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药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及探索论文(精选6篇)
1.关于中医药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及探索论文 篇一
关于概率统计实验教学的思考和探索
摘要:针对概率统计课程的特点,为克服传统数学教学模式局限于理论教学的弊端而倡导实践教学,在教学中开设数学实验环节,既能保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概率统计;实验教学;思考
实体的数学实验课程中,不仅要求学生能基本内化教师讲授的数学知识,也要求学生强化对于相应学习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教师在课程中设置相应的数学实验,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并且强化学生配合教师完成基本的教学行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逐步提升,教师要通过新颖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认识问题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实验中,教师能渗透更多的学习思想和新型的解题思维,保证学生完成基本的知识体系建构,形成完整的数学思维导图,并且在实际的数学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进行科学化的科目综合,有效助推学生完成创造性的学习建构。近几年来,大部分高校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目前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黑板讲授或加电子讲稿的形式,无法满足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有必要对概率统计课程的教学开设实验课。
一、概率统计课程的重要性
随着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概率统计已成为应用数学中重要、最活跃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它的概念和方法在许多学科和各行各业中都有广泛而且重要的应用,无论对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现代概率统计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以及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其他训练难以替代的。教师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改良相应问题的教学方法,有效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助力教学效果的升级。另外,教师进行理论知识讲解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全面素质的人才,因此,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强化具体的教学要求,进一步促进学生完成相应的学习行为[1]。
二、概率统计课程教学的现状和不足
从当前的教学内容上看,经典的内容多,占的比重大,现在的内容少,占的比重轻.而且概率论占的比重远大于统计.这些明显不适应现代及未来的需求。在我国高校的数学教学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就在于理论知识的强化要远远多于实践技能的提升,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运用的教学手段基本上是采用注入式教学方法,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忽视或较少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2]。我们要培养符合21世纪需要的实用型创新人才,就必须注重对学生实操能力的提升以及基本学习技能的养成,教师要充分优化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助推学生的良性学业发展。
三、数学实验在概率统计课程教学中运行的意义
在高校的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概率统计学科的实际意义非常大,整体科目的运用范围也特别广泛。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更多时间是侧重于知识的讲授,却忽略了相应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师要想得到教学效果的有效升级,就要保证基本教学模式的转变,整合相应的教学手段,并将概率统计课程科学化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呈现[3]。并且,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数学软件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实体操作技能。教师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强化教师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意识的建立,并且通过自己的知识建构进行问题的处理。
教师教学手段的提升,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要进行概率统计的课程教学改革,那么在课程教学中引入数学实验是很必要的。
四、概率统计教学中数学实验的使用策略
教师要想保证基本的教学手段升级,就要强化对于教学实验的基本认知。
首先,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实践和整体课堂教学的关键地位,充分融合相应的教学情况进行相应教学行为的设置。教师要对数学中的基本讨论课和教学实验进行基本案例的分析,保证学生形成基本的思维建构和思维模式,教师要强化在实际课堂中对于学生学习行为的引导,促进学生对于数学数据进行基础模式的建立[4]。另外,教师要合理化的设置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内化水平,并且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相应数学资料的整理和收集,将相应的数据进行软件的录入,对基本的输出结果进行合理化的使用和解决。
其次,教师在进行实体化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要优化相应的教学方式,建立新颖有效的教学框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师要积极运用相应的实验软件,促进学生进行必要的实践和理论的结合,激发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发现相应的数学知识,并进行积极的实践。只有教师强化相应的教学行为,学生才能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概率统计[5]。
最后,在教师实行数学实验前,要保证学生对于基础知识产生良好的网络建构,保证学生能充分认知相应的知识要点[6]。若是在实验中才开始强化知识,会产生大量的时间浪费。教师在数学实验推进过程中,要保证学生的实际参与,以及学生的主观认知模式,只有学生的亲身实践,才能在认知中进行自身对于知识的体悟。教师除了对基本知识进行讲解外,还要拓展相应的课外知识,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学习视野。教师在实际讲解过程中,不仅要提升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建构,还要运用分层教学法、最近发展区理论、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等比较前沿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一步强化知识的运用和提升[7]。
