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感受

2024-08-23

古诗词教学感受(16篇)

1.古诗词教学感受 篇一

读古诗的感受

浦城县实验小学三(6)班 黄芷昕

在我才刚牙牙学语的时候,妈妈就教我背唐诗。妈妈教我背的第一首诗就是《咏鹅》,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首古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咏鹅》是初唐诗人骆宾王在七岁的时候写的。整首诗有鲜明的色彩:白毛、绿水、红掌、清波,还有神态动作:向、歌、浮、拨,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白鹅朝天空鸣叫比作向天空歌唱,把一群美丽的大白鹅在水中嬉戏玩耍的悠然神态活灵活现的刻画出来。第一句中“鹅”字连续重复了三次,既表达出诗人的高兴、喜悦的心情,也流露出一种天真的童趣。整首诗写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生动有趣。

就是这首诗让我走进诗的世界,让我第一次感受到我国古代诗歌是那么的富于想象性和音乐性。从此,我爱上了读诗,会背的古诗越来越多,如《悯农》、《春晓》、《忆江南》|《望庐山瀑布》、《村居》、《江畔独步寻花》……也认识了更多著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我漫步在诗的国度里,和古人对话,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也了解了我们五千年的华夏文明。

我爱读古诗。

2.古诗词教学感受 篇二

一、由曲引情

诗与曲, 自古以来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艺术。优美的歌曲, 能创造特定的情境, 能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 从而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由此, 我教古诗时, 用歌曲、音响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学习《出塞》一诗, 要体会作者对戍边将士的同情和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 对于小学生来说, 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学时, 我首先播放一首屠洪刚演唱的《精忠报国》。该歌以激扬、荡气回肠的曲调, 激越昂扬的节奏, 诗一般的音乐语言, 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 满腔热血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学生一听乐曲, 切身感受到英雄对祖国的满腔热忱, 爱国、向上的情感便油然而生。这时, 再学古诗, 学生就能较快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诗人笔下开阔明朗的意境, 激越昂扬的情调, 便能很快唤起学生的共鸣。

二、由读入情

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 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 我教古诗《出塞》时, 总是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自由读, 仔仔细细读上四遍, 要求读得字正腔圆, 有板有眼;个别读, 不但要读正确, 读得有节奏, 还要尽可能读出味道;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 品读感悟, 体会意境。如我教学《出塞》一诗时指导学生对“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城头铁鼓声犹振, 匣里金刀血未干”品读, 体会寒风猎猎, 漫天飞雪, 鼓声阵阵, 杀戮声闻, 这就是戍边将士生活的真实写照;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 或一唱三叹地吟读, 或师生合作读。如学生读前一部分, 老师读后一部分;或老师读题目和作者, 学生读诗歌。总之, 要让学生读出层次, 从最初的读正确流利到读出节奏和韵律到读出深刻感受, 步步深入。

三、由境生情

古诗词不仅是语言文字的材料, 而且是传统文化的积淀。教学“秦时明月汉时关”时, 我列举了不少含“明月”的思乡诗句。由一句简洁的过渡语引入:明月总能勾起人的思乡之情, 许多诗人总爱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那一轮皎洁的明月上。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学生声情并茂地读带有明月的诗句。这样做, 是为了再次强化文化语境, 进一步感受立功塞外的英雄壮志, 了解征人戍卒的痛苦。

学完《出塞》一诗后, 可让学生积累一些著名的边塞诗。如: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昌龄的“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让学生沐浴古风, 感受诗韵, 领悟边塞诗雄伟奔放或深沉含蓄或悲凉慷慨的诗风。

3.我在古诗文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感受 篇三

因为是古诗文的教学,诵读自然是首先而且必须的教学手段和目的。通过诵读,使得传统的有价值的东西沉淀内化到血液。真正的好课是能引起思考,能引起研讨的课,能把语文烙在学生的脑子里,种在学生的心田里,真正作为种子生根发芽的只能是文本,教学的目的不是多么精彩而是通过设计把语文和文化重在学生的脑海,是一种投资性阅读。所以读背是最基本的,要在教学中展示这种倾向。

2.要重视语言

对言、文、义的关系,一般是追求对义的理解。但是,得“义”不能忘“言”翻译不能代替思想和文化。文言词语都是言简义丰的。比如:对一些重点词语进行推敲,对一些含义丰富而深刻的语句进行揣摩,但这种“推敲”和“揣摩”不是为了求得某种固定的答案,而是对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涵咏、品味,并力求透过语言文字,琢磨出一定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和丰富。这就是“训练”。叶老曾经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 古诗文的教学就是从文本出发,这就包括对字词句篇的揣摩和体悟,去感知文本中所蕴藏的人文精神。就能很好地保留下中国古典文化,让学生能从中得到一些精神上的寄托。譬如,李白的飘逸潇洒,老杜的沉郁顿挫,苏轼的豪放达观,李清照的清新婉约,都会随着文本的解读将多种风格渗透到学生的血液内化为他们语言、性格、气质的一部分;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民伤时,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忧国爱国,这些都是对学生具有精神启发的诗歌。《三峡》《小石潭记》等文让学生领略到祖国的大好风光;《爱莲说》、《陋室铭》等文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的处世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吸取到更多的精神营养价值。

3.要重视文化

要重新认识经典。不能只顾内容的理解,还有文的问题,怎么把文化的东西渗透在课堂里?在一个恰当的时机以一个恰当的方式展示出来,这样的文化渗透环节要设计。要做到两点:

(1)贴近学生:

要张弛有度,既活泼又严肃,处理好文和白的关系,该文起来的时候要文采斐然,该有口语的时候要白起来,训练可以“取其形,仿其意,求其神”, 通过“再创造”的训练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朱光潜说:“诗人的本领就在于见出常人所不能见,读诗的用处就在随着诗人所指点的方向,见出我们所不能见,这就是说,觉到我们素认为平凡的实在新鲜有趣。”课堂上偶尔的文言对以及古诗文的仿写、改写都能帮助我们在作者的指点下体验作者的“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意思来。因此古诗文改写不仅能训练学生的文言表达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思维品质。

(2)贴近文本:

4.重读古典诗词的感受 篇四

古典诗词经历了从古到今的变化历程。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风格,而这风格是时代和环境的孕育的结合体与产物。而这伟大的诗人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更替,诗歌或是哀婉、或是奔放、或是抒情、或是离情、或是报国、或是哀民,不尽相同。但每个时代的诗人似乎只能歌颂一个时代的功德和境况,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即使只能回望过去,立足现在,而未来是未知的。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体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诗歌内容。《诗经》的主要内容是1,苦苦难的农奴之歌。2.哀伤的士兵之歌。3.热烈的恋人之歌。4.悲戚的弃妇之歌。5.嘲讽荒淫之歌。6.劳动和战斗的歌。诗歌的主要表现艺术手法 为双声、叠韵、叠字的词汇。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总体的感觉是,《诗经》主要是以四字诗为主,开创了诗歌主体形式,为我国诗歌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诗经》早期为《诗》,后改为《诗》。《诗经》的功用:1,为各种典礼一的一部分。2.娱乐。3.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4.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经过“诗教”,可以教导人“温厚敦厚”。可以“远之事君,迩之事父”。《诗》三百首,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以抒情为主流方向,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诗经》的特色和影响。1.以抒情诗为主流的。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以后的中国诗歌,大都是抒情诗;而且,以抒情诗为主的诗歌,又成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样式。2.《诗经》中的诗歌,除了极少数几篇,完全是反映现实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经验。后来的中国诗歌乃至其他文学样式,其内容也是以日常性’现实性为基本特性:日常生活‘日常事件’日常人物,总是文学的中心素材。3.《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4.采用叠章的形式,及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国风》和《小雅》在民歌中使用最普遍,《颂》和《大雅》主要用于宫廷中。

