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社会与养老机构

2024-11-25

老龄化社会与养老机构(共12篇)

1.老龄化社会与养老机构 篇一

海南2001年进入老龄化社会 优先发展社会养老

来源: 海南日报

关键字:老龄化 养老发表时间:2011-05-03 14:08

日前,《海南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在省老龄委第四次全体会议上获原则通过。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海南省将加快把社会养老服务纳入各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据介绍,海南省于2001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截至2010年,全省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113万余人,占户籍总人口的12.61%。根据省统计局预测,到2015年海南省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17万人,占全省老年人口总数的14.66%,进入高龄化社会。“十二五”期间,海南省将加快把社会养老服务纳入各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城市全面推行居家养老服务,在农村逐步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以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为基本服务项目,推动社会服务进家庭。养老服务将面向有养老服务需求的老年人,重点保障“三无”“五保”和低收入高龄、独居、失能等养老困难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据规划提出的目标,截至2015年末,海南省城市街道、社区将全部建有养老服务中心,农村40%的社区(村)建立综合性老年服务设施或站(点),形成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届时,全省养老服务床位要力争超过全省老年人总数的3%。

今后5年,海南省将陆续完成海南省养老院等项目建设,探索建立由政府主导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其中,公办养老机构建设的重点,以收养“三无”“五保”、低收入和失能老年人的供养型和护养型养老机构为主。

根据计划,海南省将在海口、三亚、儋州通过改建、扩建,各建设一所能为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长期护理服务功能的社会福利院;在县级城市,建设一所集生活照料、保健康复、老年大学、文体娱乐和认证培训多种功能于一体,具有示范作用的综合性社会养老服务指导中心。

此外,海南省还将坚持就近便捷、小型多样、功能配套的原则,在街道、社区建设和改造一批养老院、托老所、日间照料中心、星光老年之家。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建设一批分布合理、功能互补的高端养老服务机构。(记者徐珊珊)

2.老龄化社会与养老机构 篇二

1、我国老年人使用互联网的基本情况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网络已经发展为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媒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在发生重大的变革。从近几年来微博的火热也可以看出互联网正在从人们的身边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但是,也不难从微博群体看出,参与微博互动的大多数是青年人、成年人,甚至可以是青少年、儿童,但是老年人则很少参与到其中。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4年底,51~60岁的网民已经达到272.6万人,60岁以上的为103.4万人,首次突破一百万大关。下面引用陈娟《老年人应用互联网的动因、特征及中国老年互联网产业发展研究》中的图表,来说明老年人使用互联网的比例相对比较少。

资料来自:陈娟《老年人应用互联网的动因、特征及中国老年互联网产业发展研究》

2、养老机构中老年人使用互联网的基本情况研究

本文通过对A养老机构进行了调查,可以看出在养老院中只有很少一部分的老年人使用互联网。互联网的使用与老年人的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有关。一般情况下经济状况好、年龄偏低的、文化程度高的老年人使用互联网的概率要比经济状况差、年龄偏高、文化程度比较低的老年人高。但是在这三个条件中,文化程度占的比重稍微比经济状况大一些。例如,作为一个大学教授,在退休后其必然是会使用电脑,而作为一个农民,其在老年后很少有会使用电脑的,甚至很多老年人根本就没有听过电脑。

二、养老机构中老年人存在的问题与需求的研究

目前,我国老年福利事业发展的状况和保有的存量,与老龄化带来的巨大养老服务需求不相匹配。截至2005年底,各地建有各级各类养老服务机构近39546家,床位149.7万张,收养老人1102895名。仅就床位数来讲,刚刚超过老年人总数的2%,较之于国际社会通行的5%~7%的比率相差甚远。许多贫困、边远地区及靠民间力量创办起来的养老机构囿于经费短缺、资源不足等方面的限制,服务内容不丰富,显得相对单调、贫乏,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服务需求也有较大的差距。

三、互联网对养老机构中老年人健康老龄化的意义研究

1、相关概念界定

本文主要采用联合国在《2001年全球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方面的奋斗目标》中关于健康老龄化所作出的界定:健康老龄化是指从整体上促进老年人的健康,从而使老年人在体力方面、才能方面、社会方面、感情方面、脑力和精神方面得到平衡发展。在本文研究中,主要探讨的还是互联网对老年人精神需求方面的意义,也就是本文主要研究互联网对老年人健康老龄化中的精神、感情等方面的意义分析。

2、互联网有利于老年人更好的承担社会角色

所谓角色是指社会规定的用于表现社会地位的行为模式,或者说是一个地位所要求的规范总和。它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是一套包括权利和义务的行为模式,是对特定地位的期待。中国传统社会中老年人的社会角色非常的丰富。他们没有“退休”这一程序。在家长制的社会中,老年人的决定就是整个家庭甚至家族的决定。老年人承担其主导的社会角色。但是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社会失范的出现,带来的是老年人自身角色的缺失。而且社会转型也会带来人生转型。例如当老年人退居二线之后,会出现一个“59岁”现象,也就是说老年人可能找不到自己的社会角色了。

互联网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简单的实现老年人的继续社会化。互联网是一个信息量非常全的媒体,在上面不仅可以用眼睛看,也可以用耳朵听,而且可以多次重复的观看。由于老年人的反映比较迟钝,加上社会的浮躁带来人们缺乏耐心的原因,如果人为的帮助老年人继续社会化,这将是一个浩大的工程。而互联网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互联网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减少“59岁”现象的出现,也就是可以帮助老年人重新找到自身的社会角色。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这一媒介,可以使老年人在59岁这样一个特殊时期,还能有一些可以继续坚持的乐趣,也是可以帮助他们找到自身的社会角色。

3、互联网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是指两人及以上或与群体间发生的交互性活动。这种交互性活动可以是语言、手势、眼神等肢体语言的双向交互活动。我们几乎总是被卷入到社会互动之中,在这种互动过程中,人们以相互的或交换的方式对别人采取行动,或者对别人的行动作出回应。社会互动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构成了人类存在的主要部分。老年人的社会互动随着老年人退居二线也逐渐减少了。养老机构将老年人困在了一个“独门独院”里。现在的养老机构物质设备都已经有了最基本的标准,一般可以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物质生活。但是老年人的精神赡养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改善。通过互联网,一些处在人际边缘地位的老年人可以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而喜欢和家人活动的老年人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家人进行视频或者其他的互动联系。

4、互联网有利于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促进其健康老龄化

根据疏离学派的老年价值观来看,随着老年人口年龄的增长,个人与他人间的人际交往量会逐渐减少,性质也会发生某种变化,充当消极的角色增加。由于来自社会和个人两方面的疏离,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社会参与很低,这就造成了老年人闲赋的时间非常多。而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具有特殊的思念情节,尤其是对于那些家庭条件好,子女甚至孙子女不在身边,他们格外孤单。

3.老龄化社会与养老机构 篇三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机构养老 入住率 未富先老

按照现代化人口学理论, 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联合国认为, 如果一个国家60 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 或者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 以上, 那么这个国家就已经届于人口老龄化国家。根据这一指标我国已于20世纪末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老年化的程度越来越高: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1.32亿,占总人口的10.33%;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到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77亿,占总人口的13.26%。1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老龄化情况更是不容乐观,因此,研究北京市机构养老的现状及问题,为改善养老机构的服务、切实建立和完善城市养老服务体系提供依据,真正推动北京市养老服务社会化事业的发展及为我国其他各地推行机构养老服务提供必要的指导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北京市机构养老服务的现状

在当前“未富先老”的背景下,北京市养老机构的力量显得十分薄弱。截止2000年,北京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约为117万;到了2011年底,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47.9万人,北京市401所养老机构的床位总数仅仅只有6.9万张。这样算来,即便是现有床位全住满,每百名老人拥有的机构养老床位仅为2.8张,即目前,北京市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比例仅为2.8%。按照国际社会机构养老通行的一般规律是养老床位约占老年人口总数的5%左右。按“百名老人5张床位”的标准计算,北京市在2011年年底的床位缺口應该是5.5万张。[1]可见,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除此之外,医养分离也是北京市机构养老的一个重要特点。截至2011年底,在北京的401家养老机构中,仅有32家具备定点医疗资质;仅100多家内设医务室,比例不足1/3;另有145家养老机构既无内设医务室,也没有同周边医疗机构签订书面协议,老人只能到医院就诊。[2]这样就给养老机构和入住者带来诸多不便。

二、北京市机构养老存在的问题

1.资金缺乏,服务设施不完备,服务项目单一

作为特殊群体的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健康状况的下降,最核心的养老需求正是医疗和护理,再加之,离开家的老人们的内心十分脆弱,适当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是必要的。但是,由于政府和社会的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导致大部分养老机构只能把主要资金和精力投入到基本设施和基本照顾上,没有为老人提供与休闲娱乐和健身相关的服务设施,服务也仅限于满足老人在吃、住、医等基本生活方面的需求,对老人在精神和文化生活方面需求的满足非常欠缺。

2.现有养老机构的数量存在供需矛盾

面对大量新增的机构养老需求人群,养老院特别是公立养老院“入院难”在各大城市已经成为普遍性问题,一些公办养老院常年出现几百乃至数千人“等位”的情况,有些还需要“托关系、批条子”才能住的进去。特别在“寸土寸金”的北京,社会上也流传着“十年等一床”、“一个床位7000人等”的说法。截止2011年底,北京市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比例仅为2.8%。这个比例与国际通行的5%-7%的比率相差甚远。

3.专业、负责的老年护工和管理人员缺乏

目前,我国养老机构中直接照顾老人的一线护理人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数量不足。临时和外聘人员占比例较大,护理人员的周转率高,导致了队伍的不稳定。由于护工职业地位不高,工资待遇底、工作劳累幸苦[3]。二是结构不合理。从业人员多以女性为主,男性护理人员较少,导致对男性老人的照顾不足。三是专业教育背景和训练不足,缺少护理经验。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对老年人的照顾,也制约着养老机构的发展。

三、完善北京市养老机构服务的对策研究

1.政府应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

目前,北京市养老机构由于资金缺乏和限制,不能为老人提供更多的服务和更加优质的服务。因此,政府应制定各种优惠政策,扶持和鼓励养老机构健康发展,在保证公办养老机构做好托底服务时,对民办养老机构给予政策上的倾斜优惠以满足不同层次老年养老的需求。同时,应加大对养老机构的资金投入力度,解决目前养老机构面临的资金短缺、设施不齐、配备不全的困境,满足老人多层次的服务需求。

2.广开筹资渠道,增加收入。

由于政府的财力有限,因此,养老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仅仅依靠政府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所以社会各界应加强对养老机构的投资和捐赠,加大养老机构的宣传力度。积极地参与投资,扩大养老机构的资金总量。另外,社会各界还要增加对养老机构的慈善捐助,为老人能拥有优质的服务提供资金支持。通过社会各界的多方资助,解决养老机构资金缺乏的现状。

3.养老机构自身应重视对其从业人员的培训。

在政府对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教育、教训的基础上,各个养老机构也应重视自身的护理人员的培训。应定期对本机构内的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尤其是对新入职的没有受过专业护理训练的人员,要进行系统的培训。同时,一些有实力的养老机构也可以与各大中专院校合作,培养自己的护理人员。这样既可以节约成本,又可以培养出适合自己的护理人员。

注释:

[1]资料来源:2000年北京市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DB/OL].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6/20010328/427870.html;

[2]北京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DB/OL].http://www.bjstats.gov.cn/rkpc_6/pcsj/201105/t20110506_201580.htm

参考文献:

[1]新浪财经.北京市区养老院一床难求 排号入住需等十年[DB/OL].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20120710/002212518546.shtml,2012-07-10.

