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 口技》教案 苏教版(精选4篇)
1.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 口技》教案 苏教版 篇一
活板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按照工作程序依次说明事物的方法;二、掌握课文中一些文言词语的近义语。
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精神。教学设想
一、本文教学的难点是理解和掌握说明事物的顺序,采用引导学生利用“阅读提示”充分自读及讨论点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二、事前准备毕昇的人物图象、资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放录相片,也可以与当地印刷厂联系,进行实地参观访问,增强教学效果;
三、参观附近的工厂,写一篇参观记。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利用周会班会等时间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介绍毕昇的生平及活字印刷;可以带着问题先行参观附近的印刷厂。
二、课堂实施:
1.借助注释运用“阅读提示”自读课文,组织讨论;
2.讲解要求重点掌握的文言字词
“和”:huò “从”:zòng
“今”: 使 “自”:另自,另外。
“具”: 准备好。
3.引导讨论:(1)讨论第一段,重点了解活版印刷是从木制印刷发展而来的。它将木刻印刷术直接刻在木板上的方法改进为用胶泥制成活字,在铁板上排版。这样,它就不需要像木制印刷那样每字必刻,既耗费时间又耗费钱资。同时,大大地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因而可以做到“瞬息可就”、“瞬息可成”。
小结:第一段交代活版印刷的前身——木制印刷术及其发展。
(2)讨论第二段重点了解活版印刷出现的年代及其发明者的姓名、身份。接着从三个方面介绍活版印刷技术;
①制字印、排版技术,即活版制作技术,先介绍制字印,再介绍排版。
②指出活版印刷之所以能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一是用两块铁板交互使用,这样便可以连续排版;二是采用了“按音韵的贮字印”的科学检字法,用排字代替了刻字;
③说明字印不用木制而用燔土的原因。
在说明活板制作技术时,采用了按工作程序的顺序说明的方法
制作字印(制字印:胶泥刻字→火烧)→排成活版(放置铁板→蒙上松脂、蜡纸灰→放置铁框→火烤→压平字印)
(3)讨论第三段时着重领会这一段交代了活字的下落。,表达了作者对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技术的珍爱之情。
4.讨论本文写作上的特点:
(1)围绕“活”字说明,作者从制作字印、排版、印刷技术等方面作了重点说明;而对与“活”的特点无关或关系不甚密切的内容则一字未写。
(2)按工作程序依次说明,条理清晰,一目了然。三 练习:
1.完成书后练习一、二;特别是填好练习二的表。
2.完成书后练习三。
3.参观附近的工厂,学习用“按工作程序依次说明”的写法写一篇600字左右的参观记。
(练习三参考答案: 印①,动词;印②③,名词。火①名词;火②,动词,用火。以①,动词;用;以②,连词,来。就①,动词,成为;就②,动词。为①,做;为②,成为;为③,为④,是。)
作文训练
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教学目的
通过本次作文训练,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说明文的顺序:从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出发,或用时间顺序,或用空间顺序,或用程序顺序,或用逻辑顺序,或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教学方法
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以本单元的课文为范例,如《故宫博物院》说明建筑物的,采用了空间顺序;《活板》着重解说活字板的创造发明、用法、功效,采用了程序说明;《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说明了书籍演变的历史,采用了时间顺序。于此,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阅读作文训练知识短文后的“例文一”、“例文二”、“例文三”,分析理解不同的说明顺序:《我们的校园》是说明学校整个建筑结构布局的,使用了“空间顺序”;《香菜味美待嘉宾》是介绍江南特产——“香菜”的腌制“过程”及方法的”,使用了“程序顺序”;《蝴蝶是怎样飞回来的》,作者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初步推断将雄蝶与雌蝶分离开来,相距甚远,却能迅速飞回的原因,可能是蝴蝶之间有一种能发出和接受信号的“电磁波”。本文使用“逻辑顺序”来说明。作文提示
