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镇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存与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

2024-06-24

关于我镇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存与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共10篇)

1.关于我镇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存与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 篇一

仙桃市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存状况调研报告

仙桃市妇女联合会

仙桃市位于湖北省中部的江汉平原,国土面积2538平方公里,人口150万,妇女数42.6万,儿童数21.34万,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一方面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造就了一个数目庞大的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空巢老人。据统计,我市农村留守妇女数7.86万,农村留守儿童数2.87万人,结合“万名干部下万村入万户”活动,我们市妇联选取驻村点陈场镇徐梁岭村进行了专题调研,发放留守妇女调查问卷50份,留守儿童调查问卷50份,采取统计调查、干部座谈、调查对象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现将调查情况与我们的思考建议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现状

本次调查采用了两种问卷,分别针对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及其临时监护人进行调查,留守妇女是指年龄在20-60周岁之间,丈夫外出打工单独或与其他家庭成员居住在户籍地的妇女,留守儿童是指导年龄在14周岁以下,父母双方外出打工,自己单独留在农村生活的儿童。我们调查的陈场镇徐梁岭村有8个小组,人口1632人,妇女人数734人,占人口总数的45%,其中留守妇女人数40人,占妇女总数的5.5%;儿童人数为456人,占人口总数的28%,其中留守儿童125人,占儿童总数27.5%。多数家庭夫妻双双外出,子女留在家中由老人抚养和照顾,少数没有老人的家庭才由女性留在家中照顾孩子。

1、留守妇女的基本特点

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妇女人数相对较少,多数家庭夫妻双双外出。妇女外出,男人在家的情况更少。我市是轻纺城市,多数妇女就近在城区附近就业。部分家庭因没有老人或老人身体有病才让妇女在家照料。

男人外出农村家庭的收入除了农业收入以外,主要的经济来源仍是务工收入,家庭里如有外出打工的男人,家庭经济状况会有很大变化。

留守的主要原因为照顾家人。在留守妇女中,75%的人有过外出打工的经历,为了照顾老人和孩子不得不放弃打工,回家务农,照顾老人和孩子,让男人安心在外务工。其次是因为工资太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家庭里,必须有一个留下来的情况下,妇女选择了回归家庭。

留守妇女对家庭和丈夫的满意度比较高。在调查中可以看出,留守妇女虽然独自在家承担着照顾老人和小孩和从事家务劳动的责任,但是她们对当前家里的状况是比较满意的。30%以上的妇女跟老人相处十分融洽,对丈夫的家庭责任心很满意,70%的妇女对丈夫的家庭责任心选择满意。

农村留守妇女在发展农村经济、维护社会稳定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成为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多数留守妇女承担着养殖和种植业。

2、留守儿童的基本特点

在接受调查的儿童中,年龄最大的15岁,最小的才2岁。这些孩子正处在生长发育期,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在心理上都正需要父母的照顾和抚慰,在思想上渴望和父母进行交流和沟通,父母的外出务工,对他们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心理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调查的留守儿童中,父母双方在外务工的占79%,一方在外务工的占21%。务工地点遍及广东、深圳、青海、四川、黑龙江、云南、福建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外出父母从事的职业包括建筑、服装加工、电子加工、餐饮服务以及服装、建材经营等方面。

基本生活有保障。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在经济上比其它孩子有明显的改善,在物质

上的需求得到了满足。

自理能力较强。长期与父母分离的现状,使留守儿童不得不学会自理自立,有些还可以照顾年迈或有病的祖辈。

能够理解父母。有30%的孩子表示对外出务工的父母很满意,70%的孩子认为父母外出打工是为了改善家里的经济条件,为了给她们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父母不外出打工,我们就不能上学了。

留守儿童监护人除父母或老师外,其他的监护人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最高的文化程度也只有初中水平。

二、现实问题

1、留守妇女面临的现实困难

丈夫外出打工,留守妇女承担着家庭中的生产劳动、教育孩子、照料老人等责任,忍受着与丈夫长年两地分居的孤寂,承受着生理和心理等多方面的压力。留守妇女问题主要存在于五个方面

第一、劳动强度大。我们调查的徐梁岭村七组的陈想枝,男人到深圳打工,自己一人在家有一口渔池,种十多亩田,年收入在3万多元,还要照顾两位老人和两个孩子的生活,她感觉很劳累,希望爱人还打两年工之后回家和自己一起种这些田,把渔池经营好。

第二、精神负担重。面对责任,多数留守妇女表示,自己没有安全感,压力很大,担心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担心农活,担心丈夫对自己的感情发生变化等等,很多家庭一年才能团聚一次,还有些家庭几年才见一面。夫妻长期分居两地,导致夫妻感情疏远,精神上得不到相互的慰藉。

第三,致富能力弱。留守妇女感到生产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只能从事传统农业,收入较低;有些留守妇女根本不从事农活,男人在外务工的收入是家庭的主要收入,全靠男人的务工收入支撑家庭。

第四,参与民主管理意识不强。70%的留守妇女不参加村委会的活动,在村务管理中,不主动参加并提出建议,认为那是男人的事。选举干部时也不自己作主投票。

第五,维权意识有待提高。85%的留守妇女对于国家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政策了解很少,很多妇女在权益受到侵害时,不知道维权,也不知道怎么维权,感到茫然无措。

2、留守儿童面临的现实困难

务工带来了留守儿童经济上的宽裕,但儿童的心理问题、安全问题也成为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中的难点。

一是亲情缺失。82%的留守儿童一年或一年以上才回家一次,一年中,相处的日子也只有10来天,72%的孩子认为,春节父母在家中自己是最快乐的,留守儿童对于亲情都无比渴望。

二是性格出现障碍。留守儿童由于没有父母的正确教育引导,加上有些孩子显得自卑,不爱与人交流,言语少,在自我保护上容易出现过激行为。部分由祖辈照顾长大的儿童,由于祖辈的溺爱、纵容,在性格上表现出自私、霸道,蛮横等,有些由其他监护人照顾的孩子,则相对比较内向,有心事没人说。

三是家庭教育缺失。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导致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主要是监护人的能力问题,只能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其次有些父母金钱至上,认为学习好不好根本不重要。

四是安全隐患严重。未成年人自我保持能力差,学校和家庭同时负着安全的责任,在学校内的安全尚且可以保证,出学校后,安全隐患没有保证,大多数监护人年纪大,精力有限,缺乏安全防护的意识和能力。

五是漠视社会和亲情。亲情的缺失,导致了情感上的冷漠,在现实中朋友较少,与父母

交流少,对社会关爱不信任,不寻求社会的关爱。

三、对策及建议

1、充分发挥村级妇女组织在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妇联组织能否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服好务,重点是要加强基层基础工作,配齐配强村妇代会主任,争取政策,提高村妇代会主任的政治和经济待遇,把农村妇女组织建设成为“坚强阵地、温暖之家”。农村妇代会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组织留守妇女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通过看农科片、组织农村娱乐队、妇女健身队、开展节日庆祝活动,搭建留守妇女活动平台,把组织的温暖送给留守妇女。二是建立农村留守妇女互助组织,对一些特别困难的留守妇女家庭给予帮助。三是对有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的农村家庭实行档案化管理,建立相关资料档案,让联系经常化,及时反映和解决这些家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充当起党和政府与留守妇女儿童的桥梁。

2、强化留守妇女民主管理和维权意识。加强对留守妇女参与农村事务管理和维权知识的培训,加大《村务管理守则》与《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宣传,村务活动要积极组织留守妇女参加,妇联要汇同劳动、农业、计生等部门,组织宣传队,印制相关法律法规手册,将维权知识送到留守妇女家中,定期组织农村妇女观看电教片。

