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教学反思

2024-10-10

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教学反思(精选20篇)

1.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教学反思 篇一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反思

本册要求学生在仔细观察课本图画或教学挂图的基础上,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了解读书做笔记的意义和作用,初步掌握读书做笔记的方法,逐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和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读书做笔记。我先和孩子们交流了读书做笔记的好处,有的说能提高写作水平,有的说能提供写作的机会,能将记忆长期保留,积累珍贵的见闻或资料,等等。我给他们介绍了名人坚持读书做笔记的事迹,并告诉他们,我们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了,今后的道路还很长,如果养成读书做笔记的习惯,对于今后的成长是大有帮助的。就像老师坚持天天备课、写反思一样,长期坚持,你会发现做笔记这件事会变得越来越轻松了。

事实上,我们五(X)班的孩子在两年前就已经养成了读书写批注的.良好习惯,而且有一部分孩子,能写出大段的感想。但是语文学习的名目是很多的,由于语文时间的缺失,能坚持每天都读书写笔记的孩子是很少的。

随时使用工具书。首先我和孩子们一起交流了身边有哪些工具书,这些工具书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一交流,我才发现,农村孩子身边的工具书是少之又少的,基本上就添了新华字典,个别的也就多了成语词典。我给孩子们介绍了《汉语拼音词汇》、《学生辞海》等平时经常能用到的工具书,发动他们利用双休时间去新华书店走走看看,见识一下各种工具书。农村教学资源的缺乏导致学生的接触面狭窄,这学期,我一定要多利用多媒体,来让这些孩子多接触新鲜事物,多增长知识。

2.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教学反思 篇二

一、注重情境创设, 激发自改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首先必须先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这可以先通过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讲述古代著名文学家修改文章的故事, 从而为学生树立榜样, 激发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如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写《泊船瓜洲》这首诗时, 反复推敲这首诗的“诗眼”——“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过程:从“过”到“满”到“入”等字, 最后才提练出“绿”字。引导学生领会出诗人的“绿”字的妙用:它不仅形象地描绘出江南无限秀丽多姿的春色, 而且还突出了它与春风的关系。如唐代诗人贾岛在作《题李凝幽居》这首诗时, 对其中的两句诗“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的反复斟酌酝酿, 最后才确定为“敲”字。通过这些事例让学生懂得好文章写完后都要经过反复修改, 才能使文章臻于完美。在学生领会到作文修改的重要性后, 在作文评改时, 我经常我从学生的习作中挑选一些比较典型的病句, 让学生通过自己反复修改或同桌讨论比较, 学习锤炼词语, 从中体验修改作文的乐趣。对一些修改得比较好的学生, 还把他们的修改成果粘贴于班级的学习园地, 并给予一定的表扬和鼓励, 让学生尝试成功的滋味, 诱发学生自改的兴趣。

二、注重提供机会, 发展自改能力

要切实发展学生的自改能力, 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创设各种学生参与自改作文的机会。如平时我把学生完成的作文本, 都放在教室的图书角, 学生可以利用下课的时间, 早读的时间, 进行批改。或者是让学生带回家与父母一起批改, 再和同学交流。同时, 把作文放在教室, 学生可以随时看到教师对同学们的作文修改, 这样, 也可以让学生学习老师的修改方法。在学生习作完成之后, 我总是先总体浏览一遍, 把学生作文分出等级差别。接着把学生分成小组, 四人或六人为一组, 把好、中差不同水平的学生组成互补型小组, 指导他们针对不同等级的作文在讨论中互相修改, 有争议的地方再请教师帮助修改。学生参照自己的作文, 提出看法, 集思广益。这时的每个学生既是作者, 又是听者;既是行为互动, 又是思念互动;既有知识的交流, 又有情感的交流与合作。有对写作成功者的赞许, 有对还需力者的帮助……学生在讨论中、在赏析中、在合作中取长补短。这们的作文批改方式往往会激发灵感的顿悟, 而且修改后的作文文质兼美, 学生从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激起了他们作文后多修改的内驱力, 变写作后的“要我修改”为“我要修改”。

三、注重改法渗透, 培养自改能力

教师批改学生作文, 不能单纯地评判正误与优劣, 而应巧妙地借助各种切实有效的批改方法,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会学生批改作文, 切忌不能操之过及, 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传授给学生自改作文的方法和要领。在学生习作完后, 教师不要急于为他们批改, 可将刚才学生作文中的错误和不妥之处, 通过口头提示或用书面符号标出,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他们在教师的提示下反复诵读自己的语言, 在读中学生便会发现自己作文中的疏漏之处, 主动修改。尔后, 再和学生共读这些作文, 遇到需要修改的地方就停住, 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 如:“这儿的意思说清楚了没有?”“这个词用得是否恰当?”等, 和学生共同探讨。“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老师在学生习作的关键处、疑难处, 导在无形与有形之间。“哪个地方应该调整, 哪个地方应着力渲染, 哪个地方应作补充说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修改的方法, 提高了自改作文的能力。接着对照提纲, 立足中心, 总体浏览, 看看自己的作文无论是从选材到组材, 还是标题的拟定是否妥当。如有可能, 我还经常让学生把修改后的作文念给别人听, 听者往往会容易发现问题。这正所谓的“旁观者清, 当局者迷”, 使写者“茅塞顿开”。最后我对修改后的交上来的作文, 通过批语或修改进一步指出问题, 要求学生再读再改, 如此周而复始, 一篇佳作往往就这样产生。

四、注重强化训练, 形成自改习惯

3.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教学反思 篇三

1 激发兴趣

一般来讲,小学生写完作文后都不愿意修改。他们认为写文章是自己的事,改文章是老师的事。想让他们学会改自己的文章,要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我结合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的写作实例,告诉学生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来激起他们改文章的兴趣。如古代诗人贾岛的“夜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诗句中“推”换成“敲”的故事;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诗句中的“绿”也是经过多次修改才如此传神。又如我国现代文学家鲁迅先生一生写了几百万字的著作,可是,他的作品很少有“一挥而就”,写完后都经过反复斟酌、修改。其次,依靠学生对老师信任,以教师自身魅力来影响学生。每次习作我坚持和学生一起写,把自己的习作放在教室的电脑文档里,和学生一起修改,让学生发现不足,唤起他们修改习作的欲望。其三,建立文章“病院”专栏,鼓励学生试着去“医治”。学生和教师一起交流修改的建议、看法,形成一种和谐、互动的修改习作氛围,燃起他们修改习作的热情。

2 传授方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掌握修改文章的方法,才能知道如何下手修改自己的作文。

让学生明白改什么。指导学生轻声把自己的文章读两遍,先看文章的内容和要表达的主题是否一致,前后内容是否照应,再看段与段之间过度是否自然,然后看字词运用是否准确,句子表述是否完整、明白,有没有重复、啰嗦的,最后看标点符号运用是否准确。

让学生知道怎样修改。第一步,讲清楚修改符号的用法后,进行分项训练。有时训练修改内容不符合题意的文章。如《家乡美》这篇文章,有学生写到:“家乡小河的水清澈见底,就是河面上漂浮着一些垃圾”。让学生知道河面上的垃圾影响了家乡美,这就是不符合题意的内容,应该修改。有时训练修改用词不准确的句、段。如《大扫除》这篇文章,有学生写到:“我的任务是擦墙裙。我先弄点水……”老师把水桶放到他面前,让他演示弄水的动作,他马上把“弄”改成了“提”。有时训练使用不准确的标点符号。如《家乡美》这篇文章有学生写到:“我爱我的家乡。”老师让学生分别读带有感叹号和带有句号的句子,比较两句话感情的不同,学生马上把句号改成感叹号……第二步,老师出示修改范例,让学生模仿着练习修改。如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中,写藤野先生上课时的神态时,原稿是这样写的“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向先生介绍自己道……”。修改后“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缓慢而有顿挫的语调向先生介绍自己道……”。这样修改使藤野先生的音容、语态更显逼真,使人感到他的和悦。再如杨朔散文《雪浪花》中写浪花的句子。原稿是这样写的:“你瞧,那茫茫无边的大海上,波浪滔滔,前呼后拥,撞到礁石上,唰地卷起两丈多高的浪花。”修改后“你瞧,那茫茫无边的大海上,波浪滔滔,一浪高似一浪撞到礁石上,唰地卷起几丈高的雪浪花。”“前呼后拥”缺乏气势,换成“一浪高似一浪”就在人们 面前形象地展示了海浪的雄奇壮观。“两丈高”是实指,显不出浪花的气魄,改成“几丈高”稍做夸张,“浪花”前再加上“雪”就赋予浪花以形象、色彩,显得十分壮丽。第三步,自主训练。文章写好后,先静心读,凝思、斟酌,从整体入手,看文章的结构是否合理、完整,材料的安排有没有顺序,再按分类训练的项目逐一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修改。然后反复读,仔细推敲,看在描述的过程中,是否运用语言这个工具,把自己对人,对事的感受充分表达出来。同一个内容,能不能换上具有时代气息的说法或运用修辞手法进行提高性的修饰、润色去打动读者。文章并非一遍就能修改成功,如果时间允许可以放一放,过一段时间再拿出来读更能发现不足的地方,再进行修改效果更好。学生通过对修改范例的品评,模仿着对自己习作的修改,从自己的作文原稿和修改稿的比较中,认识修改前和修改后自己习作的差异,感受到自改后的效果。通过反复的训练,让学生明白了为什么修改,怎样修改,从中体会到好文章是在反复修改中得来的,从而形成“文章不厌百回改”的思维定势。

