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QA工作

2024-08-15

如何做好QA工作(9篇)

1.如何做好QA工作 篇一

如何建立有效的QA组织

一、概述

许多企业在建立研发管理体系时,尤其是实施CMMI时,都需要建立一个QA组织。但由于缺乏经验和指导,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先从各个部门抽调一些新人和“闲人”成立一个部门,按照规范要求试试再说。这样尝试的结果,往往是走了弯路,一切回到原点。

还有一些企业已经成立了QA部门,QA的职责就是保证过程体系一板一眼地得到严格执行。而研发人员却认为QA只会站在研发环节之外指手画脚,像警察一般指责研发人员的不是。而QA人员对此也相当委屈,“我是照章办事啊”,得罪了人不说,还可能对自己的工作内容感到迷惘。这样的QA部门,在其它部门的眼中“可有可无”,在老板的眼中是“白白增加了管理成本”。

二、QA在不同组织结构中的组织形式

质量体系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存在的形式不仅是一套质量体系文件和质量管理部,它更体现为一个企业的质量文化和质量文化在企业的贯彻实施。软件企业在规划质量体系时往往会选择一个模型,如ISO9000、CMMI、XP等。具体选择何种模型,还要看企业的实际情况,充分协调人、技术、过程三者之间的关系,使质量体系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促进企业生产力的发展。质量文化的形成和贯彻实施与QA组织的人员构成、角色定位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不同企业的各种组织结构也影响着QA组织的建立和作用。根据对一些企业实际情况的调查,以下分别介绍职能型组织结构和矩阵型组织结构中,QA组织的区别和各自的优缺点。

1.职能型组织结构中的QA组织

在职能型组织结构中,各个职能部门可能会设立自己的QA岗位。QA独立于项目组,直接向部门主管报告,但在业务上也向项目经理进行汇报。如图1所示。在职能型组织结构下QA组织的优点是:因为同属于一个部门,QA人员容易深入项目组的具体工作,容易发现项目的实际问题,项目组对问题的处理也更快捷。缺点是各职能部门相对独立,部门之间缺乏经验的交流和共享。不同部门还可能重复进行过程、方法和工具的研究。而且,企业中普遍存在“重业务,轻过程”的现象,QA的工作与业务工作相比显得无足轻重,QA人员的职业发展更容易受到忽视,很难接受应有的培训和提升。

图1 职能型组织结构下的QA组织

2.矩阵型组织结构中的QA组织

在矩阵型组织结构中,企业设立了专门的质管部,QA人员由质管部指派到各个项目组。QA独立于项目组和职能部门,在行政上向QA经理报告,业务上向项目经理报告。如图2所示,在矩阵型组织结构中,项目经理对QA的工作绩效有建议权,但由QA部经理对QA进行直接考评,这既有利于保证QA工作的独立性和评价的客观性,也可以保证QA组织的长期利益与项目的短期利益之间的平衡。QA资源的分配是根据项目特点、工作量和进度而确定的,同时考虑项目优先级,对QA人员进行动态调配,保证更加充分地利用资源。一个软件QA通常可以负责5个左右的软件项目的质量保证工作,硬件QA可以负责2、3个项目的工作。

此外,由于QA人员直接面对项目组开展工作,非常了解过程运行的情况,更容易发现过程改进的“短板”,所以QA是改进过程实施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许多企业的质管部还担负了组织级质量体系的优化、过程资产库和度量数据库的建立、维护和使用的职能。质管部甚至还可能包括了企业级IT系统规划、建立和推广实施的职能。这种情况下,质管部成为QA人员的资源池,一方面负责为项目输送QA人员,另一方面关注培养QA人员。可以有效避免职能型组织结构中不同部门重复投资于质量体系、忽视QA职业发展的问题。

在矩阵型组织结构中也有一个问题,由于QA和项目组分别向不同的领导负责,因此相对而言,QA较难融入项目组深入发现问题,而且可能常常遇到QA与项目经理很难就一个问题是否成其为问题而达成共识的扯皮情况。对于这种情况,可以通过问题的“上报”机制来解决,即对于QA与项目组协商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QA可以直接报告职能部门主管和质管部经理,通过高层协商和协调资源来寻求问题的解决。

图2 矩阵型组织结构下的QA组织

三、QA的三大角色和职责

1.QA的三大角色

CMMI标准文件说,QA是高级经理的“ears and eyes”。研发人员眼中的QA往往也是“警察”,QA的作用似乎仅限于发现和报告项目的问题。其实,一个合格的QA在项目中会充当三种角色:

角色1-老师,具备学习和培训的能力。

角色2-医生,通过度量数据对项目过程进行诊断,帮助分析原因,开处方。

角色3-警察,以企业流程为依据,但要告诉大家流程背后的原因;如果和项目组针对某些问题意见相左,可以直接汇报高层。

典型的QA的职责包括了:过程指导、过程评审、产品审计、过程改进、过程度量。

◆ 老师的角色——在项目前期,QA辅助项目经理制定项目计划,包括根据质量体系中的标准过程裁剪得到项目定义的过程,帮助项目进行估算,设定质量目标等;对项目成员进行过程和规范的培训以及在过程中进行指导等。

◆ 警察的角色——在项目过程中,QA有选择性地参加项目的技术评审,定期对项目的工作产品和过程进行审计和评审。

◆ 医生的角色——在项目过程中,QA也可以承担收集、统计、分析度量数据的工作,用于支持管理决策。

在CMMI中,度量分析是一个单独的过程域。CMMI成熟度等级越高,对度量分析提出的要求也越高,难度越大。相应地,QA人员应该具备的能力要求就更高。那么,在企业的实际操作中,QA到底是老师、医生还是警察?或者三者皆

如果企业计划进行CMMI评估或者经过评估已经达到了某个成熟度等级,那么这些企业中的QA应该做到以上所列的所有工作,这是为了满足CMMI要求的必须。但如果仅从企业自身业务和管理的需要出发,考虑到企业文化,就不一定非得要求QA既当警察又当老师和医生了。例如,企业认为同行评审投入资源多,产生效益却不明显,QA应加强对同行评审过程的监控,因此QA可以承担同行评审会议的组织和协调工作。而有些企业则是由项目组按照流程自行组织同行评审,QA只是抽样参与评审过程进行审计。如果企业有外包业务,则QA应该作为外包过程和产品质量监控的主力。

2.不同过程成熟度等级对QA职责的要求

CMMI不同成熟度等级对QA职责的要求有较大的不同,过程成熟度是影响QA工作分布很重要的因素。成熟度等级较低时,由于过程体系尚处于建立过程中,员工的过程意识不强,所以QA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收集最佳实践、定义过程体系和培养员工建立过程意识方面。随着过程体系的实施、完善和制度化,QA的工作重点转移到过程评审和产品审计。当企业达到了高成熟度等级,即4、5级时,过程的执行已经高度制度化,成为员工的工作习惯,因此过程评审和产品审计所需要的工作量也大量减少,而定量管理需要QA作为专业人员更多地投入度量分析工作中。组织级的过程变革、技术变革等过程改进工作是5级企业对QA最主要的要求。如下图所示,随着成熟度等级的变化,QA花费在过程指导、过程评审、产品审计、过程度量和过程改进方面的工作量分布也不同。

图3 不同成熟度等级对QA职责的要求

五、谁是合适的QA人选

QA人员可以来自于企业的各个部门,既可以由专职人员担任,也可兼职。但很多企业的经验证明,选择一些新人和“闲人”组成的QA部门往往只能构成形式上的QA组织,却不能胜任企业对质量体系寄予的重任——保证逐步实现产品零缺陷、工作零错误。那么,企业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来担任QA才能有效地行使QA的职能?

1.QA应该具备的能力

在选择合适的QA人选时,企业应首先考虑他们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能否满足组织和岗位的要求。具体而言,可以从软能力、项目管理经验、软件工程经验、项目业务知识,以及对过程体系的熟悉程度等方面来考察。“软能力”是指创新、团队精神等不太容易评估但又非常重要的素质,软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渐进过程,它的形成则更多依赖于自我修炼。这好比我们在政治课上能学到政治常识,却不一定能提高政治觉悟一样。QA人员如果没有实际参与过项目/产品的开发,没有从事过项目管理工作,或是从有些部门抽调来的工作相对比较“轻松”的人员,即便他们熟读背诵了整个过程体系,仍然很难成为企业真正需要的合格的QA。

企业由于成熟度和企业文化的不同,对QA的期望也很不同。比如一个沟通协作差、部门墙林立的企业,QA的软能力,尤其是团队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可能是最重要的要求;对于一个高过程成熟度的企业,对QA的要求则不仅仅是对过程体系的熟知,而要求QA同时具备深入的业务领域知识,并且是一位度量分析的专家。

2.EPG和QA人员的7种素质

EPG,即工程过程组,是过程改进的主体,QA是过程改进实施的重要推动力量,他们应该具备以下7种基本的素质:

