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度专业质量标准化(精选10篇)
1.调度专业质量标准化 篇一
目录
一、组织机构
1、.宁煤集团调度指挥中心组织机构图
2、宁煤集团调度指挥中心人员素质表
二、调度管理
3、宁煤集团百万吨死亡率控制指标
4、宁煤集团调度指挥中心月度生产计划完成台账
5、宁煤集团调度指挥中心季度生产计划完成台账
6、宁煤集团调度指挥中心解决安全生产中出现问题 记录
7、宁煤集团调度指挥中心原煤库存量统计表
8、宁煤集团调度指挥中心解决安全生产动态记录表
9、宁煤集团调度指挥中心重点工作记录
10、宁煤集团调度指挥中心安全指示、通知、文件接收转发记录
11、宁煤集团调度指挥中心对影响安全生产的问题汇报记录
12、宁煤集团调度指挥中心三大监控系统报警信息处理记录备案
13、宁煤集团调度指挥中心人员下井统计表
14、宁煤集团调度集团调度指挥中心安全生产岗位
责任制
15、宁煤集团调度指挥中心培训规划、业务学习计划、考核办法
16、宁煤集团及下属公司调度室各类人员培训点名册
17、宁煤集团及下属公司培训和业务学习记录
18、宁煤集团子公司矿井分布图
19、宁煤集团各子公司采掘工程平面交换图
20、宁煤集团矿区供电系统图
21、宁煤集团事故汇报程序图
22、宁煤集团领导值班花名表
23、宁煤集团各公司调度综合台账
24、宁煤集团各公司原煤产量、外运、库存当月累计完成台账
25、宁煤集团各公司掘进总进尺、开拓进尺当月累计完成台账
26、宁煤集团各公司重点采、掘、开队当月累计完成分账
27、宁煤集团各公司重大生产事故当月累计统计台账
28、宁煤集团各公司当月伤亡事故统计台账
29、宁煤集团调度指挥中心调度综合记录
30、宁煤集团领导值班记录
31、宁煤集团调度指挥中心调度员交接班记录
32、宁煤集团调度指挥中心安全生产视频会议记录
33、宁煤集团调度指挥中心调度会议记录
34、宁煤集团调度指挥中心调度专业工作会议记录
35、宁煤集团调度指挥中心人员伤亡事故记录
36、宁煤集团调度指挥中心生产、安全逐日大屏幕显示板
39宁煤集团调度指挥中心生产、安全逐月大屏幕显示板
40、宁煤集团调度指挥中心质量标准化达标规划
41、宁煤集团子公司调度质量标准化标准自检评分表
42、宁煤集团调度指挥中心质量标准化标准自检评分表
43、宁煤集团对下属子公司质量标准化标准季度验收表
三、调度汇报
44、宁煤集团调度指挥中心向上级调度汇报当日生产、安全情况表
45、宁煤集团调度指挥中心向上级调度汇报月累计生产、安全情况表
46、宁煤集团调度指挥中心安全生产综合日报
47、宁煤集团调度指挥中心安全生产情况向上级调度室月总结
48、宁煤集团调度指挥中心专题项目向上级调度室汇报
49、宁煤集团夏季防汛、防排水、防雷电季节性工作安排及向上级调度室汇报制度
50、宁煤集团调度指挥中心夏季防汛、防排水、防雷电工作记录
51、宁煤集团冬季防寒、防冻季节性工作安排及向上级调度室汇报制度
52、宁煤集团调度指挥中心冬季防寒、防冻、工作记录
53、宁煤集团调度指挥中心人员伤亡事故汇报卡
54、宁煤集团调度指挥中心重大非伤亡事故汇报卡
四、调度化信息
55、宁煤集团指挥中心调度通信系统
56、宁煤集团调度指挥中心视频会议系统
57、宁煤集团调度指挥中心管理信息系统
58、宁煤集团调度指挥中心工业电视系统
59、宁煤集团调度指挥中心生产动态监控系统
60、宁煤集团调度总机直通电话表
五、办公条件及环境
61、宁煤集团调度指挥中心办公场所
62、宁煤集团调度指挥中心调度指挥车辆配置
63、宁煤集团调度指挥中心办公环境及工作人员工作制度
2.调度专业质量标准化 篇二
关键词:煤矿调度,质量标准化建设,管理对策
1 调度工作质量标准化建设及其重要性
调度工作是企业生产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 是保证其正常运转的关键, 是实现各系统工作协调衔接的纽带, 如何完善企业的调度管理就成为了安全生产运行的关键。全面开展煤矿调度质量标准化建设意义重大。
(1) 能够保证管理的有效性。调度管理是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 其中包括了组织协调、平衡管理、现场监管等。通过煤矿调度质量标准化建设, 能够有效促进煤矿企业调度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1],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实现安全生产。
(2) 能够促进调度汇报规范化制度尽快实现。保证调度信息及时准确的重要前提就在于调度汇报制度的执行, 煤矿企业对于现场情况、安全生产状况、突发事件以及管理制度的落实等必须及时上报, 为安全、协调、均衡生产以及应急救援任务的顺利完成奠定基础。
(3) 能够推进设备技术的改进。全面开展煤矿调度质量标准化建设很重要的一项措施就在于设备的更新换代, 只有精良的现代化设施、高效的网络传输平台, 才能为调度质量标准化的实现作铺垫。
2 调度质量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煤矿企业开展调度质量标准化建设时间尚短, 还没有形成完备的建设体系, 因此, 在工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企业领导重视不够, 调度从业人员质量标准化意识淡薄。企业相关人员责任落实不到位, 分工不明确, 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对质量标准体系的概念模糊, 没有足够的重视, 不能有效地对调度质量标准化的基础性工作进行管理, 致使“调度质量标准化标准”的各项要求得不到落实, 工作质量低下。
第二, 调度管理能力欠缺。即企业的调度制度无法保证有效落实, 处理日常生产中的事务不够及时, 发现问题不能即刻解决, 人员责任制无法有效落实, 监管不力。导致企业无法了解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 资料丢失严重, 甚至出现记录不明、填写数据空缺的现象。另外, 企业的生产、库存和销售3个环节也不够连贯, 经常出现倾斜现象, 管理力度严重缺乏。
第三, 调度汇报工作不力。目前很多煤矿企业调度汇报不全面、内容空洞、流于形式, 不能及时、准确、真实地反映调度管理各个环节在不同时期的客观动态, 不按规定时间进行上报, 甚至出现谎报、瞒报的现象。
第四, 调度信息化装备水平不能适应要求。由于安全投入不到位, 使得调度装备信息化水平低下, 个别煤矿企业使用淘汰或者未按规定进行升级改造的产品, 甚至出现系统设备混装的现象, 导致本该灵敏高效的信息化功能无法正常发挥, 现场管理水平低下。
3 全面开展调度质量标准化建设的对策
3.1 健全制度规范体系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是企业适应市场、发挥优势的基本保障。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想要做好任何事情都要有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作基础, 在煤矿生产企业推行质量标准化建设工作亦是如此。如果规则不善和管理欠佳, 复核检验和风险控制的缺乏, 会导致调度失误影响生产, 无法完成生产进度计划。对此, 企业要在不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制定与自身实际相符的、完整规范的规章制度和操作人员岗位责任制, 从而保证内部工作人员有据可依、有规可守。
3.2 加大对调度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力度
煤矿企业调度工作的实际主导者是广大员工, 他们的素质能力对企业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企业领导不重视调度管理, 从业人员的素质能力差距太大, 就会影响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因此, 企业领导要加强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 加大员工的教育培训力度。可以开展公开讲座, 也可以聘请专业的教师进行授课, 让调度人员知道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和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难点、重点, 保证调度质量标准化工作全面开展。与此同时, 企业还可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战略, 积极引进有能力的调度管理者到企业中来, 并派遣有潜力的员工外出交流学习, 提高能力素质, 保证调度工作的规范科学化[2]。
3.3 规范操作标准, 提高调度管理水平
规范操作标准不仅可以提高调度员文明服务和规范化操作水平, 而且可以控制风险, 防范于未然。
调度员按照标准要求对值班人员和领导下现场情况进行调度, 实行动态检查, 对每天影响生产的事故进行统计, 每周生产会通报, 每月分类分析, 对发生的各类事故按照规定及时上报。将巷道贯通、气体异常区、矿井检修、工作面安装、撤面、采掘工作面过断层等工作纳入重点工程进行调度。针对地质条件复杂、提升运输环节多等问题, 矿调度员每天收集地质预报和煤质情况, 利用井上下煤仓合理组织配煤工作, 加强主要运输系统的管理协调, 合理调控各工作面的推进速度。加大对选煤厂洗煤情况调度, 对存在问题及时协调解决。
3.4 精细日常工作, 严格调度过程控制
强化调度员业务培训, 开展每周一次学习日活动和每季培训考试, 让调度员熟悉矿井采、掘、机、运、通等工作, 强化标准意识。同时, 对照调度质量标准, 健全各类图表和台账, 对各类传真电文、专题汇报、各种图册等记录, 做到内容简要、收发时间、收发人、审阅批示等填写齐全, 编码管理, 杜绝二手资料。对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实行有汇报、有协调、有记录和有结果的闭环管理, 对矿安全办公会、早晚碰头会、生产平衡会、专题会等会议内容落实, 安排专人负责, 追踪管理。加强调度员动态管理, 调度人员要经常深入现场, 每人每月下井不少于5次。按照内部失误登记制度, 细化考核内容, 把考核结果和当月奖金挂钩, 实现调度信息闭合、工作程序精细化。
3.5 构建调度信息网络, 提高煤矿调度工作效率
抓好调度信息化建设, 建立健全综合网络调度系统, 把矿井采、掘、机、运、通、供、压、排、装等多系统集成, 形成具有图形、数据、语音、图像的多媒体综合调度信息平台, 对安全生产、安全监测和调度通信等信息进行实时监测[3]。针对矿调度装备老化的实际, 配齐维护技术人员, 实行24 h值班, 及时排查隐患, 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对日常信息处理, 按照调度质量标准化标准进行, 确保报送数据统一一致, 实现调度内部管理制度完善、系统和网络正常运行。
4 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 传统的煤矿调度措施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管理的新要求。调度管理水平的提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需要一个坚持不懈的渐进工程。因此, 企业一定要大力开展调度质量标准化建设, 健全规章制度, 规范操作标准, 精细日常工作, 提高内部人员的素质能力, 严格责任考核, 构建调度信息网络, 完善技术装备, 从而使企业的调度管理逐步走向现代化, 以全面提高调度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寇文宏.大力开展煤矿调度质量标准化建设提高矿井调度管理水平[J].科技资讯, 2013 (9) :161.
[2]毛玉飞, 刘波.强化调度装备管理提高调度业务素质充分发挥调度指挥职能作用[J].煤矿现代化, 2009 (3) :108-109.
3.调度专业质量标准化 篇三
关键词:化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定位;研制原则
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国家为大学专业教学制定的、带有强制性的质量标准,是保证专业基本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化学教指委)成立了由主任委员郑兰荪院士领导的研制工作组,在学习教育部相关文件、借鉴指导性专业规范和上届教指委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分工合作,经过一年多时间的酝酿、起草,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反复修改完善,最终形成了“化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质量标准”)。
一、“质量标准”定位和研制原则
“质量标准”的功能定位在三个方面:(1)专业设置的依据。学校在增设化学类新专业时,应对照标准来评估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等是否达到基本办学要求,如果达不到就不能开办。(2)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指导。学校要以“质量标准”为依据制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合理的培养方案,建立适宜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专业建设水平。(3)高校专业本科教学质量评价的参考。各专业必须以“质量标准”为依据,建立并不断完善内部人才培养质量监督保障机制,以保障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得到持续改进。
