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指导课教案

2024-06-29

朗读指导课教案(精选14篇)

1.朗读指导课教案 篇一

《苏武牧羊》诵读指导课

高港实验小学孙红梅

教学目标:

1.指导诵读《苏武牧羊》,大体把握意思,想象这段经典爱国歌词描述的情境,体会主人公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2.引导学生通过对这段文字的声调、节奏等诵读技巧,表现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培养学生语感,使学生受到爱国情感的感染和激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报国行。

教学重点:

联系历史背景,理解这段词的大意,体会苏武的爱国情怀,通过诵读表现出作者对汉王朝汉、汉天子的忠贞不二。

教学难点:以读促学,赏析歌词的意境。

教学准备:

1、课前带领学生阅读《上下五千年》,了解《苏武牧羊》的故事。

2、教师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雏音小试我能行

1、导入语:前一阶段,我们阅读了大量爱国志士的经典篇章,老师这有几幅图,看你能联想起哪个爱国名人或哪首爱国名篇?敢不敢挑战自己!

我知道同学们掌握的爱国经典诗词远不止这些,有的能熟练地背出来的,有的还能唱出来,真好!今天老师又为大家带来了一段经典文字,请看。(出示文字)要想得到它,请先记住老师的秘诀。(点击课件)

二、诵读要领一二三

一读通读准自音,注意停顿

1、自由读,读正确。

2、指名读,相机正音。多音字“难”“教”。

3、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两段文字字数相等,还押韵呐,如果除了标点符号外,会断句的话,读起来更有节奏感,更朗朗上口。

4、师生接读,读完画出停顿记号“/”。句号比逗号停顿时间稍长些,那节与节之间就更应停顿了。

5、生自由读:读对,读顺,读出节奏来。读给同桌听。

二读懂对照注解,读懂大意

1、请大家对照注解默读,相信你一定能读懂这段文字。

2、了解苏武的身份(使者),牧羊时间(19年)、地点(北海)、原因(被匈奴扣留)。【指名说大意】汉朝使节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牧羊19年,历尽艰辛,不辱使命。

三读好想象画面,读出情感

1、请女生读上段,男生读下段。听着这两段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2、可抓住词语或句子来想象画面,再逐句指导读。

$指导读“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

环境气候:是啊,匈奴地处北方,气候非常寒冷。(冰天雪地、北风呼啸、人迹罕至、辽阔又荒凉)

评价语:你可真会读书,还知道通过语气的延长来体现时间的漫长。$抓住“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指导读。

北海气候非常寒冷,特别是冬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

北海荒无人烟,一年到头白雪皑皑,连鸟兽也很难见到。

在这人迹罕至的北海边,举目无亲,唯一与他做伴的就是那群根本不会说话的公羊和那代表汉朝的符节。(评价语:你这样处理,读出了苏武的孤独,真好。)渴了,抓一把雪塞进嘴里;饿了,撕下身上一块羊皮毡片大嚼。你可知道,这实在难以下咽,难以消化,更难以抵御严寒呐。冷了,只能抱着羊儿取取暖。(评价语:通过你的朗读,我听出了苏武生活的艰难。)

【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在老师的情境设计下读。】

$指导读“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

你还看到了什么画面?

白发苍苍的老母亲那期盼的眼神,望眼欲穿啊。(引导语:老母亲盼儿归,心急切呀!提示学生语速加快)

是啊,妻子面容憔悴,人比黄花瘦。

苏武岂是铁石心肠,他也是个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人,他又何尝不思念他的老母亲,还有独守空房的妻子呢!却只能在梦中相见!——无尽的思念,痛苦的思念啊!

【齐读,师范读,同学们,听出来了吗?语速由快到慢,语调逐渐变轻,谁梦谁三个字断开,但音断气不断。生练读再齐读。】

过渡:同学们,苏武在北海牧羊整整19年,6935个日日夜夜啊,寒冷、饥饿、孤独,思念,个中艰难只有苏武自己知道。但他心里想的是什么?(直接出示句子)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指名读【点评:对,关键词就是要重读。】

过渡:单于曾先后派谁和谁来劝苏武归降匈奴?任你单于怎么威逼利诱,我苏武“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绝不归降。(直接出示句子)

$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终教匈(xiōng)奴,心惊胆碎,拱服汉德威!

苏武用坚定的立场,坚贞的意志,让匈奴对汉朝拱手称颂。

【这里可读得激昂些。师边范读边加动作,生齐读。】

3、读到这儿,你想到用哪些词来形容苏武呢?

对,这就叫气节!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4、像我们读过的朱自清、陶渊明等也都具有这样的民族气节,可敬可叹啊!

三、声情并茂有妙招

1、同学们,诗也好,词也罢,如果不能像演奏家那样将它朗诵出来,实在不能体现它的魅力,不足以吸引人。谁愿意让我们领略一下这段文字的魅力。(指名一男一女分读。)

2、知道他们为什么能读好吗?不一定每一篇都读得字字铿锵,句句激昂。(点击课件:标题三)语速有快慢语调有高低语气有轻重

3、过渡:让我们带着敬佩,伴着音乐,一齐声情并茂地诵读这段文字。

4、同学们,爱国志士苏武的光辉形象与天地同在,于日月同辉,课后推荐大家阅读《苏武传》。

2.朗读指导课教案 篇二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试用) 》指出:“从一年级起, 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阶段目标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从以上可以看出,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并不是简简单单的问题, 而是有着明确目标和要求的。然而它往往会被忽视。尤其是中学教师, 尤其是在过于注重所谓智力培养的今天。因为它不像英语有口语测试, 在中考和高考中算总分。

事实上, 朗读的确是语文学科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有着明确的目标, 而且这种目标还是有层次的。我把它分为三个层次:正确朗读、流利朗读和有感情朗读。

第一层次———正确朗读。正确朗读, 是指朗读要用标准的普通话, 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得正确、清楚 (声母、韵母要读得准确, 调值要读得“到位”) , 做到不落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不唱读 (拖尾韵) 。尤其是课文中的生字、多音字和轻声、儿化及“一”“不”“啊”等字的变调、音变, 朗读时要能读得正确。

第二层次———流利朗读。流利朗读, 是指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 读得通顺流畅, 不顿读, 不读破句子, 不中断朗读, 并能根据课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确定合适的朗读速度。

第三层次———有感情朗读。有感情朗读, 即指在流利朗读的基础上, 能将作品的思想感情朗读出来。它包括语气、语调、重音、情感等许多方面的内容。

目前, 我们的学生大多处在第一和第二个层次, 对于第三个层次, 包括教师在内, 也只有很少人愿意下工夫去做到。因此, 真正把书读得好的、读出很高水平的学生寥寥无几。究其原因恐怕还是要归结在教师的身上。

一、重讲轻读, 重问轻读

多年来, 受传统分析式教学模式的影响, 教师在课堂上过于注重讲和问, 唯恐学生不懂。拿到一篇课文, 教师就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和分析。提问结束了, 课文分析完了, 课也就上完了。一节课中学生没有多少读书的时间和机会。教师一味地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分析课文上, 把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学习方法放在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上, 往往会造成一节课问题过于琐碎, 造成满堂问、满堂灌。课堂上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读书, 对教材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教材包蕴的丰富知识和情感, 就无法亲自去感受, 朗读水平上不去, 学生也渐渐地缺乏了语感。

二、随意性的“滥读”

在许多公开课中我发现:不少教师仅仅把朗读当成装饰品, 在课文教学中点缀一下;或为了自己设计的提问而读, 仿佛不读一下, 提问就不能体现启发性;或是预定的教学内容已讲完, 可还没有下课, 为了凑时间而毫无目的地读……同时, 由于不少教师对各年级段朗读教学的要求还不清楚, 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要求偏高或偏低的现象。这样教学下来, 也就很难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三、指导无方, 效率不高

目前, 朗读教学指导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抽象化、简单化或以录音朗读代替指导。例如:一位教师教陆游的《示儿》, 理解诗句后问学生, 诗中哪句最能体现诗人强烈的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愿 (但悲不见九州同) ?学生回答后, 教师趁势指导:“读这句诗时, 要读出陆游悲壮的爱国感情。”学生齐读以后, 教师不满意, 再启发说还要读得深沉一些, 学生依旧原样。假如这时教师能示范一下, 或告诉学生如何深沉, 再合理创设情境, 学生还能读不出真切的情感吗?

