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繁华》教学设计

2025-01-15

《梦回繁华》教学设计(共14篇)

1.《梦回繁华》教学设计 篇一

《20 梦回繁华》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课文,了解《清明上河图》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

2.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条理分明,细腻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揣摩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领略这一国宝级画作的美,培养学生的鉴赏,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鉴赏,审美能力,增强热爱中华文明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条理分明,细腻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写法。

教学难点: 掌握作者条理清晰地介绍画作的说明方法,揣摩作者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清明上河图》。播放歌曲《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的国宝级文物,历来为后人所景仰。今天,我们就一起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宋代社会,看看大家眼中的宋朝东京汴梁人,过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

二、教师借助多媒体介绍《清明上河图》作者及创作背景: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赵佶(1100年-1126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画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5.5厘米,长525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面貌和人民生活状况,这在我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三、检查预习1 让学生读一读字音

拓(tuò)展

跋(bá)灭绢(juān)本

田畴(chóu)春寒料峭(qiào)

擅(shàn)长

无暇(xiá)宏(hóng)敞

酒肆(sì)让学生记一记词义 拓展:开拓扩展。题跋:写在书籍、字画等前后的文字。“题”指写在前面的,“跋”指写在后面的,总称题跋。内容多为品评、鉴赏、考订、记事等。

覆灭:全部被消灭。

绢本:绘在绢、绫等丝织物上的字画。

内忧外患:多指国内不安定和外敌侵略。有时也比喻个人的情况的僵局或困境,无暇顾及其他人或事。

田畴:田地;田野。

春寒料峭:料峭:微寒。形容初春出现的寒冷天气。长途跋涉:指远距离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枢纽:事物的关键;事物相互联系的中心环节。摩肩接踵:肩并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四、师生一起分析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理 清说明顺序

老师提问1:默读课文,概括每一自然段的内容。

学生共同回答:第一自然段介绍唐宋画家题材的变化,引出说明对象——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第二自然段介绍张择端的生平及《清明上河图》的作画时间、背景。第三自然段总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类别、大小及内容。第四自然段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画面的内容。第五自然段介绍《清明上河图》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老师提问2:课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共同回答:本文主要使用了逻辑顺序,第四自然段使用了空间顺序,这样写,由表及里,条理清楚,结构严谨。目标导学二:细读课文,分析说明方法

老师提问3:课 文都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学生甲回答:列数字:“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5.5 厘米,横525厘米。”使用准确的数字,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大小。

学生乙回答:打比方:“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 声,留下无尽的回味。”把《清明上河图》比作“一部乐章”,说明它宏大、优美而富有变化的特点。

学生丙回答:引资料:“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引用《东京梦华录》,准确说明了《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增强了说明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目标导学三:揣 摩语言,把握说明效果

老师提问4:品读课文,你觉得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学生共同回答:本文大量使用了四字短语,如“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车水马龙,热闹非凡”“街 道纵横,房屋林立”“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这些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老师提问5:读了课文,你想对张择端说些什么?

学生共同回答:设题意图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 清明上河图》的艺术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要让学生畅所欲言。

五、细读课文,分析说明方法 讨论:课 文使用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学生丁共同:“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5.5 厘米,横525厘米。”使用准确的数字,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大小。这是列数字。

学生戊:“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 声,留下无尽的回味。”把《清明上河图》比作“一部乐章”,说明它宏大、优美而富有变化的特点。这是打比方。

学生己:“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引用《东京梦华录》,准确说明了《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增强了说明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这是打比方,六、再读课文,品味文章语言

老师提问:学生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学生共同找出:暇一顾、街道纵横、房屋林立、一应俱全、应有尽有、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无所不备等四字短语,体会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节奏强。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说明文《梦回繁华》,相信大家对《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有了一个具体的认识,对宋代的繁华也有所了解。我们在生活中不仅要学会发现美、欣赏美,也应该尝试创作美。

八、布置作业

完成《基础训练第20课》“拓展提升”之前的所有练习题。

九、板书设计

梦回繁华

梦回繁华说明顺序——开卷 ↓ 中段 ↓ 后段 井然有序

说明语言:——平实、准确、典雅、生动

说明方法——列数字、打比方、摹状貌等

十、教学反思

优势 :《梦回繁华》的说明对象是《清明上河图》,我认为这篇文章有两个基本任务:一是了解《清明上河图》是怎样的一件艺术作品,二是弄清作者是 怎样来说明的。这两个任务,我认为第二个是重点,所以教学侧重于第二个,以此提高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在教学方式上,我注意发挥 学生的主体作用,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放手让学生自学,合作探究,疑难问题稍作点拨,教学效果较好。

劣势:学生初次接触说明文,关于说明文的文体常识和答题格式较多,学生需要长时间的理解和消化,一时之间难以掌握。

2.《梦回繁华》教学设计 篇二

小学英语课堂“生态拓展”, 是指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的、和谐的、自主的拓展过程, 学生在自然状态下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和自我发展, 在不知不觉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持续发展和和谐发展的拓展训练。它是我们在新课程实施中对理想英语课堂教学中拓展环节的一种朴素追求, 是一个联系、发展、和谐、共生的生态教学拓展系统。

小学英语课堂“生态拓展”能使趋于平静的课堂再起波澜, 一方面使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得到总结和升华, 另一方面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埋下伏笔, 做好铺垫, 从而优化教学效果。因此, 我们乐此不疲地实践、追求着英语课堂“生态拓展”与英语学习相融无痕的境界。但是, 英语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非生态”拓展的现象, 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一、问题扫描———“非生态”拓展现象

1. 教学拓展只为了课堂点缀。

目前, 无论是英语教学公开课还是示范课, 也不论是常规的备课、研讨课还是英语教师竞赛课, 大部分会选择在课堂教学的某个环节来一点所谓的拓展:或补充一些学习材料, 或推荐一些网站地址供学生课后浏览等等。如果不这样设计, 教师总感觉似乎缺少了点什么, 似乎课堂教学就不那么完整。因此, 在一定意义上说, “教学拓展”成了“时尚”和“流行”的代名词。据笔者观察, 不少课堂中的教学拓展成了课堂点缀, 成了一种形式, 属于某一部分人的“舞台”, 不适合群体的发展。

2. 教学拓展偏离了学习主题。

毋庸置疑, 每节英语课都有学习主题。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与相关的知识经验, 教师总会制定课时教学目标。但有的教师在拓展时不注意度的把握, 从而冲淡了主题, 导致教学偏离目标。在教学拓展中忽视了教学重点, 有些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 增加教学的“亮点”,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牵强附会的拓展, 课堂表面显得生趣盎然, 但却不能使学生静下心来品味和思考所学的语言。很多老师在教学拓展时偏离了学习主题, 游离于教材之外, 喧宾夺主, 成了无效劳动。

