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2024-10-06

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精选14篇)

1.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篇一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冲模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建设的策略

(一)加强《冲模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设置为1:1,或者使实践教学的比重更大一些。通过开展项目化的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并且逐步地把实际项目中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讲解,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理论教学中,加强模具设计基本理论的深入研究,加强模具设计相关工作过程的介绍;在实践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根据工作的实际过程,对职业技能的教学进行精心的指导,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冲压工艺的编制、冲压模具设计、模具的装配和维护以及冲压件质量检测与分析等专业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新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查找资料和文献的方法能力。

(二)完善《冲模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

通过和企业专家以及课程专家进行沟通和交流,总结出具有普遍适应性的、和《冲模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有关的教学内容。

1.主要包括冲压生产和冲压模具,前者可以通过生产情景录像来进行教学;后者可以通过典型模具的工作过程录像来进行教学。

2.主要包括冲裁件质量问题分析、弯曲件质量问题分析、拉深件质量问题分析和成形件质量问题分析,可以通过一些实际生产中的次品件进行演示教学。

3.主要包括工艺性分析、生产方案的制订、冲裁模总体结构设计、工艺计算和冲裁模零部件结构设计。可以通过冲载件(托板)进行教学。

4.主要包括工艺性分析、生产方案的制定、弯曲模总体结构设计、工艺计算、弯曲模零部件结构设计。可以通过弯曲件(支架)进行教学。

5.主要包括工艺性分析及拉深次数的确定、罩壳的生产方案的制、拉深模总体结构设计、罩壳的工艺计算、拉深模零部件结构设计。主要通过拉深件(罩壳)来进行教学。

6.主要包括气瓶的成形工艺分析和气瓶的缩口模设计。主要通过成形件(气瓶)来进行教学。

(三)开发出适合“工学结合”模式的课程教材。通过和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及一线员工开展研讨,对模具设计与制造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及工作过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整理,在此基础上,与江铃集团模具分厂、香港惠迪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新型《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材,教材内容的制订以冲压件的工艺性分析、工艺规程的制定、冲压模具的设计、制造过程中的工作任务为主线,将典型零件的冲压加工方法归类为冲裁模设计、弯曲模设计、拉深模设计及成形模具设计,新教材结构清晰,教学目标明确,内容选择恰当,教材难度适中,选取的工作任务真实,具有代表性且实践性强,满足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四)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在完成教学设计后,我们按照“工学结合”的精神,遵循“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师引导,学生主体”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项目导向是指依托来源于企业真实的冲压件模具设计项目为载体;任务驱动是指以分配任务的形式,使学生按照实际工作流程进行设计,并在设计过程中自主学习;教师引导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灌输者转换成解决问题的引导者,提出问题,并给学生相应的引导文件;引导学生学习与掌握与职业岗位所要求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操作规则。学生主体是指在教学过程的真正主体是学生,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回答问题,完成设计,从而达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效果。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注重培养学生的群体化协作学习能力。学生群体化协作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通过一些相关的实例(如实验实训、综合实训、学科技能竞赛、体育比赛和辩论赛等)来引导学生群体化协作学习和工作,从而使学生能够树立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群体化合作能力。利用BBS、微博和QQ群等网络的形式,进行充分地沟通和交流,并且形成一致意见,从而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

(五)完善课程考核方式。将以前片面对理论知识的考核改革为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考核,可以利用过程性的评价方式,将学生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的学习态度、平时作业情况、实践操作情况、以及工学结合模式下下厂实习等都在考核的范围内,从而能够提高评价的全面性,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终达到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四、结论

经过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的实施,构建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精心选择并组织以真实冲压件模具设计和制造为载体的教学内容,采取现代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对冲压生产及其规律有生动、直观、全面的认知。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完成设计,达到“学中做、做中学”的效果,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了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而且还节省了企业的二次培训,因此使得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唐永泽,等.以工学结合为主线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1).

[2]徐其航,等.模具专业工学结合模式探讨[J]. 广西轻工业,2010, 139(6).

[3]贺定修, 等. 高职实训课程建设[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 (4).

2.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篇二

关键词:高职应用电子专业,工学结合,渗透式,教学模式

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极大地催生了对应用电子专业人才的需求。调研发现, 学校在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 从而使得不能有效地实现校企零距离对接。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是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采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方面将课堂上的学习和工作上的学习结合起来, 使学生能学到课堂中学不到的东西, 并接受一定的职业训练, 获得一定职业经历, 另一方面, 通过工学结合, 学生能加深对社会和职业岗位的认识, 清楚合作的重要性, 开阔知识面, 提高自我判断能力, 端正就业心态, 从而顺利地进入职业生涯, 促进今后的职业发展。为此, 近年来我校在五年制高职应用电子专业中探索渗透式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一、职业素养的渗透

“7S”标准化管理是现代化企业行之有效管理方法, 将企业中的“7S”管理体系引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形成“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工作学习理念。通过三个方面实施对接, 一是 “7S”标准化管理始终贯穿在班级管理各方面, 规范教室和宿舍管理达成目标;二是始终贯穿于实训教学全过程, 培养职业精神, 突出职业道德教育, 倡导对企业的忠诚度, 能吃苦耐劳, 有责任心;三是通过以素养为核心开展各级各类文明活动, 激发学生潜在意识作用的发挥。

二、课程体系的渗透

根据高职专业“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要求。在专业建设方面主动听取企业的意见,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融入了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专业课程设计与企业的实际工作情况相适应, 形成项目式、任务式教学过程。专业课程教学将企业专家引入课堂, 结合生产管理知识及技能进行教学, 注重实用性需求, 例如静电 (ESD) 防护规范、面板制程专有名词、无尘室管理与作业规定、产品检测规范等知识技能。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 实现与企业共建, 先后建立电子产品装配实训基地、三新电子产品实训基地以及电子装配及维修高级工技能考核实训基地, 注重产学有机结合。针对实际生产设置课程模块, 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去企业接受培训, 形成与企业工程师一对一帮扶体制, 锻炼培养师资。

三、技能培养的渗透

首先, 实训基地不局限于学校, 将企业的生产车间当做实训室, 这样实训要求就成为岗位技能要求。其次,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安排不定期到企业实训或实习, 以逐步适应企业的工作节奏, 主要方式是通过师傅带徒弟形式, 实行一对一的、手把手的培训, 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 言传加身教, 学与做融为一体, 手和脑有机结合, 增强学习主动性, 达到较好的训练效果。第三, 学校与企业共建“校中企”, 如电子装配与维修流水线车间, 通过来料加工等项目任务实现校企合一。

四、师资培养渗透

师资培养注重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专业教师不仅仅是短期的挂职锻炼, 而是长期在企业一线进行实践训练。这样的好处在于, 一是专业教师能系统地熟悉企业生产情况, 掌握企业产品的技术情况;二是企业也可以与学生的实习管理相结合, 帮助稳定学生情绪, 协调工作;三是企业在提高教师专业技能的同时, 可参与企业开发研制新品, 实现共赢;四是师资培养过程也兼顾了学生工学结合过程。

五、企业文化渗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不断的实施与推进,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也相互渗透、彼此交融, 逐步形成了鲜明的特色。首先是以现代先进技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相结合为原则, 紧跟时代步伐, 在实训楼、实训室明显呈现出企业元素与色彩, 突出动手和实践的职业特色, 通过环境的感染与熏陶, 让学生了解企业的文化, 自觉将“竞争、创新、责任、团队精神、效率、7S管理……”等企业要求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其次是通过宣传橱窗和讲座定期展示企业文化的相关知识或优秀企业文化的案例;第三是注重内涵, 逐步形成有特色的精神文化, 向学生灌输企业价值观念、企业经营哲学、企业伦理道德、企业科技文化意识、企业风尚、企业精神, 将校风校纪、校训建设、校园文化活动与企业精神的培养和企业道德教育

紧密联系在一起,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并对企业产生积极的认同意识;第四是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加强了企业文化渗透, 每次课都有相应的职业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职业素质目标, 教学过程中, 融入企业文化的学习与传播, 注重对企业文化的把握与认同从而促进课程的教学;第五是通过大量社会实践活动, 让师生利用在企业实习实训和参观的机会增加对企业文化认识与了解, 深入把握企业文化, 并思考作为企业的一员, 会客观地看待企业文化的具体内容, 如何遵守纪律,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综合素质;第六是以校企文化活动为平台, 与校企共同举办参与的文化活动 (如座谈会、联欢晚会、学习报告会) , 传播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等职业文化, 实现了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对接, 加深了学生对职业人的了解与认识。

总之, 在工学结合过程中, 注重通过以上五个方面渗透式融合, 办学与就业市场将有效实现零距离对接, 为我国现代化企业培养出更多的实用性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著.职业教育工学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清华大学出版社.

[2]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 (教职成[2006]4号) .

[3]李勤道.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高职教育的内涵及其特征之探讨.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1) .

