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试题三

2024-10-12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三(精选7篇)

1.中国文化概论试题三 篇一

《旅游学概论》试题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旅游活动的媒介是[]

A.旅游资源;B.旅游交通;C.旅游宣传;D.旅游业

2.现代旅游不是纯粹的游山玩水,而被用来作为教育、贸易、文化交流等活动的形式和手段,这表明了现代旅游的[]

A.综合性;B.普及性;C.群众性;D.社会性

3.春秋时代,孔子带领几十个随从弟子周游列国,这属于中国古代旅行形式中的[]

A.帝王巡游;B.政治游说;C.学术考察;D.士人漫游

4.1927年中国出现最早的旅游组织 中国旅行社,其创始人是[]

A.陈光甫;B.黄炎培;C.柳亚子;D.章土钊

5.旅游者就是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到异国他乡访问超过24小时的人,但不包括[]

A.经商贸易的人;B.就业移民的人;C.短期进修的人;D.探亲访友的人

6.出游次数较频繁,对旅游价格不太敏感,要求服务水平较高的是[]

A.消遣型旅游者;B.差旅型旅游者;C.家庭事务型旅游者;D.自由组合型旅游者

7.旅游资源的理论核心是[]

A.吸引力因素;B.多样性因素;C.变化性因素;D.季节性因素

8.任何旅游地都会经历由盛至衰的演变过程,旅游专用概念称其为旅游地的[]

A.生命周期;B.发展周期;C.历史周期;D.循环周期

9.旅游者设计并串联若干旅游点和旅游城市的合理走向,旅游界称之为[]

A.旅游项目;B.旅游区;C.旅游区域;D.旅游路线

10.微笑服务,热情周到,耐心细致,面对面进行服务,体现了旅游服务的[]

A.直接性;B.规范性;C.应变性;D.艺术性

11.在我国涉外饭店的星级评定工作中,三星级饭店的评定是由[]

A.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旅游局评定;B.国家旅游局星级评定机构评定;

C.省市旅游局或国家旅游局评定均可;D.由省市旅游局初评后,报国家旅游局确认

12.潜在旅游需求向现实旅游需求转化的基本条件是[]

A.旅游动机的产生;B.外部环境的刺激;C.文化教育的普及;D.个人收入的增多

13.旅游业供求平衡包括三个方面,其中旅游产品可供量与社会购买力相适应是[]1

A.供需效应上的平衡;B.供需质量上的平衡;

C.供需数量上的平衡;D.供需可比量的平衡

14.旅游产品实质上是一种综合性的群体产品,其核心内容是[]

A.景点;B.食宿;C.交通;D.服务

15.被人们称之为“风景名胜”出口的旅游业,较之其它行业创汇的特殊功能是[]

A.循环销售;B.综合销售;C.连锁销售;D.集团销售

16.豪华饭店时期的代表人物是[]

A.美国人希尔顿;B.法国人李兹;C.英国人查尔斯;D.德国人哈尔林

17.人们外出旅游最关注的是[]

A. 旅游景点;B.服务质量;C.旅游供给;D.旅游安全

18.影响旅游市场竞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是[]

A. 旅游产品;B.旅游营销;C.旅游服务;D.旅游价格

19.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发展水平的标准是旅游[]

A.投资数量;B.消费结构;C.服务质量;D.污染程度

20.按西餐传统习惯,用餐前刀叉摆放应为[]

A.刀叉一并于右;B.刀叉一并于左;C.左刀右叉;D.左叉右刀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0个空,每空1分,共30分)

1.旅游“三体”说中三体是指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2.按地理范围分,旅游活动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

3.旅游活动的主要特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4.按旅游活动组织形式,旅游者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

5.在《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中,将旅游资源分为_______主类、_______亚类、_______基本类型。

6.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7.世界三大宗教的创始人,基督教是_______;伊斯兰教是_______;佛教是_______。

8.旅游业的主要特点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9.目前,我国旅游业已到了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三大市场全面发展的阶段。

10.旅游影响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三个方面。

1、旅游消费

2、旅游景区

3、旅游饭店

4、旅游市场

5、旅游文化

1.研究旅游资源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2.我国国际旅行社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3.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五、论述题(本题满分12分)

试论述旅游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中国文化概论试题三 篇二

那么, 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从十多年的教学出发, 总结以下几点:

一、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点燃学习热情, 应从学生心理需求的角度出发, 把传统文化与学生的兴趣点结合起来。

(一) 以专业意识引领课程教学。

中国文化概论作为一门基础课程, 教师应找准与专业课的结合点, 例如, 文秘、旅游、传媒、建筑等专业都开设中国文化概论课程, 教师应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文秘学生上课, 教师可以侧重介绍中国诸子思想、古代礼仪制度、政治制度、官僚体制等内容, 以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人格影响学生, 培养学生诚意正身、和而不同的为人态度和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为培养德才的秘书人才打下人文功底;为旅游专业学生讲课, 教师可以侧重选择传统文化中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文学艺术、书法绘画、民俗风尚、民族风情等贴近酒店与导游工作的内容, 让教学内容更贴近导游与酒店服务业的需求;为传媒学生上课, 可侧重选择民俗文化内容, 如古代婚姻制度、人生礼仪、岁时节日、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内容, 为传媒学生文化创意积累丰富的知识, 提供创意思维;为建筑类专业学生上课, 可侧重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天人合一、礼制思想, 帮助学生培养建筑设计思维、提升建筑审美眼光。

(二) 以学习任务引领自主学习。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 应变灌输式教学为研究性学习, 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简单的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课前学完, 并给每个学生布置任务, 这些任务可以是PPT讲解、可以是某个问题的资料查询, 上课时由学生展示讲解自己的预习成果;复杂的问题拿到课堂上畅所欲言, 辩论探究。笔者给文秘专业学生上课时, 经常布置一些课前预习题, 要求学生认真预习课文, 并查找网络资料, 准备课堂讨论。如:先秦诸子中, 你喜欢哪一家, 为什么?请你概括一下儒家思想的文化内涵;先秦儒家思想对后世有哪些影响?当今我们应如何看待儒家的孝道精神?《周易》是一部什么样的书?《易经》“八卦”是什么?从中国古代文学中看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是什么?如何理解“文以载道”?传统戏曲的特点是什么?中国古代艺术如何体现天人合一的精神?应该怎样过好传统节日?传统教育的利与蔽都有哪些?等等。教师为每一专题设计一至二个预习题以备讨论。在这个过程中, 看哪些书、查阅哪些资料, 都有教师在指导, 学生的课堂发言质量与次数都计入课程平时学习成绩, 以此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二、贯彻正确的教学原则

(一) 知识学习和文化反思相结合的原则。

不仅要学习文化现象, 文化知识, 更要反思文化精神;既要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又要注意提炼传统文化的精神, 提升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质疑精神, 增强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

(二) 历史继承和现实扬弃相结合的原则。

用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所说的话:“从孔夫子到孙中山, 我们应当给予总结, 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支撑着我们这个民族从过去走到现在, 走向未来, 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但它有精华, 也有大量封建糟粕的东西, 还对我们当今的社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 需要我们去判断去甄别、去筛选、去批判。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以理性的心态而不是情绪化的心态反思本国民族文化。

(三) 知行合一原则。

著名儒学先哲朱熹在主持白鹿洞书院时, 为读书人确立了五大学序, 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到笃行的过程, 学习知识的过程, 最终要落实到“笃行之”, 即严格执行, 从而达到知行合一。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优秀的价值观, 如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的人生进取态度;厚德载物、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诚信为人、见利思义的处世方式;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这些优良价值观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是一个人最不可少的精神底气。作为当代大学生, 应努力实践这些优秀文化思想, 把它们常常根植于自己的行动中。

三、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要形成专题。由于课程内容信息量大, 课程内容包罗万象, 课堂教学可分为几个专题: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先秦思想儒家、道家、墨家、法家文化的思想精髓, 儒、道、释文化的发展脉络;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思维方式;传统文化中的文学、艺术、科技、教育、节日、礼仪等内容, 如前所述, 这些章节内容可根据专业特点有机整合。

利用丰富而庞大的电影、电视、网络等多媒体和新媒体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引导学生开放式学习,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到传统哲学时, 推荐学生必看于丹的《论语心得》, 理解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伟大思想;讲到传统文学时, 让学生看易中天的《汉代人物风云》《品三国》, 周汝昌的《新解红楼梦》, 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讲到传统节日文化时, 让学生看“家在情在, 我的中秋节”等系列节日文化, 看完后以小组呈现的形式在课堂上宣讲心得。