总而言之,教师要提升学生对于数学实验的认知,通过合理化的引导保证学生进行知识点和实践的优化结合。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领悟概率统计的基本思想,提高概率统计软件的应用技能,加强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知识到能力的有效转化,使概率统计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姜启源.数学实验课程教学的实践与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1999,3.[2]盛骤,谢式千,潘承毅.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李尚志,陈发来,张韵华.数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王亚芬.实验课在财经类院校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和模式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09(10).[5]韩明.将数学实验的思想和方法融入大学数学教学[J].大学学,2011,27(4):137-141.[6]周兴才.应用型本科院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研究[J].襄樊学院学报,2011,32(5):60-63.[7]杨宇明.引入数学实验思想方法进行概率统计教学的设想[J].科技信息,2014(30):86-87.(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2.关于中医药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及探索论文 篇二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中医药院校,教学现状,分层教学,以考促学
目前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大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除各理工科院校之外,中医药院校也在师资培训、计算机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加大了投入,计算机基础教育得以蓬勃发展。但随着计算机普及教育的深入发展,计算机课程教学出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
1 当前中医药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的问题
1.1 思想认识不足
由于中医药院校自身特点,从广大同学到部分教职员工对计算机课程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传统的教学内容多局限于教材,老师基本上是按照课本的编排结构将内容按部就班地传授给学生,学生按图索骥地记住基本原理和理论,最后通过考试就算完成任务了,并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计算机课程学习对丰富学生知识层面的重要性。
1.2 软硬件资源相对落后
因为计算机课程并非中医药院校的专业课,所以在教师人员配备上相对其它专业课程严重不足,但计算机课程面向全校同学,这就造成了计算机教师长期超负荷工作,直接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同时,随着各中医药院校的不断扩招,学校计算机硬件资源不足也成为计算机教学展开的难题。
1.3 教学方案和考试方式不合理
计算机课程是中医药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程,与其他传统的必修课程相比,在教与学上都存在相当大的难度。高校的生源情况复杂,各地计算机教育普及程度不同,导致学生在中学所接受的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深度及应用能力参差不齐。入校新生计算机水平差距很大。然而目前我们的计算机教学仍然是以传统上大课的方法教学,不利于各个层次的学生学习。
另外中医药院校的计算机课程考试工作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1)只重视计算机等级考试,完全忽视校内课程考试。(2)考试的形式往往单纯采用笔试或机试,试题的质量不高。(3)评分不客观,信息不反馈。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期末拿高分的同学未必能通过等级考试;还有些同学,考试笔试得高分,可是上机操作连简单的”复制”和”粘贴”都不能完成,这就是明显的理论脱离实际。
2 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探索
如何使学生学到更多更有用的知识,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合专业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医学领域计算机课程教学应该怎样开展?结合笔者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就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2.1 丰富新颖的教学内容、结合本专业的特点
广大教学工作者都遇到过相似的情况:在学生刚接触计算机课程时,常常觉得计算机课新奇而产生暂时的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抽象的概念、定理、程序越来越多,往往使学生应接不暇,学习兴趣自然就渐渐淡薄了。怎样才能把学习的暂时兴趣转化成长久稳定的兴趣,调动学生潜在的能力呢?丰富新颖的教学内容、加上计算机同专业知识的结合,就可以很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除了要让学生学到教学大纲上规定的内容外,还要向学生多介绍一些本专业领域的实际用途。在医学实践过程中,计算机的辅助作用应用相当广泛。比如以计算机为手段辅助医生进行医学诊断工作,通常把各种征象或指标(如病人的病史、症状、脉象、实验室检查结果)输入计算机,计算机运行已编制好的各类有关程序做出各种可能的诊断。这样学生就可以把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并会通过自己查阅一些资料,积极地了解医学职业中计算机给工作带来的便利,学生学起来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此为切入点进行课堂知识的学习,将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让课堂变得活跃起来。
2.2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统一规划”、“分层教学”