针对课文提供的“参考题目”,引导学生认真审题,说出不同的说明顺序。1.《我喜爱的一座建筑》
明确:空间顺序;如果把某一座建筑与史实结合起来介绍,也可采用“时间顺序”与“空间顺序”相结合的说明顺序。2.《„„发展小史》
明确,填上具体要说明的事物,如“火柴”“邮票”“钱币”等;时间顺序。3.《介绍„„小制作》
明确:填上“笔筒”“风向仪”“贺年片”“飞机航模”等;程序顺序。4.《风筝为什么能上天》
明确:逻辑顺序。
5.《霜叶红于二月花——谈枫叶变红的原因》
明确:逻辑顺序。6.《××菜,我是怎么做的》
明确:填出菜名;程序顺序。7.《布置我的小天地》
2.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 口技》教案 苏教版 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典型事例生动说明事理的方法和叙说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2.层层设疑,安排巧妙。
3.理解文章中心,明白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揭开事物愈来愈多的隐秘,培养谦虚好学的好品质。教学重点
1.学习运用典型事例生动说明事理的方法和叙说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2.层层设疑,安排巧妙。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中心,明白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揭开事物愈来愈多的隐秘,培养谦虚好学的好品质。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初一我们曾学过《斜塔上的实验》,知道说的是哪位科学家的事迹?(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俐略)(播放视频)再结合《斜》谈谈伽利略对科学的贡献,在他身上有哪些可贵的科学精神?(不畏权威,勤于思考、不断实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勇于创新、善于探索,不怕权威)这样一位世界级的科学家说出了一句具有吸引力、说服力和震撼力的话——“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
1.字词正音:
颖慧yǐng 啁啾zhōu jiū 臆度yì duï 喈喈jiē 阐释chǎn 翌日yì
匣子xiá
门枢shū
弥补mí
笃信dǔ 嗣后sì
窒息zhì
宽宥yîu
毋宁wú nìng
优柔寡断guǎ 饶有兴味ráo 迥然不同jiǒng 2.字词释义:
臆度:臆测,主观地推测。
阐释:阐述并解释。臆断:凭主观推测来断定。迥然:形容差别很大。嗣后:〈书〉以后。愕然:形容吃惊。宽宥:宽恕,饶恕。
茫昧:模糊不清。
天资颖慧:形容人生性聪明 聊以自娱:姑且用来自寻娱乐。
夸夸其谈: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饶有兴味:形容人的兴致很高。饶,丰富。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三、整体感知
下面请大家初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一,并尝试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三段内容: 个人知识越多,圆就越大,圆越大,未知的就越多,即知识愈多愈发现自己无知。①写作者的一个重要发现:知识浅薄者夸夸其谈,知识丰富者优柔寡断。
“长期的经验”:这一发现并不是凭空捏造,有大量事实可作佐证。“似乎”一词并不作全盘否定,表明作者的谦虚,表明这一发现是无意地形成,从朦胧的感觉而逐步清晰。也发现本身提出了一个矛盾的现象:人表面上的才气、能力与知识拥有的实际状况成反比,表达了一个与常人的认识颇不相同的观点,透出了新意。(作比较)
②以“从前有一人”对声音的认识为例,详细说明知识愈多愈感自己无知。③以不知蝉发声原理作类比,表明自己不知彗星形成之因毫不足怪。
四、探究文本
1.精读第二段,找一找本段中以一个人为例,写到了哪些乐音?讲到了哪些发声原理?这个人的感受分别怎样?
鸟儿的叫声(借助呼吸之气发声)→极为惊异、佩服、自得愉悦; 牧童的笛声→惊诧不已,意识到无知,决定主动探求;
拉弓声→惊愕可想知,意想不到,相信自然界尚存其他方法,不再惊讶; 门枢和铰链的摩擦声、指尖敲杯子的杯口→奇妙;
黄蜂、蚊子、苍蝇、蟋蟀的发声(靠翅膀快速振动发声)→好奇、茫味、不理解、不相信,以为不可能另有他法;(作比较)
风琴、喇叭、笛子、弦乐器;铁簧片发声(含在嘴里,以口腔作为共鸣体,以气息作为声音媒介物的奇特方式)→以为无所不晓;
蝉的乐声(没明白发声原理)→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之中,知识太贫乏,笃信世上有上百种人所不知的、难以想像的方法。
2.你知道蝉的发声原理吗?