四、不断探索有效教学方法

中国文化概论属于纯理论课, 要尽量避免教师一言堂现象, 多给学生思考、表达、交流的时间。一方面, 可以安排课堂讨论或辩论, 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思考, 提高学生对文化现象的辨别能力;另一方面, 可以组织学生就近参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古迹, 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根据专题学习的需要, 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古迹, 要求学生一学期内至少一次游览家乡或学校所在城市的寺庙、民居、书院、古迹、档案馆、博物馆, 解读文化遗存上的文字、书法、碑记等等;或是了解民间唱腔、舞蹈、剪纸、刺绣、雕刻、制茶工艺、制陶技术、地方特产、民风民俗等, 并记录下来形成作业, 或随堂介绍。

五、有效评价课程学习效果

坚持以课程有效评价提高教学质量。改变“一卷定终身”的传统闭卷式的评价方式, 采用具有专业特色的方式评价课程学习效果。以笔者针对文秘和传媒两个专业的成绩考评为例, 根据两个专业培养人才的差异性, 期末考试要完成两项任务, 一份闭卷考试试卷和一份期末作品。闭卷考试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知识作一个梳理, 加强印象;期末作品, 不同专业有不同的要求, 文秘学生要求根据实地考察, 上交一篇研究地方传统文化的小论文;传媒专业学生要求自选题材, 把地方特色文化现象做成文案并拍摄出一定质量的文化宣传视频 (可以两人一组小组合作完成) 。以上是期末成绩, 平时成绩则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 以作业与发言两项打分:平时作业一般不是简单的抄书, 采用开放式的教学理念, 让学生针对某一文化现象做出分析, 不拘泥于教材和教师的观点, 不轻率否定学生的观点和看法, 没有标准答案, 看重的是学生是否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课堂发言在形成性考核中占有一半分数, 采取奖励制的方式, 学生的每一次积极发言都将作为平时发言成绩, 发言一次, 得60分, 发言2次, 得70分, 发言3次得80分, 发言4次以上得90分。一个学期从未发言, 这项成绩即为零分, 用这样的方式激励学生积极思考, 课堂气氛也颇为活跃。

参考文献

[1]张秋爽, 张春玲.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语文教学通讯, 2013 (6) .

[2]刘莲花, 薛占峰.中国传统文化对秘书职业群体的影响[J].百家论坛, 2011 (3) .

[3]王启才.重视《中国文化概论》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3 (5) .

[4]疏仁华.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池州学院学报, 2014 (2) .

[5]许菁频.《中国文化概论》立体化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学理论, 2015 (29) .

3.中国文化概论试题三 篇三

关键词 影视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而在不少高校的新闻传播学专业中,都把这门课程列为专业必修课或指定选修课。事实证明,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对于丰富新闻传播类学生的文化知识、提高人文素养、扩大知识面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影视资料在中国文化概论教学中成为课堂内容不可或缺的部分,因为课程内容本身的丰富性,为采用可视可听的影视资料提供了可能;而影视资料的采用,又为增强课程的直观感、生动感,增添文化气息,起到了有效作用。在课程的各部分教学中,影视资料运用都能产生积极效果。

1 “规定动作”注重规范性

综观国内主要的中国文化概论教材,其主要构成部分都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中国文化的发生条件,包括中国文化赖以生发的历史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政治结构;二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主要脉络,主要包括从远古直到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三是中国文化的主要成就,包括在文史哲、艺术、科技等各个领域的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在这三个方面的教学中,影视资料都可以直观、生动地帮助教材和教案,来展现教学内容。如在介绍中国文化赖以生发的历史地理环境时,纪录片《中国佛教名山》、《再说长江》、《新丝绸之路》、《美丽中国》都成为教学的辅助材料,这些纪录片生动展现了中国名山大川的真实风貌,将中国的山水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让学生对于这些景致产生非常深刻的印象,一些曾经到过这些地方游览的学生更是结合纪录片,和自己的游览经历,讲述这些景观给自己带来的“文化冲击”。而在讲授中国古代的戏剧时,青春版《牡丹亭》、电影《梅兰芳》片断,或者让学生原汁原味地体会到戏剧艺术的精粹,或者让学生感受到戏剧艺术表演大师的不凡魅力。真实的艺术感受配合条理化的课堂教学,常常使学生产生共鸣。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与教材相观照,可以找到很多的影视资源与之配合。正是中国文化概论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可以在教学中发掘大量的影视资源。这些资源能够较好地诠释教材的内容,同时又能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这种资源与教材的匹配度,在其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是较难做到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选取这类资源作为教学补充时,应当紧扣教材内容,讲究所选取资源与教材的高度匹配。注重规范性,是选取这类资源的前提条件,只有与教材高度匹配,才能合理展现教学内容。应当始终注意影视资料所起的辅助作用,而不是冲淡系统的常规教学。

2 实践教学注重针对性

很多开设中国文化概论的学校,都赋予了这门课程一定的实践教学内容,而这样的教学内容大多能受到学生欢迎。一般来讲,中国文化概论的实践教学,通常是把学生带到学校附近,一般是同一个城市中的历史文化遗迹、博物馆等地点,在这些地方开展实地讲课,使课程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同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以北京联合大学的精品课中国文化概论为例,实地讲课的课堂,就延伸到颐和园、美术馆、博物馆等地,并将这样的教学称为“多感官教学”。而笔者教学所在的岳阳地区,岳阳楼、君山、岳阳博物馆等历史文化景点,也成为实践教学的依托。

影视资料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开展教学的地点,本身就有大量介绍与该地历史文化知识有关的影像资料,通常,对于较大规模的访问群体,这些场所都愿意播出这些资料。另一方面,是在现有的影视作品中,本身就有大量与这些历史文化遗迹有关的内容。如纪录片《颐和园》、《故宫》、《千古名楼——岳阳楼》等,而在开展实践教学之前或过程中,向学生播放这些内容,可以增强对历史遗迹的文化诠释,使学生在“实景”之中更能感受到景观所代表的文化纵深。

实践教学材料的选取有很强的针对性。就这门课程开展实践教学的高校而言,通常的做法就是“就地取材”。即到一个方便到达、而且具有典型的地域文化特征和代表意义的地点。实质上,很多城市都具有这样的地点,而这样的地点也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感,并真切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影响。影视资料在实践教学中的地位要弱于实际场景所起到的教学作用,但影视资料在展现历史文化纵深感方面却不可或缺,它是使“可触摸”的文化,变得“可追溯”、“可思考”的重要促成因素之一。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影视资料的运用,是在针对性基础之上的深度拓展。

3 “自选动作”注重开放性

除了教师讲授之外,少量的学生作业和学生参与成为课堂的有益补充。让学生选取中国文化当中一个感兴趣的小单元,来进行适时的讲授,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而在学生讲授过程中,最能吸引注意力的,往往也是其精心选取的影视资料。

在某班学生以“鼓”为题材,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中“鼓”所扮演的角色时,分别向其他学生展示了安塞腰鼓、凤阳花鼓、京韵大鼓的表演片断,这些片断都来自网络视频,或者是电视片。而在展示与“鼓”有关的舞蹈环节,采用了电影《十面埋伏》中,盲舞女闻声击鼓的片断。之后,主讲学生还展示了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的高潮——刘海哥下山打柴遇到胡秀英的片断。而“鼓”都在这些影视片断当中,或者扮演突出的视觉形象,或者成为伴奏的主要背景声音。

学生参与是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自选动作”。在完成这一“自选动作”时,影视资料的选取,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这样的开放性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话题的开放性决定选材的开放性。因为学生参与的主旨是希望其能自己动手,成为中国文化某领域中知识较为丰富的“小专家”,所以对于话题没有较多设定。二是文化的包容性决定选材的开放性,正是中国文化的浩如烟海,使得选定的主题多种多样,每届每班的学生都不相同。三是影视的表现力决定选材的开放性。影视作品较文字、图片更有生动的表现力,而在一个希望较好的表现自我的场域,对于影视作品的重视就自然会更加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学生的选题,其灵感都最早来自于影视作品。如有学生观看《叶问》后,决定讲述中华武术的发展,之后又在其他影视片断中找寻到叶问咏春拳的真实表演。有学生在观看BTV生活频道的MV《南锣鼓巷》后,把北京胡同文化作为讲授题材。而之后,这些作品又都成为讲授的组成部分。对影视作品的接触在帮助学生确立关注点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对于影视资料的运用是中国文化概论教学过程中可以积极开展的工作。对于这一工作的探索,能够使课堂更生动,学生记忆更深刻,教学更有效。

参考文献

[1] 李洪亮.对《中国文化概论》教学的几点思考[J].现代语文,2011(4).

