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魅力的散文

2024-10-15

文字的魅力的散文(16篇)

1.文字的魅力的散文 篇一

中华文字的魅力的经典散文

漫游在无垠的网海中,偶遇一处世外桃源。游荡的心灵被牵绊在这片绿洲、乘兴开垦一块文学园地,开始辛勤地耕耘、播种、浇灌,这颗文字的种子终于扎根,成长,开花。

在幽香四溢的乐园里,本是对文字的一份爱好,却演变成探索,甚至痴迷。在浩瀚的国学海洋里,我好似一条寻宝的帆船,任凭文风的驱使,停靠过不同的港湾,采撷想要的贝壳和珍珠、中华文字的精髓。

仓颉造字,距今数千年,它见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记载了历代王朝的兴衰,也收录了战乱中百姓的苦难与哀怨。中国文字是现存最古老的文字,也是最具有欣赏价值的文字。风靡世界的,以文字为载体的中华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外国学子的青睐,汉语热正在向世界伸延。

清早舞剑归来,晚间茶余饭后,闲暇时总是迫不及待地钻进E网。首先感受到的不是晨曦的静谧,也不是弯月的娇媚,而是文苑飘来的幽香,令人顿感心旷神怡。这香来自于历史的时空,她焕发着民族的英气,尧舜禹禅让、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大唐的繁荣、成吉思汗的鼎盛、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文字的魅力令我陶醉。

古风,元曲、诗词,竟然把文字变成了美妙的音符,弹奏着千古神韵,尽情抒发炎黄子孙的情感,成为国学宝库里华丽的翡翠,备受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的喜爱。

淳朴唯美的古风撼动山河,自然酣畅的元曲耐人回味,登峰造极的唐宋诗词流传百世。真可谓:剪一片花瓣可喻情,踏一朵祥云能翱翔,捧一汪清泉来洗涤灵魂,借一把利剑去重整山河。

现代散文、诗歌、小说故事、纪实文学……,目不暇接的风采,都是用文字穿起的彩霞。一幅银屏能呈现时代的变迁,闪动着文字,可演绎多彩的人生。一方键盘,敲打出美妙的旋律,为这片文学乐园奏起了和谐的交响曲。

网络文学的兴起,把文字爱好者云集在一起,草根文学虽然平凡,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同样可以展现东方龙文化的魅力。

2.文字的魅力的散文 篇二

关键词:阅读教学,训练点,引领,品读,感悟,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应是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品味, 体验特定情境中人物的情感, 领会作品的人文内涵, 领悟文本的表达方式。所谓训练点, 就是学生语言实践和感悟文本内涵的一个“切入口”。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通过抓住训练点引导学生阅读, 实际上是在为学生搭建一个学习文本、理解语言、掌握方法、吸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感情的便捷桥梁, 能让学生充分地感受文本中语言文字的魅力, 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一、找准训练点, 引领品读

所谓品读, 即是通过反复吟哦, 弄懂字词句段的含义。在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品读文本的重点字、词、句、段。因为这些内容承载着文本的价值和作者的情感, 有着较为深刻和饱满的内涵, 是需要深入挖掘的。《桂花雨》一文, 教师可以这样设计语言文字训练点。

1. 明确要求, 圈画文中描写“桂花香”的句子。

这七句话句句带香, 但写法各有特点, 请选择自己喜欢的两三个句子品味, 可以圈画妙词, 可以用简短的语句表达感受, 可以标示自己的疑问, 可以入情入境朗读等等。

2. 对比品读, 体会用词的传神。

让学生充分品读后, 抓住课文的精髓句“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 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与家乡的桂花进行对比“桂花盛开的时候, 不说香飘十里, 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 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 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感受两个“浸”字的精妙———哪个词描绘了桂花的香气? (浸) ;明明是桂花的香气“飘”在村子里, 作者却说村子浸在桂花香里?不一样吗? (体会“浸”的用法) ;什么旁? (对, 泡在水里叫浸。水看得见摸得着, 香气只能嗅到。但用了一个“浸”字, 这香气不但闻得到, 还能感觉到了, 特别传神。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怎么读? (轻一些, 柔一些) ;一起读, 让我们的教室也浸在桂花香里吧!

二、找准训练点, 引领感悟

感悟既是一种心智活动, 又是一种感情经历, 还是一种审美体验。对于阅读教学而言, 感悟是结合训练点进行的语言实践体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 应找准训练点, 引导学生进行多维语言实践体验。

1. 在情景体验处感悟。

语言和思维是相互发展、相互促进的。实践中, 教师根据学生学习需求, 创设文本情景, 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体验, 促使学生将思维的触角伸向文本的重点, 在兴致盎然的积极思维中不断发现、思考, 理解文本, 感悟内涵。如, 教学《搭石》一课, 教师在上课时抓住关键句“每当上工、下工, 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给人画一般的美感。”教师通过引读, 创设文本情境。教师引读:前面的——— (生:抬起脚来) , 后面的——— (生:紧跟上去) , (速度渐快, 师生合作开火车轮读) 。师:让两组学生模仿走搭石, 其他学生诵读, 边走边读:抬起脚来, 紧跟上去, 抬起脚来——— (紧跟上去) ……师:这走在搭石上“踏踏”的脚步声, 像——— (生:轻快的音乐) (速度渐快, 引读三遍) 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 通过深情诵读、品读感悟、多维互动、深化了对“一道风景”的理解。通过体验感悟, 体会到景的美, 人的美, 人与自然和谐的美;领悟乡亲们默默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生活传统和相亲相爱、友好互助的美好品格。正如崔峦老师说的:“这样, 语言、情境、人文内涵全都有了。”

2. 在写法独特处感悟。

阅读教学应抓住文本语言写法的独特之处, 如那些贴切的用词, 充满节奏感的排比、巧妙的拟人, 矛盾的内容等。文本内容矛盾处往往是文中主人公内心的挣扎, 显现人物的复杂心理, 能激发人思考的欲望。教师要抓住这个训练点, 让学生换位思考, 了解主人公内心, 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内心表达。《桥》这篇课文, 细致地刻画了老汉和小伙子的形象。把两人前后各自的动作对照一看, 就会发现矛盾的地方。师:老汉“揪”是把小伙子从哪里揪到哪里?老汉犹豫了吗?哪几个词可以看出? (突然、冲、老汉揪得像大山一样果断。) 师:老汉与“揪”相反的动作是“推”。老汉为什么一“推”? (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小伙子。) 师:小伙子一“瞪”, 是对老汉的不满。他为什么一“推”? (心甘情愿地把生的希望让给老汉。) 矛盾之处跃然纸上:老汉:揪———推;小伙子:瞪———推两个人物说的、做的, 前后似乎充满了矛盾, 让人似懂非懂, 直读到课文的结尾才恍然大悟。原来, 他们是一对亲生的父子啊!老汉的“揪”和“推”;小伙的“瞪”和“推”, 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呢?写一写, 老汉与儿子的内心独白。通过说话练习, 让学生领悟到看似矛盾的语言实质是对老汉、小伙子的赞美。

3. 在文本隐含处感悟。

阅读教学也常常需要抓住文本隐含的语言训练点, 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或对文本空白处拓展实践, 促进学生朗读、思考、探索, 感悟文本内涵。在教学《小柳树和小枣树》一课中“小柳树得意地跳起舞来”这一语言空白点,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想象感受小柳树得意的样子。进行角色体验说话, “假如你就是这棵小柳树, 这时会得意地说些什么呢?”学生有的说, “小枣树, 你看我身上的叶子又细又长, 而你才长出几片小小的叶子”;有的说, “小枣树, 你看我长得多漂亮, 而你的叶子长得太慢了, 多难看!”等, 学生不但活化了文本语言, 而且进一步体会到小柳树的骄傲自大, 与下文小枣树看到自己的短处, 欣赏小柳树的长处, 形成鲜明对比。

三、找准训练点, 引领拓展、延伸

阅读教学常引导学生通过文本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实践, 使学生在言语实践中逐渐领悟语言, 在拓展延伸中发展语言。因此, 教师应找准文本拓展、延伸这个训练点, 发展学生语言, 丰富学生心灵, 升华学生自我。学完《两只小狮子》, 引导学生说说懒狮子听了妈妈的劝告后, 会怎么生活呢?在互动交流中, 以“懒狮子的变化”为题引导学生续编故事, 从而更深体悟文本, 达成教学目标。

总之,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通过在各文本中找准训练点, 进行多维语言实践, 让学生积累包括语言材料、篇章样式、人生体验、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内容的同时, 丰富心灵, 实现自我升华。

参考文献

[1]人教版 (2011版) 小学语文教材[M].