1.真正相信过程改进-只有发自内心的相信才能感染别人。

2.自我激励-即便身处逆境,也可以克服不良情绪振作起来。

3.不畏惧失败-我们的任何工作在第一次做时不可能完美。

4.引导和激励其他人-只有几个人的改变不代表整个组织的成功。

5.分清工作轻重缓急层次清晰-平衡工作的长期目标和短期利益。

6.不断充电-不断学习、思考、实践、再学习。

7.开心地工作。

六、总结

企业在建立QA组织时,应根据自身的需要,考虑到企业文化、成熟度等级,以及可获得的资源等因素,因地制宜。“抓壮丁”式地选择QA人员,绝无利于企业的质量体系发挥作用。只有选择了合适的QA组织形式,QA人员具备相应的能力和素质,才能保证质量管理体系良好地运作,从而现产品零缺陷、工作零错误的最终目标。

CMM类体系下的QA价值所在

QA到底是什么?它是做什么的?能带来什么好处?相信接触过CMM的人对其中这个核心角色应该不感到陌生,可能也或多或少地知道它的一些工作内容。尽管如此,很多人对这个角色的价值以及必要性可能还并不真正地理解,这里作者结合多年的质量管理经验总结了QA的十大价值所在,希望能帮助大家更进一步地了解QA。

1、保障制度体系

无论是CMM/CMMI还是ISO9000等其他管理思想,它都是强调法治而非人治,实施CMM也是希望能通过它将一些优秀的软件工程化开发经验用一套合理、规范的制度沉淀固化下来,使项目的成功不再成为一种偶然。这其中体现了一个三权分立的思想:SEPG(软件工程过程组)相当于是立法机构,负责建立、维护、改进企业的开发过程体系;SEG(软件工程组)则是执行机构,来执行这套开发过程,按照软件工程化的思想来实施项目;而QA则是督促这些规范贯彻实施的监督机构了。

作为一个国家,监督机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必多说。同样,作为一个企业,监督机构也是非常必要的。试想一下,如果企业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建立了一套规范的开发制度,每个项目启动时也制定了各种周密的计划,却缺少相应的机构来进行督促,那么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是很容易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偏离既定轨道的,导致项目难于得到有效地控制。而企业的制度、项目的计划也就变得形同虚设。企业的制度实际上就相当于企业的法律,如果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久而久之这套制度就只是一纸空文了,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建立却毫无用处。所以就非常需要存在QA这么一个机构来维护企业开发制度的权威性,并督促项目计划得到有效地实施。

2、促使过程改进

SEPG建立了一套规范过程后,并不表示这个过程就一成不变了,规范自身也必须不断地得到改进才能保证它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虽然过程规范在发布之前都必须经过评审,但并不表示只要通过评审就能发现所有的问题,还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行。正所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所以过程的改进也是永无止境的。它的改变往往是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可能是这个过程本身存在的缺陷和错误暴露出来了,促使SEPG必须去完善性的改进;另一方面可能是当时过程制定所依赖的情况发生了变化,现有的过程已不适应当前项目实施的需要,甚至还阻碍了项目的发展,这也会促使SEPG去进行适应性的改进。

但是改进的来源从哪来呢?表面上好像项目组可以向SEPG提出,SEPG自己也可以去发现。但是实际情况往往是一方面项目组成员尤其是成熟度等级较低企业的项目组成员缺乏质量意识,只关注与自身相关的开发工作,对过程改进工作缺乏应有的认识,提不出问题或者有问题也不愿提出来。而另一方面SEPG却又往往苦于不了解项目情况而找不到关键问题所在。

而QA的存在恰好就可以解决这一矛盾,因为QA经常要参与过程改进工作,又常常参与项目的活动,既熟悉过程体系又熟悉项目情况,刚好起到充当SEPG和项目组之间桥梁的作用。QA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很多问题,有些问题有些是因为项目组本身执行得不够规范而产生的,而另一些问题则是由于过程本身存在着一些缺陷引起的,如可操作性不强或前后矛盾等而让项目组无法实施。所以QA在工作当中,会将这些问题记录下来并反映给SEPG,以促使过程改进。另外项目实施过程中值得借鉴的一些经验做法QA也反映给SEPG,以便SEPG在企业范围内进行推广。如果过程完善了,反过来也会更好促进项目工作的开展,这就是一个良性循环。

3、指导项目实施

QA对项目有督促的作用,但是仅仅督促是不够的,还需要给予项目组在过程实施上的指导。虽然在项目过程实施之前会要接受相应的培训,但是工作的顺利开展并不是光靠几堂理论课就能解决问题的,很多具体的做法需要在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应用,而且每个项目组成员接受培训的程度不同,对过程的理解可能存在一些偏差。因此还需要QA人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给以解答和指导,将这些规范真正地贯彻下去。

QA对于项目组来说就象一把双刃剑,既有监督的一面也有指导的一面。既能帮助项目顺利的开展工作,也能使不规范不合格的项目暂停甚至关闭。这其中项目经理的指导思想非常重要,如果项目经理是抱着积极合作的态度,决心要真正按企业规范化过程来实施项目的话,那么QA将成为最有力的帮手和支持者。如果项目经理抱着消极对抗的态度,置企业管理制度不顾,欺上瞒下自行一套的话,则QA就是他们最大的障碍和绊脚石。

4、增加透明度

软件开发活动存在于人的大脑中,不象工业生产中在流水线上的工作情况令人一目了然。正是因为这一特点使得软件项目难于控制。而QA的存在则可以提高这种透明度、增加项目的可视性。让高级经理和相关工作人员能从项目组以外的第三方得到一个独立的视角和渠道,能从多方面客观地了解项目的过程、产品、服务等情况,以便做出正确的判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使项目尽可能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5、评审项目活动

评审项目活动是QA的核心工作之一,也是QA实施质量保证的一个重要手段,评审项目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检查项目的活动是否符合企业制定的规范和项目既定的计划,及早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通报给相关人员以便及时纠正。

虽然质量保证的最终目的是希望能保证质量,但质量是过程、人、技术三者的函数,除了过程外,还与人员、技术有关,而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并不是依赖QA就能保证的,所以QA虽名为质量保证,实际上它直接保证的是决定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过程。

过程不仅仅指活动,它还包括了产品,产品是一系列活动后的产物,所以保证过程要先从活动开始入手,因为控制得越早,发现问题越早,所付出的代价就越小,当产品出来之后再去控制就已经晚了。虽然单有好的过程不一定就会有产生好的质量,它还必须依赖人员和技术这两大因素,但是一个不好的过程肯定难产生好的质量,因为过程、人员、技术这个质量铁三角缺一不可。所以QA需要评审项目的活动,从保证活动入手来保证过程进而保证最终的质量。QA评审项目活动时应该做到独立、客观、公正,评审的时机和频率可按预定的检查点进行抽查。需要指出的一点是QA评审项目活动和同行评审不同,同行评审是指同行评审人员从技术角度对产品进行评审,而QA评审项目活动则是从规范角度对活动进行评审,这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6、审核工作产品

评审完项目的活动,那么QA接下来就需要审核活动的产物——产品了,审核工作产品是QA的另一个核心工作。项目组在开发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工作产品,如需求、设计、代码、用户文档等。同行评审、测试等手段可以从技术角度对产品质量进行把关。而过程方面的质量,如符合性、规范性、一致性等则需要由QA来把关,产品的技术性与规范性不可或缺。

最终的产品质量是由单个的软件工作产品质量组成的,所以QA也必须从审核单个的软件工作产品开始来保证最终的产品质量。审核产品也应该做到独立、客观、公正,它的重点在于产品规范性、符合性、一致性、完整性、可追溯性等方面。对于同一工作产品,如果QA代表参加该产品的同行评审工作,则可以视情况不对该产品进行独立QA审核,以免重复工作。

7、协助问题解决

QA无论是评审项目活动还是审核工作产品,都是为了发现问题并及早解决。QA发现问题后会将问题记录在报告中并提交给项目经理确认。然后还会协助项目经理一起找出问题的原因。如果在项目一级问题能得到妥善解决则应尽量在项目内解决,如果项目组一级不能解决,则QA会上报给高级经理以寻求更高一级的支持。QA问题的上报并不能看成是在向高级经理打小报告。其出发点也是为了更好地协助项目解决问题,有问题要及时发现,发现了问题就要及时解决,越早越好,否则小问题发展成大问题很可能就会给项目和企业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

QA应客观地报告问题,报告用语应做到客观、公正、规范、严谨、准确、清楚。并且跟踪这些问题直到它们被妥当地解决为止。

8、提供决策参考

在那些没有专职度量分析人员的软件企业中,QA还承担了数据采集、统计、分析的工作。在项目一级,QA采集项目相关的数据并对其进行统计和分析。从分析的结果项目经理可以看出现阶段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哪些方面还存在着问题,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并为项目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提供决策参考。在组织层面,QA也会收集组织的过程数据,并将统计分析的结果反馈到高层领导,用数据说话,用事实说话,为高层的决策提供有力的参考和依据。

9、进行缺陷预防 从长远来看,企业要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就必须要进行缺陷预防。消除产生缺陷和问题的根本原因并且防止将来这类缺陷和问题的再次发生,以优化项目及企业的规范过程。缺陷预防并不是简单对缺陷进行发现和纠正。等到缺陷被发现时,实际上缺陷已经发生过了,对节省项目成本和控制进度来说作用并不是显得特别大,缺陷预防重在预防,防范于未然才真正有效。通常的做法是要求在开发周期的每个阶段实施缺陷预防和原因分析,吸取其他项目或本项目前期的一些经验教训,并使原因分析和缺陷预防成为一种机制。

