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区小学英语教学反思与建议探究

2024-07-25

农村地区小学英语教学反思与建议探究(精选9篇)

1.农村地区小学英语教学反思与建议探究 篇一

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反思与探究

适应课改要求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真正落到实处。新课程实施以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内旨在要求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许多教师特别是地处偏僻的农村教师对这个理内在行动上还是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因为长期以来,农村中学学生在英语学习上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靠死记硬背。更有许多英语教师习惯了旧式教材的老套教法。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总觉得一遍遍重复着语法规律,学生们才能学得牢固,学得扎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必须改变。新农村将来的主人是这一代中学生,他们中大部分人将来要回到农村,服务农村,建设农村。我们要培养具有新时代精神的现代农民就必须从现在抓起。因此,在日常英语教学中要不断渗透自主的理念。

1、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由于长期以来陈旧的教育模式。一直以来农村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依赖性严重。有的学生上课也很认真,笔记记得很详细,作业考试还是不行。原因是不能有针对性听课。如果教师在教学新内容前让学生先预习,自己做配套练习。练习批改后,再讲授。这样既能让学生逐步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让学生针对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认真听讲,提高他们听课效率。当然,在他们预习前,老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对他们预习后完成的作业要认真批改,因为这时的作业肯定有许多不同的解答方法。老师也不能在讲课时只给出一种标准答案,对于一些非客观题,要尽量考虑到不同的解答方法。

2、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让学生学会目标知识。离开学生的积极参与,老师唱独角戏是不能实现教学目的的。有“以学生为中心”就要尽可能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大胆尝试,各抒己见。因此教师要多给学生创造活动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如:对子活动,三人或四人小组活动,分层活动。让学生在使用语言进行活动的过程中使新旧语言项目结合,从而达到能熟练地运用所学语言真实地,自由地交流思想。我在教“See the doctor”这个单元时,事先准备好几件白大褂,医生用的听筒。让学生分组表演医生给病人看病。学生们对这个活动都较为熟习,表演自如,很快就掌握了英语中看病时的常用语言。

3、“以学生为中心”还应该注意面向全体不要有“被遗忘的角落”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觉每当我们去参加听一些所谓的优质课,公开课的时候教师们在安排学生活动或表演时,其对象往往集中在班级少数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有的老师也是如此,总觉得让基础较差的学生活动或表演时,会浪费时间,而完不成教学任务。所以长此以往,造成一种现象,就是班级里只有一部分学生很活跃。还有一部分总喜欢坐以等之。因此,要改变这种现象,就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覆盖面要广,不要总集中在几个尖子生。当然,教师可以在备课时就注意把学生也能考虑进去。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准备不同的问题。分组活动时给基础较差的学生更多的指导。利用时机进行西方文化渗透,为英语课本知识的学习打伏笔。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近年来农村中学也开设了各有特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内容形式多样,各校可以自己确定教学内容。我也担任了自己所教班级校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我是英语老师,自然想到如何让这一课程来为我的英语教学服务。于是我便利用这个时机。开辟了我的校本专题“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信息社会,中西方之间文化渗透逐渐深入。西方国家的一些节日在我国的城市流行。而农村的孩子对这些了解却不多。在校本课上我跟同学们一起过圣诞节,表演圣诞剧,让学生理解西方的风土人情。跟学生们一起过北方人的春节。因为我的学生们大多是南方人,他们对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有体验,而对其它地方的了解少。这些都为后来英语课本中教“ Mid—Autumn Festival”做好了准备。我还在校本课上增加了中西方文化在问候、提建议、提供或寻求帮助、构物、问路等等方面的异同。让学生们多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更利于学生英语的使用习惯。更好的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学好英语。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目前,许多农村中学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老师们在教学中只是很抓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实,教育改革就是要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课堂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英语课堂也不例外。

1,利用艺术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所学内容,我常把一些难记的语法规律编成上口的歌词形式。然后让学生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流行音乐,配上这些规律唱出来。这样既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又能让学生牢固掌握语法知识。

2、设计灵活性思考题,让学生探求不同答案。在教学Make our world more beautiful”这个单元时,我给学生们提了这样一个问题。What

will our world be like

in one hundred years? 学生们一个个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描绘出他们心中所期望的未来世界。他们的想象力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3、利用课本资源,引发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某一册书或某几个或一个单元。自己出试卷,尽量出一些有新意的题型。这样既可以促使学生认真复习所学课本知识。又能培养他们创新能力。

4、新教材教学过程本身就是探索和创新的过程,教师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做好学生的榜样。有了我们教师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不断培养和引导。必将让我们的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享用不尽。为他们未来美好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结束语:

以上是我从事农村英语教学工作十几来的反思和对初中英语教学方法的初探。当然对于教学方法的探究是教师们永恒的话题。我们都知道中国人口众多,70%以上是农民。因此未来一代国家的主人依然是农民的后代。在农村这片广阔的田野上有我们的希望。我们广大农村教师作为农村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是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潜在力量。新农村的建设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给了我们更好的机遇。相信我们只要能与时俱进,不断开拓进取。有服务农村,奉献自我的精神。一定能承担起历史使命,在新农村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收获着民族的希望。

2.农村地区小学英语教学反思与建议探究 篇二

1. 提高教师素质

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在课堂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然而,在目前的农村小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师资力量不足,这种局面大大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做的就是转变观念。学校对于英语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为英语教师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大家一起讨论英语教学的技巧,交流课堂教学成果。校领导还可以在校内举办英语课堂观摩课,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让教师之间相互交流英语教学的方法,教师在上观摩课前能够主动的进行教学设计,准备教学用具,让英语课堂教学摆脱传统的模式,而且,通过观摩课,各个学科的教师也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另外,学校要鼓励教师采用新颖的方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会对教学更有帮助,学生也会对英语课堂更感兴趣。除此之外,作为教师,需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在平时多看相关学科的书籍和教学设计,吸取其他教师教学的精髓。教师还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掌握学生的心理,无论是学习好的学生还是调皮的学生,对他们在课堂中出现的各种状况能够从容应对,让学生从英语课堂中真正的学到知识,并且喜欢上英语课堂。

2. 提升学生兴趣

现在许多学生对学习都有一种厌烦的心理。小学生对英文教材中的单词、句子只是靠死记硬背,他们不是真正的了解知识点,在平时做的题型也不够多,所以,在遇到英语题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会产生很厌烦的情绪,越不会就越不想学的心理。在农村小学的英语课堂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比如:在课本中的对话,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来进行表演;在课堂开始之前,学生们一起唱英文歌曲;学校可以多开展英语方面的活动,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在学校的布置上,要尽量让学生到处都能看到英语;还可以让学生来设计英语板报,然后各个班级的学生来进行评比。这一系列方式都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我们想提升学生英语的成绩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对于学生不会的英语方面的问题,教师要耐心及时的讲解,让学生把不会的题都学会,并且给学生布置课堂作业,让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进行巩固复习,那么,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也会增加。所以说,针对不同的情况,我们要采用适当的方法,争取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将知识都掌握,课后能够主动的去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数字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兴趣,教师设计了“猜年龄”的游戏,首先教师出示了几张人物的照片,如Kate、marry等,并在卡片的背面写上数字,“Three”、“Four”、“Eleven”等,之后依次让每个小组猜“Is he(she)Three(Four)?”哪个小组猜对了,记上10分。通过这种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都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能够在游戏中轻松、愉快的学习到知识。

3. 改进教学模式

在农村的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是课堂的主要模式。纠其原因,主要是农村学校的条件有限,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受到了局限。还有就是教师本身的教学质量不高,课堂教学模式不够新颖。传统的教学模式只会让课堂气氛变的很压抑,学生都喜欢新颖的教学方式。对于学校而言,校领导要做好教学用具的准备工作,提倡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并且,可以派专业的技术人员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可以熟练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另外,对于教师自身而言,需要在每堂课之前做好备课工作,做好课堂设计,与其他的教师进行交流,探讨课堂教学的好方法。在教学中,要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尤其对于英语这一学科,由于英语课本中的课文较多,知识相对其他学科较难,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独特的教学模式来授课。英文课文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学习,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教师也可以对英语单词的背诵采取评分制,调动学生在课堂的积极性。总之,要想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学校和教师都需要付出努力,让教学效果更加显著,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浓厚。

例如在学习简单的用语时“Nice to meet you”,“This is my…”教师可以针对这些简单的用语,编排一些对话,并创设教学情境,初次见面的学生见面打招呼,这些简单的用语都会用到,而且还可以将以往学过的用语加进去,“Hello!”“I’m…What’s your name?”等等,这样不仅能够复习以前的学过的知识,同时还能够加强对学生对知识的实践应用,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总结

农村的小学英语课堂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当前的状况,无论是教育部门、学校还是老师都要给予重视。提高小学英语教学的质量,不仅需要先进的教学设备,还需要教师独特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主动的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所以说,提升农村小学英语课堂的质量,还需要教师、学生以及相关的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

摘要:小学英语是学生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尤其对于农村的英语教学来说,近些年来有了很大的改变,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有很明显的进步。但是,从目前的状况看,仍然存在着师资条件差,教学质量不高的局面。本文对目前农村小学的英语课堂现状进行了思考,并且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农村小学,英语,质量

参考文献

3.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反思与探究 篇三

关键词:农村 初中英语 英语教学 反思与探究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英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成就。我这个来自农村、服务农村的中学英语教师,心中充满的不仅仅是满怀的喜悦,更多的是一份责任,结合自己多年来工作实践经验,对农村英语教学进行了初探,与从事初中英语教学的同行共勉。

一、正确面对农村初中学生的现状,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

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教学工作的艰辛,尤其是英语教学存在许多困难。

1、小学的英语与初中英语严重脱节。农村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开设英语课,但由于未被列入主课,许多学校只是流与形式。再加上由于师资短缺,有的小学英语甚至无法开设,有的即使开设,往往由语文或数学老师兼,英语课常被占用来上语文或数学。同时由于是非专业老师,容易造成语音不准,为中学老师英语语音纠正带来很大困难。