[2]人教版 (2011版) 小学语文教学参考书[M].

[3]张洪玲, 陈晓波.小学语文 (2011版)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

3.感悟教科书的文字魅力 篇三

关键词:教科书   台湾康轩版小学《国语》教科书   文字魅力

文字是一种语言符号,也是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心理和意识。教科书作为教学中师生互动、碰撞火花的桥梁,其文字在凸显教科书的作用方面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台湾康轩版小学《国语》教科书(十二册)为例,具体分析了这套教科书的文字魅力。

一、充满童趣的文字为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在教科书中,常常能看到充满童真、童趣的文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并体会欢乐。

如“我轻轻地走过小巷,王妈妈屋前的树上,蝴蝶忙着娶新娘,红红的花朵是嫁妆。”是第三册《走过小巷》这篇文章中的一句话。一个“忙”字,勾勒出了蝴蝶采蜜过程的辛勤背影,“娶新娘”“嫁妆”则把蝴蝶和花儿友好而亲密的关系铺叙出来。

第五册中《飞蛾与鸵鸟》是一个充满趣味的故事,飞蛾因为被小鸟追而逃到了山洞,鸵鸟因为被小狮子追也逃到了山洞。为了保护自己,飞蛾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它和鸵鸟相互交换了自己身上的零部件。这个时候,神奇的事情发生了!虫+它=蛇,我+鸟=鹅。交换之后,飞蛾和鸵鸟都顺利地逃脱了危险。

这样的文章不仅让故事变得鲜活、有趣,而且让学生透过文字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使学生一边惊讶于作者巧妙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一边学着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创作。

二、朴实的文字为学生还原了真实的生活世界

在第三册《第一次做早餐》中,小主人公早上起来为爸爸妈妈准备简单又充满爱心的早餐,这样的早餐正如文章所说“味道是香香的”。“香香”这个词一般用于口语表达,而作者把它用在这篇文章中,使学生不自觉地联想起今天早上自己吃过的香喷喷的早餐,感同身受,也会激发学生为家里人做一次早餐的冲动。这样的文字体现了这个学龄段孩子可爱、童真的天性,令文章充满感染力。

又如第十册《从从容容  稳稳当当》这篇文章是一封父亲写给女儿的信。父亲列举出女儿的小毛病,并希望女儿能改掉平日里的小毛病,文章情真意切,文字朴实深入人心。此外,《傅雷家书》和明代杨继盛的《书付尾箕两儿》都是以至亲长辈的口吻送给孩子一些忠告和启示。当学生阅读这些文字时,就如在聆听长辈的谆谆教诲,不自觉地改正自己的小缺点。

教材中的这些文字都刻上了生活的影子,仔细阅读就会品尝到生活的滋味。

三、简单的文字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品质

第六册的《一封道歉信》讲述了一个故事:小男孩因为摔坏了小女孩的文具盒而觉得抱歉,并对自己没有及时承认错误而感到羞愧。他写了一封道歉信,希望得到小女孩的谅解,并买了一个新的文具盒送给小女孩。这样的故事时常发生在学生之间,能否勇敢地承认错误,或者原谅别人是非常重要的品质。文章指导了学生应该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处理这样的状况,帮助学生成长为一个有责任的人。

此外,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昨天,我请家人陪我到书店。”一个“请”字,包含了小男生对家人的尊敬。如果换成“我让家人陪我到书店”,意义则大不相同。由此可见,礼仪文明的规范就体现在一个个简单的文字和句子中。

又如第四册的《黄妈妈的笑脸》《爱心伞》,第五册的《阿婆的良心伞》《谢谢您》,都把高贵的品质散落在简单的文字中。通过学习,学生可以读而思之、读而行之。

小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活跃、抽象思维较弱的阶段,培养他们感悟文字魅力的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它需要教科書编写者慧眼识真,从生活中寻真、求实;需要教师匠心独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发掘文字中的精彩;需要学生自我内化,发挥想象,一滴水里见阳光。

4.文字的魅力作文 篇四

不知从何时起,已经到了提笔忘字的的年纪。曾经我笔下的字是有灵性的,洋洋洒洒的一大篇几乎都充满了活力,可是现在,笔下的字华而不实,枯燥不堪。我也曾努力寻求“空灵”的文字,却一无所获。笔下的字,就像一个任性的小孩,执拗的在和我生着气,它一直都背对着我,我使尽了浑身解数去哄它,但它依旧对我不理不睬。到了最后,我想自己应该是累了吧!又或者是什么别的原因,我又开始写作,但是字不再充满“灵性”了。有人说“华而不实”,有人说“空洞”……

后来,我试图去改变,却一直都徘徊在字的外围,我触碰不到文字的灵魂,就像是失去水的鱼,在岸上苦苦挣扎,期望在死亡来临之前能够回到水里去,可是天不遂人愿,一切的一切都只是奢望。就像我,一个失去了灵活运用文字能力的我,徒然在字的外围挣扎,我挣脱不料自己思想的束缚,就像鱼挣脱不了岸的限制。我是失去了水的鱼,鱼是失去了文字的我,我们生命共通,于是就在一步步走向死亡。

字的魂灵,是我曾经唱不完的歌,可是现在,早就失了原先的光泽,我像得了“失心疯”般,我的字就是我失了的心,我早就失去了写文的力量,只是愚蠢如我,却总是在自欺欺人,认为自己还是和从前一样。

张爱玲曾经说过:“也许每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头上的朱砂痣。”我想我就是那个男子,我与文字和平凡结缘,我娶了平凡——生命中的白玫瑰,却将文字——红玫瑰,变成了我心头上的一颗朱砂痣。穷极一生都在追寻文字的我,却因结缘于凡尘俗世而失去了它的踪迹。

5.文字的魅力初中作文 篇五

文字在向准确化和通用化的方向演进中,形成两大系统:一种是由各种音素组成,以明确的音位观念来表达认识,各音素之间界限分明,音节的结构比较复杂,这就是印欧语言即拼音文字,这种文字直接反映读音,书写容易,词的形态比较丰富。但它的不规则拼写和长词形,与人的瞬间记忆不能完全适应,而且语言的准确性要求高,作为信息处理的难度就大了。再一种是由字形表意与声音的结合而组成,这就是汉语。这种文字主要是以笔画拼构图形以表达意思,使形音有机融合,读音可以知义,所以又称为方块字或注音字。拼音文字纯是一种符号,汉字却是中华民族想象力的产物。每一个字都富有文化的底蕴,“国”的古字是口与戈构成的,戈是兵器,象征武力;口是人口,合起来就是用武力管理和保卫人口,这正是国家的职能。创造文字的先民,未必懂得国家是集团统治工具的原理,但这个字的出现,说明自从有了武力统治社会的现象以后,才产生“国”的概念,朴素地反映了国家产生的社会背景,所以汉字体现了中国人精细入微的观察力。

据说仓颉造字时“天雨粟,鬼夜哭”,惊天地,泣鬼神。的确,汉字的表意性,使她具有独具的魅力和非凡灵动的美。可以说,每一个汉字都静静散发着文化的气息和生命的芬芳。汉字大部分是形声字,笔画、部首的组合变幻无穷,象魔方一样散发着奇幻的魅力。如“衷、褒、袤、哀”、又如“碟、堞、蝶、谍、喋、牒、蹀、鲽”,举出这两组例子后,甚至无须过多讲解,我们已经惊叹于汉字结构的复杂多变,初步体会到汉字造字的美妙、精巧。他们也纷纷举出自己的例子并分析,有的甚至得“意“而忘“形”,深深陶醉其中。这种感性为主的美丽接触,正是下一步深入理解汉字的绝佳铺垫。汉字是语文学习的窗口。如一个“岑”字可以让我们想起边塞诗人岑参,想起周朴园与鲁侍萍相遇时的“汉涔涔”。讲“彘”字,可以联想到汉武帝的小名刘彘,联系《鸿门宴》中樊侩拔剑切而啖之的“彘肩”。

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锤炼,创造出世界上唯一古老却仍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表意(每个字都有意义)文字。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的主要载体,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有人将汉字誉为中华民族的第五大发明;而且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四大发明也是汉字这个大发明的衍生物。由此可以说。汉字是中华民族文明之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它具有其它文字难以比拟的优越性。