[2]人民网.民资养老机构的困境:政策一大堆 落实难到位[DB/OL].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2/0929/c70846-19154729.html,2012年9月29日。

4.老龄化社会与养老机构 篇四

2009-11-09

点击率: 8

5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

江汉区民政局 余军平

2008年11月28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把改善民生问题提升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指明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任务。改善民生,其中包括基本养老问题,如何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都在认真研究和探索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途径。现结合江汉区社会养老服务工作实际,提出几点建议。

一、老龄化社会与家庭养老的矛盾

按照国际惯例统计一个国家老年人达到总人口的10%,表明该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民政部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超过1.49亿,占总人口的11.03%,预计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亿,占当时总人口的16%。根据江汉公安分局统计,对全区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口进行分析比较,截止2007年12月31日全区总人口数为456362人(不含水上公安分局人口数),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72885人,占总人口数的15.97%。从年龄段来看,其中,60-69岁有35464人,占老年人口比率的48.65%;70-79岁有27234人,占老年人口比率的37.36%;80-89岁有9090人,占老年人口比率的4.72%;90-99岁有1051人、100岁以上有45人。而且59岁准老年人为25852人,占总人口数的5.66%。以上数据分析表明,江汉区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老年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每年增加3000人左右;二是人口高龄化来势快,特别是80岁以上高龄老人迅速增加;三是老城区人口密集,老年人口多,比率高。

我国人口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而且这种趋势仍在延续。据统计,1953年我国家庭平均人中为4.33人,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都大体稳定在4.23-4.43人之间。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和家庭意识的变化,独生子女增多,家庭平均人口逐渐下降,家庭结构呈现小型化趋势。2005年为3.13人,23年间家庭平均人口减少了1.27人。目前,在城镇最典型的“421”模式家庭(一个孩子、夫妇两人、上面要赡养四位父母长辈)越来越普遍。再上住房、医疗、教育等生活高负担,令现在不少的中青年人实在难以照顾周全。

社会和家庭结构的巨大变化,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为数众多的老年人如何养老,不仅是每个家庭需要考虑的问题,而且已经成为丞待解决的社会化问题,社会需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和功能。

二、现行社会养老服务的格局

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把改善民生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了社会养老服务工作力度,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政策优惠等方面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有效地推动了社会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例如江汉区社会养老服务的格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国办社会福利养老机构

江汉区社会福利院是1964年由政府投资兴办由区民政局管理,属于事业单位。1996年

以前福利院床位仅87张。1996年政府投资新建了三栋7层楼老年公寓,至2008年福利院在职员工181人,其中,定编人员37人、超编人员9人、合同聘用人员135人,入住老人465人,其中,供养“三无”、“孤寡”老人40人,代养老人425人,入住率100%。在财政补贴下收支平衡。2006年,区政府投入3770万元,扩建了一栋17层楼集养老、康复、娱乐于一体的公寓大楼,总面积15500平方米,新增床位377张。2008年又投入500万元对旧公寓楼进行维修改造,新老福利院共计床位842张。有利方面:区社会福利院是政府主管的事业单位,管理规范、服务周到、托养老人收费合理,老年人入住的愿望高。不利方面:政府受财力和城区土地的限制,难于进一步扩大规模,满足不了老年人入院养老的需求。

(二)社会力量兴办福利机构

从1982年至2006年社会力量兴办养老福利机构8家,其中,街办3家、企业单位兴办2家、民营2家、社区居委会兴办1家,共有床位数479张。供养“三无”老人5人、代养老人364人,入住率76%。2007年至2008年,由于政府出台对社会兴办福利机构给予政策性补贴的错施,两年间新增民营社会福利机构7家,新增床位470张,代养老人256人,入住率54.47%。15家社会福利机构共有床位949张,员工200人。按政策给予新建福利机构每床位补贴1000元-1500元,对合格的福利机构中住满6个月以上床位,每床每月按100元(市、区财政1:1)的标准给予补贴,2008年共发放补贴金54.48万元,激发了社会兴办养老福利机构的热情。有利方面:可大量利用社会人力和财力资源兴办福利机构,缓解政府兴办福利机构不足的矛盾,提供部分城市居民就业岗位。不利方面:由于社会力量兴办的福利机构,条件要求严,床位数起点较高,且大多数是租赁房屋和场地,成本较高,而收益相对较低,加上经营管理和服务难于达到代养老人的要求,至使入住率较低,制约了民营福利机构的扩大。

(三)居家养老服务

目前,江汉区由政府购买服务的“三无”老人有36人、“独居”老人有23人。从今年5月起,还对“三无”老人服务费标准由原来每月200元提高到每月250元;对“独居”老人服务费标准由原来的每月150元提高到每月200元。同时,不但扩大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覆盖面,将我区最低工资收入标准在580元以下的独居老人纳入到政府购买服务的范畴,并建立补贴标准逐年递增机制。全区已建有各种形式的居家养老服务站97个,共有养老护理员352人,为老人服务的志愿者800余人,已为525位老人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居家养老服务。有利方面:能有效利用老年人自有住房条件和家庭环境提供养老,社会成本低,可因人而协商提供相应的服务。不利方面:由于护理员和服务员都是社区下岗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服务质量不高,并且服务员收取的服务费较低,积极性和责任心难于提高。特别是身患疾病的独居老人24小时需要人服务,而收入较低者,在现有居家养老政策条件下难于得到较好的服务。

三、提高社会养老服务的几点建议

(一)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之中,建设规范化的养老福利机构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老有所养的需求越来越高,城市的养老机构更应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地方政府要把养老福利机构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之中,有计划地兴建社会福利机构。

1、长远规划。在城市改造过程中,分时期、分地段把养老福利机构建设规划进去。在规划的范围内建设具有一定规模,集老年医疗卫生、康复护理、文体娱乐、信息咨询、老年教育等服务项目的养老福机构。例如,开发居民住宅小区时,可根据开发商设计规划入住率,按该地区居民人口数量,确定一个标准建造福利机构。

2、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一是列入政府财政预算投资,财政有计划地积累资金,从财政的收入中按一定的比例提取资金,作为福利机构建设和福利机构补贴基金。二是民政

部门在主导的慈善机构中设立养老基金,解决养老机构发展的资金需要。三是利用开发商资金。四是招商引资。政府给予一定优惠的政策,鼓励开发商兴建社会福利机构。

3、建立灵活的经营管理模式。建设资金是政府支出,可由政府相关部门经营,或者对社会出租或出售经营。建设资金是开发商或者是招商引资支出,政府可通过与开发商协商,进行回购,也可由开发商按政策规定自主经营管理或者对社会出租或出售经营,提高社会养老服务效能。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中小型福利机构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于2000年2月转发国家民政部等部委《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福利机构,可采取以下措施。

1、降低开办床位数。从现有兴办的民营福利机构来看,规模有大有小,有个人出资兴办,也有合伙出资兴办的,经营场地大多数是租私人住宅改造成福利院。由于面积小、房间有限,按现有兴办福利机构标准,难于达到要求,主要是受开办床位的限制。可在现有规定的30张床位基础上降低床位数到25-20张,能有效地促进民营福利机构的兴办。

2、确实落实优惠政策。相关部门要按照《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精神,确实落实社会福利机构用地、用电、用水、电话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减少福利机构营运成本。提高政策性兴办福利机构补贴标准和居家养老服务员生活标准,并建立递增补贴机制。同时,相关部门要协调解决民营福利机构(民办非企业单位)与小规模企业一样融资和贷款问题,推动民营福利机构稳步扩大和发展。

3、建立民营福利机构等级考评机制。由民政部门负责,对社会力量兴办的福利机构进行考核评定,以兴办规模、设施标准、服务质量、管理水平等方面为基础建立考核标准,可设为每两年进行一次进级考评,通过考评进级提高政策性补贴标准,促进社会力量兴办的福利机构正规有序地发展。

(三)加强行业技能教育培训,创新和提高社会养老服务质量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质量和要求在逐步提高,不论是公办福利机构,还是民营福利机构,以及居家养老的服务工作,都面临着规范化、专业化、全方位的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

1、大力培养服务人才。要充分得用现有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教育阵地和师资力量,培养一支业务精、素质好的社会工作者和老年人服务队伍,核发职业证书,充实到各类社会福利机构,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2、加强福利机构标准化建设。国办福利机构要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加强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社会福利机构管理、营运、服务等机制,为民营福利机构运作和居家养老服务起到指导性作用。

5.老龄化社会与养老机构 篇五

1、您的性别()

A 男B 女

2、您的年龄段()

A 15-25岁B26-35岁C 36-45岁D46-55岁E56岁以上

3、您的婚姻情况:

A未婚B已婚C离异D丧偶

3、您的文化程度()

A 小学及以下B初中C高中/中专D大专/本科E研究上以上

4、您拥有几个子女()

A0个B1个C 2个D 3个及以上

5、您是否和子女共同生活()

A 是B否

5、您的健康状况()

A需要照顾B 良好,可以自理C健康

5、您认为您所在的区域老龄化程度如何()

A还没有B一般C比较严重D 严重E 非常严重

6、您认为哪种养老方式适合现在的情况()

A 居家养老B 养老院养老C家庭社区养老

7、您对社区养老持哪种态度()

A 无所谓B不满意C一般D满意E很满意

8、您认为您现在所在的区域社区养老条件是否具备()

A不具备B具备C非常具备

9、您认为阻碍社区养老的主要原因是()

A 传统观念B经济原因C两者皆有

10、您认为社区养老的责任应该由谁来承担()

A家庭B街道办事处或居委会C物业

11、如果每个社区配备一定的家政服务员/医疗服务员,你是否能接受他们的上门服务()

A 是B 否

12、您是否参加过社区的社团活动()

A 是B 否

13、目前您生活中的不便有()(多选)

A 没有不便B 就医不方便 C日常起居没有人照料 D 感到孤独E其他

14、您享受过社区的那些服务()