朗读, 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一种过程, 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其最大的作用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作为语言学科,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是第一重要的。没有语感, 人就不可能真正地掌握好一门语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朗读应该成为一种最重要的也是最经常的训练。教师要加强朗读训练的指导, 不断提升朗读层次, 按照不同的层次进行科学有效地训练,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例如, 要明确地告诉学生什么叫“正确地读”, 什么叫“流利地读”, 怎么样才是“有感情地朗读”。在学生充分了解了朗读的基本要求以后, 教师再步步深入地加强朗读指导和训练, 学生的朗读水平自然会不断提升。

加强朗读指导, 提升朗读层次, 教师要注重朗读方法和朗读技巧的指导。例如:

1. 教会学生确定重音。

通过训练, 让学生逐步懂得, 句子中的动词、谓语、用作修饰的词、对比的词、比喻的词, 或能表达作者强烈情感的一些特殊词语。这些词语大多要读重音。另外, 为了增强表达的效果, 一些表示强烈的兴奋或悲伤的地方, 还可采用重音轻读的方法。

2. 教会学生掌握速度。

要通过训练让学生知道, 表示欢快、激动、高兴、愤怒的词句, 一般要读得稍快一些;表示悲伤、忧郁、抒情的重点句段, 读的速度则要慢一些。在整篇课文朗读中, 要有快有慢, 富于变化。

3. 教会学生把握语调。

语调是语音、语速、语气的综合反映, 是一篇课文的感情基调。通过训练, 在实际的朗读中让学生逐步体会到表示欢乐、赞美、喜爱等表达美好情感的课文, 要读得高昂明快些;表达悲壮、凄凉情感的课文要读得低沉舒缓些。一般的文章, 都以宁静、轻松、恬淡的语调为主。

有了明确的目标, 学生就有了努力的方向;有了科学的方法, 学生就有了提高的可能。有感情地朗读最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 有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有利于和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 感受作品中深厚的感情、体会作品中美的境界。它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朗读的好处还有很多。比如, 它有利于开发右脑, 能改变学生的性格, 增强记忆力等。因为大声朗读实质是朗读者在自我欣赏, 久而久之, 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自我完善。性格内向者不爱说话也不善于表达, 往往发出的声音也很小, 如果全体学生都能坚持大声朗读课文, 就很容易促使学生大声讲话, 从而变得爱讲话, 性格也就随之而变。同时, 在大声朗读时需要精力集中, 这使大脑容易处于“排空”状态, 也就容易记忆材料。大声朗读他人作品是学习的过程;如果大声朗读自己的作品, 实质上还是一个修改完善的过程。所以, 大声朗读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加强朗读指导,提升语文朗读能力 篇三

朗读是语文学习中必备的一项技能,也是老师组织语文教学时常用的一种方式。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语文基础较弱,理解能力较低,需要老师加强朗读的指导,做好示范朗读,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朗读的内容,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关键词】

小学低段 语文学习 朗读技巧

在小学语文学习中,越来越多的老师意识到朗读的重要性,进行了各种方式的朗读训练,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形成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但是,对于小学低段学生来说,由于学生的语文知识还比较少,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对于事物的感知能力还比较薄弱,仅凭学生自己的朗读学习还远远不够。朗读虽然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但还需要老师给予及时的指导,提升学生朗读能力和语文学习效果。

一、结合实际情况,做好示范朗读

小学低段学生由于受到自身语文基础、认知水平的限制,在朗读时经常会出现添字、漏字、颠倒顺序、读错字音,缺乏语调的变化等问题。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不能概括的点评,含糊抽象的指出朗读的问题,需要有的放矢的,结合具体的问题,进行正确的示范,带领学生朗读,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错误,并且知道正确的朗读方法。

如,在小学二年级上册的《小动物过冬》一课时,老师先给学生进行了示范朗读,采用了灵活的语气,把青蛙、小蜜蜂、小燕子这些小动物的话读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们模仿的兴趣。老师又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朗读了课文,有的学生把“那儿暖和”读成了“那儿温暖”、把“冬天地上都是冰雪”读成了“冬天地上都是雪花”等,有的学生朗读的语调没有起伏,过于平淡,还有的学生语速太快,不能清楚的发音等。老师明确的指出了学生的问题,并且告诉学生应该怎么朗读。之后,老师又让学生模仿朗读,同桌之间相互听读,指出对方的错误。老师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也加强了巡视,及时的纠正学生朗读中错误,使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达到了训练学生朗读技能的目的。

由此看来,小学低段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朗读指导还需要老师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结合学生朗读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朗读训练,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二、避免无效评价,引导反复朗读

对于朗读的重要性,很多语文老师已经达成了共识,也在日常教学中加大了学生朗读的力度,对于学生朗读的情况,进行了及时点评,其目的在于通过评价指导学生朗读。小学低段学生还无法理解这些笼统的评价,点评达不到指导朗读的效果,反而浪费了很多时间。只有让学生多次的跟读,反复的练习,才能促使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

如,在学习小学二年级上册的《狐狸与乌鸦》一课时,老师让学生先自己朗读课文,画出课文中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由于很多学生听过这个故事,对故事内容比较熟悉,朗读也比较顺利完成。老师表扬了认真自由朗读的学生。接下来,老师借助多媒体播放了配有插图的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听狐狸谄媚的语气,以及乌鸦愚蠢的语气。学生们借助插图和认真的倾听,进行了模仿朗读练习。老师又点名让学生朗读,表扬学生朗读准确,语调高低、语速快慢、轻重、停顿恰当的学生,指出学生朗读时需要改进的地方,并且给学生做出正确的示范,再让学生进行反复的朗读。学生经过反复的朗读这篇课文,在模仿狐狸和乌鸦的口气时,加深了对课文内容主题的理解。

由此说明,在小学低段朗读训练中,老师要减少一些没有意义的评价,让学生反复的跟读练习,扩大朗读量,增强学生朗读的亲身体验,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

三、正确解读课文,指导学生朗读

朗读是为语文学习服务的,主要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于文本的感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体会课文中的思想情感。课文是学生朗读的依据,也是学习的内容。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理解能力的不足,对于课文的思想情感的把握可能存在着不到位的情况,这就需要老师当好学生朗读的引导者,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课文。

如,在学习小学二年级下册的《母亲的恩情》一课时,由于课文主题是为了赞美伟大而无私的母爱,体会母亲恩情的珍贵,抒发一种发自内心的报答母亲的情感。老师让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自己日常生活经历,理解体会母亲的恩情。老师先用多媒体配乐朗读了《游子吟》这首诗,创设学习情境,感染学生的心灵。老师又点拨学生要体会古诗中父母的养育之恩。接下来,老师又让学生以平和的语调朗读课文的前半部分。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朗读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理解母亲在油灯下为孩子缝衣服的情感,寄托着母亲无限的爱。学生在朗读中对于这些平实的描写产生了深刻的感受。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把握了这篇课文的情感基调,锻炼了朗读能力。

由此发现,朗读并不只是学生的任务,尤其对于小学低段学生来说,老师更需要加强指导,促使学生正确的理解课文的内容主题,把握文本的思想情感,从而在朗读时准确的加以表达,实现提升朗读能力的效果。

总而言之,语文学习离不开高效的朗读,在小学低段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至关重要。老师需要根据小学低段学生的特点,运用示范朗读和领读,让学生在模仿中反复练读,读准字音,正确断句,把握朗读的节奏,准确的理解思想情感,丰富朗读技能,使学生可以更好的驾驭朗读,高效学习语文。

【参考文献】

【1】孙航认鹰.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探微【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

【2】朱晓零.浅议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J】.才智,2014(05)

4.朗读指导课教案 篇四

教案《一》

课内得法 课外活用

查字典理解字词 标注读书感受 好词佳句要积累

联系实际去理解 遇疑惑善提问 学后运用乐趣多

好文章向大家推荐

一、指导目的:

1、通过认识阅读课外书的作用,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指导学生回顾总结课堂上学到 的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3、利用阅读卡,让学生把自己阅读的收获积累下来,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二、指导的重点:

指导学生如何概括文章大意以及如何选择积累好词妙句。

三、课前准备: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作品《父母的心》

四、指导课时:一课时

五、指导过程:

激趣导入

哪个同学看过课外书的请举手。看来你们班同学都是爱看书的好孩子。老师也很喜欢看课外书呢,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来探讨怎样看课外书。

认识看课外书的作用

师:哪个同学从幼儿园开始就喜欢看书?你真厉害,还没识字就开始看书了,你真是个爱看书的孩子。你能跟大家说说你为什么那么爱看书吗?

