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有感

2024-07-28

地震有感(共15篇)

1.地震有感 篇一

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缅怀着刚刚逝去的人,他们的离去令人悲痛。我环视着一方尘土,不禁想到了那带有淡淡忧愁的句子“逝者已逝,死者已已”,天空中鸟儿无力的哀鸣,似乎在倾诉着一切。此时此刻却是数九寒天。

当义勇军进行曲庄严地播撒在华夏国土时,每个人都积极地行动起来了,就如缥缈歌声中所哼的那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我并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但我知道能成功战胜它——这惨绝人寰的8级大地震,此时此刻却成了亿万中华儿女的最大的心愿。一个个淡淡的、关怀性的眼神,在微风中悄然传递,织出一网春风,滋润着败絮的土地。时间无需证明什么,有的只是愈加坚定的默契与一个民族的经久不息。

怅然回忆往昔春秋。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当时间永远地定格在那一瞬,相信众人所感所言所思所想,除了悲痛还是悲痛。那是一个与死神同在的日子,足以使天地为之一颤。大自然的怒吼震翻了四川质朴的人民,无数的裂缝从地底显现并不断延伸,那些从鬼蜮来的恶魔不断抢走着鲜艳的生命,怎能不伤感?

到现在,其实自己都还有种恍若隔世之感。只是刹那间,原本美丽世界不在,留下的只是满目狼籍和幸存者的满目疮痍,无尽的悲痛镶嵌在他们木然的脸上——他们默默地承受这一切。他们那边在天翻地覆,我们这边却美丽依旧,甚至在灾难初至之时我丝毫不曾感觉的到,这“生死两茫茫”的感觉又有谁是说得清楚的?

这些天来新闻报纸看得很多,无不讲述着身边动人的事迹,总是有那么一种感觉:在读的时候,内心永远是澎湃的,那不似看小说,读得多了便会新生厌烦,而是每看一篇,就会多一份激励,而对那天灾的恐惧变会减弱一分„„

有一个总编曾给一篇报道取名为“中国,灾难中不屈的雕像”。其内容很简单,几幅相片再配上几段说明。那是几幅黑白的图画,但是它们的视觉冲击却丝毫不因此减弱,给人的震撼让人仍难以用言语表明。相片中那与我们年龄相差无几的男生眉头紧皱,一手握拳,一手执一白纸,上面被刻意放大的“汶川挺住,中国加油”在照相机定格的那瞬间显得如此的强劲有力,看着痛苦的表情,睁大的嘴唇,料想当时也在忘情地呐喊。此刻,我的声音变的沙哑,仿佛都附着在这落寞的人影上与他一道质问苍天!

当我在电脑上尝试地打“汶川”时,发现竟然可以当成词组打,有点落寞地想:这可能是当下使用率最高的词语了。

刹那间的天崩地裂,夺去了多少与我们年龄相仿的同学的生命!这些生命之花的破碎,令人心伤。但真正使我震撼的是面对天灾对生命的理解。有许多平素默默无闻的老师用自己无过边的爱为我们上了生命的最后一课:潭千秋用自己的双臂紧紧护住课桌底下的四名学生,四名学生获救了,潭老师却献出了生命;张米亚跪伏在地上,紧紧抱住两名学生,两名学生因此而获救,而自己再也没有醒来;袁文婷,这一位八零后青年教师,地震来时,一次又一次冲进救室,抱出学生,当第22次冲进教室时,房子倒塌了„„此时此刻,我忽然感到,老师的心是多么辽阔。正是这种辽阔的爱和坚强的意志,毫无怨言地浇灌并呵护着下一代花朵。

繁华褪去,满地沧桑。

407班楼宇文泰

2.地震有感 篇二

师:请同学们用“~~~~~”画出文中描写这位父亲精神失常的句子, 并认真读一读。

然后, 我抽了4名学生分别交流了自己所画的句子。一切都一如既往地按我多次教学这一课的设计进行着, 我期待着通过有感情地朗读, 来引导学生体会“这位父亲看似失常实际正常”这一教学重点, 以便实现“父爱使父亲义无反顾地去救儿子”这个教学目标。

师:下面请同学们以四人为小组, 对所画句子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然后谈谈体会。

……

生:我从中体会到这位父亲不顾自己安危, 勇救儿子的无私的爱。

生:我从中体会到这位父亲是最伟大的父亲, 因为别的家长都在“哭喊过后, 便绝望地离开了”, 唯独他在那里埋头挖……

我正为自己的教学设计又一次顺利进行而暗喜。忽然, 一个学生的回答让我……

生:我认为这些句子写得太不真实了……

啊!呀!噢!咦!顿时刚才安静的教室响起了各种惊讶声, 其他同学都瞪大眼睛好奇地望着发言的学生。

经过一瞬间的尴尬之后, 我如获至宝:有啦, 有好戏啦!

师:怎么会有如此与众不同的体会呢?能不能说来听听?

生:老师, 你课前不是让我们搜集相关信息吗?我在网上看到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生了汶川地震后, 一些学校的救援图片:许多学生家长都火速赶到学校, 挖掘废墟, 营救孩子, 没有一个哭喊过后, 绝望地离开的……

另一生:噢, 对了, 我也看到了不少的家长哭得昏死过去, 醒来后, 又回到现场……

又一生:还有, 如果有消防队长和警察出现之后, 根本不允许外面的人随意接近废墟, 怎么会让他一个人在那里整整挖38小时了呢?

再一生:资料上说文中的洛杉矶地震发生在1994年, 那时美国各方面都很发达了。38小时, 专业救援队早就该赶到现场, 怎么会是他一人在挖呢?汶川地震后, 我们国家不就是这样的吗?

……

接下来, 不断有学生结合搜集到的信息和综合汶川地震给他们留下的鲜活资料充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胆子小的同学也在嘀咕之余频频点头赞同:刚才画“~~~~~”描写父亲的句子太不真实了!

尴尬的我也早就清醒了, 甚至是激动了。我激动着这些闪烁着个性而又真实的见解, 我激动着孩子们真正地走进了文本, 我激动着孩子们联系生活大胆质疑文本的可贵精神。

虽然在第四次上这篇课文时我的预设彻底地化为泡影, 但听生一席话, 却令我受益颇丰:

老师, 让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别抢学生的镜头, 不要太着急把自己的理解告诉学生, 相信学生吧。当学生的思维真正发生碰撞的时候, 他们所释放出来的能量是老师无法预料的, 让我们将学生及其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纳入课堂, 通过教会学生走路, 让学生自己学会飞翔。

3.青海玉树地震有感 篇三

5月12日下午2时28分我国四川,汶川发。生了7,8级地震。许多人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都向灾区捐钱,就连8岁的一名学生把自己所有的压岁钱都捐给了灾区,公一万都元。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心里很震惊,虽然我只捐了10元,但是我的一些心意全在10元钱里了。在5月12日下午2时24分我国四川汶川线发升了7,8级大地震,死伤残重,但是灾区人民的意志是坚强的因为有13亿的.人民来帮住他们,天下有情人有情,只要我们团结一制,一定能克服困难。

5月12日下午14: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7、8级大地震,听了这个消息,我的心强烈地震撼着。我想四川的小学生们都怎样了,于是我打开电视,看见了关于地震的新闻,发现那里的小学生都受伤了,父母都在废墟旁边伤心地痛哭着,我又看见小学生身上全是血,我觉得他们太可怜了。我相信同学们,你们一定要坚持呀。

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一次7.8级的大地震,有很多人为受灾人民捐款捐物,我看后非常感动。一个小男孩捐了1万多元钱。而且都是自己的压岁钱,这是多么不容易啊!

