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延展课

2024-06-24

古诗延展课(精选15篇)

1.古诗延展课 篇一

走进古诗大观园

冯秀景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小学阶段积累古诗。

2、训练学生灵活运用积累古诗。

3、激发学生积累古诗的兴趣,培养合作能力,提高竞争意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古诗。教具准备:课件、彩旗。教学过程:

一、激趣定向(3)

1、故事引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在课下的整理复习中,我们积累了很多大诗人的佳作,并了解到一些关于他们的有趣故事。老师就知道一个关于诗人孟浩然的故事:相传,有一个人慕名来到孟浩然的家乡,看到青山间流下的泉水,不禁赞道:“泉泉泉泉泉泉泉。”说完往下却不知怎么说才能表达自己看到的美景。这时旁边来了一个人吟道:“好似珍珠倒卷帘。”这人惊奇地看着来人问:“问君可是孟浩然?”来人答道:“然然然然然然然。”由这个故事可见诗句都是在生活情景中创作的,更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文化底蕴深厚,运用自如。课下我们对六年来积累的古诗进行了整理复习,有句诗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古诗大观园”以勇攀高峰的游戏形式,对我们积累的古诗进行巩固,灵活运用。

2、出示学习目标,板书重点词语。

二、复习巩固(9)

同学们已明确学习目标,为更好完成目标,我们应再次温习旧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让我们再次复习积累古诗。

1、组内用“点将”“对句”复习积累古诗。

2、指名点将,说明点将理由。

3、采访学生古诗积累方法及感受。

三、灵活运用 同学们组内积极复习古诗,善于发现方法,同学间互相鼓励,团结合作。这样团结奋进的集体,什么高峰不能攀登?现在让我们分成三个团队,向“古诗大观园”挺进,在温故中知新,在游戏中运用。Let’s go.勇攀高峰游戏。

1、名句荟萃填古诗:小组必答填古诗。(5)我们首先来到大观园欣赏国内各地名胜景点,里面就藏着问题,可要认真看哟!让我们走进动物园,看哪些小动物藏起来了?植物园的花草迷人,这些花的名字你知道吗?

2、诗情画意猜古诗:小组抽号猜古诗。(2)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这四朵花后面就是四幅画,你能猜出它是那首诗吗?

3、胸有成竹答古诗:小组抢答。(6)

我们各小组你争我赶,毫不示弱。古诗知识运用更应不在话,激烈的胸有成竹答古诗马上开始。

4、妙语生花用古诗:小组合作用古诗(5)“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积累是活用的基础,在下面情境中,你会恰当引用哪些古诗?在实际生活中你又是如何用古诗的?

5、当堂检测:师生互动(5)

自信和勇气再一次次掌声和肯定在提升。此时的你们敢再次接受古诗大观园中另一批游客——教师的检阅吗?

四、反馈激励(5)

我再次为你们的精彩展示感到骄傲,你们真的真的很行!会学习的孩子善于总结方法,个性飞扬的孩子们,复习中你又有什么新发现和独特的感受呢?

1、学生交流游戏中复习古诗的新知和感悟。

时代需要创新,更需要创新人才。魅力四射的个性作业,不就说明我们就是这样的勇于创新的学生?老师向大家推荐两项作业,敢尝试一下吗?我期待着你们个性飞扬的佳作。

2、(推荐作业)引用古诗写片断、创作古诗。孩子们,你们让课堂精彩不断,让自己的能力点点提高,让自己的信心节节提升。多么优秀的孩子呀,我很想送给大家一首歌以示鼓励。

3、老师唱、激励送诗句结束。

不知不觉中,一节课就要结束了。老师相信课下你们会继续在古诗王国,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明天你们会写出优美诗篇,描绘精彩人生。“江上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腹有诗书气自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让书香诗韵伴随我们成长吧!

板书设计:

走进古诗大观园

巩固

积累

运用

2.新课标下古诗词的鉴赏教学 篇二

古诗词鉴赏教学主要是通过感受艺术形象、审美体验、体味玩赏三个阶段来完成学习过程的。

一、把握意象,感受艺术形象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袁行霈先生对意象的定义,认为“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意”是内在的抽象的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象即“意”与“象”复合而成的“意念之象”,是作者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相凝聚的具体表现,是精神内容和物质形式的统一。

感受艺术形象是鉴赏教学的起始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首先接触到诗词作品的外在形式——语言,通过想象,使脑子里浮现出具体可感的画面,从而进入意境,获得某种情感体验。就叙事性作品来说,在这一阶段学生感知到的是人物、情节、环境及其关系的完整表象并由此引发情感波动;就抒情性作品来说,这阶段学生感知到的是情景画面并诱发出相应的情感体验。

二、领略意境,进入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是感受艺术形象的继续和深化,是对作品形象的总体把握。学生对形象的把握只是知其“然”,但并不知其“所以然”。在审美判断阶段,鉴赏的结果是通过思索理解而对鉴赏对象作出或认识意义上、或道德意义上、或审美意义上的价值判断。高中第三册语文读本中有温庭筠的诗《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时,先找出诗中描写的意象:晨起车铃、茅店鸡声、板桥人迹、山路槲叶,驿墙枳花、残月秋霜、回塘凫雁。再指导学生展开联想: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马的铃铎声。旅人听见鸡声爬起来看天色,残月在天,可板桥的霜上已有人迹。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梦中故乡景色,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学生在分析品读中可以发现,诗中流露出浓浓的“悲”情,传达着一种羁旅的愁思,营构了一种悲凉的氛围和凄苦的情调。学生在真实可感的情景画面中感悟诗人心境。透过诗句,学生从中看到、想到的是普通的自然景物或事物:“征铎”、“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枳花”、“凫雁”等等,但这仅仅是表层的意象,还不是诗人最终的意旨,由此引发的深层思考才是诗人的终极追求。诗句所表现出来的深层意蕴却是:旅途的艰辛,情景的凄凉,人生的孤寂,境遇的悲苦,早晨的寒意,心中的思乡之痛等等,构成了一种悲凉的氛围和凄苦的情调。诗中富有特征的意象,也正是这些真切可感、富有特征的意象,传达出羁旅的愁思,营构了悲凉的氛围和凄苦的情调。通过对诗中丰富意象的感受,领悟诗人情感的流露,进入诗人营造的一种挥之不去的悲凉的意境中。把握意境进行审美体验,学生理解诗人的终极表达,领悟理解诗歌的内在意蕴。

三、体味玩赏,理性顿悟

体味玩赏是鉴赏教学的最高层次。在这一阶段,学生对作品的形式和意蕴再次品味,对其中的精华部分反复思索,产生对社会、人生、艺术的新的领悟。苏轼的词《水调歌头》中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学生在深入阅读后可以认识到,诗人把人生在世悲欢离合的社会现象同月亮阴晴圆缺交替的自然现象相比,从自然规律中透析一种社会规律,从而发出一种感叹:没有常圆的月亮,也没有永远欢合的人事,此事自古以来就不能完美如愿。对诗句的理解,发人深省,给人以理性的启迪,使人能够旷达地对待生活、面对人世。

通过艺术形象感受、审美体验、体味玩赏三个阶段的鉴赏教学,学生对诗词作品的理解、把握由浅入深,从中获得了审美体验并提升了人生的境界。当然,在实际的鉴赏教学中,三个阶段并非层次分明,而是彼此渗透,相互促进,不可截然分开的。

3.幼儿公开课古诗春晓教案 篇三

1、同学们通过歌曲《春晓》的学习,感受音乐与古诗的完美结合,对以我国古典诗词为题材的现代音乐作品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2、通过用不同的速度来演唱歌曲《春晓》,体会不同的速度对音乐情绪和音乐形象所产生的作用。

3、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创作表现《春晓》。

教学重点、难点:

1、八分休止符的运用

2、附点节奏的演唱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

师:同学们听过《春天在哪里》这首歌吗?让我们随着音乐跳起来吧。

1、歌表演《春天在哪里》。

2、同学们,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季节,春天是那样的美,到处是万紫千红,到处是花红柳绿,哪位同学能够用你的歌声来表现春天呢?

