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讨论会会议记录

2024-07-27

专题讨论会会议记录(精选15篇)

1.专题讨论会会议记录 篇一

2013年6月13日晚,xx小学全体教职工在学校多媒体教室参加由校长xx同志主持召开的“xx小学‘实现伟大中国梦、共筑美丽教育梦’”——干部职工“管理与服务、爱岗与尽责”专题讨论会。

在会上,x校长强调:根据xx号文件安排,主题教育已进入第二阶段:学习讨论,广泛交流。在讨论过程中,我校干部要将重点放在“管理与服务”方面,要讨论怎样才能做到“制度管理和服务职工”很好结合?教职工的讨论重点放在“爱岗与尽责”方面,怎样才能做到“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甘于奉献”?在讨论过程中,主要方法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首先查找差距,查找自身不足,接着让同事评议,然后写心得体会,最后调整学习和工作计划。

z副校长讲道:努力实现“中国梦、教育梦、自己的梦”,在“管理与服务、爱岗与尽责”上,就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说到做到,干就干好。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只有把嘴上说的、纸上写的、会上定的,变为具体的行动、实际的效果,才是真正的爱岗敬业。

讨论会上,干部职工发言踊跃。通过近两个半小时的“管理与服务、爱岗与尽责”专题讨论,全体教师在“思想上进一步统一,力量上进一步凝聚,作风上进一步转变,工作上进一步推动”达到了共识。始终怀着对人民的教育事业无限热爱,干一行爱一行,用勤奋和敬业的精神书写自己的人生和理想。

2.专题讨论会会议记录 篇二

患者16岁, 因月经未来潮, 无乳房发育入院。患者生后按女性抚养, 未来月经, 无乳房发育, 无阴毛及腋毛等女性第2性征。1周前于我院B超检查示:子宫发育异常 (疑先天性无子宫) , 双侧卵巢未显示。染色体G带分析示:46, XY。自述偶有下腹痛及双上、下肢关节疼痛, 以性腺发育不全收入院。既往史:平素身体健康情况良好, 个人史无特殊, 无月经来潮, 无性生活, 其母亲否认孕期服用激素类药物及近亲结婚, 家族史无特殊。查体:T36.8℃, P 84/min, R20/min, 血压132/84 mmHg。身高153 cm, 体重39 kg, 神志清楚, 全身皮肤巩膜色泽正常, 浅表淋巴结未见肿大。双肺未闻及明显异常。心界不大, 心率84/min, 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腹部柔软, 无压痛及反跳痛, 肝脾、胆囊未触及。脊柱四肢、各关节未见异常。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专科查体:双乳腺未发育;外阴:无阴毛, 大、小阴唇幼稚, 无着色;前庭可见尿道口及阴道口, 阴道可探入5cm;肛查:未扪及子宫及双附件。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结果:性激素:E273.2 pmol/L, P 30.8 nmol/L, T<3.5 nmol/L (0.10 ng/ml) LH26.4 U/L, FSH59.2 U/L, PRL2.2 nmol/L (4.8 ng/ml) 。性基因检查:核型46, XY, SRY基因有扩增, 正常男性有扩增, 常女性对照无扩增, 内对照基因ZFX有扩增, 结论:男性性别定基因SRY为阳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 39.4 pmol/ (179.2 ng/L, 正常值5.0~78 ng/L) 。超声检查:肾脏、肾上区未见明显异常。胸片:心肺未见明显异常。ECG:窦性心律心电图正常。彩超检查:盆腔未见子宫图像, 双附件未见确卵巢图像, 未见确切占位。骨龄测定:骨龄相当于10.4岁, 龄落后, 低于3百分位, 左膝关节骨骺线未愈合, 左股骨远端骺端可见一长圆形骨质密度减低区。

根据以上病史及体征。请讨论本病例诊断、鉴别诊断和理。

3.专题讨论:什么是现代老人 篇三

中国式父母,不能只用经济价值衡量

■泰尼

一篇名为《中国式父母,可悲还是可敬》的帖子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文章通过一个外籍教员,对中国父母为孩子所做的无条件的牺牲,表达了深深的震撼和质疑。文章说,美国人年满18岁后就会迫不及待地离开父母单独居住,父母则立刻投入到自己想要的生活中,即使子女结婚的时候,他们送的也只是忠告和祝福。而在中国,许多父母省吃俭用,把所有的钱都存下来替儿女交学费、找工作、买房结婚、照顾孙子等等。文章认为,在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老年人更应该把钱用于健康和养老,而不是子女身上。

对此,笔者却有不同的看法,中国式的父母的确为孩子付出了很多,但是更大层面上,他们的付出是出于道德和伦理的驱动。中国家庭的伦理观念和价值体系,并不是完全建立在经济价值上的,在无私的中国式父母身上体现的是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

中央电视台热播的电视剧《老娘泪》,讲述了一个母亲倾家荡产为贪污巨款的儿子还债,还走遍全国寻找潜逃的儿子,劝他投案自首的故事。这个电视剧源于真实的故事:一位四川的80多岁老母亲,每天领着孙女卖花为贪污的儿子还债;另一位吉林的母亲,在带病找回犯罪的儿子后溘然长逝。电视剧播出后,引起轰动,有的地方还发起寻找类似经历的“苦情母亲”的活动。可见,无条件为儿女牺牲的父母在中国并不是少数。而他们的做法也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和共鸣。

母亲借钱为贪污犯法的儿子还债,完全上是道德意义上的“减轻罪责”。这种无私的行为,除了母爱的伟大,更多的是个人道德的崇高体现。母亲的做法,除了爱护自己的孩子,更是对全社会利益的维护,这是传统道德中“仁义”的体现。

虽然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很多价值观念都遭到人们的质疑。但是中国式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怎能以简单的价值利益衡量呢?这种无私的贡献,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中国式父母的错位

■黎苗文

中国的父母,经过传统的教育,习惯把养育儿女当成艰苦的义务。因为吃了苦,而便可暗示或明示子女要孝顺。这种心理,让时下很多的老年人揽事上身,把“义务”增加到无止境的地步。

“8分钟约会”是针对大城市单身男女青年提供的大型交友活动,可是却演变成了“老爸老妈相亲会”。那场景既像“拉郎配”又像“赶大集”。这种“中国式的征婚”中唱主角的是老年人。

在西方盛行的“丁克”,本指有良好事业和收入,婚后却不生孩子,强调生活享受的年轻夫妇。但当今的中国年轻人中“为父母生育子女”的“中国式丁克”族越来越多。子女“双收入、有儿女、仍享受二人世界”,而父母却为第三代劳心劳力。

无论是“中国式征婚”还是“中国式丁克”,老年人的角色都出现了不应该有的错位。他们的一厢情愿,是否能得到良好的效果,还有待时间的检验。但是这种错位更说明,大批老年朋友的充足精力、无穷智慧、深厚的爱心,无处发挥。

因此,老年人不停地增加对儿女的义务,一是因为社会对年轻人的压力确实很大,二是中国式父母对子女的养老希冀,他们希望通过替子女构建家庭,扶养后代,获得更稳定的养老环境;但更多的原因,是老年群体对自己位置和作用的困惑和迷茫。这难道不值得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吗?

而我更奉劝老年朋友:要积极地安排自己50岁以后的生活,寻找真正的自我,而不是围着儿子、孙子转,更不是越俎代庖,分担他们的责任和义务。即使你为子女鞠躬尽瘁,也未必能换来自己想象的回报。

观点交锋:现代老人伺候不伺候儿孙

不予儿孙做牛马

■丁书亭

时下,不少老人的经济条件较好,但在日常生活中,仍精打细算,舍不得吃,舍不得花钱,不知道关爱自己,却把钱财都花在儿孙的身上。

我的一位老友即是这样,节俭过度,一门心思都扑在儿孙身上。退休10多年还穿着单位发的工作服,舍不得买新衣服。为儿子装修新房,跑上跑下,自己累得脸色蜡黄。老伴为女儿看孩子,血压高,天天失眠。

我劝他珍惜自己,他却道:“我觉得我这辈子快走到头了,就是吃的差点、穿的差点,都没什么。担心的就是孩子们。他们的人生还长着呢,用钱的地方多着呢,而且有我们照顾他们,他们能省些力气。以后我不照顾他们了,世上还有谁能帮他们呢?”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增广贤文》中说:“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我们一辈子经历了许多困难事情、“文革”等种种磨难,但是并没有被压垮。儿孙们现在生活条件比我们当年好得多,社会发展也稳定,他们的未来道路定能平坦。你省下的几个辛苦钱,人家可能还用不着。你帮他们张罗这个布置那个,让他们失去自己锻炼的机会。你不是操闲心吗?还是要爱护自己,父母的健康安乐才是儿孙最大的财富啊。

