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与有为议论文

2024-08-01

无为与有为议论文(精选6篇)

1.无为与有为议论文 篇一

有为与无为议论文作文

世人大多眼孔浅显,仅以方寸之心得窥“有为”之功,而不见“无为”之治;抑或囿于樊笼得知“无为”之治而限于“有为”之功。实则“物各适其天,夫岂论大小?”“有为”与“无为”各谙治世之理,处世之方。

有人以“有为”开疆拓土,享誉天下,流芳百世;然亦不乏人者以“无为”行有所止,洞见天下,察明至理。唯有因时而定,审时度势,凝“有为”与“无为”之风,方能破利益与思维固化之藩篱,行千里之风以立于高格之地。

洪流裹挟双足,诡谲风云仍未偃旗息鼓,鉴此之形行大国“有为”之道。中国政府历经三年之久的“有为”力争,终将孟晚舟迎回国土,这是何等道有光明照千古的大国之“有为”!大风泱泱,大潮滂滂,赤日煌煌,其芒未央;东方有龙,名为中国;博弈而起,直指苍穹。中国选择此时的“有为”是救国民于水火,渡轻舟行过万重山的必行之道,是一股向上的热风。若弃“有为”择不为,则必错失良机,万劫不复,重蹈历史覆辙。

从小岗破冰,深圳兴涛,海南弄潮,到浦东逐浪,雄安扬波,到粤港澳大湾区碧波逐浪。“有为”之风,当如鲲鹏奋云霄,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便不像那蜩与学鸠控于地而已矣,便不像那斥鴳栖野草,翱翔蓬蒿之间。而是让这风水击三千里,去以六月息。“有为”之风自当乘御千里而不止,吹遍神州万里,拂平动荡人心。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仄,辰宿扩张,少年当有凌云志,少年当行有为事。正如陆放翁“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更如袁隆平“万里寰宇忧无粮,一片丹心酬四海”。古往今来,“有为”之士无论身处何境从不缺席,他们为后世创造的`幸福,无不是以“有为”破高墙,开荒野。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于自身肩上,争做有为之士,血荐轩辕,殒身不恤。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为”之风,当孳孳汲汲,驰而不息;而“无为”之风,当秉节持重,光风霁月。

舜者无为而治,恭己正南面而天下平;中国投弃权票,律己正东方而国无事。“无为”之治便如那千里快哉风,虽起于青萍之末,却仍能抱朴守拙藏辉,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韫玉于山中泽自辉。

“无为”并不是“不为”,而是另一种程度上的“有为”,是君子持身善养的一种浩然之气,虽百邪难辟也。“夫唯不争,故无尤”。若不该“为”时肆意进取,横冲直撞,即使转拙为巧,也终将为自身所噬。何以“无为”?不是那庸俗之为,而是那君子之治。唯有不为世事所累,不为迷雾遮忘眼,深知自己为人处世的准则,举世皆醉唯我独醒,方能成就怀瑾握瑜之人,鸿业远图之国。唯有秉承浩然之气,不乱为,弃不为,方能以“无为”成“有为”,以“无为”胜为。野芳虽晚不须嗟,这便是“无为”的至理。

须“有为”之时勿踌躇不前,错失良机,必要不甘雌伏,舍身求法;须“无为”之时,君子当持光风霁月之心,万不可学舌拟声,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必要以谨肃之心坚守正道,以无暇白璧之身,凝北辰之光,烛照后世之正道。

催榆火,传薪色,看九州风云尽相阖。以“有为”与“无为”之风,行过祖国神州大地,万千华胄为唤醒东方雄狮而浩歌“有为”与“无为”之道。

“有为”与“无为”风行千里,扶摇直上,引青年热风行于当世。

2.无为与有为议论文 篇二

庄周, 约生活于公元前369年到公元前286年, 宋国人,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是继老子以后道家学派的主要人物。代表作《庄子》, 又称《南华真经》, 内容广泛, 涉及哲学、养生等。