A没享受过B免费体检C家政服务D其他

15、请评价您的生活质量

A幸福B一般C 差

6.老龄化社会与养老机构 篇六

引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人都有衰老失去劳动能力的那一天,所以社会养老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中国的独生子女现状加重了年轻子女在家庭里赡养老人的负担,不少儿女选择将老人送到养老机构安度晚年,家庭养老模式正在悄然向社会机构养老模式转变,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与正常老人相比,痴呆症老人的养老问题给子女带来了更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不只来源于老人的痴呆症状本身,更来自于养老机构和相关福利机构对于痴呆症老人的歧视与排斥。解决好痴呆症老人的机构养老问题不仅对于中国养老事业的发展会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故此,通过对两个老年养老机构的痴呆症老人的个案进行调查研究,探究分析了现阶段我国痴呆症老人机构养老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为痴呆症老人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其研究结果将有助于社会养老机构提高对痴呆症老人的服务质量,保证痴呆症老人度过一个快乐的晚年生活。

一、老年痴呆症的基本概述

老年痴呆症又叫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主要表现为渐进性记忆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人格改变及语言障碍等神经精神症状,严重影响社交与生活功能[1]。老年痴呆症会给子女和养老机构带来很多的不便之处,是因为痴呆症老人有很多异常行为,严重时表现为不安、易激或少动,个人卫生不佳;后期仍保留习惯性自主活动,但不能执行指令动作;疾病晚期可见四肢僵直、锥体束征、小步态、平衡障碍及尿便失禁等,大约5%的患者出现癫痫发作和帕金森综合征,帕金森综合征的患者往往不能站立和行走,生活完全依靠护理。可以看出,对痴呆症老人的关爱与照顾不仅仅是一个家庭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痴呆症老人是一个需要我们全社会关注的弱势群体,因此研究痴呆症老人生活问题及机构养老现状问题尤为重要。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所要研究的问题,了解痴呆症老人机构养老发展现状。

(二)比较研究法

通过对北京某社会福利中心和云南省某老年公寓两个养老机构中痴呆症老人的典型个案养老现状进行分析、对比研究,综合性地探讨我国痴呆症老人机构养老现状及存在的地区差异等问题。

(三)实地观察法

进入机构实地观察痴呆症老人日常生活状况和康复状况。并且参与到痴呆症老人与护工以及与其他老人的互动之中,并通过与痴呆症老人的共同活动从局内人的视角对痴呆症老人进行观察。

(四)访谈法

通过与护工及其他机构工作人员交谈,客观地了解养老机构里痴呆症老人的日常生活和康复状况,为了保证访谈的真实性和针对性,采取严格的结构式访谈,事先拟定访谈提纲,列出所有想要了解的问题。并且对于被访谈者的回答加以调查、询证及分析,以弄清痴呆症老人机构养老的真实现状,通过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提出恰当的改进措施。

三、目前痴呆症老人机构养老存在的问题

(一)养老机构区别对待痴呆症老人和正常老人

由于痴呆症老人各种异常的精神症状,给护工带来很大的工作压力。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对于痴呆症老人缺乏足够的耐心和细心,不像照顾正常的老人那样和颜悦色,尽心尽力。而且无论是在入院程序上还是在住宿安排上,痴呆症老人都有单独的一套程序,区别于正常的老年人,这样长期的不与人交流不仅不利于痴呆症老人病情的`好转,而且还会导致痴呆症老人智力和记忆力的持续下降。

(二)工作人员对于痴呆症老人的服务意识和态度有待改善

晚期的痴呆症患者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完全丧失生活能力,记忆力严重衰退,不能独立进食,理解和语言表达困难,在居所内找不到路,行走困难,大小便失禁,在公共场合出现不雅的行为,行动需要轮椅或卧床不起[2]。以上种种症状会导致很多不良后果,增加了护工的工作强度,干扰了其他老人的正常生活,于是有的护工对痴呆症老人失去耐心,态度粗暴,语言过激。我们对待痴呆症老人应该有起码的理解、关爱和善意,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他们,包容他们,而不应该对他们不管不顾,任其自生自灭。过去他们为社会做出过贡献,现在他们是需要我们照顾的“孩子”,需要全社会关爱的弱势群体。

(三)养老机构软硬件条件均较差,缺少专业护工、科学的康复计划和康复设施

调研的两个机构中都没有制定科学的痴呆症老人康复计划,更缺少必备的康复器械。这样的环境不利于早期痴呆症老人的康复训练和晚期痴呆症老人病情的好转,而且工作人员也没有接受过相关的专业培训,缺乏专业知识和护理技能,对于如何照顾痴呆症老人的饮食起居,如何应对痴呆症老人的异常行为没有很好的技能支撑。有时护工在不经意间会碰触到老人的精神痛楚,让老人倍感痛苦。这种情况不但会影响痴呆症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更会加重老人的病情,要坚决杜绝。

(四)养老机构对痴呆症老人的服务存在误区

7.老龄化社会与养老机构 篇七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结果显示:截至2011年底, 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85亿。同时, 据有关专家预测, 中国的老年人口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 并且到2050年, 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1]这些数据都反映了一个事实:中国早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因此,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老龄化的速度、规模大于一般国家, 并呈现“两高两大两低”特征:高速、高龄;基数大、差异大;社会养老水平低、自我养老和社会意识低。老龄化的日趋严峻将导致中国缺少大量的劳动力, 经济难以持续的增长, 无法实现共同富裕。所以在我国未富先老的大背景下, 解决老龄化问题, 让每一个老年人都“老有所养”。是中国长期发展所必须的面临的问题。

一、我国老年人养老方式的选择

目前, 我国老年人的养老方式主要是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

(一) 公办养老机构

公办养老机构作为目前养老的一种方式, 由于其有公有化, 设施齐全, 价格合理, 所以有很多的中层收入家庭会选择它, 但是它的数量有限。调查统计, 中国有各类老年福利机构37623个, 养老床位245万张, 仅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1.5%, 不仅低于发达国家5%-7%的比例, 而且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2%-3%的水平, [2]所以只有一少部分的人有机会进入公办养老机构养老。中国新闻网近日的报道指出, 北京第一福利院、上海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人满为患, 排队预约的有千人以上;在天津, 大约16万的老人有机构养老的需求, 全市不到2万张的床位, 显得杯水车薪。而在北京朝阳区一所社区养老院里, 50个床位在2年前也已达到饱和。老年人多, 机构较少, 所以大家会经常听到“一床难求”的报道。

(二) 私营养老机构

私营养老机构相对公办养老机构来言, 大部分是低层收入家庭, 但是私营养老机构不规范、硬件设施、医疗设备不完善、护理人员不专业, 只注重老年的食和住, 而最重要的精神方面的关怀却很少, 导致大多数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不是特别的美满。基于此选择私营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只占一少部分。

(三) 居家养老

有专人照顾的居家养老, 即是:根据老年人的自身情况配备相应的陪护人员, 以满足现代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而陪护人员又是通过采用一整套标准的员工培训体系, 专业化程度高, 拥有丰富的健康护理知识和熟练的技能, 能够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加健康快乐。

因此, 通过比较我们能够明显的看出, 第三种养老模式无疑可以推动了银发浪潮的破解。过调研分析, 52%的老年人会选择居住在子女身边, 居住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和环境中的居家养老方式。居家养老弥补了机构养老的这些不足, 居家养老是政府所推从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 社会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方式, 它为银发浪潮, 中国式的破解提供了思路, 对于促进家庭社会的和谐, 促进市场相关行业发展和扩大再就业都有重要的意义。居家养老结合中国的传统观念、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较其他养老方式而言最好的选择。

二、居家陪护养老模式破解中国养老难题

居家养老所需的专门人员陪护, 促使社会新产生一个职业——养老陪护员。但是由于养老服务队伍整体素质的不高, 以及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建设的滞后, 中国现有的养老服务队伍远远不能适应养老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据统计:中国城市老年人失能和半失能的达到14.6%, 农村已经超过20%。但全国老年福利机构的职工只有22万人, 取得养老护理职业资格的也不过2万多人, 不仅与中国几千万失能老人的潜在需求相差甚远, 而且由于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 其专业水平、业务能力、服务质量, 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 这就要求居家养老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水平。[3]这就需要一个专门的机构能够提供人们所需的专业的养老陪护员, 而这样的机构被我们称为“养老陪护服务中心”和社区养老协会。

(一) 养老陪护服务中心的特点及创新

养老陪护服务中心是一个从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出发、并根据每一个老年人的实际身体状况安排不同类别的陪护人员, 而其机构是根据老年人所需要的项目以及项目的价格、数量获取营业收入。其专业化、品牌化、连锁化也将使越来越多的人认可这种养老方式。而根据老年人的自身情况, 一些有慢性病和需要特殊护理的老年人越来越多。因此, 从老龄化社会的趋势和特点来看, 家庭陪护的重要性则越来越多的被更多的人认识。这为专业化、品牌化、连锁化的养老陪护机构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它的特色之处在于: (1) 有专家级的咨询团队, 能够根据老人的个性化需求为其做评估, 由不同的专业人员按约定时间到老人家中为其提供个性化钟点服务; (2) 根据老年人所需服务的不同, 分配不同技能的专业护理人员。不同等级的陪护员不仅拥有丰富的经验, 而且通过依乐养老中心内部考试晋升的, 所以行为规范, 操作标准都非常合格; (3) 服务项目多, 价格合理; (4) 经常举办一些老年活动, 如老年保健知识讲座, 老年文化活动, 联谊活动等以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5) 设有养老陪护热线, 24小时可以申请陪护员; (6) 在员工的吸纳、培训、管理等方面我们都有自己的一整套的规章制度。

它的创新之处在于: (1) 企业文化的创新:以温馨亲情为主, 倡导团队精神和服务创新; (2) 服务方式的创新:服务流程的一体化, 服务的标准化, 服务的有形展示; (3) 商业模式的创新:与传统家政服务业相比, 公司采用员工制, 可以避免大部门服务风险以及对公司和品牌形象的影响。针对顾客, 会采用会员制和增值服务锁定顾客来保证运营收入的稳定增长。

(二) 社区养老协会的功能

养老陪护服务中心为银发浪潮提供了思路, 这样的机构是各省、市政府大力促进、积极支持的服务业, 它将受到民政部门、社保部门以及国家政策积极的鼓励。随着社会各方面的完善与支持, 每一个社区都会成立这样的养老陪护服务中心, 即社区养老协会的成立。首先, 养老陪护服务中心为社区养老协会提前储备了大量专业的养老陪护人员;其次, 养老陪护服务中心前期的运营也为社区养老协会积累了丰富的运营经验;第三, 养老陪护服务中心是专注于养老服务, 不断规范各项标准提供准备时间;最后, 养老陪护服务中心树立了良好的公众形象, 有一定的知名度, 并建立起一定的客户档案群。社区养老协会之所以会成为银发浪潮的解决方法, 其原因是养老是社会性问题, 它的责任归属不仅在政府能够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 而且还有相关社会团体 (比如社区、慈善组织等相关的协会) 、个人等等能够分别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这样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同时, 社区养老协会是养老陪护服务中心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趋势, 而且每一个养老陪护服务中心为了更好的服务于老年人, 所以选址都在居民住宅或者社区附近, 更便于为社区的每一位老年人提供更快捷更贴心的服务, 也便于客户向养老协会反馈信息, 及时了解每一位老年人的情况。