[2] 俞娟.刍议《中国文化概论》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J].黑河学刊,2011(5).

[3] 黄明智.浅析影视艺术特点及其教育价值[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4] 北京联合大学《中国文化概论》精品课程网站[EB/OL].http://course.jingpinke.com.

4.中国文化概论试题三 篇四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是(A)A.毛泽东 B.邓小平C.江泽民 D.胡锦涛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回答的问题是(C)

A.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造、怎样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D.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 3.我们今天讲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C)A.人口多,底子薄B.地区发展不平衡

C.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农业人口仍占很大比重 4.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提出的重要思想是(B)

A.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B.以乡村为中心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D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5.毛泽东确定的人民军队建设的最根本原则是(D)A.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的生命线 D.军民一致,官兵平等 6.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D)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7.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是(A)

A.大力发展生产力 B.控制社会需求的过快增长C.维护社会稳定 D.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8.邓小平曾经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C)

A.农业现代化 B.工业现代化C.科学技术现代化 D.国防现代化 9.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概念的会议是(C)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B.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C.党的十二大 D.党的十三大

10.“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一个中心”是指(A)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中心 C.以改革开放为中心 D.以坚持以人为本为中心 1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主要标准是看它(C)

郭洪东教学资料*** 成功出于勤奋

知识在于积累

A.是否适应了上层建筑发展的要求 B.是否扩大了公有制经济的比重 C.是否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D.是否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 12.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C)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B.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

C.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D.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3.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A)

A.生产发展 B.生活宽裕C.乡风文明 D.管理民主 14.判断股份制企业的性质关键是看(A)

A.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中 B.谁的资产占企业总资产的50%以上 C.企业所处的行业和所生产的产品 D.企业所在国家的性质 15.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是(A)

A.生产资料公有制 B.旧的社会分工还没有消失C.生产力发展水平D.人们的思想境界 16.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基础、根本原则和核心内容是(C)A.议行合一 B.民主集中制C.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D.人民代表选举制度 17.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是(B)

A.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 B.发展社会主义民主C.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依法治国 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D)

A.弘扬时代精神 B.培养诚信意识C.增强理想信念 D.培育“四有”公民 19.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是(B)

A.爱国主义 B.集体主义C.为人民服务 D.为社会主义服务 2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D)

A.经济的发展 B.政治的民主C.文化的繁荣 D.党的领导 2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是(A)

A.坚持科学发展 B.坚持改革开放C.坚持民主法治 D.坚持以人为本 22.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最初是为了解决(B)A.香港问题 B.台湾问题C.澳门问题 D.南海问题 23.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是(A)

A.一个中国 B.两制并存C.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D.反对任何国家的干涉 24.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放在第一位的必须是(C)

A.世界和平与安宁 B.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C.国家的主权和安全 D.建设和谐世界 25.苏东剧变之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是(C)

郭洪东教学资料*** 成功出于勤奋

知识在于积累

A.一极化 B.两极化C.多极化 D.全球化 26.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A)

A.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B.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C.实现共产主义 D.解决全人类 27.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人数最多、最基本的依靠力量是(B)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C.知识分子 D.新的社会阶层

28.截至2008年6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已在本连续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其主要目的是(D)A.吸引社会储蓄,增强银行经营安全 B.扩大货币投放数量,促进经济增长 C.加快资金流动,防止通货紧缩 D.抵制通货膨胀,防止经济过热

29.在2008年北京第二十九届夏季奥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获得的金牌总数是(C)A.32 B.36C.51 D.100 30.2008年6月27日,作为解决“朝核问题”的积极一步,朝鲜(D)A.开始对宁边3个核设施实行“去功能化”B.炸毁宁边地区核设施的冷却塔 C.重返《不扩散核武器条约》D.宣布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对其核设施的检查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31.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概括的党的优良作风是(ABC)

A.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B.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C.自我批评 D.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32.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有(ABCD)

A.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B.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关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D.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33.在社会性质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区别具体表现为二者的(AC)A.经济基础不同 B.国际环境不同C.根本任务不同 D.主要矛盾不同

34.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是(ABC)A.全方位 B.多层次C.宽领域 D.广合作 3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经济包括(ABD)

A.国有经济B.集体经济C.股份经济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6.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包括(ABC)

A.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B.自然垄断的行业C.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 D.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

37.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最根本、最重要的人权是(AB)A.生存权 B.发展权C.文化权 D.政治权

38.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提出的外交方针主要有(ABC)

郭洪东教学资料*** 成功出于勤奋

知识在于积累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一边倒” D.“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39.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要求是(BCD)A.公平执政 B.科学执政C.民主执政 D.依法执政

40.2008年6月3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概括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ABCD)

A.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B.不畏艰险、百折不挠C.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D.奋发图强、艰苦创业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41.简述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第一:第一要义是发展 第二:核心是以人为本

第三: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第四: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42.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跨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43.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哪些特征? 1.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 2.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 3.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4.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44.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 第一,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它们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而是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第二,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手段,各自既有优势和长处,也有不足和缺陷,要把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两种调节手段的长处.郭洪东教学资料*** 成功出于勤奋

知识在于积累

第三,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4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有哪些?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的方针 第四.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 第五.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怎样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就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四个坚定不移”.第一,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第二,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第三,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第四,必须坚定不移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总之,”一个始终不渝”,”四个坚定不移”,是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所在,是我们改革开放以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宝贵经验的总结,是保证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根本所在.因此,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保进社会和谐,不断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47.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党的执政地位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第一,党的执政地位和党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决定了党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第二,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第三,用发展的方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郭洪东教学资料*** 成功出于勤奋

5.中国文化概论试题三 篇五

面具戴久了丶就成了皮肤≈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考试试题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是()A.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B.把马克思主义同外国经验相结合 C.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D.坚持调查研究和走群众路线

2、()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A、邓小平理论 B、科学发展观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

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与时俱进 D.求真务实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A.社会阶层结构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B.党的自身状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C.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D.国际政治格局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A.发展生产力与落后的经济体制的矛盾 B.发展生产力与科技、教育体制的矛盾

C.发展生产力与政治体制的矛盾 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6、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对市场经济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是()A.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B.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C.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 D.市场经济是有国家干预的经济

7、党的十六大把我国在21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确立为()A.消灭贫困人口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C.消除贫富差别 D.实现共同富裕

8、《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A.根本任务 B.根本原则 C.本质属性 D.基本要求

9、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

A.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C.进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 D.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10、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A.社会主义 B.爱国主义 C.集体主义 D.马克思主义

11、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

A.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C.保护和发展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D.尊重和保护各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

12、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的基本原则,现阶段中国最大的实际是()A.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 B.人口数量多,增长快,素质不高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D.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3、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决议提出,中国共产党是()A.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 B.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的英勇战士

C.全国范围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D.中国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者

14、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是()A.改革 B.发展 C.创新 D.实践

15、“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提出的

A.香港问题 B.台湾问题 C.澳门问题 D.西藏问题

16、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就是:()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与时俱进

D、开拓创新

17、在近代中国社会的诸矛盾中,最主要的是()

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C.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D.反动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18、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是:()

A.党的建设 B.统一战线 C.武装斗争 D.理论创新

19、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A、发展才是硬道理 B、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0、中国共产党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

A.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B.加强党内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C.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D.健全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各种不良作风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2、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所以就是要根据时代变化不断修正马克思主义。()

3、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4、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5、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6、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党真正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政治前提。()

7、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8、要真正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就必须使中共成为议会党。()

9、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公平正义。()

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抛弃阶级斗争理论。()

三、论述题(每题10分,共40分)

1、如何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怎样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4、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四、材料分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是贯彻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要“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切实保障各方面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说明,为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体现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和核心?(7分)

(2)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从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说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与实现公平正义之间的内在联系。(8分)

