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读后感

2024-09-05

陶行知读后感(共15篇)

1.陶行知读后感 篇一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 陶行知教育名篇》泉港涂岭中心小学 吴铭杰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是“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造 的旗手。他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了教 育的终极目的。他的理论和实践,成为中国教育血液的重要成分。《陶 行知教育名篇》 一书更是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 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生活即教育” “创造的教育” “小孩子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独 特教育思想.一、陶先生的文章是教师进德修业的参考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他对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我的身体有 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 “根本一 “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陶先生的 ” “每天四问” 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 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 的进步。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 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 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正如陶先生说的那 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 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 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 1

二、陶先生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

1、“生活即教育”。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 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实际生活是我们的指南针,向我们 供给无穷的问题,要求不断的解决。什么是 “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 什么。“社会即教育”,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 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 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 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

2、“教学做合一”。陶先生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 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 面教一面学”。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 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 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 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 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 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这就很好的体现了教为主体,学为主导 的现代教育理念。同时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 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如今,新课程倡导的也正是这种教育理 念。

3、“创造的教育”。这与素质教育中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如 出一辙,教师们不能教死书,死教书,学生们不能读死书,死读书。要创造,要在用脑的同时,要用手去实验,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 的开始。陶先生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从小时候就干起。不要束 缚他们,使他们回复行动的本能,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去寻找知识,解 2 决困难,来完成中国教育的最终目的——创造。“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确,选择了教育,就选择 了奉献。有人将教师比作园丁,园丁的梦境,常常是花的芳香,叶的 浓荫,教师的梦境,常常是雅甜的笑脸,朗朗的书声。”“真教育是 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没有 爱就没有教育。“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学生 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作为一名年 轻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 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 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3

2.影像陶行知 篇二

1929年春,为发展江苏北部乡村小学教育,陶行知派晓庄师范学生李友梅等到淮安创办新安小学。晓庄师范被封闭后,汪达之临危受命主持工作。陶行知写信鼓励师生,要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办学,

陶行知创作的“手脑相长歌”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

陶行知送儿童礼物

陶行知十分关心儿童的成长,经常募集基金,购买节日礼物赠送给贫苦儿童。

小陶教祖母识字

陶行知身体力行提倡平民教育,在北平倡设平民读书处、平民学校百余所,并在自己家中设“笑山平民读书处”,由次子小陶教祖母读书,不久陶母即能看懂家信。

晓庄师范犁宫

1927年,陶行知从中国国情出发,决心“为三亿四千万农民烧心香”。提倡开展乡村教育运动。他创办南京晓庄师范,建立生活教育理论与方法,促进了乡村教育运动的发展。

图为晓庄师范校舍——犁宫。

陶行知与社会大学

1946年1月初,陶行知创办社会大学,自任校长。李公朴任副校长兼教务长。社会大学的宗旨是“人民创造大社会,社会变成大学堂”,“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

图为陶行知在社会大学门口留影。

在上海北站演讲

1946年4月,陶行知离开重庆到达上海。在生命的最后100天里,他为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争和平英勇斗争,在工厂、学校、机关、广场发表演说100余次。

图为6月23日,他在上海北站欢送人民代表赴南京请愿的大会上高呼:“八天的和平太短了,我们需要永久的和平!伪装的民主太丑了,我们需要真正的民主!”

陶行知墓地

3.《陶行知》读后感 篇三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作为一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显示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赢得了学生们的爱戴。

通过读《陶行知教育故事》这本书,我真正明白了不要做井底之蛙,要认真做学问,“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陶行知不仅在教育上严格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孩子,同样严格要求。他二儿子晓光没有正规的学历。为了到一家无线电修造厂工作,晓光便写信给育才学校副校长,请他寄回一张毕业证书。陶行知知道后严厉阻止了晓光的这张证明,并告诉他的儿子:“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他主张追求真理做人,不可有丝毫的妥协。从此“追求真理的人”便成了晓光生活中的座右铭。通过这件事,陶行知先生不仅仅教育了他的儿子,更使我们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人要讲究诚实,不要弄虚作假!

陶行知显示不仅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还教会我们学习的方法――学问学问,既学又问。光学不问只是一半,光问不学也只是一半,又学又问才是完整的学问。现如今,我们大部分的学生只懂得死啃书本,而不懂得去问老师,所以在用的时候便会发现不灵。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人们。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有一颗天真的童心,心地善良,真心实意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位巨人身上,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感人力量,激励着人们无私无畏、奋发向上。

4.《点击陶行知》读后感 篇四

渭石小学邵敏2013.6

陶先生的文章篇幅都不长,但每一篇都令看过的人获得意外的收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应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先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为此,今后我们更要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主流价值体系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成为敬业爱岗、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创新务实的教师,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5.《陶行知故事》读后感 篇五

------读《陶行知故事》有感

创新中学八年级(3)蒋琼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题记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我却认为:我要靠自己!