3 培养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所谓能力,不是一会儿从无到有的,只有历练到习惯,才能有这种能力。”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当学生认识到修改作文的重要性并掌握作文自改的方法后,让学生反复练习,坚持不懈。为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老师可采取多种形式。如开展“我为我师”活动,把自己当做老师,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评价。开展“今天我是小老师”的活动,以老师的身份批改同学的习作,改后写下评语,文章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存在问题,应该怎么改,再利用小老师的权利给同学的习作评出“优秀”、“良好”。开展“互动互改”活动,四人为一组,先逐一轮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提出修改意见,通过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每次活动结束后,老师要进行总结、奖励,让学生产生成功感,让学生自改作文的 能力在这种宽松、愉快、有序中提升。

4.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教学反思 篇四

习惯关乎人的一生,教师必须做“有心人”,无微不至地全面关爱学生,大处着眼,从对人格塑造和终身发展的影响考虑,一切为了塑造未来的有用之材。

习惯培养是具体、微观的,教师必须从小处着手,从日常看上去不起眼的细枝末节抓起。

如:小学生具有向师性、模仿性特点,教师必须发挥示范作用,注意言传身教。学生耳儒目染,由此而产生的内驱力,对其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形成,其作用不可估量。又如:指导学生写字必须抓住“关键点”。一年级学生手小力小,写字时往往握笔处离笔尖太近,结果因要看清笔尖的运行而导致眼睛距离本子太近。因此,保证“一寸”到位是“三个一”中的关键。教师若在这些细微的地方引起重视,严格训练,学生正确的读写姿势的形成定会指日可待。

其次,习惯培养具有长期性,必须坚持“反复抓,抓反复”。“思之自得者真,习之纯熟者妙。”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绝非一日之功,需要反复进行训练。学生的领悟能力有高有低,技能掌握的速度有快有慢。比如怎么握笔、簿本摆放的角度、眼睛和簿本的距离等等。老师交待、讲解、示范、纠正好多遍,有的学生可能还会记不住,这就需要老师不急不躁、因人而异、耐心细致地进行指导。学生的学习习惯有时也会出现“反复”。

如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写字姿势正确了,可是过一段时间可能又会走样,这就需要抓“反复”,进行再纠正。所以,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激而就的,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反复抓,抓反复,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稍有懈怠,便会走样;经常中断,就会前功尽弃。

第三,习惯培养具有随机性,必须注意“家庭与学校,拧成一股绳”。“新大纲”指出:要‘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语文学习习惯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养成教育的随机性尤其需要学校与家庭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学校老师的指导训练固然重要,家长的.督促检查更是必不可少。就拿写字来说,学校与家庭就要齐心合力引导学生养成“提笔即是练字时”的习惯“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写字,只要一提起笔来,就要一笔一画、认认真真地写,力求做到笔画清晰、间架合适、行款整齐。可见,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必须随时随地、全方位地予以重视,家庭与学校必须齐抓共管。就本册教材的“习惯篇”而言,我们的教学该注意什么呢?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白养成正确的读写姿势的重要性:课文读错了可以重读,字写错了可以重写,而不良的读写姿势一旦定型就较难改变;读写姿势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能否读好书、写好字,更重要的是关系到骨骼是否正常发育,视力能否保持正常等等,对自己一生能一否健康成长关系重大。

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好坏与学习效果的好坏有很大的关系,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将起着重要作用。小学一年级是培养学生各种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还直接影响其性格、能力。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结合教学实际,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一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

一、 认真倾听的习惯

只有培养学生上课认真倾听的习惯,才能使学生与老师教好的配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小学生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有意注意保持时间短。

二、 阅读课本的习惯

让学生会看书,从书上间接获取新知,这不仅仅是一个学习习惯的培养问题,同时也是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5.浅谈培养学生自改作文能力 篇五

[作者]  陈德兰

[内容]

(江西南昌市邮电子弟学校  陈德兰)

教了二十三年的小学语文,二十三年来有十八年在高段进行教学。在小学作文教学上,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尤其是在学生自改作文能力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叶圣陶说得好:“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作文学生作文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的地位。能不能把古老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生受用的。”叶先生的话,击中传统作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着的问题,阐明培养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重要性,并指出了培养的方向。

为了改变古老的传统,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我在读写结合试验中作过几轮的试验和研究,效果较好,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在自改作文中发挥了很大的主动性,提高了写作的责任感,克服了只完成任务,马虎了事的不良现象。如前一轮试验班(3-5年级,87-89届年级毕业班)。当时,是由两个班合并,人数为五十多个,老师经常钻在批改作文中,而且学生只看评分、评语。修改错别字,也要老师再三强调,看到这种情况,我着手进行了学生自批自改作文的尝试。该班第二学期时市教研室的领导来我校检查工作,重点检查了五年级,我正在进行学生作文自改的尝试,市教研室的领导们对这种教学方法的改革,给予了较高评价,我也进行了调查,情况是:全班学生都养成了写好作文稿子之后查一查,改一改的习惯;大部分学生养成作文后跟他人交流,再修改,最后缮写。拿到作文本子后看老师给自己的批语,并互相交流,按照老师给自己的批语进行修改。绝大多数学生能主动借鉴有关范文,有的甚至几易其稿。

第二、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普遍提高,不但促进了同学们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上举的88

届五年级学生普遍能从下面四个方面去思考,去鉴别,去发现问题,去修改文章:

(1)文章与中心是否一致;

(2)文章结构是否完整;主次是否分明,详略是否恰当,前后是否呼应;

(3)用词造句是否恰当;

(4)作文格式、书写、标点是否正确。

第三、培养学生作文自改能力,可以使老师从习作堆里解放出来。作文教学中,重点指导写,作文后引导学生自改。使作文教学出现一个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主动作文的生动局面。

那么,我是怎样改变“古老的传统”,引导和指导学生自改作文,培养他们自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的呢?

一、根据班上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自改的兴趣。

我在接受第二轮试验班(3-5年级,89-91届五年级毕业班)时,我发现学生的智力、水平、素质不如上一轮的学生,开始往往会碰到学生不肯改,不会改的问题。老师把作文本发下去,要求学生自改,收起来却是原封不动;开展作文集体互评互改活动,也冷冷清清。究其原因,表现在:一是学生依赖着教师改;二是不会改。三是害怕改……,但是,老师要看到,小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极强,如果这一特点一旦发挥出来,就能变成奋发求知的.上进心。我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兴趣。我的做法是:

1.抓好坏典型进行讲评。

我给学生讲许多名著都是作家反复修改得来的,如马克思的一本《资本论》就修改了四十条。并要求学生以这些作家和革命家的“一丝不苟的精神来鼓励自己”,与此同时,我挑选了两篇学生的作文(第二轮试验班3-5年级),一篇是林伟同学的《我的家乡变了》,此文获南昌市三等奖,这是他经过反复观察、修改得来的。另一篇是程度较差的同学写的,题目是《记一次游览活动》,文章写得空洞,问题不少,经过教师的指点,自己批改,四人小组评议,此文内容得到了充实,修改了不少问题,也是一篇好作品。教师在课堂上讲评他们修改前后的习作,讲他们奋发向上的事例,激发学生“他们能做到,我也能做到”的信心。

2.采取各种办法激发学生自改的兴趣。

第三轮五年级试验班是我从一年级带上来的,同学们技能水平、素质比第二轮试验班同学强,而不如第一轮试验班同学,但学生的兴致高。我在班上成立了8个自改作文小组,有组长,方法是:一、自己改,默读,修改文章内容和结构。二、分四人小组改,自己轻声读,考虑用词造句是否恰当,互相讲评,组长负责写评语。三、四人小组评改后,自己又反复有感情朗读,全面检查组里的批改是否正确。结合课文教学,我在班上开展了品评好的和差的作文的活动,在活动中,以好带差,以点带面,看谁作文进步快,评谁作文修改勤。由于上述活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所以学生在愉快的写作环境中学习作文,学习改文,无论是好生或差生都感到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压力和负担。

二、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和指导学生自改作文。

我的作文教学是紧密结合阅读教学进行的,学生习作的指导和讲评,也常常有计划地结合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我的作法是:

第一、在讲读中进行修改。教师把学生作文中的毛病带进讲读课,让大家来评议。在讲读老舍的作品――《养花》一文时,我进行了一次试验,让学生仿照此文命题,写作,由养花改为某种动物,把学生的水平分上、中、下三等去写,并要求学生打破旧框框,以《养花》一文为例,全文以写事来说明为什么要养这种动物,写完后,我又针对性地选了好、中、差几个同学朗读自己的习作,大家讲评。经过反复评议,大家一致认为:水平好的同学写具体了一件事,但不生动;中等的同学,写清了一件事,但不具体、生动;差点的同学既没写具体,又没写生动一件事。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精读《养花》一文中的片段――养花劳动带来的乐趣。启发学生,老舍在写到这一段是通过人物的什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一问,学生就悟到了:是通过人物一系列动作和感受表达爱养花的情趣,我马上组织学生进行评议,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习作的实际,提出修改意见,结果通过评、议、改,三类同学的作文都写得较好。

第二、抓自改同互改相结合。不论是好生还是差生,他们的作文程度虽然有高低,但是,他们对自己的习作,往往总是自以为把最好的写进去了,自己发现不了问题,修改不了。但对于别人的问题就

