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的教学设计(12篇)
1.七律长征的教学设计 篇一
《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本文中生字、词的含义及关键词饱含的感情。
2.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3.了解毛泽东生平事迹和长征的背景。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中生字、词的含义及关键词饱含的感情。
2.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法、学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步骤]
(一)揭题,通过课内外资料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谈话揭题,读通诗歌: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新中国的建立,是多少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然而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它为新中国的建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今天我们就学一篇和长征有关的文章.2、文体介绍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3、介绍诗人
这首气壮山河、豪情壮志的诗歌正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所作。(出示毛泽东图片以及他的相关资料)
4、指导朗读,(1)、要求: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齐读课文。
(二)细读鉴赏,领略诗境
过渡:真了不起,毛泽东如此凝练的一首诗,用如此简洁的一句话概括出来了。那么哪句诗直接写出了红军克服困难呢?把它划出来。
1、体会只等闲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A、老师也看到很多同学划了这句,我们一起来看看,读读这句诗,哪个词理解起来有难度?
B、“等闲”这个词确实难理解,“闲”在字典中有这几种意思(出示字典中的几种意思),你觉得应该选则哪一种,对,平常,平平常常。那 “只等闲”呢?又该怎么理解呢?
C、红军把什么只不过当作平平常常的事呢?谁能把整句话连起来说说。
2、抓万水千山体会难:
A、经历万水千山只当作是平常事,诗中写了哪些山,哪些水呢?在诗中圈一圈,把山、水圈出来
B、(出示地图),同学们看,这是红军长征的路线图,五岭是五座山的总称,它横跨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个城市,乌蒙在贵州,海拔四千多千米。你还看到哪些山水?
C、这首诗选择了长征途中的这样五处山水,那么万水千山仅仅指这五处山水吗吗?有多少呢?
D、师:诗中还告诉我们有多少呢?我们可以读读资料袋。师: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师:整整一年。同学们,红军长征要经过那么多的山水,困难可想而知,谁能句好这句话?(指读)这一切对红军来说只都只不过是等闲小事。(生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据生展开学习:
过渡:这万水千山真的是等闲小事吗?让我们读下面的诗句,一边读一边想,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做个记号。A、自读、交流: B、相机教学:
a.(出示五岭的图片)你们看,这就是红军要攀越的五岭,绵延数千里,可诗中说“五岭逶迤腾细浪”,细浪是怎样的呢?在书上画一画(请一生到黑板上画“细浪”)这是红军要攀越的五岭,这是细浪,你体会到什么?能不能把体会送到这句诗中,把它读好?(指读)
b.通过查字典、画一画读懂了这些词,那“乌蒙磅礴走泥丸”呢?介意大家也用刚才的方法查字典、画画的方法解决,一边写一边讨论。(学生自学)通过学习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①.谁能读一读(指读)
②.(出示图片)这就是高达四千多米的乌蒙山,红军要翻过这样的乌蒙山,在他们眼里只看作是脚下的泥丸。谁能再来读?(指读)理解了这两行,能不能连起来读一读?(指读)再大的困难红军都当作等闲小事,我们一起读。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的红军——(引读这两句诗)
c.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①、金沙”指金沙江的水,“涯”指的是悬崖,水拍悬崖怎么会暖呢?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②、出示金沙江图: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当时敌人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你们知道红军是怎样渡金沙江吗?(师介绍故事:金沙江两岸高山峭壁,水流湍急,惊涛骇浪,敌人戒备森严。我们的红军足智多谋,一面假装攻打昆明,迷惑敌军,吸引他们的主力部队,;而另一面我军主力队悄悄到皎车渡袭击,缴获渡船,活捉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敌军阵地,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离开,敌人只能望江兴叹,我军个个欢欣鼓舞)
③、知道这个背景资料,你会怎么读?(生读)④、我觉得你读得很轻快,你为什么这样读? ⑤、起来读一读,看看聪明的你是不是真的高兴? ⑥领读:
我们胜利了(读)——
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
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面对险要重重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⑦、此时的红军心情怎么样?那是什么暖?(心暖)(课件出示:铁索桥)
⑧、师:为什么用“寒”字来描写铁索桥呢?下面我们来看看“寒”字,谁知道?不急,你看(出示卢定桥),这是由13根铁炼组成的铁索桥,如今,木板都让敌人抽掉了,过这样的桥谈何容易。你们看(夺桥片段)夺桥的勇士冒着敌人的枪弹,看着这样的桥,看着这样的画面,你的脑海中出现了哪些词语,写在诗句旁边。
⑨、师:如此惊心动魄的战斗,心惊胆寒,谁能读好?(指读)当时夺桥的22位勇士全都牺牲了,现在想起来还是心惊胆寒。(指读)一暖一寒,一个是胜利的喜悦,一个是战斗的惊心动魄(指读)一暖一寒,这是两种不同的战斗,在毛泽东的诗中浓缩成一暖一寒,这是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齐读)
⑩同学们,这一暖一寒,一喜一泪,不正是体现—— c、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如果说翻过五岭,走过乌蒙,是征服大自然的喜悦,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就是战胜敌人的豪情。那么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又是什么呢?
(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是胜利、兴奋、信心„„齐读,再指名读。)①、当时越过大雪山的只有“红军第一方面军”,毛主席为什么却说“三军过后”呢?