以前的我,事事依赖着别人。

小学时,妈妈总是每天早上送我上学校,慢慢地我变得很懒惰。每天等着妈妈叫我起床,给我做饭,然后送我上学。那天,妈妈没叫我起床,给我做饭,然后送我上学。那天,妈妈没叫我起床,已经七点多了我才醒来,而且妈妈说不去送我了。我饭也没吃,自己哭哭泣泣地走去学校。

我一直有个坏毛病,不愿意自己记作业,所以每次星期天,我总会让同桌帮我把作业记在本子上。有一次,也许是同桌不小心,她竟然没给我记生物作业。那天课代表收作业我自然是交不出来,我不仅被老师数落了一顿,而且站在教室前面把作业补完。我心里愤愤不平,与同桌大吵了一架,课后,她对我说:“你不能总是让我帮你记作业呀,你自己不能记吗?”我点点头,似乎明白了什么。

有一次考试,我的数学考得一塌糊涂,我很难过,也很生气。我埋怨老师为什么不多给我们讲题,这张试卷上好多题老师都没讲过。老师看着我,语重心长地说:“老师不可能讲得面面俱到,这完全靠你们自己,多去读题,多去做题,多来问题。”

最后老师告诉我:“你不能养成事事依赖别人的习惯,你要学会独立,要靠自己多努力!”

于是,我终于明白——我,要靠自己!

于是,我养成了独立记作业的习惯,并且每次把作业都完成地很好,有一次,我还帮我同桌记一下作业。

于是,我学会了自觉学习,主动做题。办公室里也经常有了我的身影,有一次期中考试,我考了全班数学第一!

于是,我变得勤劳,勤奋。我不仅学会了做饭、洗衣服,而且在学习上也变得独立,主动。

陶行知老师说的真好: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是啊,自己,才是最靠得住的人!

6.陶行知的教育故 篇六

培养好问好动的“爱迪生”

有一次,一位朋友的夫人来看陶行知,說她的孩子把一块新买的金表拆坏了,她非常生气,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陶行知听了,连连摇头说:“哎呀,你打掉了一个‘爱迪生’。”朋友的夫人很吃惊:“他哪里是什么‘爱迪生’?好好的东西都搞坏了,还不应该打吗?”陶行知又摇头,说:“不不,孩子拆表并不是想把它弄坏,而是被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所驱使,他要探究表内部的奥妙呀。”朋友的夫人听陶行知这么一说,气也消了一半。

在陶行知看来,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应该珍惜的。假如孩子只知循规蹈矩,缺乏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将来怎么会有创新精神呢?

第二天,陶行知又亲自来到朋友家里,把那个小孩请出来,带他到修表店去看师傅修表。孩子看着师傅把表拆开,把零件一个个浸在药水里。过一会,又看着他把零件装配起来,再给机器加上油。用了一个多小时,花了一元六角钱修理费。陶行知深有感触地说:“钟表店是学校,修表师傅是老师,一元六角钱是学费。在钟表店看一个多小时是上课,自己拆了装,装了拆是实践。做父母的与其让孩子挨打,还不如付出一点学费,花一点功夫,培养孩子好问好动的兴趣。这样‘爱迪生’才不会被赶走和打跑。” 说得那孩子的父母不住地点头。

四块糖感化了“犯错”的孩子

陶行知在育才小学任校长时,一天,他看到学生王友正在用泥块砸自己班的同学,立刻阻止了他,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一趟。

放学后,忙碌了一天的陶行知回到了校长室,哪知王友已经怯生生地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递给他,并说:“这是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糖。

接着,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尊重我,我应该奖励你。”王友眼睛瞪得大大的,更惊疑了,他想:哪有打了人还会受到奖励的呢?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敢于和‘坏人’作斗争,应该得到奖励啊!”王友听到这儿再也忍不住了,他流着眼泪说:“陶……陶校长,你……你打我两下吧!我知道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掏出第四块糖递过去,说:“因为你正确地认识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我的糖用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 ”说完,陶行知就走出了校长室。

这个方法看似简单,却是一般的家长和老师难以做到的。陶行知善于从犯错误的孩子身上寻找闪光点,化解其消极情绪,使他主动认识错误。这要比简单地批评一顿,使孩子口服心不服,要强得多。

用公鸡吃米解说教育方式

1938年,陶行知在武汉大学做演讲。只见他不慌不忙地夹着一个皮包走上了讲台。大家屏息凝神,等他开口说话。有的人还打开速记本,准备把陶行知讲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

没想到陶行知并没有做长篇大论的讲演。而是从包里抓出一只活蹦乱跳的大公鸡。公鸡喔喔地乱叫。台下听众一个个目瞪口呆,这陶先生想搞什么名堂?大家正在疑惑,陶行知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他左手按住鸡的头,逼它吃米。鸡不肯吃。陶行知又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塞进去。鸡头直甩,仍然挣扎着不肯吃。这时,陶行知才轻轻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只见大公鸡抖了抖翅膀,伸头四处张望了一下,看不会有什么威胁了,这才低下头吃起米来。

这时,陶行知说话了:“各位,你们都看到了吧。你逼鸡吃米,或者把米硬塞到它的嘴里,它都不肯吃。但是,如果你换一种方式,让它在自然的环境中,它就会主动地自己去吃米了。毕竟米是鸡的所爱嘛!”

