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实力更重要

2024-11-08

软实力更重要(共11篇)

1.软实力更重要 篇一

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软实力”概念看似新鲜,但其内涵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一点也不陌生。“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一切可以量化为物质力量的实力都是“硬实力”;而一切不可以量化、却可以转化为精神力量的实力都是“软实力”。因此,以往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宣传思想文化教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弘扬、良好国际形象的树立、政策策略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文化产业对积极健康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社会效益的追求,均属文化软实力建设。

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一个国家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而如果软实力不行,可能不打自败。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说过:“假如世界被毁掉了,只要图书馆没有被毁掉,我们就可以把世界重新建设起来。”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沪司令盐泽幸一在疯狂的侵华战争中刻意摧毁中国文化,他十分露骨地说:“炸毁闸北几条街,一年半就可恢复,只有把商务印书馆、东方图书馆这个中国最重要的文化机关焚毁了,它则永远不能恢复。”这个侵略者清楚,一个民族一旦失去对自己历史和文化的记忆,那就只配做奴隶了。印书馆和图书馆等文化软实力载体的作用尚且如此之大,何况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的文化软实力载体。可见文化软实力确实关乎民族兴衰和国家存亡。当迈步于中国文化软实力自觉之路时,这是必须深刻认识的第一要义。

2.软实力更重要 篇二

1 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永恒动力,是企业永葆活力的不竭源泉。许多“百年老店”之所以长盛不衰,知名跨国公司之所以成功,非常重要的一条是它们拥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一旦植根于企业之中,就会成为企业的灵魂,为企业提供发展的动力,对企业核心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打造起到重要作用,对企业员工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起到重要的影响,对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的塑造将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青岛双星集团是我国制鞋业的旗舰企业,也是当今世界上生产规模最大的制鞋业企业。在青岛双星集团总部、十大生产基地和遍布全国的2000多家双星连锁店的大门口,你会看到两座雕塑:一尊是正在抓老鼠的黑猫,一尊是特别漂亮但却不抓老鼠的白猫,人们把这两猫叫做“双星猫”。在两尊黑白猫雕塑的底座上面,镌刻着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是:“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下联是:“不管说三道四,双星发展是硬道理”。对双星人来说,这两副对联就是他们的经营理念和座右铭。它表明的具体内涵是,“市场是企业的最高领导”,企业“生产跟着市场走,围着市场转,随着市场变,将市场作为检查一切工作的标准”;“有人就穿鞋,关键在工作”;“等待别人给饭吃,不如自己找饭吃”;“岗位是市场,竞争在机台”;“不干活的要下岗”、“功劳平平的要换位”等。[1]

企业文化做得最好的日本企业,也是世界顶级大公司的松下公司,是这样重视其企业文化建设的:凡是进入松下公司的人,都是经过了严格的层层筛选,然后由人事部门对新进员工进行“入社”教育。教育内容包括:诵读、背诵松下宗旨、松下精神;学习松下幸之助的“语录”;学唱松下公司之歌;参观公司创业史展览,等等。

无论是国内、国外,无论是大企、小企,无论是辉煌、衰败,其发展实践充分证明,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的成长来说,可能不是最直接的因素,但却是最持久的决定因素。它的载体独特、新颖、厚重、创新、实用,员工的工作技能、工作作风、职业道德、言谈举止、精神状态才会全面提升,企业的学习力、创新力、执行力、竞争力、超越力、发展力才会明显增强。发展优秀的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快速、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2 企业文化建设对提升电力企业软实力的重要性

企业软实力是各种软因素对企业硬实力的整合能力,主要包括企业文化、品牌、社会责任等软因素对企业内外资源的整合能力。企业软实力是为企业未来谋划的,也是为社会和芸芸众生谋划的。正如老子所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意思是说,作为企业要永远怀抱着一颗感恩、回馈社会的心态,用爱与责任去绸缪未来。在和谐社会里,企业软实力的真正意义所在应该是让社会充满关爱、充满责任、充满感动,这种爱和责任所折射出来的精神力量比一般的利益共享更具召唤力和感染力,是超越利润的精神魅力。所以说,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企业软实力的集中体现,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笔者认为, 企业文化建设对提升电力企业软实力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增强企业凝聚力。企业凝聚力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团结的状况,全体员工对于共同的企业目标或企业领导的认同程度,是企业基本思想在每个人心目中的体现。企业凝聚力的大小决定着企业职工的士气,影响着他们工作的精神状态。企业文化能充分激发员工的潜能,凝聚企业发展的合力,是一种宝贵的、潜在的无形资产。在社会发展对电力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的新形势下,利用企业文化的魅力激发职工的向心力和战斗力,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是加强企业执行力。执行力就是把人员流程、战略流程、运营流程合理进行运用,以达到战略规划的实现和改进。加强执行力可以促进竞争力的提升。在积极贯彻和落实国网公司提出的建设“一强三优”现代供电企业的目标,落实“三抓一创”的工作思路的基础上,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更好更快地促进执行力的建设,使我们在建设“一强三优”现代电力企业的征程中,将会不断提高企业的执行力,真正实现“努力超越,追求卓越”企业精神。

三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在当前社会发展对电力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的情况下以及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的新形势下,要做成事、做好事、做大事,关键在于要有一支想干事、能干事的队伍,要有一种勇于改进、锐意创新的精神,就要特别强调各方面的创新,把创新作为电力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企业文化建设,是认真践行国家电网公司基本价值理念,丰富和创新载体,加快推动国网公司统一优秀企业文化落地的一项重要举措,让我们有理由期待一次管理水平的飞跃。我们相信,只要不懈地坚持创新和探索,电网企业终将成为世界管理一流的先进企业。

四是提高企业服务水平。电力企业作为一种独特的经济主体,肩负着经济与社会双重使命。目前电力企业进入了锐意发展、拓展创新的时期,电力市场在不断扩大,在推进特高压工程建设、发展坚强智能电网,构建“三集五大”体系、积极进行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企业文化建设如果能同步跟进,将会成为保障企业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服务对象对电力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文化建设为电力企业提升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团队意识,提升业务管理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强服务软实力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作用。[2]

3 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作为全球最大的公用事业企业,“十一五”以来,国家电网公司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美国《财富》杂志发布的2011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最新排名,国家电网公司以2262.94亿美元的营业额排名第7名, 比2010年提升了1位。但是,从现实情况看,电力企业不但面临国内竞争,同时也面临着国际竞争,社会发展对电力企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提升电力企业的软实力、维护电力企业的品牌形象,已经成为提升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笔者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大企业文化学习宣传力度。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学习宣传国家电网公司建设和弘扬统一的企业文化的重要意义、基本内涵和"五统一"要求。深入开展企业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大力宣传先进典型,积极营造讲诚信、讲责任、讲创新、讲奉献的良好氛围,引导广大员工自觉实践统一的企业文化。

二是加强企业文化培训。充分发挥各级培训中心(党校)的作用,开展全员培训,重点抓好地(市)县公司党政主要负责人的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包括:企业的标志及由来,企业的发展历史和阶段性的英雄人物,企业的品牌地位和市场占有率,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的战略和企业的发展前景,以及各兄弟单位企业文化实践优秀案例,等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培训学员到一些优秀的企业参观学习、实地考察。

三是推进企业文化落地工作。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打造出一支具有极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高素质队伍,为企业的发展发挥最大的能量。所以,企业文化建设不能是空中阁楼,要做好企业文化的落地工作,使企业文化扎根于广大员工的头脑中,落实到员工的日常工作中。只有这样才能把企业的基本价值理念和员工的价值观相融合,才能形成巨大的能动力,推动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是开展企业文化重点项目建设。围绕构建科学的“三集五大”管理体系,抓好落地重点项目建设。坚持“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员工)原则,加强和改进企业文化重点项目建设。组织创作生产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企业文化产品,集中反映企业理论创新、管理创新、实践创新和文化创新的重大成果与企业科学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气象。

五是强化企业文化的管理。企业文化不但是推动企业前进的动力,更是本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文化旗帜,所以电力企业的领导要高度重视,加强企业文化管理队伍建设。企业的领导是决定企业文化管理的关键,要健全工作机制,带头学习、宣讲、践行统一的企业文化,要高举统一的企业文化旗帜,永葆卓越本色,扎实工作,创先争优。同时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共青团组织的作用,坚持齐抓共管,为提高员工素质、提高服务质量、转变思想观念、提升企业软实力、“建设世界一流电网、建设国际一流企业”打下坚实的基础。[3]

摘要:首先分析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企业文化建设对提升电力企业软实力的重要性和对提升途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企业文化,提升,软实力

参考文献

[1]百度文库.经典企业文化故事[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0a712f6ba98271fe910ef97a.html

[2]朱书荣.“三品”工程提升企业软实力[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11, (8) .