——让同学们自由演唱。

3、刚才大家演唱了赞美春天的歌曲,还有哪些同学能够吟诵赞美春天的古诗呢?

三、古诗文化

1、刚才有位同学吟诵了《春晓》这首诗,你们看,唐朝诗人孟浩然多了不起,仅仅用了20个字就描绘了春天的美景,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感受这美妙的诗句吧!

——师生共同诵读古诗。

2、提问:读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了春天的哪些美景呢?

3、师:大家说的太好了,面对这么美丽的春光,我们的诗人孟浩然不禁吟到:“春眠不觉晓,……”

——师配乐朗诵。

四、学唱歌曲

师:同学们知道吗,这首诗还能唱一唱,这种唱法叫古诗新唱,想听听吗?

1、欣赏童声合唱《春晓》,感受歌曲情绪。

2、出示歌单,老师做示范演唱。

3、老师逐句教唱。

4、老师唱词,同学们唱la音。

5、轻声演唱歌词。

6、解决难点:

1)歌曲的四个休止符处加上四个动作:听、听、看、摇头。

2)最后一句附点节奏

7、再次轻声、有感情地演唱。

8、女生领唱,男声伴唱。

9、男生领唱,女生伴唱。

10、分组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创作表现《春晓》。

11、教师指挥完整演唱一遍。

五、歌曲处理

1、师分别用慢速、中速和快速演唱歌曲,请同学们仔细聆听后说一说三遍演唱的速度和情绪有什么不同。

2、排练合唱《春晓》,用慢速和中速演唱歌曲。

3、表演节目——大合唱《春晓》。

六、小结

4.古诗课外阅读交流课--教案 篇四

冶春蕾

达坂城中学

2015.3.17

课外古诗阅读交流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古诗交流活动中认识更多、更好、内容更加丰富的古诗。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积累古诗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在古诗交流活动中,进行积累方法的总结。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

3、在交流活动中让学生体会我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通过积累、交流古诗,领略古代诗歌馨香独具的魅力。

教学重点:在古诗交流活动中认识更多、更好、内容更加丰富的优秀古诗,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古诗句的阅读与积累。

课前准备:要求每位同学都准备一本积累本,并准备向别人交流自己积累的古诗句。

交流过程:

一、导入,激起学习欲望。

1、听一听,猜一猜。

老师说的是哪位诗人写的那首古诗?

2、看一看,猜一猜。

画面上展现的是那首古诗的景色?

3、读一读,猜一猜。

课件上的内容描述的是哪位诗人?

4、教师小结。

二、交流积累的古诗句。

1、小组交流。先在小组内交流,选出代表再在全班

2、全班交流。

3、分类交流。

4、总结积累方法。

5、教师小结

三、考考你,古诗积累填空。

1、古诗成语接龙。

2、请在括号中填入恰当的鸟名

3、抢填“花”诗句,再连线。

4、读古诗,填修辞手法

5、教师小结

四、学以致用:

根据提供的实际情况,运用自己积累的诗句填空。

五、课外书推荐

1、古诗文:《诗经故事》

《宋词故事》

《唐诗故事》

《元曲故事》

《唐诗300首》

《语文知识精粹》

2、少数民族史诗: 藏族史诗《格萨尔》

蒙古族史诗《江格尔》

《嘎达梅林》 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

六、欣赏乐曲《读唐诗》。

忆。

5.古诗文诵读阅读指导课 篇五

邯郸县第十六中学

张莉莉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古诗词,乐于阅读的习惯。

2、培养学生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说清楚自己的意思。

3、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习惯,一边读一边想。体会诗词的意思。

4、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古诗的意思。

5、具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学习制定规划,每天固定阅读时间不少于10分钟;养成与同学交流资料与讨论的习惯,在交流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教学重点:

1、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

2、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古诗的意思。

3、具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学习制定规划,每天固定阅读时间不少于10分钟;养成与同学交流资料与讨论的习惯,在交流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2、培养学生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说清楚自己的意思。教学方法:

指导读、小组诵读、全班诵读、成果展示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古诗文是五千年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以它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浩如烟海的优秀文化中一直闪耀着灿烂的光芒。它语句铿锵,极富韵味;语言表达简洁含蓄,极富美感,千百年来传诵不衰,深受人们喜爱。积累古诗文,不但可以开阔视野,增进知识,丰富想象,同时还能从古诗文中开智慧之泉,养浩然正气,立奋发之志,为将来的成就奠定基础。让我们赶紧穿行古诗文王国中吧,去唐诗、宋词、元曲......中,领略祖国文化的瑰丽多姿。板书:古诗文诵读

二、搜集古诗,分类诵读

师:经过我们的学习、搜集,我们积累了许多的古诗词,经过划分大致可以分成“闲情”、“友情”、“亲情”、“乡情”、“爱国情”五部分。

第一部(闲情)

1、儿歌《春晓》,全体朗诵《春晓》带入诗境(多媒体展示)

《春晓》(唐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师:伴随着甜美的童音独唱,惊醒了熟睡的人们,让我们一起欣赏《春晓》。

2、看图诵诗

师:一曲儿歌《春晓》,为我们展现了悠闲、恬静多彩的生活画卷。神奇美丽的春天景色,能不叫人惊叹于大自然的造化神工?看,各小组的小画家们给我们带来了诗人笔下的自然风光图。

① 一小组:(出示图)双飞的燕子,夹岸的柳树,这画面描绘的是宋朝诗人徐府的——《春游湖》(小组成员齐背)

徐府(宋 徐府)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② 二小组:(出示图)这一池的碧叶,映日的荷花,使我们想起了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组成员齐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③ 三小组:(出示图)夕晖晚照,枫叶流丹。下面由三小组背诵杜牧的——《山行》(小组成员齐背)

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④ 四小组:(出示图)白雪皑皑,银装素裹,我们小组为大家带来柳宗元的——《江雪》(小组成员齐背)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小结:在诗的语言中,我们感受着文人们悠然适意的闲情。在诗的语言中,我们感受着文人们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第二部(友情)

师:“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让我们吟诵着动人心魄的友谊诗篇,去寻找生活和学习中的知己吧!(背诵篇目:《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小结:在诗的语言中,我们感受着朋友们之间的鼓舞与鞭策。人的情感世界可谓千姿百态,在人类美好感情的百花园中,有一支尤为鲜艳芳香的花卉。那就是最炽热的,最深挚的,最无私的亲情。

第三部(亲情)

《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请听女声小合唱《游子吟》,播放《游子吟》(唱诵结合)

旁诵:(A)听,一支淳厚深挚的母爱颂歌唱起来了

(B)没有谆谆叮咛,没有涟涟别泪,一片母爱的纯情凝聚在临行缝衣那无声的场景之中。

师:一首《游子吟》深深地拨动了人们的心弦,赢得了千百年来无数读者的强烈共鸣。

第四部(乡情)

师:短短的诗句,透着浓浓的亲情。淡淡的忧愁,遥寄深深的思念。“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这是思乡游子绵绵不断的情思。那古老深厚的乡土故园之情,牢牢地根植于人们的心田。

在思乡的诗句中,以李白的《静夜思》最为出名,让我们一起来表演朗诵吧。

1、表演朗诵《静夜思》 《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女同学齐诵《回乡偶书》

《回乡偶书二首》(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第五部(爱国情)

师:谁不爱故乡,谁不恋故土,这是一种儿女对母亲般的关心思念。

祖国是故乡的延伸,“家国”两字从来就是紧密相连的。当国家遭受战乱之时,诗人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了一首首激昂慷慨的爱国诗篇。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捧出的无疑是一颗为国捐躯的拳拳赤子之心。下面请各组的同学背诵爱国名篇名句!

