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高一作文600字

2024-08-16

荷塘月色高一作文600字(精选10篇)

1.荷塘月色高一作文600字 篇一

它从淤泥中一点一点的成长,却拥有无法亵渎的纯洁,百花妒忌的容貌,令人沉浸其中难以自拔的香气。它是荷。

我披着月光,走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香味愈加浓郁,我更加坚信,它就在前方。于是加快步伐,却仍不见的身影,但这清香着实让我难以抗拒,我坚持走下去,终于来到了它的面前――这是一片怎样美丽的荷塘啊。

笼罩着轻柔的月光,万绿从中一点红,使人渐入佳境,连岸边的水草也有了万种风情的点缀。放眼望去,曾无数次想象“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怎样的宏伟、壮观。这一刻,终于如水墨画一般真实的呈现在眼前。在月色的渲染下,这一塘的荷,显得更加的婀娜多姿。瞧!那一枝荷叶如同一个硕大的由翡翠天工巧夺而成的玉盘,在微风中张开,合拢,像一个有多动症的顽童。看!那两枝荷花,像是相依相偎,又像是竞相开放,一枝粉红,一枝雪白,仿佛两个舞女,美丽极了。再看岸边这一枝荷花,那叫“乌子”的植物,不知是太爱惜的美丽,还是嫉妒它的脱俗,一圈圈将它紧紧缠绕,尽是如此,这枝荷花依旧傲立着成长。

我喜欢荷,不仅仅是因为它有超凡的外表,而且它的益处很多。当炎炎夏日,我们可以摘下荷花当作帽子或扇子,即使枯萎,它扇出的风仍带有清香。待荷花花瓣凋落,呈上的莲蓬也是我们喜爱的食物。深秋来临,荷慢慢睡去之际,又贡献洁白的藕供我们品尝。

每一个骄阳似火的夏季,我都不觉烦躁,因为想到荷花也是在这种天气,呈现出美丽,人为什么不行呢?因此我们不能放弃,我们要奋勇拼搏,即使逆境,也无法阻挡我们渴望成功的脚步。

2.荷塘月色读后感600字 篇二

朱自清──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从这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读着读着我也似乎走进了这清华大学的幽僻角落,同作者一起欣赏美丽令人陶醉的荷塘月色。阴森的小路在柔美的淡淡的月光下显得不再令人害怕。爱热闹、爱群居,当然是想和人民一起生活在一个美好的环境里,想住在“世外桃园”。从名中我感到了作者内心的不宁静、彷徨,我的心情也随之而波动起来。

“走着”、“走着”、“我看见了荷塘”,田田的荷叶,零星在荷花,风中的花香,真令人心旷神怡。夹着薄云的淡淡的月光泻在叶子和花上,浮在荷塘上,简直就是用光与荷花美丽的画,作者把月光下的荷塘上的月光与描写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我在作者笔下尽情的赏花观月,我陶醉了……

3.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篇三

一、教学要求:

1.基础知识:(1)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朱自清和他的散文;(3)通感的手法。

2.阅读能力:(1)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体会散文的语言特点,学习文中词语鲜明的感情色彩。

3.写作能力:写一段鉴赏本文语言美的文字。

二、教学重点: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含义,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交流研究性学习成果,检查自学情况,讨论课文的线索和结构,布置讨论题。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检查研究性学习情况(部分),以学生抢答,教师补充和订正的方式进行。

1.关于作者:基本情况: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文学研究会早期成员。江苏东海人,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又自称扬州人。原名自华,号秋实。生活经历: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早年从事新诗创作,内容多写小资产阶级的失意,也有觉悟青年对光明的呼唤。在清华任教后,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朱自清正直爱国,参加过“五·四”和“一二·九”运动,但阶级的局限使他长期脱离现实。抗战任西南联大教援期间,思想有较大转变。1948.8.12病逝前,谆谆嘱告家人,说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评价影响:《别了,司徒雷登》(毛泽东)赞扬他有骨气,“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代表作品:著有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著作,大都收入四卷本《朱自清文集》(1953开明书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春》《绿》《荷塘月色》《灯影桨声里的秦淮河》《威尼斯》。兴趣识记:谁有什么办法把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一下子记牢?参考办法:朱自清目送父亲的《背影》在远方消失,《春》终于来到了,到处都是酽酽的《绿》,他先去观赏《荷塘月色》,再去泛舟《灯影桨声里的秦淮河》,最后来到了美丽的《威尼斯》。(情节串联法)

