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业发展策略(精选8篇)
1.蚕业发展策略 篇一
XX市蚕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XX市蚕业发展现状与对策2007-12-12 15:03:10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XX市蚕业发展现状与对策XX市蚕业发展现状与对策(2)XX素有养蚕传统。近年来,XX根据自身情况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了蚕业发展,使之逐步成为全市的主要支柱产业,成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2004年全市桑园面积达到万亩(投产万亩),遍及全市21个乡镇200多个行政村(社区),养蚕户70800户,年饲养量万张(同比增加万张,增长),鲜茧总产量达万吨(同比增加6900吨,增长),约占XX总产量的,成为XX乃至全国最大的蚕茧生产基地县(市),全市农民人均养蚕收入640元,同比增收268元。2005年该市乘势而上,着力打造“丝绸城”,桑园面积要
发展到16万亩以上,鲜茧产量目标在万吨以上,将占广西总产量的25左右。2004年该市从事蚕茧收购、生产的业户89户(其中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1户,小规模纳税人68户),有157个蚕茧烤房、20多家蚕茧公司和XX、XX、XX、XX4家缫丝厂。当地可收烘完全部鲜茧,2004年生产干茧6000多吨,约产白厂丝300吨,预计2005年当地厂家约产白厂丝600吨。
XX蚕业发展的优势
(一)国际丝绸市场需求量相对稳定。茧丝绸作为纤维“皇后”,对人体具有亲和力和舒适感,化工纺织原料无法代替,特别是随着环保型消费理念的兴起,以蚕丝为原料的天然纺织品越来越受欢迎。因而世界丝绸市场相对稳定,蚕丝产业是个不会淘汰的产业。入世后,我国茧丝产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2003年,我国茧丝产量约占世界的70%以上,茧丝年出口量占世界贸易份额的80%以上,2004年各类丝绸产品对主销国家和
地区的出口量和出口额进一步增长,丝绸出口量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
(二)XX是优质蚕茧的主产区。XX自然、气候、区位、交通优势明显,桑叶产量高、质量好,养蚕批次多,蚕茧质量优、销路好,在广西乃至全国小有名气。
(三)XX桑蚕业具有竞争优势。桑蚕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XX是广西经济欠发达地区,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丰富,成本不高,农民种桑养蚕基础良好。XX抓住国家“东桑西移”计划实施的大好时机,积极种桑养蚕,已成为广西乃至全国桑蚕生产第一大县市。XX蚕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XX在加快蚕业发展中,也出现一些值得注意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专业技术人员少,技术培训、指导跟不上。XX有7万多养蚕户,且新区多,而全市从事桑蚕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10多人,养蚕季节难以做到有求必应。
(二)蚕种供应跟不上。XX市蚕种站年制种能力20万张,满足不了群众需求,2003年缺种3万张,2004年缺种5万张。
(三)蚕业管理体制未理顺。XX市蚕业管理职能不尽明确,市蚕办虽于2004年初成立,但由于监督管理职能不明确,加上市农业局也行使某些蚕业管理职能,两个部门不能整合资源,形不成应有的合力,对生产经营、技术指导、市场监管缺乏有效协调、制约机制,出现问题难以及时处理。
(四)市场管理不规范。一是蚕种市场还不够有序。市蚕种场站自己制种发种,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缺乏有效监督;蚕种经营管理没有严格实行准入制度,蚕种发放出现混乱,一些不法商贩甚至蚕业辅导员,受利益驱动,擅自从外地通过非法渠道调入蚕种发放给农民;桑苗、蚕药、蚕具市场也较为混乱。由于监管不到位,加上相关管理条规不够完善,难以保证农户饲养成效;二是烤房布局没有严格科学规划,蚕茧收烘
点设置过多,易造成无序、恶性竞争。
(五)缺乏龙头企业,产业链短。全市没一家上规模的茧丝加工企业,现已有或在建的4家加工企业目前只有1200多吨干茧加工能力,80%以上的干茧靠外调外销。由于缺乏龙头加工企业,产业链过短,产业化程度低,附加值低,没有知名茧丝品牌,财税收入很少,蚕茧行情、价格易受外界制约,整个产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脆弱。
(六)群众生产方式较落后,经营组织化程度低。种桑养蚕农户多,零星分散,规模偏小。全市7万多个养蚕户分散在200多个村,最大的一户蚕农也仅有30亩桑园,年养蚕130多张,收入8万多元,而多数农户种三几亩桑。由于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对行情、销路不甚了解,难以抵御市场风险。
(七)养蚕大环境污染趋重。由于私贩蚕种、蚕种发放和饲养批次过多,一些蚕农乱给蚕添喂饲料,加上多年来没有进行彻底有效的消毒治理,造成养蚕环
境污染日趋严重,如不及时治理,将给蚕业生产带来毁灭性打击。
加快XX蚕业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XX市蚕业是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壮大县域经济,解决“三农”问题行之有效的途径。XX在发展蚕业经济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容忽视,必须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以巩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果,推进桑蚕的产业化进程。
(一)实施“科技兴蚕”战略,加快推进蚕业技术进步,提高桑蚕生产的XX市蚕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2.蚕业发展策略 篇二