在项目过程实施当中,QA会指导并协助项目组积极地开展缺陷预防活动,采集问题和缺陷相关数据,并对缺陷和问题的类型进行分析,了解问题的趋势,确定这些缺陷的根源和将带来的影响,并通过共同决策分析,得出所需要采取的措施并具体去实施。

10、实现质量目标

经过了一系列质量相关的活动后,最根本目的还是要通过这些活动来达到项目乃至组织的预期质量目标。只有达到目标了,一切的努力才没有白费,工作才显现了应有的价值。

项目启动时,QA会和项目经理一起结合企业的过程能力基线来制定项目的质量目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QA会指导项目按阶段、里程碑等控制点对质量目标进行定量控制,定期将项目运行情况和质量目标进行比较,及时发现偏差,及时进行调整,以保证项目最终能达到质量目标。如果项目的质量目标都达到了,那么企业的质量目标也就容易实现了,并提升了整个企业的能力基线。

经过总结,大家可能已经认识到QA在企业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角色了。但是从理论上来说,当企业的成熟度发展到很高等级,人人都具有很强的质量意识,人人都能自觉提维护质量体系,人人都充当起QA角色的时候,也许就不需要专职的QA了。正如国家机器的功能会随着社会文明的高速发展变得弱化甚至是消亡的道理一样。但是,就目前来说这还仅仅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正如国家机器在若干年之后都不会退出历史的舞台一样,作为企业机器的QA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也应该还会继续存在。而且随着我国软件业工程化思想的普及,软件企业对QA的需求也会相应地增大,QA这一新兴岗位也将越来越有发展前途。

一、前言

本人在企业从事SQA工作,同时兼任SEPG的工作进行基于CMM3的过程改进,在实践过程中,对SQA的工作有了较多的想法和认识。本文是个人看法,请大家指教,如果要和本人联系,请发Email到:heqingemail@163.net。

二、SQA的理论探索

2.1、过程的 认识

我们都知道一个项目的主要内容是:成本、进度、质量;良好的项目管理就是综合三方面的因素,平衡三方面的目标,最终依照目标完成任务。项目的这三个方面是相互制约和影响的,有时对这三方面的平衡策略甚至成为一个企业级的要求,决定了企业的行为,我们知道 IBM的软件是以质量为最重要目标的,而微软的“足够好的软件”策略更是耳熟能详,这些质量目标其实立足于企业的战略目标。所以用于进行质量保证的SQA工作也应当立足于企业的战略目标,从这个角度思考SQA,形成对SQA的理论认识。

软件界已经达成共识的:影响软件项目进度、成本、质量的因素主要是 “人、过程、技术”。首先要明确的是这三个因素中,人是第一位的。

现在许多实施 CMM的人员沉溺于CMM的理论过于强调“过程”,这是很危险的倾向。这个思想倾向在国外受到了猛烈抨击,从某种意义上各种敏捷过程方法的提出就是对强调过程的一种反思。“XP”中的一个思想“人比过程更重要” 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我个人的意见在进行过程改进中坚持“以人为本”,强调过程和人的和谐。

根据现代软件工程对众多失败项目的调查,发现管理是项目失败的主要原因。这个事实的重要性在于说明了 “要保证项目不失败,我们应当更加关注管理”,注意这个事实没有说明另外一个问题“良好的管理可以保证项目的成功”。现在很多人基于一种粗糙的逻辑,从一个事实反推到的这个结论,在逻辑上是错误的,这种错误形成了更加错误的做法,这点在SQA的理解上是体现较深。如果我们考证一下历史的沿革,应当更加容易理解 CMM的本质。CMM首先是作为一个“评估标准”出现的,主要评估的是美国国防部供应商保证质量的能力。CMM关注的软件生产有如下特点:

(1)质量重要(2)规模较大

这是 CMM产生的原因。它引入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尤其侧重了“全面质量管理”中的“过程方法”,并且引入了“统计过程控制”的方法。可以说这两个思想是CMM背后的基础。

上面这些内容形成了我对软件过程地位、价值的基本理解;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引申讨论 SQA。

2.2、生产线的隐喻

如果将一个软件生产类比于一个工厂的生产。那么生产线就是过程,产品按照生产线的规定过程进行生产。SQA的职责就是保证过程的执行,也就是保证生产线的正常执行。

抽象出管理体系模型的如下,这个模型说明了一个过程体系至少应当包含 “决策、执行、反馈”三个重要方面。

QA的职责就是确保过程的有效执行,监督项目按照过程进行项目活动;它不负责监管产品的质量,不负责向管理层提供项目的情况,不负责代表管理层进行管理,只是代表管理层来保证过程的执行。

2.3、SQA和其他工作的组合

在很多企业中,将 SQA的工作和QC、SEPG、组织级的项目管理者的工作混合在一起了,有时甚至更加注重其他方面的工作而没有做好SQA的本职工作。

根据 hjhza 的意见“中国现在基本有三种QA(按照工作重点不同来分):一是过程改进型,一是配置管理型,一是测试型”。我个人认为是因为SQA工作和其他不同工作组合在一起形成的。

下面根据本人经验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一个说明。

2.4、QA和QC 两者基本职责

QC:检验产品的质量,保证产品符合客户的需求;是产品质量检查者;

QA:审计过程的质量,保证过程被正确执行;是过程质量审计者;

注意区别检查和审计的不同

检查:就是我们常说的找茬,是挑毛病的;

审计:来确认项目按照要求进行的证据;仔细看看CMM中各个KPA中SQA的检查采用的术语大量用到了“证实”,审计的内容主要是过程的;对照CMM看一下项目经理和高级管理者的审查内容,他们更加关注具体内容。

对照上面的管理体系模型,QC进行质量控制,向管理层反馈质量信息;QA则确保QC按照过程进行质量控制活动,按照过程将检查结果向管理层汇报。这就是QA和QC工作的关系。

在这样的分工原则下,QA只要检查项目按照过程进行了某项活动没有,产出了某个产品没有;而QC来检查产品是否符合质量要求。

如果企业原来具有 QC人员并且QA人员配备不足,可以先确定由QC兼任QA工作。但是只能是暂时的,独立的QA人员应当具备,因为QC工作也是要遵循过程要求的,也是要被审计过程的,这种混合情况,难以保证QC工作的过程质量。

2.5、QA和SEPG 两者基本职责

SEPG:制定过程,实施过程改进;

QA: 确保过程被正确执行 SEPG应当提供过程上的指导,帮助项目组制定项目过程,帮助项目组进行策划;从而帮助项目组有效的工作,有效的执行过程。如果项目和QA对过程的理解发生争持,SEPG作为最终仲裁者。为了进行有效过程改进,SEPG必须分析项目的数据。

QA本也要进行过程规范,那么所有QA中最有经验、最有能力的QA可以参加SEPG,但是要注意这两者的区别。

如果企业的 SEPG人员具有较为深厚的开发背景,可以兼任SQA工作,这样利于过程的不断改进;但是由于立法、执法集于一身也容易造成SQA过于强势,影响项目的独立性。

管理过程比较成熟的企业,因为企业的文化和管理机制已经健全,SQA职责范围的工作较少,往往只是针对具体项目制定明确重点的SQA计划,这样SQA的审计工作会大大减少,从而可以同时审计较多项目。

另一方面,由于分工的细致化,管理体系的复杂化,往往需要专职的 SEPG人员,这些人员要求了解企业的所有管理过程和运作情况,在这个基础上才能统筹全局的进行过程改进,这时了解全局的SQA人员就是专职SEPG的主要人选;这些SQA人员将逐渐的转化为SEPG人员,并且更加了解管理知识,而SQA工作渐渐成为他们的兼职工作。

这种情况在许多 CMM5企业比较多见,往往有时看不见SQA人员在项目组出现或者很少出现,这种SEPG和SQA的融合特别有利于组织的过程改进工作。SEPG确定过程改进内容,SQA计划重点反映这些改进内容,从保证有效的改进,特别有利于达到CMM5的要求。从这个角度,国外的SQA人员为什么高薪就不难理解了,也决定了当前中国SQA人员比较被轻视的原因;因为管理过程还不完善,我们的SQA人员还没有产生这么大的价值嘛!