二、《庄子》的主要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根源。《庄子》中蕴含着朴素的辩证观, “方生方死, 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 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 因非因是。” (《齐物论》) 庄子继承了老子“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道德经.道法自然》) 的精髓, 提倡顺其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天不得不高, 地不得不广, 日月不得不行, 万物不得不昌, 此其道也。” (《知北游》) 庄子不畏死, 其在妻子过世后, 鼓盆而歌, 可是, 他也重视“生”的价值, 注重养生之道, 并倡议人类不要被身外物所累:“今世俗之君子, 多危身弃生以殉物, 岂不悲哉!” (《让王》) 庄子齐是非, 齐万物, 齐物我, 承认多元价值观, 如《齐物论》借王倪言:“毛嫱、丽姬, 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 鸟见之高飞, 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 仁义之端, 是非之涂, 樊然殽乱, 吾恶能知其辩!”“以道观之, 物无贵贱。” (《秋水》) “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 (《齐物论》) 所以, 庄子认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当以和为贵, 人应当包容万物。“与麋鹿共处, 耕而食, 织而衣, 无有相害之心。 (《盗跖》) ”“天与人不相胜” (《大宗师》) “圣人处物而不伤物” (《知北游》) “夫明白与天地之德者, 此之谓大本大宗, 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 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 谓之人乐;与天和者, 谓之天乐。” (《外篇.天道》) “夫至德之世, 同与禽兽居, 族与万物并。” (《马蹄》)

在以上思想的基础上, 庄子认为人类生存的方法就是“无为”。以其辩证观来看, 无为即是有为, 是人能够生活如“真人”的门径, 是与万物和谐共存的办法, 且无为正是人最符合自然规律的方式, 故《知北游》言:“至人无为, 大圣不作, 观于天地之谓也。”

三、《庄子》“无为”之教育思想及其对高职思政教育的启示

《庄子》一书虽然不是专门的教育学著作, 却饱含智慧的哲理, 给了当今教育界无穷的启发, 其“无为”的方法论贯彻其中。

(一) 学习目的:无欲无求, 去功利化

儒家以圣人为学习的模范, 教学的目的落实到学生身上, 便是让学生成为圣人。而庄子却不这么认为, “圣人已死, 则大盗不起, 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 大盗不止, 虽重圣人而治天下, 则是重利盗跖也。” (《胠箧》) 庄子告诉我们, 出现圣人并不是好事——这里的圣人实际上是指实践圣人之道的人——圣人多了, 辩证来看, 意味着盗跖也多了, 因为“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 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 (《胠箧》) 不仅如此, “天下之善人少, 而不善人多, 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 而害天下也多。” (《胠箧》) ——庄子悲观地认为“天下之善人少, 而不善人多”, 把圣人之道传授出去, 圣人、盗跖导致的利不仅会被弊端抵消, 而且会弊大于利。“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 皆外立其德, 而以爚乱天下者也, 法之所无用也。” (《胠箧》) ——庄子认为一切追求圣人之道的有为皆会成为无用功。儒家以出仕为学习的目标, 教学的目的落实到学生身上便是获取功名, 而庄子认为:“足迹接乎诸侯之境, 车轨结乎千里之外, 则是上好知之过也。上诚好知而无道, 则天下大乱矣!” (《胠箧》) 上好知、知者出仕会导致战国的硝烟与混乱。