乐至县生态蚕业科技园, 始建于2007年, 园区涉及童家镇五通村3、4、7、11四个社, 111户农户。园内桑园面积500亩, 常年养蚕户50户左右, 养蚕200张, 年平均单产37公斤, 产值约10万元。养蚕户户均养蚕4张, 户均茧款收入2000元。桑园综合产值3000元/亩以上。园内建培训中心及共育室一座, 占地300平方米, 年共育小蚕能力1200~1500张;桑树品比园一个, 有新桑品种16个;引进西南农业大学最新果叶兼用品种建果桑试验园一个, 约2亩;建开放式标准大蚕房35间。是资阳市唯一的蚕桑专业园区。
1 科技园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1.1 科技园的指导思想
依托科研院所, 强力推进蚕桑科技“三大行动”;建设蚕桑新技术、新品种、新科技产品、新生产模式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基地和蚕业科技转化平台, 推动乐至县蚕业科技发展。
1.2 科技园的建设目标
亩桑养蚕5张以上;年养蚕单产40公斤以上;蚕茧上车率92%以上;桑园综合产值5000元/亩以上。
2 科技园的主要技术特点
2.1 桑园建设, 快速高效
2.1.1 桑园宽、窄行带状栽植。
科技园桑园栽植规格是:宽行1.7米, 窄行0.8米, 栽双行, 株距0.5米, 亩栽桑1000~1100株。设计年亩桑养蚕5张。其特点:一是宽窄行栽植,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便于管理;二是合理密植, 形成规模, 利于发展。
2.1.2“肥团育苗、薄膜覆盖、一步成园”。
3月中、下旬, 采用肥团育苗技术培育小苗, 5月上旬采用地膜覆盖技术, 实行座水、座肥移栽成园。园内新植桑园, 当年嫁接率达90%以上, 次年投产率达80%以上。
2.2 养蚕设施, 标准适用
2.2.1 标准化的小蚕专用共育室。
园区内修建标准小蚕共育室6间, 年共育小蚕能力1200~1500张。共育室采用自动电热升温、补湿设备, 使用专用蚕盒饲养小蚕。
2.2.2 开放式的标准专用大蚕房。
开放式标准专用大蚕房的标准是:长8米、宽4.5米、檐高3米、蚕房两边为开放式矮墙, 墙高0.8~1.0米、房顶为人字形两分水 (机制瓦) 、檐宽0.8~1米、室内蚕台两套 (分两边靠墙) 同时配套消毒池。其特点是:一是蚕室通风条件好, 解决了川东丘陵地区高温多湿的特殊气候对养蚕的严重影响;二是蚕室宽敞透风, 为省力化养蚕措施的实施提供了条件;三是蚕室规范标准, 便于消毒和养蚕操作。
2.2.3 统一的省力化蚕台。
蚕台标准是:蚕台架, 高1.8米, 离地一层60厘米, 以上层高50厘米, 蚕台内空1.4米, 每付3个蚕架, 每间蚕房2付蚕架。蚕台的规范使用提高了养蚕效率, 增加了户营规模, 催生了新的养蚕大户。
2.3 技术措施, 规范创新
2.3.1 改进收蚁方法, 保全基本头数。
即在点青时, 按需要分区定卵量, 进行称卵装袋, 装袋后进行黑暗保种, 促使孵化整齐。收蚁时直接打开纸袋感光, 待完全孵化后, 消毒、给桑、整座、定座、饲养。该方法好处是:一减少蚁体损伤;二蚁蚕头数充足。根据调查, 平均张种蚁蚕头数比普通布引收蚁多10.6%。
2.3.2 引进使用蚕桑机具。
蚕房消毒引进了洗车用高压电动喷雾器;共育室引进小蚕专用切桑机;桑园管理引进了省蚕研所开发的伐条机;还引进了移动式桑枝粉碎机。有效的提高了蚕桑生产的机械化程度。
2.3.3 规范常规养蚕技术。一是蚕前实施专业队统一
消毒, 并增加用药量确保消毒效果。二是全面组织小蚕共育, 提高小蚕饲育质量。三是强化蚕体、蚕座消毒, 除配套药品外, 张种用鲜石灰30公斤以上。四是贯彻以蚕座面积为核心的稀蚕勤喂, 鲜桑饱食技术。五是实施上蔟自动化和方格蔟化。通过规范常规技术, 科技园养蚕水平和养蚕单产迅速提高。
2.4 技术服务, 合作社运作
2.4.1 合作社的服务职能。
一是统一组织小蚕共育;二是统一组织蚕前消毒;三是统一组织蚕用石灰供应;四是统一解决闲置桑树资源有效合理流转;五是统一组织栽桑、桑园管理、嫁接等专业技术队伍;六是统一安排试验、示范和综合开发项目。
2.4.2 积极开展农业科技“三大行动”。
充分利用合作社的组织优势, 围绕科技园主导产业, 积极开展蚕桑科技大培训、蚕桑配套技术大示范、蚕桑新品种、新技术大推广。努力提高科技服务到位率、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土地生产效率。
2.5 蚕桑产业综合开发
2.5.1 探索桑园套种。
桑园套种以黄豆、秋洋芋或半夏为主, 套种指数100%。黄豆亩产平均100公斤, 产值约300元, 秋洋芋亩产平均1000公斤, 产值1500~1600元, 两项套种可亩增效益1800~1900元。2008年园区共套种黄豆、秋洋芋300余亩, 农民增收50多万元。2009年上年园区内又种植半夏30余亩, 下年将种植200亩以上。
2.5.2 开发“桑园鸡”养殖。
2009年, 在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 科技园开展了桑园养鸡试验。落实养鸡户6户, 桑园面积9亩, 投放鸡苗720只, 预计3个月左右出栏, 每只鸡纯利润可达20元左右。年养2~3批, 亩增收入3000元以上。
2.5.3 引进桑枝食用菌生产技术。
科技园与四川省蚕业研究所合作, 引进、开发桑枝食用菌—大球盖菇生产技术。该技术完全以桑枝 (桑木屑) 为培养料, 既可保护生态环境, 又能转移农村剩余劳力, 对于稳定蚕桑产业基础, 延长产业链, 提高蚕桑产业综合经济效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技术生产操作简便, 亩产可达1750~2000公斤, 亩产值可达10000~12000元, 一亩食用菌可利用二亩桑园的桑枝。该项目已进入前期准备, 2009年计划种植5~10亩。
2.5.4 蚕沙综合利用。
依托乐至县通世达生物有限公司, 开展蚕沙综合利用。蚕沙提取叶绿素, 叶绿素市场价80~100万元/吨, 余料生产有机肥, 肥料市场价1700~2200元/吨。每吨蚕沙农民增收约1000元, 工业产值约3万多元。
2.6 试验示范, 储备科技
2.6.1 引进新桑品种。
科技园在西南农业大学、四川省蚕业研究所、三台县、安岳县等地, 引进嘉陵20号、果叶兼用、川826、川852、川7431、川7637、14-1、48-3、台98-1、鄂桑2号、丰田2号、丰田5号、丰田14号、丰田16号、湘7920、农桑14、育7-11等新桑品种17个。建桑树新品种品比园一个, 果桑试验园一个。同时择优进行了中试, 为全县桑树品种换代做好准备。
2.6.2 试验新蚕品种。
科技园2008、2009年, 分别在西南农业大学、省蚕研所、三台县、引进了渝蚕1号、川蚕18号、新萤×玉泉等三个新蚕品种, 进行了小区和中试。新品种在产茧量、抗病力、抗逆性、上车茧、上车率、茧层率、解舒率、单丝长、解舒丝长等方面均与现行品种“8”字号接近或略优。以新萤×玉泉综合性状最好。
3 科技园对乐至蚕业的推动作用
3.1 提升了乐至蚕业的整体形象
3.1.1 主要领导关注科技园发展。
省政府副省长钟勉、省政协副主席、省农业厅厅长、资阳市委书记、市长、市人大、市政协、市财政局、市林业局、市技监局、市工商局等领导先后二十多次到科技园检查、指导工作, 并对科技园工作予以充分肯定。科技园已成为乐至特色农业的典范, 形成了乐至蚕桑品牌。