――侯宇

4.看地震有感 篇四

在紧张有序的救援当中,一位英勇无畏的武警战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为救一个被埋数天的妇女,自己却被无情的余震埋在废墟之中,现在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他的家人很是担心。报道中我看到一位很理解武警战士苦衷的妻子安慰他的母亲说:“妈,您儿子是一名武警战士,在祖国和人民遇难时挺身而出是应该的呀!这是他的天职,此时此刻,您应该多些祈祷,多些期盼;少些伤感,少些惆怅。”说完,她又找出丈夫当年获得的一叠荣誉证书,含着泪花说道:“如果您儿子没有参加救援,他对得起这些证书,对得起培养他的组织,对得起祖国人民吗?”说着说着,她那激动的泪水不由地夺眶而出,她母亲眼中也闪烁着晶莹的泪花。此刻的我也忍不住哭了,泪水不由地流了下来。心想:多好的妻子,多理解的妻子啊!

报道中一个个难忘的,值得铭记的镜头在我眼前闪过:总书记亲切的叮咛,温总理殷切的问候,哪怕有一丝的希望,就要尽百倍之百的努力,把受困的群众解救出来。他那布满血丝的眼中老泪欲滴,乡亲们哭了,孩子们哭了,大家都哭了!看到这儿,我不由感慨万端:这时的华夏儿女手牵手,心连心,爱心呐喊如潮涌动,表现出异常团结,表现得是那么众志成城。我想:这,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历史传承吧!

5.观《唐山大地震》有感 篇五

母爱是春风,吹走了孤单与寒冷。母爱是夏天里凉爽的风,吹走了内心的烦躁。母爱是生命中最伟大的爱。

生命是父母赐予我们最好的礼物。我们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父母的梦想。只有我们对不起父母没有父母对不起我们,我们是父母的心头肉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怎么舍得我们受伤,怎么舍得我们难过而我们还是那么的不听话惹父母生气,给父母带来麻烦亲爱的孩子们,一定要记住父母的好啊。

当地动山摇了,全国悲伤了,老天也哭泣了。仅仅几秒钟的时间房屋全部倒塌道路全部断裂,活生生的生命一个一个被掩埋,救命声音连续不断,此时我哭了。突如其来的地震让人民无家可归痛失亲人。此时的天是多么的阴,是多么的暗。

经历过灾难的人们知道了感恩,知道了生命的重要性,知道了全国人民的关心,知道了只要活着就是福。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爱是明灯,为你照明。爱是泉水,为你滋润。爱是道路,引你走向光明。爱是雨伞,为你遮风避雨。爱是一本书,慢慢的去的体会吧!你会感到,爱是多末伟大无私。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珍惜我们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的享受生活,品味自己色彩斑斓的人生,更要好好的珍惜自己的生命。这部影片给我的触动真的很大,从一个个小人物的身上可以折射出我们整个民族乃至整个国家的变化。看完后,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的反思,它不仅仅是一次心灵的教育,它会让我们每个人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去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让我们会更加珍惜我们的亲人以及那些关心我们的人。防震知识:

1、地震来临时,躲到厕所里,或三角口处。

2、不着急逃离,避免发生踩踏事件。

3、跑到空旷地带。

4、万不可跳窗。

强震过后如何自救:

1、地震发生后,应积极参与救助工作,可将耳朵靠墙,听听是否有幸存者声音。

2、使伤者先暴露头部,保持呼吸畅通,如有窒息,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3、一旦被埋压,要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并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加固环境。

6.地震有感 篇六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而地球内部在不断的运动变化, 所以我们难免会遇到地震, 以我们目前的科技也难免地震对我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一系列危害。如果能及时预报地震, 那么就会大大减少人类生命财产的损失。如何在地震来之前及时准确的预报, 来个未雨绸缪, 这是人类对地震多年来的梦想。

二、地震形成的原因

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 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 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 于是便发生地震。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

三、地震形成的结果

地震产生巨大的能量, 比如, 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 它主要以震波的形式辐射出, 但是还伴有地热能红外线的辐射。

四、地震形成的后果

地震后地面出现断层和地裂缝, 引发海啸及火山爆发, 使城乡道路坼裂、铁轨扭曲、桥梁折断, 造成停水、停电和通讯受阻, 建筑物倒塌, 人员伤亡等经济损失巨大生命危害严重。

五、地震形成的预测

以我们目前对地震的认识来分析, 无论是地球板块的相互挤压还是分离或者是其它的原因造成的地震, 地震都会产生巨大的能量, 这个能量其中有一些以地热能以及红外线的形式辐射出。因为由于振动原子分子之间的运动就会产生热能辐射出红外线, 而红外线的辐射速度是光速, 而且地震的能量是巨大的相当于几个原子弹的爆炸, 所以当地下的地震发生时至少有一部分的红外线会几乎瞬时的辐射到地面。假设地心的活动是平稳的, 这样只要我们探测到由地下辐射出的红外线突然有微小或者大量的增多, 我们就能确认地震的来临。这样我们就能及时准确预报地震的来临 (虽然地下的某些振动未必会影响到地面) 。

由此可大胆设想:人类未来新型的地震仪只要灵敏地感应从地下辐射出变化不正常或突然变化的红外线就能及时准确的预报地震。

六、结论

地震会产生地热辐射出红外线, 假设地心的活动是平稳的, 只要我们探测到从地下突然增多的红外线我们就能及时准确的预报地震。

七、意义

利用地下突然变化的红外线能及时的预报地震大大减少人类生命财产的损失。地震是局部的, 对较大的时空范围来说利用红外线微小的变化还能探测地球板块的运动地球内部的活动。

7.历史论文--汶川地震有感 篇七

汶川大地震后,温家宝总理在北川中学安臵点的帐篷教室里,面对惊魂未定、泪痕未干的孩子们,着力地在黑板上写了四个大字:多难兴邦

这四个字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在悲痛的同时不禁感到心坎一阵温暖。纵观历史,百余年来的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多难兴邦的历史。

1840年鸦片战争后,列强的侵略、剥夺所造成的巨大危难,迫使清王朝启动宪政改革与洋务运动,并推动了戊戌政变、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的历史进程;然后是日本军国主义的疯狂侵略所造成的深重劫难,激发了“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的全民抗战,推进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人民革命运动,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后来,无休止的“政治运动”与“阶级斗争”迫害了数百万知识精英,饿死上千万善良百姓、直到“十年浩劫”使亿万人陷于苦难深渊,终于促成包括执政党自身在内的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大觉悟,从而带来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大转变,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与国民经济的大发展;再后来则是当国家即将推行政治体制改革之时,顽固反对政治民主化的保守势力在特别惧怕政治体制改革的特殊利益集团的怂恿下,对“反专制、反腐败”群众运动进行的残暴血腥镇压。它造就了一次思想上、政治上的八级大地震,其结果是:既深刻地暴露出执政党在执政理念、路线、政策各方面的谬误、缺失与沉疴;又极大地激发了国民对争取人权、人道、民主、自由的觉醒!也正是这次政治大地震强化了执政党自身的危机意识,促进执政党内部多方面转变。新的中央推出“以民为本”、“科学发展”等全新的执政理念及相应的政策措施,从而既缓解了国民与政权之间的矛盾,又增进了广大群众的公民意识。那次强烈的“政治地震灾害”为推动中国这艘巨轮越过激流险滩驶向民主宪政的彼岸疏通了航道。

2008注定是中国重要的历史关口。年初的风雪灾难刚过,又发生“藏独”骚/乱;刚平息了国际上的反华浪潮,准备集中精力迎接奥运之际,又有汶川八级大地震突然袭来,瞬间山崩地裂、神州失色、生灵涂炭、家园毁灭!苍天对我中华何以如此严酷?