所以, 庄子提倡学习者应无欲无求, “机心存于胸中, 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 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 道之所不载也”。 (《天地》) 无欲无求, 则心静如水, “万物无足以铙心者, 故静也。” (《天道》) ;心静如水, 则善辨万物:“人莫鑑于流水而鑑于止水, 唯止能止众止。” (《德充符》) “水静犹明, 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天道》) “女慎无撄人心。人心排下而进上, 上下囚杀, 淖约柔乎刚疆。廉刿雕琢, 其热焦火, 其寒凝冰。其疾俛仰之间而再抚四海之外, 其居也渊而静, 其动也县而天。偾骄而不可系者, 其唯人心乎!” (《在宥》) 人心是深不可测的, 不可随意给人心增加欲求、道德观, “说明邪, 是淫于色也;说聪邪, 是淫于声也;说仁邪, 是乱于德也;说义邪, 是悖于理也;说礼邪, 是相于技也;说乐邪, 是相于淫也;说圣邪, 是相与艺也;说知邪, 是相与疵也。” (《在宥》) 摆弄人心不当, 结果就是令不好的行为“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 斧钺之威弗能禁。” (《胠箧》) “无欲无求”是面对“有欲有求”过度造成的混乱局面所用的相反方式, 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古代, 一个新发明存在很长时间才会被替代, 而现代, 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发明。学生如若不想被淘汰, 必须学习越来越多的知识, 学习压力日益繁重, 相应地, 对教育的反感也日益深重。思政教育并非直接利于产出, 所以在某些学生眼中它是空无一用的说教, 令人厌恶。要教育学生, 首先要破除这些抵触心理。同时, 在当今信息大爆炸时代, 各种思想混杂,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万千思想中的一种, 学生去除错误思想的迷惑后, 才能真正理解思政教育。告诉一个学生要为了各种各样的目的更加努力的学习, 只会平添反感、迷惑, 甚至适得其反。教育的声音越强, 面对的抨击声音也就越强。与其大谈学习的重要性、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不如实行无言之教, 不去强调知识、教育的作用, 不将知识与教育功利化、神化并自圆其说, 只以行动与事实证明。

现在的学生需要学习更多, 教师需要教授更多, 这容易导致急功近利的心态。“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 殆已!已而为知者, 殆而已矣!” (《养生主》) 想要全面掌握无法穷尽的知识, 怎么能够要求学习时间不长呢?而高职学生真正在学校的时间不过两年到两年半。急迫并不能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 所以, 教师与学生都需要调整心态, 减去多余的追求, 踏踏实实地教与学。

(二) 人格建构:返璞归真, 以人为本

《庄子》中描写了很多形象高大的残疾人, 如:申徒嘉、哀骀它。庄子并没有因为肯定他们就用文学手法美化他们的形象, 而是肯定人自然本真面貌的不完美性与完整性。

庄子的返璞归真源于其万物齐一的价值观, 源于其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源于其对生命之本来面貌的高度肯定, 《外篇.马蹄》言:“马, 蹄可以践霜雪, 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 翘足而陆, 此马之真性也。及至伯乐, 曰:‘我善治马。’烧之, 剔之, 刻之, 雒之, 连之以羁絷, 编之以皂栈, 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 渴之, 驰之, 骤之, 整之, 齐之, 前有橛饰之患, 而后有鞭策之威, 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庄子认为, 改变自然生命生而具有的样子或改变人的本真模样是徒劳的, 得到就意味着失去。“文灭质, 博溺心, 然后民始惑乱, 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 (《缮性》)

庄子提倡尊重万物的自由:“泽雉十步一啄, 百步一饮, 不蔪畜乎樊中”。 (《养生主》) 所以, 返璞归真的人是自由的。

真人不应当物于物, 应当抛弃功名利禄等身外的追求。“小人则以身殉利, 士则以身殉名, 大夫则以身殉家, 圣人则以身殉天下。” (《骄拇》) ”“丧己于物, 失性于俗者, 谓之倒置之民。” (《缮性》) “夫天下之所尊者, 富、贵、寿、善也;所乐者, 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 贫贱、夭恶也;所苦者, 身不得安逸, 口不得厚味, 形不得美服, 目不得好色, 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 则大忧以惧, 其为形也亦愚哉!” (《至乐》) 真人应当具有真性情, 不用背负道德的心理负担与外在形象的压力, 人格独立, 所以他辞去世俗官职。

真人顺应自然规律:“古人真人, 不逆寡, 不雄成, 不谟士。若然者, 过而弗悔, 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 登高而不栗, 入水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也若此。” (《大宗师》) 且真人有着超越精神, 能看透、超越生死、社会……“不知所以生, 不知所以死, 不知就先, 不知就后, 若化为物” (《大宗师》) 毕竟, 生死也是自然。

真人带有无为、归真的品质。故《庄子.逍遥游》言:“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齐物论》言:“圣人不从事于务, 不就利, 不违害, 不喜求, 不缘道;无谓有谓, 有谓无谓, 而游乎尘垢之外。”其采用的性命双修的方式也是近似于无为的“坐忘”、“物化”等。