3.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篇三

【关键词】高职生职业道德;工学结合模式;评价机制

0.概述

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对高职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不仅仅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同时还是高职生在日后的就业以及适应社会发展所应具备的基础条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对于工学结合人才的要求不止停留在过关的专业技能上,对其职业道德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在整个社会的需求现状下,急需对高职生的职业道德提出一套系统的评价机制。

1.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职业道德评价机制的必要性

概括来说,工学结合是结合工作的学习,同时利用学校与企业两种教育环境和资源,融合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两方面的内容,致力于培育出满足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等一线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种教育模式使学生能更加直接的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更快地融入生产建设中。但它也有较大的弊端,由于学生需要到生产建设一线进行实践学习,其接受外部环境产生的影响就增多,而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复杂的社会情况很有可能对其思想、心理以及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另外,由于学生进行实践学习的场所比较多,位置分布也不同,这就导致学生分布也较为分散,这对原有的集中统一教育模式也造成了比较大的冲击。在新的经济和社会形势下,我国进行高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应该更加全面。

道德建设的基础是规范的制定,而更加重要的是要将道德规范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去,而使得道德规范得到落实和遵守的督促因素就是要建立完善的得到评价机制。科学规范的高职生职业道德评价机制对于促进和提高高职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具有重大作用。按照科学有效的方法开展高职生职业道德的评价活动,有利于引导高职生的职业道德导向正确的轨道,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由此,利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构建高职生职业道德评价机制有很大的必要。

2.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职业道德评价机制的构建方法

进行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生职业道德评价机制构建过程中,不仅要以科学发展的标准、内容和方式作为原则,公平合理地评价高职生的职业道德,还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评价机制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具有高素质水平的当代大学生,使评价机制成为促进高职生职业道德的推动器,提高高职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主体、客体以及依据是构成道德评价的三个要素。其中,评价主体即是参与评价的机构或人员,如学生、教师,甚至是某个社会团体。评价的客体即是评价对象,可以是学生个体或学生群体。具体地说,道德状况、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都可以作为高职生职业道德评价的对象。评价依据是指在评价过程中所遵照的评价标准、根据和评价方法等因素。进行高职生道德评价机制构建的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建设。

2.1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

高职教育应该在理论学习和生产性的实践中都需要遵守的严格的规章制度,它是学生的共同行为准则,是以工学结合模式办学的学校进行各项工作的依据。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改革与发展就不可能顺利进行。规章制度设立的关键在于后期的实施和落实。工学结合院校应结合自身与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科学的规章制度,内容涵盖学习纪律、工作要求、劳动纪律、社会实践要求、顶岗要求、岗位职责、课程标准等多个方面,明确学生享有的权利与义务,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2.2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对于高职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原有单一的评价机制要改革为多元评价机制,同时,评价的主体要从单一的教师评价改为由自我、同事、实习车间师傅、企业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对高职生职业道德修养的评价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每个学生根据职业道德的标准对自己的思想、行为的判断与评价。马克思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学校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一方面体现了对学生的信任,另一方面又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重要过程。高职生通过对自我行为与思想的反思,自觉地督促自己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能够按照职业道德规范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自我评价最终的提交方式包括个人的基本信息、自我评价等级以及实习总结报告等。

第二:同事评价。高职生在进行生产实习的过程中,同事之间交流接触较为广泛,相互之间也较为熟悉,因此他们之间的评价也比较客观。对每一位学生的评价都应是量化的、全面的和细化的,公正客观地进行评价。因此,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上可以在每一实习阶段即将结束时进行同伴之间的评价,具体的评价方式可以是打分或是语言表述,并将评价结果与之前的评价情况作比较,进行纵向对比分析,有利于学生清楚其评价结果变动情况,促进学生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

第三:实习车间师傅。车间师傅评价的评价客体主要是车间主任、班组的组长或带班师傅等平时对学生比较了解的人员。他们对学员实习期间的思想水平、工作能力以及生活行为规范等方面进行客观地评价,评价可将实习期间的职业道德表现以及工作能力和态度作为主要因素,在实习结束前应给出学院的职业道德评价并打分。其中,高职生的职业道德规范班组评价表内容应和上文中同事间的评价内容相一致,方便综合评价分数的计算。

第四:企业评价。企业是对学生职业道德水平进行综合性的评价,由于企业对高职生职业道德水平的评价在社会上具有较大的舆论影响力,因此对学生自身比较重要,对学生以后择业就业等均会产生影响。作为大学生要正确对待企业评价,认识自身不足,努力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同时,高职院校一方也要重视企业对学生职业道德的评价,对评价结果优异的学生进行表彰,形成良性激励体制。

2.3采取有效的评价手段

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于提高高职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采取表彰与批评相结合的方法,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表彰,敦促其继续努力,提升自身职业道德修養,对于表现较差的学生实行通报批评的措施,促使其努力改正不足,向表现优异者学习。

3.结语

构建高职生职业道德评价机制是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对高职院校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对我国社会人力资源的素质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从构建职业道德评价机制的必要性出发,叙述了评价机制的重要性并在后续内容中提出了具体的构建方式,希望能为相关的部门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陈文昆.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4.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篇四

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与实践

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在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是高职教育理念的重大改革.在工学结合中,高职院校应更新观念,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创新工学结合新模式.应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院校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理顺管理关系,采取统分结合的方法,结合不同办学地域、专业类别、社会需求,创建品牌院校和专业.

作 者:徐秀香 胡荣华 XU Xiu-xiang HU Rong-hua 作者单位:辽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辽宁,辽阳,111000刊 名:辽宁高职学报英文刊名:LIAONING HIGHER VOCATIONAL TECHNICAL INSTITUTE JOURNAL年,卷(期):11(3)分类号:G710关键词:高职教育 工学结合 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

5.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篇五

[论文摘要]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教学体系正逐步建立,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钢琴教学也获得了较大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我们去积极反思和应对。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 工学结合 钢琴教学

一、高职音乐专业钢琴教学的现状分析

首先,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学体系正处于转型和逐步建立阶段。因此,高职院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定位比较模糊,大都是照搬本科艺术院校的模式,培养目标也与市场需求脱节。其次,高职钢琴教学模式与课程设置几乎雷同于本科艺术院校的模式,只是认可自己的办学层次和生源质量略低于本科院校,把课程的开设时间相应减少,以适应三年的学制。再次,高职院校教材的使用大多是大学本科教材的压缩本,目前仍没有一套适合高职音乐学生学习的系统的钢琴教材。此外,高职音乐专业钢琴教学上缺少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相一致的指导思想,缺少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与市场紧密联系的教学模式;缺少与各相关音乐学科的相互渗透与综合的教学理念。

因此,为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的”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的指导思想,根据钢琴培训产业市场的需求,必须调整高职音乐专业钢琴教学的培养目标与教学模式,对高职钢琴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钢琴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根据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规律,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方针,许多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来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有效推进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

当前,高职院校提出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但多是以工科类专业的研究为主。国内外工学结合模式下音乐专业钢琴课程建设的研究为数不多,而由中师转型高职的钢琴课程建设的研究改革则更为罕见。因此,探索出一条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钢琴课程建设新思路,将对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发展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就是把工作与学习结合起来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为载体,把课堂教学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强调理论、技能知识的实用、精炼性和综合浓缩性,强调教、学、做、用合一,学以致用。把钢琴作为工学结合、工教结合、校企合作的音乐实训平台,作为音乐专业与培训市场紧密结合的重要手段,是体现高职音乐专业职业化发展,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对高职钢琴教学的培养模式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三、工学结合指导下钢琴教学的探索实践

(一)明确新时期高职院校音乐专业钢琴教学的培养目标

教育部在关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意见中明确指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音乐专业是音乐教育领域中的新生事物,它属于高等音乐教育层次,但同时又具有职业性和应用性特征。区别于本科专业艺术院校,它培养的是普及型、实用型的音乐技能型人才,其教学体系的构建应与具体职业紧密相连。新时期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是培养专科学历层次为主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一定的音乐专业理论、技能,面向音乐产业市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的职业音乐人。因此,新时期高职院校音乐专业钢琴教学的培养目标应是积极面向钢琴产业的培训市场,掌握实用的钢琴弹奏技巧和综合应用能力的职业音乐人。

(二)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音乐专业钢琴教学课程新体系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体系在钢琴课程的应用包括钢琴课程建设方案的开发以及钢琴学习情境的开发两部分。开发流程为:钢琴培训市场的调研――高职钢琴教学岗位定位――高职钢琴学生教学应具备的能力――钢琴学习情境的开发与应用等环节。

1.钢琴培训市场的调研分析与高职钢琴教学岗位的定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音乐教育的目的已从精英教育开始向大众教育的方向发展,钢琴已从过去“百姓生活必需的奢侈品”逐渐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器材。从1988年起,上海率先在全国举办业余钢琴考级活动,1990年12月,中国音协成立了全国乐器演奏业余考级委员会,1991年中央音乐学院也开始了全国的钢琴考级工作。由此,钢琴考级的培训开始进入中国的大众视野,在社会音乐生活中已产生广泛深刻的影响。目前,钢琴考级主要分为三大类:全国钢琴考级(中国音协钢琴考级)、中央音乐学院钢琴考级和各省级的地方钢琴考级。截止到,仅中国音协钢琴考级在全国已有23个,190多个考点,考生每年达28万人。

据国家统计局年度统计,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钢琴拥有量从的1.26架,上升到2.36架,8年时间递增了87.30%。据近期音乐周报调查显示,目前在中国学琴的琴童已高达4300万人。仅在上海,钢琴考级人数每年就稳定在两万多人,“十万琴童”更是经常被人们挂在嘴边的数字。来至今,全国钢琴考级考生总数已超过百万人次。但目前,钢琴培训教学市场呈现“僧多粥少”的状况,学琴的孩子越来越多,但专业钢琴教师却数量有限,而业余钢琴培训教师的水平资质则参差不齐。尤其是各高职院校钢琴教学直接面向钢琴培训市场教学的工学结合模式还浜奔。因此,面对巨大的钢琴考级培训市场需求,高职音乐专业钢琴教学应根据钢琴考级市场的培训要求,做出合理有效的岗位定位,认真严格地培养出适应市场要求的职业钢琴培训教师。高职音乐专业钢琴学生的市场定位应是合格的陪练老师,学琴儿童的启蒙教师,幼儿园、各级群众艺术馆、文化宫、少年宫、妇女活动中心,私立艺术学校、艺术培训中心、琴行等培训的钢琴老师等。

2.高职钢琴学生教学应具备的能力分析。通过2~3年的学习,应具备弹奏艺术质量优化的车尔尼849以上技术能力,并能够弹奏钢琴考级5 级以上程度的钢琴作品,能胜任相应的钢琴教学活动。学会自弹自唱的钢琴(即兴)伴奏的能力。在高职钢琴教学上,既要加强学生的钢琴基础训练,又要提高学生钢琴综合素养。钢琴应作为学生综合学习音乐必备的一个学习工具,是学琴、练声、练视唱练耳、练钢编、做乐理、和声和作曲的一个有效学习工具。使学生通过学习钢琴,不但具备基本的专业弹奏技能,而且学会综合分析和应用音乐的.能力。学生应具备“一专多能”的专业弹奏能力。具备较好的教育心理学素质、耐心细致的教学表达能力、合理有效的沟通能力。在教中学,在学中做,在做中用,不断提高完善自身的弹奏和教学水平。

