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弘扬埋头苦干精神

2024-07-20

大力弘扬埋头苦干精神(共10篇)(共10篇)

1.大力弘扬埋头苦干精神 篇一

大力弘扬东汽精神

(2012年4月21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从2010年我进入到东方电气(天津)风电科技有限公司已经一年半的时间了,东方电气是我自毕业以来接触的第一个工作单位,刚到这里,我对于企业的精神文化都不是很了解,但是大家对于这个企业的精神都铭记在心,它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尤其是大家都在弘扬的东汽精神。

东方电气(天津)风电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4月28日,是中国东方电气集团直属核心骨干企业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主要从事风力发电机组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和维护。东方电气集团组建于1984年,目前已基本形成火电、水电、核电、气电、风电“五电”并举和环保产品等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2007年东方电气集团主业资产分别在上海和香港实现了整体上市,集团现有资产689亿元,员工2.7万人。

我通过了解知道了2008年, 东汽总部遭受“5.12”特大地震侵袭,特别是所属企业东汽与震中相距不到30公里,那一次是对东汽的重大打击,造成东汽职工、家属308人遇难,10人失踪,2200多台设备严重受损,直接损失达30亿元。当我听到老员工讲述这次地震经历,我更加佩服东汽员工,他们有着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员工们就靠着存留下来的设备持续生产,在遭受特大地震灾害的情况下,集团2008年仍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40亿,正是因为有着东汽精神支撑着,东汽才会有了这样的惊人成绩。灾难无情,大爱无疆。

所有员工将永远铭记和感恩曾经给予企业无私援助的各兄弟中央企业。并且坚信,倒下的是厂房,损坏的是设备,崛起的是精神,挺直的是脊梁。这种精神我一直把它作为我工作过程中的激励

“东汽精神”是几代东汽人继承和发扬中国工人阶级的优良传统,经过近半个世纪培育、传承和发展,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这次重大自然灾害中催生迸发出来的一种企业精神,这就是“不怕牺牲、敢于胜利,坚韧不拔、艰苦创业,自主创新、勇攀高峰”。作为天津风电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应该学会把学习实践活动与弘扬“东汽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以宣传弘扬“东汽精神”促进学习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大力弘扬“东汽精神”所传承的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直面挑战和勇往直前的优良传统,让所有新加入的职工深刻领会“东汽精神”的实质和内涵,把“东汽精神”贯彻到提升企业形象、认清形势任务、搞好企业建设、促进科学发展的具体行动中。

天津风电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分公司把传达企业形象,弘扬东汽精神认真贯彻实施,从很多细节方面抓起,公司对场内生产过程中的安全,质量,效率不断进行完善,保证员工安全高效率生产,班组内特别设有安全员、质检员,时刻监督、检查,每个员工也在工作中自觉遵守,认真做好手里的每一项工作,同事之间经常互相帮助,工作氛围非常好,我作为一名新的东汽员工,时刻提醒着自己,要把东汽精神牢记,学习老员工的工作技术,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工作过程中保证安全作业,保证质量是我自己工作的最基本原则,我觉得我距离合格的东汽员工还有这很大差距,但是我会一直努力,让自己融入这个精神满满的大家庭中,企业的科学发展任重而道远,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继续总结学习实践活动经验,搞好整改落实,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科学发展意识,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科学发展,把弘扬东汽精神作为重点,为把东方电气培育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而不断努力奋斗!

2012董宁 年4月21日

2.大力弘扬埋头苦干精神 篇二

一、铁军精神的精髓

“铁军”一词最早来源于叶挺将军的独立团。 叶挺独立团及其隶属的第四军作为北伐军的先头部队, 他们作战勇猛, 纪律严明, 战功显赫, 因而被称为“铁军”。 这支诞生在血雨腥风中的特殊队伍, 继承着北伐第四军、红军第四军和坚持南方游击战争的红色游击队的光荣传统, 汇聚了南方八省健儿, 身肩抗日和反顽的重任, 在日、伪、顽三方的夹缝中求生存, 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求发展。 队伍由少到多, 由弱到强, 历经磨难和战火的洗礼, 终于成长为勇猛、顽强、既有铁的纪律, 又文武兼备的威武之师、智慧之师。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凝聚而成“铁军精神”。 铁军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 其中, 铁的信念、铁的意志、铁的纪律、铁的作风是其精髓。

铁的信念是指牢固树立必胜的信念, 发扬救国救民、抗敌御侮的光荣传统;铁的意志是指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不屈不挠、奋勇杀敌的牺牲精神;铁的纪律是指一切行动听指挥, 坚决执行命令;铁的作风是指敢于与困难作斗争, 敢于承认失误。 铁军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这种精神值得发扬光大。

二、学校内涵建设的必要性

学校内涵建设是学校强身健体之根本, 是学校事业长久不衰之保证。 它既是一项系统工程, 又是一门涉及高校方方面面的管理艺术, 同时还是校际间综合竞争力的核心。 学校内涵建设内容十分丰富, 它主要包括学科建设、 师资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及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内容。 受高等教育系统自身的复杂性, 以及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制约, 影响高校内涵发展的因素是全方位的、多层面、多方面的, 如领导素质和管理能力、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学校发展战略定位、教育指导思想、教育政策等。 加强学校内涵建设也是高等教育当前要做的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然而,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抓内涵建设, 是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因此, 我们应将铁军精神与内涵建设结合起来, 并且贯穿于内涵建设的全过程。

三、以铁军精神推动学校内涵建设

(一) 以铁的信念坚持理念更新和层次定位

首先, 转变观念, 实施学科强校战略。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从学校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 只有搞好学科建设, 才能在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 因此, 应该通过树立学科建设的主导意识、学科建设的全局意识、学科建设的“领先意识”和“特色意识”, 确保学科建设成效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 合理定位, 科学规划。 大学要根据自己业已形成的学科特色、专业类型、办学规格和服务对象, 以及学校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 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 并对学科发展和建设进行科学规划。 我校新一届领导班子在第二次党代会中明确提出今后五年我校的发展目标是:综合实力进位50到80位, 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可以说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站在新起点, 用更广阔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 科学地规划学校事业发展的新蓝图。

(二) 以铁的意志推动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1.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取决于学校的核心竞争能力。学科建设水平就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 加强学科内涵建设、苦练内功尤其重要。 学科内涵建设包括学科特色和优势、“学科群”建设、建设学科基地、加强学位点建设, 等等。 在学科评估指标体系中, 科学研究占了相当的权重, 这表明一个学科能否成为重点学科, 主要看该学科从事科研人员的结构和研究成果是否达到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 而实现这些目标的基础性措施即是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不仅是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 而且是促进学科建设的内在动力。 因此, 进行学科建设应做到以下两点: (1) 加强科研平台建设, 如实验室、研究中心、科研基地等学科基地。 良好的学科基地不仅是获取申报项目和取得成果的前提条件, 是吸引高水平人才的重要基础。 (2) 强化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促进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因此, 高校要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鼓励教师发表高水平的论文、专著及发明专利的申请。

2. 师资队伍建设是关系到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学校可以少一点高楼, 但必须有大师。 师资队伍建设的好坏, 是学生培养质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 高校首先应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加快建成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及开拓性较强的管理干部队伍体系。 其次, 强化学科队伍, 构建科研团队, 培养学科带头人和梯队是学科建设的关键。 建立一支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及学缘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 充分发挥学校教学、科研、服务三大职能。

(三) 以铁的纪律维护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全体师生员工思维方式、 行为习惯和工作态度的集中体现, 是一所学校内涵、层次、品位、特质的重要标志。 受国内外各种文化力量相互碰撞的影响和西方价值观的侵蚀, 近年来, 大学校园内部分师生弱化了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因此, 校风、学风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一个永恒的主题, 必须以铁的纪律和完整的激励、考评机制保证和促进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

