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风景的作文(共11篇)(共11篇)
1.旅游风景的作文 篇一
旅游的风景作文5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旅游的风景作文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旅游的风景作文 篇1夏天,烈日映天,酷热炎炎。我们顶着这硕大无比的火球来到了怪石嶙峋的狼牙山。
提起狼牙山,肯定有少许的人不知道,我带大家游览一下吧!
车到狼牙山,从下往上望---一座座山峰重峦叠嶂,千姿万彩。唉?那有两座山峰很奇特,中间有一道狭长的山谷,这是奇妙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最佳体现。
邑县的狼牙山,狼牙,景如其名,险峻而雄壮。从下往上走,走着走着,一个湖泊出现在山脚之下。这湖泊倒映着那巍峨的山峰,水,清秀美,山,破苍穹。这是一幅色彩缤纷的自然风光图。
边走边欣赏美景,不知不觉中来到了红玛瑙溶洞。刚刚进去,便感到一股凉风扑面而来,吹去了炎热。走了大约五六米,遇到了一个拐角,拐出去之后便是一个新的天地。红色的玛瑙分布在岩壁上,几个照明灯挂在岩石上……不远处还有一段向上的石阶。
走过石阶,几滴水珠落在我的脑袋之上。抬头一看,我慌忙一躲,踩到一块滑岩上,手拄了地。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因小失大”?之后我一路历经险阻,终于出了溶洞。炎热有充斥了我的全身。可望不到头的山路告诉我,精彩还将持续不断。
边走边观,望着一座山的我停下了脚步。这个山的山尖竟是一个栩栩如生的人像!祖国风光无限好,青山秀水展风光。
走过了绵延曲折的山路,来到了五壮士的纪念碑前,这上面记载着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望着这庄严的石碑,我的脑海中便浮现了五位壮士,五个视死如归的英雄!各个目光炯炯有神,栩栩如生,狼牙峰刃入九天,巍峨雄壮五英杰。
我站在那里,如痴,如迷。
旅游的风景作文 篇2我爱家乡的黑宝山,那里植被繁茂,树木葱郁,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
林内山峰俊秀、绵延起伏,林木茂盛、郁郁葱葱,流水潺潺,清澈明静,林海茫茫,清新宜人,集“苍山、碧潭、清溪、幽谷、密林”为一体。山林内有国家一级保护珍贵树种红豆杉,还有青猴、羚羊、野猪、红腹锦鸡等珍稀野生动物。神秘的原始林、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游客理想的避暑、观光、运动、休闲、科考、探险的好去处。
林里还有一棵出了名的大树,叫无名树,因为国内无人(包括专家)能识这棵树,所以当地的农民都称这棵树叫无名树,这棵树高达25米左右,要两个大人才能环抱树杆。它的果实外表像未成熟的青葡萄。叶子春夏季节是绿色的,到了秋天叶面就变得鲜红,叶背却没有任何变化。
山中有整齐划一的人工林、层次分明的原始林、错落有致的红军战壕,檐前飞雨的岩洞,山里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集森林、清泉、险峰、奇石异洞和野生植物于一体,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我最喜欢那里的秋天了。从空中俯瞰黑宝山,高山、峡谷已是层林尽染,远山近水摇曳着浓浓秋韵,逶迤的山峦斑斓如画,最让人惊艳的是美丽壮观、成片成林的落叶松,黄得无比灿烂辉煌,四季常青的柳杉点缀其中,还有那漫山遍野、被时光赋予了色彩的乔木、灌木。十月的黑宝山,处处是秋的美、秋的韵、秋的景。
这片土地我们要珍惜它,就要像爱惜自己的弟弟妹妹一样,爱护这片土地,看着这美丽的景色,生活在这样的环境,更加激发了我们对祖国的热爱。
黑宝山森林就是这样一个山水俱佳、登高揽胜、休闲度假、红色文化于一体的好去处。远方的客人,欢迎你的到来!
旅游的风景作文 篇3寝室从很久以前开始,我们就意识到了爱情和友情的重要性,而且人生活在这世间,生活在这社会上,根本就不能离开感情人本来就是群体性的动物。
之前我们写了那么多关于社会话题的作业,可是到最后还是没有学到什么实质的东西,只是那些理论性的东西已经盘旋在我们脑海当中,根深蒂固,难以忘记。
可是我总是想着,也许在未来的某一个起点在下一个路口上,我们会看到不经意间的.风景,而那些风景虽然是印象不太深刻地,却足够我们一辈子铭记。
也许世间很多这样的事情都是充满巧合的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预料,但是又一直无法逃离。
我从来都不知道生活的下一步,在路边所遇到的又是什么样的风景?
所以,现在你眼前能够暴露出来的风景永远都值得你去期待。就好像那个姑娘她喜欢买汉服喜欢古风,也喜欢去旅游。
生活当中,他永远都能主动给自己创造惊喜。
旅游的风景作文 篇4我去过山清水秀的北戴河,车水马龙的北京和大雪纷飞的哈尔滨……但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风景迷人的丰宁坝上大草原了。
坝上草原位于河北省,在五月中旬以后草才能绿,花才能开。
夏日里,来到坝上草原眼前就是一望无际的绿色,犹如一片绿色的海洋。近处,成群的牛羊悠闲地吃青草,几匹骏马在大草原上飞驰而过;远处,青山在蓝天的衬托下显得更绿了,犹如一幅自然而又美丽的画卷!
那里的山也是名副其实的多!那里有一群山叫“九仙山”。为什么叫“九仙山”呢?传说古时候有九个仙女,做了错事,被二郎神压在这群山下,所以才叫“九仙山”。而且科学家还量过,这几个山的海拔高度差距不超过五厘米,真是太神奇了!山中还有美丽的佛珠洞,如同一串巨大的手链屹立在那里,人们不禁感叹道:“太美了!”
山上的小溪非常清澈,我迫不及待地捧起一口水喝,还真清爽可口。山上的小野花芬芳扑鼻,旁边还有很多小绵羊悠闲地吃着青草,那样子真可爱!
那里的马也很听话,我坐上去,它的主人让它走它就走,让它停它就停,似乎听得懂人语一样,太可爱了!
旅游的风景作文 篇5北京故宫是一个富丽堂皇、举世无双的大宫殿。
这里,曾经是宫阙禁地,今天,是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沿着中轴线前行,如同融入一部起伏跌宕的建筑交响乐章。秩序井然的重重宫阙,红墙黄瓦的浓重色彩,书写了中华文明的辉煌。让我们走进故宫,走进这个古老的紫禁城!
进入午门,走过金水桥,就来到太和门前。再走过太和门,就能看见太和殿了。不愧是古代的皇家宫殿,殿外的栏杆是用汉白玉雕刻的,殿内的椅子、扶手、柱子和屋顶,竟都是金子做的。太和殿是故宫里最中央的一个宫殿,也是皇帝行政的地方,所以,太和殿是所有宫殿阁楼中最壮观、最精致的。在太和殿的屋顶上,龙的九子之一—嘲风,栩栩如生的立在屋顶的两个角尖上。
走出太和殿,走过中和殿、保和殿和乾清门,就来到乾清宫。这是皇帝的寝宫,是皇帝休息的地方。乾清宫既然是皇帝住的地方,就一定不会比其它的宫殿差了。乾清宫是故宫内廷正殿,内廷后三宫之一。乾清宫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坐落在单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殿内也铺满了金砖,让殿内显得更加金碧辉煌。在殿内的正中央,有一个金色的宝座,宝座后面有屏,而在屏的两边,设有两根粗粗的金柱。古代的劳动人民的智慧也不低,宝座两头还有暖阁。乾清宫的确很酷吧?
再往前走,就来到了御花园。园内建筑多数倚靠着围墙,只有少数精美造型的亭台搭建在园中。园佳木葱茏,其古柏藤萝,皆数百年物,将花园点缀得情趣盎然。各色的石子铺在地上,拼成了900多幅不同的图案,沿路欣赏,趣味无穷。在古代,这里是帝王后妃休息散心的地方,老百姓不得踏入半步,所以,在古代老百姓眼中,这里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紫禁城”。御花园以它古木繁花、亭台楼阁、嶙峋山石……的美丽而闻名遐迩。
故宫还有许多许多的宫殿阁楼,如:储秀宫,咸福宫,永寿宫,钟粹宫,千秋亭,万春亭。走进故宫,你就已经置身于她最宏伟,最重要的展示品——紫禁城宫殿群中。
故宫博物院已经打开了尘封已久的门窗,让我们来观看她壮丽的色彩,来倾听紫禁城的声音,来呼吸历史的气息,来感知中华文化的底蕴!
