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课题结题报告(共8篇)(共8篇)
1.教育科研课题结题报告 篇一
快乐教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快乐教育研究
二、题研究时间:2011年5月至2013年12月
三、课题的由来
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是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目前,仍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仍处于被动地位,其主要表现是:课前无主动探求的欲望,课堂无主动参与的意识,课外无自觉钻研的兴趣,他们把学习活动作为一种任务,甚至认为是负担,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对学习的兴趣,学习过程还未激发出他们内心的热情。如何使教育教学工作由学生沉重的负担变成使他们欢乐鼓舞和全面发展的源泉呢?那就是把孩子们吸引到有兴趣和快乐的学习活动中,激发他们因成功、进步、发展而享受到应有的乐趣,才能使他们自觉钻研,乐学“不厌”。“快乐教育”,正是基于这一目的对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等问题的一种可贵探索,为课程改革试验寻找到一个有指导意义的、可操作的实验研究平台。
四、实验的原理及预期结果
“快乐教育”在教育领域由来已久,自从英国著名哲学家斯宾塞在 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快乐教育”的思想后,“快乐教育”就为中外有识之士所实践。“快乐教育”作为一种现代的、科学的教育思想,其实质是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创设乐学的心理氛围,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和欲望。通过亲身的学习体验,产生一种对学习的快感,从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满足,最终达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通过实验研究,改变课堂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引导教师自觉转变课堂教学行为,定位教师角色;倡导学习过程转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且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丰富多样的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方式;初步形成符合学科特点的、学生自主参与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终身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五、课题研究跟踪年级:2011年9月新招生的一年级新生
六、实验的过程
(一)自我探索阶段(2011.5---2012.7)
1、宣传学习,明确第二轮快乐教育实验的背景、主题以及研究意义。小学新课程快乐教育实验是我市一项重要的教改实验,也是小学阶 段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它将对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素质发挥积极的作用。快乐教育教改实验旨在深化课程改革,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的一项实验课题。它是针对目前仍然存在的重负担、灌输式教学方式及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的,它的“自主、快乐、创新、发展”的主题浓缩了快乐教育的精华、课程改革的精华和创新教育的精华,既符合教育改革的潮流,也符合课程改革的精神。
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制定实验研究方案。
根据区上的第二轮快乐教育实验安排,立足本校教育教学以及教师
队伍实际,成立以校长负总责、教研组长为主体、2004级代课教师为骨干的实验研究团队,并且制定我校的实验研究方案,着力研究在课改环境下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具体的、急待解决的问题,力求以快乐教育的理念改进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转变教学方式,初步形成符合学生终身发展以及学科特点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我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同时,明确了各学段的实验重点:即第一学段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培养,第二三学段贯穿自主探究学习以及合作交流学习。
3、分解总课题,突出教研组学科特点,发挥教师个性特长。根据学校总课题“探索自主快乐课堂模式,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 展”,各学科组结合本学科特点,确定本学科研究课题,各任课教师又根据教研组课题自定子课题,形成学校总课题——教研组子课题——教师个人子子课题的教研网络,全面进行快乐教学实践与研究。
4、全面自查,肯定成绩,扬长避短,做好第一阶段小结,2011年10月,根据区教研室关于快乐教育实验工作安排,我们对参加实验的所有学科进行了全面总结,本次总结以肯定成绩,激励信心为目的,对教师撰写的教学论文、教学设计进行了认真评价,并推荐上报了课改实验优秀教师与优秀研究成果,经上级评定,我校《巧用提问,寓教于乐》等5篇论文获市级一等奖,《快乐背诵法》等7篇论文获得市级二等奖,《精卫填海教学设计》等10篇教学设计获得市级三等奖,录像课例《Lesson 11 I live on a Farm》获市级二等奖。
(二)实验调整阶段(2012年9月——2013年2月)