陶行知向会场扫视了一下,语重心长地说:“我认为,教育就跟喂鸡是一个道理。如果我们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们,他们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勉强去学,也是囫囵吞枣,印象不深刻。要不了多久,他又会把知识重新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他们有了兴趣,懂得学习的意义,那么,效果一定会好得多!”陶行知的一番话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会场里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7.《陶行知文集》读后感 篇七

一、实施爱的教育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一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在爱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如开展“我与父母通信”活动,使学生们感受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础。

二、实施生活教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十分深广,而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陶行知提倡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从内容上看是动态的,随环境和不同受教育者的变化而变化。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课外,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学生们自编小报,自己写稿,自己设计版面,幼稚的作品中体现着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每组织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尽可能好的实效。

三、实践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为此,今后我更要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主流价值体系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习他高尚的人格品质,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成为敬业爱岗、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创新务实的教师,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认真学习了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的思想,可以采用的做法是: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

8.陶行知读本读后感 篇八

进城的路很难走,天色也暗了下来,北风刮得人脸发痛,当陶爷爷赶到城里时,脚都已经起泡了。锅买好后,陶爷爷就把锅背在身上,忍着脚痛,摸索着前进。不一会就下起了瓢泼大雨,陶爷爷把锅顶在头上,雨越下越大,陶爷爷浑身都淋湿了,冷得他直打哆嗦。可想到还等着锅烧菜的程四奶奶,陶爷爷就打起精神,冒着雨,不停往回赶。

你瞧,陶爷爷只是为了让程四奶奶有锅烧菜煮饭,就奔波了7里多路去买锅,这是多么感人啊!按理说,陶爷爷这种做法只有亲人之间才有的,但陶爷爷和程四奶奶只是邻居,却能做到这样,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的精神多么令人敬佩呀!他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陶爷爷还有许多这样充满爱心的感人故事,如《一碗热腾腾的豆腐脑》,给孩子送去了热气腾腾的爱;《陶行知与孤儿》给孤儿带去了慈母般的爱;《四块糖果的奖励》用出乎意料的方法,给学生发人深省的爱;《抢救“幼苗”》用无私的爱“抢救”了一个音乐天才……这一桩桩,一件件,真实地纪录了陶爷爷为关心幼小、爱护学生所做的一切。当时陶爷爷也穷,但为了让所有乡村孩子都去上学,他无论怎样都要让孩子过上幸福生活,哪怕自己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累!他的爱付诸于行动。陶爷爷真不愧是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读完这本《陶行知读本》,在我的心中,已经深深刻下了陶行知爷爷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他爱国家、爱社会、爱学校、更爱学生,他由这强烈的热爱之心产生出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用他爱的实践写下了珍贵而值得我们回味的一页!他真正做到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9.陶行知论天才与天赋 篇九

一、天才与天赋

在陶行知心目中,人生而天赋的先天秉性是智慧,而知识不属于天赋的范畴,它是后天习得的。智慧是人的灵性,属于天才的范畴;知识是积累而来,属于教育的范畴。因此,他严格区分了智慧与知识:“智慧是生成的,知识是学来的。孟子说:‘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会射箭的人能百步穿杨。射到一百步的力量是生成的限度;到了一百步还能穿过杨树的一片叶子,那便是学来的技巧了。这就是智慧与知识的分别。又比如言语:说话的能力是生成的,属于智慧;说中国话、日本话、柏林话、拉萨话,便是学成的,属于知识。人的禀赋各不相同,生成的智慧至为不齐。”在智慧与知识之间,他更强调前者。智慧决定着能不能学到知识,能学到什么知识;而知识的能力只决定着接受知识的多少程度。

陶行知重视天才的先天秉性,因此他提倡“游戏说”和“赤子之心”,也就是先天未受社会玷污的自然状态,人的先天灵性。“科学是从把戏中玩出来的”,这把戏就相当于“游戏”。大人“不失其赤子之心者”就“朝气格外勃勃”,“六七十岁的老公公和老太婆加入在小孩的队伍里来追求现代知识”,“是必然沾着赤子精神”。他所说的“赤子之心”是指未受社会风俗玷污的自然状况,而不是指孩子绝无错误。他在给业勤的信中说:“您说‘小孩子根本不会有错误’,倘若您的意思只是企图导出一种结论,认为孩子们的错误根本上是由于环境造成的,那倒没有什么不对。但是,倘若您要据此作为训导儿童的一个重要的指导原则,那就有问题了。……由于儿童年龄上的限制,缺乏经验,因而本身便包含着错误的可能性,这是一;环境不良,养成了许多错误的习惯,从这些错误出发,必然再造错误,这是二。”

陶行知十分重视天才,严格区分智慧与知识,并提倡“游戏说”和“赤子之心”,并不是轻视教育,而是强调教育应因时因人而宜,重视人的智慧在教育中的选择作用。人的天赋只是对人格形成提供了潜质,天才的最终形成还要落实到后天教育中来。

二、天才的特征

天才最大的特征在于创造。陶行知十分强调创造精神:“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的最大的敌人在于因循守旧、模袭他人,他严厉批判了只知道庸俗贩卖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伪知识阶级的“老八股派”和“洋八股派”,并自我解剖道:“我从前也是把外国教育制度拉到中国来的东洋车夫之一。”但他并不是盲目排外和反古的,“反传统教育也不是反对固有的优点”,“反洋化教育的用意并不是反对外来的知识”,“依我看来,西洋文化能补充东方文化的地方有两点:一是运用科学改造天然环境;二是运用社会组织以谋充分之协作”。对于如何处理好创造与继承的关系,陶行知提出了“用书说”:“我们为避免堕入伪知识阶级的谕寸起见,主张用书不主张读书。……三百六十行,行行都要用书。行行都成了用书的人,真知识才愈益普及,愈能发现了。”理论上如此,实践上更是如此。陶行知的一生,是创造的一生。费正清评其曰:“杜威博士的最有创造力的学生却是陶行知。”