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采用“理论授课+上机实验”模式,基本上大一结束后,往后的几年里就很少有相关的计算机教学了,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结果轻过程,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对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培养。对于广大新生,我们可以将计算机课分为A、B班,A班除了大纲规定的内容外并讲述一些课外的相关知识,而B班以大纲内容为主强化基础,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选班学习,这样就可以满足各自需求以提高教学效率,这就是“分层教学”。但是两个班的教学目的都要达到保证同学顺利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这就是所谓的”统一规划”。同时,我们不仅要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要重视学习的持续性。所以希望学校能够在规定教育范围之外,增加教学的课时和内容,在政策方面给予计算机课程支持。例如,在后期的学习中,学校可以开设计算机的选修课,来满足那些学有余力并且对计算机知识有兴趣同学的需求。此外,学校还可以积极组织举办一些与计算机相关的课余活动和比赛,如:多媒体课件比赛、Flash动画制作活动,网页设计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极大的提高同学们对计算机应用的认识,充分发挥并挖掘中医药院校学生在理工科方面的才能,使之成为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3 改革考核方式,提出“以考促学”
为使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掌握21世纪必备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和应用技能。目前,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开考等级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考试分笔试和上机测试两部分,笔试和上机测试都通过的学生可以获得CCT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考试证书。
等级考试的试题质量高,考核面广,真正能够体现考生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现在各大院校都成立了等级考试的考点。笔者认为高校计算机课程的期末考试可取消,直接以计算机等级考试来作为评测标准。对于老师来说,教学目标统一,任务明确,又可以减轻出卷改卷的负担。对于学生来说,获取证书,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2.4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计算机专业课的教学过程应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循序渐进的途径。通过实验、演示、参观、实习、技能训练等实践性教学的有效方式,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感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理解和接受知识。
3 结束语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计算机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使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真正的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从根本上了解计算机在以后工作学习当中的重要作用,笔者从思想、软硬件资源、考试等三个方面指出了目前中医药院校计算机教学的弊端,同时提出了思想上提高认识、教学上“统一规划、分层教学”、以考促学等新的教学模式,加上在平时的一线教学活动中不断培养和促进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我国中医药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提供了一个改革的新思想。
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不断地进行改革,中医药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师要提高认识,加强教师自身修养、自身素质,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水平,才能实现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真正变革,才能培养出具有正确的人生观、远大的目标和创新精神的综合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曹慧英,蔡芳.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24).
[2]王艳红.浅谈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J].科技资讯,2007(10).
[3]林菊英.医院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4]王勇.学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若干经验[J].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5]谭彩明.浅谈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职教论坛,2008(10).
[6]张文峰.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平原大学学报,2006,23(4):111-112.
[7]周建丽.浅议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计算机基础教育[J].渝西学院学报,2004(4).
3.关于中医药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及探索论文 篇三
关键词:统计学;学科竞赛;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4-0031-02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统计学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统计理论和方法已经在国民经济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和个人投资经营决策等方面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统计思维、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已经成为现代政府、企业和公民必不可缺的基本工具。统计学已经成为高等学校许多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统计学课程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学好这门课程有一定难度。只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强化实践教学,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边作用,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1]。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统计学作为一门方法论的学科,学习统计学思维、理论和方法,对于其系统掌握专业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统计学是一门关于收集、整理和分析经济统计数据的方法论科学,其目的在于揭示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以及质、量互变的界限和规律性。学生学习统计学课程,可以了解和掌握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综合指标法、动态比较法、统计指数法、相关与回归分析法、统计预测等等。
一、统计学课程的特点
