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团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精选5篇)
1.论民族团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篇一
论民族团结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廖宇雯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我国56个民族的大家庭里,各兄弟民族情同手足,休戚与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共同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我们共同的愿望。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谐的民族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没有民族之间的和谐,就不可能有全体人民的安定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无从谈起。
一、用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集中和突出地表现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落后,迫切要求加快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民族地区的各种问题,包括差距拉大、吃饭难、上学难、看病难等等,都与贫困问题相联系。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就很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一是会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没有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就不能说实现了全国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二是容易引发少数民族干部群众心理上的不平衡;三是可能被国内外敌对势力和分裂分子利用。对此,我们必须站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这一最高利益、核心利益的高度,采取特殊政策措施,下大力气解决:在发展战略和总体布局中,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发展,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更加紧迫的位置上来。既
1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又要给予更优惠的政策;既要帮助他们把经济搞上去,又要帮助他们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既要继续发挥中央政府的作用,又要坚持抓好各地的对口支援扶持。切实加大感情投入、政策投入、人才投入、资金投入和科技投入。充分调动各民族的积极性,使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
民族团结是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是事关全局的大事,是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维护民族团结对于维护国家统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抵御境外敌对势力渗透,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各民族共同利益,促进各民族繁荣进步,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新时期,维护民族团结成为考验党执政兴国、驾驭复杂国际国内环境的重要课题,是检验各级领导干部处理涉及民族问题突发事件、维护稳定的能力和水平的试金石。
三、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稳定的重大问题
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各民族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和个人之间的联系交流范围不断延伸,同时,因风俗习惯、经济利益等原因引起的摩擦、误会也时有发生。对于这种人民内部之间的矛盾,应当采取说服教育、民主协商、积极疏导的方法加以解决。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有时交织在一起,如果宗教问题处理不当或不慎,也会影响民族关系。处理涉及民族问题时,必须
2慎重从事,从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的原则出发,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不要轻率地扯到民族关系上。对于民族间发生的纠纷,要冷静分析,耐心疏导,及时处置。属于违反党纪政纪的,应给予纪律处分;属于刑事犯罪或民事纠纷的,不论出身哪个民族,都要依法处置;对于个别蓄意破坏民族团结、危害国家安全的触犯刑律的应当依法处理。坚决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干伤害民族感情的事。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坚决反对任何民族歧视,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对于打着狭隘的民族主义旗号,挑起民族矛盾,制造民族分裂或披着宗教外衣,煽动民族分裂的,要及时掌握情况,坚决果断加以处置,依法予以惩处。历史一再证明,团结就兴旺,就繁荣;分裂就**,就衰败。这是各民族发展进步的一条客观规律,也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强烈愿望。我们必须清醒认识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妥善处置民族问题。
总之,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和的基础,没有民族团结的社会和谐不可能是真正的社会和谐;不促进民族团结的发展,不可能是真正的科学发展,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是相互促进的。因此民族团结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和现实的重要意义。
2.论民族团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篇二
一、中国合唱艺术的发展历程