较敏感了,不仅好生会发现,差生也会发现。培养学生自改作文能力就要从易到难,从教师挑选的,有代表性的,错误较典型的文章,然后,按四人小组,让学生根据写作要求,展开互评,每人观阅其余的三篇,并写上修改的意见,后互相交流启发。对某些问题见解不一的可以争论,最后由本人修改自己的习作,取长补短。在学生有了互评能力的基础上,教师着力于引导学生自评自改。先评讲好的习作或较差的典型习作,让学生以别的同学作文的优点和缺点为镜子,对照自己的习作,分析和找出自己习作的长处和短处,再进行修改,这样抓自改和互评相结合的指导,学生自改能力的训练就易上路,学生自改的积极性得到发挥,自改能力也能不断提高。更令人欣慰的是:同学们不但尝到了自改作文的甜头,而且更爱写作文了。

通过十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是提高学生写作和阅读分析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6.反思高中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 篇六

沈明姣

高一的孩子刚刚从初中升上高中,有多种原因导致他们存在许多不良的学习习惯。比如说,喜欢做题应试;喜欢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喜欢听到老师说:“这个是重点,你们要动笔了!”“这个是经常考到的,你们要注意了”„„之类的课堂用语。另一方面,由于经历了中考,初入高中的学生免不了有多少的松散情绪。他们觉得:才高一,时间还早着呢,先不急。如果高一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高二就很难纠正,特别是再换一个新的老师,我就是一名这样的新老师。

各种各样的因素,决定了学生并不好教。在我初接班之时,学生根本没办法配合老师进行正常的课堂教学。学生不仅不爱听课,也不愿意交作业,而且还不开口说英语,在speaking课型中,他们根本不能很好地配合老师,甚至是一个主动举手的学生都没有。至于课堂笔记方面,是很少见的,除非老师说:“同学们,这是很重要的,请你们记笔记!” 问及为什么不做笔记的时候,学生很多都说,“去年做了那么多笔记,从来没有背也没有时间看,还不如不记。”除此之外,学生懒于动手,动脑。老师布置了课前预习情况下,只有50%的学生会完成预习作业,普遍学生都认为预习是浪费时间,因为预习时他们都不知道看什么,不知怎么预习,甚至是只有查字典的份。所以他们错误的认为预习是徒劳无功甚至可以说是浪费时间的工作。至于课后复习的学生,那也是一样少得可怜,大部分是完全不会回顾当天的功课。他们还没有认识到高中英语课堂的大容量,语言输入与输出的关系。因此,他们认为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都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表现,取而代之,学生更倾向于做练习题。经过初三的应试训练,学生都已经成为“做题高手”,经常向老师提出要求,要求老师讲题。他们不知道要预习,复习以及整理课堂笔记。学生当中,下课会有计划地整理笔记,复习笔记的只有很少的人,基本不会重新复习课堂笔记。甚至有的学生承认自己就连在考试前都不会复习笔记,而是在考试前疯狂地浏览老师课上讲评过的试卷。早上读书除了老师说要读什么他就读什么,其他的就不知道如何安排,或者有的学生一早上就翻开单词表看过去,问他们背了多少单词,摇头说没有背下来。

以上的这些现象都表明,高中学生的英语学习习惯有待进一步地培养和塑造。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不应该一味地指责学生的各种陋习,更不应该用一些语气较重的言语来攻击学生;相反,老师这时候的作用显得异常地重要:老师应该鼓励、引导各个层次的学生,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外语主动学习的理论告诉我们:外语教学过程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树立学生是外语学习主人翁的观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耳听、眼看、动脑、动手的学习活动,培养自辨、自治、自理、自学能力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发展智力、情意,从而达到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和个性全面发展的目的。我们所面临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行成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实施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化。针对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我采取的以下的一些步骤:

一、树立信心,激发兴趣

这一步骤对于整个高中学生都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哪个年级的学生,老师的鼓励对他们来说都显得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某些同学已经淡漠了的兴趣,从而使得学生在英语的学习上投入更多。进而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达到此目的,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做文章:

1、由浅入深,鼓士气

鼓士气面对学生普遍缺乏自信心,不敢交际的实际情况,我在认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采取了单元突破、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英语交际教学法。例如我们每单元有warming up, 一般是图片,看上去很简单,但是真正让学生开口说就难了,他们不说或者只说看到什么了,水平还停留在初中的基础上,我就尽量用多媒体,找一些学生感兴趣且与课本有关的图片,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大胆的说,让他们有话说。有时让他们分组讨论,再发言。有的学生不习惯说,而是习惯写,我严格要求不让写,只准说。上完听说后再布置让他们写一些与上课有关的东西。这样他们既说了也满足了他们写的要求。效果还不错,慢慢的他们开始主动说了,早上读书的声音也大了很多。

2、稳定思想,抓素质

高一,高二时期,学生还处于思维活跃时期,我们必须在思想上、素质上再下功夫。下手处仍是课堂,利用课堂把素质教育贯穿其间,同时达到让同学们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警醒自己的目的。例如讲Unit 11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一课课后听力时,课文讲述的是作者杨利伟飞行经历,他作为宇航员的要求,要学习哪些东西,特别是他的数学好,但英语不好,他自己请妻子帮忙练习,这种好学精神值得他们学习。同时在他的训练中,引擎两次停了,他在危急得关头,表现出冷静,勇敢,有主见的英雄本色,最后克服险境。在教授这一课的时候我注意引导同学,请他们思考、总结主人翁的品质特征。让他们从中体会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通过自我教育,提高了自我,对学生今后的人生的道路、心理素质、生活态度起到了陶冶和积极的导向作用。

二、确立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

“培养一个独立的学习者”,应该是我们教师心中最理想的境界。因此,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独有的学习习惯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在教学中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学习者的“选择”和学习者的“责任”,并尝试多种渠道,抓住各种时机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训练。

1、训练学生“确立学习目标”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只有目标明确,学习者才能下功夫,乐此不疲地学习。而我们当前的现状,如果将学生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接受的不仅仅是英语这一门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都存在以下问题:①我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从不制定自己的英语学习计划;②制订计划也实行不了,因为我每天都要忙各科老师布置的作业,很少有自由支配的时间;③我根本不知道如何规划自己的英语学习时间。从这几点我们可以推断出,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完全由老师来决定,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都难以充分发挥。

2、制订“学习计划”。

每个班的每个学生都是有自己个性的,从而各人的计划都不一样,因此每人都有必要制定一份符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开学来这就是一件重要的事,好的开始就成功了一半。我摸索着发现有其中的乐趣,学生再也不是无所事事,而是除了

老师的布置外还有自己的安排,如早上应该读什么,自习应该做那些作业他们都自己安排好,而不是东摸摸,西看看,时间就一下晃过去了。

三、培养习惯,软硬兼施

1、耐心引导学生,帮助后进生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英语是一个大大的难题,他们不是生活在城市,用英语的机会不多不说,就连见到用英语的机会也很少,他们总认为英语学习没有用,而且很难学,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是不太现实的事情。老师的角色显得尤其重要,老师的主要角色是要鼓励学生,从教师转变为学生的朋友。对于大部分学生,他们更愿意老师哄着他们学习。而不愿意听到老师的批评声,对于十六七岁的他们,已经知道要面子了。

因此,在这个阶段,我对他们的引导是个别叫到辅导室,通过各种鼓励话语和奖励方式,引导他们要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以及笔记回顾。这些时候,学生往往是因为老师无法检测而有时不按要求完成作业,所以在每节课的导入部分,我都通过幽默,提问或者是听写的方式检测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

2、“狠心”管理叛逆生

对于一些后进生,我的策略除了给与关心,支持和鼓励意外,还需要不时地对他们采取一些“强硬的手段”,比如说,在上课的时候,不时地提醒学生,“这些语言点是很重要的,你必须要记笔记。”“把作业收上来,我要改,就站在教室里收,突袭几次后就知道放假布置的作业要认真做。”„„ 如此这些,不停地要求学生要做笔记,认真完成作业。学生不得不认真的记课堂笔记,完成每天的作业,从而迫使他们养成习惯。

开始的时候,学生很不解,不知道为什么老师要在记笔记,和作业问题上下如此的功夫,也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在没有养成习惯前,老师为什么会为了他们的习惯而对他们“吹毛求疵”,但是因为老师对他们可是软硬兼施,他们不愿意也得好好记笔记,做作业。所以经过两个月的经常性突击检查,学生也开始渐渐觉这些是很自然的事情。两个月下来,学生的笔记本记了小半本,作业也按时完成了。

四、培养自学,学会创新

1、培养学生养成自学的好习惯

在获得英语单词拼写、读的能力后, 应鼓励学生积极地自学,养成自学的好习惯。因为学生从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对于英语学习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更多的知识来源于自学。在阅读中,学生不但能学到许多各方面的知识, 而且还能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 同时也是一种记忆单词的好方法。学生总是依赖老师教是不行的,老师应教给学生学法,让他们养成自学习惯是很重要的, 正如人们所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或许你会觉得学英语水到渠成。

自学包括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堂作业与家庭作业等环节。

课前预习应该是既为新课作好准备,又要初步掌握新课的词汇、句型、课文。预习时,要把新课作为检查过去已学知识的一面镜子,并力求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把新的单词,重要的短语和句子用笔把它们划下来。这样的预习才会取得明显的效果。在课后复习中,面对已学教材应尽力回顾老师讲课的情景,要回顾老师的表情、板书、语言乃至老师的教法。养成这样的复习习惯,对学习英语大有意

