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课堂活力教学的心得

2024-10-11

品质课堂活力教学的心得(共15篇)

1.品质课堂活力教学的心得 篇一

运用激励艺术,激发课堂活力

陈名春

昨天下午听了区教研室专家有关活力课堂的授课辅导,我受益匪浅,对于这种打破传统教学观、师生观、课程观的教学模式,在实施新课标实施的今天,就现代教学而言是相当有必要的,将对我们的教学效果起到很好的正面影响力。对调动学生自发、自主地投入到课堂中去,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实效很有帮助,是一种非常强的引领力,也是上好每节课亟待解决的问题。

就我个人而言,在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上,做得还很不够,尤其是在实际上课过程中,表现尤为突出一些。有人说:“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教师应在这个充分展现个人教育智慧场所灵活地展示出个人魅力,让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充满生气,唤起学生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意和不断探索的精神,从而构建活力课堂。我觉得这很有道理,在目前的教学形势下,运用好激励艺术,对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氛围有很好的作用,起到良好效果。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他(她)很注重老师对自己的看法,很善于表现自我,很想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这个问题对每个老师而言都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但用得更多的是用各种方式去激励学生。此时教师运用的语言要生动形象要乐有目的、趣有内容、幽默而不俗套。

一、融通式激励,努力搭建师生沟通桥梁

师生关系在体育教学活动与体育教学效果之间具有一种“中介”作用,知识的传授、品德教育、情操陶冶、身体锻炼,只有在师生之间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条件下才能实现。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生是有感情需要的,从上第一堂体育课开始,他们就需要从教师那里得到尊重、友爱、温暖、情谊和教诲。只有当这种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才会以更大的激情上好体育课。同时体育教师受专业的熏陶,形成了体育教师特有的专业气质。例如,健壮的体魄、整齐洒脱的仪表,富于幽默的谈吐、洪亮的口令,对专业的高度热情等,不仅使体育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形成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形象,而且具体生动地看到体育锻炼的效果,从而引发学生努力上好体育课的热情和兴趣。

二、勉励式激励,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体育课不能是带有教师强制性的,必须是能使学生自发、自主地享受运动中的乐趣的体育课。勉励式的激励,就成了体育教师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利用这种教学手段我们就要充分运用激励用语。例如教师布置学生练习立定跳远时,说:“你们都必须跳过XX米,跳不过去的要受罚!”学生听了心里就会不舒服,带着情绪练习,效果肯定不会好。如果换成勉励式布置:“同学们要大胆地练习,跳不过去没关系,我再继续辅导你们,让我们一起找出原因。这们的话同学们听了不但乐意去练习,而且练习时没有心理负担,练习效果肯定比前者要好。现代管理学研究的结果表明,以勉励的口气布置任务,可以充分利用人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使其潜在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生硬呆板的命令,一开始就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降低了他们参与活动的热情。由此可见,激励用语的运用是教学所必需的。

三、参与式激励,师生共同管理参与决策

参与管理、参与决策,是人的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是精神方面的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是精神方面的一种高层次的需求。从这一原理出发,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就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让学生献计献策,倾听学生呼声,了解学生要求,收集学生建议,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一切是从实际出发,集思广益,教师才能教得自在,学生才能学得开心。

四、期望式激励,学生跨向成功内在动力

上课的时候,表现特别好的学生,最大的期望莫过于得到教师表扬,有某些过失的学生,最害怕的莫过于受到教师的讽刺挖苦和冷遇。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就要运用适当用语:该表扬的,就实事求是地给予表扬,让学生因成功而产生的自信再次加强,鼓励他(她)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例如:“你做得真好,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坚持到底!”“你真行(真棒、真勇敢等等)”;对于某些有过失或做得不好的学生,教师要予以安慰和鼓励。教师恳切的激励,能让失败孕育成功,树立起信心,例如:“不要气馁,老师和你一起分析一下原因;,再练几次,试一试,你会成功的!”

五、宽容式激励,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

课堂上,师生之间产生误会和矛盾是常有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首先,教师要容人之短,不怀成见。教师的宽容是育人的前提,是妥善解决矛盾、融洽师生关系的基础。其次,教师对学生要热情教诲,以情感人。若教师不冷静采取“以牙还牙”的办法,必然激化矛盾,破坏师生关系,影响教师形象,从而影响教学。

六、影响式激励,让教师成为学生的“偶像”

影响式激励主要表观在教师自身的模范作用上。准确优美的示范是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师的示范动作准确协调、熟练自然、干净利落、优美大方,并具有美的表现力,是体育教学的无声语言,对学生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使学生去模仿、学习的积极性必然会大为提高。同时教师得把握好示范的时机、位置、角度、方向、速度等方面的艺术性,从而使学生对技术动作产生一种强烈的需要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课堂上,如果教师懒懒散散,学生就会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教师严于律己,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学生就会模仿老师,严格要求自己。教师的表率行为,具有很大的感召力,能对学生产生有力的感情激励作用。

激励的根本在于肯定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如能恰如其分地运用激励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他们,热爱他们,注意培养他们的成功感。此外,教师应特别注意经常鼓励学生学习中取得的点滴进步,使无论学习好的学生还是成绩差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进步的快乐,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推动自己自觉努力学习。这样,每一个学生就能在愉悦中不断进步。使学生学到更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达到发展学生体力,增强学生体质的教学目的。

2.品质课堂活力教学的心得 篇二

一、课堂教学的困境与分析

1.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压抑,大多数学生不想上课,甚至害怕上课

如何让学生留恋课堂,笔者认为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喜欢他们、肯定他们、善待他们; 让学生体验到课堂生活是轻松愉悦的,是美好幸福的,是充满希望的,是身心自由的。当然,学生是否喜欢课堂生活受限于许多因素,笔者基于近10年来在小学一线的观察发现,教师对课堂教学心理氛围的忽视是造成课堂气氛压抑的重要因素。

我们无法想象,在下面的课堂生活里,学生如何会爱上学习、爱上文化,学生何以变得宽容、理解与善良,他们怎敢活跃地思考与探究,学生除了害怕、紧张、担心,还有多余的精力去思考、去想象吗!

奇葩事件一:

教师:接下来我要打小孩了,你们几个实习生就出去吧,我不想让你们看到我打小孩的样子。(刚刚开课不足5min,该任课教师突然对我们实习生说了这番话。)

我们一时间很尴尬,不知到底是去还是留。最后,有一位实习生由于帮那位教师改作业就留下来了,其他的实习生无奈地被该任课教师请出教室了。只见,该教师把低于70分以下的近20位学生狠狠地骂了一通,对几个不及格的学生还拳脚相加。

奇葩事件二:

课堂教学中一女孩打了个喷嚏,任课教师很烦躁地说:“打喷嚏干吗,要是谁打喷嚏就滚到厕所里打。”那个女生顿时低下头,眼泪几乎掉下来了。而其他学生吓得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本来以为这件事情就这样结束了,出人意料的是,那位教师竟然拧着这个学生的耳朵要把她拽到讲台前,这名学生不愿意去,教师就直接从位置上把她拖到了讲台前,说,“有本事你就再打几个喷嚏给我们看!”那位学生怕的哪里还能打出喷嚏呢,那位教师就拿着教杆狠狠地抽打这位同学的腰。发泄了一会后,教师非常专横地说:“把书翻到第87页,先检查一下作业完成情况……

夸美纽斯曾说:“学校是儿童心灵的屠宰场”乃是极为逼真的描绘。[1]

近10年来,笔者每年都会在小学现场连续观察两周,诸如此类的体罚,还有看不见的心灵施暴(国外一些专家称为“看不见的灾难”)几乎是课堂教学的常态。大多数教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对小学生的责骂、诅咒、谴责、挑刺、威胁、恐吓、压迫、限制等反教育行为。在这种害怕、焦虑、恐惧、担心、紧张的心理氛围中,学生不仅身心受到影响,而且道德也会遭受损害。学生不仅会对教师失去兴趣,也会对教师所承担的学科失去兴趣。因为没有一个学生会向一个自己害怕的人学习。

儿童生来具有各种本能和反射,环境会影响其习惯的形成,从而形成多种多样的品格。所以,亲爱的教师们,让我们留心自身的言行吧,因为每一次毫无理智的辱骂与体罚对于儿童来说都充满着太多的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危害。我们都知道,儿童发展时期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道德的营养不良和精神的中毒对人的心灵的危害正如身体的营养不良对身体健康的危害一样。所以,教师应当注意自身为学生所营造的心理氛围,这对于教师来说乃是一个必须担当的问题。

必须为儿童设置一个适当的心理氛围,这是一个绝对迫切的需要。我们这样做,将为人类完成一项巨大的工作。儿童不能在复杂的成人世界中过着一种自然的生活;成人通过他的不断的监督、无休止地教训和专横的态度,扰乱和阻挠儿童的发展。[2]儿童心灵深处所萌发的一切善良美好的力量都会被窒息。所以,让我们抛弃压抑、管制与专横的非人性的意识,让我们为自身与儿童重建舒适、自由、轻松与充满希望的心理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我们真诚地、小心谨慎地观察着儿童,具体且适宜地帮助儿童,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我们值得珍惜的地方,每一个孩子都值得我们用心呵护。

2.教师依然照本宣科,教学文化性严重缺失

课堂教学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现成知识的场所,也不是照本宣科的工厂。[3]课堂教学是一种生活, 是一种文化的启迪,教师所应该教的绝不是教科书上的那一点点知识,而是借助教科书的主题或专题分享更多文化,分享彼此的经历、资源、生活,分享彼此的视野去启迪每个人,去追求自己的更好的文化境界。

首先和教师分享一节以“素数与合数”为内容的课堂教学。

师:什么是素数、合数?(学生们开始照着教科书或课课通开始回答。)

师:下面哪些数(即27,30,48,65,102,147,345)是5的倍数,2的倍数,3的倍数?

学生活动:教师点名请学生起来回答。

师:好,下面看补充习题第1题,写出1~20中的素数。

学生活动:在作业本上按要求写。(有些同学开始翻阅课课通,期待从课课通上直接找答案。)

师:第2题,指出1,3,5,9,51,59,57中的素数与合数?