2、家庭教育不能为英语教学提供有力支持。通过我对自己所教的两个班统计,80%的学生家长外出打工,有的即使在家也是忙于农作,根本没有时间来关注孩子的学习。

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的教师应该有积极的态度,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1、抓住时机,让学生明白学习英语的目的。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日常生活和教学实践中要抓住一切时机,向学生传授英语学习的目的。

2、贴近生活介绍新语言知识,诱发学生兴趣。当我们在介绍或呈现新语言项目时要大量举例。这时我们可以尽量举学生熟悉的人名地名,从而让学生清楚地理解中外电话语言的异同,有了生活的体验,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就变得轻松,从而增强学习兴趣。

3、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学习英语兴趣。良好的师生情感,会使学生对老师提出的要求更容易接受。

二、农村英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以适应新的教材教法

首先,要具体分析自己的薄弱之处。新教材对教师的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了要求这一点是我们教惯旧教材的老师们的弱项。因此我们要反复练习,要求学生会说的自己一定要说得很流利。同时,要注意吸收、学习好的课堂用语,并在课堂上尽力使用。

其次,加强理论学习,积极攥写教学论文。提高教学理论修养对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是带有根本性的,教师们应该增强这方面的意识。同时自己要针对教学实践,不断反思,总结经验。写好教学论文,把自己教学经验与他人分享。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有针对地观察与分析,也对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有很大的好处。

三、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随着农村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政府对教育投入力度加大,农村初级中学校园面貌焕然一新,现代教学设施逐步完善。电脑房、语音室、多媒体教室都为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提高了物质保障。

1、用好语音室,提高学生听说能力。

语音室的使用为我们采用不同形式的听力训练手段提供了可能,在语音室里,教师可以让学生戴上耳机,听英语磁带、听自己喜欢的英文歌曲,还可以播发英文版的电影。学生们不再觉得单调乏味。兴趣高了,听力能力得到更快的提高。

2、运用多媒体技术,把文字、声音、图像、影像、动画溶为一体,提高课堂利用率。有时教师在讲语言和语法知识时,要大量举例,并把文字材料写在黑板上。这样板书浪费了许多时间。利用多媒体,只要按下鼠标,就能把

大量的例子展现在同学们面前。这样可以把多余的时间留给学生做练习,从而减轻学生课后负担。

四、适应课改要求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新课程实施以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旨在要求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许多教师特别是地处偏僻的农村教师对这个理内在行动上还是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因此,在日常英语教学中要不断渗透自主的理念。

1、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由于长期以来陈旧的教育模式,一直以来农村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依赖性严重,如果教师在教学新内容前让学生先预习,自己做配套练习。练习批改后,再讲授。这样既能让学生逐步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让学生针对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认真听讲,提高他们听课效率。当然,在他们预习前,老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对他们预习后完成的作业要认真批改,要尽量考虑到不同的解答方法。

2、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让学生学会目标知识。离开学生的积极参与,老师唱独角戏就不能实现教学目的。“以学生为中心”就要尽可能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大胆尝试,各抒己见。因此教师要多给学生创造活动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

五、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教育改革就是要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课堂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英语课堂也不例外。

1、利用艺术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所学内容,我常把一些难记的语法规律编成上口的歌词形式。然后让学生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流行音乐,配上这些规律唱出来。这样既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又能让学生牢固掌握语法知识。

2、利用课本资源,引发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某一册书或某几个或一个单元。自己出试卷,尽量出一些有新意的题型。这样既可以促使学生认真复习所学课本知识。又能培养他们创新能力。

3、教材教学过程本身就是探索和创新的过程,教师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做好学生的榜样。

有了我们教师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不断培养和引导。必将让我们的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享用不尽。为他们未来美好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4.农村地区小学英语教学反思与建议探究 篇四

英山县红山镇初级中学 裴 英

摘 要:笔者作为一名农村中学教师,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教育教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已广泛应用于教学,在农村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了它的优势,在课堂容量、信息量方面,在直观性、动态性、针对性、可重复性方面,在调动学生情绪,吸引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过于注重教学手段的改进,忽视教育观念的更新,注重教学材料的丰富,忽视教学过程的优化,注重课件的华丽形式,忽视学科的教学规律,注重老师的展示表演,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并结合现状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供参考。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现状 建议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符号、声音、语言、文字、图片、影像等信息,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效结合,人机交互操作,共同参与,以形成最优化的教学过程,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多地走进了课堂,我们在实践中确实感受到了它的魅力。在课堂容量、信息量方面,在直观性、动态性、针对性、可重复性方面,在调动学生情绪,吸引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等方面,它的优势是不容置疑的,是无与伦比的。但在在制作课件和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注重教学手段的改进,忽视教育观念的更新。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教育技术的运用,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努力创造学习者可参与的环境,使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与素质培养统一起来。但是一些领导和老师认为,只要运用了多媒体,就先进了,就是现代教育技术,甚至形成了“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局面。各级教学教研单位都把是否运用多媒体作为评价一堂公开课的标准之一,孰不知是“新瓶装旧酒”。课堂上,老师手拿鼠标,频频点击,由过去“一言堂”式的“满堂灌”变成了“机器灌”。老师依然是课堂的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灌输、填鸭式教学依然我行我素。

二、注重教学材料的丰富,忽视教学过程的优化。

多媒体是教学的手段,不是教学的全部。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之所以运用多媒体是为了

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但是有的教师利用多媒体把各种材料堆砌在一起,有图有文,有视频有动画,材料目不暇接。一位老师讲八年级的《苏州园林》,课件中光园林景观的图片就有三十多张,学生课文没怎么读,仅欣赏图片就用去了十几分钟。学生的情绪是被调动起来了,却不在品读课文上,结果弄得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不了了之。由此可见,在运用多媒体前应该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然后思考通过多媒体方式怎样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让整个教学过程更流畅,让师生更和谐。所以在使用网络材料时应该求精不求多,时刻清楚它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服务的。

三、注重课件的形式华丽,忽视学科的教学规律。

一些老师为了讲公开课,把所有时间都花在课件制作上,认为只要课件做好了,课也就备好了。

在多次听语文公开课中我也发现了一个规律:课堂教学中所有环节都是由多媒体技术来展现。开头或视频短片,或动画演示,或绚丽多彩的图片,或轻快悠扬的音乐,或童真童趣的儿歌等来吸引眼球,引入课题。过程中还忘不了配上轻松舒缓的音乐来制造气氛,穿插精美的图片来增添色彩,运用逼真的动画演示来展示过程,截取最新最热的新闻短片来拓展迁移,创造高潮。这些手段不可谓不新颖,这样的课堂不可谓不华丽,然而,作为语文老师,听多了这样的课,我们忍不住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还是语文课吗?

一位老师讲六年级的《月光曲》,开头欣赏《月光曲》导入,结尾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结束,仅欣赏就用去了十多分钟。难道为了激趣,为了所谓的课堂气氛,就可以将课文抛在一边吗?这堂课的学习目标何在?学习重难点何在?还有一位老师讲朱自清的《春》,开头听歌曲《春天在哪里》,同时屏幕上显示歌词及一副姹紫嫣红、燕飞蝶舞的图片,接着让学生唱歌曲《春天在哪里》,然后让学生听朗读录音,用时十几分钟。老师将多媒体运用到极致,然而,学生在课堂上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有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现代教育手段,还要不要花费课堂时间让学生去读?答案是不容置疑的。

被誉为“中国语文课件第一人”的张国生说:“大语文是本。语文老师不能忘本。撇开‘大’字不说,首先要是‘语文’,即字、词、句、段、篇的理解,听、说、读、写、思的训练。”《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为了追求形式的华丽而违背学科教学规律,其结果一定是得不偿失的。

四、注重老师的展示表演,忽视学生是认知规律。

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为了追求在多媒体的运用上出彩,吸引眼球,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课件频繁展示图像、音乐、动画、影像资料等,使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精彩的画面、悦耳的音乐上,忽视学习内容。老师忙着演示,频繁点击鼠标,课堂教学节奏加快,学生的学习节奏跟不上,缺乏思考的时间,因此,得益的只有少数跟得上的学生。现代教育理论要求要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教育技术的运用应能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思考、探究和意义建构的途径获取知识。也就是说,教学媒体应该是学生进行发现、思考、探究、认识社会、接受新信息并最终完成意义建构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帮手,而不是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所以,教师在教学只有做到为全部的学生学习而 使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产生兴趣,然后质疑、探究、释疑,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探索过程,这才是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目的。

五、对多媒体技术服务教学的建议

基于以上问题的分析,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水平还很有限,缺少系统的研究和实践,缺少信息技术硬件配备等。为此,我拟订了如下建议:

(一)加强理论学习,促进教学观念的更新。

观念更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什么时候停止了观念更新,整个人类社会也就停滞不前了。

教师应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多媒体教学时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应注意与新的教育理论相结合。随时用先进 的教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多媒体教学,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避免出现邯郸学步的现象。

(二)加大计算机硬件的投入,优化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环境。

学校要加大对计算机硬件设备的投入力度,严格按照上级部门的规定正确配备硬件设施,以不断优化和提升硬件环境。如健全学校教学设备、优化校园网、提高教师办公条件等。使教师和学生真正掌握必要的计算机使用技术,从而真正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效需

(三)加强教师计算机技术培训,提高应用水平。

教师才是实施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关键。为此,我认为要加强对教师的计算机技术的培训工作。要合理地选择信息技术知识作为培训内容,使广大教师掌握开展多媒体教学的技术必备手段。当然,也曾培训过,但很大一部分老师在教学中不能独立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媒体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能力。

针对教师在媒体与学科课程整合方面的能力比较差的现象,建议学校成立专门的研究性学习小组,各学科确定带头人,从而推进学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五)成立多媒体备课小组,为教师实施多媒体教学提供方便。