②、由学生自主回答后,老师总结: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相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③、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呢?让我们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这种万丈豪情通过声音读出来吧!(生齐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加深理解,回归全文。
1、过渡:红军长征仅仅遇到了这五个困难吗?他们还遇到了哪些困难呢?你听到过哪些红军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呢?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交流:《金色的鱼钩》、《丰碑》、《草地夜行》等让学生讲讲大致的故事情节。)
2、这些困难在这首诗中用哪个词语予以表达?(远征难)
3、面对这些困难,我们红军战士的态度是怎么样的?他们不仅不怕这些困难,还把这“万水千山”看作了什么?(只等闲)怎么理解“只等闲”?《石灰吟》中有这样一句诗句: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态度呀,让我们带着这种把困难当作平常事的气概通过诗句再次来感受。齐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播放歌曲,烘托气氛,再读诗歌,提升情感。
过渡:在这25000里的长征路上,英勇的红军战士要走过万水千山,要红历过千难万险。虽然只有五幅画面,却包含了红军长征途中所有的艰难困苦,只是这些太多太多,说不完、道不尽。让我们带着对红军英勇无畏、不怕艰险、乐观向上的赞叹之情,再来朗读全诗吧!
(四)联系诗人,升华情感
1、这首气壮山河、豪情壮志的诗歌正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所作。
2、延伸诗情,再读《长征》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五)作业布置
1、出示并将《六盘山》诗歌纸发给学生,自由读
2、课后自己去收集有关长征和毛泽东的诗歌。
3、抄写生字词语,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背诵。
2.七律长征的教学设计 篇二
雄放。《七律·长征》的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全诗的纲,揭示了主题,奠定了贯穿全篇的高昂的革命英雄主义基调。“万水千山”极言长征途中所遇自然险阻之多。据统计, 红军越过最险峻的高山18座, 渡过最险恶的河流24条,其余不计其数。诗中“万水千山”表现长征之难,实际只是用自然险阻概写长征途中所遇到的军事、地理、生活等方面的各种困难。因为敌人正是利用自然和地理方面的险阻,围追堵截红军,因此其内容就不只是字面上的“万水千山”。面对千难万险、万苦千辛,红军等闲视之,表现了诗人的非凡视点。开头语调舒缓悠扬,充满了自信和力量,体现了主体的宽阔胸怀与客体的雄伟浩荡。
雄逸。颔联写山———“千山”。“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选择五岭和乌蒙为代表。五岭,指大庾、骑田、萌渚、都庞和越城,山脉绵延于赣、湘、粤、桂四省边境,峰峦迭起,横亘千里,蜿蜒曲折。然而,险峻的崇山峻岭在红军看来,不过同腾跃的微波细浪一般,诗人充分运用想象和夸张,展示了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明是写山,实是写人。先用“逶迤”“磅礴”扬之,极言气势宏伟,体积巨大;后以“细浪”“泥丸”抑之,言其渺小。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精神的伟大,可谓豪气贯斗牛,浩气薄云天。这抑扬大小的艺术效果是通过飞动之势的描写营造的。诗人以雄视宇宙、气吞八荒的动感视野写山, 使静止的山变成了动的物象,因而有“腾”与“走”的飘逸美,展现了诗人的雄逸之气。
雄浑。颈联写水———“万水”。“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集中描写了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重要战斗。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水拍云崖”就是这种险峻地形的生动写照。一个“暖”字,就把江水沸腾、水雾迷蒙的感觉渲染了出来,恰当地表达了红军在征服金沙江天险后的欢乐心情和热烈场面。一个“寒”字,极有分量,不仅描写了大渡河急湍奔流、铁索险峻的自然环境,更显示了红军冒着枪林弹雨、浴血奋战的刚毅品格。这一“暖”一“寒”,给客观景物涂上了浓重的主观感情色彩, 强烈鲜明,从对比中展示了胜利的欢乐,也衬托出胜利来之不易的艰辛。
雄丽。所谓雄丽,是一种劲美。此诗的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揭示了诗人的审美追求。李白《战城南》有句云“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毛泽东反其意而用之。这是因为红军长征万里,历尽险难,“过了岷山, 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了。“更喜”和“尽开颜”与之前的“不怕”和“只等闲”遥相呼应,使全诗充满着一种革命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3.《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篇三
1. 同学们,我们来认识一个人,请看大屏幕——(PPT出示毛泽东像片)他是谁?你对毛泽东了解多少呢?(学生交流自己对毛泽东的了解)
2.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呢!(师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七律 长征》。
3. “七律”是什么意思?“长征”从字面意思看,怎么理解?
4. 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并简介。1935年10月,红军完成了惊心动魄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毛主席怀着无比豪迈的心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5. 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中说:“这些战士称得上是世界上最顽强、最结实、最有政治觉悟的战士,这支队伍是历史上一支无与伦比的坚强队伍。”一位外国作家,为何对一支中国军队给予这样高的评价?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重温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
【设计意图】本环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重现历史背景,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初步了解长征的伟大意义,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韵味。在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下面做记号。(2)与同桌交流,把你的理解讲给他听,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讨论讨论。
2. PPT出示词语,指导读词,读出每个词的“味道”。
3. 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三、 诵读品味,领悟诗境
1. 默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把感受写在旁边。
2. 把你看到的这些山水,用诗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万水千山)透过这个词,你感受到了什么?(千难万险)
3. 让我们随着诗人的思绪来到五岭和乌蒙。(出示图)
(1) 五岭:连绵起伏——你从诗中哪个词体会到的?(逶迤)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五岭是怎样的岭?(PPT五岭的远景、近景图片,补充五岭资料)谁来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五岭?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2) 乌蒙:高、险峻——你从诗中哪个词体会到的?(磅礴)(PPT出示乌蒙山图片及资料)
(3) 这是些什么样的山啊!想想红军在这崇山峻岭中会遇到哪些困难?(经过长途跋涉,那单薄、破烂的衣服,怎么抵得住高原上的寒冷?在山上可能没有吃的、喝的;忍饥挨饿的他们,可能几天几夜没合眼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战士们的伤口还在流血;另一场战斗又打响了……)
4. 可在红军眼中,这却是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岭?(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读诗句,你又读出了什么?(理解:腾细浪、走泥丸)逶迤的山岭,在红军的眼里,不过是细小的波浪;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不过是滚动的泥丸。同学们,这是多么强烈的对比啊,能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吗?