学生活动:师点名请个别学生回答。

师:第3题,50以内的数中素数。

学生活动:教师请4名学生到黑板上写,其他学生在作业本上写。

……

就这样,教师按着教科书与补充习题册中题目的顺序领着学生机械、重复性地做题。笔者发现本节课的知识点是教科书80~82页上的内容,在教科书82页的后半部分编者为小朋友们分享了一份很有价值的资源———“你知道吗”,这部分介绍的是“哥德巴赫猜想”,以及陈景润先生在这个问题上所取得的令世界瞩目的成果。但教师忽略了这份营养,教师的课程资源与学科教学知识非常贫瘠,缺失研究与拓展教科书的意识,学科课程文化意识与文化性教学观严重缺失。笔者询问身边的小朋友才知道,他们的数学教师对这种有文化性的文本内容(即数学教科书中的“你知道吗”)从来没有提及过。这位小朋友很好奇地对我说:“阿姨,这还要讲吗,这不要做,考试又不考的,不要讲的。”笔者非常忧心地感受到,我们的孩子已经在狭隘的“考什么讲什么”的课堂文化意识中形成了非常狭窄的学习观。

许多数学教师不仅自己不去研究教材中“你知道吗”等重要的数学文化,而且错误地告诉学生“这部分不需要学,因为考试不考”。事实上,教师若能够重视数学教科书中“你知道吗”这部分知识点的话,课堂教学就会有文化的深度,学生的数学文化也会逐步生成。

基于对数学课程文化性的思考,我们数学系的一位善于思考的学生在实习现场发现,学生不喜欢上数学习题课。基于对课程的认识,笔者建议数学系的实习生们可以基于某一单元的具体知识点,在研究数学教科书的基础上,为学生拓展一些教科书之外的相关的趣味数学,以此来丰富习题课资源,促使学生参与到复习巩固与思考的活动中。

这位在二年级实习的学生在一节习题课教案中补充了如下资源。[4]

运算符号叙家谱:一天,+、-、×、÷、=自报家门,叙起家谱来,比一比谁的年龄最大。“+”与“-” 首先抢着说:“我们是15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创造的,他说在横线上加一竖标示增加,从加号上减去一竖就是减少,现在我们差不多已经有500岁了。”

“×”晃了晃身子说:我是17世纪英国数学家欧德莱最先使用的,后来人们认识到“×”是另一种增加的方法,于是把加号斜过来标示。所以,我的年龄从那时算起来,快要有400岁了。

“÷”踩着一只轮滑,一边保持着身体平衡,一边眨着一只独眼说:“我是18世纪瑞士人哈纳发明的。 他认为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最能标示除法分解的含义。你们看我这下面踏的滑轮和上面的眼睛就是两个圆点。看来,我最年轻,只有200岁。”

“=”飘到大家的面前说:“我是16世纪英国学者列科尔德创造的。他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两条平行且相等的直线段更相同的了。因此,用‘=’表述相等关系,我的年龄也将近400岁了。”

同学们,从+、-、×、÷和=的谈话中,你们是不是已经知道了它们产生的时间和理由,按它们的年龄顺序,排一排谁是大哥、谁是小弟吧。

这位实习生拿着这份非常满意的教学准备资料与指导教师(原班级的数学教师)进行课前交流,没想到数学教师竟然这么说:“你不要搞这些花样,他们(指小学生)能把教科书学会就不错了,再说了,考试也不考这些的,你白费力了……”

二、思考与行动——超越课堂教学困境的可能性路径

笔者带着美好的教育思想进入小学课堂,却被压抑、担忧、困惑、失落甚至绝望的感觉时时困扰,还不得不让人追问:如此恐惧、压抑、单调、无聊、机械、重复的校园生活怎样会使学生感兴趣、乐学,一线教师到底能否超越照本宣科、随意应付、体罚羞辱等不良的职业态度,何以实现卓越的课堂教学。

1.避免或消除学生的恐惧感,为自身与学生创造心境

愉快心境能催人奋进,这是绝对 的。德国诗人 让 · 保尔说:“快乐为儿 童打开了 探索宇宙 的大门……并使所有人犹如早晨的太阳冉冉上升。”[5]

德国著名教育哲学家O·F·博尔诺夫(Otto Friedrich Bollnow,1903—1991)认为,如果要在更广泛的人生范围内正确理解教育问题,那么了解一般人对教育得以实现的人类环境产生的心境,以及有关人(无论是受教育的儿童还是作为教育者的成人)在其中产生的直觉具有极大的意义。因为,事实证明, 教育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生活环境中一定的内部气氛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一定的情感态度。[5]

每每提及课堂氛围,笔者总会温暖地再现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的一个场景:

影片中,马修教师的音乐合唱团实验之初,马修老师让孩子们试唱一些歌曲,以便了解孩子的音质与声部等。当马修老师叫到那个年龄比较小、沉闷寡言的小男孩佩皮诺时———

马修:佩皮诺?

佩皮诺:我一首歌也不会唱。

马修:没关系,我会教你。同时,我委任你为合唱团的副指挥。

从此,这个可爱的沉默的小男孩每次都会被马修老师抱到自己的身边,他或坐在讲桌上,或坐在老师身旁的凳子上,脸上洋溢着轻松与安全,时不时地跟着音乐节奏做些摇头、点头之类的简单律动。一词一曲,一摇一晃,慢慢地,佩皮诺胆怯的脸上露出了轻松,其他孩子们脸上也现出了对自己的信任。就这样,在宁静温暖的“没关系,我会教你”的氛围里,马修老师被孩子们所接受,敌意渐渐地从孩子们的眼中消逝,马修老师与那群“问题学生”的课堂生活逐渐轻松活泼、彼此接纳与信任、幸福中饱含着对明天的满满的美好的期待。在马修老师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中,那群“池塘底下的孩子们”感受到了自由与自信,最终在积极的自动的努力中见到了各自的崭新的世界。

儿童对心理环境的需要比对食物的需要更为强烈。如果我们为儿童创设一份安全的、适宜的、轻松的、自由的心理氛围,那些看似沉闷、呆滞、绝望的孩子会立刻变成愉快的工作者。当我们培养出从恐惧、压抑和反抗的或者受阻挠的本能解放出来的年轻一代的时候,我们将能自由地和完全地把知识世界向他们开放,重要的是,他们会养成一种冒险和自由的精神,会体验到一种走上充满力量的航道的自信感。在无畏的自由气氛中教育出来的一代人,和仍然不得不在与恐惧做斗争的我们比起来,将有更为广阔和更为可能的希望。[2]

2.树立文化性课程观与教学观,把学科文化送给学生

教师应建立起学科教学文化意识,这是教师职业的神圣所在。具备学科教学文化意识的教师,在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时,就不是照本宣科,就不会照葫芦画瓢,也不是僵硬地按照规定的跑道去奔跑,而是以整合、拓宽的文化性思维思考教学设计,同时又关注学生的相关文化背景与生活经验,研究教学内容的价值。咱们不妨借助一件被笔者称为奇葩事件的课堂情景来追问一下:我的课堂教学是否触动了自己,如果连自己都无法打动,何以去吸引学生呢。

(早读课上)数学课代表站在讲台上,按照数学书的顺序带领学生读数学教科书。

“第1题,计算下面各题,并应用乘法交换律进行验算。78×46=3 588,验算:46×78=3 588。65× 39=2 535,验算:39×65=2 535……”

30min的早读课,学生就这样在课代表的引领下从第1题读到第20题。(注:该校每周都有两节数学早读课)

笔者的困惑:有必要开设数学早读课吗?数学早读课可以、应当读什么?

笔者认为,也许不必纠结于是否要开设数学早读课,但应当思考的是:到底数学课意味着什么,至少,数学课绝不仅仅是教或者学数学教科书。例如,我国知名数学学者、著名科普作家李毓佩教授的《数学王国历险记》《数学神探006》《数学智斗记》《数学动物园》《数学司令》《数学大世界》《数学历险故事》 《数学侦探故事》《数学童话集》等等卓越书籍都应当是数学课程的重要学习资源,数学教师有责任为学生分享。如若开设数学早读课,是否可以与学生分享并享受李毓佩教授的这些幽默、形象、生动与丰富的数学系列故事呢!一位非常喜欢李毓佩的四年级小朋友曾对我说:“他的书让人忍不住地继续读下去,他太厉害,我甚至不知道他是在写故事还是在写数学,他都把数学带入故事中”。但遗憾的是,许多数学教师也许真的不知道李毓佩先生,更别说李毓佩先生的诸多迷人的数学故事了。这也说明,我们许多教师的课程资源相对贫乏,学科教学知识贫瘠,课程文化意识严重缺失。

笔者曾经与这位有着广泛数学文化阅读(注:这位四年级的小朋友看了韩国四个系列的数学漫话故事书共48本,日本数学漫话书共计12本,中国知名数学科普学者李毓佩教授的数学系列故事书共12本,中国吴庆芳先生主编的《数学读本》共12册等。)的小姑娘(Cathy)进行过简单的交流:

笔者:你为什么那么喜欢数学?

Cathy:因为数学特别好玩,那些数学书特别有趣。

笔者:你看了那么多的数学书,对你学习数学有什么帮助?

Cathy:感觉数学很有趣,有那么多知识要探究。不像一般同学所感觉的那样枯燥无味。

笔者:有哪些要探究啊?