3.教育力是最重要的软实力杨水红 篇三

一个社会之所以要产生教育并且还要尊师重教,就是因为这个社会是有梦想的,有一个值得去实现的目标。梦想是否存在,是教育是否能够产生的前提条件。一个人如果拥有这种梦想,他对所做的事情就会产生一种内心的向往,产生超人一般的一飞冲天的热情,而受到“梦想力”触动的人,也会不知不觉萌生学习的欲望。只有热爱学习与善于学习,他才能引导学生进入这种学习的境界,一个人教育力大小,主要体现在将教师的学习热情与学习能力转化成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能力上。

二、教育力来自于一个人的学习力

一个人要将学习与上进心转化成为一种本能。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懂学习的专家,如果一个教师还没有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那么他是当不好教师的。因为“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是教师的重要使命”。学习并不是死记硬背现成的材料与答案,学的应该是活知识,是能够将个人的生命、社会与大自然密切联系起来的知识。检验知识质量的方式并不只是考试,而是要放到现实世界中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三、教育需求是提升教育力的本质

人类教育的产生原本就是来源于学生的需要,而学生的需要就是求知欲的需要,教育原本就是一个基于个人意愿来决定去留的地方,因此,一切学校的建立都是围绕着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来进行的。最自然质朴的教育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教育,而这却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学生是来学校获得知识的顾客,而学校就是满足学生需求的公司。在这个过程中,学校非得拿出显赫的教学成绩,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因此,学校必须选择那些富有实力的人来当教师。

四、教育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提问力

提问力,其实就是苏格拉底式的自由开放的追问能力,而不是孔子封闭式自问自答的方式。提问力带有即兴性、灵活性与开放性,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不断地保持高度的专注力与浓厚的兴趣,真正的提问力不是聚合性的目标指向,而是发散性的思考能力,这一点与创造力的培养密切相关。教师面对学生,必须具备一颗柔软的心,不能一味拘泥于自己的现成答案,而是要让学生的思绪在安心的状态下天马行空地自由翱翔,用教师的包容性,使学生的思想获得自由发展,并促其有创新性和创造性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省教苑旅行社 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七中学)

4.软实力更重要 篇四

一、什么是综合国力及文化软实力

综合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基本国情和基本资源最重要的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技术实力的综合性指标。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

一个国家的崛起,从根本上说依靠其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文化作为综合国力,是影响政治进步的重要力量,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必要前提,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有力杠杆,在综合国力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国际影响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实力的建设。

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文化越来越成为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要推动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增强国家综合国力。

二、文化软实力对综合国力的重要性

1、文化软实力首先具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感召力,它让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凝聚在一种文化的氛围当中,形成伟大的向心力、凝聚力。更为震撼人心的是它令其他的民族也向往也撼动也景仰。因此,各种肤色的人画着中国的脸谱,穿着鲜艳的中国戏服咿咿呀呀有板有眼地唱起了我们的国粹--京剧;许多来自五大洲的人们到“孔圣人”像前磕头作揖,甚至美国、日本、加拿大、瑞典、肯尼亚等很多国家都建起了“学院”;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汉话,比起国人当年的学高潮是有过之无不及,“汉文化”热在全世界方兴未艾;少林武术、太极拳等中国功夫也风靡全球。

2、文化软实力是生产力,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文化作为软实力的主要载体,既是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领域的一个重要产业,体现为强大的生产力。

3、文化通过为经济提供人才、技术、创意、创新的支撑,促进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在科技进步和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文化在经济领域、经济活动中的渗透无处不在。企业文化的塑造、文化人才的复杂劳动、技术创新的价值增值、产品的文化创意设计、品牌的文化构思、地方特色经济与文化的结合等等,无不在使文化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促进着经济价值的倍增、经济素质的提高和经济竞争力的增强。

4、文化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及其结构优化。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是近十几年的事情。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这是在党中央文件中首次提出“文化产业”概念。报告这一新提法,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文化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支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而繁荣兴盛中华文化,必然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为根本途径。

5、文化消费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作为一种内需拉动经济发展。随着物质财富的增加和国民收入的提高,我国文化消费近年来呈现迅速增长态势。根据有关部门测算,2010年我国文化消费总量在1万亿元左右,到“十二五”末将达到1.5万亿元。文化消费既是一种生活享受,也是一种经济贡献。扩大文化消费,充分发掘我国文化消费的能力和潜力,既可以让人民享有越来越丰富的文化生活,又可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带动经济结构优化、经济效益提高。

三、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分析

1、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文化因素也发挥出了其应有的作用,“和’咬化建设受到了高度重视。中国一贯提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和’,为基础,强调同周边国家和谐相处,不仅为中国的硬实力发展提供了和平的周边环境,而且为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提供了文化基础。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逐渐强盛,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被中国文化所吸引。截至2005年,中国接受的海外留学人员己达到884315人。同时,中国不遗余力的加强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共同促进文化的繁荣。到2006年底,中国己与145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议,其中在46个国家设立了108所孔子学院和12所孔子学堂,增进了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为中国正面国家形象的树立做出了贡献。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于2009年1月17日发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9—文化现代化研究》,依据2005年世界各国的各项指标数据,认为中国的文化影响力指数己跻身全球第7位,排在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之后。由此可见,中国文化软实力已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增强。

2、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不足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扬不足,优良传统有待于进一步的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巫需完成。在吸收国外优秀飞文化的同时,要保持自身文化的特质,不能被吸收的文化所同化,只有在立足于本国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其他民族文化的精髓,发掘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之处,才能形成国家强大的软实力。其次发扬中国文化离不开现代化的传播途径,建设现代化的文化传播途径意义重大。近代以来,中国由于特殊的国情发展史,文化软实力建设起步晚,文化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影响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相对于美国美联社、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和俄罗斯俄塔社,中国新华社的世界话语权相对不足:中国的电影等传媒产业发展也不健全,中国文化的现代传媒手段需要进一步发展。

三、怎样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

1、发掘传统文化,构筑普世主义文化体系

文化转化为软实力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这种文化要具有吸引力,二是该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精神能得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人们的效仿、追随并转化为他们的价值、精神。正如李光耀指出:“只有在其他国家羡慕并期望模仿一国文化时,其软实力才得以实现。’所以,进行国家软实力建设,我们不能只是单纯的弘扬传统文化,更要深度挖掘其精髓,对原有的制度性文化进行必要的调整或发展,寻求具有普世意义的东西,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我们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位,在延续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使中国优秀文化推陈出新、焕发生机。通过文化开放,使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有机结合,提升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发掘同源文化、地缘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作用,维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维护多元文化交融的有益性,建构一种更具生命力的良性循环的文化环境,建构一个普世主义的文化思维框架,向世界展示中国富有感染力和包容性、能被世界普遍接受和理解并取得共识的文化体系,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

2、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当前,中国社会正在加速向着以现代经济和现代科技为先导的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模式跨进,面向全球社会,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研究应当立足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之路,确立全球视野。我们应坚持文化独立和文化主权,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不可在全球化进程中迷失自我,与传统隔离、脱节,“不能进入文化自恋和自我自足化的误区,要重新发现、探索、阐释东方思想”,“中国文化不仅应该成为东方文化的重要代表,而且应成为新世纪世界文化中的强音”;确立全球视野,谋求文化对话的对等地位,重新寻找自己的世界文化秩序中的位置,同时吸取其他文化的优点,用以治理和调整我们的社会生活,使之不断趋向公正、合理、繁荣与昌盛;立足东亚,推动东亚传统的当代重构;秉持“和谐”观念,参与全球伦理的构建,寻求不同国家间的互助合作与和谐发展,以及不同文化的核心价值与人类共存之间的平衡,为全人类的福社而努力。