3.钢琴学习情境的开发与应用。这一环节包括众多的具体方面,笔者拟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几个方面进行尝试性论述。

在教学理念上,钢琴教师首先应主动适应高职音乐职业教育的发展特点,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在钢琴教学实践中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位“多能一专”的“能师型”音乐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以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养为目的。强调钢琴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实用一致。在强调学生钢琴基本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善于结合钢琴培训的实际需求来设定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音乐表现力来安排教学环节。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安排教学。在教学考核上以钢琴考级教材为蓝本,并能获得相应级别钢琴考级证书。在教学思路上,强调学生的积极模仿弹奏能力,逐渐形成会听、会看―会模仿―懂弹―会教的学习实践模式。要求学生首先学会听、会看老师正确示范,并能自己独立快速识谱,然后学习模仿老师弹奏,学会理性分析弹琴,提高练琴效率,并为今后钢琴教学打好坚实基础。

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综合音乐感知教学一体化教学方法,即在教学中强调音乐分析、和声分析、乐曲风格分析与钢琴弹奏技法结合为一体化的实用综合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综合弹奏与教学的能力和综合音乐感知能力。在钢琴教学中把弹奏技能与方法理论结合起来,体会音乐理论、实践弹奏技能;在实践中学到实用的音乐知识与技能经验,感受一体化的综合教学理念。

在教学模式上,改变传统钢琴教学中片面强调弹奏技能技法的教学模式,把钢琴作为工教结合、校企合作的音乐实训平台,作为音乐专业与培训市场结合的有效手段。突出音乐职业化,反复强调学生实用的弹奏能力和钢琴综合素养的培养。钢琴教学与市场要紧密结合,形成钢琴学习与实际应用一致的教学培训模式,并通过教师的良好示范,以有声的钢琴音乐形式,将音乐理论、钢琴技能等综合音乐知识浓缩再现传授给学生,使他们不但能准确弹奏而且真正明白其中的音乐内涵,以提高学生整体弹奏能力和综合音乐感知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实现钢琴教、学、做、用一体化。

在教学手段上,改变以往单一的“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根据钢琴培训产业市场需求,实施“订单式”培养和“个性化”培养方案。根据学生学琴情况和特点,通过入学考试选出钢琴主修学生进行单独一对一教学。建立数码钢琴室,将其他学生钢琴课以集体课和个别课的形式出现,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突显办学特色。一年级采取集体分组教学的形式,二年级则根据学生基础和学习程度以快慢班形式分组教学,并开始对有发展潜力、基础扎实的钢琴学生,集中实施“一对二”的主修教学。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以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强调学生集体合作形式的学习。在教学单元中逐步提供真实的教学情境,让有一定钢琴基础且示范能力好的同学带低年级或基础浅的同学上课,教师再点评总结指导上课,逐渐形成良性循环的互动式多边教学模式。同时,教师还应强调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每学期定期开展班级钢琴音乐沙龙展示音乐会,锻炼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参与钢琴考级和比赛。同时成立学院的艺术培训机构或校企合作的钢琴艺术实训培训基地,直接面对本地钢琴培训市场进行招生、教学和培训。针对钢琴培训市场的需要,在顶岗实习中引入钢琴的教务、教学管理,甚至钢琴的销售和调律等内容,让学生能全程参与到钢琴培训的整个工作流程中来。通过建立真正的与市场结合钢琴教学环境,鼓励高年级学生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兼职教学,学会把钢琴弹奏技能合理有效地应用到钢琴伴奏实践、培训教学工作及演奏实践中,为毕业就业及自主创业积累经验。

总之,高职音乐专业钢琴的教学不仅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机遇。加强对高职院校钢琴教育的研究,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下钢琴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探索出一条适应高职音乐发展的、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钢琴课程建设新体系,不仅可以提高高职院校钢琴教学的质量,还能提升高职音乐学生的就业市场和就业空间,所以已成为当前我国高职钢琴教育工作的一项紧迫而又重要的任务,期待更多的同行、专家对此做出不懈地探索与实践。

6.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篇六

本文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出发,对学校与企业合作,工学结合共同培养体现高职特色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做了有益的探索.

作 者:任华敏  作者单位:郑州交通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62 刊 名:科教导刊 英文刊名: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 年,卷(期): “”(34) 分类号:G71 关键词:酒店管理   工学结合   实践教学模式  

7.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篇七

国发[2014]19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 创新顶岗实习形式, 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1]。”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中也明确提出了“深入实施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实践工程, 加强办学基础设施、专业、课程、教材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促进[2]。”由此可见, 国家对高职高专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活动越来越重视, 实践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加强教育教学改革, 加大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

1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存在问题

1.1 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表述无特色

通过对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关文献的检索, 可以看出很多高职学院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都是参照教育部对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 泛泛而谈, 文字描述为“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适应企、事业单位会计一线需要和工作过程中不断变化的工作要求, 服务于会计、出纳、税务、财务管理及其他相关岗位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然后罗列出一些大中型企业中一般的会计岗位, 最终归结为将学生培养成技能型专门人才, 而没有将培养人才的特色表述出来, 这种培养方案放到哪所学校都可以, 比较大众化。

1.2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目前, 很多高职学院会计专业仍然是把所有的课程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大块, 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完整性, 而忽视了对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 导致理论与实际相脱离, 学生往往不能把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岗位联系起来, 不能快速的融入会计实际工作过程中去。

1.3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度不够

各学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在人才培养方案上, 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一般不低于40%, 既有课程内实训, 也有独立的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 但这些实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通常都采用“文字描述表达经济业务”, 既不需要根据原始凭证来判断经济业务事项的前后联系, 也不需要运用会计职业判断, 学生只要会对文字描述的经济业务事项编制会计分录, 就能够很好地完成实践任务。若遇到实际会计工作中只有原始凭证, 既没有文字描述也没有原始凭证的先后顺序排列, 就不知如何下手, 造成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仍难以适应企业的会计工作。

1.4 校企合作不顺畅, 学生实践机会受限

按照教育部要求, 高职院校学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在校外企业中进行顶岗实习, 但是一方面, 由于顶岗实习只是暂时的, 而会计工作需要连续性, 同时受到财务部门实际工作环境和企业商业机密等条件限制, 学生并不能真正接触到企业经济业务, 大多数只是去参观感受一下会计的工作环境或只是做些整理装订凭证等基础性的财务工作;另一方面, 企业会计人员工作又比较繁忙, 担心学生操作会出现失误, 进而影响财务部门正常的工作秩序, 不自觉地限制了学生动手实操的机会。

2 真账教学模式的提出

针对以上各种问题, 如何更好地让会计专业的学生真实地接触企业业务, 有更多的动手实操的机会, 提高会计专业学生根据真实原始凭证对经济业务事项做出的职业判断能力, 能够准确地对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仅停留在目前的会计教学模式下是无法实现的, 必须走出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 探索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真正获得会计岗位核心职业能力。为此, 本文提出了真账教学模式。所谓真账教学模式, 可以理解为引入企业真账或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到企业中去进行相关会计实务操作。我们可以从将企业引入校园和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企业两方面展开工作。

2.1 高职会计专业真账教学模式的构建

2.1.1 准确地进行专业定位

广东省是中国最富裕的省份, GDP连续20年位居全国各省市第一名, 是全国唯一拥有两座一线城市 (广州、深圳) 的省。广东的房地产市场体量巨大, 因此造就了异常庞大的建筑业市场, 2013年全省建筑业总产值高达7 000亿元人民币[3]。而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为“广东省建筑工程学校”, 行业主管单位为“广东建筑工程总公司 (广东省建工集团) ”, 历届毕业生在广东省建筑行业有着深远的影响。2012年12月, 由我院牵头成立了广东建设职业教育集团, 集团由广东省教育厅批准, 成员单位近百家, 常务理事单位33家, 其中企业23家、职业院校6所、行业协会2个, 建筑科学研究所1所, 政府单位1个, 针对行业优势, 我院会计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会计专业进行了明确定位:立足建筑行业, 为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经营企业培养高素质会计技能人才。

2.1.2 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以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为例, 学生在大三的下学期有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 每个校内会计专业的教师负责20~25名学生的顶岗实习指导工作, 会计专业负责人要求指导教师在这半年的时间内至少完成本人负责的40%学生的走访调查并形成文字材料, 通过走访调查学生顶岗实习情况, 与用人单位的主管、用人单位的指导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掌握了企业能够提供的会计岗位的情况、各岗位对人员能力的基本要求、目前在岗人员的缺陷以及会计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等情况, 为每年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做准备。另外, 在完成人才培养方案初稿后, 邀请了8位来自建筑企业、制造企业、商品流通企业、物流业、会计师事务所及兄弟院校的校外专家召开了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积极听取各方意见, 对人才培养方案做进一步的修改。通过这样的做法, 明确了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和就业岗位, 根据就业岗位确定所需要的技能, 借助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 进一步将这些技能进行分解, 分析出这些技能所需要的知识点, 再将这些知识点归纳, 形成课程, 并将这些课程进行有机整合, 形成课程体系。根据课程体系的衔接关系, 编写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表, 从而形成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2.1.3 配合会计师事务所工作节奏, 灵活调整实训时间

会计师事务所一般在年底和3~6月的时候比较忙, 需要大量的人手工作。而在这个时候, 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 这个时间段大三的学生在顶岗实习, 流动性比较大, 大二学生都在忙于理论知识的学习, 教师也在按照教学进程完成教学任务, 到了期末, 学生进行实训的时候, 会计师事务所已经过了繁忙期, 不再需要大量的人员, 导致学校错失了与会计师事务所互惠互利的进一步合作。基于以上的原因,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正在着手按照会计师事务所的用人情况调整大二学生的实训时间, 将学生分组, 教师调整教学进程, 每组集中授课, 分期分批将学生带到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实训, 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工作, 接触真实的账、证、表等资料, 完成实训任务。又可以解决会计师事务所人员短期缺乏问题。