伺候儿孙有乐趣

■唐清沅

按照我的体会,养猫养狗不如全心全意侍儿孙,这是解决老年人寂寞感的最好方法。

4.专题讨论会会议记录 篇四

专题讨论会会议纪要

间:2015年1月22日 地

点:黄土中心校会议室

会议主题:黄土中心校讨论落实活动专题讨论会 主 持 人:姜龙平

参会人员:辛慧祥

贺文海

任黄成 王会鹏

贺志红

张文斌

曹晋安

李明利

张志红

贾小龙

李小龙 会议记录:贾小龙

2015年1月21日,黄土中心校党员干部在黄土中心校会议室召开了学习讨论落实活动专题活动讨论会,党员干部围绕“黄土中心校学习讨论落实活动反思剖析报告”展开讨论,会议由中心校党支部书记姜龙平主持。

现将黄土中心校学习讨论落实活动会议纪要如下:

一、当前本单位政治生态存在的突出问题;在落实“两个责任”,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方面存在坚持民主集中制存在欠缺,监督制度还不完善。在执行八项规定反对“四风”方面存在会议精简不够,工作预见性、计划性不强的问题。规范权力运行方面存在运行机制不健全,工作制度不完善,权力不清晰,运行程序不明确。服务人民群众方面存在对基层人员意见采纳不够,反映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不敢担当的问题。反腐倡廉方面存在讲究排场、铺张浪费,艰苦朴素精神不够的问题。

二、深刻反思突出问题产生的根源有学习不够深入,宗旨意识不够,服务意识不强,制度执行不严的原因。

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努力方向和整改措施。

1、健全民主集中制。

2、完善“三公”经费管理制度。

3、完善会议管理制度。

4、完善班子联系群众制度。

5、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6、关心师生员工,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7、树立勤政廉政的思想观。

5.专题讨论会发言提纲 篇五

专题讨论会发言提纲

从8月份开始,‚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讨论环节,按照上级党委关于召开以‚严以律己,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为主题的专题讨论会要求,在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学习总书记关于改进作风的系列讲话精神特别是‚三严三实‛新要求,学习《优秀领导干部先进事迹选编》和《领导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警示录》等教育书的基础上,认真查摆现实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强化认识,明确措施。现汇报如下,不当之处,敬请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加强学习,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在中纪委二次、三次全会特别是五次全会上,总书记多次强调了守纪律、讲规矩的问题,在五次全会上首次全面概括了党的规矩的全部内涵,深刻分析了违反党内规矩的五种突出表现,明确提出了‚五个必须‛的要求。这‚五个必须‛是‚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具体体现,是对党员干部党性强不强、对党是否忠诚的考验和检验,是不可逾越的底线、不能触碰的红线。政治纪律与政治规矩,是政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是一个政党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约束性规范,是首要的纪律,决定政党的兴衰,决定政党事业的成败。讲政治、守纪律、守规矩活

存在着好人主义和怕得罪人的思想。

(三)对无视党的‚铁律‛,以特殊者自居,恣意‚闯红线、越雷池‛,或‚搞团团伙伙、帮帮派派‛,或重大问题该请示的不请示,该汇报的不汇报,或默许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利用其特殊身份谋取非法利益等等,最终导致走上‚不归路‛的典型案例认识不够深入,其实这些案例当事人问题的根源就是不讲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思想上和行动上没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四、自觉践行,做好政治上的“明白人”

对照总书记指出的七个有之五个必须,对照上级党委的要求,认真思考总结自身不足,今后,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讲政治守纪律讲规矩的践行者。

(一)讲政治守纪律讲规矩,做到‚知之深‛。理论武装是根本,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制定个人学习计划,特别是党章、党的重要理论的学习,及时学习掌握习主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以及中央、省委、上级党委精神,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不断提升理论素养、政治修养和讲纪律、守规矩的自觉性,增强思想上的‚防腐性‛和政治上的‚免疫力‛。

(二)讲政治守纪律讲规矩,做到‚信之笃‛。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党员的基本义务。讲政治是对领导干部第一位的要求,政治上的明白是最大的明白,政治上的成熟是最好的成熟。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依规治党的大背景下,同样需要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以此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明

确政治方向、坚定政治立场、担负政治责任,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三)讲政治守纪律讲规矩,做到‚行之实‛。实际工作中,特别要强化执行力,对上级指示做到不讲价钱、不打折扣、不作选择、不搞变通,决不允许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确保政令畅通无阻。紧紧围绕**和**中心决策部署,一抓到底,抓出特色,抓出亮点。严格遵循组织程序,工作中严格按程序、按规矩办事,该请示请示,该汇报汇报,该沟通沟通。尊重领导和同事,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坚守正道、弘扬正气,始终坚守政治底线、法纪底线、道德底线。

6.安全风险大家谈专题讨论会总结 篇六

“不按标准作业就是本岗位的最大风险”

专题讨论会总结

2014年12月5日,锦州分公司全体职工在公司会议室参加安全风险管理大家谈活动的专题讨论会——“不按标准作业就是本岗位的最大风险”,参会人数20人。缺席人数3人(属现场当班作业人员)。

党支部书记周松同志紧扣“不按标准作业就是本岗位的最大风险”这一主题做了中心发言,之后一线职工代表邱刚同志也做了发言。全体职工热情踊跃的参与讨论,并做了会议记录。

自开展“安全风险管理大家谈”活动,锦州党支部坚持边深入宣讲、边解疑释惑;边集中讨论、边解决问题,全面了解当前干部职工在安全风险管理工作中的思想疑虑,广泛听取干部职工意见建议,准确把握职工思想脉搏。牢固树立“安全高于一切、安全重于一切、安全决定一切”的责任意识,充分调动干部职工深化安全风险管理,扎实推进“三化”建设的积极性,确保此次活动扎实推进。

7.专题讨论会会议记录 篇七

1产程管理

2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的质量控制

3妊娠与妇科肿瘤

4剖宫产瘢痕妊娠的诊治策略

5原发性闭经的诊治策略

6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早期预测、预防及其规范化治疗

7避孕方法安全性的研究进展

8妊娠期出血的保守治疗

9妇科恶性肿瘤的手术并发症防治策略与处理

10辅助生殖技术的相关问题

11妊娠合并血栓性微血管病变的诊治

12妇科恶性肿瘤术后的激素补充治疗相关问题

8.专题讨论会会议记录 篇八

一、新兴大国合作的理论与政策思考

上海外国语大学苏长和教授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新兴大国联合建制与国际秩序进步”。第一,西方是否衰弱?他认为从两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就处于衰退之中,金融危机之后,其力量处于衰落通道。长远来说,该集团在我外交布局中相对下降,非美国因素上升。第二,新兴大国存在普遍的经济和政治觉醒。政治觉醒即民族独立运动和经济觉醒即现代化浪潮,提升了新兴大国的自觉性和自主性。随着技术扩散和教育普及,既有大国对新兴大国的发展浪潮进行批判。第三,力量对比导致格局出现松动,冲突或矛盾激化等消极因素可能增加。国际关系出现G化趋势,格局转换越快对中国外交挑战就越大。发展模式多样性增强,新兴国家出现不同的政治和经济思潮,这能否构成新兴大国对国际政治文明的贡献有待观察。第四,新兴大国在联合建制方面涉及改制、建制和转制,在代表性上要体现多样文明;在授权上须考虑在多大程度上愿把国内事务的决策权授予国际制度。新兴大国对国际法的态度温和,愿接受国际法的规范,而英美在国际法上持两元论,要求对新兴大国问责或审查,而很少接受国际机制对本国的审查。

北京大学宋伟副教授从历史和理论的视角分析了新兴大国与传统力量冲突的可能性,以及新兴大国之间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并结合当前形势作了新阐释。从权力转移理论和历史来看,新兴大国与传统力量冲突的可能性很大,旧大国的恐惧感、战争作为体系资源分配的主导方式促成了这种情况。但这种情况已有所改变,冲突的可能性在下降。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的国际地位相对上升,新兴大国没有出现更为先进的制度,核武器的出现以及国际贸易的开放度降低了冲突的可能性。从历史上看,新兴大国之间合作的情况也比较悲观。旧大国是全球性大国,有很多分化新兴大国合作的资源。新兴大国由于其地区性、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的相似性,还往往涉及领土争夺和对旧大国互相争宠,而不是把彼此合作作为战略重心。新兴大国有一些共同的战略基础,但比较虚,主要体现在国际制度、国际责任分配、发展道路和发言权等。中国要在宏观上形成新兴大国统一战线不那么容易,而且容易激化与霸权国的矛盾。中国应在有共同利益的领域开展扎实的合作。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赵干城研究员认为发展中大国比新兴大国的称谓更符合实际。衡量发展中大国的标准主要有国民生产总值、社会发展指数、经济成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以及对外贸易总量在世界贸易中占据的份额。发展中大国与世界体系的关系可以从物质实力、观念和制度来分析。在物质能力上,美曾达到世界总量35%,而中俄印相加也达不到这个高度。在思想观念上还提不出与自由主义形成对照或战而胜之的对应物。在制度安排上主要是强调融入、接受现行体系的安排。中印是最有潜力塑造国际体系的大国,但在目前国际体系的压力下,中印全面合作的前景很差。