杭州西湖十景
我们的杭州有十大景点那就是柳浪闻莺,平湖秋月,双峰插云,断桥残雪,雷峰夕照,花港观鱼,三潭映月,南屏晚钟,苏堤春晓。百看不厌的西湖十景,但又又几个人能具体谈谈杭州老十景呢,我先来谈谈杭州的三潭印月吧,有兴趣的杭州朋友一起来谈谈我们杭州的其他几个景点吧。三潭印月岛又名小瀛洲,与湖心亭,阮公墩合称为湖上三岛。
全岛连水面在内面积约七公顷,南北有曲桥相通,东西以土堤相连桥堤呈“十”字形交叉,将岛上水面一分为四,水面外围是环形堤埂。从空中俯瞰,岛上陆地形如一个特大的“田”字,呈现出湖中有岛,岛中有湖,水景称胜的特色,在西湖十景中独具一格,为我国江南水上园林的经典之作。三潭印月岛的前身是水凡保宁寺,北宋词家秦观《送僧归保宁寺》诗中有句云:“西湖环岸皆招堤,楼阁晦明如卧披。保宁复在最佳处,水光四合无端倪。车尘不来马足断,时有海月相因依。”可知岛上赏月由来已久。
2.旅游风景的作文 篇二
【写作指导】这是一道要求记录旅游经历的作文命题。游记, 顾名思义, 就是记游, 是作者写游览途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文章。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 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 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有趣动情, 也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等, 同时表达作者的喜悦、热爱等思想感情。文笔轻松, 描写生动, 记述翔实, 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丽动人的感觉。此类作文一般以时间或空间为线索来组织材料, 这样可以避免记流水帐, 并能有重点地突出关键内容。但是无论写什么内容, 都要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
【病文展示】
游黄山莲花峰
早就闻名了黄山的莲花峰, 它神秘如女子;它不语如老人, 还有鬼斧神工的奇石。这个暑假能闻名来此一游, 我嗅了嗅峰脚的空气, 是清冷的, 彻骨的, 让人振奋。 (开头第一句“闻名”一般不能带宾语;“还有鬼斧神工的奇石”也显得很突兀, 与前面两句不连贯, 应修改。)
凌晨, 天有点呈乌蓝色, 像是那种大片大片渲染上去似的。凝聚的水珠被蒸发, 没有了一丝水分。导游便带领大家呼呼地往上爬, 我们一人一行, 沿着石壁往上走。 (“渲染”一次运用不恰当, 第二句交代不清。“一人一行”令人费解。)
石阶很窄, 右边是用铁链栓起来的栏杆, 吊挂着一块块形态各异的石头。如仙人张望, 如松鼠雀跃, 再外便是悬崖了, 白雾变换多姿地漂在石阶边缘。时而沉淀, 仿佛会看见崖底的一切, 可总是看不到, 于是专心致志的往上爬, 我性急, 又是队中年龄最小的, 便跟在导游后爬, 爬一阵就会遇到一个窟窿, 2米左右高, 壁上刻着黄山的历史。
洞太小, 不宜长久逗留, 便出去。这时阳光已经出来了, 穿透云层, 热辣辣击打下来, 可还是不猛烈。于是清冷的空气伴着我们上去了。便看见了久闻其名的迎客松, 在远远地崖壁上生长着, 树干极其弯曲, 起先没怎么注意, 只观着树冠, 呈三角形, 似乎在对我们做着请人的手势。于是看岩壁, 呀, 那是石头啊!迎客松小小的种子竟然冲破了石缝的挤劲!我不禁对她肃然起敬。 (个别地方词语运用不当。如:“热辣辣击打下来”句中的“打”字。)
爸爸催促着, 便赶忙跑了几步, 不小心差点一滑, 一看脚下才发现了许多青苔, 只得牵着爸爸的手慢慢行动。这时我注意到了壁上的各式各样怪石, 游客们纷纷拿出相机来猛拍, 想必是想把这些存在相机中吧?我和爸爸没拍, 因为这石头只是因生在这莲花峰而有了灵气。
(语段之间过渡不够自然。文章应抓住莲花峰的“云奇, 树美, 石怪”写下来, 这样不仅能够突出重点, 条理也能够更清楚一些。)
导游呼喊起来, 原来是到峰顶了, 我连跑了几步, 选了一个好位置欣赏起来:整个世界都沉醉于这一刻的静谧中, 雾天一色。分界处勾勒着淡淡的青灰色, 试问谁能作出如此美妙的画?只有大自然。我的心豁然开朗:生与死, 得与失, 浅薄的痛苦与快乐, 一向就只有薄薄的一层界。 (最后的点题, 不像出自一个14岁的孩子之口, 应从“热爱自然”入手, 更合乎情理。)
【升格指导】这篇习作整体构思还不错, 小作者一是能够写出自己的亲身游览经历;二是能够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但是, 作为游记, 习作却存在着几处硬伤:一是内容比较单薄, 没有抓住游记的特点来写, 二是在写景时没有突出重点, 致使文章的内部结构比较混乱。
怎样去修改提高呢?我们首先要明确游记写作的基本要求, 清楚地交代游踪, 带领读者跟着你“游山游水”, 领略和感受美好的大自然。在写作过程中, 要注意把行踪的进展转换跟文章段落层次的安排有机的结合起来, 或一点一层, 一景一段, 使行文井然有序, 层次分明。升格后的作文, 就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其次是确定中心思想, 表现作者对所描写的客观事物的态度。游记中的景物描写要能够配合文章的主题, 这景物应根据写作的需要, 有选择、有重点地写。《游黄山莲花峰》围绕黄山的“路艰, 洞奇, 树美, 石怪”这一特点来写, 精心选材, 不仅突出了景物的形貌, 色彩, 声音, 气势和变化, 还把作者在游历过程中所感受到的美传达给读者, 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身临其境并心向往之的感觉。同时, 好的游记还应当有生动形象的描写, 寓情于景, 创造出情景交融, 令人遐想的意境来。一般人写游记往往热衷于记叙游历的过程。实际上, 好的游记, 不仅能传播相应的旅游知识, 还要让读者受到作者美好的情感的感染和熏陶。不过, 在谈感受的时候, 要注意两条:一是水到渠成, 感想源于游览的具体内容, 是作者的肺腑之言;二是画龙点睛, 恰到好处的表现主题。《游黄山莲花峰》在摹景状物的同时, 对于作者的感情的抒发, 毫不矫揉造作, 能给人一种水到渠成之感。这样, 自然就更好地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升格作文】
游黄山莲花峰
浙江省宁海县跃龙中学 陈玥灵
对黄山的莲花峰早有所闻。它神秘如女子;它不语如老人;它静止如秋水。更有那鬼斧神工的奇石, 青翠俊秀的奇松以及变幻莫测的云海……难怪明代吴伥写诗赞曰:“一种青莲吐绛霞, 亭亭玉立净无瑕。遥看天际浮云卷, 露出峰顶十丈花。”站在它面前, 才深深感觉到自己的渺小。
抬头仰望广阔的天空, 有点呈乌蓝色, 像是那种用狼毫大片大片挥洒上去的。脚下是石阶, 其实就是凹凸不平的石块, 块面上坑坑洼洼, 却又不失特有的别致。出于一份怜惜, 脚步也变得轻柔起来。山壁上吊挂着的一块块形态各异的石头, 千奇百怪, 令人叫绝, 每一块都各具情态, 似人似物, 似鸟似兽, 形象逼真。高处的悬崖上, 云朵变幻多姿, 轻轻地飘在石阶边缘, 让你情不自禁的想伸手来感受它的柔软质感。云, 时而升高, 妖娆妩媚得仿佛要把你吞噬;时而沉淀, 仿佛会看见崖底的一切, 可总是看不到。清风微拂, 四方云幔, 从群峰之间穿过。正如古诗中所道:“处处真成银色海, 青青独峰高。”
一个转弯, 迎向我们的便是一个洞窟, 两米左右高, 壁上刻着的是关于莲花峰的简介。洞壁周边环境太阴湿, 不宜久留。这时阳光已经开始照射了, 穿透云层, 热辣辣照射下来, 可还是不猛烈。云朵不断飘落, 一阵阵阴凉袭来, 于是清冷的空气继续伴着我们上峰了。
忽然, 我惊奇地发现了久闻其名的迎客松, 在远远地崖壁上倒挂着, 树干极其弯曲, 带着苍劲而又坚韧的震撼。起先我只欣赏那呈倒三角形的树冠, 似乎齐齐在对我们做着‘请’的手势, 别有一番情趣。但顺着树杈看岩壁, 不觉一惊, 那是石头!迎客松小小的种子竟然冲破了坚硬的石缝的挤压, 冲天而上!对它的敬佩之情不能抑制地在我心中泛滥。
整个人都被其吸引, 忘了留心脚下。不觉地一滑, 一看脚下原来是齐齐的青苔。便谨慎地用手扶着里面的石面, 目光又被里面的奇石所吸引, 石上刻着的是“松鼠雀跃”四字, 便不觉远眺起整个莲花峰。黄山怪石从不同的位置观看情趣迥异, 真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构成一幅幅天然石画卷。我知道, 这样的奇石只是因为生在这巍峨磅礴的莲花峰而恢复了原有的灵气吧!