天才是德智美全面发展的人。他反对“存天理,去人欲”,他说:“我们是不主张以为天理来压迫人欲的。”而要“达民之情,遂民之愿,把天理与人欲打成一片”。他创办的育才学校,就是知情意教育合一的学校:“育才学校办的是知情意合一的教育。……知情意的教育是整个的,统一的。”在德智美、知情意中,陶行知尤重情感、美感,德智美统一于美,知情意统一于情。他说:“我们应该秉着美术的精神,……使他们现出和谐的气象。我们要有欣赏性的改造,不要有恐怖性鬼脸式的改造。……我们改造,要有美的精神。”他认为自然美对于人格完善有着密切的关系,“天然环境和人格陶冶,很有密切关系”,提出选择大学校址要考虑自然因素,学好美术四要素之一是“自然之熏染”。自然美固然重要,社会美更为重要。“吾人在办公室八小时占全时约三分之一,若物质环境太劣,实至痛苦”,“所办之事,亦宜有美术”。而艺术美则是沟通自然美与社会美的媒介,是人生的艺术化。他说:“自然美术固可贵,人生美术更可贵,自然化的人生美术,^生化的自然美术尤其可贵。”“烧饭是一种美术的生活。”因此,他不仅提倡诗教,更在实践中坚持诗教。他在《<破晓>序》中说道:“充满晓庄的只是诗……晓庄是—部永远不会完稿的诗集。……他所有的是‘诗生活’‘生活诗’。”陶行知不仅在教育活动中阐述了他的艺术天才观,更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实践他的天才艺术观。陶行知的教育充满着诗情画意,他经常通过诗歌的形式来教育学生;更为突出的是,他的教育理想多是通过诗歌形式来阐述的,而且他一生创作最丰的就是诗歌,他生前出版过五本诗集。郭沫若评价日:“陶先生的诗,不仅量多,而且质好”,“独开风气”,并且称他为“伟大的诗人”,他的诗集是—部“人民经”。

天才是真善美和谐统一的人。在真善美中,真是核心,真善美统一于真。陶行知的教育理想是和中国命运联系在一起的,真是和实用密切联系的。他说:“中国教育已到绝境,千万不要空谈教育,千万不要空谈生活。”他提倡“生利主义”教育,他谆谆告诫陶晓光“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陶行知受杜威的经验主义哲学影响,强调真来源于经验、来源于实践。“思想与行为结合而产生的知识是真知识,真知识的根是安在经验里的。”“只有从经验里发生出来的文字才是真的文字知识。”因此,天才应该多实践,“不会种菜,不算学生”,“不会烧饭,不得毕业”。他一再强调:“撤学做是—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因为,“路走不通才觉得有困难。……走不通而发现困难,便想出种种法子来解决困难,不到解决不止,这是科学家”。但是做不是蛮干,做是在“劳心上劳力”,“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但这并不是说必须事事“躬行”,“我只说真知识的根是要安在经验里,没有说样样知识都要从自己的经验上得来”,要把“别人从经验发生之知识接到我们从自己经验发生之知识之上去”。

三、天才与科学、民主

众所周知,陶行知受到杜威实用主义影响,但是陶行知为什么接受了实用主义呢?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因此,“某一西方思想在中国影响力的大小即其中国化的深浅,取决于它满足中国近现代社会大变动的需求的广度和深度”。实用主义、科学主义正是中国最为缺乏的,五四科学与民主精神的确立即为标志,这也决定了陶行知天才的性质。

陶行知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落后的时代,自然科学在陶行知的心目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表现为他对“赛”先生的大力提倡。“我们研究学问,要有科学的精神。”“自然科学是开向理想世界去的特别快车……从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自然科学是唯一的桥梁。”后来,陶行知逐步认识到仅有自然科学是单脚跳,社会科学更为重要,“德”“赛”二先生要并重。“那时的赛恩斯只是自然科学,现在的赛恩斯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说得正确些,从民族解放运动的目光来看,是社会科学重于自然科学。”他的社会科学主要是民主思想,因此,他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直为争取民族的独立、民主的政权而努力。说陶行知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和科学主义,并不是说被动的承受,而是一种能动的筛选,“依据当时的社会现实需要和传统哲学的发展,在主动地筛选、汲取、对话和创造”。

陶行知理想的天才就是实用的天才,是科学的天才,他能够用科学的进步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他理想的天才,就是寄寓他生活追求的哲学思想的化身。

10.《陶行知文集》读后感 篇十

爱是打破偏见,尊重孩子

偏见,就像一座大山,压在孩子的头上,任凭怎么努力都无法搬开,孩子最后自我放弃,自动把自己归入坏孩子阵营。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打破心中的成见,怀着满腔的爱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正如陶先生所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讽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的哪吒,一出生就被贴上妖怪的标签,即使他斩妖除魔并救人于危难,换来的却是嘲笑。于是他破罐子破摔,大搞破坏。可他也曾如此天真无邪,和小妹妹踢毽子,笑得那么干净阳光。他渴望被赞美,被尊重,却一次次落空。偏见和定义,最为伤人。生活中,作为教师的我们也曾不自觉地如陈塘关百姓一样,用批评指责的方式对待班级的熊孩子,在孩子屡屡犯错后形成一个刻板印象,一犯错就是指责和数落,根本无法达到教育转化的目的。正如马卡连柯所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人的颓废和放弃,都是从失望开始的。在付出真诚和汗水后没有期许的收获,便容易使人怀疑付出和收获的关系,进而否定自我,在消极的自我暗示中放弃,这些熊孩子表面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刀枪不入,其实内心非常在意。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类本性上最深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和尊重。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但在心灵最柔软的地方,深藏着同样的,被尊重、被认可、被接纳、被赞美的期望。对孩子多一些认可,将眼光和注意力集中于孩子的闪光点,我们会惊喜地发现,他们会向着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陶行知先生“四颗糖”的故事是我们学习的典范,想要孩子变得更好的做法,不是打压,而是用善意的赞美和期许,尊重孩子的个性化发展,鼓励他去为实现梦想而努力。成功的路很远,资质不佳、有点“熊”的孩子更需要父母和教师的理解和包容。我们在乎、尊重孩子,也在乎他们的想法,孩子的心灵就会为我们打开。