3、扩大汉语国际影响,增强文化传播能力

我们应该抓住“汉语热”不断升温的契机,提高汉语的国际声望。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很多国家都在有计划的实施自己的语言战略。法国努力协调有34个国家和3个地区构成的法语区的语言问题;西班牙利用“西班牙语世界”这一概念向世界进行语言传播;日本、韩国建立基金会不遗余力地推进日本语、韩国语的国际传播。中国政府应进行长远规划,制定符合国情的汉语推广政策,大力推动汉语的标准化、规范化使用,并将其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目标;并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以此来加强汉语的国际影响力,维护中国的语言文化利益;形成科学有效的传播机制,扩大在国际传播中的份额,实现中文信息的全球性传播与分享,把我们的优秀文化介绍和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提高中国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4、加快文化产业化发展,打破‘文化逆差”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先后出台了(冷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等,这对于中国文化产业化发展是十分有利的。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化的当务之急是发展跨国文化企业。其次要完善产业运作机制,改革文化产业投资体制,完善文化产业投资政策。再次要打造响亮的中国品牌。国家应制定扶持政策,扶持文化支柱产业的启动,支持重点项目的开发。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加速文化产业实现两个转变的步伐,打造中国文化产业的品牌。此外,还应注重发展非物质文化的产业化。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要进一步创新传承方式,对面向市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作为文化产业予以支持;要积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发掘传统技艺,再现传统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要广泛深入地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人物,支持他们以各种方式培养传承人,完善对他们的激励机制。最后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文化产业理念,逐步缩短中国与发达国家在文化产业方面的差距,迅速建立起自身的文化产业体系并据此实现文化产品的升级换代。国家应对那些投资文化产业的个人或实体采取免税、减税、贴息贷款、税利返还、差别税率等经济手段,鼓励向文化产业领域的投资,使得有逐利性的资本转向文化产业,从而从总体上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结束语

5.软实力更重要 篇五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在这种形势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世界的流行语。所谓“软实力”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属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领域范畴。正如前新加坡高级官员李宽冶所说:“只有当其他国家羡慕并期盼能效法该国文明时,该国才具有了软实力。中国作为亚洲传统的轴心国的地位为自身现代化 进程创造了丰富的软实力储备。优势归优势,只有将这些资源发挥出来才能成为促进中国和平崛起 的核心力量。但当前,中国文化软实力资源在方方面面都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清除了这些绊脚石,中国文化才能在通向强势文化的道路上走的更远。这些问题主要来自一下五个方面:(1)、社会核心价值观危机(2)、文化相关产业(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4)、教育(5)、国际话语权。

当然,现阶段虽然各方面问题比较突出,但也要看到中国文化软实力资源的广阔前景与中国文化复兴的希望。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说明,文化软实力是社会发展的主心骨、精气神、发动机。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所以我们要提升软实力,狠下硬功夫,为此应做到:

一、树立文化新思维

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要全面领会十七大精神,树立文化新思维,从战略高度理解打造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意义,大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二、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文化生产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在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今天,在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生产力是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而且,它不仅生产文化产品,不断满足和丰富社会需求,而且可以融入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将文化优势转化精神能源,转化为区域优势、经济优势、产业优势。

三、用好文化资源,推进文化创新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打造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必须用好国际国内两种文化资源。文化是多元的,世界上各个民族、国家、地区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都为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因此,必须以开放的姿态,开拓的视野,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学习、借鉴、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先进文化。同时,要在借鉴吸收中有所创新,不断丰富发展我国民族文化,使我国的民族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融入世界。

6.软实力更重要 篇六

中国赴美留学人数近些年持续增长,美国成为中国学生的第一留学目的国,中国也成为美国留学生最主要的来源。与此同时,美国各大名校录取要求不断提高,录取率逐年下降,申请难度加大,尤其是工科专业要求更高。

工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是美国最有口碑的专业类别,也是美国大学就业率比较高的专业。

什么是工程?

工程学或工学,是通过研究与实践应用数学、自然科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基础学科的知识,来达到改良各行业中现有建筑、机械、仪器、系统、材料和加工步骤的设计和应用方式一门学科。实践与研究工程学的人叫做工程师。在高等学府中,将自然科学原理应用至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个生产部门所形成的诸多工程学科也称为工科或工学。

美国本科工科专业申请条件

美国本科工科专业申请虽然看重的是申请人的综合能力,但申请人的平均成绩GPA、TOEFL以及SAT/ACT等考试成绩仍然是重中之重。除去硬性条件,几篇好的Essay是申请的关键部分,另外,增强自己的研究经历,多参加一些校外的各类比赛,充实自己的经历。这对于申请也是很有帮助的。

根据2015年美国本科工科专业录取数据:被美国1-10名录取的学生中男生占29.63%,TOEFL最低为103,最高为119,平均为111;SAT1成绩最低为1960,最高为2370,平均为2250,平均GPA为3.8;被美国11-20名的大学录取的学生中,男生占40%,TOEFL最低为104,最高为115,平均为108;SAT1成绩最低为1800,最高为2250,平均为2050,平均GPA为3.8;从近3个申请季的录取累积数据来看,Top20的录取分数一直上升,也说明了中国学生在标化成绩上的普遍提高,高分学生比例上升,竞争激烈,匹配的软性背景显得尤为重要。

在申请top40学校中,分数达到一定高值后,软件背景尤为重要。而在软件背景中,海外交流背景、艺术类才艺、论文发表& 研究性成果

7.软实力更重要 篇七

一、教育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及构成

教育文化软实力其实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它把教育和文化软实力两个概念混合成一体。一方面,教育作为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能够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承;激发文化的创造力和活力; 提升国民素质和素养并使之成为国家和城市的最根本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根据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全球战略问题研究专家小约瑟夫·奈(Nye Joseph.)指出,“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是通过吸引而不是通过武力来得到理想结果的能力。”奈很重视文化的作用并放在第一位并将其视为软实力的根本来源。奈认为文化由一系列价值观及其指导下的实践而组成的,它具有普适的社会性意义。当进一步探究文化的内涵及形成因素时,教育在文化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奠基性意义。夸美纽斯说过“教指的就是教学与教育,借助于它们使人们称为有文化的人”,教育与文化之间有着密切不可分的联系。张楚廷认为“所谓软实力,实乃文化之力量,大学本身就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象征。”胡弼成认为教育文化软实力包括文化核心力、 运行保障力以及拓展深化力。

德国教育 家凯兴斯 泰纳 (Kerschensteiner) 将教育视为一种陶冶, 认为它“是由文化价值唤起来的、个性的有组织的价值观念”,并且“只有那些工作,能够在我们的心灵中唤起绝对的有力量的价值的,我们才可以称它为含有教育意义的工作”。由此可见,教育和文化之间有着密切而不可分割的联系,人们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获得文化,进而在此基础上传播并创造新的文化,而文化的发扬光大反过来又促进教育自身的发展和进步。王冀生认为软实力包括许多方面,但是最基础的就是教育。由此可以归纳出:教育文化软实力指的是通过教育来促进文化的发展、发扬和传播,以期某一文化被其他的更多的民族所接受和认可,从而形成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一种吸引力。文化软实力的源头就是指教育。

考察美国的教育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历史中各种实际数字表明,美国政府主要通过对他国进行教育资助、进行留学访问、合作项目,音乐影视剧等方式,致力于向外国传播其所谓的“民主、自由、 平等、博爱”的文化价值。2000年克林顿政府在白宫首次举行了“文化与外交”的研讨会。其目的明确地表明了美国政府对教育软实力的重视,呼吁国会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使美国能够完全利用教育软实力这一丰富的资源来加强美国文化对全球发展的影响力。