然而正当上千万灾区百姓陷入极度惊恐,全国人民既震惊又无奈之际,温总理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了;十万大军日夜兼程前往救援了;医疗队员、救灾物资从全国调集灾区了!更令民众惊喜的是政府对抗震救灾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透明性与开放性:允许国内外媒体深入现场、让电视台进行24小时滚动报导、迅速接受各方面的国际救援;这些又掀起了民众空前热烈的自发的救援行动:各地踊跃捐款捐物、年轻人排长队无偿献血、大批志愿者不畏艰险赶赴灾区参与拯救;尤其是政府顺应民意设立三天哀悼日,中国第一次让庄严的国旗为普通百姓而降!2008年5月19日下午2点28分,神州大地上国旗半垂汽笛长鸣,13亿华夏子孙同时静立默哀。那一刻,它所凝聚的同胞爱、骨肉情是一种何等强大的兴邦之力!

虽然我只是13亿中国人民中的一个,在历史的海洋面前简直不值一提,尽管如此,作为中国人,就算我很渺小,但我对祖国的爱却永不灭。

这次的汶川地震不仅让我看到的任人的光辉,更让我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地震发生时灾民之间互相帮助,携手抗震,在惨烈的地震中,北川中学2600名学生中半数死亡或下落不明,后来逃生出来的学生告诉老师,在废墟里同学们互相鼓励,商量出去考哪个学校,不停地说着,用团结来支持撑着生命,希望大家不要“睡着”,来争取时间等待救援。有个村落房屋都倒塌了,灾民就携手在空

地上搭起简易住所,大家不分你我,拿出仅有的东西凑在一起,同吃同住,互相支持,共度难关。北川一中高二(九)班的教室在二楼,地震让它变成一楼,班上43名学生快速跨越栏杆,逃到安全的地方。已逃生的同学定了定神,重新投入到抢救校友的行列中。该校校长刘亚春在房屋倒塌前的一瞬间逃出。他的儿子正读高一,也被埋在废墟中。但为了救出更多学生,刘亚春强忍悲痛,坚持从大局出发指挥救援,同舟共济,团结自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才能战胜地震灾难。这种博大的团结精神,使大家心连心、手牵手,互相鼓励,互相支持,共同走出地震的阴影。

抗震救灾中,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继续发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处处体现了无私的奉献精神。自地震发生始,武警、消防官兵、各兵种部队、各救援队、各医疗队、志愿者等纷纷前往灾区救灾,各地政府、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各国政府捐款踊跃并不断追加捐款额度,各种救灾急需物资的捐助从全国各地、世界各地不断的运往震区。还有救灾中很多人舍小家顾大家忘我奉献,救灾中一母亲把自己受伤的孩子抱下让别人的孩子先诊治,有个社区主任自己家死了三辈十口人,自己却夜以继日的工作在一线,没有回家去照顾自己的亲人。江油市公安民警将晓娟两天哺乳8个婴儿,而她却把自己仅6个月大的女儿交给妈妈,天天早出晚归忙在抗震一线。无数无私奉献的事迹,虽不能一一列举,但这种奉献的精神却无时无刻不激励着人民,勇往直前,投入抗震救灾的战斗中。坚强的抗震精神四川彭州公安民警蒋敏,在这次特大地震中,她的爷爷、奶奶、母亲以及年仅2岁的女儿等十位亲人都不幸遇难,承受着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他依然坚守在抗震救灾最前线,不分昼夜连续作战,甚至累倒在救灾帐篷下,被称为最坚强母亲最坚强女性、最坚强警花。5月13日汶川映秀小学女生,自己从废墟里爬出来,人们发现后都震惊了,她左腿膝盖以下已不知去向血流不止,这种坚强的精神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5月18日北川县11岁的张吉万背着3岁的妹妹张韩,从深山中翻山越岭徒步行走12个小时到达汶川县城,坚强的张万吉终于带妹妹走到了相对安全的救助场所。坚强使灾民鼓足勇气,坚强使灾民求得新生,坚强使大家坚守在抗震救灾的最前线,这种坚强的精神也必将使劫后余生的灾民重新建起美丽的家园!

这次抗震救灾中处处体现了人本的精神,尤其是为地震遇难者设立全国哀悼日,从5月19日至21日哀悼三天,哀悼期间全国、各驻外使馆均降半旗致哀,停止一切娱乐活动,5月19日14时28分至31分全国默哀三分钟,汽车、火车、轮船等鸣笛致哀,为地震遇难同胞设立全国哀悼日,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为平民办的国丧,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也是体现生命平等的价值观,同时呼吁整个社会关怀每个生者。对遇难者遗体处理,国家建立了明确的处理程序和处理方式,并且严格要求处理遗体时一定遵守操作规程,遗体处理前要为其整理仪容,根据遇难者有效身份证件或经亲属辨认,对遗体进行编号、记录、拍照、提取可供dna检验的检材,建立“5.12”地震遇难人员身份识别dna数据库”等一系列措施,充分尊重遇难者尊严,避免了“天地茫茫,不知亲人埋骨何处”的人伦悲剧发生,给生者以最大的慰藉,这不仅是尊重逝者,祭奠逝者,安慰生者,更是人本精神的体现。对灾区学生采取进行心理抚慰,改变灾区学生的考试时间及取消英语听力考试,这些无不充分了人本的抗震精神!

在地震发生后国家领导人亲赴灾区指导救灾,在第一时间作出了快速救灾反应,还对地震灾情信息完全公开、及时透明,并允许国外媒体亲赴抗震一线采访,这些都表现了坚强的自信力。在地震中,很多灾民在倒塌的废墟里靠自信的精神

坚持着,终于得到了救援。现在地震已九天,幸存下来的很多灾民也纷纷投入到抗灾中,还有一些灾民已经开始筹划重建家园,这些都表现了灾民自信的抗震精神。自信能战胜困难,自信能创造美好未来!

在四川广元市的木鱼镇,压在天花板底下的五位女同学,在废墟里坚持了40多个小时,他们呼唤着电影里许三多“许班长”的名字,等来了解放军的营救,最终得以生还。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坚持就能赢得生还的希望,我们的救援部队、消防官兵、救援队凭着坚持的精神,不放弃、不抛弃,只要有一丝生还希望就付出百倍的努力,所以即使已经过了抗震救灾的黄金72小时,他们仍然在拉网式搜寻可能的幸存者,这种坚持的精神使更多的生命得到了救助。

我们要学习这些抗震精神,化悲痛为力量,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好,把我们的企业做强做大,把我们的家园建设的更美丽,以实际行动告慰地震中遇难的同胞!