曾经遇到过一个破坏力很强的孩子,让同学惧怕,让老师头疼,行为恶劣,软硬不吃,来硬招他直接正面冲突,用软招他一脸不屑,永远一副“我就这样,你能拿我怎么办”的表情。我想尽办法,收效甚微,于是我去家访。踏进他家门,我惊呆了,狭小的出租屋,客厅堆满杂物,地板和物件都脏兮兮的。他家里四个孩子,他是老三。父亲沧桑的脸上写满不耐烦。母亲暴躁易怒骂骂咧咧,对不请自来的我只说了一句话:“老师,我要上夜班了,那个废物你不用管他,我当初就应该把他掐死。”震惊的我回头,看到孩子眼里的泪光。那一刻,我的心好疼,我好想把他抱在怀里。家访后我们进行了一次平等的如朋友般敞开心扉的畅聊,顽劣的孩子首次对我敞开心扉,起因在于一年级时班上孩子老是说他臭,嫌弃他排挤他,可没人知道才6岁的他要自己洗衣服做饭。在家里得不到父母手足的关爱,在学校受不到同学、老师的尊重。他也努力过,无奈成见太深,在他人消极的暗示下自我放弃,顽劣不堪。从此,我对他多了一份关爱,每天真诚的问候,善意的微笑,点滴进步公开表扬,偶尔犯错私下引导。稀疏平常的问候,却柔软了他的心。人最深层的心理动机,是渴望被在乎。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偶尔还会犯错,但身上的脾气已经消失,被尊重被在乎的他,眼里有光,心中有梦。

爱是积极暗示,表扬鼓励

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给孩子撑起一片抵御自我否定的屏障,有助于自信心的树立和发展。在日常教W中,我们要给熊孩子多一点肯定,抓住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让孩子在积极的自我暗示中,迈向全新的自我。

爱是耐心引导,有效沟通

在日常教学中,面对熊孩子,作为教师的我们内心燃起的是不耐烦,是愤怒,是想以更大的气势压倒对方的简单而粗暴的处理方式:我们对着孩子大喊大叫,威胁恐吓无所不及。结果却是硬碰硬,冲突升级,压抑的情绪在下一次更猛烈地爆发。显然,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是失败的,缺乏爱和沟通,积压的情绪会埋下巨大的隐患。孩子的坏情绪总是有内在原因的,面对坏情绪应以疏通为主,而非强堵,正如治水,堵的结果最终是全线崩溃,沟通便是疏通坏情绪的最好方式。

爱是培养责任,发扬个性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生命个体,发扬个性,因材施教,给孩子多一点肯定,让孩子勇敢做自己,在自我进步与肯定中,培养责任,懂得担当。孩子有自己的思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由他自己决定。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家长和老师可以创造条件,放手让他们去做一些看起来可能力所不能及的事,赋予孩子更多的责任与担当。让他们勇敢做自己,没有一个“熊孩子”是天生的。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生动活泼、有着自己个性和天赋的孩子。我们要做的就是尊重他们的个性,尽我们所能去唤醒孩子内在的智慧与潜能,鼓励他们做自己,发现自己存在的独特意义,形成健全人格,让每一个孩子在有爱的环境中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爱是向善向美,包容关爱

爱,有神奇的力量,如阳光,一落到孩子心灵的枝头,那些枝叶便会生机盎然起来。正是这种无条件的爱,唤醒了那些假装自己是坏孩子的学生。

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如果教育中面对误入迷途的孩子,我们也能在心灵上再走近一点儿,多一点儿关怀,多一点期待,他们心灵的天空就可能会多一点儿晴朗。“一个最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轻易被打动,也最能识别善意。”

11.《陶行知文集》读后感 篇十一

这个暑假拜读了陶公的教育名篇,激发了我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与实践的更大的热情。陶行知,毛泽东赞扬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赞颂他是万世师表。他在1943年,创办了《生活教育》周刊,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了教学做合一。教学理论的提出,在宏观上阐明怎样教,怎样做,怎样学,教、学、做、应交互运用合三为一,陶行知的理论潜移默化进我的音乐教学中,使我深受启发,现把所读、所想、所悟记录下来。

一、“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做是中心,在做上教,在教上学,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他说:是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学而不做,不能算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他以为,做是教学的中心,任何事情脱离了实际不去操作实践,也就失去了学习的真正意义。这种理论的提出,在宏观上给我们指出了教育发展的道路,明确了做才是教学的根本,也是唯一的出发点。我在教授孩子们音乐的同时,也不应该只是为了教而教,而是参与进孩子们的世界,与她们共同享受艺术带来的乐趣和成长。我年年带领孩子们参加县里举行的艺术节,多次荣获县级一等奖,看到孩子们灿烂的笑容,瞬间我的内心被融化了,觉得付出没有白费。孩子们走上更大的舞台,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也很好的检验了我的教学成果。