蝉的歌唱是它求偶的呼唤,将要婚礼的标志,只有成年雄蝉才会唱,雌蝉都不会发声。开始低沉,逐渐欢快,天气越闷热,唱得越欢,时间越长,凉风一吹,它就默不作声了。腹部两侧,各有一片弹性较强的薄膜,叫“声鼓”。外面覆着一块盖片。里面有鼓膜和完美的扩音系统,由两片褶膜、一个音响板和一个通风管组成。高歌时,用肌肉徐徐颤动,拉扯动鼓膜,振动空气,发出的颤音在褶膜里扩大,然后它从音响板上反弹回来,音量变得更大。接着,张开穴上的盖片,鼓声就传扬开来了。因此蝉是动物中出色的“鼓手”。
3.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发声方法? 吹口哨、吹树叶等
4.文中的“这个人”知道的发声方法越多,他对声音的认识高度就越高,但他为什么遇见新问题时,会感到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这说明了什么?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一个人知识愈多愈发现自己无知。5.可见,本文运用这个事例有什么好处? 使文章通俗生动而又寓意深刻。
6.本段主要运用哪一种表达方式?与第3段有何不同?它们都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 第2段记叙,第3段议论,都是为了说明“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7.第3段是如何说明的呢?运用了何种说明方法?
以第2段对蝉的认识作类比,并将“手心”和“遥远天际”形成对比,表明不了解彗星成因毫不足怪,应予谅解,应当受到宽宥。(作比较)8.结合第3段,你认为作者从本质上讲,为什么说自己不知彗星成因应当受到宽宥呢? 第三段开头第一句(承上启下)。“我还可以„丰富性”总结第二段,说明人们无论在哪方面,知识都极为有限。“其方式在„无能”启下,说明在人们探索出未知奥秘之前的惊愕,并且有时亲自实践,亲身经历,都不足以充分认识客观世界,同时也说明了客观物质世界的复杂性。所以即使不能探求出结果也应当受到宽宥。显示了他的坦然,不以无知为耻。
9.作为天文学家的作者,反对地球中心说,支持和发展了地动说,有力地证明了哥白
尼的日心说。在天文学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仍谦称自己有许多问题尚不理解。那你能运用本文开头提出的观点谈谈作者是真的无知吗?
不能准确地断定彗星的形成之因恰恰是他天文知识丰富的反映,他一定是运用丰富的天文学知识,从多方面对彗星的成因进行探讨,但发现一切解释都不能尽如人意,从而感慨自己的无知。
10.你认为伽利略是一个怎样的人?他身上有哪些优点值得学习?