3、充分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定期进行走访。学校对“留守儿童”建立档案后,每月进行一次摸底调查,每周填写一次家长联系卡,和临时监护人进行沟通交流,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情况等,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等。同时可以开设亲情电话,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班主任老师应建立家长通讯录,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与交流。不仅可以就孩子的教育话题进行探讨,也能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学习等情况。二是设立“校长接待日”、“留守儿童谈心日”、“教师走访周”,提供与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多给他们一些关怀和爱护,用爱来填补孩子父爱母爱的缺失。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和兴趣小组,使他们在集体中得到关心和温暖。

4、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淡化“留守儿童”观念。由政府各个职能部门和社会组织要构建一个有利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大环境。市妇联将开展的“小孝星”评选活动融入到学校的德育主题教育中,重点在“留守儿童”中开展“孝行?雅行”教育,弘扬优良传统,让“留守儿童”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5、进一步普及和深化家庭教育。妇联组织和教育教部门应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教育活动,在广大家长和临时监护人中普及和深化家庭教育的观念,通过开展家庭教育知识讲座、观看教育题材的录像和电影、免费发些教育类的书籍等,帮助他们提高素质,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更新家庭教育理念,让孩子与父母和临时监护人互动,在双方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实现交流和沟通,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6、开展“手拉手”、“一帮一”爱心扶助行动。妇联组织可以结合“岗村结对”活动,定期组织“巾帼文明示范岗”单位的女职工到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中进行走访慰问,发动女职工与“留守儿童”结成对子,定期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以及思想状况进行了解,对“留守儿童”心理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疏导,经济条件好的职工还可以为她们提供适当的物资上的帮助,让孩子们感受妇联组织带给她们父母般的温暖,弥补她们欠缺的亲情。

7、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级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加大对农村文化设施的投入,广泛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平安家庭和美德在农家创建活动,加大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大对传统美德的宣扬,对农村家庭教育,农村创业发展,农村敬老爱亲方面的典型宣传,努力营造有利于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生存的健康和谐社会氛围。

8、加大社会关爱留守儿童体系的建设。一是继续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党委、政府加强领导,各个部门齐抓共管,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有人抓、有人管的工作体制机制。改变当前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分散现象,由政府明确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定期交流、总结经验,定期

统筹部署,使这项工作长抓不懈,收到实效。二是政府层面上给予支持,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出台一些举措。三是加大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队伍建设,构建社会关爱和参与关爱行动网络。

2.关于我镇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存与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 篇二

保康县城关镇妇联

根据上级妇联要求,结合全县开展的“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保康县城关镇妇联对人口相对较多的孙家湾村和三溪沟村的留守妇女、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城关镇孙家湾村和三溪沟村共有3358人,其中妇女686人,18岁以下儿童326人。两村共有留守妇女20人,留守儿童33人,其中6岁以下留守儿童21人,6—14岁7人,14—18岁5人。

二、存在的问题

(一)留守妇女存在的主要问题

留守妇女普遍素质偏低,对新生事务难以快速接受,对新科技难以有效掌握应用,导致科技推广难,留守妇女不能及时享受科技成果带来的方便与效用。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爷爷奶奶等委托监护人也忙于家务,与孩子沟通交流较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更谈不上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行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较同龄儿童要多。

1.学习成绩一般。由于委托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或没有这个意识,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特别是父母双方均在外地打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亲人照看,大部分重监护轻教育,甚至对留守儿童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加之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2.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占半数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

3.性格发展不健全。委托监护人一般只管吃穿,不愿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而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这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将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另外,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缺乏主动性,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安全的忧虑,从更深层次来看,反映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压力。

三、对策及建议

(一)针对留守妇女

兴建留守妇女培训基地。为了提高广大留守妇女的科技文化素质、就业创业技能,各级妇联组织应建立相应的培训基地,加大对留守妇女文化素质和创业技能培训。

(二)针对留守儿童

3.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三

调研地点:湖南省桂阳县桐木村

调查对象:全村留守儿童 调查主题:留守儿童生活状况 调查人员:侯泽成、宁威伟

【摘 要】

留守儿童(the “left-behind” children),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义务教育随迁子女超1260万,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2200万。为了掌握这些状况的现状,寻求更多关爱留守儿童的建议,本人着重对此进行来调查。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一)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

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由于父母不在身边,43%的留守儿童与自己的监护人之间存在着矛盾,其中54%的留守儿童在处理矛盾时采取闷不吭声的态度,只有22%选择向父母诉苦。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只有43%的留守儿童对自己的父母外出打工持担心态度的,有49%的留守儿童觉得父母不在身边自己缺少安全感的。

(二)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

学习状况一般。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孩子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较差。

(三)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

大多数孩子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与父母亲疏不同,一遇到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父母外出也使得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孤独,近而产生心里骚动和抑郁等问题。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说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心理,(四)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

留守儿童的父母忙于在外赚钱养家,无暇顾及子女,与孩子之间缺少沟通,即便打电话,关注的焦点也是孩子的身体状况和学习成绩,很少关心孩子的思想和心理健康。留守儿童的祖父母或其它监护人受教育程度很低,甚至有些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方法,不了解孩子的思想,导致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处于空白状况。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亲情缺乏、心态失衡

71%的留守儿童经常会想念在外打工的父母,14%的留守儿童有时会想念父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这些留守的孩子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差。90%的留守儿童希望得到同学们的关心,与同学们一起学习,玩耍。

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想念程度80%70%60%50%71%比例40%30%20%10%0%经常会想偶尔会想不想不知道14%2%3%

(二)习惯不良、学习较差

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行为偏激。调查中发现34%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他们不听监护人的教导,目无学校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撒谎和欺负同学等行为发生。

(三)教育单调、安全难保

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临时监护人重养轻教,教育的责任就全部落到了学校的身上,而学校教育是需要家长配合、社会支持的。然而,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常常得不到监护人的配合。如家长会无人参加,学生违纪或者受到侵害后无监护人配合处理。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侵害后又无亲人倾诉,往往得不到及时的发现和处理。加上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断点,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四)道德滑坡、价值扭曲

家长外出打工,可以改善孩子生活和受教育的条件,但部分家长忽视了对孩子的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特别是部分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暇照顾子女而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给孩子物质和对孩子放任的方式来进行补偿,使得一些留守孩子拥有过多零花钱,极易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人生观和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等陋习,甚至导致了一些“读书无用”的错误思想的产生。调查中,不想读书,想自己去赚钱的留守儿童占12%,他们并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

三、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直接影响着部分儿童的健康成长和未来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最为关注的是有可能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留守儿童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给予关爱。

(一)各级党委、政府应进一步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工作

1、各级党委、政府要完善关于关爱“留守儿童”的各项法律、法规、政策;

2、各级党委、政府要落实特定的职能机构,负责关爱“留守儿童”的具体工作;

3、各级党委、政府要建立“关爱留守儿童联席会议”制度,综治、教育、妇联、团委等部门单位应定期通报交流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情况。

(二)家庭应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 作为家庭,在关爱留守儿童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做法:

1、强化父母作为法定监护人的责任,进一步完善委托监护制度;

2、家庭要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3、要强化家庭教育观念及其重要性,家长、特别是外出打工的

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三)学校要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护

作为学校,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1、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工作机制,负责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心理上的指导。