合唱是产生于欧洲中世纪, 基本服务于宗教的教堂音乐, 具有浓烈的宗教精神色彩, 在西方社会中, 随着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 合唱艺术也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中国的合唱艺术是在西方音乐形式的基础之上, 结合我国民族的语言、音乐特点的一种音乐形式。进入我国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西方基督教、新式军乐文化的传入, 以及我国学堂乐歌的产生都对形成我国早期合唱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真正的实现了集体歌咏的形式, 学校的集体唱歌, 社会上这种集体的唱歌形式具有很强大的群众基础, 久而久之这种集体歌咏的形式被广大群众所接收、所喜爱。随着集体歌咏形式、规模、水平、欣赏能力的不断上升和提高, 也促使这种集体齐唱的形式向多声部的合唱形式发展, (例如, 赵元任的《海韵》、萧友梅的《校别辞》代表着中国大型合唱创作的开始, 作曲家们不仅将西方的音乐技法运用其中, 还将中国民族风格融合在作品中, 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 这也代表着我国音乐家们对西方合唱形式与音乐技法的初步应用, 也给我国音乐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促使我国音乐界与世界主流文化靠近)
在抗日战争爆发时期, 音乐界也展开了热烈的抗日救国运动, 各地区都组织了抗敌歌咏团体, 这时的合唱艺术的内容主要以“抗日”与“爱国”为主题, 作品大多是激昂雄壮的曲调, 符合人们积极的抗敌心情和爱国主义精神, 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到敌人后方去》、《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贺绿汀的《游击队歌》、黄自的《旗正飘飘》、张曙的《洪波曲》等, 这些作品唱遍了当时的各个区域, 如沦陷区、国统区、解放区, 极大的鼓舞了人民的斗志, 无论是战士还是群众, 或者知识分子都积极的参与在集体抗日的歌咏运动中, 用高涨富有气势的歌声表现人们一致抗日救国的爱国主义热情, 这种合唱艺术形式在当时对团结人民一致抗日的精神起到很大的鼓舞作用, 也成为人们不怕敌人不怕抗战的自我壮大的精神武器, 这一时期“激情高涨”、“振奋人心”的歌咏将中国群众歌咏推向高潮, 也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经典之作。
在新中国成立时期, 我国合唱艺术仍然在各个阶层热烈持续的开展着, 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十分丰富, 依然以爱国主义为中心, 有歌唱新生活的、有歌颂领袖人物的、有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根据民歌创作的民歌合唱、有反映群众现实生活和民俗内容的、也有以古代歌曲为素材采用现代作曲技法的。如马思聪的《鸭绿江大合唱》、瞿希贤的《红军根据地大合唱》、田丰的《为毛泽东诗词谱曲五首》、刘炽的《祖国颂》、谢功成的《长江行情诗》等。
“文革”时期, 我国合唱艺术呈现出四类倾向。一类是“语录”合唱, 即以“毛主席语录”为歌词蓝本而写的合唱曲, 多采用齐唱和朗诵相结合的方式。第二类是为毛泽东诗词谱写的大合唱。如《毛主席诗词交响组歌》、《毛主席诗词大合唱》、《毛主席诗词组歌》等, 第三类就是毛泽东颂歌, 如《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红太阳颂》、《毛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等。第四类就是根据样板戏内容谱写的合唱, 如革命交响音乐《智取威虎山》等。
改革开放后,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 我国迎来了全新的面貌, 随着中国合唱音乐活动的大量开展, 为我国合唱艺术的重新崛起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这一时期我国合唱艺术与国内外的交流越来越多, 合唱所要求的音响效果有了很大的认识和改变, 使得合唱的训练方法的和技术要求, 融合配置, 都有了观念上的改变和提升。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 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 合唱艺术的各种形式从农村到社区、行业单位、音乐厅、音乐节的演出比赛, 合唱事业蓬勃发展, 创作的思路得到了解放, 内容更加多样化, 创作手法更大胆, 如尚德义的《大漠之夜》、陆在易的《雨后彩虹》、王建民的《长征组歌》等, 这些作品也代表着我国音乐家在探索现代化、艺术化合唱发展的道路上逐步前进。
二、合唱艺术的功能价值
在音乐艺术中“合唱”是一种最高雅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作为严肃音乐的一种, 每一个音、每一个字都是要求很严谨的, 不能残差任何的私心杂念, 不能有个人的即兴和随意性, 对音乐完美追求的态度和欲望是每个音乐人不可缺少的。整齐、统一是合唱团的完美体现, 是一个能发出共振的共鸣体。其中“和”是最基本的要求, 也是最高的标准。不仅是简单的一个汉语词汇, 是个宽泛的概括, 要想达到“和”的理念, 在合唱艺术中它包含有很多的综合要求。
1.整齐
音乐最基本的要求首先是节奏与音准, 这两点掌握不好, 更谈不上音乐的诠释与表现。声音的和谐包括着音的和谐与声的和谐。包括音准、节奏、音量、音色、速度、力度, 和声、织体结构的清晰、声部纵、横向的各种平衡、队员之间的感情关系等等, 都是达到合唱团整齐不可缺少的。合唱是集体性活动, 人员多, 因而音量、音高的控制统一对合唱团的音响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但音量是可以自行调整和控制的, 因此在合唱队中倡导队员们控制好自己的音量, 学会应用弱而积极的声音。
2.统一
现代的合唱音响理念就像是“弦乐四重奏”, 都像一提靠拢, 而每个队员和声部都有它的从属地位和功能位置。所为统一, 也就是整体的一致, 如:声音的统一, 吐字、咬字的统一, 对音乐本身统一的认识与理解、演出环境、积极的音乐表现欲望与丰富的表情状态, 相互协作, 互相靠拢, 无私奉献, 合理谦让, 发挥高超的技能, 磨灭个性, 寻求共性的观念。一个好的合唱团能发出群体的共鸣, 能共振出出清晰和弦色彩与音乐语音, 不乏呈现出的是一首完美的音乐作品。声和, 主要指的是音色的融合, 同声部内音色的融合、各声部纵、横间力度的合理分配。在一些特殊的合唱形式中, 例如不是全部的作品都是四个声部绝对平衡的, 有些作品要求某个声部突出表现, 但这也不影响合唱作品的整体平衡性, 控制好主声部与其他声部, 在审美上还是和谐一致的。在有轮唱的作品中, 不同的分组成员既要唱好自己的, 还要细心注意对方的声音, 大家一起共同合作, 相互配合, 齐心协力把作品完美演绎。起声是非常关键的, 在每一个合唱作品中, 起声不统一整个音乐作品就不能整齐和谐, 因而, 起声是一个最容易鉴别合唱队好坏的方法。在起声时, 合唱队都必须有统一的全方位的准备, 集体主动的将自己的声音准备、调整到最佳, 共同创造出最和谐最美妙的声音。
3.人员的和谐
在合唱中, 每一个人都要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敏感的耳朵, 灵活的反映并调整自己声音的能力, 既要时刻倾听临近队员的声音, 也要注意整个合唱的音响效果, 及时调整自己的声音与整个合唱队保持一致, 使得自己的声音与整个合唱团的声音得到最佳的融合。人员的和谐很关键, 合唱艺术是集体性活动, 不同的性别、年龄、性格、职业、演唱水平等, 人们因合唱而聚集在一起, 团结一致, 互相协作, 相互影响, 要形成很好的凝聚力, 首先要逐渐解决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要成为“大家都是好朋友”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常说“合唱是听出来的”, 那么“听”是要大家有相互协作, 相互关照, 一起进行的感觉。合唱艺术不仅让人们共同感受艺术的美好真谛, 更让不同的个体相聚, 扩大了人们的交际范围, 拓展了人们的视野, 增加了信息量, 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在平日的生活中也愉悦积极了。