基于课件制作的繁琐和耗时的原因,建议学校成立各学科的课件素材搜集及课件制作小组。针对上课的具体内容,预先搜集制作课件的素材或好的课件,把大量的素材及课件储备在学校资源库中,当教师需要的时候,就可以随时运用资源库中的材料来辅助教学。

总之,对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学手段,我们应该合理运用,扬长避短,努力发挥它的优势,使它与传统教学手段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浑然一体,从而构建独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善教学的课堂环境,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让多媒体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武汉化工学院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彭军《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2、《多媒体教学》

5.农村小学英语教学反思 篇五

1、农村孩子比较胆小,羞于说英语。农村小学的学生土生土长,从小受周围特定环境与家庭教育的影响,与城市小孩相比,往往会显得更加胆小拘谨、不善言谈,缺少自信心理,又害怕会说错被老师批评,因而羞于说英语也不太敢说英语。

2、农村小学教学方法、手段落后于城市小学,在农村小学中还存在使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的情况,而这种“满堂贯、英译汉的教学方法,不仅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且根本不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也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兴趣,以致于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不愿意继续学习英语。

3、缺乏学习英语的环境氛围。在课堂上,学生能听到英语教师较流利的口语,但学生每周一般只能接触三到四次,每次仅四十分钟,其他任课老师则都是用汉语教学,并且有些学生甚至在英语教师上课说英语时,起哄或吵闹,这又影响了其他学生英语的习得。而且,目前社会上尤其是农村,用英语交流的环境很少,甚至可说是没有。因此,学生听英语、说英语、练英语的机会很少,他们缺少一个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

4、家庭教育与环境的负面影响,家长们或许都意识到了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但是很多家长认为学习英语是初中的事,小学里只要学好语文、数学等最基础的科目就足够了,更何况三年级的孩子才八、九岁,他们在学汉语拼音时还有很大的困难,再来个英语,不是要分不清楚了吗?因此,当孩子满怀喜悦地向父母讲述对学习英语的好奇时,在取得进步向父母邀功时,父母们缺少鼓励,没有从正面积极地进行引导教育,而是心怀疑问:“这么小的孩子,能学好吗?”而有的家长则是虽然也能认识到从小学开始学英语的重要性,但自己本身没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对英语也是一窍不通,也无法在家中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5、农村小学的英语教师很多是非专业的英语教师,而是从语文、数学等专业转岗过来教英语的。因此可以说小学的英语教师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边学边教,很多专业的问题都是比较难以解决的。这就无可避免地存在着教错、教漏的问题。

本人结合十多年的农村英语教学实践活动,谈谈在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

1、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应贴近于生活,能充分反映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所学的内容能应用到他们所熟悉的生活中去。如:book,pencil,ruler 等学习用品是他们平常学习中最常用到的,而像apple,pear,orange 等水果或My family,教师在教学时应采用各种有效方式,鼓励学生积极进取。My mother,My father 等又都是如实的反映他们的周围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学生在学过这些英语以后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使用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上到关于Fruit的单元时,教师可利用各种水果,进行实物教学,对于当时无法找到的水果,则可用图片代替。而在学习Cat、Dog时可使用绕口令“A cat,a cat,miao,miao,miao.A dog,a dog,wang,wang,wang.”这样就会使抽象的单词变得更加直观,使英语的学习过程更具趣味性。

2、运用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进取。要重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每个学生取得的成绩及点滴进步都予以肯定。可采用多种表扬和奖励的方式,如:我在上课时给认真听讲的学生的书上画上五角星,或在其额头上贴上彩色五角星,并将每节课时英语学得好一点的学生指命为当天的小老师,并加两颗红五星,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利用小学生的好胜心理,在平常教学时,让他们用所学知识分组比赛,并由教师或其他同学给予评分,这也能促使他们更加认真听讲。

3、结合每个主题,创设对应情景,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6.农村地区小学英语教学反思与建议探究 篇六

一、抓住机遇,形成合力

众所周知,**州的社会经济还非常落后。在全国上下都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形势下,**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发挥后发优势,抓住机遇、形成合力,另辟

捷径实现跨越式发展,亦部步亦趋地跟在别人后面是没有前途的。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级各部门都必须充分认识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抓住西部大开发、扶贫攻坚等历史机遇,将新农村建设提升到事关社会经济发展大局的高度来认识,站在全国甚至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高度,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实施“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措施,争取国家更大支持,使新农村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

2、深入调查、科学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和一项长期艰苦而复杂的历史任务,作好规划尤为重要。做好规划,必须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坚持“不干群众不愿干的事,不干群众不参与干的事”,从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事做起、从帮助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做起,把群众普遍受益的项目作为优先项目,拿出具体的行动方案,杜绝办公室“方案”。规划要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分类指导,在速度、规模、标准等方面要区别对待,确定工作重点和实施步骤,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对经济实力较强的村庄,目标可以高一点、速度可快一些、力度可大一些,如采取旧村拆建、建设农业园区等进行村庄建设;对经济实力较弱的村庄,应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为重点,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逐步建设;对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山村,则可采用退人还山或迁并等办法进行,多方筹集资金,帮助农民下山安家。规划要合理利用农村资源,避免重复建设。

3、整合资源、明确责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牵涉面相当宽,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资源,明确责任。要明确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新农村建设第一责任人,加强领导,落实好“州里统筹,县市组织,乡镇主抓,村寨实施”的新农村建设机制,州县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作为常设机构明确下来,专门负责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指导、协调、督查和考核。将新农村建设纳入目标管理,落实目标责任、规范业绩考核、制定发展规划、整合资金投入、协调各方力量、科学管理项目、加强督查督办,形成全党抓新农村,全社会关注并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局面。加强对人才资源的整合,公选优秀干部到试点乡镇担任党委书记,公选优秀年轻干部和大中专毕业生到试点村担任驻村指导员。

4、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宣传部门要把新农村建设工作列为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成立班子、制定方案、精心实施,开辟“新农村建设”专栏,重点报道群众身边的新农村建设典型,正确引导新农村建设。要运用宣传标语、宣传栏、宣传展板、文艺演出、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印发资料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要组织机关干部采取开座谈会、夜访农户等形式,进村入户宣讲新农村建设。

二、找准抓手,确保成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到方方面面,要取得成效必须找准抓手。通过调查,我认为**州的新农村建设必须抓好5件事。

1、打造优势产业支撑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和重中之重是生产发展,实现生产发展必须以现代农业的方式打造一批优势产业。作为生态环境良好、自然资源丰富、民族文化浓厚、人力资源丰富的**自治州,建议重点发展以下四大产业来支撑新农村建设:一是特色农业。运用市场机制,通过品种改良、标准化生产等技术手段,努力培植和提升椪柑、猕猴桃、时鲜水果、黄牛、山羊、烤烟、蔬菜、茶叶、百合、青蒿、木材加工等农业产业。以高效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扶持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型现代农业,特别是大力推广以沼气池建设为纽带的“猪沼果、猪沼鱼、猪沼菜”等生态农业模式。扶持发展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示范大户,完善农业利益联结机制,培育一批农产品品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信息与营销体系。二是旅游经济。**州的广大农村在历史上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传统文化,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注意挖掘、保护和发展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的特色文化产业。要巧用市场机制,激活这些潜在的资源,变资源为资本,依托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交通、物流、餐饮、娱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三是劳务产业。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阳光工程培训、扶贫劳务培训等项目实施力度,提高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制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农民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引导农民领办、创办、合办民营企业,就地吸收消化本地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四是烟酒、矿产品加工和电

力能源等传统工业。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传统工业的改造升级,使传统工业从低端区域性市场走向高端世界性市场。

2、依靠群众力量加强基础设施。没有投入,新农村建设是无源之水,没有农民的广泛参与,新农村建设是无本之木,因此,必须依靠群众力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经济欠发达地

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根据本次调查了解的情况,要按照一村一策的要求,解决好农村“五通”问题,以及环境改善、医疗卫生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问题。组织实施好中低产田改造、病险水库治理、灌区配套等农田水利建设,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广集雨节水窖,创新管理模式,建立长效的管养机制。抓好农村公路建设,逐步把乡村公路延伸到农民集中居住点。结合农村环境整治搞好村容村貌的绿化美化,重点实施好村间道路硬化工程。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对全州所有行政村的饮水安全问题进行一次排查,按照饮水安全问题的严重程度,争取用3-5年时间解决好全部行政村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大以沼气池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富民计划项目实施力度,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环境。继续实施好农村电网改造项目,使更多的农民群众享受到城乡电网同网同价的实惠。加大农村文教卫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力争用3-5年时间使全州100的村达到“一部两室”(即一个村部、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卫生室)的基本要求。

3、培育新型农民传播文明风尚。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将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要求。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新农村,抓好教育是基础,大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稳定农村教师队伍,调动和保护农村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大力推广农村寄宿制教育,全面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等的培训,促进科学种田;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制定科学培训规划,把农民培训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机结合起来,整合扶贫、农业、科技、劳动以及职业技术学校等部门的培训资源,加大对农民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就业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诚信乡镇”等创建活动,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用健康向上的文化导向引领群众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民自己建自己的家园,响亮的提出“自己的新农村自己建”的口号,引导教育农民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农民的自觉行为,真正发挥他们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农民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建设美好家园。