谦虚、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勇于探索,坚持实验的毅力„„对照伟人,看看自己,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与明俱进,不断探索未知世界。
五、课堂小结
本文以人类对声音和乐音的知识愈益增多而又愈感无知的情况为据,说明了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揭开事物愈来愈多的隐秘。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
六、情感延伸
文中遗留的未知问题,随着科学的发展,有的已有了答案(蝉),而有的仍在争论之中(彗星成因)。那么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各种各样的谜团等着我们去探索、寻找答案。破译这些谜团,人类智慧将全面突破现有的极限。让我们大家铭记伽利略的箴言: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让我们不断地学习,去寻找一个又一个的答案。
请你写一篇随笔,谈谈你学完这篇课文的感受。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
八、板书设计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事理说明:已知有限 未知无限 说明顺序: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说明方法:举例子等
语言特色:严密精确、生动形象,逻辑性强
一个学生曾问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老师,您的学问那么渊博,为什么还那么谦虚?”“知识就好像一个圆,已知的在圆内,未知的在圆外。知道的越多,这个圆就越大;圆越大,未知的就越多。”结论:随着个人知识的增多,他所意识到的未知世界的问题也增多了,知识愈多愈发现自己的无知。爱默生说“一切都是谜,一个谜的答案是另一个谜”你知道声音和乐音是如何发出的吗?你知道蝉为什么会“唱歌”吗?你知道彗星是怎样形成的吗?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这位世界级的科学家说了一句具有吸引力、说服力和震撼力的话“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伽利略(1564~1642): 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早年入修道院学哲学和宗教。1581年入比萨大学学医。历任比萨大学、帕多瓦大学教授。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是近代实验科学与机械唯物主义的奠基者之一。大家肯定还记得他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理论吧。通过实验,推翻了向来奉为权威的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落下的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建立了落体定律、摆振动的等时性、抛体运动规律,并确定了伽利略相对性原理,因而他被认为是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他在天文学上的重要发现有力地证明了哥白尼的日心说。著作《对话》《论述》。
写作特色:
1、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
文章以人类对声乐成因的认识逐步深化发展而又愈感困惑的事实为据,说明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用例颇为典型。
叙说事例时,作者又把千百年的认识史浓缩成一个人的故事,显得集中紧凑,生动形象,富有趣味:“人迹罕见”等为他的无知(不知笛、琴)提供了恰当的环境依据;尽力描写琴笛之形象特征;充分表现主人公的孤陋寡闻和强烈的好奇心;细腻地写出他的探索行动(对蝉的全方位研究)可见用这个事例有什么好处?使文章通俗生动而又寓意深刻。
2、结合记叙、描写、议论、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
3、文中新疑迭出,安排巧妙。
文章突出主人公的自我感受与客观实际的矛盾,大量使用“然而、但、可、却、又”等关联词语。第二段的层次过渡都体现了一种转折关系。
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 口技》教案 苏教版 篇三
班级: 姓名:
一、【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课文内容,培养诵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起表现作用。
3、感受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二、【学习重难点】
1、口技表演的正面描写和听众听时反应的侧面描写相结合,有力渲染了表演者技艺的精湛绝伦。
2、欣赏并领会虽极简练但又极为形象,很具表现力的。
三、【自主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
①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字,质疑; ②教师解答疑问,并强调掌握重要字词的读音、释义。
2、齐读课文。
3、选出与“众宾团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项()A.口技人坐屏障中 B.满坐宾客无不伸颈 C.满坐寂然 D.稍稍正坐
4、选出下列加点的字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①众妙毕备()A.毕业典礼 B.毕业精力 C.丑态毕露 ②宾客意少舒()A.心情舒畅 B.动作舒缓 C.舒筋活血 ③不能名其一处()A.莫可名状 B.至理名言 C.有名无实
四、【合作探究】
1、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 “遥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 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
2、思考:这三段描写了几个场面? 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起群乱
3、探讨:课文第3段的描写可否省略? 这一段有何作用?