由于统计学课程自身的特点,即内容枯燥、统计理论比较难懂、统计公式繁杂、统计方法较多等,在大学的统计学课堂教学中经常存在学生听不懂、学习积极性不高、使用统计方法不合适、统计思想不理解等诸多问题。为此,许多高校一直在努力推行和开展统计课程实践教学,用生动的实际案例说明枯燥的理论、用数据计算促进公式记忆、用实地调查丰富课堂教学等,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目前,国内高校对统计学课程实践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这些探索和实践主要体现在:如描述性统计教学过程中,运用EXCEL软件,利用国民经济发展的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计算各种描述性统计指标如集中趋势指标和离中趋势指标,绘制统计表和统计图,分析国民经济发展和运行的基本态势,形成一些研究报告;如回归分析理论教学中,要求运用本地区经济发展数据,建立经济回归模型,并进行模型参数估计和检验,分析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机理;如统计指数理论教学中,要求学生利用统计指数的理论和计算公式,运用上海或深圳证交所的股票交易数据,编制股票交易指数,亲身体会和了解股票交易指数的功能和作用;模拟实验法在统计实践教学中的应用非常重要,利用统计实验室,采用统计软件,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以便学生的理解与掌握[2]。这些对于统计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索实践,极大地丰富了现有的统计学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而本文基于浙江省教育厅每年举办浙江省大学生统计方案设计大赛的学科竞赛,试图探索一条以大学生学科竞赛为主线引领统计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和新教学方法,丰富了现有的统计学课程实践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二、统计学课程实践教学现状与问题
(一)重视度不够
随着高等学校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视,实践教学慢慢被重视起来。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统计学课程的教学依然是重理论而轻实践,实践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3]。实践教学环节经常被习题课、实验课等代替,容易流于形式,既便有实践教学也是手工操作与计算,统计软件如SPSS、SAS等应用较少,学生缺乏对统计思想的理解,统计技术和应用能力相应也得不到培养。
(二)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统计学课程教学比较普遍的做法是课堂进行统计理论的讲解,配套的统计学习题集,实践教学开展较少,更谈不上系统的统计学实践教学体系[4]。虽然部分院校统计学课程及时开设统计实践教学,也安排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上机操作,熟悉统计软件的运用,但是系统性、完整性非常欠缺,完全没有构建完整的统计学实践教学体系。学生把统计实践课程当成走过场,统计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没有取得实践教学应有的效果。
(三)实践教学教师的积极性不高
虽然高校统计学教师的学历在不断提高,统计学理论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实践教师的数量、质量都亟待提高。由于目前高校教师的考核和职称晋升重视理论水平,教师科研压力大,无法抽出更多时间从事理论教学工作。有些教师备一次课,一教就是十多年,内容体系变化很少。统计学实践教学,更处于尴尬的地位,教师职称晋升没有考察实践水平的环节,教师不愿从事实践教学工作,导致实践教师的数量少、水平低,积极性不高。
三、基于学科竞赛的统计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统计学课程实践教学应该是贯穿学生整个课程学习期间的完整教学过程,这个实践教学过程应该包括案例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实地调研法、课程论文法等。浙江省大学生统计方案设计大赛是浙江省教育厅举办,一年一度的学科竞赛,要求学生针对社会经济热点问题,利用统计理论与方法,进行实地调查、数据分析、结论探讨。该学科竞赛为创新统计学科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升大学生调研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能力,促进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时为社会实际工作部门和高校人才培养的衔接提供一个良性平台。该学科竞赛可以将统计学实践教学的所有环节和方法整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利用统计理论与方法的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深层次统计分析能力。
(一)以学科竞赛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
目前,高校对于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教师指导学科竞赛非常重视,奖励政策比较优惠,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非常高。一般高校对于学科竞赛的奖励政策是,只要学生作品获得省级三等奖:教师方面,指导教师可以获得相当于一篇一级期刊的奖励,而且在评定职称时可以作为省级获奖填入业绩;学生方面,学生每门课程可以加分5—10分,而且在评奖评优方面给予优先考虑。随着成绩的提高,奖励幅度也相应提高。这些奖励政策极大激发学生和教师参与统计学学科竞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统计学学科竞赛与统计学实践教学互为一体,自然激发了教师参与统计学实践教学,学生参与实践学习的积极性。
(二)以学科竞赛构建统计学实践教学体系
统计学学科竞赛要求学生针对社会经济热点问题,制定调研方案、开展试点调研、获得实际数据、开展数据分析、结果讨论等,这些问题的解决要求学生对于整门统计学课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化的合理运用。教师可以结合统计学学科竞赛,制定系统的统计学实践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开展,融入统计实践教学方法,从理论到实践训练学生如何掌握调研方案制定、开展试点调研、获得统计数据、开展数据分析、结果讨论等,从而构建系统的统计学实践教学体系。
(三)以学科竞赛促进统计实践教学方法优化
学生参加统计学学科竞赛,必须深入社会,寻找实际的社会经济问题,开展调研与分析,这样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理论与方法的内在动力。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参与统计学学科竞赛,系统运用各种统计学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现场演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实地调研法、课程论文法等统计学实践教学都可以在统计学学科竞赛过程中得到充分的运用,将统计学理论方法教学与实践教学通过学科竞赛这条主线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优化统计学实践教学方法,提高统计学实践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锐.高师院校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与实践
[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6).