二、新兴大国与国际体系转型的互动

上海师范大学舒运国教授分析了非洲新兴大国的特征与作用。他指出非洲新兴大国的特征之一是主要关注地区事务,在国际事务中以非洲代表的面貌出现,这与泛非主义有联系。目前非盟主要是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在国际上强调非洲整体利益。特征之二是实力比较小,但发展趋势不可小视,非洲教育具有国际视野。南非、尼日利亚等非洲新兴大国在国际体系转型中的作用体现在地区和国际两个层面:在非洲大陆积极推进非洲一体化进程,努力缔造一个强大的非洲。国际上积极推动南北对话、南南合作,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当然这主要体现在政治领域,在经济领域非洲被边缘化了。

中国石油大学庞昌伟教授分析了“纳布科”项目与美欧俄及里海资源国的能源博弈。他认为里海资源国应属于新兴大国,过境国如土耳其、伊朗应如何归类有待讨论,资源争夺涉及国际体系变化。纳布科管道项目是欧盟实施能源多元化战略的首选。欧盟与俄罗斯围绕该项目在中亚-里海、外高加索和伊朗以及土耳其、中东欧过境国等展开博弈。纳布科也是美国控制欧亚能源战略的关键布局。管道的未来将取决于美国与伊朗关系改善以及俄美关系演变。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牛海彬博士分析了新兴大国合作在国际体系转型中的机遇与挑战。他认为合作机遇主要体现在体系层面上:和平转型可能性很大,主要大国均有改善体系的意愿;全球性和跨国性问题的压力越来越大,新兴大国已就此展开合作;新兴大国创设了一些较有影响的合作机制,并在主要国际机制改革上具有共同利益。挑战主要表现为:新兴大国仍属发展中国家,实力有限;体系转型的难度在上升,既有大国加强了对新兴大国的分化与拉拢,各国多把与美国关系置于对外战略首位;新兴大国对国际体系的要求不尽相同,相互之间缺乏战略互信和相互了解,难以形成合力。综上所述,新兴大国合作可以修正但难以推动国际体系短期内发生质变。

三、新兴大国各方态度与合作前景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张耀副研究员分析了俄罗斯对新兴大国合作的态度与中俄关系。他认为俄罗斯对新兴大国合作的态度比较积极,旨在构建更有利的国际平台,提升与西方国家博弈的地位,帮助俄罗斯的经济复兴,进而改革国际经济体系。他认为中俄关系应放在国际体系变化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今后的多极化更多是泛极化、权力分化,从经济关系来推中俄的战略伙伴关系,不一定能够推得动。中俄关系还是战略定位问题,即对于未来世界的看法是否一致。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周志伟博士分析了巴西的国际战略构想及其对金砖四国合作的态度。巴西决策层认为当前国际格局是不平衡的霸权结构,巴西属于外围大国。巴西对自身的地缘关系比较满意,主要挑战是把自身潜能转化为现实实力。巴西对推动金砖四国的机制化合作态度十分积极,希望藉此进一步提升自身国际地位。巴西希望借助与中国加强联系,削弱对美国的依赖性,所以担心中美走得过近。在如何看待巴西增常问题上,他认为中国可以表态支持发展中国家。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刘宗义博士分析了印度对新兴大国合作的态度及其对新兴大国合作前景的影响。他认为印度对外政策的目标是对内保证国家安全和为国内经济增长创造良好环境,对外建立一个多元民主包容的国际体系,成为一个世界性大国,而这些必须通过多边主义途径解决。为此,印度在南亚、亚洲和全球层面建立了多个同心圆,强调其发展中国家领袖和民主国家身份,致力于在国际秩序中提升地位。中美是影响印度参与新兴大国合作的最重要因素。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张忠祥研究员分析了南非的外交战略及对新兴大国合作的态度。他认为南非的外交战略主要包括:以非洲为重点,维护南部非洲安全为优先;多边务实平衡外交,注重发展南北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通过多边体系实现安全;加强南南合作,尤其是与新兴大国的合作。南非对新兴大国合作持积极态度,希望藉此提升自身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主张合作形式多样化。南非参与新兴大国合作也面临着内部矛盾的制约。

四、中国的作用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叶青博士分析了新兴大国合作机制与中国的定位。他认为新兴大国合作的困难是虚多实少,今后新兴大国合作机制的构建须注意以下方面:网络上构建以核心国家集团驱动的多环结构;合作层次上既要有峰会,也要有操作层面的合作;加强战略体系规划和设想的交流,并把战略合作转化为具体项目的合作;从被动反应到主动塑造,加强新兴大国的整合;新兴大国间合作应当是开放、非对抗的;要选择各国的优势项目加以合作。中国的定位到底是领导者、建设者、旁观者,还是搭便车,须要处理几个关系:参与新兴大国合作机制的收益问题,即寻找战略依托,稳定国际环境,为国内建设创造有利条件;风险问题,即承担更大的责任,但可能受到美国的更大打压;领导权问题;中国外交布局的相应变化。

复旦大学朱鸿博博士分析了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他认为中国在新兴大国合作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巴西的原材料出口主要依赖中国。俄罗斯也得益于中国经济的资源、能源需求。如果没有中国,印度不会引起西方那么重视,成为平衡中国的杠杆和筹码。中国对新兴大国的整体崛起很重要。面临资源、能源和市场的瓶颈,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作用大大增加。鉴于发展中国家已经分化,中国需重新定义其发展中国家政策:对新兴大国、一般邻国、资源型国家、地缘政治上枢纽国家的政策要有所区别;注意以贸易和投资换取能源的政策;加强文化交流。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张春博士分析了国际体系转型的特征与中国的作用。他认为当前国际体系转型的特征是主动的、设计性的体系转型,包括主动设计以掌控体系发展的步伐和方向;国际体系成员资格再设计;国家发展方向再设计,如提出巧实力、后民族国家以及绿色经济等概念。中国应尊重现有体系的历史基础,倡导国际体系的渐进式改革,保持与主导国家的关系总体稳定;推进体系合理化改革,加强与新兴大国的议题性合作,夯实与中小国家的关系基础;提升中国对未来国际体系、议题设置和国际制度的设计能力。

9.专题讨论会会议记录 篇九

4月14日,我局接到机关工委针对“当前在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方面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巩固成绩、防止四风反弹的对策建议”这两个内容开展讨论的要求,4月15日下午,我局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开展专题讨论会,现将讨论会中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汇总如下:

一、当前在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方面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1、持续抓整改的思想认识不到位。有少数同志认为,活动收尾就是收场、总结就是结束,认为当前抓纪律抓作风是“一阵风”,认为“躲过”、“挺过”这阵子就放松了,对持续不断抓整改缺乏思想准备。

2、提高作风建设执行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有的党员干部职工存在因循守旧、作风懒散、办事拖拉等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发生在少数干部身上,但已经影响了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的形成。

3、在日常工作中制定一套科学合理合法的管理制度也存在一定问题。有的制度大而不全、不细,存在不少漏洞,不能很好的指导党员干部职工的行为。

二、巩固成绩、防止“四风”反弹的对策建议

1、从纪委的角度来说:纪委要在抓作风建设中抓常抓细抓长,不要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不要是“集中抓的时候雷霆万钧,平时放任自流”式的一阵风,把全体干部职工的行为逐步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并用严格实用的制度来规范干部职工的行为。

2、从各单位的角度来看:要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完善学习、工作、生活各项制度,使制度更加具体、可行、实用,能更好的指导干部职工的学习生活。在制度执行方面,要有严格的态度,做到有章必循、违规必究,要做到公平、公正、上下一致,并将制度执行情况与年底个人考核挂钩。

3、从干部职工个人自身来看,个人要加强自律,自觉把接受法纪约束内化为一种习惯、外化为一种行为、升华为一种文明素养。以更强的党性意识、政治觉悟和组织观念要求自己,坚决克服软弱涣散、纪律松弛现象。

太原市xx区xx局

10.专题讨论会会议记录 篇十

各位党员:

大家好!