作为专业设置的依据,“质量标准”需要对专业基本办学条件做出必要的刚性规定,以确保基本教学条件。作为专业建设的指导,“质量标准”应该具有前瞻性、引导性、灵活性,在确保基本办学质量的基础上,给学校留出特色发展的空间,努力避免因为过于刚性而导致整齐划一、千校一面。而作为质量评价的参考,“质量标准”需要注重目标导向和过程考查,能够指导专业内部保障机制的建设和完善。因此,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弹性与刚性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结果与过程相结合是“质量标准”的必然特征。另外,“质量标准”虽然是最基本要求,是底线、是门槛,但绝不是“很低要求”。标准制定虽然会照顾专业整体发展水平,但并不会迁就某些目前还存在着一些基本办学质量问题的专业。对于这些专业,需要经过努力才能达到“质量标准”的要求。这样才能体现“质量标准”的引导性,发挥通过标准建设推进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目的。
二、“质量标准”可行性保证
2013年8月,化学教指委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成立了“质量标准”研制组,在明确了“质量标准”定位、作用之后,率先启动标准的制定并对原参考框架提出了修订意见和建议。在制定过程中,研制组广泛参考了国内外各类标准、教育部审核评估要求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以及《化学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和化学实验中心建设标准,经过多次讨论和修改,形成了“质量标准”的初稿。
为了保证“质量标准”能够既体现前瞻性,又具有可行性,在初稿形成之后,化学教指委开展了广泛的意见征求和调研。针对高等师范院校、应用化学专业、实验教学内容与条件建设、新建本科院校等多次召开专题会征求意见。并特别针对边远地区学校发放调研表,分别专门召开了西北、西南地区高校专题调研会。由于化学类专业的“质量标准”最早形成初稿,教育部将此稿发给其他教指委参考,借此机会化学教指委也收集到其他教指委的意见。根据征求到的意见,化学教指委多次对“质量标准”进行了逐字逐句的推敲、修改和凝练,最终在2014年10月,完成了“质量标准”的研制。
三、“质量标准”主要内容
“化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适用于0703化学类专业下述的各专业。其主要内容包含“概述、适用专业范围、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体系”等7个方面,另有2个附录“化学类专业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建议”、“有关名词释义和数据计算方法”。
1.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质量标准”明确了化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化学类专业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较系统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在化学及相关学科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研发、教育教学等工作的人才。
化学类专业学制四年,毕业总学分以140~160为宜,或者总学时以2300~2600为宜。各专业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调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应用化学专业也可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为了鼓励学校办出特色,“质量标准”要求各专业应根据上述培养目标和自身办学定位,结合本校学科特色,在对行业和区域特点以及学生未来发展需要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准确定位并细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
考虑到不同类型学校所设专业的实际教学需要,总学分和学时给出了较为弹性的要求。由于各个学校学分与学时换算方式差异较大,“质量标准”中“总学分”包含课堂教学及毕业论文等各类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而“总学时”则不包含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
2.师资队伍
“质量标准”从数量和结构、教师的基本职业素质、教师发展的制度环境三个方面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要求,特别是对新开办专业设置了师资队伍的准入要求:化学类专业专任教师人数不少于10人。当化学类专业在校本科生超过120人时,每增加20名学生至少增加1名专任教师。兼职教师人数不超过专任教师总数的25%。每1.5万实验教学人时数至少配备1名实验技术人员。
由于大规模扩招导致很多学校实验及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不足,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弱化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在确保基本实验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质量标准”的制定中也充分考虑了各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学校的现状,明确规定:实验教学中每位教师同时指导的学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20人,每位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人数原则上每届不超过6人。
3.教学条件endprint
“质量标准”详尽规定了化学类专业的实验室条件、仪器设备、环境设施、实习基地、信息资源、教学经费等指标要求。经过广泛调研,大多数学校的化学类专业是完全或者基本符合这些要求的。考虑到学校内涵发展、质量提高等方面因素,有些规定可能稍高于少数学校当前的实际条件,但这有利于引导学校增加对化学类专业的投入,尽快改善专业办学基本条件,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4.质量保障体系
“质量标准”从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形成机制、教学运行管理机制、教学过程监控与效果评价机制、持续改进机制四方面,对学校建立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出了要求。并特别关注了学习过程评价,要求建立合适的理论、实验与其他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制度,建立学习困难学生帮扶机制,以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
5.化学类专业教学内容
“质量标准”规定了化学类专业化学教学基本内容,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主要思路是:
本科教育带有专业教育的成分,但不应要求通过本科教育就培养出该专业领域的专家;同时,开办化学类专业的各高校其地域、办学层次、学科基础、培养目标各不相同,必须照顾到多样化培养和特色化发展的需要。因此本科教学的内容必须是大多数专业都能够接受的最大公约数,必然是学科中最基础、最关键的内容。基于这样的考虑,“质量标准”仅规定本科生应该学习的本专业最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基本内容略有不同,体现出分类培养、因材施教的原则。但基本内容决不等于本科生大学四年在专业学习上全部的内容,不同层次的学校须在这个最低要求的基础上,依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办学优势和特色适当增加内容和提高要求,制订出与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相协调的教学内容,且上不封顶。“专业标准”鼓励各专业传授学科的基本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引入基础和应用研究的新进展,并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选择性介绍化学工程、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药学、医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相关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技能,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构建更加合理和多样化的知识结构。同时,本科教学具有一定的研究属性,不只是传授知识,更要传授获取知识的思路和方法,并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
6.化学类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为了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在一定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对培养过程进行的系统化设计。课程体系构建是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也是体现学校培养定位、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的基础,必须鼓励课程体系的多样化和特色化。因此,“质量标准”不对课程体系、课程名称和每门课程对应的教学内容以及具体学时和学分进行具体规定,给高校自主设计留出空间,并引导各高校结合学校的特色,遵循学生知识、素质、能力形成的规律和学科内在逻辑顺序,制订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适合不同学生个性发展、具有弹性的课程体系。
当然,课程体系的构建也有一些必须遵循的共同基本规律和基本要求。所以,“质量标准”也为化学类专业学生的课程体系构建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指导性原则:化学类专业理论课在700~900学时为宜,其中选修课原则上不少于160学时;应构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研究性实验”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化学实验教学不少于432学时,其中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学时不少于总实验学时的20%;各类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例不少于25%等。
综上所述,“化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在制定过程中集中广大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与高校化学教育工作者的经验和智慧,既照顾到了我国化学教育的实际状况,也考虑到今后一段时间化学类专业发展的需要,特别关注了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的需要,具有前瞻性、指导性、基础性和可行性。相信它的制定和实施,必将对我国化学类专业本科教育教学起到积极的规范与推动作用。今后,“质量标准”还将随着我国化学类专业的发展,根据教育部的相关部署,不断进行完善和提高,以保障我国化学类人才的培养能够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执笔人:朱亚先 张树永)
4.调度专业质量标准化 篇四
生产调度
量 标 准 化 达 标 规 划
二0一二年二月十日
平顶山裕隆三泰煤业有限公司 2012调度质量标准化达标规划
为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进一步强化安全基础管理,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使全矿调度协调能力更上一个新台阶,经矿领导班子集体研究,结合本矿实际,特制定《平顶山裕隆三泰煤业有限公司2012调度质量标准化达标规划》。
一、奋斗目标
(一)完成季度()原煤产量、掘进进尺、开拓进尺考核计划。
(二)在组织指挥生产及对生产死亡和重大非伤亡事故调度指挥无失误。