4、搞好试点建设实现快速推进。推进新农村建设较为可行的办法是先选一批群众积极性较高的村作为试点,规划好、实施好,先行一步,做好一点,作为典型予以推广,作为样板予以示范。但是,调查发现,新农村示范村的确定,都是“自上而下”由政府指定或安排的,群众的积极性不高。为此,我建议,采取“自下而上”竞争方式来确定试点村,按照“分配名额——村上申请——审定资格——组织答辩——确定试点”的流程,县上把试点村名额分配到乡镇,各乡镇对申请的试点村进行民意测评,凡群众自愿参与试点占到总人数75以上的,才能获得竞争资格;以村为单元,召开村民大会,讨论决定竞净方案;分区域组织对具有资格的村进行演讲,从群众自选项目的合理性、群众筹资投劳的积极性、村两委班子的整体合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根据得分高低依次确定试点村;对试点村一律实行动态管理,对落选的村,鼓励先干起来,行动快、效果好的“以奖代补”给予支持,对竞争上的试点村,工作起色不大的,则逐步减少扶持力度。引入竞争机制推进试点村建设,将由上级“指定”变为群众“争取”,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形成“争中干”、“干中争”的良好局面,发挥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5、瞄准特困人群实施“细胞工程”。新农村建设归根结底是要让广大农民得到实惠,让广大农民共享发展成果,但就**州的情况来看,农民人均纯收入才1700多元,年纯收入800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还有66万人,还有1100个贫困村,扶贫开发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与扶贫攻坚结合起来,瞄准特困人群,实施以户为单元的“细胞工程”,将这些特困人群以户为单元进行重点帮扶,消除贫困死角。在对象上瞄准特困人群,由村民大会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让群众自己选贫困户,对群众评出的特困户建卡登记,实行动态管理,最多连续扶持3年。在项目上瞄准特困人群,对特困户进行调查摸底,找到致品贫因子,有针对性的开展帮扶工作。对缺乏收入来源但具备开发条件的,重点在产业开发上给予扶持,如提供信贷支持、技术培训、农用物资、信息服务等;对缺乏收入来源又不具备开发条件的,则重点在劳务培训、社会保险等方面给予扶持;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因学致贫等特困群众,则重点在合作医疗、社会救助、农村保险等方面给予扶持。加大结对帮扶力度,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发动广大党员干部在试点村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由财政对结对帮扶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直接由帮扶人进行支配,对帮扶人实行动态管理,将帮扶情况纳入帮扶人的考核指标,由帮扶对象、所在单位、试点村等给予评价。

三、创新机制,长期推进

调查发现,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突出特色、如何作眼于社会经济发展大局和城乡协调发展、如何发挥好“两个反哺”的作用等方面,各县市思路都不很开阔,在谋划新农村建设全局的工作上不仅缺少工业化的理念,而且缺乏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具体措施和促进城乡互动、内外联动的工作机制,难以保证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推进。为此,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思路,统筹规划政策、公共资源、基础设施及产业布局,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建立起科学的项目决策机制、完善的产业发展机制、多元的资金投入机制、严谨的村务监督机制和高效的社会服务机制,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推进。

1、构建科学的项目决策机制。项目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对涉及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建设项目(主要指纳入政府重点办),政府应该起主导作用,充分尊重咨询机构或行业专家的意见,确保科学决策;对具体到每个村的新农村建设小项目,则要体现群众的主体作用,改变过去实施项目由干部单方面拍板的做法,将项目实施的决策权交给群众,建什么项目、怎样建项目等完全由群众说了算。

2、构建完善的产业发展机制。发展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措施。发展产业必须树立工业化理念,将工业化理念落实到基地建设等产业建设的各个环节中去,全力推进产业化进程。要按照“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技术标准、一套扶持措施、一个牵头责任单位”的办法,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稳步推进,努力实现“一县一业或多业”和“一村一品”。产业建设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建立龙头企业、生产大户和行业协会“三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机制,依托企业拉动、大户带动、协会推动来均衡各方在市场上的利益得失,确保产业健康发展。

3、构建多元的资金投入机制。新农村建设不能只依靠国家投入,必须扩大开放,激活民间的投资热情。要积极争取国家部委、省、及对口帮扶单位更大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力度,把国家投入的资金用到培养农民的致富能力和致富技能上,用“输血”的资金增强农民的“造血”功能。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财尽其用、各记其功”的原则捆绑使用各类支农资金,发挥资金的整体效益。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推行农户“贷款证”制度,加大小额贷款的支农力度,解决新农村建设中资金不足的问题。要通过明晰产权、能人示范、政府引导、村规民约等方式激发广大农民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建立以群众投入为主体、项目投入为补助、财政投入为导向、信贷投入为基础、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形成“政府投入引导——市场效益回报——农户自觉投入”的良性循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进作风、优化投资环境,创新招商引资的工作机制和模式,不断扩大招商引资规模。

4、构建严谨的村务监督机制。入何监督村支两委班子?关键是决策程序要体现民主,村务要公开,农民要参与,建立村民监督委员会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对群众的监督也要有好的机制,关键是形成农户间相互约束、相互激励的机制。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大力推广“三卡”管理模式,将支部建立在产业链上,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采取“四权”管理新机制,即村党支部行使领导权,主要发挥牵头组织的作用;村民代表大会行使决策权,做什么不做什么,怎么做,农民该投入多少,都由农民来决策;村民委员会的执行权,农民定下的事,由村民委员会组织农民实施;村民监督委员会行使监督权,由村民选举的监督委员会专门监督村委会执行村民代表大会的决议情况。

5、构建高效的社会服务机制。农村公共事业方面,要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事业管理制度,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的责任,形成以政府为主导,政府、社会和市场多主体参与、协同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局面。人才培训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对口支援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公共事业人才培训活动。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方面,实行“两免一补”和寄宿制教育改革,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普及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改变农村各种生活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通过制定规划、组织协调、提供服务以及落实政策和技术支持等措施,倡导和支持新农村建设。

(**自治州农业局农业信息服务站***)

今年4-5月,本人参加了由**州政协组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我认为**州作为贫困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要从三个方面着力:

一、抓住机遇,形成合力

众所周知,**州的社会经济还非常落后。在全国上下都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形势下,**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发挥后发优势,抓住机遇、形成合力,另辟捷径实现跨越式发展,亦部步亦趋地跟在别人后面是没有前途的。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级各部门都必须充分认识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抓住西部大开发、扶贫攻坚等历史机遇,将新农村建设提升到事关社会经济发展大局的高度来认识,站在全国甚至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高度,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实施“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措施,争取国家更大支持,使新农村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

2、深入调查、科学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和一项长期艰苦而复杂的历史任务,作好规划尤为重要。做好规划,必须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坚持“不干群众不愿干的事,不干群众不参与干的事”,从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事做起、从帮助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做起,把群众普遍受益的项目作为优先项目,拿出具体的行动方案,杜绝办公室“方案”。规划要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分类指导,在速度、规模、标准等方面要区别对待,确定工作重点和实施步骤,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对经济实力较强的村庄,目标可以高一点、速度可快一些、力度可大一些,如采取旧村拆建、建设农业园区等进行村庄建设;对经济实力较弱的村庄,应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为重点,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逐步建设;对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山村,则可采用退人还山或迁并等办法进行,多方筹集资金,帮助农民下山安家。规划要合理利用农村资源,避免重复建设。

3、整合资源、明确责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牵涉面相当宽,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资源,明确责任。要明确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新农村建设第一责任人,加强领导,落实好“州里统筹,县市组织,乡镇主抓,村寨实施”的新农村建设机制,州县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作为常设机构明确下来,专门负责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指导、协调、督查和考核。将新农村建设纳入目标管理,落实目标责任、规范业绩考核、制定发展规划、整合资金投入、协调各方力量、科学管理项目、加强督查督办,形成全党抓新农村,全社会关注并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局面。加强对人才资源的整合,公选优秀干部到试点乡镇担任党委书记,公选优秀年轻干部和大中专毕业生到试点村担任驻村指导员。

4、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宣传部门要把新农村建设工作列为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成立班子、制定方案、精心实施,开辟“新农村建设”专栏,重点报道群众身边的新农村建设典型,正确引导新农村建设。要运用宣传标语、宣传栏、宣传展板、文艺演出、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印发资料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要组织机关干部采取开座谈会、夜访农户等形式,进村入户宣讲新农村建设。

二、找准抓手,确保成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到方方面面,要取得成效必须找准抓手。通过调查,我认为**州的新农村建设必须抓好5件事。

1、打造优势产业支撑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和重中之重是生产发展,实现生产发展必须以现代农业的方式打造一批优势产业。作为生态环境良好、自然资源丰富、民族文化浓厚、人力资源丰富的**自治州,建议重点发展以下四大产业来支撑新农村建设:一是特色农业。运用市场机制,通过品种改良、标准化生产等技术手段,努力培植和提升椪柑、猕猴桃、时鲜水果、黄牛、山羊、烤烟、蔬菜、茶叶、百合、青蒿、木材加工等农业产业。以高效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扶持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型现代农业,特别是大力推广以沼气池建设为纽带的“猪沼果、猪沼鱼、猪沼菜”等生态农业模式。扶持发展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示范大户,完善农业利益联结机制,培育一批农产品品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信息与营销体系。二是旅游经济。**州的广大农村在历史上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传统文化,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注意挖掘、保护和发展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的特色文化产业。要巧用市场机制,激活这些潜在的资源,变资源为资本,依托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交通、物流、餐饮、娱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三是劳务产业。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阳光工程培训、扶贫劳务培训等项目实施力度,提高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制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农民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引导农民领办、创办、合办民营企业,就地吸收消化本地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四是烟酒、矿产品加工和电力能源等传统工业。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传统工业的改造升级,使传统工业从低端区域性市场走向高端世界性市场。

2、依靠群众力量加强基础设施。没有投入,新农村建设是无源之水,没有农民的广泛参与,新农村建设是无本之木,因此,必须依靠群众力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根据本次调查了解的情况,要按照一村一策的要求,解决好农村“五通”问题,以及环境改善、医疗卫生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问题。组织实施好中低产田改造、病险水库治理、灌区配套等农田水利建设,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广集雨节水窖,创新管理模式,建立长效的管养机制。抓好农村公路建设,逐步把乡村公路延伸到农民集中居住点。结合农村环境整治搞好村容村貌的绿化美化,重点实施好村间道路硬化工程。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对全州所有行政村的饮水安全问题进行一次排查,按照饮水安全问题的严重程度,争取用3-5年时间解决好全部行政村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大以沼气池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富民计划项目实施力度,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环境。继续实施好农村电网改造项目,使更多的农民群众享受到城乡电网同网同价的实惠。加大农村文教卫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力争用3-5年时间使全州100的村达到“一部两室”(即一个村部、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卫生室)的基本要求。