2、材料1: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机已经成熟。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一些主要发展指标均表明我国已进入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阶段。一是人均GDP。2005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700美元,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二是产业结构。200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1%和36%。非农产业成为我国经济的主体力量,以信息和重化工为代表的产业,已取代了传统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三是就业结构。2005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44%,第二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23%和33%。非农产业已取代农业成为我国劳动力就业的主体。四是城镇化水平。2004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41.8%,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正处于工农和城乡关系调整的转折时期,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村发展支持的条件。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难得的机遇。第一是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2005年,国家财政收入突破3万亿元大关。财政实力的增强,表明我国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我们完全有能力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第二是中央的支农惠农力度逐渐加大。第三是加快农村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第四是农村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综合以上四点,说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家财政的增长已经初步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支持乡村能力的现实基础上提出来的。另一方面,面对日益扩大的城乡差别和更加突出的“三农”问题,人们普遍要求改变农村公共设施和公共事业落后面貌,实现城乡和谐与协调发展;要求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让农民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央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事业的号召。

材料2: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全会提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是什么?(5分)

(2)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背景是什么?(5 分)(3)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5 分)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1.“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这段话所反映的思想观点是(A)A、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B、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D、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2、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其原因主要是(A)A.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 B.党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变化

C.全国大陆即将解放

D.中国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3.中国共产党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

(C)

A.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B.加强党内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C.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D.健全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各种不良作风

4、中国共产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在于(A)A.有无群众观点

B.有无自我批评精神 C.有无坚强的组织

D.有无优良的作风

5、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保证是(D)A.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发扬党内民主

B.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 D.坚持从严治党 6、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决议提出,中国共产党是(A)A.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

B.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的英勇战士 C.全国范围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D.中国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者

7.十六大政治报告强调,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进一步解决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是(D)。A、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强党的活力和团结统一

B、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C、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D、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8、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C)A.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B.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不动摇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D.实现共产主义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历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中国革命从此焕然一新。从此中国革命有了(BCD)

A.正确的革命道路B.科学的指导思想C.坚强的领导力量D.崭新的奋斗目标 2.20世纪50年代中期,邓小平多次强调,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接受来自几个方面的监督,具体包括(ABD)A.党内的监督 B.人民群众的监督

C.海外人士的监督 D.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监督

3.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必须坚持(ABC)

A、科学执政 B、民主执政 C、依法执政 D、有效执政

4.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的主要内容包括(ABCD)A、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B、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健全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 C、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D、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5.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党的理论和纲领(ACD)A.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

B.是不是规定党员队伍主要由工人组成 C.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D.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E.是不是规定有健全的组织制度与严格的纪律 6.党的组织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BCE)A.精简机构,转变职能

B.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 C.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D.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E.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

7、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形成是:(AB)A.历史的选择 B.人民的选择

C.在斗争中形成 D.由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决定的 8、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提出的“两个务必”是指 A.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CD)B.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C.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D.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9、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党的建设具有特殊重要性。这是因为,党现在(ABCD)A.面临执政的考验

C.面临发展市场经济的考验

B.面临改革开放的考验 D.面临和平演变的考验

10.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的党的优良作风有(ABD)A.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

B.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 C.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

D.自我批评的作风 E.艰苦奋斗的作风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根本力量是指:(D)A.知识分子 B.农民

C.新的社会阶层 D.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

2、现阶段我国知识分子是(A)A.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B.自由职业者 C.一个独立的阶级 D.小资产阶级 3.依靠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最根本的是要(A)。

A、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B、促进各民族间的团结 C、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特点和文化传统 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我国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从根本上说,是(C)A.爱国主义性质的 B.政治联盟性质的 C.社会主义性质的 D.人民民主性质的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他们是()

A.新兴的资产阶级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C.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D.剥削阶级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性问题,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因为(A、B、C、D)

A、广大农民是我国现代化事业发展中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

B、工农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保证 C、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保证和支持着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和稳定发展 D、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包括:(ABCD)A.工人 B.农民 C.知识分子 D.新的社会阶层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与外交政策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1.当前维护世界和平的根本途径是(C)A.实行有效裁军和军控 B.发挥联合国的维和作用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加强国际干预

2.造成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根源是(B)A.发展中国家内部的矛盾冲突 B.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

C.发达国家拥有的科技优势继续扩大 D.全球性生态环境的恶化与资源枯竭

3.(D)提出了要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新理念。A、毛泽东 B、邓小平C、江泽民 D、胡锦涛 4.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最好的方式是(B)。A、集团政治方式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势力范围方式 D、社会主义大家庭

5.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应坚持把(C)。

A、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放在首位 B、发展睦邻友好关系放在首位

C、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D、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放在首位

6、当今时代的潮流是:(B)

A.和平与发展 B.和平、发展、合作 C.战争与和平D.发展与进步

7、当代时代的主题是:(A)

A.和平与发展 B.和平、发展、合作 C.战争与和平D.发展与进步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8月22号成功举办完奥运会,彰显了我国和世界共同进步而遵守的梦想,奥运理念是什么(BCD)A.平安奥运 B.绿色奥运 C.科技奥运 D.人文奥运答案: 2.新中国建立之际,毛泽东提出的外交方针有(ACD)

A.“一边倒” B.“反霸权主义”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另起炉灶”

3.中非合作论坛是首脑外交的新形式。中国国家主度、副主度和总理及非洲4国的总统和非洲统一组织秘书长参加了第一届部长级会议并发表讲话;14个非洲国家的领导人及44个国家的88位部长参加了2003年第二届部长级会议;2006年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更是吸引了非洲4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参加。首脑外交对中非关系的重要意主要表现在(ABCD)A.推动了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B.增进了友谊,促进了贸易往来 C.体现了平等观念

D.开辟了“南南合作”的新路

4.2005年9月1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了《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他提出(A、B、C、D)A、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 B、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 C、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

D、坚持积极稳妥方针,推进联合国改革

5.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有(ABCDE)A.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 B.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C.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 D.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

E.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6.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其明显表现有(ABCD)A.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B.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C.国际金融交易总额大大超过国际贸易总额 D.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投资格局多元化 E.贸易自由化取代了贸易保护主义

7、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依据是:(ABC)A.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决定 B.由中国传统文化决定

C.由当今时代特征决定 D.由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决定

8、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ABCD)A.坚持独立自主处理一切国际事物的原则 B.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关系的准则 C.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合作的原则 D.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9、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运用到外交领域和经济建设方面,形成的方针、政策是(BC)

A.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方针 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D.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总方针

10、在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上,中国坚持的原则是(ABCD)A.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B.互不侵犯

C.互不干涉内政

D.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 11、20世纪80年代末90年初,世界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动可以概括为(ACD)A.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

B.美国独霸世界的格局已经形成 C.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

D.世界处在新旧格局交替的动荡时期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1.实现“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C)A.台、港、澳享有高度自治权 B.中国坚持社会主义 C.一个中国

D.台、港、澳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2.“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从解决(A)A.台湾问题开始的 B.香港问题开始的

C.澳门问题开始的

D.香港和澳门问题开始的

3.(C)将做好台湾人民工作提升到“完成祖国统一的重要基础”的战略高度。A、毛泽东 B、邓小平C、江泽民 D、胡锦涛 4.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提是

(B)

A.实现两岸三通 B.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C.发展两岸经贸关系 D.促进两岸关系良性互动 5.台湾问题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A.国共两党的内战 B.朝鲜战争爆发

C.美国武装干涉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扶持国民党政权与大陆对峙 D.台独势力的干扰

6.“一纲四目”的对台政策体现了()的方针 A.武力解放台湾 B.和平解放台湾 C.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D.两个中国

7.1992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B)A.“八项主张” B.“九二共识” C.“四点意见”

D.“叶九条”

8.胡锦涛明确提出,新形势下两岸同胞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是(C)A.和平统一

B.实现“三通”

C.反对和遏制“台独” D.加强经济文化交流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2005年,胡锦涛主席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的原则性意见是(ABCD)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决不动摇

B.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C.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D.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2.英国殖民主义者迫使清政府签订的有关香港问题的不平等条约有(ADE)

A.《南京条约》

B.《虎门条约》

C.《天津条约》

D.《北京条约》

E.《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3.依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BDE)A.独立的外交权 B.行政管理权 C.独立的防务权 D.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E.立法权

4、按照我国宪法规定,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个论断表明(ACD)A.“一国两制”的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 B.特别行政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特别行政区政府是国家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 D.特别行政区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1.作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重大判断的是(D)。A、毛泽东 B、邓小平C、江泽民 D、胡锦涛 2.“和为贵”是(A)提出来的。