Cathy:几何、方程、幻方、排列啊,还有好多数学未被发现呢!反正数学很好玩的。

在丰富的文化土壤中,每个儿童都会感受到各学科的魅力、生动、风趣与迷人的风景。像这样的学生早已走出教科书的方寸之地了,他们已经站在文化的高度去理解数学、分析数学、享受数学,他们可以轻松、愉悦地玩转各种数学试卷,当然,他们也许早已把考试当成了一种探究的幸福之旅,享受其中。

因为文化,所以好玩;因为文化,所以乐意探究;因为文化,所以享受学习;因为文化,学生不仅学的幸福与有效,还会在学习这条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三、结语:问题在哪里,希望就在哪里

文中所列举的课堂教学的气氛与文化性的问题,从根本上说,也是教师教学观念的问题。笔者以一名教师与教育研究者的双重身份来看,问题在哪里,希望就在哪里。正所谓成长贵在问题意识。里尔克告诫年轻人,对于一切解不开的疑难,要多多忍耐,设法去喜爱这些问题本身,如同喜爱那些锁着的房屋。重要的是,您要喜欢这些问题,并在生活中去亲历这些问题。或许渐渐地,在不知不觉中,或在将来的某一天,您就生活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中了。[6]

笔者认为,教师个体完全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中树立如下教育观念,尝试着去喜欢并持续思考与研究课堂教学的心理氛围与教学的文化性问题。

1.营造民主、自由、关心、尊重、信任与充满希望的课堂气氛

遇上好教师不仅是孩子的福分,甚至也是一个家族的福分。如果我们有这样的福分,我们一生都会有很好的方向感和一种可以汲取的并能最后转化为自我提醒、自我督促的力量,我们的生命会始终围浸在人性的光泽之中。[7]马克斯·范梅南说:“爱和关心(love and care)、希望和信任(hope and trust)、责任感(responsibility)是教育的根本条件。”假如一个教师不是怀着爱、信任、希望和责任感在与孩子相处的话,他的行为与行动对孩子们而言是否具有教育的力量和 价值呢?[8]教师不妨用心体会如下这些 理念。

(1)教育者对学生的教育爱(pedagogical love)成了教育关系发展的先决条件。[8]当教师展示他们对学生的关心与帮助时,以一种亲切的方式教学时,学生会做得更好。

(2)希望指的是那些给了我们对孩子的发展的各种可能性的耐心和忍耐、信念和信任。体验到我们的信任的孩子由此而受到激励,对自己充满了信任。信任激发了信任,信任的希望激发了孩子,使他们能够对自己的前途和发展充满自信。信任的希望是我们的自信,不管我们的自信可能会受到多少次失望的检验,我们始终相信孩子会向我们展示他们将如何生活。[8]

也许,下面的故事可以给我们某些启迪:

杰逊是一个沉闷的小伙子。当他走进教室时,总像走错了地方,好像课堂教学中发生的一切都与他无关。英语教师依然非常喜欢杰逊,她十分小心地将杰逊引入课堂学习中,不时地把微笑与目光送给安静的他,尽量不强迫他做不合他性格的事。有一天,这位英语教师发现杰逊写了一首小诗,她非常骄傲地说:“这首诗写得很好,杰逊,我喜欢它的意境。”杰逊羞涩地说:“我已经写了好一阵了……自从我上您的课开始”。接着,杰逊有点不在意地说,“也许,您可以将它贴起来”。这位教师非常高兴地感受到杰逊已经从内心深处融入课堂学习中了,尽管在行为上好像并不如此。教师把那首小诗贴在了教室的墙上,她注意到杰逊和一个小朋友在一起。他正指着墙上:“那首诗,是我写的。”[8]

有时,教师认识不到我们是怎样影响学生的,我们的影响可能非常微妙。是不是教师送给杰逊的微笑与目光让杰逊有了悄悄的变化?是不是教师把杰逊的诗贴在了墙上所创造的气氛呢?也许这些因素都有,也许还有别的因素。在这位英语教师身上,我们感受到了温暖的爱与善意,感受到了信任的召唤, 感受到了课堂中弥漫的等待、希望与关怀的氛围。杰逊不仅对这位教师有某种信任感,而且愿意做些积极美好的改变。更为重要的是杰逊在这样的课堂里获得了人性的温暖,他感受到了尊严与幸福。

2.用学科文化、教育思想去唤起学生的梦想,让梦想引领他们飞向更高的远方

好课应该是文化的课堂,每个学科都有其自身的文化内涵。课堂教学最终是让学生分享文化并感受文化、生成文化、喜欢文化,让学生获得精神的愉悦、文化视野的开阔,从而逐步优化自身的学习方式、 学习质量,慢慢地形成学习的趣味和自主学习的力量与方向。

下面的这位教师就是笔者所期待的教师的样子———文化分享与文化启蒙的教师。

师:同学们听说过“哥德巴赫猜想”吗?

生:听过。

师:哥德巴赫的猜想是什么呢?

(学生们虽然被问住了,但非常好奇,就开始自由地猜测了。就连那些一直游离于课堂学习之外的学生也从自己的世界中抽开身,参与到“哥德巴赫猜想的内容”的讨论中了。过了约5min,叽叽喳喳的课堂逐渐安静了。)

师:老师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一个人的猜想:

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质数(除去2以外的质数)之和。这个事实被两百多年前的哥德巴赫发现了。

哥德巴赫本来是普鲁士驻俄罗斯的一位公使,他的业余爱好是钻研数学。哥德巴赫和著名数学家欧拉经常通信,讨论数学问题。这种联系达15年之久。

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写信告诉欧拉,说他想发表一个猜想:每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奇质数之和。同年6月30日,欧拉给他回信说:“每个大偶数都是两个奇质数之和,虽然我还不能证明它,但我确信这个论断是完全正确的。”

后来,哥德巴赫根据9=3+3+3,11=3+3+5,27=3+11+13,103=23+37+43,又提出,每一个大于或等于9的奇数,都可以表示为三个奇质数之和……[9]

原本吵闹的课堂顿时安静了下来,学生沉浸在教师生动的叙述中,不时地发出“真的啊”“好奇妙啊” 等赞叹声,甚至还有些学生拿出了纸与笔进行验算。只有文化与思想才能开辟出有吸引力的教学前程, 让学生得到触动、领悟、智慧与探索的好奇心。

3.文化引领激活力机制创新提品质 篇三

【关键词】文化引领打造团队变革形式自主发展

宝应开发区国际学校创建于2010年,是一所崭新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现有教师162人,平均年龄35岁。教师队伍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从乡镇学校选招的成熟教师,他们敬业勤奋,但缺乏研究意识,文化差异较大;二是从师范院校毕业直接招聘到新岗位的年轻教师,她们有知识有朝气有活力,但无工作经历和实践能力。建校六年来,为融合这支队伍,催生教师不断“拔节”,学校在健全各项制度的同时,积极搭建多维平台,努力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创设优质环境和条件,以达到激活潜能、迸发激情、生长智慧、提升品质、促进成长的目的,进而实现学校和谐发展、特色发展的战略目标。

一、 文化引领,让专业发展走向自觉

(一) 价值认同,积蓄动力

刘铁芳博士说:“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核心与关键,乃在于个体教育意识的全面觉醒,即个体是否开始拥有了自己独到的对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理解与觉悟,并把这种觉悟渗透在自己新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从而使得教师个体的日常教育教学实践的思想资源逐渐摆脱外在的常规或者权威性认识,而转向个体自身。”如何实现教师个体意识的全面觉醒,并逐步渗透到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如何让教师逐步摆脱外在的常规、权威性认识而转向个体自身的发展?这是我们校长需要冷静思考的问题。

教师只有形成共同的价值认同,才能驱动积极的自我诉求,发挥主体精神,不断自我挑战,自我加压,自我更新,大胆进行尝试,使自己日臻完善,实现“职业—专业—事业”的自我提升。我们积极吸纳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兼容西方先进文化,着眼学校的未来发展,精心提炼了“博雅”的核心理念,致力孕育“博容世界,雅行天下”的校训和“博纳于微,雅贯于行”的校风,引领师生举止文雅、谈吐儒雅、情趣高雅、气质优雅,努力实现打造“优雅校园、儒雅教师、文雅学生、高雅家庭”的办学目标,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素养的现代公民。在教师中开展了“今天,我们怎样做一位有尊严的教师”“如何提升价值、实现教育的幸福”等专题讨论,充分酝酿,精心策划,将“博纳于微,雅贯于行”的校风渗透到教师的教学教研,激发变革创新的热情,形成价值认同,提升精神境界,积蓄发展动力。

(二) 搭建平台,助推发展

建立长效机制。教师成长既包含内心的生长与提升,也包含制度的推动与促进。我们立足校本,建立机制,精致过程。一方面通过制度文化不断规范人、引导人,制定“名师工程”方案,完善《校本培训实施条例》《骨干教师评选管理办法》《教师读书段位考核细则》,增强教师“追求卓越”的意识与规范;另一方面通过聘请教研员、县内名师为学校骨干教师为导师,通过长期的名师帮带活动机制来锻炼人、激励人。每学期开展3-4次名师指导活动,深入课堂,面对面沟通、手把手指导、心与心契合。与此同时,校内建立名教师帮带机制、师徒结对奖励机制、课题组共同体研究机制、骨干教师考评机制,合力共进,促进教师共同成长。

定位发展坐标。国外学者研究教师的职业生涯都认为会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伯顿提出三阶段说:求生存阶段、调整阶段、成熟阶段。卡茨提出四阶段说:求生存期、巩固期、更新期和成熟期。而休伯曼则提出五阶段说:入职期、稳定期、实验和转变期、平静和保守期、退出教职期。三位学者各自提到的“调整阶段”、“更新期”及“实验和转变期”,实则都强调了教学反思、重塑自身的重要性。为促进教师自主成长,学校指导每位教师制定成长“蓝图”——《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指导每位教师从自身出发,对自我研修、专业引领、互动合作、任务推动等方面作了专业规划,明确每年争创目标,引导教师积极追求新目标,努力实现新发展,为教师专业成长架好“支点”。根据教师的现有状况,制定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大工程”:青年教师“强基、脱颖工程”,骨干教师“拔尖、提升工程”,名师“领雁、示范工程”。青年教师“强基、脱颖工程”:要求每位青年教师在结拜师傅的指导下每个月做到“四个一”:阅读一本教育教学名著;写一篇读书笔记或读书随笔;上一节汇报课;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骨干教师“拔尖提升工程”:要求每位骨干教师积极发挥示范辐射作用,示范教学有创意,课题研究有实效,教学反思有质量,期末考核有档次。名师“领雁、示范工程”:成立了“特级教师和名师工作室”,负责指导教师专业成长及教科研工作,领衔课题研究,把脉教学现状,示范课堂教学,推荐经典书籍,分享优秀成果,让名师资源的引领渗透在各个方面。

(三) 把握“关键”,激活潜能

有专家指出:优秀教师不是培训出来的。绝大部分优秀教师将关键事件、关键人物和关键书籍列为自己成长的三个法宝。作为一个管理者,应牢记自己的使命,要让更多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就必须为教师们创造一些关键的事件,引荐一些关键的人物,推荐一些关键的书籍。我校一位英语青年教师工作极其认真细心,课上得有板有眼,十分注重家校联系。我发现她是一位可塑之才,便让她外出观摩省教育学会“蓝天杯”赛课活动,接触名师,更新理念,开阔视野。名师的课,激活了她的成长欲望。2012年她在教学设计获得省“蓝天杯”一等奖的基础上,请学科名师指点,看特级教师课堂实录,读教育理论书籍,多方磨课研课,从教育理念到教学环节,从师生互动到教学细节都做了精心准备,终于在省“蓝天杯”竞赛中荣获一等奖。这对我们新建学校的老师来说是一件大事,为了更好激励群体、启迪大家,学校特地举行报告会,让她汇报自己从萌发想法到实践学习、竞赛获奖的心路历程,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学校建校以来,已有10多名中小学学科老师在“蓝天杯”教学竞赛中获得一等奖。