3. 教学拓展忽视了教材体系。

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往往对教学拓展进行了预设, 尤其在新课学习环节。有的教师忽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过多补充其他内容, 结果学生连课文内容都没有理解透彻;还有的教师没有很好地理解阅读文本所承载的知识和文化内涵, 忽视教材体系, 偏离文本价值取向做不适当的拓展延伸, 致使学生陷于不当的、空泛的议论。

二、对策建议

英语课堂教学的结束阶段是整个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 也是拓展、延伸课堂的重要环节。《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以下简称《标准》) 提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 给学生提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教学资源, 拓展他们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在英语课堂教学拓展时我们既要营造教学拓展的氛围, 又要尊重教材的生命力, 保留教材的灵动性, 给教材一个延伸的空间。

(一) 走进教材, “活化”教材———指向英语教材的生态拓展

《标准》指出, 要“结合实际教学需要,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新课标倡导我们要以课本为中介, 以课堂内外为依托, 多方位、多层次、立体地组织教学。在英语课堂教学拓展时, 我们既要营造教学拓展的氛围, 又要尊重教材的生命力, 保留教材的灵动性, 给教材一个延伸的空间。要用敏锐的眼光去发掘教材以外的生活素材, 把教材与生活联系在一起, 创设教学情景, 让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因此, 我们要赋予教材新生命、新内容, 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走进教材、处理教材和拓宽教材。

【案例】

教学《牛津小学英语》6BUnit 5 The seasons一课时, 除了让学生讨论各自喜欢的季节之外, 也可增加一些讨论的话题:What can you do in...?What can we eat in...? Whatcan we wear in...? What canwe see in...?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讨论四个季节的代表性的天气, 将重点单词warm, hot, cool, cold, snowy, rainy, cloudy等放入句子中练习, 将话题更深入地拓展下去, 帮助学生将以前所学语言知识进行归纳和运用, 更为话题写作打下了基础, 在这过程中, 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如何运用语言表述、如何用英语去思考。

【反思】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 但教师的教学活动绝不应仅局限于教材, 要以教材为圆心, 向学生的生活实践延伸。课堂拓展活动离不开教师对教材的整体把握与思考, 然而过分依赖教材将导致教学乏味。

(二) 整合资源, 文本超越———指向英语课程的生态拓展

《标准》提倡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学科融合渗透, 充分开发课程资源, 拓展学用渠道并创设学生学习环境, 使学生素养得到全面发展。教学中要让“孩子们跳舞, 品尝, 触摸, 听闻, 观看和感觉信息, 孩子们几乎能学一切东西” (简·豪斯顿《教育可能的人类》) 。教师不要局限于教材, 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注意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互补、拓展, 积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从而主动学习, 用心体验, 理解感悟。

【案例】

在《牛津小学英语》5BAt a PE lesson这一教学中, 我把体育引进英语课堂, 将学生带到操场上, 通过相互发口令做动作:Turn right./Lie on your back./Jump up and down./Touch your leg with your right hand.紧张的气氛, 活跃的情绪, 激发着学生的思维。这样避免了教师烦琐的操练, 注重让学生在动态的感悟过程中学会了口令的表达。孩子们玩得开心, 说得投入, 课堂上时时洋溢着生命的活力。

又如在学习《牛津小学英语》5AUnit 2 A new house一课时, 我让学生画出一座新房子, 在装扮新房子的过程中理解着on/in/under/beside/between/behind等方位词, 用There is a/an…或There are some…等句型造句。学生用心绘画着, 用心展现着, 交流着自己心目中的新房子。艺术学科的渗透激活了英语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不断增长, 使英语教学更加多姿多彩。

【反思】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要多渠道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可将体育、游戏、艺术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引入课堂, 让学生们玩起来、动起来、说起来, 从而充分调动积极性, 把“说英语”变成一种愉快的体验。在活动过程中, 学生主动参与并进行简单的语言交际, 从而获得初步的交际能力。在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中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英语拓展需要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创造条件。要提高英语课堂的实效, 就是按照综合的思想, 把几门学科统整起来, 共同完成一个主题目标。

(三) 拨动“琴弦”, 内心升华———指向学生情感的生态拓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语言如果没有情感的血液在流动, 就会苍白无力, 索然无味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情感教学就是对学生心灵的滋润、灵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领。因此, 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 抓住情感教育这一要素, 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 激活学生的情感细胞, 让英语课堂教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教师要借助教学文本, 把握契机, 在文本的空白处适时追问, 引领学生发掘文本, 促成拓展延伸, 提升文本价值, 让学生在课堂结尾处再形成一次思维高潮, 体现出“课已终, 情犹存, 意更深”的课堂教学。

【案例】

例如, 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6AUnit 7 At Christmas Part E ( Read andwrite) 时, 一位教师在课将结束前与学生进行了如下对话:

T: Today we’ve talked about Jim’sdiary. What happened in his diary?

Ss: He picked a CD Walkman in thebus.

T: Whose CD Walkman was it then?

Ss: Sorry, we don’t know.

T: How did Jim deal with it at last?

Ss: He asked the driver to take it tothe police station.

T: Well, what do you think of Jim?

S1: He is a good boy.

S2: He is a kind boy.

T:Yes, I think so. If you were Jim, what will you do?

S1: I will give it to the driver, too.

S2: I will give it to a policeman.

S3: I will take it home and give myphone number to the driver.

S4: I will write a notice and put it onthe wall of the bus station.

【反思】

面对学生如此精彩的发言, 我也不由得拍手叫好。此时的英语课堂已不再是纯粹的语言知识学习, 而是文本价值提升的体现, 这正是语言教学的最高境界, 即“在语言学习中学会做人”。教师深层次地挖掘了文本的内涵, 设计了有利于个性化思维的问题, 激发了学生乐于表达自我价值观的欲望, 从而拓展延伸了文本的空间。教师要精心选择拓展文本的内容。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 要准确抓住文本中的情感点, 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充分挖掘文本中丰富的情感资源, 拨动学生内心深处之弦, 让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 真正达到情与思的交汇、文与意的融合, 让激情在英语课堂飞扬。

(四) 文化渗透, 心灵感悟———指向英语文化的生态拓展

《标准》中提出要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在教学中加强对英语文化或其他地区不同文化的渗透, 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应结合教科书内容, 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资源, 拓展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 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 发展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因此, 英语教学应紧扣世界教育的发展方向, 为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际素质的人才而不断努力。