作者:

应用心理1班

邓嘉杰—1008400012

邹启盛—1008400023

8.观《唐山大地震》有感 篇八

观《唐山大地震》有感 08年我曾去过唐山,在我看来唐山是一座英雄的城市,经过 1976年如此惨重的灾难和损失,唐山人没有沉沦,没有整日哭哭啼啼。他们掩埋了亲人的尸骨,洗静身上的血迹,擦干脸上的泪痕,他们站了起来,重新建设了一个更美、更壮丽的唐山!

唐山也是一座感恩的城市。唐山人的感恩不仅表现在抗震纪念碑上铭刻的碑文,几乎在我看到过所有的唐山人对地震的回忆中,都流露出对全国人民所给予的支援那种发自肺腑的感激。这不是主旋律的高调,而是人们真诚的感恩之心。当我看《唐山大地震》时,我流泪了,而且眼泪流的很汹涌,我无法掩饰内心的酸楚,也无法抑制内心的疼痛,我把自己置与其中了,一切仿佛就发生在我的身边,一切又是那么的遥远。我不是唐山人,也没有亲戚在唐山,但是不知为什么,唐山大地震总是会牵动我的心。从08年去了以后我就一直忘不了唐山这个地方。

76年唐山大地震,人们在地震面前显得是那么的弱小,那么的无助。影片中丈夫用生命换得了妻子的生命,而妻子在悲痛之余,发现自己的龙凤胎孩子还活着,被一块石板压住了两头。此时救援人员发现石头无法抬起,两个只能救一个,母亲坚定说:“两个都得救!”可救援人员没有办法,最后母亲只能心痛的说:“救弟弟!”姐姐听着了,绝望了,这三个字深深的印在脑海里了!弟弟救活了,一只胳膊没了!

本以为必死的姐姐却奇迹般的活了,她的心有的只是对母亲的恨。她没有找母亲和弟弟,而是被当做孤儿被一对解放军夫妇给收养。

长大的她一直没有回过唐山,知道08年汶川大地震,学医的她跑到前线进行救援,被一个母亲的行为感动了,终于理解了妈妈当时心情,慢慢放下了对亲人的恨,觉得弟弟能活着,真好!

受到良心谴责的母亲,她没有搬家,一直守在唐山过着清贫的生活,说是等着丈夫和女儿的魂回来。她没有再嫁,一辈子就嫁给这个用生命呵护她的男人。

姐姐回来了,看到母亲为自己准备了“西红柿”,看到坟墓里的书包,课本,听到母亲给自己跪下了说对不起,一切的一切的深深的触动了女儿,姐姐理解了母亲,明白了母亲的爱。母亲,我亲爱母亲,对不起,我整整折磨了您32年!房子可以塌,家却不会破,人会离去,情感却不会死„„

32秒,32年。多难兴邦。一个民族,在历经大灾难之后,才会变得更强大!影片虽然记录的是70年代的情景,如今看来仍是那样真实可触,一场地震突如其来,侥幸活下来的人认识到了死亡原来离他们是那么近,生命原来是这样脆弱,人生愿来是如此的无常.在这场灾难中有的人迷失了自我发国难财,甚至一步又一步走向了犯罪深渊,;有的却在死亡的考验中懂得了生命的价值,更加珍惜生命爱护他人,人性展现出更加夺目的光辉..地震突然来袭的时候,所有的幸福与小市民简单的生存方式被摇得碎如粉,无能为力的无可奈何。几分钟前还在灰扑扑的车里与丈夫玩车震,那简单的风情与浪漫表现出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满足这着实难得,一句台词:“这么热的天,全唐山就我们俩做这事。”简单而生动的描述出了他们对现状的满足;几分钟后却阴阳两隔,生死殊途,没有半点的提示,没有一点点的预兆,在瓦砾倒下的那

一刻,丈夫推了妻子最后一把,妻子得以死里逃生,这爱用生命划上了一个凄美的句号。

我想每一个看了这部影片的人都会感动,会流泪,都会有不一样的情绪酝酿,不是为哭而哭,而是细腻体味某种苦楚后,发自内心的真切痛感。幸存的母亲和儿女之间情感的相互支撑,让人感到再刺骨的伤痛背后也有温暖。影片把我们拉到灾难幸存者的心灵废墟前,用电影特有的魔力,让你我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在那次恶梦中24万人的生命被生生夺去,16万人成了残废,1万多个家庭解体,7000多个家庭全家遇难......这是何等惨烈的灾难?多少人一觉醒来就与亲人生死两相隔?多少人眼睁睁地看着亲人在废墟下一点点丧失生命的痕迹而束手无策?多少人的亲情被生生扯断?又有多少人,无法面对亲人的死亡而以自杀的方式随着亲人离去?这是一种怎样的残酷?世界上究竟有几个城市,承担过如此惨痛的损失?

在感动的同时,我也为王军官的命运唏嘘。他从意气风发的军官,到形销骨立的鳏夫,领养来的女儿始终游离在自己的生活外,害怕爱女的别离,又希望看到女儿寻到至亲。无法补偿的亏欠感与那份来自不被爱的悲凉交织在一起,折磨犹胜遭遇火车的碾压。与女儿、孙女的片刻团聚,也会给他的晚年带来莫大的安慰。

9.地震有感 篇九

关键词:地震云,FY—2D,MODIS,高斯马尔可夫场,高斯混合模型

地震是严重的地质灾害,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近年来,破坏性巨大的地震频繁发生,如汶川地震和海地地震以及最近发生的日本大地震。20世纪80年代,俄国科学家通过卫星观察发现在中亚地区地震前(1984年5月25日)震区上空出现了一些异常的线性轨迹云[1]。研究人员认为从地表溢出的水汽上升到空中,然后形成了这些线性的轨迹云[2,3]。目前为止,大气科学的理论还不能解释即使周围存在空气流动的情况下,为什么地震云可以停留在一个位置基本保持静止不动。我们知道,空气是从西向东流动的,但是它却不能带动地震云一起运动。这意味着当因震前容积增大而传递应力至远离震中区时,在应力集中过程中,断裂带上的强应力作用使岩石发生挤压摩擦,使热量增加,地下热流通过断裂带不断溢出地面,上升到高空,当遇到合适的冷凝条件时就形成地震云[4,5]。多数情况下,地震云只存在短短数小时,且在一般的天气系统中,它和正常的气象云混合在一起。近年来,利用地震云来预测地震很少被提及过,这可能与其比较难以量化准确地预测天数和震级大小有关。到目前为止,利用卫星云图图像来检测地震云只是停留在肉眼观察阶段,这样做的效率非常低且准确率不高,因此利用模式识别方法来检测地震云对地震预测具有深远的意义。

1汶川地震云分析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地区(北纬31°,东经103°)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破坏力巨大。本文中,我们主要研究了汶川上空的地震云。如下图1显示了FY—2D卫星(5 km分辨率)红外一通道在2008年5月5日汶川地区上空的云图图像序列。从图中可以看出,凌晨5:30左右,一条线性的轨迹云突然出现在汶川地区上空,到7:30左右该云变得明显,在12:30左右消失。这条异常云在该区域存在了7h,并且没有随着风而运动。7d之后,即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汶川大地震发生。

大多数情况下,地震云存在的时间较短,一般为几个小时或几天不等,且在天气系统中它们一般混合在正常的气象云中。这意味着要想准确地检测出地震云,必须使用具有高分辨率的卫星图像数据进行分析。这里,我们使用Terra卫星的MODIS红外通道数据,它具有1 km分辨率。