社区养老协会, 一个把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集中在社区, 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 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 由社区养老协会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社区养老协会所提供的养老服务在让老人既享有家庭温暖、又能体会同龄人认同, 一种“双赢”策略, 让老人比有儿女相伴更有价值感。而早在2003年, 国内心理学者范悦斌等人曾抽取社区养老院或敬老院和不与子女居住的70岁以上老人各220名进行比较, 发现两组身体状况差不多, 但前者的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都显著优于后者, 所以社区养老协会的成立不仅为老年人的老年生活指引了方向, 而且还为中国银发浪潮的提供了破解方法, 可谓“一举两得”。

社区养老协会的成立体现了政府在规划养老方面的能力, 同时也促进了社区的发展, 维护了社区的和谐。社区养老协会既然是以社区的名义成立, 那么社区也会承担一部分社会责任, 即街道办事处在每年的财务计划中, 也会给予养老协会一定的资金, 让养老协会承办一些大型老年娱乐、文化方面的活动和讲座, 所以社区养老协会的成立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社区养老协会承接部分社会养老的功能, 帮助政府解决了在这一领域的“缺位”问题。如社区的无儿无女的低保老人, 在社会保障政策范围内得到了基本救助, 但一些处于低保边缘的老人, 他们无儿无女, 生活比较困难, 但政府无法给予关爱性的救助。此时, 社区养老协会便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 分配一些养老陪护员去照顾他们, 给予他们生活慰藉及精神上的支持, 从而弥补了政府社会保障政策界定的“死角”和救助能力的不足, 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社区养老协会承接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社会养老协会通过整合社区服务资源, 组织公共服务的职能, 分担了一些需要社会承担的养老责任, 然后把居家养老所需的一些服务事项、服务资源等转交到社区养老协会, 由社区养老协会承办具体养老陪护服务工作, 以减轻家庭养老的压力, 从而形成高效、高质的养老服务机制。

社区养老协会是根据老年人各方面的需求, 探索研发各种人性化的养老陪护服务项目。社区养老协会大力宣传尊敬、关爱家人, 并督促各项赡养义务的落实;协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好老年人医疗、救护、康复和咨询服务, 并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及健康知识普及教育工作;为需要养老陪护服务的家庭提供其所需的各项服务项目, 并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 以用与协会正常的运行;最后, 社区养老协也会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志趣爱好活动及老年法律法规、老年医疗保健、养生等方面的讲座, 以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加幸福。

社区养老协会各项健全的管理制度, 促进养老服务产业的规模化、扩大化。因为社区养老协会是由各社区的养老陪护中心发展而成的, 所以社区养老协会逐步形成了完善的人员管理制度、财务审计制度、人员培训制度, 这样就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的环节, 社区养老要遵循各项制度才能稳定发展, 而社区养老协会的长久发展则依附于养老协会的老年人对其的认可与信任。这样的环节促使社区养老协会的各项办事制度都呈现规范透明, 从而进一步强化养老服务产业的规模。

社区养老协会能够增强社区居民的能力, 把大家的力量凝聚到一起。由于社区大部分年轻人白天都要上班, 白天一些年老体弱的老人没有人照顾, 所以针对这一现状, 社区养老协会积极组织开展结对帮护活动, 鼓励一些身体硬朗、比较年轻的老人参与到养老陪护项目中, 并积极动员社区一些党员群众参与到社区养老协会的志愿者服务队, 开展文化娱乐、日间照料、家政服务、精神慰藉、法律援助等服务活动。同时, 社区养老协会还会开展节假日走访慰问困难老人和高龄老人, 组织专业人员为老人讲授健康知识讲座, 组织老人体检。从而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加的健康、便利。这样, 所有的社区居民在养老协会的有力推动下, 掀起一股尊老爱老敬老帮老的热潮。

摘要:随着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 老有所养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 我国老年人的养老方式主要是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 机构养老因数量有限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要。而居家养老是机构养老的必要补充。通过在每一个社区成立社区养老协会, 探索研发各种人性化的养老陪护服务项目, 为社区的每一位老年人提供快捷贴心的服务为解决银发浪潮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模式,居家养老,养老陪护服务中心,社区护老协会

参考文献

[1]白英.我国“养老职业”缺口巨大[N].光明日报, 2009-12-29

[2]陈书碧.关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几点思考[N].政协天地, 2011-08-10

8.老龄化社会与养老机构 篇八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家庭发展

一、中国老龄化时代的到来

民政部印发《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7%。

国务院《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中国老年人平均每年递增0.54个百分点,未来2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到2030年全国老年人口规模将会翻一番,到2050年,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占总人口的1/3,老龄事业发展任重道远。

二、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内涵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以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为目标,面向所有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和社会参与等设施、组织、人才和技术要素形成的网络,以及配套的服务标准、运行机制和监管制度。”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应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

三、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发展面临的挑战

1.服务体系建设目标需细化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主要发展目标指出“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健全,全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但是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发展是一项长期事业,对于发展中如何丰富服务内容、健全服务标准、完善管理制度等方面内容仍需要不断探索、细化。

2.体系内部缺乏统筹、协调

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养老设施建设、宜居环境创造及建成之后如何运营的问题,都是需要今后探索的;在给广大老年人提高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服务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医疗人员、护理人员、心理专家、志愿者等参与到这项事业中来,需要探索如何有效协调他们在一个目标下有条不紊的开展工作。

3.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服务之间如何有效衔接的问题

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三者的统一。国家鼓励老年人及其家庭优先选择“居家养老”方式,对于身体原因或老年人自身意愿或家庭无力承担“居家养老”任务的老年人可考虑“社区养老”,以上两者都不能解决的才考虑“机构养老”。这三者如何衔接,具体标准如何界定,例如一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工作人员如何判定某老人已经不适合“社区养老”方式,需转为“机构养老”,且能够比较畅通的为该老人及其家庭建议适合的养老机构并顺利转让,任需要探究。

4.缺乏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有效激励

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的结合,在开展这三种形式的老龄服务中,国家在大致方针上都是倡导要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的。目前看来,市场力量、民间资本只是初步参与到养老机构的建设和运营中,在“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领域,主要是公办性质的机构和服务居多,社会的力量并未激发出来。

5.缺乏对老年人需求的动态监测

不同老年人对于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为老服务的需求、需求层次、具体需求项目等会因为他们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身体状况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要对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进行动态监测,才能更好服务于他们。比如说目前来看,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绝大多数生活都是能自理的,所以对于大多数老人而言,对于生活照料方面的需求不大,诸如做饭、洗衣、打扫等方面的家务他们都能自己完成,他们的需求更多的是对于健康的需求和精神慰藉需求。

四、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方向

1.建立配套制度和法律体系

黨的十七大确立了“老有所养”的战略目标,十七届五中全会又提出的“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要求,十二五期间,国务院印发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党的十八大又提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等相关内容,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也于2013年7月1日起实施。由此可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老龄事业发展,我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事业战略目标明确,有了根本法律保证。但是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宜居环境的创造、社区照料中心的建设和运营、社会力量的参与、养老机构的建立运营和退出等等都需要有政策引导、政府监督管理。所以在国家的大致方针明确下,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包括民政部分、社保部门、老龄办等)要集思广益,领会中央精神,出台各项配套制度和法规,因地制宜顺利推进本地区社会化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

2.明确规范和监督机制

首先要划清主管部门部分的责权。主管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部门涉及民政部门、社保部门、老龄办等,各部门的具体权责要划清才能有条不紊开展工作,出现问题时候不会出现扯皮,导致谁都管结果谁都不管的局面,损害老年人权益。

其次要细化对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机构的监督管理规则。相关部门要对为老服务机构的环境质量、服务质量开展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和监督。对质量不达标的服务机构限期整改,甚至取消其经营资格。为老年人创造一个有尊严的生活环境,严惩歧视老人、虐待老人行为。

3.建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制度

9.老龄化社会与养老机构 篇九

推动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

四川省乐山市社会福利院杨柳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养老服务业进入快速发展态势,为进一步加强老年福利机构的规范化管理,提高老年福利机构服务水平,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文件精神及《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的基本要求,就如何进一步做好老年福利机构管理工作浅谈几点个人想法。

一、推进科学管理体系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按照《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的要求,认真做好规范化管理和服务,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通过不断建立和完善机构服务管理程序和流程、人事、财务、安全管理等配套管理制度,实现机构管理和服务的最优化。同时积极参加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和等级院评定,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二、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提高护理水平

认真做好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制定全员培训计划,护理人员严格实行持证上岗,不断提高社会福利从业人员的政治素质、法制观念和专业水平。提供人性化生活照料,从规范化、制度化入手,进一步做好膳食、护理、医疗、康复、娱乐等养护服务工作。根据老人的身体特点,为老年人提供营养丰富、形式多样的膳食服务,根据入住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护理等级规范,科学地实施分级护理。

三、推动医养融合发展,健全医保机制

加快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同时加大医疗康复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开

设老年病专科,做好老年人慢性病防治与康复治疗,不断提高院内老年人的救治能力和医疗康复水平;根据不同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实施细则,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为老年人提供规范化保健康复服务。院内医疗机构符合医保定点医疗条件的,应积极申请纳入定点范围,确保院内老人按规定享受医保待遇。

四、实行院内民主管理,保障老人合法权益

通过民主选举,成立院内老年人自治群众组织,建立相关制度(章程),组织中各成员积极参与到院内事务管理和各类公益活动中,充分发挥建议、监督和促进作用,逐步形成养老机构内部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服务社会的良性互动。认真学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不断提高和强化社会福利从业人员,特别是养老机构管理的人员法律素质和法律意识。做好与老年人及其家属服务合同签订,确保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和机构自身的利益不受侵犯。聘请了专业的法律顾问,不断提升福利院依法办事的能力。

五、关爱老人身心健康,建立老人临终关怀

根据老年人的身体和心理特点,定期组织老年人参加文化体育活动,开展各类知识讲座和健身活动,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按照自愿量力的原则,鼓励老年人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发挥老年人的余热;设立心理咨询室与老年人开展心理交流和情感交流,为老人提供必要的心理慰藉服务,消除老人的心理障碍。对待临终老人,组成临终关怀团队,为患者制订一对一关怀方案,以使临终病人缓解极端的疼痛,并以此维护临终病人的尊严,让其舒适安宁地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

六、安全责任常抓不懈,切实履行“一岗双职”