5. 现在,让我们回到1935年5月,来到天险大渡河边。(播放飞夺泸定桥的视频)你看到了什么?
6. 这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你读出了怎样的红军战士?(不怕苦、坚强)这就是——(板书)无畏。你还读出了什么?(信心)这就是——(板书)乐观。
7. (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同学们刚才看录像,看到了铁索寒光闪,杀声震天响。当毛主席率领大部队飞夺泸定桥的时候,弥漫的硝烟还没有散去,铁索上还滴着战士们的鲜血。毛主席凝视着根根铁索,回忆着战士们夺桥时悲壮的场面,摘下军帽,向牺牲的战士默哀。此时的毛主席,心情多么沉重,强渡大渡河的胜利,正是红军战士用生命铺就的道路!(生齐读)
8. “大渡桥横铁索寒”,现在我们回忆起来,还有点心惊胆寒。红军强渡大渡河时,气温那么低,那13根铁索也让人心发“寒”。望着硝烟弥漫的天空,看着还在滴血的铁索,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
9. 把悲痛埋在心底,把信念写在脸上。谁也挡不住红军前进的脚步,这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你又读出了怎样的红军战士?
10. 1935年5月,长征队伍来到金沙江南岸,我们来看,这就是金沙江。(播放视频:金沙江。随视频简介)看着金沙江水一次次拍打着江岸……仿佛把这江岸都拍暖了。说说这“暖”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金沙江水势很大)
11. 金沙江水流湍急,红军是如何渡过金沙江的呢?(课件出示资料《巧渡金沙江》)聪明勇敢的红军战士,使用调虎离山之计,结果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在敌人眼皮底下巧渡金沙江。此时此刻,红军战士高兴、兴奋,他们又一次战胜了敌人,取得了胜利,前途越来越光明了,这就是“暖”。
12. 一“寒”一“暖”,两种心情!来,把这两种不同的感受读出来。(男女读)
13. 这股暖流,就像春天的风,就像冬天的火,抚摸着、激励着红军战士,他们一步一个脚印,手挽着手,心连着心,翻越了白雪皑皑的岷山。啊,胜利在望着他们呀!看,红军战士们跳啊,唱啊。同学们,一起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4. “更喜”二字,既是红军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谁再来读这两句,读出你的喜悦。
15. 同学们,红军越过白雪皑皑的岷山、逶迤磅礴的五岭乌蒙,用坚定的脚步告诉我们——“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观看《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视频,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降低了理解诗的难度,很好地突破了重点和难点。学生亲身感受那种艰难险阻,体会了红军的大无畏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 总结升华,感悟诗人情怀
1. 回顾长征,毛泽东把自己全部的情感都融进了只有8行、56个字的一首七言律诗里,以独特的表达方式在向人们述说着……(播放歌曲《长征》:横断山,路难行……)此时此刻,你想对毛主席说些什么?
2. 这首诗正是红军光辉的形象写照和热情的颂歌,它集中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同时也生动描写了长征的壮阔和惊险的场面,它是一篇不朽的伟人诗、史诗,是革命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经典诗。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情感再去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借助远教课程资源中的视频,播放歌曲,让学生再次感受红军战士那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
五、 布置作业、拓宽视野
历时一年,行程约二万五千里。有人说,长征是人类史上罕见的不畏牺牲的远征。远望漫漫征途,还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感动着我们、激励着我们。课后大家可以登陆《长征》专题学习网页,查阅有关长征的书籍,如《地球的红飘带》《万水千山》《长征》《百年历史回眸》;也可以积累毛泽东诗词,感悟他的诗人情。最后,把你的感受在班级QQ群里与大家分享,开好“走进长征”班级读书会。
【设计意图】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检索式的高效率阅读方式,突破书本限制,发挥其传播知识新、快、全的优势,为学生搭建平台,扩充教学知识量,扩大了语文学习的空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感悟文本的能力。
4.《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篇四
实验二小 蔡燕燕
教学目标:
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远征、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万水千山”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学习“四字学习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准备:
电视剧《长征》片段《长征》朗诵背景音乐,图片。教学时间: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触动诗情。
1、播放《长征》歌曲及画面,同学们,这节课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首曾经让我们祖辈父辈都热血沸腾的歌曲,请大家认真欣赏。
2、讲述画面主要内容;
3、学生讲述长征故事。
二、走进长征,解读诗情。
1、明确长征路。
(1)出示长征路线图。
1、介绍红军长征路线图;
2、板书课题;
3、介绍作者。
2、初感长征路。
(1)把握节奏,读准生字(逶、迤、礴、岷)、理解生字所组词语。(2)自由读诗(两遍),教师范读,讲解七律诗。(3)初读这首诗,你有什么疑惑?
过渡:学贵有疑,看来大家都是爱思考的孩子,可是我们仅仅敢于质疑还不够,更善于解疑,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3、解读长征路,解除学生疑惑。
师:红军长征[远征]“难”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师:红军害怕这些困难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三、走进诗词,引领体会(首联)
首先,大家找一找整首诗是围绕哪一句叙述的? 幻灯片出示句子: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指名读句子
2、质疑:①你能说出诗中哪个次说明红军翻过的山多,涉过的水多吗?(万水千山)②这历史上从未有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越过千山万水,历尽坎坷磨难,毛泽东在诗中用哪一个字对此历程进行了高度概括?(难)③仅仅是万水千山的阻隔吗?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说说你知道的长征的困难。(每天都有敌人的围追堵截,敌机在天空不停的轰炸,战士们饥寒交迫,弹尽粮绝……)红军怕不怕?不怕!