图2显示的是2008年5月5日中午12时01分汶川区域上空Terra卫星MODIS数据红外通道(31通道)的卫星云图图像。从图2中可以看到汶川上空有一些与周围有明显区别的线性云,它们属于中云,平均温度约为245 K。从图2中还可以看出,这些云的形状与图1中的不太一样,这是由于分辨率不同所造成的视觉上的差距,由于MODIS数据的分辨率为1 km高于FY—2D,因此它的图像看起来更加清晰,细节部分也可以看清楚。事实上,它们所反映的是同一块云。

2 地震云检测算法

地震云属于异常云,它们具有自己的特征,如线状、辐射状和条纹状[3,6]等。文献[7]指出,对于一幅自然图像,它的纹理统计特性描述可以近似服从高斯分布。由于图2中地震云属于异常存在,那么它的统计特性不能符合高斯分布。

首先,对云图进行纹理分割,将云图分割成具有n个纹理区域。本文利用高斯马尔可夫场模型(GMF)[8]和K均值算法[9]实现云图纹理分割。

一幅大小为M×M纹理图像,在s处的灰度值y(s)为[8]:

其中,αr表示权重因子,r表示当前位置与s处的距离,Ωs由图3所示的马尔可夫模型的阶数所确定,e(s)为高斯噪声。

接着,计算出各个纹理的统计特性值,包括均值mr和方差Cr,它们的定义如下:

这里,Xr表示纹理区域r(r=1,2,…,n), x(i,j)表示纹理r中每个像素点的灰度值, Nr表示纹理r中像素点的个数。

然后,利用高斯混合模型(GMM)进行地震云的检测[10]。对于纹理r (r=1,2,…,n)中的每个像素点,都可以计算出它与其所在纹理的马氏距离dr(i,j),其定义为:

dr(i,j)=1Cr[x(i,j)-mr]2

假设对于每个纹理中的灰度值可以用高斯分布来进行描述,那么在所有的纹理区域中的那些不能服从高斯分布的像素点即为异常点。

最后,选择一个合适的阈值来分割图像和检测地震云[11],它的定义如下:

Δ(i,j)={1,dr(i,j)>τ0,

这里,τ为阈值。

地震云检测的算法流程如图4所示。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图5显示的是对于图2进行地震云检测的结果图。这里,选择了二阶高斯马尔可夫场模型,进行纹理分割时的类别数范围可以设定为3到7类。图5(a)显示的是类别数为4时的检测结果,图5(b)显示的是类别数为6时的检测结果,其中检测结果中白色的部分为异常的像素点。

从结果中可以看出,图2中的大部分地震云可以被识别出来且准确率较高。识别结果中包含了几条线性的云,而不是单独的一条。具体的原因在前面已经提过,这是由于Terra卫星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因此结果看起来和FY—2D中地震云的形状不太一样,实际上它们是一样的。

4 结束语

本文对2008年汶川大地震前的FY—2D卫星云图进行分析,发现了2008年5月5日,在汶川上空出现了线性的地震云,该云存在了约8小时之后消失。为实现地震云的自动检测,我们选取了同一时间分辨率更高的MODIS数据云图进行处理,分别利用高斯马尔可夫场和高斯混合模型来完成云图的纹理分割和地震云异常检测,检测效果比较令人满意。利用自动检测技术来完成对地震云的检测是本文的工作中心,实验中我们选取的地震区域周边的云图进行分析,这样做有很大的局限性,如何通过不用选定特定区域实现地震云的检测,这是下一步需要深入研究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Morozova L I.Dynamics of cloudy anomalies above fracture regionsduring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ally caused seismic activities.FizikaZemli,1997;9:94—96

[2] Park L.Unlocking the mystery of'Earthquake Clouds′-how they form&why Are they accurate in prediction.http://www.terraresearch.net/articles/earthquakeclouds_article1,2004

[3] Shou Z H.Earthquake clouds,a reliable precursor.Science and Uto-pya,1999;64:53—57

[4]徐保华,徐秀登.地震云预测地震续探.科学技术与工程,2005;5(22):1705—1709

[5]吕大炯,高建国,孙士鋐,等.地震云及其成因的探讨.自然杂志,1978;1(5):279—280

[6]王斌,王丽丽.利用卫星云图预测地震.遥感信息,2006;5:52—55

[7] Pratt W.Digital image processing.NewYork:Wiley,1991:519—537

[8] Chellappa R,Chatterjee S.Classification of texture using GaussianMarkov random fields.IEEE Transactions on Acoustics,Speech,andSignal Processing,1985;33(4):959—963

[9]孙即祥.现代目标识别.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31—36

[10] Stein D,Beaven S,Hoff L,et al.Anomaly detection from hyper-spectral imagery.IEEE Signal Processing Magazine,2002;19(1):58—69

10.观《唐山大地震》有感 篇十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情景之一:如何抉择!

这部影片主要描述的是一个家庭中两个孩子和母亲在地震后的苦难历程,其实苦的和悲的都是他们的心理。电影中的李元妮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在震后发现,自己的一双儿女被困在一块水泥板两端,若要营救,必然牺牲一方。情急之下,她做出了艰难选择——救弟弟!!!

11.观《唐山大地震》有感 篇十一

暑假中,我在老师的要求下,看完了冯小刚导演拍摄的《唐山大地震》,这是一部催人泪下的电影:1976年的唐山,卡车司机方大强和妻子李元妮,龙凤胎方登、方达过着平凡幸福的生活。7月的一个傍晚,地震降临了,为了救孩子,方大强死了,方登和方达被同一块楼板压在两边,无论人们想救哪个都要放弃另外一个,李元妮选择了从小就体弱多病的弟弟方达。震后,李元妮独自抚养着儿子,劫后余生的方登被王德清夫妇领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母女、姐弟从此天各一方……

地震中的母亲是坚强的,当失去丈夫后,她没有伏地痛哭,而是义无反顾地用双手刨着砖瓦沙石,因为她明白,她不能哭,孩子需要她。当救援的人们告诉她,只能选择救出一个孩子的时候,母亲哭了,她痛哭着,嘶哑而无力地喊着:“两个都要救,两个都要救!”手心手背都是肉,这叫身为母亲的她无论如何选择,都等于亲手抹杀了另一个孩子的生命,可即使如此痛苦,如此艰难,她还得选择,不然就会失去两个孩子。当她选择弟弟时,我想作为母亲的她,心已经碎了,可碎了也得坚强地站起来,因为儿子需要她!这位母亲是坚强的,地震中,她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丈夫,失去了女儿,仅有的儿子也失去了左臂,她几乎失去了一切,正如她自己整日叨念着:“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可为了能让儿子长大成人,她独自撑起了整个家,这其中需要多少的艰辛与汗水。而这位母亲也常年生活在自责与悲痛中,每年的清明,都是她思念丈夫,呼唤女儿,向女儿忏悔的日子,当我看到母亲跪在小火堆前一遍又一遍地呼唤丈夫、女儿回家的时候,我的眼泪不争气地流了下来,这是一位多么悲痛而又多么坚强的母亲啊!