2.1.4 引进会计咨询公司, 共同建立会计真账实验室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正在以免费提供办公场地等方式引进会计咨询公司, 该公司对外承揽代理记账、纳税申报、与校内教师共同使用会计技能核算实验室开展对外会计培训等业务, 并以此为平台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全程的全真会计职业技能训练, 学生在学校里不仅可以随时参观该公司的工作流程, 见到真实的发票、支票、进账单等, 还可以看到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公司内部岗位分工情况;不但可以随时请教在学习和日常实训操作过程中遇到的专业问题, 还可以有计划地参与到公司的日常工作中。这样学生不仅可以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工作情景中去, 而且毕业后学生走入工作岗位也将不会对工作环境感到陌生。

2.1.5 校企合作, 共同开发真账教学资源

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进行校企合作, 选择建筑施工、房地产、工业、商业、外贸等各具特色的企业作为校企合作单位, 将真实企业所发生的真实经济业务事项进行整理, 选择各类型企业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业务, 开发出真账教学资源, 将该资源中真实原始凭证搬入会计专业学生课堂。实现会计教学与会计实务工作的零对接。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的1位专任教师, 利用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 在征得企业同意的情况下, 将广州市某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的真实账、证、表、税务数据拿回来经过整理用到教学中, 至今为止已经完成了2013和2014两届学生的教学工作, 从这两届毕业生反馈回来的信息可知:这种真账教学对他们来说是受益非浅, 不但提高了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而且也增强了他们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这是从书本和理论教学中所学不到的, 对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帮助很大。

2.1.6 提高校内专任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真账教学中的主体是教师, 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也较高。以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的专任教师为例来说, 既有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 又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很少, 虽然有些教师有企业工作经验, 但由于这些年我国经济发展迅速, 信息化技术越来越高, 会计知识的更新也越来越快, 教师原来的企业工作经验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为充分发挥校内专任教师主导作用, 会计专业负责人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 利用寒、暑假分步、分批、有计划地送教师去参加国培、省培、挂职锻炼等, 到目前为止, 会计专业的教师已经全部参加了国培和省培的培训项目, 其中1人到企业挂职锻炼半年, 会计实操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另有1人到台湾昆山科技大学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交流研修, 不仅开拓了老师的视野, 增长了见识, 而且将昆山大学新颖独特的教学风格带回了学校, 用于教学中去, 对教师、对学生都具有良好的示范与引导作用。

3 构建真账教学模式要解决的问题

3.1 资料的保密问题

真账教学中涉及的经济业务事项或完成时所取得或填制的原始凭证及相关会计资料都是真实的, 因此, 要求接触的教师和学生应当签订保密协议, 保守提供会计资料企业的商业秘密, 对所有资料进行封闭式管理, 确保反映真实经济业务事项的原始凭证等会计资料不泄露、不外传, 从而减少提供真实经济业务事项企业的后顾之忧。

3.2 平衡校企双方关系问题

学校以就业为导向, 企业以盈利为导向, 二者的导向不同, 在合作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 如何减少两者之间的矛盾, 平衡两者之间的导向, 是双方合作能长远持续下去的关键[4]。

3.3 学校场地有限问题

将咨询公司引进学校, 在广州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 如何解决咨询公司的场地问题、人员进出校园问题、校园的安全问题等,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个难题, 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寻找解决的方法。

4 教学成果对照

真账教学模式从2013级会计专业开始实施, 经过2年的真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用公平、公正的国家统一考试———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来检验一下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2013级和2012级学生的获证成果, 见表1。

通过以上的对比, 可知将真账引入教学, 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 而且学习成绩明显比传统教学要好。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Z], 2014.

[2]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EB/OL]. (2010-11-09) [2015-04-11].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0-11/09/c_12753876.htm.

[3]中以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园.以色列企业进入中国广东建筑市场可行性分析[EB/OL]. (2014-05-19) [2015-04-12].http://wenku.baidu.com/link?url=nolg Nc StB j Lo_Kmcxg Bi31ORu OOdrj DMETqk MHCFp5HI546fP m KEf5i0Gmevf-hwtj LTy_q1K7PjieiJ v4V8NUfvfQ 9WXr JLAyq J4GPgzi S.

[4]贾义菊.“会计真账实验室”——基于公司制模式下的会计专业校企合作探索[J].江苏教育, 2012 (10) :49-50.

[5]吕均刚.以校企合作为依托, 以真账实作为载体, 创新会计专业实训模式[J].时代经贸, 2012 (1) :125-126. (12) :36-37.

[6]沈应仙.高职会计专业校内“真账实训”教学模式探索[J].会计之友, 2010 (12) :118-119.

[7]柯霜.“真账真做”在会计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会计, 2014 (6) :34-35.

[8]王慧.高职真账实训会计实践教学模式探析[J].职教论坛:2014.

8.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篇八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活力

(一)丰富的教育资源促进学生成长

在这一培养体系中,学生可以充分享受着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熏陶,可以紧紧把握社会的发展脉搏。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素质提升,提供了多元的文化生态和多彩的实践舞台,促进了学生的成长。

(二)多样的教育载体促进学生成才

高职院校原本相对比较抽象的教育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地展开,企业丰富的生产经营活动为高职学生提供了生动的教育素材和现实的教育平台。多样的教育载体为有效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促进了学生的成才。

(三)生动的社会实践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在这一培养体系中,学生直接参与生产性的劳动实践,并不同程度地参与企业的组织管理、科研开发和技术应用等活动,尽情地汲取社会实践的养分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生动的社会实践帮助学生尽早地适应社会、不断地获取发展的动力,促进了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一)学生、学校和企业对职教理念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

学生在进入企业后,没有做好面对挫折的思想准备,没有树立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更没有付出爱岗敬业的工作精神,多数时间都只是用“学生”身份来要求自己,没能把自己真正地融入到企业当中。

部分高职院校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技能培训、轻人格培养”的功利化育人倾向,他们直接将教育的责任推到企业身上,忽略了学生实训实习期间的表现和状况,出现了教育断点和工作脱节。

部分企业不愿过多地参与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还是将学生当作简单的劳动力,没有按照合作协议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致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盲点,未能发挥合作教育应有的工作效用。

(二)教育队伍存在人员配备不足、经验缺乏、任务繁重的问题

当前,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存在工作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的问题。部分高职院校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担子压在了辅导员身上。他们日常事务性工作过于繁多沉重,他们的工作待遇和地位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别。学校对他们的关心不够,造成了队伍的不稳定,人员流失现象比较严重。

(三)学生出现倦怠消极、焦虑失落、缺乏自信等诸多心理适应的问题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需要及时地转变工作角色,找准工作定位,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实际工作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关注部分学生出現的倦怠消极、焦虑失落、缺乏自信等心理不适问题。若未能进行及时有效地心理疏导,很容易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

(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存在尚未建立健全的问题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由于“鞭长莫及”而难于发挥教育管理的效能,企业则由于育人职责不明而疏于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从而使“德育为先”在实践环节中不能真正落实到位,从而造成了原本应连贯有序的思想政治教育链条的中断,出现了教育、管理和监督的真空地带。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

(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要将“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贯穿于“工学结合”全过程,既要做到尊重、爱护和服务学生,着力培养学生自尊、自爱和自强的意识,又要做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

2.树立“动态服务”的教育理念。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从“管理学生”的职能转变为“服务学生”的职能;在身份的定位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成为与学生平等相处的“服务者”,开展实训实习学生的思想引导、现场指导和心理咨询等工作。

3.树立“开放协同”的教育理念。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树立“开放协同”的教育理念,加强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共同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作处理实训实习学生发生的各类问题,实现校企教育管理的有效衔接,发挥校企通力合作的积极作用。

(二)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1.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相应增加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起热爱岗位工作、钻研业务知识、乐于奉献社会的精神品格:引导学生培养起良好的组织纪律观念,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树立服务生产、扎根一线和不怕吃苦的思想作风,使他们在毕业之后能够深入基层、留在基层、优干于基层。

2.引入企业文化教育。

高职院校要积极地吸收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不断地推行先进的企业文化教育,加强对企业质量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的宣传。例如,通过定期邀请企业的管理人员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宣传普及,向学生传递各种优秀的企业文化内涵,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由“学生”到“职业人”角色的转变。

3.增加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校要适当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帮助学生在职业心理和实践能力上做准备。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应定期地深入到企业,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并通过建立网上心理咨询辅导工作室,与学生通过网络聊天互动,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

(三)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1.构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机制。

第一,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要积极地转变教育观念,有效地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事务管理的工作方式:要俯下身子,深入企业,真正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覆盖到学生学习、工作、生活各个方面。

第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通过教育教学,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生共同分析困难与挫折产生的原因,并主动寻求解决的方法。

第三,加强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专业课教师要相应地承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例如,在学生实训实习过程中,要做到经常地深入企业,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困惑和工作难题,从而有力地增强学生胜任岗位工作的信心。

第四,加强企业实训实习指导师傅队伍建设。企业实训实习指导师傅要注重强化学生的岗位教育,帮助学生尽快熟悉企业的基本情况、熟悉岗位的基本技能:要定期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企业文化宣传,使参与实训实习的学生学会如何做人。

第五,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学生干部要充分发挥道德表率、学习标兵和生活模范作用,引领广大同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要积极协助企业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组织管理工作,成为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延伸的“手臂”和信息的“桥梁”。

2.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激励机制。

高职院校需要建立与工学结合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学生实训实习评价考核制度等:要建立专兼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定期培训制度,不断地增强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研究发现和及时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建立辅导员队伍保障激励机制,消除辅导员工作的“后顾之忧”,增加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明显地改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果。

3.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反馈机制。

9.职业教育机械制造专业工学结合 篇九

2011年3月Stud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t RTVU.第1期总第246期

职业教育机械制造专业“工学结合”

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宋欣颖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沈阳 110034)

摘要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机械制造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的构建、“工厂化”教学的实施、专兼结合,校企共建双师教学团队等方面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职业教育机械制造专业工学结合教育部 2006年16号文件指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更是将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在课程与教学内容改革、师资培养和实践教学环境建设等方面紧密合作,将学习和工作结合在一起,通过课堂教育和实际生产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教育方式。

