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儿童节绘画作品

2024-06-08

六一儿童节绘画作品(13篇)

1.六一儿童节绘画作品 篇一

挥手告别五月,转眼间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在这一个充满童真乐趣的节日里,不妨来上一些手抄报祝贺一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021六一儿童节三年级手抄报绘画八张,欢迎参阅。

六一儿童节三年级手抄报绘画

六一儿童节三年级作文

盼望已久的六一儿童节终于来了,我兴奋地早早起床去学校。首先,老师给我们每人发了一张游园券,并且强调,一定要保管好,丢了就不能玩了!而且,三张美食券可以换一份食品。

六一儿童节游园活动正式开始!我叫了八个同学跟我组成一组,一起活动。我跟他们说明了如何一起合作。话音刚落,大家开始行动起来。我们先去钓鱼。人可真多啊,像赶集一样。我排在长长的队伍里,还不知道钓鱼的规则。我一边排着队,一边看前面同学的钓法,终于明白怎么钓了。原来是用鱼竿上的钩子,把鱼嘴上圆圆的地方勾住,这样就可以钓上来了。游戏规则是:时间一分钟内,钓到一条或没钓到的,得一张美食券。钓到两条或两条以上,得两张美食券。大约等了20分钟,轮到我了。我以为很简单,可是才钓了三条时间就到了。可以得到两张美食券,我很满意。

玩了五个项目之后,我和一起活动的同学说:“现在进入中场休息,我们把美食券合在一起,一起去吃美食。”咦?我们组怎么只有五个人了!我数了数美食券,这么多?哪来的一百多张?__说:“有三十多张是捡来的。运气可真好!”

我们五人一起到楼下开始吃货行动。操场上到处是摊位,就像美食一条街。有鸡翅、薯条、冰淇淋、水果冻、爆米花、蛋挞等等,都是小朋友爱吃的食物。我们尝遍了所有美食,肚子都吃撑了。各个摸摸肚子,要去消化下,然后继续玩了三个项目。然后又来大吃一顿。这回肚子真的要爆炸了。各个吃得脸上像小花猫。

六一儿童节快乐祝福语

1、祝你儿童节快乐,象孩子般的笑口常开。

2、六一转瞬又来到,愿你童心不老常欢笑!

3、愿你,自由率真,永远不受羁绊。儿童节快乐!

4、祝你六一儿童节快乐,愿你留住童真,快乐一辈子。

5、祝你六一快乐,万事如意!

6、祝你:童心不改,天真烂漫。

7、儿童节快乐!愿你永远拥有一颗童心,天天笑哈哈。

8、儿童节,愿亲情友情爱情包抄你,幸福快乐紧跟你!

9、希望你们对人类的知识,永葆好奇心。

10、祝你:童心荡漾,童趣无限。

11、心怀梦想的你们,在奔跑追光。

12、愿你,阳光下像个孩子,风雨里像个大人。儿童节快乐!

13、可爱的你,是万家的期许,是祖国的希望。

14、祝:儿童节节日快乐!乖,不要哭,笑一个!

15、又到儿童节,愿你永葆童心,快乐不老!

16、给疲惫的心放个假,儿童节快乐!

17、愿你继续快乐,天天向上!

18、愿你童心永驻,儿童节快乐!

19、童年的一切美好,儿童节快乐。

20、六一到,送童心,遇事不慌张,天真笑脸存。

21、愿你,一生被爱,一生可爱。儿童节快乐!

22、六一节,让你拥有童话般的一切,六一快乐!

23、六一到,送牵挂,四季惦记你。

24、六一儿童节,开门迎接幸福哦。

25、祝你可以读很好的书,走很远的路。

26、六一节,愿你拥有孩子一样美丽的生活。

27、愿你时常回味生活的美好,幸福生活乐逍遥。

28、立凌云之志,做栋梁之材。宝贝,祝你六一节快乐!

29、六一儿童节到,愿你保持一颗童心,祝你快乐无边!

30、愿你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对生活永远保持热爱!

31、送你一个变形金刚,祝你事事如意。

32、祝愿现在的儿童节日快乐,健康成长!

33、六一儿童节来临,愿您一直做个“快乐的超龄儿童”!

34、愿大龄儿童,保持童心第一。

35、祝六一儿童节快乐无限、甜蜜无限、幸福无限。

36、六一儿童节,愿你童心再现,幸福常伴。

37、又到儿童节,长大的你,还快乐吗?

38、祝儿童们玩得开心,吃得舒服,购买愉快。

39、玫瑰花开了还要谢,儿童节永远欢跃!

40、愿你开怀,童心依旧!

41、今天是六一,特别准许你玩一玩儿,要记得开心哟!

42、祝你:童颜大悦,红光满面。

43、六一儿童节,愿你青春不褪色。

44、虫儿飞,虫儿闹,天真快乐乐逍遥。

45、六一儿童节,送你大西瓜,愿你生活乐哈哈。

46、祝你六一快乐,儿时的梦想变成骄傲。

47、六一儿童节,只要你快乐就好。

48、祝快乐无比、幸福无比、甜蜜无比。

49、六一到,送童真,待人真诚恳,广交八方友。

50、六一儿童节到了,亲爱的,一定要开心!

51、六一到了,愿你童心不老!

52、送你一些童趣,愿你忧愁消,欢乐多。

53、年少宏图远,人小志气高。

54、六一到,快乐到,永葆童心是正道!

55、愿你,惦记的人能跟你道声晚安,独闯的日子里不孤单。

56、祝宝宝健康快乐,快快长大。

57、祝你童颜不老,生活幸福美好。

58、儿童节到来之际,愿你永保花般笑颜!

59、愿你怀着一颗童心享受生活,收获快乐。

60、儿童节到了,愿你快快长大,开心快乐!

61、朵朵红花向阳开,欢庆六一儿童节。

62、儿童节,愿美好时光明媚你心情。

63、孩童哭,孩童笑,伤心烦恼远远跑。

64、愿你真心祈祷,你我大家都好!

65、愿领衔儿童,开心轻松第一。

66、愿资深儿童,保持天真第一。

67、儿童节,跟着快乐的节拍,演绎快乐的幸福!

68、六一儿童节,愿你和我一样快乐!

69、六一儿童节,祝你开心没烦恼,快乐来报到。

70、六一儿童节,记得保持童心!

71、愿你们怀着一颗童心享受生活,收获快乐!

72、愿你事事顺遂,一生平安!

73、祝君:永驻童心六一乐,鹤颜童心百年寿。

74、愿你拥有纯真童心,幸福相伴一生。

75、儿童节又到,祝我们童心永远不老,回忆永远美妙!

76、六一儿童节,亲爱的大盆友,愿你快快乐乐!

77、愿适龄儿童,幸福快乐第一。

78、祝小朋友们节日快乐,健康成长!

79、愿你也将童心保,生活快乐无烦恼。

80、亲爱的超龄儿童,六一快乐啊!

81、愿你,有快乐的源泉,有幸福的能力!儿童节快乐!

82、六一儿童节,愿你笑口常开,快乐常在!

83、时光逝,流年抛,微微笑来不显老。

84、愿六一快乐,幸福永在!

85、愿你保持童颜般的笑脸,永远健康。

86、六一儿童节,祝你节日快乐,百事可乐!

87、祝小朋友们,节日快乐,健康成长!

88、六一到,忧愁消,一颗童心永不老!

89、六一了,宅男宅女们,出来活动一下吧!

90、送你一个开裆裤,祝你永远有钱入库。

2.六一儿童节绘画作品 篇二

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 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 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本本主义 (抄袭儿童画教材形象, 忽略了个性表现, 缺少真情实感及想象) 、机会主义 (你画我也画, 为奖状画、为成为“星星”画) 、机械主义 (照抄生活现象, 感受、体验缺少升华、提高, 缺少创意) 、改良主义 (忽视生活感受、先找命题、再找资料, 生搬硬套、霸蛮组合) , 结果培养出的是一些技能型、模仿型、重复型的小大人, 一味地模仿成人的画或生搬硬套, 缺乏创造性, 遮掩了想象力, 孩子画得很累, 美术活动成了一种照抄的课程, 丧失了童趣, 丧失了欢乐。心理学研究表明, 幼儿往往是通过看、摸、听、嗅等一些初级认识手段来了解事物, 了解世界的。所以在美术活动中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 培养孩子的思维和绘画能力, 提高其艺术修养, 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工作。

大自然和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多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学习, 让大自然启发孩子的想象力。教师应常常带孩子走出活动室, 看看美丽的花朵、摸摸大树、观察小动物等等, 这样孩子的兴趣一下子就会被激活, 想象也就随之迸发。在大自然中孩子们主动探索知识、积极参与活动, 不仅增添了孩子们的知识和经验, 也促进了他们的智慧发展, 丰富了孩子们的整个精神世界。大自然是幼儿绘画活动的最好课堂, 欣赏大自然的景物为幼儿开启了想象的大门, 发现了美、创造了美。