楚辞

原为诗体名,是伟大诗人屈原在楚国民间歌谣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体诗。这种诗突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基础上汲取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九歌》是一组祭祀鬼神用的乐歌,用于祭祀仪式时,是由巫者来表演的。《九歌》中的主要诗篇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优美,风格清新,善于用准确的艺术语言来叙事抒情、写景状物。各篇通过对神鬼的形象和情事的描述,倾注了诗人对楚国命运的人民幸福的美好祝愿。屈原的《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篇浪漫主义抒怀诗。叙述了诗人的身世和志向,通过表现是人一生不懈的斗争和决心以身殉志的悲剧,反映了楚国统治阶层中正直与邪恶势力的尖锐斗争,暴露了楚国的黑暗现实和政治危机,表达了他为国为民而战斗不屈,“九死而不悔”的精神。《离骚》篇幅宏伟,气势磅礴,波澜起伏,气象万千。它突破了《诗经》的“短章复沓”的形式,在丰富的生活实践和深刻的思想认识基础上,通过抒情、叙事和说理的有机结合,对抒情主题作了富于变化而层层深入的表达。《离骚》再传坐上具有浓郁的积极浪漫主义色彩,在超现实想象和比兴手法的运用上都富有创造性,从而大大的丰富了中国诗歌的创作经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和以《国风》为代表的《诗经》,共同构成了中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对后世深远的影响。

《左传》

孟子曾说:“春秋无义战”,《左传》作者对春秋间的战争也多摒否定态度,而对战争的发起者多有谴责。本文虽以记事为主,但也生动简洁的描绘出人物的言语行动,刻画了蹇叔、弦高、秦穆公几个人物的鲜明个性。人物语言的描述尤其出色,弦高犒师、皇武子辞客、孟明谢赐的三段言辞,都绵里藏针,意在言外,委婉地体而曲折尽意。《左传》内容:1.穆公不听劝谏,蹇叔哭送秦师。

2、弦高犒师报警,秦军袭郑落空;等。《战国策》的思想观念,就其主流来说,于《左传》等史书有截然不同之处,刘向序说:“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某策者,不得不因事而为之,具时而为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

孔子

提出“仁”的思想。即

1、用仁来统摄传统的道德规范

2、用仁作为精神现象的核心。

3、用“爱人”来规定“仁”的基本内涵。“民之于人也,甚于水火”。“仁”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他力图使人主要是君子摆脱上帝神鬼的束缚,这无疑是想无神论。唯物主义前进,是思想上的大解放。但同时,它又从宗法关系中升华出来的宗教道德来规范人的思维道路,这无疑又隐藏着新的迷信、新的宗教因素,从而又为思想带来新的束缚。中国人重道德轻知识,重政治轻经济,其“始作俑者”应是孔子。所谓的“礼”,很大程度上是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和道德原则。孔子最大的创新就是纳仁入礼,“克己复礼为仁”,“人而不仁,如何礼”。

孔子的德治思想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

1、主张富民、教民、反对虐民、贼民、2.主张以“义”为准则调整君臣父子关系,反对君上的专断和臣下的谄佞。”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打破社会等级界限,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向群众开放。纵观孔子的思想体系,他不仅向中国地主阶级提供了可望不可即的封建宗法社会的政治思想,从而为调整他们内部的关系以及缓和他们同农民阶级对抗制定了一种披着道德外衣的准则,而且创造了一种封建宗法政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甚至融为一体的传授封建社会政治理想和道德标准的教育制度,孔子开创的儒家教育制度对保存和发扬华夏民族的文化精神无疑起了重大的无以伦比的历史作用,在世界上或许只有基督教可以与之媲美。但是也正是这种儒家教育制度把中国人的文化禁锢在一种僵化的狭小天地中,其精神禁锢力却远远超过了基督教的火刑场。

孟子思想的精华是:民贵君轻论。

老子的哲学最高境界是:道。把道看做是宇宙万物的本体。

汉乐府诗歌: 汉乐府是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于是所谓乐府又变成为一种批判现实的讽刺诗。民歌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而且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它们广泛地反映了两汉人民的痛苦生活,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出了两汉的政治面貌和社会面貌,同时还深刻的反映了两汉人们的思想感情,这具体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汉乐府诗歌的内容:

对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反抗。对战争和徭役的揭露。

汉乐府对后市的影响

汉乐府诗歌的主要形式是杂言体和五言体。杂言体在当时尚未引起人们的注意,但自建安后,他的影响已日趋显著。

汉乐府诗歌艺术手法

特别是在叙事诗的写作技巧上,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也是显著的。诸如人物对话或独白的运用,人物心理描写和细节刻画,语言的朴素生动等,都成为后代一起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人的学习榜样。

屈原及其作品

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与诗经地位比肩。

两种风格的比较,诗风不同,谦谦君子与愤青。诗歌抒情的特征:情感奔放、慷慨激昂。魏晋南北朝文学:

建安诗歌最突出的共同特征就是:慷慨悲凉。曹操诗歌的思想内容:

1、真实反映了汉末社会在**中遭受的严重破坏,对人民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2、表现了诗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顽强的进取精神。曹操诗歌的艺术特色:

1、具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

2、诗极为木色,语言质朴无华,用质朴的形式披露自己的胸襟,使人读其诗如见诗人

3、将四言诗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短歌行》成为四言诗的绝唱。

陶渊明诗歌的思想性:

1、暴露社会的黑暗,表现了与污浊政治不同流合污的反抗精神。

2、表现亲自参加劳动的深切感受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3、表达了劳动人民要求平等,没有剥削的理想和愿望。

4、歌颂了山水田园的美。他诗歌的艺术风格:

1、诗歌总的艺术风格是平淡自然。

2、主要的艺术手法是白描。

3、善于发挥语言的启示性,大量的运用象征和隐喻。

隋唐五代文学:

唐诗的重大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诗人队伍的扩大和主导力量的改变。

2、是个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层面的扩大。

3、艺术风格与流派的多样化。

4、诗歌艺术形式的完善。唐诗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初、盛、中、晚四个时期。初唐主要诗人,开始是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大臣们,“一绮错婉转为本”的“上官体”是这时的主要风格。接着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崛起。

盛唐: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追求宁静明秀的美。以高适和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追求壮大雄浑的美。李白的诗歌感情明朗豪迈,气象恢弘,豪放飘逸,洋溢着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具有高度的创新精神。杜甫的诗则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胸怀博大,沉郁顿挫,号称“史诗”。

中唐:中唐诗人众多,诗作翻富,但气魄不带盛唐。大历诗坛是唐诗发展过程中的一次低潮。从贞元中之长庆末又重新出现活跃的局面,形成了又一次创作高潮。中诗唐坛的重要特点是充满了革新精神。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人尚实、尙俗,倡导的新乐府运动。韩愈。孟郊、李贺等诗人中主观上怪奇,表现出奇特的风貌。至于柳宗元的古淡,刘禹锡的清刚,贾岛的苦吟在中唐也是各成一派。

晚唐:杜牧和李商隐成就最高。杜牧的七绝继王昌龄、李白之后自成一家,风格清新俊爽。李商隐的七律变幻万千,创造了细美优越的朦胧境界;

宋词:

晏殊文章瞻丽,是西昆派的后期诗人,1.雍容闲雅的抒情基调。2.创造了情理交融、优美深广意见,蕴含着对人生的深思。

5.古诗词教学感受 篇五

设计理念:

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感受祖国山水的壮美,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诗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2、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望天门山》

一、体验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游山玩水吗?说说都爬过那些山?(学生开始说)

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大自然,这节课我们再次出发,和李白一起去天门山旅游吧!——(师板书)《望天门山》

(设计意图:想、说、回忆结合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利于激发兴趣,为本课学习做铺垫。)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1、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1)、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 楚 孤 帆 亦 妆(让学生读生字,师帮助正音。)

(2)、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请学生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设计意图:鼓励朗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提高阅读兴趣。)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4、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对古诗节奏、韵律的把握,学生更能读出情感,读懂内容,读出美景,读出欢乐。)