1.校风营造。 校风是无形的精神力量, 可以振奋精神、激励斗志, 迸发出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革命精神, 优良的校风对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我们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明确指出:“学校要大力加强革命秩序和革命纪律, 造就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一代新人, 促进整个社会风气的革命化。 ”优良的校风使高校能够造就出一批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者, 他们是社会的中坚力量, 对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 将使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生深刻的变化。

2.学风建设。 学风是学校长期积累形成的一种氛围, 一种精神。 它体现着学校的文化传统、管理水平和办学理念, 是学校创品牌、树形象、谋发展的重要基础。 要建设一流大学必须建设一流学风。 在学风建设中, 治学风气是主导, 学术风气是基础, 不良的治学风气和学术风气直接影响和腐蚀着学习风气。

高校要大力加强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 通过各种制度的导向、校训精神的弘扬、校园建设成果的展示、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文化景点的建设等多种形式, 努力造就具有优良传统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校风; 倡导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积极健康的价值追求、诚实友爱的道德感情、诚信负责的行为方式;努力形成治学严谨、求实创新、富有人格力量的教风;勤奋、踏实、勇于创新的学风。

(四) 以铁的作风贯彻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一流的大学要有一流的教学和一流的科研, 同时更要有一流的管理制度, 后者是加强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当前, 我国高校的管理体制创新工作才刚刚起步, 任重而道远。 在新形势下, 只有不断创新管理体制, 不断继往开来、与时俱进, 高校才能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管理体制才能对教育教学质量的实质性提高真正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才能真正引导、促进高校迈向高效率、高效益的办学道路。 在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过程中没有铁的作风保证, 没有铁的作风贯彻和执行, 管理体制改革必然寸步难行。

摘要:以铁军精神推动学校内涵建设, 不仅是继承和发扬革命光荣传统, 而且是“以铁军精神办学、以铁军精神育人”的办学宗旨的具体体现。文章探讨了铁军精神精髓和内涵, 对影响学校内涵建设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 认为铁军精神与内涵建设相结合, 主要是以铁的信念坚持理念更新和层次定位;以铁的意志推动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以铁的纪律维护校园文化建设;以铁的作风贯彻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铁军精神,影响因素,内涵建设

参考文献

[1]董跃进.笃学格致厚德重行———盐城工学院彰显铁军精神纪实[J].铁军, 2008.9.

[2]霍晓玲.论新四军铁军精神的源头[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 2008.3.

[3]沈培新.铁军精神是伟大的民族精神[J].学术界, 2003.102.

[4]刘以顺.论新四军的铁军精神[J].理论建设, 2006.5.

[5]王磊.加强学科内涵建设构筑核心竞争力[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4.

[6]谢振山.坚持内涵建设主题推进学校科学发展[J].河南教育, 2008.5.

[7]田伟.试论高等学校内涵发展的自身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1, 2.

[8]伍百洲, 秦大同.论学科建设的内涵、策略与措施[J].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2.

[9]张辉.试析影响高校内涵发展的内外部因素[J].上海高教研究, 1998.10.

[10]刘宏林, 刘华, 赵胜岩.学科建设内涵与体制创新浅议[J].辽宁教育研究, 2004.6.

[11]蒋元平.学科建设的内涵诊释和实现策略[J].中国西部科技, 2007.1.

3.大力弘扬雷锋精神专题设计 篇三

雷锋是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的楷模,他以短暂的一生谱写了无比壮丽的人生篇章,树立了令人景仰的道德丰碑。雷锋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展现。50年来,学雷锋活动在中华大地蓬勃开展,雷锋精神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长,激励着人们奋勇前行的脚步,催生了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发挥了提升社会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作用。事实表明,雷锋精神始终代表着至真至美的高尚境界,始终是引领社会道德风尚的鲜艳旗帜。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对于深化拓展公民道德建设、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打牢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有着重要意义。

【学科解读】

1从经济常识角度看: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对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和企业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企业经营者应该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业务素质。遵守职业道德也是每一个劳动者的基本道德准则。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同时,市场自身的弱点和局限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必须在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同时,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2从哲学常识角度看:①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②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要随社会条件的变化,不断地推进公民道德建设。③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因此,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必须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紧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创建精神文明活动中,通过推广典型示范的做法,带动社会道德建设发展。

3从政治常识角度看:①民族精神与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我们要高度重视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②国家职能。实施以德治国体现了国家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政治职能。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度认识弘扬先进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意义。

4从历史学科角度看,主要可以结合如下几个知识点:

(1)从封建文化走向文化的科学化和大众化。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有:①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及其正统化的影响。②民主思想的萌生和发展: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对专制的批判;维新派的民主观;孙中山的民权思想;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的“民主”口号;毛泽东的人民民主专政思想;邓小平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③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三次大的思想论战。④改革开放以来的四次思想解放。

(2)历史上不同时期有关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史实及重要言论。

(3)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4)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延安开始成为中国革命的重心。

(5)1937年,延安所在地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和总后方。1942年开展的延安整风运动,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6)1947年春,国民党对陕北和山东进行重点进攻,毛泽东等领导人主动撤离延安,但继续留在陕北,指挥全国解放战争。

(7)1948年4月,彭德怀和贺龙领导西北解放军收复延安。1948年底,中共中央所在地迁到西柏坡。

5从地理学科角度看,应注意如下几个知识点:①位置:延安地处黄河中游,陕北高原南部,位于东经107°41′-110°30′、北纬35°21′-37°31′之间,东隔黄河与山西省相望,西与甘肃省接壤。②气候:平均海拔为1 000米,年均气温9.4℃,年均降水量为450-650毫米,属大陆性季风气候。③旅游资源:延安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著名的民族圣地和革命圣地。延安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延安精神教育的三大教育基地。“两圣两黄”(即中华民族圣地、中国革命圣地、黄河壶口瀑布、黄土风情文化)精品旅游品牌已在全国打响,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游客。 

【热点演练】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而延安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此回答1—3题。

1全党弘扬延安精神,保持我党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这主要体现了

A党的政治职能 B党的思想领导

C党的组织领导D党的文化职能

2在新的形势下,党和人民仍然务“延安精神”之实,务“坚持艰苦奋斗”之实,这主要是因为①延安精神是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②它是一种高尚的生活作风③它是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重要主观条件④它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③④

3弘扬延安精神,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目前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应该

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②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③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④加强廉政建设,反对腐败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据此回答4—5题。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

①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②增强民族凝聚力、亲和力、向心力③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④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A①B①②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5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丰富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出现了延安精神、雷锋精神、抗非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这表明了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②实践要以正确认识为指导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④实践推动认识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①④

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发两周年之际,经中共中央同意,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提出了关于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意见,决定从2003年起将《纲要》颁发的9月20日定为“公民道德宣传日”。据此回答6—7题。

6设立“公民道德宣传日”,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其意义在于

①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②有利于市场交易原则的贯彻落实③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的职业道德④能够保证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nlc202309040749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7我国之所以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因为

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②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公民道德建设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③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心环节④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高尚道德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重要力量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

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据此回答8—9题。

8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这段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有①坚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②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③既要注意事物同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又要注意事物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④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9必须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其根本原因是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C只有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D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0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变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②联系的观点③坚持适度原则④两点论、两分法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

二、非选择题

延安精神,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延安精神,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延安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据此回答11—18题。

11.延安从气候类型上看,属于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高原气候和高山气候

C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12延安所在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较为严重。造成这一状况的自然原因是