3.1.2 科研院所, 专家、教授指导科技园发展。
科技园的建设得到西南农业大学、省蚕业管理总站、省蚕研所、资阳市林业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和技术指导。中科院、西南农业大学、省蚕业管理总站、省蚕研所、资阳市林业局等科研院所和业务主管单位的领导、专家亲临科技园指导, 并对科技园建设予以高度评价。极大的提升乐至蚕业在业内的知名度。
3.2 提高了乐至蚕业的科技水平
2.2.1强大的科技支撑。科技园与中国蚕业研究所、西南农业大学、四川省蚕业研究所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科技园成为科研院所的试验基地和新技术转化平台。为乐至蚕业持续、健康发展, 储备了丰富的科技资源。
3.2.2 加速了蚕桑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园建立了完善的科研、生产、服务体系。是蚕桑新技术、新品种、新科技产品、新生产模式的试验示范和推广运用基地。同时配备了较强的科技工作人员, 能将先进生产技术和科研成果迅速转化应用。较好地引导全县蚕桑科技发展, 推动蚕业科技进步。
3.3 促进了全县蚕桑产业发展
3.蚕业发展策略 篇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开始由农村向城镇,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于产业转移带来的劳动工资的逐渐上涨使蚕业生产的劳动成本不断上升,不少专家学者呼吁蚕业发展必须实现工厂化、省力化,作为降低蚕业生产成本,改善劳动条件,坚定蚕农从业信心的保障和手段,这既是全国蚕业经济发展的趋势,也是现代蚕业经济发展的方向。
四川省南充蚕具研究有限公司多年来在是专业研制、生产创艺系列省力化养蚕机具和农产品烘干设备的民营科技型企业,是国家蚕桑技术体系设施与机械研究室实验基地。公司的自动循环热风烘茧机、桑枝剪伐机、省力化蚕台、多功能塑编蚕网等主要产品市场份额居全国同行前列。
4.蚕业发展策略 篇四
为认真贯彻市纪委二届四次全会精神,切实加强基层站所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引导中心党员和干部职工,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作风,不断优化工作环境,按照市纪委《关于在全市开展“为发展服务,让群众满意”基层站所作风建设活动的意见》文件要求,和《关于在全旗开展“为发展服务,让群众满意”基层站所作风建设活动的意见》文件精神,蚕业站制定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为民、务实、高效、清廉”的基层站所干部队伍为目标,以服务发展为中心,以公正执法和优质服务为重点,以人民满意为标准,大力加强基层站所思想建设、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切实解决基层站所中存在的影响、阻碍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二、工作目标
按照市纪委、监察局对行风建设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条块结合,注重创新,务实实效,充分发动和依靠社会各界对我站行风建设情况进行评议,以评促建,切实解决群众反映我们存在比较突出的“热点”问题,通
过开展评议暨创建活动,使全站的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水平、行政能力、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有明显提高,政风行风建设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
三、组织机构
成立蚕业站创建群众满意站所活动活动领导小组。姚恩华为组长,董福杰为副组长,徐长福、雷润成、孙月玲为组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站会议室。
四、活动的内容
(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自觉遵守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遵守廉洁从政各项行为规范,廉洁奉公,忠于职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严格依法办事,行为规范文明,程序完善,严格责任制,过错追究制和评议考核制的落实;按照严格依法、全面真实、及时便民的要求,认真实行政务公开及单位办事程序公开;杜绝有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发生。
(三)提高服务质量。落实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失职追究制、一次性告知制服务制度;服务态度文明礼貌、热情耐心、认真负责;不断改进服务方式,强化服务功能,提高办事效率,积极推行为民、利民措施;杜绝脸难看、话难听、态度粗暴、办事马虎、效率低下、推诿扯皮等现象。
(四)优化服务环境。现有服务设施齐全,办事指南清楚,政务公开完善;工作人员仪容仪表端正,工作环境整洁,无脏、乱、差现象。
(五)健全长效机制。政风行风建设领导责任制和教育、监督、考核、奖惩等制度落实;职业道德教育和政治业务经常化、制度化;内部管理制度完善,纪律严明;监督机制健全,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处理,认真整改。
五、实施步骤
创建基层站所作风建设活动共分五个阶段:
(一)宣传发动阶段(4-5月)。一是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全面宣传。二是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责任和目标。