今天我给大家上党课,主题是“讲奉献,有作为,千方百计促进供水事业平稳健康发展”,主要内容有两部分:

一是进行“讲道德、有品行”专题内容的学习;

二是在思想认识上,怎样理解共产党员要“讲奉献,有作为”;三是在具体工作中,怎样落实“讲奉献,有作为”要求,努力做一名合格党员。

下面进行“讲道德、有品行”专题内容的学习,我们学习的是《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中第八章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的两部分内容:3.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4.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

请大家打开133页(读该部分内容)…… 接下来请大家打开137页(读该部分内容)……

学习完第四专题的内容,我们来理解“讲奉献,有作为”。

一、怎样理解共产党员要“讲奉献,有作为”。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结合前期对《党章》的学习,谈一下自己的体会感受。我理解,“讲奉献、有作为”,就是牢记宗旨,干事创业,时时处处体现先进性。我想先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在入党时,是不是对着党旗庄严宣誓过,“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这就是党员要做到“讲奉献、有作为”的庄严承诺。

2是社会的先进分子,更应该带头学习,不断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提高理论水平和政治认识;在这日益变迁、高速发展的世界中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体系,提高业务能力水平,拓展创新发展思路和方法,做到活到老,学到老。

二、怎样落实“讲奉献,有作为”要求,争做合格党员。

“讲奉献、有作为”是对党员的基本要求。今天之所以选择这个专题,也是因为供水系统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条件改善密切相关,既是经济处,也是民生处,还是稳定处。我们能否落实“讲奉献、有作为”要求,新的形势下,落实“讲奉献,有作为”要求,真正成为一名合格党员,主要认清住建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切实增强在本职工作中“讲奉献、有作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保持供水行业健康发展,是扩大内需、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措施,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依托,是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独特的地位和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扩大投资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供水发展可以带动建筑、建材、金融、机械、冶金、森工、运输、家电、纺织等几十个行业的发展。

二是改善生活条件,增加就业机会。绝大多数城镇居民和部分农民增加就业和改善居住条件,主要靠房地产市场来解决。房地建筑可以吸纳大量城乡劳动力,那么这首先要保证供水。

三是提供综合载体,优化城市环境。商业、商务、物流、旅游等行业发展所需的房屋、水电、道路、园林等配套设施的投资建设,有助于推进城市环境的改善,进一步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四是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建筑是节能区域的重点领域,是新材料和节能环保技术产品的终端使用环节,是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源头,同时也是建设绿色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是因为供水工作这种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我们从事各项工作的每一个人,肩上都担负着重要职责。供水的日常工作很忙,而且突发事件多、紧急任务多,大家必须牢固树立和不断强化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发扬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发扬敢打硬仗的意志品质,履职尽责,任劳任怨,为全市供水工作平稳健康发展做出贡献。在这方面,党总支必须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党员必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苦干实干,以上率下,为大家做出表率、当好榜样。只有这样,才能有所作为、不负使命,成为合格党员。

我们党员需要“讲奉献、有作为”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供水改扩建项目改造,比如业务管理,再比如基础设施建设等等,因为时间关系,这次党课我们就不深入探讨了。希望后勤每名党员都要履职尽责,严谨细致,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把“两学一做”的成果体现到日常工作中,体现到为民办实事的每一项具体工作中,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合格党员。

11.专题讨论会会议记录 篇十一

当天会议上,首先由张哲宣读新版《企业文化手册》,并在宣读过程中就企业文化手册新旧版本中的重点差异做介绍、讲解。随后以抽签提问的形式,考查了员工对新版企业文化的理解掌握情况。

会上周范书总助例举新版企业文化手册中修改增加的新重点,为员工深刻解读了企业文化的重要内涵及建设意义,并指出在进行企业文化大讨论时,应把“怎样在工作中践行企业文化”与“哪些工作行为是背离企业文化的”这两个问题有效结合起来,以事实为依据,从正反两方面出发进行讨论总结,为下一阶段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做准备。随后行政职能的干部、员工纷纷从自身岗位出发,结合工作实际对“如何更好地把我们的企业文化落实到工作中”这一议题进行发言讨论。王晓宏高级经理认真倾听了每位员工的发言,并给予了细致点评。

12.专题讨论会会议记录 篇十二

(一) 专题演讲讨论法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

演讲, 又称为演说或讲演, 其不仅发挥着巨大的政治斗争、道德教育、知识传播的社会作用, 而且也是培训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 是提高人的口才、思维、智力、观察、综合和应对能力的极有效的手段。在大学校园中, 演讲一直被视为培养提高学生口才和写作能力的一项活动, 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在环境法的课程教学中来应用的专题演讲讨论法, 就是指高校教师把环境法这门课程按照其基本的内容结构合理划分为不同的各个专题, 让学生根据各个环境法专题的内容和范围, 在上课之前事先准备好演讲的内容, 并且在课堂演讲后就其所发表的观点, 与现场其他的同学就其演讲内容进行相互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演讲方面的培养和锻炼, 能够有效培养锻炼学生的说话和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这种手段和方式能够改变目前传统大学教育环境下知识讲授型的课堂教学方式, 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能力为目标”的素质教育教学模式。

与其他各种环境法课堂教学方法诸如案例教学法、诊所式教学法、模拟法庭教学法等相比, 专题演讲讨论法也具有明显的优势特点, 即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内容的专题演讲, 都有非常明确的目的, 就是交流思想、发表主张、抒发感情、传达信息, 从而说服别人, 影响别人, 引起听者的思想和情感共鸣, 左右他们的态度和行为。作为一种宣传形式, 演讲与其他宣传方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特征。早在1845年, 恩格斯就与马克思交流过这样的看法, 他在给马克思的信中所说:“站在真正的活生生的人面前, 直接地、具体地、公开地进行宣传, 比起胡乱写一些令人讨厌的抽象文章, 用自己‘精神的眼睛’看着同样抽象的公众, 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这句话言简意赅, 指出了演讲的特征:直接性、具体性、公开性。而通过专题演讲讨论法来讲授环境法课程, 既有利于知识的传授, 其更是一种能力的培养。而评断环境法这门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 不能仅看学生获得了多少环境相关法律知识, 更要看学生通过环境法课程的演讲讨论锻炼, 敢不敢说、会不会说、说得好不好, 学生是否能通过亲身尝试来掌握演讲的一些技巧, 其自身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水平是否获得了提高。

(二) 专题演讲讨论法适合环境法教学的原因

1. 有利于活跃环境法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积极性实现其自我教育。

教学就是环境的创造, 而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丰富个性的环境, 强调教学中师生民主平等、友善合作, 把教学过程视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与自我完善的过程, 则是实现培养学生健康、丰富个性的基本条件。专题演讲讨论法有利于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环境法教学环境, 可以使这门课程的教学变得充满挑战, 有益于学生个体精神世界的丰富以及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而且, 专题演讲讨论法克服了旧的环境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不足, 使学生由学习的被动者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使环境法课程的教学产生了吸引力。观点鲜明、正确的演讲本身就具有教育力、说服力、宣传力、和吸引力。在进行专题演讲与讨论之前, 无论是何种观点和思想, 演讲的学生必须首先说服自己。为此, 学生会主动地去查找资料, 学习研究各种问题, 寻找论据, 通过和自己对话的方式探索真理, 充分地体现着学生的自我教育。并且, 学习研究的结果形成讲稿, 通过演讲和讨论的方式, 使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得到强化, 同时说服、感染、教育了其他同学, 这个过程本身其实就是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和学生间相互教育的过程, 这是教师所无法替代的。

2. 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自信、勤奋、竞争、进取精神对大学生的正确人生观形成有着深远的正面影响, 而这些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演讲与讨论中都能得到充分地锻炼、造就和展现。比如, 想要写好一篇精彩的环境法专题演讲稿, 事先就必须有勤奋的学习精神和顽强的意志, 对演讲稿要集中精力反复修改。要登上讲台发表演讲, 学生就必须有足够自信和勇气。有的学生可能会缺乏毅力和自信, 但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和帮助下, 在自我提高和自我丰富的进取心的催促下, 他们也会勇敢地走上讲台, 接受课堂上演讲的锻炼。这样, 学生就被一种使命感和成功的欲望所驱使, 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 学生都会自觉地乐观地以顽强的毅力去克服它、战胜它, 在完成环境法专题演讲与讨论的各个环节中, 学生的心理素质都能够得到锻炼。

专题演讲讨论的教学方法除了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力之外, 在提高学生的其他多种重要能力上都能起到促进作用。首先, 专题演讲与讨论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专题演讲讨论法事先要把所有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每个小组围绕一个专题开展研究, 每次演讲虽然是个人发言, 然而却是代表环境法专题全体小组成员的思想, 他们能为争取好成绩齐心协力地去克服困难, 在战胜困难中形成集体的凝聚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思想。其次, 专题演讲讨论法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以及自我表现能力。专题演讲讨论总是针对某一问题而言。而这些问题除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机会之外, 还能使人养成凡遇事必问一个“为什么”的思维习惯。写稿和演讲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掘的过程。通过演讲实践, 最突出的收获是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力和自我表现能力, 很多学生从不爱讲话变为乐于与同学老师交流, 从开始时拒绝走上讲台到后来主动争取更多的演讲机会。