1.1 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切入点

推行工学结合,高职院校可以把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最大限度地付诸于培养方案和教学实施当中,使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细化到

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将有力带动专业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教材改革与建设,使专业建设与生产紧密结合。通过企业参与,引入行业标准和生产应用技术等方式,打破传统课程体系,建立适应工学结合和职业岗位需要的课程体系;按有利于实现工学结合、技能培养的思路,根据职业岗位需要和技能证书要求,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教材,使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动态结合;按照生产性、直观性、实践性的原则,引入现场教学、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开放式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用的零距离。

1.2 工学结合是实现学生就业与企业用人顺利对接的有效途径

实施工学结合对高职学生来说, 是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的结合,学生们走出了纯理论讲授的教室,以职业人的身份参与实际工作,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成长。一边有企业师傅指导,一边有学校教育及学校老师协助企业对学生的组织与管理,使学习过程与未来的职业生涯一体化。学生在学习工作中获得了实际工作经验,同时动态

掌握了就业信息,使他们毕业后能顺利被企业录用,实现学习、实习、就业的对接。对企业来说,可以借助学校教育把职业岗位需求渗透到教学教程中,并且及早地培养了人才的企业文化素养,从而能够接收到企业满意的实用人才,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的保障。

2机械制造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总体方案的制定

高职机械制造专业是培养从事机械零部件设计、制造、维护以及产品加工、生产设备的操作、维修等工作的高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为达到培养目标要求,设置公共课模块、职业基础课模块、职业技术课(专业课)模块。职业技术课模块课程按培养能力和方向不同,可分为机械设计类、数控技术类、模具设计与制造类等。机械制造专业以工作实习为切入点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总体设计方案是,在学制为三年的高职试点专业中,第一、二、三、五学期在校学习,第四、六学期到工厂企业带薪实习。通过在企业的工作实习锻炼,学生不仅在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方面会得到一定有提升,而且还会带着在企业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疑问和工作岗位对技能的要求返回学校,为一下阶段专业课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学校根据学生在校外工作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和实践活动,按专业方向开设职业技术课,并融入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课及综合职业素养选修课。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大大提高,利于做到教学的有的放矢。

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的构建 3.1 增设文化科学素养和企业文化课程,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根据学生生源特点和未来就业的职业需要,对工学结合试点班级,在课程设置上可适当减少公共基础课的学分,如减少公共英语课,增设现

代社交礼仪、公共关系、企业文化构成等文化素质选修课和讲座,培养学生内在的修养和吃苦耐劳、勤奋进取的职业素养,提升职业道德、科学文化等综合素质,为上岗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3.2按基于工作过程标准化思想构建课程体系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育的课体系在开发程序上,应按照社会需求调研,分解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工作任务→进行教学转化分析→确定课程模块→进行课程设置→编写课程标准的过程进行。在内容体系上,应完全打破“学科型”的教学体系,重新构建以综合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产业(行业)需求、就业需求和岗位需求为依据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3.3 开发与工作实习同步的配套项目课程

项目课程既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载体,又是工学接轨的有效途径。实现工学接轨,就是让学生在学校接受到的项目课程是仿真或全真的企业生产环境,做到项目课程教学过程与企业产品生产过程相同,以企业典型产品为载体来设计教学活动,项目课程的成果与企业产品相符,学与工对接。项目课程的开发设计,以企业实际零件为工作任务,以任务驱动形式开展教学。项目课程实施通常是一体化的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相交织,同时完成知识点学习与操作技能,分析处理完成问题,完成项目任务。

4工学结合、产学研一体,校企共同开展“工厂化”教学

4.1 重视校内外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是实施机械制造专业校企合作的重要载体,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几年来我校通过自行购置、校企联合共建等方式建立了17000多平方米的实训厂房,有普通车、铣床63台,数控车、铣床21台,以及钳工、焊接、汽车装配等实习实训设备。在11000多平方米的制

造业博览中心中,有机械零件实训室、电工电子实验室及液压传动实训室等。一流的实习实训场所和与生产接轨的实习实训设备,为机械制造专业学生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我校的实训工厂也作为钳工、车工等职业技能证书的鉴定站,为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提供了便利条件。

(上接第46页)

2.4 学习环境与实训基地建设

工学结合课程需要相应的教学媒体和环境,建设尽量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有机会完成与典型工作任务较为一致的学习任务。因此,高质量的实训基地具有重要的意义。实训基地建设是通过产学研合作,我校在职沈阳国泰航空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建立了与专业实践教学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使用企业现有设备,在企业技术人员和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实习、实训教学任务。学生通过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体验职业角色,感受企业的考核、激励、管理机制,体会职业竞争所带来的压力,提高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熟练度的认识,积累工作经验。

4.2 实行学校教学与企业实习工作一体化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教学活动是在学校的课堂、实验室、实训车间以及企业生产车间等多个地点进行的,尤其是企业工作在整个教学体系之中将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下的新的教学设计,是将课堂教学、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教学与企业工作三个部分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三个部分的教学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衔接的,这样可以有效地保障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学习是连续的、整体性的,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创建有利于进行产品或样品制作的教学车间,按照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将理论教学与零件加工实际工作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胡伟光.对高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思考.石油教育,2006(5).[2]赵浩.兴关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战略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3).(责任编辑:齐婷婷)

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是校内“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专业教室”建设和校外基地的“工学整合学习岗位”建设。2.5 课程质量控制。

在工学结合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更加丰富,教学空间增大,加大了职业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难度。本课题组经实践课程考核采用实习安全、敬业勤业、职业素质、生产业绩等4个评价要素建立本课程的评价体系。依据历次安全检查与督导的记录(实习安全)、每天的考勤记录(敬业勤业)、企业生产报表及学生打工所获报酬额(生产业绩)、企业指导教师(职业素质)与领导对学生实际表现评价等资料,按比例确定工学结合实习课程成绩。

总之,本课题是在深入开展工学结合、项目化教学的基础上,所开展的一项旨在高技能型人才、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改革。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基本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效和丰硕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周济.高等职业教育要把就业导向作为主要办学方向.职业技术教育,2004,(6).[2]戴士弘, 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选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

10.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篇十

摘要:当前我国高职文秘专业的“工学结合”模式,其核心思想是强调学校与企业互动,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学生身份及教育资源的双重性、工作与学习的交替性等特征。将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文秘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突出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是高职文秘教育工作者必须予以重视和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关键词:高职文秘 工学结合 职业能力 培养途径

一、目前高职文秘专业培养模式的现状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达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培养的途径和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学思想和观念。近几年,高职教育教学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文件精神的引导下,各类职业院校在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加强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从理论研究到具体操作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然而,在目前的文秘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许多学校的文秘专业仍然采用传统的单纯的课堂传授方式教学,高职文秘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相脱节;一些专业教师在高职教育观念上存在错位和偏差,对文秘学科的“应用性”认识不足,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对实践教学环节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教学中难以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一些院校对当前社会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对文秘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的差异性认识不足,对文秘专业在知识结构的层次与能力结构的侧重点把握不准,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职业化程度不高,学校和用人单位在秘书人才的招聘录用方面出现供需不对口的局面。

因此,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 必将带动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标准的重新定位和制订, 引领专业改革与建设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当前高职文秘专业“工学结合”模式的分析

众所周知,文秘类等人文学科的实践很难像自然科学那样在实验室就能很好地完成。甚至传统文秘专业学习,如果要寻求职业技能水平的突破,似乎比财务管理、国际贸易等文科类专业更难操作。一方面是学校难以给学生提供范围较大的“真实的企业实践环境”,让他们去实践、演练,甚至现在我们很难让他们走向市场去亲身感受市场经济管理的规律和市场运行的规则。另一方面是传统的文秘专业实施的“工学结合”形式,由于种种原因,还停留[1]

在偶尔“走出去,看一看成功企业的做法;请进来,听听专家学者的见解”这一初级阶段。这显然难以达到社会、企业对文秘专业毕业学生的人才培养要求。

同时,有人认为:高职院校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施,要进一步强化“工学结合”的形式,特别要重视“走出去”的校园外的企业参观、实习、顶岗等实践活动。这些对于专业建设来说,出发点肯定是好的。但从我国高职文秘专业的“工学结合”在校园外运作形式实施情况看,现实中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实习等的效果普遍不佳。

其一:企业担心正常的办公室管理活动受到干扰,不愿甚至拒绝接待学生实习,致使校外实习只能走马观花,学生得不到相应的专业技能训练;从而使实习活动流于形式。

其二:相应的办公室管理岗位,不像生产制造环节那样,能安排大量的学生进行同步实习。从而难以甚至无法实现培养文秘专业学生具备从事企业的办文、办会、办事等实际工作的能力,适应办公室管理工作需要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教学目的。

其三:能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和直观的了解,无法让学生学以致用,亲身实践,极大地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的积极性,根本上无法解决“工”“学”两环节相互脱节的问题。而这种“工”“学”环节间的脱节,毫无疑问,是高职文秘职业教育最大的硬伤。为此,我们认为要寻求“工学结合”形式的突破,必须开始要重视校园内,必须要有改变,要有新思维与创新,才可以突破文秘专业发展的瓶颈。

三、创新文秘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设计原则

(一)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环境情景化原则

高职文秘专业仿真实训突出模拟实训的高仿真性,环境模拟越真实,实训的效果就越好。环境模拟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的办公室工作环境,而且还包括企业与外部关联单位之间的工作关系的沟通与协调,如其他企业、税务部门、用户等。在仿真秘书实训环境中,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使学生掌握文秘、公关、档案管理及行政、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以企业办公室管理工作程序为主线,将各个办公室管理业务部门、各个秘书职能岗位有机地连接在一起,让学生在办文、办会、办事的实训环境中认识自己在流程中所处的位置和应完成的工作,认识企业办公室基于流程的运作与管理模式。这一原则既是由社会发展的综合性所要求的,也是秘书工作部门的综合协调性所需要的,更是秘书专业培养目标的开放性所要求的。