二、朗读课文,检查早自习自学情况:

1.播放朗读磁带。板书课题及作者:荷塘月色朱自清1927年7月,作于北京清华园指定三名学生接力朗读,教师正音。

2.抢答:词语解释幽僻(yōupì):幽静,偏僻(幽:深远的、隐蔽的)。蓊郁(wěngyù):树木茂盛的样子。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弥望:满眼(充满视野)看到。(弥:满)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袅娜(niǎo):柔美的样子。风致:美的姿态。①美好的容貌和举止②风味;风趣

三、作品结构分析。

教师启发指导:《荷塘月色》共8个自然段,每段自有共独立内容,但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从扣文题的主体文字与荡开笔墨写联想的“闲笔”来看,这8个自然段还是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的,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了有助于我们对内容的分析和对主旨的探索。

第一步,让学生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用语要简明、准确)。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

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4段荷塘美丽的景色。观荷塘

第5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第二步:综合、归纳。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2—6段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第1段是“引子”也应独立。第7—8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

这样分析,全文确实应划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

四、小结写作线索。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结构分析”过程中就可以得到解决的;这里,再小结一下。教法上由教师主述或由学生讨论均可。很可能学生在认识上有争议,教师应允许学生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有理,不出现科学性错误就行。

教师小结:《荷塘月色》的行文线索,很有特色,如同经、纬两条线穿织在一起。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好似一条经线,作者的游踪、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犹如一条纬线。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注:上段文字中加引号一句可作为板书)

五、找出直接抒情的语句,对其中有代表性的语句进行讲析,让学生反复体会。

分析直接抒情的语句(让学生按行文先后摘选)

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安静”。

这是份量很重的一笔,可见“文山情生”。

起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提问)

不加掩饰直抒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欲排遣苦闷之情)。

至于为什么有这种情绪,学生一定很关心。因此,在此可以联系作者撰文时间启发学生讲讲有关大革命失败的情况(教师要帮助学生抓要点,防止说开而不可收),进而说明当时朱自清的思想状况:朱自清曾受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目睹过“三·一八”惨案的全过程(他那天参加了请愿)。他追求进步,痛恶黑暗的反动统治;他虽然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但富有正义感和爱国心。在大革命高潮时,他很兴奋,时时关注着南方的革命,渴望中国的统一和民主的实现。“四·一二”政变,给他的打击是沉重的,他“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按他当时的思想境界(“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见陈竹隐《忆佩弦》)是不可能毅然投入到革命洪流中去的。手中的笔是他寻求解脱的工具,《荷塘月色》的诞生是很自然的。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来概括、浓缩他当时的心绪是十分准确的。弄清这句的含义也有助于弄清他为什么要大写荷塘月色之美,要发思古之幽情了。

2.第3自然段,作者在路上一段抒情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是独处的妙处”)

这一段抛开了写景,句句都在内心活动。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提问)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引导学生体会前两段与此段的内在联系:

①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情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的痛楚心态—烦扰的思绪压抑不住,一定要说出来。只有在清冷的环境里独处才“觉得是个自由的人”,这其中不就蕴含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吗?

②从行文上看这一段似乎是“游离”出来的抒情段,但从时空上看,这一段与第2自然段是同步的。实际上,这“情”还是离不开“景”的,如果不是月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独处”之情呢?

说明:“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一句在分析时不能草率。

①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对这点,好认识;它与第2自然段有什么关系,则容易被忽略。这句是对“去荷塘”文字的一个接续,2、3段便浑成一体了(再次证明第3段并非“游离”出来的段落)。

②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他要追寻美来,反映了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

六、小结、布置作业。通过对全文结构的分析,我们对《荷塘月色》的内容、写作线索都比较清楚了;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我们对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情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欣赏《荷塘月色》奠定了基础。下一课时,我们将认真研读作品中写景状物的段落,欣赏其高超的语言艺术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我们还要进一步体味作者是怎样把深沉、复杂的感情寄寓在“景语”之中的。请同学们课后背诵课文第4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解析第4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的。

2.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对生活化语言的巧妙艺术加工。

3.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体会本文中“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复习提问。

1.集体背诵《荷塘月色》第4自然段。

2.请两位同学各背诵一遍第4段。

教师针对学生背诵的情况,正音,矫正语速上的毛病。

二、解析第4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的。

1.先写满眼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顺笔写及缕缕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和流水,层次井然,形象精确。这是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来写的。