四、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1、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设计意图:识记必要的知识,更有助于将来发散学习。)

五、达标检测

根据诗意填空

《望天门山》是()代诗人()所写,古诗描写了()一带的秀丽景色,表达了()

之情。

(设计意图:进一步体会诗意,实现学习本课的目的。)

第二课时

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天门山旅游结束了,我们再来到一个美丽地方,播放西湖阴晴两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2、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3、简单介绍作者。

(设计意图:让学生由西湖的不同美景,联系到古诗,体会出作者的情感。)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1、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重点指导:潋liànyàn 空蒙kōngméng

淡妆浓抹dànzhuāngnóngmǒ 相宜xiāngyí

3、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4、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习能力。)

三、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1、朗读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2、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3、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4、学生自由背诵。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敢于表达,勇于说出自己感想,让学生学会表达,学会思考。)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1、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2、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感受古诗带来的美感,乐感,体会古典文化的魅力。)

五、作业布置

给诗配一副画。

(设计意图:诗画可以转化,由诗而画,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中国古诗的画面感,感受其中的无穷的魅力,从而增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楚江

(吞吐山河)

碧水

(急流回荡)

青山

(雄山对峙)

孤帆

(江水天来)

祖国河山的壮美

饮湖上初晴后雨

潋滟

空蒙

相宜

西湖

西子

6.观看教学视频感受 篇六

吴老师上课给我最大的印象是她有很强的感染力。一是语言在感染力,很有艺术,善于表扬、欣赏每一个学生。整堂课下来,学生也是个个快乐开心极了。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记得吴老师在上课开始时,为了拉近同学生的距离,还特意问了同学们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是喜欢玩还是喜欢上课?吴老师本想同学们会回答“喜欢玩”,可以在玩中开始新课,可大部分同学回答“不喜欢玩”。引起了全礼堂的一片轰动。可见我们老师在平时向同学们灌输的是什么思想,在老师的心中“爱学习”才是好学生。殊不知,爱玩才是孩子的天性。我们老师即要孩子学好,当然也得让孩子玩好,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才能真正搞好教学。另外,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多么的重要。下课了,孩子们久久不愿下课,希望吴老师继续给他们上课,并要求老师签名,有的邀请去他家做客,有时间来商丘玩,QQ聊天,吴老师的人格魅力,让我为之折服,是我学习的榜样。实践告诉我们,要想做一名成功的教师,必须首先做一个充满美好的人格魅力的人。

吴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使我折服,特别善于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在学习兴趣。在《平均数》课堂中,吴老师把学生分成两队比赛拍球,每对选出三名代表,甲队共25个,乙队19个,老师宣布甲队胜利。然后老师提出要加入乙队,拍了9个球,乙队共28个,老师又重新宣布乙队胜利。在直观的演示之后学生很直观在看出来“这样不公平",并想出求平均数来决胜负的思想。在讲《分数在初步认识》时,吴老师以中秋节分月饼为导入口,4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2个,2个人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1个,那有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几个。学生很容易想出一人一半,吴老师接着引导,怎么表示一半。整个教学中体现着自主、引导合作、推动探究、关注过程,尊重学生个性特征。

走近名师,走进生命的课堂,我们的专业得到不断地成长,也渐渐感受到什么是快乐高品位享受教师职业的幸福。

7.浅谈语文教学感受 篇七

下面,就语文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学生为本的思想逐渐得到落实

不论课改前还是课改后,课堂教学都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主要平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因此,课改后,大多数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和参与者,都努力地改变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和自己的教学方式,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中能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激励学生、注重倾听学生的意见,以学生自学为主,如过去学生在教室里是一排排坐着,现在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提供了环圆形座位这样的空间。又如,过去课堂上经常出现的“给我背下来,给我……”等“蛮横”的口头禅已被“请某某同学如何……”等所代替。这些课堂教学语言的改变,表现了教师确确实实地把学生当作有尊严、有人格、会思考的独立的主体来看,而不像过去那样把他们看作听讲的“工具”。

知识技能的教学和训练也体现了学生为本的思想。过去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给答案,学生背。现在则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积累、自主思考、自主概括,最后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和归纳。过去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给予评价,现在教师不仅注意自己的评价,还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

二、优秀语文教学传统得到继承和发扬

语文学习实践证明,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没有好的学习习惯,是没法把语文学好的。通过课改后,教师在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行为方面能够继承优秀语文教学传统,重视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同时强调多读多写。这就克服了过去教师课堂上读是单纯地为“讲”服务这一弊端。因为“读”的目的是多方面的,有时是为了整体把握文本,有时是为了培养语感,有时是为了积累语言材料,总之,读,作为语文学习的四项基本能力之一,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重视。

当然,基本的语言知识教学、语文常识教学、听说写能力的训练,仍然是语文教师十分关注的内容。

三、注重学生个体的体验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 对文学作品的教学, 教师能够按照课标要求来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与鉴赏, 最大限度地激活语文课堂, 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内函和深度, 充分展现学生的创造才华, 显现语文学习的魅力。对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 学生从依赖教师讲授到敢于发表个人的见解, 这就显示了课改后学生个体体验, 体现了他们在思维、鉴赏能力方面的提高。如在讲解《项链》这一课时, 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 然后通过小组讨论, 把各组答案归纳下来, 最后对答案有疑问的同学可各抒己见。通过对这一教学环节的设置, 同学们对《项链》主题有多元的理解, 对主人公路瓦栽夫人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性格有了深刻的认识, 学生得到了个体体验的乐趣。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探究意识、探究能力的培养是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高中语文三大培养目标之一。不仅教师而且大多数学生对探究问题非常重视。教师不仅注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尤其注意根据文本深浅程度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提出问题,结果超乎想象。书读到这种程度,老师只需轻轻点拨,不需要精讲。

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这次课改后,大家认同的重要理念,就是语文学习是用教材学语文,而不仅是为了学教材。因此,教学中把握教材特点,用好教材,特别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显得十分可贵。有的为学生创造一个语文实践的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活动的范围有时在课堂上,有时在校内,有时在校外,做到了因时因地地开展语文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不仅用活了教材,而且有利于教材建设。

8.古诗词教学感受 篇八

经典教育种下“文化因子”

“古诗词是古人对生活和大自然的感受,这种感受非常珍贵,而且具有经典意义。”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董上德说,如今的学生大多是“90后”“00后”,对于这批在网络时代成长的年轻人,学习古诗词可以从中感受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不仅便于学生们欣赏美的语言,还能让他们接受一种美的教育。”

著名的《易经》学者、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曹础基也十分赞同地说,传统文化有很多优秀的元素值得继承。“我小学一二年级除了背诵《千字文》,还有《论语》。等到大学时再读《论语》《孟子》就能很好地接受了,这些都为今后研究打下了基础。”

广东省教研院语文教研员冯善亮同样认为,“我们的教育绝不能‘去中国化。”他认为,从小让孩子接受古代经典教育,正是在孩子们的心里播下文化的种子,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奠基。

“有人认为当代学习古代经典作用弱了,但其实‘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课本作为传承中国文化的载体,不能被割掉。”广州市二中资深语文老师邱海林说。

古诗文内容随年级递增

冯善亮介绍,目前广东的中小学教材中,古代经典和古典散文的内容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广东义务教育阶段普遍使用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小学阶段以背诵为主的古诗词内容较多。初中起注重理解的散文和文言文篇目便逐步增加。

相比较而言,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经典内容的占比更大。据介绍,目前广东高中普遍使用的粤教版教材必修的五本高中语文教材中,每册至少有一个单元教授古诗文内容。此外,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还有十余本选修教材供学校选用,内容包括:《论语选读》《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唐宋散文选读》《文化经典选读》《传记选读》《短篇小说选读》等。

据了解,在广东的中小学里,除了在课内注重经典教育,还重在课外拓展推广。如华师附中、广雅中学等校都在高一、高二开设了国学校本选修课,纳入选修学分。华师附中每年暑假还会开设两个国学夏令营,让华附学生与港澳台地区的学生们共同研习国学。