义。课堂作业时,应充分利用课堂所学知识自我解答疑难,更应立即回顾课堂情景,以提高自我反馈的效果。家庭作业应在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同时要把家庭作业作为检查课堂学习的标尺。要善于养成把家庭作业与课堂所学知识紧密而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习惯。自学过程中遇到问题要及时查工具书,如:《高考必备》《英汉小字典》《双解字典》《语法书》等,有自己查阅参考资料加以解决的习惯,这样日积月累,词汇就会丰富起来,大大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在反复思索之后,又查不到的再去请教老师或同学,轻意问他人或畏惧难题就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探求学法,创新学习

“教给学法”是优良教育的重要原则;“探求学法”应该是优化学习的重要标尺。作为学生来说,应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观察、思考老师的教学方法。课堂上不仅要知道老师讲了什么,而且还应了解老师是怎样讲的。一堂课下来自己的最深印象是什么?通过对老师讲课方法的思考,将会对自己怎样进行学习得到深刻的启迪与帮助。

探求学法主要是在自学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活动。探求学法的本质就是开动机器,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才智,增强能力。在预习、复习与作业的各个环节中,不仅要注重应该学什么知识,更要思考怎样才能更快、更好、更全面地掌握这些知识。这一问题,在“中学生怎样学好英语?”一文中已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在谈到学习习惯时,再次提及这一问题,其目的在于希望同学们更加重视,并明确认识到,不养成探求学法的习惯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当然,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人而异,也还包括其他方方面面,诸如认真书写,利用一切机会进行听说练习,模仿的习惯,放声朗读的习惯,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养成勤于练笔的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总要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总要经过一个由内心被迫接受到自觉执行的过程,它也是一个不断反复、曲折前进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努力。

7.谈小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培养 篇七

一、教师示范, 统一符号

教师的示范, 不光只体现在批语上, 对修改符号也要统一, 给学生一个很好的示范, 使他们终身受用。如果教师在评改作文时使用的修改符号不统一, 学生在自改时, 也会常常套用教师的批改符号, 因此不规范。小语课本中, 从第七册开始便要求学生使用不同的修改符号, 到达六年级已要求学生能综合使用。第十一册第三单元, 把“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作为本单元习作训练重点, 要求学生不但要学习叶圣陶、欧阳修等古今著名文学家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修改文章的良好品质, 而且能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一段话。故此, 教师要以这些修改符号来规范学生, 不断强化, 熟练运用, 统一要求。除了用书本上的一些规范符号外, 还可补充一些学生易懂的修改符号, 如“———”表示句子有毛病、“……”表示好词句等。让学生明确这些符号的特定意义后, 教师在批改中就可标上这些符号, 再加上启发性批语, 让学生动脑、动手去修改自己的习作, 逐步形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二、互批互改, 领悟方法

通过教师的范改, 学生已经学到了一些修改作文的知识和方法, 但是由于受年龄、知识水平的限制, 他们发现别人的错误比发现自己的错误要快, 要容易得多。根据这一特点, 我们有必要安排互批互改这一步骤。它既可模仿运用老师传授的方法, 又可在批改别人的习作中取他人之长, 补己之短, 训练自己的修改能力。

互批互改步骤可以这样进行: (1) 四个学生为一组, 互换作文后, 自己轻声读习作———了解主要意思, 并看看习作中材料是否扣题, 接着一人读三人听, 提出修改意见。这样逐一轮读, 找出修改作文的方法, 即我帮他改, 大家帮我改, 在集体探讨中摸索修改作文的门路。 (2) 上述训练方法经过一段时间尝试后, 可改四人一组为两人一组进行互改, 我帮你改, 你帮我改。互改后换回自己的作文, 针对修改内容进行领会, 若有不同看法和意见可以讨论, 共同寻求满意的改法。当然要求教师应在“导”的基础上“放”, 教师不能袖手旁观, 学生在修改自己作文的过程中, 要随时出面为学生解答疑难。学生修改完毕, 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把修改过的作文认真地读一读, 并请同学听一听, 进一步征求修改意见, 集思广益, 开拓思路, 充实文章内容, 提高作文质量。

三、知识迁移, 运用方法

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培养, 与其他能力一样, 都有一个从无到有、从低到高的过程。随着学生自改能力的逐步提高, 最后教师应帮助学生总结修改作文的方法和步骤:一是读, 先通读习作几遍, 通过读来发现问题;二是想, 想想语句是否通顺, 存在哪些问题, 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三是改, 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初步修改后还要再读、再改, 直到满意为止。每节课让学生在尝试修改后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所学到的修改方法, 为知识迁移、自改习作做准备。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文本人。”因此教师要认真引导学生运用方法, 自己修改习作。鲁迅先生说:“文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 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词、段删去, 毫不可惜。”教师可要求学生在学习自改作文时至少要把习作读三遍。让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 第一遍仔细阅读, 找出习作中明显的毛病;第二遍逐句用心读, 边读边细心搜索, 找出比较隐蔽的错误;读过第三遍后, 学生还要进行认真分析, 寻找值得推敲的问题:如文章段落层次是否清楚, 句子之间衔接是否自然, 句子是否通顺, 用词是否恰当, 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等。

8.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教学反思 篇八

小学数学反思习惯培养策略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总结经验和教训。就小学数学而言,反思指学生对自己数学学习过程的思考和再思考、审视和再审视。因此,反思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小学中、高段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自控能力,因此通过老师不断地坚持训练,留给学生相应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反思,使学与思得到很好的结合,不仅提高学习数学的效果,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小学数学教师都遭遇过类似情形:每当告诉学生某道题错了的时候,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会很快把自己的答案擦掉,或者是重新再做,或者是等待老师告诉他怎样做,尤其是在判断对错的习题练习中,一旦接收到来自于教师怀疑的信息后,从不会问“为什么?”“错在哪儿?”等问题,而是毫不犹豫地更改答案。还有的学生在进行单项练习时完全没有问题,知识、方法掌握得都非常到位,但一到做综合练习就茫然无绪,错误百出。学生对熟悉的、练习过的题型得心应手,对没有练习过的陌生题型就无从下手;而对于数学知识的复习整理,能自主完成的学生还不到一个班级的5%。这些现象都反映出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即没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没有反思,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最初的学习水平,无法实现跨越与升华。因此,在数学课堂上通过正确引导,为学生创造反思的机会,培养反思能力,从而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

二、培养学生反思习惯的有效策略

1.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曹才翰先生认为“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自我评价水平,这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数学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对数学学习进行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元认知意识,以及数学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思路、策略等,帮助学生整理思维过程,确定解题关键,促使思维条理化、概括化。

2.在解错题后,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就同一种类型的数学题,做了多次后,还是经常出错。仔细分析其原因,发现学生习惯做完题后,并不考虑对应用数学知识的解题方法、解题中所反映的数学思考作深刻的再认识,即没有反思的习惯,故学习效果低下。当代科学家波普尔说:“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在分析错误原因中,掌握题型的结构特征,明确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养成反思习惯,会比反复做题更为有效。

3.在解法思路的多样化分析中,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有不少学生或多或少存在以下一个疑惑:我做了不少数学题,却感到解题能力没有明显的提高。产生这一疑惑的原因: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决定了解决数学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学生面临一道全新的数学题时,由于审题角度的不同导致问题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法。多数同学只满足于解一道题的成功喜悦,而在于解题的方法上总结很少。解完一道题,应该让学生及时反思他所选择的解题思路、方法是如何想到的?为什么这样做?是否尚有其它的方法?他所选用的方法是否最合理、最简洁、巧妙?他的解法能不能再作些改进和优化?教师要引导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思维过程,变换角度寻找、观察题目所独具的特征,挖掘题中隐含的条件以探索最佳的解题途径。

4.在撰写数学日记中,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反思是一种习惯和意识,不断的反思,才会不断地进步。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培养反思习惯的措施,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反思。课堂上教师示范解题反思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想到,但未与老师同学交流的;作业中对某些习题不同解法的探讨;解题过程中的好的解法;易解错的习题;学习失败的教训以及学习情感、体验的感受等都可以通过数学日记(或周记)的形式宣泄出来,记录下来。

5.利用“自我评价”进行反思。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自我评价”的目的就是引导小学生适时进行总结,在肯定自己的基础上找出不足,并形成反思结论。

如在学“比例”时,有一道要求用比例来解的应用题:某一企业2015年2月份前4天用电2.8万度,照此计算,那该企业2月份共用多少万度电?在学生计算之前,我先提醒学生2015年2月只有28天。结果有同学列出算式:

2.8/4=28/X

我要求学生课后进行反思,并针对反思写出结论,学生认真审题思考后,写出如下结论:算式列错了,因为算式左边是用电的度数和天数的比,正比例解题应该是右边和左边一样,但是我右边却写的是天数和用电的度数的比!下次应该注意!这种通过自我评价进行反思的方法,让学生获得了“劈破旁门见月明”的喜悦。

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重要的思维活动,它是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引导学生解题反思能促进学生的理解从一个水平上升到更高的水平,促使他们从新的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与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揭示问题的本质,探索出一般规律,才能有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学生只有在思考、再思考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才能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拓宽思路,优化解法,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水平。

9.培养良好的习惯教学反思 篇九

一、课堂笔记的习惯

在我所带的两个班里,从入学的第一天就规定数学课要记笔记。从用什么样的本,到如何记笔记,记什么内容?什么时候记?如何合理划分记笔记与听讲的时间?使用什么颜色的笔。等等各方面培养训练学生。学生的笔记上有每一节课的重点内容,知识脉络,补充例习题,归纳总结规律等,成为学生在课本之外的有益补充和第一手复习资料。而这一点,在我新接手的初三一班的时候,就很难再养成了。