4.合唱的“真”与“美”
合唱艺术体现了“真”的审美价值特点, 音乐作品的“情动于中而声发于外”真正的体现出音乐是感情交流、情感宣泄的有效途径。演唱者在表演一首音乐作品时会自然的与自己的经历相互联系产生共鸣, 最终真情实感的把音乐作品表现出来, 观众在欣赏音乐时, 也会与音乐作品主动的产生共鸣, 得以自我情绪在欣赏过程中真实的流露。人的各种情感、态度、评价都是个人对其它事物的反映, 音乐能抒发各种情感, 人们在音乐中能找到“知音”, 这种交流不仅真实的反映出人的情感, 也使得音乐作品富有更丰富的内容。
合唱艺术的另一个审美价值就是“美”, 任何一种艺术活动都离不开最本质的标准, 既是审美, 在合唱平日的训练、创作、舞台表演、欣赏等实践活动中都有审美价值的体现。合唱艺术的审美是以集体协作演唱给人以美感为基础的, 以演唱者的演唱和情感表达为体现, 以给人以愉悦和感悟为目的。其中也能反映出“以人为本”的精神, 人在欣赏合唱演出时, 身心不仅得到愉悦、放松的感受, 还能升华到让人感动、顿悟的情绪, 这种审美价值的追求也是体现人本精神的特点。
三、合唱艺术的社会价值
合唱艺术具有集体性、综合性、艺术性的特点, 在调动广大群众、关爱青少年发展、凝聚人心、陶冶情操、传承发扬民族精神、教化人心、丰富人们业余生活、提高个人修养与品质、有爱心、有奉献精神、做一个有高尚品德的人、等多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一) 合唱艺术对个人的功能价值
1.合唱让人学会倾听:“合唱是听出来的”, 因而在合唱中要学会倾听相邻的队员及各声部的声音, 精力集中有效的调整自己的声音, 把自己的声音与感情融入到集体中去, 能培养人们有牺牲自我, 关照整体, 团队精神, 群体观念。
2.合唱让人学会合作:合唱中的合作就体现在“和”之上, 合唱是一个共同合作的歌唱活动, 需要一定的团体意识、合作精神, 团队精神。
3.合唱让人学会尊重:在合唱艺术中我们既要尊重作曲家、指挥, 还要尊重每一个队员, 在尊重的同时也体现了我们对他人的肯定和服从, 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艺术享受。
长期进行合唱训练不仅会使人学会倾听、合作、尊重, 也使人变的自律、严谨, 除此之外, 合唱艺术还会使人自控能力、理解能力、沟通能力、承受能力都有所提高。
(二) 合唱艺术对不同群体的功能价值
1.对城市、社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无论在城市社区还是乡村, 人们都有不同的职业、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物质条件。合唱也是一种最易普及的一种艺术形式, 相比以其他群体活动, 无需众多的设备与器材。室内、室外, 人多人少。
2.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作用:开展合唱活动, 可以给青少年创建更多交流、学习的机会, 让他们敞开心扉, 多交朋友, 互相交流, 倾听对方, 互相影响。在合唱活动中, 让他们得到集体的温暖, 感受“大家都是好朋友”的集体气氛, 也培养了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分享、共同协作的能力, 改变他们偏执、自我、自私、孤僻的性格。
3.对丰富老年生活的意义:合唱可以促使老年人走出家门、走出孤独, 参与这样的集体活动, 在群众合唱活动中, 增加了与他人交流的机会, 在演唱音乐作品时, 促进了身心健康的发展, 既锻炼了他们的心肺功能又陶冶了情操, 通过演绎一些经典的怀旧作品, 还重新回味了自己的青春, 也丰富了他们的老年生活, 填补了他们匮乏的精神生活。
四、结语
3.论民族团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篇三
一、邓小平制度建设思想的丰富内涵
(一) 制度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 是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体制度和办事制度组成的有机整体
邓小平高度重视制度问题。据统计, 在《邓小平文选》3卷中, 论述制度的地方达400多处, 其中340多处是他第二次复出之后的论述, 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对制度的论述有290处, 十二大之后的论述就有135处。制度的涵义有时是指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政治制度, 如“一个国家, 两种制度”, “党和国家各方面的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等;有时是指具体的领导体制、组织制度, 如“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以及其他制度”;有时把制度归结为各部门所依据的基本规则、章程, 如“价格制度”、“工资制度”、“教育制度”等;有时甚至认为制度就是具体的工作程序, 如“具体的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等。可见, 制度是有层次的, 是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体制度和办事制度组成的有机整体。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监督制度等是我国民主制度的主要内容。
(二) 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确定性和长期性, 制度保障是根本性的保障
在邓小平看来, 不论是经济领域中的问题、还是政治领域中的问题, 要真正得到解决, 必须从制度上寻找问题的根源。因此, 他主张对社会中存在的问题都要当作制度问题、体制问题提出来, 作进一步的研究。在复杂的社会政治问题面前, 他总是考虑从制度上解决问题。主张从制度建设的角度解决我国政治经济体制存在的弊端、铲除腐败现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他认为要使国家长治久安, 坚持国家的正确政策不动摇, 根本的是依靠制度, 而不是个人。正如他指出的, 让“一个国家的命运建立在一两个人的声望上面, 是很不健康的, 是很危险的。不出事没问题, 一出事就不可收拾。”
(三) 解决共同富裕问题也应当依靠制度建设和制度保障
其一,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即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体, 这既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本质, 也是实现“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制度的根本前提与可靠保证。其二, 由于经济上的“两极分化”不完全是由基本经济制度造成的, 还和自然与人的状况、历史与现实的生产力状况造成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关, 因此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必须有一个战略性、步骤性的经济制度安排, 必须实行先富共富战略。其三, 对先富起来的个人、地区也要通过制度安排促使其发挥作用, 帮助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 实现共同富裕。其四, 先富共富政策执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者中存在着非法致富、不合理致富的现象, 先富帮后富的机制不健全、缺乏可操作性, 一部分党员干部不能正确处理先富与后富、个人富裕与共同富裕的关系以及弱势群体问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等, 这些问题也需要靠制度建设加以解决。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实现共同富裕从根本上说要靠制度建设、制度保障