1、客观分析,认真梳理第一阶段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新课程快乐教育实验”第一阶段的实验,“自主、快乐、创新、发展”的实验主题已经深入人心,出现了校级课题、教研组研究课题、教师个体研究课题同步进行的良好局面,大家人人参与,大胆实践,积极探索,极大的促进了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开展。但我校在实验第一阶段凸现出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实验领导小组及时梳理存在问题,为学校研究决策,调整实验思路打好基础。
问题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习惯的培养等过程需要细化。学生自主学习这些隐性的东西如何落实、引导、检查;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个别学生把探究看作是他人的事,自己只扮演其中的一名观众,不去思考,不去参与,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如何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如何培养?„„
问题二:教师的角色定位遭遇尴尬的处境。教师为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热情,设法塑造亲和的教师形象,设法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于是,在课堂上或者众多学生在场的情况下就少了严厉,少了说教,少了批评„„而部分学生却错误的以为教师与学生的民主关系就是教师不会严格管理学生,因而课堂上多了热闹,少了必要的安静;多了个人的自主和意愿,少了必要的秩序;多了涣散的现象,少了可贵的专心。教师角色的定位和教师角色的作用发挥值得研讨。问题三:教学创新受到质疑。极个别教师在课前虽然下了不少功夫,做了充分准备,众多的教学准备使课堂上拓展的空间很大,放的自如,收的却欠妥,影响了课堂教学整体上的时间分配,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的忽略了教材文本的媒体作用,加之教学过程语言点拨不当,搞的学生云里雾里,教学效果差。教学创新的“度”如何把握成了新的课题。
2、积极探索,寻求实验第二阶段的突破口
综合分析我校第一阶段的实验情况及存在问题,我们感觉到问题的症结是教师对课改理念吃的不透,没有灵活运用课改精神;其次,对快乐教育实验主题的理解过于肤浅,课堂上过于重视形式,看重过程,忽略了过程与目标实现的内在关系。因此,学校调整了实验思路,主要从以下做了努力:
⑴ 加大理论学习的引导,真正吃透课改精神和实验主题。
我们成立了学校自己的新课程理论学习小组,主要给全体教师辅导新课程理论知识,每学年一个主题,学习小组人员的组成主要由学校领导、教研组长、市区级教学能手、教学新秀组成,时间在每周的教师例会,每周一人主讲,突出一个主题,时间限定在3~5分钟。这种学习活动既使教师学有收获,也避免了理论学习枯燥的弊端,同时引导教师把尝试新理论贯穿在教学全过程。⑵ 细化教研课题,赢得校本研究的活水。
“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增强学生学习动机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是我校新课程快乐教育实验的研究课题,根据第一阶段的实际情况,在进入第二阶段我们将课题进行了细化,确定了以下子课题:自主、合作、互动、自学的学习模式研究;有效教学,有效学习研究。这两个子课题的确定,增强了研究的目的性和可操作性。为了促进“有效教学,有效学习”课题的研究。对“有效教学,有效学习”课题提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达成共识,对研讨会会议议程进行了充分的酝酿,教研活动时间,研讨会按时召开。研讨会分语文组、数学组进行,会上六名中心发言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就有效教学、有效学习进行了观点阐述,全体参加研讨的教师都做了研讨性的发言,大家谈了自己对有效教学,有效学习理念的理解,并结合教学从目标确定、教学准备、方法选择、课堂组织、学生引导、弱势群体的关注、媒体作用的恰当发挥、教学情景的巧妙设置等等谈了提高教学效率的具体操作。最后,大家形成共识,有效教学既要重视教学效果,关注学生收获、发展、进步;同时更要关注教学效率,思考教师自己的劳动付出是否取得了最大效果,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教学行为,实现教学相长,达到提高教学技能,促进教师内涵发展,最终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研讨会在教师滔滔不绝的讨论声中结束,后面我们计划通过研讨课,确定实验跟踪班级来落实和促进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本次研讨会将把我校教学教研工作带上一个新台阶。
⑶
想方设法开辟新途径,提高教师读懂文本的能力。① 引导教师学习课标、教材解析。
每学年开始,我们组织教师学习课程标准,全面了解学科课程标准,重点掌握所任学科本学年课程标准。同时,在学期开始,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组织学习教材解析,收看专家、编者对教材的整体理解和编写意图的录像,帮助教师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② 要求部分学科教师完成课后习题。
我们要求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学科的任课教师在开学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于两周内完成课后所有习题。如果说学习课标是把握某一学段教学内容和目标,看教材介绍是熟悉教材内容和体系,那么,完成课后作业是帮助教师理解每一单元、每一课的教学重难点,走近文本,领会编者编写意图,站在教师、学生、或界于两者之间的角色去看教材、用教材。从一年的实践看,开学初这一系列的钻研教材活动有利于教师全面把握教材,充分估计学生,客观设计教学过程。③ 举办以任教内容为主体的朗读比赛