[2]王郁彬.加强统计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究[J].中国管理
信息化,2011,(7).
[3]胡雪梅,潘爱芹.对我国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
学教学实践的思考——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视角
[J].才智,2013,(28).
[4]李玉红,张晓倩.物流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统计学实
4.关于中医药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及探索论文 篇四
[摘要]服装cad课程教学是推广cad技术在服装产业中应用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因学生特点、课程性质、教学环境等因素制约而出现新问题。据此提出了关于教学方面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服装cad 课程教学 问题 改进
服装CAD是电脑辅助服装设计即Computer Aided Design in Clothing Engineering,是电脑在服装专业领域内的应用实例。计算机辅助服装设计实现了服装的款式设计、结构设计、放码、排料以及工艺管理等一系列设计的计算机化。服装CAD在服装行业中逐渐普及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服装企业的生产效率,当然,随着服装CAD技术的不断普及和人们认识不断深入,企业对掌握该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对服装CAD的教学要求越来越高。
一、服装cad课程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满足服装市场对cad技术人员的需求,国内设有服装设计相关专业的教育机构基本都开设了服装cad课程,但是因为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课程性质和教学环境的特殊性,使得服装cad课程教学中产生了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特质与学科性质之间的矛盾
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以热情、感性、前卫著称。在认知过程上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存在巨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认知次序方面,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认知过程呈现出感性重过理性的显著特点。他们中很多人并不像其他类型大学生一样,先是抽象的道理上接受,然后再去寻找实际例子来佐证,而是相反,先是在感性上被具体实例触动,然后才可能在理性上接受;甚至于,一旦某一道理或事件在感性上得到他们的认同,理性接受就成了顺利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而服装CAD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与服饰文化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操作者利用计算机这一现代化工具完成服装产品设计和工业化生产技术准备工作的一项实用技术。服装cad课程的学习必然要求学生思维缜密、逻辑清晰,要求学生有耐心、恒心。学习服装cad课程对学生而言应该是理性成分重于感性成分,这一点与服装专业学生的认知特点恰恰相反。
(二)相关课程设置顺序之间的矛盾
服装cad是利用计算机的软、硬件技术,按照服装设计、服装版型制作、服装工艺流程的要求,进行输入、设计、输出的一项专业技术。由此可见,服装cad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得益于服装设计、服装版型制作等相关课程的理论支持,这就要求服装cad课程的设置应该在相关专业课程之后。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多数的教学机构因为教学师资、教学设施的局限性不能满足这个要求。另外,有些教学机构勉强达到了这个要求,由于开设课程与服装cad课程间隔时间过久,造成学生对大多数知识的遗忘,这种相关课程彼此孤立的情况,极大的影响了服装cad课程大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要求与教学环境之间的矛盾
服装cad课程究其实质是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对教学硬件要求较高,比如,教学需要配置计算机、为了配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网络也是必不可少的。有了计算机和网络,按照常理推断,教学设备齐全,构成了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满足了教学要求。恰恰相反,这种教学环境的营造滋生了教学过程中的一大隐患――游戏。游戏的传播性极强,现在的多数大学生对游戏及其感兴趣,如果一个同学玩游戏,就会影响一片同学,从而打乱教学进程,影响教学质量。这种问题的存在根源于教学环境,而教学环境的营造是为了满足教学要求,这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
二、服装cad课程教学改进措施
根据以上论述,从教育主体、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提出教学改进的建议。
(一)完善自我,提升教育主体的个人魅力