导游呼喊起来, 原来是到峰顶了, 我欢呼着连跑了几步, 选了一个好位置欣赏起来。
整个世界都沉醉于这一刻的静谧中, 雾天一色。分界处勾勒着淡淡的青灰色, 我的心豁然开朗。眼前的这一切, 是一幅壮美的画, 亦是一首无声的诗。
【升格点评】
3.让古诗词的美成为作文的一道风景 篇三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获得“清如许”之“渠”汩汩流淌,必须不断地汲取“源头活水”。也就是说,只有掌握了相当数量的古诗词,才能在写作中左右逢源,信手拈来,运用自如。根据我多年来的作文教学实践,其具体做法,我认为可以这样:
一、勤于阅读,随手摘抄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唯有饱读诗书,知识丰富,才能谈吐不俗,让人刮目相看。同样,要想在作文中灵活运用古诗词,必须有丰厚的古诗词储备,必须像辛勤的蜜蜂,采得百花成蜜后,才能尝到甜美的滋味。徜徉在中国古代诗词这座百花园里,不仅有先秦两汉的诗经楚辞,乐府古诗,还有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时期的诗词散曲,尤其是唐诗宋词的辉煌,达到了历史无法复制的艺术高度。
中学生在课内学过的古诗词数量不少,再尽可能阅读一些课外的古诗词,一定会大有收获。比如清代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当代李华主编的《宋词三百首详注》等。由于中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以及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不足,中学生最好阅读一些古诗词的普及读物,不提倡去涉及专业性太强的相关书籍。在阅读时,遇到感兴趣的诗词,应该养成随手摘抄的习惯,这既可以加深印象,也可以准备日后查阅。古诗词一般字数不多,摘抄应该不算很难的事。在具体摘抄时,可以分类摘抄,如写景,抒情,哲理等,这有利于日后快速查阅。
二、体会内涵,领悟意境
古代诗词的产生年代,毕竟久远,当时的社会环境,历史事件等,现代人都感到陌生。因此,体会古诗词的丰富内涵,领悟古诗词的深远意境,就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了。优秀的古诗词犹如一件年代久远的古董,需要反复把玩,铭记于心,才能穿越时空,参透古董的历史信息。学习古诗词的正确方法,也应该是反复吟咏,品味,认真揣摩。当然,学习古诗词不能仅仅局限于古诗词的本身,最好是平时多接触一些历史书籍,多阅读一些历史人物传记,这样有助于了解诗词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诗词的历史典故。很难想象,一个欠缺文史知识的人能够真正读懂诗词。很多人感到《红楼梦》枯燥乏味,难以卒读,就是因为没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为基础。根据中学生的具体情况,最好阅读一些古诗词的评论和鉴赏的文章和书籍,那样有利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经常练笔,巧借妙用
一个中学生如果古诗词学得好,往往会学以致用,在平时的练笔过程中,笔端自然会流泻出古诗词的美来。这种美不仅是形式上的古诗词文字,而且是情境上的古诗词氛围。无论在描写景物,还是抒发情感,乃至叙述事件,都有着古诗词的美的存在。当然,中学生要达到对古诗词的巧借妙用,离不开长期的练笔。否则,缺少实践,锻炼的写作活动,如果生搬硬套,往往给人一种卖弄学问,矫揉造作的感觉。唯有经过长期练笔,才能在具体写作时,容易联想到相关的古诗词,用古诗词来充实和强调文章的内容,用古诗词来渲染和烘托文章的意境。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思路阻滞时,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写作灵感。
中学生在经常练笔过程中,要不断总结自己的得失经验。同时,为了少走弯路,有必要多阅读一些巧妙运用古诗词的文章。对于人家的成功之道,要借鉴,要学习。对此,下面举出我的几点感悟,以供参考。
一、引用古诗词,产生行文之美
在写作行文过程中,恰到好处地穿插或援引古诗词,这种运用古诗词的方式,称为引用,其突出标志是使用引号。引号内的内容可长可短,前提是要为写作的目的服务,在语言风格上要求尽可能相近。在一个句群中,既可以在开头出现,以引出下文,也可以在中间出现,为衔接下文起作用,还可以在末尾出现,对上文起总结和强调作用。请看下面两段文字: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一路的美景应接不暇。春天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季节,草儿返青,树儿泛绿,漫山遍野的景致犹如绿色的海洋,大自然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生命旅程。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自然界总是这样的新陈代谢,人类社会何尝又不是如此,逆历史潮流的反动势力可能一时得逞,可是终究难逃人民正义的谴责和反对,最后反动势力还是要扫到历史的垃圾堆上去,这正所谓:“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第一段文字通过引用宋朝周敦颐的诗句,交代了时间、地点、天气、景物等内容,这既是原诗的内容,也是作者需要表达的内容。在这个基础上,作者进一步的描写景物,就有了较为确定的依据和对象。第二段文字首先引用了唐朝刘禹锡的诗句,说明了自然界的新陈代谢,再自然引出人类社会的历史规律,二者有相似的特性。如果第一句诗是写景,第二句辛弃疾的诗句,就是通过写景来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这两段文字中的古诗句都是写作的亮点所在,体现了作者运用古诗词的娴熟,足见对相关古诗的理解之深刻,应该值得肯定。
二、化用古诗词,形成意境之美
如果把古诗词的整句或者部分词语镶嵌在自己的文字当中,这种运用古诗词的方式可以称之为化用。所谓化用,关键在于如何化?既要化得无形,又要有形。也就是说,运用的古诗词要与自己的文字衔接自然,浑然天成,不露痕迹,同时又要让人觉得作者运用了古诗词,从而联想到相关古诗词所渲染的那种意境,這就是古为今用。读这样的文章,让人觉得是一种美的享受,韵味无穷。写这样的文章,不仅要求作者对相关古诗词理解透彻,还需要作者有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例如:
人人尽说江南好,尤其在春风又绿江南的时候,江花胜火,江水如蓝,那是何等的美景。远芳侵古道,芳草碧连天,便引诗情到天涯。荷花十里,扁舟一棹,水波荡漾,是棹在动?是水在动?还是心在动?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禅悦?清风徐来,送来春雨的气息,倏忽间,就是烟雨满江南的世界。朦胧中,看到一处人家诗意地栖居在小桥流水的尽头。
这段文字除了个别之处引用了韦庄,白居易的较为完整的诗词佳句外,更多的地方是对王安石,苏轼,马致远等人的相关诗词曲按需所取,进行了恰当的加工,或截取部分,或调整词序。整段文字,长短句式和整散句式错综运用,既有古诗词的整饬和严谨,又有现代文的自由灵活,语言风格很有特色。尤其是借助相关诗词的意境,让读者禁不住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美不胜收的感觉。读这样的文字,确实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艺术享受。
三、借用古诗词,凸显情境之美
所谓借用,即借助古诗词的内容和意境为作者的行文服务。换言之,即推陈出新,旧瓶装新酒,新酒以古色古香的旧瓶为载体,会让人想象到新酒的甘甜和芳醇,从而抑制不住先尝为快的冲动。古诗词之所以能予以借助,是因为古诗词集中地反映了我们祖国的民族情感和传统文化,以及古人的哲理思考。如果需要借助古诗词的这种丰厚内容和深远意境来写作文章,作者除了要把握好相关古诗词的关键意象外,还必须有很强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请看《涛声依旧》歌词:
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才发觉,又回到你面前。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唐诗《枫桥夜泊》通过“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钟声”、“客船”等意象,渲染了诗人张继落榜回乡的沮丧心情。这首歌词,叙述了一份旧情难忘,再续前缘的情感。这种情感,应该是再平常不过的,但是歌词运用《枫桥夜泊》的意象来贯穿始终,就有了更多的难言的伤感和真诚的期待。每当听到这首歌时,对作者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总是让人佩服不已,叹为观止。可以想象到,《枫桥夜泊》这首诗千古不朽,《涛声依旧》这首歌也将百听不厌,经久传唱。
4.旅游风景的作文 篇四
北邙山不高,也不大,但山上却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果树:苹果树、桃树、梨树、石榴树、核桃树,简直就是一座花果山。
春天,山上的树木长出了嫩绿的叶子,青翠欲滴;山上的小草也发芽了,绿油油的漫山遍野,像是给小山穿上了淡绿色的衣裳。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在山脚下抬头望去,山坡上,树丛中,农民伯伯们正在辛勤的劳动着:有的在播种,有的在修剪果树。不时还有小燕子凌空掠过,随后就飘下来一阵阵欢快的歌唱声。
夏天到了,树木长得郁郁葱葱,枝繁叶茂。我在果园里,一边听着蝉的歌声,一边和爷爷一块拔草,别提多开心了。
秋天来了,树叶也开始落了,风一吹,就像一只只蝴蝶在空中翩翩飞舞;石榴熟了,像一个个红灯笼似的挂在树上,摇来荡去;苹果也熟了,挂在树上红彤彤的,摘下一个,吃起来香甜甜的。你若再到花生地里,刨一把土里的花生,吃一口肯定满嘴流油。