教师熟悉了教材内容,并不代表每一个教师都能将教学内容化为教学语言融会贯通地传递给学生,为了提高教师的这一能力,我校组织了以朗读任教学科内容为主体的朗读比赛,通知发出后,在学校引起轩然大波,特别是数学、科学等学科老师,大家讨论计算题怎么朗读,图画怎么朗读,实验内容怎么朗读等等,在大家热烈讨论的过程中,学校实验小组只提出“怎样有利于学生听懂就怎样朗读”的要求。于是在大家的认真筹备后,结合教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一篇篇以任教学科内容为主体的演讲稿诞生了,朗读比赛从教研组到学校,两轮比赛精彩呈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大地促进了教师开发、运用教材的能力。⑷ 充分利用赛教平台,提高教师教学素养。
教学比赛是教学研究的主要载体,周密而科学地搞好赛教活动对整个教学工作的带动作用不言而喻。赛教工作就发挥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从安排到比赛都落实严、细、实的管理,倡导全体教师集体参与整个过程研究。学校提出赛教方案(草案),经过全体教师的分组讨论,最后出台《新民路小学赛教方案》。这个过程的细化落实给教师上好一节参赛课以极大的动力,同时在教师的议论声中,也潜意识的对一节好课有一个评价标准。在整个赛教过程的三个阶段中,特别是第二阶段的“同课异构”形式展示了教师个体的创新能力,课后的集体评课,又是大家对实验初期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学习方式、教学创新、学习行为等)有一个客观的判断,商议确定改正办法,同时,对大家都很满意的教学设计思路予以推广,达到引领的作用。第三阶段,说课、上课、反思结合,极大地提高了教师驾驭教材,引领课堂的能力,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促进作用。在整个赛教过程中,参赛教师先后交了说课稿、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三种材料,从上交的材料看,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提高很快,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教学设计有创新,教学反思思考点多,有深度,内容涉及预设与实践的距离思考,自身教学素质的提高、课堂容量与教学时间的分配、学生自主感悟与教师引导的关系、关注全体与照顾学困生的兼顾等。这些教学环节的深思熟虑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素养。⑸ 加强常规落实,促进规范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而评价标准是引领、督促主阵地作用发挥的“方向盘”、“ 催化剂”,及时调整评价标准,可以达到四两拨千斤的管理效果。近几年来,我们对“新民路小学课堂评价方案”进行了两次比较大的调整。第一次针对教师满堂灌和拖堂现象,特别提出每节课留出5分钟的学生独立学习时间,这作为一个刚性评价标准执行,对拖堂现象在赛教中实行一票否决,引导教师改变课堂角色、科学利用教学时间。第二次调整又把重点放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与运用上,以及“有效教学”上。我们规定中青年语文、数学老师每周至少带学生在远程教育教室上一节课,课堂必须有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必须重视“有效性”。这两次评价标准的及时修订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推动作用。
3、展示实验成果,初步形成实验结论。
通过问题诊断,积极探索,实验第一阶段出现的问题基本得到改观,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理念基本形成,特别是教材的媒体作用发挥好,教学拓展不再是空中楼阁;教学流程有序,重视实际效果,每个环节落实到位;学生自主学习、细心思考、交流探讨、认真倾听等能力初步形成。全体教师教研意识强,能积极撰写教学论文,教学心得。近两年,教师在各级各类教育刊物发表文章8篇,教学论文、教学设计获奖10余篇,(三)形成结论,验证结论阶段(2013年2月——2013年12月)
实验进入第三阶段,我们要求实验教师根据自己4年来的实验,撰写形成实验报告,由实验领导小组对实验报告进行评定,完成教师个人子课题研究,并对优秀实验报告根据学科特点推荐实践、论证,最后由实验报告执笔人收集所有意见,形成具有学习和推广价值的可行性实验报告。实验领导下组还对实验报告中的不足予以指出,诸如学科教学特点不明的问题;多媒体运用滞后问题等都做了明确指出,并要求在实践验证中得以完善。
九、实验结果:
1、关于自主快乐学习:
⑴ 给自主以空间(语文课堂教学)阅读突出个性化;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⑵ 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数学课堂教学)增强学生自主意识;创设最佳问题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生头和指导学习方法。
⑶在轻松快乐中自主学习——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巧设悬念,提高学习效率;运用多媒体;优化教学法,激活学习兴趣;灵活调控课堂,保护学习热情;评价激励,树立自信心。
⑷ 结课创新四法——激趣拓展法;激疑深化法;激情延伸法;形象再现法。⑸ 快乐背诵四法——听读想象记忆法;描述表演记忆法;据文配画记忆法;音乐欣赏记忆法。
⑹ 激发学生兴趣,体育运动快乐——让学生活起来;教学方法兴趣化,教学手段多样化;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游戏,成为学生的朋友。
2、关于体验学习:
⑴生活化是体验学习的基础;活动是体验学习的主阵地;合作交流时体验学习的有效途径。
⑵ 以活制胜,乐中求知—— “活水”用活;多方促“ 活”;互动激“ 活”。
3、关于合作学习:
⑴突出三个基本点 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前抓好兴趣激发点,引导学生审视学习目标,正确估价自己在合作中的角色及努力的方向,帮助学生树立“想学”的愿望,“能学”的自信;合作中把握能力的形成点,引导学生积极沟通,努力完成小组合作学习的整体任务,帮助学生形成“会学”的技能。;合作后重视毅力的鼓舞点,适时的进行有效评价,引导学生形成团队合作的意识和技巧,激发学生“坚持学”的决心。
⑵ 促进学生英语学习方式的转变——设计多层次的教学任务;科学合理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充分运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进行鼓励性评价。
4、关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质疑诚可贵,点拨任更坚——增强预设性;巧妙梳理;加大调控力度;给予新质疑的机会。
5、关于评价
评价语言人性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
参考文献:《走进新课程》《新课程课程标准》
2.教育科研课题结题报告 篇二
课题组组长———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现代教育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导师蒋鸣和教授作结题报告。
现场结题鉴定会专家组成员包括: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李天顺,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处长蔡耘,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曾天山教授, 上海市电化教育馆馆长王民, 江苏省电化教育馆馆长尤学贵, 甘肃省电化教育中心主任杨晓健, 辽宁省电化教育馆馆长李兆君, 人民教育出版社外语分社社长吴欣。
此外与会嘉宾包括:中央电化教育馆副馆长王晓芜, 中央电化教育馆学校教育技术研究部副主任黄天元, 淄博市教育局副局长张景春, 沈阳市电化教育馆馆长黄艳, 淄博市电化教育馆馆长李光良, 副馆长王迎军, 原北京市教育学院孟雁君老师, 以及英特尔、戴尔、联想等公司代表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央电化教育馆学校教育技术研究部陈庆贵主任主持。
3.谈谈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 篇三
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研究,课题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达到了预设的目标,课题也就进入了总结阶段。这一阶段重点要做的事是:整合研究成果,提升思想理念,撰写结题报告。其中,又以撰写结题报告为重中之重,因为它既是对课题研究所有成果的一次总结,又是课题成果的全面展示,还是课题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志。你花了数年力气,对某一方面做了深度研究,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成果充分展示出来,不能进一步升华提高,那该是多么令人惋惜的事呀!有些老师说,结题报告的重要性谁都知道,可是,没有经验,就像遇到瓶颈倒不出来,急死人了。现在,我们就来谈谈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
要写好课题的结题报告,你可以分三步走:
首先,要将课题研究的材料进行充分地汇总、梳理。这是写报告的前提。你可以对照当初的课题方案,对各子课题进行归类总结,看看子课题是怎样操作、推进的,进行了哪些实验,有哪些材料,取得了哪些具体成果,子课题之间有没有进行交叉研究……如果你的材料很多,你就有必要进行一次科学的取舍,选取最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你的科研思想、最具有推广价值的材料,然后进行总结。需要提醒你的是,并非把各个子课题的研究成果分类汇总一下就行了,你还有必要把子课题的成果进一步地整合,看看能否将你的课题成果提高到一个新的认识层面。其实,撰写结题报告本身也是一种研究,它常常让你在材料、成果的总结中,发现新问题,得到新的灵感,提升出新的理念。这就是我们常说的1+1>2的思想。所以,不要简单地认为撰写结题报告就是坐下来写一篇文章,你要把它作为一项科研工作,不是某一两个人,花几天的工夫,而是一群人边总结、边研究、边提高的过程。只有这样,你的结题报告才会不断增加分量!
其次,考虑课题研究成果的展现形式。课题成果不是一份结题报告就能全部展现得了的。一般来说,结题报告仅数千字,长的也不过两三万字,所以,必须用简练的文字清楚地把成果表达出来,具体的操作只能做简洁的概括。那么,如何让人对其意义和操作进行具体化的理解呢?我们有必要在课题结题报告外配上附件,将成果详细地展示出来。像有些成果本身内容比较多,用附件的形式比较好,别人阅读和使用起来也比较方便。比如,太仓市沪太外国语小学的课题《小学习作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其中有个子课题是“小学习作教材配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根据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中每一篇习作的要求,从“素材库、导航台、百宝箱、精品屋”四个方面为学生收集大量的习作资源,编成了《小学习作教学配套资源集》,由于范围广、数量大,研究者将其制作成了光盘,不仅携带方便,还便于运用,教学效果极好,受到了师生们的欢迎。再如,太仓市朱棣文小学的课题《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在识字、阅读、习作、综合性学习等方面对学生的“体验性学习”做了充分的调查研究,积累了大量的课例成果,研究者根据不同板块、不同类型的“体验”,对课例进行了梳理分类,汇集成一本《体验性学习案例集》。作为附件,它很好地对结题报告中提到的一些操作模式进行了注解,方便了老师们的学习和运用。总之,我们要根据自己课题的特点,选取合理的形式,多样地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让你的课题更具说服力。