构建完整的人格, 要求我们将以人为本的观念贯穿思政教育的始终。以人为本要求我们从本质上敬畏生命, 不以物质超越生命, 不去伤害学生本真的美好, 不当重视学习超过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 不当重视外物超过重视学生内心的满足感、平和感, 不能以外在指标衡量学生, 培养具有安定内心的能力, 淡泊名利、张弛有道, 不强求、够豁达, 不在纷繁的世界乱了心绪;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发展方向, 尊重人性, 减轻学生多余的心理压力, 不榜样化, 不批量化生产学生, 给人以自由, 顺应教学规律, 因材施教, 尊重人的个性, 承认每一种生命都美, 每一种本真都值得敬爱, 不把生命任意雕刻成我们想要的形状, 不塑造为世俗眼光而隐忍出来的人格, 让学生有生存的美好感, 有完整的生命、生活、人格, 自然而然地爱生活、爱生命, 蓬勃生气。高职学生并不是成绩最好的学生, 对其人格的尊重是利于其发展的。同时, 良好的人格教育也是良好的生命教育。国内国外都已经开始重视生命教育, 但是针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仍不够。实际上, 有着热爱生活的完整人格, 对生命也同样会重视。

(三) 教育方式:掌握规律, 以无言教

庄子借孔子之口赞成王骀的“不言之教”, 《轮扁斫轮》 (《天道》) 有解释行不言之教的缘由:“世之所贵道者, 书也。书不过语, 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 意也, 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 不可以言传也, 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 我犹不足贵也, 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 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 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 果不足以得彼之情, 则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而世岂识之哉!”, 又举例说:“桓公读书于堂上, 轮扁斫轮于堂下, 释椎凿而上, 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 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 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 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 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 徐则甘而不固, 疾则苦而不入, 不徐不疾, 得之于手而应于心, 口不能言, 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 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 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 然则君之所读者, 古人之糟粕已夫!’”。

庄子虽然反对有言之教, 却仍旧写书立著, 并且运用寓言、重言、卮言等方式。庄子解释说:“寓言十九, 重言十七, 卮言日出, 和以天倪。寓言十九, 藉外论之。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之, 不若非其父者也;非吾之罪也, 人之罪也。与己同则应, 不与己同则反;同于己为是之, 异于己为非之。重言十七, 所以已言也, 是为耆艾。年先矣, 而无经纬本末以期年耆者, 是非先也。人而无以先人, 无人道也;人而无人道, 是之谓陈人。卮言日出, 和以天倪, 因以曼衍, 所以穷年。不言则齐, 齐与言不齐, 言与齐不齐也, 故曰无言。言无言, 终身言, 未尝不言;终身不言, 未尝不言。有自也而可, 有自也而不可;有自也而然, 有自也而不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恶乎可?可于可。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物固有所然, 物固有所可, 无物不然, 无物不可。非卮言日出, 和以天倪, 孰得其久!万物皆种也, 以不同形相禅, 始卒若环, 莫得其伦, 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寓言》) 庄子虽然发言了, 但其文笔洒脱浪漫, 突破现实具有想象力, 用变化的方式明晰了观点, 抓住了读者的学习规律, 抓住了读者之心, 合天倪、符合自然之规律, 如同行不言之教。以此来看, 有为之教如若符合自然之规律, 也可以算无为之教, 符合自然规律是教育的关键。庄子笔下的庖丁就是因为掌握了规律才学好解牛的技能。“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手之所触, 肩之所倚, 足之所履, 膝之所踦, 砉然响然, 奏刀騞然, 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 乃中经首之会。” (《养生主》) 文惠君问他学习的方法, 庖丁回答说:“始臣之解牛之时, 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 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 批大郤, 导大窾, 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 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 割也;族庖月更刀, 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 所解数千牛矣,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 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 每至于族, 吾见其难为, 怵然为戒, 视为止, 行为迟。动刀甚微, 謋然已解, 如土委地。提刀而立, 为之四顾, 为之踌躇满志, 善刀而藏之。”庖丁解牛掌握了规律后还需要多多练习, 仅仅多言并没有用, “无言”是实践的表现。一般而言, 高职学生对学习的热诚度不够, 我们需要抓住他们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 少一些理论说教, 多一些实践。