青年教师在职业生涯中总会有种种意外的干扰,对此,我认为必须通过读书去吸纳新的经验,提升自身的敏锐感觉和思考能力,最终形成职业自我。因为有人说:读书能养正气、骨气、才气、锐气。阅读的重要之处正是在于这种价值的引领、文化的积淀和精神的滋养。也只有通过阅读,年轻老师才能在职业生涯中安顿好自己,实现心灵的安宁和富足,找准成长的坐标,心无旁骛地走上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上学期,我们向全校教师隆重推荐《给教师的建议》,让他们带着自己的思考阅读名著,举行多次读书沙龙,畅谈读书心得。教育家朴素的教育思想和富于个性化的教育实践让我们获益匪浅,老师们从不同的角度读出了自己的发现和体悟,语文老师读出了教育家珍视“词”的原因、热爱课外阅读的秘诀;数学老师读懂了教育家对于“练习”的忠告;艺术老师读出了“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科学老师读出了“兴趣、想象”的重要;班主任读懂了关于“爱”的提醒;管理者读明白了如何对教师加强“教育思想”的领导……

二、 打造团队,让专业发展走向共赢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没有完美的人,但有完美的团队。”团队意识是我们这所新建学校发展的基础,而基于问题研究的合作是教师最有效的发展方式。我们引导教师共同分担任务,共享群体智慧,让他们在教育教学、教科研实践中体悟合作之道、体验共享之乐。

点上:强化备课合作。基于“有效研课”的共同愿景,我们把全校教师按照年级学科组成20多个备课组,认真组织“一目三案”式的校本集体备课。“一目三案”就是针对一篇课文或一个专题所制定的“三案”(粗案、通案、个案)的备课形式。一是做好个体“粗案”。充分挖掘个人的潜力,引导教师把重点放在分析教材和开发利用教学资源上,每位老师努力大量占有资料,收集信息。二是磨好主备“通案”。在大家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先由主备人进行教材解读,接着进行教学思路的讲述,突出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再集体研讨教法、学法,再由主备人进行试教,组织同组的老师进行观摩。三是形成各自“个案”。根据听课情况,每位老师作必要的反思,并根据班级及个人实际再次进行个性化的备课,最后进行课堂实施。“一目三案”的集体备课形式的实施,激发了老师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也使团队合作的力量得到了充分的显现。

线上:深化课题合作。基于“科研兴教”的共同愿景,立足课堂,实施大课题覆盖,多学科推进,多层面研究。引导教师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出发,走向群体合作研究,努力把“困惑”变成问题,把“问题”变成“课题”,把“课题”变成“成果”,人人参与,人人研讨,人人提高,使每个教师在合作的研究中找到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学校现有省市县立项课题18个,为把课题研究落到实处,通过两条途径调控课题研究团队的结构:一是让骨干教师自主组建研究团队,如课前预习、留守儿童教育、学习习惯、兴趣培养等微型课题,由教师自主生成发现的课题、形成的研究团队在教科研中心备案,学校给予一定的研究经费;二是实施学校申报的省市县级课题时,由中标的领衔教师组建研究团队,定期完成规定的研究任务,激活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校长和行政领导从组织管理转移到参与、引领、服务上来,充分激活教师研究学习的自主性,促进教师综合素质发展。

面上:优化校际合作。基于“优势互补”的共同愿景,我校与市县名校结对共进,观摩课堂,参与活动,联动发展。我们依据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的通知精神,和邳州市小学实行结对帮扶、对口支教。每学期安排教师借班上课、研课,进行互访交流,开阔视野,增进友情。我们以长三角“千校万师”结对共进为契机,和浙江绍兴市秀水小学、上海市工商附小建成研究共同体,定期开展网络教研活动,上海开放前沿的教育理念、浙江绍兴深厚浓郁的人文气息,给教师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同时也提升教师运用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今后,我们将与港澳台的知名学校乃至国际名校进行合作,加强国际交流,以先进理念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素养的学生。

三、 变革形式,让专业发展走向创新

教师教研要从他律走向自律,根本动力在于教师对专业成长的自身需求。校长要变管理为引领。坚持以放权为特征,以项目为手段,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做好学术导向的引领者,研究性学习的示范者,勇于改革实践的开拓者,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课程领导力,把准学校发展方向,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初步形成如下几种富有成效的校本教研活动方式。

半日教研一段时期,我们开展以提高教师教研素养的“静校教研”活动,每周安排固定的时间,等学生放学后校园静下来,让教师坐下来进行系列教研活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教学业务水平,便于管理,也便于考核。由于我校年轻女教师较多,放学后她们的家务事务较多,静校教研中心静不下来,特别是冬天回家还有安全隐患。我们针对校情师情,进一步解放思想,倾听教师诉求,把每周的教研活动时间进行整合,安排五个工作日中的一个半天,确立“工作即研究,教学即研究”的理念,以学科组为团队,定时定地点按计划进行半日教研,集体备课、听课评课、专题研讨、读书交流等,激活了教师内力,也提高了研究效率。

同课异构在集体备课时,为探讨不同教法所取得的效果,我们倡导“同课异构”。在执教前,我们先对执教者的教案进行审核,一定要是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教法,然后再进行课堂实践。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要求执教的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理念去进行实践,并进行实践的反思,总结得失,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艺。通过同课异构的活动,不仅使教师提升了教育教学的理念,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真正达到了促进教师成长的目的。

博雅讲坛为了利用本校名师及骨干教师的资源,我校启动每周一次的“博雅讲坛”。每次活动前都先确立一个主题,主题的内容为当前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难点话题。参加论坛的形式视内容而定,有时一人,有时多人,坛主必须在活动前备好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做好课件,每次发言的时间不少于20分钟,参与教师就讲述的内容进行现场提问,再由发言人进行现场解答。最后由坛主将各人的观点进行整合,形成研究成果供大家分享。论坛不仅发挥了名师与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提高了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热情,也拉近了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的距离。

专题辩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有争议的观点,如学科课堂教学要不要模式,一线教师要不要写论文,课堂上要不要分层组织教学?为了能把这些问题辩个清楚,论个明白,我校开展了专题辩论活动。我们以为,专题辩论不在于辩论的结果输赢,我们更重视辩论的过程,尤其是辩论前资源整合的准备。专题辩论提高了教师言语表达、信息整合、交际应对等方面的能力,更是思维与智慧的激情碰撞,自信个性与团队精神的比拼演绎,极大地焕发了教师们学习研究与参与激情。

磨课与磨文磨课与磨文是我校教研管理由粗放走向精致过程中生发的一种新形式。磨课团队有老教师,有年轻教师,主体是骨干教师。老教师从经验方面谈思路与学法,青年教师从教材方面谈氛围与创意,骨干教师从过程方面谈细节与技巧,更多的是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比较与打磨。磨课的过程,既有整体框架的构思,亦有精彩细节的揣摩。课例在一次次的试教和打磨中走向精致、走向完美。磨文有两种形式,一是将推荐优秀教育教学论文,供大家学习欣赏,学习先进的理念与思想,学习鲜活的理论与案例,学习精辟的观点与缜密的论证,学习独到的视角与巧妙的构思……二是将教师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进行展示,然后就文章进行剖析,从选题、内容、论点、论据、文采等方面进行解读,肯定优点,提出修改意见。

4.凝聚办学活力 提升办学品质 篇四

------全国田家炳中学校长教学管理领导力培训班圆满落幕

在田家炳基金会的鼎力帮助之下,“全国田家炳中学校长教学管理领导力培训班”于2013年11月18日至29日,在我校圆满落幕。

作为全国167所田家炳中学之一的上海田家炳中学,办学十余年来,在学校党政领 导班子“精诚团结、务实创新”的领导理念指引下,在学校教学管理领导力方面也形成了特色,具备了一定的经验。学校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教学效益,在上海市也取得了一定的社会知名度。在践行田家炳学先生捐资助学的理念上更得到了田家炳基金会的高度认可。

如今,分布在全国30多个省市区的167所田家炳中学,在田家炳先生精神的感召之下,都努力将各自的学校办成有特点、高效益的学校。为增强全国各地田家炳中学校长教学管理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丰富专业知识、开阔管理视野、汲取兄弟学校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提升各校教育教学管理效能,打造全国田家炳中学品牌,田家炳基金会委托上海成功教育研究所和上海田家炳中学承办了首届“全国田家炳中学校长教学管理领导力培训班”。

本届培训班学员分别来自四川、重庆、甘肃、湖北、江苏、广东、江西等省区。共有校长、副校长、教学主任40名。培训的核心目标是:

1、通过问题解决与经验推广的思维方式训练,明确分管教学校长的定位,以解决问题为价值取向,发展学员问题解决、经验推广的思维方式,并在活动中交流管理的智能与经验,为学员们在结业后的进一步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推进全国田中的管理与课改。

2、通过校长培训,打造充满学习动力和活力并具教育教学研究氛围的教师群体,以面对不断进步的知识型社会的挑战。

3、营造全国田家炳中学校长之间互相学习交流的氛围,搭建全国田中伙伴合作的平台,创立田中特色品牌,追求共同价值,提高办学实效。

此次培训活动共分两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2013年11月18日至22日在闸北八中参加成功教育的理论与管理实践学习。

期间学员们先后聆听了上海市“教育功臣”、上海市闸北八中校长、特级教师、特级校长、上海市成功教育研究所所长,上海市成功教育管理咨询中心董事长,华东师大、上海师大兼职教授刘京海所做的系列报

告:

1、成功教育的缘起及其基本思想

2、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3、学校常规管理的思考(刘京海、陈婷)

4、教师队伍与学校文化建设

5、校长的定位、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及管理策略

6、成功教育德育改革的实践与思考(沈敏惠)

7、课堂改革——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研究(刘京海)

同时,观摩了七节课有特色的校本课程;5节主题班会课;参加了与该校教师的座谈会;同时参加了长三角名校长高级培训班与刘京海校长就学校管理的经验与问题座谈讨论会。

第二阶段:11月25日------11月29日在上海田家炳中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培训。