2、要将留守儿童的教育纳入考核班主任工作中,有班主任负责留守儿童的日常思想交流、学习和在校安全情况的监管,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沟通。

3、要在学校教育中增设相关课程,加强留守儿童精神、心理、生理、行为方面的指导教育,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教育主管部门要尽快为农村学校配齐心理教师,让他们和其他任课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四)社会要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怀

儿童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的责任,建立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迫在眉睫。要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老教师、老党员干部、青年志愿者等群体构成一张补缺拾遗的监护网络。有条件的行政村和自然村,都应设立图书室和活动室,让留守儿童有个活动的场所。要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五老人员在农村的作用,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关心督促留守儿童的成长,让全社会关心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全社会的关心对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培育他们健全人格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4.关于我镇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存与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 篇四

人类社会由两性构成,男女平等是一个永恒的世界性话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生存发展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满足人的多层次需求。

近年来,笔者长期生活和工作在甘肃陇南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战线,与育龄群众交往密切,经常深入农村开展妇女病普查、产术后随访、计划生育手术服务及质量的住户调查,参与关注女孩和帮扶贫困妇女的社会活动,调查研究涉及成县农村贫困妇女儿童群体状况。为进一步了解新形势下农村妇女儿童的生存现状、生产生活条件与需求,我们于2006年5月中旬至6月上旬,通过对相关部门、学校和农村15—60周岁之间的贫困妇女走访座谈以及抽样调查、问卷等形式,采用定量调查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定性分析为主的调研方法,调查内容涉及农村妇女儿童的生存现状、趋势和需求等方面。本次调查走访90人,发放有效问卷80份、口头调查10人。

一、调查结果

根据统计数据,全县农业总人口26.06万人,女性人口为13.49万人,占全县农业总人口的51.7。导致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的原因:其一是在社会制度变革、技术条件进步下,因社会身份或竞争能力的差异性而导致的社会性贫困群体,如无业者、无土地农民等;其二是因生理原因或遭受自然灾害致贫的贫困群体,如老、病、伤残、受灾等。调查显示,我县贫困妇女儿童的基本特点以及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农村妇女受教育程度偏低。调查显示,具有初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7人,占7.8,小学文化程度的有26人,占28.9,文盲53人,占58.8,绝大多数妇女文化程度低、缺乏技术,观念保守、思想落后。

(二)特殊困难、因病致贫群体面大。调查显示,因自身或家人伤、病、亡、痴致贫的妇女有25名,占总人数的27.8。这些贫困妇女的家庭由于一人或多人常年生病,医药支出费用巨大,而这些家庭本身收入又低,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经济负担十分沉重,生活条件相当艰苦。

(三)依赖土地为生命线。据统计,90名贫困女性中80依赖于贫瘠的土地,五六十岁的妇女依然从事着生产劳动。生活来源相对不稳定,仅能糊口而很难发家致富,生活质量随着时代迅速变迁渐趋走低。年龄较大、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单一等特点为她们适应社会需求带来很多困难,她们只能是传统农业线上的劳动力,几乎不能实现人力资源转移。同时她们还要赡养老人,抚育子女,在经济上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困境。

(四)部分贫困妇女存在惰性思想。在走访调查中发现,有的妇女害怕吃苦、不肯动脑,怨天尤人;有的妇女存在听天由命、得过且过、坐等救济等消极思想;还有少部分中青年妇女不参与劳动,厌恶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好高骛远,又对自己缺乏信心,这种负面思想成为农村不稳定因素之一。

(五)妇女儿童健康状况差。成县2005年县乡计划生育服务所妇女病普查患病率36.97%,其中生殖道感染8295例,占普查已婚育龄妇女的22.59%。近5年共出生婴儿14811人,发生神经管畸型、脑脊膜膨出等出生缺陷21例,出生婴儿缺陷发生率1.42‰。性病年平均发病率为14.4/十万,呈上升趋势。从甘肃省计划生育结合项目成县基线调查数据分析,项目专家委员会通过开展生殖健康咨询、妇女病普查治疗、宣传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出生缺陷干预、寄生虫检查治疗等服务方式,开展妇女病普查2.53万人次,患病0.81万人次,患病率32。在对店村中心小学、陈院中心小学和马坝小学的427名在校1—3年级学生寄生虫检查中,检出蛔虫卵阳性人数82人,检出鞭虫卵阳性1人。

(六)儿童教育总体形势依然担忧。抽取三个学区调查点综合统计,学龄女童学生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为94.8%、90.1%,从统计指标看趋于上升状态,但此次调查有8%的学生提前辍学,初中未毕业就在家务农或出门打工,尤以15周岁左右的女孩比例最大。在我县一些贫困边远落后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落后、思想观念保守、教育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政策支持滞后,使得个别女童无法接受基础教育。

5.关于我镇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存与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 篇五

一、基本情况

xx镇全镇总人口3043人,全镇老人560人,农村留守老人162人;妇女889人,农村留守妇女数43人;儿童231人,农村留守儿童2人。

二、留守人员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留守老人。

1、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差。目前,我镇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三方面:依靠子女、日常农业劳作及民政部门的救济。由于留守老人普遍年龄偏大、劳动能力差,仅依靠社会救助及子女补贴生活条件虽有所改善,但依然比较艰苦。

2、生活缺照料,安全隐患多。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诸如换个电灯泡等,对农村留守老人而言都成为难题。尤其是老人生病,需要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更显得孤独无助。山区农户居住分散,老人在外遇到意外时,更是束手无策。

3、心理负担重,缺乏精神慰藉。人老了有好静的一面,但同时最怕寂寞。农村老年人,过惯了苦日子,对物质生活往往无过高的奢求,因此来自于子女的精神蔚籍是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但农村留守老人,尤其是“空巢老人”大多数过得是“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寞

3、养老及子女养育方面暴露出新的问题。因丈夫长期外出务工,家庭的养老、子女的养育重担全部落在留守妇女的身上,虐待老人、邻里纠纷现象呈上升趋势,而子女的教育培养状况则呈下滑趋势。

4、安全感降低,家庭财产受威胁。男性劳动力外出后,农村只余下妇女、儿童、老人,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会带来农村治安防范力量的减弱,使农村社会治安隐患增加,特别是针对留守家庭的小偷小摸现象增多。

5、现代农业进程受到影响。一方面,家庭购置的农业机械不能充分利用,农村男劳动力外出后,家庭中的女劳力由于很少懂机械操作技术,致使家庭农业机械闲置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部分农妇缺乏农业技术。由于留守人员文化素质较低,接受新生事物及新技术能力较差,许多农活是依然是传统操作,使农业生产呈现出简单、单一等特征。

(三)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长期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在教育、生活、心理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家庭教育方面存在欠缺;二是留守儿童的情感得不到满足;三是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四是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一般较差;五是留守儿童安全存在一定隐患;六是留守儿童存在行为缺陷。

三、现阶段留守人员的管理服务

(一)留守老人。

1、设立老年文体活动中心。整合资源,充分发挥村

3、协调各方力量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配合有关部门打击拐卖妇女儿童、嫖娼、卖淫、赌博、吸毒等违法犯罪行为,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宣传男女平等,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鼓励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物的民主决策,积极为妇女搭建参政议政平台,充分发挥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作用,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四、留守人员管理服务的建议措施

1、摸清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现状。以村为单位,对辖区内的留守老人及妇女儿童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摸底,登记造册,重点摸清其基本情况,现实表现、临时监护人、子女(配偶、父母)去向地址及联系方式。对留守老人、妇女儿童档案实行动态管理,每月排查一次,防止人员漏登、情况漏记,对本地留守老人、妇女儿童数量、比例、构成、特点以及所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分析和研究,制定具体工作任务目标和规划。