喜闻乐见中接受传统文化

在网络时代学习传统经典是否过时?“传统文化的精华非常值得继承,完全可以坚持古为今用,因势利导,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曹础基说。

曹础基举例说,在古代经典中融合了各家的思想与智慧。如儒家倡导进取与爱国精神,墨家的奉献和牺牲精神,道家讲究养生、尊重自然,法家则提出了许多管理智慧。“中小学生可以在古诗词中感受到民族血脉的跳动。”曹础基强调。

9.《感受声音》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

1.从各种类型的音乐中吸取灵感,用心感受音乐带来的美感和震撼。2.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利用感受到的音乐进行创作。3.用点、线、面和色彩将音乐给予的特别感受表现出来。教学重点:

激发通感感受,感受各种类型的声音,用绘画语言表现音乐感受。分析:

首先通过用线条表现声音和用声音表现颜色两个环节,使学生感受到音乐与绘画语言的相通之处;其次通过欣赏部分表现音乐的学生作品及艺术大师的抽象画作品,来感受绘画中点线面和色彩中蕴含的节奏与韵律,来加深理解怎样用绘画的语言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找到一种表达的方式;第三通过静静聆听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片断,来感受音乐给自己的感觉,激发学生表现的兴趣。教学难点:

展开联想与想象,表现音乐作品感受。

教学过程:

(大屏幕幻灯片图片背景,是一张水滴要滴落下来的细节图片,营造一种宁静的氛围)

一、听音乐跳舞,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音乐吗?喜欢跳舞吗? 今天老师带来了自己最喜欢的舞曲和大家分享一下,好不好?那就让我们一起边听边跳吧!

(让学生听节奏感强的舞曲,使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从而导入新课)

二、感受声音节奏与绘画方法的联系。

1、教师描述几种有特点的声音,让学生思考可以用什么来表示。

2、教师举例说明自然景物以及绘画中的节奏与音乐的联系。

(这一环节通过用线条表现声音使学生感受声音的节奏与韵律具有点与线的感觉,可以表现为或大或小的点,或曲或直的线。而音乐的轻柔舒缓与震撼急促又对应着线条的轻与重,波折的缓与急等等)

2.感受声音与色彩的联系

师: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声音有色彩吗?(这里学生听了这个问题,觉得很新奇,一时没有回答。不过有的同学想了想马上说有)

师:大家听到一个好消息,会发出什么声音? 生:啊!耶!

师:像什么颜色? 生:像红色!生:像黄色!师:遇到一件难过或者发愁的事情,大家会发出什么声音?

生:哎―――― 师:像什么颜色? 生:像灰色!

生:像蓝色!生:是黑色的!师:下面我请大家欣赏一段音乐,大家闭上眼睛,听一听。

生(闭目静听音乐片段)

师:(播放《春节序曲》片段)听了这段音乐,你感觉像什么颜色?

(这段音乐太热烈了,一下子就让人想到欢乐的过节的场景,同学们听了马上就感受到了)

生:红色!生:黄色!

师:这首曲子名叫《春节序曲》,我们听到锣鼓声音,欢快的节奏,一下子就想到了过节的欢乐场景!就是红色的那种热烈!不过大家要注意这一点:音乐的感受是属于个人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有的人感受像蓝色,也有的人感受是白色!

师:我们再来听这段曲子!这段音乐是什么颜色?(播放《春江花月夜》片段)

师小结:通过刚才听曲子,画线条,听色彩,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原来音乐和绘画是息息相通的呢。问题:音乐是可以画出来的吗?为什么?

生:因为有的声音像线条,有的声音像点,而且声音又有色彩!这样就可以画出一幅美丽的图画来了。

生:有的音乐让我仿佛看到一个欢乐的情景,比如《春节序曲》,就让我想起过年时候的热闹喜庆的情景,我觉得也可以画出一幅美丽的画来。

师:大家能够这样理解,说明你们都有一颗善于感受美好事物的心灵!我们生活中的好多事物都是那么美好,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音乐和绘画,有人是这样说的:音乐是流动的绘画,绘画是无声的音乐!

三、作品欣赏:

师:下面我们来欣赏几幅作品,大家看看他们画的是什么样的音乐呀?

(放映幻灯片)

第一幅:《优美的音乐》

师:大家看这幅画表现得是一首什么样的乐曲呀?

生:优美的!

师:你为什么这样觉得?

生:因为这幅画中都是柔和的曲线,我感觉非常优美。

师:色彩方面呢?

生:这幅画主要是绿色有蓝色还有黄色,我觉得波浪线像河水,有风吹,这曲子很优美。第二幅:《激昂的音乐》

师:这幅画呢?说说你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

生:我觉得这音乐很乱!因为我看到线条很乱。

生:我觉得这首曲子很热闹的,因为有红色和黄色。

师:这是一幅表现激昂音乐的作品,从红色黄色的色彩上看到热烈,从螺旋的线条上看到好像速度很快,变化很快的。

第三幅(略)课本作品欣赏

师小结:绘画真的是无声的音乐啊!通过刚才的欣赏你们想不想把自己最喜欢的音乐画出来了呢?

四、.学生作业:(同学们自己哼唱并表现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材料和创作手法自选)

师:大家按照自己的感受来创作自己的作品吧!

辅导:参加到学生的小组中去,帮助学生解决表现中出现的问题。

三、展评阶段:

师:(鼓励学生自己到前面来展示自己的作品)

学生自评:

师:说一说自己的作品表现的是什么样的音乐?感觉自己作品怎样?

学生互评: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位同学表现的是什么样的音乐?

生:谈对同学作品的感受。

师:他什么地方表现得好?(从线条和色彩方面来谈)

生:从线条与色彩表现音乐的感受与节奏等方面来谈。

师:点评学生作品。

师:点评学生的作业情况。

四、总结拓展:

师:同学们,今天你听音乐画画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吗?说出来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吧。

总结:今天我们真正地感受到了,音乐是流动的画,绘画是无声的音乐!

10.我的教学成长感受 篇十

肖路萍

时间过得真快,转瞬间我已踏上了工作岗位快一年了,在这些日子里有过教训,有过挫折,有过喜悦。

刚踏入工作时对周围的工作有一种新鲜感,对新的挑战有一种兴奋感,可当我在工作中实践时,却不是我想象的那样,孩子们年幼无知,琐事不断,真所谓“学校无小事,处处都是大事”而且每件事都要我们老师亲力亲为,又由于我刚参加工作,不是太熟悉小学各方面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及一些日常生活琐事,所以刚开始我并不太适应这个工作。

很多老师说:”教师的职业是一种心态。”我感触颇多,我开始改变自己对待这份工作的态度,我每天平静地去面对工作中的点点滴滴,遇到繁琐的事情我不再皱眉头,我尽量微笑地去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一件事。

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教师就像那默默奉献的绿叶,时时刻刻衬托着鲜花的娇艳。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应有默默无为的奉献精神,甘为人梯,像“春蚕”吐尽青丝,像“蜡烛”化成灰烬。当我们挑灯苦读,精心备课,辛辛苦苦传授学生知识,有时发现他们的热情并不高,眼神不够渴望,当我们认真投入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却发现这些调皮的小孩子依然我行我素的,对此,我经常会有说不出的恼火和伤心。但几乎与此同行,这些孩子又能让我感到欣慰和感动,他们经常亲手制作小礼物送给我,每次生气的时候,他们都会说:“老师别生气了,生气伤身体,”想到这些,我又何必如此大骂他们呢,又何必去伤了他们那颗爱你的童心呢。所以从今以后我会更加爱我的这些孩子们,也会耐心地去接纳他们的缺点。面对眼前充满好奇和天真的孩子们,要珍惜,更要努力让每一个孩子的心中充满阳光,让每一个孩子在爱的抚慰下快乐成长。