主要聆听、学习了如下专家、学者、领导的报告:

1、上海田家炳中学尹丽君校长:教师成长与学校发展

2、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倪闵景处长:上海教育改革形势报告

3、上海田家炳中学庞丽娟书记:上海田家炳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介绍与思考

4、上海市闸北区教师进修学院侯锁生院长:聚焦课堂改进提升教学品质

5、上海田家炳中学副校长刘华:上海田中的教学管理实践

6、上海市共康中学校长唐怀琨薄弱学校信息化建设与教学效益

7、深入田家炳中学课堂,进行了如下课程的观摩交流:

8、观摩了田家炳中学“梦想家”、“科技承载梦想”的主题班会展示课。

9、全国田中校长结合培训学习的内容、体会、收获,完成了“校本实践研究方案设计与撰写”、进行了“校本改进计划”交流。

10、分小组讨论本届培训班的学习体会、完成了基金会的“培训效果问卷调查”

以上丰富多彩而又有实效的活动安排,使得全体学员开阔了眼界,开阔了领导视野,了解了教育改革的前沿信息,为今后在学校管理领导力方面储备了相关的知识。

大家纷纷表示:此次活动安排内容充实,、开阔了学术眼界,提升了思维方式,了解了教育改革的方向,有利于更新管理者的观念;充分感受到了上海田中浓浓的亲情;学习到了上海田中、闸北八中等学校的精细化管理经验,比照自己的学校实际,找到了具体的改进切入点,获得了很多的管理资源;

5.创新教学方法构建活力课堂的论文 篇五

新的课程改革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如何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教学结构,把《英语课程标准》的理念渗透到英语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呢?为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来丰富我的课堂,从中体会到了新课改带来的生机勃勃的中学英语课堂的魅力。

一、新颖的热身导入。

导入环节的好坏对课堂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导入的方法有很多,如故事导入法、谜语导入法、朗诵导入法、实验导入法等。我们老师设计导入语要像说书人那样,“起讲抓得住人”,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学会精心设计导入语,因时、因地的变换方法。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导入新课,都应当在传授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诸方面取得好的效果。做到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言简意赅、有的放矢,尽量给学生审美情趣上的满足。

二、多变的教学方法。

单一、古板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只能让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比如讲conclude这个词,学生们很容易根据发音来记住这个单词怎样写,那么我就交给他们根据词根来记忆更多这样的单词,所以我告诉他们-clude表示结论,结果;con-表示一起,那么“结论、结果放在一起”就表示,“断出、下结论”的意思。

三、开放性的.课堂提问。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课堂提问对指明思维方向、创设思维情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我在讲abeautifulsmile这篇文章时,设计的导入环节whatshouldagoodfriendbe?学生回答friendly,kind,honest,hard-working,clever,helpful等等。不拘一格的答案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的思维,为当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

四、生活化的作业设计。

6.品质课堂活力教学的心得 篇六

一直以来,我们都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上课,毋庸置疑,这是很正常好像也很合理。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延续了很久很久,也确实有它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学习效率以及学生能力等不尽人意。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既然是学习,就应该是在一种轻松、愉快、高效的环境下进行。如果进行一次问卷调查,恐怕不会有几个学生认为课堂学习是快乐幸福的。那么,学生向往的幸福课堂是什么样子的呢?请看以下几段学生写的心里话:

老师讲课生动、有耐心,学生听课也要积极、会思考,两方面“配合”是我对“幸福课堂”的诠释之一。

我所向往的幸福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生机的课堂。

我们都知道,当学生不愿意学的时候,任何东西也教不会。

传统课堂给学生带来了文化知识,但那是比较被动的。每天八小时,干坐着听老师讲,然后再埋头苦干,学生的身心得不到合理健康的滋润和熏陶,学生的才情得不到培养和施展,也就不可能感到快乐幸福。我认为:“幸福课堂”应该是课堂教学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而实现的道路非常之艰难之遥远,或许其中有这样、那样的障碍和理由,但因此而放弃或止步不前、因循守旧,那我们只能永远走老路“强迫”学生学习。

罗z指出:理想的`人应具备理想的品格,包括:活力、勇气、敏感和智慧。他提倡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自主,让他们快乐成长,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这些品格的途径和过程,且这个途径、过程应是师生共同成长,让学生更自信,绽放他们的活力,而不是教师一方的控制和空调的说教。

所以,我们可以也应该在课堂中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权利,改变教师主动讲、学生被劫听的局面,使学生在课堂中不再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充分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如讲:《我的母亲》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欣赏陈红的歌曲《常回家看看》,让他们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体会孝敬父母的感受,听完歌曲后随即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让他们各自谈谈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孝敬父母的,让学生来评评谁最孝敬父母,兴趣来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形成了,再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围绕几个问题展开讨论:

1、胡适是怀着怎样的感情回忆母亲的?请你充满感情的朗诵出来。

2、文中记叙的几件事中,让你最感动的是什么事?为什么?

3、本文写作手法哪一点给你启发?

谈一谈。最后提议让学生给自己的父母写一段话,此时学生已经有了写作的愿望,唯恐自己落后,使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学生有兴趣学习,提高了教学有效性。

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就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中不仅主动地学到知识,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如胆量、魄力、自信、活力、探究、质疑等,使之终生受益。

7.优化课堂教学激发课堂活力 篇七

一、精心设计导入方式, 营造课堂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节课导入得好与坏, 直接影响到该节课的整体质量。在教学中, 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方式, 力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及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营造整堂课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 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经常采取趣味导入的方法, 如在讲“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时, 引用了笑话《少了两千克》:妻子站在秤上高兴地对丈夫说:“亲爱的, 快来看, 我体重少了两千克。”丈夫回答:“亲爱的, 那是因为你还没有化妆。”显然, 这则笑话通过夸张手法说明妻子化妆前后体重竟然相差两千克, 辛辣地讽刺了妻子平时化妆涂抹的脂粉实在是太多了。学生在会心一笑中自然而然地记住了这样的一个哲学道理:做事要注意分寸, 把握适度原则。在一个精心营造的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中, 学生的积极性会被充分调动起来, 主动参与到“教师—学生”的互动教学活动中。

二、适时留下悬念期待, 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开放的、多彩的, 对于任何一项教学内容, 作为教师必须运筹帷幄, 成竹在胸;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 必须随机应变, 教育的智慧与魅力便融化在教育机制之中。适时设计悬念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就是这样的一个教育机制。悬念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唤起学习兴趣, 激发探究知识的欲望。例如, 学到“商品的价值量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时, 有些学生不求甚解, 为此, 我设问:“社会劳动生产率愈高, 商品的价值量反而愈低, 这样, 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是吃亏了吗?”可为什么每一个商品生产者还要竞相提高劳动生产率呢?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 迫切想知道为什么。而我却不慌不忙地对学生说:“同学们很想知道答案吧, 但我不能马上告诉你们, 你们不妨先讨论一下。”正是这一逼人期待的悬念, 激发了学生的强烈的学习动机, 唤起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最终形成了学生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局面。

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可以增强其主人翁意识, 而由教师的单纯讲授变成师生双方的配合表演, 则又能增强教学的主动性、直观性。如在教学“市场交易的灵魂———公平原则”时, 引导学生看漫画———“朦胧价”。然后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揣摩画中“冲突”的起因、经过、结果。稍后, 教师主持“欢迎大家来到梦想剧场, 先招募两位优秀演员……”顿时许多学生跃跃欲试, 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 有两位带着自制的简单道具上场了。“卖瓜了, 卖瓜了……”的吆喝声把大家带入了故事情节。“顾客”悠然自得地吃着“西瓜”, “观众”会心地笑着。到顾客与卖主因“一块二毛”标价起冲突时, 观众又感到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怎么解决?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看到“顾客”与“买主”推推搡搡的样子, 心急的同学已经在说“去告啊, 去告啊”。当最后“顾客”向工商部门投诉, 寻求合理公平解决时, 大家自发地拍起手来, 这一情景又把活跃的课堂气氛推向了顶峰。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新课程理念得到了集中体现, 政治课堂变得鲜活起来。

四、高度重视情感教学, 用真情感染学生

教师要转变以往教学过程中生硬、平铺直叙式的教学语言, 而用彩色、动感的语言融合真挚情感来感染学生, 开启学生感情的门扉, 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从而激发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和主动参与课堂的动机。教师还要设身处地与学生进行心理换位, 想学生之所想, 急学生之所急, 解学生之所疑。如在讲授“人性自私论不符合历史现实”这一框题的内容时, 我对学生讲了有关《泰坦尼克号》幸存者的真实故事, 史密斯夫人回忆说:“当时我的两个孩子已被抱上了救生艇。因为超载, 我不能上了, 出于母爱, 我喊了一声‘让我上船吧, 孩子不能没有妈妈’, 闻听此言, 一位已经坐上此艇的女士离开了座位, 回到了泰坦尼克号上, 并把我推上了小艇。船很快沉没, 那位女士连自己的姓名都没有留下。”里得帕恩也回忆道:“她的丈夫送她上救生艇, 她不愿一人独自活下来, 紧紧地抱住丈夫不放, 万般无奈中, 丈夫一拳把她打昏, 等到醒来, 她已在小艇中……”我相信此时此刻用不着我多说, 同学们都会清楚在普通人身上, 也有无私的举动, 因而懂得“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

五、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在现代政治课教学中, 要把一些抽象的理论, 讲解得较为生动透彻,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以其新鲜、生动的形象, 一扫传统说教式教学导致的沉闷空气, 带给学生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 激活其创造性思维。新课程不仅在内容上大为更新, 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展、时代性较强的新内容, 要求教师要尽快掌握体现时代性特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并应用于教学过程之中, 而且新课程还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一方面, 教材上出现的内容不一定都讲, 另一方面, 教材上较为概要或没有的内容有时要展开或补充, 或针对某些内容开展专题研究小课题研究。而多媒体教学手段为此提供了最为便利的条件和平台, 使枯燥的政治课堂真正鲜活起来。

8.品质课堂活力教学的心得 篇八

一、创设趣味场景,引领学生参与到“活力课堂”的学习中去

在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时对于新课的导入,教师要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生活经验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做好最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创设场景。尽一切办法创设一个趣味情景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奋点,吸引学生注意力使他们高度兴奋地投入到新课知识的学习中去,也让学生从一开始上课就成为“活力课堂”的主人,参与到“活力课堂”的学习中去。