2、开展留守老人、妇女儿童送关爱活动。针对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的生产、生活及精神需求,一方面要按照“留守人员所需、志愿者所能”的原则,积极组织一支由教师、医生、律师等组成的家庭志愿者队伍,定期为留守人员提供针对性帮助,开展心理关爱,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走进留守人员家庭开展“聊天”活动,使其感受到亲人的关爱;另一方面要依托镇、村妇女组织和女能人,开展生产帮扶,帮助有条件者发展适宜的生产项目,解决部

助队”,组织留守人员互相帮助,互相走访,加强感情交流,增加心里安全感。

6.关于我镇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存与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 篇六

日益增多的农村留守妇女离婚案

当前,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这些人扩大了见识,也提高了他们对婚姻的期望值。农村传统的婚姻观念也跟着发生深刻变化,相当多的人不再认为离婚是丑事,夫妻双方在“感情不和”的情况下,更容易通过离婚重新追求各自的幸福生活。渐增的农村留守妇女离婚案件具有如下特点:

(一)婚外情上升、第三者插足成为首要问题。该院在调查中发现,这类问题是导致农村留守妇女婚姻亮起红灯的首要问题。如古零法庭C20共受理农村离婚案201件,其中婚外情和第三者插足或成为第三者的占了很大比例,约为40%,出现这类问题的直接受害者是留守妇女。如古零镇妇女蓝某和丈夫韦某结婚十多年,两人婚后虽偶尔为家庭经济问题发生过纠纷,但经人劝解后相互间尚能相处。9月丈夫韦某到广州一电子厂打工,蓝某则在家照看小孩和照料家中的农活,两人相互间往来减少,夫妻感情开始产生裂痕。韦某在广州打工期间与同厂的一位年轻、漂亮的同事发生了恋情,并开始看不起家中的糟糠之妻。为了达到与家中的“黄脸婆”离婚而与那位同事结婚的目的,韦某不再给留守家中的蓝某和小孩寄生活费,过年过节也不回家,还经常无缘由地与蓝某吵架。年6月,实在无法忍受丈夫与她人有暖昧关系的蓝某起诉至法院,要求与韦某离婚。而离婚后的蓝某,在夫家没有田地,为了生计只好一个人在外打工,四处漂泊。

(二)家庭暴力导致家庭破裂离婚是重要的因素。对于农村家庭暴力问题上,留守妇女是家庭暴力的直接受害者。它不仅给妇女带来了极大的身心伤害,由此引发的婚姻家庭问题也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不稳定因素。这类案件在2009年共审理的271件离婚案件中就有87件,占了32.1%.如加方乡有一件典型的家庭暴力案件,男方一喝醉酒回家就和妻子争吵,妻子往往是被打得鼻青脸肿,但由于女方受“三好面子”这一传统影响,挨了打,而不敢说、不敢讲,所有痛苦自己一人承担,有时打得住院了也是自己悄悄的到其他乡镇的卫生院去治疗,直到打得受不了了,妻子才于离家外出打工,双方自此分居4年之久,2009年3月,妻子才起诉到法院要求与丈夫离婚。

(三)留守妇女负担过重等不和谐造成夫妻关系出现问题。马山县因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地少人多,生活条件相对恶劣,农村的很多青壮年劳力都外出打工。因家中还有老人和小孩需要照顾,很多的妇女选择了留守家中。这一类的案件占了全部离婚案件的20%.照顾家中老人和小孩及照料家中农活的重担就落在了这些留守妇女的肩上。聚少离多的生活也开始滋生出不少的不和谐因素。比如同为古寨乡的妇女韦某与丈夫覃某结婚十载,并生育两子。与农村大多数青壮年一样,覃某也背井离乡,成为农民工中的一份子。城市打工既辛苦钱也少,尽管覃某省吃俭用,寄回家中的钱也并无多少。独自在家的韦某撑起整个家中的活儿,且上有老人下有小孩,生活开销可想而知。自觉在家累死累活的独撑,丈夫在外快活导致心理不平衡的韦某,每次丈夫回来时,韦某均要求一同外出打工,在覃某多次拒绝后双方便发生争吵打架,家里的生活用具均被损坏。此后,丈夫也很少回家了,双方交往甚少,韦某一做事就觉得心理不平衡,遂与婆婆发生争执。2009年2月,覃某在母亲的挑拨下向法院起诉,要求与韦某离婚。

(四)男方离家出走不归造成夫妻感情产生破裂。有的男方对自己的婚姻不满意,有的在外另有意中人,有的被新生活所吸引,喜新厌旧,就抛妻弃子,离家出走,数年不归,或另建新家;有的一去不复返,音讯全无,下落不明。在家的女方独守空房,多年等待,夫妻不能团聚,只得起诉离婚。在这些离婚案件中,缺席判决的案件占了很大的比例,至少有15%-20%.由于一方当事人外出,去向不详或下落不明而提起诉讼的离婚案件增多,故通过公告送达的比例增大,使缺席判决案件占到了公告送达案件的65%-75%.

(五)留守妇女文化层次低经济不能独立导致婚姻失败。随着经济的不断开放,外出打工的丈夫也接受了一些新的思想,开放的外部世界冲击着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们的内心也发生了变化,对家里糟糠之妻产生了嫌弃的心理,认为她们思想保守、外型不够靓丽时尚、文化层次低,成了黄脸婆,看不上她们的言行举止,没有共同语言,于是产生了离婚的念头。

农村留守妇女离婚案增多的原因

近年逐渐增多的农村留守妇女离婚案件,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社会的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当地农村的一部分人选择到外地打工或发展,由于诸多原因,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夫妇不能同行,造成夫妻常年两地分居,这是导致婚姻不稳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留守妇女很想和丈夫一同外出打工,但家中有老人孩子需要照顾,留下来了。很多男子都是年头出去,年底才回家,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一次,他们需要妻子的关心。而妻子在家里不但要承担繁重的农活及家务,还要教育子女,孝敬公婆,生活肯定会遇到诸多困难,心理和生理上都需要男人的呵护和关心。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造成感情的“空白期”,一旦有一方把握不住自己,就会发生感情出轨;或者,丈夫在外打工挣到了钱,心也被外边的花花世界给吸引去了,包起了“二奶”,带着“小蜜”,忘记了糟糠之妻。

(二)自身的原因。由于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沉积,农村妇女文化程度、接受再教育机会及生产技能掌握程度普遍低于男子,再加上已婚妇女受“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等思想的影响,结婚以后很少注重自身的进步和发展,经济上和精神上都依附于男方,没有经济地位,靠丈夫给钱过日子;且很多的农村妇女都是嫁到他乡,没有属于自己的责任田,一旦离婚则意味着丧失了一切,于是,宁可什么都忍受,宁可当保姆,也不离开男方,过起了奴役般的生活。农村妇女们在家除了干农活,做饭洗衣,照顾老人和小孩,闲时就三三两两东家长西家短。由于部分妇女的不思进取,再加上夫妻长期分居,感情会随着双方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差距逐步发生变化,直接影响到婚姻家庭。另外,少数妻子还认为被丈夫打是“家庭内部问题”,死要面子,让外人知道了不光彩,致使家庭矛盾越积越深、越演越烈,轻者离婚,重者发生伤害乃至杀人事件,给家庭、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三)法制建设方面的原因。我国法制建设迅猛发展,但是,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禁止性的条款多,处罚性的条款少,对相关部门宏观要求的多,具体责任少。在家庭财产和家庭暴力问题上,受害妇女举证非常艰难。如果一个人对家庭不尽义务,将如何用法律来制裁?如果一个人是家庭暴力的施暴者,在不离婚的情况下,法律如何制裁?如果一个人有了婚外情,法律又是如何制裁?过多的是通过道德来约束,然而,如果一个人视道德于不顾,人们又用什么办法来约束他呢?这些问题都是当前社会法制建设方面急需要解决的。