几千年来,中国历史文献,浩如烟海,文献中典故、成语、丰富多彩。几个汉字,可以表达一篇文章、一个故事的内容。如“班门弄斧”、“滥竽充数”、“黔驴技究”、“江朗才尽”、“车水马龙”、“门可罗雀”……数不清的简洁词汇,将含义丰富深远的内容,鲜明生动地表现出来。中国古籍,车载斗量。《老子》五千字,奥妙无穷,已形成一个学派《老子学》。《孙子兵法》几千字,变换不测,不仅适用与军界,世界多国的商界也在应用。而且,汉字字与字之间区分明显,个性突出,便于高速新产品试销读。由汉字排列组成的诗词歌赋和析字联等,讲究整齐、压韵、平仄、对仗,文字精炼,内涵丰富,高雅清新,是其它文字难以具备的。

一、汉字有强大的组合能力,单字相对较少,占空间较小,经济实用;

二、汉字中的数字有强大的逻辑性和优越性;

三、汉字的书法,是一门独特、高雅的艺术;

6.青春的文字的散文 篇六

青春或感伤或飞扬或寂寥或反叛或绝望……这或许就是青春的文字。

我想把我写进我的故事里,点点滴滴挤满文字的缝隙。在厌倦了由叙述技巧支撑的写作之后,危机以猝不及防的姿态刺痛我的眼睛。居安思危,我需要的是将灵魂融入文字里,就像盐融化到水中,不着痕迹,捕风捉影。

我想在城堡里做一个不可一世的王子,挥斥方遒,将千军万马踩于脚下。我的故事刚开了头,却已经艰涩地难以为继。在我的故事里,我依旧还是那个孩子气的,长不大的,傻傻的我。容易情绪化,极度敏感脆弱。迷恋风筝飘飞的影子,跌跌撞撞,没有坚强到足以去保护另一个人,难以成长为一个可以面对变迁而安之若素的男人。

面对着物是人非,面对着绿肥红瘦,面对着人情冷暖,让我不知所措。我试图用我手中的笔,刻录下它们曾留过的痕迹。无论是感动的、快乐的、忧伤的、寂寥的……我都想一直记录着,然后在某些安静的时刻拿出来看看,静静地回忆着,怀念着。然而,记录的过程是十分艰涩的。

笔尖在眼底下跳动,浮开记忆的涟漪。轻轻拂去记忆上落定的尘埃,一张张斑驳不清的.脸逐渐清晰,一件件即将遗忘的事还是那么念念不忘。

韶华中一回顾,眼底尽是妖娆。记得Angel乌黑的长发扎起,露除光洁的前额,有如江南女子的温婉;记得与岁岁同站在翠绿的山岗,她裙角飘扬,眼睛看到别处,嘴角堆笑;记得思平的小任性,幻想中才存在的她伴着音乐翩跹的舞姿;记得“老毛”热情火辣的性格和他夸张的笑声;记得“啊伟”天真而又隐约着一丝伤感的眼神……一起走过的这些年,我耗尽了温热和对友谊的崇拜,我们之间那一丝隐约而又浓厚的感情,早已移植到我的体内,贯穿于我的血脉之中,埋藏在我记忆的深处。命运像黑夜一样下落,我看着你们一个个消失在凌乱的夏日尽头。曾经说过的再会,但愿会成为我们心中永远记挂着的一片温柔。

于是,我总会努力用手中的笔刻写下我们共同走过的日子,刻下一张张美丽的脸,记下我们走过的地方,写下那些细小而又值得珍藏的岁月片段。当想念的思潮来临的时候,翻开那些记录青春往事的文字,从字里行间寻找到你们的痕迹,然后将记忆的断山整理成片段。一个个片段在脑海的影院里上演,静静地想念,静静地怀念。思绪载着怀念随风飘远,飘向同悲共喜、同舟共济的昨天,飘向曾说的再见,寻找那埋在沧海桑田中的一丝温柔。

我对青春的文字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寂寞时,我会用笔尖划出寂寞的文字,用文字的寂寞来凭吊心里的寂寞;快乐时,我会用笔尖炫出欢乐的文字,用文字洋溢的欢乐来刻写心里的愉悦与充实;忧伤时,我会用笔尖描出伤感的文字,用文字滞留的丝丝忧伤,来相伴心里的感伤,看着笔下的文字,诗三行,泪两行。

我喜欢随手记下一些东西,纵使很平淡很微不足道,但到后来翻出时,总会觉得自己记录了很多平凡的美,而这些美是曾经不曾发觉的。

我喜欢看青春散文和青春小说。每当看到一些华美而略带感伤的文字,也不免心生共鸣;每当读到一些令人为之感动的故事情节处,也总会与小说里的人一同哭一起笑。仿佛那些文字,那些用文字编织的故事,用文字编织的青春,就是我的故事我的情感我的青春中不可或缺的。我喜欢让它们伴着我成长。

我的文字,是我用青春的血与泪写出来的,而我的青春在那些饱含情感的文字的辉映下,更显得多姿多彩富有感情。我是一个追求浪漫主义的人,所以难免喜欢伤春悲秋、会多愁善感。我始终用文字记录着我的青春,我很想将青春及我的灵魂都融入那些形形色色的文字之中。

我知道的,我们终将都会失去鲜衣怒马的轻狂,失去曾一度伤春悲秋的多愁善感,失去那一段甜美而又苦涩的青春岁月,失去那段光辉岁月中同舟共济的兄弟姐妹。

但,一切都不重要。因为我来过、珍惜过、拥有过、怀念过,牢牢铭记着。

文字的世界,编织情感交错的美丽,青春的世界,上演着世间悲欢离合交织的传奇。

7.文字的魅力的散文 篇七

一、贴近生活, 贴近主体的内心

贴近生活, 贴近主体的内心, 是河北新散文的特色, 也是丁肃清新散文的魅力所在。读丁肃清的散文, 就象随意地坐在一个地方和友人唠嗑、拉家常, , 时而, 为一个乞丐感慨;时而, 被一个山林老人谆谆教诲。感动。一个人、一件事, 想到的、没想到的, 都被作家用独特的笔记录下来, 娓娓道来。他看到红绿灯就说红绿灯, 看到鞋匠说鞋匠, 看到卖橘子的就“说”《与橘子同眠的男人》;就连他喜欢抽烟, 也《给吸烟找点理由》, 他喜欢率性而为, 就“说”《真性情的唯一理由就是愿意》。他的散文创作既贴近生活又贴近作家的内心世界, 贴近读者的内心世界, 深入读者内心的同时, 也容易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如, 《一个人和一幅画》, 他和一群人游览一座山, 因为疲累就没有上到山顶, 在下面碰到一个种树的老山民。老山民嘴之笨拙就像一个厚厚的棉裤腰, 问他什么都只回答一个“啊”, 脸上的皱纹就像群山里的沟壑, 手之粗糙亦如久经沧桑的老树皮。老山民种树的时间可长了, 合作化时期就开始了, 生产队的时候他也在种, 队散了他仍旧在种。一种就是几十年, 种树图什么他也没有想, 反正就是种树。他半月回一趟家, 回一趟家就往山上背够半个月的干粮。丁肃清给他点心他不吃, 就着凉水吃那风干的干粮他才觉得最可口。这样的描写, 简直可以说是一个山民的真实写照, 绘出了山民的外貌, 写出了山民的内心。再如, “电话铃响了, 是一位最好的朋友打来的。我的心里油然热了一下。我不知道我为什么心热, 也许是我习惯了安静, ”这里, 既真实地再现了作者的日常生活, 又写出了作者的内心感受——习惯安静, 又广交朋友, 且时常为朋友的关爱心热。