1、背爱国诗句《示儿》、《己亥杂诗》、《夏日绝句》等。

《示儿》(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夏日绝句》(宋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出示爱国名句齐读。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文天祥)(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3)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唐·李百药《元景安传》)

3、出示作品(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齐读)

三、智勇闯关

1、名篇名句接龙 师:采菊东篱下

生:———————— 师:独在异乡为异客 生:————————

师: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生:————————————————

2、古诗趣味填空

(1)几处早()争暖树(2)惊起一滩()(3)枯藤老树()(4)北风吹()雪纷纷

四、课堂总结

古诗词是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所以说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因此,我们在今后的阅读学习中要多积累、多运用,立志为传承民族文化而努力奋斗。让民族文化激励我们前进!

五、作业

阅读唐诗、宋词、元曲,分类诵读。

板书设计:

古诗文诵读

闲情

友情

亲情

乡情

6.落实古诗文背诵,达成课标要求 篇六

关键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古诗文;背诵

我国古代私塾,非常重视古诗文的背诵。“读书不厌百回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话语,确实是学好语文的经验之谈。许多名家大师,当他们在事业上、学习上、学问上取得巨大成就时,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谈到自己得益于青少年时期古诗文的大量背诵。据说茅盾能通背《红楼梦》;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就博闻强记,成年之后他老是感叹别人的记忆力不好;我市著名中学语文教师孙宪武老师在谈到自己的学习时说,他的学问的功底全是当年家乡河南的几年私塾大量背诵打下的。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多多背诵古诗文,不但能积累语言,增强记忆力,增长自己的文学才华,而且能够得到中华文化的滋养和熏陶,培养人文精神。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0~13岁是人的记忆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初中阶段正值少年和青年的过渡时期,记忆力达到顶峰。在13岁以内开展大量的背诵训练,会使学生保持记忆力的最佳状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品质,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如果在这一时期不重视学生的背诵,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受到限制,而且也不利于祖国优秀文化认同感的建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前言中写道:“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中写道:“义务教育阶段要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其中附录中所列的推荐古诗文136篇(段),其中第四学段7~9年级要求背诵61篇古诗文(段)。”北师大初中语文教材要求背诵古诗文达到100篇(段),符合《课标》要求,就体现了《课标》的多读多背、增强语感的精神。

怎样才能使优秀古诗文背诵落到实处?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主要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课堂教学是主渠道

《课标》所列的大部分篇目都被选入北师大教材中,只要按照教材要求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就可以把大部分的古诗文背诵任务完成。在教学古诗文时,让学生通过了解一些作者及有关写作背景资料,对照课本注释自学重点字词,理解诗文大意和思想情感,师生共同补充有关的文体知识,品读评析名句名段,特别是在节奏、重音、语气语调等方面重点指导,做到表情朗读,以培养语感。之后在熟读的基础上尝试背诵,最后再通过背诵、默写等形式检查达标。我的做法是“三背三查”,即开学初列出全学期背诵计划表,在正式学习前背诵检查一遍;课堂教学时在深入理解、品读熟读后背诵检查一遍;在阶段性复习时让学生默写检查一遍。这样学生的教材所列的古诗文背诵任务即可轻松完成。

二、课外拓展是必要补充

一位省内语文教学名家说过,课本只是一个例子,就像母乳一样,想让我们十多岁的孩子长得更健康,只吃“母乳”显然是可笑的,要在大量背诵和海量阅读上做文章,才能使孩子长得又迅速又健康。按我的理解,课标建议的7~9年级61篇(段)的背诵量,仅仅是背诵的建议量,也只是一个底线,其中也没有列出上线,何不利用学生记忆力的黄金阶段,在力所能及地多读多背诵一些,通过量的积累,达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目的。一般程度的学生,完全可以按三年背诵“诗三百”的总量来指导,对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按三年背诵五百篇(段)总量来指导。根据以往中考复习阶段的实践经验,课余四个月时间复习和背诵200首诗词是没有太大压力的。为了更有计划地落实好这项目标任务,建议语文教师做一个三年的总体计划,把300篇(段)古诗文分学期、分周次指导学习和诵读,检查两到三次,这样化整为零,学生也就能够轻松快乐地完成学习任务。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组织一些专题活动,如古诗文诵读比赛,春节、中秋、清明等传统节日诗歌朗诵会,古诗文知识竞赛,“每周一诗”背诵比赛,课前两分钟诵读;利用学校的宣传栏、文化长廊、广播系统、电子屏等途径,有计划地播报一些古诗文名篇名句和赏析,使学生在浓厚的诗意中得到熏陶和濡染。

三、长远规划和力争落实是关键

以上古诗文背诵只是侧重于文学方面的选择,如果真正要从更加高远的目标来规划设计的话,就要注意从经、史、子、集中再选编一些更有意义的篇章让学生读诵,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在学生早期奠定强大坚实的中华文化的根基,为未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打下一定的基础。如,适合童蒙养正的《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和《声律启蒙》等基础启蒙读物,适合青少年养志的《老子》《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孙子兵法》等国学精华,唐诗宋词和《古文观止》等名篇名句,都可以选择读诵。如果教师不能准确选择内容的话,可以直接选用201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和北京德慧智教育科技中心选编的《德慧智经典诵读教材》,根据学生实际来选择让学生熟读成诵。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主要计划如下:七年级以诵读《弟子规》《老子》和《大学》为主,八年级以诵读《论语》古文名篇为上,九年级以复习诗词和《中庸》为主,在各阶段辅以其他古诗文寻章摘句,使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系统的精神营养。根据当前的实践来看,总体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在处理背诵和诵读的关系时,我注意把握了两个层次,即重点内容熟读成诵,学生自查互查和教师检查相结合,注重落实;非重点内容,利用零星时间达到一定的遍数即可,鼓励背诵。这样的分层要求,可以同时解决“吃不饱”和“消化不了”的问题,既关注了学生当前目标的达成,又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在学生诵读和目的达成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落实了《课标》的要求。

诚然,优秀古诗文背诵的落实,不应仅把目光放在检测考试上,应该切实将其定位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上,教师才能舍得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用自己的信心和热情,与学生一起在古圣先贤的智慧中快乐成长。

|

7.古诗两首写字课教案 篇七

一、复习导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25课的两首古诗,下面我们来吟诵一下,男女生赛读,看谁读的棒?

(女:回乡偶书,男:赠汪伦,先单独,后齐读。)

2.这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指名回答)

过度:同学们古诗学的真不错!这节课我们来学写本课的6个生字。

二、初读生字

(出示生字)让我们先来读读生字。(齐读一音两字)

三、合作学习

1.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小组合作研究一下这6个字。瞧,智多星小博士向大家提出了合作要求。(指名读)

合作要求:小组内交流每个字的识字方法、偏旁、结构、组词、笔顺、关键笔画。

2.在小组长带领下,按要求进行合作交流,看哪组合作的既快又好。(来回巡视)

过度:通过大家的表情可以看出已经胸有成竹了,智多星小博士想考考大家,有没有信心过关。

四、闯关检查

1、猜一猜,说偏旁

1)这里有两个字谜,看谁反应最快,准确说出答案。(指名回答)

2)汉字加减法,看谁算的快?(指名回答)

总结识字方法:猜字谜、家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快而扎实的记住生字,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识字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

3)这些字的偏旁,同学们讨论出来了吗?(开火车说偏旁)

2、字记住了,它们分别属于哪种结构,谁会填?(指名回答)

3、词语。字宝宝还结交了很多词语朋友,同学们自己读一读。(齐读,解释个别词语)

五、写字指导

看来同学们生字都认识了,要想写好还需要更加努力。下面我们一起学习字的写法。每个字在田字格里怎样写才好看?