【案例】

通过一些课外活动也可将这些西方文化信息进行实践。如:圣诞节是西方最大的传统节日, 是让学生感受西方文化、提高英语能力、展示英语成绩的极佳时机。因此每年英语节期间, 我校都要开展“圣诞节”的主题体验活动, 大家学唱圣诞歌曲, 学做圣诞贺卡, 开圣诞聚会, 观看圣诞电影, 收看小银杏电视台自制的有关圣诞节的节目, 体味地道的圣诞情趣, 感受西方浓浓的圣诞氛围和圣诞文化。

如我在教《牛津小学英语》6AUnit 6 Holidays这一课时, 根据教材中的各种节日, 适当的补充有关节日的单词。在教“Spring Festival”时, 我拓展的是Firecracker爆竹, Family reunion dinner团圆饭, NewYear’s money压岁钱。春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 学生对于拓展的这些单词也很感兴趣, 也激起了他们用英语描述节日的欲望。

【反思】

在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初始阶段, 教师要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理解能力, 要想使学生充分地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 注意文化的差异性。教学中必须采用多样的方式, 在课堂中应将语言与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 适时地持续地进行文化渗透,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有意识地提高文化意识, 加深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 培养对异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进一步提高学习英语兴趣。

(五) 生 活 英 语 , 本 真 回归———指向英语生活的生态拓展

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 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 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 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不只是在书上, 而且也在生活中。要用敏锐的眼光去发掘教材以外的生活素材, 把教材与生活联系在一起, 创设教学情景, 让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

1. 校园文化的设置。

为学生创造静态的英语教学环境, 使学生能耳濡目染地学习英语。校园标语双语化, 例如:“Please keepoff the grass! ”“Right Side, please! ”“NO smoking!”“Save water, please!”等, 有的还可配上富有童趣的图画。在校园内创设英语墙报, 举办英语学习园地, 还可以布置学生编写英语小报。

2. 英语节的举行。英语节要本着“人人参与, 个个展示”的原则, 突出学生的参与意识, 力求做到人人参与, 人人快乐, 人人有收获。让学生在丰富而有意义的生活活动中感受英语, 应用英语, 享受英语。

【案例】

在牛津小学英语6A教学“festival”这一有关内容时, 教师可在元旦前夕进行教学, 精心布置好教室, 张灯结彩, 并渗透有关元旦的语言及文化, 然后让学生学唱歌曲“Happy New Year”, 并在歌声中互赠礼物或相互问好, 最后让学生再来模拟表演这部分的内容。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学习英语, 激发了学习兴趣, 提高了语言交际能力。在渗透教学Mother’s Day/Teachers’Day/Women’s Day/Children’s Day/Christmas Day……要适时, 让学生为这些节日策划活动, 让学生尝试着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自己身边的问题, 并且指导他们如何寻找生活和英语的联系。

学生在期待这些日子到来的同时, 对英语学习自然充满了兴趣和渴望。

【反思】

生活为源, 方能激趣。生态的英语课堂要处理好课堂与生活的关系。英语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英语教学活动, 将鲜活的生活素材引入课堂教学, 激活了教材上静态的语言。教师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将书本知识生活化, 唤醒学生内在动力, 提升了自主探究和实践的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平常生活的资源,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培养英语素养。因此, 在拓展环节的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拓展练习, 体现教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的价值, 使学习呈现出动态发展的过程。

皮亚杰 (J. Piaget) 的构建主义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在课堂中要拓展并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以启动学生的思维并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适应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就应该具有这样的特征:以学生为中心, 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 利用情境、会话、拓展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3.梦回繁华 八上 教案 篇三

备课组:初二年级语文组 执笔:赵艳菊 备课时间:2017.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说明顺序,概括课文内容。2.弄清课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品味语言,感受课文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4、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艺术创造力和杰出才华,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说明顺序,概括课文内容。2.弄清课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感受课文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教学方法:

7·12模式。(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扫清字词障碍。

2、阅读文章,理清说明顺序。教学重难点:

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教学方法:

7·12模式。(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教学环节:

一、德育专题: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特征,也是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提高的必然结果。

二、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 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 书。这幅图到底画了什么?有什么特点?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梦回繁华》来了解这幅名画。(板书:‚梦回繁华‛)

2、明确目标

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积累字词。(2)梳理课文内容。

(二)合作探究

3、布置任务

出示小组讨论任务要求:

(1)、分享作者的资料,圈画文中生字词。(2)、默读课文,概括每一自然段的内容。

4、小组探究

组长分工,按任务要求小组讨论。

(三)释义解惑

5、(教师)检查指导。

6、(师生)释疑解惑。

(四)梳理归纳

7、(师生共同)梳理归纳(相关知识点)。(1).A、作者简介: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有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

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B、字词正音: 汴梁(biàn)题跋(bá)绢本(juàn)翰林(hàn)田畴(chóu)料峭(qiào)

簇拥(cù)漕运(c áo)舳舻(zhú lú)沉檀(tán)摄取(shâ)遒劲(qiú)摩肩接踵(zhǒng)

络绎不绝(yì)

词语补释: 工:善于,擅长。

设色:(绘画)涂色,着色。

田畴:田地,田野。

春寒料峭:形容初春微寒。

跋涉: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

孔道:必经之道。

内忧外患:指国内的变乱和外来的祸患。

络绎不绝:形容行人很多,往来不断。

遒劲:雄健有力。

摩肩接踵:肩并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踵,脚后跟。

细致入微:比喻看问题非常全面,连很细小的问题都考虑到了;也指对人体贴关心无微不至。

(2)、第一自然段介绍唐宋画家题材的变化,引出说明对象——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第二自然段介绍张择端的生平及《清明上河图》的作画时间、背景。第三自然段总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类别、大小及内容。第四自然段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画面的内容。第五自然段介绍《清明上河图》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五)讨论巩固

8、小组讨论(根据其他同学整理归纳的板书,查漏补缺)本文围绕《清明上河图》,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介绍这了幅图的历史背景,画的作者,画卷的纵横,作品描绘的内容,画卷特点及历史价值等。

(六)目标检测

9、目标检测(检测学生完成目标的情况)

出示检测题:

读了本文,关于《清明上河图》你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①我了解到了北宋时期,城市繁荣,文化生活,十分活跃,《清明上河图》便是反映这一时期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一幅风俗画。②我了解到了画的作者张择端主要活动时期,籍贯,字,生平,爱好等。③我了解到了关于这幅图的画卷大小,描绘的具体内容,特点及价值等。

10、讲解点评

教师对学生做题的情况进行讲解点评。

(七)总结评价

11、课堂小结:

我们在这节课上整体梳理了文章的写作思路,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并扫除了字词的障碍。

12、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读读,写写。板书设计:

梦回繁华

第一自然段介绍唐宋画家题材的变化,引出说明对象——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第二自然段介绍张择端的生平及《清明上河图》的作画时间、背景。第三自然段总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类别、大小及内容。第四自然段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画面的内容。第五自然段介绍《清明上河图》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课后反思:《 清明上河图》还有很多探究之处,例如,有学者认为这幅画有揭示社会问题,谏劝宁徽宗之意,表现了画家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课外可以阅读《清明上河图的故事》一书,进一步了解这幅名画。

《梦回繁华》(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一、深入理解课文,理清顺序。

二、品味语言,感受魅力。教学重难点:

1、弄清课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品味语言,感受课文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教学方法:

7·12模式。(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教学环节:

一、德育专题: 四个‚伟大‛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凸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我们要按照推进伟大工程要与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相结合的要求,突出党的建设对各项工作的引领作用,进一步丰富党建的内涵与路径。

二、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对该课词语的掌握情况。

2、明确目标

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理清顺序。(2)、品味语言,感受魅力。

二、合作探究

3、布置任务

出示小组讨论任务要求:

(1)、细读课文第四段,作者是怎样有条不紊地说明画卷内容的?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2)、课文都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1)

4、小组探究

组长分工,按任务要求小组讨论。

三、释义解惑

5、(教师)检查指导。

6、(师生)释疑解惑。

四、梳理归纳

7、(师生共同)梳理归纳(相关知识点)。

(1)①作者先介绍画面开卷处描绘的内容,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具体逐一介绍,先介绍近郊风光,再介绍赶集的乡人,进入大道岔道上扫墓归来的权贵,最后介绍近处小路上的行旅。②然后再介绍画面中段描绘的情景。先介绍汴河上的船,忙碌 的船工,顺水行驶的船,再介绍河上的拱桥结构、形状,桥的两端,最后详细介绍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船夫呼喊,桥上呼应,行人围观,这一紧张的一幕。③最后介绍画卷后段描写的街道,先介绍街道房屋店铺,再介绍店铺经营品种,最后介绍各行 各业及行人。画面内容虽纷繁复杂,但作者能够条理分明,层次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还得益于作者采用了恰当的说明顺序。

补充说明:本文主要使用了逻辑顺序,第四自然段使用了空间顺序,这样写,由表及里,条理清楚,结构严谨。(2)、列数字:‚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5.5 厘米,横525厘米。‛使用准确的数字,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大小。

打比方:‚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 声,留下无尽的回味。‛把《清明上河图》比作‚一部乐章‛,说明它宏大、优美而富有变化的特点。

引资料:‚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引用《东京梦华录》,准确说明了《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增强了说明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五、讨论巩固

8、小组讨论(根据其他同学整理归纳的板书,查漏补缺)

浏览课文,看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的?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本文的语言既平实准确又典雅生动。比如:①‚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525厘米‛——此句属于平实说明,通过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介绍了画卷的纵横。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留下无尽的回味。‛——此句语言典雅生动,采用 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画卷比作乐章,形象地表明了画卷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特点。③‚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 ‛‚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文中有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六、目标检测

9、目标检测(检测学生完成目标的情况)

出示检测题:

课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本文主要使用了逻辑顺序,第四自然段使用了空间顺序,这样写,由表及里,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10、讲解点评

教师对学生做题的情况进行讲解点评。

七、总结评价

11、课堂小结:

课文以《梦回繁华》为题,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描摹 北宋时 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我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了解,激发了我们对古代生活丰富的想象,这幅长卷人物繁多,场景复杂,但作者把它介绍得条理分明,细腻具体,真是难能可贵,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12、布置作业: 练习册 板书设计:

梦回繁华 说明顺序—开卷

中段

后段井然有序

说明语言:——平实、准确

典雅、生动

说明方法——列数字、打比方、摹状貌等

4.教师评课:《梦回繁华》的评课稿 篇四

在课堂开始能有效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播放会动的《清明上河图》,使学生迅速融入到当时的情境中,为学习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整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合理,过渡自然。

教学环节的设计符合了自读课文的特点,并给学生以具体的方法指导,设置了填表格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梳理说明文的三要素以及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老师在课堂中能够充分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就放手让学生去做。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最后,挖掘题目《梦回繁华》的深层意义环节很好,这也正是我备课环节中所忽略的,非常值得我借鉴。

5.《梦回繁华》教学设计 篇五

读了一篇关于彼岸花的文章,虽然如今的网络上相关的文章很多,但我还是觉得今天读的这一篇比较感人。

这篇文章名叫《梦回彼岸花》,它没有写到佛祖的过往,也没有写到关于三生石的起因。这篇文章全然写了曼珠化为彼岸花在奈何桥苦等着沙华,希望有朝一日沙华能想起它,再一次记起她。

我想人世间最真诚的爱情是否也只是希望那个她,年年岁岁都不会忘掉在一起快乐的时光呢,如果有朝一日两人因为日子久了,厌倦了,那么曾经在一起生活的日子会让人觉得是爱,还是恨呢?如果当某天踏上奈何桥时,是否会毫不犹豫的接上那可以让人忘记前世的孟婆汤,还是在桥边化为一朵彼岸花,只为在每个秋分绽放出白色的花朵,等待着她的到来,能看上她一眼。

如今我一个人时常的走在繁华的都市里,走在幽静的小路上,我是在寻找着什么?我是在寻找我的曼珠呢,还是我在等待着追寻我的沙华?,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前世是否深爱过一个女子,也不知道我是否喝过多少个让我把她越忘越远的孟婆汤。我仍然期待着,我每天坚持着步行回家是在盼望着有一个女孩跑过来对我说:沙华我终于等到你了,你就是我的沙华,三生石上的`沙华。还是我能再某天走到人来人往的大街上与你擦肩而过的瞬间,嘴里喃喃道 曼珠?曼珠?然后猛的转身,追到你的身前,对着你说。我记起来了。轻轻的亲吻着你的脸,我不会再忘记你,我要你陪在我身边。

夜在沉默,我在迷茫。听佛语说过,千次的回眸、擦肩、相逢、相识、相知、相爱,只为了平静的开,平静的落。平静的等待着千年之后的爱。那种爱来的很平静,却很震撼。

如果有一天当我真找到了我的曼珠,就算要喝下那能让人忘掉一切的孟婆汤,我也要化作她茎上的叶,彼此不再分离,如果上天注定要惩罚我们化为那彼岸花,叶落方可花开,花开叶已落尽,我也无怨无悔。纵然不要一生一次的相见,但我们不要陌路相忘,这是永生永世的相守,不再忘记!