(二)对照检查阶段(6-8月)。在学习提高的基础上,按照要求,采取个别谈话、召开座谈会、入户调查等形式,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对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要求,检查思想、工作和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扎实抓好自查自纠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与此同时,不断强化内部管理,全面推行服务承诺制、公开办事制、预约服务制、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等制度。对照检查和自查整改情况,于8月底前报林业局基层站所作风建设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整改提高阶段(9-10月)。各单位围绕“为民、务实、高效、清廉”的要求,针对存在问题,认真分析研究,查找根源,认真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内容、措施、时间表和责任人,采取有力措施,逐条落实整改。整改结果采取适当形式予以公布。于10月15日前将整改情况报林业局基层站所作风建设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开展“为发展服务,让群众满意”基层站所作风建设活动,既是服务沿边开发,优化发展环境的重要内容,也是强素质、炼作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要把此项活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精心部署,周密安排,确保思想认识到位,领导精力到位,工作措施到位。各单位负责同志是“具体责任人”,要精心组织,认真实施,确保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围绕主题、突出重点。加强基层站所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重点解决群众感觉不便、不公、工作水平不高和服务意识不强等突出问题。
(三)广泛宣传,强化监督。要注重加强宣传工作,使广大林业干部职工了解、支持并积极参与到作风建设活动中来。要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阿荣旗蚕业管理工作总站
5.嘉陵蚕业现状与发展对策探讨 篇五
1 嘉陵蚕业发展现状
1.1 嘉陵蚕业基本概况
全区拥有市级蚕桑基地乡镇5个, 包括文峰、吉安、土门、新庙、双店;区级蚕桑基地乡镇15个, 包括临江、大通等。2007年以来, 全区大力实施蚕桑“百万工程”, 栽桑8000万株, 新栽桑园10.1万亩, 到2008年底全区桑园面积达到近1万hm2。2008年全区养蚕5.6万张, 产茧220万公斤。
1.2 蚕桑项目概况
嘉陵区2007年以来实施及正在实施的项目有蚕桑“百万工程”、“优质蚕茧基地建设”、“彩色茧”、“东桑西移”等, 后两项已经完成, 前两项完成桑园建设任务。
1.3 蚕茧经营企业概况
参与蚕茧经营的企业有南充嘉兴丝绸公司、三联公司、供销社, 其中以南充嘉兴丝绸公司为龙头。
1.4 茧丝加工工业概况
依格尔、嘉翔纺织、云禾印染、美亚丝绸等10余家茧丝加工企业落户嘉陵区, 丝绸工业迅速发展, 年产值超过5亿元。同时, 南充的丝绸交易市场也落户在嘉陵区。
1.5 综合开发利用概况
包括文峰镇“千年绸都第一坊”旅游, 千年绸都第一坊酒业有限公司果桑红酒, 嘉兴公司和圣峰公司等两家公司桑枝食用菌生产, 嘉兴公司桑叶枕、蚕丝被等。
综上所述, 集栽桑养蚕、精深加工、仓储物流于一体的蚕桑丝绸产业链条已初具雏形, 嘉陵区蚕桑产业具备多元化、产业链条的逐步完整, 将成为真正的“高效农业”。
2 嘉陵蚕业存在的问题
2.1 劳动力资源缺乏
嘉陵区属深、浅丘地形地貌, 其耕作劳动强度大、集约化程度低;嘉陵地处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 农民耕作收入低;城市发展步伐加快, 吸引大量的劳动力进城。能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实在是太少, 据调查, 该区吉安镇某村有一个社, 在册32户、125人, 目前仅一户1人在家, 其余的都举家外出。一般情况下, 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大于留守人员数, 且外出人员呈上升趋势。蚕桑生产需要密集的劳动力, 蚕桑产业发展壮大受到先决条件劳动力缺乏的制约。
2.2 农村经济结构多元化
改革开放30年来, 农民的收入来源已不再是唯一的靠耕作土地, 农民进城务工占居主流, 农村土地撂荒现象严重, 桑园地无人经管的现象随处可见, 桑叶资源浪费或者根本不用, 农业经济不再是农民或者说相当数量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2.3 蚕茧比价走低
近年来, 物价指数总体上扬, 特别是粮油蔬菜等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幅度较大, 但蚕茧价格涨幅不明显;全球金融危机对外向型的蚕桑丝绸业带来的影响是蚕茧价格起伏大, 传输给蚕农的信息不利于发展蚕桑产业。
2.4 蚕茧质量差
多年的“蚕茧大战”, 改变了蚕茧经营企业收优质蚕茧和蚕农售优质蚕茧的习惯, 嘉陵区的蚕茧质量每况愈下, 失去市场竞争力, 形成恶性循环。从2008年开始, 全区蚕桑、蚕茧等部门花大力气贯彻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饲育、纸板方格蔟上蔟技术, 全区推广使用纸板方格蔟180万片, 狠抓蚕茧质量, 成效明显, 但要达到理想的期望值还需时日。
2.5 栽桑养蚕常规技术普及率低
由于受价格低迷和收购低质蚕茧的影响, 蚕农不愿投入、不愿推广使用常规养蚕技术, 导致栽桑养蚕成功率低、效益差。
2.6 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
南充蚕业体制改革较晚, 蚕茧经营企业未走出收“老爷茧”的怪圈, 不参与技术推广普及, 与蚕农缺乏鱼水感情, 名义上是龙头企业, 但龙头的带动作用发挥较差。
2.7 规模效益低
全区20个市区蚕桑基地, 文峰镇的7、8、9、10、11村蚕桑专业程度较高, 吉安、临江、双店、土门等乡镇蚕桑发展相对集中, 其余乡镇还是零星分散、广种薄收, 没有规模效应, 难以发展壮大。
2.8 蚕桑资源开发滞后
栽桑仅为养蚕, 一旦遇到灾害, 蚕业收益很难保证, 目前的蚕桑资源开发利用, 量小、面窄、深度不够、效益差, 不利于刺激蚕业的壮大。
3 嘉陵蚕业健康发展对策探究
3.1 突出规模发展, 重点培育文峰式的乡镇, 培育业主
连片种植, 推进蚕业专业化发展。按照“成片推进、规模发展”的原则, 坚持整乡整村成片发展, 以此辐射带动全区蚕桑产业发展。目前该区已发展养蚕专业乡镇7个, 专业村38个。其中, 文峰镇桑园面积近万亩年养蚕1.5万张、产茧60万公斤、茧款收入1300万元;文峰镇渭钟陀村拥有桑园1050亩, 家家户户“不种粮食不养猪, 一年四季围着桑园转”, 亩桑收入达4500元, 户均蚕业收入超万元。集中现有的市区蚕桑基地乡镇, 将蚕桑基地乡镇数量控制在10个以内, 重点打造、重点扶持, 3年内全区的养蚕量即可达到10万张以上, 以求规模效益。