11.于细节处感受古诗的神韵 篇十一

一、反复涵咏,初步体验诗情

诗歌本是用于歌唱的,是人类抒发情感的载体。诵读就是要帮助学生从语言、节奏、声调中直接感受诗句中所表现的内容,体会到诗人或喜或悲或怨或怒的情感。诵读得越好,学生就越容易与诗人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的《池上》和《小儿垂钓》一课,这两首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在读准“撑”、“艇”、“萍”,学习新词“浮萍”之后,学生们很容易就可以做到准确、通顺的朗读。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涵咏,初步体验诗情。

在教学“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一句时,可先让学生自由轻声诵读,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交流“看”到的画面:究竟是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以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接着,引导学生想象:小孩是如何偷采白莲的。教师图片演示这样的场景:初夏时节,荷花在田田的荷叶中盛开,小娃儿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地撑船去采池中莲蓬。然后,教师可选择若干学生个别读,请他们说出童年“偷偷”做过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和自由。

二、仔细品读,感悟古诗意蕴

古代诗歌特别讲究用词用句的准确与凝练。因此,在古诗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仔细品读、反复揣摩诗歌词句的使用,准确把握诗句中极富表现力的妙词佳句,充分体会诗人遣词造句的匠心,领会诗歌字里行间潜藏的意蕴。如,教学《清平乐·村居》一诗,品读时要注意节奏和重音。如下: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在分清句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句、领会诗意后,笔者指出:词的上片描述了一幅秀美、恬静的村居风景,从中你都品出什么?联系整首词说说你对“醉”字的理解。针对这一问题,孩子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认为,老夫妇是饮酒而醉;也有的提出,老夫妇是被眼前的溪流、青青草的美和天伦之乐所陶醉了。最后,笔者对学生们的回答作了总结: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的居住环境虽然是——“茅檐低小”,但周围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小儿“溪头卧剥莲蓬”,那对白发夫妻完全陶醉在这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中了。当学生领会到“醉”字的言外之意后,我再联系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经历来讲解全词,将恬静优美的乡村田园生活与南宋丧地辱国的现实相对照,学生自然而然就体会到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北上抗金报国的忧愤之情。由此可见,细细品味诗中文字,由景入情,可以帮助学生与诗中人物、作者形成深层次的对话,产生精神上的共鸣,更加深刻地感悟古诗的意蕴。

三、延伸想象,体会诗歌神韵

“一切景语皆情语。”中国的古典诗歌多讲求寓情于景、借物抒情。如果不能深入地感悟诗歌的形象和意境,对诗歌的理解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应当运用多种手段引领学生进入丰富的意象世界,进入角色,展开丰富的想象,以求更好地体会诗歌神韵。如教学《游园不值》一课,在讲解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时,我就结合课文图片、多媒体与学生们进行了这样的对话。

师:如果我们就是那一株红杏,我们在园内看到了怎样的满园春色?

生:满园的红杏,满园的春色,满园春天的风景。

师:那么红杏你为什么要探出头,偷看外面的风景呢?

生:院墙也挡不住春的脚步啊!整个园子孕育着生机,孕育着力量,我们忍不住想看看外面的世界……

通过对话,学生以红杏的身份进行了心灵表白,感受到了诗歌的动人之处,走进了诗歌的意境,仿佛置身于烂漫的春光中,对诗人由眼前之景带来的愉悦也有了更多的感悟。古人云:“情动而辞发。”把想象做细、做实,孩子们自然也可以像诗人一样,走进烂漫的春色,将诗歌的神韵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真正地理解诗歌、欣赏诗歌。

12.在绘画教学中感受色彩 篇十二

色彩, 在绘画中有着独特的意蕴, 是视觉艺术中最具感情化的因素, “直写”主体心灵, 并能在瞬间吸引观者注意, 引起情感共鸣。色彩的丰富表现力和它所产生的感情力量, 可以直接在艺术家和观众的心灵之间架起一道互相沟通的桥梁, 色彩是最具表现力和阐发创造者个性与本质的重要艺术语言。认真研究色彩的本质与规律, 对培养学生在绘画中的色彩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在人们的生活中, “色彩就是生命, 因为一个没有色彩的世界在我们看来就像死的一般。” (1) 色彩是呈现自然现象的最佳方式, 无论是大自然的景致还是绘画作品, 吸引视线, 第一时间作用于视觉以及视觉经验的往往是色彩。色彩不仅是物理学上的光学现象, 还有着丰富的文化隐喻, 与人类文化情感有着甚为复杂、微妙的关系。那些视觉的、思想的和精神的现象, 在色彩和绘画艺术中有着诸多方面的联系。绘画教学对色彩的兴趣是从美学角度出发, 所关心的问题是揭示人的眼睛和大脑起媒介作用的色彩实体和色彩效果之间的关系。

人的视觉感受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变化过程, 色彩不仅能引起冷暖、明暗、远近、轻重、大小等感觉, 还能使人产生兴奋、抑郁、紧张、烦躁、安定等心理效果。色彩对心理的影响总是在不知不觉之中, 有些属于直接的刺激, 有些要通过间接的联想, 色彩的心理反映发生在不同层次中, 同时左右人们的情绪。色彩对人们有着普遍的心理影响。色彩的象征意义, 表明着社会阶层或身份, 也是神话或宗教思想的象征语言。由于国家、民族、文化、宗教信仰以及地域的不同, 对色彩的审美习惯、应用也随之不同。在中国古代, 明亮的黄色是最高权力、智慧和文明的象征, 这种颜色专用于皇帝, 任何他人不得使用;白色用于丧事穿的孝衣, 象征死者升入天堂或进入净界之时的一种护卫队伍;红色则是喜庆的颜色, 红色的婚礼服饰, 红色的对联等等均增添节日的气氛和喜气洋洋的感觉。西方的许多国家, 洁白的婚纱礼服是新娘纯洁的象征;黑色在葬礼上则倾诉着对死者的哀悼, 远远胜过语言的表达;基督徒穿黑色的衣服而佛教的和尚则穿橘红色的袈裟……“色彩在心理上关系到感觉经历中感情与情绪的作用。色彩超出了简单的信息与素材的范围, 使客观、无理性的经验面貌更为丰富。” (2) 色彩感情的升华, 进一步深刻地表达了人们的观念和信仰, 色彩就成了人类不可缺少的精神寄存。“色彩唤起各种情绪, 表达感情, 甚至影响着我们正常的生理感受。” (3) 色彩作为画家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 随着画家审美意识的不断深化, 色彩表现, 为绘画带来了极具色彩美感魅力的变异风貌。

色彩是绘画语言的表现形式, 是情感的符号, 精神的载体, 不同的历史时期, 画家对色彩的选择和运用也在不断地演变。早期的绘画中色彩主要用于轮廓和形象的修饰, 在新石器时代的中国陶器上我们就可以看到原始人对简单色彩的自觉运用, 用色简练单纯。古罗马的墙面、地板上镶嵌有丰富的色彩图案;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 艺术家们不断地探索, 绘画中色彩表现的手段大为丰富。随着社会的进步, 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类对色彩的研究与应用涉及到了物理学、光学、心理学、生理学、艺术学等诸多领域。在绘画艺术方面, 色彩学的发展促进了视觉艺术从19世纪向20世纪多元化时代的转变。经过历代艺术家的努力和探索, 其观念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如今逼真的再现物象的色彩, 表达物象的质感, 已不是绘画中色彩的最终目的。现代许多绘画大师, 根据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感应, 重新组合、安排色彩来构成画面。