四、结语

《庄子》是中华民族的“智囊”, 从中我们还是能够找到解决现代问题的新办法。庄子的无为思想到现在还是具有吸引眼球的创新性。庄子的无为是处事的方法, 在学习目的、人格构建、教育方式上都可以给现代教育以启示。无为不是无所作为, 不是无追求, 而是了解“过犹不及”的道理后的对策, 是顺应自然、掌握规律而为, 是不着人为的、多余的、强加的意愿而为, 是变通的、与时俱进、变幻莫测的为, 是“润物细无声”般的、不着痕迹的为, 是游刃有余。庄子的无为胜过大刀阔斧的有为, “故曰:‘为道者日损, 损之又损之, 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也。’” (《知北游》) 。“大道不称, 大辩不言, 大仁不仁, 大廉不谦, 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 言辩不及, 仁常而不成, 廉清而不信, 勇忮而不成。” (《齐物论》)

参考文献

[1]庄周.庄子全译[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3:2-622.

[2]李耳.道德经大全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11:1-400.

[3]张岚.庄子思想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的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 2015, 5 (5) :93-96.

[4]董晓红.庄子生命哲学的高校教育价值[J].滁州学院学报, 2015, 17 (4) :84-93.

[5]崔华前.庄子的德育方法及其现代价值[J].黑河学刊, 2014, 7 (4) :58-61.

[6]杨玺.庄子的哲学观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J].德育研究, 2015, 1 (18) :86-93.

[7]李丽敏, 陈瑞雪, 王振杰.以庄子看学子——庄子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启示[J].作家杂志, 2007, 12 (12) :238.

3.校长要坚持“有为”与“无为” 篇三

一、大事有为,小事无为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的预期,以及社会的信息化、多元化、复杂化,学校被赋予越来越多的社会功能。导致学校内涵的社会化,职能外延的扩大和内设部门层次的增多,即使是精明能干、智慧超群的校长,也无法事事躬亲。因此校长要学会抓大放小,即校长要在“大事”上有为,“小事”上无为。

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面对学校千头万绪的工作,校长要学会取舍,特别是要学会放弃,要走出“事事欲有为,事事不可为”的自设陷阱。只有在“小事”上无为,然后才能在“大事”上更好地有为。对于事关学校全局和长远利益的大事,大原则、决策性层面的问题有为而治,亲自把握方向;对于具体事务,无为而治,充分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

二、矛盾有为,和谐无为

一般而言,有为而治适合于人心不稳、思想动荡时期。概括而言,就是学校各种矛盾问题相互交织突出的时候,实行有为而治。教师思想异化,或教师沉湎于自身。没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教学教研一潭死水,学校发展不力,如若不能积极主动强力出击有为而治,则只会给人昏庸无能、误人子弟的印象。

无为而治则适合于人们安居乐业的和谐时期。概括而言,就是学校进入了良性循环,大家乐业从教、对教育有理想追求的时候。轻轻拨动激励神经,学校就会欣欣向荣。

三、“臣”有为,“君”无为

舜作首领时中原到处是洪水,他就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果然不负众望,13年后平息了洪水。舜为了让老百姓懂得乐舞,他派夔到各地去传播音乐。夔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孔子赞叹道:“无为而治,说的正是舜啊!他自己需要做的,只要安安静静坐着而已。”

“君闲臣忙国必兴,君忙臣闲国必衰”。一个高明的校长,必然会充分调动与发挥学校中层干部和全体教职员工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意识,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不越俎代庖,不越级越位管理,闲庭碎步,运筹帷幄。

校长无为,就要让教职工无不为。不重要不紧急的事要放手部下去做,紧急但不重要的事,要授权部下去做,不紧急但重要的事,要培养部下去做,又重要又紧急的事,要蚕派贤能去做。校长所要为的是看教职工做得对与不对,而不是跟他们去抢工作做。如果你一头栽进去做某个事情,那你就失去了全局。校长全盘照应,谁做得不好,就帮助谁;谁做得不对,就提示谁,这样学校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宏观调控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事前有为,事后无为