冬天,山上树木的叶子全部落光了,树枝光秃秃的,但一场雪下来,山、树木和庄稼马上就披上了洁白的棉被。满山遍野便都是洁白无瑕的世界了。
5.风景中的风景作文 篇五
最近,地摊经济重新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原汁原味的市井生活,让城市突然出现了烟火味,有些集市还成了著名的打卡“地标”,就连摆摊的一不小心也成了“网红”。
走进夜市,热闹非凡。琳琅满目的商品接二连三的映入眼帘。“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里总有一件适合您!”老远就清晰地听见一位阿姨不停的吆喝着。“新鲜采摘,纯绿色食品,无农药!”旁边的爷爷也不甘示弱,卖力的叫喊着……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吞噬了整个夜的宁静。虽然嘈杂,但也掩盖不住远方传来悦耳的音乐声。循声而去,原来是一位相貌有几分俊秀的叔叔,他潇洒的弹着吉他,高声唱着流行歌曲,后面的车上摆着各种各样的小玩具。这时,他的身后已围满了小朋友,“叔叔我要一个飞机。”“我要一个布娃娃。”……歌曲完了,叔叔开始给小朋友们发起了玩具。我以为是要钱的,可叔叔却没有收钱的意思,他还继续对过往的行人招手。“我相信我就是我,我相信明天,我相信青春没有地平线……”这铿锵有力的歌曲引来了一片热烈的掌声。有些不明真相的人以为叔叔是个收费的街头艺人,觉得他唱得好,都往他的口袋里塞钱,可叔叔都婉言拒绝了。
我越发好奇,在叔叔休息时,我连忙跑过去问叔叔为何不收钱?叔叔收起了之前的笑容,语重心长的说:“我来唱歌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让人们明白,生活压力虽大,我们也要放好心态,积极乐观的去面对生活,同时也要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我要用我的歌声与行动洗去人们的烦恼!”听了叔叔的一番话,我瞬间陷入了沉思……叔叔说的未尝不对?闪烁的霓虹伴着叔叔的歌声,让寂静的夜显得更张扬。人们继续沉浸在叔叔的歌声里。平凡的叔叔做着不平凡的事,正因为有像叔叔这样的人,才给这座城市增添了几分平易近人之美。
6.旅游风景的作文 篇六
榕树下环绕树干有一圈木凳,这里便成了大家休闲纳凉的好去处。有父母带着孩子玩耍的,有情侣携手相伴的,也有子女搀扶老人的……最让人感动的是一对相依相伴的耄耋老人。
我每天上学、放学,晚上出门,都可以看到两位老人十指相扣地绕着大榕树走大圈儿,或是静静地坐在长椅上。风拂过斑白的头发,两个身影依靠在一起,或是头靠着肩,肩托着头。有时,老爷爷会左手牵着奶奶坐在长椅上,右手轻柔地给奶奶捶捶背,敲敲肩,老奶奶靠在他的肩头,透露出宁静而又安详的微笑。
暑假,我常到榕树下玩耍,那对老夫妻也常在。他们看起来很老了,两双眼睛都深深地凹进了眼窝,皱纹里刻满了岁月,却蕴藏着几十年对彼此深深的信赖。老爷爷常给老伴讲些笑话,逗得老奶奶像个小孩儿一样咯咯直笑。老奶奶轻轻摇着蒲扇,为老伴驱蚊扇凉。四目对望,浓浓的爱意在就在彼此之间流淌。缠绕着的枝丫也在絮絮低语,榕树一次又一次的落叶发芽,都在为两位老人见证一切。
我不太清楚老人是否有儿女,但我坚信他们都是对方的依靠。这是一道最美的风景,是真的爱情。
那年夏天,老人独自坐在大榕树下,从前灰白的头发现在全白了,在这绿意盎然的季节里透露着一股不合时宜的凄凉。他时常一人颤颤巍巍的一步一步挪着,眼神空洞的望着榕树叶……
秋天,大榕树似乎也失去了生机,叶子都老了。我再也没有见过老人。初冬,我站在窗台旁,看着榕树的最后一片叶子飘落,思绪也已走远……你们可好?一定还是像从前那样相爱吧。
7.旅游风景的作文 篇七
一、观光旅游与度假旅游分析
1. 观光旅游(sightseeing tour)
在《旅游服务基础术语》中规定,观光旅游是“以参观、欣赏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为主要目的和游览内容的旅游消费活动”。在观光过程中,可以陶冶性情、学习知识、锻炼体力和磨砺意志。
“观光”一词出自《易经》“观国之光”,即巡游其他地区以扩大见闻,了解实情。观光旅游是目前最基本的一种旅游形式,它是以观览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社会风情、博物馆等景观和文化设施,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扩大眼界、增长知识为目的的一种旅游。国外称之为“单纯的观景旅游”。
在进入小康社会之前,国民旅游目的主要是观光。一个人长期封闭在一个环境里(主要是城市),就产生看看“外面的世界”的欲望。由于受到时间、收入、信息和交通等诸多条件的制约,其选择就必然是有限的几个最精彩的地方,如故宫、长城、黄山、桂林、九寨沟、张家界、兵马俑、少林寺等等。这些地方都具备较高的知名度、较强的观赏性和较为良好的可进入性。
在观光旅游中,旅游者的目的性很强、很明确,他一定要看到某些具体、有特色的东西,如绵延的长城、遍布奇松怪石的黄山、如梦幻般仙境的桂林山水。正因为在那个时代里一生中能观光的机会屈指可数,因此每次出游前都是精心策划,游程中不辞艰辛,旅游结束时满载而归。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整个国民的旅游主要是以这种观光式的旅游为主,在整个旅游消费构成中,观光旅游带来的收入也是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2. 度假旅游(vacation tour)
度假旅游是“以度假和休闲为主要目的和内容的一种旅游消费活动”,是指旅游者在长期工作或劳动之余,以休假、疗养等方式来消除疲劳、增进健康的一类旅游方式,所以有人也习惯性的把它称之为休闲旅游。
人们选择度假旅游的目的是为了休闲度假,旅游者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在旅途中,他们对景区不需要太多人多雕琢的东西,也不是因仰慕所谓的“大手笔”来看热闹,他们需要的是一种平和、宁静、舒心的意境,让自己真正得到精神的调整。“这种旅游,本质上可以说根本不存在明确的目的地,只要达到改换环境、接触自然的要求,去哪儿都可以。”
3. 观光旅游与度假旅游的交融
观光旅游与度假旅游是相互关联的两个不同层面的旅游形式。观光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度假旅游是旅游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产物。虽然度假旅游是在观光旅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与观光旅游相比,度假旅游具有很大的独特的个性。旅游教科书概括旅游是“求新求异”实际上是指观光旅游。从心理学的深度剖析旅游需求,观光旅游追求的是“刺激”,即通过“求新求异”获得刺激,从而获得与日常生活全然不同的体验。“刺激”越大,体验越深刻,旅游效果越大;而度假旅游的根源就是“刺激”过度影响身心平衡,因此,度假旅游追求的是“放松”,通过各种方式和活动获得生理和心理的“放松”,从而恢复正常的生理机能和心理平衡。
为什么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观光旅游开始兴起,而经济发展到更高阶段度假旅游开始出现?众所周知,旅游发展需要两个必要条件:可自由支配收入与闲暇时间。人均GDP达到800美元以后,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条件形成并逐渐成熟,休假制度使闲暇时间有了制度的保障,人们有能力暂时摆脱枯燥乏味的日常生活,通过“求新求异”感受多彩生活的乐趣。人均GDP增加后,旅游条件更加成熟,人们就渴望走得更远,从而可以得到更多的“新、异”的“刺激”,获得更多的心理体验。由于经济发展的集聚效应,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引领着经济发展,城市居民尤其是大城市居民早于农村居民首先在人均GDP达到或超过3000美元时,而高度拥挤嘈杂污染的城市环境和工作的巨大压力造成了对城市居民过多的“刺激”,“刺激”过度的城市居民急需“放松”,度假旅游就是放松的一种很有效的方式,因此度假旅游应运而生。
中国旅游业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正在验证这个规律。改革开放之后,最先发展的是入境旅游,主要产品形式是观光旅游。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均GDP的不断提高,国内旅游开始兴起,观光旅游是旅游业发展初期的主要形式。2003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国内观光旅游业开始大发展,旅游业发展大好形势引起各个省市的重点关注,国内已经有20多个省市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先导产业。随着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沿海地区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和城市居民,人均GDP已经接近或超过3000美元,除了观光旅游发展更加深入以外,多种形式的休闲度假旅游正在迅速发展,成为旅游业重要的一支力量。
二、过度阶段的旅游消费特征
但是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并不是说发展到了度假旅游阶段之后,观光旅游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作为现在的中国旅游市场来说,正处在一个由观光型旅游向度假型、休闲型旅游转轨或过度的时期,对于刚刚步入小康的人们来说,过去游历较少,所以对观光旅游很感兴趣,观光旅游仍有很可观的市场;但是以休闲和度假为目的的旅游也已经崛起,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正处在一个齐头并进的局面。在我国,观光旅游与度假旅游将在长时期内并存,观光旅游产品与度假旅游产品是不同的旅游产品表现形式,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可能是替代的关系,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都可以发展到极致。
