小班幼儿自控能力较差,在活动中可能会由于兴奋而忘记老师要求,因此将幼儿的活动控制在一定区域内,一定时间进行轮换,便于全面观察和随机指导、保护。

对于班级轮换式的组织形式,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可分为三种组织形式。旨在遵循“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原则通过师生间的互谐环境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一)幼儿自由选择(两区域任选一),老师随机指导

幼儿只有在自己作主的活动圈子里,在没有来自成人压力的时候,才能真正体现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运动是幼儿的一种本能,它能满足幼儿身体发育的需要,也是幼儿探索环境的手段。老师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季节变化不断创设新奇的活动环境,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尽量让幼儿有更多的选择,从而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老师则要善于观察,抓住时机进行随机教育,老师的指导应迎合幼儿的需要,指导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幼儿活动的意愿。

(二)全班幼儿分成两组,各跟一个老师活动

由于有些区域场地的划分的客观因素,两个区域范围较广,给老师的观察指导带来了诸多不便。要发展儿童就要了解儿童,而观察是 了解儿童的主要途径之一,是教师开展活动的前提。在这里,幼儿不再是活动中被动的接受者,教师也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技能的传授者,幼儿和老师是一种新型的伙伴关系,老师要努力创设一个以幼儿为主的和谐宽松的人际环境,和幼儿一起玩耍,一起欢笑,一起学习,只有这样,幼儿才会喜欢并主动投入环境,才会无拘无束,大胆自主地开展活动。

(三)老师固定自己指导的场地,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场地

在幼儿的自主活动中,教师处于辅助地位,教师应对幼儿的自主活动给予鼓励,帮助和推进。教师必须为幼儿提供充裕的玩具和和操作物,支持幼儿自主活动的延伸。当原有材料不满足当前活动需要时,可适时增添材料。当原有的材料的玩法在认知范围内已玩尽,教师可以提供替代物的选择和建议,这样可以使幼儿增加许多玩法以及玩的持久性和创造性,幼儿自主活动的意识也会大大加强。同时,两个老师也可以相互提醒幼儿到另外一个老师那里去学习更多的本领。

随着户外体育区域活动长期性地开展,小班后期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在逐步提高,自主活动意识在提高,可采取年级组活动式进行户外体育区域活动,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自己喜欢的区域进行活动,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也使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深化,我们幼儿园也加大了改革力度,作为教师的我试图在课程实施中进一步克服教师为中心的现象,在户外体育区域活动中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动机、兴趣、需要,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和不同发展方向的要求。

(一)语言角色化

由其性质决定,体育活动多少总存在着一些不安全因素,以及小班孩子在尝试新器具的玩法及发生问题时往往手足无措,而影响了探索过程。在实践中发现运用游戏语言能更好地帮助幼儿降低不安全因素,享受探索过程的乐趣。

综合2是以玩车为主,还有呼啦圈,轮胎等器材。自行车是最受幼儿欢迎的,但由于数量是人数的一半有时会发生抢夺争执的现象。当清清哭闹着硬要拉着云云先拿到的车子不放时,我象个大法官开始调解:“两个妈妈怎么啦?云云妈妈的孩子住院了,云云妈妈很着急,要去看孩子,清清妈妈,你把车子借给她,等会儿你再骑着去幼儿园接你的宝宝,好吗?“清清还是撅着嘴,很不情愿的样子。”“清清妈妈,爸爸在桥上钓鱼,你也去钓鱼吧,等会儿烧给宝宝吃。”“在哪里?”清清好奇地问。“走。”我拉着清清,顺手把自制的小推车给她。“上桥喽!”我迅速推小推车上了木制的“桥”。“钓大鱼喽。”我把小推车放入“桥”下左右晃呀晃,“大鱼上钩喽!回家啦。”清清显然被我的游戏语言感染了,破涕为笑了。“清清,小树桩是你的家,快去吧!”清清飞快地推着小推车向活动前预先设置的“小树林”障碍物驶去„„活动进行了一段时间后,我及时提醒云云将自行车给清清骑会儿。运用游戏语言较好地解决了争执的问题,将游戏语言转化到幼儿的行为动作上去,能更好地进行户外体育区域实践活动。