完善桑园土地流转机制, 大力发展养蚕大户。针对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和有效桑园闲置的实际, 引导农户安置“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通过转让、租赁、入股等多种流转形式, 促使桑园向养蚕能手集中, 鼓励蚕桑专重大户和业主对桑园进行土地承包, 发展一批像土门徐志、新庙胡子刚、大通谢名鹤式的规模大、效益好的蚕桑经营大户, 解决广种薄收等问题。近年来, 该区已促成近3000亩桑园流转。目前, 全区养蚕10张以上的大户共1580户, 养蚕33600张, 占全区养蚕量的60%;其中养蚕50张以上的共210户, 养蚕12600张, 占全区养蚕量的22.5%。
3.2 普及常规技术, 提高蚕茧质量
有规模、有业主, 有利于普及栽桑养蚕常规技术, 技术的进步, 将带动蚕茧质量的有效提升。整合嘉陵区现有的蚕桑资源和蚕茧经营企业的技术力量, 依托驻市的科研机构和学校等资源, 组建乡镇蚕业协会和蚕业合作社, 引进和推广新桑、蚕品种, 普及统防统消、小蚕共育、大蚕省力饲育、方格蔟上蔟等常规实用技术, 保障养蚕安全, 提高养蚕效益。
3.3 适度提高蚕茧价格, 稳定价格政策
市场价格有利于优胜劣汰, 但不利于产业的有序、稳定发展。当蚕茧比价达到合理时, 更有利于产业的健康发展。核算出鲜茧的合理价格后, 以风险金等有效制度确保鲜茧的价格稳定尤为必要。
3.4 发挥龙头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
按照“谁投入、谁发展、谁受益”的原则, 建立以龙头企业、业主为引领, 农户投入为主体, 政府以奖带补相结合的投入运行机制,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蚕茧经营企业除收购蚕茧之外, 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应该深入到养蚕农户, 同蚕农建立深厚的感情, 让蚕农感受到蚕业可作为, 坚定蚕农的发展信心。深入基地重点乡镇, 发展生产, 深入到发展生产第一线, 了解产业发展情况, 随时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包括质量问题、秩序问题等等。在全区建立龙头企业+蚕业合作社+养蚕农户的协作形式, 形成订单养蚕+订单收茧+利益分享的运作机制。
3.5 深度开发蚕桑文化及蚕桑资源
为抵御蚕茧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 确保蚕农持续增收, 蚕业健康稳定发展, 坚持“因地制宜、综合开发”的原则, 积极促进深度开发, 不断延伸产业链条, 提高蚕业综合效益。
一是把蚕业与旅游开发相结合, 深度挖掘蚕桑文化旅游。近年来, 该区依托“中国绸都”品牌, 利用嘉陵江畔万亩桑园的资源优势, 将栽桑养蚕与旅游观光有机结合成功打造“千年绸都第一坊”景区, 实现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 旅游收入200万元。但“千年绸都第一坊”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要按AAAA、AAAAA景区设计、打造;以“一坊、一园、两馆、三厂、一大道”为载体 (“千年绸都第一坊”, 中国丝绸文化主题公园, 丝绸博物馆和展销馆, 依格尔、云禾印染及嘉翔纺织, 绸都大道) , 将蚕桑丝绸文化、旅游、经济互渗互融, 打造城市名片, 提升城市品位, 不断丰富“中国绸都”品牌的内涵。
二是大力推广桑园套种套养, 切实助农增收。在桑地套作方面, 充分利用桑园空闲地, 实行桑-豆、桑-菜、桑-菌、桑-禽套种套养。
三是加大蚕桑资源开发力度, 推进蚕业深度开发。在现有嘉兴公司和圣峰公司“桑枝-菌-沼-粮”循环发展模式成功带动蚕农亩桑增加收入300~500元的基础上, 继续扶持发展壮大。
四是规划和发展果桑、果酒产业, 依托新苗等乡镇的资源优势和基础, 打造万亩果桑基地, 为果桑红酒的生产提供充足的货源;依托千年绸都第一坊酒业有限公司的技术和市场优势, 促使快速发展壮大;同时积极开发果桑饮料。
6.埃塞俄比亚蚕业发展简介 篇六
埃塞俄比亚土地肥沃, 地理、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种桑养蚕, 且蚕桑1年可收获6次, 具有巨大的蚕桑发展潜力。桑蚕在上世纪30年代由意大利人引入埃塞俄比亚, 桑树种植很快遍及全国, 主要生长于海拔15 00~2 500m的地带。同时, 各地州政府为解决失业问题,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对发展蚕桑业采取了许多优惠政策, 比如: (1) 免征投资者2-7年的所得税, 免税进口资本货物及机器设备等。 (2) 免费使用城市土地, 在工业园区, 每年仅象征性地征收每平米1比尔的租赁使用费; (3) 将丝织技术 (包括养殖和加工) 课程导入职业教育学院; (4) 为申请投资许可提供一站式服务, 只需2小时即可办妥一切手续; (5) 农民可将土地部分出租给投资者, 租期最长可达25年, 农村用地租赁价格为14.21~79.37比尔/hm2 (1元人民币约合3比尔) 。
由此可见, 埃塞俄比亚人民对栽桑养蚕并不陌生, 而且劳动力价格低廉, 大规模开展栽桑养蚕, 具备成本优势。然而, 遗憾的是, 全国鲜见从事蚕桑生产的地区, 对于蚕桑生产的研究更是寥若晨星。笔者于2012年有幸参加了由中国农业部和商务部共同组织的中埃农业职业教育培训项目, 通过为期7个月的教学培训工作, 得以对埃塞俄比亚蚕桑业有粗浅的了解。
1 气候条件
埃塞俄比亚气候温和, 适合大多数植物生长。但是其气候特点为半年雨季半年旱季, 水浇地仅占实际耕作面积的1.3%左右。桑树虽然比较耐旱, 但是长达半年的无雨季节还是会对其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产叶量低下、叶的品质不佳, 对桑蚕饲养不利。
2 经济条件
农民要进行蚕茧生产, 蚕室和基本的养蚕用具是必不可少的, 这需要一笔很大的资金投入。虽然近年来埃塞俄比亚经济发展比较快速, 但是人民生活还处于极低的水平。全国绝大多数农民居住的房屋还是比较低矮的小草棚, 无法用于蚕桑生产。建造养蚕室和购置养蚕基本用具的费用对于普通农民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各地政府虽然制定了一系列针对蚕桑业的优惠政策, 仅适用于少数投资者。没有政府的经济扶持, 普通农民即使有栽桑养蚕的热情, 也会在巨额的前期投资面前知难而退。
3 资源条件