二、自主学习与互助学习的习惯

基于我校学生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单纯的教与学很难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效果。为此我摸索出与以往不同的教学模式,我的数学课堂完全是自由的、自主的、开放性的。学生不必拘泥于在座位上听讲,不拘泥于听老师讲,学生在老师的帮助或自愿结对互助学习,遇到问题可三五成组合作讨论,我对学生说:你只要不出教室,你只要是在学习,你在教室里的任何位置都可以,老师对课堂有绝对的控制权,能收能放。适当的时候,学生会停止讨论,或站或坐在黑板周围听老师的适时点拨。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相讨论,慢慢地时间也变得短暂,一节课下来学生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他们再也不怕数学,喜欢数学,从初一开始,学生在课堂上自学、互学与合作学习已成为习惯和一道风景。我鼓励学生自己讲题,学生也把这当成一种一种展示的机会和荣耀,久而久之,思维和表达能力便提升了很多。

三、思维的习惯

教学生学会思考比告诉他们答案更为重要,而学生往往更关心这道题得多少。很多学生似乎更加惧怕几何的学习,对于证明无从下手。要让他们想得明白,说得清楚、写得干净。首先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养成思维的发散性,读题、审题,几何最基本的分析方法,从已知出发,从结论出发,还是两头凑。从已有的已知条件如何发散的想下一步的结论等等,展示给学生教师的切入点与思路方法。其次是说的清楚,从初一刚接触几何的两三步证明开始,我就要求学生口述证明,这样学生在说的同时,就很注重语言的逻辑性,即步步有据,句句有理。三年下来,很多学生可以从头到尾口述十几步的几何证明。简洁明了。我觉得中考的理念应从初一教学贯穿始终,很多学生在书写上扣分,而如若说得清楚便能写得干净,我经常展示书写合理而又简洁的证明,告诉同学,几何证明不在乎写得多少,而在于精准富有逻辑性和严谨性。事实证明,在初三繁重的复习中,口述证明大大节省了课堂用时,增加了课堂容量。初三一班由于是才接手,所幸在一学期以后部分学生可以适应这种教学模式。

四、良好的作图习惯

也是从初一起,便规定了学生的作图工具与作图习惯,规定铅笔作图,橡皮改正,尽管很多时候总有学生因懒惰用签字笔或者不用尺子作图,但是作为教师决不让步,督促其改正。而且要求作图一定要精准,特别是中考中的23——25题,精确的作图可以帮助学生猜想、测量、进一步证明结论。在一模考试中,有一道问三角形形状的问题,因一名好学生没有通过测量胡写答案,我在全班特意举反例重点说明,在二模测试中有一名女生在地23题中,虽未证明却通过测量得到角的度数,我又一次大加表扬。终于在中考中,学生们想到了用手边的工具,测量了角度,在听说学生们巧妙的拿到分数的同时,我心里的石头也才落了地。

10.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反思 篇十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反思500字

好习惯让人终生受益,我们每册书的开篇就安排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我从不敢懈怠。针对班级实际情况,我一改传统式的看图说话、模仿操练,以学生朗读活动替而代之,教学中,我以一篇小诗《开学>让学生练习朗读。在朗读活动中贯穿读书姿势的训练与读书品质的培养,学生的兴趣也随之高涨,朗读能力也在自己练习与欣赏同伴中不知不觉提高了。 另外,在教学中,我也告诉学生,朗读时,光读也不行,应该带着思考去读,每次训练时,提醒学生要养成身正、肩平的读书姿势,以及读书时的专注。当然,光靠课上几分钟练习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在平时的学习中,生活中,时时提醒学生,关注学生,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朗读、背诵、阅读变成一种真正的乐趣。当然,课堂上我们只能教学朗读背诵的方法要求,课题中的“勤于”两字要在课后落实。所以,习惯养成功夫在课外。

现在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对我们班极大部分同学能逐个养成一个又一个好习惯充满信心,但班级里大概还有那么几个同学我也很担忧,刚开学纪律观念差,学习习惯也就很差。我想习惯的养成不在于一朝一夕,只要坚持去做一定能有所改变。

11.培养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尝试 篇十一

【关键词】激发兴趣;培养能力;体验成功

【中图分类号】G25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023-02

如何在作文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而本文仅就作文的修改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我们知道,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作者自己真实思想的表达,修改文章,实际上是修改思想。学生的作文老师改,免不了是一种越俎代庖的做法,是老师代替学生去想,代替学生去表达,不一定对学生有多少切实的帮助,也无法培养学生自批自改作文的能力。所以作为教师必须彻底解放思想,端正作文教学观念,勇于创新,变教师为主的批改形式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批改形式,让学生真正成为批改作文的主人。这对学生主体性的确立,对学生主动接受作文并提高写作能力是很重要的

1 自我赏识, 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首先要消除其不敢改和不想改的心理,激发自改的兴趣。在学生写好作文后由学生本人先对习作赏识一番,画出好词佳句。这样做能充分调动学生习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促使学生以积极态度对待习作。然后是小组赏识法。在自我赏识习作的基础上,四人小组进行合作交流和赏识,人人参与,在组长主持下每位同学宣读赏识的词、句、段。这种赏识创造了平等展现才华的机会,创造相互鼓励取长补短的学习氛围。最后是集体赏识。教师从中挑选几篇佳作面批画改,再由作者自我校正,然后在评改课上利用录音、投影等手段向全体学生展现,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欣赏,使欣赏者和被欣赏者都能得到成功的情绪体验,既达到欣赏作文的目的,又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认识水平。经过评议后的作文,再评选出最佳作品,贴在“蓓蕾初绽”专栏中,让学生欣赏

2 读写结合,教给方法

要注重读写的结合,在阅读教学中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其作文自改的能力。首先,在阅读教学中,我经常利用课文的讲读抓词语的比较,学习课文的写作特点,让学生逐步养成练字的习惯以及谋篇布局的能力,懂得一些写作的知识。知道怎样围绕一个中心选择材料,怎样处理好文章内容详与略的关系,怎样写好过渡段等。作为作文自改的主体,具备一定的写作知识是自改活动得以进行的一个基础。 其次,学生作文写好后,可先让他们大声朗读,看看文章的结构布局是否合理,有没有拗口的词句。然后,让学生轻声读,边读边推敲、揣摩,多问几个为什么,再进行全面修改,使之达到语句通顺、内容得体。最后,有感情地放声朗读,让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借助语感,看看自己的习作是否朗朗上口,同一个内容,同样一个意思,能不能换上一种具有时代气息的说法或用上掌握的词汇、句式及修辞手法进行提高性修饰、润色。通过反复朗读,经历发现 —— 修改 —— 提高三个过程,使学生有效提高自改作文的能力 。

3 点面结合,体验成功

指导学生自改作文要做到点面结合,优差兼顾,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培养学生的成功感,使学生真正变“要我作文”为“我要作文”。首先,提倡学生自改作文并不是说教师可以放手不管。小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还比较弱,教师必须加强指导。指导时应先点后面。每次指导学生自改前,教师应先通阅学生作文,抓住典型文章进行现场修改讲评,然后对本次作文自改提出具有指导性的修改意见,再让学生分组自改。

一般情况下,上自改课前,在征得学生同意的情况下,总是自己打印出两至三篇较具代表性的文章发给学生。其中,一篇用于师生共同修改,让学生明确本次作文的特点及具体的修改要求;另一篇用于学生集体讨论、修改,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修改的注意事项;最后才是分组自改作文。分组自改时,一般以每小组四人为佳,每个小组的组合尽量考虑作文水平的差异和男女比例的合理搭配。我要求每个学生的作文都必须经过其他三个同学的修改,然后再由作者自己参考其他同学的修改意见自批自改,有不同见解的可以辩论,难度较大的可请教师协助解决。这样一来,作文修改课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体现,有修改作文的动力和兴趣,作文能力得到较全面的提高。其次,在作文修改课上,教师也应当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做好个别的指导工作。在指导自改时,教师应做到优差兼顾。对优等生应重在提出要求,指明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对后进生则应着重方法的指导,指导要根据实际,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个怎么样。

张子睿同学写了一篇题为《我的妈妈》的文章。文中简单交代了她妈妈生病住院,病情严重,她去探望妈妈,而妈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病,而是敦促她要听老师的话,要好好学习,她感动得流下眼泪这样一件事。这件事这样写未尝不可以,但我总是觉得过于简单,文章内容的表现力度不够,好像还有很多事情没说。于是我便借机同她谈了起来,我启发她想一想:妈妈平时是怎样疼爱你的?批评过你吗?是怎么做的?你平时对妈妈的“唠叨”是怎样对待的?现在妈妈病重,你还希望再听到妈妈的唠叨吗?谈着谈着,周小燕同学禁不住哭了起来。几天后她交给我一篇一千多字的文章,题目是《妈妈的爱》。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小燕是带着感情一气呵成的。这时我在肯定她写得好的同时也向她指出文章主次分明、结构严谨、语言简洁的重要性。第二天,小燕把这篇文章交上来,虽然只剩下六百多字,却显得更为生动感人,我在教室里表扬了她,听了她的朗读,不少同学的眼眶都跟她一样红了起来。后来她的这篇文章得了区三等奖。

4 优化训练,促进提高

文章不厌百回改,有人说好的文章不是写出来而是改出来的。教师应当多鼓励学生勤改文章,甚至可以一学期一篇文章的修改,只要每次修改都有一点进步就值得肯定。因为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学生作文的修改要同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学生作文的素材主要来源于生活,“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因而作文修改的过程并不简单地停留在文字的修整,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再观察、再实践,寻找下锅的“米”,充实文章的内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教师指导修改的方法上来说可分为三步批改法、示范修改法等。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要求学生懂得修改的符号,写完后要坚持多读多改,要逐步使自己的文章做到有具体内容,有真情实感、有中心、有条理、有重点、有想象。实践和理论表明,学生的作文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改,是一种较为科学的批改方法,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具体表现。同时,在修改过程中,既培养了他们的自改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也更为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作文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喜文“小学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 ,《校长阅刊》2007.11