色彩应用到绘画作品中表现着人类对色彩的感知。运用科学方法探讨色彩的产生以及应用的规律, 广泛而深入的探索, 使色彩的表现语言和表现方式极为丰富。19世纪印象主义画家抛开了所谓客观色彩的信条, 画家高更和凡·高认为色彩本身除了其气氛因源外, 也可以表达某些东西, 即用色彩表现个人的情绪和感受。野兽派画家马蒂斯更是以一种激情和“非写实”的方法运用色彩。他们把色彩从视网膜映像中解放出来, 并将其推入情绪的竞技场, 描绘存在于客观物质世界事物的可辨形态。抽象表现主义则向前走得更远, 摈弃任何必要的形象, 开始用油彩和颜色表现纯粹的、抽象的、不为客观束缚的情绪。“康定斯基的抽象主义使色彩完全从自然物象中分离出来, 彻底开创了人们视觉里的‘音响’, 在现代绘画‘形而上’的进程中, 色彩的‘独舞’演绎了纯洁绘画的光荣梦想。” (4)

大千世界的景色绚丽多彩, 色彩是吸引人们视觉的首要因素, 是人们最普遍的审美形式, 是人们的生理需求和文化需求。色彩通过其依附的载体显现。中国的、外国的绘画, 传统的、现代的艺术作品, 均离不开色彩的表现。色彩的表现力和色彩的独特魅力, 吸引着历代许许多多的画家, 时时刻刻在做着“带有色彩的梦”。塞尚不知疲倦地以自然为题材进行创作;凡﹒高在这种追求中毁坏了自己的身体, 却从不妥协地把自己对自然界的感受画成图画, 使形状与色彩合为一体。在色彩的表现中, 人们可以追逐夕阳下金色的辉煌、下午阳光下的明亮灼热、夏日冷暖色彩对比的耀眼光感和碧空下白色房屋的明朗清晰, 可以用浓郁大块的色彩去描写景物独特的总体印象以及存在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的意境;也可以表现一片宁静、安详, 赋予诗意的田园美景, 呈现朴实、简练的画面效果, 还可以追求色彩明快的效果和细微变化, 追求一种色彩表现中的“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风格。绘画作品中色彩的选择主要取决于画家对物像“内在生命”的认识和本人的内在需要, 因而, 物象的选择也只能取决于有目的地激荡人类灵魂这一内在需要原则, 从而使色彩也作为“有意味的形式”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

色彩表现是绘画重要的语言形式, 是构成绘画艺术形式美的重要因素, 也是情感的最普及形式。在现代视觉艺术中, 色彩的地位日益突出, 表现主义、抽象主义及许多现代流派尤其将色彩作为主要的视觉艺术语言, 色彩材料和表现手段的不断更新、丰富, 为色彩的应用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色彩是绘画艺术最具感情的因素, 艳丽多姿的色彩能激发我们的丰富联想和各种情感。绘画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色彩技法的同时用心灵去感受色彩、热爱色彩, 充分利用色彩的感情效果, 如色彩的冷暖、表情、联想和象征等, 对色彩发出内心的喜好。尽情发挥对色彩的主观能动性, 把自己心中感悟到的、理想的色彩呈现于绘画作品之中。

摘要:色彩是绘画中最重要的艺术语言之一。在绘画领域, 对色彩的研究不仅仅局限在视觉上, 更重要地是去感悟色彩, 研究对色彩的感受, 色彩的力量, 色彩的象征与表现等。绘画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色彩技法的同时更要用心灵去感受色彩, 把自己心中感悟到的色彩情感呈现于绘画作品之中。

关键词:感悟,绘画,色彩,视觉,表现

参考文献

[1]瑞士约翰内斯-伊顿《色彩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P3

[2][3]美卡洛淋M布鲁墨《视觉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P129页、P131页

13.感受声音教学设计 篇十三

1、出示大自然图片,请幼儿想象相关的声音。如:下雨、刮风、流水、小鸟叫等,让幼儿模仿秋天的雨、风、水等声音。

2、播放与图片相关的声音录音。说一说:这是秋天里什么发出的声音呢?例如:是风吹来的声音,是秋雨的声音,是小鸟的歌声,是流水的声音。

3、请幼儿仔细倾听后,尝试与图片匹配。

二、引发想象

1、播放有关秋天的音乐。

2、欣赏落叶树、菊花、向日葵、南瓜、苹果、大雁、风筝等局部画面。

3、想象秋天会有一幅怎样美丽的图画。

三、引导表现

1、有目的地选取与秋天对应的颜色,确定一个与声音有关的内容。

2、参考以上图像,组合成自己想象的情节内容。

3、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想象,创造独特的图像或情景。

四、分享交流

1、将全班幼儿作品拼成“秋天的声音”。

2、让幼儿在音乐中欣赏图画,想象画中的声音。

3、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想象,创造独特的图像或情景。

五、活动结束

14.《感受文化影响》教学设计 篇十四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和表现(2)文化影响人的特点

(3)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能力目标]:通过对本框的学习,能够认识文化对人的重要影响,分析历史和现实中的一些不同文化、文化活动和文化作品等对人所产生的不同影响,能结合具体实例说明文化影响人的特点,并具体运用这些特点分析有关具体事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文化对人类产生影响的性质、方式和程度,领悟文化对人的影响,激发学生参与文化活动,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初步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化影响人的特点。

难点: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讨论、活动与讲授法相结合

[教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案例导入:

情景展现:Flash动画《东北人都是活雷锋》

问题探究:从动画中感受到东北人有哪些特征?我们南方人在这些方面有哪些不同? 学生回答:(略)

引入课题:北方人和南方人在行为上、性格上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感受文化对人的影响,并探究它的表现方式和特点。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多媒体显示)第一框 感受文化影响(多媒体显示)

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文化是人创造的,而文化又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北方人和南方人在性格、行为方式上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们各自所处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有关。文化的影响来自特定的环境,也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一)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多媒体显示)

问题探究:你参加过哪些文化活动,它对你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回答:(略)

教师:通过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积极开展健康的文化活动,一方面,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不断上升,另一方面,市民以实际行动为东莞加分,提升了东莞的城市形象。(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东莞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活动来谈)

教师: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小我们的父母和老师就教育我们谦让有礼,见面打招呼是基本的礼仪,下面我们来看看见面礼节。

[情景展现]:从见面礼节看文化的影响

问题探究:

1、上面的见面礼节的不同说明了什么?

2、同是中国,古代和现代的交往方式不一样,为什么?

3、同为现代中国,汉族和藏族见面礼节不同,同在一个时代,中国和泰国的见面方式不一样,为什么?

4、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有的人彬彬有礼,而有的人却粗俗不堪,为什么?

5、雅典人和西藏人迎接贵宾的礼物不同,说明了文化对交往的影响体现在什么方面?

学生:说明了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二)文化影响人们的表现(多媒体显示)

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多媒体显示)

学生:不同时代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念不同,人们在交往中采取的方式也不同。在封建社会,受封建伦理的影响,人们之间的交往必须遵循封建等级规范,不可能采取平等的方式交往。

学生:同为现代人,汉族和藏族,中国和泰国的见面交往方式的不一样是由于各自的风俗习惯不同所引起的。

学生:我们身边有的人很有礼貌,有的人却粗俗不堪,是由于他们的文化程度不一样,所以我们平时应积累一定的文化素养。

学生:雅典人和西藏人迎接贵宾的礼物不同,说明了文化对交往的影响通过器物表现。

教师:同学们的回答很好,通过见面礼节的对比,我们也就发现了不同区域不同时间文化具有多样性,使得人们在交往中的行为、语言、符号和器物也各具特色。

影响因素: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文化程度(多媒体显示)体现在:交往时的行为、语言、符号和器物上(多媒体显示)

[情景展现]:

材料一:今天课堂上,老师让写一篇有关食堂的作文。物理系的同学会说“给我一根油条,我能翘起地球” 化学系的同学会说“豆浆的成分永远都是H2O”

中文系的同学会说“我轻轻地来,不带走一丝东西,却带走一盘苍蝇„„” 材料二:一阵大风吹来„„

美国女孩:双手按住帽子,不管裙子被吹起来了; 日本女孩:双手捂住裙子,不管帽子被吹飞了; 中国女孩:一只手按住帽子,一只手捂住裙子。

材料三:中国人的名字是姓在前,名在后;美国人的名字一般是名在前、姓在后。中国人写信封,地址从大到小排;欧洲人写信封,地址从小到大排列。

问题探究:

1、材料一中,对于饭堂的评价,三者看法各不相同,说明了什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种差异?