最后,就是撰写课题结题报告。这是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环,直接关系到课题能否顺利通过专家的结题审核,当然,更是你走向广阔天地的里程碑。下面,我们具体说说结题报告的几个方面。
一、 课题的提出
也可以用“问题的提出”或“课题的背景”做标题,主要交代你们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在研究时,处于怎样的一个大背景之中。有老师说:“在课题方案中就有了论述,把它抄过来就是了。”告诉你,不能这样简单处理。一个较大的课题一般要研究好几年,做课题方案设计时的背景,经过了几年的变化,很可能有些问题已不再是问题,而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比如太仓市朱棣文小学的课题《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刚开始启动时,小学语文教学还停留在“重结论、轻过程;重传授、轻领悟;重知识、轻智慧”的状态,当课题结题时,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深入人心,这一情况有了很大改观。如若你在结题报告中仍一味地谈上面落伍的教学状态,肯定是不合时宜的。所以,研究的背景、问题,应该是不断发展的,如果到你结题时提出的问题已不再成为大家疑难问题的话,你的课题就应该考虑一下,是没有了研究的必要,还是通过你的研究,问题得到了很好地解决。
这里想提醒大家的是,不要把你的“研究问题”抬得太高,动不动就说成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学发展的牵引”,你的“研究问题”不会有这么大的作用的。现在你结题了,其实,还是现实一点好。我们来看太仓市沪太外国语小学的课题,《小学习作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对研究问题的定性:一是努力改变习作教学不尽如人意的现状;二是实现开放性习作教学的需要;三是提升习作教学生命力。实实在在地指出了该课题研究所涉及的基本方面和想要达到的目标。
二、 课题的界定
一个课题不可能包打天下,它只能在一个特定的范围中进行研究,其成果也必然在某一方面行之有效。所以,有必要对你的课题进行界定,特别是对课题中一些关键词的概念进行界定。尽管我们在课题方案中已做了界定,但到结题时,你有必要再来推敲一下,看看课题概念有没有变化。事实上,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常会对课题的一些概念界定做出修正,使之更符合实际,更具科学性。比如太仓市经贸小学的课题《关注细节,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的策略研究》,原先他们对课题中的“细节”一词是这样界定的:本课题的细节是指教学细节,是指相对于某个较为完整的教学过程来说的细小的教学步骤、教学环节、教学事件等。研究者开始时是将“细节研究”局限在课堂教学上,后来,经过研究发现:“教学细节”,不仅要包含课堂教学,还应向课前和课后延伸。像老师课前的备课,就对课堂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决定了很多教学细节;而老师课后的反思、对学生的辅导,对教学也有着很大作用。所以,这个细节应是体现在与教学有关的所有环节中。于是,他们将“细节”的内涵进行了拓展,包括“文本细节”“教学细节”“心理细节”“科研细节”等多方面,这样就丰富了课题中“细节”的内涵,让课题进入了更广阔的空间。
当然,这样说并不是让你在结题的时候,再重新去推敲课题的概念和定位。但认真琢磨一遍,看看课题研究过程中有无变化,你的研究结论是不是与其相配,将使你的结题报告更具科学性,成果更有推广价值。
有些课题还设定了课题具体的研究目标,你可以放在这里一起说,也可以单列为一个板块。
三、 课题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你可能会说:“这块比较好写,把教育学、心理学上的研究原则(如自主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等)和方法(如文献分析法、观察实践法、调查研究法等)抄下来就行了,在课题方案上就是这样做的,现在写结题报告,可继续放上去。”其实,你没有真正领悟课题研究的真谛。作为一项科学研究,其遵循的原则和基本方法极其重要,对课题实验有很大的影响,你必须根据你的课题选取恰当的原则和方法,并在实验中坚持遵守,在结题的时候,也应该在你的成果中有所体现。也就是说,其原则和方法应该在你的课题研究中有着典型意义,并有着具体的含义,不是停留在泛泛的共性层面。像太仓市沪太外国语小学的课题《小学习作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特别注重一个“开放性原则”。他们认为,这个“开放性”,不仅指习作资源本身的开放、资源收集的开放,也指习作课堂的开放、教学形式的开放。可以说,这个特点是课题的一大亮点。“开放性原则”是该课题研究中必须坚持和强化的基本原则,是重中之重。他们的研究成果也正体现了这一特点。
总之,“课题的研究原则和方法”这块,绝不能是随心所欲地写一点,作为花瓶般的摆设,它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师们要充分重视和认真对待,不但要使它与自己的课题研究相吻合,而且应将其作为实验的中心点和指导方向,并要与研究成果挂起钩,要能经得起课题结题时专家们的审核。
四、 课题的研究过程
有老师可能会说:“呀,课题研究好几年呢,要把过程写出来,那得写多少啊!”其实,结题报告中的“研究过程”一块,并不是要把整个课题的研究过程全写出来,而是简单地回顾一下课题的运转情况,让人对你的课题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这部分一般可分两方面来写:
1. 对课题研究的几个阶段做一个简明介绍
研究课题都有一定的计划,在课题方案中就设计了几大阶段。不过,方案中是粗线条的,在实施过程中会有一定的调整。现在,你写结题报告了,就有必要回顾一下几年来所走过的历程,看一看每一阶段的研究中心和重点是什么,具体是怎么做的。要注意的是,在结题报告中,不能事无巨细,应简洁明了,突出重点。比如,太仓市朱棣文小学的《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课题,他们回顾了课题研究的几大阶段:第一阶段,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体验性学习”的指导和研究;第二阶段,由课堂拓展到课外,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体验;第三阶段,创设浓厚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有效体验。这三大阶段,相互关联,拾级而上,体现了研究的循序渐进,而且各阶段中心明确,便于操作。人们了解了他们在这几个阶段的主要做法后,对其课题就有比较具体的认识。