(二)榜样的力量

榜样的力量事故巨大的。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对儿童幼小的心灵来说榜样与范例的作用就象太阳光一样重要。幼儿爱模仿,好学榜样,教师在体育活动中为孩子树立榜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有的孩子活动能力强些,有的孩子活动能力弱些,但这没有什么关系。让幼儿教育幼儿,让能力强的和弱的幼儿在一起。能力强的幼儿往往很快能作出反应。弱的在一边看后,也会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也就能提高模仿运动技能。如在玩球中,能力强的幼儿能够运用羽毛拍等辅助材料赶小球,能力弱的幼儿看一看也会马上学样跟着去,几次一来,他慢慢地也就掌握了这一玩法。又如:抛投区湖动时,能力强的幼儿会拿抛掷物掷向靶子,能力弱的幼儿不会,能力强的幼儿马上会说:“是这样„„”于是能力弱的幼儿再看一次后投掷也会了。像这样幼儿互为榜样的方法,对能力强的幼儿来说他有着自豪感,觉 得自己帮助了别人而产生、愉悦的情感。而对能力弱的幼儿来说他没有负担,不必担心有人会说他,他也能安然处之。同时也会为自己对了,成功了而感到高兴,产生愉悦的情感,继而对户外体育区域活动充满兴趣。

(三)情绪感染法

在户外体育区域活动中,我特别注重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努力创造一种平等、轻松、和谐的气氛,以此来激发幼儿对体育活动兴趣。比如说在活动中看着幼儿眼睛讲话;用表情、动作等去调整幼儿的心理状态。当孩子们对投放的器材表现出兴趣不足时,我就说:“器材宝宝起床啦,我们和它一起去玩喽!”当孩子们在活动结束前玩得很兴奋时我就说:“天黑啦,器材宝宝要睡觉啦!”户外在体育区域活动中,老师不仅仅是老师,还可能是其他角色,如兔姐姐、鸡妈妈、小鸟等,根据小班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使那些内向、胆小的孩子有了一片“自己”的天空。他们看到熟悉的材料器具就如见到了久违的朋友,顿时变得轻松自在。在活动时老师自身的情感对孩子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幼儿犹如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不断地探索学习,在走跑平衡区里把绒线辫子束在裤腰上当成马尾巴,双脚跨存在扫帚上,“驾,驾,驾„„”,在小土坡上飞奔。在钻爬攀滚区孩子们将钻爬器具“毛毛虫”当成了公共汽车,从公共汽车上下来到长长的地下超市(垫子),一个来回的钻爬,幼儿蕴藏着的创造力和活力油然而生,在钻爬时时而激动,时而蹙眉,还不时拉上老师与他们一起玩。

10.区域活动的材料与指导 篇十

和活动

(一)、(二)

活动

(一)喂小动物

小动物制作方法:

用塑料瓶做成小动物,贴上眼睛、嘴巴。然后,再用剪刀在鼻子下边给塑料瓶剪一个小洞洞,做小动物的嘴巴,再用花布妆饰一下,小动物做成了。喂小动物的食物:

这也是一个区域活动的投放材料。把废旧的彩纸,剪成又小又短的小纸条,让幼儿搓成小虫子,放在小碗里,然后在碗里放上小勺子,准备喂小动物用。喂小动物:

幼儿抱着小动物,一边和小动物说话,一边用小勺喂小动物。在喂小动物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幼儿,勺子一次只能舀一个小虫子给小动物吃,不能多也不能多也不能少,还要注意不要把小虫子掉在地上,也不要给小动物弄脏了衣服,当然,也就是不能丢在小动物的身上。

通过“喂小动物”的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爱心和生活卫生习惯,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幼儿的自理能力。

活动

(二)给狗狗喂食

狗狗的制作方法:

给长方体的大奶盒戴上狗狗的头饰(没有嘴巴),再在头饰下边用剪刀剪一个像舌头一样的弧形,把剪开的弧形纸往下折平,压一下,做狗狗的舌头;那上边的弧形洞洞就是狗狗的嘴巴。

狗狗的食物制作方法:

用废旧的报纸团成团(纸团适当稍大点),然后用即时贴包装一下,狗狗的食物做好了,放在篮子里,准备喂小狗狗用。

喂小狗狗:

11.区域活动的材料与指导 篇十一

区域活动,也称活动区活动、区角活动等,指以幼儿的需要、兴趣为主要依据,考虑幼儿园教育目标、正在进行的其他教育活动等因素,划分一些区域,如积木区、表演区、科学区等,在其中投放一些适合的活动材料,制定活动规则,让幼儿自主选择区域,在其中通过与活动材料、同伴等的积极互动,获得个性化的学习与发展。由此可见,区域活动强调“有准备的环境”,强调幼儿自由、自主、自选的活动,强调幼儿的个性化学习和发展,强调教师的间接指导,是幼儿园一日生活和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环境的创设是区域活动开展的前提,而教师对于区域活动的观察与指导的策略是否有效又直接决定了区域活动的品质和幼儿发展的状态。