A、孔子 B、墨子 C、老子 D、孟子

3.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的是(B)

A、十七大 B、十六大 C、十六届六中全会 D、十六届四中全会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主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中“诚信友爱”的内涵包括(BD)A.全社会管理完善,秩序良好 B.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 C.全体人民生活富裕,安居乐业 D.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第十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1.“文化蕴藏着巨大的力,这种‘力’不同于物理学上的‘力’,物理的‘力’是人类用来‘化’自然界的,文化的‘力’是用来‘化’自身的。”这一说法表明(A)A.文化具有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 B.文化构造了人的本质 C.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D.文化是历史进步的源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C)A.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

B.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C.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D.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和吸收各国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

5.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A)A.为人民服务 B.集体主义 C.诚实守信 D.爱国主义 6.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核心是(A)

A.爱国主义 B.团结统一

C.勤劳勇敢 D.自强不息

7.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关键是要(C)A、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B、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C、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D、发扬顾全大局、诚信友爱、扶贫济困的精神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A)A.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B.发展教育和科学 C.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D.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9、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A)

A.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实现祖国统一

C.建立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D.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到2000年翻两番,实现小康

10.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是(A)

A.为人民服务 B.诚实守信 C.爱国主义 D.团结互助 11.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的主题是(A)

A.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实现国家统一 C.加强民族团结 D.增强人民凝聚力

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A)

A.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民族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13.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居于决定性的支配地位的是(A)。

A、思想道德建设 B、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C、思想建设 D、道德建设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它的基本内容包括(ABCD)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表现为(ABCD)A.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B.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C.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D.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 E.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

3.江泽民同志精辟阐述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九八抗洪精神”。这种精神是(ABCDE)A.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的大发扬 B.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大发扬

C.我们党和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大发扬

D.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 E.我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4、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我国当前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有(ABCD)A.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B.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C.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

D.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及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ABCDE)

A.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B.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C.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D.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E.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6、下列选项中,正确的观点有(AD)

A.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B.市场经济本身要求提倡集体主义

C.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 D.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精神文明,应当引导人们形成把国家和集体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个人正当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A)

A.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B.实现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C.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D.有领导、有步骤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2.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由(B)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B.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决定的C.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决定的D.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战略决定的 3.为研究和完善国家法定节假日制度,国家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的部署,通过有关网站进行问卷调查,并在部分城市进行了电话调查。在广泛进行民意调查的基础上,经过一年多的研究论证,确定了新的节假日调整方案。这体现的执政理论是(C)

A.依法执政 B.科学执政

C.民主执政 D.理性执政

4.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这标志着(B)

A、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完善 B、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步 C、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 D、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升华 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

(A)

A.人民当家作主 B.人民民主专政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人民参与国家管理

6.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B)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7.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根本目的在于(A)A.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B.依法打击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的敌对分子,维护社会稳定 C.维护宪法和法律在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D.确保国家各项工作有法可依、依法行政

8.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C)

A.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 B.遵循“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9.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不能真正享有民主权利,从根本上说是因为(C)A.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不够完善 B.无产阶级缺乏政治斗争经验 C.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占据统治地位 D.无产阶级在议会中不占多数

10、我国的政党制度是(C)A.共产党的一党制

B.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多党制

C.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共同执政的两党制

11、“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民主就是承认少数的国家。”这句话理解为(A)

A.民主是指一种国家制度

B.民主是手段不是目的

C.国家的实质是少数服从多数

D.民主是国体不是政体 12.我国各民主党派是(B)

A.在野党 B.参政党 C.执政党 D.反对党 13.邓小平概括的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D)

A.有法可依,依法治国 B.法制建设,依法治国

C.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D.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4.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尊重和保护人权,认为首要的人权是(C)A.参政权、议政权 B.自由权、平等权 C.生存权、发展权 D.选举权、被选举权

15.(B)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A、中共十六大 B、中共十七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五大

16、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是:(C)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依法治国 C、人民群众当家作主

少选均不得分。

1.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有(ABC)A.农村村民委员会 B.城市居民委员会 C.企业职工代表大会 D.妇女联合会 2.2008年中发生了汶川大地震,中国政府做了各种努力,84017人被救出来,140万被解救,430万被救治,1万伤员转到20个城市地区,被375所医院及时救治,这个事实表现了什么(ABCD)

D、政治体制改革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A.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珍爱生命,保护人民的性质

B.中华民族关爱生命,崇尚理性的民族品格 C.党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显著成效

3.2008年6月20号,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视察工作,在线与网民进行了交流,最近有很多的政府官员,利用网上跟百姓沟通,这种网络表达体现了什么(ABCD)A.公民政治参与的新途径 B.反腐倡廉的新通道 C.民主政治体系的新形式 D.密切干群关系的新方式 4.人民代表大伙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是因为(ABC)

A.它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B.它能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

C.它在制定国家其他各种制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D.它能使广大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直接行使民主权力

5.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基本要点有(ACD)A.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行依法治国 B.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制度

C.对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工作都要依法进行 D.依法治国的最重要依据是宪法和法律

6.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多党合作的主要方式有(A、C、D)

A、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参加人大、政协参与管理国家和参政议政

B、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互派成员到对方担任领导职务

C、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通过多种渠道实行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D、吸收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中的优秀人才到国家机关担任领导职务 7.2003年6月23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正式发布,并于8月1日正式实施。1982年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被废止。这一变化体现了(ABCD)

A.政治文明的进步

B.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维护 C.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

D.上层建筑不断变革完善的要求 E.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8.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是因为(BCDE)A.无产阶级政党可以同资产阶级结成统一战线 B.双方有长期团结合作的历史

C.各民主党派已经成为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党派 D.各民主党派在政治上接受了共产党领导

E.各民主党派可以发挥对共产党的监督作用 9.邓小平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理论命题的涵义是(ABCDE)

A.民主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B.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C.民主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D.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保证 E.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内在属性

10.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实践证明,这一制度有利于(ABCD)

A.保障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

B.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C.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进步

D.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抵御国外敌对势力的颠覆和破坏 E.消除民族差别,实现民族融合

11.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体现了我国(ABE)A.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B.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 C.国家结构的特点

D.政权组织的特点和优点

E.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

1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原则区别在于(ABDE)A.经济基础不同 B.阶级实质不同

C.国家结构形式不同 D.宗旨不同

E.主体不同

13.人民政协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能。民主监督主要是指(ACE)A.对国家的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B.对国家工作人员提出质询、弹劾

C.对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D.对人民代表大会进行工作监督

E.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

14.无产阶级专政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形式。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这是因为人民民主专政的(ABE)A.领导力量是工人阶级

B.历史使命是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C.政体是多党合作制度 D.国家结构是单一制

E.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

1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ACD)A.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B.社会团体的联合组织

C.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组织

D.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E.民主党派的联合组织

16.列宁说:“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政治外壳。”这句话应理解为,民主共和制(ABCE)

A.便于掩盖资产阶级专政的实质 B.有利于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 C.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适应 D.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E.有利于调节资产阶级内部各个集团之间的矛盾

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主要包括:(ABCDE)A.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E.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8、下列选项中,属于科学社会主义观点的有(ABD)A.民主是一个多义词,首先和主要的是指国家制度

B.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C.民主就其本质而言是多元主义的

D.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是民主和专政的统一

19、我国社会主义法制既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使人民民主成为现实,又规范人民的民主行为,使(ABCD)

A.民主总是具体的、相对的,不存在不受制约的民主和自由

B.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

C.不要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和不要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制,都是错误的

D.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20、列宁说:“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说(ABCD)

A.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规律 B.在不同国家建立的无产阶级专政,其本质都是一样的 C.社会主义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必然具有民族特色 D.无产阶级专政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形式

21、我国民主党派的参政作用表现在(ABCD)A.参加国家政权

B.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 C.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D.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属于(A)

A.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 B.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

C.不同的经济制度的范畴 D.不同的生产关系的范畴

2、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B)A.速度、比例和效益的统一

B.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C.形成一、二、三产业的合理结构 D.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A)

A、生产发展 B、生活宽裕 C、乡风文明 D、管理民主 4.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其基本目标是(A)A.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B.促进社会经济增长

C.实现充分就业 D.使更多的劳动者拥有财产性收入 5.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是(B)A.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具有公有性质的经济

D.逐步向公有制过渡的经济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是(A)A.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 B.计划与市场想结合的调节机制 C.坚持思想基本原则