二、提升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的方式

大学是传承优秀文化、创新知识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推进社会和社会文化的发展中承担着极为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素质的要求逐年提高,因此加强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总结众多学者的成果并增加了笔者自己对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认识,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如何提升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

1.培养大学生精神文化内涵,增加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的凝聚力。现阶段大学教育重要的办学理念就是培养人才, 但是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的规模急剧扩大,随之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因此高校应该通过多样化的途径培养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内涵。首先,引导大学生努力学习并不断完善和充实自己,提升内在素质,从身边事儿做起,逐步积累经验培育大学生的时代精神。其次,提倡丰富的校园文化,争取用高雅的文化熏陶他们。引导大学生追求健康向上的高品位文化,不断满足大学生各个方面的兴趣爱好和精神需求,促进他们精神文化的全面发展。最后,为大学生提供多样的课外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构建高效的学习平台,提升教育文化软实力的创新力。提高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需要推进高效的学习平台,推出 “学习型校园”,鼓励师生在工作中学习、 在研究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能力,构建终身学习的机制。首先,教师应该深熟知材, 为学生搭建适合学生的舞台。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这个舞台,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其次,师生之间要构建和谐的关系。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拓展师生之间的学习和合作。高校可以开展师生论坛、 学习沙龙、师生交流会等形式来拓展高效的学习平台。最后,高校可以通过现代媒体手段扩展学生的学习阵地例如:微信群、腾讯群、邮件往来等以期增强学习效果。

3. 拓展高校的教育文化软实力的海内外交流,增强教育软实力的感召力。事实证明,任何办学理念封闭、缺乏沟通和交流等问题的大学是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培养的人才也就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因此,一所高水平的大学需要加强院校之间的、校企之间的以及国外之间的交流、沟通和合作。一方面,高校应积极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到学校为全校师生进行讲学、作报告给学校带来新的知识和理念;另一方面, 高校努力为师生创造机会到国内外其他院校和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学习不断开阔自身的视野。高校应该努力与国内外其他院校及知名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这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推进大学文化的环境和设施建设, 增进教育软实力的保障力。全面提高高校的教育文化软实力,更好地发挥高校的文化的育人价值,需要有良好的校园环境和设施作为最基本的保证。高校可以利用教学楼、宿舍楼、走廊等空间开展了文化建设,设立了宣传橱窗和公告栏, 发布信息,也能较好地发挥宣传作用。会议室、教师休息室等可以用来展示高校的历史及特色等。在文化环境的建设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设立师生活动室,提供书报阅览服务及乒乓球等健身娱乐等设施,努力丰富师生的课余生活,让师生在宜人的环境中享受身心休憩。这些不仅为师生创立了积极上进的氛围,而且舒适温馨的环境文化向师生提供正能量,潜移默化地起到了教育和引导作用,成为增进教育文化软实力的保障。

三、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对旅游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作用

高校教育文化软实力对旅游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努力培养综合的文化人才,为旅游城市文化软实力提供人才保证。文化人才是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人才的匮乏、结构的不合理以及综合型的文化人才的缺失对于城市文化的提升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摇篮,可以积极向地方城市输入各方面的文化人才。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并塑造综合型的文化人才, 高校可以通过产学用合作方式以及定向、 双向、进修等为地方城市提供高层次高水平的综合型文化人才。

2.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推进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许多国家教育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来看,高校是带动其经济发展的主要依托,依托高校建立起了产业园、科技园等。因此,高校和地方城市可以实施集中有效的合作交流,这不仅能促进地方城市的经济增长,而且促进了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高校可以利用自身优势,立足地方,以教育文化软实力为依托,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打造文化产业聚集地来推动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3.加大高校教师服务社会文化力度, 推动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和繁荣。高校集中了众多的人才和精英,这些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成为地方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人才来源。高校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高校人才可以通过讲座和培训等方式去唤起人们的文化意识,成为推动城市文化软实力发展和繁荣的重要渠道。

8.晋机集团:软实力助长硬实力 篇八

党委书记李怀亮用一句话概括地说:晋机集团公司“两个文明”建设相得益彰,实现了持续、跨越、协调、发展。2006年,公司生产经营获得较好增长,实现销售收入达42.38亿元,无论是军品、车辆、车轴还是石油产品,都出现了良好势头;公司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公司党委获得中组部“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公司工会获得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公司团委获得共青团中央“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等殊荣。

“融入中心做工作,进入管理起作用”。晋机集团公司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心,探索出了一套符合企业实际的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新路子,彰显了“两手抓、两手硬”的生机和活力。

建章建制铸体系

深化推进企业化实效型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新体系建设,是晋机集团公司构建企业文明、创建和谐企业的重要举措。新体系自2004年始建,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在建享中发展。晋机集团公司的做法是:把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党政干部共同的职责和任务,以企业化确保实效型的落实,以实效型促进新体系的深化;把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目标责任分解落实,建立起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监督检查、考评激励等长效机制,实现了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同向、工作同步、措施同力,保障了新体系建设的科学发展。

晋机集团公司党委每年、季、月都要制定《党群工作要点计划》,定期召开专题会、政工例会,研究部署、总结评议党群重点工作。公司及二级单位把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运行管理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在不断完善并量化细化考核标准的同时,坚持季度检查考核,考评结果实现了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目标责任制和经济运行责任制的“双挂钩”。近期,公司正在探究如何把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理念引入企业化实效型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新体系之中,使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更具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

2006年,公司党委修订了《深化企业化实效型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新体系考核标准》,完成了《党委文件资料汇编》、《新体系制度汇编》等建章建制工作,保障了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新体系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晋机集团公司确定的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目标是:把握一个引领公司改革发展稳定的正确方向,建设一个坚强有力的“四好”领导班子、“六好”党支部,打造一批符合“五好一准确”的优秀星级班组,培育一支适应公司持续发展的“四有”职工队伍,创建一套运行良好的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机制,营造一种健康、发展、团结、和谐的文化氛围,力争通过三年时间的努力,打造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品牌。

“四大工程”增实力

晋机集团公司以党建工程、班组建设工程、凝聚力工程、企业文化建设工程“四大工程”建设为载体,不断丰富和创新新体系创建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取得显著的效果。

始终把党建工程建设作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根本,作为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积极为公司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智力支持的法宝。近年来,公司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开展以“学习贯彻党章、增强党性教育”为主题的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党员参学率达到了98%以上。他们利用各种媒体深入宣传公司科研生产、质量安全、现场管理、企业文化等重点工作,统一了员工思想,凝聚了干群力量,使员工在学习中头脑得到武装,思想得到升华,信念得到提升。公司制定并实施《新任(聘)中层管理人员实施试用期的管理办法》,修订完善《中层后备领导人员管理办法》,建立了由93名优秀人才组成的后备干部队伍,保证了后备干部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党组织开展的“六好党支部”、“为党旗增光辉党员放心岗”等党内竞赛,工会组织的节能降耗劳动竞赛、巾帼建功赛,共青团开展的创建“号、手、星、队、岗”竞赛,充分发挥了党工团组织在生产经营工作中的生力军作用。

深入开展班组建设,以班组建设的加强带动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公司以“完成任务好、现场管理好、质量安全好、成本控制好、精神文明好、管理信息真实准确”为主要内容,深入开展“五好一准确”优秀班组创建活动,努力把班组建设成为安全、文明、优质、高效、节能的生产单元。公司坚持对15个军民品主要生产单位的108个班组进行全面检查考核,使班组在生产环境、质量安全、现场管理、岗位规范、班组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工作有了较大改观。公司实行激励政策,按照星级班组标准每年评选10个五星级班组,给予班组成员每人每月50元的奖励,并实行动态考核,优胜劣汰。目前,四星级班组达到35个,其余全部达到三星级班组建设要求。2006年,公司把“创建学习型班组”列入员工素质工程计划和班组经济责任制,对基层23个主要生产单位的567名班组长进行班组建设、现场管理、安全生产等知识培训,公司员工每年进行岗位业务技能“一对一”的个体化培训,坚持开展员工练兵比武、技能鉴定、技师评聘和岗位能手表彰、科技成果奖励等活动,营造了全员学习、团队学习的良好氛围。