农村留守妇女离婚案件增多现象不容忽视

日益增多的农民工离婚现象可能带来的社会后果不容忽视。

(一)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在当地农村,双方当事人往往是两村相邻或同一个村的人,田连地埂,鸡犬相闻,老亲加新亲,同时还有“田地老婆不让人”的传统心理,一旦一方提出离婚,作为被告及其家庭和家族会认为是一件非常耻辱的事情,极易引起双方家庭和家族的矛盾与冲突,甚至导致恶性刑事案件的发生。

(二)子女心灵失衡,健康成长受阻。在农村,受经济条件和文化程度的限制,离婚往往导致无辜的子女从此失去父爱或母爱,给他们带来生活上的困难,心理上的压力,使其容易形成自我封闭的性格,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这几年以来马山县人民法院审理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中,有不少被告就是离婚单亲家庭的成员,他们成为父母离婚的牺牲品。

(三)妇女合法权益的保护受到冲击。一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嫁到他处的农村妇女大部分在夫家承包土地,因土地承包的长期化,她们离婚后,即使重新迁回娘家,也很难再承包到土地,其承包经营权得不到有效保护。二是妇女的财产分割权。有的离婚时丈夫恶意转移、藏匿家庭共同财产,女方难以得到应有的财产份额;有的男方外出打工,夫妻关系名存实亡,男方收入属夫妻共同财产,但女方很难掌握实际财产,难以分割。三是子女探视权。有的农村妇女因收入低或无固定收入痛失对孩子的抚养权,探望子女时对方强加阻拦,探视权得不到实现。

审理农村留守妇女离婚案的建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外出打工已经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而随着男人的外出,她们孤独地守护着身边的子女和农田,经济地位和精神世界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留守的女人们的婚姻亮起了红灯。为了减少此类案件的发生,维护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笔者认为,法院在审理这类案件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农村留守妇女离婚案件不断增多的势头。

(一)要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婚姻家庭观。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的作用,对市场经济大背景下的婚姻家庭观念进行积极的引导,积极宣传广大农村那些具有家庭美德、良好道德的人和事,同时通过开展评选“五好文明家庭”、好丈夫、好妻子、好婆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倡导社会新风,构建和谐家庭。

(二)要普及法律知识,加大维权力度。在农村大力普及法律知识,加强《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登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要将这些法律纳入普法总体规划,采取多种形式,让广大妇女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学会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三)各级组织和各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关心留守妇女并切实维护广大妇女尤其是留守妇女的合法权益。要成立相应的社会组织和服务机构,为留守妇女提供生活、生产、身心健康、法律等方面帮助。结合新农村建设出台相关措施,改善农村妇女的生活环境,关心她们的身心健康,培训农村妇女,提高她们的生产技能和综合素质。同时公安部门要对家庭暴力及时出警并留取相关证据,法院在办理无过错的农村留守妇女离婚案时,要尽量照顾留守妇女。

7.关于我镇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存与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 篇七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的调查报告》

系别: ;年级: 2012级 ;

专业: ;班级: ;

学号: ;姓名: ;

实践时间: 2015年 月 日 至 2016年 月 日

共 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我们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对印江县、沿河县部分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综述如下:

一、实践目的:

近几年,我国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

所谓农村留守儿童,就是指随着大量农村成年男女向城镇转移就业,而多数人没有携带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许多的农村儿童远离双亲或单亲,成为农村家庭的留守儿童,多数依靠祖父或外祖父母监护。随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在农村出现的“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视和十分关注的社会群体。

农村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只有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后,出现临时监护人学习辅导不力,生活照顾不周,亲子接触缺失等现象困难。

已有调查表明,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些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或缺位,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一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对留在家乡的子女疏于照顾,无法认真履行监护的职责,使孩子失去应有的安全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被拐卖,受到意外作害,失学辍学等现象时有发生。由于缺少亲情关怀和应有的家庭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的成长发育中比较容易偏离正常轨道。

留守儿童问题不容忽视„„

二、实践内容

1.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概况

此次调研为我本人及班上五名同学共同完成,我们选取印江县罗场乡为主要区域。为了确保调研的针对性和典型性,调研对象主要是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年龄分布在7-16岁之间。调查共涉及15个班级,总人数700人(其中初中生300人,小学生400人)。据调查统计,罗场乡现有人口43425人,近几年来,外出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呈几何极数倍增,现有1.8万农村青壮年常年在外务工,打工收入占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72%。在700名被调查对象中,父母双方均常年在外务工的留守生共469人(其中小学生176人,中学生140人),父母中有一方阶段性外出务工的比例更大,占在校生的绝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群体非常庞大,总体比例偏高

2.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教育确实存在一些负面影响。统计数据表明,留守学生在学习成绩、智力水平、身体发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学生,而存在障碍、缺陷的比例则明显高于其他学生,整体状况不容乐观。

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a.学习较差

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过低,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缺乏硬性约束,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从辛冲镇的调查情况来看,有91.4%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委托其他亲戚或熟人监护的仅占8.6%。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特别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b.性格缺陷

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打工地以广东等沿海地区为主,常年在外奔波,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艰苦,劳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因而回家频度极低,与留守子女联系较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够,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而且随着父母外出时间长短而发生变化,一般显示为时间越长,性格变化越快,且年龄越小,变化越大

c.缺乏亲情

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研究表明,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根据调查和座谈的情况,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据在辛冲镇第二初级中学初二年级的专题调研,随着父母探亲频率降低,联系次数减少,留守子女在人际交往、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业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

d.心理障碍

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有心事时,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教师,第二为同伴,第三才是监护人。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进行矫正教育则比其形成过程更艰难。

e.行为偏差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对留守孩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f.价值扭曲

打工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在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据调查,部分留守孩子产生了厌学情绪,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同样天南地北挣钱,部分学生开始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

g.安全隐患

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在全国各地,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时有报道。

三、实践结果:

由以上分析可见,不论是在家庭、学校教育方面还是在社会教育方面,留守儿童所处的环境令人怵目惊心,拯救留守儿童工作的开展刻不容缓。

目前,随着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留守儿童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政府,基金会,慈善机构和社会人士各尽其责。只有各方通力合作,我们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这一社会问题。

1.政府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温家宝总理曾在2007年“六一” 前夕,专门看望了家住陕西省兴平市西吴镇的一位留守儿童杨赛克。总理认真地察看了他的作业本,并询问了他的学习状况。此外,政府多次组织制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实施方案,并力争摸清留守儿童的数量、生活、心理、安全、健康状况,在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和成长需求的基础上,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只要把这些切实可行的工作继续下去,政府会把留守儿童的问题处理好

2.学校

由于留守儿童大部分是在校学生,学校承担着管教同时抚育他们的最关键的一环。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并不是所有学校都为留守儿童们创建出了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空间。鉴于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学校应该为他们在固定时间召开特别代表会,交流问题或表彰优秀。同时,学校应该给留守儿童更多机会担当责仁。担当责仟,能激起留守儿童的责仟心和主人公意识。有了学校的配合,留守儿童就能更勇敢地面对社会。