D.完善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7、判断所有制结构是否合理的根本标准是:(B)

A 是否符合社会性质的要求 B 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

C 是否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D 是否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8、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是:(D)A、建设创新型国家

B、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C、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D、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9、我国所有制结构存在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D)

A、各种所有制形式的性质不同 B、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属性

C、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D、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的要求

10、关于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的正确说法是:(B)A、按要素分配是按劳分配的补充

B、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C、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体现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原则 D、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是截然不同的分配原则。

11.(C)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12.从根本上说,避免两极分化的条件和基础是(D)。A、社会保障制度 B、国家宏观经济调控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主体

13.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到(C),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A、2010年 B、2015年 C、2020年 D、2050年 1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A)

A.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B.能确保经济总量的平衡 C.可实现经济结构的平衡 D.可保障社会公平15.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C)A.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量的优势 B.国有经济能控制垄断性行业 C.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

D.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

16、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实行这一制度的理论依据是(D)A.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性质

B.所有制结构和分配结构

C.发展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 D.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

17、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的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是(D)A.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B.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市场经济是由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 D.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18.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文献中提出了建设(A)的目标。A、生态文明 B、物质文明 C、政治文明 D、精神文明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责任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BCD)A.调整农村土地所有制结构B.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

C.进一步完善生产要素市场D.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答案

2.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表明处理效率公平的关系,就要(ACD)A.把效率和公平相互之间的矛盾协调统一起来 B.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C.改革现有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D.合理调节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3.为完善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基于(BC)

A.各种生产要素都能创造价值 B.要素所有权关系在经济上的体现 C.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内在要求 D.各种生产要素都具有价值

4.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公配制度,就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其中包括(ABCD)

A.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B.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C.有效调节过高收入 D.坚决取缔非法收入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新型农民,具体措施有(ABC)A.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B.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 C.发展农村文化事业 D.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6.从2006年1月1日起,我国废止《农业税条例》,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它有利于(ABCD)A.促进城乡税制的统一

B.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C.逐步清除城乡差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D.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消费水平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有(A、D)A、按劳分配中的“劳”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

B、按劳分配中的劳动量按照劳动者实际付出的劳动量来计量 C、按劳分配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 D、按劳分配必须通过商品货币形式实现 8.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有(A、B、C、D)

A、财政政策 B、货币政策 C、产业政策 D、收入政策 9.“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邓小平这一论断的内涵是(B、C)A、计划和市场都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B、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

C、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D、计划和市场是不能兼容的

10.在我国现存的所有制结构中,私营经济(BCD)A、不受公有制经济的影响和制约

B、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

C、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其存在的 D、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1.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是(ABCE)A.科技含量高 B.经济效益好 C.资源消耗低

D.产值增加快 E.环境污染少 12.“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这一观点表明(BDE)

A.由法人股东而不是个人股东构成的股份制是公有制 B.公有制与私有制都可以通过股份制这一形式来实现 C.有公有制经济参股的就是公有制

D.股份制本身不具有公有还是私有的性质

E.公有制经济占控股地位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

13.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中,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是(ABDE)A.存在着多种所有制经济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C.各种生产要素都具有价值

D.实行多种经营方式的要求

E.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都作出贡献 14.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AB)

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C.公有资产在各个地方和产业中都占优势 D.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E.国有经济的比重大于集体经济

15.现阶段,我国确立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依据是(ABE)A.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B.公有制经济实行多种经营方式 C.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D.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也创造价值 E.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1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主要是指:(AB)A.公有制为主体

B.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C.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D.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7、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政策有(ABCDE)

A.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劳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和其他人,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D.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E.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18、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AC)A.国家和集体所有的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公有制企业的数目和职工人数在各个行业中占优势 C.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D.国有经济对其他经济成分实行正确引导、管理和监督

1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是(ABC)

A.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D.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 C.宏观调控上,能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D.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和经营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1.我国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是(D)A.赎买 B.统购统销

C.公私合营 D.合作化

2、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建立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于(C)A.新民主主义性质

B.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C.半社会主义性质 D.社会主义性质

3.中国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在利润分配上采取的政策是

(D)

A.统筹兼顾 B.劳资两利 C.公私兼顾 D.四马分肥

4、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的标志是:(B)

A.过渡时期总路线任务的完成 B.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完成 C.祖国大陆的完全解放 D.国民经济的基本恢复

5.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B)A.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C.进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 D.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6.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在我国,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如果处理不当,会变成(A)A.对抗性的敌我矛盾 B.非对抗性的敌我矛盾 C.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 D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20世纪5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ABD)

A.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确立 B.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我国步入了社会主义改革时期 D.我国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A、B、D)

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B、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C、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D、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3.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政策主要有(ACD)A.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B.有理、有利、有节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长期共存、相互监督 E.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我国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主要有(ABE)A.在土地改革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引导个体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B.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

C.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集体经济体制 D.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农业生产责任制

E.采取从互助组到初级合作社到高级合作社的逐步过渡形式

5.50年代,我国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创造的国家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有(ABCE)

A.加工订货 B.统购包销 C.经销代销 D.租凭承包 E.公私合营

6、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包括:(ABCD)A.逐步实现工业化 B.逐步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逐步实现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逐步实现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7、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其经济成分有(ABCD)A.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与合作社经济

B.个体经济

C.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8、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ABCD)A.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C.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

D.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必要条件

9、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主要有(ABC)

A.严格区别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的界限,实行和平赎买,和平地实现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 B.创造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多种形式,采取了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形式 C.把对企业的改造和对资本家的改造结合起来,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D.对私人资本主义的赎买政策应始终坚持采取“四马分肥”

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精髓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在各项创新中处于先导地位的是(D)

A、科技创新 B、制度创新 C、文化创新 D、理论创新 2.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B)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三个有利于”标准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C)

A、理论联系实际 B、解放思想 C、实事求是 D、与时俱进 4.我们制定路线、方针的基本原则是一切从(A)A.实际出发 B.本本出发

C.马克思主义原理出发 D.经验出发 4.延安时期,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实践论》、《矛盾论》主要是为了克服党内严重的(D)A、经验主义 B、冒险主义 C、机会主义 D、教条主义

5.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动期间用这副对联形象地讽刺了(A)

A、主观主义的学风 B、宗派主义的党风

C、党八股的文风 D、官僚主义的作风 6.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是(A)A.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B.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C.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D.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7.毛泽东指出,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根据是(C)

A.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 B.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

C.认清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 D.认清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8.1930年5月,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

(B)A.论证了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关系

B.孕育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方面的思想

C.提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

D.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9.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的中心任务是(A)A.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 B.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 C.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D.反对官僚主义以整顿作风

10、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是(A)A.创新 B.改革

C.革命

D.发展

11、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经验是:(A)

A.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B.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 C.武装斗争 党的建设 统一战线 D.群众路线

12、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C)

A.新民主主义论 B.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创及其理论的形成 C.实事求是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3、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就是:(C)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与时俱进

D、开拓创新

14.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A)。

A、实事求是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与时俱进 D、求真务实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邓小平说:“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这对我们实现思想理论创新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它要求我们(ACD)。A、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 B、打破一切理论的约束 C、关注生活实践的需要 D、尊重人民群众的诉求

2.1942年,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指出,我们要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风。学风问题主要是指(BCD)A.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问题

B.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 C.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 D.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

3.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在学风问题上曾经反对过的主要错误倾向是(BC)

A.投降主义 B.经验主义 C.教条主义 D.冒险主义 E.机会主义

4、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包括:(ABCD)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5、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ACD)A.体现时代性

B.忠于实践性 C.把握规律性

D.富于创造性

6、邓小平在强调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时,指出(ABCD)A.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

B.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C.我们要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 D.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列主义

7、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因为(BCD)

A.毛泽东在延安时为中央党校题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 B.毛泽东对实事求是作了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C.它是同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联系在一起的,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 D.它是反对主观主义、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

8、邓小平指出,建设社会主义(ABCD)

A.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B.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C.没有固定的模式

D.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D)A.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B.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

C.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尊重和保障人权

D.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 2.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C)

A、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 B、以人为本 C、统筹兼顾 D、全面协调发展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C)A.发展先进生产力

B.发展先进文化

C.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D.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4.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D)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坚持改革开放

D.坚持执政为民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是(A)

A.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B.把马克思主义同外国经验相结合 C.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D.坚持调查研究和走群众路线

7、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是(B)A.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十月革命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 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D.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