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要培养他们的具体感, 所谓具体感就是将模糊的稍纵即逝的表象、幻想, 变成清晰的、具体的、永久保存的图像, 就是要把头脑的想象具体地表现出来。因此, 教师可以组织多种多样、形式各异的活动, 充分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系统。人的大脑信息百分之八十来源于视觉, “看”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美术活动中观察是极其重要的, 通过观察物象、再现物象、添画、装饰、想象、涂色, 使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好奇心、积极性、探索欲望, 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绘画能力因儿童手、眼、脑等生理器官的发展不同而呈不平衡状态。有的孩子手的功能比别的孩子笨拙, 但与智商无关, 以后仍可能变为巧手。家长、老师不能只看孩子某一方面落后, 就说孩子笨。有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强, 就发急, 看不到自己孩子的长处, 去揭自已孩子的短处, 这对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很大的摧残。这不是望子成龙, 而是训子成虫。

教学方法的趣味性、多样性使孩子身心处于积极主动、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 引导他们去观察事物, 使孩子认识事物, 开阔眼界, 增加知识, 让他们多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 多欣赏美的东西。见多识广是丰富想象力的重要手段。对绘画对象先理解、想象, 然后用手去画、去创造, 这个全过程都是主动积极的创造过程, 是发挥聪明才智、表现审美意识的过程。只要他们自信、敢画, 保持浓厚的兴趣, 入了“迷”, 就不用担心, 画得差的会变好, 画得好的经过一定的过程会飞跃, 手越练越泼辣、果断、正确、自由, 就会心灵手巧、波浪前进。

3.儿童绘画中的儿童文化解析 篇三

关键词:绘画;儿童文化

儿童文化是儿童表现其天性的兴趣、需要、话语、活动、价值观念以及儿童群体共有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的总和。[1] 儿童绘画是儿童表现其思维、学习、游戏和艺术创造的独特方式。二者紧密相连,其绘画活动中有着与之相应的文化。

1 儿童绘画的原动力:交往和创造性的表现

儿童之所以喜欢绘画,一是交往的需要和表现。语言交流是维系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人们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在儿童还没有掌握足够的文字和语言之前,他们便通过绘画这一“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所需、所思、所想。二是创造性的表现方式。自儿童能拿得起笔开始便会对到处涂画乐此不疲,宋代的伟大诗人范成大在他的诗中也极力描绘过可爱的儿童生动情景,他在诗中深情地写道“黄发垂髫儿,握枝向泥沙。似解世人意,信手乱涂鸦。桥畔流水淌,树梢日影斜。口中呢喃语,兴尽忘归家。”这个宋代诗人笔下的这位儿童一边手中乱涂乱画,一边口中还念念有词,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审美世界里,以至于夕阳西斜了还没意识到应该要回家了。[2] 儿童的这种创作是一种自然的流露,这种艺术行为的产生源自个人无意识,儿童有时说不清楚原因,而只是觉得心里愿意这样,其中的奥妙就在于这一对象具备了符合个体的某种心理结构的内容,而这些内容被主体直觉地把握到了。他们的创造性由此滋生,并通过绘画更好的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一幅画就是一个世界,儿童在自己的绘画中创造着属于自己的世界——他们所憧憬的世界和他们所惧怕的世界。[3]

2 儿童绘画的过程:说话与绘画的内在统一

2.1 在绘画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说话的时间、内容不同

托儿班和小班的儿童处在涂鸦期,他们的思维需要依据直观动作,开始时并没有很有意识、有目的地想好要画什么,然后下笔,而是由某些动作、痕迹的刺激触发大脑中的表象,才决定自己要画什么,因此,这时期的儿童说话时间会在绘画的后半段,以此来总结自己的行动。[4] 而且自己所说的内容与呈现的画面相差很大,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大脑皮质发育不完善,以无意性行动为主,对绘画没有思考或只有简单想法。中班的儿童虽然是具体形象思维,但他们的有意性得发展,能知道自己想画些什么,但由于美术能力的制约,此时的他们还不能完全用绘画表现出自己的想法,因而他们只能借助语言来补充画不出来的情节。到了大班及以后的儿童,说话现象先于动作的出现,这是幼儿抽象逻辑发展的表现。而且他们说话的内容具有目的性,有意性进一步加强。会规划自己想要画什么,最后的作品与先前的描述具有一致性。

2.2 在绘画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说话的对象不同

托儿班、小班儿童的说话对象主要是围绕自己描述绘画活动和行为,他们总是自言自语,沉浸在他们自己的世界里。而从中班开始,儿童开始关注同伴的绘画行为,他们大都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讲给老师听,把自己的作品给老师看,希望得到老师的指导和建议,更多的是获得老师的赞许和认可,大班以后的儿童甚至还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同伴听,这是儿童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方式,也是语言发展、自我意识和社会性发展的过程。

由此可见,无论哪个年龄段的儿童,说话与绘画都是一个内在的整体。儿童是在快乐、喜悦和专注的情绪中作画,全身心地投入到绘画中,在绘画过程中还自言自语地讲解绘画的内容,面部表情也随着情节的变化而变化,这充分体现了儿童文化的整体性。用整体的方式来感知和反应,这正是人类最根源性的方式,也是儿童最自然和最擅长的方式。[5] 儿童在绘画过程也正是对说话与绘画这一内在统一的整体的感受,实现了自己。

3 儿童的画面结构布局特征:诗性、梦幻的逻辑

几乎任何一个儿童都能在没有事先计划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一幅画。但由于心理和生理的影响,他们的想象力强而写实性差,其作画天真幼稚,随心所欲,天机自然,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充满了童真和稚气,表达了他们那颗可爱的童心,因此有人称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比如,一个六岁儿童在画自己的卧室的时候,先画了一个长方型表示这是他的床,然后在床上还画了一个洋娃娃,他边画还边说“我等会要出去做事,你要乖乖睡觉,晚上回来陪你”,然后在图纸上画一些其他物品。在绘画期间,他已经进入绘画中的角色,甚至忘掉自己。

因此,一加一等于二,是成人文化的邏辑,在儿童那里,一加一并不就是抽象的“1”和“1”,而很可能就变成了一张床和一个洋娃娃,成人认识世界是凭着理性,而儿童认识世界是凭着想象,在这种不完全的感觉中,他们看世上任何事情都是有生命的存在,所以,拟人化的画法,夸张变形的物象,神奇美妙的联想,都是他们闪光的地方。就画的特点而言,儿童的绘画作品,常常用简单的线条鲜明的色彩来组成一幅幅丰满的画面。就画面的内容而言,常常展现的是儿童伴有幻想的“现实世界”,这是因为儿童天生就是“幻想大师”。他们在想象世界和现实之间自如地出入,轻松地转换视点。这是儿童文化中宝贵的一面,也是儿童感性丰富性的具体体现。

4 儿童绘画的动作:原创与非功利性

总的来讲,儿童的绘画动作约束少、定式少;思维开放、动作开放。给人无所不能的感觉,看起来真是“胆大妄为、异想天开”。特别是在涂鸦初期,画出的线条都没经过大脑思考,纯靠手腕的力度和手臂的长度来控制线条和图形。即便到了命名式的涂鸦期,儿童绘画也是相当自由的,在作画之前,他们也没想过自己画的主题是什么,到底要画个什么东西,通常是想到哪就画到哪,每个结构都一笔画成,这个“一”很重要,“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而不像成人绘画前想好主题,绘画中反复修改,绘画后远看近看,执着于追求“像”与“不像”,“好”与“不好”。

因此,儿童的绘画动作体现的是一种本能、一种生命冲动,更是一种原创、一种平等,一种过程本身就是结果的非功利精神。他们的原创力是先天的,没有人工痕迹,属于一种自然美和质朴美。[6] 其绘画作品基本上都是在原创力驱动下的直觉艺术,因而是一种强烈的、任意的主观想象,充满了心灵化,没有社会功利和政治功利,更多的是生命的真实体验和情感的直接流露。

参考文献:

[1] 刘晓东.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34.

[2] 吴璐.从儿童绘画特质看儿童读物插画的设计要素[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1:1819.

[3] 王振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88.

[4] 安平.探索幼儿绘画中的说话现象[J].学前教育,2011(8):81.

[5] 边霞.论儿童文化的基本特征[J].学前教育研究,2000(1):14.

4.儿童故事作品 篇四

“当一名运动员吧!捧着奖杯站在领奖台上,多神气啊!哎呀,不行,不行,当运动员整天要跑呀,跳呀,太累了,不干,不干!”

“要不当画家吧!走到哪儿都有人羡慕我是艺术家,多棒呀!哎呀,不行,不行,当画家要走很远的路,看很多的风景,那该多麻烦啊,还是换个别的吧。”

“当科学家应该不错哦!有知识,有文化,多好呀!哎呀,不行,不行,当科学家得看多少本书,写多少个字呀,太难了,我可受不了。”

“干脆当个音乐家吧!就是唱唱歌,应该很容易吧,而且还会有好多人做我的听众!哎呀,不行,不行,当音乐家也要背很多歌词,学很多知识的,太难了,我也不想当。”

“那我长大了当什么好呢?”