①植被破坏严重②滥砍滥伐③植被覆盖差④夏季多暴雨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③④

13从地理位置上看,离延安最近的沙漠(地)是

A毛乌素沙地 B腾格里沙漠

C塔克拉玛干沙漠D巴丹吉林沙漠

14延安开始成为中国革命的重心是在

A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后

B红二、四方面军到达陕北后

C抗日战争开始之后

D解放战争开始之后

15延安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是

①反对主观主义②反对宗派主义③反对党八股④反对官僚主义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

161947年,在陕北战场上人民解放军取得了几次重大战役的胜利,这些重大战役是

①青化砭战役②羊马河战役③沙家店战役④孟良崮战役

 愿你自己有充分的忍耐去担当,有充分单纯的心去信仰。请你相信:无论如何,生活是合理的。——里尔克

 愚者追寻遥远的幸福,智者播种脚下的幸福。——詹姆斯·奥本汉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17弘扬延安精神,就是要在对延安精神新的认识的基础上,加深对这一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的理解和把握。只有这样才能

①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更好地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③不断深化认识、发展认识④使延安精神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18.弘扬延安精神,对青年实现人生价值的启示应该是

①与人民群众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是青年成才的必由之路②把树立远大理想和艰苦奋斗精神统一起来,才是正确的价值取向③只有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才能真正实现人生价值④把延安精神与实现人生价值结合起来,完善自我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9.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1)运用人生观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有个别人认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东南沿海某些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甚至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因此,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延安精神已经不应该再提倡,请根据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 

20.管仲认为:“法者,天下之程式也。……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黄宗羲却认为:“然则其所谓法,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认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两位思想家分别生活和时代?

(2)这两位思想家论述的核心问题有何不同?

(3)我国已明确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概念,要求我们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密切结合起来。据此回答①-③题。

①我国古代最早提出以德治民的是

A孔子B庄子

C韩非子D墨子

②我们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这说明

A我们在重视法制建设的同时,还要重视道德建设在治理国家及整个社会中的作用

B以德治国可以代替依法治国

C德和法在治国中的作用是一样的

D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

③以德治国方略实施的哲学依据是

A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的治国之本

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C科学理论来源于社会实践

D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推动作用

(4)简要评析我国解放后第一部宪法产生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5)以德治民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怎样的联系和区别?并谈谈你的认识。 

【参考答案】

1B 2D 3A 4D 5D 6A 7C 8A 9C 10B 11C 12D 13A 14A 15D 16A 17B 18C

19(1)①价值观对人类的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有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对人的活动、人生选择起积极作用。因此,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能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指导人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做出更大的贡献。②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因此,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能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这种观点是错误的。①目前我国的经济建设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从我国整体水平来看,还与先进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党和人民应该坚持延安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作风。②提倡延安精神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③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之一,是有志者崇高的精神境界。因此,延安精神是我党和全国人民事业成功的保证,必须坚持。 

20(1)春秋、明末清初;

(2)管仲认为法是天下人行为的规范,应由君主制定,让臣民遵守,其核心观点是建立君主专制。黄宗羲却认为封建国家的法律是“一家之法”,应当先有“天下之法”,其核心观点是反对君主专制,实行法治。

(3)①A②A③D

(4)我国解放后第一部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加强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的首要任务是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还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极大地调动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5)联系:二者强调道德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是一致的。

区别:①二者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前者在封建社会,甚至在近代社会仍有很大影响,后者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②二者的基本内容不同。儒家的“德治”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地主阶级的道德为基本内容,形成了上尊下卑的封建等级制度,今天的“德治”是以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为基本内容。前者代表的是封建地主阶级利益,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后者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为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服务的。③儒家的“德治”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发展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人治”。而今天的“德治”是在肯定“法治”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把“德治”看作和“法治”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德治”。

认识: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对于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地对待古代儒家的“德治”思想,既不能完全肯定,也不能完全否定,应采取扬弃的态度。

责任编辑 桑实

4.大力弘扬浦江治水精神 篇四

浦江县因境内浦阳江而得名。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但由于产业布局不合理和生态环保意识不强,导致分布散乱、废水直排、固废乱堆、垃圾倾倒、噪声扰民并肆意违建的小水晶等产业无序增长,致使浦阳江成为全省污染最严重的河流。

两年来,浦江县重拳出击、背水一战,按照省委省政府“以治水为突破口推进转型升级”的要求,率先打响“五水共治”战役,为全省“撕开了一个缺口,杀开了一条血路,提供了一个样板”。浦江人民坚持“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地整治,坚持“横下一条心,打出一个真理”地执法,坚持“一天都不耽误,一点都不马虎”地建设,坚持“是战斗的岗位绝不选择回避”地担当,凝炼出“壮士断腕、公平正义、科学精细、无私无畏”的浦江治水精神。

一、“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壮士断腕的整治精神

以水晶产业整治为主战场的治水战役,对浦江而言是有史以来最大、最复杂的一次利益调整,是一场“刮骨疗伤”式的自我革命。该产业高峰时各类企业和加工户达22000多家,其粗放型、掠夺性的生产方式,不仅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也导致社会治安、信访矛盾等社会问题居高不下,社会不满情绪日益积累,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一边是绝大部分浦江人民热切期盼整治,“我们不能坐在垃圾堆上数钱,更不能躺在医院里花钱”。另一边是2万余业主和20万余工人的强烈抵制整治,“政府不能断我们的财路和生计”。何去何从?直接拷问着地方领导的责任和担当。

2013年6月26日,省委书记夏宝龙沿浦阳江逆流而上,现场考察督办治水工作。在源头浦江,他指出“浦阳江水环境整治具有里程碑意义”,要求“以治水为突破口坚定不移推进转型升级,加快走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新路”,就此打响了全省“五水共治”的攻坚战。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浦江县发动了“为保卫家园而战、为人民利益而战、为浦江未来而战”的水晶产业整治攻坚战。实施综合执法,采取休克疗法,对于违反环境保护、税务、工商、规划等法律的企业和加工户,一律拉闸断电,全面关停。两年间,仅水晶产业,就从22000家企业和加工户减少到1200余家。累计关停兼并印染、造纸、化工等重污染企业22家,对35家不符合环保相关要求的企业实行停产整治,关停671家畜禽养殖场。

这种壮士断腕的决心和重整山河的力度,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治水成效:462条“牛奶河”首先消失了,浦阳江水质考核为优秀。这次行动,也使得浦江在面对诸如整治污染、违章等违法活动中,形成了“进攻是最好的防守”的工作经验。

二、“横下一条心,打出一个真理”——公平正义的执法精神

浦江的这次污染整治,可以说是“势如破竹”。缘何过去整治不了了之,这次整治能形成摧枯拉朽之势?答案是以法治为基,敢于执法、从严执法、公正执法。

“横下一条心,打出一个真理”,这是治水伊始,党委政府表态的决心。浦江把治水作为依法治理的试金石、主战场,坚持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武器,构建综合执法、立体打击的高压态势,确保打出的每一拳都能“干净利索”、“直击要害”。比如,依照环保有关法规,开展1023次“清水零点行动”,关闭5578家偷排直排加工户;运用工商法规,开展2106次“金色阳光行动”,关闭9203家无证无照非法经营的污染户;利用消防安全等法规,开展消防安全大整治,关闭了3252家有安全隐患的污染户;运用国土规划法规,开展“拆违大行动”,拆除一大批污染违建场所。运用“两高”司法解释,在全省率先对环境污染案件进行追刑;率先设立公安局环境犯罪侦查大队,强化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打铁还需自身硬。在依法治水中,浦江以高压态势从严查处了一批利用水晶整治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的领导干部;对机关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违建污染的,签订自律承诺书,公开举报电话,进行诫勉约谈,限期拆除销号。同时,对一些横行乡里的“南霸天”集中打击;对一些为所欲为的“名人富人”果断出手;对一些“背景复杂、靠山强硬”的钉子则坚决拔除。对拟保留的合规企业,推行“公示上牌”、“诚信互保”、“区域联保”措施,加强相互监管,推进行业自律自治。