这段写—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又有情节上的突兀变化。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
4、思考:“京中有善口技者”中“善”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5、文章首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不是简单重复。二者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回味不已。
6、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 “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渲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
五、【达标巩固】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①中间 ②力拉崩倒之声 ③曳屋
④名其一处 ⑤两股 ⑥先走
2、按要求写出各类词语。
①表示不同音响的三个动词: 齁 哭 吠 ②表示不同音响的三个拟声词:作作索索 力拉 许许
3、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①写一家人由醒到睡的过程的语句:
②写宾客犹如身临火灾现场的语句:
4、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4.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 口技》教案 苏教版 篇四
教材分析:
1、重点: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2、难点:强烈的悲剧效果。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主要运用描写和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理解文章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了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教学设计:
采用自主学习方式,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联系生活,理解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人人都应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教学设想:特定的历史时期,愚昧的人们不放过任何展示美的事物,这种行为深深刺伤了作者爱美、维美的心灵。他对美的热爱,对愚氓的痛恨化作浓浓的悲伤,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位读者。因此本课的教学,着重是让学生感受作者细腻、哀婉、愤懑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环境,热爱环境的情感。具体做法是通过对文中语句的品评、挖掘,联系时代生活,让他们倾听大自然的呼声,谴责愚氓的恶行,明白善待环境就是善待人类、善待自己。
主要学法:自读、感悟、品味、交流 本课拟二课时完成。课前准备:
学生
1、熟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了解词的大意。
2、查资料,进一步了解作者和北大燕园。
3、按预习要求完成预习笔记
教师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由旧课导入新课。我们去年学过一篇北大学子怀念母校的文章《十三岁的际遇》,今天我们将再学习一篇既是北大学子,又在北大任教的北大人的关于北大的文章《幽径悲剧》 板书《幽径悲剧》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作家、学者。本文写北大燕园内,作者自家住处附近一条幽径上的一株
古藤萝的悲剧。作者把这株古藤萝的悲剧,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二、揭示目标
1、学习本文主要运用描写和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理解文章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了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三、检查预习,展示预习笔记
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1、释题:师:我们不要看课文内容,你认为文章会写些什么?
(学生进行自由猜想)同学们都猜了很多,文章到底是写的什么呢?就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课文,时间三分钟,在读的过程中要求你们能用笔圈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语句,读完后交流;并请你们谈谈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阅读课文,教师巡视,了解阅读情况以及阅读习惯,为待会儿的点评作准备。学生读完后交流,遇到学生难以解决的教师点拨。然后请学生谈谈这篇文章写了什么,教师指导他们从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把握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全文共17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6),写幽径美景。
第二部分(7—10),写幽静藤萝之美。
第三部分(11—17),写藤萝悲剧。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思考:这一部分可分为几层?怎样写幽径的美景?
这一部分可分为两层:第一层(1—2),写幽径自有来头,不可等闲视之。第二层(3—6),写幽径四季之美。
第二层写幽径四季之美。先交代幽径“一面傍湖,一面靠山”的环境,然后分从“山上”“湖中”两个方面写景物之美。写山上之美,按时间顺序,从“春天”写到“夏天”,再写到“秋天”,突出“总有翠色在园”。春天小花的生命灿烂,“过一阵换一个颜色”;夏天绿阴之浓烈,“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秋天别具一格的生机,“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写湖中之美,着重表现夏天“绿叶接天,红荷映日”的“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在分写山上与湖中春、夏、秋三季景象的基础上,文章又以一段文字合写冬天景象,突出“白雪覆盖”,松柏“绿色更加浓烈”,着意表明虽是隆冬却并无“萧索”之感。总起来看,作者写幽径之美,更注重表现的是浓烈勃发的生机。
五、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思考:这一部分怎样写藤萝之美?采用什么方法来写的?
写幽径,其实是为了托出幽径藤萝,写藤萝不仅是与幽径的其他“神奇的东西”相比显得不寻常,而且与燕园的其他藤萝相比,这一棵古藤萝也显得“最得特色”。文中既有侧面烘托,又有对藤萝的正面描写。文章具体描写了这棵古藤萝“盘曲而上”之形,“蓦地”扑鼻之香,“万绿丛中一点红”之色,甚至还写了“袭入耳内”的蜜蜂声,真是有形有色,可观可闻可嗅,使藤萝形象立体化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课后练习四。
六、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思考:这一部分可分为几层?怎样写幽径的美景?