3、培育新型农民传播文明风尚。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将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要求。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新农村,抓好教育是基础,大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稳定农村教师队伍,调动和保护农村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大力推广农村寄宿制教育,全面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等的培训,促进科学种田;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制定科学培训规划,把农民培训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机结合起来,整合扶贫、农业、科技、劳动以及职业技术学校等部门的培训资源,加大对农民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就业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诚信乡镇”等创建活动,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用健康向上的文化导向引领群众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民自己建自己的家园,响亮的提出“自己的新农村自己建”的口号,引导教育农民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农民的自觉行为,真正发挥他们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农民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建设美好家园。

4、搞好试点建设实现快速推进。推进新农村建设较为可行的办法是先选一批群众积极性较高的村作为试点,规划好、实施好,先行一步,做好一点,作为典型予以推广,作为样板予以示范。但是,调查发现,新农村示范村的确定,都是“自上而下”由政府指定或安排的,群众的积极性不高。为此,我建议,采取“自下而上”竞争方式来确定试点村,按照“分配名额——村上申请——审定资格——组织答辩——确定试点”的流程,县上把试点村名额分配到乡镇,各乡镇对申请的试点村进行民意测评,凡群众自愿参与试点占到总人数75以上的,才能获得竞争资格;以村为单元,召开村民大会,讨论决定竞净方案;分区域组织对具有资格的村进行演讲,从群众自选项目的合理性、群众筹资投劳的积极性、村两委班子的整体合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根据得分高低依次确定试点村;对试点村一律实行动态管理,对落选的村,鼓励先干起来,行动快、效果好的“以奖代补”给予支持,对竞争上的试点村,工作起色不大的,则逐步减少扶持力度。引入竞争机制推进试点村建设,将由上级“指定”变为群众“争取”,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形成“争中干”、“干中争”的良好局面,发挥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5、瞄准特困人群实施“细胞工程”。新农村建设归根结底是要让广大农民得到实惠,让广大农民共享发展成果,但就**州的情况来看,农民人均纯收入才1700多元,年纯收入800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还有66万人,还有1100个贫困村,扶贫开发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与扶贫攻坚结合起来,瞄准特困人群,实施以户为单元的“细胞工程”,将这些特困人群以户为单元进行重点帮扶,消除贫困死角。在对象上瞄准特困人群,由村民大会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让群众自己选贫困户,对群众评出的特困户建卡登记,实行动态管理,最多连续扶持3年。在项目上瞄准特困人群,对特困户进行调查摸底,找到致品贫因子,有针对性的开展帮扶工作。对缺乏收入来源但具备开发条件的,重点在产业开发上给予扶持,如提供信贷支持、技术培训、农用物资、信息服务等;对缺乏收入来源又不具备开发条件的,则重点在劳务培训、社会保险等方面给予扶持;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因学致贫等特困群众,则重点在合作医疗、社会救助、农村保险等方面给予扶持。加大结对帮扶力度,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发动广大党员干部在试点村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由财政对结对帮扶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直接由帮扶人进行支配,对帮扶人实行动态管理,将帮扶情况纳入帮扶人的考核指标,由帮扶对象、所在单位、试点村等给予评价。

三、创新机制,长期推进

调查发现,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突出特色、如何作眼于社会经济发展大局和城乡协调发展、如何发挥好“两个反哺”的作用等方面,各县市思路都不很开阔,在谋划新农村建设全局的工作上不仅缺少工业化的理念,而且缺乏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具体措施和促进城乡互动、内外联动的工作机制,难以保证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推进。为此,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思路,统筹规划政策、公共资源、基础设施及产业布局,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建立起科学的项目决策机制、完善的产业发展机制、多元的资金投入机制、严谨的村务监督机制和高效的社会服务机制,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推进。

1、构建科学的项目决策机制。项目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对涉及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建设项目(主要指纳入政府重点办),政府应该起主导作用,充分尊重咨询机构或行业专家的意见,确保科学决策;对具体到每个村的新农村建设小项目,则要体现群众的主体作用,改变过去实施项目由干部单方面拍板的做法,将项目实施的决策权交给群众,建什么项目、怎样建项目等完全由群众说了算。

2、构建完善的产业发展机制。发展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措施。发展产业必须树立工业化理念,将工业化理念落实到基地建设等产业建设的各个环节中去,全力推进产业化进程。要按照“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技术标准、一套扶持措施、一个牵头责任单位”的办法,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稳步推进,努力实现“一县一业或多业”和“一村一品”。产业建设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建立龙头企业、生产大户和行业协会“三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机制,依托企业拉动、大户带动、协会推动来均衡各方在市场上的利益得失,确保产业健康发展。

3、构建多元的资金投入机制。新农村建设不能只依靠国家投入,必须扩大开放,激活民间的投资热情。要积极争取国家部委、省、及对口帮扶单位更大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力度,把国家投入的资金用到培养农民的致富能力和致富技能上,用“输血”的资金增强农民的“造血”功能。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财尽其用、各记其功”的原则捆绑使用各类支农资金,发挥资金的整体效益。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推行农户“贷款证”制度,加大小额贷款的支农力度,解决新农村建设中资金不足的问题。要通过明晰产权、能人示范、政府引导、村规民约等方式激发广大农民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建立以群众投入为主体、项目投入为补助、财政投入为导向、信贷投入为基础、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形成“政府投入引导——市场效益回报——农户自觉投入”的良性循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进作风、优化投资环境,创新招商引资的工作机制和模式,不断扩大招商引资规模。

4、构建严谨的村务监督机制。入何监督村支两委班子?关键是决策程序要体现民主,村务要公开,农民要参与,建立村民监督委员会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对群众的监督也要有好的机制,关键是形成农户间相互约束、相互激励的机制。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大力推广“三卡”管理模式,将支部建立在产业链上,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采取“四权”管理新机制,即村党支部行使领导权,主要发挥牵头组织的作用;村民代表大会行使决策权,做什么不做什么,怎么做,农民该投入多少,都由农民来决策;村民委员会的执行权,农民定下的事,由村民委员会组织农民实施;村民监督委员会行使监督权,由村民选举的监督委员会专门监督村委会执行村民代表大会的决议情况。

5、构建高效的社会服务机制。农村公共事业方面,要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事业管理制度,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的责任,形成以政府为主导,政府、社会和市场多主体参与、协同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局面。人才培训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对口支援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公共事业人才培训活动。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方面,实行“两免一补”和寄宿制教育改革,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普及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改变农村各种生活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通过制定规划、组织协调、提供服务以及落实政策和技术支持等措施,倡导和支持新农村建设。

(**自治州农业局农业信息服务站***)

今年4-5月,本人参加了由**州政协组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我认为**州作为贫困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要从三个方面着力:

一、抓住机遇,形成合力

众所周知,**州的社会经济还非常落后。在全国上下都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形势下,**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发挥后发优势,抓住机遇、形成合力,另辟捷径实现跨越式发展,亦部步亦趋地跟在别人后面是没有前途的。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级各部门都必须充分认识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抓住西部大开发、扶贫攻坚等历史机遇,将新农村建设提升到事关社会经济发展大局的高度来认识,站在全国甚至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高度,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实施“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措施,争取国家更大支持,使新农村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

2、深入调查、科学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和一项长期艰苦而复杂的历史任务,作好规划尤为重要。做好规划,必须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坚持“不干群众不愿干的事,不干群众不参与干的事”,从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事做起、从帮助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做起,把群众普遍受益的项目作为优先项目,拿出具体的行动方案,杜绝办公室“方案”。规划要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分类指导,在速度、规模、标准等方面要区别对待,确定工作重点和实施步骤,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对经济实力较强的村庄,目标可以高一点、速度可快一些、力度可大一些,如采取旧村拆建、建设农业园区等进行村庄建设;对经济实力较弱的村庄,应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为重点,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逐步建设;对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山村,则可采用退人还山或迁并等办法进行,多方筹集资金,帮助农民下山安家。规划要合理利用农村资源,避免重复建设。

3、整合资源、明确责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牵涉面相当宽,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资源,明确责任。要明确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新农村建设第一责任人,加强领导,落实好“州里统筹,县市组织,乡镇主抓,村寨实施”的新农村建设机制,州县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作为常设机构明确下来,专门负责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指导、协调、督查和考核。将新农村建设纳入目标管理,落实目标责任、规范业绩考核、制定发展规划、整合资金投入、协调各方力量、科学管理项目、加强督查督办,形成全党抓新农村,全社会关注并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局面。加强对人才资源的整合,公选优秀干部到试点乡镇担任党委书记,公选优秀年轻干部和大中专毕业生到试点村担任驻村指导员。

4、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宣传部门要把新农村建设工作列为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成立班子、制定方案、精心实施,开辟“新农村建设”专栏,重点报道群众身边的新农村建设典型,正确引导新农村建设。要运用宣传标语、宣传栏、宣传展板、文艺演出、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印发资料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要组织机关干部采取开座谈会、夜访农户等形式,进村入户宣讲新农村建设。

二、找准抓手,确保成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到方方面面,要取得成效必须找准抓手。通过调查,我认为**州的新农村建设必须抓好5件事。