二、构思巧妙, 手法独特

丁肃清散文少见雕琢痕迹, 但并不意味着不讲构思, 不讲艺术性。丁肃清常常用故事开启哲理之门, 常常对选取的每一个事件, 都进行艺术思维和塑造, 每一篇都有鲜明的主题, 每一篇都用近似完美的艺术方式来表现。他的《一个人和一幅画》, 借一次游览, 写出了山民的质朴、淳厚;《与橘子同眠的男人》是在人心多被金钱扭曲腐化的今天, 对憨厚、质朴的卖橘子汉子赞赏和称道。说到他近似完美的艺术方式, 不能不提的是他的《墙上的图画》。《墙上的图画》, 从头到尾, 明线、暗线, 再加上伏笔, 到处都是文眼, 随时都有“机关”。此外丁肃清散文的语言简洁、风趣、独具个性魅力。如, 说“老山民嘴之笨拙就像一个厚厚的棉裤腰”, “脸上的皱纹就像群山里的沟壑, 手之粗糙亦如久经沧桑的老树皮”等, 不仅简洁、风趣, 而且独具魅力, 尤其是说老山民嘴之笨拙就像一个厚厚的棉裤腰, 只有丁肃清能写出来, 也只有他能想象得到。这是丁肃清独有得语言, 也是他独特的艺术手法。说起丁肃清散文独具个性魅力, 不能不提他的《洗洗尘心》, 众所周知, 心可以净化, 可以提升, 还从没有听说过“清茶可以一洗尘心”, 而丁肃清就这么写了, 不仅这么写了, 而且还让人感觉到还能说得过去, 还能让人忍俊不住去尝试一下用茶去一洗尘心。他写远离上曾社会, 沉默寡言、忧郁悲凉, 只给寥寥无几的朋友每年见一二次面, 孤独的音乐教师威尔第, 是“独步天下、超今绝古”, 简直可以说是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造性运用, 既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 又显示出了陌生化特色。构思巧妙, 手法独特。他的《推门、敲门》的语言也颇为有趣, 如“门嗵地一声开了, 吓我一哆嗦, 手指下的键盘便挤出了几个牛头马嘴的文字”。手一哆嗦, 电脑屏幕上出现的不是毫无规则的字符, 而是几个牛头马嘴的文字, 这形容就颇别致, 让我这想象力不够丰富之人, 无论如何也不能把牛头马嘴和文字对接起来。但散文讲究的是主观的真实, 诗艺的真实, 是没有人规定牛头马嘴不能和文字对接的, 对接了, 倒显得颇富创意。

三、哲理意味浓郁

丁肃清散文, 不仅贴近生活, 贴近主体的内心, 而且颇富哲理意味。读他的《小说粗俗语言问题》《长篇小说是这样产生的》《一个小说人物是一百个生活原型作成的》《与真实永远相距一步这遥》等, 让我们这些喜欢文学的读者受益非浅。而看他的《推门、敲门》《高声叫卖》《关于脸面》等等文章, 却分明感受到了他正在以一种浅显易懂的说教方式、专心致志地为我们上着一节节历史课、道德课、社会课。如他在《洗洗尘心》中写道:“人需要意志。而心的宁静造就着意志。无须浮躁, 无须修饰, 无须喧哗, 就如放在我面前的这杯清茶, 茶叶的翻飞是一种意志, 它在翻飞里沉淀在杯底更是一种意志, 它静静地翻飞着, 静静地沉淀着, 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即便是最微小的事物, 也有着它的意志”无疑, 作者在写茶的同时, 寓以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人需要意志。而心的宁静造就着意志。而他的《推门、敲门》则借来访者的举动, 说出了若挚友之间, 有门却形同虚设;若陌路之情, 无门也心门厚厚的哲理。他写到“有的时候, 门是一堵墙, 很难推开, 面对着的它, 离的很近, 可心与心, 却离的很远。而另一些时候, 门却是一张纸, 一捅就透, 无须敲便推门而入, 不过, 探访者和被探访者之间, 肯定是一种挚友情分。”这段文字, 用极富哲理意味的文字, 写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写出了探访者和被探访者之间的关系——“人和人关系, 体现在敲门推门上, 没有隔阂, 没有戒备, 干脆就推门而入了。彼此客气的人与人之间, 就需要敲一敲门, 这大概是为了尊重人家的隐私和秘密。”挚友是推门, 一般关系或下级是敲门, 进而指出权力也是一扇大门。综观丁肃清新散文, 它不刻意追求时尚的话题, 不刻意迎合大众的口味、更不以一些低级趣味的内容去吸引看客的眼球, 因此, 他的文章的娱乐性不强, 他的文章往往不能把读者的眼球一下子吸引过去, 这使得他的读者群大受限制。然而他的文章, 特别是他的散文读本, 完全可以作为一本家中珍藏读物, 不断拿来反复细品、研究。其中很多文章在品味、揣摩几回之后, 则会体味到了文章令人值得回味和深思的寓意, 使之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参考文献

[1]王剑冰.《散文界的一支生力军》.载《文艺报》1998年1月20日第二版.新散文的发生.

[2]潘旭澜.《法外求法——散文突破漫谈》.收《长河飞沫》,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年7月版, 第162、169页.

8.品读语言文字 享受语言魅力 篇八

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引导学生去研读教材,品读文本,从字里行间中体味语言的无穷魅力,使语文课充满浓浓书香。

一、细读,课堂情感的共鸣,本色的品味

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味,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中去玩味语言,通过细嚼慢品,激发作者情感的共鸣,使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人文关怀,更能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

《钱学森》这篇课文通篇以朴实的语言塑造了杰出的爱国科学家钱学森的形象。如果仅仅是停留在对内容的感知和进行思想教育的层面上,就会觉得这篇课文平淡无奇。但若是能通过品读语言文字,零距离地与课文对话,就能走近科学家,感受到本课语言独特的美。在教学时,我与学生一起紧紧地抓住能体现钱学森杰出才华的三处地方和表现钱学森爱国情怀的几处内心活动进行深入研读。这样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伟大科学家钱学森的形象深深留在学生的心中,还使学生从平淡、朴实的语言中品出了浓浓的语文味,培养了语感。

二、品读,课堂情感的熏陶,语感的培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读什么?如何充分地读,让学生在读书中有所感悟呢?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句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词和句组成了一篇篇的小学语文教材。因此,抓好词句教学是当前阅读教学最基本的特征,要用“读”掀起语文课堂情感的涟漪,就得从品词、品句、品读入手。

在教学《郑成功》第五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冒着”“冲去”等词,想像郑军官兵的心理活动,体会他们作战的英勇;抓住“团团围住”“放了一炮”“钩住敌舰”“跳了上去”,讨论作战前方案制定的合理,以及士兵们对方案贯彻的机动灵活,从而体会到郑军官兵的善战;从“惊恐万状”“乱作一团”“无法逃脱”这些体现敌人惨败后的狼狈相,引导学生思索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并让学生明白:敌人的惨败正好侧面烘托了郑军的英勇善战,也使郑成功的民族英雄形象变得丰满而又高大。

三、研读,课堂情感的交融,心灵的共振

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也是语文课堂的气之所在。研读就是要扣住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准确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轨迹,并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从而实现教师情、学生情、作者情的情感交融,和谐共振。在学习《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时,我与学生感受到了课堂情感的冲击,产生了心灵的共振。我们循着“春光是这样的饱满,这样的浪漫,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了”这一个句子,探询冰心眼里的春光是怎样的浪漫,怎样的饱满。学生首先发现:“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缝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这是花的浪漫!再去读文寻找,于是一个个集现实与浪漫为一体的句子都被学生找出来了:“这几扇大红门,就像一只大魔术匣子,盖子敞开着,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关不住的小天使。”“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气息。”春光里有儿童也有海棠,把两者结合在一起的是文中的这一小节:“对,对,就是开得旺!只要管理得好,给它适时地浇水施肥,花也和儿童一样在春天的感召下,欢畅活泼地,以旺盛的生命力,舒展出新鲜美丽的四肢。这时候,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着也快乐。”抓住这里的“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着也快乐”进行层层激荡。这样,循着课文的思路,摸着了作者的心路,学生的肺腑之言也喷涌而出。

四、诵读,课堂情感的升华,品质的积淀

别林斯基说过一段话:“你可以不必担心儿童领悟不了多少,你还应当竭力使孩子们尽量少领悟一些,但要多感受一些。”好的文章是作者优美的言辞、丰富的思想和饱满的情感凝聚成的,能历经岁月而传诵不衰。所谓诵读,首先应是有感情地朗读,再是进行背诵,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有感情的背诵读。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是渴望诵读而又不具备诵读能力的一族。学生朗读课文难,有感情朗读课文更难,而诵读课文则非要下一番苦功夫不可。诵读,更要体现学生的个性色彩,要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好课文,不必强求一律。“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在指导诵读时,应当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的心灵自由地飞翔起来!

9.我与文字的散文 篇九

我与我午夜飞行的文字

你说:“我喜欢上一个女孩,和你一样傻傻的可爱。”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于是你告诉我相似。那代表什么?若是曾经的难以释怀,又为何让时空把彼此分隔如此遥远?