3. 有利于教师提高环境法的教学质量, 实现环境法教学根本目的。

在环境法的教学中,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专题演讲与讨论, 非常有利于任课教师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相关法学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应用能力, 并且能够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在环境法专题演讲与讨论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对学生的环境法相关疑问需要做出明确而有效的教学解答和正确导向, 教师应当事先认真地审核学生的演讲稿, 并要仔细倾听学生的当场发言, 细致地从专题演讲和讨论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各种环境法相关问题, 而后, 教师应当有的放矢地采取多种方式同学生深入交换意见, 一方面要鼓励和表彰学生专题演讲稿的创新之处, 使之继续保持发扬;另一方面教师更要指出学生专题演讲稿的欠妥之处, 使之今后弥补改正。这些都非常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环境法相关法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有助于提高环境法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与法理学、宪法、法制史、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国际法、诉讼法等法学基础学科相比, 环境法这门课程本身的理论性并不是很强, 整体的理论体系也比较分散。除了环境法的概念、特征、目的、作用、体系以及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等这些少部分的基础理论知识外, 环境法课程的大部分主要讲授内容, 是目前我国大量存在的各种环境相关基本单项法律, 诸如像《环境保护法》、《矿产资源法》、《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渔业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土保持法》、《防沙治沙法》、《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等。学生面对环境法所包含的如此种类繁多、五花八门、自身各具其特色、内容又差异明显的大量单项环境基本法律, 必定会感觉到课程的内容纷繁杂乱、理不清头绪, 再加上如果仅仅依靠任课教师在学时有限的环境法教学课堂上蜻蜓点水般、浅尝辄止地把众多单项环境法律从前至后讲授一通, 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也仅仅就是一些环境法的简单概念和模糊印象, 不会对我国目前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现存的大量环境法律法规有多少深入的了解和透彻的掌握。因此, 专题演讲讨论法能够改变以往填鸭式的灌输式传统环境法教学手段, 采取了以小见大、以点代面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自己去针对环境法中的某一个小问题, 设身处地去亲自查阅和研究相关材料, 以及开展社会实践调研活动, 并其最终总结得出自己的观点和尝试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从而举一反三地对我国目前所存在严峻的现实环境问题, 以及对我国环境法的立法状况以及司法实践, 都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和深入的了解, 就能够真正实现环境法教学的最根本目的。

二、专题演讲讨论法在环境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法

在环境法课程教学中实施专题演讲讨论法, 任课教师首先要按照环境法课程教学计划的要求, 预先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具体步骤, 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按照科学合理的程序进行。环境法课程开设的时间最好选择在大学三年级开设, 因为这时的学生已经通过两年相对系统的法律基础理论学习, 熟悉和掌握了一定得相关的法学基本知识, 就能在环境法课程教学的一开始就安排开展专题演讲讨论法的实施操作, 其具体应用安排的基本方法如下:

(一) 制定计划方案, 进行具体布置

在新学期的环境法开课之前, 任课教师首先要结合环境法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日程计划, 制定出详细的专题演讲讨论法实施方案, 并且编写到具体的教学日历中。任课教师要对专题演讲的题目范围、教学目的、时间进度、组织程序、评分标准等做出统筹计划, 并在课程的一开始就对学生详细清楚地说明本门课程的实施方案, 让学生了解课程的学习方法和所要进行的各种课前准备工作。然后, 任课教师开始进行安排布置, 具体内容包括:概括介绍环境法课程的大致框架和内容层次, 对学生进行分组并确定每组的成员 (每组成员人数大致在3—5人) , 通过采用抽签的方式编排每组专题演讲的顺序, 明确每组所要演讲讨论的具体时间和题目范围, 并且留给每组学生充分的课余时间以便其去认真查阅相关资料、做好充足的专题演讲准备。以下是笔者在环境法教学中开展专题演讲讨论法所开设的可供学生选择与环境法相关的24个专题演讲讨论题目, 供大家在教学实践中参考使用:

因此, 在整个环境法课程的前两个教学周, 环境法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要为学生进行专题演讲做好各项准备, 任课教师应当通过4—6学时的课堂讲授和具体安排, 认真完成上述的各项具体布置工作。

(二) 利用网络对学生讲稿写作进行指导

对于很多的学生来说, 由于是第一次要自己亲自查找材料动手撰写环境法课堂的演讲稿, 所以, 不少学生可能会觉得无从下手或者在撰写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因此, 任课教师需要在课下与学生保持密切畅通的联系, 随时了解掌握学生在写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并且及时地通过各种有效手段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可以借鉴和参考的解决措施和方式方法, 认真做好对学生环境法专题演讲稿写作的指导工作。目前来看, 比较方便、有效的教学交流方式之一, 就是通过现代化的网络教学手段, 依托高等院校所提供的网络课堂教学平台资源, 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互发邮件、互相留言的方式积极启发学生思考, 让学生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周围人与事, 查阅借助相关资料, 并且联系社会现实, 对自己选择的环境法专题题目选取一个合适的角度, 采取合理的写作方法完成演讲稿。另外, 任课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化、大容量的教学科研网络资源, 提供一些与学生自己所选的环境法专题相关的电子书刊、网络期刊报纸的学术论文, 以及相关环境法网站资源等各种网络学习资料供学生参考写作。

(三) 制定评分标准, 确定得分依据

环境法课程的总成绩整体分为课堂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 任课教师应当适当增加课堂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一般来说, 课程成绩占到总成绩的20%—30%较为合理, 而专题演讲讨论应当作为学生的课堂成绩, 使学生将精力放在平时学习中, 而不是像以往过去的课程教学那样把精力放在期末考试的机械记忆和突击复习上。课堂成绩的满分为100分, 完全是对学生专题演讲和讨论的效果进行评判。任课教师应当对专题演讲讨论制定出详细的评分标准, 一般分为四个部分, 即:演讲内容40分, 结构层次20分, 语言表达20分, 讨论表现20分, 笔者在教学中一般采取以下各项标准:

(四) 开展演讲讨论, 进行总结讲评

在上课一开始, 首先, 由负责该环境法专题的学生小组成员依次上台演讲, 每名学生的演讲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之间, 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借助自己动手制作的幻灯片或者网页材料来增强专题演讲效果。其次, 在每组所有成员进行完专题演讲之后, 要组织学生围绕所演讲的环境法专题的内容展开讨论。台下的其他同学可以针对台上演讲学生的观点提出问题,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和反驳观点, 并且由进行专题演讲的学生负责解释答疑。任课教师应当作为主持人的角色, 尽力营造出一个学生彼此之间可以自由表达想法、真诚交换意见、进行广泛交流的良好课堂氛围,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论辩能力水平, 实现其自我提高和完善。

最后, 在每组学生全部进行完专题演讲并且经过热烈的集体讨论之后, 任课教师应当对当天环境法专题演讲讨论的内容进行总结和讲评。任课教师需要对此次演讲的这组学生所承担的环境法专题整体内容和结构框架进行梳理, 将该环境法专题中的一些重点内容和难点问题阐述清楚, 让学生对专题内容有一个宏观层次的了解, 掌握一些该专题方面的最新立法信息和学术前沿问题。同时, 任课教师应当对该组学生专题演讲中出现的一些较有新意和亮点之处要特别给予肯定, 并且, 也要对其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和疏漏之处进行及时补正。另外, 任课教师对于个别的在演讲或者讨论过程中表现较为突出的学生要重点提出表扬, 希望其他同学能够在以后的演讲和讨论中得以引用和借鉴, 并对当天演讲的学生给出相应的成绩。

三、应用专题演讲讨论法必须注意的问题

专题演讲讨论法作为一种正在摸索尝试中的新的教学手段方法, 毕竟与以往传统的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环境法教学方法有所不同, 因此, 任课教师在实施专题演讲讨论法的过程中, 难免会遇到很多问题。根据笔者多年在环境法教学中开展专题演讲讨论法的经验, 任课教师需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将环境法的理论知识与当前司法实践相结合