1.第一组:乘、客

1)乘、客的主笔分别是谁?(撇、捺,交点接近于田字格的中心点)

2)“乘”

a.“乘”的关键笔画有哪几笔?(短横、竖)

b.写写这个字的笔顺。(指名、齐读)

c.要写好这个字,这几处也很关键,看老师板书:

“北”要写小,横中线正好穿过“北”,撇捺要伸展,交点接近于田字格的中心点,且不能超过竖。

d.请同学们在写字纸上写一个。提醒写字姿势。

3)“客”的关键笔画是哪一笔(点)

A把点、撇、捺写好,这个字就可以写漂亮。

B 看老师板书:点在竖中线,横撇要短,撇捺伸展出尖。底下的口是扁口。

(学生练写一个)

2.第二组:音、舟

1)“舟”“音”的主笔是哪一笔?(主笔都是横、但位置不同)2)“舟”的笔顺?(指名写,强调重点)3)“舟”“音”的关键笔画。(指名说)

4)舟字要写好,身子要苗条(提醒学生中间要写的窄一些)。5)练习这两个字。3.第三组:何、汪

1)这两个字属于左右结构的哪种类型?(左窄右宽)

2)我们重点来看左右两边的高低有什么不同?(指名说)

3)这两个字的关键笔画。(指名说)4.学生自己联系,教师巡查。

六、小组评价,评选书写小明星。

1.教师选出优秀者,投影仪进行展示评价,教会学生评价的方法和标准。

2.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屏幕上的提示,组内评选,推选出最好的,为优胜者。

8.教案设计 古诗三首第2课 篇八

1.借助注释学懂<示儿)的诗意。

2,感受<示儿)诗中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3.默写三首古诗。

1、感受<示儿)诗中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2.默写三首古诗。

1、复习导入新课。我们曾学过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知道了诗人是因为什么事而难以入眠。

2、揭题释题:①读题后指出,这是陆游85岁时所作的绝笔诗。也就是诗人用诗写下的遗嘱。②”示”是告知的意思。

3.引导自学。

(1)低声自由吟诵。

(2)以小组为单位议论诗中不懂之处。

(3)教师点拨。

元:通“原”,本来;

但:只;

定:平定、收复。

无:匆,不要;

乃:你的;翁:父亲。

(4)学生试解释诗句的意思,再说诗的大意。

(5)思考:读了《示儿》,想想诗人晚年关心的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统一祖国是诗人毕生的)心事,直到临终不忘。由此表现出他的强烈爱国热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5.背诵并默写三首诗。(完成作业奉上第3题。)

6.作业:完成作业本上第1题中(4)小题、第2题,有兴趣的学生可做第4题。

9.古诗延展课 篇九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教育;古诗词;新课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101-02

顾名思义,“古诗词”即指古代流传下来的诗词文学作品,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古诗词凝聚了千百年来的历史缩影,是文人墨客文化思想的精髓,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进行良好的传统文化熏陶,实现良好的人文教育目的。

一、古诗词教学中的人文素养对小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简单地说,古代诗词集中体现了古代诗人的思想意识,从这些思想意识中分析得出当时社会、经济及民族风俗等情况;每一首古诗词都代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可以通过字里行间以及背景资料,去了解更多关于人文方面的信息。

从形式上来说,古代诗词格式、韵律具有一定的规律,如抑扬顿挫、押韵、平仄等,无不彰显了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将这些文化瑰宝传承下去,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做好古诗词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非常巨大的意义。

(一)体会古诗词中的美好意境。我国有很多著名的诗人,也存在很多种不同的类型,如浪漫诗人、田园诗人等,其中不乏大量关于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词作品,可以从对景物的描述中感悟自然,热爱自然。如在唐朝诗人李白的笔下,祖国的大好河山往往是古代诗词中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借助对壮美河山的描绘抒发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及报国之情,同时也显现对大自然的喜爱。小学生对自然情怀的抒发,并没有那么深刻,而古诗词教学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对自然的感悟能力。 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中,通过对庐山瀑布夸张的描写,表现出一副恢宏的其实。这首诗词其实雄浑,读起来朗朗上口,是我国古代诗词中的佳作,教师应该充满感情地进行朗诵,给学生一种仿佛站在瀑布面前的感觉,“疑是银河落九天”情境跃然眼前。又如他的《关山月》,描述的是天山月初的情景,同时大量地描写了边关的风物人情,“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展现出天高地阔,“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表现出万物苍凉的气氛的边疆气氛,更有“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的心情写照。

(二)古代诗词是诗人思想的精化和生命的感悟,从诗词的阅读与学习中体会到当时诗人写诗时的真实情感,进而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怀。从诗词中领悟更多的人生道理,那些旅人情思、爱国情怀、友谊情深等都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源泉,学习语文需要想象力、创造力,古代诗词教学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这些能力。 比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不故人”的诗句,学生在阅读中可以隐约体验到一种离别的气氛,通过教师的引导,更从中体会到什么是离别之苦,什么是朋友间珍贵的情谊,同时也会激发对友情的珍视。“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学生读来会感受到思念家乡与亲人的那种落寞心情,在未来的生活中不管自己身处何方都必然会心存家乡及故人。

(三)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培养个人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古诗词教学在小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个人品质和世界观的形成是功不可没的。古诗词中包含祖国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和杰出的科学成就等,这些对小学生来说都是新奇的、有趣的,在学习过程中更会有所感悟。

二、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的措施

(一)注入历史背景知识,感受浓厚的人文情怀。

小学生求知欲望非常强烈,同时也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教师要抓住这些特征,在进行诗词讲解的时候,告诉学生诗人的背景、诗词创作的历史环境等。学生在了解这些情况之后,在体会诗词内涵的时候,才会更准确到位。教师在课前必须查阅大量资料,将授课语言进行组织,明确教学目标。目前多媒体技术在我国小学教育中应用十分普遍,在古代诗词教学中可以引入多媒体技术,以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娓娓道来;其次,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养成提前预习的习惯,例如,可以在课堂讲解开始之前,给学生留有一定的任务,使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和思考诗人当时的处境和思想意识;最后,课堂上尽量保证师生互动,多鼓励学生举手回答问题,对有疑问的地方及时给予解答,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二)引入情景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1.教师要明确古诗词教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利用引入情景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例如在教学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时,创设的情境最好是在一个天还灰蒙蒙的早晨,唯有鸡叫声打破这份宁静,早起的客商带着满腔情绪开始出行。

2.激发学生的兴趣。仍以《商山早行》为例,学生这时候的心理活动应该是客商为什么要起那么早,他要去往何方?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诵读,会在脑海中自然而然的勾勒出一个古代商人的模样,并对其身份进行猜测,渐渐地构思出一种故事情节。然后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开始讲解,把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诗词的创作背景等解释清楚,学生会把联想的情况进行对比,从而感知一个活生生的形象屹立眼前。虽离作者生活的年代有千年之久,但如今学习起来就像发生在自己的身边,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油然而生,学生对古诗表现出喜爱的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结束语

总体而言,古代诗词在中小学语文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现代人了解古代文化的一扇窗户。因此,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不仅有责任将其传承下去,更有责任将这些文化发扬广大。在现实的学习过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我国人文教育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余忠淑.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探讨[J].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1,03:94-97.

[2]支娟.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探析[J]. 考试周刊,2015,02:43.

[3]陈琼真.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探讨[J]. 吉林教育,2015,13:110.

[4]魏小成.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探讨[J]. 考试周刊,2015,49:26.

[5]钱勇. 论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J]. 新课程学习(上),2013,02:148.

[6]刘长熔.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理念的探讨[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12:46.