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等到错误的决策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才寻求弥补,有时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学校是培养接班人的地方,如果把学生的教育当试验品,输掉的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家庭、一个社会。

学校管理首先要做好事前控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校长要充分认识并运用人们的认知发展、教育行业发展等客观规律,充分考虑到学校教育的社会性、时滞性,在发展与调整的关系上把握好周期规律与时滞特点,服务于人性发展的需要,掌握规律,顺势而为,建章立制,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简单问题标准化、程序化,减少例外事件的发生。

其次要事中控制,不要秋后算帐。很多校长喜欢秋后算总帐,等到问题出现了再来算帐。找个人出来顶罪。即使找出责任人,对于学校管理来说,也没有多大的作用。问题已经酿成,如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的。要在学校运行中分阶段控制、细化管理,在管理的每个环节中,实现预期和后续控制。

五、假借有为,己无为

荀子说过“君子性非异也,善假干物也”。学校的管理也应善假于物而有为,采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思维方式,因势利导,借“对象来管理对象”的管理策略。

四两拨千斤,聪明的人总会利用别人的力量获得成功。领导者最大的本事是发动别人做事。一个优秀的校长,不在于你多么会做具体的事务,因为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只有发动集体的力量才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也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资源,而在于你能利用多少资源,整合多少资源,要善于借力。在占有资源上要行无为之事,在利用资源上要有为而作。

校长尤其要注重加强培养自己驾驭人才的能力,知人善任,了解什么时候什么力量是自己可以利用以助自己取得成功的。不敢放线,风筝永远飞不高;风小了,就要把线紧一紧;风大了,就松一松。要根据风的大小、方向,逐步地授权给自己的下属,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引导教职工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实现管理及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4.浅议境界与无为 篇四

浅议境界与无为

对于老子无为思想的学术研究,成果是很丰富的.讲境界是中国哲学的一大特色,虽然老子不曾使用境界一词,但从生命境界的.角度来理解他的这一思想,应该是可以的.本文就顺着这一思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作 者:黄义英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政治经济系,530001刊 名:社科与经济信息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AND ECONOMIC INFORMATION年,卷(期):2002“”(11)分类号:B2关键词:

5.无为与有为议论文 篇五

一、辅导员要增强大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1. 自我管理的内涵

方卫渤在《管理自己》一书中提出:“自我管理是指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为实现个人目标, 有效地调动自身能动性, 规划和控制自己的行动, 训练和发展自己的思维, 完善和调解自己的心理活动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开发、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的完整活动的过程。”虽然大学生在生理上已经相当于成年人, 但是在心理上的发展往往比较滞后, 言行还不够成熟。尤其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这种心理成熟的现象会有延后的情形, 导致心理成熟赶不上生理成熟, 身心发展出现差距, 这种不一致的现象造成大学生矛盾的自我认知, 有时发现自己已经是大人了, 但有时又觉得自己能力和经验不足, 根本还没有长大。因此, 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教育要处理好“管”与“放”的关系, 既要“有为”又要“无为”。

2. 自我管理的举措

自我管理属于管理学的范畴, 因此同样遵循管理学的一般法则, 即必须以目标为导向, 以计划、组织、控制为基本职能。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就是指大学生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满足社会日益发展对个体素质的要求, 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并有效地利用和整合自我资源, 运用科学管理方法而开展的一系列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活动。首先, 对班级的具体工作辅导员不应“大包大揽”, 而应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师生群策群力共同搞好班级建设。班级任何工作的开展都必须以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基础, 这样不仅能锻炼广大学生的能力, 也能为每一名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能提供机会和舞台。近年, 高校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这必然要赋予学生更多的权利, 发挥他们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而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就是其中关键的一环。此外, 让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也为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充分满足了当代大学生探索新知识、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因此,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能力对于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尤为重要。当然, 对待班级的重大问题, 辅导员应该在征集广大同学意见的基础上作出决策。如果脱离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事事“有为”, 就会压制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反之, 如果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一味地“无为”, 就会使班级成为一盘散沙。