6.梦回英吉利 篇六

褪去戎装的梦幻豪宅———英伦名堡

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多年的殖民战争造就了许多固若金汤的城堡,从中隐约可以瞥见当年血雨腥风的战场。随着岁月的流逝,历史为城堡沉淀下一份份厚重的沧桑。我们参观了温莎城堡和爱丁古堡,同样的优雅从容,却是不一样的风情,不一般的韵味。

每一个富丽堂皇的厅室, 每一件无与伦比的艺术珍品,都向世人诉说着城堡迷人的历史。同时,温莎城堡也是诞生比战争更加惊心动魄的爱情故事的摇篮,这里浓浓的罗曼蒂克氛围从悬挂着流苏的沙发、窗帘,富丽堂皇的房间,还有古典主义的美术画作中就可见一斑。

如果说温莎城堡是个豪华的建筑博物馆,典雅庄重,那么爱丁古堡则有着凝重悠久的历史文化。莎士比亚在剧作《亨利五世》中耐人寻味地说:“要是你想把法兰西战胜,那就先得收服苏格兰人。”作为英国最美丽的城市之一,爱丁堡素有“北方雅典”之称。英格兰和苏格兰之间的恩恩怨怨也在这里上演,太多铁与血交织的历史为爱丁古堡平添了几分非凡的庄重与严肃。进入工作人员精心还原的中世纪军营,从破旧的木桌上摆放的面包,到阴暗的灯光下士兵的身影,从苏格兰口音浓重的谈话录音,到空气里略有些血腥的气息,这一切使人恍若置身于中世纪的欧洲战场,一时间我竟有些恍惚。

出了展厅,我登上城堡的制高点俯瞰全城。城堡顶上的大炮,虎视眈眈地正对着王子大街,提醒人们勿忘苏格兰曾经的动荡岁月。整齐的哥特式经典建筑掩映在大片的绿地中,天空纯净而高远。街头有头戴宽边帽、穿着拖地蓬裙的美丽妇人挽着花篮信步走过,有缓缓踱步的头戴黑色软帽、身穿苏格兰方格裙装的老人,当然也有华丽的马车和殷勤的绅士。沐浴在仿佛还带着公主的脂粉香味的风中,我已经醉了……

聚集艺术珍品的大本营———大英博物馆和国家艺廊

没有人怀疑伦敦的艺术气质。电影院、歌剧院每天都在上演最新的作品或经典的歌舞剧,伦敦人把这些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各类馆藏丰富的博物馆则把这种气质推向了极致。

来到伦敦不能不参观大英博物馆。我们瞪大眼睛,对着著名的Rosetta Stone(罗塞塔石碑) 上三种不同的语言文字研究了半天;瞠目结舌地听导游介绍吓人的木乃伊的制作工序; 又在馆藏的中国瓷器边义愤填膺,大发感慨。最后,我独自一人来到美洲图画馆,欣赏一幅幅令人赞叹不已的画作。也许这个馆的考古价值并不大,但是她的审美价值却毫不逊色于其他馆。无论是抽象画、连环画、风景画,还是人物画,画家们高超的画技都令人啧啧赞叹。虽同是古朴的线条,简单的造型,却给人以不同的感觉。在那个小小的馆里,我流连忘返,醉心其中。

两天后的国家艺廊之游让未能尽兴的我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国家艺廊陈列着一连串的油画杰作,从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到莫奈、塞尚,欧洲各个时代的油画精品尽收于此。而镇馆之宝当然是梵高的代表作《向日葵》。站在这幅名作前,我第一次感觉距离这位艺术巨匠这么近。听导游介绍说,梵高其实画过好几幅《向日葵》,但出于对艺术的严谨态度和执着追求,他亲手毁了不满意的作品,只留下两幅,馆藏的这一幅就是“幸存者”之一。

看着这些作品, 想象着画家作画时呕心沥血的情景,想象着面前的图画从草稿到成型再到定稿,我仿佛和艺术家们做了一次超越时空的心灵访谈,看到了他们创作时而痛苦、时而欣慰的心路历程。

孕育作家的摇篮———莎士比亚故居和剑桥大学

英国的国土面积不大,但走出来的文学艺术巨匠可不少。几乎每一个英国人都会如数家珍地向外国人介绍狄更斯、奥斯丁、王尔德、拜伦、阿加莎,当然,还有莎士比亚。

我们来到了斯特拉特福镇———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的诞生地和逝世的地方。莎翁故居是一座带有阁楼的两层楼房,木质结构的房屋框架,斜坡屋顶和凸出墙外的窗户使得这座建于16世纪的老房子在周围的建筑群中十分显眼。卧室的木地板,木制的桌、椅、床、柜都极其普通,陈列室里所有的手稿、著作、画像都已经褪色,留下了时间久远的痕迹。在一间小屋子里,层层叠叠地存放着近百年来世界各国的来访者在此留下的签名和感言,表明了后人对莎士比亚的景仰和热爱。默默地在古朴的后花园里徜徉,寻找莎翁幼年的足迹,我们满怀崇敬。

来到剑桥,不由得想起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当年剑桥的留学生活给徐志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说:“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地凝淹入了你的性灵。”正是因为剑桥古老、宁静的氛围和对自然、生命的热爱,徐志摩对康桥“心有千千结”。

的确,剑桥的美令人心醉。一排排苍翠撩云的大树,一朵朵色彩缤纷的鲜花,在阳光的照拂下,显得生机勃勃。然而,最使人流连止步的还是那满城的绿色。青翠的草地几乎铺满了小城的所有空地,一栋栋高大的校舍、教堂的尖顶和一所所爬满青藤的红砖住宅掩映在这一片绿色之中,生机盎然。剑河边上佳木葱茏, 衬托着一泓碧水, 绿意就在那水面上随着水波荡漾。耳畔回响起脍炙人口的诗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就这样,剑桥的美,也在我的心里荡漾开去……

7.梦回田园 篇七

我出生在泗水泗河岸边一个风景秀丽的村庄——杨柳山河西村,她三面环水,树木葱郁,我的童年是在那里长大的,忘不了满地的庄稼,弯弯曲曲的田间小路,黄昏归巢的大群乌鸦。

艳艳春日,草色含情、桃花似火、梨花如雪、杨柳凝翠、蝶飞蜂舞,黄莺啭鸣,小燕子扑食象运动员冲刺一般,那么令人神往,又是那么好看。

夏天的家园,小麦一片金黄,一眼望不到边,漫野的紫桔梗花铺天盖地,小河的水又清又碧,我和我的小伙伴常常在河里抓鱼、捉蟹,坐在河边的大柳树下,把脚伸在河水里,听蝉在树上唱歌,池塘里的荷叶又大又园,我们摘下荷叶当草帽戴在头上遮阳,晚上听青蛙在沟塘里大合唱,好听极了。