课堂上充分认可孩子们的能力,给予她们自信心,与孩子们一起练习,一起挥洒汗水,而后享受成功的喜悦。正是我将教学做合而为一,才使我的教育之树结出了一枚枚硕果。

二、“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因此我们在教授学生日常学习知识的同时,我们学校的领导班子成员也带领师生共同参与进生活劳动中,做一名志愿者,从劳动中获得感悟和学习。我认为这次生活实践远比学生在课堂上说着如何做一个勤劳的人来的更为实际。

三、实施创新教育

早在陶行知先生求学于金陵大学(南京大学前身)时,受学校民主自由思想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已经产生了革旧布新的思想。19夏,陶行知先生投身于教育事业,开始将其朴素的创新思想延伸到教育领域,他在发表的文章中论述了第一流的教育家,不是政客的教育家,不是书生的教育家,也不是经验的教育家,而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教育家。

今年是我县实施“县管校聘”的第一年,为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解决偏远学校师资薄弱的问题,激发教师活力,我镇在中心校校长陈富林同志的带领下,大胆创新,实施了体育、音乐、美术、英语学科到薄弱小学的走教活动,全镇一盘棋。我校音乐、美术学科到疙瘩小学进行走教,每周两节课。我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面对这种新的教育形式,勇于接受,欣喜于新的尝试,但同时又担忧学生群体不同,无法胜任。以前面对的是初中的大学生,我开始搜索小学生适合唱的歌曲视频,学习肢体动作,希望孩子们在上音乐课的时候能够边唱边做动作,加强孩子们肢体的协调性,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领导的举措是一项创新,我的教课也是一次创新。当看到孩子们一副副天真的笑脸时,一切都是值得的。

12.读陶行知“六大解放”有感 篇十二

一、解放儿童的头脑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儿童的创造力被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层层裹头布包缠了起来。我们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先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我在上课后总结发现幼儿一直跟随着我的思路走,如果幼儿回答的答案不是我心中的理想答案,大多数的时候我只是一带而过,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对幼儿想象力的抹杀。这使得幼儿在今后的活动中能够给出我想要的,使我能够成功上完一堂课,但是代价却是抹杀了他们的天性。有一位美国的母亲指着那一个圆圈问自己的女儿,这是什么?已经上一年级的女儿非常肯定地回答这是“o”(英文字母),而就是这个圆圈在上一年级前这位母亲问同样的问题时,女儿有 “是太阳、是葡萄、像乒乓球……”各种各样的答案。那么是什么禁锢了孩子的思维,这位母亲毅然与学校对簿公堂,法院判决学校败诉。同样的有学者将那一张白纸分别向幼儿园的小朋友,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提出“有什么用”的问题,结果也大大出人意料。幼儿园的小朋友想法最多:以擦桌子、擦皮鞋、擦鼻涕、冬天可以点燃纸取暖等等。而大学生只有一个回答“可以写字”这一点足以让我们无话可说。原来我们这些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职业”仅仅是在让那些刚进校门时的“大问号”经过十年寒窗变成走出校门时的“大句号”。而且我们的老师、家长远没有那位美国母亲那样觉醒。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中解放出来。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

二、解放学生的双手

现在幼儿在家中是小皇帝,父母对于孩子的宠爱到了很夸张的地步,可以说要星星就摘星星,要月亮就摘月亮。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发现幼儿的动手能力很差,有的需要老师喂饭、帮着穿衣服、穿鞋子,课堂上的作业不会做了就大声叫“老师我不会,你帮我做”。幼儿在玩荡秋千,爸爸妈妈就会很紧张,特别是爷爷奶奶:“宝宝不行的这样会摔跤的,快下来。”过马路时要抱着过,也许我们也能尝试下牵着孩子的手过,而不是一味帮他做了,把路铺好。爸爸妈妈对孩子过度保护,使得孩子产生了依赖感,产生一种不敢做、不想做的想法。让幼儿亲手去尝试是对孩子成长的必要过程,这样对他的动手能力、想象力都是有着很大的帮助的,勤于动手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人类的活动靠双手进行,不许学生动手会摧残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仅要学会已有的知识,而且要学会动手动脑搜集、加工知识,要消化、吸收知识,形成品格、道德,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转化为基本素养和实践能力。

三、解放孩子的双眼

有句话叫细节决定成败,孩子从小就好奇心大,什么都想去看看摸摸。但是爸爸妈妈就怕孩子弄脏了小手、弄脏了衣服,就不让他去看、去听。爸爸妈妈在孩子尝试着自己去看的时候就会过度保护孩子,抹杀了孩子的好奇心,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孩子只有多看才能了解世界,了解大自然的各种变化,为他们想象力的发展打下基础。我们不仅要引导孩子去看,而且要帮助孩子专注去看。鼓励孩子要多留心,要坚持到底,看一眼就不想看了这么容易转移目标是不行的。观察要有顺序有步骤去观察,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小到大。观察要多角度观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看。观察通过事物进行比较,知道不同的地方。