二、辅导员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1. 学生干部的选拔标准

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干部, 选拔和培养一支强有力的学生干部队伍, 增强班委会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一支优秀的学生干部队伍是班级的灵魂, 选拔和任用好学生干部是搞好班级管理的核心。由于大学生在个体上存在差异, 每一名学生的成长环境、个人经历和教育背景有较大的差别, 这就造成了学生具有不同的能力体系、性格特征以及行为方式。因此, 辅导员在选拔学生干部之前应细心观察, 发现人才, 在选拔学生干部时, 要明确学生干部的标准, 选择那些品学兼优、以身作则、有一定组织能力、热心为同学服务的学生担任。在选拔确定后则应该做到信任和鼓励学生干部, 细心给予指导和引导, 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主观能动性。

2. 学生干部的培养方式

在日常工作中, 辅导员要教育学生干部从严要求自己, 在生活和学习等方面起模范带头作用;教育学生干部之间要团结协作, 在处理班级工作时要学会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有了这些“有为”, 才会有一支坚强有力的学生干部队伍。而对于班级管理的具体工作, 辅导员则应做到“无为”, 给学生提供一个施展自己才干的广阔空间。辅导员应该认识到学生干部有一个成长的过程, 在工作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并为他们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 鼓励他们大胆尝试, 在前进中总结经验教训并从中逐步提高自己, 更好地为班级服务。当然, 在具体工作中, 辅导员可以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 指导学生干部的工作, 但切不可过多干预, 否则会影响他们的积极性, 不利于学生工作的开展。总之, 辅导员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引导他们自主地开展工作。

三、辅导员要树立自己的威信

1. 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辅导员是大学生学习生涯中接触最多、接触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老师, 学生在与辅导员接触的过程中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实施以来,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 但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也存在一些问题。正因为如此, 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呼声越来越高。所以, 辅导员应该不断拓宽自身知识面、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提高自身文化层次、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判断决策的能力等, 并能够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为学生提供各类指导。

2. 辅导员工作应当“无为而治”

近年,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 在校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 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工作也相应增多, 每天需要处理大量与学生有关的事务性工作。而辅导员在人事上则归各学院直接管理, 必须承担大量的院系教学管理方面的行政事务。那么, 辅导员如何在繁重的工作中抓好班级工作进而树立在学生中的威信呢?辅导员是班级的核心, 应该能够“令行禁止”, 这是以辅导员在学生中的威信为基础的。这里也有“无为”和“有为”的辩证关系。

有的辅导员试图通过强迫命令来树立自身威信, 比如通过制定烦琐的奖罚措施, 动不动就罚款甚至通知家长对学生进行纪律处分乃至开除。这样做表面上学生是安分守己了, 但代价却是学生人格自尊的丧失, 风平浪静的背后却“暗流汹涌”, 学生逆反心理增强。因此, 辅导员应以自身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通过对学生的爱护来树立自己的威信。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使学生尊重自己, 只有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 才能赢得学生的拥戴。热爱学生、热爱本职工作, 这是对辅导员工作的基本要求, 在这些方面积极“有为”, 其他方面就可以“无为”了。

四、结语

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对于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有着重要的研究和参考价值, 只有认真研究和发掘其中的精髓,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才能从繁冗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轻松自如地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无为”是一个宏观的管理原则, 如果把这一思想应用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则是指作为管理者不必事必躬亲, 通过减少对各种活动的干预和约束, 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无为”的管理创造更加“有为”的局面。

摘要:“无”和“有”是事物存在的两种表现形式, 二者融为一体, 相辅相成。学生管理工作既要做到“无为而治”, 又要做到“有所作为”。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恰当地处理好“有为”与“无为”的关系, 就能更好地提高辅导员的管理艺术, 谱写师生共同成长的和谐乐章。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管理,学生工作

参考文献

[1]邢晔, 郑海燕.谈大学生的自我管理[J].石家庄联合技术职业学院学术研究, 2007, (2) .

[2]蔺薇, 夏迎春.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艺术探索[J].广西教育, 2009, (36) .

[3]蒋瑾.对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问题的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 2010, (2) .