教学过程其实在教育主体尚未开口的时候已经开始了,学生对特定老师的印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教育主体与学生交流的成败。针对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育主体能否被教育客体接受,成功打开其心门,是后续工作乃至整个教育过程成败的关键。实践经验表明,一个成功的教育主体至少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一,开阔的思维。如果自己的学识不够深厚,不能够吸引学生的关注,如果自己的思维不够开阔,不能够包容学生的思路,就没有可能在思维脉络上和学生找到交集,接下去的工作也是不可能的。第二,新颖的思路。如果思路上没有开创性,就不可能吸引学生的眼光,开启学生的心扉。第三,前卫的思想。对青年学生尤其是艺术生,不了解学生的思想根本无法与学生沟通。即使不接受,但至少要了解。第四,贴近的话题。如果没有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双方如何继续谈下去?第五,得体的行止。教师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以及作风气质都决定着你是否能吸引同学,反过来就是说决定着这个同学是否会接受你,进而愿意听你的传授布道。在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当中,这种感性上的倾向性尤为明显。
(二)改变观念,转换学生在教学环节中的角色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当中,老师是教学主体这一地位是不可撼动的。课堂上,老师说学生听,老师在黑板上板书,学生在笔记上书写,教室一片死寂,毫无生机。这种教学观念完全与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相悖,严重的打压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服装cad课程在传统教学观念的指导下教学效果很差。因此,我们要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转换学生在教学环节中的角色,增强他们主体地位的意识。在服装cad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点评作业环节,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对自己作业的点评,介绍自己对服装版型的理解程度,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那些工具来实现最终的效果。第二,互评作业,找出其他同学作业当中的错误,学习其他同学的优点。以此激发学生之间攀比进步的积极心态。当然,这种教学方法符合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
(三)巩固成果,加强教学环节中的测评力度
测评这种教学手段在小学、中学很常见,比如,月考、期中考、期末考。然而,在高等院校这种教学手段似乎作古了,一年也只进行一次考试,大部分学生考前冲刺,这种做法对于服装cad课程来说是行不通的。服装cad是一门实用技术,它不单单要求学生理解,更重要的是熟练。达到相当熟练的程度的获得需要不厌其烦的练习,在现实的教学环节中,每当留时间给学生练习的时候,多数学生会选择玩游戏,为了杜绝这种情况的发生,采用测评这种教学手段比较有效果,具体的作法,当授课结束后留出学生练习时间,并告知学生下次上课前进行随堂测试,即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本节授课的相关内容,将成绩计入最终的考试成绩当中。这样对学生可以起到督促的作用,杜绝学生课堂玩游戏的情况发生,使教学成果得到巩固。
三、结论
服装cad课程对服装专业设计的学生而言是一门比较重要的学科。在教学中,必须正视存在的现实问题,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上论述针对教学中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教学改进的方法,希望能对服装cad课程的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5.关于中医药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及探索论文 篇五
1、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和内容
从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05级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专业中随机选取3个班的97位本科生。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科学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协作以及精神面貌等方面的调查和评价。
1.2、调查方法
1.2.1、准备阶段
以学生对实验中医学的理解程度为变量,选取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团队精神、科学思维、艰苦耐劳等指标,在查阅大量书籍和文献的基础上设计完成调查问卷。
1.2.2、收集问卷
采用书面调查形式,由任课教师在实验中医学课程绪论部分开讲前发给学生,当场完成、收回。
1.2.3、分析资料
综合3个班的问卷,作初步分析。
2、结果和分析
2.1、问卷回收
共发出问卷97份,回收91份,回收率为93.8%,2.2、实验中医学课程现状
2.2.1、对实验中医学课程基本情况的认识
本校从2003年开始在中医学、中西医结合、针推学和中医学七年制专业学生中开设此课程。经过3年的努力,本校学生在实验动手能力、科学思维水平以及科研热情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作为一门新生学科,其在中医专业学生中的知名度、影响力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为此设计了3个问题,结果见表1。表
1、对实验中医学基本情况的认识[略]
实验中医学课程由6个验证性中医实验和1个探索性实验组成。经过教职员工3年的积极努力,在学生中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本课程与传统理论教学的不同点是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由学生主动完成整个实验,从而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不过,98%的学生对这门功课表示了不同程度的兴趣,还是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我们在授课过程中也发现少数同学对实验动物有恐惧感,甚至个别的因为宗教信仰的原因不能完成实验操作,基于这样的原因,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对该课程不感兴趣。
课程是培养学生应用现代的科学技术解决、解释中医学的问题和现象的能力的,这一目的得到了普遍赞同,99%的学生认为课程的开设是必要的。