(教师在讲述时要尽量引用原句,重点词语随手板书,如“弥望”、“袅娜”等等)

2.上面的分析,基本上抓住了第4段行文顺序特点,但细一研究,还可以看到作者的匠心:

①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

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回答,这就叫“读进去”。

估计学生很容易认为只是到了“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才由“静”转入“动”。这种认识是肤浅的,是套用“动静结合”这一评语,缺少鉴赏力。

实际上,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物静而情动。花、叶、流水的人格化表现了景与情的交融,潜在的韵致也就流动起来了。作者把叶子比成“亭亭的舞女的裙”,说是静,却有动,也许叶子静静地铺展着,可喻体中的女郎是在旋着舞着的,否则,那裙裾怎能临风伞开呢?再如,朱自清先生用“羞涩”一词来形容待放的花朵,更是耐人寻味,不仅暗合古人对荷花“绰约若处子”的赞誉,更让读者浮想不已,既然“羞涩”于颜内心怕更怦怦吧!这“动”已溢于文字之外了。

(说明:上面这种分析,教师应当理解,但是不是要求学生也达到这个深度,要适情而定,不要脱离学生实际硬灌,能启发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重点还是抓词语在语境中的涵义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②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散文的神韵。

所谓“可想”,是指由“可见”引起的合理联想,把不可见的景物写得很有风采。

引导学生分析第4段的最后一句。荷叶田田,满遮荷面,塘水看不到;作者却断定那叶下的水“脉脉”有情,这是由于叶子的“风致”引起的合理想象。这是很精彩的一笔。

为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还可以启发他们从“视觉—嗅觉—听觉”这一角度来欣赏作者怎样描写荷塘,进而还能解决一个问题:第4段是“人在景外”还是“人在景中”(实际上是“情景交融”的问题)。

三、关于“通感”问题。

这个问题可放在分析第4段时顺势讲解,不必讲通感的定义,只让学生认识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请学生分析这一句的比喻特点:“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本体—花香

(作用于人的嗅觉)喻体—渺茫的歌声(作用于人的听觉)把作用于嗅觉上的花香“错置”到听觉上合理吗?合理:而且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形象生动。荷花的香味清雅宜人,立于微风中的赏花人嗅那馨香,时有时无,这种体验是真实的;听那从远处高楼飘来的歌声,时断时续,同样是真实的体验。这两个“真实”便把不同类的感官功能沟通了。作者在感觉上的体验是细腻而丰富的。这一句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

引导学生在第5段中找出有通感修辞现象的句子,并进行欣赏。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同梵娜玲上奏着的名曲。”)

四、第5、6段的讲析。

这两段,应完全交给学生分析,教师不应再细说了,否则就会“剥夺”学生的必要的鉴赏机会。

这两段的阅读点,欣赏点似可放在对某些字词的品味上,也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其中极有感情特色的比喻句

例如: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精确在哪儿?

写月光照在荷叶荷花上,“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新鲜欲滴的实感。

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里的比喻与拟人,准确形象,但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为什么不割爱此句,以使通篇流溢着美呢?

(引导学生从借景抒情的角度来思考,体会作者心中难以排除的哀愁,烦怨)

处理以上内容时,可采用讨论式,让学生多说,拓宽思路。渐而使他们认识到,读文学作品决不能停留在“字面的识读”上,要利用所学的语文基础知识参与评论,所谓鉴赏能力便是这样一点一点培养起来的。

五、收束部分。

思考题:《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是很高超的,美的语言,有丰富表现力的语言并不是靠词藻堆砌,靠粉饰来写就的,散文的语言美就要表现在语言的“生活化与艺术化的统一”上。例如: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4.荷塘月色高一作文600字 篇四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蓊蓊郁郁wēng    点缀zhuì            B.踱着duó     袅娜niǎo

C.颤动zhàn         酣眠hàn             D.倩影qiān    参差cēn cī

2.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弥望(满)    点缀(连接)    B.幽僻(幽远)    羞涩(难为情)

C.丰姿(风度)  倩影(美丽)    D.酣眠(熟)      踱着(慢步行走)

3.   选出标点符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B.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是恰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

C.我是怎样思念你呀,银杏!