用邓小平制度建设思想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 我们认为, 从根本上说要靠制度建设、制度保障。
(一) 根本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 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新体制, 在体制、制度安排上努力提高国民经济的总体水平, 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物质财富相对宽裕的基础之上, 因此,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必须抓住经济发展, 做好发展这篇大文章。现阶段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明显扩大, 但这是经济发展中的差距, 必须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来逐步解决。只有生产力发展了, 只有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才能够保证城乡居民收入整体水平的提高, 才有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的充分力量, 才能为减轻和消除贫困、缩小贫富差距,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奠定牢固的物质基础。
(二) 制定和执行体现最大多数人民根本利益的政策, 把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和共同富裕同时作为“大政策”加以实施, 把切实促进社会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
制定和执行体现最大多数人民根本利益的政策, 是我们党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 追求社会和谐、公平正义是我们的目标。改革开放初期, 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并对我国现实国情深刻分析的基础上, 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 提出并论述“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 并把它作为一个“大政策”来实行, 实践证明了这一思想的正确性。但邓小平同时指出共同富裕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为我们实行政策的转变提供了理论依据。目前我国社会居民收人分配差距明显扩大, 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这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妨碍效率的提高, 也会造成公众心理失衡、价值取向扭曲和社会行为失范, 滋生不满情绪, 危及社会稳定, 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影响社会不同阶层的和谐相处, 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从解决的基础来看, 改革开放已使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总体达到了小康水平, 为促进公平, 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这说明, 在宏观上对我国的发展战略和政策作适当调整的时机已成熟, 应把共同富裕也作为一个“大政策”来实行, 突出地提出和解决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问题。它有利于控制地区差距和个人收人贫富分化趋势, 实现社会公平;有利于要对不合理的收入分配结构进行调整;有利于发挥按劳分配主渠道的作用, 使公有制范围内的大多数劳动者通过诚实劳动成为我国中等收入的主体, 并通过税收调节让先富起来的地区、个人多交点税, 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把部分先富和共同富裕都作为“大政策”来实行, 不仅有利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的普遍富裕, 而且会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三) 切实加强有关制度的建立、完善和贯彻执行, 促使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实现共同富裕的措施保证
一是确保辛勤劳动守法经营的人富裕起来。贫富分化、社会分配不公是当前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 我国居民在贫富差距方面的抱怨和不满, 主要针对的是一些人致富的手段不当以及自身收入与贡献的严重失衡, 尤其是对以权谋私、官商勾结等腐败行为所造成的社会分配不公的不满, 是对机会不均、对公有财富占有不公的抱怨, 而不是对合理差距的不满。为此国家要依法重拳出击, 严厉打击违法乱纪, 权钱交易, 暴富不仁者, 坚决取缔非法收入, 保护合法收入, 整顿不合理收入, 抓好政策的完善。重点强调机会均等。
二是完善税收制度, 严格税法, 使先富起来的个人和地区多缴点税。多缴点税, 不仅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缴点税, 而且是先富起来的个人也应该多缴点税。这样, 才能适当抑制他们的过高收入, 从上限限制个人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完善税制, 就是要建立以个人所得税为主, 财产税、遗产税、消费税为辅的税收体系, 要适当提高某些税种的税率, 加强税收征管, 严禁偷税漏税现象发生。严格税法, 特别是依法完善“个人所得税法”是制止暴富者阶层产生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是作为制度安排建立发达地区通过“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先富帮后富”的保障机制, 引导、激发、支持和鼓励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先富人群关怀、帮助“穷人”, 为他们搭建更多的平台, 为善举开拓更畅的渠道, 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共同携扶、各得其所、相得益彰的和谐机制与和谐气氛。应在认真总结已有经验的基础上, 国家出台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并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 建立健全以政策、法规约束为主体的扶贫帮困保障机制。同时, 利用典型示范、舆论监督、宣传报道等多种手段, 动员和鼓励先富起来的人帮助未富起来的人。