1、打造优势产业支撑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和重中之重是生产发展,实现生产发展必须以现代农业的方式打造一批优势产业。作为生态环境良好、自然资源丰富、民族文化浓厚、人力资源丰富的**自治州,建议重点发展以下四大产业来支撑新农村建设:一是特色农业。运用市场机制,通过品种改良、标准化生产等技术手段,努力培植和提升椪柑、猕猴桃、时鲜水果、黄牛、山羊、烤烟、蔬菜、茶叶、百合、青蒿、木材加工等农业产业。以高效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扶持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型现代农业,特别是大力推广以沼气池建设为纽带的“猪沼果、猪沼鱼、猪沼菜”等生态农业模式。扶持发展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示范大户,完善农业利益联结机制,培育一批农产品品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信息与营销体系。二是旅游经济。**州的广大农村在历史上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传统文化,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注意挖掘、保护和发展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的特色文化产业。要巧用市场机制,激活这些潜在的资源,变资源为资本,依托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交通、物流、餐饮、娱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三是劳务产业。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阳光工程培训、扶贫劳务培训等项目实施力度,提高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制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农民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引导农民领办、创办、合办民营企业,就地吸收消化本地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四是烟酒、矿产品加工和电力能源等传统工业。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传统工业的改造升级,使传统工业从低端区域性市场走向高端世界性市场。

2、依靠群众力量加强基础设施。没有投入,新农村建设是无源之水,没有农民的广泛参与,新农村建设是无本之木,因此,必须依靠群众力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根据本次调查了解的情况,要按照一村一策的要求,解决好农村“五通”问题,以及环境改善、医疗卫生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问题。组织实施好中低产田改造、病险水库治理、灌区配套等农田水利建设,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广集雨节水窖,创新管理模式,建立长效的管养机制。抓好农村公路建设,逐步把乡村公路延伸到农民集中居住点。结合农村环境整治搞好村容村貌的绿化美化,重点实施好村间道路硬化工程。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对全州所有行政村的饮水安全问题进行一次排查,按照饮水安全问题的严重程度,争取用3-5年时间解决好全部行政村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大以沼气池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富民计划项目实施力度,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环境。继续实施好农村电网改造项目,使更多的农民群众享受到城乡电网同网同价的实惠。加大农村文教卫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力争用3-5年时间使全州100的村达到“一部两室”(即一个村部、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卫生室)的基本要求。

3、培育新型农民传播文明风尚。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将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要求。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新农村,抓好教育是基础,大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稳定农村教师队伍,调动和保护农村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大力推广农村寄宿制教育,全面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等的培训,促进科学种田;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制定科学培训规划,把农民培训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机结合起来,整合扶贫、农业、科技、劳动以及职业技术学校等部门的培训资源,加大对农民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就业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诚信乡镇”等创建活动,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用健康向上的文化导向引领群众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民自己建自己的家园,响亮的提出“自己的新农村自己建”的口号,引导教育农民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农民的自觉行为,真正发挥他们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农民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建设美好家园。

4、搞好试点建设实现快速推进。推进新农村建设较为可行的办法是先选一批群众积极性较高的村作为试点,规划好、实施好,先行一步,做好一点,作为典型予以推广,作为样板予以示范。但是,调查发现,新农村示范村的确定,都是“自上而下”由政府指定或安排的,群众的积极性不高。为此,我建议,采取“自下而上”竞争方式来确定试点村,按照“分配名额——村上申请——审定资格——组织答辩——确定试点”的流程,县上把试点村名额分配到乡镇,各乡镇对申请的试点村进行民意测评,凡群众自愿参与试点占到总人数75以上的,才能获得竞争资格;以村为单元,召开村民大会,讨论决定竞净方案;分区域组织对具有资格的村进行演讲,从群众自选项目的合理性、群众筹资投劳的积极性、村两委班子的整体合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根据得分高低依次确定试点村;对试点村一律实行动态管理,对落选的村,鼓励先干起来,行动快、效果好的“以奖代补”给予支持,对竞争上的试点村,工作起色不大的,则逐步减少扶持力度。引入竞争机制推进试点村建设,将由上级“指定”变为群众“争取”,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形成“争中干”、“干中争”的良好局面,发挥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5、瞄准特困人群实施“细胞工程”。新农村建设归根结底是要让广大农民得到实惠,让广大农民共享发展成果,但就**州的情况来看,农民人均纯收入才1700多元,年纯收入800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还有66万人,还有1100个贫困村,扶贫开发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与扶贫攻坚结合起来,瞄准特困人群,实施以户为单元的“细胞工程”,将这些特困人群以户为单元进行重点帮扶,消除贫困死角。在对象上瞄准特困人群,由村民大会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让群众自己选贫困户,对群众评出的特困户建卡登记,实行动态管理,最多连续扶持3年。在项目上瞄准特困人群,对特困户进行调查摸底,找到致品贫因子,有针对性的开展帮扶工作。对缺乏收入来源但具备开发条件的,重点在产业开发上给予扶持,如提供信贷支持、技术培训、农用物资、信息服务等;对缺乏收入来源又不具备开发条件的,则重点在劳务培训、社会保险等方面给予扶持;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因学致贫等特困群众,则重点在合作医疗、社会救助、农村保险等方面给予扶持。加大结对帮扶力度,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发动广大党员干部在试点村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由财政对结对帮扶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直接由帮扶人进行支配,对帮扶人实行动态管理,将帮扶情况纳入帮扶人的考核指标,由帮扶对象、所在单位、试点村等给予评价。

三、创新机制,长期推进

调查发现,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突出特色、如何作眼于社会经济发展大局和城乡协调发展、如何发挥好“两个反哺”的作用等方面,各县市思路都不很开阔,在谋划新农村建设全局的工作上不仅缺少工业化的理念,而且缺乏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具体措施和促进城乡互动、内外联动的工作机制,难以保证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推进。为此,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思路,统筹规划政策、公共资源、基础设施及产业布局,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建立起科学的项目决策机制、完善的产业发展机制、多元的资金投入机制、严谨的村务监督机制和高效的社会服务机制,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推进。

1、构建科学的项目决策机制。项目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对涉及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建设项目(主要指纳入政府重点办),政府应该起主导作用,充分尊重咨询机构或行业专家的意见,确保科学决策;对具体到每个村的新农村建设小项目,则要体现群众的主体作用,改变过去实施项目由干部单方面拍板的做法,将项目实施的决策权交给群众,建什么项目、怎样建项目等完全由群众说了算。

2、构建完善的产业发展机制。发展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措施。发展产业必须树立工业化理念,将工业化理念落实到基地建设等产业建设的各个环节中去,全力推进产业化进程。要按照“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技术标准、一套扶持措施、一个牵头责任单位”的办法,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稳步推进,努力实现“一县一业或多业”和“一村一品”。产业建设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建立龙头企业、生产大户和行业协会“三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机制,依托企业拉动、大户带动、协会推动来均衡各方在市场上的利益得失,确保产业健康发展。

3、构建多元的资金投入机制。新农村建设不能只依靠国家投入,必须扩大开放,激活民间的投资热情。要积极争取国家部委、省、及对口帮扶单位更大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力度,把国家投入的资金用到培养农民的致富能力和致富技能上,用“输血”的资金增强农民的“造血”功能。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财尽其用、各记其功”的原则捆绑使用各类支农资金,发挥资金的整体效益。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推行农户“贷款证”制度,加大小额贷款的支农力度,解决新农村建设中资金不足的问题。要通过明晰产权、能人示范、政府引导、村规民约等方式激发广大农民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建立以群众投入为主体、项目投入为补助、财政投入为导向、信贷投入为基础、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形成“政府投入引导——市场效益回报——农户自觉投入”的良性循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进作风、优化投资环境,创新招商引资的工作机制和模式,不断扩大招商引资规模。

4、构建严谨的村务监督机制。入何监督村支两委班子?关键是决策程序要体现民主,村务要公开,农民要参与,建立村民监督委员会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对群众的监督也要有好的机制,关键是形成农户间相互约束、相互激励的机制。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大力推广“三卡”管理模式,将支部建立在产业链上,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采取“四权”管理新机制,即村党支部行使领导权,主要发挥牵头组织的作用;村民代表大会行使决策权,做什么不做什么,怎么做,农民该投入多少,都由农民来决策;村民委员会的执行权,农民定下的事,由村民委员会组织农民实施;村民监督委员会行使监督权,由村民选举的监督委员会专门监督村委会执行村民代表大会的决议情况。

5、构建高效的社会服务机制。农村公共事业方面,要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事业管理制度,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的责任,形成以政府为主导,政府、社会和市场多主体参与、协同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局面。人才培训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对口支援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公共事业人才培训活动。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方面,实行“两免一补”和寄宿制教育改革,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普及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改变农村各种生活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通过制定规划、组织协调、提供服务以及落实政策和技术支持等措施,倡导和支持新农村建设。

(**自治州农业局农业信息服务站***)

7.农村地区小学英语教学反思与建议探究 篇七

关键词:新农村,环境卫生,生态文明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农村地区的环境卫生状况得到极大重视,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本文通过问卷法和访谈法、文献法,深入到湖北省黄石市的美丽乡村(龙泉村、熊家境、上堰村、黄家献村),对农村地区环境卫生情况进行调查,深入了解农民生产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建设“富强湖北、创新湖北、法治湖北、文明湖北、幸福湖北”五个湖北出谋划策。

一、农村地区环卫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1. 农民生活状况有待改善

农民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污染,通过走访调查,目前农村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分为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处理问题以及燃料的使用问题,具体表现为:

(1)生活垃圾无人管理,甚至随意堆放。农民在生活中产生的垃圾比较多。村民中有88.9%的人将垃圾倒入指定区域,但固定垃圾堆却长时间无人清理;5.3%的村民甚至会随意倾倒垃圾,或焚烧填埋。

(2)生活用水质量不高,污水重复利用差且乱排放。村民的生活饮用水56%左右是自来水;40%是饮用井水。熊家境村有5户居住在河流旁的老人为了方便,饮用河水。此外,59.2%的村民反映目前饮用水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活用水浑浊度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问题也很严重,调查显示,只有15%的村民会循环使用洗菜废水。