公司始终把凝聚力工程作为增强企业团结、维护企业稳定、创造企业和谐的重要工作,高度重视,狠抓落实。公司坚持每年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党委工作会议、工会和共青团工作会议,明确各项工作任务,细化工作管理举措。党政工团凝心聚力真抓实干,依靠员工群策群力共谋发展。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员工收入的同时,积极为员工办实事办好事。近年来,公司投资千余万元改造公共基础设施,为职工兴建44栋住宅楼,使2 000余户职工迁入新居;为全体员工办理医疗保险,对困难员工帮扶救助,关心女工健康体检等,广大员工在企业的关心和爱护中感受到作为一名晋机人的幸福和骄傲。为让广大离退休职工分享企业发展成果,公司每年组织6 000余名离退休职工进行健康体检和省内旅游活动,按照政策为5 783名退休职工调整了养老金。公司通过组织开展门球、羽毛球、乒乓球、柔力球、太极剑(拳)比赛、文明健康老人评比等各类老年文化活动,丰富了老年人生活,陶冶了老年人情操,使离退休职工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文化决定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决定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决定核心竞争力。公司制定完善了《精神文明建设和文明和谐单位创建实施方案》,积极开展制度文化、理念文化、环境文化、质量文化、行为文化建设,提升企业内外部形象;深入开展“忠诚、敬业、勤奋、创新”的企业精神和“勇于竞争、艰苦创业、细致工作”的三个理念教育,编制《员工手册》,使之成为职工共同的行为标准。公司积极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培育员工“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工作状态,“热爱生活、充满爱心、和谐健康、心态平和”的生活状态,进一步形成全体员工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积极开展“文明和谐单位”、“文明和谐职工”、“文明和谐家庭”创建活动,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营造了公司“积极向上、公平公正、帮贫扶弱”的文化氛围,进一步推进了企业文化建设。

融入中心见实效

晋机集团公司创新思路,努力对新体系创建工作进行系统建设和有效运作;选准载体,以打造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作用的平台为依托;融入中心,实现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一体化运作,以不断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为保障,促进了企业各项事业发展。

公司纪检监察工作直接进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主战场和最前沿,并且敢于发挥作用是晋机集团公司的一大特色。公司把构建惩防体系纳入各级单位工作目标管理之中,有针对性地对领导干部提出廉洁自律的要求,起到了超前教育、超前监督的作用。公司党政主要领导每年都要与二级单位党政负责人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层层落实廉政建设责任。为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提高领导干部廉洁从业自觉性,公司建立了领导干部廉政档案,实施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情况报告制度和领导干部廉政承诺活动,严格执行“三项谈话”制度。在过去一年中,纪检部门对25名副职提正职和新提中层管理人员进行了廉政谈话,对120多名财会人员和40余名采购人员进行了警示教育。围绕资金预算管理、项目投资等重点工作,积极开展效能监察,围绕公司重点工程项目、关键设备的招投标和工程项目验收等重要事项,加大参与和监督检查,2006年参与各类重大监督检查496项,节约资金1 400余万元。

以“服务企业发展,服务青年成才”为宗旨,推进共青团工作“实体化”,是晋机集团公司又一耀眼的亮点。晋机集团公司共青团工作的创造性表现在青年科技公寓建设和以创建“号、手、星、队、岗”竞赛为主要抓手的“青年文明号”、“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的创建上。为鼓励大学生毕业生安心工作,早在2004年7月,公司团委就接管青年科技公寓管理工作,制定倾斜政策,充实管理人员,划拨经费,不断改善青年科技公寓居住条件。2005年以来,共为在青年科技公寓居住且即将结婚的科技人员优先分配新、旧住房100余套,协调办理购房贷款30余人。团委书记王嘉平介绍说:目前,青年科技公寓已经成为“领导放心,家人安心,入住人员开心”的“青年之家”。公司团委成为管理大学生公寓和青年科技人才住房分配的机构,这在山西尚属首家,在全国企业界也极为鲜见。

在青年员工中开展的“号、手、星、队、岗”(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青年科技之星、青年突击队、质量安全放心岗)等特色竞赛活动,力度大、影响大、覆盖面广,效果明显。如何将荣誉与经济利益挂钩,晋机集团公司创造性地发挥作用,将“青年文明号”、“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创建经验当作“班组建设”的典范进行推广,将省科工办级以上“青年文明号”、“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负责人纳入公司骨干人才队伍,同时健全了青年集体创建补贴发放制度,即:国家级创建集体80元/人/月,省级创建集体60元/人/月,工办级创建集体50元/人/月,公司级创建集体40元/人/月。现在,公司拥有国家级青年文明号1家、国家级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1家、省级青年文明号4家、省科工办级青年文明号4家、公司级青年文明号5家和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7家,涉及成员292人,分布在军民品生产、生活后勤单位及职能业务部门。“青年文明号”、“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活动的开展,在加强公司基础管理、实现员工自我管理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文化体育活动异彩纷呈,参与人员比例和参与热情之高,在全国企业中较为罕见。公司文化体育活动贯穿全年,新年第一天举行的万名员工元旦越野跑,展现了晋机人搏击市场、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正月十五以“健康、发展、团结、和谐”为主题的元宵社火活动表演,远近闻名,展示了晋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持续发展的美好前景;“三八”女工趣味赛、员工运动会、“五四”、“七一”、消夏文化活动、 国庆文艺演出等,让员工在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中陶冶着情操,分享着公司改革发展稳定成果的快乐。党委副书记兼工会主席李岳坚介绍说,公司11个大众文化体育协会举办的游泳、足球、篮球、排球比赛、乒乓球、羽毛球、棋牌等各类比赛每年活动频频,每月赛事连连,参加的员工达到两万余人次。“汗水在这里挥洒,团队精神在这里得到了升华”!员工在丰富的文化体育活动中锻炼了体魄,培养了团队精神,增强了对企业的自豪感。公司贯彻全民健身计划,每天清晨7∶50时,员工着装统一,整齐有序做广播操的场景已成为晋机集团公司一道靓丽的风景。2006年,公司体育协会被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华体育总会评为“迎奥运全民健身先进单位”。

“又踏层峰辟新天,更扬云帆立潮头”。文明和谐的晋机集团正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积极主动的工作状态,迎接新挑战,争创新业绩,谋求新发展,以优异的成绩向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献厚礼。

9.软实力 篇九

引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媒体是一面镜子,时时刻刻地在记录着社会的百态,社会发展了、进步了,全部展现在这里。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软实力,同时,对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

关于媒体对软实力提升的作用,我从报纸、杂志、网络、书籍等各个方面收集的一些资料,希望能够对调查报告有所帮助。通过收集的各种资料,我认为媒体对文化软实力的影响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一、文化软实力的含义

软实力,与硬实力相对,指文化、制度和传媒。软实力大体分为国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等。

①20 世纪 90 年代初,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创“软实力”。这一概念的提出,明确了软实力的重要价值,将它提高到了与传统的“硬实力”同等甚至比其更为重要的位置。在当今世界,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要在竞争中赢得主动,不仅需要强大的硬实力作基础,而且需要强大的软实力作保证。“文化”和“传媒本身”作为信息时代条件下国家软实力的两大主要组成部分,其实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仅仅有了文化和理念的普适性是不行的,而是重在于怎样去使这种文化和理念能够产生更大的影响力,这就需要依赖“传媒”来引导受众。由此可见,媒体作为信息发布、文化传播的重要介质,在提高国家软实力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媒体对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原因

传媒事业,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其传播范围广、传播效果好、社会影响明显的作用。:

(一)媒体对人民了解信息传播文化有着深远的作用。传媒业迅猛发展的今天,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情,成为传播的来源。大众媒体的产出物是信息,投入物是信息,售出物更是信息,采集、加工、传播信息是媒体的主要任务。它反映客观物质世界发生、发展变化的系统信息。媒体作为信息传播工具,兼具信息传播、观念传播、情感传播三大功能,传播的内容大致分为时事类、知识类、服务类。