四是给西部地区以政策上的倾斜, 加快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中心城市建设的发展速度。现今所形成的贫富差距, 其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地区差异所引起的。由于受自然条件和历史的影响, 我国东西部差距自改革开放以来正逐步扩大。西部的城市化水平低、农民从事非农产业的机会少、收入低。因此解决地区差距问题至关重要。政府在西部开发和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 应制定优惠政策, 在铁路、机场、电站等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及科技教育事业方面, 加大投资力度, 加快西部中心城市的建设。通过这些城市的超常规发展, 形成西部地区的发展极, 以带动邻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 有利于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差距。
五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对低收入人员、弱势群体给与特殊关照。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内宏观经济影响加大的背景下, 要扩大内需, 首先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要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必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 确保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 研究和推出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办法, 积极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制定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 切实保障农村贫困家庭、城镇困难家庭、离退休职工、在校贫困大学生基本生活水平不下降。
4.论民族团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篇四
近年来, 随着网络媒体和电视广播的发展, 原生态民族歌曲进入人们的生活中, 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的歌曲, 比如陕西民歌、云南民歌等。伴随着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增加, 民族歌曲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喜欢的民间艺术, 越来越多的音乐家也开始关注民族歌曲。原生态民歌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 是在自然生存状态下、非专业音乐创作领域的一种民间声乐艺术, 一般包括原生态作品及其特有的演唱形式和演唱方法。原生态唱法是区别于学院派民歌唱法 (学院派民歌唱法以民间音乐为基础, 吸取了西洋唱法的长处) 的一种说法, 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未经过专业训练、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音乐形式。
云南省少数民族集聚,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孕育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并被誉为“歌舞的海洋”的热土。同时, 云南省政府也提出了“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宏伟目标, 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这样的良好发展契机下, 云南省出台了诸多的原生态优秀音乐作品, 包含《云南映象》、《云岭天籁》、《丽水金沙》等享誉中外的一批名品。在这种潮流下加强对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唱法的研究十分必要, 在当前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 研究其社会和现实意义, 对于推动原生态唱法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唱法的现实以及存在的问题
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民歌产生的基础环境是云南广大的农村农业社会, 与大自然相依, 与当地的民俗风情相融, 传递的是当地劳动人民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情。而现今, 随着云南经济的快速发展, 以及经济发展不断纵深, 广大的农村社会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科技为动力的机械化生产方式在云南大地上快速蔓延, 现代公路和铁路向边远和贫困地区长驱直入, 各行各业在新时期得到了飞速发展。农村和城市的距离拉近了, 农村的乡土人情也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伴随而来的是农村的人民的观念改变, 人民更加崇尚时尚的音乐, 更加喜欢流行歌星。而孕育在农村土地的云南原生态民歌也随着这篇土壤的变化失去了昔日的风采。
随着云南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 农村中大量的剩余劳力大批地离开土地, 涌入城镇, 他们或外出打工, 或者从事农业以外的其它产业进行自主经营, 总之, 离开了原来祖祖辈辈所生活的环境, 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不经意地逐渐疏远了原来自己的文化习俗, 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了新环境所特有的文化氛围之中。那么, 他们曾经在田间地头生产劳作时所传唱的原生态民歌, 此刻, 面对他们所处的都市生活环境, 自然就无法再喊出嗓来了。“社会转型了, 它将一扫云南农村的贫穷和落后, 这在云南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大喜之事, 而对于与农业生活密不可分的种种传统习俗和原生态民歌来说, 它则是场绝后的荡涤。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弦更张, 进逼农村传统的民俗生活和民俗文化, 当农民翻过身、转过脸、全力投入到新的产业之时, 原生存手段滋生的民俗文化模式和许多原生态民歌, 许多少数民族的居民迁入了小城镇, 远离了山村的簧火。因此, 那些伴随着古老社会成长起来的原生态民歌, 也逐渐地淡出人们的生活和记忆, 新生代的人们已经有一部分对原生态民歌没有了概念或者没有了非常深入的概念。
随着原生态唱法逐渐消失, 会唱原生态民歌的人也越来越少。原来在云南少数民族, 大山顶上, 山凹里等都能听到原生态民歌唱响时发出的回音。逢年过节, 还可以看到少数民族人民举行一个简单的原生态歌曲晚会或者庆祝活动。现在这些现象已经很少发生了。现在喜欢并且擅长原生态唱法的人多是老人。伴随老人的离去, 原生态民歌会出现生存的危机。
三、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唱法的社会意义