(3)生活燃料传统,秸秆利用率低,污染大。调查显示,使用煤气的村民占调查总体87.2%;约25%的村民使用电能,仍有2.5%的村民使用薪柴。当向村民提及秸秆处理的问题时,45.8%的村民将秸秆做为季节性的辅助燃料;也有15.1%的村民将秸秆就地焚烧,污染环境。极少数村民(5户村民)将秸秆发酵制沼气,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

2. 农业生产状况有待改变

村民对化肥、农药、地膜的依赖偏重,对环境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在农药的使用过程中,仅有1/3的农药被农作物吸收,余下的直接进入土壤和空气。44.3%的村民使用无机肥料,如氮肥、磷肥、钾肥等;有1/3的村民使用有机肥料、农家肥;仅有3户村民使用生物肥料。调查显示,仅有24.4%的村民对粪便进行有效利用,集中收集作为肥料或用来制沼气。

3. 工业污染状况有待治理

生产发展中的工业污染对周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调查的四地中,上堰村以炼钢为主,张村民反映,由于冶炼排放的大量废气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空气中,每到傍晚,绝大多数村民尤其是老年人都会有胸闷的感觉,当地的水资源也非常浑浊,人畜都不敢饮用。还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一位黄老农向反映,农作物大都生长的歪歪斜斜,长不高长不壮。

二、内涵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

1. 经济制约生态环境卫生的改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较高的经济水平是新农村建设事业顺利展开的坚实的物质保障。由于农村生产条件的公共产品属性和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投入的外部性都决定了政府公共财政投入的必要性,从根本上说,农村社会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是市场失灵的表现,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制约环境卫生建设。

2. 制度体制无法为卫生事业开展提供保证

完备的制度体系是环境卫生事业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目前我国的立法体系相对简单,乡镇两级没有环境卫生监管部门,造成农村环境长期处于无人管无人问的状态,或是“运动式”清理后随即反弹复燃。此外,问题较严重的是农村用水按照制度规定并不是可以到田间地头,特别是最后500米水怎么处理,农村污水怎么处理,至今没有相关政策和措施。

3. 文化素质教育阻碍环境卫生的提高改善

文化是开展环境卫生事业的智力保障。农村环境问题的改善与农民素质的提升紧密相连,从总体上看,历史遗留因素与城乡之间差距两者的叠加,大多数村民的文化素质相对不高,村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普遍不强,村民的卫生习惯和环保意识有待培养,这是一个需要各方面长期努力的过程。

三、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的对策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主席来到进行城乡一体化试点的鄂州市长港镇峒山村。他说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不是涂脂抹粉,不要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可见,抓住问题的要害,对症下药才是上上策。

1. 内部专项治理

(1)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要想方设法提高农民收入,做好农民观念接轨工作,重点推进农民思想观念的城市化,在环境卫生维护中树立公共道德意识,充分利用“文化下乡”的契机,让农民接受文明熏陶,改变生活陋习,逐步养成良好的文明意识、环境意识和卫生意识。

(2)加强农村卫生管理,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良性循环经济,减少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增加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开展生态农业的农民予以生态补贴。

2. 外部学习,多方引进资源

(1)结合实际,借鉴其他地区经验。黄石市要结合本地实际,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洁万户”活动,促使干部、党员等一批带头人开展示范工作;开展“千村环境整治”示范,实现垃圾收集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农村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的治理;提高村干部生态意识,同时要利用大学生村官,运用他们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村干部们的实践经验和农村特有的治理方式,做到上策与下情的灵活结合。

(2)引进社会资金,鼓励企业参与投资。以铁山区熊家境为例,该村可吸引企业投资,借助创新融资方式,运用BOT模式,将农家乐、养老院、休闲山庄等机构的建设移交至企业,许给企业一定年限的经营权,到期后收回所有权由筹建者经营。另外,政府部门还应通过财税优惠和公益补偿等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卫生建设,逐步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

3. 配套奖惩制度,完善监督机制

(1)建立奖惩制度。2013年6月,湖北省为表彰先进,颁发了首届环境保护政府奖,分别给予突出集体50万元人民币的奖励,给予先进个人2万元人民币的奖励。各级乡镇政府借鉴典范,拿出“真金白银”予以奖励,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新农村环境卫生建设的积极性。

(2)规范考评方法。各地区应改变传统的对基层政府的考核评价方法,既要把环境卫生建设状况作为政绩考核的主要方面,同时更重要的是创新政绩考核办法,考核制度采用“梯式递增”的考核办法,注重过程进步的考核,定时或不定时地对卫生建设状况进行不间断持续的评比。

(3)健全法律制度。地方政府应重视环境卫生法规建设,进一步加强有关治理乡镇工业污染、土壤污染、畜禽污染、农村污水处理等方面的法规建设,建立健全环境卫生方面的法制体系,维护法律尊严,使农村环境、生态文明建设走上法制化道路。

参考文献

[1]高洪涛.鹿春芳.王蕾,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矛盾和应坚持的原则[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8,(11).

[2]胡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探析——基于辽宁的调查与分析[J].党政干部学刊,2010,(11).

[3]王倩.公共财政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J].中共成都市委学报.“三农”问题,2008,(5).

[4]治理农村环境卫生,建设“清洁家园”[N].农民日报.2009-11-13.

8.农村地区英语教学模式探究 篇八

关键词:农村地区教学模式探究

一、农村地区英语教学模式探究问题的提出

我国英语教学法历经几次变革,从第一代的语法翻译法,到后来的直接法、听说法、交际法、视听法以及现在众多的英语教学方法,都是从我国的国情、教情、学情等实际出发。而面对学生思想保守、教学条件滞后、缺少语言习得环境的农村地区,选择一种合适的教学模式就成为了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首先考虑的问题。

二、农村地区英语教学模式探究

(一)词汇教学。农村的学生受到方言的影响,再加上没有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识记单词成为英语学习过程中最困难的事情。老师在词汇教学过程中可讲解一定的发音要领、发音规律。在词形记忆方面,教会学生通过联想、归类、前缀、后缀等方法进行单词的记忆。同时老师要善于借助卡片、简笔画、多媒体游戏等手段强化单词记忆。对于词汇的运用,老师可以给出特定的语用环境,也可以让学生自主地表达。此外,也可以运用仿写、模拟等方法。

(二)课堂导入。英语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入更是艺术中的艺术。“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好的开头能够使整个课堂富有灵性,是良好师生互动的开始。老师既要具备驾驭单元。topic”的能力,又要有幽默的语言,充沛的情感,激情的身势语。可以利用介绍情况法、设问导人法、图片导人法、复习导人法、名言导人法、故事导入法、音乐导入法等导入新课。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使导入的“第一锤”,就砸在学生心灵上,起到引人人胜,出神人化的效果,激起学生无限的求知欲。

(三)阅读教学。英语阅读是教学的核心部分。阅读文章是我国学生接触并掌握外语的最主要途径。高中阶段要求学生读懂公告、说明、广告以及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文章。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种能力:理解主旨要义;理解文中具体信息;根据上下文推测生词的词义;作出简单判断和推理: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态度。

老师可采取以下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①指导性阅读。在阅读教学中,根据不同文章、不同题材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如:跳读、略读、速读、精读等。指导学生使用词典、语法书等工具书,使学生逐步获得较强的独立阅读能力。

②自主性阅读。除教材内容外,课外阅读量应达到20万字左右。老师应提供给学生尽可能多的阅读材料,涵盖人物传记、故事、记叙文、科普小品和有关社会文化、文史知识等方面。

老师所选的阅读材料要体现与教材的同步性、关联性,而且要有趣味性、时代性。比如在学习了Student's BoomA Unit8 Sports后,就可以让学生读一些有关Olympic的文章,也可以让学生拜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在29届奥运会上的开幕词;在学习了Student's Book3 Unit5 Getting the message后,就可以找一些英文广告让学生阅读。

进行阅读教学可以借助的媒介:师生问答;生生问答;纸介媒体;电脑多媒体等。

(四)写作教学。首先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基本词汇、连词成句、连句成篇的能力,最后培养学生运用高级表达的能力。在写作训练中,写作内容应具备多样性、针对性。题材包括人物传记、日记、书信、通知、图表、漫画等。每一种题材都要求学生至少写2篇。第一篇文章先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构思自由地表达,然后集中讲评学生习作的优点和缺点,并告诉学生具体题材需用的文章结构、经典旬式等,然后通过仿写完成第二篇文章来巩固。

(五)语法教学。虽然有人否定语法教学,但我认为在缺少真实的交际环境和语用环境的农村地区,传统的语法教学还是具备了存在的意义。它对教学起到了辅助、弥补的作用。凡事都要讲一定的规则,违背规则和超越规则都意味着错误。

(六)单元检测。在一单元结束后,老师应及时检测本单元学习内容。检测形式可以多样化,单项选择、句式填空、句式转化、缩写等都不失为好的方式。以重温、再现刚刚学习的知识为目的,起到巩固、强化的作用。

(七)阶段测试。在学习了一阶段之后,最好以一个月为一个周期进行全过程测试。这时要用标准化命题形式。变输入为输出,查漏补缺。

9.农村地区小学英语教学反思与建议探究 篇九

摘要:素质教育注重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强调终身教育,突出创新精神,对农村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正确解决农村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提高农村素质教育水平,促进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 素质教育 农村小学 课程改革

一、素质教育的含义与内容

素质教育就是要促进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主动的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的各方面才能和兴趣、特长的和谐统一的发展,同时包括人的道德水平和审美情操的发展,因此素质教育应该是全面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内容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它规定着素质教育的范围和程度,是素质教育活动展开的基本依据。人的素质是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三个层面构成的,因而,素质的内容也相应的包括生理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这三个方面。

二、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较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是更科学的合理的先进的教育。但是农村中小学在实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时却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和阻力。主要表现在:

(一)、教育理念匮乏、落后

沿袭传统教学,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教学中注重死知识的传授,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不平等的地位。教师片面地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减负,减少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内容。在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部分中小学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师像卸了包袱一样,不再像以前那样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生像泄了气一样,学习放松了。其次把发展学生的特长理解为素质教育的全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演化成了形式主义,放手发展学生但却不给予指导和培养,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成了学生摆脱枯燥无味的课堂学习的“自由玩耍”的天地。另外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帜来搞应试教育,仍然把升学率当成评估质量的硬指标,节假日补课有增无减,把班级分为快慢班,实验班,这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这些问题都是对素质教育的不理解,吃不透精神而引起的弊病。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以达到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教育。在农村中小学中很多教师不愿把过多的精力 投入到素质教育中去,原因是要应付每学期的竞赛考试,升学率。这与个人荣誉,职称的评定有直接的关系。这不仅仅是教师们的过错,也是教育体制不够完善所造成的素质教育下的日趋强化的应试教育的局面。

(二)、教育资源配置失衡

经济发展水平是实现教育供给的决定性因素。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是我国城乡之间教育供求失衡的重要原因。它直接导致了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而且教育政策的制定往往是以城市教育的发展为基点,教育投资向城市一边倒。而广大的农村遭到有意或无意的忽视,这样使本来有限的教学资源分配得不合理,导致教学资源配置严重失衡。

(1)、教育经费及教学设施

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短缺。税费改革前,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各种教育集资几乎能占到整个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45﹪。但改革后逐步取消了这两项资金,这使本来就不宽裕的农村中小学面临很大的经费困难。为此,2005年1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通知》,以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但由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长期积弱积贫,有限的经费不能立竽见影。在资金分配上,县财政是以中心学校为单位进行支出预算。下发后归中心学校管理。历史遗留债务,危房的改造等使有限的资金能用于隶属学校的也已不多。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获得的教育经费能投入到学校设施和教学设备上的也不多。大多用于日常教学工作中去。绝大部分中小学校没有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实验室等。甚至有些学校连个像样的操场都没有,体育课形同虚设。农村中小学校设有微机室电教室的也是凤毛麟角。

(2)、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从教师来源来看,有的是民办教师转正的,有的是“学历合同”转正的,有的是向社会招收的;从学历层次来看,第一学历合格率低;从年龄结构上看,老教师和年轻教师居多;从职称结构看,高中级职称的少,绝大部分是初级的;从学科结构上看,音体美和农技教师缺乏。(2)、教学科研水平偏低。对新课程改革感到“水土不服”。加之受农村文化的内在影响,经验主义文化模式占主导地位,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对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文化冲突普遍感到不适应。(3)、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由于城乡学校差距悬殊,农村教师受利益驱动,工作不安心,千方百计想调入城镇学校。城镇教育又发展迅速,亟需调配师资,于是通过招考等方式从农村学校挖走了大批优秀的教师。农村教师队伍呈现出不稳定的态势。

(3)、课程资源单一

目前农村与城市一样执行国家统一的课程方案,使用单一的课程标准,出现“校校同课程,生生同课本”的局面。农村学校教学内容单一化,其实施的目标也是唯一的,即参 加中考或高考,仅仅追求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加之农村受条件的限制,很少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开发校本课程,很少使用乡土教材,致使农村课程设置单一,严重脱离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课程与教学跟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适应。

(三)、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

一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了显示政绩,搞形象工程,过分重视“示范性学校”,“重点学校”的建设和管理,而把农村学校当成“弃儿”,疏于管理。加之一些学校领导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管理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相当部分校长和教导主任就如何进行教学管理心中无底,无章可循。有些学校或沿袭已制订的制度,学校教学工作缺乏激励机制,目标管理不明确,跟现代教学管理理念很不适应。有些学校领导不思进取,学校干脆不设什么管理制度,农村学校教学管理非常松散。学校没有引进竞争机制,工作既无动力又无压力,教师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倦怠情绪。平时教学只重数量而不重质量,作业批改的越多,越能得高分。教案写的越详细越能证明工作积极性高,检查者却不看看教师的教案是怎么写成的。多年来写一次教案却能从容应付许多年,今年抄去年的,明年抄今年的。现在网上教案多如牛毛,教师为了“钻研教材”也都在网上“认真备课”了。

(四)、课程改革流于形式

学习应该使学生发展能力,善于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通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学习,旨在使学生形成对生活的适应力,培养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目前我国农村教育沿袭传统教学,课程改革只是口头上的旗号,依然是重视应试,忽视学生的能力发展;重一刀切,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好学生是学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通过给学生搭建平台,创设情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而在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学中教师却不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让学生学习的。依旧把讲授作为重点和中心。一个班级有四五十个孩子,教师讲授使一部分学生能够听懂,或者没有问题便认为这一节课是授课成功了。殊不知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本不知道教师讲的是什么,或者有问题,或者有其它的想法思考等都被教师扼杀在摇篮中了。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学生不善于解决问题,创新能力更别提能够得到培养。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是决不会放心这样做的。会认为学生把课堂搞乱,教学任务完不成。教师引导学生也只是很短暂的一个环节,学生智慧的火花不可能在与教师的交流目光中一瞬间爆发。教师认为如果不给学生设计好一堂课的“框架”,让学生在里面去“填实”,那么这节课就是失败的。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讲到哪里学生要跟到哪里,这样才行,才能说学生们很听话,很配合教师。听课的也会评上个“好”字,一堂课下来,教学目标完成的好,学生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活跃„这些实际上都是做出来让别人看的。实质是把学生当木偶来演戏。新课程也可以为学生们做个“框架”,但这个框架可不是像电影的剧本一样,它不是个死的而是个活的。也可以让学生们去“填”,但这个填法却完全不同,学生们填,主动权就交给了学生,教师是在一 边做欣赏者和点评者的。把舞台还给他们,不用你教,他们会跳更好看的舞蹈。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现,新课程改革才能在农村基础教育中生根发芽。

三、解决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建议

(一)、转变观念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领导班子干部要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转变哪些观念呢?就是做好三个转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由只重智育向“五育”并重全面发展转轨,由单一的升学型办学向综合型办学转轨。作为即将成为教育工作者的我认为应该在以下几方面来转变观念:

1、更新学生观: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确立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理解信任尊重爱护学生。认识到学生的独创性,鼓励学生发挥特长,发展个性。

2、更新教师观: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是学生的诊断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学生生活与心理的辅导者,是评价者和激励者,是学生的管理者,是教育共同体的协调员,同时教师又是一个研究者,是一个不断进取的人。

3、更新教学观:教学方式由以讲为主转向合作探究为主,教学内容由封闭转向开放,教学组织形式由单一时空转向灵活时空,教学手段由黑板粉笔转向多样化综合,教学评价由重结果评价转向多元评价。

(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要积极地为农村教师创造条件,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鼓励农村教师参加在职或脱产进修,提高学历层次,提升教学水平。精心组织农村教师进行全面的新课程理论培训,使他们能够认真理解,理会和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解读。精心组织农村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提高信息技术素养。让农村教师定期分批到城镇学校“拜师学艺”,由专家引领,促进专业成长。

(三)、加强农村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书育人水平

农村教师在师德方面要不断的学习和总结,不断的约束自我,提升自我。教育主管部门可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加强对教师师德的考评,坚持师德考核与业务考核并重,建立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家长评教师,学生评教师相结合的考评机制。重点考核教师教书育人的实绩和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和育人效果等。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职务聘任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新课程强调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课程不只是官方文本,教学不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成为课程知识的建构与开发的过程。这样,课程与教学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教学真正成为师生追求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以改变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爱护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大力开展探究性教学。

2、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因此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倡导合作学习,并因此建立起新的“学习共同体”。把教学定位为交往,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教学关系,不仅在理论上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以及“特殊认识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增强师生之间多维互动。互动可能缩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个人与全体学生的互动,教师个人与学生个人的互动,教师个人与小组学生的互动等。不同类型的互动也是不同文化在不同水平上的交往,促成的是文化间的交融与整合。在这种文化交融与整合中,学生既有机会学习成人的价值和态度,为进入成人世界打下基础,同是也使自己的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4、注重学习方式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学习。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保障,教学生学会学习是学习连续性发展的重要支撑。新课程标准为适应终身学习时代的要求,积极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因为学生的认识活动是学生独立完成的。教法不能代替学法,今天所学的知识不一定就是未来所实用的。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才能终身受用。从某种角度讲,“教学生会学”比“教学生学会”意义更为深远。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优化学习方式,教学中要刻意引导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性,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选择,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并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教师要善于关注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善于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课堂中,倡导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培养质疑的习惯。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讲座,留给学生自我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和指导他们主动地、独立地钻研问题,并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讲座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教师要有意识地实施教会学生会学为目的的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阅读、学会观察与思考、学会发现与归纳,并能通过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创新问题,提高获取新知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活力与灵气。

四、结论

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 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的子弟变成书呆子。”这说明我国农村教育缺少三农性。当前,三农问题成为我国突出的问题,党和国家花很大的力气去解决也成效不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农村教育没有提供积极的智力支撑也是重要的原因。三农问题的解决首先必须要有解决的人才,而人才必须靠教育。教育内容是农村教育的根本,是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的关键。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要依靠农村教育培养。农村教育的内容要为三农服务,就必须改革过去农村教育内容中脱离农村实际,脱离农业需求,脱离农民需要的内容,使农村教育为农村的发展和振兴做贡献。

另外农村教育的改革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关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而新型农民需要通过农村教育的发展来培养。从目前农村教育的现状来看,其改革和发展又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只有在全社会的重视下,通过持续的投入和长期不懈的努力,才有可能实现。

教育要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能够促使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统一。农村教育是为三农问题服务,是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且任务艰巨。农村新课程的改革要寻找一条适合农村现状的道路,着眼于学生,着力于农村。倾我们的力量来共同关注农村教育,关注农村的发展和建设,做好做大做强农村教育。参考文献:

上一篇:阅读教学疑难问题分析下一篇: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