(三)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按照公司调度室质量标准化标准和矿总体部署,认真执行标准细则,扎扎实实地做好调度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严格按照质量标准开展工作,巩固提高调度安全质量标准化水平,争取早日达到行业一级质量标准,公司考核中名列前茅。
二、主要工作
(一)调度安全管理 1.安全管理。落实业务保安责任制和安全生产方针,按“三大规程”和有关法律法规组织指挥生产,建立严格的业务保安制度,对重大安全隐患进行跟踪调度。
2.组织指挥生产。抓好均衡生产,组织好公司及矿下达的各项生产指标的兑现,抓好落实;掌握日、旬、月、季的原煤生产、掘进进尺、开拓进尺完成情况,坚持生产预测预报,做到安全生产。
3.严格落实各类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业务保安责任制和专业人员岗位责任制,分工明确,内容具体,责任到位,并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补充更新。
4.有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修改。5.深入现场掌握实际情况,解决安全生产问题。调度人员月人均下井达到20次或以上,均有时间、地点、发现问题、安排处理结果记录。
(二)调度汇报
1.事故汇报。对发生的各类事故均要按照标准时间上报,并采取有力措施,积极组织抢救抢险,杜绝隐瞒和迟报各类事故。
2.采、掘各队跟班队长汇报。采、掘各队跟班队长每班坚持在井下现场向矿调度室作三次汇报,严格执行三汇报制度,汇报内容包括现场地质变化、主要设备运转、安全隐患处理、生产进度等情况。3.班、日汇报。按规定的时间和内容要求及时向总调度室汇报班、日生产、安全等情况,并做好记录,做到数字准确,内容具体,按时印发生产日报。
4.月度汇报。月度汇报有产、运、销、存、掘进进尺、开拓进尺、采掘重点队的完成,存在问题及采取的主要措施,内容具体,数字准确,符合格式要求,并按规定时间上报。
5.矿井停产检修计划汇报。矿井停产检修提前2天向公司总调度室报计划,重点项目明确,一般项目详细,并按班、日向公司汇报检查进展情况和检修后的试运转情况。
6.标准化自检汇报。每月自检一次,并填写好自检表,资料存档齐全。
7.专题汇报。专题汇报按内容、时间要求向公司汇报,并按时间顺序编号存档。
(三)季节性工作调度
1.冬夏季三防工作有专人负责;冬季防寒、防冻、防火和夏季防汛、防排水和防雷电有计划、有措施、有检查、有落实、有工程验收并记录齐全。
2.冬季三防工程计划在9月底提出,冬、夏季三防物资、设备帐、卡、物要相符,专库专管,各类计划和日期明细表齐全。
(四)调度基础管理
1.建立完善各类图表、牌板、台账、记录簿,内容具体,能反映和指导生产,为安全生产服务。矿调度室设有井上、下对照图,巷道布置图,采掘工程平面图,通风、运输系统图,安全监测装备布置图,排水、防尘、压风等管路系统图,井下通信系统图,井上、下配电布置图和井下电器设备布置图,井下避灾路线图,事故汇报程序表,领导值班表,牌板或图表内容完整,字迹工整、清晰,数字准确,填写及时。
2.设有调度汇报、交接班、传真电文、电话通知、专题汇报、调度专业会议、电话会议或录音、重大隐患排查和治理、调度会议、领导值班、调度人员下井、业务学习和培训、巷道贯通、人身事故和非人身事故等记录,各类记录准确及时,条理清楚,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条条有记录,并按时间顺序分类存档。
3.设有产、运、销、存、安全及综合台账,人身和非人身事故台账,生产接续台账,数字准确,账面整洁。
4.业务培训。年初制定培训计划,采取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组织业务学习,并有培训记录,每月组织考试一次,使每个调度人员全面掌握应知应会的内容,提高全体调度人员的综合素质。5.工作场所文明。调度台、调度会议室等清洁整齐、物品摆放有序,设备、资料整洁、图牌板、表格醒目、整齐统一;调度人员工作认真、着装整齐、态度和霭、用语文明,促进工作质量的提高。
(五)调度装备
综合调度台、计算机、安全监控、工业视频、井下无线通信系统等装备齐全、使用正常,各种信息数据持续稳定,确保了各种信息畅通。调度台对生产单位、主要领导、安监部门等设直通或直拨电话,调度台有录音、放音、扩音和传真功能及无线电通信设备;各类生产调度报表及有关数据都能通过计算机处理,并做到与总调度室联网;实现以调度室为中心的集中监控系统,发挥作用,达到信息灵、准、快。
5.调度专业质量标准化 篇五
(试行)
第11部分调度
一、基本要求
1、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应符合以下要求:
(1)调度指挥机构健全,岗位职责明确;
(2)调度人员配备满足双岗24小时值班要求,调度人员的业务素质、工作能
力满足工作需要。
2、调度管理
调度管理应符合以下要求:
(1)建立健全调度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
(2)掌握日常安全生产动态及重点工程、主要系统和装备的运行情况,及时协
调解决安全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发挥指挥协调作用;
(3)履行安全生产信息、指示、文件等的上传下达职责;
(4)出现险情和发生事故时,及时下达调度指令,进行应急处置。
3、调度汇报
调度汇报应符合以下要求:
(1)按规定要求履行汇报职责,及时反映煤矿生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
出相关建议;
(2)按照规定要求报告生产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信息。
4、调度信息化
调度信息化应符合以下要求:
(1)调度信息化基础设施、装备满足安全生产调度指挥、应急救援等工作需要;
(2)供电、备用电源应符合相关规定要求;
(3)采用先进的装备和信息系统。
5、办公场所及环境
场所及环境应符合以下要求
(1)办公场所能满足调度工作和会议的要求,且清洁整齐、物放有序;(2)工作人员行为文明、规范;(3)设备、设施的安装符合有关规范。
二、评分方法
按表11-1评分,总分为100分。各小项分数扣完为止。
6.调度专业质量标准化 篇六
根据榆树泉煤矿2013年安全质量标准化达标实施计划,掘进工作面在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对8月份安全质量标准化打分为89分。
主要不足有:(1)交接班时工作面有积矸,卫生差;(2)无矿压观测,地质水文分析预报制度;(3)作业场所无悬挂规范的巷道平面布置图、施工断面图、炮眼布置图、爆破说明书(断面截割轨迹图)、正规循环作业图和避灾路线图等;(4)无班组检查验收记录;(5)锚喷巷道无检测孔;(6)光面爆破眼痕率太高;(7)锚杆间排距过大;(8)工作面无材料、设备标志牌。
掘进工作面内的温度不应超过26℃,噪声符合要求,有综合防尘措施(9)灯光照明不符合要求;(10)现场堆放不整齐。
下月计划:对存在问题督促及时整改,每班检查施工质量,完善变化管理制度,抓好现场文明卫生问题,努力达标。
生产技术科
7.调度专业质量标准化 篇七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 要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福建省中职财经商贸类专业承担着为海西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教育使命, 因此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提高人才培养教育质量就尤为重要, 但目前却缺少科学系统的具有指导作用的教育质量规范及专业建设标准。本课题正是在此背景下, 从教育实践出发, 探索研究中职财经商贸类专业的教育质量标准。《教育大辞典》对“教育质量”的解释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 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而所谓“教育质量标准”是指一定时期内为实现既定教育目标而制定的教育质量规范, 是对培养目的、培养过程、培养结果的价值取向。只有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贯彻落实国家职教方针政策, 围绕教育目的预设标准、教育培养过程标准、教育输出结果这三个维度, 建立中职财经商贸类专业的教育质量标准, 形成专业教育质量规范, 并有效推进深化实施, 建立科学监督评价机制, 才能提高整体专业建设水平, 才能以服务发展为宗旨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2中职财经商贸类专业教育教学存在问题
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背景下, 福建省中职财经商贸类专业建设水平有所发展, 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1) 专业设置定位模糊, 专业建设同质化较严重。财经商贸类某些专业设置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 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急需调整优化。某些专业定位偏离“服务需求、就业导向”人才培养目标, 模糊技能型人才和学科型人才的界限, 忽视中职职教办学特色。某些专业建设由于不能较好整合发挥优势资源, 又缺乏创新发展意识, 造成各校建设情况大同小异, 无法形成专业品牌特色。
(2) 人才培养模式落后, 校企合作广度深度不够。由于传统教育理念的根深蒂固, 部分学校财经商贸类专业仍沿用“知识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与“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背道而驰, 难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而有的学校虽然提出“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但由于没有建立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造成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并未真正落实校企协同育人。
(3) 课程设置滞后脱节, 课程建设缺乏职教特色。部分学校财经商贸类专业的课程结构缺乏系统性, 课程设置脱离职业岗位需求, 课程内容脱离职业标准要求, 实践课程学时安排较少。核心课程建设缺少专业特色, 教材选用缺少科学标准, 优质课程教学资源乏善可陈。
(4) 教学模式过于传统, 教学技术手段拘泥形式。部分学校财经商贸类专业仍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一味采用“满堂灌”教学方式传授理论知识, 使教学过程缺少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 难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同时, 信息化教学技术手段运用不够广泛, 也尚未形成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5) 实训条件相对落后, 顶岗实习管理浮于表面。部分学校财经商贸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设备投入偏少, 仍以“机房+模拟仿真软件”为主, 其实践操作技能训练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 大大影响实践教学质量。校外实训基地由于校企合作力度不够、实践教学安排、实训安全管理等原因, 无法发挥最大的实训效能。而顶岗实习存在制度不严、管理力度不够、考核无果等现象, 不同程度的“放羊”管理使实习实训效果不尽如人意。
(6) 师资结构不够合理, 教师职业素养有待提高。通过对300名专任教师调研显示, 财经商贸类专业教师年龄偏年轻35岁以下占59%, 高级职称教师偏少只占21%, 所教授课程的专业与自身专业完全对口的只占38%, 中高级技能水平以上的双师型教师只有45%, 出现不同程度职业倦怠的教师占61%, 部分教师下企业实践有名无实等, 可见师资结构需要优化, 整体师资水平需要提高。
(7) 就业质量不甚理想, 社会服务能力较为薄弱。财经商贸类专业学生虽然初次就业率较高, 但就业对口率低, 薪酬待遇低, 就业满意度低, 导致就业稳定性不高, 就业质量有待提高。面向企业和社会的职业培训寥寥无几, 社会服务能力较弱, 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力度不足。
3中职财经商贸类专业教育质量提高思路