秋天的家乡,天高云淡,雪白的荞麦开花了,大雁在天上,一会儿排成“人”字,一会儿排成“一”字,果园里,苹果红艳,葡萄晶莹、山楂红彤彤、雪梨金灿灿,馋得小伙伴围着果园转。

冬天的村庄,袅袅炊烟,下雪时节,最为壮观、大雪漫天飞扬、大地白了,房屋白了,树上也挂满了白雪,小朋友们在雪地追逐、堆雪人、打雪仗,好玩极了。

使我最难忘的是:品尝桑椹的味道;听布谷声声、鸡

鸣犬吠。

如今离开家乡二十余年,多少次梦幻里我又回到了那个生我养我的村庄,今日我用笨拙的笔表达对乡村对童年深切的怀恋——我爱我的家乡、我爱我的家园、我爱我金色的童年。

山东泗水县泗河小学周弘伟邮编:

8.梦回故乡作文 篇八

月是故乡明,明月寄思情。

——题记

'呼',只听见一阵冷风,把月光的银辉洒落在我的脸颊上,远方飘来一朵七彩的云,它把我的身子浮了起来,我便驾上了它姗姗远去。

我来到了一个熟悉的地方:几座用砖砌成的房子,前门外有一把破烂不堪的椅子,上面一层薄薄的灰……这是哪里?我恐惧起来,寒风吹得我直打哆嗦。就在这时,漆黑的夜空出现了一轮明月,它用光为我抹去了黑暗,使我的脑海的回忆渐渐清晰。

“啊!这是我的故乡,我小时侯住的地方。”我欣喜若狂。

我痴情的望着明月,回忆起来:

那个时侯,夜晚邻近的亲戚朋友们大家伙都会聚在一起,对着月光谈笑风生,我便坐在外婆的腿上打起呼噜来。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到这儿来的人越来越来少了,大家都搬到城市里去了。我也搬走了。

我静静地走着,来到一座小丘。目力所及,一片灰黄的朦胧,眼睛不自觉的定格在那一处——那是一处光秃秃的草地,我的思绪又一下回到了那一天:

那一天——我要搬走的那一天。我把一粒种子,播下了土,我并没抱多大希望它能发芽。

这一次,能够重温一下,已够好了。

又一阵冷风刮来,吹得我的眼好不容易才睁得开。“疑?我怎么趴在窗外,哦!我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一场梦。

“阿嚏”我打了一个重重的喷嚏。我慢慢抬起头,望了望天,月儿像被披上了层轻纱,朦胧得像一位羞涩的少女,正朝我低头含笑,我情不自禁地吟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梦中的明月,永远比此刻的更美,因为那是我故乡的明月。

9.一切繁华都是背景 篇九

(一)

那些似水流年, 让我走失的曾经, 都成了许久后我那最寂寞的季节中, 最能聊以自慰的温存记忆。零零落落的碎片, 拼凑不出一份完整的纪念, 我却一直在自己的世界流连。

纵使那份记忆里, 有你, 却不属于你。

我总是太过矫情, 一遍遍地告诉自己, 我会找到那么一个人, 陪我沉沦。那么, 曾经我苦笑着教会自己释怀, 为何最后, 只剩下那个物是人非的背景。

那些被时间冲刷得褪了色的友谊, 只是替我们祭奠那些我们难以忘怀却不愿记起的曾经, 那些可以冲淡却无法抹去的过往。

(二)

彼时, 曾经许过的“一声姐妹大过天”。

彼时, 曾经荡在回程中的串串笑声。

彼时, 你说过的陪我到高中毕业。

彼时, 我允你的沧海桑田, 我允你的一世安逸。那些对白, 那些嗔怪, 都还在。曲已终, 人散否?是不知, 抑或不得而知。

故事开始回不去了,

最美的梦已走远了,

你曾经给我的快乐已不再快乐,

我怀念的我不见了,

故事的后来全变了,

你的承诺又给谁了,

你答应给我的快乐已不再快乐……

(三)

我不知道用什么来诠释我们静谧的岁月, 我甚至不知道如何去追溯那些曾有过的我们共同回忆的事件。在我一遍遍地练习画上句号的时候, 你让我看到的, 是我们的誓言消失殆尽。

终究, 还是只剩下了怨, 回不去了吧。

对不起。我给我们最终的定义, 只是卑微地让人心疼的路人甲乙丙丁。悲伤的穿山甲找不到穿山乙, 悲伤的我寻不到你。

你说我太过在乎一些无关紧要的事, 可是, 那些不经意的瞬间, 却被我永远定格在那个画面。你说我太过多愁善感, 太需要你的安慰, 可是, 有你, 是一种活法;没了你, 地球也会照样转。

我以为我做好了让你远离我生活的准备, 我以为我只会笑着看你远离我的视线。

可是, 最后的最后, 我还是哭了。

10.梦回故乡作文 篇十

在我的家乡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它环绕村庄流淌,穿过石桥汇入河流。小溪清澈得如同一面明镜,照着两旁比美的垂杨柳格外婀娜。与垂杨柳不同姿态的就是一棵粗壮的老槐树,他风风雨雨那么多年像个战士守护着村庄。溪水倒影中的他们交相呼应,像一幅上好的水墨画。小溪里总会有一些“小顽皮”偷偷注视“作乱”的孩子们,有时是一只或几只鸭子,它们欢快地“嘎嘎”叫着,有时是小鱼、小虾们、小螃蟹,趁着没人注意找寻孩子们掉下的饼渣。

太阳光照射在溪面上,水面上会有小光点,波光粼粼,犹如星空中的点点繁星。溪水细流,那潺潺水声十分悦耳。小孩的嬉戏声,小鸭子的欢快叫声,小溪的流水声,汇成了一曲热闹非凡的农家交响乐。

一座古老而庄严的石板桥,橫跨在小溪上。破碎的石栏演绎出它沧桑的岁月。每次我路过,都要抚摸它,因为它装载了我儿时的记忆。听奶奶说,早些年还没有这座桥,人们搭石过河十分不方便,才修了它。儿时我常跟着大人在桥洞旁乘凉,听那些爷爷奶奶讲故事。那也是我和小伙伴们玩躲猫猫的好去处。

每到夜晚,夜深人静的时候,人们就能隐约听到远方传来的木笛声。到了夏天的夜晚就会有知了演奏交响乐,再加上不时吹来的一阵阵凉爽的风,这一切仿佛在跟忙碌了一天的人们说“晚安”,催他们进入甜甜的梦乡。