8.(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A、邓小平理论 B、科学发展观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9.(D)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A、1987年党的十三大 B、1992年党的十四大 C、1997年党的十五大 D、2002年党的十六大 10.“邓小平理论”概念的提出是在(C)。

A、1987年党的十三大 B、1992年党的十四大 C、1997年党的十五大 D、2002年党的十六大

1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C)A.社会阶层结构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B.党的自身状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C.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D.国际政治格局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1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的主题是:(B)A.中国社会处于什么阶段? B.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什么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13、科学发展观主要解决的问题是:(C)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 B.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C.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 D.如何始终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问题

14、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要求是:(A)

A、坚持以人为本 B、实现共同富裕

C、发展社会生产力 D、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15、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D)A.坚持党的先进性 B.坚持执政为民

C.坚持党的阶级性

D.坚持与时俱进

16.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D)

A、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C、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D、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7.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D)A.深刻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B.鲜明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

C.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 18.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A.共产主义

B.民主社会主义 C.新民主主义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对毛泽东思想作出系统概括和阐述的党的文献有(BD)A.《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刘少奇在七大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

C.邓小平在八大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

D.《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2.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ABCD)

A.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D.统筹兼顾

3.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是(ACD)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什么是现代化、怎样建设现代化

C.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D.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4.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AC)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D.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

5.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ABD)A.具体的、现实的人 B.广大人民群众 C.作为个体的个人 D.社会全体成员

6、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是(ACD)A.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B.毛泽东个人的思想

C.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D.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7、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因为(BD)A.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一致的 B.它们的基本立场和方法是一致的

C.它们具体的理论观点是一样的

D.它们对根本任务和最终目标的认识是一样的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包括:(BCD)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9、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从理论创新方面讲,就是:(ABC)

A、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

B、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 C、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

D、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化

10.邓小平理论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邓小平理论(ACDE)A.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B.提出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D.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E.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11.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视察时,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论断,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ADE)A.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D.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E.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表现在(A、C)A、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B、明确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D、确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3.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ABCD)

A、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B、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 C、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D、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14.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它们都(ADE)A.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B.反映了近代中国的时代要求 C.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 D.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

E.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15、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从而达到成熟的主要著作是(ACD)A.《〈共产党人〉发刊词》

B.《论十大关系》 C.《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D.《新民主主义论》

16.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包括的主要内容有(ABD)A.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 B.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C.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D.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E.关于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关系 17.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渊源有(ABC)A.马克思主义 B.列宁主义 C.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D.三民主义

E.资产阶级启蒙思想

18.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三个代表”思想是我们党的(ABC)A.立党之本 B.执政之基 C.力量之源 D.强国之路 E.发展之根

19.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全党,特别是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要“三讲”,是指(ABE)。A.讲学习B. 讲政治 C. 讲团结 D. 讲廉洁 E. 讲正气 2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ABCDE)A.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B.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C.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D.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E.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1.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阐述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其中有(BCDE)A.关于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思想 B.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

6.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篇六

这个学期我选修了“中国文化概论”,学到一些中国文化中儒、释、道三家的思想,虽然只是皮毛,亦颇有体会。在学习儒家文化的过程中,我以为儒家文化中一些理论对于当今社会仍能有一定意义。特别是它的伦理思想,对于当今正建设的和谐社会,更有指导意义。儒家思想曾是中国社会数千年来一贯的主导思想,自汉以降历朝历代都以其为统治思想,它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方略,百姓的生活指导。

当今建设和谐社会,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道德准则。而早在两千年前,孔子便建立起了一整套完善的道德标准,提出了以此“孝悌”为核心的“仁”的思想。这套思想是值得借鉴的。在《论语·学而第一》中有这么一段话:“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说,为人孝悌而喜欢犯上的人,世间是很少见的;而不喜欢犯上却喜欢在扰乱社会的人,那是从来都没有的;君子应该追求根本,根本建立起来,道义便从中产生。孝悌,就是“仁”的根本。

经过新文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已被大大削弱,而经济与文化的不同步发展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今天的道德真空。社会上经常可以听闻一些家庭内部的暴力、遗弃和虐待事件。这些家庭不和睦的事件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一方面家庭不睦导致了一部分家庭的破裂,使得社会上不稳定因素增加;另一方面,在这些不和睦的家庭中,家庭教育总是存在一些缺陷,从而导致这些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心理上,或者说精神上产生不良的倾向,甚至使一些孩子成为社会上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成为危害社会和谐发展的导火索。由此可见,家庭的和睦对于社会和和谐发展是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细胞产生病变,则作为肌体的社会也不能“健康成长”。故建设起和睦的家庭,才能使社会和谐发展。儒家的“孝悌”之道,正是解决家庭和睦问题的良药。

“孝”,指的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悌”,指的是弟对兄长的尊重。在儒家的学说中,对人的各种仁爱都是由孝悌这种父子兄弟之爱推衍出来的,即上文中所说的“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富裕起来的人们,便需要教化。而根据儒家学说,“孝悌”是“仁”的核心。因此,教人以“孝悌”,才能使人们学会“仁”。

如果家庭和睦,父母爱自己的子女,子女们便会报之以爱,都能孝敬父母,听从父母合理的教诲。从“爱父母”加以引导,可以让人们将爱扩展到邻人,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谓“泛爱众而亲仁”是也。

怎样才能家庭和睦呢?“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就是要用“仁爱”的心灵去关怀、爱护自己的家人。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本能升华而来的爱,是天经地义的。而“孝”可以说是父母对子女的爱引起的女子对父母的爱的回报。如果没有父母之爱,也就无所谓子女之爱,即无所谓“孝”。同样,“悌”也是如此。教之以孝悌之道,则父母子女兄弟手兄互敬互爱。而相爱的家庭很少不和睦的。

家庭和睦,则可把这种“仁爱”扩展到邻人继而扩展到所有人,使人们推己及人,从而天下“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与今天所倡导的“和谐社会”是相似的。

7.中国文化概论试题三 篇七

一、翻转课堂的教学准备

“中国文化地理概论”作为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并偏重实践的课程, 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建构起地理文化的理论知识体系, 具备运用这些知识去观察和比较地域之间文化差异进而深刻理解区域性文化密码, 在此基础上加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例如:区域文化形象、主题公园文化、地名文化资源等当前热点的应用领域能力培养, 并由此帮助学生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开拓就业、创业方向。所以这些知识体系的获取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必须经过一些特殊的教学方式来实现, 如情景教学、课堂讨论等, 而“翻转课堂”这一教学理论的引进, 能够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中知识体系的学习, 并促进由知识到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 选择“中国文化地理概论”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 也考虑到这门课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 能够很好地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因为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 他们每个人都带有他们所生活地区的地理文化的深刻印记, 并自然地在头脑中积累了很多家乡的地理文化知识, 这对开展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 “翻转课堂”视频和PPT的制作

在翻转课堂中, 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改变,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讲授者, 更是微课程的开发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学生的引导者及现代教学理念和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者[2]。以“中国文化地理概论”中中国各地区饮食文化和婚丧习俗这一部分为例来说明。首先, 由教师制作关于饮食文化和婚丧习俗PPT和微课视频, 第一部分从文化的宏观角度对饮食文化和婚丧习俗进行讲解, 并列出除了教材外, 需要学生自己阅读和思考的相关文献资料, 如阅读“中国饮食文化概论” (高教版) “中华全国风俗志” (岳麓书社版) 两本书的相关章节, 以加深对这些知识理论的学习和理解, 为下一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部分教师以自己的家乡为例, 展示家乡的饮食和婚丧风俗。其次, 教师将学生以地域划分为几个合作团队, 督促他们在观看教师制作的PPT和微课视频的基础上, 分工合作制作出关于自己地域文化的PPT和微课视频, 分享出来, 同学们通过观看这些PPT和微课视频, 自己去进行地域文化的分析和比较, 并在一起进行讨论。根据这门课堂的性质, 对PPT和微课视频制作进行一些改进, 即让学生也加入到知识传授的行列中来, 使学生充分利用自身的知识和优势, 成为所来自地域的文化讲解人, 这样能够使得这些知识更加的鲜活和有深度, 在他们亲身体会的引领下, 教师和其他学生在祖国的不同区域进行饮食和婚丧的文化之旅。其中关于微课视频的制作, 考虑到制作技术和时间, 教师和学生都采取了网络视频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方式。这样一来保证了视频资料的良好效果, 因为网络视频资源丰富且制作精良;二来节约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以便保证知识的传授、学习及能力的培养。