3、学生谈感受,声情并茂地朗读,并自由谈诗意。
4、总结“四字学习法”: 译:找出诗句中疑难词语,并加以注释。连:把每个词语的意思串联起来,组成一句意思明白的话。悟:领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诵:声情并茂的朗读全诗。
四、深入探究,延伸诗情(学习颔联 颈联 尾联)结合课外查找资料,小组合作互相交流。
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艰难? A、五岭逶迤 B、乌蒙磅礴
“乌蒙磅礴”,你看到了怎样的山?你能读出这种气势雄伟感觉吗? ②那你又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
③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
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1)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①(出示:铁索桥静止画面)谁了解泸定桥? ②站在江边瞅一眼,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③那冰冷的铁索,那湍急的水流只要看一眼,就已经让我们不寒而栗,更何况对面还有凶狠的敌人,用机枪疯狂地扫射着!那红军又是怎样对待的?想看看那激烈的战斗场面吗? ④看图片,谈感受。⑤读出感受。
C、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 千里雪 展开你的想像,让自己置身于茫茫的雪山之中,要翻过这样的雪山,你会遇到哪些困难? ②那你又怎么感受到红军战士的只等闲呢?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放音乐读全诗。
2、积累,试背。
3.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如果你遇到了困难,那就请你想想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吧,希望同学们能发扬红军战士的这种长征精神,克服一切困难,勇敢前进!
五、巩固知识,布置作业
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篇五
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会2个生字;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弄懂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七律?长征。
二、解题,补充课外资料
1.你查找了哪些与长征有关的资料?
(1)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
教师投影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
红军第一方面军在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在整个长征的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了千辛万苦,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写的。
(3)有关作者毛泽东的资料。
(4)介绍这首诗的体裁。
这是一首七言诗。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就是七律。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2.教师小结:非常感谢同学们给大家带来的这些资料。通过同学的介绍,我们知道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那么,现在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体会舒适的韵律与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
4.教师小结:这首诗一共有八句话,每两句子为一联,分别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三、再读诗句,质疑解疑
1.读读全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标画在书上,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2.学生质疑。(字词)
3.根据大家的提问,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进行自学。
4.学生汇报交流,集体解疑。
5.交流解疑后的感受。
四、指导朗读,教学生演唱《长征》
五、布置作业
1.思考每句诗的意思。
2.把不理解的地方标画在书上。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全诗,领会诗句的意思
1.自由朗读全诗,想想作者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
二、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
1.学习首联。
(1)请同学们读读首联,有哪些语句不理解?
(2)学生质疑。
(3)师生共同解疑。
(4)读首联,读出语气。
(5)同学之间评读。
(6)红军战士把什么看作平常的事?
(7)长征时,战士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从这句诗中的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来?(理解“千、万”的含义。)
(8)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有怎样的态度呢?从哪些词与中可以看出不怕困难?
(9)用自己的话说说首联的含义。
(10)再次朗读首联,想想表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
2.学习颔联。
(1)读读这一联,找出哪些是难以理解的词语?(五岭逶迤、乌蒙磅礴)
(2)哪些词是说明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
(3)你是怎样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的?
(4)投影练习:
把( )比作翻着的细小的浪花。
把( )比作( )。
(5)再读这一联。
A.用“不仅……而且”回答。(不仅写出了长征的艰难,而且表现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形象和高大的形象。)
B.朗读颔联。
3.学习颈联。
(1)如果说颔联是千山的写照,那么颈联就是万水的说明。
(2)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3)说说这两句的大意。
(4)质疑:为什么说暖、寒?
(5)讨论归纳:
暖──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形势险要,敌人控制得很严。但是红军在渡口俘虏了过江侦查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
寒──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进。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寒”表现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6)再读这一段。体会思想感情。
4.颔联、颈联的小结
从这两联的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是怎样看出来的?
(1)讨论后回答。
(2)这里所说的困难仅仅指千山万水吗?
(3)除去这些自然界中的困难,还会遇到那些困难呢?
学生甲:万水千山不仅仅指自然界的困难,还泛指所有的困难。
学生乙: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艰难险阻。比如:在长征中,天上每日几十架敌机侦查轰炸,地上有几十万的大军围追堵截。途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
(4)再读这两联,体会思想感情。
(5)这两联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呢?
(6)学生讨论自学。
学生甲:这两联,两两相对,就被称为对仗。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学生乙:我发现这首诗押an的韵。
(7)自由朗读。
5.学习尾联
(1)读尾联。
(2)岷山──红军长征翻过的最后一座山。此时,红军战士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3)读出这种心情。
(4)理解:
更喜:对胜利充满信心。
尽开颜:
投影出示:
什么人“喜笑颜开?”
(红一、四方面军以及所有的革命军民)
(5)品读。
三、总结全诗
1.谈谈你学完全诗后的感受。
2.那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3.红军战士的哪些品质值得你学习?