如上所述, 环境法的理论体系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而环境法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我国当前现存的大量环境单项法律。因此, 将环境法的理论与当前司法实践相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处理好法学理论与司法实际之间的关系。任课教师在进行专题演讲讨论的题目时, 要尽量结合我国当今的社会现实生活, 结合当前环境司法实践中的突出问题, 结合学生自身在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结合环境法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现有的环境法律规定, 要求学生针对环境法的某个问题开展演讲与讨论, 并且要求学生在演讲和讨论中所阐述的思想和观点一定要对研究的问题有深刻的理解和充分的认识。任课教师应当积极指导学生多留心观察和分析思考在其身边周围所发生的一些环境法相关实际问题, 多关注最新的社会焦点, 使得学生能够就感兴趣的问题开展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 多收集相关资料, 多动脑认真思考, 从而最终达到环境法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使学生能够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二) 注重学生学习兴趣与环境法教学内容的融合

任课教师要把环境法的知识学习与学生的自身情感体验结合起来。传授法律知识、培养综合能力, 这是环境法教学最为根本的一项重要内容, 而实现这一任务目标通常需要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环境法教学内容相融合, 应当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契机, 以知诱学。其实, 环境法本身所包含的内容范围就是纷繁众多、五花八门, 从大气、水到土地、海洋, 从森林、草原到渔业、野生动植物, 从固体废物到环境噪声, 这应当来说是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任课教师应当借助环境法内容的广泛性、多样性和重要性, 通过展现环境法律知识本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来激发学生对环境法学习的渴望, 变厌学为乐学, 让学生无论是在前期的调查收集资料、撰写演讲草稿, 还讨论, 都能够从这些学习过程中受益良多、乐在其中, 争取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努力做到学生学习兴趣与环境法教学内容的和谐统一。

(三) 演讲切勿死记硬背, 讨论不要成为辩论

在笔者以往开展环境法专题演讲的过程中, 有些学生为了好好表现有一个好成绩, 就在发表专题演讲时, 事先就将讲稿的内容全部背诵下来, 然后到课堂上机械地朗诵。这样表面看起来非常精彩、顺畅, 但笔者认为, 这并不十分有益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当然, 事先的讲稿写作准备是必要的, 但是演讲并不是朗读或背诵, 演讲的学生一定要运用自己对问题的理解, 加上非书面的、平易近人的话语, 将自己对该环境法问题的想法和观点清楚地表达出来即可。演讲一定要自然、真诚, 切勿死记硬背、矫揉造作。另外, 任课教师要注意, 不要将专题演讲讨论法变为“专题演讲辩论法”。因为讨论的目的是让大家发表各种不同意见, 不一定非得有对有错, 彼此的观点也并不要求统一, 正所谓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辩论的前提往往是有正方有反方, 如果将讨论变为辩论, 学生就会先入为主、担心自己观点被人驳倒而影响成绩, 于是往往会产生互相攻击、胡乱打岔、彼此抬杠的不良现象, 使得课堂气氛过于紧张, 不利于学生彼此的真实交流。

摘要:专题演讲讨论法是一种能够有效地将演讲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具有直接性、具体性、公开性的特征。专题演讲讨论法适合环境法教学的原因是, 有利于活跃环境法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积极性, 实现其自我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教师提高环境法的教学质量, 实现环境法教学根本目的。应用专题演讲讨论法必须注意将环境法的理论知识与当前司法实践相结合, 注重学生学习兴趣与环境法教学内容的融合, 努力做到学生学习兴趣与环境法教学内容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专题演讲讨论法,环境法,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艾美华.演讲是培养现代人才的有效途径[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01 (2) :81

13.政治立场和四风专题讨论会发言稿 篇十三

自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我能够积极参加学校中心理论学习组、党员和教职工集中学习,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思想认识,按照喀什市教育工委《关于召开政治立场和“四风”专题讨论会的通知》要求,我紧密联系个人思想和工作实际,紧扣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题,准确把握和贯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重点围绕“八对照”和“四风”专题,查找自身在严守政治纪律、反对民族分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逐类逐条分析汇总如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取得的理论创新成果,是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重要理论结晶,是我们党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唯一正确的理论。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有了这种自信,我们就会有行动上的自觉,做到理想信念持久、政治立场坚定,前进道路上不动摇。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只停留在表面,在党员集中学习时学一些相关文件,记录文件要点,平时忙于教学和党务工作,没有能静下心来细细研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相关文章来提高自身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以致于自身思想认识水平止步不前,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忽视了用科学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甚了了、不求甚解,分析问题缺乏辩证思考、解决问题缺少正确方法。把政治理论学习当成自己的负担,不愿在深入学习上花时间、费精力、动脑筋,满足浅尝辄止。缺乏对理论的系统研究和深刻理解,缺乏系统性、深入性的学习。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共产党人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我们党强大的政治优势,是我们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是每个党员干部的终身必修课。而我加强自身思想政治修养和坚定理想信念自我教育的自觉性还不够,认为自己受党教育多年,世界观已经定型,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因而放松了思想改造,不自觉地降低了标准和境界。自身忧患意识、主动意识、阵地意识不够强,为党组织建设建言献策不多,工作之余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遇到网络或现实中抨击党的言论,自己没能及时制止和有力地回击,对社会流传的灰色段子见怪不怪,抵制不够,党性修养的意识有所淡化。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各项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作为学校党支部组织委员,在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方面做得还不够,党员活动缺少经费,党员活动形式单一,以党员集中学习、讨论、听党课、看电教片为主。以党建带团建工作做得不够细致,党组织对青年教师缺乏吸引力。

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是党最重要的纪律,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完成党的任务的重要保证,而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就是要看能否做到听党话、跟党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防止和反对政治上的自由主义。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的政治和组织纪律的自律意识还不够强,学习、遵守和维护党章的自觉性还需进一步提高,理论武装方面,在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理解把握上还存在知之不深、知之不全、知之不新的问题,在改造思想上还存在就事论事多、流于表面多、自我反思少的问题,政治学习的意识有所淡化。严格自律方面,艰苦奋斗的传统坚持不好自我要求不严格,存在追求享乐意识,对自身约束抓得不紧、做得不够,遵章守纪的意识有所淡化。

在新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时期,中央政治局政治局常委会议关于全面做好新疆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新疆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新疆各族人民的特殊关怀。作为一名生活在喀什的教育工作者我倍感振奋,进一步增强了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了做好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信心和决心。然而,在维护社会和校园安全稳定方面我做的还不够,自身政治敏锐性还不够强,对上级部门提出的维护社会稳定的各项要求认识不到位。常年在学校值夜班容易产生麻痹思想和厌战情绪,总

认为值夜班是一种负担,值班期间玩手机、看杂志现象时有发生,对进出学校的人员盘查不仔细。我痛恨那些暴恐犯罪分子肆意伤害无辜群众,但是对新疆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认识不足,对自治区党委的重大决策部署,把握不全面、理解不深刻,缺乏长期作战和艰苦斗争的准备。对反暴力、讲法制、讲秩序的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深,不能从政治大局上观察思考问题、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日常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维护社会主义讲台的纯洁性的意识还需进一步加强。

对照党建目标责任制,我认为自身做的不够好,党建工作被动落实多,主动超前少。大多是承办上级和校领导交办事项,工作中经常是处于奉命行事,落实任务,不能做到想领导之所想,超前思考、提前预测、及时准备;谋领导之所谋,深入调研、提供资料、当好参谋。尤其是在上传下达文件收发过程中,遇到时间紧、任务重时,往往是忙于处理,疲于应付。工作的全局性、前瞻性、创新性不够,为领导服务只是限于应急性的工作,其他工作远远不够,与领导要求有相当差距。在工作中遇到繁琐、复杂的事情,有时会采取逃避的方法,认为“船到桥头自然直”,不是自己力求寻找对策,而是等待办法自己出现,缺乏一种刻苦钻研的精神。进取精神不够。工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缺乏“只有努力才能改变,只要努力就能改变”的精神。对照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本人自觉遵守关于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廉洁奉公、忠于职守。在工作中始终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未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谋取私利,生活中安于清贫,不贪图享受,能够自觉接受群众和组织的监督检查,使自己的言行始终与上级党组织的要求相符。

自己在“四风”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的认识到,四风”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大敌顽敌,其要害是一方面使党脱离群众、丧失密切联系群众的最大政治优势,另一方面使群众同党若即若离乃至离心离德,“四风”问题是当前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我本着边学边查边改的原则,联系自己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实际,就“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剖析检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形式主义方面

主要表现在:一是政治理论学习的自觉性不高。虽然能自觉学习党的政治理论和先进思想,但真正掌握的理论和业务知识不够全面、系统,不能很好的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 理论学习联系实际工作也不够,忽视了理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对待理论学习,只满足于片面地引用个别原理,导致学习效果不佳。二是求真务实的精神不够。没有时刻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有关的人事政策法规研究不够,工作方法较简单,同志间的思想交流不多,有些工作完成的浮于表面也存在应付的思想,处理问题有时还存在畏难情绪,对待学习,往往是上级要求什么就学什么,不求甚解,使各种学习流于形式。缺乏积极进取精神,只求过的去,不求过的硬,得过且过。