唐山人是坚强的,23秒,让美丽的唐山变成一片废墟;23秒,让他们与亲人天各一方;23秒,让他们失去了美好的家园。而这一切并没有打垮唐山人,看,地震来临后,因为交通不便,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队不能及时赶到灾区现场,是唐山人忍住悲痛,自己用手去挖,用手去刨,直至手指渗满献血也全然不顾。也许他们知道此刻的亲人已经死去,也许他们知道此刻还会有险情发生,但是他们不退缩,不放弃,因为他们坚信能救出一个是一个,只要有一丝生的希望他们就该去做。他们用坚强,用大爱,告诉世人们什么是“天灾无情,人有情。”

中国人是坚强的,近年来,我国多处发生自然灾害,如汶川大地震,的雪灾,盘曲的泥石流,还有贵州等地百年不遇的旱灾……当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灾难时,中国人没有倒下去,因为中国人是坚强的。灾难来临时,人们互相帮助,齐心共度灾难;灾难过后,大家众志成城,齐心共建美好家园。当然,灾区的人们不是孤单的,面对灾难,全国人民上下一心,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正所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灾难只会让胆小鬼退缩畏惧,而坚强的中国人是不会被灾难打倒的!

12.地震有感 篇十二

新闻媒体对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的报道主要有三方面不同: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 关于报道下达的新闻政策不同, 报道方式和内容不同。

(一) 唐山地震的报道情况

1976年7月28日凌晨, 唐山发生强烈地震, 在人们的酣睡中, 有100多万人口的唐山市转眼间变成一片废墟, 震区地面建筑几乎全部倒塌。当时, 中国媒体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报道关于唐山地震的受灾情况, 只是在地震发生的第二天, 《人民日报》采用新华社通稿对这一灾难进行报道, 其标题为《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 灾区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发扬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抗震救灾》。这则报道全文的重点站在人如何同灾害做斗争的角度, 肯定人的精神与力量, 内容是毛主席、党中央如何带领灾区人民抗震救灾等, 对灾情只用“震中地区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这样的话一笔带过。当时有“灾害不是新闻, 抗灾救灾才是新闻”的说法。其实, 早在1950年4月2日, 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给各地新闻机关的“关于救灾应即转入成绩与经验方面报道的指示”中就要求:“各地对救灾工作的报道, 现应即转入救灾成绩与经验方面, 一般不要再着重报道灾情。”这一规定实际上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

(二) 汶川地震的报道情况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汶川地震。央视作为中国的主流媒体, 做出了非常规的快速反应:在震后短短32分钟就在整点新闻中播报了汶川地震发生的消息, 在52分钟后则迅速推出了“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直播特别节目, 这次直播长达300小时, 首播新闻1727条, 制作专题133个。这样的报道, 无论是从报道的形式﹑报道的样式﹑信息的公开度, 还是从报道的厚度和报道的影响力上, 与此前的任何突发事件报道相比, 都是前所未有的。在这次汶川地震新闻战中, 其他媒体同样有令人敬佩的表现。成都人民广播电台事发之初的冷静与坚守, 新浪网等网络媒体的强大信息集纳能力, 《南方周末》的冷静与追问, 《中国新闻周刊》的速度与厚度……

在这次地震报道中, 媒体能做出如此反应, 与政府的积极政策是分不开的。汶川地震的发生距离2008年5月1日正式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只有12天。在汶川地震中, 政府以史无前例的开放态度公开有关地震信息;政府信息公开第一次从各种条文或承诺成为实际行动;媒体第一时间对灾情做出反应并报道出去;公民对于政府的知情权也第一次从一项抽象的权利, 变为一项受到官方重视和切实保护的具体权利, 尽管得到的重视和保护还不够充分, 却有了不小的进步;人民群众通过报道获知灾情并参与到报道中。这一系列的积极行动告诉我们, 中国的突发性灾难报道与以往相比有了重大的突破, 并在不断地前进着。

二、比较分析报道变化带来的影响

(一) 国内影响

在唐山地震发生后, 人们在报道中了解不清灾区的实际情况, 不能调动人们参加抗震救灾的积极性, 群众的力量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没有在报道中得到充足的信息, 影响了人们对政府和媒体的信任度。而在汶川地震中, 由于政策对新闻报道的支持和政府对灾区的积极态度, 政府的形象得到了提升。在这个网络时代, 时任总书记胡锦涛和总理温家宝作为党和政府的代表, 在救灾现场树立了亲民的形象, 由此拥有了一批政治粉丝, 拉近了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距离。

(二) 从国际方面看影响

唐山地震后政府对灾情实行保密政策, 致使国际在中国的报道中得不到灾情的详细信息。从此, 中国媒体对灾难的报道成为国际上的反面教材, 影响了国家的形象。而且当时政府片面强调“自力更生”, 拒绝一切外援。这一做法虽然体现了中国人顽强的精神, 但不应跟接受外部捐助和支援对立起来, 不接受外部支援, 还落得人家抱怨, 效果很不好。

在众多外国媒体对汶川地震的报道中, 我们可以看到大致的印象。这些报道主要包括如下内容:首先是灾情的实况, 其次是救灾的进展和救灾的困难程度, 再次就是惊叹中国政府的救灾效率, 尤其是对中国政府能在最短时间内动员最大的人力投入救灾十分赞叹。汶川地震灾情报道呈现的前所未有的公开透明让世界刮目相看。媒体开放﹑自由﹑客观的报道, 不仅保证了社会安定, 消除了民间谣言﹑惊恐慌乱的现象, 大大加强了政府公信力, 也赢得了国际信誉, 得到了西方媒体的高度评价。

三、突发性灾难报道的职业要求

突发性灾难报道就是指对一切突然发生的危害人民生活财产安全﹑直接给社会造成严重后果和影响的事件的报道。因为灾难的发生跨领域广, 采访道路曲折复杂, 所以对执行采访任务的记者提出了高要求, 不仅要求记者有专业的采访技能, 而且还要具备科学的灾难常识和救援知识。

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 最突出的难点是对灾难所带来的损害程度的报道。记者在报道灾难所造成的损害程度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首先, 寻找最可靠的信息来源, 提高对信源信度的判断力。其次, 坚持正义, 公正介入, 及时、准确地披露灾难发生后的真实数据。再次, 富有社会良知和责任感, 无私无畏地报道灾难发生后的真实情况。最后, 采用一些模糊的表达, 避免直接提供一些无根据的数字, 通过其他方法来描写灾难的损失情况。

突发性灾难事件涉及范围一般很广, 出乎人们的意料, 而且事关人民的利益, 所以必定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新闻从业人员在选取报道角度时应合理分配, 既要全面报道受灾情况, 又要考虑受众的心理承受能力, 让人们在关注了解灾情的同时, 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支援灾区。一般而言, 灾难性事件都属于负面事件, 会给社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 同时又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 这样一来也会引起国际上的关注。外国人了解中国灾情和救援进度一般都是通过国内的相关报道, 所以突发性灾难报道关乎政府的形象﹑国家的声誉。如果报道得当, 就会提升国际形象, 起到很好的正面宣传作用;如果处理不当, 就会引来国际舆论压力, 造成政府危机。

四﹑展望突发性灾难报道的未来

面对重大的灾难, 记者这个社会角色被赋予的功能就是第一时间传递信息, 通报灾情, 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并唤起社会的凝聚力, 乃至把声音传达到全球, 让全球社会共同为人类所面临的自然灾难行动起来。灾难报道是新闻专业主义的一个重要的领域, 重视灾难报道, 使灾难报道在中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是每一个新闻人的愿望。对于灾难报道来说, 公众的生命安危是最根本的出发点, 我们应在报道中把人性化与专业化结合起来。社会的发展进步, 使国人日益重视生命的可贵, 越发意识到灾难面前人命关天。因人道救援和人性关怀而引起的对灾难报道的重视, 逐渐成为近年中国社会的主流。灾难报道要想为公众所熟知, 就要加强信息的透明度, 把信息公开制度化, 扩大新闻报道的自由度, 建立有效的灾难信息沟通机制。政府在处理灾难和形象建树上需要一个能够给公众和政府提供真实可靠、客观全面、公正平衡、无偏见信息的新闻媒介系统。灾难报道如果有所偏差, 就会引起政府的危机公关, 影响国际声誉。所以, 政府应给予灾难报道足够的空间, 使灾难报道能够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现政策的一个平台。突发性灾难报道虽然在我国经历了一路的曲折和坎坷, 但是灾难报道的明天应该是光明的。作为新闻人, 应该为新闻报道明天的光明而不断地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陈霖.新闻学概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7.