师:当你们看了一个精彩有趣的故事以后,通常会怎么做呢?

师:是啊,当我们看了有趣的故事以后,都想把这个故事讲给好朋友听,和朋友一起分享,这样也起到了看书的作用。板书:分享有趣的故事内容

师:你们上小学以后,语文老师常常会布置你们看课外书,那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吗?

师:对,看课外书不仅让我们了解很多有趣的故事、科学,还能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你们知道怎样读书才能使我们有更多的收获吗?

师根据回答总结:把文章中的好词好句摘录下来,以后运用到自己的文中。板书:摘好词妙句

看了故事以后,自己一定会有一些深刻的体会,从中明白一些道理,我们可以把这些感受写下来。板书:写感受

概括读书的方法

师:大家回顾一下,平时你是怎样看书的,你知道有哪些读书的方法?

师:当你读书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词语时,你会怎么做?

运用读书方法进行阅读

1、师:原来我们班同学啊,都那么会读书,现在老师向你们推荐一个很感人的故事,有一对非常贫穷的夫妻,他们有四个孩子,但是却穷得难以维持生计,有个贵夫人想用一笔钱去换他们的一个孩子,你们猜他们会答应吗?这个故事叫《父母的心》,想知道结果就自己去看吧。请你们用速读的方法看完这个故事以后再来跟大家分享这个感人的故事。

2、生进行阅读

3、生分享故事内容。师对如何概括大意作适当的指导: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发生什么事?

4、师:要想有更多的收获,我们还要把文章中用得好的词语和描写生动的句子摘录下来,现在我们进行第二次阅读,你们说这次要用什么方法去读呢?那就拿起铅笔,用你喜欢的方法去细细品读吧,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和你的同伴一起品味,边读边把你觉得用得

好的词语和生动的句子画出来。

5、生进行第二次阅读。

6、阅读反馈:

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好在哪里?你认为哪个句子写得生动?为什么?

师对说得中肯的答案给以肯定,鼓励学生如何去品词品句。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总结:今天同学们通过平时学会的阅读方法,自己学习了《父母的心》这个感人的故事,懂得了每个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一颗崇高的爱心。其实有关这个题材的文章还有很多,大家可以回去找找,看看你能找到几篇这类型的文章,带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吧。

作业:完成阅读卡

走进神话世界三年级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了解神话的特点,理解本文联想和想像手法的运用。

2.指导学生了解课外阅读方法,进行有关神话的趣味积累,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通过阅读神话故事,感受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丰富多彩让学生从中了解中国和希腊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老的文明,感受历史文化的璀璨与美好。

5.阅读指导课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探讨漫话书籍如《阿衰》与文学作品的利弊指导学生学会选择读物。

2、通过导读,让学生继续学习读整本书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的习惯。如精读、略读;质疑性读书;做好读书笔记等等。

教学过程:

一、导读引路,激发兴趣。

同学们,人们常说:我们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是的,我们可以让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而不是单调乏味。阅读就是改变一个人生命宽度的重要途径。她可以使我们在烦琐、疲惫的生活中寻找到一份宁静,倾听自己也倾听别人心灵的诉说。那同学们,你们经常读那些课外书?

学生畅谈

看来大家读的书还真不少,有的同学喜欢读《阿衰》、《爆笑校园》等等,有的同学喜欢读一些儿童文学作品、科幻类的作品。但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书犹药也”,书中既有良药,也会有毒药。粗俗的书籍就是毒药,毒害你灵魂的健康。那么到底怎么样的书籍适合我们阅读呢?你应该作何选择呢?在咱们班就有这样两种声音,一种声音支持阅读漫画书,一种支持读一些有故事情节的文学书籍,他们都有自己的理解,我们一起来听听。

喜欢读漫画书的一方: 喜欢读文学作品的一方 漫画书的益处:漫画书能使人心态暂时放松,精神得到调节,漫画书内容简单,阅读是不需要做太多的思考,比较轻松快乐。,适当阅读漫画书有益,可以提高孩子创作力和幽默感

首先,漫画书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一目了然,适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其次,漫画书能使人的心态暂时放松,精神得到调节;另外,漫画书中所体现的个性、自我、反叛其实也代表了孩子对时尚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一种理解。

但漫画书中也有一些问题

(1)里面还有些不健康的语言:有些小朋友以说漫画书中的语言

为骄傲,他们觉得里面的脏话很有趣,说起来很酷,如“大便头”、“死鬼”,“我掐死你”等不健康词语,一些学生容易出现不良漫画影响的言语和行为,比如模仿一些不好的口头禅和不良行为,(2)沉迷漫画容易影响学习(3)看漫画对提高语言能力帮助不大

看来漫画书虽能给人带来轻松愉快,但我们应该摒弃那些低俗的、脏话连篇的漫画,读一些健康有益的漫画《海底两万里》书中充分展现了海底世界的神奇和美丽,能使读者从中学习到有关海洋生物、气象、地理等方面的丰富知识。

同学们,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高尚的人在对话。那我们应该阅读那些书籍呢?刚才老师推荐的这些书,有没有同学读过。谈谈自己的收获? 看来你一直在与伟人交流,希望你能继续收获。

二、交流读书感受、方法。

那在阅读这些有意义的书籍中,你是怎样阅读的呢?

1、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坚持每天阅读半小时。

2、持之以恒,坚持1—2个月读完一本书。

3、做好读书笔记。

4、制定读书计划。良好的读书习惯:

1、阅读时圈画批注的方法。

教育家徐特立先生曾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这里的“动笔墨”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阅读时要用符号在书上进行勾圈点画;二是经常写读书笔记。这个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生在读书时,伴随着积极的思考,用铅笔在课本上圈一圈,画一画,随时写下自己的看法、体会,这个

读书方法真的很好。学生在读书时,只有一边读一边思考,才会有所感,才会圈画批注,这样做会促使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内容化为情感倾注于笔端。(分享学生的阅读体会)

2、养成阅读后做小练笔,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常言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把阅读所得随手记之,能加深记忆,促进理解,扩大积累,更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一篇文章读完了,总会有所感,有所悟,如果把这些点滴体会记录下来,便会成为我们以后写作的素材。我们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习惯。学生练笔、写读后感的形式很多,可以摘抄文中的精彩语句,可以写出自己对文章的评价,能长则长,不长也不要勉强,一句话、两句话都可以。不强求学生要写多少字,只要写就好了。(读自己的读书感受)

6.阅读指导课教案 篇六

精选书籍阅读指导

教学目标

1.大量阅读是提高学生素质,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2.大量阅读是贯彻落实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需要。

3.大量阅读,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4.阅读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以饱满激情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书籍的作用和它的丰富性,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推荐精选书籍

1.课前教师和图书管理员预先选好一定数量的书籍分放在各个阅读桌上,每桌配备字典一本。精选书籍的内容要广泛:有中外儿童文学名著、科普读物、名人传记、散文、诗歌、人文地理、国情教育、生活常识等书,以供学生自由博览。

2.课上,教师向学生推荐新购书籍,如少年版的我国古典四大名著。

3.结合课内阅读教学进程,推荐名家的作品,如《名人散文精笔荟萃》等。

三、加强读法指导

本次阅读重点训练学生的速度。指导步骤大致如下:

1.首先向学生传授速读的方法和意义。

2.教师在限定的时间内训练阅读速度。

3.对个别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

四、学生阅读,自行写读书笔记

1.教师先提出阅读要求:本次阅读重点训练评价型和感想型的读书笔记。要求对名著中的人物从多个角度加以评价。另外,结合课内阅读进程的单元读写重点,剖析文章,写读后感。

2.教师巡回指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写好读书笔记。

3.注意随时纠正学生的读书、执笔姿势。

五、集体欣赏品评

选取精彩的评价型、感想型的读书笔记进行交流。找同学谈看法,给予评价。

7.小学英语朗读指导 篇七

一、正确优美的示范,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练习, 以自身优美、纯正的语音、语调感染、熏陶学生, 给学生美的享受, 从而引起学生的朗读欲望。在教师示范的时候、要让学生静听并注意观察口形。当 然, 还可让学生多听英美人士的朗读录音或观看有关影碟, 然后模仿练习, 激发他们的表现欲。由于小学生年龄小, 理解能力相对较低, 让学生真正用心听录音显得比较困难, 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从小处、细处入手, 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例如, 在学生听单词录音时, 教师可以运用辨音活动训练学生, 也可以在播放录音的同时, 随着录音出示不同的单词。如果单词和录音播放内容相同, 学生就大声跟读, 如果单词与录音播放内容不符, 则不跟读。在听对话录音时, 教师可以在播放录音前, 先不让学生看书, 只让学生看图听音, 并提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听录音, 听后再回答问题。另外, 笔者在实践中经常让学生闭眼听录音, 使学生的注意力充分集中在单词的发音, 单词连读时出现的爆破、连读等较难的语音现象上, 为学生的模仿跟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有感而读

心理学研究表明, 朗读需要视觉、听觉、动觉的共同参与, 即眼到、口到、心到。只有各大器官合力, 做到有口有心, 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 5A Unit 3“At a Music lesson”, 由于其句型较Unit 1和Unit 2更富于感情, 同时课文内容更富于灵活且深入学生学习生活, 因此, 笔者一方面继续开展“有求而读”, 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读出西方优美的语音语调, 即语感。教学大纲指出:“学好语音是学好英语的基础, 语音训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习惯的养成过程, 从一开始就要严格要求, 坚持训练,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重视朗读训练和朗读技巧的指导是学好英语的基础。发音标准、朗读流畅是运用英 语进行交流的基础。”从视、听、动三者出发, 具体落实于眼睛要全面而快速地看, 看的速度略快于读, 成为读的“领路人”;在读的过程中要让舌头在口腔中跳舞, 如跳芭蕾一样, 滑润、收放自如地雀跃起来, 使朗读材料 (单词与单词之间) 成为绵延不绝的整体, 而非生硬的断裂甚至破裂。同时, 朗读者的心要贯穿于眼和口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用心地体会朗读的要领, 感受语言材料的内涵, 感受语音语调, 感悟语言的真正魅力, 使朗读变为“品读”, 使之成为掌握或精通英语的有效途径。

三、巧用“优生”, 创造语言氛围

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英语科代表及朗读能力好的学生的带头作用, 以有效活跃班级的学习气氛, 培养学生的朗读竞争力。课堂中让优生多表现, 一方面让优生的朗读更上一层楼, 另一方面为英语朗读能力稍差的学生树立好的榜样, 无形中调动其他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增强他们读好英语的信心。特别是女生朗读能力普遍优于男生, 在平时的小组朗读和配对朗读安排中, 除考虑优劣生的互补外, 也要适当考虑男女的搭配。这种朗读分组的安排, 使学生间有商讨、有竞争, 相互取长补短, 省时又高效。平时的早读课可以让优生领着大家一起练读, 在增强英语语感的同时, 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 学在一起, 乐在其中, 共同努力, 共同进步。

四、用“心”读, 用“心”听

小学生模仿能力强, 但缺乏自控能力, 往往一听到教师或录音的示范发音就急于开口模仿, 轻声跟读, 但往往发音不准确, 还影响其他学生听课。因此在英语教学的起始阶段, 教师应要求学生仔细听教师的示范发音, 提醒学生边听发音, 边注意观察教师的口形, 然后模仿。在模仿过程中, 要求学生达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之境界, 口、眼、耳与大脑并用。学生最初可能达不到这个要求, 可以先要求做到“眼到—口到”, 逐步达到“口到—心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 教师可让学生进行指读。指读的习惯就是培养学生对单词或句子的有意注意, 读到哪, 指到哪, 既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又训练学生认读单词、句子的能力。

英语朗读教学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教师首先要提高认识, 明确朗读的重要作用, 在取得家长积极配合的情况下, 正确引导学生坚持朗读训练, 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摘要:英语作为小学阶段重要的学科之一, 不仅仅需要教师作为学科知识将其传授给学生, 更需要学生作为交流工具将其掌握和运用。在小学英语阶段, Read部分随年级的上升, 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那么通过朗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已成为小学教师们探讨的共同话题。本文就目前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指导, 提出了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8.如何指导学生朗读 篇八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是,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实谓语文教学之佳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能成为千古名言,理也就在此吧。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教学中该如何指导学生练好朗读呢?

(一)、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

1、读得正确,即要用普通话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顿读。

2、读得流利,即不复读,不断读,不读破,停顿间歇分明,语气连贯流畅,速度适中。

3、读得有感情,即要绘声绘色,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语调能准确地传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感情的表露要朴实、自然。

(二)、注重朗读的训练形式

1、创设氛围,进入情境

首先可以利用教学手段创设情景交融的氛围。这样,孩子们朗读时才能感情投入,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

2、评读,促进发展

在多种读的形式中,评读是不可缺少的。课堂中,教师们常用“赛”的方式组织朗读教学,如小组比,男女生比等。既然有赛,就有评。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学生的主体意志是在具有真正主体地位之后而渐渐形成的,有了主体意志,才有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也才有了自己的思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肯定。教师不要只是强调某个字词该读大声或是读小声,以免造成形式化、表面化的指导。这就是新理念的最好体现。

3、创设情境,进行比赛

针对孩子好胜的心理,引入竞争机制,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不管是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都给打分,在评分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了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其次,经常利用早读课、读书课开展朗读比赛,每次评选出一名“朗读天使”,让得奖的同学尝到成功的喜悦,让失败者继续努力,争取夺魁。

4、提供示范,让学生模仿

学生的朗读水平与教师的示范朗读密切相关。因此,必须重视示范朗读的积极作用。示范朗读即通常说的范读。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讲应该怎样读,而不应该怎样读,学生是很难学好朗读的。他们的认识还是很模糊的,并不知道怎样读才算表情达意了。但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他们亲耳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学起来就容易得多,读起来也就有情有意得多。因此,教师的范读及录音示范能让学生较快地掌握朗读的语气,并进行模仿。在朗读课文的同时,再配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音乐,更能吸引住学生,给学生一种美的感受。教师在范读之前应认真“备读”,反复研究朗读的语气、语调,发挥出最佳的水平,让学生听了以后,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

5、表演读

学生是积极地参与表演和模仿活动的,给他们营造一个情境,他们就会在情境中绘声绘色地进行表演,伴随着的朗读训练就会简洁高效。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文章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对于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了理解,那么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好的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一开始,学生有可能顾此失彼,注重了演的形式,又忘了词。这时,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诵读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6、自由读

就是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尽情诵读。可独自读,也可约伴读,还可邀老师一起读。

9.作文指导课教案 篇九

用心拟好作文的标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标题才是好的以及标题的作用

2.引导学生掌握拟题的一些技巧和方法,并能进行灵活的运用 教学重点

了解和学习拟题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训练,从而抓住规律,掌握技巧 教学难点

体会方法,并在一定程度上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批改作文的过程当中,我发现你们对标题的拟定太过于随意,不重视标题的作用,拟题不具体。其实,作文标题如同人的眼睛一样,它代表和透露着文章思想灵魂的信息,是作者心灵最真实的反映。俗话说“题好一半文”,为作文拟定一个新颖别致的标题,不仅能给文章增色,而且更能吸引阅卷老师的目光,令他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直接影响着文章的得分。怎样才能拟出这样一个引人注目的标题呢?这堂课专门跟大家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二、拟题方法简介:

1.巧用修辞法

2.故设悬念法

3.移用诗词法

4.错位思考法

5.以小见大法

三、拟题方法分析 1.巧用修辞法。

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拟题法,因为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引用等辞格的恰当运用,能生动鲜明地把意思表达出来,增强文章标题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我是一只无家可归的猫》、《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星星知我心》、《爱如潮水》、《千年等一回》、《近水楼台先得月》、《草原在哭泣》、《坐着读书,站着做人》、《鲜花与荆刺》、《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多情的土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等,这些命题或比喻、或拟人、或引用、或对偶、或对比、或反问,或生动形象,或含蓄深沉,或文采飞扬,给人的感觉是,运用了修辞的标题,就像一盘盘美味佳肴,又像一颗颗珍珠闪闪发光,让人过目难忘。(教师任选以上两题进行点拨)

练习:请大家以“诚信”或“环保”为话题,运用此法试拟一组标题

2.故设悬念法。

所谓悬念,就是创作戏剧、电影或其他文艺作品时,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故意留下疑问,以吸引观众或者读者的一种创作方法。用这种方法拟题,简单易学。比如《女生传来的纸条》这个题目就很典型,这位女生为什么要给男生传纸条呢?纸条上都写了些什么?结局又会怎样?读者一看这题目便有了这么多的疑问,自然会产生往下读的强烈念头。再如《100分,和恨你》、《太阳从西边升起》、《午夜之后》、《做“贼”心不虚》、《生命还会继续吗》等标题也具有较大的思维空间,让人产生欲睹为快、非看不可的愿望。

练习:下面请大家以“成功”或“考试”或为话题,试拟一组文题

3.移用诗词法。古典诗词大多是经典性的语言,它本身就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底蕴,用它们来作标题,一方面可以摆脱拟题俗套的弊病,另一方面可以显示出作者浑厚的文学修养,因此,它是古今文人常用的一种拟题方法。小说《在水一方》看过吗?作家琼瑶为小说命名用的就是《诗经 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诗句,又如鲁光在报告文学《中国姑娘》中有一段教练袁伟民训练女排姑娘时近乎残酷无情的内容,题目是《道是无情还有情》,用的就是唐人刘禹锡《竹枝词》中的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下面请大家根据情景引用诗词法进行拟题训练:

①.恩施州近年来掀起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你的家乡在此次活动中表现出色,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表彰,若要你就此拟写一份新闻报道,你会采用什么样的标题?《一枝红杏出墙来》……

②.赴美穷留学生路生为生计替人洗碗、洗厕所……受尽洋人的白眼和讥笑,每当他漫步纽约街头,遥望天边的明月,想起年迈苍老的父母,就会情不自禁地流下伤心的眼泪,若要你把此情景描述出来,抒写游子的思乡之情,你会定一个什么样的标题呢?《月是故乡明》……还有吗?

4.错位思考法。

拟题不仅要形象,有文采,更重要的是要新颖脱俗,这就要求我们打破常规思维,纵向或逆向思考,拟出新奇陌生的文题。如《真想做个差生》、《停电真好》、《没有翅膀的飞翔》、《渴望“非典》、《我是一只想死的老鼠》等,这些标题新视角、新思路、新体验,一下子就吸引住了阅卷老师的目光。(教师任选两题点拨)

练习:请大家以“自由”或“补课”为话题进行拟题训练。

5.以小见大法。话题作文范围广,限制性较少,同学往往无从下手,很难写出切实具体的文章,这时我们如果能够有意识地缩小写作的范围,使话题由大变小,由虚变实的话,那么我们就能具体地从一个细小的角度着手,选材内容更加集中睡明确。比如以“爱心”为话题可以拟题为《你是我的新娘》、《妈妈不爱我》、《这个冬天不太冷》、《血浓于水》等标题。

以《你是我的新娘》为题怎么能写跟爱心有关的内容呢? 老师是这样设想的:

一个处于青春花季的女老师小梅患上了晚期肮癌,只剩下一个月的生命,其男友整天守在病床旁,痛不欲生,为了让女友幸福快乐地走完有限的生命历程,他不顾父母极力的反对,决定和小梅结婚,走向红地毯的新娘小梅老师开心地笑了。再如《妈妈不爱我》,可选取非典期间,身为市卫生院护士长的妈妈由于工作繁忙,整天忙着照顾病人不回家,对我的学习生活不闻不问,令我产生妈妈不爱我的想法,但最终理解了妈妈的行为,从女儿“我”的这个角度写出了妈妈无私的奉献精神,从而表现出“爱心”的话题。

练习:请大家以“青春”或“宽容”为话题用此法拟写一组作文题。

四、课堂小结:

10.作文指导课教案 篇十

让你有米下锅

——选材

一、作业反馈

考查学生对审题的掌握情况。

读下面两则中考作文题,完成以下任务 1、2010年山东枣庄:

我们身边最平凡琐碎的生活场景里,总有一些弥足珍贵或让人心仪的因素,这个因素可以称为诗意。诗意也许是最亲近的人给予你的爱意,也许是不经意间心灵受到的触动,也许是蓦然回首时记忆里的一缕温情„„„

请以“发现诗意”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你可以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选取最熟悉的场景、细节,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③不得抄袭;④600字左右。2、2005湖北宜昌

也许你常常感叹自己缺少美:或长相不俊美,或身材不健美,或衣着不华美,或举止不够时尚美,或言谈缺乏流畅美,或歌声没有旋律美„„ 然而,某一个事物某一个人在那一瞬间给了你触动,让你睁开了眼,你发现:原来自己也是美的。拿起笔写出你发现美的经历,让我们分享你的欣喜和快乐。要求:可叙可议、可夹叙夹议;材料具体,有真情实感。题目自拟,字数在550左右。二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1、题目1中的“诗意”指什么?可结合提示中的内容作答,有拓展更好。

2、题目二中哪句话是审题的关键(提示了选材的范围和大致内容)?

3、两则材料的选材范围哪个大一些?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命题作文中若有含义丰富的词语,必须先搞清其内涵;材料作文也叫命意作文,往往要根据其寓意来作文;有时则限制了作文的范围,必须在这个圈内来选材命意。

那么话题作文又该如何审题呢?

二、2012年重庆市中考作文题

当两朵花都争向那一缕冬日的暖阳时,一朵花悄然转身,这是成全;当两只受同时伸向一本喜爱的书时,一只手陡然放下,这是成全;当茶叶忍受沸水的煎熬,把无色无味的水变成了一杯香茗时,这是成全。成全是生活中的风和日丽,展现出一道道优美独特的风景。请你以“成全”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自主探究:

1、解题:“成全”是什么意思?有何内涵?

2、这个话题适合写成什么文体?可以怎样来立意?

成全——帮助别人使其实现愿望。

文体:可写记叙文,可写议论文

立意:可正面立意,也可反面立意

小组合作,探究:

1、选择一种你最擅长的文体,拟一个标题,设计一种作文构思,精选几则材料来支持你的构思。材料要具体。

2、每组推选一名发言人,精选本组中的二到三个好的选材,交流。

3、请两名同学点评,从阅卷老师的角度评价,谁的材料在众多考场作文中更吸引人。

三、讲解如何选材

选材,就是根据主题的需要,有目的地选择恰当的材料来表现主题,使文章产生最好的效果.(一)材料从哪里来?