你说:“我和她分手了,只是因为不再喜欢了,所以便不可以再继续,否则就是骗她。”简简单单的分手,轻描淡写的理由。你变了,不再是那个告诉我初恋的专一从而让我心底的柔软被触动的你了。时间真的就那么无情?或者从约定被打破的那一刻开始,你就已经不再是你了。

你说:“很好,现在只剩下我和我的轮滑。以后再不会谈及情感,不再相信所谓的缘分。因为只有轮滑,会是永远相伴的朋友,永远不会背叛我。”只是你忘了,背叛的不是我们,而是你的心。最终你的伤害是建立在我们的伤害之上。

你说:“我会删除所有你的联系方式,不再去打扰你。”那一刻,心已没有任何感觉了,我知道,你在我心中,随着时间一点点过去,早已成为青涩的回忆,很美好却不难忘记。当我可以想起你的`时候,还可以告诉自己,曾经既轰轰烈烈又平平淡淡的爱过,就够了。终于再次上线,那一栏“英华”里消失的是最熟悉的名字。

心里,竟有些遗憾,我知道可能是不舍。命运让我们擦肩而过,当你回头,我却已走远。

莫名的想起你的那句:“轮滑,永远不会背叛我的朋友。”

透彻的明白我的这句:“文字,生世不会离弃我的爱人。”

我说:“无所谓,真的不在乎的,你去玩吧。”于是迫不及待的想要挂断你的电话,再没有人比我自己还要清楚,哪怕是再多说那一句的话,就到那根支柱就再撑不住的重量。始终想要落落大方的说:地球离了谁一样转,可那个真实的自我总是会一瞬间奋起反抗――离了你,我的地球要怎么转?

我说:“玩都去玩了,还用汇报的?”你不懂,这句话里面的我,想听你说些什么。

“高傲的处女骨子里排斥爱上一个人,因为那样只会让他们没有了自己。”星座书上说,我是处女。放不下高傲,放不下伪装的坚强,放不下所谓的颜面,我告诉自己:只可以把任何人放在眼里,仅此而已。隔着密闭的窗棂,没有人可以进入里面的心房。那不是寂寞孤单铸成的堡垒,而是宁静安详的世界。

现实,骨干到令人麻木。记得谁那篇午夜飞行的文字。时过境迁,回头看一路走来,始终不离不弃的那些,终是默默无语的文字。而此刻的我,正如往昔的你,用文字倾诉,用心灵倾听,宣泄着那些默默的感伤,静静的悲凉。世界遗忘,又奈何~!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体味你轮滑的心情,续写我文字的乐趣。彼时笑人处处玩伤感,此时笑己志趣亦相同。原来,我们是同类。

醉生梦死夜阑珊,默语相瞒,几度贪欢。衷情怎堪,欲比红尘乱。

10.喜欢文字的女人散文 篇十

喜欢文字的女人,更爱做梦,在梦里将自己的年少轻狂,娟娟心事,构筑成浪漫的爱情,温馨的甜蜜,徜徉其中不愿醒。

喜欢文字的女人,容易被感动,一个眼神,一句承诺,会让她温暖,陶醉一生,不去想付出的艰辛。只为心中所爱,就值。

喜欢文字的女人,也喜爱缠绵的文字,因那里有着他的青春,她的梦想,她的一切,只有在故事中的故事里,才能放飞,更显完美。

11.丽尼散文的独特魅力 篇十一

关键词:丽尼 散文 修辞 语言

丽尼(1908-1968),原名郭仁安,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较有成就的散文家和翻译家。1927年首次在武汉《漠心》杂志发表文章。从1928年到1938年,丽尼创作出版了《黄昏之献》(1935年)、《鹰之歌》(1936年)、《白夜》(1937年)三本散文集。他的优秀作品有《春的心》(1931年)、《鹰之歌》(1934年)等,压轴之作是写于抗战时期的《江南的记忆》(1938年)。

《春的心》一文在上海文艺出版社以及百花文艺出版社所选编出版的《丽尼散文选集》中都有收录,但从收集到的评论和回忆文章看出,评论家们对《春的心》的关注比较少。吴欢章、张祖健在《〈丽尼散文选集〉序言》中写道:“在散文《春的心》中,他把对理想的追求寄托在寻找春的怀中的桃花的咏唱中。”余树森的《黄昏里的倾诉——〈丽尼散文精粹〉序》中这样写道:“他寻找着那象征春天的桃花《春的心》……”现在重新审视《春的心》这篇散文,这其实是作者前期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情感真挚、诗意浓郁、语言别致,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者在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散文创作的巅峰成就。《鹰之歌》创作与于1934年,和第二本散文集同名,是丽尼30年代创作高峰期的代表作品。《江南的记忆》创作于1938年,是丽尼散文的压轴之作,得到大家的一致称赞。巴金就在《关于丽尼同志》一文中这样称赞道:“我回到福隆街的老式屋子里,摊开他给我送来的手稿,我读着……‘江南,美丽的土地,我们的我几乎要叫出声来。他写得多好啊!”《春的心》《鹰之歌》《江南的记忆》作为丽尼散文早、中、晚期创作中较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在丽尼散文语言创作的研究上有重要地位。本文将从散文的语言修辞着手,探析丽尼散文的独特魅力。

一 象征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加散文内涵的丰富性

象征,是“以物征事”,是故意用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象征是以物示义,通过某一具体事物表达一种概念、思想和感情。运用象征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可以延伸描写的内蕴、创造一种艺术意境,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春的心》中很成功地使用象征的修辞手法。作品中“我”“寻找着”、“继续寻找着”、“不断地寻找着”、“任然寻找”春天里的“一枝桃花”。春天里的“一枝桃花”就是春天的“心”,象征着“我”执着的信仰和追求。“少女们”象征着“我”追寻途中善良可爱的人;“藤和刺”象征险恶的环境和人事;“微风”象征不理解但没有恶意的人;“怕人的晚霞”象征着弱小怕事的人;“苍古的庄园和废墟”、“母亲的住屋”和“儿时的游伴”象征和我有着至亲关系,曾养育了我陪伴了我的人。这种种意象渲染的是“我”追求“一枝桃花”的执着与专注。众所周知,桃花是春天最普通、最寻常的一种植物,但是它热烈、浓郁,而“我”则是一个简单、执着和幸福的追求者,沐浴在春天里。

《鹰之歌》描写了一个展翅翱翔的雄鹰,有着强健的翅膀,有着嘹唳、清脆的歌声。这个振翅高飞的雄鹰,象征着中国20世纪30年代那个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黑暗社会中革命的力量。而“我”忆念着的、遥远的、有着美丽黄昏的南方,有着“垂着长须,如同一个老人安静地战立”的榕树的南方,是自由、美好的化身。黄昏的美丽和“如同一个巨人的口在远天吹出的口哨”的鹰的歌声一般,激励着“我”忘却忧愁,在黑暗中企盼、展望黎明的到来。

在《江南的记忆》这一压轴之作中,丽尼象征修辞手法的运用更是达到一种如火纯青的境界。文章中,对丰饶、和平的江南土地的深沉记忆就是对日本侵略军霸占中国人民家园的愤怒和抗争,对江南湖乡的富庶和美景,江南人民的勤劳、卑微和隐忍的描写和叙述,是对日本侵略军侵略烧杀淫掳行径的控诉和抗争。文章中,“如同可怜的山羊的”被敌军杀戮的儿孙们虽然走了,但“他们会回来的,从山里,回到故乡的湖边,用这湖里的水,来祭奠你。”暗示了战争的胜利一定会到来。文章中通过运用象征手法,作者将对祖国的热爱、对土地对人民的深情表达得十分厚重,同时还延伸文章的内蕴、创造一种独特的艺术意境,引起人们美好的遐想与强烈的共鸣。

丽尼的散文,用朴实的语言展现的是他为了追求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像无名的战士一样执着、心无旁骛地前行。而艺术上象征手法的运用,则让他的作品跨越时代,感动一代代的读者。

二 比喻、比拟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加散文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比喻,是把性质不同而有相似之处的两个事物放在一起,被比的事物叫本体,作比的事物叫喻体。比拟,是把物当做人来写,把人当做物来写,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种。拟人,把物当做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拟物把人当做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或者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运用比喻、比拟修辞手法,可以把事物写得更加生动、形象,给读者深刻的印象,可以寄托作者内心的思想和情感,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春的心》中巧妙地使用比拟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文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味。作者把春天当成人来写,春天像人一样有一颗“心”——春天的桃花。在作者笔下,桃花成一个美丽的少女,用娇艳欲滴的红色“引诱”着“我”的追寻。而旁边的“藤和刺”如长了手般“扯住了我的衣角”;“微风”如不理解我的朋友,虽然劝解“我”却得不到“我”的回应,而忍不住抱怨“我”的“冷淡”。“晚霞”在“太阳沉落了”的时候,也变得“怕人”起来。