福建省中职财经商贸类专业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应该以服务发展为宗旨, 以促进就业为导向, 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 调整优化专业设置, 明确专业办学定位, 加强专业特色建设。财经商贸类专业应该积极开展专业调研, 做好人才需求分析以及专业设置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结合自身办学基础和优势, 紧贴市场科学合理设置专业, 遵循适应需求原则、特色性原则、宽口径原则、适度超前原则。[1]同时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根据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和人才市场需求变化, 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 科学调整财经商贸类专业, 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各专业应该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指导下, 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明确专业的层次定位、职业岗位范围及职业标准、人才规格, 制定专业建设规划, 构建专业建设标准, 建立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 树立开拓创新意识, 整合优势资源开展专业特色建设。
(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福建省财经商贸类专业应立足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海西经济区服务产业发展输送专业技能型人才, 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 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践行现代学徒制, 深化校企协同育人,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各专业应该与行业企业共同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建立健全长效的校企合作交流机制, 共同制定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共同建设财经商贸类专业群, 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实现职业教育“五个对接”, 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同时还要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多样化成长渠道, 推进中高职教育紧密衔接, 实现“系统培养, 多样成才”培养目标。
(3) 深化调整课程结构, 校企共建核心课程, 实施双证融通改革。财经商贸类专业应该围绕职业岗位群, 对接最新的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 校企共同构建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制定理实一体化的实施性课程标准, 深化多种模式的“双证融通”课程改革, 推进中高职课程衔接。校企应共同开发工学结合的核心课程, 将职业岗位技能和素养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共同开发优质课程教学资源, 尤其是共享型信息化教学资源。优先在《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书目》中选用专业课教材, 要体现“企业岗位技能需求”与“学校课程教学设计”的有效对接与融合, 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校本教材。
(4) 提倡行动导向教学, 强化职业实践教学, 构建信息教学环境。财经商贸类专业应将生产经营或服务流程融入教学过程中, 倡导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体现出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学理念, [2]包括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场景教学法等, 引入多元化的过程性教学评价, 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探索信息化教学技术深入应用, 开发Moodle网络在线课程以及微课程, 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手段,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5) 改善校内实训环境, 拓建校外实训基地, 规范顶岗实习管理。财经商贸类专业应该从行业企业技术要求和业务流程出发, 校企共建信息化、智能化、高仿真的融入企业文化内涵的商贸实训基地, 打造“实用性商贸技能培养、多元性社会服务培训、实战性创业人才培养”综合性实训平台。同时依托校企合作平台, 建立稳定有序、运行良好、产学结合、协同育人的校外实训基地, 实现实践教学与企业真实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建立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 配备实习专业指导教师, 通过签订校企生三方协议、全程管理监控、定期考核评价的方式, 保证顶岗实习的教学质量。
(6)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健全教师培训体系, 完善教师管理制度。财经商贸类专业应该制定并实施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对内培养专任骨干教师, 对外聘请引进行业企业高技能技术人才, 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 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专业水平较高、实践能力较强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构建教育部门培训、校本培训、企业岗位培训的“三位一体”培训体系, 通过各类师资培训、调研考察、学术交流、高校进修、企业挂职实践、参与真实项目运作等方式, 提高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和业务能力。引导树立良好的教师职业意识, 缓解职业压力来消除职业倦怠, 注重教师人文关怀来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 创建激励机制来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从而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7) 加强就业创业教育,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凸显社会服务能力。实施“学生综合教育管理工程”, 围绕“学做人、学做事、学技能”的立德树人培养目标, 培养创新创业意识能力, 努力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提升用人单位满意度。财经商贸类专业应本着“以服务发展为宗旨, 以促进就业为导向”, 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提供多方位的就业渠道, 加强职业指导教育, 稳步提高就业质量;还应搭建中高职衔接平台, 为部分学生升学提供有利条件, 为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桥梁。财经商贸类专业应积极开展面向企业和社会的职业培训, 提供各项生产咨询技术服务, 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4中职财经商贸类专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
目前, 中职财经商贸类专业教育教学中存在种种问题, 若要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就必须在培养目的、培养过程、培养结果等方面提出教育质量规范, 构建教育质量标准体系。而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应遵循职教发展规律, 本着目标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清晰性原则、灵活性原则, 鼓励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全程参与, 才能形成广泛适用的具有导向作用的教育质量规范。通过实践研究表明, 中职财经商贸类专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可以分为教育目的预设标准、教育培养过程标准、教育输出结果标准这三个维度, 细分为10个质量标准指标, 根据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具体编写如下:
4.1教育目的预设标准
(1) 专业设置标准:中职财经商贸类各专业设置, 应紧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做好相关行业企业和就业市场调研分析, 包括行业发展研究、10家以上行业企业调研、20所相关职业院校调研、毕业生调研跟踪等, 形成《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和预测调研报告》、《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报告》, 专业设置必须符合《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要求, 专业办学条件必须符合《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实施细则》设置条件。应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不断优化专业结构, 使职业教育对象能够满足社会产业结构市场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需求。
(2) 专业建设标准:中职财经商贸类各专业应制定五年建设规划, 通过专业群建设实现专业的集聚效应, 集中优势资源建设特色专业。应建立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成员至少包括2/3以上的行业企业专家, 定期召开论证会议并推进专业规范化建设, 至少每学期1次。专业建设可以积极引进适用的职业标准参与专业认证。在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指导下, 不断优化专业教学标准, 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实现专业建设的“五个对接”。
(3) 培养目标标准:中职财经商贸类各专业应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 坚持立德树人, 制定出面向商业行业企业, 可以从事具体相关职业岗位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明确职业范围及对应职业岗位, 确定专业技能培养方向, 制定人才培养规格, 包括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 标明所能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以及衔接高职接续专业, 体现出“以服务发展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2教育培养过程标准
(1) 培养模式标准:中职财经商贸类各专业应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 改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寻找校企双方利益“共振点”, 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冠名班”、“订单班”、“工学交替”、“二元制”等校企合作模式, 践行现代学徒制, 实现校企协同育人。同时, 根据市场和岗位需求, 制定实施及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为行业企业培养“量身打造”的技术人才。加大“文化素质+职业技能”人才培养, 实现职业技能证通过率达95%以上, 保证学生顺利通过“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应积极创造条件推进中高职衔接, 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2) 课程建设标准:中职财经商贸类各专业构建课程体系必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 对接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 必须紧贴实际工作岗位过程, 必须符合理实一体化课程标准, 注重融入职业技能素养实现“双证融通”, 注重中高职课程衔接。教学计划制定符合《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三年总学时数达到3000~3300学时, 不少于170学分, 实施“2.5+0.5”教学安排, 保证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达到60%以上。校企共建3门以上核心课程, 共同开发优质课程教学资源, 拥有共享型信息化教学资源, 包括:媒体素材、试题库、试卷、课件与网络课件、案例、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和网络课程等。选用教材符合职教特色, 优先在《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书目》中选用, 积极开发校本教材。