5.儿童文学作品推荐 篇五

《永不长大的孩子》巴里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汤姆索亚历险记》 美国马克吐温

《金银岛》英国史蒂文生

《苦儿流浪记》法国 耶克特 马洛

《杜立德医生》美国 赫夫 罗弗庭

《格列弗游记》 英国 斯威夫特

《野生的爱尔莎》奥地利乔伊 亚当森

《柳林风声》英国 格雷厄姆

卫斯理科幻小说系列

世界儿童文学十大名著

《杜里特在猴子国》美国休洛夫庭

《长袜子皮皮》瑞典 林格伦

《魔法师的帽子》芬兰托芙 扬松

《小鹿班比》奥地利 费 察尔腾

《木偶奇遇记》意大利 科洛迪

《小思想家在行动》奥地利 克 涅斯玲格

《海蒂》瑞士约翰娜 施比丽

《小侦探》 德国 埃克斯特纳

《白比姆黑耳朵》 俄罗斯 加 特罗耶波尔斯基

中国作家作品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郑春华少年儿童出版社

《小布头奇遇记》孙幼军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第三军团》张之路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关注:曹文轩、陈丹燕、秦文君、班马、周锐、杨红樱、杨鹏、沈石溪等作家的作品 推荐低年级的绘本图书

《爷爷一定有办法》《雅各布的珍宝》《我的爸爸叫焦尼》《疯狂星期二》 《一只孤独的乌鸦》《兔子的胡萝卜》《风到哪儿去了》《迟到大王》 《你很特别》《猜猜我有多爱你》《活了一百万次的猫》

神奇校车系列鼠小弟绘本系列

提供给孩子随时查找有关知识的资料性书籍.《十万个为什么》 青少年版北京出版社☆☆☆☆☆

《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浙江教育版社☆☆☆☆☆

《少儿百科全书》法兰西CAROVSSE版☆☆☆

《小学生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

《小学生成语词典》《小学生歇后语大全》

《小学生谚语大全》

情感教育类益智科普类

《美丽的乔》☆☆☆☆☆《鲁滨逊漂流记》☆☆☆

儒勒.凡尔纳的小说集☆☆☆☆《窗边的小豆豆》☆☆☆☆☆

《福尔摩斯探索集》☆☆☆☆《成长的智慧》 ☆☆☆☆

绝境生存秘笈 ☆☆☆《从林篇》《冰河篇》《荒岛篇》

《安妮日记》☆☆☆☆☆《谁动了我的奶酪》 ☆☆☆☆

《万物简史》☆☆☆☆☆《爱的教育》☆☆☆☆

童话儿童文学类连环画类

《格林童话》☆☆☆☆《世界文学名著》连续画版☆☆☆☆

《安徒生童话》☆☆☆☆《中国文学名著》连续画版☆☆☆☆

《伊索寓言》☆☆☆☆《福尔摩斯探索案全集》连续画版 ☆☆☆☆ 《拉、封丹寓言故事》☆☆☆《丁丁历险记》 ☆☆☆☆

哈里波特系列小说 ☆☆☆☆☆几米的漫画作品☆☆☆

《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诸神的传说》希腊神话故事 ☆☆☆《一路风景》☆☆☆☆儿童文学十年精华本《盛世繁华》☆☆☆☆儿童文学十年精华本

《牛津书虫》 ☆☆☆☆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一套针对学外语的儿童编辑的一 套中英对译的缩减版文学名著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夏洛的网》 ☆☆☆

儿童文学类

沈石溪《狼王梦》《保姆蟒》《斑羚飞渡》冯骥才《俗世奇人》

曹文轩纯美小说系列《森林报》

最佳儿童文学读本一套三本《树叶的香味》《永远的布谷鸟》《为我唱首歌吧》

6.儿童绘画与心理——六一中国网 篇六

本文Tag标签:美术教育

九儿画的房子,很好。我在这幅画中看到的不是他的想象力,而是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灯光,好像在努力地驱赶着黑暗,这黑暗也许是孩子心中的,可能会很顽固,否则他不会画这么多灯,并把光芒画得如同针刺一般,在此,也能看出孩子内心的力量,要把黑暗刺破。我又看了第二幅作品,感觉九儿在这样的年龄(从画面看应该是7、8岁了),需要给他能表达力量的更有表现力的绘画材料了,或者是象泥塑之类的能让他感觉自己力量结果的表现方式,他会越来越自信,感觉真有力量冲破一切障碍。否则,只是一幅好看但没有九儿性格张力的绘画。

孩子在成长着,他需要见证自己的很多能力来产生信心,去突破不期而遇的“黑暗”,美术创造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为什么说培养创造“力”、想象“力”、还有许多的“能力”,我认为,这些力不仅是“能力”,还是“力量”。孩子是弱小的,他们需要力量的支持。

在2003年,我做过一个通过绘画来进行“危机干预”的活动,就是用绘画来化解来自心理的各种障碍,甚至危机。起因是当我面对长沙福利院孩子麻木而呆滞的目光时,我感受到的他们来自内心的无法与世界沟通的壁垒。在调动起他们对笔和纸的兴趣后,孩子们开始绘画,投入得如同在和画交谈,当作品一张张出来后,我看到的是孩子内心的有力释放,当我理解她们的画,共同展开想象来说时,他们的眼睛亮了,最后是有的孩子急切地要和我说,有的在远处害羞地看着我笑,我知道,绘画把心中壁垒击破了。

7.让儿童自己用思想绘画 篇七

儿童绘画不应该像画家作画, 画家作画很讲究, 在作画之前有好多方法技巧方面的追求。而儿童绘画是天真朴实的, 心灵是纯净的, 儿童的心理没有受到任何污染, 不包含任何功利性的因素。应该说, 看儿童的绘画, 会使人赏心悦目, 使人产生愉悦、轻松、充满活力的感觉。

而在现实中, 我们看了不少我区各校的“六一”儿童节绘画展览给人的感觉确实缺乏生气、千篇一律, 绘画的风格、内容非常雷同, 相差无几, 基本上可以看出那些画和手工艺品决不是出自一个不谙世事的儿童之手, 也不是儿童自己的思想。这些艺术作品有着成人的痕迹, 有着未老先衰的印记, 儿童创作的过程我们可以窥见其中的奥秘———任务布置下去后, 教师先做一番指导, 然后孩子拿回家请自己的家长帮着创作, 家长的越庖代俎剥夺了儿童自己运用绘画语言创作的机会, 使儿童画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小大人的“老气横秋”, 而是展现的儿童家长的艺术展演。试问这样的画展有什么看头, 这样的画展能达到什么目的, 这样的画展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纵观我们小学的美术教学可以看出, 现在很多美术教师不管儿童想画什么, 只是生硬地把一幅画画在黑板上, 进行一些技术上的指导, 比如, 先画什么, 再画什么等等。然后让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临摹, 依葫芦画瓢就可以了。在绘画的要求上只注重学生涂颜色是否均匀, 线条是否平直, 然后看颜色搭配是否和谐, 甚至有的教师在绘画之处连颜色都帮着学生指定好了。比如, 在一幅作品中, 天空只能是蓝色的, 云只能画上白色, 树木只能着上绿色……凡此种种, 不一而足, 势必束缚了儿童的形象思维。这样儿童画出来的作品, 必定会千人一面, 绘画的风格一样, 主题一样, 甚至连细节都出奇的一样, 风景的格调一致, 人物的着装一致, 甚至连人物的服装的颜色都一个颜色, 红袄、绿裤子、蓝袜子, 千篇一律, 画出的人物都是孪生姐妹。我们可以想象这样教出的儿童, 他们画出的作品其中有什么自己的思想, 这些作品都是成人的复制品, 没有创造性, 因此也就没有艺术性。

因此我们认为, 一幅儿童绘画作品能够客观地反映一个美术任课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体现一个合格的美术教师的教学成果, 让我们了解到作为一个美术教师, 在儿童美术教学中的教学思想、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是否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

首先, 儿童在十岁以前的绘画是和他的心理发育同步进行的, 因此, 我们在绘画教学中应该高度重视儿童的思想, 让他们运用自己的思想去绘画。在这个阶段, 如果我们压制孩子, 不过多地盲目指导, 不尊重他们的儿童心理, 就等于抑制了儿童早期的心理发育。大多说人错误地认为儿童绘画就是用临摹的方法去学习国画、卡通画、简笔画, 去创造自己的形象。殊不知这种成人化的美术教学模式会极大地束缚儿童思想的发展, 扼杀儿童自身所具有的绘画潜力。这就要求我们的美术教师应该适应儿童教学的需要, 在美术教学中注重发掘儿童自身所具有的绘画潜质, 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拓展他们的思维, 激励他们思考, 鼓励儿童多观察, 抓住事物的特点, 去发现生活中有意义的、感兴趣的事、人和动作、风景, 让儿童在自由的王国里学会驾驭自己, 然后把儿童自己的感受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样画出来的作品会很耐人寻味, 具有一定的艺术特质, 不是工艺品, 不可能千人一面, 这些作品记录了儿童在绘画道路上的真实印记, 体现了儿童的个性特征。儿童在认识和探索中学会绘画语言, 教师在启发引导中对儿童进行了美的启迪, 从而培养了儿童对美的感受力, 提高了儿童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素质, 这样才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适应儿童美术教学的要求, 遵循科学的美育规律。