(一) 云南原生态唱法的保护对于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有着5千多年的历史文明。华夏文明同时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一部分。虽然我国文化有着历史基础, 但是对于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古国, 少数民族的文化依然是十分珍贵的。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有着我国其他地方没有的民族, 其文化底蕴相比其他的规模大的民族, 显得比较浅。并且原生态民歌也是我们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直接体现着民族个性和精神。
原生态民歌与民众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原生态唱法本身反应的就是劳动者的生活和精神, 其往往是最真实感情的流露。原生态民歌渗透到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而人们活动的每一个层面都会诞生出不同的原生态民歌。作为歌曲的另外一个载体或者主体, 年轻人对原生态歌曲的偏好可见一般。年轻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 是开放的, 而且现代的教育往往是多元文化教育的影响。因此, 年轻人的教育根基上就缺乏原生态歌曲方面的培养和启发。此外, 信息社会的发达, 当代的年轻人大多都见识过外部世界的繁华, 对外部世界有了更多的崇尚。对外部新型事物有了更多的渴望。由于现代传媒的强势入侵带来了现代文化的强大冲击和影响, 以及现代学校教育对原生态民歌的遗弃, 使得原生态民歌的传承后继无人。随着原生态唱法的生存环境的变化, 和承载主体的老去, 新型承载主体规模缩小, 原生态唱法的危机随着变大, 可能会面临濒临绝迹, 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 本身民歌的根基不深, 加之载体集中在少数人。
可以说, 中华民族走过的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比原生态民歌更能贴近广大民众的生活了:在繁重的体力劳动过程中, 人们为了统一行动, 减轻强度, 也为了振奋精神, 他们唱起了劳动号子;在日常生活当中, 人们为了表达内心的爱恨情仇。因此, 原生态唱法积聚了劳动大众最真实的感情, 凝聚了人类最朴实的精神, 传递了地方的特殊、个人、思想智慧。
(二) 云南原生态唱法对于声乐发展的意义
在中国的声乐界, 美声唱法、通俗唱法是主流。当我们每天打开电视, 出现频率最多的声乐节目, 依次为通俗唱法、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节目, 当然现在也偶尔出现了原生态唱法的节目, 但是不能成为主流。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唱法更多的是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当我们的艺术走到‘千人一面’的绝境的时候, 民间艺术是能够让我们自救的唯一出路。”当然, 还可以借鉴其它民族的文化, 只要我们抛开某种单一的价值评判体系, 站在多元化的视角, 就会发现不同民族文化之独特价值与个性魅力, 当我们抛开“科学”与“不科学”的思维定式, 站在中.西文化平等对话与沟通之立场, 也许, 我们就会发现原生态民歌也存在自己独立、完整的声乐体系, 如蒙古族的“呼麦”唱法, 要发出那种富有个性的特定声音, 必然有它自己独特的发声方法与原理, 只是暂时还没有人去深入研究这种“原始”的发声体系还没有让其公之于众罢了。当一种文化理论无法去解释另一种文化, 或者以一种文化价值标准去评价另一种文化, 甚至冠之以“原始的”“不科学的”时候, 却不能否认另一种文化存在的价值。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唱法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凸显出来, 说明其唱法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接受, 这对于当前社会价值观的引导具有一定的作用, 只要稍加强化和利用, 就能够充分的发挥出其原生态的价值和意义, 从而促进声乐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红, 陈劲松.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研究[M].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8
[2]范晓峰.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的现代阐释[J].人民音乐, 2007 (7)
5.论民族团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篇五
关键词:民俗舞蹈,衡阳和谐社会,意义
*注基金项目:衡阳市社科联自筹项目“民俗舞蹈文化对构建衡阳和谐社会的意义” (2011D059)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民俗舞蹈文化历经王朝更替、时代变迁, 非但没有消亡, 反而愈加丰富、成熟, 充分反映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人民群众对其的喜爱。虽然近代中国饱受战乱之苦, 民俗舞蹈文化也经历了严重的文化运动, 但时至今日, 民俗舞蹈文化再次焕发勃勃生机, 成为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雁城衡阳, 民俗舞蹈更是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舞蹈文化, 从广场上翩翩起舞的人群、节假日的舞蹈节目, 到春节时的社火等, 民俗舞蹈随处可见, 人民群众幸福的笑容和踊跃的态度都显示了民俗舞蹈的强大生命力。
作为文化历史名城, 衡阳在潇湘文化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衡阳市人民政府也历来非常重视民俗文化在衡阳市的发展, 尤其是民俗舞蹈文化更是在衡阳市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对改善衡阳人民的生活质量, 改进衡阳市的城市文明建设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让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其中, 锻炼身体, 愉悦身心, 发展人际关系等, 构成科学、完美的现代城市生活。
一、民俗舞蹈在衡阳市的发展现状
受益于改革开放和政府对民俗文化的利好政策, 民俗舞蹈文化在衡阳市实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目前, 民俗舞蹈文化在衡阳市已经成为了一种最为广泛的娱乐形式, 拥有众多的参与者, 其组织形式主要是群众自发组织形式、个人引导组织形式以及社区政府部门引导组织形式。通过这些组织形式, 民俗文化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此外, 衡阳市政府继续延续其鼓励发展民俗舞蹈文化的利好政策, 因此民俗舞蹈文化在衡阳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并持续高速传播。
二、民俗舞蹈对构建衡阳和谐社会的意义