(3) 教学模式标准:教学内容应该满足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 以学生为主体, 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应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场景教学法等, 教学组织形式灵活, 开展多种形式实践教学, 突出“学中做, 做中学”的职教特色, 注重提高学生实践运用中技能水平和形成规范职业素养。积极构建信息化环境下职业教育教学新模式, 运用信息化技术教学手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开发使用3门以上Moodle网络在线课程和微课程。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 成绩良好。教学评价实现多元化过程化, 实现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教师家长企业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 学业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 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
(4) 实训条件标准:校企共建信息化、智能化、高仿真的校内实训基地, 覆盖财经商贸类各专业, 融入企业文化内涵, 满足培养实用性商贸技能、多元性社会服务培训、培养实战性创业人才的需要。每个专业至少有1个稳定有序、运行良好的校外实训基地, 适应专业教学计划要求, 平均每学期至少开展1个短期实践教学项目, 不仅作为顶岗实习教学场所, 还可以提供教师下企业挂职实践岗位。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大纲、实训指导书齐全, 实践教学经费有保障。建立完善校企共同指导、合作育人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 保证顶岗与专业岗位群基本一致, 配备实习专业指导教师, 管理规范到位, 签订校企生三方协议, 全程管理监控, 定期考核评价, 保证顶岗实习的教学质量。
(5) 师资队伍标准: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规定, 制定并实施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培养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 提高教师职业素养、提升专业教学能力和职业技能水平。建立校企“互聘、互兼”双向交流机制, 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 增强教学团队综合实力, 制定兼职教师评价标准。保证师资结构合理稳定, 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符合《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 师生比达到1:20,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数不低于30%, 具有中高级以上技能水平的双师型教师不低于70%, 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应占专任教师总数25%左右。构建教育部门培训、校本培训、企业岗位培训的“三位一体”培训体系, 保证教师岗位培训时间五年累计不少于360学时, 每两年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同时具有健全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
4.3教育输出结果标准
(1) 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毕业生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 相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获取率在95%以上, 具有创新创业能力。毕业生就业质量良好, 就业率在96%以上, 专业对口率不低于本地区同类学校平均水平的90%, 就业面向和起薪点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就业后三个月稳定性好。毕业生用人单位评价良好, 社会认可度普遍较高。毕业生中有一定比例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学习, 实现“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
(2) 社会服务能力标准:面向社会群体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 培训质量较高。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服务, 每年参与生产、咨询和技术服务的项目达3个以上。专业建设水平得到职教同行、行业企业认可, 社会评价较高, 充分发挥示范性作用, 具有较强专业辐射能力。
5中职财经商贸类专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教育质量评价是以教育质量标准为准绳, 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 衡量教育活动达到教育质量规范程度的连续动态的价值判断活动。
5.1树立发展性教育质量评价观
财经商贸类专业教育质量评价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衡量评估专业建设水平是否达到教育质量标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全面发展、教师长远发展、学校专业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应注重过程性评价, 贯穿于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全过程, 还要将统一评价标准和特色性发展相结合, 发挥导向引领作用。
5.2注重多元化教育质量评价主体
(1) 学生主体评价。学生作为职业教育服务的直接受益者, 其评价直接反映教育教学质量。 (2) 教师主体评价。职业教师是专业建设主力军和教育教学主导者, 参与评价不仅可以调动工作积极性, 还可以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 (3) 学校主体评价。各职业学校要对所达成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期评估, 随时对专业建设及教育教学过程进行管理和监控, 及时纠正偏差, 确保职业教育质量。[3] (4) 教育主管部门主体评价。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各类评估活动或者委派专家对职业学校办学实力、专业建设水平及职业教育质量开展评估, 实施宏观管理指导, 促进职业教育健康稳定发展。 (5) 社会主体评价。通过用人单位、校企合作企业、学生家长、社会评估机构, 社会公众等对职业教育质量评估, 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符合社会企业需求。
5.3构建能力本位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首先, 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 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质量标准, 结合衡量权重比例, 形成基于职业能力本位的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其次, 在职业人才培养过程中, 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质量评价模式 (如PISA、TIMSS、SERVQUAL等) , 采取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 利用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来衡量专业建设水平和教育教学活动是否达到职业教育质量标准, 并引入专业认证。最后, 统计分析教育质量评价结果, 反馈给相关职能部门, 能够正确审视经验和不足, 发挥优势提高教育质量, 对于不足之处进行有的放矢改进, 从而使教育质量评价发挥诊断、激励、调控、导向等功能。
6中职财经商贸类专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各职业院校为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推进实施教育质量标准而制定一系列相关质量管理制度, 提供各方面保障条件, 并实施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测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
6.1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
教育主管部门结合产业结构和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制定实施各种政策制度,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尤其针对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需求, 加强财经商贸类专业建设发展, 提高财经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建立教育监测中心, 制定监测标准及监测工具, 实现对教育质量动态监测及分析诊断。[4]组织力量开展各种形式的职教评估, 以评促改, 以评促建, 以评促管, 以内涵建设为中心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依靠政府力量构建校企合作平台, 引入行业企业组建财经商贸类职教集团, 从而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提升中职教育质量。充分发挥福建省职教学会财经商贸教学委员会对专业建设指导作用。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吸引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和专业建设中, 建立健全协同育人机制, 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教发展。《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 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福建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为职业教育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6.2教育质量内部保障体系
学校系部应该树立全面提升教育质量观念, 加大资金投入, 加快专业建设步伐,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关注培育自身特色,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与控制体系并运转有效, 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教研评估中心等机构, 研究科学规范的教育质量标准并组织实施, 引入多元化发展性评价体系, 推进专业内涵建设, 实现教学工作精细化管理, 切实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
综上所述, 福建省中职财经商贸类专业只有构建并实施科学规范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多元发展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内外兼具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才能保证高水平的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邱永渠.职业教育研究新进展[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0:88.