四、解放孩子的嘴巴、时间和空间

孩子喜欢说,有时候是幼儿园里的各种有趣的事,今天在幼儿园里学了什么歌,今天我和哪个小朋友玩了种种,有时候爸爸妈妈会很不耐心,觉得烦就敷衍了事,让孩子自己玩去然后自己干自己的事去了,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样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他们本来想和父母分享他们的快乐但是却得不到父母的关怀,这样孩子和你的沟通越来越少,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现在的孩子空间越小、时间越少,越来越多的课外作业,越来越小的生活玩耍的空间,都压抑着孩子的发展。幼儿在幼儿园中上课学习,每天固定的流程,我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使幼儿在游戏中快乐成长,健康成长。

孩子不仅仅是一个学生,他们需要的不只是文化知识,他们还需要道德品质的培养,情感心理的疏导;他们需要人文知识的积累和沉淀、个性的发展,社会生存能力的发展……

重视孩子的个性培养才是尊重孩子,解放孩子是培养孩子的独特个性,努力保持孩子意识的个性的存在,并使之健康发展。

把时间和空间换给我们可爱的孩子,让他们做自己的主人,放飞孩子的个性,把飞翔的翅膀还给他们!

13.《陶行知故事》读后感 篇十三

陶行知这个名字,以前对我来说很陌生,可是读了《大树底下小树长不好》写篇文章后,让我真正认识并了解了陶行知,这个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这个故事讲述了陶行知先生鼓励他的学生戴自俺去河南教书,可是戴自俺因为长期没有独立过,所以有点胆怯不敢去,于是陶行知先生就鼓励他说,一颗小树如果一直在大树下生长,阳光,水分都受限制,没有自己的锻炼,是永远都不可能长成大树的。戴自俺明白了陶行知先生的良苦用心,终于迈出了成长的重要一步。

通过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一些道理。从小我就是在家人的保护下长大,就像一颗小树苗从未经过任何的风吹雨打,我今年都八岁了,还是让妈妈帮我洗衣服,梳头发,叠被子,每天叫我起床,教我做作业。通过这个故事的启发,我明白了凡是自己能做的事要自己完成,不能依靠家人,要独立自主,在自己的空间里茁壮的成长,才能长成一颗真正的参天大树。感谢这个故事让我懂得这些道理。

14.《陶行知文集》读后感 篇十四

——读《陶行知文集》有感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创造教育是核心,民主教育是目标。其红线是:万年大计,教育为本,师德为本,育人为本,即以人为本,教育为根,德育为先。

读完《陶行知文集》一书,我顿觉获益匪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要用爱心滋润学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朴实的语言蕴含着淳朴、真挚的师爱。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我要像陶先生那样,用伟大的爱心去滋润无数颗童心,培养出无数颗爱心。

爱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情感。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自己很爱学生,爱成绩优秀的学生,爱乖巧听话的学生,爱漂亮、可爱的学生„„可是比比陶先生,觉得自己太渺小了。陶先生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做到了“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每个孩子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他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褒贬之,把“差生”视为“朽木”,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例如我所教学的班级有个学生叫陈小东同学,他特别调皮,谁都不愿意和他同桌,但我知道这样的学生如果调皮就一顿呵斥,或者简单粗暴的教育或者挖苦只会适得其反,使他的逆反心理更强,而我在课堂中总是树立他的自尊心,让他知道自己也是有优点的同学并不是什么都是缺点,然后我注重鼓励他发扬优点逐步改正缺点,现在他比以前进步多了。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老师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师也想到了。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

当然,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先生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看到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多教给孩子一点谦让、宽容、仁爱;多灌输一点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种找到前进的路,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心中充满爱。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

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一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15.陶行知科学教育思想述评 篇十五

关键词:陶行知;科学教育;意义;现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40-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1-0088-02

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顺应了时代的要求,他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大力推行科学教育,创立了一套较完整的科学教育理论和方法体系。对我国近现代科学教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陶行知科学教育思想日益受到教育专家的重视,人们开始研究其精华。陶行知科学教育思想对我国现今的教育改革和实践有着重要启迪意义。

一、陶行知科学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他的科学教育思想的形成是经过萌芽、形成、发展、成熟四个阶段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他在留美期间,对西方的科学思想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通过与日本的对比,认识到了中国的科学落后。他说,在20世纪科学昌明的时代,应该有一个科学的中国,强调了科学的重要性,形成了科学教育思想的萌芽。回国后,陶行知进行各种教育实践,开始形成了科学教育思想。在他看来,科学教育是国家民族图发展谋生存、进行新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30年代陶行知科学教育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之后,他展开一切科学实践活动。将科学与教育结合起来、坚持理论与实际并重,强调科学教育对富强国家的重要意义,其科学教育思想日益趋于成熟。陶行知的科学教育思想的四个阶段是与时俱进的。他将科学理论不断运用于实践中,同时也在实践中使理论不断发展、深化。

二、陶行知科学教育的主要观点

(一)科学教育的目标

陶行知认为科学是富国兴邦的重要手段。他提出:“要救中华民族,必须民族具备科学的本领,成为科学的民族,才能适应现代生活,而生存于现代世界”。要建立一个科学的中国,就要对人进行科学教育。因而,陶行知强调通过科学教育培养人的科学素养、提高人的科学意识、使人人掌握科学技术,通过科学化来促进现代化,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在陶先生看来,坚持实现科学的大众化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他指出,要建设科学的中国,第一步是要使得中国人个个都知道科学,也就是说要通过科学教育来实现科学的大众化,促进科学的现代化。陶行知十分强调进行科学教育要注意科学道德的养成。他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人的根本坏了,即使他有再大的本领也是没有什么用处的;相反的,本领越大,他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因此,他认为进行科学教育首先要先向学生们讲清楚科学道德,使他们懂得科学是为全社会服务的、是为了追求真理的。而不是单个人的、不是用来危害社会的。陶行知高度赞扬那些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他说:“真正的科学家是追求科学的真理。拿着科学的火把救人。”由上我们可以得出:陶行知提出了较为全面的科学教育目标,为当时的科学教育指明了方向,培养了许许多多的科学人才,同时也与当前的科学教育改革是相通的。