四、吟诵诗句,背诵诗文
1.反复朗读课文,运用停顿、节奏、重音等读音技巧,再现诗中意境。入情朗读。(可以采用配乐朗读。)
2.检查背诵。
五、作业
1.朗读并背诵。
2.预习下一课。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6.《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篇六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用具:长征路线图;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一、导入,简介作者,了解七律。
1出示毛泽东图片:他是谁?有关他你知道些什么?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写的一首诗——《七律 长征》。生读课题。
3 知道什么叫“七律”吗?打开书,数一数总共有几行?每行几个字?(七律是古诗的一种体裁,每一首诗是8行,每一行字是7个。偶句押韵。“长征”是这一首诗要写的内容,所以中间有一个间隔号,要注意停顿。)
4 咱们再来读一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读准读通。
1、请同学们先自由地读一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课文中有哪些生字新词?先咱们来读读。(逶迤 磅礴 泥丸 岷山)
3、个别读,齐读。
4、检查个别读诗。
5、七律是一首诗,要想读得更好,咱们得注意读出韵味,读出节奏来。(七律的节奏一般是二二三。)
6、自由读,指名个别读,齐读。
三 交流主要内容。
现在你读懂了诗歌的大概意思了吗?谁能说说。
四 深入探究,感悟体会
(一)体会“长”
1诗歌的大概意思你们明白了,现在同学们再到诗中找找,红军在这条漫漫的长征路上走过哪些地方?用笔把这些地名划出来。
2 出示“五岭 乌蒙 金沙 大渡 岷山”,有这么多的地方,咱们一起来读读。
(五岭 乌蒙 岷山是山名,金沙 大渡是水名 )
3 红军长征途中,仅仅只走过这三座山,两道水吗?你从那句诗看出他们走过许许多多的山山水水?(出示第一句诗,生读,板书:千山万水)
4 你们看这就是当年红军走过的那条长征路。出示线路图。(师述:红军长征的原因、时间、出发点、沿途经过的地方、结束时间。)
5 是啊,红军战士从江西瑞金出发,一直走,走过了这么多地方。这里有段文字简要介绍了红军长征的历程。(出示长征简介。学生读。)
6 咱们特别来留意一下这段话中的这几个数据:在短短一年时间里,红军穿过了——11个省,翻过了——12座大山,跨过了——24条长河,行程——二万五千里。
7 这条行程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途,如果把它拉直了,那就是跨了半个地球啊。现在再来读一读课题,你会怎么读?
(二)、体会“征”
1 看着地图,读着毛泽东的诗,我们感受了这条长征路的“漫长”。但是,作为红军的领路人,作为人民的领袖,毛泽东仅仅是在向我们介绍长征路的“漫长”吗?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想想你还有什么新的体会和发现?
2 生自由读全诗。读后讨论。(体会到了红军的不怕难)
3 感受红军一路的艰辛。
红军先后遇到了那些困难?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一句你从哪个词体会到了红军翻山越岭的艰辛?他们遇到了怎样的艰辛?(简介五岭、乌蒙)在红军眼里,在诗人眼里,那逶迤640公里的五岭只不过是什么?那气势磅礴的乌蒙在红军眼里不过是什么?你再读读这句你还能从中体会到什么?(体会红军的大无畏精神)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这种精神吗?
个别读,齐读。
作者是通过什么表达方式让我们感受到红军的这种大无畏精神的?(夸张)
山再高,路再险也无法阻挡红军前进的步伐,然而困难却接踵而至……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你从哪个词体会到了红军渡江过河的艰辛?(出示金沙江图)
谁知道红军过金沙江的故事?“暖”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关于大渡河你又知道些什么?(补充图片资料、)
想看看当年那场令人惊心动魄的战争吗?(播放影片)
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这场战争打得异常艰辛,红军伤亡惨重。)
你体会到“寒”的意思了吗?
这一寒一暖让我们感受了红军巧度金沙江的大快人心,体会到了飞夺泸定桥的心惊胆寒。把你的感受送到句子里去读一读。
3)更喜岷山千里雪,千军过后尽开颜。
“千里雪”让你想到了什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关于雪山你知道些什么?
连鸟儿都飞不过去的茫茫雪山,红军却——,他们的心情——,你从哪里体会到了?
是啊,翻过了这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大雪山,红军胜利在望,战士们怎能不欢欣鼓舞呢?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去分享这种喜悦,这种胜利吧!生读。
4)红军在历时一年的行军路上发生了许多故事,你还知道哪些?
(老师补充:回想1934年10月,毛泽东率领八万六千红军,踏上了漫漫的长征路。滔滔湘江见证了他们血战湘江的血雨腥风,悠悠赤水演绎了他们四度赤水的壮烈神奇,冷冷铁索感受了他们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皑皑雪山镌刻着他们顽强攀登的斑斑足迹,莽莽草地目睹了他们弹尽粮绝时的艰辛生活……终于,在1935年10月红军走完了二万五千里行军路,胜利到达了目的地——陕北!)
5)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4、现在让我们再来读读课题,此刻你读懂了这个“征”字吗?带着你的理解再读课题。
五、情感朗读,升华感情
如此艰辛的.旅途,如此重重的困难,是什么让他们的脚步如此坚定?是什么让他们拥有与天斗,与地斗,与敌人斗的决心?(板书:英勇顽强乐观主义)是啊,就是这种英勇顽强的乐观主义精神让战士们征服了逶迤的五岭,征服了磅礴的乌蒙,征服了惊涛拍岸的金沙江,征服了惊心动魄的大渡河,征服了茫茫白雪的岷山,谱写了一曲气贯长虹的英雄凯歌!学生再读全诗。
六 拓展
读者这首诗,咱们从“不怕”体会到了毛泽东豪迈的伟人风度,从“腾细浪”“走泥丸”感受到了他浪漫的诗人气质,从“一暖一寒”领会到了伟人也有喜悦,也有痛心,这就是毛泽东的凡人情怀。在漫漫的长征路上,毛泽东就是带着他的这份伟人风采、诗人气质和凡人情怀,写下一首又一首诗篇。接下来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毛泽东写的词《清平乐六盘山》,这是红军登上了岷山之后的最后一座山峰时毛泽东写的。大家试着读读。
《清平乐·六盘山》
1935年10月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诗人的风格?