[2]蒋舒凡.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商贸类专业课的应用[J].福建职业与成人教育, 2007 (2) :27.
[3]韩天学.大数据下“多元主体”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 2015 (7) :45.
8.调度专业质量标准化 篇八
关键词: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计算机类专业教育与需求现状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计算机类专业(0809)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6个基本专业[1]。据统计,加上另外3个特设专业,目前我国计算机类专业的布点总数为2481,其中,体量较大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4个专业的全国布点数分别达到968、484、374、352,其中95%都是1993年以后建立的。即使是已经有近60年办学历史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也有86%的专业点是1993年后建立的。这些专业点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其中绝大多数是应用型人才,这些正好吻合了我国社会发展和建设对计算机类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对大量应用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实际。
据美国劳工部统计局2010年报告,美国2008-2018年大约需要增加76.27万个包括网络系统和数据通信分析员、计算机软件工程师、计算机程序员等在内的10种与计算机相关的就业岗位,其中应用型人才占总量的83.32%。面对量大面广的应用需求实际,我国更是需要大量应用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相关文献显示[2],本科生毕业半年后从事的前20位高薪职业中,就有10种与计算机相关,包括互联网开发师、计算机软件应用工程师、网络设计师、计算机系统软件工程师、计算机系统工程师或设计师、计算机程序员、网络系统和数据传递分析师、其他计算机专家。这种势头目前仍然不减[3,4],2013届、2014届全国本科毕业生所从事的10个高薪职业中有4种面向计算机类专业人才(互联网开发师、计算机软件应用工程师、计算机系统软件工程师等),而且排名前移趋势显著。另外,我国2010年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生为14.4万人,2014年增长到17.9万人。这些数据都说明了社会对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旺盛需求。2014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而计算机技术是信息化的核心技术,所以,在信息化社会中,提高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效率和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和社会需求现状,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要求。2014年4月25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新设本科学校和更名大学都要明确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在战略的高度上提出根据学校、专业实际,明确定位,解决培养目标趋同,培养计划同质的问题,使相关专业能够高效地、高质量地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计算机类专业发展历史短、发展速度快,特别是这一发展与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时期重叠,很多问题还没来得及解决,包括未能很好紧跟高等教育的发展,甚至不少专业点执行的培养方案还不够成型,教育教学过程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应该说,不少专业点的教育总体上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即将颁布的《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抓住《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即将颁布的时机,组织一批优秀专家,开展“高等学校本科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期望根据《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分专业给出更具体的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二、依据《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制本科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的研制,需要满足以下几点:
首先最基本的是定位问题。“本科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最基本的定位是“本科”,首先要体现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不同,它具有更明显的面向未来(发展)的特征,更强调可持续发展。毕业生需要一定的基础,要具有灵活地、探索性地、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以应用已经掌握的技术去重复解决某些问题为主。所以,就转向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本科院校来说,其主要培养的也绝不是一般的技术工人,而是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创新意识、能胜任一线的技术开发和应用工作的应用型人才[5,6]。
其次是必须满足国家标准的要求。无论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还是“211工程”、“985工程”院校,只要办的是本科计算机类专业,就必须满足《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要求。所以要依据《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给出具体的、更便于操作的本科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指导意见”。
再次是关于基本定位以及基本的问题空间。《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出,计算机类专业的主干学科包括科学、工程、技术和应用。其科学部分的核心在于通过抽象建立模型实现对计算规律的研究;其工程部分的核心在于根据规律,低成本地构建从基本计算系统到大规模复杂计算应用系统的各类系统;其技术部分的核心在于研究和发明用计算进行科学调查和研究中使用的基本手段和方法;其应用部分在于构建、维护和使用计算系统实现特定问题的求解。所以,计算机应用型人才需要更了解各种软/硬件系统的功能和性能,更善于系统的集成和配置,有能力在较高的层面上管理和维护复杂系统的运行,能够在各种系统和工程中承担重要任务,能够创造性地、有效地解决这些复杂工作中的问题。这是基本定位。要根据此定位,界定相应的问题空间,并给予恰当的刻画。
最后是课程体系的结构。要强调人才的全面培养,学生除了要学习知识,培养专业意识、提高专业能力外,还要具有包括社会道德、环境意识、沟通交流等在内的能力和意识,这都需要在课程体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要坚决杜绝面向考研的应试教育和技工式培养的教育。课程设置要给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课程、实践环节适当的比例。按照《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能力是要求,知识领域是建议,课程为示例。所以,在相应专业的“指导意见”中,需要示范性地给出保障相应毕业要求达成的具体课程及其教学实施建议,以此作为示例,引导各个专业点构建有特色的培养方案,实施相适应的、高效的教育。特别要注意的是,要给出体现行业背景、区域需求、产业链、重点产业、新兴产业、产业转型等特殊需求的课程,或者知识领域、能力要求、技术要求等建议。
在制订培养方案、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理解《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关于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的要求,摆脱职业教育的思维(惯性)。一是要重视学生理论结合实际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了解基础理论的作用,掌握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法与手段,以适应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二是要使学生具备软硬件基础和系统观。主要从事硬件类工作的,也要有一定的软件基础;主要从事包括软件工程在内的软件类工作的,也要有一定的硬件基础。在掌握计算系统基本原理基础上,熟悉如何构建以计算技术为核心的系统,掌握系统内部各部分的关联关系、逻辑层次与特性,以及相关的开发技术。三是要重视思想和方法的教学,避免基于特定平台开设核心课程,做到“学习系统,不冷落原理;使用工具,不忘探索规律”,为学生夯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要把学生培养成“我是学JAVA的”、“我是学.NET的”、“我是学Python的”。
三、引导教育观念转变
1.强化科学规划、科学施教
要想提高高等教育的效率、质量和水平,必须从经验走向科学,从粗放走向精细化。
所谓科学规划,第一是要从确定明确的、可实现的专业培养目标开始。专业的培养目标需要符合所在学校的定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要能够反映该专业点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领域、性质、竞争优势,以及毕业后5年左右事业发展预期;要求具体、能够分解落实、能够有效指导培养进程。这样的培养目标的制订,需要进行大量的、深入的调查研究,弄清楚本专业毕业生,特别是最近3~5年毕业生的工作状况。通过调研,也可以给出体现自身专业特色的具体问题空间,例如行业背景、区域需求、产业链、重点产业、新兴产业、产业转型等所需要的系统构建、开发、维护、使用等所确定的问题空间。再加上学校定位,通过具体化《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所给的专业类培养目标来表达本专业点的培养目标。切忌将培养目标作为一种口号,作为对极少数毕业生的期望,也不能将培养目标当作少有人关心的几句话,而是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全体教师和学生都知道,并将其作为日常教与学活动追求的具体目标。
第二是毕业要求。要根据实现培养目标的需要,具体化相应的毕业要求。要充分认识教育的基础性和学生问题求解的未来性这对矛盾,明确今天的大学教育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未来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发挥毕业要求引导提升课程教学目标的作用,强调不是教师今天教了什么,而是学生未来会干什么。因此,毕业要求要体现学生必须有的基础和能力,引导将传统的知识性教育变成能力导向的教育。各专业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明确毕业生在毕业时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技术等才能够胜任预期的工作,并给予准确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通过《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具体化毕业要求来完成。