如学生在初接触电学知识,学习《电荷》这节新课时,教师可以结合物理课本“捋塑料细绳束,越捋散开得越厉害”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演示的过程及实验现象,然后通过设置问题、思考讨论,引入到《电荷》这节新课的学习中去。当然同样一节新课的导入,根据日常中的一些生活实际现象也可以创设不同的情景,结合自己的教法对《电荷》这节新课的情景导入设计,就会显得很有创意:用摩擦过毛皮的橡胶棒靠近细细的水流,发现水流被吸引过来,跟着橡胶棒移动。这样的情景创设,新颖、有趣,既能激发学生对《电学》知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又符合新课标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教师的激情引领、师生的积极互动,是“活力课堂,高效教学”开展的有力抓手

课堂上师生互动主要通过师生间交流、学生间交流的形式体现。师生间、学生间的对话应该是思想火花的碰撞、心灵的交流、情景的交融,教师在互动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指导,学生在互动中对自己的知识进行改进或创新并形成规律。这样的课堂才会有活力、教学才会达到高效。

首先,渐进式的课堂设计,能促进师生积极互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内容要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创设悬念。其次,课堂上老师的激情引领,也会促进师生的互动。教师的讲课是否能吸引学生,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去,真正成为活力课堂的主人,与教师讲课时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再次,精心设计教学语言,推进师生积极互动。一个表演出色的演员,可以博得观众热烈的喝彩;而在三尺讲台上,一个充满活力、语言感染力强、语言风趣幽默、讲解生动的教师,讲课时同样也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中创设学生竞赛活动,推进“活力课堂,高效教学”的开展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备课环节时,对一些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应当设计一些“让学生试手”的知识竞赛或游戏活动,这不但可以及时检查学生学习、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增强学生学习物理新知识、参与物理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从竞赛活动中获得自信和成功感,也能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忱,从而实现“活力课堂,高效教学”的开展。

如一位老师讲授《压强》知识,学习完增大、减少压强的方法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比赛活动:请各小组(共四小组)各派一位同学上台比赛,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要增大你对地面的压强,可以采取什么方法?各位参赛学生马上展示各自的答案:有的学生立即抱起桌上的一堆书本,有的学生当即单脚站立,甚至有位大个子学生抱起前排的另一位学生并抬起一条腿来单脚站立……当即全班学生哗然,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这个游戏活动的设计、开展相当成功,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竞赛活动中巩固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适当设计一些竞赛活动,可以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多媒体的合理运用,进一步促进物理课堂教学的高效

初中物理新课标倡导教师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改变仅靠课本开展物理教学活动的做法。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重视网络课程资源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和作用,全力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

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以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课件中设计合理、精练的文字,这对大容量的实验探究课及习题讲评课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既争取了时间,也让学生直观地领悟到某些语言难以表达和理解的概念和现象。课件中适当插入一些配音和flash动画,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很好地辅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增强学习兴趣。

9.品质课堂活力教学的心得 篇九

夸美纽斯说:“„„假如没有一个学生违背本人的意志,被迫去学习任何学科,我们就不会有发生厌恶和智力受到抑制的情形了,每一个人都会顺着他的自然的倾向去发展。”这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谋而合。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提高技能和形成思想观念的主渠道。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以最少的时间获得学生的最大进步与发展,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重要途径。有效教学在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众所周知,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师说生听”变成了“畅所欲言”,“课堂练习”变成了“自由活动”。“师说生听”变成了“合作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但是,静心反思,我们却清醒地认识到:在表面热闹活跃的背后,折射出却是放任与浮躁,我们的课堂教学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却丢失了极为宝贵的东西——“有效性”;越来越多的教师提出这样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以下,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激发兴趣,增强课堂效率。

“有效教学”主要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时间、精力、努力),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带来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在教学的同时,调动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才能挖掘学习潜力,促进智慧更加有效地发展。

二、灵活运用,选择适当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好的教学方法,但教无定法,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只有灵活机动地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好、最优地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根据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 根据学生实际选择适合的方法,在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是“教学之本”。教师选用教学方法时应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基础、个性差异都是教师要考虑的因素。自学能力强的班级可以采用自学法、尝试法;基础相对较低的班级则可以采用实际操作、设疑法等。并且同一个班级中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也要运用不同方法。如好动、爱说的学生适宜用讨论法;不善于表达,喜静的学生就适宜用发现法、自学法。只有关注学生,“备”学生,才能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效率。

三、建构完整有效的知识体系。

引导学生建立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体系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也是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习效果,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四、突出重点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教师要抓住教材中本质的、主要的东西,对其进行加工处理,然后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出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方面上去,同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对于课本中相对次要或起辅助作用的教学内容,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以适应教学的需要,提高教学效率,发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是有效教学的重点。

五、培养习惯,提高参与自觉性。

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习惯,主动参与活动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发言、认真倾听的习惯;培养学生自觉修正、主动构建认知结构的习惯;这些习惯的养成能促进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10.改变教学模式,焕发课堂青春活力 篇十

山东省安丘市兴安街道城北小学高香征

随着21世纪的来临,人类社会悄然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时代迫切需要每个人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生存。古人云:“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教是为了不教”,无论古人所云的“渔”还是叶老提出的“教”,都是强调学习方法的传授比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过程性、体验性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过去单一的接受、记忆、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自能学习的习惯,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是教学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解放孩子,教给学生自能学习的方法。

要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成为学习的主人,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自能学习的方法,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新课程标准》中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的提出较之以往的课程改革是全新的理念,是新课标的精髓。全堂共议、同桌相商、小组切磋的讨论方式,课堂内的群体合作研究,以及敢于质疑、大胆猜想的学习精神,都是这种学习方式的具体体现,教师应积极贯彻落实。在学习方法的具体指导上,我们要力求做到:解放孩子的大脑,使他们敢想会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们会观察;解放孩子的嘴,使他们会说;解放孩子的手,使他们会做。真正把孩子当作学习的主角,学习才会成功。《拔苗助长》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对当中的一些故事情节以及蕴涵的寓意我们已觉得不容置疑。但在教学时,我们班上的学生却提出了疑问:“老师,书上的插图错了。禾苗应种在水里,书上的插图画的是土。”“老师,禾苗生长在水里,那个人将禾苗拔高了一截,回去后告诉家人,家人马上跑到田里看,课文中写‘禾苗都枯死了’,禾苗不可能这么快枯死的,应该改成‘枯萎’更好。”“种田人看起来年纪很大了,他怎么可能会干这么蠢的事呢?”这些,不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吗?再如学习生字时,我常常让小组同学合作学习,互相检查,互相帮助,尤其要关注学困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这样,不仅解决了由于学生班额大教师无暇

及时检查的难题,还让学生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勇于展示,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

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的限度。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和老师、同学展开讨论;为学生提供参与机会,让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学生如何去学设计。“展示”已成为现代课堂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也成为现代课堂教学创新的一个重要标志。特别是“小组合作展示”已成为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实施目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成为衡量教与学方式是否转变的一个重要凭据。从一定意义讲,“小组合作展示”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发展的好坏。例如,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我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西沙群岛的图片和资料,课堂上,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展示时,学生借助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和图片汇报自己的预习成果,就汇报得有声有色,非常精彩,有的小组还引用了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对西沙群岛进行了总结、勾勒出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为课文的学习扫除了好多障碍。“小组合作展示”带来的变化非常明显,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了,特别是中下层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说话有条理、有层次性、逻辑性,说话的声音也大了,学生还学会了与同伴合作,学会欣赏同伴,认可同伴了;从长远来看,学生的自学能力将会在不同层次学生身上体现明显,学生学会了学习,学会思考,为进入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充分自主,给予学生自能学习的时间

教师要意识到课堂是学生收获知识的阵地,课堂是学生提高能力的殿堂,课堂是学生生命得以体现和精神得以丰富的乐园。学生离不开课堂这个阵地,课堂是他们成长的摇篮,是他们求知求思的地方,使他们走向未来的起点。教师要把属于学生的时间更多的留给学生,把讲的机会,做的机会,思的机会,问的机会还给学生,全面构建服务于学生,满足学生需要的有效课堂。教学时要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体验、去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一定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维活动时间和空间,做到学生能叙述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操作的教师不示范,学生能提问的教师不先问,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由学生自己跳起来“摘果子”,使他们的智力、能力在自主参与过程中

得到发展和提高。《丁丁冬冬学识字

(一)》中的“看图识字”集中展示了天安门、天坛、故宫、长城等首都著名建筑图片,要求学生认识建筑以及有关的字词。课前,我了解到班上有一部分学生到过北京,为此,我在上此课的前几天就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北京的图片资料,写好导游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当小导游,为大家介绍北京。令我惊讶的是,学生比我想象的要出色许多,他们纷纷展示了自己的成果,图片琳琅满目,导游词异彩纷呈。这样设计,虽然我无法按预定的教学时间完成教学,但学生的综合素质却得到了提高。

四、积极参与,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使学生在宽松、和谐、民主、愉悦的环境下学习,有利于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一个被动的知识信息接受者。首先,教师要尊重、热爱、信赖每一位学生,以平等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让每位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其次要发扬学生间的平等互助精神,避免绩优生产生优越感,看不起后进生,后进生产生自卑感现象。训练学生做到肯定他人优点,再发表自己观点。使每位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尊重的,从而产生成功感和愉悦感,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整学习心态。

五、自我评价,成就孩子成长的幸福

评价激励是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的手段。特别是自我评价,它体现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肯定。通过学生自我评价能形成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的氛围,可以鼓励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城北小学的“星卡评价”管理机制,以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目标过级激励卡”为过程标志,以学生、老师喜欢的各种明星头衔为呈现结果,鼓舞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班级、教师的凝聚力。如学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后,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评价:1.这节课我知道了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2.我了解了雷锋叔叔是一个怎样的人;3.我倡议我们要向雷锋叔叔学习;4.我懂得了我们要做“小雷锋”;5.和同学合作学习,学习真快乐;6.我在课堂上积极思考问题,但不敢说,今后我要大胆发言;7.我建议老师每一节课都能面带笑容为我们上课„„课上勇于发言的,说出自己收获的,总结学习方法的,表达自己情感体验的„„只要发言有一定价值,均给予星卡奖励,这样学生通过谈收获、谈体会、谈建议„„及时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作为教师应当把爱心献予学生,把读书、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把学习方法传于学生,给学生最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广阔的合作探究空间,让课堂成为学生乐于参与的沃土,智慧生成的舞台,思维碰撞的天地,让课堂成为师生生命的体验,闪现着最真实的人生活力,流淌着最精彩的生命激情,让自能学习成为课堂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让每一堂课都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1.品质课堂活力教学的心得 篇十一

关键词:情境教学; 生物课堂; 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071-00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首先从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入手。那么,根据目前新课程理念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该如何创设良好的生物教学情境呢?