2.6、QA和组织级的监督管理

有的企业为了更好的监督管理项目,建立了一个角色,我取名为 “组织级的监督管理者”,他们的职责是对所有项目进行统一的跟踪、监督、适当的管理,来保证管理层对所有项目的可视性、可管理性。为了有效管理项目,“组织级的监督管理者”必须分析项目的数据。

他们的职责对照上图的模型,就是执行 “反馈”职能。

QA本身不进行反馈工作,最多对过程执行情况的信息进行反馈。

SQA职责最好不要和“组织级的项目管理者”的职责混合在一起,否则容易出现SAQ困境:一方面SQA不能准确定位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过程执行者对SQA人员抱有较大戒心。

如果建立了较好的管理过程,那么就会增强项目的可视性,从而保证企业对所有项目的较好管理;而 QA来确保这个管理过程的运行。

三、SQA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

3.1、计划

针对具体项目制定 SQA计划,确保项目组正确执行过程。制定SQA计划应当注意如下几点:

有重点:依据企业目标以及项目情况确定审计的重点

明确审计内容:明确审计哪些活动,那些产品

明确审计方式:确定怎样进行审计

明确审计结果报告的规则:审计的结果报告给谁

3.2、审计/证实

依据 SQA计划进行SQA审计工作,按照规则发布审计结果报告。

注意审计一定要有项目组人员陪同,不能搞突然袭击。双方要开诚布公,坦诚相对。审计的内容:是否按照过程要求执行了相应活动,是否按照过程要求产生了相应产品。

3.3、问题跟踪

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要求项目组改进,并跟进直到解决。

四、SQA的素质

过程为中心:应当站在过程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只要保证了过程,QA就尽到了责任。

服务精神:为项目组服务,帮助项目组确保正确执行过程

了解过程:深刻了解企业的工程,并具有一定的过程管理理论知识

了解开发:对开发工作的基本情况了解,能够理解项目的活动

沟通技巧:善于沟通,能够营造良好的气氛,避免审计活动成为一种找茬活动。

QA活动的理解与实施

摘要:QA活动是CMMI实施中较难贯彻的过程。本文针对目前国内的QA过程实施情况,从QA的地位、原则、活动、实施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同时讨论了QA与QC、测试之间的关系,以及实施QA活动的最佳实践,为组织实施过程改进提供了基础。概述

在使用CMMI模型实施过程改进时,需建立QA(Quality Assurance)的组织职能和角色,并实施“过程和产品质量保证”活动。这些活动目的在于使项目工作人员和所有各层管理者能适当地了解整个项目生存周期中工作产品和过程的情况,从而支持交付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由于CMMI模型是建立在西方的企业文化背景下,包含有三权分立的思想,所以对于国内IT及软件企业而言,如何理解和建立QA机制,更好地利用CMMI模型进行过程改进就显得非常重要。但是,目前国内IT及软件企业对于QA的意义和认识存在误区,导致在实施过程改进活动中,QA活动流于形式或没有发挥出其真正作用。到底QA在组织中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CMMI的QA的与ISO9000的QA或QC(Quality Control)概念有何区别,QA与测试是什么关系,如何实施QA活动,等等,本文针对这些进行阐述,以解决企业CMMI实施过程中的薄弱环节。QA的地位及活动

2.1 QA的地位 图1显示了在CMMI实施过程中QA所处的地位。

图1 QA的组织结构

QA活动的目标是以独立审查方式,从第三方的角度监控软件开发任务的执行,就项目是否正遵循已制定的计划、标准和规程给开发人员和管理层提供反映产品和过程质量的信息和数据,提高项目透明度,同时辅助软件工程组交付高质量的软件产品。所以对过程和产品质量保证的客观评价是项目成功的关键,一般是通过独立于项目的QA小组来提供这种客观性。每个从事QA活动的人都要进行质量保证方面的培训。从事某个产品的QA活动的那些人不应该是直接介入该工作产品开发或维护的人。同时,应该有一条向适当的管理层独立报告问题的渠道,以便在必要时逐级上报不符合问题。

不过,在某些组织里,不要求这种独立性而实现过程和产品质量保证角色可能更合适。例如,在一个具有开放的、面向质量的文化环境的组织里,可以由同行担任(部分或全部)过程和产品质量保证角色,可以把质量保证功能镶嵌在过程中。

QA应具备以下职责:

   通过监控开发过程来保证工作产品质量

保证开发出来的产品和开发过程符合相应标准与规程;

保证产品、过程中存在的不符合问题得到处理,必要时将问题反映给高级管理者   确保项目组制定的计划、标准和规程适合项目组需要,同时满足评审需要 向开发人员提供反馈

2.2 QA的活动

QA的工作内容为:

1)客观评价过程和工作产品:对于所实施的过程和相关工作产品以及服务对适用的过程描述、标准和规程的遵循情况进行客观评价。

2)提供客观情况:客观地跟踪和通报不符合问题,并且确保解决它们。

因此,QA的活动步骤如图2所示。

图2 QA的活动步骤

由上可知,QA涉及以下活动:

 对照适用的过程描述、标准和规程客观地评价所执行的过程、工作产品和服务;    识别不符合问题,并形成文件:

向项目工作人员和管理者反馈质量保证活动情况; 确保不符合问题得到处理。QA与QC、测试之间的关系

3.1 QA和QC QA和QC区别在于:

  QC:检验产品的质量,保证产品符合客户的需求;是产品质量检查者;

QA:评审过程和产品的质量,特别要保证过程被正确执行,通过保证过程质量来保证产品质量。

由上面的区别可知,QC进行质量控制,向管理层反馈质量信息;QA则确保QC和过程实施者按照过程进行质量控制活动,按照过程将检查结果向管理层汇报。软件开发过程和的QC工作通常就是对软件工作产品的技术评审(如同行评审等)。

在这样的原则下,简单而言QA只要检查项目按照过程进行了某项活动没有,产出了某个产品没有;而QC来检查产品是否符合质量要求。

3.2 QA与测试 下图显示了一个企业的开发过程、支持过程的关系。

从现代软件工程的观点来看,测试应是软件生命周期过程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是确保规定的需求得以满足,上图的流程模型体现了这一点。而QA活动则是贯穿于整个软件生命周期过程及其支持过程,包括培训、采购等活动,以确保所策划的过程得以实施。QA活动和测试过程可能同时关注同一个产品,但是关注的角度不同。

应该在项目的早期阶段开始QA过程,以便确定有益于项目的计划、过程、标准和规程并且满足项目需求和组织方针。从事质量保证的人要参加计划、过程、标准和规程的确定,以确保它们适合于项目的需要和适合于进行质量保证评价。实施QA活动的方法

4.1 QA的工作流程 图4描述了QA的一般工作流程。

图4 QA的工作流程

应指定在生存周期中将进行评价的特定过程和产品。可以根据抽样方式或客观准则进行指定;这些准则要与组织的方针和项目需求以及需要一致。

识别出不符合问题后,首先是在项目内部处理,如果可能,就地加以解决。任何不能在项目组内部解决的不符合问题,要逐级上报适当的管理者予以解决。

在过程中,QA一般比较注重的是过程是否符合规范?测试是否合理、充分?评审是否及时、有效等,这些是重要的“检验”过程,可以列为重点。过程是否符合规范,一般要看过程有没有计划,计划详细与否,可行与否,工作量评估是否可行(主要是检查评估方法)?日常管理是否可行?配置管理是否可行?过程遵循那些标准?实施什么样的裁减,等等。

在整个QA过程的评审活动中,QA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据意识,要不断的收集各种数据,尤其是质量数据。最好具备一定的项目管理经验,要不然,只能是一种边缘参与,是进入不了项目的。QA最好能帮助PM将问题分析清楚。PM会思考要将问题做成什么样子,而QA可以思考如何去做,这样就可以达到一种配合的效果。

其次还要注意一点,就是QA以什么心态去监控项目组,我们公司提出的是“质量服务”,也就是说,项目组是我们的客户,我们是为他们提供质量服务的。

4.2 最佳实践

实施QA活动的最佳实践应该根据不同的企业情况而不同,但以下几条是实施过程改进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具有一般意义。

1)QA人员要求

     服务精神:QA应定位为教练、服务的角色,而不是警察的角色。了解过程:熟悉过程规范。

了解开发:如果QA有过开发经验,则可更好地实施评审活动。沟通技巧:通过好的沟通技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专门培训:QA人员最好经过专门的培训,以提高评审技巧。

2)制定QA计划

计划中可能包含以下内容:

      质量目标(与度量的数据相关联)人员安排 时间

检查工具(检查表)检查对象(活动和产品)检查点及频次

3)编制检查表

检查表是QA人员进行评审活动的工具。编制检查表时应考虑以下问题:     何时需要检查表 检查表包括什么内容 如何使用检查表 如何调整检查表

4)形成QA报告

QA应对检查的结果形成报告,以便跟踪、解决、关闭所发现的问题。形成QA报告时应考虑:

     报告目的 报告内容 问题沟通 问题跟踪 问题上报

5)几个参见问题

    QA价值开始不被项目组认可

一个全职的QA可以同时兼任多少个项目的QA工作 QA与项目组的关系难处理

项目组有了QA,可是需求文档和设计文档的质量还是不高 结束语

总之,QA活动对于过程改进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由人治到法治的一个必经阶段。所以,只要国内IT及软件企业能够认真贯彻CMMI模型规范的要求,持之以恒,随时解决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就会体会到QA活动的巨大效益。