其次, 儿童绘画时依靠的是第一直觉, 把儿童自身体验的情感融入艺术创作之中, 不受任何限制, 没有任何顾忌, 所以他们用笔大胆, 一挥而就, 线条稚拙而果断, 具有无穷的韵味。他们在绘画中运用夸张的动作和表情, 扭曲的线条把物象表现到可笑的程度。我们在欣赏儿童作品时看到有些儿童作品会说“画得不像”, 其实绘画的本质并非在于他是否精准地描画自然中的形体和细节, 而在于表现作者的深刻思想感情。如果所有的作品都和自然中的事物一模一样, 那还画它做什么呢, 照下来算了?或者就看现成的, 何必多此一举。那么不同的人, 即使画的同一个事物, 但是他们表现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大人画的线条流畅, 天空是蓝色的, 云是白色的, 小树是绿色的;而儿童的线条稚拙, 天空和云可能是彩色的, 小树可能是非绿色的, 但是这些才能表现出了儿童的天真浪漫, 这才是儿童画。因为在儿童的世界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新鲜的、纯真的、美好的、主观的, 都是有情感的, 没有任何约束的, 这就是一些成人喜欢儿童画的原因所在。

因此, 儿童画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我们的小学美术教师要指导学生自己独立绘画, 抒发自己的性灵。

教师要善于激发儿童的内在绘画动机。我们已经知道模仿绘画教学会危害儿童的绘画天赋, 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 因此教师要引导儿童自主绘画。儿童都有绘画的爱好, 这种爱好只是停留在“爱”和“喜欢”这样浅层次的兴趣, 教师要给儿童创造轻松愉悦的绘画环境, 协调家长为孩子准备充足的作画工具, 为儿童作画提供物质准备。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将儿童浅层次的兴趣培养成内在的绘画动机, 教师的环境布置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用环境唤起儿童的绘画欲望。此外, 教师还可以给儿童讲一些绘画有关的故事———《神笔马良》《春雨的色彩》等激发儿童的兴趣, 带领学生走出户外, 亲近自然, 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 提高感性认识。

儿童在绘画时主要根据自己的感受、经验、体会和已有的经验, 这些毕竟是有限的。教师要联合家长带领儿童走出去, 亲近自然, 观察花草树木, 鸟兽虫鱼, 丰富儿童的绘画素材。

8.试析鲁迅作品的儿童视角 篇八

一、儿童视角:介入或旁观

这里的儿童视角是指以儿童或者成人转换而成的儿童作为叙述者,以儿童的口吻客观地呈现儿童的印象和感觉,做出符合儿童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审美评价。从第一篇小说《怀旧》起,鲁迅自始至终对儿童怀有一种持久的关注,“他的胸中燃着少年之火,精神上,他是一个‘老孩子’”,其不少经典作品都是以儿童视角来展开叙述和思考的。

1.诗意的童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成人的沧桑口吻开头,一提起承载着许多记忆和温馨的儿时乐园,叙事者顿时转换为翻砖扒墙的顽童,看“紫红的桑椹”、“肥胖的黄蜂”,听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雪地捕鸟,一个人迹罕至的荒园竟是一方妙趣横生的乐土,甚至蜈蚣和美女蛇也并不十分可怕可憎。“记忆中的一切都罩上了一层诗意的光芒,使逝去的一切在无知儿童的眼睛过滤中恍恍惚惚多层美感,在这层美感的烛照下,三味书屋也从封建礼教的象征中解放出来,附丽了特有的情趣”:溜出去折腊梅,寻蝉蜕,喂蚂蚁,“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描绣像,都饶有兴趣;先生是和蔼而博学的,即便他不知道“怪哉”,而那拗头诵读的形象,已经成了我们记忆中不逝的风景。

《社戏》展现的是一群儿童月明之夜的浪漫之旅。作为旁观者的“我”在京看戏的郁闷经历被删去,课文是以一个十一二岁少年的身份来开始这次精神还乡的。小说写到和小伙伴们撑船去赵庄看戏时,叙述者动用了他所有的感觉器官,用诗意盎然的文字,写月夜里四处弥漫的豆麦水草的清香,朦胧的月光下婉转悠扬的笛声,渺如仙境的野外戏台远景,儿童们偷豆、煮豆的欢快场面,字里行间仿佛朦胧着江南水乡的暧暧夜气,欢腾着双喜阿发们的晏晏言笑。这里儿童叙述视角的选择,已经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叙述策略,更多的是内心情感表达与怀旧情绪流淌的需要。

和上述两篇作品不同,《故乡》中的童年视角只是出现在一段补叙性文字中。“我”到家后母亲提起闰土,这时,一切美好的回忆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海边的沙地,碧绿的西瓜……项带银圈、手捏钢叉的闰土守护着一望无际的瓜地。从闰土那里,“我”听到了许多新鲜有趣的事儿:雪地里装弶捕鸟,夏日海边拾贝壳,月亮下守瓜刺猹,潮汐来时看跳鱼儿。作者以充满浓郁诗意的笔触,细腻地忆写了“我”和闰土童年时的友谊与欢乐。此时,叙述者已由一个忧郁的返乡者悄然变为十多岁的富家子,叙述语言也转为轻快欢畅,冲淡了现实中的故乡给人的压抑与感伤,而童年回忆中的美丽故乡,深蓝的天空中金黄圆月下的缥缈乐土,正是返乡者苦苦寻觅的治疗成人世界病痛的诗意家园。

2.亲情的温度

在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中,叙述者以一个孩子的口吻对长妈妈进行了刻画,语气诙谐而富有情趣,但感情又不失深沉庄重。“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就叫她阿长”,“我实在不大佩服她”……稚气可爱的孩子的口气给人一种亲切感。“切切察察”的神态,“大”字的睡相,吃福橘的紧张,“长毛”的故事等,读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而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许多“规矩”、“道理”“烦琐之至”、“非常麻烦”,这些抱怨显得率真而幽默,隐藏着浓浓的爱意。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的长妈妈“哥儿”的一声高喊,“三哼经”的误读,做成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愚鲁中见真率,粗犷处显细心,这种发自天性的淳朴无私的爱,至今读来仍觉情真意切,暖人肺腑。

《风筝》似乎是关于文化原罪的诘问和救赎可能的思考,其中以儿童视角展开的叙述仅限于毁风筝一节,但兄长在“精神的虐杀”后的补过之举,兄弟的全然忘却,仍能让我们触摸到“春日的温和”与亲情的温度。

3.旁观者的冷眼

当然,叙事人并不总是事件的介入者,《孔乙己》的叙述者就被设置成一个十二三岁的小酒保,他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冷漠地述说着孔乙己的生存际遇,见证着被看者的可笑与可悲。

以小伙计“我”的视角叙述显示了高超的叙事策略。小伙计的活动舞台在咸亨酒店,因此,孔乙己不会营生,偷书被打,腿折身亡,这些极为重大的事件只作为暗线处理,通过酒客们漫不经心的闲谈侧面交代。而孔乙己在咸亨酒店的活动成了叙事明线,他站着喝酒时的语言、动作、神态在旁观者的冷眼中被聚焦,引来掌柜和酒客们的哄笑与嘲弄。在小伙计的儿童视角里,“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人们提起他,仅仅因为粉板上记载着他“还欠十九个钱”。鲁镇的酒店成了世态炎凉的陈列橱,旁观者的冷眼成了人性的显微镜,入木三分地揭示出了“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

二、乡村乌托邦:逃避现实都市的诗意家园

不管儿童叙事人是作为事件的介入者还是旁观者,以儿童视角构筑的回忆性文本终究无法拒绝成年经验的入侵。儿童视角的采纳并不意味着对现实世界的远离,成人作者借助儿童的视角,实现了对成人世界的拷问。

自早年“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后,鲁迅便开始了在南京、日本、北京、厦门、广州、上海等地的辛苦辗转,不断变换的都市环境赋予作家鲁迅“旁观者”气质和“漂泊者”心态,“过客”与“弃儿”的苦闷和孤独成为他凝重的心理内涵,这种生活在别处的都市体验构成了鲁迅许多作品的阴郁底色。即使面对寓居了十四年(1912.5-1926.8)的北京,他也感觉“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在北京生活的人们,如其有灵魂,他们的灵魂恐怕未有不染遍了灰色罢”。在《社戏》的前半部分,作者借成年叙事人之口渲染都市生活的疲惫、厌烦甚至恐惧:长凳让人“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狭窄拥挤的生存空间、喧嚣噪乱的环境气氛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疏离使人觉得“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希望从拥挤的街市中解脱,从喧闹的人群中逃离,这使作者从未真正融入现实的都市生活,而是远远地站在都市的边缘,以隔岸遥望的姿态向诗意乡村观望,向童年经验回眸。

在城市与乡村的对视中,乡村成了作家的情感依归和精神家园。“在中国文学叙述中,对乡村的诗意想象使它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了‘家园’的意义,一个延续了上千年的乌托邦,陶渊明和王维们的灵魂,就栖息在乡村。”当回忆穿越漫长的时间之河回到遥远的童年时,以儿童视角构建的乡村拼图绽放出诗意的光芒。童年叙事中的乡村图景并非现实故乡的实指,它只是回忆编织的诗意存在,是逃避现实都市的乡村乌托邦。“回忆故乡的已不存在的事物,是比明明存在,而只有自己不能接近的事物较为舒适,也更能自慰的”,童眸中的诗意乡村能使作者“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慰人“无端的悲哀”,暂时成为作者心灵栖息的草庐和对抗城市文明的解毒剂。