民俗舞蹈文化源于民间, 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容及中华民俗的各种传统美德, 对于构建衡阳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一、能够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修养及审美能力。民俗舞蹈开始于舞蹈艺术萌芽期, 源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 反映出各个时代人民大众的生活、风俗、文化、美德、信仰等,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 通过了解民俗舞蹈文化, 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历史和生活习俗, 在感受民俗舞蹈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其文化内涵, 能够大大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修养。此外, 民俗舞蹈文化通过优美的肢体动作和生动的表现形式来抒发人们内心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也承载了人民大众的价值观, 对真善美的赞扬以及对假恶丑的贬低, 对我国传统美德的推崇以及对不道德现象的排斥。长期对民俗舞蹈的学习和参与可以大大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能力和道德情操, 继承和发扬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其二、能够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无论是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社火、秧歌, 还是羞羞答答、情意绵绵的情歌舞蹈、婚恋舞蹈, 都无处不体现着人民群众对生活和劳动的热爱。无论是大开大合的舞蹈动作, 还是小桥流水般的表情神韵, 都让参与者无比轻松、舒畅, 因此, 长期参与民俗舞蹈活动的人们, 其身体素质要比其他人强健。根据科学研究, 适当的舞蹈练习对少儿、中青年以及老年人的身体素质都有极大的提高。舞蹈是人体动态造型美的精华, 科学、协调的舞蹈训练, 会提高身体各部分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增进食欲, 提高身体素质。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 人民群众运动量的不断减少, 各类身体不适症状日益显现, 如小孩儿的驼背、成年人的颈椎病、老年人的骨质疏松等, 这些症状可以通过长期的舞蹈锻炼得到改变, 因此, 民俗舞蹈文化不仅能让人民群众乐在其中, 也能大大提高身体素质, 让更多的人走出亚健康的阴影, 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其三、能够丰富人民群众的娱乐生活。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后, 随着科技进一步发展, 人民群众的娱乐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 从以前简单的赶集、节日活动等到现在的电视、上网、逛街、旅游、聚会等等, 大众的娱乐生活发生了质的改变, 然而, 随着娱乐生活的日益丰富, 人们对民俗文化却愈加青睐, 民俗舞蹈文化经过人民大众的千锤百炼, 创造和传承下来一套最适合人类参与的娱乐文化体系, 因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参加过民俗舞蹈的人就会知道, 当你参加民俗舞蹈活动时, 不仅自己是最快乐的, 也能给别人带去快乐。民俗舞蹈可以让人民群众的娱乐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安居乐业, 其效果是现代很多娱乐方式无法比拟的, 是人类最佳的娱乐方式之一。其四、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众所周知, 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一个弊端是人与人的关系逐渐疏远, 以前邻里四舍、家长里短的生活方式渐渐远去, 在现代的小区生活中, 楼上楼下、甚至对门多年的邻居都十分陌生, 网络的出现更是加剧了这一现象, 很多人除了上下班, 几乎足不出户, 人与人的沟通和接触越来越少, 以前简单、淳朴的人际关系正在消失, 人际关系变得复杂化、多样化、工具化、面具化, 人与人沟通的困难和障碍增加、孤独感蔓延, 这些都不符合人类的特质和本心。解决这种问题的最佳方法其实就是参加集体活动, 让人们聚集在一起彼此交流、沟通, 融洽邻里关系, 增加彼此友情。而民俗舞蹈更有其得天独厚的特点, 当人们在一起参与民俗舞蹈时, 不仅能增加彼此的交流和沟通, 更能在强健身体的同时与其他人共同感受和探讨民俗舞蹈的魅力、其所蕴含的文化等。很多参加民俗舞蹈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参与民俗舞蹈会上瘾”, 这个简单的结论深刻反映出民俗舞蹈的魅力所在, 也是无数人刮风下雨都坚持不懈、乐在其中的根本原因。因此, 民俗舞蹈文化可以有效改善人与人的关系, 让人们更好地和谐共处。其五、能够加强人民群众对劳动和生活的热爱。“爱劳动、爱生活”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价值观,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的工作方式逐渐改变, 很多人上班通常都在操作电脑, 在城市中, 传统的劳动越来越少, 人们对劳动的意识也越来越模糊。娱乐生活虽然越来越丰富, 但是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反而有所下降, 很多年轻人不堪生活压力, 选择逃避或自杀, 都是不热爱生活的表现。而民俗舞蹈本身就起源于生活, 承载了几千年来人民群众对生活和劳动的热爱, 长期习练可以让参与者感受各族人民淳朴、积极的生活态度, 增加他们对劳动和生活的热爱及追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六、能够改善社会风貌。观察一个城市的社会风貌, 并不只是观察城市的建筑及街道布局, 最核心的观察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当到达一个城市, 看到安居乐业、活动丰富的人民群众, 看到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面貌, 人们会
浅析西北部高原与江浙平原民歌支区的曲调性差异
邱鑫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000;龙岩学院福建龙岩364000)
中国古老的历史文化底蕴, 形成了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形式多样化, 音乐表现手段丰富, 体裁广泛, 深入群众等鲜明的民族特色。本文将从中国的民间歌曲这一角度, 选取西北部高原民歌支区和江浙平原民歌支区的民歌对其曲调进行比较分析, 由此探讨在不同地域, 不同文化背景下民间歌曲的曲调性差异。
我国的民间歌曲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深受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无论在创作, 表演或是理论方面都有独特的创造, 也具有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个性。这些正是我们民族的心理素质, 文化传统, 审美观念在音乐上的反映。庞大的汉族民歌区, 从寒冷的北方到亚热带的南方, 从西北高原, 西南高原到东部沿海平原, 在地理条件, 风俗习惯, 生产方式, 经济水平上存在多种差异, 语言虽同属于汉语, 但由于各地方言不同, 民歌的风格特征也不尽相同。