2.如何做好QA工作 篇二

一、树立责任心, 为人师表

爱心是责任心的升华, 对学生有爱心, 不只是一句空话, 这就要求班主任把学生视为自己的孩子, 不能忽视点点滴滴的小事, 处处为学生成长着想。除了关心学生的学习, 还要关心学生的身体、纪律, 还有心理健康等情况。作为教师要谨慎自己的一言一行, 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首先要做到。因为青少年的模仿能力较强, 在日常生活中, 教师的很多细节问题, 如板书、衣着、礼貌言语、脾性等等, 对学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所以, 我们要树立起责任心, 处处高标准要求自己, 身先士卒。比如要求学生做到随手拾纸屑、课桌书本整齐摆放, 教师首先就要做到这些, 这样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 有利于学生养成一种良好习惯。

二、正确处理“严”与“爱”

实践证明, 要建立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必须使学生爱这个集体, 班主任要对每位学生付出爱, 使班级拧成一股绳, 不让一个同学掉队。这就要求班主任对于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地进行教育。如对于优等生, 要做到严格要求, 使他们精益求精。因为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在生理、心理上具有一些共性的特点, 即使一些学生成绩优良, 思想进步, 但同样也具有缺点和不足。因此, 不能对“好的”学生施与偏爱, 忽略他们的缺点和不足, 而要学会“爱”他们, 从爱护出发严格要求他们, 指正他们的缺点和不足。有一次, 班长和一位同学吵架, 我一问原因, 发现班长拿了别人的笔, 借而不还。于是我找班长单独谈心, 指出她的不足, 向她说明后果, 启发她自愿到班上作检讨, 向同学道歉。这件事让同学们感到老师的爱是严格的、公平的。而对于后进生, 就要做到宽容。后进生在心理上存在着自卑心理, 还有个别问题生, 相信他们都有一颗向上的、想学好的心。这就要求班主任要全面、深入、客观地了解学生的情况, 发掘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 并顺势进行引导, 激发他们积极的力量, 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够通过亲身实践施展所长, 获得成功的体验, 逐步满足他们的自尊心, 从而把教学的要求变为他们自身的内在需求。

三、建立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

班主任都有一个共识, 要带好一个班, 必须要有一群得力的班干部。一个优秀的班干部核心一旦形成, 就能将一个松散的班级变成一个团结、奋进的班级, 班主任也能从繁琐的日常事物中解脱出来, 从而集中精力做好教学工作。对于班干部人选, 一定要慎重, 要有一定威信、成绩要好、负责任、自我控制能力好、沟通能力好。好的班干部不是天生的, 也需要不断地指导和培养, 重要的是不能让班干部有优越感和特权, 恃宠而骄只能捧杀, 不利于本人健康发展, 不利于班级建设。课代表也很关键, 是沟通师生的一个桥梁, 是学生课业学习的重要信息反馈渠道, 公正、负责任的课代表和班干部一样, 能帮助师生建立一种健康、透明的关系。

四、运用智慧管理班级

1. 正班风, 严格管理。

思想建设是做好一个班级工作的基础, 通过思想建设,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形成良好的班风。优良的班风可以对学生产生“久熏幽兰人自香”的效应。优良的班风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的点滴方面进行严格管理, 并切实注意引导学生提升自我意识, 使他们形成自我思考、自我反思、自我管理的良好习惯, 为形成良好的班风奠定坚实基础。

2. 优化教育环境。

环境的影响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卫生整洁的教室, 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是培养学生文明礼貌的一个方法, 也是班级建设的无形教育力量。

3. 树立榜样。

少年儿童模仿性强, 用伟人或身边的优秀同学做榜样, 用其崇高的形象和生动的事迹感染学生, 激励学生仿效榜样, 像榜样一样克服困难, 有所成就。

4. 重视评价策略。

老师对学生的爱要有度。既要坚持多鼓励, 多表扬, 但有时也需要适当的批评和惩罚。恰当地运用评价策略, 对激励先进, 鞭策后进, 融洽师生关系,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整合教育力量。

班主任工作要想做好, 还需要学生家长和各位任课老师的大力配合。多建立与他们的沟通与反馈渠道, 能更好地掌握班级情况, 多听他们的意见, 与他们达成教育共识, 有利于促进班级建设。

3.如何做好家长工作 篇三

许多教师对这些家长感到头疼,有时甚至失去做这些家长工作的热情和信心,把家长工作集中在愿意参与的家长身上。这样做势必影响幼儿园与家长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到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不愿参加幼儿园教育活动、不好沟通的家长一般有以下几种

1.对幼儿期望值低的家长

这类家长认为幼儿成长是自然的事,只要顺其自然,做家长的不必多参与。妞妞的父母是在批发市场做服装买卖的,他们总认为:“我们不会对孩子提出高要求,顺其自然吧,我们小时候父母就这样,不也一样长大了,壮壮实实的,钱也不没少挣。”这些家长认为让孩子去幼儿园就是按惯例办事,再把家园联系工作做细一些就没什么必要了。

2.把任务交给教师的家长

这些家长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寄托在教师身上,以自己不会教孩子学绘画、不会教孩子说英语,又不懂教育学、心理学为理由不来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这其实是家长本身的懒惰行为,不但不能及时地与教师沟通做好教育工作,而且还会给幼儿造成缺乏自信心、推走许多探索机会的不良影响。

3.关注自我需要的家长

这类家长大多因童年受到父母的忽视而强烈关注自己的需要,把自己的需要置于幼儿的需求之上。他们限制幼儿的活动范围,不鼓励幼儿探究环境和游戏,很少和幼儿进行交流;他们与社会疏离,教幼儿不要相信周围的人;他们的自我价值较低,认为自己不值得别人关心。

二、如何做好家长工作

为了幼儿全面健康地发展,不管哪类家长都需要教师帮助,鼓励他们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来,让他们理解幼儿的需要,改为自己的行为,为幼儿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教师要明白解决这些家长的问题比解决幼儿的问题更重要。帮助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教育能力、关心幼儿需求的家长,根据具体情况来做好家长工作。

1.态度热情

与家长沟通时,教师态度要热情,让家长感到自己是受教师尊重、被教师所接受的。露露的妈妈是一位腿部有些残疾的家长,露露很听话,但是缺乏自信心。我们几个教师主动与露露的妈妈沟通,告诉她一些如何培养自信心的经验,并且约好教师在园加强教育,家长在家积极配合。经过一个学期的家园配合共同教育,露露终于成为一个充满自信心的幼儿。露露的妈妈拉住我们的手非常感激地说:“老师呀,咱们这样一起使劲儿,孩子的变化可不小!”尽管这位家长的话很朴素,但是我们从她的眼睛里看到了理解和信任。

2.及时沟通信息

幼儿园开家长会,一定要把什么人参加、安排了什么内容等事项向家长交代清楚;如果举办活动一定要把活动的程序、内容,家长要做哪些准备等有关事项向家长交代清楚。

3.有针对性地商定具体目标,帮助孩子改正缺点,发扬优点

一次,琪琪的妈妈给我们一张小纸条,是这样写的:琪琪近期在家中的表现:(1)懒;(2)喜欢为自己辩解。具体表现为不愿意自己收拾东西,常常书看完了不放回自己的小书架上,就开始搭积木,积木搭了一阵子又去听故事。整个晚上一个花样又一个花样的玩儿,家里像摆了地摊儿。遇事喜欢随口说“不知道”,把问题推给别人。如果让他动脑筋再回答,许多时候他是能够说对并表达清楚的。

我们看了家长的纸条,很赞赏家长这种联系方式,对于家长提出的这些问题,我们也有同感。也认为琪琪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所以他很会为自己辩解,如果你催他吃饭快点儿,他反而振振有词地说:“琪琪仔细呀。”经过我们和家长有针对性地对琪琪的缺点予以纠正,过了几天琪琪的妈妈又给我们递来一张纸条:晚上我不催儿子睡觉了随他去折腾。睡觉时奇迹出现了,积木摆得整整齐齐,图书也乖乖地摆在书架上。我看在眼里,甜在心里,说不出的舒心。我亲吻着儿子,问他今天怎么这么乖。琪琪很自然地回答,在幼儿园都是这样的。看着这张条子会心地笑了,看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家园共育效果很好。

4.找共同语言,拉近距离

教师可在接送幼儿时与他们谈谈彼此关心的事,使家长觉得与教师交往很轻松,让家长感受到教师的关心。

5.提供帮助的机会

教师要提供给这些家长帮助教师、帮助其他家长、帮助其他幼儿的机会,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价值、发挥自己的作用。

6.把他们介绍给其他家长

如果教师感到与这些家长的信任关系已建立,就可以把他们介绍给其他家长,让他们能从其他人那里获得支持。

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没有不好沟通的家长,只有不细心的工作。只要我们耐心地工作,仔细地分析家长及幼儿的具体情况,找出合适的工作方法,我们的家长工作一定会更完善。

参考文献:

王凤珍.做好家长工作密切家园联系[J].宁夏教育,2001(03).