埃塞俄比亚蚕桑种质资源十分有限, 现存桑树种质资源仅3份, 其中印度品种2份, 本地品种1份。与中国桑树品种比较, 其桑树品种资源均表现出产叶量低, 叶质不佳的特点。现有桑蚕种质资源5份, 其中2份为来自肯尼亚的多化性黄色茧品种, 2份为来自韩国的二化性白色茧品种, 1份为来自中国的二化性白色茧品种。这些品种在埃塞俄比亚生产表现差强人意, 据调查, 其平均全茧量低于1.7g, 茧层率不足19%。虽然近2年来, 通过“南南合作”项目和“农业职业教育培训”项目组专家由我国引进了少部分桑蚕品种资源, 但是由于知识产权等原因, 引入的种质资源多为杂交种, 况且对当地的气候环境适应性不佳, 也未能在埃塞俄比亚产生上佳的表现。因此, 埃塞俄比亚急需引进或培育出适合其气候特点的优良蚕桑品种资源。
4 技术条件
抛开资源劣势不谈, 埃塞俄比亚蚕桑技术的匮乏应该是阻碍其蚕桑产业发展的最主要原因,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桑园管理方面:除了旱季极度缺水时的灌溉之外, 埃塞俄比亚的桑园全生长期几乎得不到适时的水肥管理, 桑树生长严重受限。同时缺乏树型养成的概念, 其桑树不疏条, 养蚕用叶除小蚕期少量采摘片叶外, 全部采用根刈伐条, 导致园中桑树生长量严重不足, 分枝繁多, 枝条细碎, 叶小而瘠薄。
2) 蚕期管理方面:小蚕用叶质量参差不齐, 小蚕期从不除沙, 每次饲喂叶量偏多, 导致蚕座内蚕沙过量堆积, 小蚕多被废叶覆盖, 蚕儿发育极度不齐。同时又不注意及时匀座扩座, 蚕座内蚕头密度过大, 极易造成蚕儿互相抓伤感染。兼之其蚕室蚕具多年连续使用, 从未进行消毒处理, 养蚕期间常见脓病发生。大蚕期采用条桑育, 每日喂叶2次。由于前述原因, 采伐的桑条细而短小, 叶质老硬, 且埃塞俄比亚气候干燥, 桑叶很快失水干萎, 蚕儿多因不喜取食而造成发育迟缓, 且茧质不佳。
3) 上簇管理方面:由于蚕期发育严重不齐, 只能由工人提取熟蚕后手工上簇, 上簇方法也极为落后, 部分地区采用纸筒做为簇具, 每个纸筒放2头熟蚕。效率非常低下, 不利于大规模养蚕。由于纸筒内部空间小, 通风排湿效果不好, 同宫茧及下脚茧率增加。
4) 良种繁育方面:埃塞俄比亚至今没有建立统一的良种繁育体系和良种繁育中心, 种茧经粗选后不进行雌雄鉴别, 蚕蛾羽化后随机自然交配, 卵产于废旧的报纸上。产出的卵不经微粒子检查和任何浴消处理, 随出蚕随收蚁。这种没有任何管理规划的蚕种繁育方式极易造成养蚕期的重叠和交叉, 给农民的养蚕活动带来极大的困难。
5 人才教育条件
以上技术条件的限制, 归根结底在于专业人才的匮乏。虽然近年来埃塞俄比亚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技术人才的教育, 共创建了25所联邦及州立农业职业教育培训学院, 但是就蚕桑业而言, 全国仅有1所学院 (Alage农业技术职业教育培训学院) 于2011年起开设了蚕桑专业的课程。即便如此, 该学院仍面临教学资料短缺, 师资力量薄弱的尴尬局面。一些当地教师甚至之前连蚕都没见过, 仅查阅了有限的参考资料就开始给学生上课, 其所编写的教学大纲内容空洞, 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近2年来, 我国通过中非农业技术职业教育培训项目, 向埃塞俄比亚派出多名蚕桑专家对其当地教师和学生进行蚕桑技术培训和培训教材的编写, 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7.蚕业发展策略 篇七
1蚕桑产业的特点和存在问题
1.1蚕桑产业的特点
蚕桑与其他产业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集种植、养殖、缫丝纺织印染为一体的产业,产业链长、生产周期长,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产物都能实现商品化;二是终端产品蚕丝和蚕丝制品以出口为主,受国际市场供求变化影响巨大;三是产业可以容纳大量劳动力,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栽桑养蚕、缫丝制绸也离不开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撑,因此,蚕桑丝绸产业也可发展成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由于蚕桑产业的自身特点,要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之路,实施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促进传统蚕业向现代蚕业转变。
1.2产业存在的问题
目前蚕桑产业存在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桑园利用率低,亩桑养蚕量少,桑叶资源浪费大,投入产出低,如我区现有桑树面积1500余亩,但年养蚕量还不到1000张,亩桑养蚕量不到1张。二是养蚕少散户多,规模养殖户少,由于小户养殖不能形成规模效应,使蚕农收益受限,严重制约了蚕桑产业的发展。三是蚕桑生产投入少,科技水平低,养蚕单产质量低,蚕农经营比较效益差。要推进我区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首先改变现在的生产经营模式,推行适度规模经营,培育蚕桑专业大户等新型蚕桑生产主体。
2现代农业与蚕桑产业
2.1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总体思路和措施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一是要素投入集约化,突破传统农业的粗放性,资本与技术的集约投入,应用现代科技和装备,适度集中土地,强化组织管理;二是资源配置市场化,突破传统农业的封闭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生产的目的在于为市场提供利润最大化的商品;三是生产手段科技化,突破传统农业的自然性,用现代科技及装备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使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推广应用;四是产业经营一体化,突破传统农业的分割性。
2.1蚕桑产业的现代化内涵