对时事节目即我们通常说的新闻节目,以报道社会各领域发展变化的最新信息为主的节目。其主要内容包括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路线、方针、政策和法令;党和政府领导人的国事活动、社会知名人士和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活动;国内外最新重大事件,各个领域的重要发展变化,重要的、群众普遍关心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报道。知识节目特指以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为传播内容的节目。包括以传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的各类节目,如“教汉语”即时知识节目。还有一类信息也是受众急需了解的,这就是各类服务节目为受众提供的生活信息。包括购物信息、交通信息、旅游信息等等,如“天气预报”就是典型的服务节目。

(二)媒体对有传承国家文化的作用。拿纪录片来讲,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窗口,全面展示了中华历史、文化的精髓。纪录片《台北故宫》,人们可以了解到台北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及其馆藏珍宝的全貌,更能够感受到诸多传奇与精彩背后的人文精神与感动。所以纪录片不仅具备社会认知价值、艺术欣赏、影像资料价值,对于海峡两岸同胞了解文物,对于国外受众了解中国文化、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媒体有利于国外对我国文化的认同和接受。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我国的媒体传播长期处于弱势,不利于国外友人理解、接受我国的文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逐渐实行文化“走出去”战略,这种主流媒体传播的信息和观念将逐渐被国际社会所接受,产生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媒体的文化软实力和报道方式紧密相关,直接影响着国家话语权的强弱和影响力的大小。

三、提高文化软实力,媒体应有的对策

(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近几年来,我国的媒体对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的报道,有了很大的进步。媒体积极探索、总结新闻传播规律,坚持正确舆论引导的同时,敢于创新报道模式,吸引更多的受众。01年7月13号对于每个中国人是不平静的一天。那一刻,萨马兰奇对着全世界宣布,下次申奥的城市是北京时,这个镜头被国外多家主流电视机构切换播出时,代表的是中国不仅是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也是我国文化事业开始的一个新的起点。在03年2月14日,第一届《感动中国》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的播出,也许以为着无法被擦干的泪水,或者是心灵的净化。让我们看到对这片土地存在的感激,更加增强了名族凝聚力。在03年抗击“非典”时,央视连续11天递进报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不瞒报病情、真实的基础上,稳住受众的心理,不急、不慌、不乱。在第一时间内向公众发布各地病情扩散情况和治愈情况,坚持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同时对非典个案进行深度报道,起到了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这些报道央视各国际频道通过大型直播强化报道效果,利用新闻、专题、纪录片等多种节目形态,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宣传报道,大大增强了对重大及突发事件的直播能力。在欧美国家黄金时段滚动播出,让世人认清了真相,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有效引导了国际舆论朝着对我方有利的方向发展。这一次次直播充分的体现了中央电视台作为中国主流电视媒体的较强新闻报道实力。

(二)办媒体,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营造媒体的舆论影响力。影响力是一种吸引眼球、影响判断、引导行动的能力,②媒体的信息传播能力决定影响力,舆论影响力是衡量一个媒体传播效果的重要指标。媒体坚持以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主线,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就拿中央电视台来讲,2009-2011年,俄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英语新闻频道相继开播,形成7种语言、10个国际频道的播出格局。中央电视台通过开播更多语种的国际频道,完善全球新闻采集网络,从内地扩展至海外,进一步提升在海外的影响力,目前覆盖了137个国家和地区,掌握在国际新闻领域更多的话语权,发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声音,为塑造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效仿央视,在我国多数省台、市台也在新增频道,实现了频道的专业化,通过不同类型的节目,来实现舆论引导。但是同美国的CNN、英国BBC一流大台相比,我们在传播渠道、传播领域和传播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下一步的工作,还应该致力于扩大传播范围、提高传播能力,进一步提高和扩大舆论影响力。

(三)重视互联网、微博等新媒体的发展

互联网是新兴的电子传播媒介,它将人类传播引入网络传播时代,开创了电子传播时代的新纪元。目前,互联网连接了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打破了跨国界信息交流的限制。互联网是新兴电子媒体的集中代表。近年来全国网络媒体成功组织了一场又一场重大主题网上新闻报道活动,发挥其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形式多样等优势,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在2010年的“两会”期间,通过互联网和微博报道,两会网络调查,让百姓对民主政治有了更真实的理解,让“草根们”更积极地参与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实现了比电视、报纸、广播等传播媒介更好的效果,因为通过互联网和微博,能够更好的互动交流,人民群众在网上可以参政议政。网络民意已成为执政者必须考虑的因素,从国家领导人到很多地方官员,都在以开放的视野和心胸对待网络问政。自从有了这些新媒体的出项,“两会”的报道由原来的单向传播变成了双向的沟通交流,更加拓宽了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每个人都有实现自己民主权利的机会。现在的人们,不仅用电脑上网,手机也能更便捷的上网,新媒体的兴起,更加有利于形成民众关心国事、积极参与的舆论氛围。“两会”通过网络媒体的报道,更开放地倾听民声,更广泛地汇集民意,更有序地聚集民智民力,推动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稳步前行。

(四)加强媒体自身文化建设

贵州电视台台长白芳芹说,一个媒体最重要的东西是文化。和企业文化一样,媒体文化体现的就是媒体的追求、媒体的价值观。媒体自身文化建设主要从两个方面讲,第一,从媒体从业人员来说,媒体文化表现为他们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比如著名的航拍高手赵群力,生前他曾说过,每次的拍摄都可能是最后一次拍摄,驾驶超轻型飞机进行航空拍摄,是一件非常复杂艰苦、专业性极强、风险性很大的工作。赵群力是把摄影机绑在机翼上,自己先现场勘察,然后制定路线,独立飞行。这实际上担负了国外航空拍摄中驾驶员、领航员和摄影师的三重责任。但是他怀着对电视事业的无比重要之情,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岗位。赵群力是在拍摄《寻找远去的家园》时将生命献给了他所钟爱的事业。作为一个媒体人,这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同时是媒体文化的一种形象表现力。第二,是媒体节目的传播理念。比如新闻节目的传播理念,可以通过“新闻的故事化”来更接近百姓生活。中央电视台许多电视栏目提出“新闻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细节化,细节人物化”,在近几年,更多的新闻栏目注重民生新闻,提倡把政治新闻民生化,挖掘深度报道,这就需要了解更多的新闻背景以及在表达上更富有趣味性与人情味,以真情流露让新闻立体而生动,从而感染观众。日益繁荣的中国电视节目在此引导下弥散出一派浓厚的“故事”氛围。这也是媒体节目传播理念的创新。电视媒体通过调节舆论引导方向、扩大舆论传播影响力、重视新媒体的发展、加强媒体自身文化建设,向世界展示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理念,使国家在世界舆论中的影响力则随之提高,从而促进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的增强。

四、结语

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不仅和经济发展、硬件设施的建设有关,其他软实力建设也很重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2020年文化改革的重要目标。可见我国近几年对文化软实力的重视,但是,提升软实力是一个战略性、长期性的过程,需要在长期的媒体实践中逐渐成长。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必须借助于特定的媒体形式才能够进行有效的传播,大众传媒是一种工具,一种意识形态传播的载体,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进程中,大众传媒必须在实践层面上以其自身独特的传播机制,来塑造主流文化价值观。

所谓“大众传媒”,即大众传播媒介,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的专业化媒介组织。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而大众传媒不但是文化传播的介质和载体,它本身还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传媒的实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化的影响力,它掌握这舆论引导的权利,对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发挥着社会控制功能。文化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介质,把它传出去。同时又以传媒为依托而存在。积极的媒体力量促进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它本身也属于文化软实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在北大讲传媒》

《电视研究》08年第十期——中国电视50年回顾与前瞻、走向世界的中国电视

《电视研究》08年第六期——充分发挥电视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

《电视研究》08年第十一期——省级媒体在竞合时代的生存之道

《论媒体软实力》凌月仙

《论我国软实力提升中的大众传播策略》程曼丽 《文化软实力》童世骏

《中国软实力发展战略》陈正良 注释:

①、《论媒体软实力》7行

10.文化软实力论文 篇十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发展现状;对策

一、文化软实力的涵义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软实力——国际政治的制胜之道》一书中,首先提出软实力概念。他认为,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决策和行动的能力,其力量源泉是基于该国在国际社会的文化认同感而产生的亲和力、影响力和凝聚力。简言之,文化软实力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我国提出的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基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传播力而形成的体系。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指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制度体系;二是指建立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上,以人的精神、品格为核心的国民素质,培育、继承和发展一种独特的民众精神和品格;三是包括音乐、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出版、会展、动漫游戏、新媒体等可以产业化运营的文化产业。

二、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在世界各领域的多边合作和磋商中逐渐占据了重要地位。一时间,世界各国掀起了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热潮,人们正热切地想通过各种方式深入地了解中国。我国文化“软实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不断的提升和增强,对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中国虽然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但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还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平。因此我国虽是文化大国,但却不是文化强国。下面我将就目前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现状,以及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进行阐述。

1、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取得的成绩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身份。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历史上曾经占据过重要地位,对世界产生过深远影响。由于受近代战乱所致,中国文化的自身实力和影响力一度跌至谷底。新时期,我们再度扬帆起航,依托先辈们留下的文化宝库,结合本国的发展,使文化软实力有了大步提升。

第一,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新亮点”。

中国的文化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文化部发布的最新数据表明,“十一五”期间,我国文化事业费逐年增加,增长速度保持在18%以上的较高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官网年,中国国内电影票房(不含农村地区)总收入突破了100亿元大关,而《唐山大地震》更是创造了6.73亿元国产电影最高票房的新纪录。在2010年中国有47部国产影片销往61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达35.17亿元人民币。打破了长久以来国外大片主占中国市场,而中国电影无法走向世界的僵局。同时,一大批极具中国特色的文艺表演不仅在国内

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赞誉,同时在国外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如聋人舞蹈《千手观音》、中华武术、杂技艺术等。

第二,文化价值观逐步得到认同。

文化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文化的公共价值观,是国民对国家文化产生的价值认同和心理归属,任何国家和国民都不能离开本国的文化价值观而独立存在,它是国家凝聚力、吸引力和扩展力的核心。

中国的文化价值观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仁爱、诚信、善行这些都是其主要内容,并深植于国家文化所外现的各种事物之中。新时期下,我国文化价值观取得了进一步发展,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这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的思想。这个观念从之前单纯的文化含义慢慢地融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谐社会”、“和谐家园”成为了与人们息息相关的话题。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行,更是提供了一个让中国了解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最佳平台。来自全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汇同于此,充分融合、协调。在国际舞台上,西方世界所倡导的民主、法制价值观长期处于主导地位,中国提出的“和谐世界”理念成为了中国文化价值观中普世性的最佳体现,它让人们了解到中国的和谐理念,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强烈的价值认同。、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很快。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我国在这一方面起步晚、基础弱、经验少,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

第一,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中国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华夏五千年文明孕育出大量的文化结晶,如仁义礼智信的道德理念、琴棋书画的艺术才能,四大发明更是令世界为之惊叹。然而,事实的情况却是:人们渐渐记不起《道德经》,传统的文化节日受不到人们的重视。中国虽然拥有这么多优秀的文化成果,但却没有把这些文化资源转化为强有力的文化竞争力。第二,文化逆差现象严重。

文化逆差,是指中国的文化贸易出口少于进口,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存在“赤字”的现象。多年来,中国图书进出口贸易大约是10∶1的逆差,出口的图书主要是销往一些亚洲国家和中国的港、澳、台地区,面对欧美的逆差则达

100∶1以上。中国出口到国外上映的电影可谓凤毛麟角,而国外利用中国文化元素拍成的电影在中国市场上却赚到盆满钵满,《花木兰》、《功夫熊猫》就是最好的例子。

不难看出,中国在文化贸易这一块存在着严重的“文化赤字”,这不得不让我们担忧。其实,在中国深厚文化的孕育下,不乏许多优秀的文化艺术产品,然而传统文化的背景不同以及民族文化的差异性给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和竞争造成了巨大的阻碍,使得我们的文化没有占据有利的条件,没有发挥其所具有的潜能。第三,文化人才缺失,竞争力不强。

在我国文化对外交流的过程中,专业文化人才的缺失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大问题。现在我国文化软实力还不够强的一个原因,不是我们缺乏形成软实力的文化资源,而是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我们不了解海外受众的需求,不了解国际文化市场的需求,不善于运用国际经验和惯例来传播中国文化。我们不仅需要一批一流的文化产品,我们还需要一批了解中华文化,了解世界文化市场,善于市场策划和运作的国际文化经纪人。许多我们认为不错的文化产品因为缺乏市场化运作,在海外没有引起反响甚至受到冷遇。文化经纪人的匮乏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严重制约。因此,大力加强对专业性文化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对策建议

对于我国文化“软实力”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并及时改进,势必会影响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整体发展,进而影响到整个综合国力的提升。因 此,采取必要措施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的水平势在必行。

第一,建立中国特色的文化安全战略

世界存在着多种不同的文化,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各种文化是在交流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面对西方文化霸权的不断渗透,我们既要反对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又要正确对待西方文化。要通过更深入地研究西方文化霸权的理论与实践,充分揭露西方强权国家采用其文化扩张和渗透达到其称霸世界的种种伎俩。站在维护和扩大国家利益的战略高度上,切实快速地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安全战略和思维模式。

第二,打造民族品牌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强大武器。

随着各国思想和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交流和竞争,好莱坞电影、韩剧充斥着我们的眼球,肯德基、NIKE、“日韩流”成为年轻一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面对国外文化的强大攻势,打造属于我们民族、我们国家的品牌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当大力发掘我国文化当中的优秀因子,利用本国的资源优势,结合自身日益成熟的产业发展模式,强势推出民族品牌,努力减小文化逆差现象,真正实现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就像前不久彭丽媛随习近平出访时,一身国产品牌也是体现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一种表现。第三,展现当代中国文化风采

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在软实力竞争中具有比较优势,但只有经过现代化的提炼,与现代科技相融合,优秀文化才能与人民和国家的行为联系起来,才能成为真正的先进文化,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产生广泛的国际影响。应该看到,国际社会主要想了解的是当代中国文化。因此,中国当代文化是我们对外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主体和重点。当前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我们急需培养一批像姚明、刘翔、章子怡、巩俐、郎朗等代表当代中国文化形象的民间大使。4 结 论

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起步到逐步发展的过程,其国际地位及影响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不断的提升。但总体来说,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还处于初始起步阶段,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在目前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应该牢牢抓住这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制订适合我们国情的发展计划,传承民族精神,打造民族品牌,大力发展传统文化教育事业。同时,积极参与文化对外交流活动,积极施行平等互利、友好的文化外交政策,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主编:《06跨文化传播论坛文集》,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

陈乔之、李仕燕:《西方文化霸权威胁与中国国家文化安全选择》,〈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李海娟:《“软实力”竞争背景下的文化战略》,《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年第12期。

我国文化软实力现状分析

学院:师范学院

班级:B1005

学号:1321100520

11.打造企业“软实力” 篇十一

然而令大家失望的是,这些强大的企业可能使人畏惧,却未必让人尊敬。比如,虽然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移动、中国银行等多家企业跻身世界500强,它们的规模、实力在各自的行业都是名列前茅的,但是它们得到的评价却是人们对其垄断地位的批评,而非表扬和肯定。

这些对企业的品牌、文化和声誉等的评价,是企业“软实力”的体现。一个企业具备怎样的竞争力,已经不仅仅是靠企业的资本、营业额、利润等“硬”指标。企业独具的社会声誉、市场信用和品牌影响力也不断影响着人们对企业的认知,从而影响到企业的长期发展。那么,究竟企业的软实力如何影响一个企业的竞争力?与知名跨国公司相比,中国企业在软实力方面有哪些差距?中国企业如何才能在软实力的较量中获取优势?这些都是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将要面临的问题。

软实力决定企业未来

同样的人、同样的资金、同样的设备,在不同的公司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它的一个根源在于这些公司的软实力不同。在对优秀企业的研究当中可以发现,真正将企业做大、做强,需要依靠两种力量,一种是“硬实力”,另一种便是“软实力”。