3.社会

留守儿童出现的各方面问题,归根结底,都是自我肯定不足造成的。由于亲情的疏远,留守儿童很容易对自我能力的认知产生偏差,容易妄自菲薄。这就需要全社会的帮助,为这些孩子重新梳理阳光自信,热情开朗的健康心理状态。社会关爱的作用在于,弥补留守儿童心灵的缺失,让他们相信这个世界是充满爱的。

目前,社会各界人士都已经行动起来了。许多专门为留守儿童建立的托儿所,图书馆,游戏室在留守儿童聚集的地区建立起来。同时,很多志愿者也来到最需要温暖的家庭中,为留守儿童带去礼物和问候。这些做法反响极好,已经慢慢吸引了更多社会热心人的关注。

四、实践总结或体会:

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只是农民工的重大问题。同时,他也关系到我国农村广大地区青少年的成长。所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仅要靠各级政府的积极协调配合,社会各界更应伸出援手,承担责任。政府,学校,社会人士通力配合,留守儿童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城市化建设才能更上一个台阶。

针对以上情况,以及调查过程中的总结,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健全联系制度

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各级各类学校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学生的家底,规范留守学生的档案和联系卡制度。档案内容也有待进一步完善,不仅要包括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住址、留守原因,家长务工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留守孩子临时监护人的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还要记录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沟通、定期与临时监护人沟通、定期与村委会(社区)沟通的内容。学校要及时补充、变更档案,以学生为中心组成关爱网络,时刻关注留守孩子的成长。广泛开展家访,上门送温暖,融洽师生关系,要适时反映倾向性问题,与家庭、社会合作共同做好教育工作。

2、适当增加政府投入

作为地方政府,必须考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相关经费,一方面要适当增加教师补贴;另一方面要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建立托管中心,改善食宿条件,可以填补双休日、节假日监管的空白。针对当前双亲外出打工的中小学学生双休日和暑假无人监管的情况,结合“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在有条件的地方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现状,解除外出务工父母的“后顾之忧”。同时,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专门聘请教师来管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3、广泛开展家教指导

各学校可以印发《致留守儿童家长的一封信》,与家长进行书面交流,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达成共识,形成合力。针对当前家庭、村委会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机的合作与沟通的现状,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村委会和学校联动的关爱网络。学校要指导家长正确处理家庭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为增进留守儿童与父母交流,学校可以开通家长热线电话,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提供网络视屏交流,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和关怀,让家长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鼓励和教育。学校和老师与临时监护人也要保持经常性联系,指导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正常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5、学校适当分担责任

学校可以为每个留守儿童安排一个托管老师,实行留守儿童定期谈心制度,加强监管、沟通、交流,针对不同情况,提高工作的实效性,充分利用教师的权威性,努力消除祖辈代沟造成的不利影响。学校举办各种有意义 的活动,通过正面引导,使学生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辛,平时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习惯,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班主任和托管老师可以通过日记、周记等形式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及时关心他们的学习和健康,让他们体会到集体的关爱,增强师生间的相互信任,消除心理沟通的障碍。教师适当留堂托管,对他们的作业进行指导,结对帮扶加强思想教育,让他们学会宽容、学会感恩,以健康快乐的心态对待学习和生活。

6、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为了填补留守儿童的空闲时间,消除孤独感,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定期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幸福、祥和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学校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可以举办写作、书法、文艺、体育等兴趣小组,通过开展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体育竞赛活动,给留守儿童创造更多参与和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建立自信心,体会成就感,培养对班级和学校的归属感,这样有利于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更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7、全社会来关心支持

留守儿童的教育不能仅靠教育部门一家,必须有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抗挫折和困难的教育,加强他们学习上的辅导;村委会应建立农产邻里管护网,做到每个留守儿童均有人照看,保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家庭、村委会和学校之间做到各负其责,及时沟通、及时了解,遇到问题及时解决,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最坚实有力的保护网。各级政府要整治周边环境,取缔非法网吧、游戏机室、桌球室等,进一步优化教育环境,为留守儿童的教育创造更好的条件。

8.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报告 篇八

隔代教育

圣人行无言之教。中国的家庭教育文化,是人类教育文化中的一个亮点,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色,不管是城里的,还是农村的,不管是有钱的,还是贫穷的,都把孩子的教育看成是最重的。一个具有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他无论走进学校还是走上社会,都能很好地去发展自己。家庭教育在儿童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儿童性格特征、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因素。当前,随着外出务工农民数量的不断增多,“留守儿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所谓留守儿童,是指年龄在16岁以下,其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儿童。儒家传统讲“父母在,不远游”。我们现实的状况却是“子女在,父母游”,因留守而缺少家庭的亲情温暖,因父母的远离而丧失家庭教育的环境,这是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上面临的困境,该由谁来坚守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这块阵地呢?

根据调查,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有:

一 祖辈监护。祖辈监护的留守儿童很多都不能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祖辈多是文化素质较低的老年人,他们中文盲超过80%,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和对孩子进行法制、安全、卫 生教育,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状况。能在生活上让儿童吃饱了、穿暖了就已很不错,根本无暇去顾及儿童思想上、心理上的变化;农村里长年闭塞的生活,落后价值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许多祖辈教育儿童的内容也已完全不能适应时代的进步。

祖辈监护人教育儿童的方式存在两个极端:要么对儿童严加看管,打骂被他们认为是最好的管教方式;要么就对儿童溺爱异常。大多祖辈年老体弱,不仅要辛苦劳作、操劳家中的全部农活,还要承担起照料孙辈的责任,他们中的许多人对孩子的教育上往往就失去了太多的耐心,更不会考虑教育儿童时需要选择一个适当的方式,只是简单地采取在他们看来最有效的方式——打骂。打骂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鼓励对孩子的成长有很重要的意义,他人对儿童的期望会影响到儿童的表现,如果一味地只是打骂,会挫伤儿童的自尊心,让他们缺少自信,降低他们的成就动机。还有一部分祖辈对孙辈非常溺爱,不仅不让儿童干活,而且对儿童的要求有求必应,过分骄纵,使得儿童不懂得自我约束,做事情我行我素。祖辈对留守儿童的溺爱也给儿童的成长带来了非常消极的影响,造成一些孩子利用爷爷奶奶对自己的溺爱,贪玩好耍,好吃懒做,有的甚至骗钱出去上网打游戏、拉帮结伙干坏事,耽误了学业、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当然,也有一部分祖辈懂得以适当的教育方式对孙辈进行教育,使孙辈在父母缺位的情况下也健康茁壮地成长。他们只 是农村中老一辈人中很小的一部分,不具有代表性,但是他们却应是留守儿童祖辈教育的好典范。

二 亲戚朋友监护。亲戚朋友监护下的留守儿童多数也不能得到全面、细心的教育。实地调查发现,父母外出将子女托付给亲戚朋友照顾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情况:或是儿童的祖辈过世,没有至亲的祖辈可以托付;或是亲戚朋友家能给予儿童成长某些方面的帮助,比如亲戚朋友家离儿童上学的学校近,或亲戚朋友是有知识文化的人,能辅导儿童学习。第一种情况下由亲朋监护的儿童大都只能得到叔伯阿姨生活上的照顾,叔伯阿姨本身也有自己的家庭、子女,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将自己的子女教育好,至于代为照管的留守儿童能平平安安不出事就万事大吉了。第二种情况下由亲朋监护的儿童很显然在学习上被压得很紧,如果说这样的亲戚朋友能给予儿童一些教育的话,主要是学习上的辅导。