6.无为与有为议论文 篇六

季先生这番话谈及的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无为”与“有为”的问题。

作为语文教师,我认为对于当前的学校而言,季先生这段话中描述的“为的太多”的现象是鲜见的。随意走进某个班级,翻开某个学生的书包,总能轻易地发现一本乃至数本课外书。平日里,老师与家长谈起如何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老师们说的最多的恐怕就是让孩子们多读,大量地读,甚至只要感兴趣的都可以去读。在某种程度上,这似乎有些“无为而治”的感觉。

但细细想想,这样“无为而治”的读,对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真的是最有效的吗?就拿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某些学生现在读过的课外书,恐怕接近百本。但细细问来,却鲜有读“破”一本书的,这恰如法国人文思想家蒙田所说:“我这人博览群书,但是阅后即忘。”这种雁过无痕似的读,笔者认为是难以获得积累的,这似乎更多的是带有一种消遣式的味道,类似于成年人阅读《读者》《小说月报》等,获得的只是“一点廉价的小感动,一点模糊的小感悟。”(周国平语),在提高语文素养方面积淀的成分似乎很少。

别林斯基曾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那我们如何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读物呢?

1.以教材为起点,相随共往

课外阅读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面,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又是对课本内容的补充和拓展。教师应尝试以教材为原点,多角度去找同类型或与之有关联的材料进行拓展阅读,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课堂内外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例如在学习《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向学生推荐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在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去阅读施耐庵原著中的相关精彩片段,进而向《水浒传》整本书辐射……这样以点促面,以点带面,从而确保课外阅读的有序、有效进行。

2.以经典为原点,牵引共行

什么是经典?经典是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是经过人们阅读的过滤,经过细密的思想的网筛选出来的精华。因此我们在为孩子选择读物时,千万不能忘记“经典”。家长和教师应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孩子身心发展、认知水平的经典读物。《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经久不衰,《论语》《千字文》《三字经》等常读常新,唐诗宋词元曲等恒久流传,这些读物无不有助于学生陶冶性情、提高素养、丰厚积淀。即使孩子们对于目前所背诵的“经典”暂时还无法完全理解,但“生柿子是可以慢慢悟熟的”(薛瑞平语)。因为这些文字已刻入了学生们记忆深处,它们最终会在逐渐成长的过程被领悟、吸收,从而无声地丰厚孩子们个人的文化底蕴。

3.以时代为基点,幸福共生

儿童作家在创作儿童文学作品时,因为有着明确的读者目标定位,其内容表达和写作技巧符合小学生的口味。因此,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儿童文学作品也应成为小学生阅读的重要部分。学生们在阅读这类作品时,总会在作品中寻找到某个似曾相识的影子,这样的阅读使孩子们的童年生活涂抹上一层幸福的奶油。如作家杨红樱创作的《淘气包马小跳》系列、孙幼军的《小猪唏哩呼噜》、沈石溪的《一只猎雕的遭遇》、曹文轩的《山羊不吃天堂草》等备受学生的欢迎。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他们阅读当前主流报刊杂志,如《读者》《青年文摘》中的优秀作品,使孩子们更好地感受生活、感悟社会、了解历史,让荡漾着时代气息的儿童作品与孩子们一起共生。

此外,对于小学生课外阅读,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无需进行过于微格的技术指导。但在“无为”的同时,教师也应“有所作为”。例如教师可要求学生每天坚持诵读100字左右的文段,早读10分钟,下午10分钟,有时语文课亦可挪出5到10分钟,持之以恒下去,奇迹就会发生。此外,教师还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设计趣味诵读游戏,读读议议,再疑再议再读,带领孩子们一起享受课外阅读的快乐。在阅读欣赏课上,教师也可以不断变换阅读的方式,如跟音响中的“老师”对比读,跟授课老师比读,跟同伴比读,小老师领头读,擂台读,发现好词好句似的读。有时还可以把录音机带进课室,录下孩子们集体的或个别的朗读,然后放给他们听,评议优劣处……这些方法是教师对待学生阅读的“有为”之举,对于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和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上一篇:一个美丽的人作文下一篇:梦想中学生作文700字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