一、形成西北部高原民歌支区和江浙平原民歌支区曲调性差异的地域性与文化性因素
音乐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无法独立存在与发展的, 音乐必然与人类的发展历史紧相关联。人类的发展必然受到自然地理环境, 社会人文环境, 历史宗教等因素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客观基础, 也是音乐得以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幅员辽阔, 多样的地形条件形成了各地不同特征和风格的文化环境, 也自然而然产生了不同的音乐风格特征, 不同地域的民歌种类能够直接, 生动地反映出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同时, 民歌的曲调性差异与各地的文化环境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不同的民歌体裁采用的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 各地区的风俗习惯, 文艺传统, 直接影响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 多元化的民歌样式。
西北黄土高原干旱少雨多风沙黄土深厚地貌复杂。以往, 由于文通不方便, 这里生产、经贸全靠驴、骡驮运, 当地把从事这种劳动的人称作“脚户”“脚夫”“赶脚的”。“脚户”长期行走在寂典的山川沟壑间自然以唱歌自娱自乐。山西的“山歌”, 陕北的“信天游”, 甘、宁、青的“花儿”等都是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产生的。
江浙平原民歌支区包括江苏南都、上海、以及浙江大部, 地处长江下游, 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区地处平原, 土地肥沃, 物产丰富, 江河湖泊密布, 历来称江南为“鱼米之乡”。江浙平原地区是古代的吴、越之地。从历史上看, 该地区相较与其他地区, 在政治, 经济, 文化, 生产生活水平上发展比较迅速, 加之吴越一带较少受到战争与自然灾害的侵扰, 因而人民生活水平较高。在江浙平原民歌区中, “小调”这类体裁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吴侬软语的方言特色, 成为体现该区地方色彩的代表性民歌种类。
二、西北部高原民歌支区和江浙平原民歌支区曲调差异性
1. 西北部高原民歌以双四度框架为特征, 常出现sol—do—re—sol, la—re—mi—la等旋律进行模式。
调式以徵调式为主, 也有商调式与羽调式。江浙平原民歌支区曲调以五声音阶旋法为主。
(1) “信天游”是陕北地区的民歌形式之一, 人们在日常赞叹这个城市良好的社会面貌, 无论这个城市的工业或者GDP是高还是低。当一个城市很多人参与民俗舞蹈, 民俗舞蹈文化中积极、和谐的生活态度和氛围会跃然纸上, 让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和游客都深深感受到这个城市的勃勃生机和活力。
总之, 民俗舞蹈文化在衡阳市已经实现了极大的发展, 对衡阳市的城市文明建设以及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改善发挥了举足轻生活中触景生情, 即兴编唱, 用高亢悠长的音调, 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2) “花儿”是流行于甘肃, 青海, 宁夏三声的民间音乐形式, 曲调风格与“信天游”类似, 高亢, 辽阔, 节奏自由, 大跳进行是其旋律主要特征, 常有自由延长的乐音, 演唱中加入滑音, 旋律多以徵调式为主。“花儿”除了是人民群众用以歌唱生活, 表达感情之外, 都会有较大规模的演唱活动, 称为“花儿会”。
与陕北民歌的豪放粗犷相反, 江浙平原民歌支区民歌风格温柔婉约, 而江苏的苏南地区素有“吴侬软语”之称。“这一带的民歌, 历代文人称之为吴歌。吴语区的语音声调多达7或8个, 声调的分类大致根据占音平、上、去、入的系统, 以声母的清浊为条件, 四声各分阴、阳, 计有20个点分尖团音。语音声调丰富变化对吴语区民歌的音乐风格起到了重要影响。”
人们最熟悉的江南小调莫过于《茉莉花》, 曲调为典型的五声音阶。《茉莉花》是由四个乐句组成的, 形成起承转合的单乐段结构, 第一个乐句歌词相同, 旋律呈现对称性, 第二句承接上句, 描写了姑娘对满园茉莉花的爱惜之情。《茉莉花》的节奏相对于西北民歌来说, 更为紧凑, 多以十六分音符上下行, 没有强烈的连续大跳, 曲风轻盈, 曲调柔美, 悦耳动听, 旋律的走向好似江南水乡荡漾的水波, 别有一番风韵。结合歌词, 描绘出江南女子的温婉, 含蓄, 害羞。
2. 江浙平原民歌支区民歌曲调中的调性调式转换
在江苏民歌中, 存在不少调性调式转换, 分为调式交替与旋宫转调两种。
(1) 同宫系统调式交替
宫音相同的各调式, 虽然主音不同, 但宫音相同, 属于“同宫音系统”。主音的移动, 就形成了调式的转换。例如《紫竹调》的调式转换方式为C宫一G徵, 属于同宫系统, 在第二段中, 衬词与倚音的运用, 栩栩如生地表现了金鱼“头摇尾巴摆”的可爱姿态。
(2) 旋宫转调
宫音的改变, 意味着调高的转移, 这种宫音的转移, 五声音阶或七声音阶的各音级也随之移动的形式, 称为“旋宫转调”。旋宫转调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调式改变, 主音不变。
由上述对比分析, 可以看出, 曲调性差异是区别不同地区民歌风格与音乐特征的标志之一, 而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 文化背景, 历史发展过程, 人民的生活习惯, 语言习惯等等都是形成曲调性差异的因素, 对于从小接受西方古典音乐教育的我们来说, 深入的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歌体系, 感受民间音乐所呈现的异彩纷呈的音乐色彩, 有助于我们从多层次, 多角度了解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 因为中国的民间音乐就是这深厚历史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作者简介:
邱鑫,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0级艺术硕士作曲专业。
【论民族团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推荐阅读:
2016.8.5民族团结结对子10-31
马莲小学民族团结“结对认亲”活动实施方案10-30
民族团结一家亲结对认亲承诺书协议书08-01
36团中学第30个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总结08-07
大班社会教案:多彩的少数民族09-29
试论民族文化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运用08-24
民族社会学 作业08-18
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政策思考09-10
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相关制度和具体措施08-31
少数民族风情和风俗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