对于处在多种旅游形式交融阶段的旅游消费者来说,他们在消费方式和消费行为方面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1. 旅游消费层次不断提高
一般性的观光旅游将会逐步减少,度假旅游、休闲旅游,以及其他一些有特色的旅游将越来越多,旅游的文化内涵将越来越丰富。随着人们旅游消费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人除了通过观光旅游享受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外,还会通过一些参与性的旅游活动,获得科学文化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素质。
许多拥有丰富自然旅游资源的地区除了利用本身资源优势搞好观光旅游外,还结合本地特点开展了很多有特色的参与性旅游活动,例如森林采摘旅游、沙漠探险旅游等,都别开生面,饶有特色。除此之外,我国还有不少地区,不但具有较富吸引力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也很有特色。例如我国一些省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充分利用我国民族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展示民族风情、民族服饰、民族歌舞,吸引了很多旅游者。一些有特色的、具有文化内涵的专项旅游,将越来越为国内外游客所喜爱。这些都说明了,我国旅游消费的内容将越来越丰富多彩,文化层次不断提高。
2. 旅游消费的个性化
旅游消费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旅游消费模式,人们更加注重个性化的发挥。主要体现在许多旅游项目、旅游产品的开发,都开始注重满足游客的个性化要求,不断提高旅游产品的内涵。像登山、探险、采摘、温泉、民族服饰与歌舞、具有传统特色的风味饮食都融入到旅游产品之中,使游客在旅游消费过程中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消费项目。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群群自得其乐的度假旅游者在极为普通的一片森林、一泓清泉、一块草原、一条山沟游憩,对于他们来说,每个地方都有可能成为他们度假休闲之地。
3. 旅游服务消费多样化
在这种观光旅游与度假休闲旅游并存的形式下,旅游者对于旅游服务的消费选择也有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导游服务的弱化。对于度假旅游者来说,休闲就是彻底的放松。在许多情况下,游客也不需要导游喋喋不休的解说,不想增加大脑记忆和思想的负担,因此传统导游带团式的服务逐渐被弱化。
(2) 自选服务增加。度假服务完全不同于传统团队程式化的服务。从游览、停留、餐饮,到住宿、购物,不同休闲旅游者会有各不相同的要求。游客会按照自己的需要去选择服务项目。比如在餐饮方面,餐饮有时已经不再是只是一种团队餐,而是有点菜、个人套餐、快餐和野炊等多种选择。
(3) 个性化服务的强化。个性化服务比自选服务的内容要广泛。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多样化发展,旅游者在整个旅游活动过程中可能会有多种多样的服务要求,这也是在目前阶段旅游者消费方面表现出来的一大特点,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以前传统死板的服务项目,有了自己的个性化的要求,他们不会在意这种可以满足自己个性化服务需要而作出的支出。
4. 对“通俗景观”的选择
“通俗景观”,是指那些根本名不见经传、甚至都还没有好好开发的景点。许多城市近郊每到周末和节假日人潮似涌,其原因就是人们呼朋唤友,出门换换环境聚一聚,图个轻松快乐和情感交流。这些目的地,实际上就是大自然,就是农村,就是青山绿水,就是田园风光。山东、四川等城市的“农家乐”旅游搞得热火朝天,就是离开城市,把吃饭、喝茶、打牌、摆龙门阵这些本来在城市里就有的日常活动搬到了农民家里。
5. 散客旅游消费逐渐增加,家庭消费成为主流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旅游经验的丰富,传统的团队程式化旅游模式已经不再适应一些旅游者,散客旅游者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而度假旅游活动自身所具有的特点,以及人们旅游需求的多样性,也决定了团队大旅游形式已经不适应度假旅游者,他们在旅游过程中更多的是家庭、朋友式的出游为主。在现在的旅游消费构成中,这部分散客旅游消费已占有一定比例,而且呈继续上升的趋势。
6. 滞留性旅游为主,重游率较高
人们的旅游活动不再是以往的快餐式旅游消费,以数量的多少代替质量要求,而是以享受性的休闲度假活动为主要功能,以某一目的地做基本的停留点,展开对周边地区的消费活动。他们在旅游形式上已经实现了从以往走马观花式的巡游到现在下马观花式的滞留性旅游方式的改变
对于旅游者来说,对已经熟悉而改变不大的人文景观再次光顾的兴趣不大;而对容易到达的自然景观,由于从中能感受到自然界的纷繁与变化,又能放松身心,因此重游的机会较大,度假休闲旅游者的重游率也相对来说较高一些。
总之,我国旅游正处于从单纯观光向度假、休闲并进的过度时期,而旅游消费也已经成为我国的消费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必须要客观、科学的分析这一时期旅游者的消费特征,采取恰当的方法、措施,保证我国旅游业平稳顺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旅游服务基础术语
[2]王大悟:论小康社会的旅游转型[J].旅游科学, 2004 (, 6)
[3]田里:旅游度假区的市场定位与开发方向[J].思想战线, 1998, (6)
[4]任国才:观光旅游与度假旅游[N].中国旅游报, 2004
[5]王德刚:旅游学概论[M].山东大学出版社
8.旅游风景的作文 篇八
——卡瓦菲
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之后,近20多年以来,余明一直行走在感知自然、领悟自然、沉思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之路上。他既为自然之苍凉辽阔而歌吟,也为自然之博大神奇而颤栗,更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断裂和扭曲而忧心和喟叹。经由“乡土风景”(1990-2003)、“素风景”(2003-2007)、“寂风景”(2007-2008)和“极限风景”(2009-2011)再到今年的“异风景”(2012-)等五个时期,余明以一个又一个的作品系列奠定了他作为当代中国优秀风景油画家的艺术形象。
从哲学角度看,“风景”从来不是什么自在之物。也就是说,天地万物虽然先于人类的生存而存在,但它要进入人的视野却离不开人对于自然所持有的思想观念和观看方式。如果说风景不是客观存在之物,那么,它就是被教育规训和被知识化后的人所“看”出来的视觉图像。风景不仅折射着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面对这个世界的思想意识与存在方式,也潜藏着艺术史所规定的观看方式与表现方式。当我们对余明20余年来的风景油画进行一个整体回顾时,这两个层面的启示都顯得尤为清晰。
受四川乡土绘画的影响,1990年至2003年的很长一段时间,余明的风景艺术都以写实主义的“乡土风景”形态受到艺术界的关注。在这批作品中,余明延续着四川乡土写实的基本风格,将人与环境的关系落实在人与地域、人与土地的维度之上。当大凉山彝族地区辽阔苍凉的异域风光以及彝人独特的生活场景在苍黄而苦涩的画布上反复呈现时,人们通过余明的画面看到的是边缘、苦难甚至蛮荒的风物志与风俗图。2003年,余明的《灰色天空下的泥巴墙》入选“携手新世纪·第三届全国油画展”,代表了他“乡土风景”时期的风景意识与观看方式。“乡土风景”一方面保留了一些彝族聚居地的自然风貌和生活习俗,另一方面却更多地以一种康德美学意义上的普遍形式感来抵达风景油画美学的深度与广度。
2003年至2007年间,余明风景油画行进到第二个时期——“素风景”时期。“素风景”系列作品以一种极为简洁、素朴与空漠、然而也是极为高级和纯粹的方式让我们行走在生命和宇宙的莽野,重返人对世界记忆的旧日之园。今天看来,余明的艺术世界显而易见是对这个过度喧哗时代的一种反向寻找,是对人们渐已陌生了的“宁静世界”的怀念或者追忆。“乡土风景”时期朦胧的宁静感在“素风景”中深化为一条超越乡土地域与风情油画的艺术之路。“素风景”创作中放弃了真实的色彩观,以一种高度主观化的抽象方式营造了“素”色系的自然景观——从而呈现出全然不同于乡土写实时期的审美趣味与精神意蕴。余明以寂静如练的画面来应对与疏离当代艺术的泼皮、骚乱和叛逆,使许多人精神上的焦虑与分裂能够在“素风景”的画面中得到平息和安慰。在这个速成和速朽的时代,它们使我们被粗鄙蹂躏的视觉得到一次清洗与净化。2007年,著名批评家彭锋在北京墙美术馆为余明策划了个展:“大地上的影子·素风景——余明油画作品展”。在《文艺研究》杂志社、中国人民大学比较文化研究所、《世界艺术》杂志社主办的以“风景的当代方式”为题的学术研讨会上,著名艺术家尚扬、丁方、邵飞,批评家贾方舟、邓平祥、殷双喜、岛子、杨小彦,理论家余虹、张法、陶东风、陈剑澜等都对“素风景”系列给予了高度评价。
2007年下半年开始,余明的风景艺术进入“寂风景”时期。多年来,余明一直希望自己能画出“宁静的颤栗”,画出宁静背后“许多已知和未知的、撩人心扉又让人不敢直视的东西”。显然,这种意愿与情感在2007—2008年间创作的“寂风景”系列作品中得到了一次有力的表达。“寂风景”在图像上总体来说承续着“素风景”系列,但画面的构成与手法有了不少调整与变化。平静整洁的块面抽搐般地出现了神经质的突兀怪异的线条,主观性极强的红色、黑色等不明之物不祥地侵入原本和谐而素净的色系,如伤口般触目惊心。作为一个较为短暂的过渡时期,“寂风景”系列可以被理解为余明对生命中的创伤记忆和苦难体验作了一次成功的审美超越。