公正严明的执法,切实维护了法律的权威,打出了党委政府的自信、威信、公信,体现公平正义的法治精神。而公平正义,正是对浦江信访总量在2013年下降50%的基础上,2014年又下降了30.3%的最好诠释。

三、“一天都不耽误,一点都不马虎”——科学精细的务实精神

整治前,浦江全县出现了462条“牛奶河”、577条“垃圾河”和25条“黑臭河”,环境满意度调查连续6年全省倒数第一。在这样的地方治水,对全省、全国也具有样本意义。其意义何在?一是成效,二是时效,三是长效。

两年间,浦江境内全面消灭“牛奶河”、“垃圾河”和“黑臭河”;浦阳江水质由连续8年的劣五类基本达到三类,壶源江水质达到二类,境内全流域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区要求;三年任务两年完成,提前实现“消灭牛奶河、消灭垃圾河、消灭黑臭河、建设可游泳的河”的治水四大阶段性目标,成为全省首批“清三河”达标县。

缘何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明显成效?答案是科学施策、精细建设。加快推进治水项目是关键,截污纳污是水环境治理的根本,浦江以项目为导向,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时间化、时间责任化的要求,启动实施了46项、总投资50.7亿元的治水重大项目。“一点都不能马虎”,严谨细致,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工程、第二垃圾填埋场、第四污水处理厂、浦阳江生态修复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污水集中处理。为提高治污成效,还因地制宜在浦阳江主干流建设了6个大型人工湿地和233个行政村的小型人工湿地。“一天都不能耽误”,只争朝夕,浦阳江综合治理工程,自大年初二下午开工,整个一季度中间下了三场雪,却没有停歇过一天。浦江县第二垃圾填埋场项目,10天内完成征地,2个月内完成前期审批,10个月建成投入使用。第四污水处理厂,从选址、建设、报批、征地到完成设计,仅用57天,创下全省同类项目审批最快速度。

要时效,更要长效。浦江坚持水岸联动,标本兼治,健全机制,综合施策,建立完善河长制、塘长制等城乡卫生、河道保洁长效管理制度,把“五水共治”与“三改一拆”、“四换三名”、“四边三化”等组合拳一起打,以治促转、以治促拆、以治促改、以治促美,浦江探索出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新路,呈现出较好的转型升级态势。

四、“是战斗的岗位绝不选择回避”——无私无畏的担当精神

为官避事平生耻,不言担当莫为官。在急难险重的工作任务面前,在关乎个人政治风险的违章宗教场所整治面前,浦江干部选择了担当。没有“横刀立马”、敢于亮剑、舍我其谁的气魄,不敢担当、不愿担当、不善担当,浦江就不可能取得治水的成果。如何做到有担当?浦江回答是:“无私才能无畏。”

“是战斗的岗位绝不选择回避”,这是浦江县委的战斗动员令。迎难而上,绝不回避名人、富人、牛人的污染企业和违章建筑,相反,就是要从这些重点对象开始打开“缺口”。比如拆违,从党员干部、代表委员带头自拆开始,最后带动了整个县域的自拆率达到90%以上,更是杜绝了增量违建的发生,社会风气也为之大变。没有了讲人情、打招呼,对着法条、对着政策干事,不再需要为得罪某位人物而憋屈。基层干部反映,这样的政治生态清清爽爽,非常通气。

在治水中,浦江广大基层干部出于公心,不计个人得失,不怕掉“乌纱帽”,不怕打击报复,涌现了一大批诸如“十佳狮子型干部”、“十佳老黄牛型干部”、“十五佳河道保洁员”等敢于担当、勇挑重担的典型。当地党委政府旗帜鲜明地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提供了支持和后盾,对敢于以身试法、非法阻挠治水的人和事,做到全线压上、除恶务尽、以正压邪;对治水战役中涌现出的一批狮子型干部、老黄牛型干部,分两批选树了69名,其中提拔使用了51名。树立了向一线干部、敢于担当干部倾斜的用人激励导向,从而使遇难不畏、见险不退、善于攻坚、敢于担当的形象在浦江干部队伍中蔚然成风。

5.大力弘扬三李精神 篇五

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民族,总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意志;一个国家的繁荣,总有一种聚焦世界目光的魅力;一个城市的振兴,总有一股凝聚人心的动力。每一个人性的光辉,总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相关;每一位共产党员的执着,总和务本求实,无私为民相系。

李文祥、李连成、李全芳,他们在各自的人生轨迹上抒写了精彩华章,展现了精神力量。三个人身上集中体现的淡泊名利、吃亏奉献、爱岗敬业、创新实干的内在精神契合了“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共同形成了濮阳的精神高地,为新时期河南人的“三平精神”作了最好的诠释和注脚。大力塑造和宣传濮阳“三李”精神,不断把“一创双优”学习活动引向深入。正是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在平常工作、生活中的点滴体现。

淡泊名利就是超脱世俗的诱惑和困扰,实实在在地看待一切,豁达客观地对待一切。李文祥革命年代出生入死,战功赫赫,却隐功埋名,甘愿返乡当农民,视名利淡如浮云,默默奉献,不求索取,半个世纪如一日,用平凡而伟大的行动谱写了一曲永葆共产党人先进性的生动赞歌。

吃亏奉献就是在利益关系面前,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树立为人民谋利益的奉献精神。正是有了李连成的吃亏奉献,才带出了带出了一支开拓进取、拼搏实干的党员队伍,带来了风正气

顺、干群一致、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和谐景象。

爱岗敬业就是要求每一位干部职工都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岗位,尊重自己的职责,在其位、谋其政,履其职、尽其责,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十年一诺,李全芳以他耀眼的生命烛火和鲜明的职业操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谱写了一曲人民公仆的壮丽凯歌。

创新实干是党员干部工作作风的体现和要求。创新就是要主动适应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以锐意改革的决心和勇气,创新思路、创新载体、创新举措,不断取得新业绩;实干是群众的期盼,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顺应民心、尊重民意,深入基层、靠近前沿,脚踏实地、扎实肯干。李文祥、李连成、李全芳,他们正是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创新思想观念,心系群众,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6.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心得感悟 篇六

劳动模范是时代的旗帜、社会的楷模,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艰苦创业,诚实劳动,拼搏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是我们现在以及今后应该继承发扬光大的,我们要在公司中大张旗鼓地宣传劳模事迹,弘扬劳模精神,真正形成尊重先进、学习先进、爱护先进的良好风气尚,在公司改革创新发展之际,公司广大职工要自觉地向劳模学习,继承和弘扬劳模精神,勤奋学习,勇挑重担,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以当代工人优秀为榜样,带头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艰苦奋斗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努力成为与时俱进的新型劳动者,罗家滩电站王斌同志就是我们的公司的劳模人物,他被南充市评为“劳动模范”,他从一名普通的运行工锻炼发展成为一名中层管理干部,脚踏实地工作在基层,奉献服务在基层,尽心尽责扎根在基层,每天面对沉闷的机隆声和枯燥乏味的数据,他没有任何怨言,大胆推进技术革新,发扬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确保了该站累计发电量2.25亿千瓦时,十五年机组安全生产无事故的好成绩,为振兴阆中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我们全司要大力弘扬这种精神,保持工人阶级本色,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公司的良好品德。洪山供电所四位女职工,发扬巾帼风采的精神,长期深入农村巡线、收费、抢险,做当地群众的思想工作,捐助孤寡老人、扶幼助残,她们的良好美德风尚在当地群众中有着极好的口碑,她们的事迹在《四川工人日报》、《西南电力报》、《西南商报》、《南充日报》都相继报道,在公司产生很大的反响。

同志们,面对新世纪、新挑战、新机遇,电力公司工会、青年和共青团事业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工会和共青团的各项事业呈现了蒸蒸日上、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始终坚持以培育。

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心得感悟

7.大力弘扬埋头苦干精神 篇七

材料一:2011年12月4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在出席座谈会时指出:法制宣传教育是依法治国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要通过抓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事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民等重点对象,带动和促进全民法制宣传教育的深入开展。2011年是实施“六五”普法规划的第一年,2011年“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宣传活动的主题是“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各地、各部门、各行业都以法制宣传日为契机,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规模大、范围广、内容全面、形式新颖的法制宣传活动。

材料二:2011年12月4日晚,《法治的力量——2011年度法治人物颁奖盛典》落下帷幕,2011年年度法治人物最终揭晓,“中国首善”曹德旺、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免费午餐”爱心群体等入选2011年度法治人物。

【知识链接】

一、深入开展全国法制宣传日宣传活动有哪些重要意义?