“软实力”这个概念是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约瑟夫·奈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首先提出的。他将军事、经济、科技等力量称为硬实力,而将政治制度的吸引力、价值观的感召力、文化的感染力、外交的说服力以及领导人与国民形象的魅力和亲和力等,称为软实力。

同样,企业“硬实力”主要是指资本、厂房、设备和生产经营设施等物化的能力和企业员工。“软实力”则指企业的宗旨、价值观、创新机制、企业文化、行为规范、社会责任意识和由此凝聚而成的社会声誉、市场信用和品牌影响力。一个系统的企业软实力体系是一种集观念、理念、使命、愿景、目标、环境、规则、培育、激励、警示、督导于一体的有机机制。

如果说硬实力是企业的骨骼,那么软实力就是企业的肌肉和皮肤,会让企业在社会角色中变成一个健全丰满的良好公民,少了那赤裸裸的利益棱角和强势嘴脸,从而为企业的和平崛起、长久发展奠定基础。

对于具体的一个企业而言,软实力在公司内部的表现,是由良好企业文化所构成的凝聚力、创新机制和效率。软实力在公司外部的表现是企业社会信誉、企业品牌、产业集成能力和对产业网络的实际控制力。拥有这些无法模仿和复制的能力的公司,在资源效率、获取市场先机、赢得客户、低成本融资等方面处于绝对的优势。这些优势在企业持续地为市场提供差异的产品服务时,就可以沉淀出大量的市场信誉,当这种沉淀在市场中的信誉发挥作用的时候,它可以为这个品牌的有形产品提供溢价空间。品牌即意味着竞争力,软实力成了大型企业竞争力的灵魂。

优秀企业更重视软实力

优秀的企业不仅将产品铺满在消费者面前,更善于展示自己最富有人情味的感性价值。它们以市场领袖品牌示人,更时刻不忘告诉消费者,它们是如何积极回馈社会的。与此同时,它们常常不仅仅是一个行业的简单领先者,更是习惯做标准和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它们开创的好多做法如今可能都成了这个市场上大家公认的好传统之一。如丰田、波音等制造商,耐克、麦当劳等品牌控制商,IBM等解决方案提供商,这些企业之所以能占据各个产业的领导地位,对所在产业有强大的系统集成能力,不仅来自于资本实力、规模实力,更是由于其具有由强大的技术、品牌、信誉、营销体系、供应链网络等构成的软实力。

跨国企业之所以重视软实力建设,一方面是因为在上百年的市场洗礼中,它们明白一个只注重硬实力的企业,不但不能让人尊敬,而且还活不长久。那些没有文化内涵影响力的企业和品牌,只会如昙花一现。并且,今天的消费者比任何时候更反感强势和霸权,他们常常会把只注重硬实力建设的企业看成是财富的掠夺者和和谐的破坏者,可能不再对它们的品牌和产品保持兴趣和信任。

而另一方面,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经营设施、生产能力包括资本这些“硬实力”其实是较容易被复制、替代的,而“软实力”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社会认同、亲和力,这些则很难复制。在当前全球分工模式变化的情况下,优势企业甚至可以通过强大的软实力把这些物化了的企业能力集成于自己的系统,放大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上的优势。例如利用受控企业的厂房、设备、人员以及供应链、营销网络、服务体系等实现自己的目标。实际上,目前世界上已经出现了一批有强大软实力支撑,而逐渐放弃了一般性生产和销售的大型公司,如耐克公司。耐克只做两件事:产品创新和品牌塑造,它既不生产哪怕是一双鞋,绝大部分的销售网点也不是它开的,但产业链中的大部分利润却被它拿走了。

软实力欠缺是中国企业通病

对于中国企业家来说,硬实力非常好理解,这是目前绝大多数中国企业经营者非常明确的企业目标,那就是尽可能建立自己的市场优势地位,追求更大的市场占有率,赢得更大的市场利润。因此,企业里从上到下孜孜以求都是非常之量化的数字目标。在这样的心态引导下,软实力的建设和加强往往被忽略了。

中国企业现在面临着一种尴尬。进入财富500强的中国企业往往被批判为垄断,在国人的心目中的形象甚至低于中小企业。而在外国人心中,“Made In China”在世界各地已经随处可见,然而不少时候,“中国制造”的形象却是非常恶劣的。温州鞋在西班牙遭焚毁、中国企业员工在巴黎医药展被带走接受调查以及最近的出口食品危机等等事件,都清楚地昭示着中国企业软实力亟待提高的紧迫性。在国内市场上,中国已经诞生了如海尔、五粮液、娃哈哈这样远超百亿元规模的巨型企业,但消费者提起这些品牌来,虽然熟悉,却并未有特别亲近的感觉。它们都有了相当的规模和实力,但它们并没有获得与之相匹配的掌声。这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众所周知,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性的先进国家,不仅在于这些国家的企业生产的产品多么高质量、有着多么高的科技含量、有着多么著名的品牌,更在于这些国家向世界输出了先进的文化、管理理念和管理工具。美国有通用电气将自己的管理工具向全世界推广,日本有丰田生产管理体系向全球企业宣扬,而中国直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管理理念或工具可以输出。输出产品的企业,不能保证长久的成功;而输出理念和工具的企业,会长久保持战略优势。这就是中国企业和美国企业、日本企业的差距。

如果说企业规模还小之时只能首先积累硬实力,这是一个必然过程的话,那么在硬实力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要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则必须十分重视和加紧软实力建设。软实力是很多中国企业的软肋。全球工商体系的制高点,几乎全部被来自高收入国家的公司所占领,这就意味着发展中国家的公司,包括中国的企业所面临的挑战比表面看到的更为严峻。中国企业和优秀跨国公司相比,不仅硬实力有很大的差距,而且,更加难以逾越的是由企业文化等构成的软实力。

软实力打造,社会责任最重要

事实上,中国企业现在面临一个培育软实力的良机:中国的经济增长在全球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和赞赏,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有所作为。华立医药集团董事长帅新武在谈到软实力建设时提到,企业的软实力是从企业刚出生的那一刻就存在,而且将是伴随企业终生的。她不是你人为去强加的,不管是一个好的企业或者是一个差的企业,都有它的一个软实力体系。所以软实力建设首先要摸清企业的现状。

企业软实力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从跨国公司的发展史来看,这个过程通常会依次经历四个阶段:从无知名度的企业(Unknown),到开始采取措施树立公众形象的初来乍到者(New Comer),再到具备全球运营能力,但对外界环境影响有限的企业公民(Corporate Citizen),最终成为全球吸引者(Global Attractor)。

要增强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舞台的地位,不能仅靠物美价廉,也不能单靠中国文化的对外宣传。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感的增强是关键。国内大型企业已经走过了第一阶段,开始意识到树立企业形象的重要性,已经采取了不少行动,意在告诉消费者它们是如何关心你我健康的,是如何积极回馈社会的,是如何大量资助慈善项目以支持弱势人群的。如中国移动从2005年开始,联合摩托罗拉和诺基亚,共同启动了“绿箱子环保计划——废弃手机及配件回收联合行动”,之后还联合了多家手机生产厂商加盟,将“绿箱子环保计划”在全国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企业的社会形象、声誉和企业的诚信、品牌一样重要,有社会公信力的企业,更易被消费者所青睐。企业要获得成功,管理者在作出决策时,必须像对待经济问题一样,把承担社会责任作为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考虑对员工的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公司的政策和措施应促进公司内部的和谐,公司的战略必须考虑是否有利于公众利益、生态环境、社会进步和社区的和谐。

例如,企业除了遵守法规,照章纳税,还必须诚实守信,善待员工,使员工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价值,并分享企业发展成果。同时要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尊重社区,促进社会和谐和回馈社会等等。在这些方面的投机取巧,会败坏自己的社会声誉,最终会自绝于资本市场、信贷市场和商品市场,从而失去所有未来发展的可能。

上一篇:证监会会计部主任下一篇:优秀的父母给孩子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