区域活动是上个世纪从西方引进的一种活动形式,它既保障了幼儿游戏和自由活动的权利,又能让幼儿自主地发展,保障幼儿发展目标的实现,是目前避免幼教小学化倾向、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提升保教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幼儿园普遍推行。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对于我国现阶段大多数幼儿园来讲,教育目标的实现完全依赖生活和游戏几乎是不可能的,一是因为很多幼儿园幼儿人数多、班额大,二是因为教师已有专业素养和技能不足。但是通过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提供有支持价值的玩具和材料,就可以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如此说来,区域活动或许是我们改变目前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过多、压抑幼儿自主性发展的良好途径之一。

尽管区域活动早已成为幼教实践中的热点问题,国内也有相关研究,比如《幼儿园区域活动新论:一种生态学视角》(秦元东 王春燕)、《如何有效实施幼儿园主题性区域活动》(秦元东 陈芳)、《幼儿园区域活动指导手册》(林玉萍)、《体验孩子:宋庆龄幼儿园区域活动案例》(陈磊)等,但幼儿园教师普遍缺乏区域环境创设、材料分析与投放、区域活动观察、指导和评价的实践技能,导致很多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存在形式化和低效化等方面的问题,影响了幼儿的自主发展和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升,所以,需要探讨如何帮助教师认清区域活动的本质,转变其对于幼儿学习发展的看法,提升其区域环境创设的能力,指导其高效地开展区域活动,把控区域活动质量。

“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与活动指导的有效策略研究”主要研究幼儿园区域活动与课程的关系、区域活动的主要类别与各年龄班选择的依据、如何合理规划与充分利用空间设计区域、如何选择与投放适宜的区域材料、让材料引领幼儿自主发展的有效策略、各区域活动的关键经验、教师对区域活动观察与记录的有效策略、教师对区域活动指导的有效策略与各区域指导要点、各区域评价标准等一系列幼教实践的热点问题。

二、主要创新做法

尽管现阶段很多幼儿园越来越重视区域环境的创设和区域活动的开展,但在我们的观察和调查中,仍然发现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区域环境方面:

·空间小,幼儿多,区域活动无法实现;

·空间规划不合理,区域位置以及区域之间的关系被忽视;

·区域种类各年龄段大同小异,与幼儿的年龄段特点和发展目标不符;

·材料投放盲目,缺乏目的性、适宜性、针对性、层次性;

·活动材料种类单一,数量不足;

·环境一次性布置完毕,一学期再很少更换、补充和完善。

区域活动方面:

·区域活动形式化、表面化;

·教师的角色定位模糊,教师之间分工协作不好;

·活动指导缺乏策略,容易演变成小组教学活动;

·教师不善于观察和分析幼儿活动中的行为;

·教师干预过多或放任不管;

·区域结束时的交流分享活动容易被教师简单化处理成总结与表扬。

“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与活动指导的有效策略研究”针对以上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问题,研究总结出了班级区域环境创设和活动指导的有效策略,构建起从空间布局、材料提供、活动观察指导到区域活动评价的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1.提出了以材料推动幼儿自主学习与发展的观念,强调区域活动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念新

传统对于教育教学的理解就是“你教我学、你讲我听、你问我答”,这种教师控制多、幼儿自主学习少的局面在现阶段大多数幼儿园仍然普遍存在,这说明教师对于幼儿的学习特点并不了解,并不信任幼儿可以不依赖成人的教自己能学习,所以,我们的研究针对幼儿发展的特点,阐述了以材料推动幼儿自主学习与发展的理念,明确提出了区域活动具有“自由、自主、自选”的本质特征,只要教师能为幼儿创设适宜的、丰富的环境,提供高品质的区域材料,幼儿就可以通过自主操作、自由探索、自发交往获得良好的发展。

近些年,我们在幼儿园反反复复与老师们进行研究探讨,发现幼儿园所有区域活动,无论在什么位置,幼儿从事什么样的活动,不外乎就是两种:一种是游戏倾向的活动,一种是学习倾向的活动。通常游戏倾向的活动,多是幼儿喜欢选择的,比较热闹一点,更富有创造性和变化性;而学习倾向的区域一般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投放的材料,因而,目标性更强,更具有学习和技能练习的成分,教师通过控制材料支持或引导幼儿的活动。学习性的区域相对来讲比较安静,有一定的规则,讲究秩序,对于幼儿的智能和动作发展有益,也有助于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无论哪一种类型的区域活动,都应该体现幼儿自主选择、自由探索的特点,都是现阶段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主题教学活动相辅相成,对幼儿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教师应转变观念,放手、扎实开展区域活动。

2.构建了区域活动开展的较为全面的实践体系

本教学成果针对幼儿园实践需要,从区域空间规划、区域材料投放、各区域关键经验的确立到区域活动观察与指导的有效策略、各区域评价,涵盖了区域活动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全面、系统、体系完整,又切合实际。