三、教学上的启示

运用叙事学的视角理论来考察中学鲁迅作品中构建的乡村图景,对我们的教学实践的现实意义是:有利于拉近学生和鲁迅的距离,还原一个立体的、全面的人间鲁迅,消解鲁迅在学生心目中根深蒂固的脸谱化形象,让学生通过温暖的乡村去认识冷峻鲁迅不为我们所熟悉的一面。

1、童年回忆,见证鲁迅的率真和温情。

鲁迅作品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鲁迅的原作,因此,如何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兴趣出发,拉近学生和鲁迅的距离,让学生亲近鲁迅,阅读鲁迅,是我们在鲁迅作品教学中应该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个冷峻的鲁迅也许令人心存敬畏,而一个率真的、温情的鲁迅会让人愿意亲近。从儿童视角解读鲁迅作品,品味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文字,走进一方寄托深远的风雨故园,触摸都市游子的内心情愫,学生或许暂时还难以理解其中复杂的人生况味,但对故乡的脉脉温情,文学的纯粹与人性的温暖,已经深入人心。学生感受到鲁迅的亲和力后,再去了解鲁迅的时代、鲁迅的身世,去阅读鲁迅忧愤深广的作品,这样就能形成一种梯度阅读的良性循环。

2.去脸谱化,还原一个立体的鲁迅。

在鲁迅作品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结构有限,加上鲁迅作品自身意蕴丰富、艰涩难懂,造成了学生对鲁迅的误读,甚至不读。在老师们抽象的政治说教和机械的阶级分析中,鲁迅被简单地脸谱化为一个笔如刀剑的战士,一个横眉怒目的好斗者。

事实上,鲁迅不仅是高声呐喊的斗士,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比如说他小时候顽皮,上课搞小动作,在课堂上偷偷地描摹图画;他生活小资,好吃小吃,还抽烟,更爱看电影,尤其是30年代的好莱坞大片;他还喜欢坐汽车兜风,这可是当时的高消费;他甚至像普通的父母一样,溺爱儿子海婴。鲁迅就是这么一个率性至情的人,用孔庆东的话来说:“鲁迅不是冷冰冰的一个简单的文化斗士,而是这么有人情味的一个人。”如果我们在文本教学之外,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一点关于鲁迅的相关材料,还原一个立体的、率性的鲁迅,学生也许就不再畏惧鲁迅先生,不再抗拒阅读先生的作品了。

3.多维解读,品味鲁迅作品主题的丰富内涵。

语文教学大纲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鼓励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多角度解读。鲁迅的作品往往意蕴丰富,角度单一的解读活动难以涵盖其深刻内涵,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作品,学生的收获一定会大得多。

教参对《风筝》主题的处理颇具代表性:“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还为教师提供了一篇《〈风筝〉思想内容面面观》的资料,告诉教师可以从儿童教育、自我解剖、亲情等角度去理解这篇作品的思想内容。这种多元化解读打破了过去单一的批判揭露型主题概括模式,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立判断的思维习惯和自由讨论的学习风气。

鲁迅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对鲁迅作品的阅读与理解不可能是一次性完成的,教师的讲解只是一座桥梁,目的是能使学生认真地品读鲁迅作品,以自己的眼光去鉴别,以自己的经验去审视,以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以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从而得到自己的感悟与体会,形成自己的判断与评价。

9.儿童文学作品教案设计 篇九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设计 教学要求

一、通过卖火柴的小女孩现实生活和幻想的对比,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冷酷,体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温暖幸福。

二、初步认识童话的特点,区别课文中事物和联想的不同部分。

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给课文段,并能简要复述课文。

四、掌握“哆哆嗦嗦、精致、蹒跚、简直、奇异”等词语,会用“因为…”“虽然…但是…”造句。课前准备:放大的课文插图。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导入、自学课文、分段、范读课文、读讲第一段。第二课时:讲读第二段1-4节。

第三课时:讲读第二段5-6节、第三段,总结全文。

第三课时

一、导入:上一课我们学到卖火柴的小女孩,三次擦燃了火柴,展开了美妙的幻想,但每一次幻想都随着火柴的熄灭而破灭。(出示图画:在原先已经出示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坐在墙角擦燃火柴的光圈上方添上了一个幻想的画面:奶奶微笑着搂着小女孩。)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第四部分。你们看:1.描述:现在夜已经深了,天还在下着雪,风是这样的尖冷。小女孩还坐在墙角里,她冷得更厉害了。她在墙上又擦了一根火柴,这一回,火柴把周围全照亮了,她仿佛看到了谁?2.在亮光里,她看到了奶奶叫了起来,她看到奶奶为什么叫起来?她对奶奶说什么?3.指名读。4.奶奶是唯一疼她的亲人,所以一看到奶奶“情不自禁地”,(读“奶奶”)在提示语后面的两句话,哪一句是主要的?“急切地”祈求奶奶把她带走,因为在这儿她再也活不下去了。现在,假如你们就是小女孩,当那么温和,那么慈祥的奶奶出现再你的眼前时,你是怎样的情不自禁地叫起来,又是怎样急切地祈求奶奶把你带走。(通过担当角色,把学生带人课文描写的情境。)看图齐读。

三、讲读第二段第五部分。

1.为了把奶奶留住,她赶紧又擦火柴,这回不是一根,而是一整把,这是她最后一次擦火柴了。当这次火柴擦亮,她仿佛觉得怎么样?请你读第三部分。2.自学,做记号。Δ提出疑问;Δ分层次;(第一层:写小女孩擦着了火柴;第二层:小女孩在幻想中和奶奶飞走了。)Δ在小女孩的幻想中,奶奶怎么疼她,把主要的动词画下来;(“抱起来”“搂在怀中”“飞走了”)3.再想一想,这一节最主要的句子是哪一句?(“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4.奶奶怎么疼她,又怎么飞走,请看图。(出示幻想画面)5.现在请你们抓住这几个动词,看着图想象一下,奶奶见到小孙女会怎么疼她,先怎样,后怎样,小女孩又会对奶奶诉说什么?看图、想象、描述。

6.她俩飞到哪儿去,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是这一节主要的句子,为什么这是主要的?(概括前面节的内容,这是小女孩强烈追求的境界。)(1)比较读:①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②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为什么要先用“三个”来强调?(2)练:我们可以从全篇来看。小女孩为什么幻想着自己坐在温暖的火炉旁?为佬幻想着喷香物质基础烤鹅正向她走来?这是为什么?回答时,注意胙“国为”。(3)这说明之所以用“没有.没有.也没有.”强调,是因为她的生活在极度的寒冷、饥饿和痛苦之中。如果她的生活像我们这样温暖,这样幸福,她会不会产生这样强烈的呢?轻声齐读部分。

7.指点:结合朗读指导,尽管安徒生爷爷用没有.,没有.,也没有..来表达女孩临前的美好幻想,但她真的能和奶奶飞到那儿去吗?在十九世纪,样的地方,世界上有吗?在人间,穷人和穷有的孩子,活着就是生活中有寒冷、饥饿、痛苦;只有死了,才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因此小女孩飞向那里,实际上是向死亡走去。朗读时既要把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渴求表达出,又要读出这只不过是美好的幻想,把这种凄凉和悲惨读出来。正如上面的“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用快乐的语气读,吗?这虽然是小女孩的幻想,但实际上这“光明是什么?快乐又是什么?”指点:光明只不过是那火柴头上燃起的一点微弱光亮,周围依然是一片黑暗,这快乐只是和已经死去的唯一的奶奶抱在一起,这又是多么的可怜、可悲,所以不能用欢快的语调读。△朗读示范。速度要慢,因“光明”实际上是黑暗,“快乐”实际上是痛苦。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意味着起向死亡。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读起来就知道该怎样的语句。△齐读。△女生齐读。现在你们懂了吗?三次幻想得样美妙,是为了什么?特点:越是幻想美妙,越感到现实的悲惨。段意:美妙的幻想,悲惨的现实。

四、读讲课文第三段。

1.导入:事实正是如此,小女孩冻死了,现在我们看第三段。2.自己轻轻地读读想想,那是一幅怎样凄惨的画面。(自学、想象)3.“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这一句为什么要重复?想一想,在旧年的大年夜当富人或富人的孩子在做什么的时候,她冻死了。谁能说一句话,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当富人.的时候”,冻死了,强调社会的不公平。

4.释疑:她“为什么带着微笑”而小扬科却是“睁着眼睛,眼珠不再动了。”小扬科被地主管家活活打死,他是含着满腔的仇恨冤屈而死的。而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悲惨。写小女孩含笑而死,从里表现了安徒生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和爱。小女孩死得太惨,她活着不能得到的,而又是她追求的快乐、幸福,让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幻想中享受一下吧,但这样一写更感到现实的冷酷,我们读者更感到小女孩的遭遇是太凄惨了。但是,当时人们不理解她。“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他们只知道她穷,她苦,她冻死了。今天我们理解了,想得很多也很深,很好。