2009年底“图像的疏离:曹阳、王崇学、余明三人油画展”(四川大学美术馆,彭肜策展)后,余明将自己的风景艺术推进到第四个时期:“极限风景”时期(2009-2011)。无论从思想蕴含、视觉语汇层面看,还是从油画技法层面看,“极限风景”系列都将余明自己乃至中国当代风景油画推进到一种“极限性”境遇与状态当中。在“极限风景”系列作品中,余明不再醉心于描绘异域风情的风景、赏心悦目的风景或宁静悠远的风景,他将眼光投向当代人与其寓居其间的都市环境及其生存方式,从而将我们带到了为消费审美文化所掩饰的当代城市生活的边际地带面前。当难以计数的工业垃圾、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甚至医疗垃圾遮天蔽日地堆集在每一个人面前的时候,所有人在被这平时一无所知的垃圾场景所震惊的同时也会被一种来历不明的巨大恐怖而窒息。垃圾从本质上看是人与自然环境的中介与纽带。它一头关联着人,另一头则钮结着自然万物。矿藏被冶炼为钢材和金属,岩土被碾磨为石炭或水泥,树林被制作为家具或纸张……自然万物被人类制成名目繁多的材料进入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环节。垃圾其实不过就是人类以万物之灵长的名义君临万物并肆意消耗万物的过程与后果。在当代消费社会中,人们受拜金主义的蛊惑和物质主义意识形态的操纵,将纵情享乐和挥霍无度的生活方式奉为人生的意义和目的。臭气熏天且又无限滋生的垃圾成为现代都市生活和人性的劣根性最有力量的象征之物。只有面对垃圾,我们才得以审视到人类身上的贪欲、狂妄和无度等平时深深掩藏且秘而不宣的“不可见部分”。在我们的生活处境中只剩下垃圾成为风景的这一天,也是风景永远消逝的时刻,正如诗人所预言的:“你将到达的永远是同一座城市,别指望还有他乡”。“极限风景”从不追求画作表面平滑和光洁的装饰感。相反,零乱而抽象的笔触、杂乱而粗砺的刮痕以及滴淌流洒的印迹都更好地营造出震惊、绝望而又冷峻的视觉效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终于可以触及到余明将垃圾当作风景来画所具备的勇气、智慧与深意。当他将自己20多年累集而成的艺术素养与油画功力倾泻在画面上的时候,这些丰富、内敛而含蓄的“极限风景”绘画以深邃的思想史内涵与独特的艺术史价值为中国当代风景油画提供了又一个风景意识与视觉方式。
2012年,余明开始了“异风景”系列的创作,这表明,余明风景油画开始进入又一个全新发展阶段。从观念与技术两个方面看,“异风景”系列都有从“极限风景”向“素风景”与“寂风景”重返的迹向。然而,“重返”并不意味着“重复”;相反,诡异的绿色池塘、扭曲的土墙与树木,还有突然惊慌奔跑的人影……“异风景”中的这些视觉语汇再次调整与改写着我们对风景的那些业已固化的印象与观念。
9.旅游风景的作文 篇九
我看见他把刷子放进装满油漆的桶里,转动两次,迅速取出,在墙上转动两次,然后拿出一把小刷子慢慢刷不平整的地方。渐渐地,墙上的绿色分布均匀,面积变得越来越大。不一会儿,他看到汗水从他的头上渗出。我看见他胡乱用手擦头。他脸上的油漆立刻变成了一张大脸。然而,他完全忽略了它,只是把它涂在墙上……”当不需要小刷子的时候,他轻轻地把它放进桶里,就像按下导航键一样准确。我有点吃惊,闭不上嘴。不一会儿,大部分墙壁都被粉刷过了,只留下了费力的墙壁的四个角落。看着他忙碌的样子,我忍不住说:“墙的角落别人看不见。随便画就行了。”但是他严肃地说,“如果你看不到它,你必须画它。这是我的工作。”我不能再说什么了。
我看见他走到桶前,左手提着一桶颜料,右手拿起小刷子,把小刷子放进桶里,轻轻触摸,按压,然后盯着不显眼的棱角,小心地涂抹.这种运动,这种表情就像是在试图欺骗一个心爱的孩子。
10.旅游风景的作文 篇十
草是有眼睛的,我一直坚信这点。
我尽情享受着这惬意的风光,太阳并不像往常那样火辣,因为有着油绿树荫的遮挡,看到这番情景,心中不禁又想:每一颗种子都有梦,每一棵小草也有梦,它们都想像大树一样高大,挺拔。而现在的它们只能被土壤埋没,任人踩踏,看不见阳光,又听不见花开的声音。他们该如何体会时光的荏苒,又如何得知岁月的变迁……
想到这儿,指尖被草尖儿狠狠刺了一下,不可忽略的疼痛使我猛然觉醒。我惊讶地看着那些娇小而又脆弱的身影——被压在石头下的;刚刚从土壤中冒出小芽儿的;随着风而摇曳的;被路过的人踩扁了的……难道他们在反驳些什么吗?于是我俯下身,仔细聆听草儿的诉说:“草并不一定要成为高大的大树才幸福,草有草的优势,草有草的快乐:有阳光照射,会感到温暖;有花蝶飞过,会感到充盈;有大树依偎,会感到踏实……既然不能脱胎换骨,为什么还要有多余的妄想?
我怔住了,回过神,起身,环顾四周的风景,嘴角上扬。
冰因为比雪晶莹而更加剔透;彩虹因为比阳光斑斓而更加灿烂;湖因为比大海静谧而更加孤傲……生命之所以多彩,不正是因为那一抹不起眼的补白吗?
我离开了那片翠绿的天地,回首再次望去,那草儿不知何时竟变得高大起来,望一望那湛蓝的天空,终于明白——草之所以为草,也是因为大自然需要那纯粹灵动的绿色,这绿色比树叶的墨绿更干净,更有生机。
11.旅游新亮点云南的旅游小镇 篇十一
旅游小镇之——腾冲和顺镇
和顺镇位于云南保山市腾冲县城西4公里,全镇总面积16.8平方公里,海拔1500—2000米之间,全镇人口6000人,而侨居海外的和顺人则达10000多人,是全省著名的侨乡。和顺镇四面环山,气候温和,山清水秀,同时具有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内涵,据史书记载:和顺古称“阳温暾”,因有小河顺乡前流过,清代康熙年间这里开始被称为“河顺乡”,后来,才改称“和顺乡”含“和睦顺畅”之意。以明代洪武年间和顺的先民从四川、南京、湖广等地奉命至此屯垦戍边,世代生息繁衍,距今已有六百年的历史。
和顺镇人多地少,但因地处西南古丝路要冲,于是“穷走夷方急走厂”,一代代和顺人为谋生,顺西南古丝道出发,远走他乡,从商办实业,他们的足迹遍布东南亚,使和顺乡形成了独特的华侨文化,历史上和顺镇曾涌现出一代“翡翠大王”寸尊福,富甲一方的“永茂和”商号,和顺自古有重教兴文的优良传统,这里有被誉为“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的和顺图书馆,保存完好的文昌官:从这里走出了一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在这块土地上还保留具有典型汉文化风格的古建筑群和各具建筑特色的宗祠,这些都使和顺具备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浓郁的人文气息与这里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秀美自然风光“珠联壁合,相得益彰”,引來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的关注。和顺始终保存着它最初的形象,一直顽强地展现着古老时光之魅。
2003年11月,柏联集团与腾冲县政府签订了开发和顺景区的协议,开始打造一个与众不同的古镇。
如何实现古镇的开发与保护并举?如何实现企业盈利与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共同提高?带着这些问题,我在和顺古镇重新恢复的大月台上采访了云南柏联和顺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达三先生。
他说,对和顺的定位是“极边古镇”。古镇是中国的一种文化,极边古镇更是一种文化。内地的古镇是中原文化,以出了多少状元、进士为代表;而和顺文化则是中原文化与南亚文化、西方文化相碰撞的结果,它既有江南的小桥流水、徽派建筑,又有大量西方的元素,是一种不同于内地的边地文化。过去和顺一直被称为“侨乡”,但“侨乡”只是和顺文化的一部分,不能代表和顺的全部文化内涵,而且不足以吸引广东、福建等华侨众多的沿海省份的游客。
那么,“极边古镇”包括哪些内容呢?应该是5个方面:生态和顺、文化和顺、马帮和顺、抗战和顺、和谐和顺。和顺的生态环境称得上大气,古镇周围有江河流淌,湿地、火山并存,鹭鸶、野鸭云集,十分适于人居;而文化方面属于大雅,体现出一种多极化,中西方文化交流频繁:和顺的繁荣是靠马帮驮出来的,2400多年的南方丝绸古道上独特的马帮文化在和顺得以完整表现:抗日战争期间,腾冲是滇缅抗战的主战场,和顺是滇西反攻时20集团军等部队的指挥部所在地:最后就是和顺古镇居住着6000多居民,海外还有上万华侨,他们是和顺文化的传承者,自古以来就生活在这里,八大姓氏和睦相处,和谐共存。
王先生说,对和顺的开发,是以文化为灵魂,以上述几个方面为特色,将和顺建成与6000居民和谐发展、共同富裕的古镇景区,建设成中国的和顺、世界的和顺。1年多时间,柏联集团已投资3000多万元,用于抢救、修复一些古建筑,像刘氏宗祠、大月台、水车等。和顺首先是要保护,古老的建筑是和顺文化的具体表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所以只能在保护的基础上来发展,发展的基础上来保护。今后的主要工作还是保护,逐步修复开发其他的一些民居、宗祠、寺庙等建筑,建设滇缅抗战博物馆和马帮文化博物馆,把丰富的文化遗产以保护的形式开发出来。在此基础上,推出侨乡文化游、马帮文化游、抗战文化游、田园风光农耕文化游,进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要保护的不仅仅是古建筑,还要保护文化的传承:柏联要做极边古镇历史文化的显影剂,开发的目的就是要让历史文化浮现出来,让游客看得见,摸得着。6000和顺居民是和顺文化的传承者,要让他们参与进来,无论是参加建设,还是参与民俗文化活动,都能够增加收入,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自觉自愿地投入到古镇的保护和开发中来。文化开发方面柏联集团提出了“六个一”工程,就是一部电视剧、一首好歌、一本好书、一本好画册、一部电影、一出好戏,通过各种形式来浮现尘封的历史积淀。
2005年,和顺以最高票数荣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首。在一个古老而朴素的心愿下,和顺正在走上一条不同以往的道路,相信在政府和企业长远、有序地开发下,和顺会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背景链接