如何引导同学主动、自觉地学习是高等中医学教育面临的难题,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实验中医学的教学过程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超过23%的学生认为一点都没有促进主动学习的愿望,所以,针对这一环节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已经很必要了。
2.2.2、对实验中医学提高科学研究能力的认识
实验中医学通过7个实验的教学使学生熟练操作常用的实验动物和科学仪器,实验过程要求4——5人为一个小组,相互配合、团结协作,并在最后一次课安排探索性实验设计,由每个小组成员操作自己设计的实验。经过整个流程,可以使学生在科研思路、创新能力、运用科学语言和发挥团队精神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对于即将接受这门课教育的学生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我们设计了4个问题,结果见表2。表
2、对实验中医学提高科研能力的认识[略]
本校中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具有独立进行中医药学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能力的,并有创新和开拓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本课程注重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发现、思考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调查发现,实验中医学在提高科研思路水平方面有91%的学生认为是有益的;同时超过82%的学生认为课程可帮助他们提高团队协作的能力。而教师在规范化运用科学语言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有关创新能力的提高一直都是中国高等教育需要解决的课题,本课程的开展或许可以提供一些值得借鉴的内容。
2.2.3、对实验中医学提高科研素质的认识
科研工作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具备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决心和尊重他人、实事求是的态度。实验中医学课程对于这些素质方面的培养是否有益,我们设计了4个问题,结果见表3。表
3、对实验中医学提高科研素质的认识[份(略),n=91]
在实验所需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才可以达到预期目的。学生操作实验的时候常常因为不熟练、配合失误等原因不能达到理想的结果。我们要求学生不要追求结果的完美而修改数据,实验结果不作为评分的依据。鼓励学生分析结果不理想的原因、找出失误的所在,以利于及时改掉不好的习惯。
在授课过程中激励学生必胜的信心,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并在实践中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经过调查反馈,在4个题目中,有近80%的学生认为有帮助。
3、讨论
6.关于中医药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及探索论文 篇六
关键词:统计学基础,课程改革
一、高职院校《统计学基础》课程的特殊性
1) 办学地位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处于中职与普通高校的夹缝中, 地位具有特殊性。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办学模式等等既是中职的延续又存在对普通高校的借鉴。很多人都难以区分高职与中职的区别, 而且认为读高职不如直接就上中职, 所以地位比较尴尬。而很多高职为了与中职区分完全照搬普通高校的模式和培养方法, 却又无法达到一样的效果。所以, 高职院校的地位特殊, 生存环境、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都存在一定的挑战。作为高职院校必须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独特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方案, 敢于创新才能在夹缝中生存。
2) 教育目标的特殊性。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的教育目标有所区别。虽然两者都属于高等教育,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但是着重点不一样。普通高校着重于学生全面的基础素养, 更加强调全面性, 而高职院校不仅要注意提高学生素质, 更重要的是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塑造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统计学基础》这门课普通高校注重学生对于基础的统计知识、统计理论的掌握, 而高职院校应当更加关注的是学生对于统计学的运用和实际操作。
3) 教育对象的特殊性。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基础和学习态度不同。普通高校的学生文化课成绩普遍高于高职院校, 另外学生不仅来源于统考的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自主招生考试或中职。而且目前高职院校中民办的院校教多, 其中不乏有些学校为了招生而放宽招生条件, 从而使得高职院校学生的质量进一步下滑。学生对于学习的自觉性和学习态度也与普通高校学生存在一定差异。而《统计学基础》这门课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和文字理解能力, 也需要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高职学生特别是在文科生和女生居多的经管与会计统计核算类专业来说, 对数学方面比较抵触, 而本课程的数学公式、数学符号比较多, 数据也比较繁复更使学生产生了畏惧心理, 从而很难对本课程产生学习兴趣。