10.《古诗二首》公开课教学设计汇总 篇十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古诗十九首》相关常识;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诗歌特色; 3.引导学生尊重女性,关注女性现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爱情是文学最古老的话题。“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是无数少男少女对爱情的纯真渴望。早在先秦,那还是一个自由的时代,人们在广袤的大地上诉说着对爱情的向往。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诗歌来聆听一个三千年前发生在淇水畔的爱情故事。

二、相关常识

1.介绍《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2.先秦时代的妇女地位。

中国商朝的妇女地位是很高的,中国妇女地位的下降是随着周朝或者儒教的出现而形成的。夏朝在开国时还是母系氏族社会,其居住方式有两个特点:一是游牧性,二是从妻居。商代社会的婚姻是由多个父和多个母共娶,这也是典型的母系氏族社会。按照周礼的规定,男性贵族可以娶妾多人,但正妻只能有一个。《公羊传》上讲:“诸侯一娶九女,诸侯不再娶。”这个习俗在礼制上流传到后代。周朝时期,已婚妇女地位卑下,婚姻关系能否维系取决于丈夫的好恶。丈夫愿意维系,她是丈夫的附庸;丈夫不愿维系,就要被丈夫扫地出门。《诗经》中的一些诗,如以叙事为主的《邶风·谷风》《卫风·氓》,以抒情为主的,《邶风·日月》《王风·中谷有蓷》,均为当时弃妇的悲戚之声。春秋战国时代几百年间战争频仍、人口损失惨重,生产力的发展也需要更多的劳力,这使得婚姻所承担的繁衍人口任务更为重要。于是,连青年男女的私奔在当时都不被绝对禁止,孀妇再嫁自然就不成问题了。甚至在诸侯国君中,这种事都屡见不鲜。史载卫宣公和其继母私通,所生子长大后迎娶齐女,宣公见齐女貌美,竟劫夺来据为己有。《诗·邶风·新台》就是卫人讽刺宣公之作。宣公死后,其庶长子公子顽又迎娶宣姜,生子女多人,有二人后又继为国君。卫人又作《墙有茨》刺之。其贵为国君,竟然迎娶再嫁、三嫁之女,而且其后代并未受到歧视,可见此风俗的普遍。从现存的关于先秦时代法律规定的残存记载中,也未见有对妇女再婚作出限制之处。

三、整体感知

1.正音正字,注意朗读节奏。

2.学生诵读课文,借助注释,疏通字词,初知文意。3.教师点拨,部分串讲,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弃妇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抒发了她的悲愤与怨恨,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客观上揭露了当时的阶级压迫。全诗共分六章。

第一章写的是女主人公答应了氓的求婚; 第二章是写女主人公热切地盼望婚嫁的情形;

第三章是全诗感情上的转折,由对爱情的憧憬转入对自陷情网的追悔; 第四章抒发了女主人公对负心男子的怨恨; 第五章表现了女主人公的自悲自悼;

第六章抒写了女主人公被弃后的愤恨决绝的心情,感情慢慢转入平静。

四、研读讨论

1.在第一章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明确: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2.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男──对婚姻很郑重其事,认真;女──痴情。3.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男──不体谅人,暴躁,三心二意; 女:勤劳肯吃苦,任劳任怨,专情柔弱。4.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明确: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5.对比手法的运用。

明确:《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全文用赋。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 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6.找出诗歌中使用“比”的句子,说说“比”的作用。

明确:诗歌中“比”的运用,增强了诗的形象性,使得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含蓄、隽永。

7.找出诗歌中使用“兴”的句子,说说“兴”的作用。

明确: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8.语言特色。

明确:语言形式也是丰富多变。有叠字的运用,如“蚩蚩”“涟涟”“晏晏”“旦旦”;有蝉联句式,如“抱布贸丝,匪来贸丝”“乘彼峗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还有对偶句,如“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等等。这些语言形式的灵活运用,增强了诗歌的旋律美、音乐美,丰富了诗的艺术特色,加强了思想内容的表达。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9.学生再读课文,体会女主人公的心境。

五、梳理积累

1.通假字。

於嗟鸠兮,无食桑葚。於嗟女兮,无与士耽(於—吁;无—毋)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说—脱)士也罔极(罔—无)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畔)2.古今异义词。氓之蚩蚩(氓:民)将子无怒(将:希望)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贿:财物)

三岁食贫。……三岁为妇(三岁:三年,不是指年龄)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爽:差错,过失)躬自悼矣(躬:自身,自己。悼:伤心同情)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宴:安闲,快乐)3.文言句式。

宾语前置:秋以为期(前置的宾语:秋;前置条件:介词“以”的宾语可前置)

4.词类活用。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贰,数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有两样”,即“不专一,不统一”)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二三,数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两三样”,亦即“不专一,不统一”)

5.文言虚词。

氓之蚩蚩(之:助词,用来凑足音节,无义)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以: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以:介词,表示行为凭藉的方式,意为“携带,带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之:结构助词,插在主为片语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使其成为偏正结构作全句的状语,可不译。而:连词,表示递进,意为“而且”)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之:结构助词,插在主为片语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使其成为偏正结构作全句的主语,可不译。也:句尾语气词,表示断定语气,无义)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也:句中语气词,表提顿,无义)

附:板书设计

《诗经》

第一部诗歌总集 恋爱──婚变──决绝 回忆 对比 赋 比 兴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在我国的诗歌历史上,有一组五言诗被誉为“五言之冠冕”、“千古五言之祖”,它就是《古诗十九首》。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行行重行行》就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一篇,因此被称为《古诗十九首》的序曲。

二、相关常识

1.介绍《古诗十九首》。

古诗,通常是指古代诗歌。汉人称《诗经》为古诗,南北朝人称汉魏诗为古诗。汉诗中有一部分无名氏作品,也许有五六十首,梁昭明太子萧统编《文选》,从其中选取了十九首,后人称之为《古诗十九首》。这些诗的写作时间和地点不一致,大约产生于东汉晚期。作者大概是一些失意的中下层知识分子,姓名已不可考。

诗的内容主要是反应士子宦途失意,游子思乡以及思妇的怨情。诗的艺术价值很高,一方面继承了诗三百篇,另一方面又开创了建安魏晋五言诗的风气。后来的诗人多受其影响。钟嵘《诗品》评为“一字千金”,诚非过誉。

2.背景。

东汉末年,游宦之风极盛,读书人为了寻求出路,求取功名富贵,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奔走。当时政治异常黑暗,社会极为混乱,出身低下的知识分子,即使满腹经纶,也难于施展。在这种情况下,亲人远离的痛苦,就显得更为突出。

三、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2.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行行重行行》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一首,写的是思妇的离愁别恨。一个妇女怀念离家远行的丈夫。她咏叹别离的痛苦、相隔的遥远和见面的艰难,把自己的刻骨的相思和丈夫的一去不复返相对照,但还是自我宽解,只希望远行的人自己保重。全诗长于抒情,韵味深长,语言朴素自然又精炼生动,风格接近民歌。

前六句为第一部分,后十句为第二部分。第一部分,追叙初别,着重描写路远相见之难; 第二部分,着重刻画思妇相思之苦。

四、研读讨论

1、研读第一层。指名朗读前6句,师生共同讨论:(1)问:“与君生别离”是一种怎样的离别?“君”指谁?

明确:是活生生地离开。另一种理解为:生当死别离。这是一种痛苦的、难舍难分的离开。“君”是指女主人公的丈夫,与下文的“游子”同。

(2)、问:“相去”是什么意思?与后文的“相去”有什么异同? 明确:意思是距离,和后文的“相去”意同,但前者侧重空间,后者侧重时间。

(3)“各在天一涯”怎样理解?

明确:思妇以君行处为天涯,游子离家万里,以故乡与思妇为天涯,所以“各在天一涯”。

(4)“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是怎样和上文呼应的?