7.《七律 长征》教学反思 篇七
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课上,我们从题目入手,先了解了长征的历史,学生了解了红军当时的境地是上有敌机,下有追兵,敌强我弱,所以我们必须长途跋涉,在转移中寻求生存,我们只能走无人能走的地方,可谓“绝地求生”……这一资料的交流,让孩子们对长征这一历史有了初步的认识,紧接着,我播放了视频电视剧《长征》的片段,战火硝烟、流血牺牲、雪山草地,这些已经离孩子们很远的历史,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在了孩子们的面前,每一双眼睛都那样的专注,除了隆隆的炮声、厮杀声,教室里没有别的声音,视频结束时,我问孩子们:你们说,长征难不难?孩子们异口同声:“难”。是啊!长征难!诗句中你读出了难吗?孩子们找到了“远征难”、“万水千山”、“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云崖”、“大渡桥横铁索”、“岷山千里雪”……除了这些还有吗?孩子们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进行了补充,这些史料让孩子们深刻的体会到了长征之难,旷古未有,红军长征,做的是前无古人的事。但是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们的态度是怎样的呢?再读诗找找看。于是,孩子们读到了“不怕”、“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暖”、“寒”、“喜”、“尽开颜”。难,却不怕,红军的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跃然纸上。此时,我播放了视频《过雪山草地》,孩子们看到了风雪中战士们跋涉艰难却坚定的身影;看到了草地中战士们相互搀扶的情景;看到了翻越过皑皑雪山,战士们欢呼着会师的场面。再读时,在孩子们的诵读中,我明显地听到了孩子们对那段艰苦岁月的回首,更听到了他们对红军的钦佩,还听到了他们对于胜利会师的喜悦之情。
8.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简 篇八
【设计理念】:
1、新的课程理念提倡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资料、选择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本教案依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在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方面做出尝试,在教材的许多疑难处,引导学生思考,补充大量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化情感。
2、学生基本人手一本《奇迹课堂》、《七彩课堂》、《教材全解》等工具书,所以理解诗句的意思对学生来说并不难,古诗教学应打破串讲诗意的囚笼,走向意象的关注、写法的揣摩和鉴赏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工具书和自己的积累,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七律长征》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初步了解毛泽东诗词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收集毛主席和长征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出诗文
1、播放长征视屏,引出长征。
2、出示长征路线图并介绍红军长征路线。
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北上抗日,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突破四道封锁线,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大雪山,走过水草地,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整个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3、导入新课。
回顾这漫漫的二万五千里征程,毛主席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长征已经过去将近80年了,离学生当代生活的距离已经相当遥。为了让学生很好地进入到《长征》这首诗的诗境当中去,授课伊始就做了这样的铺垫铺垫】
4、了解七律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首律诗,一些有关律师的基本常识学生应该掌握。】
二、初读,读顺诗文
1、自由读古诗,要求第一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遍读出节奏。
2、认读词语“逶迤”、“磅礴”、“五岭”“岷山”。
3、指名逐句读古诗,正音。
4、齐读,读出诗的节奏美。
5、根据工具书,小组内疏通诗意。
【设计意图:从有目的地自读两遍,再到指名读、齐读,让全体学生都能把诗读通读顺;再到学生读诗的味道,学生再齐读的味道,让全体学生都在初读全诗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分读诗的机会。】
三、品读,感悟诗情
(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用一个字概括你对长征的感受,可以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具体说一说。
2、交流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红军的态度,初次体会红军的无畏与乐观。
3、找出诗中概括写出了红军战士对困难的态度的诗句,即找出本诗的中心句。
4、中心句中哪几个词表现出红军英勇无畏,找出诗眼?
(1)“不怕”两字铿锵有力,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
(2)“等闲”则将困难轻轻一瞥,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5、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学生对长征有了初步认识后,再让学生根据要求汇报交流搜集、整理的资料,意在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能力。】
6、找出本首诗中提到了那些山水,体会毛主席诗词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毛主席用万水千山一词概括了长征途中遇到的所有困难。诗人在诗中具体提到了哪些山、哪些水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把山名和水名画一画。诗人为什么只写这几座山,这几条河? 【设计意图: “万水千山”不仅仅指万水千山,它代表了红军长征过程中所遭遇的所有的难。毛主席又在万水选了两条水,一条是大渡河,一条是金沙江,千山选择了三座山,五岭、乌蒙山和岷山。这些山,这个水又代表了红军长征过程中遇到的所有困难。】
(二)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过渡:学生自由读二至八句。划出表现红军不怕与等闲的字词。
1、指名回答。
2、结合图片,想象自己翻越五岭、乌蒙的感受,体会红军战士的无畏与乐观
(出示图片)这就是逶迤的五岭,它纵横四省,绵延千里,像一条蜿蜒的长龙,而且一路上都是崎岖的山路。
这就是磅礴的乌蒙,海拔在3000米以上。它不仅高,而且山势陡峭,极难行走。假如让你翻过这样的山岭,你会怎么想?
老师也感到害怕、紧张,也想退缩。可是红军战士紧张了吗?害怕了吗?退缩了么? 就是这样的难以翻越的五岭和乌蒙,在红军的眼里是什么?
5、结合自己查找的长征资料,想象红军翻越五岭与乌蒙画面,再次体会红军战士的无畏与乐观
红军面临的仅仅是自然环境的恶劣吗? 此时你眼前仿佛出现了那些画面?