D.广义的散文,包括杂文、随笔、通讯、报告文学、回忆录等……

4.   从修辞角度选出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句:(  )

A.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B.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无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

C.微分过处,送来屡屡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D.那忽高忽低的,时远时近的哨声,弥漫成一片浓浓的乡愁,笼罩在我的周围。

5.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 ( )

A. 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

--“似乎”有不确定之意,表明采莲的历史久远,但何时开始不十分确定。

B.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蓊蓊郁郁的”是后置定语,突出了树的茂盛,也更加突出荷塘的幽僻。

C. 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总”表明在这样的日子里月光就会另有一番样子。

D.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大意”在这里是大概的轮廓的意思,可见当时的朦胧静谧。

6.选出修辞格的选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

A. 红杏枝头春意闹                          B. 寺多红叶烧人眼

C. 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D.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7.选出下面表述有误的一项 ( )

A. 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的重要成员,该会是19成立的我国最早的文学社团。

B.《背影》《温州的踪迹》《欧游杂记》均为朱自清的散文集。

C.《西洲曲》是南朝乐府中的诗,描写一个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

D“莲叶何田田”,“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出自《西洲曲》。

8.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1)在总统选举投票现场门外,     着各大新闻媒体的上百名记者。这些记者都在等待接受“缉查人”的检查,以探明是否携带武器。

(2)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深厚的艺术功底,没有较高的文字修养,是很难写出高     的作品来的。

(3)曹操四言诗的雄浑,陶渊明田园诗的恬淡,自然受人称誉;而张旭草书的`奇伟飞动,颜真卿楷书的厚重雄伟,也同样令人       。

A.聚集   品位  赞扬    B.云集   品位   赞叹    C.云集  品味  赞叹     .D.聚集  品味  赞扬

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填写下面表格。

本体 喻体 相似点

叶子

白花

清香

月光

月色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6-10题。

①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②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③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⑤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⑥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⑦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10.指出这段文字中所用的修辞方法:          、          、           。

11.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给人的感受是                                 。

12.解释文中“颜色”的意思是                                               。

13.全段共七句话,请划出它们的层次(用 /标出)。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14.这一段描写荷塘,精彩的一笔是作者敏锐地捕捉并生动地描绘了“微风过处”的景色。下面对微风在这段景物描写中所起的作用进行分析,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A.      开头写叶和花的静态,微风过后才写出它们的动态,使景物多样化。

B.      因为风吹开密密地挨着的叶子,才见到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

C.      因为风吹动叶和花,才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D.      因为风吹来屡屡清香,才引出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个精彩的比喻。

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

15. 仿照下面的句子再造两个句子。

能买到书籍,不能买到知识。能买到佳肴,不能买到胃口。

仿句:①                     。

②                                                                      。

16. 续写造句。  要求: A、 要生动地阐明本体; B、 句式与划线句相同; C、至少写出两个句子。

游子离开了祖国,就像巨轮离开了海洋。

参考答案:

1.B  2.C  3.D  4.B   5.C   6.D    7.D(出自古乐府《江南曲》)   8.B

9.叶子的喻体是亭亭的舞女的裙,相似点为尽力舒展的动态;

白花的喻体是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相似点分别为晶莹明亮、绿丛中闪烁、毫无雕饰不染纤尘的天然之美;清香的喻体是渺茫的歌声,相似点为时断时续,若有若无;

月光的喻体为流水,相似点为从上往下照的动态流动感;月色的喻体为梵婀玲奏着的名曲,相似点为和谐。

10.比喻、拟人、通感    11.舒展自然    12.风致,情调     13.①②/③/④/⑤⑥⑦

14.B

15.简析:该题考查仿写句式的语言运用能力,基本句式是“能……不能……”,并且要求前后内容上有联系。参考答案:能买到文凭,不能买到能力。能买到菜谱,不能买到手艺。

16.简析:本题考查修辞和语言运用能力。参考答案:就像鱼儿离开了活水,就像鸟儿离开了天空。

5.荷塘月色高一作文600字 篇五

www.5y

kj.co

m 【原文欣赏】《荷塘月色》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

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煳煳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周,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duó)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州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勐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了,妻已睡熟好久了。

一九二七年七月,北京清华园。

简介:

《荷塘月色》是中国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字词:

脉脉(mò)

颤动(zhàn)

乘凉(chéng)

独处(chǔ)的妙处(chù)

酣睡(hān)

参差(cī)

袅娜(nuó)