10.老龄化社会与养老机构 篇十

吉林大学副校长王胜今等指出,近年来,由于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农村年轻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导致人口老龄化出现城乡倒置现象,即在经济发展水平农村远低于城镇的情况下,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却高于城镇。专家们指出,多年来,我国初步建立起了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还不健全,因此需要尽快建立并逐步完善与国情相适应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据了解,2009年,我国开展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目标是在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届时将使1.6亿60岁及以上农村老年人口获得养老保险。目前,由于这一制度建设尚滞后于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而且庞大的农村老年人口也使各级财政对“新农保”的补贴规模急剧膨胀,因此,这一政策的实施,仍在不断完善和探索之中。

针对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的实际,王胜今等专家建议,应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扩大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提高保障能力。

他们还建议,应在我国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在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支持个人建立储蓄性的养老保险。同时,做好城镇养老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的衔接,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面向全社会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针对老年人制定有关政策,以保障老年人医疗的基本需求;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改善特困老年人的医疗条件。

11.浅议人口老龄化及其养老模式问题 篇十一

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面临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就是其中一例。我国已经真正成为人口老龄化国家,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发达水平和国民富裕程度尚有明显差距。同时中国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特殊国情,不仅使中国高龄化背景下的养老矛盾和问题相对“超前”地暴露出来,而且也深刻地影响和制约着中国养老及养老模式的选择。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

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老年人口基数大。二是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三是高龄化趋势明显。四是地区老龄化程度差异较大。五是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国家。

二、造成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造成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的较低生育率。另一方面是经济的快速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类在健康和长寿方面已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人口寿命大大延长。以上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造成在全社会人口中,年轻人口比重的进一步降低和老年人口比重相对的提高,最终表现为全社会人口中老年人口过快增长和比重的加大,即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提前到来。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同时也会给经济增长、产业演变、文化进步、社会发展等带来一系列的影响。第一,老龄人口的增长会改变人口的抚养比,被抚养人口的增加必将加重现有劳动人口的负担。第二,伴随人口老龄化而产生的劳动力年龄结构的老龄化,必将

对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第三,人口老龄化使用于老年社会保障的费用大幅增加,给政府带来比较沉重的财政负担。第四,人口老龄化客观上要求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以满足老年人口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特殊的需要。第五,人口老龄化必然会引起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因而迫切要求发展以多元化的养老模式。

三、人口老龄化引发的养老模式变迁

家庭养老,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首选的养老模式。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实施、城市化和人员社会流动的加快,导致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

于是养老方式也出现了新的变化,部分老人经济条件的变化和自主意识的增强,兴办养老院等各种“社会养老”模式也逐步发展起来。与居家养老相比较,“社会养老”模式可通过把老人集中到各种养老院“集体”养老,解决家庭养老人力资源不足的矛盾。但社会养老需要持续的大量投资,没有足够的政府财政补贴几乎就难以为继。近些年来,我国在推进机构养老的过程中,已形成了国家或集体兴办、集资兴办、政府与非营利机构联办、民间资本兴办等几种投资经营模式,这些投资经营模式正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

由于目前我国是“未富先老”,养老要承受巨大的财政负担和人力资源需求的双重压力,这就要求我国既不能单纯实行“居家养老”,也不可大范围推广“社会养老”,必须创新养老模式,走多元化养老之路。于是类似于“以房养老”、“异地养老”等养老新模式就应运而生,不断适应国人多样化的需求,养老模式由单一走向多元。

四、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在国家战略层面上,要正视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客观存在及其可能带来的挑战和影响。人口老龄化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科学、客观、理性看待人口老龄化问题,认清未来中国人口结构演变的发展趋势,及早地制定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总体战略规划,都是十分必要的。

正确地看待人口老龄化问题,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因势利导,采取适当的对策来缓解矛盾,化解困难,可以积极地化挑战为机遇。目前的主要对策就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尽快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保险制度,为应对今后进一步老龄化做好各项准备。具体建议与措施如下:

1、在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层面上,男女性退休年龄有望统一,退休年限将延长。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人口逐渐增多,而新增劳动力则逐渐减少。与之相对应的是,领取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口增加,而进入社会统筹部分的资金将越来越少。女性的平均寿命通常要高于男性,统一退休年龄将减少女性退休者领取养老金的时间,也就减少了社会统筹资金的支出。从国际社会来看,目前,规定男女相同退休年龄的国家约占60%,规定男女差别退休年龄的国家约占40%。

2、“企业年金”的作用在未来养老保障体系中将逐渐增强。我国于2004年5月1日开始实施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的“企业年金”制度。而在这之前,许多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早已建立了这样的制度。目前,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包括私营企业建立了该计划。随着全球企业竞争中加剧,中国企业要想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最重要的举措之一就是提供丰厚的企业年金。可见,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在未来的养老保障体系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吸收国外新型养老模式的经验,增多与加强其他种类个人养老的方式。“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又称“倒按揭”在美国、加拿大等国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其他国家也有效仿的趋势。几年前在两会上就有代表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支持这一养老方式。随着人们养老意识的增强,“倒按揭”有可能成为中国一种普遍的个人养老方式。具体做法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把房子抵押给有政府背景的公益性机构或是金融机构,由其一次性或分期支付老年人养老金,老人去世时房屋产权由这些机构处分,“剩余价值”(房价减去已支付的养老金总额)交给其继承人。

我国人口正面临老龄化,若老人用自己的住房作抵押物从银行贷款每月领取养老金来安度晚年,这就可以给国家、社会及年轻一代减轻很

大的负担。另外,下岗失业工人、待业人员、城市中的特困户,他们的经济来源少,经济状况不好,有些低保户凭每月几百元的低保收入根本满足不了其家庭开支,将自有住房抵押给银行,每月从银行领取一定的现金来补贴生活费用,这样也可以达到养老的目的。

尽管当前在我国实施倒按揭的存在着某些障碍,但随着养老形势的发展,银行系统的改进,以及相关法律和体制的完善,它完全能够成为未来的一种理想个人养老模式。

4、大力拓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形成菜单式服务,改变社区居家养老简单、粗放的服务模式,培育社会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集约化、项目化发展。优先解决困难群体的服务需求,通过评估,按不同照料等级,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经济困难且需要照料的老年人提供适当的服务补贴。随着老人离开工作岗位回到社区,不仅养老金由社会发放,老人的养老也基本上由社区与家庭共同承担。社区养老的独特优势,既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要求,又补充了家庭结构变化后单纯由家庭养老的不足。

5、分类推进机构养老服务。在完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管理和政策扶持的同时,研究营利性养老机构的管理与扶持措施,以满足一部分支付能力较高、需求层次多样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需求。

6、健全财力投入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规范、长效的公共财政为主导的投入发展机制,并争取将政府对养老福利服务的投入纳入政府财政预算。通过老年人福利设施建设补贴和服务补贴,使政府的财力能够发挥托底的作用,保证需要满足困难群体的服务要求,逐步实现“费随人走”,形成“补老人、补服务、补项目”的公共财政供给方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养老福利服务,形成政府和社会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7、加强服务资源统筹。医疗服务是老年人最主要、最基本的需求项目。当前要将民政和卫生资源进行整合,让医疗卫生进入养老机构。本着“各有侧重、相互补充”的原则,统筹发展卫生部门老年护理医院和民政部门养老机构护理资源。

8、开发专业化服务人力资源。积极开发人力资源,逐步提高服务人员待遇,积极吸纳专业人员,进一步规范社会化用工制度,加强专业化培训,造就高素质养老服务队伍。

9、进一步强化青少年尊老爱老教育。大力提倡我国传统的“孝文化”,依法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安定是社会安定的基础。代际之间的关系是家庭关系的重要内容。

12.老龄化社会与养老机构 篇十二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社区自老年协会成立以来,建立了由社区主任亲自抓,社区分管人员具体抓,其他社区成员共同参与的老年协会领导班子,年初,社区老年协会召集退休干部、及各个文体协会的负责同志,认真制定了老年协会全年活动计划,明确了分工,落实了工作目标,制定了老年学校制度、志愿者服务公约、康复保健制度、图书管理借阅等各项规章制度,并定期召开研讨会,及时做好经验总结和舆论宣传,同时加强对各类专业性老年文体组织的引导和支持,借此提高老年协会工作的水平,有计划、有步骤、扎实地推进社区老年人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学习和宣传力度

为了提高社区老龄工作,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制定了计划和活动内容,广泛开展了《老年法》、“健康知识大课堂走进社区”等讲座,社区特意聘请了市防疫站的田团长,防疫部门的刘科长到社区开展不定期的健康知识教育讲座,在辖区各个街口黑板以捷报的形式宣传医疗保健、法律、等常识大力改善了居民的标语、口号的宣传不良现象,在社区资金和办公拥挤的情况下,社区挤出120多平方米的活动场所,又增添了桌椅、使得社区的老年人有一个相互交流和活动的场地,老年协会为老年人设立了舞蹈班、老年合唱班、乐器演奏队、象棋协会、每天从上午到晚上整个老年艺术学校安排的井然有序,社区老年协会的宗旨是,为老年人办实事,办好事、坚持“六个老有”。积极引导社区老年人参加各项活动,为开展好社区老年协会活动,提供了社区的组织保障。

二、入户调查、明确服务对象

为保障老龄工作落到实处,社区建立的住户档案,如60岁以上老年人的家庭基本情况,具体状况,婚姻,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孤寡老人的登记。社区总人口5546人,60岁以上的人口523人,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9.6%,针对社区的情况,社区老年协会不断加大对老龄工作的投入,2006年将公益性岗位人员扩充进来,进一步壮大了为老服务志愿者的队伍,在社区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购置了血压测量仪,免费为辖区内的老年人测量血压,提高为辖区的老年人测量、试血压百余人次,提高了为老服务的质量,社区主办,真情助老进万家,奉献爱心,促和谐活动,在这这次活动启动仪式上,40多位为老服务志愿者签定了服务协议。

以“一对一”的形式结成对子,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籍,等服务,使得社区老年人贫有所扶,难有所帮,需有所助,心有所暖,真切体会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

三、更加观念、老有所为

在深化改革中,退休职工,不断消除旧观念,树立新思想。新观念。通过协会组织,老党员、老干部学习、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总结计划经济的眼光看今天的时常经济,就会看惯处处不适应,社区老年协会组织老年人学习,先进创业的周志宽老年不但自己创业还带动了40多名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先进典型,不断发挥余热,还近其所能。

四、社区活动丰富多彩、老有所乐

社区老年协会围绕提高老年人综合素质,倡导活到老,学习健康知识保健知识,先进组织,老年人学习达6000余次,进行板报宣传达十二期,积极鼓励老年人,学习丰富了老年人的文化生活。老年协会组织制了辖区内的来年人开展在清水绿堤、晨炼,太极拳、减肥操等增强了老年人的健身意识。6月15日“相约清水绿堤,放歌激情广场、安全生产宣传”到6月22日老年艺术团送文化下乡的慰问演出活动,净化了文化市场,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文化广场大家唱的活动,更是展示了社区文化活动的多种多样,使大家无论在听党课上视觉上得到立刻充分享受,使老年人提高了自身觉悟,陶冶了情操也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同时,老年协会还积极开展维护自身权益,选产法律长吃活动,老年协会多次调解融洽了邻里关系。