6、体会毛主席夸张手法的巧用。
从这些画面中,你感受到什么?作者用了那些修辞手法将红军的不怕写了出来?
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五岭山和乌蒙山比喻成“细浪”和“泥丸”更能反衬出红军不怕困难,伟大的气魄。
7、指导朗读
8、回读总起句,再次体会红军的无畏与乐观。
【设计意图:本设计对诗句的理解、体会,主要分为四个层次:一是理解翻越五岭、乌蒙自然环境的恶略;二是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红军长征的其他困难,三是体会红军不怕难、苦、险的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四是进一步感受诗人毛泽东面对困苦、艰险的态度和壮志豪情。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
(三)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指名读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
2、从暖字体会红军的无畏与乐观。从那个词语能看出红军的不怕与等闲?
3、讲述巧渡金沙江的故事,深入理解“暖”
这个句子里其实包含这一次著名的战斗——巧渡金沙江。红军来到金沙江,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在毛主席指挥下,成功运用了调虎离山计,结果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巧妙地度过金沙江。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可是红军已经毁船封江,远走高飞,无影无踪了。
4、指导朗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你能把红军战士的这种喜悦读出来吗?
5、观看强渡大渡河的视频,从寒字体会红军的无畏与乐观
(播放强渡大渡河的视频)现在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诗。我想此时此刻,你对寒字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
是什么令人心寒?相机指导朗读。
7、教师小结:大渡河波涛汹涌让人心寒,十三根铁锁让人心寒,国民党无比凶残让人心寒,但是英勇无畏的的红军战士更让敌人心惊胆寒。
5、指导朗读
金沙江智取,大渡河强渡。两场战斗、两种心情。来,把这两种不同的感受读出来。
6、回读总起句,又一次体会红军的无畏与乐观。
【设计意图:此环节多处及时为学生提供视频,创设直观情境,用多媒体课件的渲染和言语的诱导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产生共鸣。】
(四)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齐读诗句。
2、探究红军战士喜得是什么?
3、指导朗读。
4、回读总起句,又一次体会红军的无畏与乐观。
正是因为红军战士把经历的万水千山当作平平常常的事,才迎来了这最终的胜利。我们终于从国民党的口袋里钻出来了,革命的火种保留下来了。让我们再来满怀激情的读一读这一句——
【设计意图:“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暖与寒的领悟,学生已经学会抓重点字词,体会红军的无畏与乐观。此处,放手让学生感悟】
四、诵读,升华诗情
1、进行写话训练。
在毛泽东眼里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那么在你的眼里长征是什么?请拿出笔,写下自己的感受?
2、指名汇报。
3、教师总结
七十九年过去了,远征者的足迹早已被岁月抚平,但长征的精神却在世代相传,毛主席用诗的语言再现了长征的壮举,再现了无畏、乐观的长征精神,同时也把自己的英雄主义气概、浪漫主义情怀表现了出来。
4、全班齐颂全诗。
5、布臵作业(1)、写一首诗。把《七律〃长征》工工整整的抄写在自己的练字纸上。(2)、读一首诗。《清平乐〃六盘山》是毛主席在长征途中写下的另一首诗,请把它找来读一读。
(3)、看一本书。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4)、浏览一个网站。http://changzheng.china1840-1949.net.cn 【设计意图】由生活步入教材,再由教材迈向生活,教材只是个例子,让学生树立大语文学习观,把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能力情感落实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长 征精神的洗礼。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9.七律长征的教学设计 篇九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主题:《七律 长征》
设计者:石道乡中心小学 王彦娟 课时:第一课时 目标制定的依据: 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词。
2、通过语调、韵律、节奏体味诗词的内容和情感。教材分析
《长征》是毛主席饱含胜利的喜悦和革命热情所创作的一首七律。作者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概括出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革命主义气概.短短四句诗成为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词。
2、明确全诗所写的内容。背诵课文。
3、学习本课3个生字,组2个词语。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评价方案:
评价任务一: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在教学环节一中完成。
评价任务二:指导读音,学习生字,在教学环节二中完成。
评价任务三:通过观看视频、阅读补充材料,增强对文章内容的感悟。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在教学环节二中完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环节一:
创设情境,解题导入。教学活动
1、播放《长征》歌曲。
师激情解说:同学们,我们现在听到的这首歌叫“长征”。在作家魏巍的笔下,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说:“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在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的笔下,长征是“前所未有的神话”。
2、板书课文题目。(生三次齐读课文题目。每次齐读前引言:这是地球的红飘带;这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这是前所未有的神话。)
过渡:红军长征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而毛主席仅用56个字就概括了这其中的一切。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毛主席的满怀豪情吧!评价要点: 了解长征。环节二:
初读全诗,整体感知。教学活动
1、听朗诵音频,学生思考:听了这首诗,长征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结合诗中具体词语交流感受:“万水千山”体现红军长征非常艰难„„)
2、学生自由朗读诗文,再谈读后感受。(联想画面试谈感受。)
3、学生结合自学提示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4、出示学习课文的要求:
(1)轻声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读、互评,纠正读错的字音。同桌试着解答一下对方不懂的问题。
(3)全班汇报交流,读准词语,理解不懂的词语。
(4)指导书写。(“崖”字下部里面是两个“土”;“岷”字的“山”要适当地往上靠一点。)
(5)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生僻词语的意思。(逶迤、磅礴、等闲、乌蒙、细浪等)
(6)全班大声齐读一遍生字。
5、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指名朗读,师生评价。(评价角度:字音、语调、韵律。)
6、默读课文,思考:诗中描写了长征的哪些场景?有哪些疑问?做出标注。评价要点
通过多种朗读方式,读准字音并感受。环节三:熟读全诗,了解文体。教学活动
1、学生自读全诗,找出不理解的地方标上记号,并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试着理解,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3、师生共同交流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长征期间,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经历的艰难险阻,他满怀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诗篇。)
4、了解文体。
教师介绍文体:“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诗中四大句也叫做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评价要点:熟读全诗。了解诗意,了解文体。环节三:朗读全诗,理解诗歌。教学活动
1、指导朗读:教师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等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2、学生练习,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3、教师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学生感受诗歌表达的情感。