1、从生活中来,写自己亲身经历的,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

2、从传媒中来。中外名著,报刊杂志;电影、电视、流行歌曲;教材、历史。

(二)怎样选材

1、以真尽情

真实是文章永恒的生命。真实的材料才能表达出内心最真挚的情感,才能引起读者共鸣。

2、以小见大

从不起眼的小事中发现有价值的材料。只选取情节发展中的一个片段、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加以深入挖掘和全面体现,让这个细节成为文章的主体构造,承载文章的思想和情感。

以小见大的手法是一把开启感动的钥匙。关注生活细节,以小事现大爱,以微物明真理,才是作文选材的正确方向。《创新》55页

3、翻旧出新

对陈旧的知识进行再认识、再利用、再开掘、再创造,这些旧的东西包括曾经写过的作文、用过的素材、遗落的记忆、历史人物故事等。

通过对这些材料做一些新视角、新方法、新层次的审视、思考、评判,得到新的感悟。

4、以新见奇

选取新颖独特的材料,写他人之未写,使读者耳目一新,拍案称奇。

何谓新颖?自己最熟悉恰好又是别人不太注意的材料;人们熟知的、自己却有了新认识或新体验的材料;有新鲜的时代感(反映新思想、新风尚、新特点)的材料。

三、盘点收获

四、课堂练笔

11.朗读指导探究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朗读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7-233-01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朗读不同于一般的读,它必须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进行情感的抒发和体验,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过程,在朗读中,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了有声的口头语言,充分调动了眼、耳、口、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情感体验。因此,反复的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好词佳句,为今后读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我认为,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教师范读,创造情境,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很重要。教师的全文范读可以创造情境,营造气氛,有利于学生在“听文”中想象的发挥和思维的再创造。教师对重点段落的范读,可以提高学生对好词佳句的欣赏水平,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两篇都是感情色彩很浓的文章,教师可以交待有关历史背景,作课文情感的铺垫,而对于文章内容无须作过多讲解。然后,通过教师的范读来营造气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受到语言的感染,得到情感体验。如果教师范读平淡,就无法引导学生进入“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悲痛场景,无法体验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以理解朝鲜人民与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的深情,更无法想象中朝人民那“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因此,教师想让学生朗读得有声有色、充满感情,就必须自己读得声情并茂。只有感染学生、打动学生,才能让学生真正受到感动。

二、读之而喜,读之而悲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各个“阶段目标”都写着“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每个年级每篇精读课的第一题练习题也写着这同样的话。由此可见,朗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体现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的地方。就听说读写之间的关系来说,听和读都是学习的输入,说和写才是学习的输出。输出效果如何,输入的摄取量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首先要加强听与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认真听和深入阅读中成长起来、发展起来、壮大起来。

1、跟读模仿,激发兴趣

我们不难发现,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各种各样的朗读始终进行得很好。朗读的花样也层出不穷,如教师范读、听录音读、跟老师读、全班齐读、小组赛读、指名朗读、自由朗读……每天,学生们在这种“口读耳听,口耳并用”的良好读书氛围当中成长起来、发展起来。因为书读得朗朗上口,对语文学习就有着浓厚的兴趣,很多低年级的学生都能把所学过的课文背诵下来,讨得家长和老师的欢心,换来了高效的学习质量。因为他们的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学校举行文艺表演,老師们大多喜欢在二、三年级学生中挑选节目主持人。

人的学习,大多是从模仿开始的。要把汉字写好,一般都要经过刻苦临摹练习。习字的“描──摹──临──写”循序渐进的方式方法,是非常值得我们语文朗读教学学习的。如果把习字的过程变为朗读学习的话,那就是“跟(读)──模(仿)──诵(读)──创(新)”。开始进行朗读训练时,我们要尽可能让学生跟着“录音带”或教师的标准范读去练习,让他们从跟读模仿开始,到逐渐放开,最后达到“将读者自身的感情融合到读物中去”的效果。

2、句读停顿,读通读畅

朗读从模仿开始,到“愈读愈有味,趣味无穷”,这需要经过系列的辅导。在当今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时,老师们都会非常注重标点符号的朗读指导的,而所忽视的恰好就是以词语或短语为单位去进行句读停顿的指导。举些例子说说吧!

①文言文的朗读停顿举要,如《杨氏之子》的句读: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又如《伯牙绝弦》的句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②现代文的朗读停顿举要,如《桂林山水》的句读: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觉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轻声重音,突出关键

我们知道,不同的轻重音也能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例如,“我已经吃过了。”(“过”重读,表示完成态)“北京我以前去过。”(“过”轻读,表示经历态)《桂林山水》有这么一句话:“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来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包括一些研讨课)中,我身边很多老师不注意轻重音的朗读指导,往往没有把“看见过”“玩赏过”“没看见过”等的“过”字轻读,体会不到作者曾经游历过祖国大好河山的那种心情。又如,老舍先生的《养花》写道:“我可还没成为养花专家,因为没有工夫去研究和试验。”句中“工夫”的“夫”应读轻声而不读阴平调。如此轻重音读法的例子不一而足。

说过轻声的朗读问题,我们再来看看重音的朗读指导与训练。如,我们指导学生朗读《荷花》中有关荷花的各种优美姿态这一段时,就要注意从语气高低轻重的不同,去强调荷花长势的不同。下面加点的字要读得重一些:“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4、读之而喜,读之而悲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中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基本要求。在这个基础上,语文的阅读教学,如果能达到如古人所说的效果,当今的小学语文将会一片辉煌:“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诉。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但觉神入文,文入心,永不失矣。”

1、朗读默读,相得益彰

开声的朗读,能加深理解,记忆牢固,但它费时费力。我们小学语文课堂不完全可能像英语课哪样整节课都书声不断,因为当今语文课本的知识容量大,学生们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实在是太多了。因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往往需要朗读、默读与浏览相互配合进行,使得它们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面,就它们之间的时间分配而言,依我看来,大体可以这样安排:一二年级应以朗读为主,不同形式的朗读约占50%的时间;三年级的朗读约占40%的时间;四年级的朗读约占30%的时间;五六年级的朗读约占20%的时间。对于默读,从三年级开始,逐步放开,五六年级力求要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同时,从三年级开始,教师要有意识地开展略读训练,让学生“粗知文章大意”;五六年级更要把浏览作为一种学习技能加以培养,让学生“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此外,我们在早读、午读的时间里必须抓好朗读训练,抓好背诵默写的过关测试,让“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课程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12.朗读指导中“变”的妙趣 篇十二

一、“变”强弱, 思维化窄为宽

朗读指导中, 强弱的处理往往是情感体验和文本理解的外化。于是, 基于不同情感体验或对文本的不同理解, 学生对朗读时的强弱处理也往往不一致。许多教师觉得这样就无法指导朗读。其实, 这正是可充分利用的生成性资源。

四年级《天鹅的故事》一课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老天鹅破冰的话:

可是它并没有飞走, 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 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经过这沉重的一击, 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接着是第二次, 第三次……

学生在朗读前两句话时突出了“石头似的”“重重地”“沉重”等词语, 表现了老天鹅的勇敢和破冰的决心, 体会老天鹅身体在沉重一击之后的痛苦。而最后一句话的朗读, 该渐渐加重语气还是渐渐低沉呢?我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1:我认为应该用渐渐高昂的语气。因为老天鹅一次不成功就再试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全然不顾身体的疼痛。通过渐强的语气, 可以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和战胜困难的决心。

师:好, 就请你用自己的朗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生读, 读完全班同学情不自禁地鼓掌)

生2:老师, 我认为可以用渐渐低沉的语调来读。因为老天鹅的行动一定深深地感动了斯杰潘老人, 他看到老天鹅一次次撞击, 一定很心疼, 而且老天鹅的身体也一定是渐渐虚弱的。

师:说得多好啊!你能联系文中老猎人的感情来体会, 很会读书, 就请你也带着这样的感情读一读这段话。

(生读, 读到第二次、第三次……用渐渐低沉的语气表达出了痛惜与渐渐虚弱, 读完, 全班同学再次鼓掌)

师:两位同学从不同的思维角度来理解这句话, 朗读的方法也不同, 请大家也学习他们, 把自己独特的理解带入到朗读中去, 深入课文, 读出情感。

(学生自由朗读, 不同的语气, 不同的语调, 读出了不同的体验, 但都表达了对老天鹅的崇敬之情)

同样是老天鹅用身体撞击冰面, 学生把思维的触角伸向了课文的不同层面, 用不同的强弱处理来朗读, 殊途同归, 老天鹅的形象渐显高大。

强弱的处理, 常常不局限于个别词句, 往往整段的基调也可以有强弱不同的处理。

如《永远的白衣战士》一课最后有这样一段话:

3月29日下午, 广州殡仪馆青松厅, 医院全体员工在这里与她作最后的告别。花圈如海, 泪水如雨。遗像中, 叶欣留给人们的是永恒的微笑。

朗读指导中, 有的学生读得低沉, 表现出人们对叶欣的怀念, 突出悲伤之情;有的学生读得激动高昂, 表现出叶欣牺牲的光荣与伟大, 突出悲壮与崇敬之情。作为教师, 我认为这没有谁对谁错之分, 关键看学生是不是真的融入了自己的

感情去朗读, 去感悟。然后, 我又让他们交换一下朗读的方法, 揣摩其中有什么不同。学生在这样的朗读之后, 交流感受时, 说得就更丰富、更深刻了。

语文学习强调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而这个性化的体验与朗读的结合, 必然也是个性化的。鼓励学生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体验, 也就在交流中拓宽了所有学生的思维, 相互补充, 在合作学习中获得语文学习的乐趣。

二、“变”情感, 领悟由浅入深

朗读课文时, 由于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深刻程度的不同, 对句子的情感处理也往往会有所不同。然而, 利用这不同的情感体验, 常常可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番茄太阳》一课中, 有一句关于盲童明明外貌的描写。

“如果不是盲童, 明明挺漂亮的:乌黑的头发, 象牙色的皮肤, 精致的眉毛, 笑起来像个天使。”

师:从这一段外貌描写中, 你看出明明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明明是个漂亮、可爱的小女孩。

师:那这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对明明喜爱的感情。

师:就请你来读一读。

生: (用喜爱的语气、明快的语速读了这一句)

师:大家同意这样读吗?

(同意)

师:再仔细看这一句的开头, “如果不是盲童”, 你从中体会到的仅仅是喜爱吗?

生:还有惋惜之情。

师:很好, 就请你带着这种感情再读一读这一句话。

生: (朗读这一句话时, 语速变得缓慢了一些, 惋惜之情很自然地流露出来)

两次朗读, 随着对文本解读的深入, 朗读中的情感也发生了变化, 学生读得动情, 读得投入, 读得兴趣盎然。师生都在朗读中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

三、“变”语体, 感情由淡至浓

许多散文类的课文, 学生常常不能通过朗读充分表达出情感。在朗读指导中, 我们可以借助诗歌的断句和韵律感, 弥补其中的不足, 使朗读更有韵味, 情感表达更充沛。

《黄河的主人》一课中, 有这样一段直接描写艄公的句子:

“他站在那小小的筏子上, 面对着险恶的风浪, 身系着乘客的安全, 手里只有那么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 战胜了惊涛骇浪, 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 成为黄河的主人。”

学生在朗读时, 往往由于兼顾停顿和情感表达, 读来有些吃力。一位老师独出心裁地把这段话变成了如下两节小诗:

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

战胜了惊涛骇浪

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

成为

黄河的主人他

站在那

小小的筏子上面对着

险恶的风浪身系着

乘客的安全手里

只有那么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

这样, 学生读来朗朗上口, 颇有韵味, 把艄公那种勇敢与智慧、镇静与机敏,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在抑扬顿挫、节奏分明、声情并茂的朗读中, 培养了语感, 并将读者自身的感情融合到课文中去, 这就大大增强了阅读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 不同理解的朗读, 融入自己的体验, 通过对文本的再创造, 从而更好地把握和感悟文章的含义。

13.三年级阅读指导课教案 篇十三

课内得法 课外活用

——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一、指导目的

1、让学生在好书推介活动中认识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指导学生归纳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3、向学生推荐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关文章,通过对这些课外阅读,学生从中了解更多中国传统文化,达到教学延展的目的。

二、指导重点:指导学生归纳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三、课前准备:

1、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

2、要求每位同学都带一本自己最喜欢的课外读物,并准备向别人推荐自己的好书的发言稿,记熟。

四、指导课时:一课时

五、指导过程:

一、推荐文章 引入指导

1、引入语:我们曾收集过不少的名人名言,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过“没有了书籍就像生活没有了阳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书的确是好东西!既然是好东西就应该向大家推荐,和大家分享!

2、请1~2位同学把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推荐给大家。

3、同位互相推荐好文章。

二、引导学生总结读书方法

1、教师向学生推荐一组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文章,让学生想想为什么老师会推荐一组这样的文章。

[因为我们在学习的第五组刻纹饰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关]

2、提问:没有老师的帮忙你准备怎样读懂它呢?[随机板贴]

3、过渡:其实读书的方法有很多,我们语文课内也学过不少,同学们能把它们找出来吗?[板贴:课内得法]

4、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与文书38、67、68、71、75、82页的黄泡泡里分别藏着什么样的读书方法。

5、生汇报讨论所得。[随机板贴]

6、小结。[板贴:课外活用]

三、运用读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

1、学生运用读书方法阅读教师推荐的一组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文章。

2、学生汇报读书所得。

3、小结:真高兴!同学们能运用学到的读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更多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辉。最后让我们共勉一句:课内得法,课外活用。好文章向大家推荐。

一年级课外阅读指导课教案 ——阅读写动物的小童话

宏育小学 黄丽妹

阅读内容:《少先队员》(新苗圃2008年第11期)“童话森林”部分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交流阅读感受,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

2.通过阅读描写以学生喜欢的小动物为主角的小童话故事,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接受知识的灌溉,感受语言文字的美,积累语言;培养学生勤发现,大胆想象的能力。设计理念:

创设浓浓的读书氛围,采用多种方法让孩子阅读,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领悟做人的一些道理,让孩子们在美的熏陶中得到心灵的启迪,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教学准备:《少先队员》(2008年第11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阅读兴趣。

1. 猜谜语比赛:耳朵长,尾巴短,兴吃菜,不吃饭。(兔子)脑袋聪明,手脚灵巧,喜欢爬树,最爱吃桃。(猴子)小老鼠,真奇怪,降落伞,随身带。(松鼠)……

2. 是啊,这么多的小动物聚集在一起,谁能猜它们要干什么?这节课让我们走近小动物,阅读几个描写小动物的小故事。

二、指导阅读。

(一)阅读小童话《假面舞会》

1. 翻开书第28页,学生借助拼音阅读故事。

2. 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故事什么地方有趣?看看故事中介绍哪些动物?它们是怎样参加舞会?你最喜欢谁的扮相? 3. 这个故事中的对话很有趣,有很多好词佳句,把你喜欢的词句画出来,记一记。带着自己的感觉,美美地读一读。4. 交流所画的词句,读出语气。

(二)走进“童话森林”

1. 过渡:阅读完《假面舞会》这个故事,让我们继续走进小动物的童话城堡。

2.学 生借助拼音,自读小童话《快乐小屋》和《下一个就是我》。想一想:这两个故事的主角是谁?你最喜欢哪个故事? 3.交流阅读收获,教师评点小结。

三、小结

1、今天这节课,我们阅读了有关动物的几个小故事,对一些小动物有了更多的了解,积累了一些好词佳句,收获可真不少。“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希望课后大家能多阅读一些好的书籍,去获得更多的知识。

14.四年级阅读指导课教案 篇十四

1、通过本书的阅读,不仅能扩展小学生的文学及历史知识,还能让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是美与丑,善与恶,提高了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

2、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3、让学生们自己读喜欢的书籍,到书中去体验快乐,拥有快乐的童年。教学准备:《安徒生童话故事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主题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过《美人鱼》、《丑小鸭》、《拇指姑娘》、《豌豆上的公主》这些童话故事吗?那你们知道这些美妙的故事是谁写的吗?(简介作者)他还写了很多很多好听的故事、优美的童话,他就是安徒生,伟大的童话作家。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童话世界吧。

二、指导读书方法

1、阅读时能基本把握文中的主要人物。

2、边读边勾画你最喜欢的,认为最好的地方。

3、能说出你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吗?自己能试着说一些。

三、阅读交流

1、小组内交流

你读了《安徒生童话》的哪一篇,有哪篇文章你最喜欢?