一、创设语言情景,增强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课堂刚开始,学生的思维力往往沉浸在上节课所学的内容中,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用生动富有感情的语言进行叙述,联系生活实际和课堂教学内容,可以用诗句也可以用谜语,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我们生物课堂上来。例如,可以用谚语“朵朵葵花向太阳”作为植物向光性的内容创设情境,可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作为创设生物“环境影响生物”的教学情境,可以通过“麻屋子、红帐子,里面坐个白胖子”的谜语作为花生果实的结构创设情境等等,以引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想象力。

二、创设问题情景,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力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生物学是联系生活实际的自然科学,每一节新课时,通过创设问题悬念、新奇的教学情境,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燃起他们对知识追求的热情,驱使他们积极思考,让学生自己提出有关本节知识学生想知道的问题,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和探究,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高,气氛就活跃,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有良好的开端。

三、创设实验情境,引导学生动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主的一门自然科学,实验是研究生物学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是学生学好生物学的关键。用实验方法创设情境,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验技能,而且培养学生仔细认真观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思考怎样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例如:在研究藻类植物的结构特点时,我们准备好水绵、海带、紫菜、杨树叶片等实验原料,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先用水绵制作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清晰地看到水绵多个相连的长筒状细胞,认识它是多细胞生物,又观察到带状叶绿体呈螺旋状排列,然后对比杨树的叶片,认识到藻类植物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有叶状体,没有真正的根茎叶,学生在实验活动中获取知识,增强了学生学习主动性。

四、创设活动情境,化难为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人体的发育期起点是受精卵,受精卵的细胞经过分裂和分化形成具有不同形态的细胞群构成组织,人体共有神经组织、结缔组织、上皮组织、肌肉组织。在讲述神经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时,神经元细胞具有的特殊形状与其接受信息和传递信息的功能是相适应的。为了突破难点,创设活动情境,我对着坐在前排学生的耳朵小声说:“你真棒!”让学生小声向下一位依次传递,最后我问坐在后排的学生,老师说了什么,学生回答:“你真棒!”学生分析后明白,在这个活动中,每一位学生都相当于一个神经细胞,他们在传递着信息,从而自然理解了神经细胞具有突起的特殊形状是与接受信息传递信息的功能相适应的。

五、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比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能力

运用生物探究实验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通过动手亲自操作,用眼亲自观察,在比较中获取知识。这样既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又能培养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种子的结构及萌发》一节课时,课前一周分发给学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不告诉学生怎样播种,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堂上,学生带着自己播种的萌发的,没有萌发的种子,进行观察、讨论、比较,既获得了有关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足够的空气。又获得了有关种子萌发的内部条件:种子必需有完整的、活的胚。同时学生利用手中的已经萌发长成小苗的菜豆芽,在对比中认识了种子的胚根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六、创设图形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构建空间知识的思维能力

美国数学家蒂恩说:“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图形,那么,思想就整体地把握了问题,并能创造性地思索问题的解法。”在生物教学中,如果我们从特定的图形入手,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从图形发现问题,并思考如何解决问题,那么学生就会带着问题和兴趣,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去探究生物学的奥秘。生物学体现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图形在生物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七、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多角度获取信息的能力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核心,它将图示、声音、动画、视频影像等多种形式有机地融为一体,实现了有声可听,有过程可视。比如,七年级下册讲述《血液循环》《尿的形成和排出》《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呼吸的过程》《消化系统的组成及消化吸收》《眼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等视频课件,使创设的生物课堂教学情境更加丰富多彩,使生物教学更加形象化。以生动形象的视听效果,模拟再现一些生物体的结构,生理活动的过程,将瞬息即逝的短暂过程或现象延缓、拉长、重现,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不但使生物体的结构非常鲜明形象,而且可以无限地延伸学生的各种感官,拓宽感受的时空领域。

总之,多年来,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课型,我们在教研时,尽量挖掘该课型所能创设的教学情境,让我们在每一堂课中都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在共同探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力争使每一节课都能成为学生喜爱,师生共同受益的优质课。

12.品质课堂活力教学的心得 篇十二

一、教师思想的开放——课堂开放的前提

美国教育家T.J伯根说:“一个人要成为优秀的教师, 那他必须是一个具有创造力, 向前看的人, 一个进步并且富有新思想的人。”开放性语文教学首先需要教师教学思想的开放,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 教师处于主体地位, 教师的指令就是圣旨, 学生在整个教学中处于从属地位, 教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思维, 教师的认知结果代替了学生的认知结果, 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教师角色必须实现彻底的改变, 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 不再扮演“传授者”的角色, 而是平等中的首席, 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发展的促进者, 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欣赏每一位学生, 鼓励每一位学生, 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提供有关知识范围, 讨论疑难问题。教师不仅要走下讲台, 还应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 让课堂成为师生共有的舞台, 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阵地, 这样, 学生才能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学生主体, 教师主导”的教学结构也才能最终形成。

二、语文教学呼唤开放性的教学方式

1. 教学理念的开放。

中小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已有一定的基础, 一些基本词汇能够理解, 能够运用, 也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 可老师却不放心, 反复要求背解释。背了解释学生就能理解了吗?未必, 因为大部分词语的实际运用比词语本身还繁杂, 还难以掌握, 而且我们背的多是词语固定的直接意义, 词语的联想意义则是丰富多样的。学习词语, 始于理解, 止于运用, 如此花精力的解释上实在是一种浪费。我们将学生的语言基础估计得过低, 学生学习母语的环境无所不在, 可以说, 学生是泡在语言的海里学语文。书面资料、亲身经历、探索周围世界及各种交际交流, 甚至年龄的增长也会影响语文的学习, 而基层语文教学一直不太重视利用多种途径教学生学语文, 把课堂教学的作用估计得过高。因此, 语文教学只是守住课堂这块阵地还远远不够, 还需要教知识、教技能, 同时也是一种心性陶冶,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应比其他学科个性化一些, 因此更应落实开放的理念。

2. 教学环境的开放。

教学环境开放, 主要是创设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 改变传统学习方式, 建立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敢于求新求异, 大胆发表意见, 从而激发起创新意识。因此, 教师要改变传统师道尊严的观念, 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与学生促膝谈心, 诱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 让微笑走进课堂, 用平等的口吻与学生对话, 展开讨论。如“你能试一试吗?”“你有什么不同的理解吗?”“请你给大家读一遍行吗?”并多运用激励性语言, 关注学生的成功体验。教师还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 要善于捕捉时机, 为学生提供想象的支撑点来培养其创新思维。

3. 教学目标的开放。

新的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了课程总目标, 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过于狭隘的目标, 使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朝多元化拓展, 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制订全体学生都能达到的基本认知目标, 还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 从认知、技能、情感等基础出发, 配以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性、情意性目标, 关注学生的个体体验。

三、实现语文教学开放性的方法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构建一种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教育体系, 以不断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1. 不教而教。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就必须适当减少教学内容, 给学生留有自由支配的时间, 为他们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具体地说, 学生已经知道的东西可以省略不教;跟教学目标关系不大的内容可以一带而过;学生通过自学可以解决的让他们去自学。有所不教不是放任不管, 由着学生, 而是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最终达到“不教而教”的目的。

2. 解而有度。

语文教学应遵循语文学科的特点, 要“解而有度”, 给学生留有自由发挥、个性创造的余地, 别用“精确”、“标准”的要求禁锢学生的思想。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点是它的“模糊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语文教学中的好多东西是不能用“精确”、“标准”来衡量的, 一篇课文该理解到怎样的程度,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如果机械地将答案搬到课堂上, 就好比用一个难懂的词去解释一个本不很难的词, 使学生越学越复杂, 越学越糊涂, 最终只得死记硬背所谓的标准答案。这样, 不如让学生尽可能地说出自己的理解, 从中选取一个适合学生理解、记忆的答案, 使教学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上, 通过教学, 让学生真正理解教材, 由“学会”逐步走向“会学”。

3. 留下疑问。

语文教学中可以适当减少一点内容, 降低一点难度, 走进无为而后有为, 不教而教的理想境界。叶圣陶说过,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成功的语文课不是把学生头脑中的所有疑问都解决掉, 而是或多或少地给学生留下这样那样的疑问, 让他们带着疑问走进课堂, 再带着新的疑问走出课堂。学生在解决疑问的过程中会获得更大的发展和提高, 因而教师不可能也不必要把学生头脑中的问题全都解决, 有的问题留着要比解决来得好。胡适也说:“脑子里没有问题之日, 就是你的知识生活寿终正寝之时。”

四、调整语文教学的效率观

要实现语文教学的开放性, 最关键的是调整语文教学的效率观。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这样表述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开放性的教学是把单篇的课文仅仅看成知识的生发、思维辐射的基点, 将教学行为和终极目标直接联系起来。比如, 要学老舍的文章, 要了解老舍的生平, 最常用的是教师进行介绍, 除了这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或者老师播放一些关于作者的一些资料片等, 让学生感受更多的语言材料, 体验更丰富的情感, 对学语文有一定的益处。必要时, 教师甚至可以将课堂搬出教室, 在真正有助于理解教材的场所开展教学。

注重课堂的开放和生成, 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教学运行体系, 让学生在宽松、开放的学习氛围中, 充分享受学习母语的快乐, 体会语文教学的真正内涵, 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1]陈东.开放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13.品质课堂活力教学的心得 篇十三

《让课堂充满活力》

现代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学会”,“会学”,而且要使学生“乐学”。至关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更加需要采用多种刺激手段,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提高其注意的稳定性,让他们觉得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一、促进师生的交流与合作

上课的时候,注重对学生数学知识的训练而且训练必须要注重实效,能够使师生间的交流合作更加融洽,达到“一呼百应”的效果,较好地实现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重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