第三是课程体系。要站在人才培养的高度上设计课程体系,使之保障毕业要求的达成。进一步将毕业要求的各条分解成可以落实到相应课程的若干点,建立毕业要求各条与课程体系中课程的多对多关系,以提高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对培养目标实现的支持力度。
第四是科学施教。所有的教育教学任务,都需要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实现。为了保证实现的有效性,必须引导教师积极地参与培养方案的制订。从参与讨论培养目标开始,到制订课程教学大纲、实施教学,建立起全局观,摆脱课程为本、教师为本、教材为本,使自己能够站在人才培养的高度上开展教学活动,保障教学活动的效率和对培养目标实现的忠实度。同时,要让学生也清楚培养目标,理解毕业要求,知道相应教学活动的追求,以便共同努力,实现教与学的密切配合。
第五是评价与改进。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适应社会发展,必须定期对包括培养目标在内的培养方案进行评价和修订,而且在评价和修订过程中,保障行业和企业专家有效参与。
2.实现从基于课程的教育到基于产出的教育的转换
基于课程的教育(Curriculum Based Education,CBE)适应传统的知识教育,它表现为基于课程来开展教育。通常在评价专业人才培养时,首先看是否开设了某些课程,学生在这些课程的考试中得了多少分(早期在专业评估中通常会安排学生考某门课程),如果课程体系中少了某门课,即被判定为不合格,至少是有问题。这种现象目前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课程为本,无论是学生还是专业,“要求”以课程表示,似乎只要有课程、只要老师教了、只要学生学了、及格了就可以了。问题更大的是,由于受教师本身的专业能力、工程能力、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投入等影响,甚至还存在“始于‘讲课,终于‘给分”的课程。
基于产出的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与基于课程的教育相对应,产出指的是教学在学生身上产生的成果——学生的能力,真正体现教育“以学生的培养为中心”。基于产出的教育要求根据培养目标实现之需要设定毕业要求,按照毕业要求的达成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活动要支持毕业要求的达成,还要评估毕业要求每一条的达成度。更重要的是,毕业要求主要是以学生解决问题,特别强调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为“主要追求”。这就使得教师必须摆脱“课程为本、教师为本、教材为本”,面向学生的成长开展教学活动。
3.引导构建持续改进体系
高等教育需建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意识,以便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所以,要办好一个专业,永葆专业的高水平,必须建立持续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CQI)机制。除了现下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外,还有四个方面的工作需要加强:一是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二是毕业生的跟踪反馈机制,三是保证将校内外获得的改进需求信息有效地用于改进的机制,四是保障这些机制的有效运行。从目前的情况看,各个专业点需要下大力气构建校内的持续改进反馈系统和社会参与的持续改进反馈系统,形成两大闭环,使专业的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Mycos. 入学教育之新生职业前瞻教育分析[J]. 麦可思研究,2012(8).
[3] Mycos. 高富帅专业大盘点[J]. 麦可思研究,2014(5).
[4] Mycos. 2015 年十大高薪职业揭晓[J]. 麦可思研究,2015(5).
[5]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 2014.
[6] 罗志敏,徐松如.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要坚守育人为本的底线[N]. 中国教育报,2014-11-03.
9.调度专业质量标准化 篇九
质量标准化建设总结
机电科
2010年9月12日
杨 村 煤 矿
2010年三季度机电专业质量标准化建设总结
2010年三季度,杨村煤矿机电专业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实施细则进行工作,加强了机电管理、技术测定、电气试验、设备管理、文明形象等各项工作,从管理、制度、奖罚等细节入手,做好质量标准化工作。
机电科严格按照矿下发的《机电质量标准化考核办法》规定要求,对井下人员进行了区队包保、明确责任人,严格现场监督检查。对照考核标准每月现场检查验收不少于2次,检查完毕由验收人员对照机电质量标准化标准考核,现场评分定级,参加验收人员现场签字。日常动态检查每日进行,要求检查人员每日将查出的问题及时下达整改单,限定整改期限,做好跟踪复查,月底由机电科将考核汇总情况经分管矿领导审阅后上报工资科奖惩兑现。
一、2010年三季度主要完成了以下几项工作
1、六采区质量标准化建设规划机电专业的编制工作。
2、315工作面排水、皮带及供电设计,保证工作面正常接续。
3、委托中煤国际工程集团南京设计研究院完成对副井井架和天轮强度校验,钢丝绳选型设计,准备国庆节放假期间对副井提升系统进行改造。
4、完成4702下巷的掘进运矸皮带的设计和供电设计。
5、天然气改造完成后,现有的煤气厂停运关闭。完成煤气厂关闭实施方案和事故应急预案,煤气厂关闭以及管道内煤气放散和置换安全技术措
施的审查工作。
6、完成8月份矿重点机电停产检修计划的编制、上报,以及重点检修项目的措施审查,施工现场跟班,保证检修工作顺利完成。
7、六采绞车房1.6m绞车安装相关设计工作。
8、完成矿井信息化建设相关技术规范书的编制工作以及技术论证等材料,完成矿井信息化建设相关技术协议编制、与厂家签定协议。
9、完成井下中央变电所以及各采区变电所高压整定值计算工作。
10、做好夏季“三防”工作。进一步加强了机电系统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确保机电各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为矿井实现安全生产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二、通过全体机电人员的努力,在机电质量标准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是存在一些的问题及不足:
1、机电专业人员少,职工业务素质差,业务管理存在一定不足。
2、个别单位机电管理不到位,责任不明确,现场机电设备综合形象差。
三、需要采取的措施:
1、加强机电专业人员业务素质培训,特别对新标准、新规定的培训,使机电专业人员在综合素质上得到大提升。
2、按照机电安全质量标准化考核要求,加大日常动态和现场检查考核力度,加大质量隐患处罚力度,做好问题的整改落实的跟踪复查,确保机电设备综合形象全面提高。
3、机电专业管理工作需要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特别是在管线吊挂、皮带调直、照明灯安设、设备“三牌”管理方面需进一步加强。
4、严把机电设备检修、验收、发放关口,保证机电设备检修质量,确保下井设备达到台台完好。
四、三季度机电专业质量标准化自检得分:
杨村煤矿机电科
10.调度专业质量标准化 篇十
关于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管理办法
(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08年9月24日以粤质监〔2008〕142号发布 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广东省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含分技术委员会,以下统称技术委员会)的管理,充分发挥技术委员会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标委)制定的《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办法》、《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章程》及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技术委员会是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以下简称省质监局)批准成立,在一定专业领域内从事全省性标准化工作的技术组织。
技术委员会负责全省本专业技术领域内的标准化技术归口工作。技术委员会下设秘书处,负责技术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技术委员会的专业领域由省质监局根据工作需要确定。
第三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国际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含分技术委员会)或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含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承担单位应当在收到主管部门批复有关技术委员会成立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持批复文件到省质监局备案。省质监局可根据工作需要,直接批准其成为相应的省技术委员会。
第四条 省质监局对技术委员会实行统一规划和业务管理。
第五条 省质监局根据工作需要,可委托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具有行业管理职能的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或企业集团管理专业性较强的技术委员会。
鼓励省级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重点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龙头企业积极承担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推进各专业领域标准化工作的开展。
第六条 省质监局应当根据我省产业发展的需要批准设立技术委员会。
第二章 技术委员会的工作任务
第七条 技术委员会的工作任务主要包括:
(一)向省质监局提出以下建议:
1.本专业领域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措施等;
2.按照国家、行业和地方制修订标准的原则,在与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本专业地方标准体系表。
3.本专业技术领域为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应制修订地方标准的规划和年度计划;
4、本专业标准化成果奖励项目。
(二)受省质监局委托,开展以下工作:
1.组织本专业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及复审工作;
2.审查地方标准送审稿,并对标准文本中涉及的技术内容和审查工作质量负责;
3.宣讲、解释本专业地方标准;
4.对本专业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作出书面报告;