(二)工学结合实践教学过程互动化原则

文秘专业仿真实训是一个团队协同进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努力从“以传授知识为主”[2]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促进能力发展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形成从事秘书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建立以促进能力发展为核心的教学体系,以满足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因此,要求在文秘专业实训过程中将学生安排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通过系统学习与实践操作训练,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公关活动能力、现代企业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相当熟练的现代化办公设备操作能力,能适应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管理、服务工作的要求。在实训过程中,每个岗位的操作结果都会对其他岗位产生影响,即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其他环节的结果,并最终影响整个实训的效果。因此大家只有各负其责、通力协作,才能实现目标。所以,这种模式不仅具有高度的仿真性,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高职文秘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一)构建文秘专业学生工学结合体系结构

近年来,我们在广泛吸收国外办学的先进人才培养模式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贸易和信息产业的特点,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和课程模式,强化文秘专业学生工学结合的培养,初步形成符合当地区域发展的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文秘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的工学结合体系结构表现在基础素质能力、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拓展能力三方面的结构内容上:

1.基础素质能力

基础素质能力,是其他两个能力层次的基础,这里不仅包含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心理素质等公共基础素质方面的内容,而且还包括美学修养、文学艺术修养等人文基础素质方面的内容。应该让学生广泛涉猎与专业有关的人文、历史、法律、礼仪、心理学等基础知识,通过基础课教学和举办人文知识讲座等形式,把合理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学生日后专业发展的后劲。

2.专业知识技能

专业知识技能,主要包括秘书理论与实务、应用写作、办公自动化、文书与档案管理、公共关系、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等文秘岗位必需和够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还包括以汉语、外语运用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为主的基本技能,文书、档案管理、会务等办公室事务处理和公关礼仪能力为主的业务技能,以及摄影(像)、录音、速记、营销等方面的相关技能三个方面,是秘书知识能力结构的核心。

3.专业拓展能力

专业拓展能力,主要包括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职业培训、各类与学生自身爱好和就业前景[3]

相关的经济类、管理类、外语类选修课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内容,体现秘书知识结构的开放性、动态性,是文秘能力结构的延伸,能够进一步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高职文秘人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往往是各种素质、能力因素的综合体现,即专业素质与综合能力,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学生的眼前就业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在不同层次上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最终形成综合的文秘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实践教学体系

必须根据行业发展趋势、社会对秘书岗位要求和培养目标,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通过模拟实训、社会调研、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等途径,强化对基础素质能力、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拓展能力的训练,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秘书专业的必备技能。创新的“工学结合”模式的建立,是解决校园学习与职业实践相脱节和实现有效就业的根本途径。本着“项目驱动、任务导向、校企结合、能力培养”的宗旨,先建立文秘专业“工学结合”仿真实践教学模式,为最终达成内外兼施的“工学结合“的整体模式,奠定基础。

对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对文秘学生的教学中,要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岗位能力,就要以“ 实际、实用、实践”为导向组织教学,突出实践环节。在实践教学中应注重单一课程和综合实训的结合,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在渐进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如,在《秘书理论与实务》等专业核心技术课程的教学中采用渐进和逐步综合式的实践教学方式,实训比例达到或超过50%,这些课程都建立了完备的实践教学计划和大纲、使课程的教学规范化、科学化。在教学手段和方法方面,重点实行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和任务导向教学,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强化学生办文、办会、协调、公关、策划等方面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获得能力的提升。[5] [4]

由此可见,传统的“工学结合”传统模式,它只在专业建设中,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构建文秘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校企结合、多管齐下,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文秘专业教学改革所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这对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建立工学结合的文秘人才培养的考评体系

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完成学生知识能力的转化。一方面,建立各类文秘实训室,对学生进行办公自动化实训、会议接待模拟实训、公关沟通情景训练、文书档案模拟训练等实际操作训练,在仿真的实训环境中,使学生实践能力得到强化和提高。另一方面,充分利

用校内各种资源,为学生创造到校内相关行政部门和秘书工作岗位顶岗实践的机会。加强学校和校外实训单位(企业)联系,建立校外职训基地。以校内实训情景模拟、实际岗位体验、案例教学等方式,强化实践教学,使学生真正了解社会的实际情况,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应对实践性教学内容的考核,应积极探索开卷和闭卷相结合、口试和笔试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等多元化的考试形式。在考试内容和考题设计方面,加大理解性、应用性的考题比例,以分析应用性、方案设计性、思维创新性等题型设计为主,重在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可以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加教师权重的方式,将综合专业知识测试与仿真模拟操作测试相结合,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相接轨,有效缩短学生工作的适应期。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建设一支“ 双师型”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的保证。要适应以能力为主线的职业教育理念,培养出合格的文秘专业人员,我们认为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采取积极措施解决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问题。要引导教师积极参加相关职业技术培训,获取专业职业资格证书。争取定期选派相关教师参加企业秘书培训,邀请资深商务秘书进行讲座,或参加本省市秘书协会组织的活动,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对秘书的要求,不断提升教师的实践水平,避免闭门造车。

二是完善文秘专业教师队伍的人员结构,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不断引进既有实践能力,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高素质人才来充实师资队伍,完善师资结构,应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秘书工作人员、同行业专家担任专、兼职教师,进行秘书实务有关内容的教学与指导,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三是在教师队伍中引进鼓励机制,推动教师走出校门承担企业的秘书工作,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可以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和考察,融入社会,参与实践,熟悉秘书职业环境,鼓励教师到管理服务一线去寻找课题、参与企业决策、政府咨询,举办讲座等,用其理论服务于社会,并在实践中获取最新的市场信息,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

总之,高职文秘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是一种课堂教学同企业实践、顶岗工作分段或有序交替、学用相长的课程类型、结构与制度。这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利于加强工学结合,明显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心理素质、抗压性、社交能力,从而适应企业的工作要求。让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在学校与企业两种育人资源和学习环境中得以强化提高。它既是促进就业的一种机制,也是造就和培养适应[6]

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术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根本途径与方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 龚小勇, 包华林.工学结合, 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职教论坛,2007, 6.17-19.[3] 张传军, 崔承琦.试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2+1 人才培养模式.广东白云学院学报, 2006, 12.48-53.[4]何静.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5]韦进.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05).[6]王新.文秘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分析及培养途径初探[J].辽宁高职学报,2003,(03).【作者简介】陆季春(1966-),女,浙江宁波人,宁波大红鹰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

【备注】原载期刊《文教资料》2010年8月号(下旬刊)

11.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篇十一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首批立项建设的示范性院校之一。近年来,学院按照坚持“三结合”,落实“六到位”,实现“三合一”的思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管理运行机制,走出了一条符合高职教育规律,贴近社会发展需求,体现学院办学特色的工学结合强校之路。

一、“三结合”是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实践与创新的前提

1.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的设计和落实上。教学计划是前提,实施过程是根本,就业与社会评价是检验的标志。多年来,学院坚持与企业广泛合作,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每年修订一次专业教学计划。一是确保“刚性”指标。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达到1∶1,而旅游、酒店管理等技能性强的专业实践训练的课时达到了70%左右;每个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时间达到半年以上。二是强化对“软性”指标的监控。加强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推进特色教材建设,不断改善实验实训条件,提高模拟性、虚拟性和生产性。食品加工专业实训基地建有面包、酸奶、果酒生产线,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可以让学生模拟钢筋工、模板工等10多个工种的工作全工程,测绘专业实训室拥有30多台目前施工企业使用的先进的测量仪器,有效保证了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需要。

2.教师传授与师傅指导相结合。工学结合模式可以说是“师徒制”的迁延与发展。首先,在学校要保证专业教师成为“师傅”,即“双师型”教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标准是刚性化的,即专业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要达到80%以上,而途径是多样化的。一是从制度上保证。学院要求青年教师必须有半年生产企业实践锻炼的经历,专业教师每年要下基层实践锻炼2周以上,在职称评定中也有具体要求。二是从时间上保证。每年两个假期,学校都要组织教师到对口单位去接受锻炼,仅2007年暑假全院下企业锻炼的教师达到360多人次,累计8300多天。三是从经费上保证。其次,工学结合模式在实习企业首先要保证“师傅”成为专业指导教师。要优先选择既有扎实理论知识,又有很强实践经验,同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耐心细致工作作风的技术人员担任学生实习的指导教师,使学生学其技、敬其德、效其业、做其人。

3.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企业文化是学校教育的“短腿”,在工学结合实践中出现的学生敬业奉献、刻苦耐劳等精神的缺失均与此有关。所以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了企业文化理念,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奉献和吃苦精神、创新与改革意识、社交与协作共事能力的培养,树立团队精神,缩短学生在就业单位的适应期。

二、“六到位”是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运行与实施的必然要求

1.认识到位。对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认识绝不能停留在完成实训任务、加强实践教学等层面上。所以,要求学校领导要把它放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办让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的高度来认识;系部业务领导要把它放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认识;学生管理部门要把它放在代表学生、家长、学校多方利益,促进就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度来认识;社会(企业)要把它放在依靠人才提高效益,依靠人才促进科技进步,依靠人才实现小康与和谐的高度来认识。形成全员参与、多方互动,齐抓共管,协作共赢的良好格局。

2.计划到位。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实施,要以详实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为抓手,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确保专业培养方案的完成。一般形式有工学交替、半工半读、顶岗实习、生产实训、订单培养等,要结合专业特色选取切实可行的方式。如学院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专业采取的是工学交替的模式;食品加工、工程测量等专业采取的是生产性实训的方式;畜牧兽医专业与企业合作开办了“伟嘉班”,经济管理专业开办了“万汇班”、“吉鲁班”等,属于订单培养模式;全院48个高职专业均实施了顶岗实习模式,仅今年去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达到2880人,涉及企业600多家,遍布全国19个省(市),学院精心挑选指导教师,认真选择实习单位,严格跟踪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指导到位。对工学结合的每一个环节,企业要全程参与,学校要跟踪负责,要纳入到学校管理的有效视线范围,学院指导老师和企业指导师傅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对学生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思想素质、技术水平、业务能力要逐条落实,确保指导不留空白。