蓊蓊郁郁(wěng)

点缀(zhuì)

倩影(qiàn)

皱缬(xié)

梵婀玲(fán)

惦着(diàn)

羞涩(sè)

宛然(wǎn)

踱着步(dù)

练习题:

1.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c.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答案:c

2.对“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段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宁静的月夜,这时的“我”与白天的“我”判若两人。

B.在宁静的月夜中,作者可摆脱白天人世的羁绊,得到自己追求的一时的自由。

c.在宁静的月夜下,作者可以任凭自己的性格,想说就说,想做就做。

D.作者用白描手法,月夜的美丽,自己也进入了一个美妙的、神秘的世界。

答案:B

3.对“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白天的应酬太多,交际太多,夜晚终于可以安闲了,所以就放下心来欣赏荷塘月色。

B.在黑暗笼罩下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白天必须说些违心的话,做些违心的事,感到很累;只有到了夜晚漫步的时候,才觉得轻松了些。

c.白天在压抑的心情与环境中工作、生活,在晚上终于暂得宽余,独自欣赏荷塘月色,从那些令人厌倦的人与事中解脱出来,感到淡淡的喜悦。

D.白天从事地下工作,必须加倍小心地同周围的敌人周旋,到了晚上才可以放松一下,感到淡淡的喜悦。

答案:D

www.5y

kj.co

6.荷塘月色作文400字 篇六

望着幽静而曲曲折折的荷塘,竟能体会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那份意境了。我看到了“那亭亭的舞女的裙”般的荷叶,也见到了或“袅娜地开着的”、或“羞涩地打着朵”的荷花,还有叶子底下果然是“脉脉的流水”。

我见过颐和园里茂盛而华丽的荷花,争相竞艳。那是为取悦游人而开放的。也见过什刹海寂静的一隅荷花,悄然绽放却又孤芳自赏。而这片荷塘幽静却又亲切,信手拈来仿佛触手可及。

暮色来临,一弯新月悄悄升起。微风轻送,我深深地呼吸,真的有那“渺茫的歌声”吗?月色啊!请再深一些,能否让我找到那“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什么时候我也能泛舟采莲?

7.荷塘月色高一作文600字 篇七

2、赏析情、荷、塘、月四者交融的境界。

3、积累通感等手法。

重点难点:

重点:对情景交融的意境和手法的把握,难点:对本文主题的解读。

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整体朗读,理清思路:

三个部分:1--3

4--6

7--最后

情感线索: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可惜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

猛一抬头,已到自己的门前

二、欣赏品读1--3

1、情感:不宁静--悄悄--幽静--寂寞--且受用--想排遣不宁静。

2、为什么不宁静?私事?公事?(从第三自然段的感慨看出是公事)

3、结合作者经历分析背景:路(革命或反革命)--保护学生--参与学生抗议--李公朴闻一多的死--成为斗士--拒绝吃救济粮--民族尊严。(深化不宁静的内涵)

第二课时

三、欣赏品读4--6

1、月色下的荷塘:叶--花--香--波--水(比喻、拟人、通感)

2、荷塘上的月色:泻--浮--洗

影--画--名曲

3、荷塘四周:树--山--灯--蝉声蛙声

4、感情:陶醉于荷塘月色之中--淡淡的喜悦

回到现实--失落

5、荷花的象征

6、情景交融意境的分析:情中见景,景中含情。

7、语言:精雕细刻,华丽朦胧

第三课时

四、品读7--最后

1、解读两首古诗,想象采莲情事。解释六朝、双关手法。

2、为什么想起古诗美好的光景?(向往美好,逃避现实,无法脱离现实)

3、概括主题:(政治、理想、生活、乡愁等角度)不满现实,向往美好,逃避现实,无法逃避,彷徨苦闷。

五、总结:

1、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2、语言赏析:

3、多种手法的运用

4、多重主题

萧雨

8.荷塘月色五年级作文550字 篇八

夜晚的黑色像黑幕般把世界盖得严严实实地笼罩着。只有月亮皎洁的粉末洒下。星星调皮地眨了眨它的大眼睛,是哪一个顽皮的孩子把闪闪发亮的珍珠洒在夜晚的天空,还把白云盘杂碎了。