二、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来, 有不少高职院校都进行了课程改革的探索, 关于《统计学基础》的也有少量研究, 但是高职院校的《统计学基础》课程中还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
1) 课程重理论轻实用, 教学手段落后。高职院校开设的统计学课程大多参照普通高校进行设计和教学, 没有突出高职院校中应该注重的实用性。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抵触大量数学运算的特点, 应该侧重让他们用软件解决。实际的统计工作存在大量数据性和时效性的特点, 几乎都是借助软件进行运算。所以教学方式应该理论与实验相结合, 否则学生学到的方法只是理论上的, 难以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无法进行实际统计工作。另外高职院校的统计课程一般由数学专业的教师承担, 教授数理统计绰绰有余, 但对实际的经济问题分析比较粗浅。
2) 教学过程中容易忽略整个统计工作的系统性。整个课程的系统性较强, 内容之间联系紧密。要想掌握实用的统计学就必须了解整个统计工作的系统过程。如统计工作中第一步是统计设计, 而设计的内容又涉及到后面几步的相关工作, 设计调查的对象、范围、组织方式及统计整理分析的方法等, 紧接着是统计调查也就是统计资料的搜集, 然后是对资料的简单整理, 最后就是对资料的深入分析得到以及验证结果和计算误差范围。然而, 学生往往学了后面丢了前面, 无法系统掌握整个统计工作的实际操作过程, 因而很难实际应用。
3) 课程考核形式单一, 评价手段缺乏科学性。目前, 高职院校对课程的考核制定依旧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 总成绩=平时成绩 (40%) +期末成绩 (60%) 。这种评价体系存在着不能对学习过程及实际运用能力做出评价的缺点。事实上, 不仅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的调控受到课程考核方法的直接影响, 而且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调动也与课程考核方法密切相关。因此, 需要结合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的改革, 相应地改变课程考核形式和考核内容。
三、改革思路
通过对教学内容以及考核方式的全面改革, 探索出一条适合高职院校尤其是适合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统计学基础》课程的独特发展思路。
1) 教学方式改革。采用“项目引导、工作任务驱动、案例结合、技能训练”组织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部分可以分为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及统计分析四个项目内容, 将典型的统计工作实例导入到每个项目内容中, 并贯穿于该项目教学的全过程。改革后的教学模式我们可以大致分为:a.教师提出各项目、模块及单元工作任务;b.师生共同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 寻找任务实现的途径;c.教师将任务实现所需要的知识点进行讲解;d.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训练技能, 将工作任务完成;e.教师最后做出点评, 指明学生今后努力方向。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它将学习过程转变成了一个不断成功地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方式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上机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统计工作离不开对大量统计数据和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必须以统计学理论作为基础, 以相关的统计软件 (如EXECL、SPSS、SAS) 等作为实现手段, 熟练掌握各种统计分析方法的实际操作步骤, 从而完成统计分析和统计计算。除了达到本课程对软件的基本要求以外, 此过程中学生还可以自己摸索拓展了解一些软件其他方面的功能。如此一来, 教和学都不至于太枯燥, 摈弃了传统的“老师只是天天讲, 学生只是天天听”的教学定势, 才是真正的“教+学+做”一体化。
2) 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案例教学对具体事件的分析来促进学习, 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扮演的角色更为积极主动。对某一专题开展学习采取的是归纳的角度而不是演绎的角度, 通过事先安排好一系列的精巧设计的案例,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高度投入到讨论之中, 进而达到教学效果。通过案例剖析, 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 从而对他们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带来帮助。在教学中, 根据教材内容,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教学难点进行思考讨论及争论, 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加强师生互动, 这样教师和学生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 最终才会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关于中医药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及探索论文】推荐阅读:
江西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07-15
医院口语情景对话:关于医药07-12
关于中医宣传活动励志标语口号08-14
中医统计学习题与答案07-15
高中体育教学论文 关于体育隐蔽课程对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的要求10-28
中医师承论文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