有利于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利于营造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等。

二、为什么要把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作为普法工作的重中之重?

1.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培养懂法、守法、护法、用法的合格公民,是时代的要求。

2.通过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有利于广大青少年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预防违法犯罪,促进自身健康成长,把自己培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三、2011年度法治人物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1.勇于维护公平正义,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实施正义行为、积极承担责任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我们每个公民都应该向2011年度法治人物学习,勇于维护公平正义,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关爱他人,服务社会,做一个负责任的具有正义感的人。

2.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2011年度法治人物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我们应该向2011年度法治人物学习,大力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3.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崇高品格。我们应该向曹德旺等2011年度法治人物那样树立崇高的理想,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开拓创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四、作为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的重点对象,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1.要增强法律意识,维护法律尊严,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努力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争做合格公民。

2.应积极参加各种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治意识,提高法治观念。

【强化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2011年“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宣传活动的主题是“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大力弘扬法治精神”。之所以要强调学习宣传宪法,是因为宪法 ( )

①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②是所有法律的总和 ③具有最高的权威和法律效力 ④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近年来,我国每年都隆重举行年度法治人物评选,至2011年已经连续举办了11届。这一活动的开展 ( )

①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 ②说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已经实现 ③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守法护法的良好氛围 ④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使全体公民获得荣誉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3.“醉驾入刑”推动律师施杰被评为2011年度法治人物。现在,醉酒驾驶行为已经以危险驾驶罪写入了刑法,这表明我国坚持 的基本方略。 ( )

A.依法治国 B.以德治国

C.人才强国 D.科教兴国

4.2011年度法治人物郑喜兰从事检察工作18年来,她亲办、督办和协办的案件达几百件,有罪判决率100%,没有一件是错案。这主要体现了她 ( )

A.承担责任是为了追求个人名利

B.尊重法律,追求公正

C.能正确对待各种挫折

D.能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5.“中国首善”曹德旺、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免费午餐”爱心群体……从这些2011年度法治人物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 ( )

①作为社会公民,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要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 ②人生的价值在奉献中得到升华 ③只懂得奉献、不懂得索取的人生没有意义 ④只有像2011年度法治人物那样,才能活得有价值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②

6.下列事件中能直接体现我国正在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是 ( )

①2011年,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了“打四黑除四害”专项行动 ②201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 ③2011年,各地集中开展了全国法制宣传日宣传活动 ④某地方政府为逃避法律责任瞒报矿难事故

A.①② B.①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7.2011年度法治人物评选组委会对“2011最美中国人(群体)”的颁奖词是:他们的双手,托起了岌岌可危的生命。他们的温暖,驱散了袖手旁观的冷漠。2011最美中国人,以行动挽救良知,以诚信唤起爱心,以责任呼喊正义,成为构筑中国精神的耀眼基石。

“2011最美中国人”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8.“六五”普法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是突出学习宣传宪法。某校团委会、学生会决定在“六五”普法规划首个法制宣传日到来之际,在学校学术报告厅举办“弘扬宪法精神,构建和谐校园”演讲比赛。曹美美同学作的题为《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的演讲获得一等奖。

(1)为什么要把“突出学习宣传宪法”作为“六五”普法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

(2)作为中学生,你认为公民应怎样正确对待宪法?

9.2011年12月4日晚,《法治的力量——2011年度法治人物颁奖盛典》落下帷幕。首揭地沟油黑链的浙江民警冯伟峰榜上有名。冯伟峰在接到群众举报线索后,他第一个钻进树林,忍着恶臭逐一排查可疑的地沟油线索……并由此揭开了一个跨省地沟油产业链条。之后浙江警方联合山东、河南等地公安机关摧毁了涉及14个省的“地沟油”犯罪网络,对违法犯罪分子形成了有力的震慑。

(1)请分析民警冯伟峰当选为2011年度法治人物的主要原因。

(2)公安机关联合开展摧毁“地沟油”犯罪网络行动体现我国正在实施哪一基本方略?实施这一基本方略有何重要意义?

(3)你认为如何才能减少甚至杜绝制售“地沟油”等违法犯罪行为?

10.2011年12月4日是全国法制宣传日。为了配合这次全国法制宣传日宣传活动,这一天某实验中学决定在全校开展一次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现请你参与其中,共同完成以下任务:

(1)我国为什么要开展全国法制宣传日宣传活动?

(2)校学生会组织部分学生在学校附近的文化广场向过往群众宣传宪法知识。请你为这次宣传活动设计两条宣传标语。

(3)校团支部组织一些团员出一期墙报,向全体师生宣传宪法知识。请你为这期墙报设计两个具体的栏目,并对其作简要介绍。

(4)学校要出一期宣传专刊,假如你是这期专刊的策划者,请你设计两个宣传要点。

参考答案:

一、1.C 2.A 3.A 4.B 5.D 6.B

二、7.提示:见上文“知识链接”部分三。

8.(1)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严格。(2)认真学习宪法,自觉遵守宪法,热情宣传宪法,勇于同违宪行为作斗争,以实际行动捍卫宪法的尊严。

9.(1)冯伟峰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正义感,能自觉勇敢地同破坏社会主义法制的行为作斗争。(2)①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②有利于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利于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3)国家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健全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对违法犯罪行为严惩不贷;加强新闻媒体等的舆论监督力度,营造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我们每个公民都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国家、自身的合法权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依法行使监督权,勇于并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等。

10.(1)提示:见上文“知识链接”部分一。(2)增强宪法观念,推进依法治国;弘扬宪法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学习宣传宪法,增强法治意识。(3)略。(4)①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②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③公民要增强法治意识,自觉学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等。

8.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研究 篇八

摘要:四川汶川和玉树发生特大地震以来,中华大地开展了一场气壮山河、情满人间的抗震救灾伟大斗争。打赢抗震救灾这场硬仗,既要以雄厚的物质力量为后盾,也要以强大的精神力量做支撑。悠久深厚的民族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在战胜历史罕见特大地震灾害的过程中,得到了空前的展现、锤炼和升华,凝聚为感召天下、永垂史册的抗震救灾伟大精神。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就要使之变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同样需要彰显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深挚感情,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合力,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集体主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关键词:抗震救灾,抗震救灾精神

1、汶川地震与玉树地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此次地震重创约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青海省玉树县2010年4月14日晨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截止4月25日下午17时 玉树地震造成2220人遇难,失踪70人。