我来到了洒满月光的荷塘边,坐在池塘边上的椅子上,美丽的荷花像一只只天真可爱的猴子一样想把月亮从水中捞起。月亮的光辉把荷花的美丽都笼罩住了,把脸涨红了,生气地问微风为什么把它梳妆的镜子打碎了。粉嫩的花骨朵儿从碧绿的圆盘中盛开着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微风吹过,举着花朵的茎不禁晃了晃脑袋,好像在嬉戏玩耍。是不是鱼儿又给你们挠痒痒了!哈哈……被我猜对了吧。外层的.花瓣向外探着身姿想要看看鱼儿又到哪儿顽皮了,内层的花瓣紧紧地挨在一起像久别重逢的好友又见见面了一样。有的荷花还是花骨朵儿,像是快要爆炸一样,有的荷花向上看着月亮,好像要看看美丽的嫦娥和玉兔比比谁更美,还有的荷花害羞得脸都红了。看着这些充满生机的荷花,我置身其中,仿佛我也是一朵荷花。

风一来,我就晃一晃,鱼游过来,我就笑一笑。这池荷花让我想起了三年级时我学过的一片课文――《荷花》书中的作者叶圣陶老爷爷看见公园中的荷花开了,看着那些美丽的荷花,叶圣陶老爷爷才写出如此美的文章,我看着那篇课文我仿佛看见了一池荷花,但现在我真的看见了一池荷花,这种梦想成真的感觉真是妙不可言。

9.荷塘月色高一作文600字 篇九

爸爸给我们包了一辆观光车,妹妹坐上车高兴地说:“仲仲从来没有坐过这个车,小时候也没有坐过。”其实,我也很少坐这样的车,今天又和妹妹一起坐,所以我也非常的兴奋。

夏天,是荷花盛开的季节,也是赏荷的好时光。今天又是周末,所以人多得不得了,大家都是来欣赏荷花仙子的。

荷塘月色距梅林不远,还没有看见荷塘,先闻到一股清香,那可是荷花仙子的香水味。到了,到了,我看见荷塘了,啊,好大的荷塘!远远看去,荷塘是绿绿的一片,看不见水,但花也不多,人在里面走,就像在绿海里游泳。

湖边,有许多卖东西的,其中有一件很特别。它有一个圆圆的头,头里还装着可以吃的莲子。剥出来的莲子有我的大指姆那么大,去掉绿绿的心就可以吃了,那味道清香无比。

10.高一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原文 篇十

这篇散文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开篇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首先奠定了情绪低落的基调。为了排遣不宁静,作者踏上了荷塘小路,往日这路上阴森森的,而今晚却很好。经过一番内心独白,作者心灵得到净化,觉得自己是个自由人了。到了荷塘,暂得自由,陶醉于月下荷塘朦胧的美景中,听到了热闹的蝉声与蛙声,与此同时又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忧愁之意偶现。在这忧愁之后,又思接千载地想到了古代采莲的欢乐场景,喜悦之情又接踵而来,作者在想象中再得宽余。忽又回到现实,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们到底惦着江南了。忧愁之情又生。可见,全文中忧愁和喜悦是相伴共生的:处忧愁之中而向往喜悦,处喜悦之中而受忧愁的牵掣。它们是作者观景遣忧时,矛盾心态变化的两个方面。但总体来说其内心的波动没有大起大落,而是有所掩抑的;情感的抒发是有所节制的,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所以无论是忧愁还是喜悦都是淡淡的。在月下荷塘这样一个幽美的环境中,表现的是作者忧愁与喜悦相混的审美情怀,表达了作者的心灵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冲突和寻求摆脱冲突的欲望。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就叫做寓情于景或缘情写景,感情是内在的、抽象的,但如果作者把感情借助外物抒发出来,那他的感情就融进了具体的景物中,使抽象的感情具有可感的形象性特征,这就是借景抒情。《荷塘月色》的高超之处在于:作者在精雕细刻的写景中,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形象的描写含蓄委婉地显示了个人情感的变化起伏,景写得美,情抒得真,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

3、《荷塘月色》中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的语言风格独特,大量使用现代口语词汇,朴素自然,给人以亲切感;又适当融合文言词句,使文字更加洗练;叠词叠字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风华从朴素中来,腴厚从平淡中来是他语言风格的精确概括。他散文中的语言没有刻意雕琢的词句,写得平淡、朴素,而平凡的字句在他的笔下却仿佛突然有了生命一般,让人感到新奇,不禁惊叹!

上一篇: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下一篇:会计个人总结两篇参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