2. 对子课题运转情况的介绍
一般来说,一个课题都会分解成若干个子课题,有的子课题下面还会分小课题。在写结题报告时,你有必要将课题的主要子课题的研究侧重和运行情况做一介绍。例如宝应县实验小学的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国标本成语教学实践和研究》,分了四个子课题:课题一,《如何活化小学生学习成语的方式研究》;课题二,《“反刍式”成语教学模式研究》;课题三,《成语教学与学生人格养成的研究》;课题四,《“拓宽教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研究》。这四个子课题都非常明确,涵盖了总课题的基本方面,并各有侧重:课题一重点研究学习形式,旨在解决学生学习成语的方式方法;课题二重点研究教学模式,旨在突破传统,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求知,在“合作”中发展,在“探究”中创新;课题三重点研究成语教学与学生人格培养的关系,充分挖掘成语自身的人文因素,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课题四重点研究成语教学的拓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和道德情感浇灌学生心灵。
你可能会问:“在‘课题研究成果’一块中,不是会说到子课题的研究吗?为什么这里还要专门写一写呢?”其实,不重复。这里的介绍,侧重于对总课题的不同方面进行介绍,也就是说,要说清楚为什么要分这几个子课题,这些子课题各是从什么角度来研究、达成总课题目标的。这就像一棵树的主干和枝条,容易让人看清课题研究的途径和脉络。至于后面的“课题研究成果”,有些成果是子课题研究所得,也有些是综合几个子课题成果得出的,其论述的角度显然不同。
总之,“课题的研究过程”这块,必须用精练的语言,对课题的整体情况做一介绍。要注意的是,所介绍的课题运转情况必须与后面的“课题研究成果”联系得起来,让人看到,因为你是这样研究的,所以会有后面的成果。因此对这块的撰写不能掉以轻心,它是课题结题专家审核的重要内容,即关注过程。
五、 课题的研究成果
这是课题最关键部分,也是课题研究的精华所在。如果说课题方案只是一种设想的话,课题的研究成果才是真正能说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故此,你的课题成功与否,能不能通过结题的专家审核,就看你的研究成果能不能有效地表达出来。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总结。
1. 思想理念层面
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纯理论型研究的课题比较少,更多的是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的课题,但这并不是说就没有了教育理论和思想理念的研究,恰恰相反,如果你的课题没有一定的理论做支撑,不能将你的研究成果上升到理论层面,那么,课题的科研价值也不会很大。所以,你就有必要对你的课题做理论层面的思考,归结出一些新的思想理念,让人能够从中得到新的认识,提高能力。我们来举几个例子:金湖县实验小学的课题《基于艺术教育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着力研究了艺术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怎样与音乐、美术等学科有机地结合,可以说,进入了课程研究的层面,其思考与做法是对综合课程改革的一次有益探索。又如,连云港师专一附小王金涛老师的课题《“本位语文”阅读教学“范式”研究》,对著名特级教师陈建先老师的“本位语文观”做了深度研究,并与“范式”理论有机结合,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教学思想。再如,太仓市朱棣文小学的《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课题中,阐述“校园文化对学生体验性学习的促进”研究,不仅是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更是对学校特色文化创建的有效研究,把课题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面。
总之,你的课题必须通过研究,提出一些具有个性特色的思想理念,并能为大家所接受,这样,课题才算真正成功。
2. 实践操作层面
上面的思想理念是一种认识形态,只有辅之以具体操作,才能算完备。老师们都有体会,对于一个新思想、新口号,大家不是仅听你的解释,更想知道你是怎么做的,也就是要用具体的实例让人信服、给人启示。所以,在结题时,你必须将你课题的做法表述出来。可从下面角度入手:
(1) 方法与途径。你要将课题按不同的层面、由大到小,对操作方法进行表述,不但要把方法说具体、清楚,还要介绍一下可操作的途径,能让人明白你的方法所适合的环境和可拓展的角度。比如太仓市朱棣文小学《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课题中,有一个“角色体验”的研究,他们在说明基本做法和注意点后,介绍了“角色体验”的有效途径:可通过体验人物心理状态来体验角色,可通过表演来促进学生体验,可联系生活来激活学生的体验,可通过活动交往来搭建体验桥梁,可抓学生体验后的感受来反观文中的角色……这样就有效地展开了“角色体验”的丰富层面,共同诠释了这一专题研究。