4.QA工作总结 篇四

------回顾2008,展望2009

回顾2008

回顾2008年,是我们学习和完善的一年,是让我们整个团队成长的一年。虽然上半年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导致客户投诉过多,但是我们努力并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确保产品质量,减少客户投诉,从中也得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本质管二部二期QA团队共检查37857批次品种,返工3725批次,平均返工率9.8%

以下我从几个方面回顾一下我们2008年的工作及取得的成绩。

QA团队建设

1,人员组成:副组长 1人,原料验收与粗选2人,洗润切制干燥 1人,细选 2人,包装 9人(其中试用期员工2人,实习生2人)。

2,后工序就是前工序的客户。前后工序紧密配合,发现错检漏检;分析原因;不断进步。

3,初步建立内部培训体系,编辑内部培训教材。自学+师带徒+讲座的方式,前工序与后工序交换实习的机制。

4,灌输团队合作意识。主要是为了2009年开展“共好”团队管理理念做基础性的工作。

5,完善团队内部信息通道:通过实施“偏差与事故统计表”,理顺内部与外部的各类信息。

质管部与生产部

1,与工序组长。积极引导干燥与细选组长;持续督促粗选与包装组长。在日常工作中,要求其管理好生产现场;要求其对员工进行培训教育,主动与QA合作。

2,与工艺组。本上半年工艺组力量薄弱,其内部建设混乱,工艺员个人技能不过关;我们无奈采取“忽视”战术,直接跳过工艺,自己履行工艺核查工作;下半年工艺重组,我们及时调整战术,为工艺提供我们力所能及的帮助,鼓励工艺主管进行队伍建设,在日常工作中,与工艺员合作,对工艺员进行引导,使工艺自身能履行职责工作。

3,与调度。主动配合调度计划安排。特别是在赶货问题上,我们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检查效率,确保其及时完成计划。

质管部与成品仓库

1,及时处理退货:接到成品退货通知后,及时安排QA进行质量检查;并根据退货处理周期要求进行跟踪。

2,及时的确认养护品种质量:成品在养护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品种,当天对其进行质量确认,并发布确认信息。

3,共同把关质量:通过主动通知成品有关特殊质量状态的信息,确保成品库能按照客户质量要求发货,不错发。

4,与客户沟通:积极通过成品库与客户,业务员进行沟通。明确客户质量标准,减少非质量问题退货。

本,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可以看出,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提高,做的更好。

展望2009

回顾2008,展望2009。我们深知:只有良好的QA团队,良好部门间沟通合作,才能有良好的质量,才能保证****的品牌;可控的稳定的质量是公司创造良好效益与利润的基础。

以下我从几个方面展望2009年里我们工作的规划与要求:

加强QA内部管理

1.确立团队口号:发掘自我,实现价值;保证质量,服务****。

2.完善团队培训体系:

2.1结合QA分级管理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从培训目标,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考核全方位分析确立团队内部培训体系。带动团队成员学习兴趣,向学习型团队这一目标靠近。

2.2 重点引导带领1-2名骨干,协助团队管理工作,处理日常问题。

3.落实完善绩效考核:

3.1使绩效考核与工作实际良好结合。一则突出绩效与工资的紧密挂钩。

3.2用绩效考核,发现团队或团队成员不足之处,再通过培训,使团队或团队成员弥补不足,不断得到进步。

3.3 结合QA分级管理制度。

4.引进“共好”团队协作理念。开展团队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共好”。

注重效益、成本与质量的关系

1.质量标准的适用性。在符合国家法规规定标准的前提下,根据客户要求,确立各医院客户的饮片质量检验标准。防止标准过高,造成公司成本提高,效益利润下降。

2.严格控制质量等级:根据目前在试生产的等级标准品种;严格控制等级。关注并参与等级标准工作的全面开展。日常工作中,加强对三等品、等外品、次品的控制。防止浪费,造成公司损失。

3.积极协助工艺公关小组工作。提高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

4.强化质量效益意识:日常处理车间问题时,在注重质量的前提下,同时注重公司效益的思考。一切活动出发点都是为了增加公司效益利润。

做好QA与生产,QA与职工的沟通

1.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生产出来的。思考如何提高员工质量意识,改变员工观念,如何使生产部管理员主动带头做好质量。

2.用诚心换真心。(工作方式、态度)。用团队的敬业精神,专业水平,良好的服务态度,同化生产部管理员与生产员工。公正的处理争端。

3.注重过程控制,增加检查频率。

完善并推行质量保证体系

1.推进团队制度化文件化管理。不管GMP执行程度怎么样,我们团队内部将推行制度化管理。集中学习公司GMP文件。

5.qa工作职责 篇五

1、负责原料及其它辅料投料配比的监督与检查;

2、监督检查各车间中间体的管理工作,中间产品的放行工作;

3、核查批生产指令,批包装指令,核实中间体的领用情况,根据生产计划审核车间原辅物料的领用及使用情况;

4、负责现场检查生产记录和其它相关记录的填写情况;

5、负责现场各岗位、工序的质量关键控制点以及卫生的`监督;

6、监督检查各工序清场工作,签发各工序清场合格证,确认各种状态牌的准确挂放;

7、负责产品外观、包材印字正确性的检查;

8、负责原料、半成品、成品取样及成品的发货和小样的调拨工作;

9、参与对车间生产现场质量问题及偏差的调查工作;

10、参与不合格品的跟踪处理过程;

6.qa个人月工作总结 篇六

回顾这一年来的工作历程,QA的工作情况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人员培训

人员素质的高低是任何工作效率高低和成败的关键。为此,我们采用集中上课、以老带新和请人来培训等方式,先后对车间QA人员、学员、新员工以及全体岗位人员按照培训计划进行了大量的GMP培训学习和考核。

根据主任的要求和车间实际情况,对近两年参加工作的新员工和学员集中组织了多次高密度的强化培训,并健全了培训档案。在这期间,不仅对新职工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而且还对在岗人员进行GMP强化培训,以保证所有在岗人员都能进一步熟练掌握相关的操作规程和GMP相关知识。

GMP培训学习提高了人员素质,也使GMP管理工作得到改善,各项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SOP及各种记录的管理

SOP的重要性已经在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当中充分体现了出来。为此,

QA与各相关部门一起先后修订或新建各类SOP,并将这些管理措施有效地贯彻到生产车间的日常工作当中。

同时,按GMP要求健全并规范发放车间外围记录、各品种生产记录、清场记录,并由专人审核批生产记录及原料库卡,并将各种材料汇总、整理归档或上交QA 存档。这为质量追踪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各种验证工作的开展

8月,根据GMP规定,QA人员会同合成三车间生产等部门相关人员,对精烘包洁净区、生产设备、水系统、空调系统及各种计量器具、分析方法、生产工艺等进行验证,并整理了验证方案和验证报告,保证了上述各项在工作过程中的可靠性、准确性和重现性。

协调配和有关销售方面的工作

为配合销售部门和外贸部门的工作,除做好日常的质量管理工作以外,

还由专人答复业务客户提出的质量审计材料,并协同QA、QC、仓库等部门为产品的销售做好准备等服务工作。

7.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篇七

一、把德育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从新生入学的第一天起, 认真组织学生学习中央、市局的有关文件精神, 制定了《十六个良好行为习惯》:1.穿着大方, 不刻意打扮;2.语言文明, 不污言秽语;3.举止文雅, 不喧哗打闹;4.注重聆听, 不打断对方;5.用品摆齐, 不乱堆乱放;6.遵守时间, 不迟到早退;7.有错即认, 不强找借口;8.方便他人, 课凳放桌下;9.离家回家, 要打声招呼;10.出门进门, 要女士优先;11.收送物品, 要双手接递;12.与人交谈, 要注视人家;13.路遇师长, 要主动问好;14.犯而不较, 要宽宏大量;15.诚实守信, 要一诺千金;16.做人做事, 要遵守规则。

结合《学生操行考核计分办法》对学生的出勤、突出贡献及违纪现象等进行增分、减分。对学生进行情商培养, 育人为本, 对孩子一辈子负责, 坚持以行为规范为准则, 重点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班级管理工作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德育的前沿阵地, 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坚持利用每周一的班主任例会, 组织班

王慧敏

主任进行德育理论学习, 不断提高班主任的认识水平、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把班会作为我校对学生学习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班主任要关爱每一个学生, 激励学生勤奋学习, 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

在教育管理方面, 1.要重发现, 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蕴藏的潜能。要有一双发现的慧眼, 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亮点、闪光点和弱点, 要扬其所长, 避其所短, 优化组合, 让每一学生的潜能得到最优化发展并和谐统一于集体的大目标内。2.要重关怀, 关怀人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人文情怀, 人与人之间需要关怀, 需要亲情, 需要同学情、师生情和朋友情, 一个集体内更需要营造上下关怀, 互相关怀的氛围。关怀出效率, 关怀出智慧, 关怀出质量, 这是德育管理的重要理念之一。3.要重激励, 学生更需要教师的激励, 有时一个灿烂的笑容, 一句赞美的话语, 一次亲热的牵手都能给学生以无穷的精神力量, 因此, 学会赞美是教师必备的素养之一。我在做教育管理工作中,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从情感教育入手,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三、把《弟子规》和《论语》作为德育的主要教材

在“古为今用”原则指导下, 几年来, 我坚持把《弟子规》和《论语》作为德育的主要教材, 借用古人的智慧, 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让学生知荣辱、明羞耻、明晰伦理道德。弘扬民族精神, 真正懂得做人做事的原则, 并付诸行动, 社会声誉显著提高。