云南旅游小镇5种建设模式
云南确定发展的60个旅游小镇,分为5种建设模式。
民族文化建设型: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有独特的、灿烂的民族文化,如傣族小城镇(版纳勐罕镇、德宏弄岛镇)、白族小城镇(大理喜洲镇、鹤庆新华村等)、彝族小城镇(禄丰黑井镇)等。在旅游小镇建设中云南省高度重视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突出民族文化魅力和特色的建设。
历史遮存保护型:中国的世界遗产有30处,云南有2处。云南还有5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1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和1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此外还有一批历史遗存丰富的小城镇。在旅游小镇的开发建设中,本着“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原则,突出历史遗存的“保护”。通过整合小镇历史渊源、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等要素,保留好每个时代在小镇建设中留下的痕迹。
生态环境营造型:云南有12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53处省级风景名胜区,很多小城镇就是依靠独具特色的风景旅游资源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对于“生态环境营造型”旅游小镇的开发建设,云南省本着“保护中营造、营造中保护”的原则,突出生态旅游环境的营造。改变了过去简单地在风景名胜区旁边搞开发区,进行小镇建设的落后做法。
特色经济培育型:云南是绿色生物资源大省,对于“特色经济培育型”旅游小镇的开发建设,本着“产业培育促开发、开发建设促产业培育”的原则,突出特色经济的培育。
复合型:“复合型”旅游小镇是开发建设的重点。强调利用丰富多样的民族、历史、生态、产业文化元素,不断继承发展和创新,通过“民族文化建设、历史遗存保护、优美环境营造、特色经济培育”来开发建设“复合型”旅游小镇。
旅游小镇之——丽江束河
云南丽江市束河是一个古老的小镇,束河也是一个崭新的旅游景区。束河,纳西语称“绍坞”,因村后聚宝山形如堆垒之高峰,以山名村,流传变异而成,意为“高峰之下的村寨”。它位于丽江古城西北4公里处,是纳西先民在丽江坝子中最早的聚居地之一,是茶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集镇,也是纳西先民从农耕文明向商业文明过度的活标本,是对外开放和马帮活动形成的集镇建设典范,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走进束河,占地200多亩的新区“茶马驿栈”和老区古镇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建筑风格统一,又各有特色,各有分工,在旅游开发的同时,又完整地保护了古镇的风貌,称得上是旅游文化产业开发的一个典范。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中的古镇,束河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驿站和皮制品加工中心,古镇风貌完好,保存着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镇内还居住着1000多户,3000多人,许多人家仍在从事着一些祖传的行业,传统文化在这里得到延续。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对束河进行开发,2003年,丽江市引入了昆明鼎业集团,成立了丽江鼎业束河古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开始了对束河古镇的建设。两年多过去了,鼎业公司已投入3亿多元,进行了古镇历史文化保护、文化开发和新区配套建设等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今年春节和五一黄金周期间,每天都有5000人次进入,平时也有近3000人次,公司增收以外,当地居民经济收入也增加了300多万元。
在鼎业公司张万星副总和导游小和的引领下,我们参观了束河古镇。老区是古镇的核心保护区,有保存完好的古道、集市、水系,以及纳西传统民居近千幢,还有两个龙潭和青龙河两廊菜地,束河的特点在于有丽江坝子中保存最好的茶馬文化、农耕文化、纳西文化和生态文化。张副总向我们介绍:“束河与丽江古城不一样,古城是一个城,它的吃住游玩都在城里:而束河要把这些搞到镇外,也就是我们建的新区,古镇里不搞商铺销售,不搞新的建设,甚至连菜地都不动,只对建筑、道路进行维护。古镇里主要是展示文化,让那些散落在民间的文化变成可视的东西。”说着我们来到了茶马古道博物馆,这里是一个建于明代的寺庙,叫大觉宫,一直也是束河小学的所在地,随着古镇的开发,鼎业公司投资200万元,在镇外新建了学校,完成了搬迁,然后在这里建成博物馆,展示茶马古道文化。当然,镇里也有许多商铺,只是大多由当地人自营,很多都是和文化有关的,像有一家是展示扎染的。
新区“茶马驿栈”除了建筑新以外,仍然是“古道、泉水、人家”的景观,和古镇一脉相承,还有就是商铺林立。目前进入新区的各地客商已有300多户,主要经营旅游商品、宾馆饮食服务业等,虽然建筑的外观是纳西风格的,但里面就大不一样了,中式、西式,应有尽有。在新区的四方文化广场,每天晚上都有纳西歌舞表演和篝火晚会,游客可以参与其中,尽情体验纳西民族文化的魅力。
重视历史古镇,用市场经济的方式整合历史文化资源,重新挖掘,提升其潜在价值,旅游发展只是一种带动经济发展的方式,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认识到保护先民们留下的资源的意义,意识和素质就会有所提高。在发展与保护并重的发展方向上才能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循环之路。
旅游小镇之——香格里拉独克宗
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建塘镇的独克宗古城,是茶马古道上的名城。相传藏传佛教经典中有个神秘古城香巴拉是菩萨降落的地方。在香巴拉,壮丽的雪山是外环八瓣莲花状的城堡中生活着香巴拉人民。这里,物质或是精神都十分的富足,美食和各种财富都悬浮在空中随处可取。这里的人们不执、不迷、也无欲,生活和乐无人犯罪。在它的中心,有一座名为卡巴拉的宫殿,是香巴拉尊贵主人的居处而这位国王便是菩萨的转世
独克宗是香格里拉最古老的小城镇被称为香格里拉的足迹。古城的格局就是接“八瓣莲花”风格设置的在这莲花圣地很多时候传说和现实几乎难辨。据说只要诚心似乎什么都可以实现。
大龟山是古城的中心,城里的建筑都是从山脚的藏公堂开始呈放射状有序而自然地展开,和传说中的香巴拉王国的八瓣莲花布局样。大龟山不是很高却能轻易地将占地1.6平方公里的独克宗收在眼里。脚下,雪山怀抱中这错落起伏的千余幢古民居始终遵崇着藏传佛教的建城风水理念,在日月的呵护下默默继续着这中国乃至世界独一无二的圣地传说。西面垭口里探出头的石卡雪山还未抹去银白相对的天宝雪山则深藏在巨大的石屏身后。更雪山还未抹去银白,相对的天宝雪山则深藏在巨大的石屏身后。更远处,金沙江紧紧守护,玉龙、哈巴、白茫和梅里诸神山也千百年忠实地护佑,一刻也未曾离开过。
独克宗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月光城,藏语意为白色石头城堡。藏民族崇尚白色。明代,香格里拉两次被丽江木氏土司占领,木氏土司在大龟山建“香各瓦”寨,藏语石山寨。当时的工匠们,把当地出产的一种白色粘土用作房屋外墙的涂料,于是古仿佛一颗羞涩的神奇夜明珠,在雪域高原闪烁,所以当地人就又把古城称做“独克宗”。美妙的名字是心的寄托或是城的寄托,这种唯美难以临摹,无法复制。
夜色里的独克宗散发着独特的魅力,那种若即若离的迷离感,很容易让人迷醉。傍晚,天边的云霞被太阳烧得通红,广场上,篝火以点燃,周围人山人海,都随着篝火一圈圈欢腾舞动。所有的疲惫都能在夜色中的独克宗尽情释放、遗忘。每天,当天色渐暗时,古城人便四面八方地涌向广场,相约在这里自由地跳着、唱着,渐渐地就成了欢乐的海洋。激情从这里开始蔓延,每一条街道都可以嗅到那股透着古香的浓情。
穿过沸腾的广场,转上了传说中的皮匠坡,不过一街之隔,广场上的音乐就若隐若现缥缈起来,化在柔软温暖的灯光里。这里是从前四方街的主干道,如今,从前的繁华和风光不见,宁静的夜里,古老的城池已长出了时尚的新芽。
喜欢在独克宗游走。每一步都自在轻盈,在这个摆脱了世俗的意境里,自我彻底。每一条石板路都连接着意想不到的惊喜,包藏着生命的色彩。古城的石板路走了多少个来回,记不清了。小巷里,总是飘溢着清朝中期就已享誉内地的青稞酒的气息,深宅里有千年传承的藏棋和不断回响的昔日茶马古道上悠悠的马铃声。渐渐熟悉的大门和那些沧海桑田留下的印迹就在眼前,只可以想见却无法重演,这便是历史的魅力所在。
独克宗古城历来为滇、川、藏茶马互市之通衢,康熙
二十七年(1688年),达赖喇嘛请求互市于金沙江,清廷允准在中甸立市,独克宗成为滇藏贸易的重要集市。雍正、乾隆之时,境内矿业兴旺,四方商贾云集。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占领缅甸,切断滇缅交通,大批援华物资只能越过喜马拉雅山从拉萨经滇西北运抵昆明,县城又成为滇、藏、印贸易的中转站。1936年,贺龙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六军团长征经过香格里拉县,在独克宗古城藏公堂两厢房设指挥部,在此召开了重要会议。现在人们都还可以看到当年贺龙为当地民兵颁发的锦旗。
相同的土地上,如今我们看到古城已经是光鲜亮丽了,做旧如旧的藏屋涂抹了时尚新锐的色彩。优美动听的藏族民歌,早已取代了当年工匠们作坊里的铸铁、打马掌、制作银器和硝制皮革的声音,从前丽江束河皮匠云集的皮匠坡,也已成为新时尚文化的代表……很多的东西都在历史的浩瀚里散去了,唯有韵致尤存的故事继续流传。