11.梦回故乡作文 篇十一

念佛时,老想着咋晚梦中的场境,梦中的我仿佛回到了从前,回到了读幼儿园时的时空段,我从父亲上班的县政府机关往幼儿园方向走,街上空空的没有行人,我似乎有一个伙伴,不过在走过古衙门时他上衙门去了,他的汽车停在那里,他说就算他有车也不能带我走。之所以说他“上”到衙门去了,那是因为那衙门虽是临街却在数丈高的石坎上。我小时候总觉得那长条石砌的石坎好高好高哦,可能是那时候我太小太小的缘故。我晃忽记得我在那石坎之上的房子里住过,因为那地方常出现在我的梦里。

后来我终于确知我确实随父亲在那里住过,那些旧房子是他们的职工宿舍。我上幼儿园时是随父亲住在他们单位的,他们机关的院子很大,古衙门也在其中。机关后院的半坡上有一片树林,我曾与小伙伴们在那里捉萤火虫,我们通常是捉几只装在一只从医院找来的小小的针药瓶中,再在瓶塞上钻几个通气孔,到了晚上几只虫放出的萤光就会强些,会好看一些。现在想来真是不人道,就因为一只小小的虫子有点奇迹,屁股会放光,就把他逮来装在瓶子里,小小年龄就因为好玩限制了别的生灵的自由,并从此改变了他的命运。要是那时我知道众生平等的道理,知道尊重别的生命就好了。要是那样的话,我长大以后就会从灵魂深处尊重他人,在生活中就会少许多矛盾和烦恼,在我的生命旅程中就会少许多坎坷,我的人生就会圆满许多,我的家庭也会美满许多,同事、朋友、亲戚们也会开心得多。

12.《梦回繁华》教学设计 篇十二

我还记得买不着车票时候的尴尬;还记得生日那天想找人出来喝酒却一个人的沮丧;还记得一个人从长安街东走到长安街西的孤独。

那个时候,我发誓,以后身边朋友谁来北京,都不允许他们经历和我一样的孤单和冷漠。

几年的奋斗,我的手机里面已经有了几百个联系人,也有很多人认识了我,寂寞慢慢淡化出我的生命,但我总是记得一些片段,那些不忍回忆的镜头。

有时候大城市的灯光会让人特别迷茫,你看着这城市的繁华,想想自己现在的状态,就会觉得梦想和青春离自己越来越远;你看着霓虹灯的灿烂,再看看自己,会觉得自己特别孤单,身边居然一个诉苦的人都没有。不要问我怎么知道,因为我就是这样一步步过来的。

这种感觉,很多人都有,因为大都市总是会让寂寞的人更渺小。

这些年的拼搏,我赚了一些钱,在北京有了自己的住处, 前年,最好的兄弟昊大学毕业来到北京,住在我家陪着我一起打拼。

每天晚上,我下课他下班,我们冲到街边的大排档狂吃狂喝。

然后发疯的大晚上开车跑遍大北京每一个我们没吃过的饭馆, 没去过的地方挥霍青春,然后第二天再苦逼地去努力上班。

有时候喝酒的时候我会跟他说当年的那种孤单感。

他给我说,你之前那种孤单感其实我没有过。

我说,为什么?

他说,因为,我来了之后就有你陪着,所以,这里跟家一样。

我是一个喜欢将心比心的人,交朋友不管别人的背景是什么,不管别人家里有多少钱,只有一个衡量标准,就是你对人是不是真心。因为自己交朋友从来用心。

很幸运,身边留下了很多很够意思的兄弟朋友,即使曾经也被捅过刀子,但我仍然相信这个世界的真情。所以,这些朋友,在我沮丧低迷的时候,也时刻站在我身边,给我鼓励和帮助,从未离开。

对我来说,至少,自己受过的苦,不希望朋友再受一遍; 自己经历过的难受,不能让爱的人再见到一次。

曾经一个巴西回来的朋友微博私信我,说刚来北京,人生地不熟,求见面。

因为是故交,就请她跟我的团队几个哥们一起晚上五道口喝酒,她说她很久没有这么开心过。

我说,没事儿,需要帮忙及时联系我,记得,这里是家。

现在,她成为了我们的好朋友,成为了我们这群人的好朋友。

这些年我有一个习惯,总喜欢介绍身边的人互相认识,组一个个的局,聚一次次的餐,有时候大家看看电影,有时候看相声,有时候吃饭,有时候唱歌喝酒,哪怕有时候自己会花一些钱和精力。

但每次看见一些刚来北京的朋友或者刚参加工作的朋友因为自己的举手之劳多了几个朋友,多了一个温暖的笑脸,多了一点生命的温度,心里就会特别开心。这冰冷的繁华,毕竟需要我们用心去温暖。

在北京,我见过很多人的生活,听过很多人的故事。你思考一下,身边有多少人是这样过的:上班,下班,遛狗,吃饭,散步,看电视、上网、上床睡觉。他们每天过一样的日子,不和朋友来往,不参加社交活动,20多岁的过着80岁的日子。

你是否注意到,你住的小区,很多邻居的名字也叫不上来。

我问过身边一个朋友,你都不和自己朋友交流嘛。

他说,我只是不面对面交流,我都是网上和人交流。

我叹一口气。然后痛斥了一下社交网络。

有时候社交网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虚假的形象,你不是你自己,而是人人网上那个你,是微博上那个你,是朋友圈那个你。

你微博上粉丝越来越多,可是生活中能聊上天的人越来越少;你照片发的越来越多,可是心里却越来越空虚;你发一条朋友圈说心情不好,点赞的越来越多,可直接跟你对话的人却越来越少。我总觉得,在这样一个繁华的都市,我们是不是可以多一点微笑给对方,可毕竟,自己的力量,很小很小。

能做的,就是至少让自己的朋友们不要冷下去,不被这个城市的繁华冷却了心。

过几天,姐姐从美国回来。

我们这群人会有一个小聚会,可能会去怀柔烧烤,我姐姐每次回来都很感谢我给她介绍新朋友,说这个人好玩儿、那个人给力。总结下来,她都会说,你的朋友各种各样,但是有一点共同的特点:都很用真心去和人交流。

我说,因为,我选择朋友的宗旨也是这样。感谢吸引力法则,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

现在的我,有时候会开着车在长安街看着一辆辆驶过的车发呆,每次看见灯红酒绿的夜色,总会觉得这个城市的繁华下,隐藏着多少人的孤单和眼泪。但又想,会不会因为身边人深夜一个电话,会不会因为陌生人一个微笑,改变了一个人的一天。

至少,我是在这样做,传递很简单的正能量。坚信这世界还有那么多真正的温暖东西等着我们去发掘,去实践。

经常会有人问我是怎么召集一帮人干这么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的答案很简单,用真心。

所以,都市的繁华下,需要人真心的温暖。要不然,一个人很快就会被一些现实淹没,满眼睛都是钱,满脑子都是利益。我一直认为,一个城市的户口没有家人陪伴重要;一个月赚多少钱没有多几个朋友多几次出门陪你吃大排档重要;你买的房子大小没有身边存在一个真正爱你的人重要。那些现实被洗涤的,那些被快节奏遗忘的,是否,才是我们真正该珍惜的。