2、材料二中,当大风吹来,三国女孩作出了完全不同的举动,说明了什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种差异?

3、材料三种,中国人和欧美人在姓名、地址写法上的差异说明了什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种差异?

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学生:同样面对饭堂,不同专业的学生看法各不相同,说明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知识素养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学生:说明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不同的价值观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

学生:中国人和欧美人在姓名、地址写法上的差异说明了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是由于不同的文化环境导致的。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文化环境,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的思维方式的形成。

教师:而体现各种文化影响的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反过来又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作为中国人,思维中往往强调群体和团队意识,所以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尤其是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矛盾的时候,我们会在认识和行为上优先满足集体的利益。

教师: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质的核心和标志。各种系统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论正确与否,都会对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多媒体显示)影响因素:文化环境、知识素养、价值观念(多媒体显示)

体现在:各种文化影响的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反过来又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多媒体显示)

[情景展现]:Flash新编《孟母三迁》 问题探究:

1、为什么孟母要三次搬家?

2、说明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有什么特点?

3、辨析: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人们无从选择。学生讨论后回答。学生:因为片中学生几次成绩都不理想,想通过搬家为她的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可见文化氛围对人的影响极大。说明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学生:(1)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题中观点认为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是正确的。

(2)人有主观能动性。人们接受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认为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法选择,是错误的。

(3)人们应当提高识别先进与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自觉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抵制落后和腐朽文化的侵蚀。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上述动画片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文化对人影响的第一个特点。既然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那我们同学在平时的学习中就应该选择健康的文化生活,自觉学习、主动感悟,不应接触一些不良的文化。

(三)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多媒体显示)

1、文化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多媒体显示)(1)无形、非强制地影响(多媒体显示)

(2)要选择健康的文化生活,自觉学习、主动感悟(多媒体显示)

[情景展现]

材料一:宋楚瑜回乡祭祖,严遵古训:长者主祭,上香敬酒,三跪九叩,敬献花圈

材料二:连战回乡祭祖,以闽南话向祖母倾诉。

问题探究:

1、说明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有什么特点?

2、这一特点要求我们选择怎样的文化? 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材料一中宋楚瑜回乡祭祖,遵循的是当地世代相传的祭祖习俗:长者主祭,上香敬酒,三跪九叩,敬献花圈,一丝不苟。材料二中连战多年之后回家用的仍是当地的方言,说明长期形成的语言、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难以抹去,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教师: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像一条无形的精神纽带把两岸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就像宋楚瑜说得那样: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和平一家亲。台湾人民最终一定能回到祖国的怀抱!

学生: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这就要求我们有意识的培养自己良好的文化素养。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对。个人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中形成,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会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中学阶段正是我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我们应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三观,以此来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2、文化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多媒体显示)

(1)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多媒体显示)(2)“三观” 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影响深远持久。(多媒体显示)

多媒体进行经典训练:

1、文化对人的影响有(C)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风俗习惯、文化程度 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 ④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稳定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③④

2、中国人一般不会立即打开礼物,美国人会立即打开礼物表示感谢

中国人的名字是姓在前,名在后 美国人的名字一般是名在前、姓在后

中国人写信封,地址从大到小排 欧洲人写信封,地址从小到大排列 下列选项符合上述材料内容的是(A)①文化差异形成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 ②文化差异形成人们思维方式的差异

③文化差异既形成人们的交往方式的差异又形成人们思维方式差异 ④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台湾亲民党宋楚瑜访问大陆期间,到湖南省时用地道 的湖南话说:“各位乡亲,各位乡党,楚瑜带着堂客回来了”。在这件事表明(B)A、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B、经年累月形成的文化习俗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C、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D、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

4、某中学在学生中开展“三名”活动,引导学生读名著、赏名画、听名曲。这一现象(B)

①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②产生的精神力量能激励学生有更高的追求和发展

③必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④能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教师:对照多媒体显示图表进行小结

来自:各种文化活动和特定的文化环境

文化对人的影响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

表现

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潜移默化

特点

深远持久

教师: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更应该在平时的学习生活过程中积极主动地为自己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因为在生命的长河中,总有一段经历让你终生难忘,总有一份情感让你刻骨铭心,总有一种理想让你永不放弃,总有一种力量让你奋然前行。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上完后,我跟听课的老师进行了交流,他们的评价使我又有了新的收获。结合听课老师的评价以及自己备课、上课的过程,我有了以下思考:

1、课堂教学要善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一段生命历程。但是,在现代课堂教学中,如何来体现这一教学理念?我认为,教师必须要创设一种让学生乐与接受、乐于参与的课堂教学情境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真正充当起课堂教学的“主角”。那教师又 该设置什么样的情境呢?在备课之前,我先在学生中作了一个调查:上课时你印象最深的形式是什么?学生回答的前三位是:看视频、讲故事、辩论赛。我想,这也恰恰反映了政治课堂所设置的情境应该是鲜活、生动、学生感兴趣的。于是,我在备课中注重引用新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自主合作学习,对学生的发展进步有极大的帮助。同伴学习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他们之间互相熟悉,关系融洽,在讨论的过程中,思维又能互相启发,所以,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对问题的研究要比个人独立学习更能深入,更为广阔,效果也更好。在开展第四个知识点也是本堂课的难点“文化对人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的教学时,我设置了一个情境:为什么孟母要三次搬家?经过学生在课堂上的激烈讨论,教师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的发言有理有据,比较到位,这种准确和优秀跟小组合作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他们的发言思路来自于集体的智慧。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了表达自己意见的平台,促进了学生真正的主动思考。

3、课堂教学要提高设问的质量

本课的教学知识重点之一是“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纯粹的记忆并不难,难点是如何理解,以及在理解的基础上去分析实际问题,指导生活。很显然,“文化对交往的影响因素”和“交往中文化差异的表现形式”应该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用一个案例层层分析可以使学生的思考更集中,更能注意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于是,我以见面礼节为话题,层层设计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探究的能力,深刻地理解知识,同时能够把理论与现实联系起来,明确知识源于生活,又将回归生活。

4、扎实落实“三讲三不讲”,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旧的课堂教学,由于教师讲得过多、过细,挤掉了学生的大量的宝贵时间,学生训练时间得不到保证,结果只好把作业留到课外做。而事实上这样的作业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又收效甚微。为克服这个问题,在本课设计中,我从教学实际出发,扎实落实“三讲三不讲"其内容是: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知识点;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也能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对于“三讲”中的“讲重点”我采取的措施是:(1)讲清知识的含义、结构、层次。(2)高效课堂必须让学生对学到的东西感觉“用得上”,所以通过精心设计学生容易混淆又具有一定梯度和启发性的思考题或讨论题,讲清知识运用的方法步骤。

5、重视教育之魂: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完成本学科的知识目标,而且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学生的思想成长和价值观形成,既要教书,更要育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青少年中产生困难的最重要原因,就在于教育行动以赤裸裸的方式出现在他们面前。”高中生的自主意识与思维的批判性明显加强,认知过程和情感的变化也表现出明显的目的性和自觉性。他们反感生硬的譬喻、简单的贴标签和纯粹的道德说教。因此,我通过深入挖掘课堂中涵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素材,在学习的过程中,寓之以情,进而晓之以理。本课设计时,我就是对东莞争创全国文明城市、集体主义教育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等问题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15.让学生在历史教学中感受幸福 篇十五