(2) 模式总结。很多课题在具体的操作上,都归结了一些操作模式,虽然它也属于“方法与途径”,但特性更强,所以这里把它单列说一说。一般来说,一个操作模式由一系列具体的方法组成,是一个综合性整体。所以,首先要说明该模式所适用的环境,因为没有一个模式能够包打天下,只有在特定教学环境中才能发挥出最大效益。其次,要把模式的步骤用“小标题”的形式表达出来,做到清楚、易记。然后,在“小标题”下面做具体的操作说明。最后,可结合具体的课例来形象地介绍模式的运用。比如连云港师专一附小王金涛老师在《“本位语文”阅读教学“范式”研究》课题中,探究了“以小博大”的教学模式,分以下几步:第一、策问题以动全局——提纲挈领;第二、策对话以动体验——情动辞发;第三、策外延以动内涵——博观约取;第四,策感悟以动表达——厚积薄发;第五、策教艺以动学智——不教而教。这“五策五动”,既是操作角度和方法,也反映出思维目标。接着,王老师结合《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的教学,说明了该模式在具体运用时的注意事项,给人以非常实在的指导。
(3) 数据图表统计和分析。有些课题在研究过程中,进行了调查研究或专项实验,积累了许多具体数据。你应该充分珍视这些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因为它们是你研究状况的真实反应,最能说明问题。要注意的是,不是简单地出示一下图表和数据,你还必须进行专门的分析,让这些数据说出更多的话,为课题提供更多依据,更清楚地表现科研成果。比如,太仓市沪太外国语小学的课题《小学习作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在结题报告中就配制了课题在运转初期、中期、后期的几次重要的调查和实验统计图表,并做了较为深刻的分析,增强了实验的科学性,也有效地反映了该课题的发展。
老师们要注意的是,结题报告中的操作层面归纳,并不是越详细越好,对于方法说明中涉及到的案例也必须是最典型、最能说明问题的,并注意表述语言的简练、流畅和规范。有老师可能会问:“我们课题的研究成果很多,涉及了许多不同情况的案例,那怎么办呢?”可这样操作:在结题报告中,抓最重要、最典型的,同时用“附件”形式对专项成果做具体说明和展示。像太仓市沪太外国语小学的课题《小学习作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就用光盘的形式制作了一个“附件”——《小学习作教学配套资源集》。如果你把这块内容全部都放到结题报告中来反映,可想而知,这份报告要有多长。再如,太仓市朱棣文小学的课题《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也用“附件”——《体验性学习案例集》对结题报告中提到的操作模式结合不同的课例进行了具体注解,提供了多样的操作方法。这样,点面结合,在结题报告中让人既明白了你有哪些主要成果,又在“附件”中对成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方便了老师们的学习和借鉴。
3. 对教师、学校的影响
一个课题实验常常能够带动一批老师的成长,带动学校的整体发展。所以,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应该属于课题研究的一个成果。要注意的是,教师成长是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促进,你应该侧重从科研能力和课题研究的内容角度进行总结,可以从某几位老师的成长来说,还可以从学校师资的整体提高来谈;可以介绍老师们的公开课、论文、荣誉等成绩,还可以论述学校是如何通过课题研究带动一方教育的。
六、 课题研究中的困惑
有老师会说:“课题结题报告应该是科研成果的展示,为什么还要去说课题研究中的困惑呢?”其实并不矛盾。我们知道,事情不一定都会全部如人所愿,如果课题没有达到原先的设想,实验失败了,你怎么办?有人为了某些利益,篡改实验情况,做不真实的结题报告。我说,这就违背了教育科学实验的初衷。既然是课题实验,希望成功,也允许失败。有些情况下,失败的价值可能更大一些。上世纪三十年代,苏州市实验小学试验了“道尔顿制”,一轮实验下来,结果是失败的。研究者进行了总结,对实验步骤和方法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但第二轮实验下来,仍是失败。这次,实验者进行了充分分析和深刻反思,得出结论是,中国与西方在语言、文化、思维和社会背景等方面有着巨大差异,在西方盛行并取得成功的“道尔顿制”并不适合中国。试想,在这所被世界著名教育家杜威盛赞为“堪与欧美一流名校并驾齐驱”的学校都实验不成功,那么,在中国普通学校,特别是乡村小学就更不适宜“道尔顿制”了。苏州市实验小学的这次实验,避免了许多学校走弯路,也告诫大家,不能盲目地“引进”,即使是优秀的科研成果也必须进行再实验,以确定是否适合我们的国情、校情,是否需要进行一定的改进。由于实验者追求真实,这项失败的实验,其价值远远超过“虚假的成功”,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是成功的!所以,如果你的课题实验出现了达不到预期目标的情况,你首先要反思一下,你的课题设计有没有问题,在操作过程中有没有问题,对失误有没有及时做出调整。如果没有问题,或调整后仍达不到目标的,你要敢于承认实验的失败,并做深入剖析,或许会发现更有价值的东西。
对于一些成功的课题,我们仍旧要进行一些深思,把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归结出来,看看是如何解决的。如果到结题时,有些问题和疑惑仍没有解决,我们更应该把它们写下来。其实,这也是你的一项“成果”。我们都知道,有问题才会有研究,才会有创新,才会有成功。你没能解决的问题、实验中产生的疑惑,正是你思考的结果,虽然你目前还没有好办法解决,但也给了我们思考的空间,促进我们去深入探究。它们很有可能就是我们下一个课题的起点,也很有可能就是课程改革的一个焦点,所以,把它们写出来,并不代表你的缺失,相反更能反映出你的勇气和不断探索的决心,对读你课题的人来说,也会有所启示。
七、 课题的附件
一份结题报告,不可能把课题实验中每个方面都详细地写出来,所以,我们就有必要通过附件的形式进行补充。一般来说,附件主要包括这几方面:
1. 课题成果细列。在结题报告中,只能对课题成果的主要方面进行介绍,对于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可放在附件中做详细说明,如“个案集”“论文集”“学生作品集”;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如文字图表、照片图画、录像、光盘等。
2. 师生成绩细列。用表格的形式,将教师(包括学生)在课题实验过程中的教学公开课、科研论文、发表作品、获奖情况、荣誉称号等汇总出来。