明确:“道路阻且长”承上句而来,“阻”与“天一涯”相呼应,指路途坎坷曲折;“长”与“万余里”呼应,指路途遥远,关山难度,因此“会面安可知”!当时战事频繁,社会**,加上交通不便,生离犹如死别,当然也就相见无期。

【小结】:这六句是写别离。由无可奈何的生别,到各在天涯的远别,再到早归无盼的怨望,思妇的哀惋之状,浓浓的愁思情意,质朴而真实。

2、研读第二层(后十句)。生诵读并讨论。

(1)问:怎样理解“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意思是飞禽走兽尚且思念故土,何况是人呢,暗喻思妇对远行君子深婉的恋情和热烈的相思。这两句用了比兴的手法。

(2)问:如何理解“衣带日已缓”的妙处?

明确:自别离后,思妇日益憔悴,日渐消瘦,衣带渐松,游子啊,你怎么还不归来啊。正是这种无声的心灵呼唤,千百年来,赢得了人们的旷世同情和深深惋叹。

(3)“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怎样理解?

明确:“浮云” 象征彼此间情感的障碍。游子为什么长时间不归呢?是被 7 他乡的女子所迷惑还是别的原因。思妇陷入了痛苦的猜疑、彷徨之中。

(4)“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中的“老”、“晚”如何理解?

明确:“老”并非实指年龄,而是指消瘦的体貌和忧伤的心情,指的是因极度的相思,导致形容枯槁,心力憔悴。“晚”,指行人未归,岁月已晚,暗喻女主人公青春易逝,坐愁红颜老的迟暮之感。

(5)“努力加餐饭”这一句表现了思妇怎样的心理状态?为什么要“努力”? 明确:这句是在坐愁相思无果时的自我宽慰。与其憔悴自弃,不如努力加餐,保重身体,留得青春容光,以待来日相会。思妇尽量想把不开心的事扔到一边去,但对于一个相思憔悴的人来说,要加餐又何尝容易,所以要“努力”。这两个字透露出思妇那种在绝望中强自挣扎支撑的苦心。

(6)思妇这种刻骨铬心的相思之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今天的社会有怎样的期盼?

明确:**的社会是思妇痛苦的根原,建设一个和谐平安的社会是今天人们共同的期盼。对于学生则还需要一个和谐平安的校园。

【小结】:游子久行未归,凡物都有眷恋乡土的本性,兽犹如此,人何以堪?憔悴消瘦的思念,担心意外的疑虑,青春蹉跎的愁伤,勉强解脱的宽慰,读之使人悲感万端,为女主人公的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平实中见真情。

五、总结全文

本首诗写了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一对长期远离的情人的沉痛思念之情;抒发了思妇的离别之苦,相思之痛,真实而生动地刻画了女主人公的曲折心理,表现了人类共有的复杂情感,因此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

11.古诗词阅读复习课教学设计 篇十一

永吉三十五中 安丽英

[教学内容解读]

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近几年,古诗词阅读赏析题是近几年来中考中新兴的一种试题,被各省市竞相采用。而今年我省的《初中总复习指导与训练》中也把此类型题纳入其中,分值基本是5分,着重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古诗词的考点涉及到:把握诗歌的意向,感知艺术形象;对名句的理解和鉴赏;理解内容主旨、思想情感;品析语言特点、体味炼字;品味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在中考中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赏析古诗词,完美解答古诗词赏析题,是赢得中考胜利的必备条件之一。[教学设想] 根据本班学生文化底蕴薄弱,诗词形象的思维能力差,对于诗词也就是能理解性的背诵,从来不会赏析阅读理解这个特点,本节课的设计就以引导和训练学生准确、规范地解答古诗词赏析题的方法和技巧为主。本课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小结和学生的合作、讨论、练习等互动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以期达到让学生掌握古诗词阅读画面描述类的答题方法和提高得分率等目标。[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熟悉吉林省中考古诗词阅读题型,了解中考重要考点。2.初步掌握古诗词画面描述类题型的答题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师为导体和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动学习,精选典型题目,让学生学得明白、练得明确、做有成效。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提升学生的品位,丰富文化内涵,愉悦心灵。

2、帮助学生克服对古诗词阅读的畏惧心理,增强他们应试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引导和训练学生准确、规范地解答古诗词画面描述类题型的答题技巧和方法。[教学模式]“阅读复习五步法” 第一步:有的放矢,明确目标与任务。第二步:考题展示,明确考点与题型。第三步:题型探究,总结技巧与方法。第四步:典例训练,反馈演练与巩固。第五步:作业深化,整理反思与提升。[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有一种让人爱得近乎心疼的文学精灵,它就是诗歌,有一种让无数文人墨客如醉如痴的艺术神魔,它就是珍藏在我国文学宝库里的一

颗明珠——古代诗歌。阅读它,可以提高我们的的思想品位和文化修养;而更为重要的是,它是语文中考的考点和难点之一。今天我们一起来进行“古诗词阅读”的专题复习,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不会在考试时“跟着感觉走,带着它丢分。” 第一步:有的放矢,明确目标与任务。

1.美景诗词我来诵

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古典诗词,是文化宝库中经久不衰的瑰宝。它就如夏日的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它又如春日的百花,散发着馥郁的芳香。现在就让我们先来个学前热身,做一次心灵的旅游!

请同学们欣赏画面,说出你联想到的古诗词名句。男女生一人一句对答,怎么样?看看到底咱们班学生是“巾帼不让须眉”还是“大丈夫豪气冲天”!

3.学习目标我知道

导入:一曲曲动人心弦的诗词,给了我们美好的艺术享受;那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给了我们无尽的人生教益。

屏幕展示学习目标:(1.)熟悉吉林省中考古诗词阅读题型,了解中考重要考点。(2.)初步掌握古诗词画面描述类题型的答题技巧和方法。(3.)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丰富文化内涵,愉悦心灵。第二步:考题展示,明确考点与题型。

1.考试要求我来悟 屏幕展示:

课程标准中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复习指导中指出:

古诗词的复习注重以下几个方面: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品味诗歌的语言,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查内容不受教材内容的限制,着重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2.考试题型我归类.复习指导中古诗词阅读题一共是23道题,我们可以把这些题归 为六类。

(一、)想象描述类

[题目形式](1)发挥你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将某句的画面描绘出来。(2)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3)某句诗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二、)名句赏析类

(三、)主旨情感类

(四、)品味炼字类

(五、)表达技巧类

(六、)观点评析类

第三步:题型探究,总结技巧与方法。

根据复习指导中的例题,带领学生分析,一起总结答题技巧与

方法。

【问题】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解析】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这是一道典型的想象描述类诗歌鉴赏题。题干中的关键词是“画面”——即要求将下片内容以“画面”的形式再现出来。描绘时要将天外之“星”、山前之“雨”、“路转溪头”忽然呈现出来的社林“茅店”等形象无一遗漏地一一再现。此外,答题时还需要注意用语的简洁优美。

【答案示例】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点飘落下来,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

【问题】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

【解析】此题考查想象能力以及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抓住诗句中的典型事物想象即可。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

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答案示例】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答题后根据答案,试着总结答题技巧。想象描述类题型的解答: [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想象描述类答题要点:

1、抓住诗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

2、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将景物串接成一幅画面。

3、恰当地运用一些修饰语或修辞手法,使内容生动形象,通顺流畅。

想象描述类题型答题步骤: 1.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读、译。

2.要细审题干,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明确要求。3.找出要描绘的诗句中的主要意象(景物)。

4.围绕意象,结合诗歌内容展开联想与想象。5.描述画面,注意用些修饰语或修辞等。第四步:典例训练,反馈演练与巩固。(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问题:请描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诗句在你脑海中的画面。(不超过40字)。(2分)

答案示例: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船行江中,和风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

(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诗后问题: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唐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问题:用自己的语言把这首诗前两句展现的画面描绘出来。答案示例:暮色苍茫中,青山深处,竹林寺掩映其中,袅袅钟声,从寺院飘出,如千里传音,若有若无。