4.任务到位。明确工学结合的总体目标和分阶段任务,按照实训科目,分解内容与要求,做到人人有任务,件件有落实。如学院经贸系在实施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时,采取“统一联系、集中实习”和“自主联系、分散实习”两种形式,把校企合作完成的专业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企业培训、就业等任务带下去,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5.考核到位。改革传统意义上的学校考核办法,制定工学结合模式指导下的考核新机制,采取学校与企业合作考核的模式,重构考核框架,重设考核命题,重布考核现场,使学校教育的最后环节富有新意,富有创新,更贴实际。

6.总结到位。认真召开工学结合总结会,从企业、学校、学生、师傅、工种、岗位、专业等不同层面去回顾、反思、总结、提高。谈问题、找缺陷、挖根源、寻对策,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三、“三合一”是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追求的理念与目标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三合一”。即教、学、做的相互融通。学生学有所长,学校教有所得,企业增添活力。

1.学校受益。通过工学结合,学校有效利用了社会优质教学资源为我所用,企业为学生实践训练提供了真实的工作氛围,配备了高技能实训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可以融入企业文化的真实场景。学校构建了校企合作的网络和共建平台,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了就业工作,提高了管理水平,提高了学校的社会声誉。学院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启动了由100多个县和1000多个企业组成的“百县千企联姻工程”,广泛开展合作交流,使学院的教学质量显著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校企合作有了新突破,示范建设有了新亮点,人才培养有了新特色。

2.企业得利。学生进入企业开展实践训练、顶岗实习,为企业注入了新的血液,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也提供了较为低廉的劳动力,缓解了人力资源的供需矛盾;同时带来了最新的技术与信息,促进企业不断进行技术更新,提高员工业务素质,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3.学生欢迎。学生通过工学结合的实施,提高了技能,缩短了上岗适应期,培养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吃苦奉献精神,锻炼了团队精神与协作共事能力,获得了就业的试岗机会,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的劳动报酬,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学院经贸系三个专业443名学生参加了顶岗实习,有60%以上学生在结束时与企业签定了就业协议。旅游管理专业2007届顶岗实习学生中,有13人实习期间月收入在3000-4000元;21人达到2000-3000元;60%的学生月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

四、完善与创新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要

1.教学计划是蓝本。要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创新,从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入手,以专业培养目标为核心,整合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技能培养,科学合理构建工学结合的实施方案,确保该制度有章可循,有本可依。

2.优选教师是前提。按照素质过硬、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原则,选择学校工学结合带队教师和企业指导老师。目前在各学校普遍存在教师课时多、任务重、出不去等问题,一般由学生管理干部带队,这样只能停留在管理学生的层面,缺乏对学生具体实训科目的指导。在企业也存在抽不出高水平指导教师的问题,容易使实践教学环节走过程,走形式。

3.确定基地是软肋。目前,各企业普遍存在不愿接纳学生顶岗实习等现象,使学校选点成为困难。大多理由是生产任务重、工作节奏强、安全问题、报酬问题等,根本原因还是对工学结合认识不到位,或者是企业没有尝到甜头。所以,笔者认为:一是要在初期阶段实施有效的行政干预。如澳大利亚政府设有国家局,专门统筹协调教育与企业两个部门。二是要给企业一定的利益引导。如可按接收学生数减免部分税收。三是要有一定的制度保证。如企业接收学生顶岗实习制度、半工半读制度等。四是实施示范带动。可按专业设立国家工学结合示范基地,给予一定资金支持,辐射带动一批示范点建设。

4.形成长效是根本。工学结合既然是一种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就不能昙花一现,要形成长效机制。要有切实可行的制度作保障,有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作支撑,有具有生产性的校内实训基地和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作抓手,还要有健全的考评机制、规范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等,才能真正实现工学结合模式的良性运行。

12.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篇十二

一、工学结合为职业道德教育提供职业环境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指出, 道德是主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形成的。职业道德的培养同样离不开具体环境, 工学结合中要让学生顶岗实习, 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相关工作经验, 这一本质特征为高职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提供了职业环境。学生在企业生产的真实环境、企业管理的规范环境、企业文化的人文环境、人际交往的社会环境中, 按照实际的生产项目、工艺规范、操作要求等进行产品制造, 经历了向职业人和社会人的转换过程。在这一真实的互动过程中, 不仅有职业操作技能的训练, 还有人与人之间思维的碰撞, 更有各方面利与弊的冲突, 取与舍的衡量等。正是在这种矛盾统一中学生才能获得最好的和最深刻的道德训练, 这种真实的职业环境为职业道德的培养提供真实的情境。

工学结合中企业环境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塑造、职业素质的养成具有积极的影响, 对学生思想品德具有熏陶和潜移默化作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 老师传授的职业道德理论与企业要求相融合, 并迅速转化到现实的职业行为当中内化为学生的职业信念以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大量的企业文化信息及现代科技信息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影响是巨大的, 如企业聘用员工的要求和标准、优秀员工的表现、规章制度的实行等都对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产生积极的影响, 引领学生不断加强职业道德方面的修养。

二、工学结合有利于实现知行统一

理解行为的准则是“知”, 遵循准则而行是“行”。人的一生就是知与行的社会实践, 人的认知指导行为, 人在行为实践中又修正、形成新的认知。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 二者互为表里, 不可分割。只有深刻的认知, 才有良好的行为, 学生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只有在行动中才能体现出来。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用知识指导行动, 用行动体验知识, 在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中培育情感、磨炼意志, 提高综合素质,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培养生存能力、自我发展的能力,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生活即德育, 社会即学校”。工学结合不仅为知与行的统一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而且为职业道德认知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企业文化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

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形成的一系列为企业员工接受和认可的基本价值观、思想认识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等, 它对学生思想品德具有积极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 反映了企业做事的方式。与社会道德一样, 它反映行为的价值理念。特别是作为企业文化核心组成部分的“企业精神文化”, 它包含了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哲学、企业伦理与企业道德等文化内容, 对企业和个人均具有强大的导向、凝聚、激励、约束以及辐射功能。它反映时代精神, 引领社会潮流, 汲取现实文化, 提高教育效能。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 更是企业精神文化的主体。它体现了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为社会服务高于利润的价值;共同协作的价值高于独立单干的价值;确保安全、保证质量的价值高于追求产量、推出产品的价值;创新的价值高于守旧的价值等企业价值观。许多企业提出的口号反映了这样的价值观, 三一重工提出“先做人, 后做事, 品质改变世界!”的企业核心价值观, 海尔集团倡导“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与“迅速反应、马上行动”的工作作风以及TCL集团的“敬业、团队、创新”和科龙集团“诚信、合作、学习、创新”的企业精神等等都可以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融入这些企业精神文化。可见, 企业精神文化是对高职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文化熏陶的活生生的实践教材, 有利于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

四、工学结合扩充了职业道德教育队伍

在工学结合下, 学生的身份、学习时空、学习环境以及学习重心都发生了变化, 职业道德教育力量也不仅仅是实习教师、思想政治课教师和专业课程教师, 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也悄然进入职业道德教育队伍中来, 这支职业道德教育校外团队范围非常广泛, 可涉及社会各行各业优秀人才, 大到工程专家、企业名流、知名校友, 小到企业带班师傅。在学院、行业、企业三类师资的传帮带和熏陶下, 学生们无论职业态度还是职业素养都深深打上了良性的烙印, 提高了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总之, 随着工学结合在实践中的不断深入和完善, 对职业道德教育产生的影响也是积极而深远的。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必定大大增强, 高职生的综合素质必将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甘慕仪, 徐刚.把握工学结合特点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职业技术教育, 2008 (4) .

[2]欧阳剑波.工学结合环境下高职思政教育创新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一天津大学学报, 2008 (2) .

[3]刘树林.工学结合模式的德育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5) .

[4]张国基等.工学结合形式下示范性高职院校德育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8 (27) .

13.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篇十三

(试 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等文件精神,全面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校学生在工学结合实习期间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确保工学结合实习的质量和效果,使其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 本管理办法所称工学结合实习,包括学生毕业前的综合性实习和阶段性实习,如见习实践、认知实习、体验式实习、参与式实习、跟班式实习、专业综合实习(实训)等。毕业实习期间,学生应同时做毕业综合实践课题。

第三条 工学结合实习是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内实训向校外实习的延伸,应以独立实践环节列入必修课程,任何部门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随意削减或挤占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课时。工学结合实习属于教学项目,必须编写教学大纲和指导书。

第四条 学生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专业教学计划的最后一个学期,阶段性实习要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在专业教学计划中适当安排。如临时安排工学结合实习的,要按调整专业教学计划的程序办理,并提供完整的工学结合实习方案报教务处审批。原则上要保证学生工学结合实习时间在半年或以上。

第五条 学生工学结合实习单位的选择,应该做到与专业培养目标、与预期的就业岗位具有较强的关联性。

第六条 校外实习基地是组织学生工学结合实习的重要场所,基地建设的规范和完善直接影响到工学结合实习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各系部、实验实训管理中心及其他相关部门应重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使校外实习基地满足

第十三条 各系须为实习学生配备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必须由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搭配组建,中队长和队长配合指导教师做好相关工作。集中毕业实习的,还应根据实习点和实习人数配备足够的校内专职带队教师。各专业应选择责任心强、实践教学经验丰富、比较熟悉实习单位、有一定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的教师担任校内指导或带队教师;校外指导教师原则上由实习单位的业务骨干担任。

第十四条 阶段性实习校内指导教师主要职责:

1、根据被指导学生不同的实习单位、岗位及要求,会同实习单位确定具体实习内容并指导学生拟订个人实习计划;组织学生学习教学大纲和具体的实习计划,明确实习目的和要求,阐明时间安排和步骤,提出写实习周记、实习报告的要求,介绍实习单位情况和实习应注意的事项,宣布实习纪律等。

2、协助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业务指导和日常管理,做好考勤工作,逐月检查统计,对超假或无故离岗、旷岗的学生,视情节给予批评教育,学校视情节给予校纪校规处分。

3、与中队长或队长一起定期到实习单位,协助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分阶段业务考核;或独立组织分阶段业务考核。