四、评比奖惩制度作为德育评价标准

坚持每天考核班级课堂纪律、行为习惯、环境卫生、学生考勤、课间操。周周公布考核分数, 月底汇总公布名次, 每学期末总评。把考核情况与学生个人操行分挂钩, 与班主任考核挂钩, 实行奖优罚劣, 激励先进。

五、家校联系手册是德育沟通的纽带

为了加强学校、社会和家长的网络化管理, 我们坚持实行家校联系制度, 印制家校联系手册, 学生人手一册, 每学期联系四次。由学生带回家中, 让家长经常了解学生在校的思想状况、学习态度、考试成绩, 由家长签字后返给学校。学校和家长经常沟通, 形成合力, 教育学生勤奋学习, 健康成长。

8.如何做好基层林业工作 篇八

林业站分布在广大农村,与广大农民的接触最直接,最密切,也最了解广大群众的意愿,各项国家的林业政策方针和法律规范的实施的宣传最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林业站发挥自身优势,深入田间地头,充分利用广播电台、有线电视、互联网、简报、宣传单、板报、标语等各种宣传媒体,采取多种宣传形式,大力宣传与贯彻执行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等法律、法规和各项林业方针、政策,使党的林业方针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强化了公民的法制观念和绿化意识,使干部群众真正知法、懂法、守法,提高了人们对保护森林、发展林业在同民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中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调动了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积极性。

二、保障林业生产任务的到位

林业站是造林绿化工作在基层的具体组织和实施者。在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抚育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中发挥了突出作用,具体承担着组织、指导实施造林绿化规划、作业设计、种苗供应、技术指导、封山育林、森林抚育等各项工作。

据统计,林业站年均组织指导完成营造林占全国总量的70%以上。林业站还积极配合做好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协助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年均防治森林病虫害发生,指导组织完成封山育林工作。

三、保障森林资源安全

林业站是国家在基层唯一的林业综合执法和管理机构,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是林业工作站的重要职责,具体承担着:配合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开展资源调查、造林检查验收、林业统计和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工作,掌握辖区内森林资源消长和野生动植物物种变化情况;协助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林木采伐工作,配合做好林木采伐的伐区调查设计,并参与监督伐区作业和伐区验收工作:配合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做好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依法保护、管理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依法保护湿地资源;协助有关部门处理森林、林木和林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争议、查处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案件;协助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辖区内的乡村林场、个体林场;配合乡镇人民政府建立健全乡村护林网络,负责乡村护林队伍的管理等重要工作。

另外,部分林业站还加挂了天然林保护管理站、科技推广站、病虫害防治站、护林防火指挥部等牌子。同时,对乡村林场进行业务指导和管理。

四、提高林业生产的质量

林业站围绕国民经济发展对林业建设的新要求,针对农村林业科技水平偏低,林农科技意识普遍不强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在林业科技推广中的职能作用,为乡村林业建设提供实用技术和全方位系列化服务,组织专业技术人员通过送科技进村入户、上山示范指导和开展科技培训等形式,人力普及林业科技知识、培训农民技术员。

另外,林业站积极参与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在辖区内设立的科技示范项目的实施工作,使之成为辖区内的科技示范基地。同时,采取入股联营、合股经营等形式,建立科技推广示范基地,通过林业站科技示范基地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提高科技对乡村林业生产发展和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走科技兴林之路。

五、推动林业发展

林业站是林业社会化服务的主体,是林业为林农服务、促进广大农村走兴林致富之路的关键环节。多年来,林业站发挥懂技术、会管理、信息灵的优势,积极为林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加工等绿色产业,通过向林农提供市场信息、法律咨询等社会化服务,为培植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宽林农增收致富的途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另外,在协助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当中,林业站引导广大农民大力发展专业协会、农研会等类型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有效地引导农民整体进入市场,提高了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同时加强对乡村林场和非公有制林业的管理和指导,引导林农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林业经济效益,调动社会和个人发展林业的积极性,推动乡村林业的市场化经营、科学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促进林农增收节支、脱贫致富,促进农村林业产业发展,加快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六、保障林改实施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一项政策性、业务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为确保林改质量,在推进林改工作中,林业站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积极投身林改,起到了基础保障作用。地方党委、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的同志把林业站作用归纳为“六大员”。即:林改方针政策宣传员、技术指导员、勘界测绘员,纠纷调解员、质量检查员、林农服务员。具体表现在:

1.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林业站大张旗鼓地宣传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目的、意义、原则、方法和政策规定,使广大林农成为林改的明白人和林改的主人。

2.培训林改骨干

林业站职工分赴乡、村、组和深入到农户中,层层开展林改技术培训和服务,为乡镇、村组培训了—大批林改技术员,使林改工作得以健康顺利开展和准确高效运行。

3.搞好调查摸底

林业站职工通过走访农户,发放征求意见问卷、召开座淡会、查阅历史资料等形式,查清森林资源现状包括森林分类、森林权属等情况,并登记造册,为林改提供基础数据。

4.指导协助制定林改方案

林业站积极参与乡、村、组三级方案制定,严把政策和程序质量关。

5.协助调处林权纠纷

林业站职工积极协助参与调解纠纷,解决以往历次改革中的遗留问题,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维护杜会稳定。

6.开展外业区划勘界

林业站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做好外业宗地的区划、勘界、测绘、勾图工作,确保数据无误,不重不漏。

7.做好内业资料整理

林业站人员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细致认真地做好每一份资料的整理、宗地资料录入、林权证表格填写和附图绘制等工作,建立健全林改档案,为林改的圆满完成做出积极贡献。

8.搞好林改检查验收

林业站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参与林改工作检查验收,指导督促各村签订、完善承包合同,认真做好换发林权证等工作。

七、结束语

9.QA工作标准管理制度 篇九

为了规范QA监控的管理,保证过程监控工作并按GMP要求有序地进行,特制定本制度。

1、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质管部QA员及相关部门人员。

2、生产前准备监控内容及标准

2.1生产技术部下达生产指令后,QA员对生产前准备工作按下列条款进行检查,严禁违章作业,符合生产条件,方可准予生产。

2.1.1生产区设备有“清洁状态” 标示牌。2.1.2生产用容器、工具有“己清洁”标记。

2.1.3生产用计量器具有“校验合格证”,并在规定的使用期内。2.1.4生产区有“清场合格证”。

2.1.5工艺用水有定期检验报告单,符合用水标准。2.1.6生产区环境卫生符合规定。2.1.7操作人员服装、个人卫生符合规定。

2.1.8生产指令正确无误,生产记录准备齐全并且无提前记录。2.1.9生产区没有与生产无关的物品或杂物。2.1.10核对生产所领物料与生产指令单是否一致,并应有质管部出具的合格报告书。

3、按批准的工艺规程、岗位标准操作程序及卫生监控规程等进行生产全过程检查,详见生产

全过程监控管理制度。

4、物料平衡与偏差处理 4.1物料平衡

4.1.1制剂生产必须按照处方量的100%(标示量)投料。如已知某一成分在生产或贮存期间

含量会降低,工艺规程中可规定适当增加投料量。

4.1.2产品(或物料)的理论产量(或理论用量)与实际产量之间的比值应有可允许的正常

偏差。

4.1.3每批产品应在生产作业完成后,作物料平衡检查。如有差异,必须查明原因,在得出

合理解释、确认无潜在质量事故后,方可按正常产品处理。4.2偏差处理

4.2.1 出现下列偏差时必须及时处理。4.2.1.1物料平衡超出收率的正常范围。4.2.1.2生产过程时间控制超出工艺规程规定的范围。4.2.1.3生产过程中工艺条件发生偏移、变化。

4.2.1.4生产过程中设备突然出现异常,可能影响产品质量。4.2.1.5产品质量(含量、外观、工序加工)发生偏移。4.2.1.6跑料。

4.2.1.7标签、说明书、小盒的实用数、剩余数、残损数之和与领用数发生差额。

4.2.1.8生产过程中其他异常情况。4.2.2偏差处理程序

4.2.2.1发生超限偏差时,必须填写偏差处理单,写明产品的品名、批号、规格、批量、工

序、偏差内容、发生的过程原因、地点、填表人签字、日期。将偏差处理记录交给生产部管

理人员。

4.2.2.2生产部负责人及车间管理人员会同有关人员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处理建议:

(A)继续加工,(B)重新加工,(C)回收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如确认可能影响产品质量者,必须报废或销毁。4.2.2.3生产部管理人员将上述处理建议(必要时应验证),写出书面报告(一式两份),生