[2]杜俊飞, 周海燕, 袁光锋.公开时刻——汶川地震的传播学遗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

[3]陈力丹, 王冠.汶川地震报道特点及对传媒未来的影响[J].当代传播, 2008, (4) .

13.观唐山大地震有感 篇十三

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叫唐山大地震,非常感人。

这个故事讲的是有一家四口住在唐山,在1976年7月27的晚上,唐山突然发生了地震,地震保持了三十二秒,三十二秒之后,爸爸死了,姐姐和弟弟被一块大石头压住了,只有妈妈没事,救援工来了,他告诉妈妈只能救一个孩子,最后妈妈救了弟弟,没有救姐姐,大家都以为姐姐死了。其实姐姐没死,她被别人救出来了,三十年后,他们团聚了,当妈妈看到姐姐的时候,哭了,她跑过去,紧紧地抱着姐姐。

看完这部电影我就哭了,当初妈妈为什么只救弟弟不救姐姐?是不喜欢姐姐吗?看完电影才知道,妈妈也是爱姐姐的,父母的爱是最无私最伟大的爱,我们也要爱爸爸妈妈,我想对爸爸妈妈说:“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14.看《唐山大地震》有感 篇十四

原创、文/陈晶晶早在去年的时候就看到《唐山大地震》在网上以铺天盖地的电影海报和宣传广告,让我有了一看究竟的冲动,今天终于上映了,毕竟自己出生于80后,对于76年的唐山大地震,了解甚微,于是,带着对灾难中不幸遇难的24万中国同胞的哀悼和缅怀之情,认认真真的观看了这部情感电影,感受颇大,下面就从我个人的角度谈下自己的感受。

第一:情感大戏,影片情节感人至深,久久不能释怀!

通过看两个多小时的电影,让我的眼泪流出4次,从没任何一部灾难片让我如此震撼,眼泪一直伴随到影片终结。最后一次已经是泪流满面了。第一次是在地震发生的时候,看到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家园,尤其是自己的亲人被地震吞噬的时候,那份歇斯底的悲痛只能通过哭天骂地的呐喊声进行宣泄,让我感觉到人类在面对大自然灾难的时候,是那么的不堪一击;第二次是在抢救的过程中,女主角徐面对着自己眼前的灾难已成了不言的事实,尤其在救援的时候,女主角徐帆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救儿子,还是救女儿,徐帆说了好多遍:两个都救,都个都得救啊!但.......不允许,必须要马上做出决则,作为一个母亲来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宁愿拿自己的命来换儿女的命,在这种绝境下,要让任何一个母亲做出这样的选择都会崩溃,此时,这种情感像喷泉一样从我的心灵的深处爆发出来,很久都难以释怀;第三次是在救援完毕后,女主角徐帆看到全家福照片的时候,让人不得不回忆起震前的一家4口的幸福生活,思绪再回到现实,才能真正的感受:没了,没了以后才知道什么叫真的没了,那种委屈、悲伤、孤独,那种撕心裂肺的伤痛,短短的一句话,蕴含着深刻的哲

理,让我突然想到一句话: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亲人之间的生死离别;第4次是在徐帆年老时与女儿相聚的时候,23秒的事故,32年的离别,徐帆在只能救一个的绝境下无奈选择了牺牲姐姐而救弟弟,这个决定改变了整个家庭的命运,让徐帆的女儿陷入一个震后32年的情感困境。而徐帆当时选择了儿子,从此对女儿的愧疚以及思念就这样在心里埋进了32年的时间。然而,就在那跪下相认的一瞬间,眼泪与积攒了多年恩怨表现的淋漓尽致,影片中的情感力量又一次真正的传到了我的心灵深处,哗然泪下。那些不为人知的思念与愧疚,圆满的得到寄托,让人欣慰而又泪流满面......第二:灾难无情,人有情,面对灾难我们中华儿女一呼百应。

通过唐山、汶川两次地震,让我们看到了,为了那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可以弃自己的亲人不顾,奋力抗震救灾的感人事迹.那一排排献血的长队,募捐的长队......影片中在唐山大地震救援的时候,有个口号叫的非常好:“一方有灾,八方支援,组织起来,人定胜天......”声音从喇叭广播于四面八方,无情的地质灾害将数十万的生命掩埋在废墟当中,往日幸福的生活、和谐美丽的城市在瞬间化为乌有,面对无情的灾难,人类是那么的脆弱,在灾后的生活费更是多么的无助,这样的口号无疑让灾区的人从心里感受到温暖,给灾区人带来了生活的希望。地震发生后,我们敬爱的人民解放军不惧危情的无私奉献,全民百姓纷纷慷慨解囊,为解救地震中受灾的人民筑起一道坚硬的钢铁长城。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影片中无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消防官兵、医疗救助、幸存者等救援队伍,他们用手扒开碎石烂砖,用铁锹挖开沙土。每个救援人员的手上都血迹斑斑,缠满纱布。他们不畏牺牲,不分昼夜地,对废墟进行地毯似的搜索。尽管余震不断,身旁是摇摇欲坠的石柱或者横梁,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用双手,为被埋在废墟下的人们带来了唯一的希望!

灾难无情,人有情,近年来,中国出现着种种自然灾难,灾难面前,我们中国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用真爱凝聚力量战胜灾难。也许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是同饮长江黄河之水的炎黄子孙,在一方有难时,我们的心同在一起,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家——那就是中国!

第三:唐山、汶川难道我们对地震的灾害就真的束手无策吗?