4、认真填写《集中工学结合实习教师工作日志》,对工学结合实习工作及效果作出书面总结。

5、负责所指导学生的工学结合实习成绩评定;负责收集学生工学结合实习相关的各种材料,并上交各系存档。

6、关心学生的工作和生活,维护学生的利益,及时提醒学生工学结合实习中的注意事项,尤其是提醒学生遵守职业道德,帮助学生解决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向学生传达学院及系部的各种相关信息。

第十五条 毕业实习校内指导(带队)教师主要职责:

1、毕业实习校内指导教师为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下达毕业综合实践任务书;指导学生根据实习岗位合理选题和撰写开题报告;指导学生填写实习周记和撰写实习报告;指导学生做毕业综合实践课题;指导学生整理、装订毕业综合实践课题材料并组织参加答辩;做好指导记录;负责毕业综合实践课题的初评意见。

2、集中毕业实习校内专职带队教师的职责与阶段性实习校内指导教师职责相同。

3、分散毕业实习校内指导教师主要职责

①采取邮件、QQ、电话联络等与实地探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指导。采取实地探访的,要求有与学生及实习单位领导、指导老师等人在实习现场的合划、实习学生、实习单位、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及校内指导教师等信息上报至教务处审核备案,教务处及时对校内指导教师下达教学任务。

第三章 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

第十九条 工学结合实习实施计划必须经教务处审核通过后方可实施。实施计划主要包括:实习目的和要求、实习时间和地点、实习的组织和管理、实习的内容(或项目)及课时安排、实习纪律以及实习考核办法等。

第二十条 各系应在学生开始工学结合实习前,组织开展实习动员,布置落实实习各项工作。

第二十一条 阶段性实习和集中毕业实习的,各系实习工作小组成员应带着工学结合实习实施计划和实习单位指导教师任务书带队前往实习单位。不同系前往同一实习单位的,由系自行协商确定带队人员。

分散毕业实习的,学生应每人一份该专业实习内容与要求、实习纪律与安全要求、实习考核要求,实习时交给实习单位指导教师。

第二十二条 毕业实习的学生到岗两天内必须向毕业综合实践校内指导教师汇报,一周内将实习的作息时间安排告知校内指导老师,以便抽查指导。

第二十三条 阶段性实习和集中毕业实习的,本学期轮空的校内指导教师到实习单位进行实地指导每周不少于3天;非轮空的每周不少于1天。校内指导教师应与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掌握学生实习作业的基本情况和考勤等管理情况,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工作动态,并认真填写《集中工学结合实习教师工作日志》。

第二十四条 在工学结合实习过程中,各系实习工作小组应按区域组织人员到各集中实习地点进行检查和监督,向实习单位了解实习学生的情况,听取实习单位对实习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做好检查记录;通过电话对分散实习的学生状况进行调查。学院教务处、督导室、学生处等相关职能部门将不定期抽查各系的工学结合实习工作情况,并进行通报。

第二十五条 工学结合实习结束后一周内,学生应按要求向所在系上交《学生工学结合实习记录册》,校内指导教师应及时做好成绩评定和总结工作。

第四章 纪律管理

第二十六条 学生离校前须认真学习工学结合实习的有关规定,明确实习目的和任务,端正实习态度。

占10%,实习报告占10%。

3、阶段性实习和集中毕业实习考核包括分阶段业务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占总成绩的30%;实习考勤占10%,个人实习计划占10%,实习周记占10%,实习报告占10%。

4、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应对学生在岗位的表现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的重点在于应职应岗的基本素质、应职应岗的通用能力和应职应岗的专业能力,并填写 《学生工学结合实习评价表》,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签字确认后加盖单位公章。

5、校内指导教师要对学生在实习单位的表现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的重点在于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实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内容包括学生的业务考核、实习考勤、个人实习计划、实习周记、实习报告等,综合评定成绩。

第三十五条 对严重违反单位的管理规定或因品德表现等原因,被实习单位终止实习或造成恶劣影响者,实习成绩按不及格处理;未经校内指导教师及实习单位同意擅离岗位者,实习成绩按不及格处理;无故不按时交《学生工学结合实习手册》或其它规定的实习材料者,实习成绩按不及格处理;凡参加工学结合实习时间不足学校规定时间三分之一者,实习成绩按不及格处理。

第三十六条 工学结合实习成绩不及格者或因故缺席者按学校有关规定作出相应处理。

第六章 工学结合实习经费

第三十七条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实施“十一五”期间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行动计划的通知》精神,高校要从学费收入安排教学支出的比例中提取5个百分点,在经常性事业经费中毕业班每生每年一定标准提取经费,确保工学结合实习教学任务的完成。

第三十八条 学院按照学生学费的5%作为工学结合实习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学生工学结合实习交通补贴和实习补贴,与实习单位的联系,校内指导教师及系部指导、督促、检查工学结合实习工作所需的差旅费等必要费用;相关职能部门配备实习教学检查专项经费,主要用于调研、联系、指导、督促、检查全院工学结合实习工作所需的相关费用。

第三十九条 在使用工学结合实习专项经费前,各系应根据专业教学计划中的教学任务和工学结合实习实施计划相关安排,在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制定经费预算,经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审核后上报财务处。各系在经费预算指标内根据学校有关制度合理支配,保证专款专用。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五条 实习单位按实习协议支付给学生的实习补贴,各系应足额发给学生,不得以任何理由截留。实习单位对学生收取的一切费用由学生自己承担。领取实习补贴的学生交通费自理。

14.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篇十四

一、工学结合环境下进行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

所谓职业道德教育, 就是对同人们从事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在当今这个利益与诱惑不断, 物欲横流的时代, 国家处于社会转型、深化改革的时期, 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呈现多元化, 甚至更推崇物质的追求而在精神上空虚, 这些对高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会产生较大的影响。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从事的基本是第一线的生产技术工作, 工作条件相对艰苦, 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对于现在的90后甚至是00后, 大部分同学从未吃过苦, 对未来的工作期望值较高, 没有充分的思想和心理承受能力面对工作的各种困难和艰苦。所以, 高职学生必须要了解企业文化, 具有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 有爱岗敬业、诚信服务的意识, 对工作环境、人际关系要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遵循最基本的道德底线, 有明确的是非观等, 刻苦钻研、安心工作, 切不可面对困难就选择逃避或者放弃, 对工作敷衍了事。高职生能否在工作岗位中做出成绩, 展现其才能, 和他们个人的职业道德素养有密切的联系。用人单位除了对员工有专业技能要求外, 更多的会考虑把员工的责任心、敬业精神、道德素养、安全意识等作为选取人才的首要条件。由此可知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平。

二、工学结合环境下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发展, 各专业都形成了较完善的专业培养方案及相关课程标准的实施, 但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 用人单位和高职教育的要求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目前的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不太符合高职学生的思想、心理特征, 有时还出现德育“死角”。

1. 不重视职业道德教育。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只强调专业技能、素质教育, 而没有对职业道德教育提出具体的目标和培养方式, 学校领导层把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看成是可有可无的形式, 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 学校没有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很少有院校独立设置工学结合下的职业道德课程, 有些院校也只是在学生毕业指导课程中提及相关内容, 或是一笔带过。

2. 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影响职业道德教育。

工学结合突出学校和企业共同合作, 实现双赢。而企业作为市场主体, 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加之企业普遍认为教育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虽然许多高职院校和企业都开展了校企合作, 但很多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合作, 大多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主动向企业寻求合作伙伴, 很多合作只停留在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实习基地等。有些企业甚至是因为缺少人员干活, 把学生变相地变成了纯粹的打工者, 陷入用工陷阱。

3. 教师自身职业道德素质存在一定的问题。

随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不断深入, 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教师自身素质存在着一定问题, 如:部分教师消极应教、缺乏敬业精神, 对工作没热情, 安于现状, 不思进取, 在工学结合过程中不愿到企业进行实践教学;教师也会受到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负面影响, 在职业态度上倾向于自我发展和追求物质利益, 为人师表意识淡薄, 不注重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甚至给学生灌输一些消极的、不正面的言论, 给学生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三、工学结合环境下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1. 转变职业道德教育观念。

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职业道德教育, 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 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加强对其进行安全教育、行业规范教育等, 同时请企业道德模范来学校宣讲, 吸取典型的企业道德规范、案例, 结合专业知识进行讲解, 达到强化学生的行业规范教育的目的。

2. 提高教师自身职业道德素质。

职业道德教育需要和专业课程教育紧密结合, 要融入到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进行有针对性、具体的教学。一名优秀的专业课教师应当具有敬业精神, 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 树立“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理念, 尊重学生、给予学生真诚的关心和爱护。教师的点滴言行会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专业课教师要在教学中思考和设计专业知识与职业道德教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 依据不同专业的特点, 针对其典型工作岗位对专业的需求, 在讲授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 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观念、职业道德责任、职业道德纪律等, 使职业道德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去。

同时教师应当积极参加系部、教研室组织的业务学习、教学研究, 参加各种技能竞赛。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支持教师进行各项教育教学改革, 给教师提供了很多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机会和平台, 如要求专业课教师必须有半年以上企业下现场锻炼的经历, 不光提高了教师的专业能力, 教师通过深入企业, 最直接地感受和理解企业文化氛围, 深刻地学习企业的职业道德规范, 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补充新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 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职业道德教育。

3. 加强工学结合环境下的过程考核。

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考核学生的职业道德成绩, 应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 而不是仅给定一个结果。对学生实施准备阶段、形成阶段、完成阶段等进行过程性评价, 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在学习、实习、实训的不同时段, 分别建立对应的各种规章制度, 如岗位职责、劳动纪律、实习实训要求、社会实践要求等, 让学生明确哪些可以做, 哪些不能做, 应该如何做。

同时要进行课程的改革, 以完善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内容。如在教学中把企业精神、企业文化融入到所学知识中。学校教育、企业实践相互配合, 共同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学校和企业深入进行校企合作, 企业及带班师傅的评价分数比重要大于教师对学生职业道德评价比重。

总之, 只有高职院校充分认识到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建立合理、完善的学生职业道德考核方式, 才能提高学生职业道德水平, 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批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合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Z]

[2]沈壮海主编.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 (第二版)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3]宋荷英.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初探[J].教育与职业, 2009 (8)

上一篇:电信局员工的演讲稿下一篇:09年勤工俭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