一、历史教学中开展幸福教育的意义

幸福教育,顾名思义是让学生感受到幸福,提高内心的积极情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与生活。历史教教中有着许多丰富的资源,对幸福教育的开展具有积极意义。在教学中开展幸福教育有着三个方面的显著作用:一是可以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当今青少年普遍存在着思想错综复杂的状况,通过历史教学中的幸福教育,让学生知道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坚定学生的理想与信念。二是可以培养学生感恩心理。青少年一代大多属于独生子女,在历史教学中强化幸福教育,能够让学生感恩自己的幸福,感恩为自己付出的父母、师长等,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恩心理。三是可以化解学生消极情感。通过幸福教育能够让学生更多地看到积极阳光的一面,更多时候感受到生活的积极,对消除学生的消极情感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二、紧扣教材与学生身心特点开展幸福教育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广大教师要注重抓住教材特点,结合学生身心发展阶段,将幸福教育有效地融入教学的点点滴滴之中。

一是在改革开放成果感悟中感受幸福。现在的青少年生活在蜜罐中,无论是家庭条件还是整个社会创造的条件,都远比他们的父辈、父辈的父辈好得多。这一切都是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带来的普惠性福利,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改革开放教学,让学生感悟生活中的幸福。教师可以通过现在的生活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与改革之前进行对比,无论是大的方面如经济发展数据、社会建设整体面貌,还是小的方面如学生家庭生活条件的变化等,这些都产生了强烈的反差对比,让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条件的提高都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学生在对比之中感悟生活的幸福,也会更加热爱生活。

二是在民族团结、友爱发展中感受幸福。中华民族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任何一个民族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民族的团结和谐稳定是全中国人民之幸福。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民族大团结的幸福。在民族团结相关知识的教学中,笔者向学生介绍党中央、国务院对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给予的关心厚爱,无论是精准扶贫工作还是从产业带动,以及少数民族地区政策的倾斜、资金的扶持等方面,感受到国家在帮助少数民族加快发展、改善生活条件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学生在这样的信息补充中也充分感受到了民族之间的团结。笔者还向学生介绍了民族之间开展友好交流、互帮互助的一些事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每一个民族之间都是团结友爱的,正是因为民族的大团结才形成了中国社会的大稳定、发展的大提速和环境的大和谐。

三是在国防力量迅速壮大中感受幸福。幸福的内涵很多,幸福的表现方式更多,每一位中华儿女感到幸福的一个共同方面就是我们国防力量的强大。回首中国近代史,那是一段充满侵略的被欺侮、被凌辱的历史,从八国联军到日本帝国主义,中华民族历经沧桑与灾难,而这一切都是源于我们国防力量的薄弱。因此,当中华儿女亲眼目睹中国的军队建设、国防现代化建设高速发展,必定会产生强烈的幸福感。在“钢铁长城”的教学中,笔者向学生播放了大量的视频短片,既有国庆阅兵式上展示的各种新型武器,也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军进行演习时的震撼场景,如雷达快速锁定“敌机”目标,导弹腾空而起直接命中目标,辽宁号航母披荆斩棘进行训练,新型战机腾空而起翱翔长空,等等。这些震撼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到了强烈的自豪感、幸福感,为我们祖国的强大、国防力量的强大感到无比自豪。

四是在国际政治地位提升中感受幸福。从过去的“东亚病夫”到恢复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再到如今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不可或缺的重要政治力量,我国的外交事业也迎来了发展的巅峰。笔者在“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的教学中,通过信息的补充让学生了解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在积极参与人道主义援助、维护世界和平等各个方面,中国的外交工作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有着强大的国力作为支撑,我们的国家才能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学生在这样的信息中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感受到了国家崛起为每一位民众带来的强烈自豪感和幸福感。

摘要:在历史教学中开展幸福教育,能够借助于历史教学的丰富资源,发掘内涵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在历史的厚重感中提升幸福指数。广大历史教师要重视幸福教育的渗透,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引导。

关键词:初中历史,幸福教育,意义,渗透探索

参考文献

[1]杨杰.让课堂幸福感回归——对幸福课堂的思考与探索[J].人民教育,2009,(12).

16.让学生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美 篇十六

一、朗声美读:感受音乐美

朗声美读既利于学生对所学诗词内容进行梳理,培养良好的语感,也有利于陶冶性情,形成良好的审美素质。中国古典诗词的韵脚、韵律使作品流淌着音乐的旋律美。读的方式可以分为集体朗读、小组朗读和个人朗读。学生通过朗读,可以深入理解诗意,感受诗韵美,还可以唤起读书的热情。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李商隐的《无题》、李白的《行路难》,让学生在诗句中找出押韵的字,画出朗读的节拍,先进行全班读、小组读,在朗读中感悟诗歌优美的语言、节奏,然后过渡到个人朗读。个人朗读让其他学生当评委,评论和欣赏朗读者的朗读好在哪里和不足之处,以求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一个人读,多人评”,在课堂上形成了一种竞赛的场面。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参与交流讨论,还使学生欣赏到其他同学在朗读中读出的语言美、节奏美、音韵美、感情美;既能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又能感受到诗人流露出的感情,激起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育。

二、抓准诗眼:感受诗情美

诗眼是诗中最能开拓题目意趣、表现力最强的关键处,是足以使全诗生辉、通体生动的焦点。诗眼的锤炼与安设在诗歌创作中具有重要地位。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如能从诗眼入手,一方面可以体味诗人创作的艰辛与欢愉;另一方面也可获得理解诗歌思想感情与艺术特色的一把钥匙。如教学崔灏的《黄鹤楼》时,教师问:“有人认为,这首诗是以‘空字立意,它的每一联都写了一个‘空,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由此引导学生体味首联所叹之“楼空”、颔联所写之“天空”、颈联所绘之“洲空”、尾联所愁之“家空”,进而触摸作者空虚、惆怅、伤感的心境。

三、联想想像:感受画意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引导学生以诗词的语言为依托,启动联想和再造想像的能力,用散文式的语言描绘成画,激发学生学习主体的审美愉悦,由低层的审美感知深入到艺术美的欣赏,获得审美情感的共鸣。如教学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要引导学生把握全诗以雪景为线索,生动描绘边塞冰天雪地的绮丽风光的表现技巧,感受诗人抒发的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依依惜别之情。

又如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教学时,通过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影像、动画、声音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与诗人一起展开想像,感悟诗歌所蕴涵的意境美,由桃花盛开联想到“春江水暖”,进而想像鸭群在春江中浮游嬉戏的欢快情景;由蒌蒿、芦苇联想到“河豚欲上”,进而想像春天来了,河豚也该逆流而上了……这样,审美的主客体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人和自然达到了最美的和谐。

四、赏析意象:感受内涵美

正是借助了意象的渲染和烘托,人类情绪体验才变得储蓄绵远。在诗词教学中,应适时引导学生对诗词意象进行探究性赏析。如教读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此诗的情境美,可紧紧抓住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一全诗精妙之笔,共同评析此联中“喧声”、“浣女”、“莲”、“渔舟”,这组意象组合之妙。通过朗读和品味,学生会深刻体会到,这组意象在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下,极富动态化,不仅不与幽静基调抵触,还生发摇曳多姿的美丽,共同营造出一种和谐、恬静的氛围。

五、着意延展:感受风格美

不同风格的诗词,有着不同的审美价值。诗词教学应通过联系并赏读同类题材作品中的相关诗句,去领略各有千秋的风格美。比如,教读李煜的绝笔词《虞美人》,当赏读其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时,为体会词句抒情的巧妙,可让学生在记忆中搜寻写愁的诗句,学生找出的可能有:“自在飞花轻似梦,天边丝雨细如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等等。经过类比,学生深刻体会到李煜是巧用生花妙笔将抽象的愁绪形象化了,他的“愁”思如春水般长流不息,亡国带给词人的万般愁情蒙上了生动的质感。同时,通过采集、品赏诸多写愁的诗句,学生感受到一腔愁绪经过不同词人的点染,变得情态各异、生动感人。这样的延展互补,学生扩大了知识面,增强了对其他同类作品的品赏能力。

上一篇:送给朋友的英文短信下一篇:把纪律作风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