学生只要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优美的语句,以及其中的段落,并且能说出你为什么喜欢就可以了。

2、全班交流

(1)组内选代表发言

(2)其他同学认真听,随时做补充。(3)说说你是怎么去读课文的。

四、拓展延伸

把你感兴趣的童话故事讲给别人听。

《飞翔的教室》阅读指导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运用课外阅读方法进行读《飞翔的教室》,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达到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目的。

2、通过学生读凯斯特纳的读书成果展示,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书是人类的营养品,没有了书籍就像生活中没有了阳光,没有了书籍就像鸟儿没有了翅膀。

2、你们平时都读了哪些课外书呢?(学生自由讲)

二、谈谈自己最喜欢的一本课外书

1、在你读过的课外书当中,你最喜欢哪一本?能说说喜欢的原因吗?

同桌交流、班级内交流。(相机进行评价)

2、总结。

三、走进凯斯特纳

1.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伟大的德国小说家、剧作家、电影脚本和广播剧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埃里希·凯斯特纳,一同去阅读这位20世纪最出名的德国儿童小说家的作品《飞翔的教室》。2.你都读过埃里希·凯斯特纳的哪些作品呢?生自由发言。3.简介作者。

四、感受《飞翔的教室》

1.认识文中的主要人物。将人物的性格特点与人物名称对号入座。(题略)2.生交流故事情节。

3.说出喜欢的人物、故事情节及喜欢的理由。

五、我心中的故事

1.师生共同探讨“你怎样看待完全中学和实德中学学生间的那场大战?对那场战争中每个人的表现你有什么看法?” 2.“乌利为什么要从体操梯上跳下来?乌利的一跳获得了什么?如果你是乌利的同学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3.伯克博士是怎样对待以上两件事的,对博士的态度你有什么评价?

4.马丁在谁的帮助下终于和家人团聚了?如果你是马丁,你会怎样感谢帮助你的人?

5.这本书为我们讲述的主题有:友情、勇气、自信。你能说说你是从哪些人之间读懂了友情?从哪些人身上读懂了勇气和自信呢?

6.结合文中人物说说你对“友情、勇气、自信”的理解。7.读P8两段话(略)。生谈感受。

六、圣诞之夜

师:同学们还记得在那个飘洒着雪花,散发着芬芳,闪烁着霓虹,回荡着歌声的圣诞之夜,马丁一家是多么的幸福吧!那个孤身一人的约尼,躺在床上的乌利,还有正直的博克,不抽烟的人,他们是怎样过的圣诞节呢,请根据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做合理的想象,写一段故事。

七、总结

让我们像作者所写的那样始终保持着一颗真诚的心。

《西游记》阅读指导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利用媒体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2.通过小组学习搜集相关资料,使学生学会合作分享。3.让学生初步了解《西游记》的内容。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初步了解《西游记》的内容。通过小组学习搜集相关资料,使学生学会合作分享。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西游记》影视作品图片,设置情境。

二、内容分析

1.《西游记》里的故事:学生讲述 2.历史上的玄奘西游

3.(1)学生展示搜集的相关资料

(2)教师总结

(3)孙悟空的原型

鲁迅:孙悟空源自淮涡水神无支祁。

陈寅恪、胡适、季羡林:其原型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神猴哈奴曼。玄奘大弟子说:玄奘在偷渡出关时所依靠的第一个弟子石盘陀。释悟空俗名车奉朝,唐代僧人。

(4)你从《西游记》里认识的孙悟空和唐僧。(分组讨论)4.《西游记》的作者

5.《西游记》的结构:《大闹天宫》、《取经缘由》、《西天取经》 6.分析《西游记》中的一个人物或一个故事。(分组练习)

三、小结

《西游记》的作者、故事、人物。

四、练习

1.《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形象鲜明,性格各异,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请你写出他的名字和与之相关的故事情节,同时谈谈你从他身上获得的人生启示。

2.在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途中,机智灵活、疾恶如仇的是______;憨态可掬、好耍小聪明的是______,法名是______;忠诚老实、勤勤恳恳的是______。

3《西游记》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三打______、大闹______、真假______、三借_____。

五、作业

1.阅读《西游记》

2.分析《西游记》中的一个人物或一个故事,写一篇读后感。

《水浒传》阅读指导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水浒》小说中个别任务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2.把握小说波澜起伏的情节,体会小说的链式结构和巧妙构思。3.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4.学会读书与思考相结合,并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重点与难点:

1.结合小说情节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及小说人物形象。2.使学生学会创新的思维,创新的阅读。教学环节: 导入设计

一、播放《水浒》主题歌《好汉歌》

常言道:“智不智,看《三国》,勇不勇,看《水浒》。意思是三国出智士,梁山多勇夫。《水浒》勇夫知多少,通过阅读,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多少凉山英雄好汉。

学生活动:学生尽多地说出英雄好汉的名字。

二、大家既然知道了这些好汉的名字,我在考考大家,请同学们在我的描述中这时那位英雄好汉,并说出小说中与他有关的故事或情节

人物竞猜: 1.梁山好汉:戴宗 2.豹子头林冲 3.浪子燕青 4.雷横 „„ 5.青面兽杨志

三、提到杨志,我们曾经学过一篇有关杨志的文章,《智取生辰纲》请大家回忆原文,对稳中人物加以评价

杨志:精明,脾气暴躁,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吴用:聪明,机智,知己知彼„„

四、毛泽东认为,《水浒》一书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有人认为:《水浒》是一官逼民反的史诗 请你根据你的阅读和理解为以上的观点找到论据。引导学生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及人物性格加以探讨

例如鲁智深拳打镇官西、林冲被迫上梁山、花容、杨雄、解珍、解宝„„

五、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水浒》是一枝独放异彩的奇葩,他的出现,使小说自身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作者乔云妙笔,塑造了800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李逵、武松、鲁智深等人物形象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今天,我们再次走进作品《水浒》精彩片段《武松打虎》、《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分组加以赏析。

提示:可以从内容 主题 写法等方面入手.

六、拓展阅读: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言文学系教授在做客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至于说《水浒》中108将是不是都是好汉,我的意见是,不要笼统的说称水泊梁山108条好汉,最好做具体分析,如果说到108的话,最好说108位头领,或者说是108将,这样比较准确,请你再次品读《水浒》为周教授这种观点找到论据,并据此写成一篇小论文。

《金字塔探险记》阅读课指导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提高学生阅读数学故事的兴趣,使得学生乐于思考,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有序思考,逻辑推理等思维能力。

3、通过阅读,让学生发掘数学特有的美,引导学生去欣赏、体会数学的美。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对金字塔有多少了解呢?

2、金字塔对于我们来说感觉很神秘,自古以来,很多考古学家都想去神秘的金字塔里一探究竟,今天我们就跟随两位小朋友一起去金字塔里探探险,看看有什么样的奇妙之旅在等着他们。

3、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

二、师生一起看故事:

1、神奇的太阳钥匙。两位主人公意外的得到一个盒子,这个盒子可以变成一把神奇的钥匙,那这个钥匙会有什么用呢?

2、艰难的历程。三人去找钥匙的途中不知不觉走进了“死亡之海”,他们能不能顺利走出“死亡之海”呢?怎样才能走出去呢?

3、狮身人面像。狮身人面像是金字塔守护神的化身,想要进入金字塔必须回答它的问题,到底会是怎样的问题呢?

4、进入金字塔。主人公们爬完高高的金字塔后,却被一堵石门给拦住了,要怎样才能打开石门进入金字塔呢?

5、找到钥匙。走进金字塔后,他们发现了一个箱子,另外一把钥匙就在这个箱子里,但是箱子没有盖子,这个箱子的背后又藏着什么玄机呢?

6、宫殿宝藏。找到了另一把钥匙后,他们又打开了一个石门,这道石门的后面有什么?会不会还有难题需要他们解答呢?

三、总结:

1、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剩下的情节请同学们自己编写。

上一篇:关于浅析阿伦特的行动概念及其困境论文下一篇:输油管道的泄漏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