评价要点
10.七律长征的教学设计 篇十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从容不迫的自豪感。短短四句诗成为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标指出,在自主感悟中,鼓励自由表达的探究性阅读。本文是一首七律诗,距学生实际生活教远,在内容的理解上结合注释并不困难,而诗的背景,赞颂红军英勇无畏精神则是重点和难点。基于此,本课有机地与课外相结合,努力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文本形成共鸣,活跃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同时也深刻地领悟出毛主席豪迈的诗风,更好地引导背诵,鼓励学生阅读相关书籍,增强读书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
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或纪录片。
2、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3、歌曲《长征》。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激情导入
同学们,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有许多动人的故事,你知道哪些?(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畅所欲言,教师调控,补充),红军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根据地,这时毛主席挥笔作诗《长征》,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25课。
(教师板书。)
从交流中获取新知,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初读全诗,自学字词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全文主要写了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借助注释理解,也可以小组解决。
(学生读文,边读边理解个别词语的意思,小组讨论交流。)
2、展示学习情况:
指名读文,学生互评,理解个别词语(读音注意礴,练习薄的薄加上石字旁,读b,磅礴的礴。)概括全诗主要内容。
在读文中巩固了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三、整体感悟,情感升华
1、通过刚才大家的学习,知道了这首诗写了红军长征途中的难以及红军战士的不怕难,那么请大家再读课文,从哪些地方知道了难和不怕难?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读情况,鼓励学生画出感受最深的词语。
2、学生自学,边读边思考。
3、汇报自学:
⑴ 从远征和万水千山看出长征路途的遥远,从不怕和只等闲看出红军战士蔑视困难:
① 理解二万五千里的长度,出示长征路线图。② 这么遥远的路途,红军战士却说不难,很平常,从中你体会出了什么?
(学生体会红军战士不怕困难,轻视困难的精神。)
③ 用你的朗读来表现(指名有感情朗读)。
⑵ 从五岭逶迤和乌蒙磅礴感受到了长征路途之险之难:
① 出示绵延不绝的五岭山脉和雄伟高大的乌蒙山的录像。让学生感受到即使是平常,要翻越这些山岭是何等的艰难。
② 讨论:
红军是在什么情况下越过五岭和乌蒙山的?红军把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视为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③ 把你的理解用朗读表达出来:
(指导学生读出五岭的绵延不绝、乌蒙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
⑶ 从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感受到红军在长征中经过了无数次战斗,牺牲了无数战士,长征不仅苦,而且难。
播放相关影片,并读出第五、六句诗。
⑷ 从最后两句中感受到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更喜二字既是红军现时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
引导学生借助直观的图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体验情感。
4、同学们,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你们愿意听一听用《长征》这首诗谱写的歌曲吗?(播放歌曲,歌曲配有一些长征画面)听了这首歌,看了这些画面,请你闭目回味回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要急切地表达?
(学生自由表达,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让学生通过特有的氛围牵动记忆表象,点燃思维的火花,诱发联想。
5、这首诗引起了我们不尽的遐想,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的无畏精神和豪迈气概深深地震撼着我们,千言万语都难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受,让我们放声朗读吧,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学生先自由练读,指名读全诗,配乐朗读。)
四、背诵诗句
组织全体同学练习背诵,体会红军战士的战斗豪情。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抄写生字。
2、继续背诵。
3、读读收集到的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板书设计】
25、七律长征
万水千山
五岭逶迤 乌蒙磅礴 尽开颜
金沙水拍 大渡桥横
岷山千里雪
【练习设计】
1、抄写词语:
只等闲 腾细浪 走泥丸 云崖暖 铁索寒 万水千山 尽开颜
2、填空:
⑴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远征指____只等闲是指_______全诗的意思是_________。
⑵ 《长征》诗中写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从这首诗中你感受最深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一读: 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11.七律长征的教学设计 篇十一
学习目标
1、认识“礴”等3个生字。会写“丸”等3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
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相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第一课时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诵读品悟,领略诗境
1、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
2、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初步渗透与本诗歌相关的知识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
讨论
12.《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篇十二
厦门市开禾小学温艳莺
学生反馈:本课内容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老师课前布置我们要熟读诗歌,并就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去上网查资料。通过查资料,我们了解了五岭山、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岷山等地理特点,以及在红军途中所经历的困难和战役,让我们对远征难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课堂上,再通过老师图片和视频资料的补充和冲击,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充分领会了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最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使我们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同伴点评:温老师针对本课离学生生活比较远的这一难点,重点布置学生在课前利用信息技术来查关于长征的资料,这为课文的理解作了很好的铺垫。课堂上,又充分利用图片引导学生想象红军的远征难,从而与诗歌形成对比,体会到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利用背景资料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红军英勇豪迈的气概。
【七律长征的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七律长征 教学反思07-23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06-20
七律长征优质教案07-29
苏教版七律长征10-27
读七律长征的观后感700字09-20
五言七律诗10-24
五治七律心得体会08-21
七律琴棋书画诗歌10-23
《长征》教学设计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