《鹰之歌》中,读者印象深刻的是鹰,那有着嘹唳、清脆的歌声,展翅翱翔的雄鹰,那“被猎人从赤红的天空击落了下来”“披散了毛发在那里躺着”的鹰雏。文章中,以雏鹰为喻体,以“我三年来的一个伴侣”,一个为了自己的理想,奉献了热情和年轻生命的女革命者为本体。矫健的鹰姿与坚强、乐观的革命者融合在了一起,激勵着“我”忘记忧愁,怀抱希望前行;鹰人和谐为一的境界成了作品最打动人的地方。

《江南的记忆》中则赋予湖水以人的性情,呈现出一幅幅感人的画面:昔日的湖水化作江南勤劳温婉的妇女,“是那么温柔,永远私语着无穷尽的温柔的故事”;“然而,强盗们用火与炮侵略到家园里来了,连湖水也从湖面翻腾着,直到湖底”于是年轻的女子变成了哭泣并“用嘶哑的喉咙大声喊叫”失落孩子的母亲,变成了“忍受痛苦,驮着重负,被挤在人丛里”的怀着身孕的悲惨妇人,变成了有着“深沉”悲哀的老祖母,诉说着仇恨和悲伤,而此时“羊群也都垂头悲哀了,风吹过无人烟的荒场”。

在作品中,丽尼巧妙运用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通过联想,形成独特的语言表达效果。经常用语不多,却给读者描绘了情景、塑造了各色形象、抒发作者深沉的情感,实为可贵。我们可以感受丽尼散文语言的独特魅力。

三 排比、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加散文的情感魅力

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内容关联、结构相近、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放在一起。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反复根据需要有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种。恰当运用排比、反复修辞手法,可以强调语意,突出情感,营造一种回环往复的独特魅力。

《江南的记忆》中有运用得巧妙的排比:“夜是静的,湖是静的,整个的大地,也是静寂的。”渲染了一个丰饶、和平、静寂的江南,给接下来的景色描写做了很好的铺垫:“我记得有乳白色的月光映照着湖水,远山则笼罩在乳白色的雾里。”而当日本侵略者霸占了丰饶、和平的土地,文章又用了一个排比:“离别了,遍地的翠绿和金黄,离别了,故园,家乡;离别了,竹林里祖先的坟场,离别了,水色,湖光。”作者用诗歌一般的语言抒写情感。

《春的心》中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也相当自如,没有任何做作的痕迹。“我寻找着,在春的怀中,想得到一枝桃花,春是这般美丽的。”这一文章的核心句子在全文出现三次,每个句子之间隔了三四个句子。文章的点睛之词“一枝桃花”反复出现四次。句子和词语不是简单的重复,随着文章表情达意的需要而恰当地重复出现,读者没有感到丝毫刻意的重复与啰嗦;相反,读者会在词语和句子起巧妙的重复中感受到作者迂回渐进的情绪和意境。

《鹰之歌》全文分为四个小部分:第一部分叙述对南方的忆念对鹰的所爱,第二、三部分叙述故事,第四部分再次点题。文章的主旨句在第一部分反复出现三次:“黄昏是美丽的。我忆念着那南方的黄昏。”“南方是遥远的;南方的黄昏是美丽的。”“南方,遥远而美丽的!”三次出现,表达方式不同,语气语调不同,联想到的景色意象也不同,文章的意蕴和情味既活泼又和谐。第四部分点题“南方是遥远的,但我忆念着那南方的黄昏。南方是有着鹰歌唱的地方,那嘹唳而清脆的歌声是会使我忘却忧愁而感觉奋兴的。”至此,文章短小精妙、一气呵成。读者享受着如诗般的情韵,品味着如小说般深邃的哲理,久久不舍离去。

在丽尼的散文中被大家称颂的最多的是他散文创作中饱含的深情。笔者以为,这恰恰是因为他能从容运用反复排比修辞手法,巧妙地反复、凸显文章的点睛之句。在《江南的记忆》中,当我们像巴金老人那样读到“江南,美丽的土地,我们的!”时,我们为之振奋,为之感叹!这些饱含深情的语言就是丽尼留给我们永远的财富。它们让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在现代散文的发展上所作的贡献。

吴组湘在《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散文卷的序里指出:“因为发杨‘五·四以来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形成了说真话的风气。讲肺腑之言,抒由衷之情,写真切的见闻、感想,干扰虽多,顾忌不大。作者仍能各有表现。”笔者看丽尼的散文正是“讲肺腑之言,抒由衷之情”,写的不单是“真切的见闻、感想”,有更多的自身经历。没有一点虚言假语,更无病呻吟。以此为基础,丽尼用他整齐和谐、活泼生动又饱含深情的语言创作出一篇篇有美学品位和艺术境界的散文佳作。情感真挚、诗意浓郁、内涵丰富、语言别致生动形象是丽尼散文独具的魅力,在中国文学史永远有着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像巴金说的那样:“现代中国文学史的研究者不会忘记他(丽尼)在现代散文的发展上所作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郭梅尼:《忆丽尼》,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2] 吴士文:《修辞讲话》,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 林呐、徐柏容、郑法清主编:《丽尼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12.我的文字梦散文 篇十二

不知有多久了,再没有这样的夜晚,却十分怀念,丝丝记忆都涌上心头。

昏昏暗暗的黄色灯光照着我的字里行间,也照着我渐瘦的身躯,这种电灯,现在应该都没人用了,这种灯光把我的心事都照亮了,一个人度过了多少个这样的夜晚,一个人对着本子,握着笔杆,坐在灯下,灵感泛滥到深夜,四下里都是虫子的鸣叫,只有双眼有些许疼痛却还不愿意睡去,打一个哈欠眼泪就流了下来,一回神才知道已是三更,肩膀也酸了,腰背也痛了,闪闪烁烁的灯光也催我入睡了,也不知写了多少犀利的文字,只为一抒心头想法,如今看来,自己是心灵木讷了,没有了一切的欲念,只想早早入睡,梦里把一切美化,写到困倦了,把自己移到被窝里,还要拿上一本书,看上一两页,才能卧下安心的.回忆几遍一天的‘所获’,直到眼泪再一次被哈欠推出眼眶后,才终于翻了个身成侧卧姿势,闭上眼睛,有一种幸福的感觉从心底蔓延开来,我把自己想像成一匹马,就算睡梦里也要做好准备随时起步奔跑,一连串的梦境让我无比欢快,渐行渐远的人群我已追不上,原来,天早已大亮,开心一笑,又重复昨天的生活,形影相吊却美不胜收。

13.文字的慰藉优美散文 篇十三

整个的世界像一个被蛀空了的牙齿,麻木木的,什么感觉也没有。只是风吹来的时候,有一阵阵的酸痛。

张爱玲的这段话或许可以成为有关困顿的最佳注解。上帝的公平或许在于无论穷困还是富贵,每个人都需要坎坷来装饰人生的道路。而晏几道恰是最好的例子。

父亲晏殊官至宰相,政治上平步青云,晏几道是生来就含着金汤匙的人。而一身的才情,更是使他傲于常人,着意生活在自己营造的美好幻境里。他的青春是属于不谙世事的浅吟低唱。两挚友,四歌姬,日日唱着新词,沉溺在生活的甜蜜里。然而坎坷终于找上了门。两位好友相继家道中落,当年的轻歌曼舞已无处可寻,他依旧一个人凭吊着那暖金色的青春。“记得小O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而父亲的离世,使他温暖安心的梦境一夕成空,翩翩公子没入市井,他只能在“几回魂梦与君同”的墨点里一遍遍的.回忆与沉溺,借回忆触摸曾经留下的一点余温,却往往落得“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梦不长久,他一遍遍赋着新词,一个人唱,唱给回不来的岁月。是啊,岁月回不来,小山选择沉溺在文字里,东坡选择用文字寄意放达与张狂,贺方回带着祖先的荣耀,在落魄的现实里,用文字舔舐伤口。毕竟年光不再,只有文字能让他们一再回味。