12.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教学反思 篇十二

一、自读作文

在学生完成作文初稿后, 我要求学生自由地读自己的作文, 可以默读, 也可以小声朗读。在自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看看自己的作文语句是否通顺、用词是否恰当、语序是否清楚、标点是否正确等。实践证明, 学生都可以通过读, 凭借语感发现这些问题。

例如, 最近我对“温情”这篇作文的自读情况进行了调查, 统计情况为:全班50名同学, 有47人发现标点错误, 有46人发现了错别字, 有40人发现用词不当, 有39人发现了语序有问题, 有20人发现叙事不清楚……问题发现率为100%。如方正同学在认真地读了自己的作文后, 一段话里就发现了近20处问题。这段话是:“我的妈妈非常关心我。有一次我发高烧妈妈知道了不管一切背着我上医院。外面正下了雨妈妈皮好雨衣上医院一路上妈妈甩了几交。到了医院妈妈守在我生边医生给我打了针吃了药我的烧退了妈妈正在我身旁睡着了。我不敢动也不能动因为我只道如果我一动就会惊动妈妈。”她发现这段话里有11处忘了加标点, 有5个错别字, 有3个词语用得不恰当。而这些问题都是由于写作的习惯不好和不认真造成的, 通过朗读却很容易发现, 并督促自己改正, 不然就读不下去了。

二、上台朗读, 共同评议, 整体提高

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 我挑选上中下三类习作水平的学生各1~2人上台朗读自己的作文, 师生听后共同评议。朗读时, 要求朗读者要姿态自然, 吐字清晰, 声音响亮, 听者要做记录, 准备评议。评讲步骤为: (1) 评讲前教师作评价指导, 提出评讲要求; (2) 学生进行评议, 可采取指名与即兴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3) 教师总结性评讲。在总结性评讲中, 教师充分肯定学生在评讲中的正确部分, 中肯地指出在评讲中的不当之处, 以及应涉及而在评讲中还未注意的问题, 最后明确地提出自改意见。

在刚开始进行“四步式”作文评改实验时, 评讲前总要先将评讲的作文交给被指名评讲的学生, 并指导他们如何进行评讲, 让他们为评讲作好充分的准备。经过几次评讲后, 学生已经基本习惯了评讲的情况, 改为即席的评讲, 同时鼓励学生自告奋勇作即兴评讲。一个学期下来, 学生就可以做到指名评讲与即兴评讲相结合了。例如, 最近在“学做家务劳动”这次作文评讲中, 很多同学对甘漫的作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而对写得较差的某同学的作文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

在共同评议的过程中, 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哪些是应该肯定的地方, 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 并且应该怎样修改, 这样有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学生自改, 结对互改, 自我完善

在评讲结束后, 让学生根据评讲情况, 紧接着自己动手修改作文, 将修改后的作文誊写到作文本上。自改一般在当天进行, 第二天将草稿和正文一起交给老师。一般要求是, 达到评讲基本要求的作文可在原文上修改, 未达到基本要求的要重写。在一段时间的自改作文的实践中, 我和学生一起总结出了自改可采用以下措施:“增”, 即增加与中心思想有关的字、词、句、段, 使文章内容具体生动, 结构完整;“删”, 删去与中心思想无关或重复的地方, 使文章语句精练, 内容集中;“调”, 调换语、句、段的位置, 使词语的搭配, 文章的结构合乎逻辑;“换”, 换用标点、字、词, 使文章的语句准确、生动;“订”, 就是订正错别字和错标点符号。

许多学生自改前后的作文有天壤之别。如罗青青同学的“爱看电视的外婆”这篇作文, 修改前两百字不到, 只是概括地写了外婆什么节目都爱看, 每天看电视的时间长, 看起电视来什么事都忘了。修改后的作文有600字, 围绕外婆爱看电视, 用两件具体事例写出了外婆的特点:一是70岁的外婆喜欢看球赛, 他周日上午看NBA, 姚明的伤痛让她揪心, 易建联状态上升让她欣慰。二是写外婆看电视时的样子显得有趣, 闭上眼睛、眼镜滑落, 睡着了, 醒来时还自我解嘲, 说是在耐心等待更好看的节目。这样将一个与众不同、幸福健康的老人形象展现在读者眼前。

学生互改作文又是一种比较有效地提升作文水平的方法。教师选定同学结对互评, 两个学生的生活阅历, 表达方法, 也许有相互借鉴的地方, 两个人的水平可以相近, 或有一定的差异, 但通过互看互改, 吸收对方的优点。如表达能力弱的同学在选材和写作的视点也许能给表达能力强的同学以启示;表达能力好的同学, 其布局谋篇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给对方带来视野和表达方法上的改变等。

四、教师抽批, 及时反馈, 激趣求精

教师在收到全班学生自改、互改作文后, 当即抽批上中下三类作文各三篇, 按评讲意见判分和写评语。对其他学生的作文只作一般浏览, 判定分数或等级。教师在抽批时可不再袭用传统方法, 只把重点放在对自改互改前后的作文进行比较上, 看自改后的作文是否有所提高;马虎对待自改、互改、提高不明显的除指出其问题外, 在必要时, 还要请其再改。抽批完后, 迅速将作文发回给学生, 让学生及时了解情况。学生们看到自己作文的进步, 写作文的积极性更高了, 同时还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争取下次作文进步更明显。

总之, 通过改进评改作文形式,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修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 使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 让学生上台朗读自己的作文, 评讲他人作文, 为学生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如原先站起来回答问题忸忸怩怩、声音轻得让人侧着耳朵也听不清的学生, 大多在轮到第二次上台朗读时, 虽然红着脸, 但都有明显进步, 而对善于发言和表现的学生更是如鱼得水了。此外, 批改形式的改进, 可大大减轻教师批改作文的工作量, 使教师从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脱出来, 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指导学生阅读和作文,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3.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教学反思 篇十三

课前思考:

课本开篇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这样的习惯很重要,是我们读书时一定要注意的,更是对我们读书的一把标尺。

本习惯目的是要解决两个问题:

1、让学生学写日记,明白怎样写日记及写日记的重要性。

2、培养他们热爱图书的好习惯。

这两个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一生收益匪浅。

《坚持写日记》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明确了写日记的意义、方法,以及格式。日记开头要写上某年某月某日、星期几、天气情况等等,将我们日常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都可以成为日记的内容,写出自己心中的话。最好在家里,这样就会有一个安静的环境。

14.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教学反思 篇十四

新学期第一课,孩子们刚从喜庆的新年气氛中走来,心理还没做好准备。我的任务是帮他们尽快“热身”,调整好状态。

学生是课堂中的主角,不能“沉默”。我就要想办法激活他们,让他们参与到学习中来。最有效的方法是在课堂中掀起“头脑风暴”。我要在课堂之中多开几次“火车”,让每一位学生都乘一乘。

对于学生的表现,我越来越清楚地发现:虽然教的是同样的内容,但不同的学生会给你不同的感觉,因为他们是不同的个体,会呈现不一样的思维成果。比如说让学生展现运用语文的例子,孩子们的答案就有新的了,成语接龙游戏、写信、参与写字大赛、创作诗词。

你听,“开火车”到鞠奥,说到了他早就有的愿望——加入校运动队。这哪儿跟哪儿呀!对于这种情况,我得帮他“包装包装”:不如给校运队撰写招人启事,你看咋样?

15.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教学反思 篇十五

为了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主动性, 我首先对本班学生是否主动修改作文做了一个调查, 结果显示问题的症结主要为: (1) 大多数同学对主动修改作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2) 平时教师没注意充分地给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 激发他们主动修改作文的情感。 (3) 学生没有掌握修改作文的一般方法, 大多数学生只是从有无错别字, 词语用得是否准确, 句子是否通顺上修改, 这样修改作为高年级的学生是不够的。那怎样改变这种局面呢?针对以上的原因, 我采取了如下对策。

一、树立榜样, 提高自改认识

有部分学生认为自改作文对自己作文水平的提高帮助不大或没有帮助, 由此可看出他们对自改作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而思想认识的深度, 是行为主动性的动力。为了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自改作文的重要性, 我是这样做的:先利用班会课发下一张白纸, 让学生写出主动修改作文的好处。再让学生收集有关作家、诗人等著名人物或身边人物主动修改文章的例子 (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 增删五次”, 王安石锤炼“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的故事等) 以及名言, 在每天的晨会课上交流。下一个星期的班会课上让他们讨论好处后, 我再发下纸, 让他们写下讨论后的好处。结果发现通过以上做法, 学生对主动修改作文的重要性的认识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培养兴趣, 激发自改情感

1. 运用批语, 引发自改兴趣

这里的“批语”是指不直接给习作修改或添补, 而是写出关于引导学生修改的语言, 使学生拿到作文后知道如何修改。另外, 对于学生的每一篇习作, 总评时, 我都先指出文中的闪光点, 再婉转地指出还需修改的地方。这样的批语能让学生感到自改习作时有路可走, 能唤醒学生的思考, 调动学生主动修改作文的积极性, 改变评定方式, 诱发自改兴趣。