面对骤然而至的特大地震,我们的党、国家和人民临危不惧、迎难而上,全力以赴、共抗国难,进行了一场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伟大斗争。抗震救灾的分分秒秒、日日夜夜,无数同胞的大义大勇、至爱至情,人民军队的义无返顾、勇往直前,灾区内外的手足情深、骨肉意重„„一幕幕、一幅幅,铸就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又一座历史丰碑。数千亿元的物质财富顷刻之间消失了,但无形的精神财富在与灾难的拼搏中迅速增长。巨大的人员伤亡给整个民族以至人类带来了巨大悲痛,但生命的尊严、人的价值在生命大营救和举国同哀悼中高高弘扬。在我们取得了抗震救灾的重大阶段性胜利的同时,也孕育和锤炼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2、抗震救灾

胡锦涛主席指出:“抗震救灾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抢救人民群众生命是首要任务,必须继续作为当前抗震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生动地体现在我们党、政府和军队组织抗震救灾的一切部署和举措之中,体现在从抢救生命、救治伤员到安置受灾群众、恢复重建的过程之中,体现在抗震救灾斗争中涌现出的无数闪光思想和动人事迹中。

[1]救灾不仅是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精神的壮丽展示,也是对这种精神最好的证明和褒扬。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对这种民族精神的形象表述。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特质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领域中,愈久弥新,愈挫弥坚,垂范后世。自强不息精神是我们战胜一切灾害的强大精神支柱。中华民族历经无数惊涛骇浪,在艰辛磨难中繁衍至今,兴旺发达,得益于自强不息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是一个民族在一定的利益和目标基础上形成的、促进人们在意志和行动上和谐统一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劳动、生活和斗争,形成了“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在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尊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彰显了伟大力量。这种精神的热能,让中华民族更加团结,让灾区群众对未来更加充满希望。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已成为抗震救灾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地动山摇、伤亡惨重,但党和政府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的决心和毅力更加坚定。关山重重,英勇的健儿们挺身跨过;千险万难,英勇的健儿们昂首面对。全国各地纷纷表示,愿意承担最繁重最困难的任务,全

力支持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自力更生,生产自救,就是主要依靠自己,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困难。在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中,特别是在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应当大力弘扬自力更生的精神,接受援助而不依赖援助,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抗震救灾的重大阶段性胜利,其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高扬了革命英雄主义的光辉旗帜。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是我们军队克敌制胜的法宝,是我们人民克服困难度过难关的成功经验。艰苦奋斗是历代治国安邦的成功经验和人亡政息的沉痛教训的概括和总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展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3、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所体现的精神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这是对抗震救灾实践中所体现的中华民族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高度概括、科学阐述和准确定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可歌可泣。这种精神是党和人民与特大地震灾害顽强拼搏的精神结晶,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在抗震救灾中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升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国家遭遇巨大灾难时得到了空前激发和弘扬,广大人民群众把爱祖国体现到爱同胞的关爱行动中,把爱国热情体现到志愿救援的公民责任中,把热爱社会主义体现到积极参与和配合党和政府的救灾部署中。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应对危急惨重灾害时同样发挥着巨大作用,生命无价、信息公开、社会参与、救援开放等,反映了我们的党、军队和人民崭新的精神风貌。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夺取抗震救灾斗争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民族历磨难而不衰,遭挫折而不馁,临逆境更坚强,离不开坚韧有力的精神支撑。抗震救灾斗争是阶段性的,是一定时期的特定活动,但抗震救灾精神却具有普遍而深远的意义。无论是与地震或其他自然灾害作斗争,还是推动民族的发展进步,都需要一种刚强、奋斗、团结、向上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我们的民族就有希望,我们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就能取得更大成就。因此,我们必须倍加珍惜用生命与鲜血、痛苦与泪水、毅力与坚强、爱心与奉献浇灌出来的抗震救灾伟大精神,要使它化为民族精神新的成分,转为中华文化的精神基因,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抗震救灾精神是战胜新的严峻挑战的精神力量。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出现不少新的复杂因素,党和国家工作面临不少新的严峻挑战:抗震救灾工作进入安置受灾群众和恢复重建阶段,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进入关键时期,北京奥运会开幕在即,形势逼人,任务艰巨。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具有更为迫切的现实意义。这次抗震救灾,正是面对前所未有的复杂因素和困难条件的一场斗争。山崩地裂、巨石滚滚,没有阻挡住十多万抢险救灾大军强行突进的脚步;高湖悬顶、溃坝在即,没有阻挡住千人徒步背运炸药的铁流;复杂的地形、气候,没有阻挡住陆航英雄义无返顾的飞行。任何严峻挑战都难不倒用伟大精神武装起来的英雄的中国人民和人民子弟兵,都阻挡不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坚定步伐。面对当前新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大力弘扬抗震救灾伟大精神,迎难而上、百折不挠,坚定信心、排除万难,在战胜挑战中夺取新的胜利。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虽历经磨难,却愈挫愈奋,始终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根本原因是形成了一种顶天立地的民族精神。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具有强烈的感召力、持久的凝聚力和巨大的向心力,与时俱进,历久而弥新。新中国成立以来,这种民族精神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支撑着我们经受住各种严峻考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在特大自然灾害面前的又一次集中迸发和闪光。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成果的突出体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几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了可喜进展,对凝聚全国人民的理想追求,以昂扬的斗志建设小康社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次抗震救灾,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作用,有力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是一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实践,是社会主义道德新的发展,无愧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伟大的新成果。

从公民道德建设的角度,宣传和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要大力宣传抗震救灾中的典型人物,以具体、鲜活、生动的典型事例,阐释抗震救灾精神的实质和内涵。第二,要重视把抗震救灾精神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行动。要将抗震救灾精神化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意志。要使抗震救灾精神变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同样需要彰显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真挚感情,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合力,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集体主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的决策部署,一手抓灾后重建工作、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确保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目标的实现。第三,要开展抗震救灾精神的研究,把公民道德建设不断推向深入。[2]

4、结语

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就要使之变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意志。抗震救灾精神集中凸显了中国人民不向任何困难低头的坚强意志、团结起来共同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品格。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就要使之变为建设祖国的实际行动。即将举办的奥运会,是对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一次检阅,也是对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一次检验。抗震救灾精神是一种顽强拼搏、创造奇迹的精神,它与“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本质上是相通的,都激励着人们超越自我、超越局限,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就要使之变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同样需要彰显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深挚感情,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合力,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集体主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抗震救灾精神,不仅是抗震救灾的强大力量,也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手抓灾后重建工作、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确保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目标的实现。[1] 国防大学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9.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干部个人感悟 篇九

最美不过四月天,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五一国际劳动节注定有些特别。面对脱贫“攻坚战”叠加疫情“阻击战”的双重压力,有这样一支党员队伍,甘心放弃休假,甘愿舍去旅行,扛起责任、冲锋在前,坚守在抗击疫情的前线;有这样一群基层干部,离开城市闲适,抛下诗画美景,踏上广袤的田间地头,奔波在脱贫攻坚的路上。防输入、防反弹是他们的常态,抓复工、促复产是他们的日常,忙春耕、谋脱贫是他们的坚守……作为一名平凡的劳动者,他们将汗水洒在战“疫”路上,用脚步丈量为民情怀,用奉献诠释着基层党员干部的担当作为,用行动奏响了基层劳动者之歌!这样的“劳”“动”“节”,值得你我铭记。

“劳”而不怨,坚守疫情防控第一线。今年的“五一劳动节”,是十年来第一个“五一”长假,也是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的特殊长假,更是广大基层党员干部需要“劳”身焦思的“长假”。疫情发生以来,“宅”成为了全国人民的选择和状态,而随着花开“疫”散,出去“走一走”自然而然就成为了广大民众的向往,可“风景虽好,却还没到摘口罩的时候”。因此,当无奈“与春挥手”的人们,迫不及待地想“与夏相守”之时,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的“五一值守”却早已排满了整个劳动节假期。他们是党员、是干部,也是平凡的劳动者,可恰恰就是他们主动放弃了假期,任劳任怨地成为“岗位坚守者”,慎始如终地坚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只因他们深知“当假期遇上疫情防控期,迎接好人员流动对基层疫情防控又是一次‘大考’,绝不能疏忽大意”。交通管制站岗、人员体温检测、公共设施消毒、人群聚集劝导、防疫知识宣传……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用自己的辛劳与汗水护佑着“劳动节”的安全,让人们“乘兴而来,安全而归”。假期虽好,风景虽美,殊不知那一道道坚守抗“疫”的“身影”最美!