(二)科学教育的内容

陶行知说“科学不发达,不能造福,所以应该有科学的生产、科学的劳动。”这里所指的科学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不过在两者之中。陶行知更加强调自然科学对社会的作用。但是他并不因此忽视社会科学。他指出:“科学的意义,应该包括社会科学,还要社会组负责任,引导全校以科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观察人生。探讨它,分析它,以求得正确之了解,合理之处理。”陶行知明确指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都是科学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此外,他的科学教育思想是在其生活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在他看来,将科学技能运用于实际操作中是进行科学教育的一部分重要内容,他从生活教育出发,提出科学教育的内容要贴近人们的生活实际。同样的,在陶先生看来,进行科学教育也要注意道德教育,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道德。但是,科学只是一种工具,本身没有好坏之份,而我们要把科学当做追求真理的“救人”工具,用来维护全人类的利益。

(三)科学教育的方式方法

陶行知把其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迁移到科学教育上,强烈批判传统教育手脑分离,教育脱离实际的方式,认为科学教育必须鼓励孩子们自己动手,手脑并用,进行科学实验。他倡导“自然是吾师、宇宙即学校”的理念,认为进行科学教育应当把学校的范围扩大,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寻找“真知识”。因此,他将育才学校建在风景秀丽,自然生态良好的重庆凤凰山上,充分地利用这里的资源,广泛地开展各种科学研究活动。陶行知指出,进行科学教育重要的是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进行不同形式的教育,要根据教育对象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对科学教育的不同需求进行教育。此外,他说,教师是科学教育的引领者,因此科学教育的成功关键是看教师的素质、能力,等等。陶行知进行科学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生动活泼的。

三、陶行知科学教育的历史意义及现代价值

(一)陶行知科学教育的历史意义

陶先生的科学教育思想与实践,对我国近现代教育史有着积极的贡献。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局面,各国列强开始瓜分中国,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是科技的落后导致社会的落后。因此,他们积极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开展科学研究活动,促进中国近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陶行知先生弘扬“五四”精神,在基础教育范围内大力推广科学教育,开展“科学下嫁”活动,广泛开展科学教育实践。他说,科学教育是为了大众的解放、为了民族的解放、为创造富的社会的。这鼓舞了广大人民的斗志,促其积极参与科学活动。陶行知的科学教育思想是与当时毛泽东提出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科学教育方针是相通的。

陶行知科学教育思想是在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具有完整的教育内容。同时也包括了一套完整的幼儿科学教育理论体系,大力培养“科学幼苗”和科学人才,这在中国算是第一次,具有开创意义。五四以前,陶行知继续前人的道路,进行科学教育除了提倡科学精神之外,还主张改革教学法,大力引入外国先进科学教学法,同时根据我国的具体实情进行科学教育,体现了教育的科学化,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二)陶行知科学教育的现代价值

1.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

陶行知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培育了大批优秀人才,在其办学的过程中无不体现着实证创造、勇于批判、自由探索和追求真理等科学精神。他把实证精神贯彻于实际教学过程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当代科学教育中,我们也要坚持实证的科学精神,在教学中坚持自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动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落实科学素质教育。同时,陶行知的批判精神也指引着我们要敢于对已有的教育观念、内容进行批判学习,敢于创造。陶行知坚持实事求是,坚持追求真理,科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谋求大众的利益,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因此,我们学习科学要坚持真理,不要因为小小的利益而牺牲人类的利益。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将中西方的思想熔为一炉,其体现的科学精神不仅超越了前人也超越了时代,对现代教育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2.重视科学技能和科学道德的养成,提高科学教育地位

陶行知进行科学教育最为重视的是科学道德的培养和科学技能的运用。今天的科学教育改革,应把对学生的科学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知识关键是为了实践。此外,学生在获得科学技能的同时也要具备良好的科学道德,学习科学是为了全人类的利益而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陶行知的科学教育思想对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决策及培养科技人才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我们必须提高科学教育的地位。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发展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中国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中实现新世纪的腾飞,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必须通过科学教育的改革,坚持不懈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提高科学教师的素质

陶行知说,造就科学的中国,教师负有非常重要的责任。他认为在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什么都不懂,对什么都有好奇心,需要教师的培养。因此陶行知强调教师的素质关系到学生的素质,也关系的国家民族的整体素质。今天我们也应认识到这个问题:教师队伍的科学化对于科学教育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我国政府要注重教师科学素质的培养。为此,教师要加强对科学教育的研究,努力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不断地发现和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进行科学教育。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认为现在的世界是科学的世界,在科学的世界里,要有科学的中国,只有发展科学,中国才能立于世界之林。他的思想是与我国当前的“科教兴国”战略思想一脉相连的,对于推行新一轮的科学教育改革有着重大的意义。

上一篇:GPS在地籍测量中的作用下一篇:二年级下学期数学计划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