老年人还积极参与到摄取的“三老 ”义务巡逻对,社区党建、治安、卫生、和教育未成年人的活动中,成为社区不同缺少的主力军、社区老年人协会,注重发挥,老年认得作用,文体队,由成立创建,处的不足,二十余人到现在已有六十余人,全年参加重大活动十余次,取得了良好成效,这支文体队伍经常活动在桦甸市区的大街小巷,他们每次演出都结合学习的实际,自编自演了“八荣八耻”安全防火要牢记“等脍炙人口的节目、他们精湛的演绎,无落是在乡村还是在街道社区,都造就了浓厚良好文体氛围,吸引了广大老年人参与到问题活动中来。社区老年协会积极参加省市举办”街道老年艺术在演“等大型文艺活动,社区的老年协会,为促进和谐社会,夯实了基础,为促进精神文明祈祷了重要作用。根据通知要求,现将我县计生协会工作情况及协会发展探索作如下几个方面的汇报:

一、基本情况

我县下辖20个乡镇,总人口69.628万,590个村(居)7681个小组,协会会员45000多人。新创建企业协会机构8个(311、9634、科伦制药有限公司、丰利纸厂、城关中心市场、麻塘关爱计生家庭协会、鹿角纸厂等)

二、经验总结

1、小协会做出大名声

我县计划生育协会自87年成立以来,围绕“我为国策做贡献、我为协会添光彩”“争创先进协会,争当优秀会员”这个主题,在基层协会与协会之间,会员与会员之间不断开展评比竞赛活动,用典型的事例教育身边的人,用模范的事迹带动身边的人,激发协会组织和会员活力。涌现了一大批的先进协会和模范会员,筻口的新庄村计生协会1995年出席全国计生协会“先代会”,并作经验介绍,受到国家计生协的高度评价,在全国享有“北学和庄、南学新庄”的美誉。省计生协会发出了《向新庄村计生协会学习的决定》。同年,我县新开镇双雁村计生协会会长陈步和被评为“全国计生协会先进工作者”,新墙镇清水村计生协会创办项目,帮助群众致富,被省、市评为“先进集体”,筻口镇新庄村模范会员古小荣致富不忘乡亲,在帮扶上实行资金、技术传、帮、带,被邀请出席全国计生协会工作座谈会,并受到原副总理李岚清的亲切接见。黄沙镇和平村协会会员罗梅芳,在少生快富、创建文明幸福家庭活动中成绩显着,在省市多次作典型事迹介绍。新庄村的“十上门服务”活动,双雁村的三老办协会,长期坚持的“奖优、扶贫、助学、敬老、帮残”十字方针,清水村家庭合作模式项目引导群众少生快富,新塘村的计生村民自治等,都是我县协会工作的经典范例。正是由于这些模范典型事迹和文明风尚的倡导,将婚育新风送进了千家万户,对全县的计划生育协会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也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基层协会的示范带动。我县计生协会从94年开始,连续七年被省计生协评为“先进集体”,1995年和2000年两次被评为“全国计生协会百强县”。

2、小协会做出了大动作

近年来,政府在推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上力度不断加大,乡镇村协会在落实和宣传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落实了奖励扶助,到今年上半年奖扶对象达到1317人,特别扶助对象202户,村协会都参与了调查走访和座谈,并签出意见。经上级走访调查,准确率达100%;二是帮助落实了纯女、两孩再婚户结扎奖励500元/人。三是帮助落实农村独生子女保健费的兑现,每年发放独生子女保健费在20000元以上,四是开展帮扶助学活动,全县帮扶计生特困家庭1200多户,年减免学杂费12364元。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何科学发展计生协会,我们把壮大经济实体、筹集资金办协会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到目前为止,全县共有村级实体项目723个,乡镇实体26个,争取省、市、县三级扶助项目9个,累计筹措资金达7600余万元,如双雁村协会为村级主要道路修桥一次性出资50多万元,并每年拿出近20000元资助计生贫困家庭子女上学和困难学生上大学,创办乡、村级项目实体安置家庭剩余劳动力近10000余人,如新庄村创办的废旧塑料加工厂,鹿角大成村创办的二个食品加工厂和一个柑桔合作社等乡村级项目实体,安置就业300多人。我们还坚持服务为本的理念,恪守情暖民心的宗旨,在计划生育同发展经济相结合的同时,切实建设幸福文明家庭和扶贫帮困,关注民生相结合,以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参与到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中。采取入户调查问卷等方式,充分了解群众的需求,对群众需求以及优生、优育、生殖健康需求等进行分类,及时提供相应的服务。近几年共发放问卷5万余分,从中了解群众的需求,并及时解决和帮扶。如新墙清水村与困难户结对子帮扶36户,其中重点帮扶困难户种植野生菜、优质葡萄等,通过结对子帮扶己有18户致富。

3、小协会做出大文章

生育传承希望,关怀相伴和谐,生育关怀行动自启动以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麻塘关爱计生家庭协会,本着倡导“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传统美德,为计生家庭解决生产生活的困难。实现和谐计生,公平计生的宗旨。采取员工会员献爱心,企业联家庭,老板帮对象的形式,和动员全社会会员志愿者共同关注、关心、关爱计生特困家庭,以及为计生协会作出贡献、因病致残致贫的对象送温暖活动。受到了社会一致好评,到目前为止,关爱协会共筹集资金20余万元。结对帮扶34户,其中,特困资金扶助19户,科普推广技术扶持4户,留守儿童助学5户。帮扶对象接受帮扶后,把协会当娘家,自愿帮助宣传计划生育政策,自觉实行计划生育,活动开展以来,会员志愿者涌跃报名,关爱协会成员单位由成立时的64个,扩大到目前的82个,会员由70人扩大到129人之多。麻塘镇计生工作因麻塘关爱计生家庭协会,大部分协会会员和协会骨干的支持,计划生育水平直线上升,计生率连续五年控制在89%以上,一直位居全县前列。今年以来,麻塘关爱协会模式正在我县全面推广。截止2010年6月底,全县共帮扶特困家庭1233户,扶助困难家庭儿童上学2736人,会员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为全县的保类创优作出了很大贡献。

三 存在的问题

1、基层协会组织基础不牢,主要表现在:村级实体不实,企业和产业带动不力,先富户、技术能手、企业老板奉献精神差、爱心不足。乡级会长工作业务不熟,更换频繁,责任心不强,分管领导工作压力大,常务副会长工作不“常务”,同时,经济条件的制约仍是科学发展计生协会的瓶颈,县、乡、村普遍存在协会活动经费不足,主要靠挤占计划生育事业费的做法,不符合计划生育协会科学发展的要求。从而形成了“典”好“面”差的局面,导致协会发展不平衡。

2、村级“三治”难到位,村级组织单薄,协会理事自身素质不高,各级培训教育难跟上,村支两委认识不足,计划生育村民自治与依法行政难结合,会员骨干思想水平难提高,5000年的生育传统陋习难改变,3、村级协会“五老”奉献精神难得到充分发挥,大部分退休在家的老同志,工作辛苦几十年,退休后总想图个清闲,思想境界、传统习俗难转变,难于冲破旧俗和家族观念,带头组织开展工作难落实,4、企业协会组织难形成,受经济浪潮冲击企业单位对协会的工作不支持,协会人员杂、流动性大、难管理。三结合项目还、借思路不明,发放不规范,略有扶持的暂时服从,加之,国家惠农政策关联计划生育政策的不多。

5、长效管理机制难落实。乡对村的管理没有具体措施,工作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形成了一种放任自流的工作模式,还有的机构不全、活动不多,名符其实的挂牌协会现象不少。

四、建议

一是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出台和完善有利于计生协会科学发展的保障措施和政策,以确保计生协会持续发展。如在争取政府资助的基础上,怎么样让政府拿得出钱,如何摆正协会的地位,去协调社会参与。

二是建议推动联合相关部门出台和完善计生协会与计生协会会员的优惠政策,如教育部门在独生子女、女孩就学方面提供更完善、更优惠的保障和服务,对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独生子女提供额外的奖金和奖励;卫生部门在独生子女家庭、两女户和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看病就医、合作医疗等方面给予相关的政策支持等;民政部门在资金救济、慈善救助时优先考虑和安排独生子女家庭、两女户家庭和计划生育困难家庭;扶贫部门在贴息贷款、项目安排上优先考虑和安排独生子女家庭、两女户家庭和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等。真正地让广大的育龄群众和协会会员体会到生育关怀如亲情关怀般温暖相伴,从而切身体会到党和政府的阳光计生、和谐计生、以人为本的政策理念。

三是建议大力推进“关爱计生家庭协会”的创建和推广,在“关爱、关怀活动”为载体开展计生系列保险的同时,如何让广大的育龄对象乐于接受加以探讨。不断丰富、创新“关爱女孩”活动内容,继续开展各项评比竞赛活动,每年评选十个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较好的村,评选十个对计生协会工作有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并给予重奖。

以上是我县计生协会的一些实践经验和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及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按照《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科学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进一步找准位置,发挥优势,扎实工作,把握职责和任务,继续以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协会的着力点,协助政府部门,宣传好计生政策和法律法规,使计生协会真正成为政府部门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可依靠的重要力量。

落实党员目标管理 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全面提升年”活动半年工作总结

市供销社

市委、市政府对 “全面提升年”作出安排部署以来,市供销社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全面提升年”活动办公室的要求,结合全系统工作实际,以服务 “三农”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7个方面工作全面提升为目标,经过动员部署、目标制定、措施落实等项工作,“全面提升年”活动工作有了较大的进展,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基本情况

加强组织领导,认真组织开展“全面提升年”活动。2月20日,聊城市“全面提升年”活动动员大会后,市供销社党委、理事会高度重视,立即召开党委专题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全面提升年”活动的意见》(聊发[2010]4号)和宋远方书记的讲话精神,大家一致认为,市委、市政府确定把2010年作为“全面提升年”,是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目的是使全市每个单位、每位干部职工在原有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标准、提高目标、提高能力、提高成效,以高水平的工作创造高质量的业绩,促进各项工作再上新的台阶。市供销社党委决心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切实把机关的“全面提升年”活动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成立了党委书记、理事会主任任组长,三名党委成员任副组长,有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市供销社 “全面提升年”活动领导小组和活动办公室,明确了宣传组、材料组、综合组和联络员。同时制定了《聊城市供销合作社“全面提升年”活动实施方案》和《“全面提升年”工作目标和措施》。3月5日召开了动员大会,市供销社党委书记、理事会主任王怀金作了大会动员报告,对市社开展“全面提升年”活动做出了安排和部署。3月24日在市经信委系统召开的第一次“全面提升年”工作调度会后,市供销社 “全面提升年”活动领导小组高度重视。根据调度会的要求,结合市社的实际情况,按照实施方案,各项工作正在全面有序推进。市社结合自身系统工作重点,学习和贯彻了国发[2009]40号《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鲁政发[2010]31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构建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全面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意见》,按照市政府的要求,市社研究制定了《聊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构建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全面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意见》,按规定完成了预期的工作目标任务,全面工作整体有了比较大的推进,有一些工作是开拓创新性的。