五、总结全文。

1.学到这里,我们明白了,这个童话写的是什么事,请用题目做主语,把句子补充完整。可以加上时间、环境。____,_____,卖火柴的小女孩______。

2.现在我们看一下全文。因为是冻死,课文中写“冷”得很多,请你从课文找一找含有“冷”的词语或句子。一起找。板书:天冷极了天又黑又冷小女孩又饿又冷更冷了家里和街上一样的冷一堵又厚又冷的请用“冷”组词,然后组成词组,说说小女孩所处的环境。我们可以从天气说起,先说自己然后说那社会。寒冷的天气冰冷的雪地冷漠的社会冰冷的寒风冷酷的世界指点,深化主题:天气寒冷,雪地冰冷,寒风尖冷,但更冷的是这冷漠的世界,是这冷酷的社会。

3.现在想一想,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接在上面说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句子后面,再加一句来提示这个故事的中心,会吗?(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冷酷)△从小女孩的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的悲惨遭遇,我自然地想到我国唐代诗人的两句诗。提示小黑板:“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释:朱门:指做官的有钱的人家。下面的意思懂吗?这句诗非常著名,它是封建社会贫富不均的缩影。从卖火柴的小女孩想到这两句诗,又从这两句诗想到卖火柴的小女孩,说明不仅我国封建社会是这样,当时的丹麦王国也是这样。在今天的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的穷苦的大人、小孩正生活在寒冷、饥饿,和痛苦的人,让全世界的大人、儿童都生活在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光明、美好的社会里。

10.六一儿童节绘画作品 篇十

涂涂抹抹是每个儿童都喜欢和经历过的,他们常常是不由自主地寻找一切可以涂画的工具和材料,在墙上、地上进行涂鸦。为什么儿童有如此强烈的内在表现需求呢?儿童究竟是为了什么而画?为了游戏?为了艺术?拟或是发自生活本身的一种自然展示?

一、儿童绘画的实质

许多美术教育研究理论,站在各自研究的不同角度试图回答这个问题。无论是认知理论、心理分析理论、感知理论、情感绘画理论所分析认为的那样:源自人类本身的驱动,认为儿童的绘画行为是天生就具备的,是一种天性和本能;或是认为出于表达情感的需要,儿童借助绘画这一“语言”表达内心的所想、所感;抑或认为是受环境影响的从众心理,日渐习得。虽然各种认识理论有所不同,但我们可以看到:绘画给儿童带来最初快乐的很大程度不是绘画的结果,而是儿童在随意涂抹的过程中摆动手臂在纸上流下的痕迹,伴随这种愉快的“自我发现”的感觉经历,随之产生浓厚的兴趣冲动。而日后的发展正是顺应和展示这一兴趣,这是儿童的一个自然发展阶段。

绘画是儿童不教自为的一种自然发现,儿童绘画的实质是其一种兴趣的自然展示,兴趣是儿童绘画的内在动力。同时,儿童把绘画当做他们游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艺术活动是儿童游戏的最高形式。

二、儿童美术活动的价值

无论是儿童漫无目的的信手涂鸦,还是被成人视之为极具“艺术性”的佳作。孩子们每天都在饶有趣味地进行创作,这一活动本身洋溢着儿童天真、活泼的情感,是儿童旺盛生命力的流露。毫无疑问,美术对儿童是有价值的,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与玩耍一样,成为他们成长和自娱的重要实践活动。

那么,我们的艺术教育将为儿童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美术活动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何在?

英国艺术教育家赫伯.里德在《通过艺术的教育》一书中指出:“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美术教育的使命就是通过艺术来教育人。也就是说它是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同进他在《为了和平》一书中阐述到:“我们不仅是培养少数有艺术才华的孩子成为艺术家,而要引导大多数孩子进行正常的创造活动,尊重他们的`个人意志,维护他们的创造才能。”教育家蒙台梭利主张:“应让儿童自由地表现自己的自我,自己的思想,以神圣的劳力依照自己的情感去创作,让孩子学会驾驭自己的才能。”儿童美术教育理论家罗恩、菲尔德认为:“美术教育并不是教人画画,其作用是通过造型训练,促进人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如何利用视觉艺术这一手段来进行人生教育,发挥每个儿童的能力和创造热情,认识自身价值,引导儿童去发现美,并形成对这个世界至情至理的美感,形成完善而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正是我们当今儿童美术教育的主要课题。因此,儿童美术教育应着眼于以下几方面的发展:

(一)、培养儿童的美感和审美情趣

艺术活动的最终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去发现美、欣赏美、并为我们的世界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儿童美术教育的功能,从艺术学的角度来看,在于培养儿童对美的感受性,引导儿童审美观的发展。

儿童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带有直觉性,虽然还很幼稚、肤浅,但已有了初步的审美意识。他们喜欢色彩鲜艳、形象夸张的事物。我们可利用周围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打动儿童的心灵,如:利用自然界、社会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向儿童进行美的启示和教育,并为儿童创设一个充满艺术美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使美的感受性得以深化,演化为自身对美的事物的追求与表现,因而变得更富有人性。并通过各种不同的美术活动,使儿童把自身对美的体验和真实情感倾注在艺术创作之中,从中体味现实生活的美好,这种创造对儿童来说是很快乐的。

儿童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必须拥有更为敏锐的美感,因为将来的世界为他们所拥有和创造。如果我们的儿童时期就学会了用美的眼光和标准对周围的事物作出思考和价值判断,具有艺术的心灵不被陈规陋习所束缚,成为欣赏艺术和创造艺术的主体,不言而喻,我们将来的世界将会是个怎样子呢?从这一点上来说,美术教育才真正体现了它的价值所在。

(二)使儿童个性得到自然发展

赫伯、里德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培养人的个性,顺应儿童自然本性的发展。”美术教育是表现内心的艺术,儿童通过视觉艺术这一形式来表示个人的感受,从中体验到快乐、成功、确定自身内在的本质和价值。美术活动为儿童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最佳形式。教师应形成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利用现有的课程,创造性的教学形式,在尊重儿童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尊重每一儿童的这一权利,并给予被承认的快乐。使儿童增进自我了解,自我肯定从而促进其自我成长。

将来的社会是个多元化、个性化的社会,所有独具个性的美的艺术和文化将在这里获得展示,达到融合。因此,美术教育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鼓励儿童拥有自发的艺术倾向和创造。正如罗恩菲尔德所倡导的:“让儿童以异于其他人的方式表达其独特的思想和情感,并以此树立自我表现的信心。”

(三)、挖掘儿童的创造潜能,培养创造能力

艺术活动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多少职业艺术家,而在于利用这一手段启迪儿童成为他人艺术的欣赏者和自己艺术的创造者。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创造,21世纪更需要富有创造性的人才,促进科技的日益进步,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变得更为美好。而人类社会也正是遵循这一规律更高一层次的向前发展。这是教育的总体目标。

每个儿童都具有创造的潜能和天赋。孩子们喜欢敲敲打打,搓弄着泥巴,堆砌着沙堆,趴在地上涂画。对各种各样的形与色有着浓厚兴趣,他们总是忘我地投入。发展儿童在美术活动中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的主要方法,是为儿童提供足够的时间和丰富多样的材料,鼓励他们把想到的和感受到的,自由、轻松、愉快地进行表现,在这一自然而然的过程中使儿童的创造性逐渐丰富。切忌用成人的模式去教导、要求儿童。急于让儿童学会写实地表现和掌握技能不不可取的,而应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美术活动对他们来说,这一种感兴趣的快乐的游戏,一切教育的概念都应立足于这个现实基础之上。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当儿童感到需要时,教给他们一些美术的知识和技能,这将会有助于儿童更好地进行创造活动。

因此,无论孩子的天赋差异有多大,如何利用不拘一格的教育,使所有儿童从中爱益并获得发展,这是我们教育的宗旨。

(四)完善儿童的人格

未来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是世界教育共同面临的一个课题。教育应面向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儿童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育的目的不是用世界准备好的知识观念去教导儿童如何接受,而是如何使儿童成为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独立个体,具有自主的人格和自由追求生活的理念。美术活动为儿童真正人格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从某中意义上来说,儿童美术活动的实质就是人格化的过程。在美术活动创造的实践过程中,包含了儿童对美的事物的感知、领悟,以及把这一体验赋于自己的热情和生命加以描绘,从中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过程,使真、善、美、的熏陶得以人格化。正如马克思.德索认为的那样,儿童绘画时,决不是对客观事物的简单复写,而是表现一个整体的世界.绘画是儿童的一种内部语言,儿童经常借助这一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美好的愿望,泻泄愤怒,流露忧伤。儿童的绘画就像一面镜子,明明白白地映照出他们的思想和心态以及对我们这个现实生活的感受和看法。

我们应正确地把握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敏感地找到教育的定位点,不要以成人为中心,总想试图教给点什么,那些刻板的模仿和干扰,只会使儿童变的小心翼翼而带有功利性地去迎和成人的意愿,从而失去自主的人格。