(3)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题: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绘出颔联所描写的内容。答案示例:天色已经晚了,一轮明月挂在高空,皎洁的月光从如盖的青松间倾泻下来。山泉清洌,淙淙流淌在山石之上,在月光下闪闪发光,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

(4)阅读下面的古诗,问题。

辋川六言(其五)王维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注释】①辋川:地名。②一瓢颜回陋巷: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赞美弟子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问题:任选一、二两句诗中的一句,发挥想象描绘你读到的画面。(2分)

答案示例:第一句描绘了远处的山边横卧着一个寂静的小村庄,绿树掩映中零星的檐角翘起,其间正升起一缕袅袅的炊烟。第二句描绘了远处的高山云雾缭绕,与天相接的地方正静静地挺立着一株枝繁叶茂的青松。(2分,任选一句作答,意思对即可)

(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忆钱塘江

宋·李觏①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②返照,水仙③齐著淡红衫。

【注释】①觏:读gòu。②涵:包含。③水仙:指水中女神。这里喻指归帆。

问题:此诗想象奇特,比喻生动。请描绘三、四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示例:最迷人的是夕阳返照江面,江水一片红光。水面上,点点的白帆也泛着淡红光芒,在夕阳的辉映下,宛如一群穿着淡红衣衫的水仙,凌波微步,美艳动人。

(6)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问题: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答案示例: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7)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问题:结合诗题,展开合理想象,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的描述出来。

答案示例: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市、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易错警示:要细审题干,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做文章。要渗透描写技法,不能错把翻译当描写。虽然想象空间大,但要结合语境,不能脱离原文。

第五步:作业深化,整理反思与提升。

1.回顾小结我识记(1)回顾学习步骤

(2)回顾画面描述类题型的解答方法与技巧。2.根据考点我出题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诗词,根据中考题型,出一道画面描述题,并且自己做出答案。结束语:友情提醒:

没有古代文化的沉淀,就不能说你是一个文化人。今后无论你走到哪、从事什么职业,都多多少少要跟古典文化打交道,“腹有诗书气自华”。然而,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又怎么能只凭老师讲几堂课就能说得清楚的呢。祖先的智慧,是够我们学习一辈子的。从这点出发,加强文言诗词积累就非常有必要了。如果诗词积累到位,句意就能理解,文意就水到渠成,一切难题都可迎刃而解。当然,这需要我们不断去阅读,“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只要我们努力去做,不倦前行就可以达到目的。“能读千赋则善赋,能观千剑则晓剑。”

希望同学们把语文的学习当做一种放松,一种享受!祝同学们中

12.古诗延展课 篇十二

【关键词】新课标 ; 小学语文 ; 古诗词 ; 教学模式 ;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132-01

古诗文教育是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水平有着极大的辅助作用。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观有重要意义。新课标中指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并促使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焕发生机,坚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乐于学习古诗词,最终实现人文素养和审美水平的提升。因此,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面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标准不断升高,如何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现状

1.注重局部字詞、忽略诗文整体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部分教师存在注重古诗词中个别词和个别句子的教学,忽略了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古诗词。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先对个别的字词进行解释,然后再逐次释句、释文,我们不能说种做法完全错误。但是将过多精力放在这上边,而忽略对诗文整体意义的教学,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2.注重诗文翻译、忽略情感体验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还存在注重翻译,忽略让学生体会诗文感情的情况。诗文情感才是作者写作这篇诗文的初衷,是诗文的生命所在。只有了解古诗词的情感,才能更好地理解、把握古诗词,才能准确地翻译古诗词、记忆古诗词。注重古诗词翻译、忽略体会古诗词情感的做法,降低了古诗词教学的效率,也不利于小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水平的提高。

3.释义缺乏联系,教学不成系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虽然我们的语文教师很重视对古诗词的翻译,但是并没有形成一个关于古诗词翻译的系统,在古诗词教学中缺少联系和积累,虽然每次遇到每次都会解释,但仅限于解释这个词在正在学着的古诗词中的意思,导致小学生把一词多义的知识点都混淆了,多次重复也难有效果。

二、新课标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要求

新课标指出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要学会根据教材注释,通过使用工具书,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理解文章大意。还要求小学生要熟读、背诵古诗词。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目标,即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与技巧,通过学习古诗词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人文素养。在新形式下,我们必须革新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模式,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质量。

三、革新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模式的策略

1.在古诗词教学中,注重把握古诗词整体

教材中设置的古诗文都是根据小学生的能力水平、成长需要设置的,是他们目前不具备、但通过努力可以理解的内容。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把握教材中的不会字词。因此,我们的教学重点不应该拘泥于翻译古诗文,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利用手头的资料和工具书解决这些字词,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把握古诗词的大意。

以《饮湖上初晴后雨》为例,诗人在首句中写到:水光潋滟晴方好,其中“潋滟”对于学生而言一开始可能不理解,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完全能够根据课下注释或者通过查阅字典弄懂这个词的意思。因此,我们在讲课时就不要总是去讲这些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了,避免宝贵的教学时间的浪费。我们要让学生从整体把握诗人在饮酒西湖之上时看到的西湖美景,还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西湖的风景,让学生去领略西湖堪比西施的美丽,体会诗人的愉悦感情。

2.在古诗词教学中,侧重体会古诗词语言艺术

古诗词历经千古,经久不衰。它们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其语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观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体会古诗词语言蕴含的艺术性。

3.在古诗词教学中,注重领略古诗词情感色彩

诗文情感才是作者写作这篇诗文的初衷,富有人文色彩,是诗文的生命所在。只有了解古诗词的情感,才能更好地理解、把握古诗词,才能准确地翻译古诗词、记忆古诗词。新课标中明确要求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背诵古诗词体验古诗词所表达的感情,通过学习古诗词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人文素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让学生领略古诗词所表达情感色彩。

4.在古诗词教学中,注重多读多写

古诗词教学中必须侧重学生对诗文的阅读、背诵,阅读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文的理解。而让学生试着去写古体诗文,可以让学生在理解古诗词的基础上,更灵活地运用古词。

我在古诗词教学中,非常注重学生阅读古诗词,不仅让他们熟读背诵课内的诗文,还让他们在掌握课内诗文的基础上,读一些课外的诗词。其实在古诗词教学中,涉及的诗人、词人都是有限的一些人。所以在教学以外也让学生读一些他们其他的诗文,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也可以让学生理解诗人、词人的生活经历,有助于学生理解他们诗文的情感。在古诗词教学中让学生多写,可以给学生规定一个主题,给出一篇古诗词的范例,让学生进行仿写,以此来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古字词,同时还能开拓学生的思维。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小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更是我国进一步提升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未来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应当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侧重古诗词整体教学,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语言艺术、感情色彩,进而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质量,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观,更好的满足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于丽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究[J].学周刊,2013

[2]秦晓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究[J].学周刊,2013

[3]周翠华.新课标下小学古诗词教学艺术探究[J].语文天地(理论综合),2013

[4]张秀菊.如何提升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效果[J].学园,2013

[5]李丹.小学高年级古诗词“读悟拓”教学模式解读[J]. 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3

13.全国一等奖优课欣赏《古诗》 篇十三

在本次重庆全国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中,浙江的《古诗两首》犹如一朵奇葩,光彩耀人。无论是评委还是听课教师,对整个课堂设计和课堂效果都赞誉有加。本课获得了一等奖的第一名。特撷取出来供大家细细学习揣摩。

古诗二首

执教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外国语学校王自文

课前谈话:还记得王老师吗?给王老师打打招呼(学生有叫亲爱的王老师,尊敬的王老师等)

师:能不能叫王叔叔?