“动”如雷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俗话说,“人间四月天,一年已过三。”从时间角度看,不足8个月、仅剩200多天,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倒计时”,正在进行“冲刺跑”。虽然距离胜利越来越近,但剩下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必须以“读秒”的紧迫感“雷霆”般地“动”起来,一刻也不能停、一步也不能错、一天也不能耽误。而作为扎根基层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驻村的扶贫干部,他们更是深知“扶贫不分假日,攻坚不谈休息”,脱贫攻坚就是一场没有歇息的“接力赛”。对他们而言,节日坚守是一种常态,连续作战是一种习惯;看着《扶贫日志》上满满的“五一攻坚计划”,他们没有怨言、没有牢骚,有的只是“昼无为、夜难寐”的工作紧迫感和“朝受命、夕饮冰”的使命责任感。关键之年,战“疫”又战“贫”,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必须要“动”如雷霆,坚决把时间抢回来、把损失补回来,全力以赴、克难而进,确保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

“节”廉爱民,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廉不廉,看过节”。这些年来,虽然“四风”问题得到了很好的治理,但还是有极少数人企图借“过节”虚名行“四风”之实。“过节”也是“过检”,越是关键的时间节点,越会成为腐败多发高发的时间点,不少党员干部就是在“过节”这个“廉关”上“把持不住、摔了跟头”。习近平总书记就此也曾多次告诫党员干部,“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是共产党人的做人之本;洁身自好、克己奉公,是领导干部的从政之基。”因此,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要紧绷廉洁自律这根弦永远不能松,牢牢守住“廉关”,过好“廉节”,切实让“节”廉成为政治自觉,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同时,也要把爱民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成脱贫攻坚、改善民生的躬亲实践,转化成砥砺奋进新时代、万众一心加油干的无穷力量,与广大人民群众一起过好每一个“节”。

10.大力弘扬埋头苦干精神 篇十

一、兰考县改革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们按照“着力产业集聚,着力城市带动,着力农民增收,着力扩大开放,着力促进和谐,着力改进作风”的工作思路,开拓进取,务实重干,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2013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9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66.2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9.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3.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2.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53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756元。2014年1~5月,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4.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9.6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4.7亿元。

(一)以发展工业为主导,不断完善平台功能,产业集聚态势更加明显

高度重视产业聚集区建设,保证水、电、路、气先通,住房、医院、学校、超市、通信、环保等公共服务设施及时跟进,目前已形成“七纵五横”道路网,建成了变电站、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天然气加气站和惠民小学、星河中学、中心社区、惠民佳苑公租房、少林大酒店和邮政物流配送中心等配套设施,有效提升了产业集聚区的综合承载力。现已入驻企业130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9亿元、税收收入2.9亿元。初步形成了高档家具及木业加工、特种车辆及装备制造、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三大重点产业。

(二)以“六城联创”为载体,促进城区扩容提质,城市拉动作用更加凸显

高起点修编了城市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建成区面积达到28.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31.5%。加快城中村、棚户区改造步伐,完成拆迁65万平方米,建成精品住宅小区26个120万平方米,“三馆两场”、人民广场、文化交流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相继建成。加快推进商务中心区建设,建成了“三纵八横”道路网,叁合名城、波士顿公馆、欧蓓莎市场等7个商贸综合体项目落户建设。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启动建设新型社区25个,累计建新房1.4万套,入住2400余户,拆除旧房1700余户;同步完善道路、供排水、景观广场等设施,农民居住环境大为改观。

(三)以农民增收为目的,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农业经济基础更加牢固

狠抓粮食核心区建设,建成小麦良种繁育基地20万亩、高标准粮田18万亩,小麦良种覆盖率达到97%,粮食总产实现“十连增”。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连续13年荣获河南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红旗渠精神杯”。狠抓农业结构调整,全县土地流转面积16.7万亩,发展日光温室8000座、食用菌大棚4000座、莲藕2万亩、小杂果7.8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21.6%,畜牧业产值达到20.5亿元,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652家。

(四)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对外开放势头更加强劲

注重发挥招商引资“一举求多效”的功能,成立了19个招商组团,依托区位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势,积极开展链条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和亲情招商,成功引进了高档家具产业园、弘华产业园、禾丰牧业等一大批项目。2013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6个,引进县外资金50.5亿元,进出口贸易总额5835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25万美元。

(五)以促进和谐为目标,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民生改善成效更加显著

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2013年本科上线率达到44.4%;全县有线电视总用户数达14万,入户率达到77%;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农合参合率达99.9%,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6.5%;高度重视平安建设和信访稳定,全县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二、制约兰考县改革发展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兰考发展很快、态势很好,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2013年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在全省排第67位,比2012年上升5个位次,较2008年跃升了33个位次,在全省108个县(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评价综合排序第12位,在全省10个直管县(市)中排第5位。但是,冷静、客观、全面分析兰考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趋势,兰考县域经济是低起点上的高增长、是后位次的快进步。比如GDP总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化率、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在全省特别是在10个直管县(市)中明显靠后;与周边的长垣、民权、中牟、通许等几个县相比,工业化水平、主导产业发展和产业集聚区建设明显不在一个重量级;从全省县域经济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强劲态势上看,从兰考现有工业、农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基础上看,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大幅跃升后劲不足。

制约兰考加快发展的主要症结,一是工业化水平不高,发展支撑不强。表现为:支柱产业规模不大,市场占有率不高,缺乏龙头骨干企业支撑,缺少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只有6个),更没有国家级名牌产品。全县271家规模以上企业中只有55家大中型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仅有16家,尚无1家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入驻产业集聚区的130家企业相互之间关联度不高,产业链条短,支撑力不强;高新技术企业少,多数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比重仅为2%,工业结构不优;企业科研和创新投入偏低,2013年兰考县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仅占生产总值的0.08%,远低于河南省平均水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市场竞争力弱,多数处于产业低端。

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缺乏龙头带动。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淤积严重,农田灌溉保障能力、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高标准粮田面积比例偏小。农业结构不优,高效农业规模偏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个头小、层次低、带动能力弱,全县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仅有5家,近90%的农户还处于无组织的一家一户小生产小经营阶段;土地流转规模不大、步伐不快,全县流转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14%,农业生产市场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农民增收致富缺乏产业支撑。

三是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滞后。跳出兰考看,三产服务业发展总体滞后,专业批发市场发育不充分,房地产市场起步晚,城市生活性服务业和农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低;从兰考自身看,三产结构也不合理,商贸流通、交通运输、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占比较大(48%),且规模小、档次低,而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规模较小,占服务业的比重仅为12.6%。特色文化旅游没有形成产业链,没有把以焦裕禄精神为主的红色文化和东坝头黄河文化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2013年兰考县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13亿元,占GDP的比重仅为7.6%,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强。

四是招商引资水平不高,产业集聚区吸纳力不强。产业布局不合理,除3个重点产业外,产业集聚区内还布局有14家化工企业,年规模工业总产值20亿元,甚至超过了作为重点产业发展的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业。产业集聚效应不强,目前入驻产业集聚区企业数量不足全县企业总数的8%,年产值超5000万元的25家重点企业中,只有14家落户于产业集聚区。企业普遍规模小、主导作用不突出。三大重点产业中,目前仅家具制造及木业加工产业规模超过百亿,另外两个产业加起来仅65亿元,具有兰考特色的民族乐器产业年产值仅为5.7亿元。重点产业链条短,上下游关联度不高,协作配套不到位,产业优势和市场竞争力不强,缺乏对配套产业、关联项目的吸引力。