2. 变换修改模式, 引发自改兴趣

机械重复某种活动形式, 学生易产生乏味、厌烦的情绪。因此, 在引导学生自改作文时, 我不断变更修改模式, 用同桌合作、小组交流、师生互改、自悟自查、改作文竞赛、“最佳小编辑”评比、读读改改等形式, 使学生产生新鲜感, 感到旧中有新, 屡改不厌。

3. 营造氛围, 让学生品尝自改乐趣

良好的氛围是激起学生的自改热情, 调动学生自改主动性的催化剂。让学生在修改作文时找到自己最得意或别人作文中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 让他们有机会说一说、读一读。例如, 达到要求的作文就有可能成为精品屋里的精品。这些精品除了交流、展示之外, 还会成为班级优秀作文集中的一分子。 (修改成为精品的时间是不受限制的) 由于给学生创设了一种时时催人奋进的氛围, 所以, 学生修改作文的主动性很高。

三、强化训练, 形成自改习惯

“爱动笔, 勤修改”是一种技能, 一种习惯, 需要反复练习。学生只有通过实践, 有了切身的体验, 才能真正掌握修改之术, 才会更主动地去修改作文。因此, 教师要多创造机会, 鼓励学生大胆往前走, 即放手让学生修改。灵活运用以下四点:初稿完成后, 让学生放声读一读;自改后, 要学生互相看一看;必要时, 再集体改一改;活动中, 又一起赛一赛。学生每次习作, 都要经过上述几个环节的修改, 才能誊于作文本上。这样, 每位学生每次习作至少有两至三次修改机会, 篇篇如此, 长期训练, 良好的改文习惯也就逐步养成了。

四、教给方法, 提高自改能力

新课改告诉我们, 在学习上应该对学生“授之以渔”。这样孩子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 真是事半功倍。而且, 从调查问卷中我也深深地感到, 学生之所以自改作文时不主动, 是因为没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为此我在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约定俗成的修改符号的基础上, 注重方法的传授。

16.略谈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篇十六

一、激发兴趣,调动情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首先必须激 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白改作文的积极性。教师要给学生讲 清“玉不琢,不成器”、“文成于改”的道理,让学生懂得修改自己作文的 意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自改作文的积极性。我主要通过给学生讲些古 今中外著名文学家反复锤炼词句、修改作文的故事,让学生懂得写文章 后反复修改,不但能使文章精益求精、日臻完美,而且有利于提高自己 的写作水平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榜样的力量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 生自改作文的兴趣。例如:讲述我国北宋著名文学家王安石为了写好 《泊船瓜洲》这首诗里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句中的“绿”字,反复推 敲,先后用了“到”、“过”、“人”、“满”等十几个词,最后才选定为“绿”字。 而这一个“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地 写出来了,这一诗句也因赋予动的形态,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又如 给学生讲述唐代涛人贾岛为了诗句“僧推月下门”或“僧敲月下门”中的 “推”与“敲”取决不下,在大街上边思考边比划而冲撞了韩愈的马头,俄 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写《战争与和平》一书,先后曾经改过七遍 等故事,让学生在听故事中明白,即使是大文豪也是在不断修改中成就 了千古流传的经典作品,这样,既给学生树立了榜样,又激发了学生自 改的兴趣。教师再适时的点拨和指导,使学生成功地对自己的作文进行 修改,对改出的习作给予表扬,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的 自改热情不断提高,养成一种作文自改的良好习惯,并鼓励学生做到 “语不惊人死不休”。

二、铺路架桥,教给方法

1.下水示范。俗语说得好,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在引导学生学 习修改作文的初始阶段,教师要下水示范,带学生走一程。具体做法:一 是把某个学生的某篇习作片段抄在黑板上,用彩笔修改给学生看,并且 简单说明修改的理由和方法;二是每次习作,有目的地选择若干个学生 习作中的典型片断,进行修改。这样,学生从教师下水修改演示中,可以 具体而直观地感知改文的一般方法和道理,了解修改作文的过程,使学 生自己动手修改时可以仿效。

2.讲评试改。即教师把某次习作的主要问题梳成辫子,进行讲评。这 样讲评有时着重评遣词造句及文采,抓语言关;有时评选材立意,抓审 题内容关;有时评构思,抓篇章结构关。通过讲评,指导学生了解这次习 作主要改什么,怎么改。这样学生具体地与自己的习作进行比较、对照, 悟出我该怎么改的道理,给学生指明了修改的方向,减缓了学生修改习作的坡度,为学生修改作文铺好路架好桥。

3.集体评议。一是选一篇中等水平的习作打印给学生人手一份,教 师提相应的修改要求然后人人动手修改。教师再对修改的情况进行讲 评,对改得好的,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并随机指导如何修改。这种方法 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二是利用电教手段,把有 代表性的习作打在屏幕上,请全班同学根据本次习作要求,各抒己见, 进行口头修改。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创设一种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评改活动,与学生一起发现、一起探索、一起 感受。

4.先读后改。方法有四:一是默读改篇章,即从整体人手,先看看选 材是否符合题意,中心是否突出,段落是否具体,结构是否完整,然后根 据问题,进行充实、调整、删减、修改。二是朗读改语病,如有拗口或连接 不畅的地方,必定有毛病,要及时查出原因所在,动笔修改。三是指导改 错漏,即指着文章一句句地读,可以发现错别字、添漏字,意思重复等明 显的错误,甚至误用、漏用的标点符号等等,并及时加以修改。四是品读 求提高,对水平较高的同学可以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即对自己的习作 在选材准确、内容具体、语句通顺的基础上,通过自我品读,在遣词造句 方面再下一番“锤炼”的功夫。

三、强化训练,循序渐进

1.小组互改。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三四人为宜)互相阅读,互 相修改。教师把修改权还给学生,学生很有新鲜感,他们怀着好奇心,以 主人翁的态度当“小老师”。因此,审视同龄人的作文,格外认真投入,这 样,既训练了修改作文的能力,也体验了修改作文的艰辛,还培养了认 真负责的精神。

2.一文多改。任何能力的形成,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奏效的。“文章不 厌百回改”,教师应要求学生一文多次修改,反复进行“深加工”。学生随 着知识的拓宽,认识的提高,对自己的习作也会产生不满足感,会不断 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雕琢、润色。

3.即写即改。这是要求学生作文时,先一气呵成,写后就改,还要适 当写眉批,即要学生在批改栏内写出修改的理由,引導学生深思,知其 所以然。通过前几步骤的改文训练,这时放手让学生修改习作,学生较 容易发现习作的毛病,改起来尤其用心。

4.旧作新改。学生升上高年级后,以现在的水平去修改各自在三、四 年级写的作文。学生看到自己的旧作时,惊喜地发现自己的作文素质提 高了。这时,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积累和修改能力,所以改起旧作来得心 应手。

对学生的作文,教师不要一味地强调写作数量,而要在扎扎实实地 按照《课标》要求,做好艰苦的“教练”工作,根据学生能力的差异,因材 施教,讲究要求的阶段性做到循序渐进,发掘学生改文的主动性,激发 创造精神,指导学生写好每一篇规定的作文的同时,引导学生在初稿完 成之后,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反复认真地修改,增强修改作文的意识和能 力,进而逐渐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形成“落笔”之前勤于思考,“成文”之 后反复推敲的习惯,从而使学生的作文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综上所述,一篇好的学生的作文是修改出来的,然而往往不全是由 教师改好的,而常常是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勤作苦改而成的。教师通过 指导学生自批自改,互批互改作文。既改变了教师的无用功,又激发了 学生的写作热情,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我将 继续反复探索,不断实践,努力培养学生自批自改,互批互改作文的能 力,把教师批改、讲评作文的传统方法加人新鲜的血液,让他们把自批 自改、互批互改作文的多向活动变为获取作文能力的过程,使他们在实 践中逐步领悟到修改作文的真谛,激发其写作修改的积极性,使学生真 正掌握修改作文的本领。

17.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教学反思 篇十七

在上课之初,让学生现场调查本班学生的近视率.近视就发生在学生的身边,学生很容易调查出来。学生很踊跃地参加了这次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活动,学习兴趣增强了。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更进一步引起学生对近视的重视。结合全国中小学生的近视率逐年很快增长的状况,学生认识到了预防近视的重要性。学生先是调查,然后是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所探究的问题由学生小组合作找出。以问题为线索,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所探究的问题,出示自己制作的近视眼,远视眼的多媒体课件,变抽象为直观。

此外,学校把防治学生近视作为教师师德修养的基本要求,把这项工作当作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最重要、最实际的行动,作为爱学生的具体体现。同时,学校要建立学生视力档案,每学期作一次视力检测。

课题研究不仅需要集结大家的智慧,而且学要定期地互通有无,交流总结。通过本次研讨活动,我觉得培养学生用眼卫生的,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多种渠道宣传教育。

学校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利用校会、班会、健康教育课、黑板报、图片、知识竞赛、文艺节目、家长培训会等,推行“光明行动”,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营造爱眼、护眼的强大声势和浓厚氛围。

2.教师时刻要绷紧弦。

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随时纠正学生的不良书写阅读习惯。因为孩子在校时间长,生活中大部分用眼时间是和老师一起度过的,教师最有条件把防范措施落实到每个学生的行动上。

3.多方联手齐抓共管。

为了预防学生近视,对班主任、任课教师努力达到三个一致:学校和家庭的要求一致,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要求一致,一学期中各个阶段的要求一致。这样,家长和学校的教师全员参与,齐抓共管,形成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的氛围。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家庭教育是基础,为了取得学生家长的支持,学校特别重视指导家庭教育工作,通过召开家长座谈会、家访、校园开放日等形式与家长沟通,及时把学校的要求和做法告诉家长,统一了教育思想,使家长向学校的正确教育观念靠拢。青少年不正确的坐姿、写字方式,家长负有极大的责任,要求家长经常督促和警醒孩子。同时要求家长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个人用眼卫生习惯,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并保持家庭清洁卫生;时刻提醒和教育孩子不要长时间注视电视屏幕。