产部负责人签字后连同偏差通知单报质管部,由质管部负责人审核、总工批准。

4.2.2.4生产车间按批准的文件组织实施;同时将偏差报告单、调查报告、处理措施及实施

结果归档备查。

4.2.2.5如发现偏差批次与该批前后批次产品有关连时,必须立即通知质量部,作出相应处

理。

5、清场管理

5.1清场时间 为了防止药品生产不同批号、品种、规格之间的污染和交叉污染,各生产工序在生产结束、更换品种及规格或换批号前,应彻底清理及检查作业场所。

5.2 清场要求

5.2.1地面无积灰、无结垢,门窗、室内照明灯、风管、墙面、开关箱外壳无积灰,室内不

得存放与生产无关的物品。

5.2.2使用的工具、容器应清洁、无异物,无前次产品的遗留物。5.2.3设备内外无前次生产遗留的药品,无油垢。

5.2.4非专用设备、管道、容器、工具应按规定清洗、消毒或灭菌。

5.2.5直接接触药品的机器、设备及管道、工具、容器应每天或每批清洗、消毒。同一设备

连续加工同一非无菌产品时,其清洗周期可按设备清洗的有关规定执行。

5.2.6包装工序调换品种时,剩余的标签、小盒、说明书等包装材料应按规定处理。

5.2.7固体制剂工序调换品种时,对难以清洗的用品,如烘布、布袋、应予调换。

5.2.8 清场记录 清场工作应有清场记录。清场记录应包括工序、清场前产品的品名、规格、批号、清场日期、清场项目、检查情况、清场人、复核人及其签字。清场记录须归入批生产记录存档。清场结束由质管部QA人员检查合格后发给“清场合格证”。清场合格证正本附入该批生产记录中,清场合格证副本作为下一个批号、品种(或同一品种不同规格)的生产凭证附入生产记录。未领得“清场合格证”不得进行下一步的生产。

6、状态标识管理

6.1生产区内设备、生产操作、中间站和物料均应挂状态标志。6.1.1车间中间站内用红、黄、绿三种颜色的状态标志划分三个不同的存放区:

6.1.1.1绿色是合格品及存放区。6.1.1.2黄色是待验品及存放区。6.1.1.3红色是不合格品及存放区。6.1.2 车间站的容器外均应有物料标志卡。

6.1.2.1 物料标志卡用红、黄、绿三种颜色的状态标志划分三个不同的状态:

6.1.2.1.1绿色《合格品》标识,注明品名、产品批号、规格、数量等。

6.1.2.1.2红色《不合格品》标识,注明品名、产品批号、规格、数量、生产日期、不合格项目等。

6.1.2.1.3黄色《待检品》标识,注明品名、批号、规格、数量、生产日期等。

6.1.2.2半成品、成品的状态挂于容器上醒目、显而易见处。6.1.3操作间状态标志分以下三种:

6.1.3.1 生产状态标志:表明正在进行的生产操作的状态标志,用准产证作为标志,其内容包括该区域内所生产产品的品名、规格、批号等。6.1.3.2 设备状态标志:工程部确认的是否可以使用的标志。6.1.3.2.1绿色表示设备状态完好。6.1.3.2.2红色表示设备状态待修。6.1.4 清洁状态标志

6.1.4.1操作间:在生产结束后悬挂“待清洁”(黄色)标志,清场结束后悬挂“已清洁”(绿

色)标志。

6.1.4.1器具清洁间:划分洁净器具存放间和器具清洗间。对盛装药品的容器应有状态标志,未清洁的要挂黄色“待清洁”标识牌,放在器具清洗间,已清洁的容器挂绿色《已清洁》标识牌,存放在洁净器具存放间。

6.1.5 处于使用状态的容器应标明内容物品名、规格、批号、重量、使用日期。

7、QA检查管理 7.1 仓库检查

7.1.1 检查频率 每月检查2次

7.1.2 抽查标准 按物料管理相关规定进行

7.1.3 抽查方式 采取抽查方式进行,时间、抽查人不进行确定,但不得进行抽查的事先通知。7.1.4 抽查的基本要求 抽查内容以物料的分区存放、物料状态标识、账物相符、存贮要求、包装情况等为主。

7.2 制水车间检查

7.2.1 检查频率 每月检查2次 7.2.2 抽查标准 按制水的相关规定进行

7.2.3 抽查方式 采取抽查方式进行,时间、抽查人不进行确定,但不得进行抽查的事先通知。

7.2.4 抽查的基本要求 抽查内容以制水车间记录、状态标识、自行监控内容复核、试剂及器具的存放、操作是否正规、检定情况为主。

7.3公用工程检查

7.3.1 检查频率 每月检查2次

7.3.2 抽查标准 按公用工程的相关规定进行

7.3.3 抽查方式 采取抽查方式进行,时间、抽查人不进行确定,但不得进行抽查的事先通知。

7.3.4 抽查的基本要求 抽查内容以记录、状态标识、自行监控内容复核、是否持证上岗、检定情况为主。

7.4 饮用水检查

7.4.1 检查频率 每月检查1次 7.4.2 抽查标准 按饮用水的相关规定进行

7.4.3 抽查方式 由QC每月进行,QA进行监督执行。7.4.4 抽查的基本要求 检查主要是检验的相关记录。7.4 纯化水、注射用水检查

7.4.1 检查频率 按工艺用水布局图进行,其中总送、总回每周全检1次、每周抽一个使用

点全检1次。

7.4.2 抽查标准 按工艺用水相关规定进行。7.4.3 抽查方式 由QC每月进行,QA进行监督执行。7.4.4 抽查的基本要求 检查主要是检验的相关记录。7.5 环境检查

7.5.1 悬浮粒子测定频次 静态每3个月测定1次,动态第半年测定1次。

7.5.2 沉降菌测定频次

7.5.2.1 100级、10000级:静态每星期测定1次(如停产超过1周,在生产前进行测定),动态每1个月测定1次。100级局部百级区每班测定一次(非灭菌制剂)。

7.5.2.2 100000级、300000级:静态每月测定1次(如停产超过1周,在生产前进行测定),动态每3个月测定1次。7.5.3 抽查标准 按环境监测管理规程进行。

7.4.4 抽查方式 由QA按测定频次及沉降菌标准操作程序及悬浮粒子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检查。

7.6 领料工序检查

7.6.1 检查频率 按生产批次进行,每批一次。

7.6.2 抽查标准 按注射剂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扣罚细则进行。7.6.3 抽查方式 采取抽查方式进行,部分内容可与批生产记录现场审核同时进行。

7.6.4 抽查的基本要求 检查主要以考核细则内容为主。7.7 称量、配液或混合工序检查

7.7.1 检查频率 按生产批次进行,中间体指标每批1次;可见异物按不同容器进行,每批

1次。

7.7.2 抽查标准 项目及指标按中间体质量标准进行,并按注射剂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扣罚细则进行。

7.7.3 抽查方式 采取定时检查,采取放行控制。取样按中间体取样标准进行取样,应具有代表性。

7.7.4 抽查的基本要求 检查主要以考核细则内容为主。7.8 灌装、分装工序检查 7.8.1 检查频率 按生产批次进行,西林瓶、胶塞可见异物检查每批3次;装量每批至少抽查3次。

7.8.2 抽查标准 装量按中间体测定结果及工艺规程要求进行,并按注射剂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扣罚细则标准进行。

7.8.3 抽查方式 采取定时检查,放行控制。第一次检查在灌装调试时进行应,结合西林瓶、胶塞、中间体质量,合格后方可准许进行此工序。在生产过程中按检查频率进行,其时间应按设备产生偏差的时间做为参照进行,在合格的前提下,准许继续进行,如不符合要求应进行纠偏,并将检查前的质量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在不存在质量隐患的前提下准许继续进行。

7.8.4 抽查的基本要求 检查主要是以西林瓶、胶塞可见异物检查、装量检查为主。按注射剂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扣罚细则标准进行。

7.9 灯检、目检工序检查

7.9.1检查频率 按生产批次进行,每批1次。

7.9.2 抽查标准 按灯检、目灯标准要求进行抽检,并按注射剂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扣罚细则标准进行。

7.9.3 抽查方式 采取包装前定时检查,放行控制。

7.9.4 抽查的基本要求 检查主要是对灯检后的成品、不合格品进行抽检,并进行灯检结果的统计,按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放行。其灯检内容应以可见异物、压盖质量为主。并按注射剂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扣罚细则标准进行。

7.10 冻干、压盖、灭菌工序检查

7.10.1检查频率 按生产批次进行,每批1次。

7.10.2 抽查标准 按相应的工序监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7.10.3 抽查方式 采取不定时抽查,可与批生产记录的审核同时进行。

7.10.4 抽查的基本要求 抽查主要审核是否与工艺规程的参数是否相符,如进行工艺变更,应及时上报。并按注射剂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扣罚细则标准进行。

7.11 包装工序检查

7.11.1检查频率 按生产批次进行,每批1次。

7.11.2 抽查标准 按相应的工序监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7.11.3 抽查方式 采取不定时抽查。

7.11.4 抽查的基本要求 按注射剂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扣罚细则标准进行。

7.12 生产前准备检查

7.12.1检查频率 按生产批次进行,每批1次。7.12.2 抽查标准 按生产前准备监控内容及标准管理制度,并按相应的工序监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

7.12.3 抽查方式 采取不定时抽查。

7.12.4 抽查的基本要求 按注射剂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扣罚细则标准进行。

7.12 批生产记录检查

7.12.1 检查频率 按生产批次进行,每批1次。

7.12.2 抽查标准 按批生产记录的相应规定,并按相应的工序监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

7.12.3 抽查方式 采取每批检查。

7.12.4 抽查的基本要求 按注射剂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扣罚细则标准进行。

上一篇:例谈基于学习风格差异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下一篇:三年级上学期班会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