生:王叔叔(笑)

上课。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两首古诗,请同学们拿出课文,读读这两首诗,结合注释试着说说这两首诗的主要意思。

生读课文,教师板书两首古诗的诗题――《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师:谁来朗诵这两首古诗。(大屏幕同时呈现两首古诗)

一生读第一首,老师指导朗读“熏”;另一名同学读另一首。

师:咱们一起来读一读,思考两首古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齐读古诗。

生:这两首诗的作者所处的朝代都在南宋。

师:你们对宋王朝有哪些了解?简单地说。

生:(介绍南宋的历史)南宋王朝并没有吸取北宋王朝的教训。

生:(介绍搜集的资料)

师:是的,那是个非常复杂的时代。(老师介绍历史背景)。

师:谁来说说第二首诗题目的意思?

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意思是……

生:……

师:对这首诗的大意你能说说吗?

生:(有点紧张)

师:别紧张,自己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说……

生:(用自己的话,基本讲清楚了)

师:沦陷区的百姓被称为――

生:遗民(老师板书)

师:当你看到这些、听到这些以后,你觉得“遗民”应该怎样理解?是“遗留在沦陷区的人民吗?

生答:是遗弃的人民)

师:诗句中的“胡尘”仅仅是灰尘吗?

(播放音乐,展示诗句引导学生想象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金兵一连串的马蹄声,践踏在人们的身上。

师:你看到哪些人倒在马蹄之下?

生:老人

生:妇女

生:孩子

师:他们留的是怎样的泪啊?

生:流泪

师:那滴滴的泪是什么泪?

生答。(痛苦,愤怒,绝望,期盼……)(师板书:清凉)

师:北方的壮丽山川陷落了――西湖边还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北方的老百姓在异族的欺压下度日如年――西湖上的权贵们在歌与酒之间昏昏度日;北方老百姓盼望克复中原的部队,望眼欲穿――南宋的统治者们终日寻欢作乐,早已将失地与那儿的老百姓一起忘到了九霄云外。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读了这首诗,你现在有什么样的感想?

生:我的心里有同情,同时感觉宋朝政府真是腐败无能。(师板书:凄凉)

师:是啊,他们是如此的昏庸,而老百姓却是他们的盼啊,盼啊!读――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又一年是多少年?65年呐,……一年过去了,读!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5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十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65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他们哪里知道,自己早已被抛弃了,被那些终日沉醉在湖光山色、莺歌燕舞中的游人们抛弃了。

课件出示《示儿》,教师引读,学生再读。

师:诗人到死都没有看到中原的统一,他的心情怎样?

生:我感到诗人非常失望。

师:内心的心凉之感是一种悲凉之感。(板书悲凉)那令人心凉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呢?读林升写的《题临安邸》

生:山外青山楼外楼……

师:那令人心凉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呢?

生再读。

师:那让人悲凉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

生再读。

师:对这首诗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吗?

生:为什么说杭州把比作汴州?

师:对于汴州,你们想了解吗?

生:想。

(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伴随音乐介绍汴州:汴梁曾经是北宋的都城,是当时历史上最发达、最繁荣的一个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这幅全长5米多的《清明上河图》,就生动地再现了一个都城的繁华与富裕:风景如画、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富足安宁……但是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从北宋的最后两个皇帝被俘成为阶下囚起就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城市萧条,人民流离失所。汴州失守了,中原沦陷了,可是那些达官贵人又在杭州建起了自己的小朝廷,过上了暖风袭人、昏昏欲醉的日子。杭州山外青山楼外楼的今天,仿佛就是汴州繁华似锦的昨天:只是不知道汴州破碎萧条的今天,会不会变成杭州的明天?。)

---------------------------

14.古诗说课万能稿(范文) 篇十四

1.教材分析 《涉江采芙蓉》是新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古诗十九首》在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这首古体诗不论是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已经达到了十分纯熟的境界。因此,它十分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2.说学情 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部分的集中学习,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有了一些积淀,兴趣渐浓,这是进一步引导学生热爱古代诗歌、学习古代诗歌的一个前提。

3.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特点,教材特色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欣赏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2)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诗句,提高语言感受能力;知人论世;与作者在同时期创作的其它作品比较阅读,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于: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注重古体诗对学生的文化熏陶。让学生在查找资料、进行综合、展示表达中学体验古体诗的情感魅力和艺术趣味;

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这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二、说教法

这首诗歌的教法通常是:从词句的理解到人物形象的把握和主题的提炼,再到艺术手段的分析。同时扩展阅读空间进行比较阅读,在不同的形式转换中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人物性格和艺术特征。

三、说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1、朗读、探究,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2、讨论、交流:能从《归园田居》组诗的学习中,谈谈你所感受到的陶诗的艺术风格吗?

3、分析

4、播放田园风光的音乐画面(多媒体3),学生齐读诗歌收束课堂。

5、布置作业

15.延展的张力 篇十五

希望强化户型的空间整体感并体现一种开放式的生活理念。规划上将部分墙体拆除,增加户型的开阔性。一层空间设置为生活空间,二层则容纳了主卧室、多功能房及卫生间等功能。整体色调明亮,舒适,质感,搭配了明快而有力量的设计线条,让整体氛围表达出强烈的现代感和生活张力。

设计概念以两面“功能墙”为核心。一层及二层所承载的各种不同功能被植入墙内,或从墙内向外延伸。这些功能包括了储藏柜,工作台,展示架,书架,酒柜,餐桌,沙发,床架,软木墙… 等等。这样的设计语言能够将原本零散的功能部件整合成一个较统一的形体,让空间结构显得更加整体,扩大视觉范围并让户型更有特点。与功能墙相对的另一面墙体则更偏向展示功能。为各个房间所设计的展架及矮柜能够让用户随意摆设各类型的收藏展示品,并让户型空间成为体现住户个性及品味的舞台。

二楼卫生间与过道的分隔墙采用白色的不透明夹胶玻璃,玻璃表面印制花纹。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但能够节省空间,并能够赋予原本较平淡的过渡空间更多的设计感。玻璃移门能够左右移开,让卫生间与过道成为一个整体空间,增加户型的通透性及开放式的生活特性。

南面的大房间为主卧室,北面的房间则設置为一个供住户休息娱乐的多功能房。两个房间内都采用偏日式的定制家具,让使用者更贴近地面,并让空间更加高挑开阔。多功能房的一侧为一面整体的软木饰面墙,住户可以将生活和娱乐的点点滴滴随意钉在墙面上,让墙面成为体现生活个性的载体。

图说

一层全景:房间格局狭长,布局紧凑但并不给人局促的空间感受,因为采用了全开放式的空间关系,充分利用了墙面,设置出便利的生活动线。

功能墙:实现了立体空间的充分利用,墙面顶部制作空调风口、储藏柜,中部是书柜、展示柜、酒柜,形制多样,便于日常取用。还有一部分墙面设置沙发靠垫。功能齐备而又连贯统一。

客厅:窗户下方的墙面也被改造为储物架。正因为对墙面功能的充分利用,才让其他平面空间显得宽敞简洁。

开敞式厨房:靠近窗户有利于油烟的排放。墙面贴茶色玻璃,拓展空间视觉宽度。

楼梯、展架:流畅的地面抬高曲线,连贯了空间组成。单跑楼梯为轻质的钢结构楼梯,设计上体现简洁精致的形态并尽量让它感觉轻盈通透。钢板踏步转折至楼梯下方,演变为展架,将原本没有功能的异型空间改造成为富有层次感的展示区域。

多功能房展示柜:选择了很多小巧的日式家具,减少占用面积,增设了储藏、阅读、休息等多重功能。此面墙壁做成展示柜,采用镜面和玻璃材质,让空间显得通透。

多功能房软墙:另一面是软木墙,给予业主极大的发挥空间。狭长的墙面也设置为置物架,阅读台位于窗户下方,矮小不占面积。

上一篇:5S培训考试题下一篇:面试中如何巧妙地谈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