独克宗于2005年在中央电视台的中国魅力名镇评选中被评为“最佳民族风情魅力名镇”,一切都方兴未艾,一切都让人沉迷又充满期待。
旅游小镇之——昆明官渡
记不清是多少次来到官渡古镇了,每次却都是同样的亲切。金刚塔下老者的微笑,邻家孩子的嬉闹和老土墙上飞檐走壁的猫……人们可以呼吸到一股难以割舍的自然亲和;旁边的宝象河水里,总是能看到老昆明婀娜的倒影。数千年前,这里是汪洋中的一个小岛。约四千年前就有人类在此居住。他们在此以采集、狩猎、打捞滇池中的螺蛳为食,他们称螺蛳为蜗牛,因而官渡又有“蜗洞”的别称。经过漫长的岁月,这里的螺蛳壳已堆积如山,古镇内螺峰村、尚义村范围内方圆约一万平方米的地下,那些螺壳堆积层最厚竟有八米。今天在官渡古镇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法定寺一带)仍可看到。地下这些尘封了千年的文物,为人们讲述老昆明官渡的故事。一时间,官渡的由来、官渡八景、五山、六寺、七阁、八庙、广济桥、老街、水井……的一幕幕就会在烟波流转中掠过脑海。
两条经过镇上的河——宝象河和新河养育了官渡人,也富裕了官渡。官渡人用河水栽种的米做出了著名的官渡饵块和米线;又以河为通道运输货物,做起生意,致富建了新楼房。
镇上的老人说,从前,大多数人都用宝象河的水做饵块,后来,用上了自来水;从前,都以河为媒,与外界交流,后来,有宽敞的公路、铁路,直至后来的飞机……如今,漫步宝象河岸,宝象河没有了昔日的风光、繁华,也少了往来的船只与热闹:脚下的古驿道也再没有马帮经过,不时有马儿经过,耳旁仿佛就会有旧时萦绕林间的串串铃声:西庄村河岸上淹没在岁月里的滇越铁路,已成为历史的见证。剩下沧桑的西庄火车站,勾起人们的回忆,或伤感、或欣喜。抬头,不远处空港里起落的航班,似乎载着官渡和新昆明的梦想。
时光荏苒,发展的脚步似乎错过了官渡古镇的沉默和变化。古老的庙堂建筑逐渐陈旧破败,金刚塔也在岁月的沉浮里渐渐沉寂。
随着现代新昆明的建设进程,官渡区明确提出官渡古镇的发展方向——通过古镇项目建设推动全区的商贸旅游发展,创造一个独具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文化品牌。这个想法得到了省内外城市建设规划专家的赞同。大家一致认为,建设好官渡古镇,不仅能够为镇、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必将推动官渡区、昆明市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建设官渡古镇,重点把握古镇作为“历史文化名镇和“旅游小城镇”的特点,充分挖掘古镇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将其建设成一个全省知名的旅游景点。
在省、市、区的关心支持下,古镇建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势头,2000年,官渡镇被列为昆明市20个明星城镇之一:2003年被国家建设部列为“国家级小城镇科技示范乡镇”;2004年被国家六部委评为国家级重点小城镇:2005年成为云南省重点建设小城镇;2006年被评为云南省十大名镇。2005年10月,官渡区成立了官渡古镇建设指挥部,计划投资2 8亿元,官渡古镇二期建设正式启动。
官渡古镇二期的规划设计将在一期的基础上,依托地域特点,传承民族文化,以“脉承天地,七色云霞:居庐骈集,星落千家;佛光妙谛,浑成自与;桨声灯影,绿网花溪”的构思立意,建设唐宋元明清风格、商住合一的历史街区。
古镇二期的开发建设,本着“以民为本”让利于民的原则,改变原来“迁出原住民,新建商业街”的纯商业化运作模式。基础设施、文化小品、园林景观由指挥部统一建设,民房包装则由村民在政府的引导和资金补助下,按照规划设计方案改造包装,让原住民带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融入到古镇的开发建设中来。建成后的官渡古镇将全方位展现古滇文化和贝丘文化,成为昆明历史文化名镇和云南省最大的旅游商品聚散地之一,再现昔日滇中大商埠的辉煌。
站在官渡牌坊前,北面的世纪金源住宅小区和南面的新亚洲体育城,建设如火如荼;东面的新昆洛公路,连接着新昆明的希望;西面的广福公路上,一个又一个经济商圈拔地而起。身后的金刚塔则毅然稳健地矗立,它将继续见证官渡古镇关于渡的崭新传说。
旅游小镇之——凤庆鲁史
云南临沧市凤庆县东北部有一座被编入《中国名镇》的小镇——鲁史镇。据史料记载,早在明朝,鲁史这地方就有较为繁华的集市。每逢属虎或属猴的日子,四山八寨的人聚集到鲁史进行商贸活动。1598年,鲁史曾设阿禄巡检司。“阿禄”是彝语,意为“小城镇”,后称“阿禄司”,再后来便顺音读为“鲁史”了。
鲁史是北出下关、昆明,南进顺宁、镇康,再西出缅甸这条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马站。几百年来,不知有多少马帮往来于此,运进丝绸、运进百货、输入中原文化,又运出茶叶、药材。这期间,南来北往人们在鲁史驻足、留宿,给鲁史留下了许多进步思想和经商意识,带来了不少优秀文化。但鲁史的人文历史,并非从有驿道才开始,还可上推到三国时期。当时凤庆古城称为“庆甸”,如今尚存庆甸遗址。鲁史境内,还流传着一些有关诸葛亮南征的故事。唐朝开始,就有比较明确的沿革记载:“唐属姚州,宋归永昌。元泰定二年(1325年),夷长孟氏,请求内附。泰定四年内附后设顺宁土府。天顺元年(1328年),设顺宁府宝通州、庆甸县……”
公元1639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一个阴云密布的中秋夜,鲁史镇上风尘仆仆地走来一个晒得黝黑的书生。他登上长长的楼梯街,徘徊良久,大概是漆黑的夜空让他郁闷,书生一声叹息,寻灯光进客栈,日记未记便早早睡下。第二天,这个书生在日记里补记到:“蹑岗头,有百家倚岗而居,是为阿禄司……是夜为中秋,余先在顺宁买胡饼一圆,怀之为看月具,而月为云掩,竟卧。”这位书生便是日后闻名天下的徐霞客。当时阿禄司的人们也不曾想到这个操着江浙口音的人会为他们在历史上记下一笔。匆忙赶路的徐霞客也没有记下这个不起眼的小镇的繁忙,他也不会想到100多年以后在他胆战心惊过江的地方会建起一座铁索桥,使他日记里描绘的那条古驿道成為日后闻名的茶马古道,这个深山里的小镇也
因此而忙碌。
65岁的曹现舟老师是鲁史镇活的历史,他主编了《鲁史镇志》。他说:随着澜沧江青龙桥的建成,交通条件改善,商旅与日俱增,鲁史也随之成为顺宁、云州(云县)、缅宁(临沧)、耿马、镇康乃至缅甸,通往蒙化,今巍山,下关、省城昆明以及中原地区的重要住宿驿站。上世纪三十年代期间,鲁史已成为顺宁、昌宁、永平、蒙化四县的商品交易中心,内地的商号随之而来开设分支机构,发展纺织、印染、建筑、皮革、茶叶、烟草、食品加工等手工业,产品不仅在本地销售,还销往邻县。历史上这里铺面鳞次栉比,本地和外地客商均在这里开商号,鲁史镇基本上是一个以商业、服务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小城镇。平时街上有20%的人是大理、四川等外地人,来往客商很多,成立了西蜀会馆、川黔会馆、大理会馆,故被称为“小上海”。鲁史富裕的家族都是赶马经商起家的,过去有乐家的银子、郑家的牌子、黄家的码子、字家的谷子的说法,这几户都是地主、商人、官宦人家。
半为山村半为市,可作农舍可作商。小镇就这样年复一年的迎来送往着一队队马帮,茶马古道的繁忙维系着小镇的生机。清晨,客店里睡眼惺忪的马锅头正叽里咕噜盘点着骡马和货物,随着一声长长的吆喝,镇中那条崎岖的石板路被叮叮咚咚的马帮挤满,小镇里充溢着久久不散的茶香和骡马的汗酸味。白天夜晚,小镇里还充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棉纱从缅甸驮进来,在鲁史织成布,染好,然后再卖出去。兴隆寺里的诵经声,武当山上的钟声,此起彼伏,与嘈杂的骡马的行进声,构成了小镇的独特的幻梦般的景象,这一切对我们来说也只存在于想象当中。
虽然在50年前,鲁史就被现代公路交通隐没于大山的深处,再不是那个八方辐辏的“小上海”,但既然曾经做过“上海”,那种曾经阔过的气韵却在乡民的骨子里若隐若现。不仅仅是饮食,在老街上,在那些高门大宅的某个角落,在青石板路上的马蹄窝里,甚至在人们的眼神中,总让我们感到这里的与众不同。3米多宽的青石板路,由南向北把古镇一分为二,道路两旁,一座座土木院落杂沓交织,相衔相拥自成一格,浓厚的旧时光的气息和浓厚的人间烟火味弥漫在古镇的每一个角落,随时都能让人感触到古镇所历经的那种沧桑和久远。推开一户人家的大门,院里整整洁洁,种满花草,两个老人坐在檐下做麻花,这麻花不是大麻花,而是小的,做了许多,显然是要卖的。蓦然抬头,正房中悬挂着“进士”的牌匾。土坯墙的夹缝中,居然能看到精美的龙头木雕。大青树下的大马店无影无踪,变成了一幢崭新的教学楼,旁边只有一群孩子在捂着耳朵等待爆米花的声响。时光之河流逝,岁月带走了鲁史昔日的辉煌,但生命的韵致在古旧中透射出新的光芒。
2005年,鲁史镇正式成为云南省拟建的60个旅游小镇之一,并位列27个规划准备型旅游小镇之首。随着旅游小镇建设向前推进的步伐,古老的鲁史镇将成为云南旅游的一个新亮点,鲁史也将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四方游人将和三百多年前的徐霞客一样进入西南边陲,体验云南茶马古道上曾经的“小上海”。
结语
在云南省从旅游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发展的时期,在云南旅游从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转型的时期,通过推进旅游小镇的开发建设,形成一批主题鲜明、交通便利、服务配套、环境优美、适宜旅游度假休闲的新型小城镇,同时使一批发展势头好的旅游小镇成为“云南省旅游名镇”,将使云南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得到更好地挖掘、保护和利用。
【旅游风景的作文】推荐阅读:
风景属于看风景的人作文09-06
与风景有关的话题作文:我喜欢风景09-02
北海的风景作文07-05
行走的风景作文07-31
心田的风景作文11-15
初中作文:窗外的风景06-14
关于城市的风景作文06-14
温暖的风景记作文07-07
我最爱的风景作文07-21
描写台湾的风景作文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