蚕桑产业是农业的组成部分。蚕桑生产现代化就是要用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去指引蚕桑产业的发展,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的蚕桑生产基地,实现桑园的路通、水通,让蚕农在桑园管护和桑叶采摘上不再“户挑背磨”,实现机械化耕作,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改善养蚕设施、设备条件,使养蚕设施实现集约化、标准化,极大地降低蚕桑各个生产环节的劳动强度,实现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加强蚕桑科技推广和技术培训,使蚕农能熟练掌握栽桑养蚕各环节的生产技术并具备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实施科学养蚕,使蚕茧产量和质量得以大幅度提高,蚕农收效得以不断增加,进而以高质量的蚕茧生产出高质量、高档次的丝绸制品,增强蚕桑产业在国际、国内的竞争力;其次,通过龙头企业与蚕农相互入股,建立健全企业与蚕农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蚕桑产业从栽桑养蚕到最终产品全过程的一体化,使之形成企业和蚕农双盈的局面;
3适度规模经营促进现代蚕业发展对策建议
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蚕业发展的方向。单家独户的小生产式经营则不能形成专业化生产,农户把蚕桑生产当作副业认为其可有可无,从而导致其生产发展徘徊不前甚至萎缩。通过切合实际的适度规模经营,使现有的桑园等蚕业生产资源向积极性高的专业大户集中,专业大户为了进一步发展生产,则会增加生产各环节的投入,改善生产设施设备和基础条件,实现蚕桑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促进现代蚕桑产业的发展。具体可通过以下措施推动蚕桑生产的适度规模经营。
3.1促进桑园土地有序流转
依托县、乡、村各级组织,积极宣传,鼓励有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养蚕农户及相关技术人员采取转包、转让、租赁、入股等方式实施桑园有序流转,使桑树资源向养蚕能手集中,培育一批年养蚕几十张、上百张的蚕桑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并通过养蚕大户的培育和发展,推动全区蚕桑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3.2建立蚕桑专业合作社
通过蚕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提高蚕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增强蚕农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通过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促进蚕农之间加强合作,相互探讨,共同提高栽桑养蚕的生产技术及经营管理水平,并以蚕桑专业合作社实施蚕桑病虫害的统防统消、蚕种、蚕需物资统一供应等帮扶措施,以解决大多数蚕农劳动力和生产技术不足的问题,从而提高整体蚕农的养蚕数量和质量,增加蚕农收益。
3.3实施科学栽桑养蚕
龙头企业要建立自己的标准化蚕桑生产示范基地,并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将成功的生产经营方式和技术路线向广大蚕农推广,促进蚕农增收,促进蚕桑产业发展。要全面推广小蚕专业化共育,选择环境条件好的地方集中修建共育室,安排责任心强、共育技术过硬的人员实施专业共育,以保证育出健康小蚕。要大力改善大蚕饲养设施设备,推广规范化、标准化、省力化的蚕台育、方格蔟、自动除沙等先进设备实施科学养蚕,降低大蚕养殖的劳动强度,提高单位劳动力的养蚕数量;同时在大蚕饲养过程中实行由专业技术人员统一配药、统一消毒,引导和促进桑蚕养殖实现专业化、标准化,确保蚕桑生产的稳产高产。
3.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近年来农民外出务工工资待遇逐步提高,蚕农栽桑养蚕比较效益逐年下降,对蚕桑产业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各级要加大对蚕桑生产发展的政策扶持,在充分利用国家“东桑西移”政策、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扶持产业发展的同时,各地政府要整合扶贫开发、农业发展等专项资金,加大蚕桑产业的扶持力度,在生产经营主体蚕桑大户培育和专合组织建设等方面给予项目资金补贴。蚕茧收购龙头企业要做到让利于民,多方筹集资金用于扶持蚕桑生产大户改善桑园基础设施条件和养蚕设施设备,提高养蚕大户收益,从而促进和带动蚕桑产业的全面发展和升级。
3.5建立蚕桑风险基金
由政府预算一部分资金,龙头企业筹集一部分资金,共同组成蚕桑生产风险基金。在国际国内市场疲软时用于补贴蚕农的蚕茧收购价款,保证蚕农有稳定的收入;同时对年产茧达到一定数量的养蚕大户,由龙头企业按照蚕茧数量予以再补贴,并用蚕桑风险基金予以适当奖励,刺激蚕农增加养蚕数量,提高蚕茧质量,从而培育出更多的养蚕大户,以达到实现专业化生产的目的。
3.6促进蚕桑生产现代化
8.对宁南县蚕业发展模式的探讨 篇八
1 立足当地实际, 实现独特发展
宁南县从上世纪60年代栽下第一株桑开始, 在蚕桑产业的发展道路上, 始终坚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 不唯书, 不唯上, 只唯实。
蚕桑发展起步阶段, 农民对栽桑养蚕心存疑虑, 考虑到宁南县光热资源十分丰富, 田边地埂, 荒坡斜地栽桑潜力大, 为此, 宁南县提出了“田边地埂栽成线, 荒坡斜地栽成片, 房前屋后建个小桑园”的发展思路, 蚕桑产业从无到有, 到1986年宁南县的蚕茧产量已近万担, 成为了四川省重要的优质蚕茧基地县。
结合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 宁南县在栽满栽尽“四边桑”的基础上, 提出了“有保有压, 非均衡发展”的思路, 突出重点产区, 实现重点发展, 每年新栽桑都在5000亩以上。为提高土地效益, 推动产业规模发展, 宁南县积极探索桑树栽培管理方式的改进, “6215”桑树栽培方式得到迅速推广。该项科研成果获得了凉山州科技进步三等奖。
从高度垄断到市场化运作, 丝绸行业经历了痛苦的蜕变。在茧丝绸经营体制发生变革的过程中, 宁南县立足当地实际, 不跟风, 不赶浪, 一心一意抓发展,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推行“风险共担, 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 使宁南县蚕茧公司成为了引领蚕农闯市场, 促发展的龙头企业。
2 立足农民增收, 实现规模经营
蚕农是蚕桑产业发展基础的基础, 没有蚕农的积极性, 也就没有蚕桑产业发展的根基。立足蚕农增收, 推进蚕业发展, 始终是宁南县党委、政府, 宁南县蚕业部门考虑的重点。