这一部分可分为两层:第一层(1—2),写幽径自有来头,不可等闲视之。第二层(3—6),写幽径四季之美。
第二层写幽径四季之美。先交代幽径“一面傍湖,一面靠山”的环境,然后分从“山上”“湖中”两个方面写景物之美。写山上之美,按时间顺序,从“春天”写到“夏天”,再写到“秋天”,突出“总有翠色在园”。春天小花的生命灿烂,“过一阵换一个颜色”;夏天绿阴之浓烈,“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秋天别具一格的生机,“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写湖中之美,着重表现夏天“绿叶接天,红荷映日”的“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在分写山上与湖中春、夏、秋三季景象的基础上,文章又以一段文字合写冬天景象,突出“白雪覆盖”,松柏“绿色更加浓烈”,着意表明虽是隆冬却并无“萧索”之感。总起来看,作者写幽径之美,更注重表现的是浓烈勃发的生机。
七、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思考:这一部分怎样写藤萝之美?采用什么方法来写的?
写幽径,其实是为了托出幽径藤萝,写藤萝不仅是与幽径的其他“神奇的东西”相比显得不寻常,而且与燕园的其他藤萝相比,这一棵古藤萝也显得“最得特色”。文中既有侧面烘托,又有对藤萝的正面描写。文章具体描写了这棵古藤萝“盘曲而上”之形,“蓦地”扑鼻之香,“万绿丛中一点红”之色,甚至还写了“袭入耳内”的蜜蜂声,真是有形有色,可观可闻可嗅,使藤萝形象立体化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八、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四。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1、检查背诵:课文中你喜欢的片段。
2、如果你是作者的同事,在一次偶然的机遇中你也发现了幽径,你看到了和作者一样美的“新大陆”,你要回去告诉其他同事,想让他们和你一起去欣赏,你会怎么对他们描述?可以参考作者的描述。
二、继续学习第三部分 思考:作者运用哪几种表达方式来写藤萝的悲剧? 明确:作者主要运用描写和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来写。
先描写了“今年春天”所见的吓人景象“成了吊死鬼”,而尚未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这种景象令人无比震惊、害怕和痛心。从此以后,“我真有点怕走”这条幽径。文章具体描写了“非走不行的时候”,“我就紧闭双眼,疾趋而过”的景象,渲染了“我简直是悲哀至极”的心情,又具体摹状了“我隐约听到”的“古藤的哭泣声”,又以议论之笔,指出二三百年来“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只是“为人间增添美丽的藤萝”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孤立无助,只有哭泣,哭泣等,这一切笔墨,充分表现了真、善、美毁于愚氓之手的悲剧,抒发了强烈的痛悼之情,有着催人泪下的笔力。
这一部分的最后,作者从自身的角度论述“我”为古藤伤心的原因。维护真善美的责任,一个倔强的老人,表现了矢志不移的决心。
三、品味语言
揣摩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唯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为什么作者对一棵古藤会产生这样的感觉?
2、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我这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为伟人。
作者对他所说的伟人是什么感情?你是怎样理解的?
3、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 作者批评世人缺了点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对古藤的感觉,是与特定的环境分不开的。“经过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不但人遭劫,花木也不能幸免”,这一棵藤萝成了仅存的一棵,因而也就成了唯一的精神寄托和安慰。
2、作者对他所说的伟人有着鄙视的感情。“这样”是指的是富于感情,具有博爱之心。伟人们决不泛爱生灵,处事铁面无情,甚至滥杀无辜。作者将“伟人们”置于自己的对立面,无疑怀着鄙视厌弃的感情。
3、作者批评世人只知道追名逐利,缺少对于自然、对于他人的关爱、自私、冷漠、无情。
四、探究
课文中说:“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怎样看待“愚氓灭美”的事实?从中可悟出什么道理来?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作者用“毁于愚氓之手”来概括藤萝的悲剧,这是非常慎重、准确而发人深思的。文章写于1992年,“十年浩劫”已结束十五六年,改革春风劲吹,取得了重要成绩。但是,由于国民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因而出现了“愚氓灭美”的现象。从中可以看到努力实行科教兴国、提高国民思想文化和审美素质的重要。
五、小结
本文描绘了幽径藤萝之美和置身其中的情味,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事实,抒发了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六、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 口技》教案 苏教版】推荐阅读: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08-13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08-02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12-26
八年级下册语文18课09-28
重庆市涪陵第十九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18 吆喝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10-06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