(二) 翻转课堂活动的设计与任务

教师将“中国文化地理概论”分为知识巩固和能力培养两个部分。前者是根据PPT和视频及其相关参考资料进行知识体系的建构是必做的, 在这一部分教师设计了一系列填空题和简答题, 通过问答的方式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解, 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已学的知识。后者是根据学生所掌握和学习的情况, 设计实践活动任务, 由教师制作日本的饮食文化的PPT和微课视频, 让学生观看后, 自己进行比较、归纳和总结。通过这类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活动任务, 就是要学生在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 培养创造性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极好地促进了学生知识的升华和能力的培养。

二、翻转课堂的教学实施过程

(一) 课前自学

在这一阶段, 主要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制作PPT和视频, 并配合一些相关参考资料, 初步完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和理解, 即学生通过观看和阅读, 学习知识点和培养能力。学生在这一阶段遇到的问题, 可以利用网络社交工具与教师进行交流, 寻求帮助。教师在应对学生的提问时, 对于一些零散的问题, 可以随时帮助学生, 通过交流进行解答;而对于他们高频率提问的一些问题, 教师可以从中发现他们在自学过程中所难以克服的知识难点, 并对此特别关注, 加以总结和归纳, 从而为在课堂上教师进行升华知识、组织讨论、奠定基础。

(二) 课中内化

翻转课堂中, 课堂只有成为师生对话、互动交流的场所, 才能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才能促进“意义溪流”在教师、学生之间的流动, 才能实现“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与共识”[3]。在翻转课堂教学的课堂活动组织中, 应坚持“尊重彼此的观点, 尊重彼此的传统习俗或‘经历’, 言论、信仰和行动的自由, 共同决定对话的形式和内容, 关心具体的生活经验, 通过具体行动 (实践) 验证”等原则, 重建课堂“对话”[4]。而要达到这一境界, 自然离不开教师在摸清学生自学情况的基础上, 对课堂进行优质的设计和导引。根据“中国文化地理概论”的教学性质, 采取讨论式和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首先, 使用讨论式。教师将学生们集中出现问题的地方拿出来讨论, 为了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索, 采取了将一个大的总问题化解为几个小的子问题的方法。这些子问题的难度是由浅入深的, 一步步去接近大的总问题, 这样通过逐步地层层引导, 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学习, 最终水到渠成地将集中提问的问题答案探索出来。使用这一方法, 比之单纯由老师在课堂上直接将问题解答出来, 效果要好得多, 因为这样引导学生逐步思考, 也训练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路径, 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起到了巨大的帮助作用, 且将大化小, 能够很好地向学生示范如何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 从而在教学效果上大大超过单纯的教师讲授解答。

其次, 使用探究式。课前由教师设计具体实践任务的探究, 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教师从旁边可以进行适宜的指导和辅导, 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探究方向, 进而发现、总结、归纳出任务的答案即生成成果, 并由学生自己进行成果的展示。这样做能够更好使得教师对教学效果进行测评,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及实践能力进行自评。例如, 在“饮食文化”这一章, 学生们已经通过学习老师和其他同学制作的PPT和视频, 掌握了进行比较中国各地区不同饮食文化的方法和能力, 教师继而在课堂上制作一个有关日本饮食的视频, 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观看后, 直接进行分析和对比, 使学生的学习成果更加深入实践。

在翻转课堂的课中内化阶段, 对于教师的设计问题和引导课堂的两方面能力上都具有很大的挑战, 如何将学生们在学习中普遍遇到的知识难点, 化繁为简, 由浅入深进行引导, 使得学生自己思考并解答, 这对于问题的讨论具有根本的意义;而大学生思维都相当活跃, 这使得在讨论和探究的过程中, 会出现一些偏离或偏差的学生发言, 这些都迫切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导引课堂的能力。因此, 任课教师既要有扎实的本学科知识、广博的跨学科知识储备, 又要有敏锐的思维能力[5]。只有如此, 在组织课堂对话活动时, 才能避免简单的“独白型教学对话”, 恰当使用“技术型教学对话”, 力争做到“生命型教学对话”[6]。

(三) 课后升华

下课后, 经过课前的自学, 课中的内化, 这时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该章节的知识内容。虽然这些知识已经不是惰性知识, 而是开始转变成为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 但是课上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 学生仅仅是在课上进行的探究式实践任务还远远不够, 还需要学生在课下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操作技能的习得, 进行发散和创作性的思维活动, 将这些逐渐内化为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无意识”利器。所以教师还需要为学生精心设计一系列可供其课下进行思考问题和实践的任务, 如在学习“饮食文化”之后, 我特别选择了西安小吃的聚汇地, 回民街作为学生再次进行课后实践的场所, 通过对街道上具有陕西特色的饮食进行品评, 并与家乡名吃进行比较等寓教于乐的方式, 让学生在舌尖的惊喜之中去领略美食的文化。

三、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分析

教学效果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 直接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发展。以下从三个方面对“中国文化地理概论”的“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分析。

首先, 教学资源的效果。由于课前自学, 其教学时间相对比较灵活, 这为教师提供了灵活施展教学手段和教学才华的广阔空间,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过程的各个知识点, 能够充分地利用各种网络资源, 对其进行剪辑、加工等再制作, 提供给学生生动、鲜活又异彩纷呈的教学资源。由于这门课, 学生们各自都有着各自的知识优势, 这使得在教师的教学起源的启发下, 他们也很有兴趣地制作出一些“我为家乡代言”的视频和PPT, 这样使得教学资源更加地丰富多彩。

其次, 课堂活动的效果。经过学生的自学, 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理论知识体系, 所以在课堂上学生都表现出极强的表现欲望, 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发言, 显示各自对于问题的思考深度与广度, 积极参与到教师讨论式和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来, 经常提出一些具有思想闪光的观点和意见, 展示出大学生可贵的创造性思维。这极大的改变了之前以传授式教学为主、课堂呆板、师生互动有限、发言和讨论常常不热烈等状况。学生们热爱交流, 热爱展示, 渴望着和教师与他们的交流和共鸣, 课堂的活跃程度、氛围都非常好。

最后, 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效果。现代教育提倡终身学习, 这急需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创造性的思维和实践动手的能力, 而翻转课堂的模式中的课前自学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学生们通过教师提供视频和PPT及其相关参考资料, 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能够建立起这一章节的知识体系, 也就具备了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基础和准备。而翻转课堂的课中深化和课后升华阶段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动手的能力, 知识理论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和图像, 而是在现实中可以施展出来的能力和才华, 特别是这也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增强直接挂钩,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规划未来的职业发展。

四、结语

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 年) ”中指出:要求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基础上, 建立新型信息化教学环境, 优化教育模式, 推动教育改革。经过对“中国文化地理概论”这门课进行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实践, 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 对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实施了有效的监控, 总结和归纳出了一系列的有益经验, 为这一教学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前进的动力, 也为其他在进行翻转课堂改革实践的教师提供了一些可行性的参考意见。通过这次教学改革实践, 更加体悟到翻转课堂这种以“学生为本”,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性发散思维的培养, 推动所学知识深化和升华的教学模式的非凡能量。这也是我们大学教育一直所追求的, 不得不承认, 翻转教学这一先进的教学理念, 所带来的教育革新, 为教师和学生搭建沟通平台、扩充教学发展空间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摘要:翻转课堂通过让学生课前看视频学习知识, 课上进行知识内化的方式实现了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巨大革新。基于“翻转课堂”的理念, 以教授的“中国文化地理概论”课程为试点, 从教学准备、实施过程和效果分析三个方面对这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实践, 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教学效果, 展现了这一先进教学理念为教师和学生搭建沟通平台、扩充教学空间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改革,“中国文化地理概论”课

参考文献

[1]王新新.比尔·盖茨:美国可汗学院具有革命性的潜力[J].世界教育信息, 2013 (4) :80-80.

[2]张金磊, 王颖, 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2012 (4) :46-51.

[3]戴维·伯姆著.论对话[M].王松涛,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6.

[4]克里夫·贝克.学会过美好生活——人的价值世界[M].詹万生, 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7:232.

[5]王长江, 李卫东.“颠倒的教室”:美国教育新景象[J].上海教育科研, 2012 (8) :54-59.

上一篇:读经典智慧故事心得下一篇:浅议有效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