4.努力改善学习环境。

5.强化行为习惯养成。

18.培养良好的习惯教学反思 篇十八

暑假中,我就布置了家长为孩子购买钢笔,并让孩子跟着爸爸妈妈学习握笔,蘸墨水等事情。今天的课上,我先检查了孩子们的握笔,大都比较正确,只有个别孩子把笔握反了,这个会导致钢笔的笔尖会坏的。

接着就书写钢笔字我作了如下规定:1.每天晚上在家沾满墨水,第二天到校后,如果墨水写完了,只有课间才能到讲台前蘸墨水(公用的,自己不允许带,避免打碎)。2.带好一块小抹布,碰到露出墨水,或蘸墨水后擦干净。3.书写时如果写错了,不允许用任何修正液之类的东西修改,可以用修改符号去掉(给大家1个月的时间适应,之后减少错误,尽量不用修改符号)。

19.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教学反思 篇十九

一、概念的界定

反思的定义:“反思”一词最早来源于西方哲学, 通常被认为是精神的自我活动与内省的方法。20世纪早期的教育思想家杜威认为:“反思是问题解决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是对于任何信念和假设性的知识, 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主动的、连续的和周密的思考。”可见, 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 而是对自己的思维过程以及思维结果有意识地进行科学、审慎、批判性地回顾、分析和检查, 同时对自身的体验进行理解、描述和总结的过程。

解题反思习惯的定义:学生在日常学习中, 逐渐养成解题后不断地对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归类、抽象概括, 对问题中所蕴含的数学方法、数学思想进行不断地思考并做出新的判断的行为, 这种行为一时不容易改变的且逐渐成为倾向或社会风尚。解题反思是一个知识小结、方法提炼的过程;是一个吸取教训、逐步提高的过程;是一个收获希望的过程。

二、培养小学生解题反思习惯的策略

1. 查缺补漏, 确保解题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解数学题, 有时由于审题不确, 概念不清, 忽视条件, 套用相近知识, 考虑不周或计算出错, 难免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即学生解数学题, 不能保证一次性正确和完善。所以解题后, 必须对解题过程进行回顾和评价, 对结论的正确性和合理性进行验证。可一些同学把完成作业当成是赶任务, 解完题目万事大吉, 头也不回, 扬长而去。由此产生大量谬误, 应该引起重视, 加以克制, 引以为戒。如 (1) 结论荒唐, 引为笑柄; (2) 以特殊代替一般; (3) 臆造“定理”, 判断无据, 以日常概念代替科学概念。以上常见的错误, 不胜枚举。由此可见, 解题反思的积极意义及其重要性, 必须引起师生在教学中的足够重视。

2. 探求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 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数学知识有机联系纵横交错, 解题思路灵活多变, 解题方法途径繁多, 但最终却能殊途同归。即使一次性解题合理正确, 也未必能保证一次性解题就是最佳思路, 最优最简捷的解法。不能解完题就此罢手, 如释重负。应该进一步反思, 探求一题多解, 多题一解的问题, 开拓思路, 勾通知识, 掌握规律, 权衡解法优劣, 在更高层次更富有创造性地去学习、摸索、总结, 使自己的解题能力更胜一筹。

一题多解, 每一种解法可能用到不同章节的知识, 这样一来可以复习相关知识, 掌握不同解法技巧, 同时每一种解法又能解很多道题, 然后比较众多解法中对这一道题哪一种最简捷, 最合理?把本题的每一种解法和结论进一步推广, 同时既可看到知识的内在联系、巧妙转化和灵活运用, 又可梳理出推证恒等式的一般方法和思路:从左到右、从右到左、中间会师、转化条件等, 善于总结, 掌握规律, 探求共性, 再由共性指导我们去解决碰到的这类问题, 便会迎刃而解, 这对提高解题能力尤其重要。

3. 积极反思、系统小结, 重视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在问题解决之后, 要不断地反思:解题过程是否浪费了重要的信息, 能否开辟新的解题通道?解题过程多走了哪些思维回路, 思维、运算能否变得简捷?是否拘泥于思维定势, 照搬了熟悉的解法?通过这样不断地质疑、不断改进, 让解题过程更具有合理性、科学性、简捷性。

解题之后, 要不断地探究问题的知识结构和系统性。能否对问题蕴含的知识进行纵向深入地探究?能否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把问题所蕴含孤立的知识“点”, 扩展到系统的知识“面。通过不断地拓展、联系、加强对知识结构的理解, 进而形成认知结构中知识的系统性。”

4. 探究规律, 创新设问。

对每个问题都要寻根问底, 能否得到一般性的结果, 有规律性的发现?能否形成独到的见解, 有自己的小发明?点滴的发现, 都能唤起学生的成就感, 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问题的兴趣。长期的积累, 更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个性特征的形成, 并增加知识的存储量。

在解题过程中, 让学生明白问题与问题之间不是孤立的, 许多表面上看似无关的问题却有着內在的联系, 解题不能就题论题, 要寻找问题与问题之间本质的联系, 要质疑为什么有这样的问题?他和哪些问题有联系?能否受这个问题的启发。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进行有效的整合, 创造性地设问?让学生在不断的知识联系和知识整和中, 丰富认知结构中的内容, 体验“创造”带来的乐趣, 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是非常有利的。

总之, 解题后引导学生不断地对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归纳类比、抽象概括, 对问题中所蕴含的数学方法、数学思想进行不断地思考并做出新的判断, 让学生体会解题带来的乐趣, 享受探究带来的成就感。常此以往, 逐步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的习惯, 并懂得如何学数学, 这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杜伟煌, 培养解题后的反思习惯, 优化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J].世界教育信息.教育科研, 2008.6

[2]颜秀, 重视解题反思深化数学理性思维[J].中学数学杂志, 2006年第4期

20.浅谈小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培养 篇二十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乐于修改自己的作文

要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修改作文的乐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作文修改。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采用以下方法激发学生修改作文。

1、讲述名人修改文章的故事。小学生对故事特别感兴趣,我就给学生讲述古今中外名人不断修改自己文章的故事。如,贾岛的“僧敲月下门”的“敲”字,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都是几经斟酌修改后才确定下来的。鲁迅先生不仅主张作文要多写,还主张多改。他对散文《藤野先生》的修改,达到160多处。俄国的托尔斯泰写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前后改过七遍。马克思的鸿篇巨著《资本论》也是经过反复修改才出版的。我通过讲述故事,激起了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

2、向学生讲述自己修改作文的好处。自己修改作文,可以在反复思考、琢磨、推敲中使自己的作文得到改进、完善,提高质量;可以促进自己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不断提高。我告诉学生“三分作文七分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激发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欲望,掌握修改作文的一些方法。

3、及时运用激励手段,增强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信心。在学生修改作文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修改中的闪光点,充分肯定每位学生的任何一个细微进步,把表扬毫不吝惜地送给学生。对于学生自己修改的作文,哪怕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标点修改得正确,都应该给予肯定与鼓励,激发他们自己修改作文的积极性。

二、教给方法,使学生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修改文章的权力首先应属于作者本人,老师只给些引导和指导,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决定,养成自己修改的能力。”学生乐于修改作文以后,老师应当给予具体方法的指导,逐步地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1、示范修改。学生作文后,教师根据本次作文训练的重点要求,选择一两篇含有“共性”问题的习作,印发给学生,作为修改例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对照作文训练要求找出问题,提出修改的意见。然后教师当堂示范,在作文上运用符号调、删、增、改,引导全体学生共同修改例文,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修改作文的方法、经验和技能。或者选择学生作文中较好的一两篇作为范文,教师引导全班学生分析其优点、长处,让学生对照自己的作文找差距,然后修改自己的作文。

2、自我修改。当学生掌握了修改作文的方法后,老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按照作文要求,尝试独立修改自己的作文。每次作文练习,学生写成初稿之后,可以自己朗读自己的初稿,边读边改。叶圣陶先生说:“写完一篇东西,念几遍,对修改大有好处。”平时指导学生修改作文时,我都要求他们把自己的作文至少读三遍,做到一边读一边改。为了使学生在自读自改中取得好的效果,我为他们提供了修改作文的“三步骤”:第一步,修改用得不准确的字、词、标点;第二步,修改不恰当的句子,包括与事实不相符合、意思不完整、前后意思矛盾的句子;第三步,调整文章条理,如文章条理安排不够得当,可以作适当地调整,使文章突出重点与中心。要求学生使用规定的符号进行修改。教师对学生修改后的作文进行批阅。运用批语或符号指出问题,要求学生进一步修改。有时让学生把作文带回家,念给父母听,征求他们的意见再自己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这样长期坚持,学生自改作文能力就会愈来愈强。

3、相互修改。同学之间互改作文是提高学生修改作文能力的好方法。同学之间彼此相互修改作文,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对被修改者有益,对修改者也有好处。给别人改文章时,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会驱使修改者竭尽全力,精心推敲。往往有这种情况,有些学生对别人的文章能提意见和修改,能说到和修改到点子上,然而动手修改自己的文章反而不知从何下手,一经同学指点才豁然开朗。可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我们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充分激发学生修改的兴趣,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使学生养成自主修改作文的习惯,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上一篇:夸奖他人30句经典英语下一篇:海峰技校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