官僚主义方面

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作中过多强调“分工”负责。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象,干工作推一推动一动、不推就不动,不属于自己分工范围的事项,不愿过多了解,不愿过多发表意见。二是工作计划不够明确。工作中沟通协调少,对基层提出的建议和意见,没有能够做到积极听取和采纳,过多强调个人感受,存在没有充分考虑到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现象。三是联系关心基层不够。虽然有时下基层调研,但主动性不强、不够深入,有时候只注重了解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未能完全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民服务的宗旨有待加强。

享乐主义方面

主要表现在:一是出现不思进取的倾向。虽然杜绝了享乐主义方面的主要问题,但工作事业心不强,责任心不足,存在艰苦的岗位最好不要去,棘手的工作最好别人干的思想。在工作态度上,难免会出现满足于现状的情况,平时也缺乏忧患意识和创新精神,对工作不立新目标,缺乏新动力。二是奉献意识不强。工作标准要求不高,有得过且过的现象,讲回报,有时存在自控不严的现象。

奢靡之风方面

主要表现在:虽然个人自我能抑制奢靡之风,偶尔也有讲排场,比阔气的想法,开展工作不能完全做到讲究节俭办事,虽然注意节约,但有时会浪费,在坚持学习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和自觉用党的纪律约束自己还不够深入,离规定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照学习,发现自身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学习存在片面性,缺乏对理论的系统研究和深刻理解,理论与实践隔离,只满足于记住几条重要论断和几句讲话,缺乏系统性、经常性的深入学习,平时也要求自己工作中要注意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但在处理具体问题有时也存在脱节现象,存在主观主义因素。缺少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没有时刻以最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认为社会发展了,物质丰富了,艰苦奋斗没有那么重要了,随着实际生活和工作条件的改善,滋长了安于现状、不图进取的情绪,对自己的要求放松了,考虑个人的荣辱多了,以事务工作代替政治和党性锻炼。且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和手段方面有所欠缺,工作有时不够深入,满足于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满足于面上不出问题,创新意识淡化,忽视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3、服务群众宗旨观念有所淡化。没有深入实际认真了解群众所想、所需、所盼、所急是什么,在感情上对群众有所疏远。对党的群众路线认识不深,没有完全在思想上、行动上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服务群众缺乏主动性,不主动接触群众,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深入群众不够,心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意识较弱。工作上为基层和群众想的少,做的少,服务群众,缺乏真感情,缺乏真功夫。不能地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在工作中没有很好的发动群众,依靠群众。

改进措施与努力方向

(一)进一步强化政治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以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学政治理论、学业务知识、学工作方法,通过持之以恒的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以解决思想和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改进自己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成效为落脚点,从思想上改变自己,从行动上改变自己。认真领会总书记在河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的讲话精神实质,自觉加强党性修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筑牢思想防线,切实提高思想理论水平。

(二)增强拒腐防变能力,时刻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加强道德修养,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做到自重、白警、白省、自励,自觉与各种腐败现象作斗争,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尽心尽力把工作做好。牢固地树立为党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党的事业之中,坚持人民的利益第一,坚持党的事业第一,坚持个人利益无条件地服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奉献毕生精力。克己奉公,廉洁勤政,遵纪守法,正确对待权力、金钱、名利,保持思想道德的纯洁性。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将学习方式、工作理念、工作手段和工作机制不断创新,提出新思路、制定新方案,拿出新举措,开创新局面,最终达到工作成效的进一步提高。

(三)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

共产党员应该把维护和实践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我要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党的事业之中,坚持党的事业第一、人民的利益第一。树立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深入实际,联系群众,倾听群众意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忙群众之所需,切实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善于求智于民、问计于民、取德于民。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岗敬业的精神,破除急躁情绪,迎难而上,积极工作,讲团结,讲奉献,传递正能量,从政治、全局的高度认识事物,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脚踏实地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

总之,我将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支持下,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振奋精神,加倍努力,公开承诺,接受监督,并以实际行动履约践诺,从自身做起,把党的方针政策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时时刻刻起模范带头作用,始终把群众的冷暖疾苦放在心上,自觉践行群众路线,主动面向群众、热忱服务师生、努力把自己的各项工作做好,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取得成效。

14.专题三讨论发言提纲 篇十四

道德品行方面 道德水平的高低、道德修养的好坏,是判断一个共产党员人格优劣的重要标准。共产党员更要注重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修养,做尊重社会公德的表率,做职业道德的模范。不仅把工作当作职业来做,更要当作事业来做。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遵守家庭美德,敬老爱幼。讲道德、有品行,就是做人要实,光明磊落。对于党员来说,就是要忠诚老实、襟怀坦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一要做老实人。共产党人做老实人,就是要忠实地面对党、面对组织、面对人民、面对同志。二要说老实话。说老实话,就是成绩不夸大,缺点不缩小,错误不隐瞒,坚持真理、尊重事实,切实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三要干老实事。广大党员要抱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以大局为重、以发展为要、以民生为大,对工作尽力,对岗位尽责,对事业尽心,崇实干、用实劲、求实效,以求真务实的作风赢得群众的真心拥戴。

讲道德、有品行,要从慎初、慎小,从小事做起。党员的作风养成,要从日常处着手,从点滴中做起,从小事上破题,从细节上加分。每一名共产党员都应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带头恪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自觉远离低级趣味,坚决抵制歪风邪气。要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立德、修德、践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守住做人、处事、交友的底线。

15.专题讨论会会议记录 篇十五

关键词:建筑历史研究,建筑史学史,全国建筑历史学术讨论会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自此,中国共产党掌握国家政权,至1956年底完成三大改造[1],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国家政治制度与主导意识形态的巨大变化,对1950-60年代包含建筑史研究在内的建筑学界,从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到机构设置,从生产到教育,都产生了多层次、多方面的复杂影响。

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召开会议的规模与频度,从1952到1959年不到十年的时间,建筑界总共召开了涉及不同领域的十次全国性会议。其中,1958年召开的“全国建筑历史学术讨论会”是建筑史学界的第一次全国性会议。此次讨论会历时12天。参加讨论会的代表来自三十多家单位共计一百余名[2]。会议主要包括4项内容:一是梁思成、刘敦桢先生分别就他们的建筑历史研究和教学工作做检查发言;二是听取各地民间住宅调查和人民公社规划的报告19篇,并进行讨论;三是决定采取集体方式编写俗称“建筑三史”的“建国十年来的建筑成就”、“中国近代建筑史”和“简明中国建筑通史”。最后通过了《决议》。并在1958年第11期《建筑学报》以专刊的形式刊登了会议的相关内容。

那么,在新的国家制度建立的背景下,这样的全国性会议在建筑史领域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已有学者指出1958年的会议在中国建筑史学史中具有分水岭的意义,然而为何一次学术讨论会能够具有如此巨大的效力?这些会议是否如其名称所示仅仅是学术讨论?如果只是学术讨论会,那为何梁思成、刘敦桢先生的自我批评成为重要内容,而且是这些批判文章而不是民居调查报告最终被刊登在《建筑学报》上?这些是本文试图考察的问题。

从会议组织的角度看,研究、生产、教育、出版、管理部门的广泛参与是1958年的全国建筑历史学术讨论会的首要特点。此次会议是根据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3]的指示,由建设工程部建筑科学研究院组织召开的。时任建筑科学研究院院长的汪之力领导了整个会议的组织工作。参加讨论会的共有来自全国11所高等院校和12家设计院所、3家单位的8个相关研究所、若干相关部门及出版单位等代表共计一百余名(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虽然会议的名称叫做“建筑历史学术讨论会”,但被要求参加此次会议的单位分别隶属于建工部、教育部、科学院、文化部与冶金部;在具体单位中占大多数的是高等院校这样的教育与研究机构,与作为生产单位的各类建筑设计院,但除此之外还有中科院等专门的研究机构,以及行政管理机构,如国家文物局、科学技术局等,建筑工程出版社等出版机构。涉及单位的广泛程度反映出这一会议的国家性质,以及由此而来的会议的巨大组织能力:它是根据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的直接指示召开的,使组织单位能够跨越部门的界限,将不同领域的人集中起来讨论特定的问题。

而一百多位代表都由各单位推荐,并得到各单位的党委同意才能够参加会议,这突显了在会议组织中,执政党所占据的主导地位。这些代表从政治背景和专业特点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部门领导。他们大多非建筑专业人员,早年加入共产党,投身无产阶级革命,并大多在组织部或政治部从事相关工作。建国后,分管建筑史研究、建筑工程或建筑教育工作,代表政府的主流态度。以时任建筑工程部建筑科学研究院院长兼党委书记汪之力(1913-2010)[4]、时任建筑工程部副部长杨春茂(1914-2009)[5]为代表;