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展开这方面的教学,让学生体验到积累的乐趣和收获,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让学生能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

三、开展游戏,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动态的,只有在活动中,兴趣才能发挥其对认识和活动本身的推动作用。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限制甚至剥夺儿童的活动,他们很快就会对学习感到厌倦、乏味,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低年级学生具有很明显的争强好胜的心理倾向,在课堂上如果能恰当的采用竞争等激励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对目标刺激做出迅速反应的水平,从而使有意注意得

到加强,让学生思维更加灵敏,而且通过竞赛可以加速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提高学习效果,在一些对话较多的教学当中,要求学生分组、分角色进行比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评价中树立学生的信心

教师的一句称赞,对孩子们来说,就是一种兴奋剂,能树立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另外,可以积极引入课外知识,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上课开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小故事作为引题,也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巧妙运用故事引入,常常能够调节课堂的气氛,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乐学”的情绪。

14.品质课堂活力教学的心得 篇十四

响水县陈家港中心小学

张文丰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人文性”是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质,落实人文教育是语文的重要任务。那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如何在关注我们的学科、关注我们的教学的同时,关注我们的学生,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儿童文化”。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掘、展示自我,发现生命的灵动。

一、通过多元的评读 发掘学生的灵气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如在苏教版第十一册《夹竹桃》一文中,“韧性”是夹竹桃的魅力之一,如何让学生真切的感悟而不是肤浅的接受呢?教者通过设问“韧性”体现在夹竹桃身上该如何理解呢,让学生默读思考,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感悟。于是学生从“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无日不迎风吐艳”读出了“坚强”;从“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体会出了“生命力顽强”;从“然而”悟出了“与众不同”;从“悄悄地一声不响”读出了“韧性”就是默默无闻地奉献……从而,感受到“韧性”就是坚强,就是默默地奉献,就是坚持不懈……

再如,《夹竹桃》一文中由夹竹桃产生的幻想,老师首先进行了入情入境的配乐朗读,随后学生们在轻柔的乐声里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产生了不同的幻想与感受,有“环游宇宙的飞船”,有“神奇的海底世界”,还有“夹竹桃仙子轻盈的舞姿”……教师便鼓励大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同桌。再来听此时的朗读,已不再是千篇一律,而是涌动着灵气与个性。感悟语言是一种个性化的语言感受,由于学生知识背景、生活经历、情感气质等多方面的差异,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自然也就有了区别。因此作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多角度 多层面感悟,发掘学生的灵气,使学生对语言产生具有个性化的理解与真实感受。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悟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课堂,个性化体验的遵循也是多元的,可以根据个人的感受体验去自由读课文;对词语的理解也大可不必照搬词典,一字不差的熟记,只要大概意思了解,会运用到实际的语言环境中去就行了;对语句的理解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讲的有理有据,都可以接受;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可以让学生深山一段反思体验的语段……例如教学《蒲公英》一文时,学生对于蒲公英的三种不同做法作出了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要听大人的话,有的认为应该有创新精神,要敢于闯。学生在相互据理力争中,把课堂氛围推向了高潮,并且在争论中逐渐明白了:生活中需要听从大人的话,因为他们都是普遍的,为大家着想的,但生活中也需要敢于创新,不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想法和实践,不过不能盲目从事,要懂得珍爱生命,注意安全。课堂上要是能够让学生敞开思维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驰骋的话,相信课上就会有智慧的火星或思维的火花迸发出来,那么,学生也会在相互争论、相互探讨、相互吸收中获得真知,得到共同的提高。

二、利用人文的平台,展开合理的想象

语文课本里的文章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无不富于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长效的营养剂。因此,在语文课中,教者要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与文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实现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情操的陶冶。还是以《夹竹桃》为例,当学生对韧性有了充分的感悟后,教师通过“悄悄的,一声不响的,从春天一直到秋天,夹竹桃目睹了百花争艳的繁华美景,又亲见了百花的无奈凋零,它始终如一。它的坚强、它的持之以恒、它的默默无闻以及它那顽强的生命力,使我们想起了很多很多……”这一段富有诗意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联想。学生们开始了与文本的对话,与他人的心灵的交流。有的想起了默默无闻的工作在大街小巷的徐虎;有的想起了每日迎着朝阳美化世界的清洁工;有的想起了以前学过的天游峰的扫路人;还有的想起了今年战斗在非典第一线的白衣战士;也有人说起了学校传达室看门的老爷爷……

如苏教版第五册中的《第八次》,同学们读到布鲁斯王子接连打了七次败仗,自己又受了伤,躺在磨坊里唉声叹气的时候,教者让学生进行“实话实说”,“说说如果你就是布鲁斯王子,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学生们在经过认真的思考后,有的说“如果我是布鲁斯王子,我会非常伤心,再也没有信心去抵抗”,也有的说“我会觉得十分羞愧,没有脸面再去见自己国家的人民”,还有的说“我不把侵略者打败,决不罢休”……一句句幼稚的话语里流淌着真实的情感。学生们在学习文本、积累文本的同时,受到了美的熏陶、情的陶冶、以及心灵的洗涤。

如在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一文时,在众多的资料中,我就选择了一张苹果横切的插图,以此为切入点,引领学生走进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尔后又以这一幅插图,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激发同学们的创新思维。孩子们的思维闪动着智慧的火花,绽放出了许多绚丽的色彩,他们的思维又一次经历了洗礼。

三、创设自由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诗情

课堂中,教师与文本融为一体的语言,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诗意的环境,学生们在这个处处散发着人文气息的氛围里,进行着真实而精彩的体验。如《夹竹桃》一课的导入部分“麻烦哪位把大家带入作者家的美丽小院”,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情境;读完全文,教者通过“我们看此时的夹竹桃,它已不再平凡,它的片片绿叶流淌着缕缕诗情,它的朵朵鲜花包蕴着点点浪漫”这一段充满激情的话语,又欣赏了一首歌咏夹竹桃的古诗,激发学生放飞诗情,体验诗情,还语文教育人文性。于是像“白色的夹竹桃像一朵朵小雪花,正在飘落;红色的夹竹桃像一簇簇火苗,正在跳动。白色的夹竹桃带领我走向白云妹妹的房间,红色的夹竹桃带领我走进太阳公公的宫殿”之类的美文从学生的笔下流淌出来,学生们也在创作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滋味。再如《灰椋鸟》一课结尾的“浩淼太空,精彩世界,有多少事物值得我们去爱,去歌咏啊,同学们,让我们拿起手中神奇的笔,去描绘美丽、歌颂崇高吧”,寥寥几句,点起了学生创作、抒情的欲望,像《野菊花》、《黑母鸡》、《小山羊》之类的文章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再者,教师在课堂上的即兴妙评也为课堂增添了情趣。如教学中,当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完课文时,“啊!谢谢你把我们带入了一个鲜花盛开的世界”;当学生说出富有个 性的答案时,“你可真是个思想家呀”,当学生的回答绘声绘色、妙语连珠时,“今年的‘金话筒’奖应该属于你”……正是这些富有人文性的语言,使学生们真实的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受到了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与感染。

如教学《槐乡五月》时,带领学生到槐花盛开的地方,观察槐花的样子,闻一闻槐花的香味,看一看槐花飘落的场面,请农民伯伯做一些槐花食品让学生品尝等,这样,学生不仅对课文内容理解起来不费吹灰之力,而且可以丰富体验。结果在学习课文时,学生的感悟深,发言热烈,写出了不错的小诗。

15.品质课堂活力教学的心得 篇十五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充满诗意的课堂教学境界是每一名教师的苦苦追寻。幼师的教学对象是一群将来会成为幼儿园教师的人, 我们应该让她们在课堂内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体验积极向上的人生, 并将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带入以后的幼儿园工作。而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实施创新教学的保证, 也是实现有生命活力课堂的前提。在课堂中建立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 使学生在课堂上能畅所欲言, 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即使是错的教师也不要嘲笑和指责, 也不宜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过早作评价, 应该学会尊重学生, 应允许学术问题上存有异见或反对意见, 避免挫伤学生学习和提问题的积极性和自尊心。教师要坚决克服唯我独尊、一言堂的家长作风。尤其是面对当代的中招成教幼师班学生, 他们的逆反心理较重, 文化基础比较差, 不太喜欢文化课;自主学习动机不明显, 自控能力不强;长时间听课也只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故教师的满堂灌式讲课大部分为无效劳动。因此, 笔者提倡师生之间合作互动的课堂作风。

二、激励性评价学生

激励性评价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促进作用, 记得我在参加中学生的家长学校学习时, 教育专家曾经介绍过这样的例子:某一小孩, 当他上小学时, 在学校是问题学生, 成绩较差, 每次家长会老师都告状, 但这个家长每次家长会后都表扬他说, 老师说你在学校有进步, 以前上课你最多能坐稳5分钟, 现在可以坐稳10分钟了, 有进步。当他上初三时, 家长会上老师说这个小孩恐怕很难考上高中, 而他的母亲回家后对他说, 老师说你很聪明, 如果你再努力一点, 成绩一定能赶上, 有可能会考上重点高中。从此, 这孩子学习很用功, 结果他如愿以偿, 最终还以优异成绩考上清华大学。当人们问他是如何取得这一辉煌成绩时, 他的回答是:“每次家长会后母亲给我的赞扬。”由此可见, 激励性的评价对学生的成才多么重要。因此, 我们教师应该学会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 尤其是中招成教班的学生, 他们普遍存在文化底子不高, 但自我意识强, 有个性, 有追求, 在情感、意识方面有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 他们希望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能得到老师的肯定。所以, 老师应该学会把表扬、鼓励、肯定的微笑等激励性评价慷慨的给予学生,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肯定。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 我的常用语是:“很好”“你很聪明”“你的知识面很广”“你善于思考”“你很认真”“说的有道理”等肯定的评价。这样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很大的满足, 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在成绩上综合评价, 改变传统的一试定优劣的作法, 采用随堂提问+笔试+作业+参与教学活动等多方面结合评价一个学生是否合格, 并对敢于创新、敢提问题、敢发表见解、敢对老师的讲课提出批评意见者给予加分。笔者认为这样的评价能激励学生上进, 探究问题, 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尤其对问题学生, 采用激励性评价更有实际价值。

三、四步教学法

我们的老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 从而实现“教是为了用不着教”的目标。为此我尝试的四步教学法 (如下图)

上一篇:第一学期开学典礼发言稿下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