三 自我监护。自我监护的留守儿童可以说其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家”只有他一人坚守着,没有与父母长辈面对面的直接互动,其家庭教育从何谈起。《辞海》中指出家庭教育是“父母或其它年长者在家庭里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的教育。”李天燕在其《家庭教育学》中则指出“现代家庭教育是指发生在现实家庭生活中,以血亲关系为核心的家庭成员(主要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双向沟通、相互影响的相互教育”。因此,我们应看到家庭教育既指家庭中年长者对儿童道德情操、行为习惯、智 力开发、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指导与传授,也是父母等家庭中的年长者与儿童进行互动的一个过程。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教育不光是长辈单方向的传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也用眼、用心的学习着长辈待人处事的做法、劳作生活的习惯与技能。父母的长期外出,这样的受教育机会在留守儿童这里几乎消失了。没有见过父母对待祖辈的孝顺,长大后这些留守儿童将怎样去孝敬自己的父母;没有机会与父母到田间地头去辛勤的劳动,长大后这些留守儿童将如何去面对生活的压力;没有感受过父母给予的爱与亲情,长大后这些留守儿童将如何去给予他人爱与关心。

留守儿童接受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 亲情缺失,导致情感饥渴。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留守儿童长期在缺少父母关爱的环境中成长,孩子缺少必要的家庭氛围,与外界接触交往机会少,有一定抑郁心理,性格内向封闭、不善于与人沟通,情感世界出现空白,存在着严重的“亲情饥渴”,看着别的孩子与父母亲密接触,自已更显孤独和失落,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与同学在一起总是听别人说,感觉自信心不足;逆反心理较强,内心比较敏感,往往因一点小事而有强烈的反应;心理承受能力差,情绪消极,对别人批评教育接受认可程度不够,甚至产生对抗行为。据调查,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乏,有些学生受不良影视影响,一旦受到不良因素诱导,不谙世事,对社会充满新鲜好奇的儿童少年很容易干出危险出格的事来。无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如何待他,都代替不了父母。失缺了爱的环境的熏陶,成为儿童未来人格发展的障碍。

二 素质教育被忽视,导致性格缺陷。中小学生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他们需要有倾诉的渠道,也需有人指导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家人也应该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漫长的留守岁月使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贴身的爱和关怀,得不到父母的言传身教,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上的帮助,也使他们的亲情观念日渐淡薄。在他们的意识里,父母是一个长期漂浮的身影,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希望。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监护人最关心的是留守儿童学习,其次就是生活,而对于他们的思想品德、兴趣爱好、能力特长方面则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去关心。孩子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是非意识淡薄、分不清好坏。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导、教育、管理而造成从这种情绪的长期积累,造成一定程度的道德缺失,常常脏话连篇,出口伤人,自我中心严重,自私任性,不能与同龄朋友友好相处。而且随着父母外出时间长短而发生变化,一般显示为时间越长,性格变化越 快,且年龄越小,变化越大,导致留守儿童心理“断层”。另外,父母为了弥补无法亲自照顾子女的愧疚心理,常常给予孩子物质上的满足。殊不知,金钱不是万能的,即使再多的物质和经济补偿也弥补不了子女见不到父母造成的心理创伤。相反,过度的物质满足和经济供给往往会使子女养成乱花钱、沉溺于游戏厅等不良习惯。

三 教育方法简单,落后,导致学习成绩差、心理自卑。留守儿童几乎都是单亲、隔代教育监护,由于监护人生活压力比较大,农活繁重,只能勉强保证孩子的日常生活,没有时间和精力教育孩子。加上监护人文化水平较低,在学习上无法有效的帮助和辅导孩子。在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上,监护人只会用金钱和物质的奖励或采取打骂等粗暴方式惩罚孩子。大多数监护人对孩子在校教育情况缺少必要的了解,没有在教育方面与学校和老师形成良好的互动,导致孩子的学习成绩差,心理产生自卑感,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影响。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父母单方面就可以处理好的。它既需要我们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不要把“留守儿童”等同于“问题儿童”;更需要在解决现实问题时,整合学校、社区和家庭的教育资源和力量,共同完成对孩子们的学业帮助、生活关怀和人格塑造。一 学校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崔亮 副组长:葛娟

成员:胡庆丹、谢慧敏、张慧等

健全制度,完善留守儿童的管理措施。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班主任为直接责任人,切实履行好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的责任。加强对我校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对留守儿童采取寄宿制管理。加强留守儿童在双休和寒暑假期间的安全教育,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从而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二 学校建立留守学生专门档案,进行重点管理。

学校每学期开学初,要重点摸清每一位留守学生的家庭住址、“代理监护人”的情况、父母在外打工地点以及具体的联系方式,并将班主任以及任课老师的联系电话告知留守学生和他们的父母,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或家校联系卡,为相互联系沟通提供方便。另外,要把学生成长记录手册当作重要的交流渠道,将留守学生每个月在学校及在家庭的各种表现、心理状况记录在册,让外出父母定期了解,加强教育。

针对留守儿童开设相关的课程。我校开设了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引导他们走好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学校专设心理教育老师,他们和其他任课老师一起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以对家庭 缺位、亲子教育缺失的留守儿童进行亲子教育补偿。同时,通过各种形式的生活技能教育增强留守儿童的生活自立能力。

三 要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引导作用

马克思说过:“没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的情感更为神圣,父母的心是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火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象。”因此,家长应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经常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与子女和学校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倾听子女的心声,掌握他们的学习情况,积极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关心他们的生活、心理与情感。

第一,家长要转变育人观念,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低,认为打工同样挣钱,有的家长对孩子道德修养、良好行为习惯等正面引导不够,往往以自己在外务工受苦受累,受歧视的经历现身说法,要求孩子适应社会世俗,这些错误的育人观念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极大,必须切实转变。

第二,家长要加强与子女的交流和沟通。家长要多找机会返乡与子女“零距离”接触,要多打电话与子女交心谈心,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

第三,家长也可适当改变外出务工方式。尽量避免双方同出打工,可让一方选择本地务工,使自己能不隔太长时间回家一次,增进与孩子的亲情交流,关心其成长。

第四,“留守儿童”应提高自身的心理适应能力。“留守儿童”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和烦恼,其实都可以认为是缺乏对现实的正确态度和内心不平衡所至。父母外出务工是一种现实,“留守儿童”应以健康的心态,正视现实、面对现实。实际上“留守”背后还蕴藏着一笔巨大的教育财富。就留守儿童的父母而言,在外打工过程中所经历的背井离乡的种种精神与生活上的痛苦与磨难,打工者在外乡所演绎的种种感人故事,无疑都是一笔教育财富,这些现实素材让孩子对社会的了解,对生活的认识,对于亲子之间的沟通都是有效的教材。从“留守儿童”角度来看,“留守”虽然给儿童带来了精神与生活上的诸多不便,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留守”本身也蕴藏着巨大的教育空间,如培养儿童的“自强、自律、自主”精神,养成孩子独立自主、自强自立的性格。事实上,有很多孩子都能够理解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并以此作为激励自己好好学习的动力。

第五,强化社会关爱,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单位的作用,组织机关干部,社会热心人与留守儿童结对子,让富有爱心、责任心的成年人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父母的角色,引导他们成长。

四 我们的收获:

1、被中国家庭教育定为留守儿童基地。

2、学校各班班主任从中学到了很多有关关于教育孩子的知识,受益匪浅。

3、能使学校更好的与家长交流、沟通,来进一步地对孩子深入了解。

4、家长从与我们的交流中感知了孩子在校与在家的没什么不同的感觉,学校是孩子另一个大家庭。

农民工流出地政府和学校可建立儿童托管中心和心理咨询机构,推进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建设,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支持和学业指导,立体营造这些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农民工流入地城市政府应义不容辞地帮助其提高家庭教育的意识和水平。在文化资源丰富的城市,可由政府出面组织电台、电视台为农民举办专门的家庭教育节目,开办教育热线,在周末举办大型义务讲座。一旦他们掌握科学育子理念,学会教育方法,情况会有很大改观。

9.我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研报告 篇九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乡户籍制度的放宽,许多农民外出进城务工,劳务输出成了农民致富图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成了他们家庭经济的重要来源。大人进城务工了,可孩子仍然留在农村,他们的现状令人担忧,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基本情况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长期外出进城务工,而孩子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目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据调查统计,**市目前17个乡镇共有农村“留守儿童”119629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5.1%。按年龄段分布如下:0—5周岁33473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7.9%;6-10周岁35785人,占其总数的29.4%;11-16周岁50371人,占其总数的42.7%。

二、监护方式

根据农村世代相传的习惯,对孩子的看护及.教育,主要由父母亲承担。现在,情况出现显著变化,为了生计,父母亲要出去务工,增加家庭的收入,狠心把孩子留在家里,交给其他人进行监护。以**市的湾头桥镇、邓家铺镇两镇的情况来看,父母双方外务工后,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方式主要有以下五种:

第一种方式:隔代监护。主要由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进行监护。这种监护方式主要集中在0-5周岁、6-10周岁两个年龄段的孩子上。也是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方式。

第二种方式:上代亲戚监护。主要由孩子的叔叔、姑姑、舅舅、姨等进行监护。主要集中在6-10周岁年龄段的“留守儿童”身上。

第三种方式:同辈监护。采取家中年龄较大的哥哥、姐姐带弟弟、妹妹的方法。主要集中在由11-16周岁年龄段的孩子负责照顾0-5周岁、6-10周岁年龄段的孩子。

第四种方式:自我监护。俗话说得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就是自我监护的最好表现形式。主要集中在11-16周岁年龄段的孩子身上。

第五种方式:寄宿制全托。就是把孩子完全托付给学校老师或信得过的其他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代管家长”,这种监护方式,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且发展势头比较强劲。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父母外出务工后,由于上面五种监护方式各自存在不同的利弊,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在生存状况、安全意识、理想信念、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等10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值得注意。

1、生存状况的缺失。父母外出务工后,只是不定期地给孩子寄钱。孩子在家收到父母的汇款,由于年龄小,缺乏计划性,有钱就毫无节制地乱花一通,没钱或少钱时就饱一顿饥一顿,导致身体消瘦,营养不良,严重损害了身体的正常发育。这种现象在自我监护和寄宿制全托年龄段的孩子身上表现最为明显,几乎65%以上的孩子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现象。

2、爱的缺失。父母双方和孩子长期不在一起,缺少沟通,无论什么事情都要孩子自己作主,由于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大都表现出自私、偏执、冷漠的性格特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缺乏爱心、容忍心和正义感,甚至连中国最传统的“孝心”二字也不能理解。

3、安全感的缺失。就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而言,调查结果显示,父母的外出给孩子的安全带来了更大的安全威胁。由于农村居住比较分散,孩子的自我防范能女弱、辨别是非的能力差,被拐卖、意外伤害与意外死亡等问题时有发生。逃学、上网、早恋甚至违法犯罪等现象屡见不鲜。如邓家铺镇一“留守儿童”邓某,由爷爷、奶奶监护,每天早晨吃完早饭就背着书包和同学一起去上学,下午独学按时回家。老师见他一个星期没有来上学,以为家里出了什么事或者是生病了,上门家访,一探究竟,原来上学期间,中途他就和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玩去了,让人哭笑不得。

4、心理的缺失。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健康人格与美好心理的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中55.5%的人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孤独、对父母充满怨恨,21.6%的表现为柔弱无助、自卑闭锁、寂寞空虚、不愿与人交流等,18.3%的表现为盲目反抗、逆反心理强等,4.6%的表现为缺乏自信、心理负担重等。

10.关于我镇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存与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 篇十

一、基本现状

调查显示,我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情况较之过去有转变,具体体现在:

1、家教观念深入人心。96%的受访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很重要,75%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和健康状况非常关心,62%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够获得大专以上的文化,55%的家长更关注孩子的品格修养,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2、家教行为趋于理性。80%的家长在孩子犯错时,选择给孩子讲道理。与孩子的意见不一致时,75%的家长会选择讨论沟通,而不是一味地强制孩子服从。81%的家长热衷于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有过广播电视、报刊阅读、亲友探讨等学习经历。

3、亲子关系逐步改善。在被调查的家庭中,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的占96%,虽然长年在外,但70%的父母能够保证每周至少一次跟孩子联系,56%的留守儿童愿意向父母倾诉烦恼和困惑,52%的孩子理解、支持父母外出务工。

4、学教困难有所缓解。62%的受访留守儿童很喜欢上学,65%的孩子对自己目前的学习状况满意,仅15%的孩子觉得父母外出务工 对学习有不好的影响。在日常的生活中,他们的生活、学习管教也较以前有了大的改观,73%的留守家庭会督促孩子的学习。

二、存在的问题

1、家长培训渠道不畅。调查显示,农村家长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父亲占76.6%,母亲占65.8%。他们的家庭教育经验有40%是来自长辈的经验,35%是自己从小的体验。因此,他们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积极性非常高,90%的家长有培训的需求,但只有13%的家长有过相关的学习机会。

2、留守儿童学习压力大。跟孩子的家庭话题,60%的家长选择了学习和健康,过于集中的关注给留守儿童的学习带来压力。数据显示,70%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成绩“优秀”或者“良好”,但是43%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满意,另有26.6%的学生认为“自己成绩未达到父母的期望”,家长和孩子对成绩的认可度有较大差距,体现了孩子们在学习方面的不自信。

3、情感缺失现象依然存在。调查中,44%的父母因“太忙,没时间,顾不上”等原因只能跟孩子保持电话沟通。但留守儿童对这种沟通并不满意,63%的留守儿童希望能跟父母生活在一起,59%的孩子希望父母至少每天联系一次,48%的孩子承认父母不在,缺乏保护,胆小怕事。

三、建议与对策

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牵涉面较广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建议如下:

1、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责任。建议各级党委政府着眼未来,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一是整合教育、民政、劳动等政府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相互协作,整章建制,做到依规办事。二是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群众团体的作用,支持他们依据章程开展关爱活动和志愿服务,做到有人管事。三是适当倾斜技能培训、贫困助学、社会救助等资金安排,把普及家庭教育工作经费纳入公共财政,做到有钱做事。

2、家庭要成为关爱留守儿童的“第一阵地”。各级妇联要继续深化以家庭为载体的各类文明创建活动,开展“送家教进农村、进社区”活动,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引导家长和监护人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当好孩子的“启蒙老师”,关注孩子的心智成长。

3、学校要成为留守儿童的“家外家”。推广和完善寄宿制学校建设,解决当前留守儿童“家里管不好,学校不好管”的难题;开设学生心理疏导课程,帮助留守儿童化解心理问题;鼓励教师对留守儿童倾注更多的关心关爱,鼓励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以友情弥补亲情。

上一篇:重拾舞鞋作文下一篇:彰显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