教育应顺应儿童这种天真活泼情感的表现,使儿童成为一个独立成长的个体,这也正是儿童发自本性的人格化的需要。

11.儿童命题绘画的有效训练 篇十一

一、以课堂为中心,从“观察”开始

命题绘画,实际上是围绕题目展开想象绘画。罗丹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可见,对于变幻莫测的大千世界的充分认识是从观察开始的。

1、引导儿童详细完整地观察、理解物体的结构特征

观察是通过经验来获得视觉感受。对物体进行绘画比较适合低龄儿童,在小学阶段中,一二年级占的比重较多,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观察的要求是不同的。对于刚刚踏入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们,要求能比较全面、细致地观察物体的形状、大小、结构、颜色和物体的动态;随着年龄的增大,则要求他们学会能从不同角度描绘出物体的不同造型特征,以及表现立体空间的把握等等。

例如:苏教版第二册《校园真热闹》一课中,教师在具体引导学生欣赏大量图片的过程中,发现儿童在校园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引导儿童观察热闹和活泼的场面,理解和体会动态的构成因素,表现他们自己感兴趣的情节和氛围。通过画面的构图和相互的配合,可以让儿童之间有良好的感情交流;同时,通过会议、想象和美术表达,让儿童更加热爱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2、通过系列课题来帮助儿童掌握物体的造型

系列课题可以帮助儿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描绘物体的不同造型特征,便于儿童在绘画时能根据情节的需要来表现物体的形态,使画面生动,促进主题的完成。

例如:苏教版第六册《我造的小房子》的系列课中,要求学生进行未来房屋的想象表现,就可以先让他们通过“房屋艺术欣赏”、“我们身边的房子”、“我家的房子”、“家乡有特色的房子”、“住宅小区”、“未来的房子”等系列课题来学会房屋的描绘,然后在有了一定的造型基本后,进一步地情节画想象创作,这样就游刃有余了。也不会出现因为不会描绘某个形象而影响整幅画的效果现象。

二、与博览相融合,从“搜查”开始

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绘画的兴趣,让学生快乐的走进绘画世界,使学生在通过欣赏优秀作品、各种展览等有效途径,提高动脑和鉴赏美的能力。如欣赏同年龄的小朋友的优秀绘画作品,这是一种辅助教学法。首先可以提高学生的绘画创作兴趣和爱好,“爱好是最好的老师”。这样能消除学生对绘画创作的神秘感或者畏难情绪,这对调动学生创作积极性,开阔学生眼界,启发学生联想能起良好的作用;另外,及时肯定学生的一些优点,交流观摩优秀作业都是提高学生创作兴趣爱好的好方法;再如有条件者,可以通过上网查看大量的大师、儿童的绘画作品,分析他们的可取之处,以此激发自己创造的欲望。

三、与生活相链接,从“练习”开始

艺术就是生活的浓缩与提炼,它有时会把一些生活中的东西做的更纯粹,更极致。儿童命题绘画其实是生活中素材的积累经提炼加工而成,只有通过平时的不断练习、想象、记载等有效的训练,才能得心应手。

(1)添画、组画

添画和组画是想象和创作的初级阶段,添画练习一般是教师给出主体形象,要求学生根据想象添加环境,或教师给出背景环境,让学生添加主体的教学过程。组画则是给学生零散的形象,要求通过组合、添加,构成完整画面。这两种教学方式的基础都是想象,通过想象塑造形象和组织画面,只是给学生限定了范围,明确思路,学生要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添画或组画,并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合乎情理的想象和描绘。

例如:苏教版第四册《来画虫》,因为不同的昆虫是生活在各个不同的环境,教学时,通过讨论:“你最喜欢什么昆虫?昆虫身体上的那些地方最漂亮、最能吸引你呢?”学生踊跃发言:“蜻蜓、螳螂、七星瓢虫、天牛……”接着老师要求大家把各自喜爱的昆虫试着画出来,在老师总结示范后请同学们给自己的昆虫找个家,可以是它出生的草坪、可以是在茂密的树林里,也可以是在湛蓝的天空中……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尽情的想象,让他们的想象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使他们的绘画构图充满了稚气又有活泼气息。

(2)日记画:儿童根据自己一天中所经历的、最感兴趣的事情,用绘画的形式进行描绘。

12.谈涂鸦期儿童的绘画教育 篇十二

1.涂鸦是儿童的一种快乐游戏

两三岁的儿童“涂鸦”, 他们并没有任何创造的意向, 涂鸦只是作为一种动作、一种游戏, 他们不关心画的结果, 而热衷于画的过程, 只是享受在纸上涂抹的快感, 从中获得精神上的安慰和满足, 获得乐趣。同时, 涂鸦宣泄出孩子们的心理感受和心理变化, 对孩子的心理有一定的调整作用。

2.涂鸦是训练儿童手、眼协调的一种学习活动

在涂鸦活动中, 纸上出现的有色线条不断刺激着儿童的视觉, 增强着他们对涂鸦的兴趣, 在反复练习中, 他们的手、眼逐渐开始协调, 脑对手的指挥能力不断增强, 纸上的线条渐渐成为某些有意味的形状。因此, 儿童的涂鸦实际上是他们的感知和动作有了一定的发展与协调之后, 对周围环境做出的一种新的探索, 是一种新的动作练习。

3.涂鸦的发展反映了儿童认知发展的水平

儿童涂鸦的发展是与儿童认知发展同步进行的, 通过涂鸦的练习活动, 可以发掘幼儿认知潜力, 促使幼儿在头脑中逐步建立重现事物的能力。所以说画画过程本身就蕴涵着开发, 体现着教育, 反映着发展。

4.涂鸦是儿童的一种表达方式, 是儿童的另一种语言

由于儿童的观察、绘画能力有限, 有时候他们所画的“图画”的内容和主题, 我们成年人往往用“肉眼”是看不见、看不懂的。然而, 儿童“涂鸦”的内容和主题确实是存在的。这就需要成人用“心”而不是单纯用“眼”去发现他们作品中的独特的内涵。在儿童文字语言还不完善时, 涂鸦能够表达他们所看到的或想象到的事物, 通过形象进行交流。涂鸦就成了儿童的另一种交流语言, 而成人也能从这些涂鸦绘画中, 感受到孩子们的所思所想。

涂鸦期儿童画的指导要点

1.创设提供必要的涂鸦条件, 满足幼儿涂鸦愿望

首先, 我们分别在活动室内、外创设了涂鸦区, 并为幼儿提供充足的绘画材料, 安排了大量的涂鸦活动时间, 鼓励幼儿拿起作画工具, 自由发挥、大胆地涂画, 激发幼儿积极参与绘画的兴趣。虽然小班幼儿手腕的灵活性较差, 小肌肉发育不够完善, 还没有很好的控制形的能力, 但那些看似零乱的线条, 却发泄了他们的情感, 使他们从中找到了乐趣, 创造性、情绪情感在此时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和宣泄。

2.以游戏为主要形式设计开展各种美术活动, 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

(1) 选择教材时, 注重贴近幼儿生活并带有游戏性, 在活动中, 注重游戏性的口吻, 引导幼儿进入游戏状态, 产生游戏性体验。如活动《笔宝宝跳舞》, 以舞会开始了, 笔宝宝都来跳舞引入活动。接下来师演示:红笔宝宝跳个圆圈舞——画圆;绿笔宝宝跳个方饼干舞——画方。再引导幼儿讨论蓝笔宝宝也想跳舞, 跳个什么样的舞蹈呢?——引导大胆想象, 如冰箱舞、苹果舞等。让幼儿边画图像边想像舞蹈的名称。这个活动既满足了幼儿涂鸦, 又初步培养了幼儿大胆创造的能力。

(2) 从色彩入手, 设计点、滴、印、甩、滚、吹画等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玩色游戏, 来充分满足儿童涂鸦期的需要, 激发幼儿兴趣。有趣的玩色游戏既能吸引幼儿参与活动, 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又能让幼儿轻松获得成功而建立自信心。

(3) 我们利用手工与绘画相结合的形式, 结合泥工、折纸、粘贴、结构游戏等活动加强幼儿三维空间观念, 激发幼儿的兴趣。这些方式让幼儿体验到动手操作的乐趣, 为幼儿所喜爱, 幼儿还可以从中获得的对物体的感知, 有助于他们在绘画时表现此物体。

3.以启发、诱导的方式鼓励孩子自发地表现, 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首先, 过早向儿童灌输绘画技巧。我们不主张在孩子涂鸦过程中直接干涉, 而是鼓励他们自己画。对于只能画出一些圈圈、道道的3岁的孩子, 我们不要求他们画得像, 否则就超越了他的发展阶段。既然儿童画是一种表现, 就要给孩子表现的机会, 过早介入与干预, 就是提早剥夺孩子想像的自由, 而儿童将可能会失去可贵的原创性, 要重视孩子自己的试验性活动, 来体会自己的活动效果。当幼儿在什么形象也没有画出来的时候, 这时我们可以先这样做来试试: (1) 分析幼儿握笔绘画的力度、操作的速度, 引导幼儿作点、线的方向的感知和操作。 (2) 引导幼儿对点和线的组织、对形成的形状的体会, 可让幼儿在对形状的填涂中加强对形状的感受。 (3) 用无意画出的点、线和形与现实生活中的形象对照, 提示幼儿形成目的性的操作等等。