你总觉得城市的步伐快,但别忘了,有时候,停下来,看看身边的人,享受一下周围的风景,不耽误你行走,说不定, 走的更远。

13.诗歌——梦回校园 篇十三

人总是在无聊中

寻找一种永恒的依恋

把它当成灵魂的伊甸园

为什么与深夜的梦境相牵

为什么心灵总会震颤

曾经的绿树红瓦鸟绿草食堂 还有弥散在空气中的浓淡甜香 梳着两条垂肩辫子的燕儿

自在天然 如梦如幻

在白云里飞向蓝天

在水面上追寻波浪

曾经的教室笔墨飘香书海泛舟 还有操场上的追逐 树丛中的细语

傻傻的人迷了心瞪着眼 似在等待 却不敢呼唤 只好把那颗火热的心

夹进《红楼梦》里变成书签

如今的我

穷尽了半生的努力

苦苦寻觅 跋涉瀚海

几多欣喜 几多落魄 几多梦散 但依旧低吟着 校园

我生命的港湾

温情恬淡澄明真诚 豪爽细腻绰约浪漫 ……

毫无疑问

这就是我心中的校园

那岁月已远去

那年华已斑驳

14.《梦回繁华》教学设计 篇十四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学科, 是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不可缺少的基础和工具, 是中职校的一门重要的公共文化基础课。经过中考的分流, 中职生较普高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数学学习习惯相对较差;他们不善于主动阅读数学教材, 常常连数学符号都不能正确书写, 甚至根本就不认识某些数学符号, 在数学课堂上常常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渐渐对数学学习发展到游离状态, 产生了畏学心理。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 读诗使人灵秀, 数学使人周密, 科学使人深刻, 伦理学使人庄重, 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凡有所学, 皆成性格。”我认为, 读数学将使人宁静。在中职数学课堂开展数学阅读, 引领学生读数学:阅读数学教材中的数学符号、函数图象、数学公式、数学概念……数学教材外的数学发展史、数学与专业联系的相关资料……对中职生的终身发展, 必将受益匪浅。

借主持江苏省第一期省级课题《中职形象设计专业学生数学阅读素养培养的研究》研究的契机, 笔者对“在中职数学课堂开展数学阅读”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下面挑选两个课例进行简单诠释。

课例1:在《函数的奇偶性》中研究偶函数的定义。

教材中关于偶函数的定义非常抽象, 根据中职生的数学学习现状, 直接阅读概念肯定是行不通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先来研究f (x) =x2, f (x) =x4, f (x) =x6, f (x) =x8这类函数。以f (x) =x2为重点, 解剖一个“麻雀”。首先借助“几何画板”作f (x) =x2;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图象, 读图象, 得出其图象特征 (关于y轴对称) ;接着讨论关于y轴对称的函数的数量关系上的特征, 这是数学阅读的难点。教学中通过以下几种方式突破难点:1.取特殊值, 让学生填表;2.根据点的对称;3.借助于形。基于学生的形象思维强于逻辑思维, 通过演示x取±1, ±2, ±2.5几个特殊值, 演示平移, 得出f (1) =f (-1) , f (2) =f (-2) , f (2.5) =f (-2.5) 之后, 在图象上构造动点并运动动点, 观察动点及其关于y轴对称点坐标的变化规律, 通过演示帮助学生读图;然后展示y=x4, y=x6, y=x8的图象, 设问:给具有这一特点的函数起个什么名字好呢? (偶函数!———受2, 4, 6, 8, -2等都是偶数的启发。) 你能说说什么样的函数叫做偶函数吗?逐步抽象、概括出偶函数的一般定义及图象特征。然后布置学生阅读教材中偶函数的定义, 并进行变式教学引导, 强化对偶函数定义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 老师的“导”为数学概念的阅读、数学的抽象概括起到了辅助作用。接着请学生根据阅读偶函数定义的体会, 再举出几个偶函数的例子, 通过这些活动, 把学生卷入到教学过程中, 卷入到数学课堂阅读中, 从而加深对偶函数内涵的把握。并可以进一步追问“你为什么举这个例子”, 努力挖掘背后的思维过程, 迫使学生用概念思维, 回到数学教材中来, 回到阅读偶函数的定义上来, 充分利用数学教材, 让学生在数学阅读中产生愉快的情绪, 激发学习兴趣。

课例2:在《集合的运算中》中研究交集、并集的定义。

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 学生学完《集合》这一章后, 往往连交集、并集的符号都会混淆, 甚至不会书写, 而且还易和包含、包含于的符号相混淆。为防范于未然, 在研究交集、并集的定义时, 我着重启发学生进行数学符号的阅读、记忆和书写。

首先请学生思考集合C的元素与集合A, B元素间的关系?比如:1.A={2, 4, 6, 8, 10}, B={2, 3, 5, 8, 12}, C={2, 8};2.A={1, 3, 5}, B={2, 4, 6}, C={1, 2, 3, 4, 5, 6}等, 然后引导学生结合韦恩图, 阅读数学教材中交集、并集的文字定义, 并尝试用数学语言表述交集、并集的概念:A∩B={x|x∈A且x∈B};A∪B={x|x∈A或x∈B}, 体会“交集”与“并集”的实质。老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注意充分留白, 给学生看书时间, 并请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如何记忆这两个符号。实际教学中, 我提示学生在阅读中注意“∩”、“∪”与汉字的“交”、“并”在形上的联系。“交”下面大, “∩”开口朝下, 即为交;同理, 开口朝上即为并。同时包含、包含于也有类似的特点, 开口对着大的集合。此时, 让学生将数学符号反复咀嚼, 准确理解, 排疑解难, 这样学生便会很快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最终形成数学阅读能力, 提升数学阅读素养。

历时近两年的研究下来, 我发现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增强了, 数学课堂学习气氛活跃了, 同时数学学习成绩也有了较大的突破。老师数学课堂上的有效导读, 改善了师生关系, 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正面情绪, 去除了中职生普遍存在的虚浮, 取出了老师们表面呈现的繁华, 读数学真的使孩子们宁静了。

摘要:读史使人明智, 读诗使人灵秀, 读数学使人宁静。

关键词:中职生,数学课堂阅读,宁静

参考文献

[1]高文君等.数学阅读能力构成及阅读教学原则的研究[J].教育管理, 2005, 12

[2]高瑞卿.阅读学概论[M].长春:吉林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65

[3]韩秀鹏.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探析[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7, 12

上一篇:企业组织结构优化方法下一篇:勇敢的一次尝试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