5.对涉及人体健康、财产安全、质量安全、环境保护等重要产品的企业标准进行备案前的技术审查;
6.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认证监管、名牌产品评价、免检产品审定等工作中,开展本专业标准化范围内产品质量标准的水平评价;
7.承担本专业引进项目的标准化审查工作,并提出标准化水平分析报告。
(三)参与国际标准提案审议工作,提出审议意见;组织本专业领域企事业单位参与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推进企业将核心技术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转化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对国标委公布的本专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草案及时提出修改意见并抄送省质监局;
(四)开展与国外标准化组织的合作与交流,跟踪和研究本专业领域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及广东省主要出口贸易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
(五)将区域内共性技术及时转化为企业联盟标准,供企业自愿遵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六)及时向省质监局及所在地地级以上市质监局通报所承担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情况。
第三章 技术委员会的筹建和成立
第八条 技术委员会的设立应当遵循“适应市场、按需设立、合理布局、国际接轨、企业为主”的原则。
拟设立的技术委员会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专业涉及的领域为广东省主要支柱工业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和服务业或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标准化有较多需求的领域;
(二)专业技术领域和管理归口明确,业务范围清晰,与现有的技术委员会无业务交叉;
(三)有较多涉及该专业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制修订任务;
(四)拥有一批能将本专业领域相关技术和规范及时转化为标准的技术专家;
(五)能够根据本专业领域的需要,提出明确而有建设性的标准体系框架建议;
(六)尽可能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国际电信联盟(ISO/IEC/ITU)及其确认并公布的其他国际组织的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TC/SC)或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SC)对口;
(七)技术委员会秘书处(以下简称秘书处)承担单位应具备开展相关标准化业务工作的能力,有较高的行业知名度和影响力,较强的技术实力,并愿意提供办公条件及经费保障等。
第九条 省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具有行业管理职能的行业协会、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机构均可向省质监局提出技术委员会筹建申请,并填报《广东省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筹建申请书》(附件1)。
第十条 省质监局根据本办法有关规定对技术委员会筹建申请进行审核,对审核合格并拟批准筹建的技术委员会,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必要时委托专家委员会进行论证。省质监局根据有关意见作出是否同意筹建的批复。
第十一条 根据工作需要,省质监局可直接指定有关单位承担相关技术委员会的筹建工作。
第十二条 申请筹建技术委员会的单位、受指定承担筹建工作的单位(以下统称筹建单位)应当在收到省质监局同意(或指定)筹建的批复(或通知)后的3个月内,开展并完成征集委员、确定秘书处和秘书处挂靠单位、起草技术委员会章程、秘书处工作细则、工作计划等筹建工作。
筹建单位完成筹建工作之后,应当填写《广东省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登记表》(附件2)、《广东省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登记表》(附件3)和《广东省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汇总表》(附件4),连同成立技术委员会的申请报告(内容包括召开成立大会的时间、地点、会议议程、主要参加人员等),一并报送省质监局审批。
第十三条 省质监局对技术委员会成立申请文件进行审查并批复。新建的技术委员会在省质监局网站()以及其他有关媒体上向社会公告。
第十四条 技术委员会印章由省质监局颁发。
第四章 技术委员会的管理
第十五条 省质监局统一管理技术委员会。受省质监局委托,各地级以上市质监局和省质监局有关直属单位协助省质监局承担技术委员会受理筹建申报、监督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日常运转等工作。
第十六条 技术委员会实行年审制度。每年12月份,技术委员会应当向省质监局报送本年度工作总结和国家、行业、地方标准补助经费使用情况决算报告,并填写年度考核登记表(附件5)。
符合下列条件的技术委员会,年度审核予以通过,有一项不符合的,年审不予通过:
(一)认真贯彻实施标准化法律法规,积极参加国内和国际标准化活动;
(二)制修订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水平较高,市场适用性强;
(三)完成地方标准的复审,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完成率高于85%;
(四)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副秘书长和委员已参加国标委、省质监局规定当年需参加的相关业务培训;
(五)秘书处挂靠单位支持技术委员会工作;
(六)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资助经费的使用符合有关规定;
(七)秘书处的工作正常开展;
(八)按要求完成国标委、省质监局交办的有关工作。
第十七条 对通过年审的技术委员会,由省质监局在其网站或其他有关媒体上向社会公告。
第十八条 对未通过年审的技术委员会,省质监局责令限期整改,整改期间不再下达新的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整改期满仍没有达到年审要求的,停止工作并予以重新调整和组建。整改期不超过一年。
第十九条 技术委员会每5年换届一次。任期届满前3个月内,技术委员会应将本届工作情况向省质监局进行书面报告,主要内容应当包括:
(一)技术委员会的组织机构、人员及其调整等基本情况;
(二)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情况;
(三)参与国际、国家标准化活动情况;
(四)所负责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实施情况;
(五)从事标准宣贯、培训、咨询等相关标准化活动及其效果;
(六)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制修订等资助经费的使用情况;
(七)秘书处承担单位对秘书处工作的支持情况;
(八)完成省质监局交办的其他工作情况。
第二十条 技术委员会任期届满后,省质监局根据其工作报告和任期内年审情况分别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布:
(一)准予换届。按时完成地方标准复审,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任务完成率高于85%,在工作中没有明显违规或失误的,准予换届;
(二)调整。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完成率在60%以上85%以下的,或在工作中有明显违规行为和重大失误的,或届内连续两次年审不合格的,调整秘书处承担单位,重新组建;
(三)撤销。任期内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完成率达不到60%的,予以撤销。
第二十一条 省质监局准予换届的技术委员会,应当在确定换届后1个月内由原筹建单位提出换届申请,并填报以下材料:
(一)《广东省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登记表》(附件2);
(二)《广东省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登记表》(附件3);《广东省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汇总表》(附件4);
(三)新一届技术委员会章程、秘书处工作细则、工作计划等;
(四)换届申请报告(内容包括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副秘书长以及委员调整情况、技术委员会章程和秘书处工作细则修改情况、召开换届大会的时间、地点、会议议程、主要参加人员等)。
技术委员会应根据工作需要对现任委员予以调整和补充。
第二十二条 省质监局确定调整技术委员会的,公开征集重组方案。技术委员会重组工作参照技术委员会筹建相关要求进行。
第二十三条 省质监局撤销的技术委员会,其相关工作由省质监局指定其他技术委员会承担。
第二十四条 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制修订、维护和相关工作任务的技术委员会可向省质监局申请暂停工作,时间最长为一年。暂停工作期间,技术委员会停止一切活动。经技术委员会申请和省质监局批准同意,暂停工作的技术委员会可恢复工作。
技术委员会一届任期内暂停工作2次以上的,任期届满后省质监局予以调整或撤销。
第五章 奖励和惩罚
第二十五条 省质监局对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及承担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的技术委员会,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并表彰在标准化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技术委员会和委员。
第二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可就技术委员会及其秘书处或委员在开展标准化工作和年审过程中以权谋私、弄虚作假、违法操作等行为向省质监局举报、投诉。经省质监局核查属实的给予该技术委员会或其秘书处、委员通报批评,情节严重者撤销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和委员资格。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 技术委员会的代号由大写英文字母构成,技术委员会的代号为“TC”,分技术委员会代号为“SC”。
技术委员会的编号由广东的汉语拼音字母缩写加斜线、技术委员会代号和顺序号构成,如GD/TC××;分技术委员会的编号由广东的汉语拼音字母缩写加斜线、所在技术委员会代号和顺序号加斜线、分技术委员会代号和顺序号构成,如GD/TC××/SC××。
技术委员会及分技术委员会的顺序号由省质监局统一编制。
第二十八条 各技术委员会应根据本办法,结合本专业领域的具体情况,制定本专业技术委员会的章程和秘书处工作细则以及内部规章制度。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
【调度专业质量标准化】推荐阅读:
煤矿质量标准化调度06-17
调度专业技术总结11-16
煤矿调度工作标准06-22
调度主任工作标准09-08
煤矿调度室标准化总结08-31
调度员岗位工作标准08-28
生产调度部调度中心管理制度10-27
生产调度汇报07-07
运营调度考点08-20
电网调度知识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