文字是藏在时空里不断被封锁又重新打开的咒语。豪放如陆游,也躲不过。三十年前,生活同样赠给他一份厚礼,少年英才,家道显赫。只是风雨飘摇的时代让他从小习惯了流离,直到遇上表妹蕙仙沉静安然的目光,才让他懂得了生活无以言明的华美。才子佳人的婚礼如约而至,他们肆意享受的甜蜜却不期遇到转角。陆母王氏是权威的女性,见考期将近,儿子无心学业,便上山求佛,测得陆游与蕙仙生辰不和。那个叫宿命的东西这样快地送来幸福,又这样快得将幸福瓦解。陆游不敢违背母命,修了蕙仙之后偷偷将她安置别处,依然相会。这一切又传入陆母耳中时,她二话不说又安排了另一门婚事。陆游埋首书海,科举及第,却因位居秦桧之子之前而被取消资格。重重的打击,让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成了徘徊在“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的港口里飘零无根的旅人。三十年后,他重回沈园,又遇见了那一双熟悉的目光。“咽泪装欢,瞒瞒瞒”。斯人已非昨,他只有回到熟悉的文字里,靠回忆寻找慰藉,那么多年的漂流,那么多不该发生的发生,让他只能埋头,写词,吟唱,一个人凭吊过往的美好。文字那样深刻的刻在沈园的墙上,也刻在了不再年轻的心上。

生活是过于残酷的游戏。于是易安在满地黄花里迎风而歌人比花瘦,幼安夜不能寐,持笔疾书“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壮志豪情。李后主不断的回想着“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

14.抒情散文化网评的修辞魅力 篇十四

7月17日至8月7日在北京举行的 2004年亚洲杯决赛中,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在首轮揭幕战中逼平巴林队,而后一路过关斩将,力克印尼、卡塔尔、伊拉克,杀进半决赛。在8月3日晚北京工人体育场举行的半决赛中,中国队与伊朗队在 90分钟内战成1:1,30分钟的加时赛双方依然未分高下;在残酷的点球大战中,中国队在肇俊哲先失手的情况下顶住压力,先是利用对手击中横梁将比分战平,其后刘云飞将伊朗队第五个点球扑了出去!中国队一雪十年不胜伊朗之耻辱,点球4:3(总比分5:4)击败伊朗晋级决赛!著名体育记者李承鹏就此发表了热情洋溢的网评。下面是网评文本原文:

李承鹏:给小说一个光明的尾巴 国足将修成正果

http://spots,sina.com.cn 2004年8月4日9:21 新浪体育

关于这场耗费了中国球迷太多荷尔蒙的比赛,阿里汉的用词远比他的用兵更加生动:“这是一部小说,跌宕起伏的小说。”如果我们一定要把这场被迫互射点球的比赛描绘成一部很西部牛仔风格的小说,那么我们拥有了一个《艮好的开头,并正向一个很富想象力的结尾奔去——工体那个男中音在说:公元2004年8月7日,决赛!

点正?正点?第五轮的点球在徐涛撕破声带的一声大叫“往前压”中,在刘云飞子弹般截杀另一颗子弹的电光火石中,一个几近子夜的故事就发生了,你不要管它是不是在东道主巨大的气场中发生的,也不要管它是不是在主裁判宽严皆误的判罚中发生的,因为它发生了,所以它发生了,我并不认为中国队打出了宏大叙事般的气势和内容,70分钟11人打10人,120分钟1比1,阿里汉飘忽得近手“忽悠”的行兵用人,离了郝海东就不知道对手球门在哪儿——中国队其实还是那支中国队,并不因为子夜时分发生过一场拔枪对射的动作戏而成为盖世英雄,但中国足球的命运却开始了某种变化——至少这样的结果让你觉得生活在某些方面变得“点正”,中国足球在某个时刻变得;“正点”!

已经平了历史上的名次,刘云飞那一扑将中国足球推到一个命运的关口:是创造历史,还是重复历史?这真是一个问题,重复历史就是没有历史,因为中国足球就是这样一个轮回的怪物,像轮子上的小白鼠上上下下辗转腾挪,但永远不能突破命运(2001年除外)。

谁还会怀疑中国队能击败宿敌日本,让我们的民族气节在不抵制日货的情况下也有一次图腾。一切可能回复到2001年10月 17日五里河的光景。人可以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让幸福的河流洗濯我们的臭脚。

文章不长,却激情澎湃,把每个中国球迷的感受抒写得淋漓尽致,读来如饮醇酒,如饕大餐,幸福的滋味流遍全身的每个细胞。但有人却认为,当下的竞技体育评论“杀气”太重,不够客观,胜利了把人捧上天,失败了把人一棍子打死。笔者却认为,体育评论,特别是竞技体育评论,虽然不能太过偏激,但也不能冷淡得像一杯白开水。否则,就会失去那些大赛之后需要感情释放的读者、观众和听众。竞技体育的魅力就在于“成者为王”,这也是它的残酷性之所在。因此,体育迷(当然也包括体育评沦员)对自己祖国的运动员和运动队胜利的欢欣和失败的伤心之情就不难理解。一句话,激情文字正是热爱体育的当代读者的需求。

上引文本,“情”之倾表,不是声嘶力竭、直不转弯的叫喊,而是用各种修辞技巧盛装渲染,表情抒意,达到很高的语言艺术境界。下面对文本中的各种修辞手段作一归纳。

1.仿拟

仿拟是一种巧妙,机智而有趣的修辞格。它有意仿照人们熟知的现成的语言材料,根据表达的需要临时创造出新的语词。仿拟是当代新闻报刊运用得最为普遍的修辞手段之一,笔者曾将其类分为5种:仿音,仿外,仿古,仿广告用语以及仿流行用语(《新闻知识》,2003年第5期,39页)。上举例文中有两处仿拟:

①已经平了历史上的名次,刘云飞那一扑将中国足球推到一个命运的关口:是创造历史,还是重复历史?这真是一个问题……

②人可以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让幸福的河流洗濯我们的臭脚。

这是两例典型的仿外的例子,仿拟的都是外国著名人物的名言。例①仿拟的足莎土比亚的名句:To be or not to,that is a question.(是生还是死,这是个问题)。就笔者阅渎报刊的经验来看,哈姆雷特的这句话似乎被中外记者仿拟得最为频繁。例②仿拟的是古希腊圣哲赫拉克利特的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里,文本作者“反弹琵琶”地反话正说,表达了中国队再次战胜日本队夺取亚洲杯冠军的强烈愿望,用得恰到好处。

2.借代

借代的修辞方式是故意不用需要说明的人或者物的名称,而是借与该人或者物密切相关的事物名称来代替,即借乙名代甲称。例文中有两处运用了借代:

③关于这场耗费了中国球迷太多荷尔蒙的比赛,阿里汉的用词远比他的用兵更加生动:“这是渊部小说,跌宕起伏的小说”……

④……我并不认为中国队打出了宏大叙事般的气势和内容,70分钟11人打 10人,120分钟1比1……

例③中的“荷尔蒙”本为生物学术语,由英语单词hormone音译而来,指激素。由于人一激动,体内激素就会增加,因此作者巧妙地借用“荷尔蒙”婉指“激动”。例④中的“宏大叙事”是西方文论的一个时髦新词,指描写重大题材的叙事方式或文本,这里借用来喻指犹如重大历史事件那样波澜壮阔的场面。

3.转品

-:

汉语修辞系统里的转品,指词性的转换。转品是一种词的活用,能给读者以新鲜感。例文中即有一例:⑤……如果我们一定要把这场被迫互射点球的比赛描绘成一部很西部牛仔风格的小说,那么我们拥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头,并正向一个很富想象力的结尾奔去……

例⑤中的“西部牛仔风格”,由于前面有个副词修饰语“很”,因此临时由名词短语变成了形容词短语,喻指踢点球的双方队员像美国西部牛仔那样刚强、剽悍。

4.造词

体育新闻评论与报道是新词产生的肥沃土壤。体育记者为了表意的需要,常常杜撰新词,或者旧词赋新义。请看下面的例子:

⑥点正?正点?第五轮的点球在徐涛撕破声带的一声大叫“往前压”中,在刘云飞子弹般截杀另一颗子弹的电光火石中,一个几近子夜的故事就发生了,你不要管它是不是在东道主巨大的气场中发生的,也不要管它是不是在主裁判宽严皆误的判罚中发生的,因为它发生了,所以它发生了……

⑦……阿里汉飘忽得近乎“忽悠”的行兵用人……

例⑥中“点正”,是个临时造词,指守门员刘云飞站位正好,不左不右,扑出了对方的射门,同时还寓含“运气好”的双关意义。“正点”是旧词生新义,这里不指车船按时出发或到达,而是指中国队的胜利来得及时。“气场”是合成词,由“势”“场面”的前半部分组成。例⑦中的“忽悠”,本不是新词,原是方言词,意为“晃动”,此处被作者赋予了新义,是“飘忽”的同义词,用以强调“飘忽不定”。

15.省平的文字的散文 篇十五

省平信说,他的散文书稿已经整理好,正在联系出版事宜,他要我写一篇评论的文字。评论不敢,我水平有限,理论根基浅薄,不能随便造次,让人笑话。我承认,我写不了正经八百的评论文字,平常见朋友们颇为老练大胆地写,我就只有羡慕的份儿;再说,我也不大喜欢这类文字,冠冕堂皇,浮而不入,蜻蜓点水,隔靴搔痒,无非是肉麻地胡乱吹捧而已。作为相识多年的朋友,我还是非常愿意回忆彼此间的文字交往,说说印象中的省平,用以纪念我们的友谊。我不知道,这样随心所欲的文字,能不能令他满意?