抗震设防,预防为主,这是我国抗震减灾实行的战略方针。为了悲剧再次重演,我们是否能利用科学的技术避免或减轻地震造成的破坏吗?特此我做了详细的调查:2001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制定正是为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并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所以怎么选择一种有效的抗震技术应用在人类居住的建筑上来避免或减轻地震的灾害是至关重要的。有幸在中新网看到一篇关于抗震设计的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福霖提出:“传统的抗震设计存在问题,很难控制房屋破损程度。应该采用新的抗震设计,建造隔震建筑,在建筑物上加柔软层,确保房屋大地震不坏也不倒,保护房屋结构和内部不受损坏。积极及时采用国内外最先进的技术,预防为主,才能尽可能降低地震带来的灾害。”经过学习,才知道,隔震技术就是《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第12条所提到的,其抗震原理为:通过在楼房的基础部用橡胶垫块将大地与楼房隔开,当地震发生时,橡胶垫块将发挥“隔”的作用,代替上部结构承受地震强烈的位移动力,以此来隔离或耗散地震的能量,使上部建筑结构的反应相当于不隔震情况下的1/4~1/8,近似平动,从而“隔离”了地震的作用,保证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如图CJ-1右)。

而我们现在传统的建筑抗震技术主要特点是“抗,“以刚克刚””:上部居住楼房与大地牢固的联结在一起,当大地发生地震时,引起上部建筑结构一起发生运动,此时上部结构就像电路上的放大器,对地面运动的作用力进行惯性放大作

用(一般建筑物可放大2~5倍(如图CJ-1左),所以上部建筑结构要承受比地面还要大的地震作用破坏力,当建筑材料超过极限承载能力后,建筑物就会发生破坏、坍塌等情况,严重威胁人员生命财产安全。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周院士说的“基础隔震技术”已经从“抗”到“隔”,突破了人们的传统设计观念,形成了

中国抗震技术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

从影片中《唐山大地震》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的生命在面对大自然的时候是多么的脆弱,电影的高潮部分重点讲述了让那一对因唐山地震而分别了32年的姐弟,因为怀着一份对地震的特殊感受,一份对灾区人们的深切同情,同时踏上了去灾区自愿服务的道路,并最终重逢于汶川地震灾区。在地震发生的瞬间,很多人成了孤儿,很多人失去了挚爱的亲人,这种生离死别、骨肉分离、痛彻心扉的感觉,谁能理解?谁能体会的到呢?也许,只有经历过地震的人才能

15.多波地震勘探 篇十五

1 多波技术简介及难点

在一般理论意义下,矢量地震勘探要求震源能够同时激发出三个方向的入射信号。而作为矢量地震勘探的一种特例-多分量转换波地震勘探则没有震源上的特殊要求,它是研究由爆炸震源 (近似为纵波震源) 激发的信号经过地层的传播,波型发生转换且转换横波在裂缝介质中产生分裂后的三个分量信号。但是多波勘探还存在许多技术难点:如何使纵波和横波或转换横波剖面中的对应层位进行准确的对应;褶积后如何处理两个地震道的波峰不一定正好对应波峰,纵波的波峰可能不对应横波的波峰或波谷,而是中间斜坡上(或过零点)的某一位置;在横波资料处理中,静校正问题非常严重,对纵波速度的影响很大;当波形横向变化时,纵、横波层位追踪对比产生很大误差;由于纵、横波的子波各不相同,“同分辨率滤波”法也很难将纵、横波剖面中的相位完全对应;共转换点的精确确定存在一定的困难;转换波的叠加振幅随排列长度而变化,很难讨论其振幅保真问题。

在实际地震勘探中,一般多采用纵波激发、三分量接收的转换波勘探,这是因为横波震源可以360°方向传播,不易接收,而且横波能量在地下衰减很快,信噪比低,横波震源造价较高,对地面的破坏大。

多分量地震勘探与常规纵波地震勘探不同。多波多分量地震,有人称全波地震它是指利用纵波震源激发,同时利用地震的多个分量信号进行勘探三分量检波器接收,其接收到的不仅有纵波信息记录地震纵波、横波 (包括快、慢横波) 还有转换波信息。为地质构造的成像、裂隙和孔道的确定、储层岩性的解释等提供特定的信息。由于多分量转换波地震勘探是建立在各向异性介质模型上的,故它对薄互层、泥岩裂缝、碳酸盐岩缝洞、火成岩等发育的非均质岩性储层有更好的反映。

与常规纵波勘探相比多分量勘探具有以下几个优点:不同的岩石和饱和流体可能产生类似的纵波响应,因此纵波信息有多解性,不能完全满足勘探需要;可以提供更丰富的信息但纯横波勘探不易操作且费用极高。转换波不仅能提供大量的信息且操作方便、成本低,因此多分量勘探成为油气勘探新的发展方向。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所能提供的地震属性信息将成倍增加,并能衍生出各种组合参数。利用这些参数估算地层岩性孔隙度、裂隙含气性等将比只用单纯波的可能性更大可靠性更高。

基于常规爆炸震源三分量检波器接收的多分量转换波,地震技术是在常规声波法的基础上适当做一些野外检波器处理方法和解释技术的更新,即同时研究纵波和转换。横波在各向异性假设下还包括分裂横波这种方法,兼有纵波和横波的双重优点并克服了纵横波各自的缺点,综合利用这种技术可以降低速度和岩性等参数反演的不确定性,其中弹性波传播理论地震各向异性理论。多分量地震数据的采集处理与解释是这项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多分量的地震解释

多分量地震资料解释,主要的资料分析内容有:1、用转换波提高成像精度2、用纵横波振幅差异分析含油气性及岩性识别3、流体描述4、用横波分裂进行裂缝和各向异性分析5、油藏监测和纵横波联合反演判别真假亮点6、用 (vp/vs) 1/2预测孔隙度。由于多分量勘探可以同时提供纵波和横波的速度信息,使岩性研究成为可能;快慢横波的分离和分裂时差又额外地给我们提供了进行非均质性介质弹性参数反演的可能,包括各向异性因子、裂缝的发育方向和发育密度。

为了做好纵横波资料解释的关键所以前提是要做好纵、横波的对比工作。在保证纵、横波正确对比的基础上,可利用提取的参数和信息进行岩性预测、构造成像、各向异性及裂缝分析、油藏监测等。

2.1 用纵横波振幅差异分析岩石类型及含油气性

由于不同的岩石以及含不同流体的岩石有着不同的弹性参数,这些不同的弹性参数对纵横波有着不同的影响,从而引起地震纵横波反射振幅的差异。因此当不同的岩性或相同的岩性含油气时,其纵横波反射振幅有着不同的特征,利用这种纵横波振幅差异可以进行岩性预测和油气检测。

2.2 用vp/vs和泊松比预测岩性变化

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砂岩百分比的增加,vp/vs值呈增大的趋势,不同的岩石有着不同的vp/vs值范围。

2.3 用 (vp/vs) 1/2预测孔隙度

实际应用表明, (vp/vs) 1/2等值线大致反映着不同的孔隙度,而与岩性无关。这是为孔隙度大时,vp, vs都要降低。

2.4 用纵横波联合剖面判别真假亮点亮点

技术是用于在纵波叠加剖面上识别含气砂岩的强反射。然而,其他岩层也可能产生强反射,例如沉积岩下面的火成岩、煤层等,于是,纵波剖面上有时会出现“假亮点”。

2.5 用横波分裂进行裂缝各向异性分析

根据横波分裂理论,当横波通过方位各向异性介质时,会分裂成两个偏移方向正交的横波,利用数据处理中的旋转扫描得出最佳旋转角度,就可以得出地下裂缝的方位。在处理后的快、慢横波剖面上拾取相应的初至波时间就能得到延迟时间并计算出方向各向异性系数。

2.6 用转换波改善成像质量

利用转换波,可以改善某些纵波资料不好地区的成像质量。

参考文献

[1]徐丽萍, 杨勤勇.多波多分量地震技术发展与展望[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2 (6) .

[2]田晓红.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的现状与进展[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5 (8) .

[3]李慧杰, 时志安, 张海鹰等.多分量转换波地震勘探初探[J].吉林地质, 2004 (9) .

上一篇:大学生爱弥儿读书笔记下一篇:工作感想(实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