将30多年来宁南县蚕茧收购价格进行连线, 可以清楚地看到蚕茧收购价格是逐年上升。即使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 茧丝市场疲软, 蚕茧公司出现亏损, 蚕农的收购价格不降反升, 切实保护了蚕农的积极性, 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在内地出现挖桑毁桑, 蚕茧大幅度减产的情况下, 宁南蚕茧产量却实现了快速增长。随着“东桑西移”步伐的加快, 市场行情的好转, 蚕业的发展给宁南县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并成为了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
为密切蚕茧公司与蚕农的关系, 建立利益共同体, 宁南县从2007年开始推行了“二次返利”政策。这对调动蚕农的生产积极性, 扩大生产规模, 增加生产投入, 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3 立足生态建设, 实现环境保护
位于长江上游, 金沙江畔的宁南县是生态极为脆弱的地区, 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 是国家长江上游水土保持生态治理的重点地区。宁南县将蚕业发展纳入生态建设范畴, 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实施项目,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实现了蚕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结合。
宁南县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过程中, 要求改田改土的地埂上必须栽上桑树, 行成了田中蔗, 埂边桑, 山顶塘的大同开发模式, 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高度肯定。
宁南县现有桑树1.95亿株, 每年修剪的枝条作燃料, 再加上沼气、省柴灶的推广应用, 农村的燃料问题已得到解决, 没必要上山砍柴, 对保护森林, 保护环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为中纤板、桑棉纸、叶绿素铜纳盐等深加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储备。
4 立足技术指导, 实现网络服务
正如老县委书记黄德茂所讲的“蚕桑发展关键是养得好, 卖得脱, 有搞头。”而养好蚕的核心是蚕农能真正掌握养蚕技术, 这不仅需要进行技术培训, 还需要进行面对面的技术指导, 要做到这一点对于山高坡陡, 居住分散的蚕区来讲, 无疑有许多的困难。
针对蚕区的实际, 并经过多年的努力, 宁南县形成了以县蚕业局为龙头, 乡镇蚕辅员、村中心技术员为骨干, 共育户为基础的蚕业技术推广体系。做到了养蚕乡镇有1名蚕辅员, 养蚕村有中心技术员, 养蚕多的社也配备了技术员, 从订种、蚕药销售到技术指导实现了网络化服务。
为对蚕农的服务更加全面, 技术指导更加具体。宁南县摸索出了一套“共育户联养蚕农户, 共育费与养蚕单产挂钩”的管理方式, 实现了共育户对蚕农面对面的技术指导, 使县蚕业局制定的各项科技措施能够得到贯彻落实。
蚕业技术服务体系的建立, 确保了宁南县小蚕共育面长期保持在100%, 对推行标准化生产, 实现“以种控茧”, 切实保护龙头企业利益, 维护良好的收购秩序创造了条件。
5 立足品牌创立, 扩大市场影响
蚕茧属于全商品性生产, 生产的产品没有赢得客户, 必将会被市场所淘汰, 挖桑毁桑也就在所难免。为使宁南蚕业长盛不衰, 宁南县遵循市场规律, 培育蚕茧品牌, 注册了“南丝路”蚕茧商标。
在创名牌的过程中, 宁南县始终把提高蚕茧质量作为核心工作来抓, 一是制定了“桑蚕综合标准”, 并经宁南县技术监督局以农业地方标准发布实施。二是推行鲜壳量定级办法, 辅之以上车率、茧层含水率、化蛹率等的测定, 确定鲜茧的收购价格。并在蚕茧收购过程中, 聘请人民代表、村组干部、蚕农代表参与评级与监督, 保障了“仪评”收茧的顺利实施。三是全面推广自动热风烘茧机, 严格操作规范, 确保了干茧的质量。
“南丝路”蚕茧品牌已获得客户和市场的认可, 为凉山蚕茧开拓市场树立起了一面旗帜。
6 立足蚕业特点, 实现科学考核
蚕桑产业是由千家万户养蚕农户支撑起来的一项大产业。蚕桑生产的特点是面广分散, 前期投入大, 技术要求高。要把蚕桑产业做大做强没有坚强的领导核心, 没有明确的发展思路, 没有严明的组织措施, 没有科学的考核办法, 是难以实现的。
宁南县在每年的蚕业工作会上都要安排部署生产任务, 明确对乡镇的考核办法, 宣布蚕业生产扶持政策。从育苗补助, 桑园建设, 桑树专用肥, 新建共育室到优良蚕具、蔟具的推广补贴逐一明确, 加大对蚕农的扶持力度。
宁南县抓蚕业工作, 真正体现了“领导苦抓, 部门苦帮, 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 对蚕业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具体环节都有严明的考核奖励办法, 严格兑现。县上的主要领导对安排的工作随时都在督促检查。
7 立足产业延伸, 实现综合发展
上世纪80年代初, 宁南县提出了“围绕农业办工业, 办好工业促农业, 把宁南建设成为糖、丝、油县”的奋斗目标。在当时省上对丝绸行业提出了“稳茧, 限丝, 增绸”的方针, 不允许办丝厂, 宁南县从实际出发经多方筹资创建了宁南县联办丝厂, 拓展了生产领域, 增强了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推进了宁南蚕业的快速发展。
随着蚕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宁南县又新建了2家缫丝厂, 对缫丝设备进行了技术改造, 到目前为止, 宁南县已拥有3家缫丝厂, 拥有自动缫丝机20台, 每年生产生丝700吨, 实现产值1.26亿元。蔟具厂、蚕药厂等相关产业也得到了发展。
【蚕业发展策略】推荐阅读:
阅读推广发展策略探析07-06
教师专业发展与策略07-10
投行业务发展策略07-22
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策略08-06
建材行业发展策略分析11-15
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应变策略07-30
浅谈发展网络广告的策略09-01
衢州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09-20
发展县域经济策略 促进地方税源建设10-23
邮储发展小额贷款的策略与机制研究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