我和省平认识数年了,最初的缘由,我已经想不起来。但还记得,第一次见面,是在前后。那时,他来看我,我还住在单位的单身宿舍。初次相见,交谈甚欢,之后,他还据此写了一篇文章,记述了这次见面的情况,我收在了自己的散文集《情谊如酒》里。那天,从中午见面开始,一直聊到夜幕四合,我留他在对门的张家泡馍馆,吃了一碗葫芦头。这是我的习惯,从不愿委屈自己,平时生活就这么简单,一碗面了事,经济实惠,不喜欢在吃喝上过分消费。虽然招呼简单,省平却也不介意,并一再说:我们是以文会友,不是酒肉朋友。这才让我心里稍觉踏实。距离第一次相见,已经六七年了,我至今记忆犹新。

在西安的年轻朋友中,除了飞翔外,就数和省平的来往最多了。当然,并不一定就非见面,电话、QQ也可,我俩经常网上聊天,话题自然离不开文学与写作。省平是西府宝鸡扶风人,年龄比我要小好几岁,所以,从心理情感上,我把他当文字上的朋友外,还看作我年轻的小兄弟。我的老家虽然在咸阳最北边的旬邑,但我是在宝鸡上的大学,我的同班同宿舍的兄弟老四,我现在的几位同事,老家都是在扶风。大学毕业前夕,系上老师还组织我们去法门寺、周原等历史故地进行过实地考察,对于那块地方,我并不陌生,也很有感情。因此上,我非常乐意和省平往,每见他时,总有一种亲近感充盈在心里。有一次,有事要去平凹先生的书房大堂,我知道省平喜欢平凹的文章,也非常崇拜他,但一直没有机会和先生正式见面,更没有机会去他的大堂。于是,我就拉上省平一块同去,领略了传说中的大堂风景,平凹先生很是热情,我还为他俩拍了两张合影。这已是去年的旧事了,现在回想起来,都是令人难忘的美好记忆。

人总是要变化的,这种变化,也并非就一定不好。随着年龄、阅历、识见的递增,人对生活的态度,也就会随之有所变化,这或许就是人的成长过程。最近几年,我感觉自己是越来越懒了,越来越淡了,以前最热衷的外出游玩、朋友聚会,如今不再有参与热情,就是所写的文字,也很少有兴趣积极地往外投发,或许,这与我近年的自身境遇有关,也与我浸淫孙犁日久有关。记得去年夏天,我和省平网上聊天,他对我的这种“消极”心态,颇为不满,我也对他做了很多解释,但彼此间话语并不能投机认同,也无法相互说服对方,我第一次感到了不为朋友所理解的痛苦。幸好,这并没有影响到我们后来的友谊。

我自己也知道,我有一个毛病:自己推崇的`作家、喜欢的文章,就愿意推介给身边亲近的人。这几年,省平过来,我曾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平凹先生的第一本小说集《兵娃》,还有其他人的书,都一同送他,也希望他能够喜欢。后来,我痴迷孙犁,和他聊天,每次都要绕到孙犁的话题上,也劝他能够多读一读孙犁。所幸的是,两周前,省平告诉我说:以前读孙犁少,看我如此痴迷孙犁,感到不可思议,自己最近认真读了几本孙犁的散文集后,才感觉这个老头果然可爱,思想澹泊,文笔老辣,真是一位大师级的前辈。

和我一样,省平也是来自农村,他为人质朴实在,热情诚恳,非是急功近利、沽名钓誉之徒;读书刻苦,写作勤奋,他的文字,也如其人一样,有着真诚的品性。省平的文章,我大都读过,他每有新作出炉,都会首先发我,可以说,我是他的第一读者。省平这册散文集取名《梦回乡关》,所收文字,也多是与农村、农民有关。我们都是出身农家,祖上世代以农为业,与乡土有着深厚的感情,生于斯、长于斯,血浓于水。虽然现在城里工作、生活,但从内心深处,从情感上说,我们的根还是在那里。研究乡邦文献,推介乡邦文化,为家乡做些力能所及的事情,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可喜的是,省平的这本书里,扉页上赫然印着一行字:谨以此书献给我的故乡和亲人。

对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人和弱势群体的关注,省平是用心、用情、用力最多的,这不只体现在笔下,他更是付诸实践中。最近,我在报纸上看到旬邑重残作家连忠照出版长篇小说的新闻,前,我在县城中学读书时,曾与其有过一面之缘,现在看到他的消息,多年不见,上网了解其近况,竟发现省平与他也有文字交往,颇感奇怪。原来,他们也是网上文友,省平感动于连忠照的生活态度和文学成就,不但主动为其撰写书讯,设法刊发在《陕西日报《陕西市政》《中华风采人物》等报刊上,进行广泛宣传推介,还积极牵线搭桥,介绍他与《华商报》等媒体的编辑记者朋友认识。知道这些情况,我郑重地对省平说:“谢谢您!”交往这么多年,我还是第一次这么客气地和省平说话,我觉得,透过文字表面,我重新发现了另外一个形象更为饱满、更为丰富、更为立体和真实的省平。

正基于此,省平的文学写作,始终坚持了独立自觉的民间立场和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这是一个为文字者,所最令人值得尊敬的所在。他的文字都很朴实,从不花花绿绿,也不矫揉造作,写人记事,言之有物,笔下有情,感觉是双脚踩在坚实的大地上,接足了地气,散发着泥土的芬芳。所以,他的文字读着,让人有厚重感,有亲切感,有温暖感,虽然,缺乏那么一些空灵、轻盈和唯美的气息,但我喜欢。

16.文字的声音散文 篇十六

文字是温性的东西,总能在平淡无奇的岁月里给你一种心灵的良慰 。

心灵在平凡的日子里里,总有被凡尘琐事磨砺成茧的时候,当你变得几乎麻木倦怠之时,看上一本书写上一段文字,或者把抽屉里那本泛黄的日记拿出来读上一读,文字的魅力就会开始氤染大脑,某种激情就会随着断断续续的文字潜生出来。

你或者进入怀旧? 进入憧憬? 进入迷惘……你被文字颠倒所有,日里的烦琐统统被奇妙的文字所规划,开始变得整整齐齐,坐落有序。你此时不再虚空,一个个饱满如麦穗般的文字活泼地跳跃,在一张洁白的纸上,在一块宽阔的土地上,你开始双手舞动着耕耘,日子被清晰的大脑洗滤成一片真空,在这片真空里你思维活跃呼吸透彻大脑如醍醐灌顶,你几乎欢呼起来……“呵,文字,文字……”这是一种别来的慰籍。

在我的.人生当中,文字早已变成一种声音,一种天籁之音,慰疗着我,驱遣着我的寂寞。

无论是在寂寥的小巷还是熙攘的闹街,我总喜欢下意识地凝望一下天空,尽管是短短的几秒钟,但就在这短短几秒钟的凝望里,我总是能听到了那种熟悉的天籁之音。这是一种温良清丽,类似长箫 短笛,类似于马头琴 二胡的,某种说不出来的乐器的声音,它悠扬 亲切,让我瞬间忘记尘世凡嚣,犹如置身于一片空旷无垠的草原。多年以来,这种瞬间的寻找已形成了我生活里的一种惯性。

上一篇:世界末日的前1个月六年级作文600字下一篇:起重机械安全事故及应急预案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