其次, 注重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帮助幼儿积累表象。可以利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方式教孩子多认识些颜色和图形——包括几何图形和实物图形;通过讲故事和观察各种事物的变化培养他们的想像能力;通过游戏、参观等方式带孩子接触自然和社会, 平时让孩子多观察周围环境中的事物, 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 来丰富他们的知识和经验, 促使幼儿依靠自己的感觉和已知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自发地表现物体的结构特征, 发现他们自己创造的线条、形象符号与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物体相似。当幼儿的涂鸦行为得到鼓励和强化, 他们就会有意识地运用符号来表现自己的最初经验, 这就是孩子从自发、自由、随意的涂鸦逐步发展到有意识的表达与表现自己的情感、愿望及认识的进步过程。

再次, 重视涂鸦活动中的“说”。创设宽松自由的氛围, 让幼儿放心地边画边说, 能激发他们绘画的兴趣, 使他们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尽情地释放自己的情感。让幼儿说, 是成人了解幼儿绘画意图及其内心世界的直接途径。在美术活动中, 正确把握好幼儿的“说”, 对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提高幼儿的绘画水平、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3.儿童文学作品读后感 篇十三

冰心的作品很有特色,她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所有的心里话,从她写的文章中,我能体会到她是多么的喜爱孩子,在国外的时候,她也从来不会忘记给祖国那些可爱的孩子们写信。

在冰心的儿童文学全集中,我最欣赏的是《再寄小读者》通讯二中的几段文字:

我们到埃及去走的是北路,就是从北京坐飞机,经过蒙古人民共和国、苏联、捷克斯洛伐克,最后到达埃及的首都开罗。——在这里我想插一句话,世界局势发展得多快,在我回来后不到三个星期,埃及和叙利亚,已经联合组织了一个横跨亚非两洲的新国家埃及和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了!这是中东阿拉伯人民,在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愿望上,有了进一步的团结,这也是世界和平力量时一步发展的里程碑。

我们一路从机窗下望,都是冰天雪地莹白照眼,可是一到达开罗的上空,就是睛天万里,下面是长长的河道,支流,四出两旁是整齐翠绿的田野,一簇簇的密集的淡灰色的农舍,田垄上排列着一行行的高大的枣椰树。但是在这河畔地区以外,就是茫茫无际的黄沙,农绿淡黄,成一个鲜明的对照!

冰心刚从埃及归来,没有休息,就忙着给小朋友们写信,这里更能突出她喜爱孩子。冰心用优美的语言向孩子们介绍她在埃及的所看见的。

在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对我颇有帮助的书,他就是《冰心儿童文学全集》,冰心是我们所熟悉的作家、儿童文学家,曾写过许许多多我们所熟悉的文学作品,我看了这本书后,也感触颇深,冰心用她婉转的手法,诠释出一个美好的世界,即使她的作品没有配上插图,你也能从她美妙的文学中品味出一丝色彩。

冰心的作品老少皆宜,从冰心的作品中你可看到很难懂的,你也可以看到童趣十足,栩栩如生的作品。而《陶奇的暑假日记》则是天真童趣的代表作,《陶奇的暑假日记》讲述了陶奇在暑假里通过写日记作文得到了提高,自己得到了快乐,里面的动作描写的有童趣,让人读了有愉悦感句子深的我们借鉴与其这是一篇童趣小说,不如说这是一篇鼓励孩子写日记的教育文章罢了!

如果说冰心的一篇散文能让我们记忆深刻,那莫非《寄小读者》系列了,《寄小读者》系列是冰心在不同年代与小读者的联系《寄小读者》算冰心描绘一生的作品,从冰心二十多岁的《寄小读者》,再到四十到六十岁的《再寄小读者》,又到七八十岁的《三寄小读者》,我们不禁感到时光飞逝,日月如梭,穿越了无数光景。可你要细细的研读,你不禁感觉他深奥,可我们我们总会耐心的去看,恐怕人们短时间内无法研究透《寄小读者》系列,所以它里面的秘密可以让你伴随很多年。

说了这么多,再谈谈冰心的诗吧,冰心的诗令人熟悉,因为她的诗有吸引力,又很平常,与其说冰心的文章要令人钻研,不如说冰心的诗是易懂的。

读了《冰心儿童文学全集》,我感到中国文学作品很伟大,看了冰心的作品,我更想看巴金、老舍的作品,可以说冰心儿童文学给我打开了中国文学的大门。

【扩展阅读篇】

读后感,顾名思义,要先有“读”,而后才有“感”可言,它将阅读与写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阅读了一篇文章、一本书、一首诗 而后将自己的感受、心得、体会写下来形成文字,就是读后感。

注意点:

1、吃透文义。写读后感之前,索要写的对象文章或者书籍要读透,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读后感《儿童文学作品读后感》。如果读不透,写的时候就会东一句,西一句,不知所云。

2、是自己在写读后感,是自己的感受或者感悟。千万不要说教别人,令人味同嚼蜡。我看过一个孩子的读后感,从头到尾除了概括引用原文之外,就是在对别人指手画脚,搞了很多名言名句镶嵌其中,满以为光彩夺目,实则堆砌材料。让人不愿意读下去。这是很多孩子写作的共性。

一、首先了解“经典式”读后感的结构模式

读后感也离不开“读”--对原文的引述、概括、评价等等,离不开“感”--自己的感想、观点、看法,“读”与“感”之间,还要有“感点”前后衔接。因此,读后感的中心一般结构模式可以如下图所示:

述读(前提)

发感(论证)

感点(桥梁)

结感(升华)

在这个结构模式中,“感点”是关键,没有了感点,读后感也就失去了灵魂,也就无所谓“读后感”。感点,就是你读后最有感受的地方或者点。

在整篇文章中,感点在“述读”与“发感”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是结构全文的纽带。“感点”承接“述读”。读后感的写作,必须是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读”是“感”的前提和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结果。“感点”也领起“发感”,它是发感的依据。发感必须围绕感点展开论述,对感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感受,以议论为主,突出一个“感”字。“结感”收束全篇,升华感点,是“感”的归宿。

注意:很多孩子的读后感,复述完故事内容,就开始写感,翻来覆去,就几句话,就是多写一点,也是不着边际,一盘散沙,主要是缺乏“感点”这个桥梁,显得很突兀,过度不自然,不顺畅。

二、掌握“经典式”读后感的写法

第一步:拟主标题,这一部很重要。很多孩子直接写《 xx》读后感,别人读的时候就引不起兴趣,会想到这样没有主题的读后感会不会浪费时间呢?如果有了一个非常醒目的标题,就会让人有一种乐于阅读的心思。所以,虽然也可以不要主标题,但是我还是建议拟主标题。过江龙进来的文章都学会了拟主标题,如:《爱是战胜邪恶的天然屏障--读《哈里.波特与魔法石》有感 》、《拥有一颗平常心--读《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有感》、《谦虚功的基石-读《谦以行善,金榜提名》有感 》等等。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眼睛醒目,就像一个人拥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一样,先是好看了三分呢。

注意点:标题一定要高度浓缩你的感悟心要。不要泛泛而写,一定要结合感点,否则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第二步:述读--引

讲述:在通常情况下,要围绕感点,引述材料。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地简述原文相关内容。写这部分内容就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

注意点:

1、在述读这一部分,引述原文要精简,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籍、文章的具体内容。

2、对于原文的述读,材料精短的,可以全文引述;

3、篇幅较长的,只能够是简述与感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而与感点无关紧要的部分只能是忍痛割爱了。

4、“述读”材料要精简、准确、有针对性,这是读后感成功的第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5、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了一半。这一部分如果拖沓冗长或者与主题不相符,就会让人反感。

第三步:感点--议

议,就是紧承前一段“述读”所引述的材料,针对材料进行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深入剖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也就是中心论点。

注意点:感点的提出,要有与之相关的所读材料。如果没有述读的这部分材料,感点就是无源之水,流而不远;感点也只能是空发议论,泛泛而谈。所以,不管述读在感点之前,还是在感点之后,首先要有述读的存在,其后才能有感点的成立

第四步:发感--联

“发感”就是对“感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这一部分是读后感的主体部分,是对感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感点的正确性,或正面论、反面证证明感点的合理性。

注意点:

1、所摆的事实、所讲的道理都要围绕感点来展开,而不能游离于感点之外。也就是你选的例子和所讲的道理和感点要有共鸣,不能另立一个论点。否则,就会不知所云,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有一些孩子在联系实际的时候,所选的题材和 感点貌似相似,仔细一对比,表达的思想不一样,这样就让读者看不明白你在说什么了,切忌。

2、发感还要联系实际,深入论证。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有时候还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

3、联系实际,要有针对性,必须紧扣感点,而不能泛泛而谈,不能脱离感点随意联想,不着边际。

第五步:结感--结

结感就是收束全文,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

注意点:

1、不管怎样结尾,都要与前面的几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不能是横空出世,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表决心式的结尾也行,但是容易落入俗套,有虎头蛇尾的感觉。

上一篇:公交冬运保证书下一篇:如何做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