二、明确提升目标,逐级进行分解,构建了有力的目标体系。

为了把“全面提升年”活动任务目标落到实处,市供销社对其逐级进行分解,规定了目标事项、完成时间、责任科室、责任人等,构建了有力的目标体系。

(一)加快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和农村合作经济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争取政策扶持,全系统新建“农家店”600个,供销超市、连锁店和农家店建设覆盖全市农村的80%以上;加快连锁配送中心建设,力争使商品连锁配送率达60%以上。

(二)加快基层供销社分类改造,开展“创建新时期优秀基层供销社”活动,使全系统40%的基层供销社步入新时期的发展轨道。

(三)争取扶持政策,加快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在全市2000人以上的村庄新增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20处。

(四)加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以供销社引领的各类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新增加16个,新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0处、3000亩。

(五)通过争取上级扶持政策,支持全系统棉花、蔬菜、水果等农产品骨干龙头企业发展,龙头企业达到16家。

(六)积极争取各项供销社改革发展专项扶持资金500万元。

三、落实提升措施,创新方式方法,形成了有效的推进提升机制。

市供销社新一届领导班子,按照市委、市政府“全面提升年”工作部署,结合全市供销社系统工作实际,从三个方面扎实推进为“三农”服务工作全面提升,形成了有效的推进提升机制。

(一)抓好市社机关自身作风建设,提升服务工作水平和效率。首先,制定工作目标责任制。制定印发了《机关各科室工作职责及责任分工》,明确了具体职责和责任人,人人有岗、有责、有考核,减少了扯皮推诿和职责不清、人浮于事、苦乐不均的问题。同时制定印发了《八县(市区)供销社2010年工作目标任务》,实行百分制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年底评优树先的依据。其次,建章立制。制定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一整套机关服务工作制度体系。制定了机关考勤制度、财务科人员岗位职责、档案管理制度、机关车辆使用管理、办公用品管理、机关公务接待管理规定、突发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以及领导分工明细图、日常工作审批程序等,使机关工作运转高效、管理有序、服务水平提升。三是改善办公条件,优化机关工作环境。配置必要的现代化办公设备,给各科室添置了电脑、打印机等,粉刷了墙面,改装了门窗,更新了办公桌椅,机关面貌焕然一新,干部职工精神振奋,工作效能明显提升。

(二)抓好社属企事业单位改革改制,提升社有企业效益。一是加快聊城驻禹城农资公司破产改制进程,调整并配备强有力的人员,加强破产组的领导,对职工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争取最大限度的资产变现,解决好失业职工的经济补偿待遇,保持职工稳定。二是理顺关系,对市光明眼科医院进行股份制改造,组建市光明医疗集团,形成了集团控股、市社参股、职工参与、社会资本融入的运作模式。三是对市新兴棉花储备有限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竞争上岗,择优选聘总经理,并组建法人治理结构,形成较大规模的棉花储备集散中心及经营、购销为一体的大型龙头企业。四是搞活市棉麻公司经营机制,解决了内部机制不活、动力不足、经营萎缩的问题。

(三)抓好对县(市区)供销社工作的指导、协调、服务和监督,全面提升为“三农”服务水平。供销社办社宗旨是为“三农”服务。市社职能是指导、协调、服务、监督。市供销社主要办各县(市区)社办不了的事情;县(市区)社主要办基层社难办的事情;基层社主要办农民一家一户不好办的事情。一是建设好四大网络,即农资、日用品、农副产品、再生资源经营网络。市供销社正着手组建市级农资、日用品配送中心,组建再生资源总公司,成立农副产品购销公司,筹建烟花爆竹采购批发总公司。二是搞好四大基层、基础建设,即农产品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和绿色无公害标准化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四)加大宣传力度,提升供销社为农服务形象。集中精力办好《聊城供销报》及聊城电视台公共频道“农业科技”栏目,争取在全面提升年里打个翻身仗,使全系统各项工作有更大的突破。.四、上下齐心协力,取得了明显的全面提升成效。

今年上半年,市供销社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和“转方式、调结构、扩总量”的重大机遇,坚持为农服务宗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进基层社、社有企业、联合社改革发展,大力推进“一个网络、两个平台”建设(即: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和农村合作经济服务体系建设),改革发展取得新突破,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为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作出了积极贡献。今年1至6月份,全系统销售总额达到22.6亿元,同比增长105%;直接收购农副产品2.6亿元,同比增长12.7%;售给农民农业生产资料6.5亿元,同比增长23.3%;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2.8亿元,同比增长49.1%;汇总实现利润117万元,同比增长32.9%。

(一)大力推进基层供销社改造,努力夯实为农服务基础。今年上半年,以创建新时期优秀基层社和大力推进“一个网络、两个平台”建设为总抓手,继续对基层社进行分类改造、分类指导,有37%以上的基层社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为农服务功能明显提高,夯实了供销社发展壮大的基础。东昌府区于集、侯营,茌平博平,高唐韩寨,莘县河店等一批基层社率先步入了新时期的发展轨道。

(二)大力推进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努力构建农村新型经营服务体系。借助“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大力发展并完善以日用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为主体的县域配送中心、乡镇供销超市和农家店,用现代经营方式改造供销社传统经营服务网络,供销超市、连锁店及农家店已覆盖全市所有的乡镇驻地、75%以上的村。至今年6月底,全系统发展各类经营服务网点5060个,初步建成覆盖县、乡、村三级经营服务网络。东阿、茌平、东昌府区供销社的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三)大力推进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努力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求。今年上半年,通过召开现场观摩会、组织外出参观等形式,不断总结并借鉴外地经验,顺应农民需求升级的新形势,加快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建设发展,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各种服务,成为党委、政府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东昌府区于集刘皋、茌平韩集、冠县杜行、东阿位山等一批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在强化农资供应、日用品供应等经营性功能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公益性服务,与有关部门和单位共建农家书屋、卫生室、警务室,以及法律、保险、邮政、社保、通讯业务代办点等,成为农村现代文明的窗口和新农村建设的亮点。

(四)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着力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努力搭建农民生产服务的平台。今年上半年,市供销社积极引导、指导全系统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各地产业优势,大力培植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规范、完善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发展,一部分基层社、社有企业通过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产业或产品,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中实现了自身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象高唐棉花良种繁育、东昌府区花生协会、莘县河店瓜果菌菜批发市场、莘县西瓜协会等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先进典型。今年以来,已在全市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40多处、3000多亩,涉及十几个品种,产品全部销到大中城市超市。

(五)推进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今年上半年,总结推广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建设试点经验,从选产品到建设示范园、发展基地,再到开拓市场,逐步摸索出一条农产品经营的路子。莘县、东昌府、茌平、东阿的农产品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涵盖的经济作物已达十几个品种。东阿、茌平、东昌府、阳谷等县(市区)供销社开展的测土配方施肥,已经显示出供销社参与粮食、蔬菜、瓜果等作物生产经营的优势,越来越多地受到党委政府和农民的关注。

(六)市、县级供销社服务功能不断强化。一是指导与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今年上半年,市社新一届班子加强了对“一个网络、两个平台”建设、社有企业改革改制、机关建设、社有资产管理等重点工作的指导,召开专题会议,制定实施方案,出台扶持政策,形成了系统上下推进工作的强大动力。二是强化了社有资产监管。市社制定了《关于加强社有资产管理的意见》和《关于加强供销社各项收入管理的暂行规定》,多数县成立了社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或专门管理机构,统一负责资产运营、股权管理和绩效考核,有效地防止了社有资产流失,促进了社有资产保值增值。

(七)改革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供销合作社支持力度持续加大。中央财政“新网工程”专项资金逐年增加,今年上半年,市社向上申报争取了400多万元项目扶持资金。省财政加大了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力度,每年都有新增额度,从2007年的3000万元增加到了5000万元。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0号)和《省政府关于加快构建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全面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意见》(鲁政发[2010]31号)都明确要求,各级政府抓紧解决政策性亏损挂账,加快供销合作社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将县及县以上联合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为新时期供销合作社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市社按照市政府的要求,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构建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全面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意见》,并报市政府审批。该文件将建设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的职责明确赋予供销合作社,并赋予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和推动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

在充分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与外省市及全市先进单位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由于历史原因,体制改革落后,内部机制不活,总体发展还比较缓慢,整体实力和抵御风险都不够强,基础差、实力差、经营服务能力差“三差”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思想观念老化,体制老化、人员老化“三老”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二是多数基层社基础薄弱,竞争力不强,服务功能弱化,难以承担“一个网络、两个平台”建设工作。三是“一个网络、两个平台”及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建设、再生资源回收与利用体系和烟花爆竹经营体系建设工作任务十分艰巨,离真正形成县域网络和体系还有大量的工作。四是影响供销社改革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社有企业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特别是社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调动系统上下积极性的机制尚未建立。五是学习创新意识不够强,有的缺乏迎难而上、创新发展的勇气和能力。这些困难和问题影响和制约着供销社的改革发展和全面提升,下一步,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五、下半年工作打算

今年下半年,市供销社将继续深入地开展“全面提升年”活动和7月份“全市纪律作风集中整顿”活动,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攻坚克难,扎实工作,狠抓落实,确保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今年下半年,将继续推进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和农村合作经济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动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建设,初步搭建起为农服务的“一个网络、两个平台”,以农业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再生资源、烟花爆竹等为主的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大致形成;争取供销超市、连锁店和农家店建设覆盖全市农村的80%以上;连锁配送龙头企业实力增强,连锁配送额达60%以上。加快基层供销社改造,初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体系比较完善的基层供销社、专业合作社、社区服务中心、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服务体系基本框架;规范完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发展,在全市2000人以上的村庄建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20处;发展标准化生产基地,创新农资经营服务体系,以供销社引领的各类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新发展16个;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骨干龙头企业16家,在三至四个县初步建立起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

(一)继续加快推进日用品、农资、农产品、再生资源四大网络建设。坚持以“改造、整合、优化、提升”现有经营服务网络为主,规范完善农资经营服务网络,优化提升日用品流通网络,发展建立农产品经营服务网络,加快发展再生资源回收与加工利用网络。同时,要重新整合烟花爆竹经营网络。