五是城镇化率偏低,城镇与乡村没有贯通、新型城镇化进程缓慢。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不完善,县城建成区面积只有28.5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不到20万,与其他省直管县(市)相比规模偏小,承载能力有限,辐射带动作用不足,与地区副中心城市的定位差距较大。城镇化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城镇化质量系数偏低,2013年兰考县的城镇化质量系数仅为47.6%,城镇化率仍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2.3个百分点。中心镇规划建设滞后,综合承载能力低,人口集聚能力不强(多数不足5000人),16个乡镇只有5个建制镇。乡村居民点布局松散零乱,缺少统一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普遍不配套,农村居住环境、生活环境差,城乡一体化进程缓慢。

六是干部服务推动改革发展不到位,担当意识不强、务实作风不足、奉献精神不够。从主观上分析,干部思想僵化、观念保守,安于现状、墨守成规,缺乏敢闯、敢试、敢冒的精神,习惯于当“裁判员”、不善于当“运动员”,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不足。与加快兰考发展的高标准要求相比,干部在思想观念、发展理念、能力素质、工作作风、精神状态上还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发展市场经济的眼界、驾驭市场经济的本领、服务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的韧劲、干事业的拼劲、“吃螃蟹”的闯劲、抓落实的狠劲与加快发展的艰巨任务不相适应。

三、加快兰考县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

按照郭庚茂书记提出的“兰考要审视、完善、提升加快发展的总体思路,深入研究自身经济发展的成长点、拖累点、关键点和制高点”的要求,我们要牢牢把握这“四个核心点”,集中发力,以点带面,努力开创加快兰考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一)要加快培育成长点

目前,兰考县三大重点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显现,是兰考县经济发展的主要成长点。具体来说,家具制造及木业加工产业是兰考县的传统优势产业,具有较好发展条件和基础:一是林木资源丰富。全县共有林地面积27万亩,林木蓄积量280万立方米,其中桐木蓄积量80万立方米。兰考泡桐木质疏松、透气、透音,是制作乐器发音板和高端家具的优质材料,国内民族乐器所用桐木音板70%以上产自兰考。二是劳动力优势突出。兰考县劳动力资源丰富,全县家具制造及木业加工从业人员达到6.5万人,个体加工户达到5000余户,拥有一大批熟练技术工人。三是产业基础较好。全县家具制造及木业加工企业564家,木材加工专业村28个,初步形成了泡桐—板材加工—家具制造和民族乐器产业链。当前制约该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生产工艺和装备落后,产品单一,多数处于产业链低端环节,创新能力和品牌培育不足。需要我们在加快改造提升龙头骨干企业、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增强产业竞争力上下功夫、求突破。

兰考的汽车零部件及装备制造产业是兰考县发展起步较早的产业,具有一定比较优势:一是市场定位准。走差异化发展路线,主导产品定位于适应农村道路和施工条件的中小吨位汽车起重机,产品价格较低,适用性较强,在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农村市场具有较强优势。二是产业基础好。经过20余年发展,具备了汽车起重装备的组装总成能力和铸造、液压、结构件等配套产品生产能力,形成了16吨以下汽车起重机和随车起重机两大主导产品系列。三是发展潜力大。兰考县交通便利,物流输送成本低,产品辐射半径大,特别是周边地区拥有长垣起重、开封基础件、封丘起重、山东菏泽机电装备、济宁专用车等特色产业集群,区域协作、产业配套条件较好。目前,全县汽车零部件及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到31家,其中工程起重机10家、配套企业8家,初步形成了以飞龙重工、新源重工和神力机械等整机企业为龙头,宏源液压等关联企业集聚发展的特种车辆产业集群。目前制约该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除飞龙重工外多数企业没有生产资质,只能贴牌生产,低端产品多,企业利润率较低。目前,飞龙公司正在申报“登高平台消防车生产资质”,如获批实施,将会有力提升机械制造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

兰考的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和潜力:一是具有一定的农副产品加工基础。拥有神人助面粉、益康食品、晓鸣禽业等骨干企业,已形成年加工面粉35万吨、食用油1万吨的能力。二是具有较大的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发展扩大精深加工的潜力。兰考县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粮食、油料年产量分别达到50万吨、7万吨,生猪、家禽存栏量分别为41万头和4.4亿只,均超过全省县域平均水平。三是具有做大的市场空间。兰考县周边开封、商丘、新乡以及山东菏泽人口接近4600万,食品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但缺乏优势突出、规模较大的食品生产基地。制约该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粗加工多、深加工的龙头企业少,产业档次和产品附加值偏低。需要我们加快培育壮大龙头深加工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抢占区域市场。

(二)要着力转化拖累点

制约兰考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拖累点主要有:一是龙头企业“少、小、散、弱、低”。“少”就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工业骨干企业少;“小”就是企业个头小、规模小;“散”就是企业布局分散,各自为战,集聚度不高;“弱”就是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低”就是产业发展层次低、产品档次低。二是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瓶颈制约突出。资金的制约点主要是中小企业发展融资难,合作社、专业大户发展规模种养殖业融资难,吸纳县外资金、银行资金投入产业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渠道没有充分打开。人才的制约点主要是企业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高新技术人才引不进、留不住;新型职业农民、实用技术人才和中高级技工人才总量少、储备少。由于缺乏计划经济时代的工业积累,发展工业的人才相对短缺;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由于缺乏职业技能,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三是城乡规划滞后。城市总体规划、村镇体系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滞后,没有形成完整配套的规划体系,城市规划、乡村建设规划与交通、电力、水利、生态环保等专项规划不衔接、不配套。针对这些拖累点,需要对症下药、综合施策,加快转化、促进发展。

(三)要突出抓好关键点

着眼破解“工业无主导”“农业无龙头”“三产规模小”“产业集聚区特色不突出”“新型城镇化滞后”问题,紧紧抓住关系县域经济发展全局的几个关键点,就是产业抓集群、工业抓主导、农业抓龙头、土地抓流转、三产抓市场、开放抓招商。特别是把招商引资作为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抓手,在产业招商、以商招商、专业招商上寻求新突破,力争成为全省对外开放重点县;把新型城镇化作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举措,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施建立县域一盘棋的规划管理和实施体制,构建县城、中心镇、一般乡镇、新型社区(中心村)四级城镇体系,加快人口集聚,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要全力抢占制高点

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以天民种业为龙头,打造20万亩育繁推一体化示范基地,抢占优质小麦良种产业化的制高点;以晋开农牧奶一体化项目为依托,建设2.7万头绿色奶牛养殖基地,抢占生态农业发展的制高点;以飞龙重工、三环木业、中州乐器、上海牡丹乐器为带动,加快特种车辆制造和板材加工、家具制造产业的延链、补链、强链,抢占现代产业体系的制高点;以发展新型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为重点,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抢占自主创新制高点。扶持引导龙头企业建设科技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加大科技创新、科技研发投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走科技型、创新型发展之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引进一批医药制造、高端设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技术密集、高附加值企业。抢占政策体制制高点,充分发挥省直管县优势,进一步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加快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建立责权一致、分工合理、规范有序、务实高效的运行机制。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中先行先试,重点在土地确权、土地流转、产权制度改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上寻求新突破。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先行先试,着重在城乡产业相互融合、基础设施统一共享、公共服务均等同质、体制机制融合一体、城乡差距基本消失、城乡社会协调共生上先行一步,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上一篇:实验室气瓶气体安全下一篇:税收筹划案例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