教师对于区域活动的间接指导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创设环境、投放能物化发展目标的材料实现的,所以,应该认真对待区域环境创设,创设过程中应遵循目标性、全面性、科学性、趣味性、互动性等基本原则。在空间布局方面应根据班级空间的特点,因地制宜、合理进行空间分隔,避免动区与静区相互影响,根据区域活动对水电光等因素的要求,合理确定区域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让易于相互交往与合作的区域相邻近,科学合理地进行空间布局。

区域材料是区域环境创设的关键,材料的丰富和品质直接决定了区域活动的品质和实效,所以应通过教研和培训提升教师材料分析的意识和能力。材料投放时应尽可能跟随幼儿的需要、兴趣和发展目标,关注材料的适宜性、层次性和可探究性,投放的材料应能拓展幼儿的兴趣、引领幼儿的发展。材料投放之后,教师应持续对幼儿使用材料的状况进行观察,再跟进调整,使其真正为促进幼儿的发展服务。

3.创造性提出了区域活动指导的有效策略

区域活动过程中,有些老师充当的是“知识的传授者,纪律的维持者,矛盾的调节者”,指导随意和盲目。针对教师指导无效和低效的问题,本教学成果研究提出教师指导应该以观察为基础,在认真细致的观察过程中,运用专业素养解析幼儿的行为,确定指导的必要性、指导的时机,灵活选择指导的适宜策略。指导的一般策略包括:教师以平行游戏者的身份介入指导,如美工区活动、建构区活动;教师以交叉游戏者的身份介入游戏指导,即教师扮演其中的角色进入到幼儿的游戏之中,如角色游戏区活动、表演游戏区活动;教师通过调整材料指导幼儿的活动;教师通过组织讨论指导幼儿的区域活动……这些策略具体、有针对性,可以有效改变教师面对区域活动时或控制过高或“放羊”不管不导的局面。

4.初步建立了区域评价和反馈机制

评价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反馈机制,尽管做出科学的评价标准很难,但在我们的教学成果中还是针对幼儿园各个区域的特点,首次阐述了评价的要点,并提出了对区域环境、对区域中的教师和幼儿的评价标准,为一线教师把握区域活动的质量提供了依据。

一个完整的区域环境通常是由区域空间的布局结构、区域种类、区域材料和区域标识所组成,其合理性、适宜性、科学性、发展性是区域环境评价的重要指标。

区域活动的核心主体是幼儿,区域环境是否适宜,区域活动是否有效都是透过幼儿的表现和发展状况体现出来的,所以,对于区域中的幼儿的观察和评价至关重要。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幼儿的兴趣和参与度、活动的自主性、目的性和计划性、活动过程中的同伴交往、对玩具材料的创造性使用、解决困难和问题的能力、作品、规则意识和守规则的能力等。

教师在整个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对区域活动价值的认识、与幼儿互动的水平和质量都会影响甚至决定区域活动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发展。因此,对区域中的教师的评价应该作为区域活动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对教师的评价,一般从以下几方面人手:教师对区域活动目标的定位、区域环境的规划与材料投放、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角色定位、教师对幼儿活动的观察、教师对区域活动的指导等。

三、取得的效果

参与“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与活动指导的有效策略研究”的团队由高校教师和来自幼教一线的园长和老师组成,从教学成果的行动研究,到教学成果的实践检验,很多所幼儿园都积极参与,并奉献了全体老师们的实践智慧,这也使得我们的教学成果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并渐趋完善。

“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与活动指导的有效策略研究”的实践应用和检验过程中,幼儿、教师和幼儿园都得到极大的提升和发展,效果明显,主要表现如下。

1.区域环境得到改善,区域活动时间得到保障,促进了幼儿的自主发展

因为区域环境中提供了大量幼儿喜欢的玩具和操作材料,符合幼儿发展特点和发展的目标,在活动中极大限度地满足了幼儿自由、自主活动的需要,所以,区域活动深受幼儿的喜爱,并对幼儿智能、精细动作、社会性、情绪情感、学习品质等方面的发展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尤其有助于幼儿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2.推进了区域活动的培训和教研活动,有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现阶段幼儿园区域活动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形式化、低效的问题,与教师的教育理念、对区域活动的认识不到位、区域活动指导的实践策略欠缺有直接的关系。在推行我们的教学成果的过程中,这些幼儿园的老师们关于区域环境创设和区域活动指导的能力都在不断提高,教师驾驭幼儿园游戏和教育教学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3.高效的区域活动有助于打造高质量、高品质的幼儿园形象

“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与活动指导的有效策略研究”的实践应用和检验过程,也是幼儿园一日活动质量提升的过程。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提升了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彻底消除了幼教小学化倾向,树立了幼儿园高质量、高品质的专业形象。

上一篇:数学作业本七上答案下一篇:工程师分类 工程师职称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