(2)来自高校或科研机构的建筑史学者,代表人物就是建研院建筑理论与历史研究室及南京分室的梁思成、刘敦桢;

(3)建筑师,这些建筑师基本都是在1949年前受的教育,也在1949年前就已成名,如天津工业建筑设计院的董大酉,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汪定曾,上海工业设计院赵深,北京工业设计院陈登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哈雄文等。

(4)由党培养的历史学家。以时任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刘大年为代表,早年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理论知识,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具有浓厚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倾向,其史学研究关注现实、服务政治。

在所有代表中,第二第三类在人数中占据多数,然而,从会议过程和发言的重要性来看,梁思成的总结报告针对的是建筑历史学科本身,而汪之力或刘大年等人的发言却起着主导整个会议的政治方向的作用。特别是汪之力,不仅主持会议,也做了总结发言,并刊登在《建筑学报》上。这些都可以看出在这样的会议中,统一思想认识是超越于学术讨论之上的。

1 | 隶属关系结构20150404

参会单位和人员里有大量设计单位和建筑师是此次建筑史学术讨论会的另一个突出特点。而在提交会议讨论的报告中,又以民间住宅调查与人民公社规划为主要内容。生产单位的参与和会议讨论内容的明显导向性,使此次会议所说的“建筑史”与1930-40年代以营造学社成员为主的建筑史研究显然有着根本的区别,既不是为了弄清中国建筑的沿革,也不是为了建立普遍意义上的中国建筑的特点,而是与现实的建设有着紧密联系。事实上,1958年5月,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确定“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后, “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迅速展开,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着为社会主义服务。同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开扩大会议,“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很快迎来高潮。在这一形势下,建筑历史研究的价值也必须体现在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上,具体而言,就是必须跃进式的拿出成果,指导人民公社建设,为人民公社建设服务。在1958年会议之前,刘敦桢领导的中国建筑研究室已经以此为目标,与华东设计院合作展开了民居调查。至1958年会议,参会者提交报告的内容充分反映了会议对建筑历史研究工作的主导方向,即以民居研究为手段,为人民公社建设提供参考,以配合国家大政方针和经济建设需要。

此次会议的讨论内容中,比民居和人民公社更重要的是对建筑史研究领域意识形态问题的校正与统一。会议安排梁思成、刘敦桢在会上做检查发言,直接否定了营造学社时期的历史研究路线,而且既批判复古主义,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又批判资产阶级纯技术的功能主义,以解决建筑史学研究群体资产阶级思想仍主导学术研究的问题。同时,安排历史学家刘大年[6]做专题报告,使建筑史研究者了解无产阶级唯物主义历史学研究成果,为建筑史研究提供借鉴。以此来修正建筑历史研究方向,统一建筑历史研究的意识形态问题。而会议发言中频繁出现的“群众路线”、“党的领导”、“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思想斗争”等词汇,都是1950-60年代政治核心话语。正是在这次会议上,以决议的形式,建工部代表国家宣布了建筑历史的无用。在这篇决议中,厚古薄今、学术脱离政治、为研究而研究、单纯从建筑布局艺术手法出发来研究、传统的繁琐考证等都受到了指责,决议也宣称,“研究任务必须为人民公社建设发挥积极的战斗作用。研究人员必须正确认识建筑发展规律,指导今后实践,正确总结劳动人民在历史过程中所累积的丰富经验,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汪之力的总结发言里直接批评了刘敦桢的古建筑研究、住宅研究与园林研究,并同样宣称现阶段的建筑历史必须为人民公社建设服务,其它都是无用的。[7]正因如此,此次会议决非是单纯的学术讨论会,而是承担着在建筑史领域统一思想,明确研究方向与方法的重要任务。由此也可以理解,生产、研究、出版、教育、管理等各个部门的参加,也保证了会议的主导思想能够被传达到建筑历史相关的每一个领域。

在会议结束后,刊登于《建筑学报》1958年第11期专题中的是五篇文章:《插红旗,拔白旗——全国建筑历史学术讨论会展开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批判》、《汪之力院长在建筑历史学术讨论会上的总结发言》、《建筑历史学术讨论会议决议》、刘敦桢先生《批判我的资产阶级学术思想》以及梁思成发言记录《全国建筑历史学术讨论会关于建筑历史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检查发言》。丝毫没有涉及民居研究与人民公社规划本身。其中第一篇准确表达了这个会议的实质,可以说对建筑史领域的批判与检查才是此次会议的真正目标。

而经过12天的会议之后形成的《建筑历史学术讨论会议决议》[8]不仅是对此次会议的总结,更重要的是以“决议”的形式为之后的建筑史领域的工作明确指导思想和工作计划。《决议》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概述此次会议召开的基本情况,明确指出此次会议的目的是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高潮的形式下为今后工作制定方针与计划。2.将过去的研究定性为资产阶级研究方向、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并以列举的方式指出了哪些做法是错误,几乎涵盖所有营造学社时期,及1950年代以梁思成和刘敦桢为代表的建筑史研究内容和方法。3.明确什么是新时期的历史任务,什么是正确的思想立场,什么样的建筑理论与历史研究才是符合新社会要求的研究。4.以大跃进的姿态, 下达以“分片包干”的各单位大协作方式编写“建筑三史”的任务。这不仅是第一次以国家名义布置建筑史写作的任务,而且一反既往历史学家个人化工作的模式,将历史写作转变为一场自上而下组织起来的集体运动,从而将建筑史变成了国家历史叙述的一部分。

因而,此决议代表着当时建筑历史研究取向的“官方定论”:建筑史观的方法论取向,“研究人员必须具有鲜明的工人阶级立场,以马列主义的观点,全面地从本质上来分析研究建筑发展的规律”。建筑历史研究的组织方向,“在当地党委领导下,组织各地区高等学校,规划设计部门与有关单位,分片包干,在半年或一年之内,分别完成各地区的建筑史编写工作,然后集中起来,编成我国第一部较为完整而系统的建筑史”。

1958年会议之后,会议决议中涉及的几个方面的方针与工作都得到了迅速的贯彻,为人民公社服务的民居调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营造学社时期的历史学意义上的写作与研究即使没有被完全抛弃,也不再是历史学家的主要关注;“建筑三史”的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有条不紊的展开,建筑史学家们努力学习着用马克思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来撰写历史。

由此可见,1958年的建筑史学术讨论会绝非是单纯的学术会议,而是一种自上而下统一思想,贯彻国家方针,并紧密围绕国家需求组织具体工作的管理机制,管理方式。从组织过程看,此次讨论会自上而下的、跨单位跨部门的组织方式,可以使会议精神在第一时间得到无差别的传达;同时,各单位间有明确的行政级别,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使讨论会上各项任务在会后能够有序完成。讨论会通过对于与会单位的统一管理(在召开会议时体现为对与会单位的选择),为各项学术运动的推行和研究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组织架构上的便利。从会议内容上看,围绕人民公社的调查报告的提交,以及尤其是梁思成、刘敦桢的自我批评的发言为建筑史研究者树立了警示性的榜样,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错误的,并通过在建筑学会官方刊物《建筑学报》上刊登的方式,向全国的建筑界工作者传达了相应的信息。而“决议”的贯彻执行更说明了1958年会议所具有的官方性与权威性质。

1958年的全国建筑历史讨论会并非孤例,以会议作为管理的手段,甚至法律的补充在这个时期是一种普遍现象。正如毛泽东在1958年8月召开的北戴河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法律这个东西没有也不行,但我们有我们这一套。民法、刑法那么多的条文谁记得了……我们基本上不靠那些,主要靠决议、开会,一年搞四次,不靠民法、刑法来维持秩序。我们每个决议都是法,开会也是法……。[9]这种对会议的定位恰是对此次建筑历史学术讨论会的很好注释。这使每个会议的“决议”都必须像法律一样被执行。因此,如前文已经提及的,仅1950年代就召开了重要建筑会议10次。而这个时期无论是涉及建筑风格的“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还是作为建筑设计指导方针的“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尽量美观”等贯穿整个1950-60年代的建筑领域的相关政策、原则,其提出、推广与结束都以会议为平台推动进行[10],进而从管理层面,对建筑设计、建筑艺术、建筑历史等各方面产生巨大影响。例如,“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尽量美观”这一建筑设计指导方针在第一次全国建筑工程会议上提出(1952.7),经第一次全国省市建筑工程局长会议(1954.12)、建工部召开的设计及施工工作会议(1955.2)、以及中国建筑学会第二次代表大会(1957.2)等多次会议反复强调,从而将这一方针推向高潮并落实实践。

上一篇:以探索为话题的作文下一篇:工作计划,教师个人发展规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