要充分发挥基层供销社的作用,扩大连锁配送经营网点的覆盖范围,建立四大网络经营服务龙头公司,努力提高网络能力和经营规模,逐步形成商品配送中心——乡镇超市——村级农家店网络一体化的连锁配送经营模式。东昌府、东阿、茌平要率先达到这一目标;阳谷、高唐、莘县年内要进入网络建设的快速发展轨道;冠县、临清今年要尽快启动起来。

(二)全面启动和推进基层社改革发展。以创建“新时期优秀基层社”为抓手,以建设“一个网络、两个平台”、建立农村新型经营服务体系为基本途径,加快基层供销社的改革发展。

1、以县域经营龙头公司为支撑,以乡镇超市为依托,加快新型商业网点布局和建设,形成连锁经营网络,增强流通服务功能;

2、围绕区域内重点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发挥基层社优势,搭建为农民生产服务的平台;

3、以基层社为主体,加快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有条件的基层社,今年要初步搭建起为乡镇范围内农民生活提供综合服务的载体,让农民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4、县联社的要切实担负起组织规划、指导基层社改革发展的责任,按照基层社的实际情况,分类排队,逐个制定改革方案,逐个抓落实。

(三)因地制宜,加快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步伐。指导八县(市区)社制定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发展规划,合理布局选址,根据当地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确定经营服务内容和项目,在建设日用品、农资超市的基础上,逐步增加洗澡、理发、饭店、医疗、图书阅览、法律咨询、健身、休闲娱乐、幼儿园等项目。

(四)探索农村信用合作的新形式,加快推进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建设。要继续以创建品牌为目标,以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为核心,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以信用合作和融资服务为重要手段,由供销社与农民共同建立一个从生产到市场终端的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搭建为农民生产服务平台。要组织基层社或社有企业租赁土地或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为农民生产做出示范。要围绕当地主要农产品开展标准化生产经营,引导组织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社或行业协会。要改造或组建农产品龙头企业,开展农产品加工经营,开辟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新渠道,特别要探索优质、特色农产品的经营机制。要在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探索资金互助社,以基层社为核心搭建融资服务平台,为供销社参与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奠定基础。

(五)深化社有企业改革改制,建设适应供销社改革发展的新型公司。要尽快完成驻禹城农资公司的破产工作。千方百计运作并保护好新兴棉花储备有限公司的资产,挖掘潜力,使其发挥最大效益。加快推进社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在保持对骨干龙头企业、核心业务控制力的基础上,大胆引进资金,引进人才,优化社有企业资本结构和组织结构;完善社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科学的企业经营绩效考核体系,确保社有资产保值增值;不断创新企业内部经营机制,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重点发展日用品、农业生产资料经营公司和农产品加工经营企业、再生资源回收与加工利用、烟花爆竹经营公司,建立提高农村专业化服务水平的其他各类连锁经营公司,以及为合作经济组织提供融资服务的信用担保投资公司。

(六)积极争取上级扶持政策。一是积极培育符合全国总社“新网工程”专项资金扶持的项目,力争使符合要求的项目达到4—5个;努力做好省供销社改革发展专项资金的争取工作。二是积极开展项目申报沟通和争取工作,使2010年争取资金工作目标落实到实处。三是积极争取“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建设扶持资金。

(七)加强组织领导,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政策环境。一是严格考核。从今年开始,市社对八县(市区)供销社及市社直属各单位进行目标考核,将考核结果向各县(市区)反馈。二是搞好宣传。继续创办好《聊城供销报》,进一步树立供销社在社会上的新形象,扩大供销社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三是号召全系统要积极主动地向各级党委政府汇报工作,向各部门沟通、联络、反映工作,争取支持。四是引导全系统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实现共同发展。

(2010年7月10日)

白杨河乡2010年老龄工作半年总结

半年来,白杨河乡老龄工作在县老龄委的领导下,在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在社会各届的大力支持下,以党的“十七大”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服务中心、促进稳定、加快发展”的工作主题,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条例》为重点,以落实“六个老有”工作目标为主线,坚持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开展了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取得显著成效。

一、领导重视,加强组织。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老龄工作,将老龄工作纳入乡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综合目标考核当中,乡督查室也将此项工作列入乡督查项目中。同时调整了老龄工作委员会领导小组。

二、基层老年组织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我乡的7个行政村中,现已每村都建立老年协会组织。老人协会是在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领导下老年人自己管理自己的自治组织,为农村的三个文明建设及社会稳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因此,老年协会建设的好坏,是我乡老龄工作的关键。半年来,各村老龄协会活动小组在乡老龄办的领导下,发展势头良好,基本上达到了“四化”、“六有”标准。“四化”即“管理工作规范化、选举民主化、活动制度化、财务公开化”。六有即“协会有章程、有好的领导班子、有职责分明的工作规程,助老帮困力度大,老年人合法权益得到维护。

三、加强普法教育工作,坚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通过采取发放宣传单、播放录音、书写大小标语等形式开展了普法宣传教育,各村老龄协会活动小组能够积极参与各项丰富多彩活动。今年我乡开展文艺活动,与计生办配合开展金婚佳品、健康老人等活动。深入贯彻《老年法》及其实施办法,在乡法律事务所设立老年人法律援助工作站,并已设立两级老年人法律援助维权岗。按照县老龄委的要求,乡老龄办与司法、派出所有关人员一起,开展了《老年法》及《老年法实施方法》专项执法检查。针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部分农村老人赡养费用普遍较低的情况,乡老龄办向全乡人民发出了“弘扬敬老养老传统美德”的倡议,号召全乡人民尽起责任,关心老人。通过开展各类宣传活动使“尊老敬老”成为社会共识,四、加大助老帮困力度,切实解决老年人的实际困难。

为切实解决老年人的实际困难,、同时,乡老龄办、民政办、妇联以及各村老人协会、在春节、母亲节期间、慰问了残疾老年人、贫困老年人、高龄人、三老人员、退休老年人进行慰问、都抽出资金、面粉、药品等,发放给各会员。各村老龄协会活动小组也积极发挥其作用,对遇到生病的老人,都会组织慰问,在精神上、物质上给予了一定的帮助。享受高龄补贴的高龄老年人为21人、按时发放了高龄补贴卡。今年在乡党委的重视下,使老人在生活中得到方便,让老人得到了更多的关心和照顾,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五、签订农村“家庭赡养协议书”。

为进一步规范和做好农村家庭赡养协议书工作,经乡党委、政府研究成立了乡村两级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工作领导小组,并进行摸底排查,将部分没有经济收入、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纳入重点签订对象行列。并组织召开了村民动员大会,明确赡养内容和赡养标准,协议书签订在村委会的监督下进行。进一步巩固和发挥了家庭养老功能,保证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质量和水平,确保了老年人老有所养。

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少数村干部对老龄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3、村级老年活动场所、活动设施、活动基金缺乏等。

4、老年人协会建设还不规范。

xx街道老龄事业“十一五”规划

为了认真贯彻《老年法》,弘扬敬老爱老美德,老年维权落到实处,推进我街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构建和谐平安丰城搭建良好平台,按照市民政局关于“十一五”老龄工作规划要求,结合我街办老龄工作实际,特提出xx街道“十一五”老龄工作规划。

一、充分认识老龄工作的深远意义

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家庭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为国家贡献了青春,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为家庭付出了汗水,为民族培育了后代,到了晚年,他们理应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党和国家历来重视老龄问题,不仅营造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社会氛围,而且在立法上采取了效措施,几届宪法都规定了保护老人的原则。特别是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更是一部全面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专门法律,该法庄严宣告:“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并要求各机关、社会团体、部门单位以及基层组织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认真做好老年人权益保障和各项涉老工作。与此同时,我市对老龄工作十分重视,先后下发了《丰城市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意见》(丰发[2004]19号文件)、《丰城市70周岁以上老年人优待暂行办法》和《百岁老人长寿补贴》(丰府发[2005]26号)、《丰城市村(社区)书记社会基本养老保障和养老津贴暂行办法》(丰办发[2005]29号、《丰城市关于切实做好关心基层“三老”关爱社会困难群体工作的意见》(丰发[2005]23号)、《丰城市关于公开招聘敬老院院长的实施方案》(丰府发[2005]20号)等一系列敬老爱老文件。这些文件的下发,极大增强了人民的敬老意识,加强了尊老爱幼思想教育,初步建立了养老、医疗、社会保障制度、老年福利、卫生、文化、教育、体育等事业有了快速发展,老年人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大大提高,老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对推动我街道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到重要作用。

二、明确老龄工作指导思想

街道老龄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从我街道的基本市情出发,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加大敬老爱老宣传,营造尊老良好氛围;出台更多优待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村落服务体系、突出社区规范管理;多元投资老年福利,快速发展老龄事业;法律援助措施落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加强老人思想教育,配合全市的中心工作。

三、遵循六个原则

一是坚持老龄事业与全街道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促进老龄事业健康发展。二是坚持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的积极作用,建立和完善老年社会服务体系。三是坚持政府引导与社会兴办相结合,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积极发展老年服务事业。四是坚持道德规范与法律约束相结合,广泛开展敬老养老道德宣传教育,加强老龄工作法制建设。五是坚持关心老年人生活以及老年人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六是坚持统筹规划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开展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结合实际,有的放矢,抓出亮点,争创特色,使我街老龄工作跨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四、明确确立奋斗目标

在“十一五”期间,我街道老龄工作的奋斗目标是:一是努力建立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互助制度,使不同的老年人分别得到相应的关爱和实惠,达到老有所托、老有所医。二是努力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村落和社区服务为依托、社会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机制,使老年人解决温饱达到老有所为、老有所养。三是努力建立精神慰藉、生活照料、医疗保健、体育健身、文化教育、法律援助、老年维权为主要内容的老年服务体系,使老年人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达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五、理清工作思路

(一)、成立xx街办老龄办,由街办副主任辛景春担任主任。

(二)制定好“十一五”老龄工作规划。一是“十一五”老龄工作规划,二是创建全市先进单位。

(三)壮大老龄工作力量,成立各村(社区)居委会老龄协会,对各村(居)老龄协会及时调整组织,充实人员,加强领导,使村级老龄工作组织健全、人员落实、素质增强、队伍壮大,真正提高办事效率。

(四)健全各项制度。一是要建立健全一月一次的学习制度,通过组织学习,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增强工作的责任感。二是要建立健全一季一次的例会制度,通过例会,上传下达、收集情况、分析研究、解决问题做好工作。三是要建立健全信访接待制度。通过热情接访,了解情况、采取措施、解答咨询、宣传教育、化解矛盾,同时协调有关部门帮助老人们排忧解难。四是建立健全奖惩制度,拟定各自工作职责,制定考评办法,实行激励机制。通过以上工作,全方位为老人们做好各项服务。

(五)举办定期培训。对辖区的村(居)老龄协会自行组织一次培训。通过培训,使大家认清形势、明确意义、掌握业务、增长水平、强化责任。

上一篇:关于生命的思考中考满分作文下一篇:教育培训机构代理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