3. 文献参考情况。任何一个课题都不是凭空而来的,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吸收了他人的成果,并做进一步探索。你的科研成果中也包含着他人的研究心血,所以,在结题的时候,有必要对课题研究过程中文献参考情况进行回顾,把参考文献的名录列举出来。这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知识产权法》的遵守,能避免专利权纠纷。
课题的附件是你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充分重视,并不是可有可无的。
我们知道,每个课题都有其独特的地方,上面介绍的几大部分只是撰写结题报告时的基本方面,你可以根据自己课题的研究情况做一定的调整。总的一个原则: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把自己的课题成果充分而精彩地展现出来,以获得专家和广大老师们的认同。
4.教育科研课题结题报告 篇四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界定
长期以来,初中数学教学一直处于应试教育的束缚中,课堂教学依然存在着许多不利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创造能力的提高。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由“厌学”转为“乐学”,引导初中生创新性地学习数学,已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热门、焦点。新课程标准强调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让学生感受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成功的乐趣。课堂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构筑理想课堂教学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在近年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为此,我们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进行立项研究。
研究内容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就是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将合作原理应用于教学之中,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为基本特征。但是通过观察和研究,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仍存在一些难尽人意的低效现象,仍需做更细致的探讨。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研究的理论、实践、政策依据。)
(一)理论支持。构建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主体构建的过程,是学习者与外界的信息发生互动的过程,在互动中必然要进行信息的传播。所以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相互合作,并注意信息的多向交流。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就是创设了这样一种情境,促使每个成员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尽力作出自己最大努力,积极主动的学习、探讨知识。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儿童有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不同的个性心理随着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的展开,不断发生碰撞与相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联系的建立,为初中生创造了与他人交往合作的空间,顺应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二)研究的意义。“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这一创新式课堂教学实验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重点。努力创设一个有利的数学课堂教学环境,改变旧的、单一的数学教学模式和课型结构,形成相应的创新式教学体系,最终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研究目标。(1)学生扎实掌握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2)营造轻松愉快数学环境,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
(3)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创造能力、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4)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创新学习,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5)引导学生互评与自评,在评价中体验成功,在小结中巩固与提高
研究内容。(1)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小组的编排。科学、恰当的排编小组组员,以便发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功能,让小组中每一个成员都能自己尽自己最大努力发挥其极大的作用。(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时机。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研究时机对合作探究学习的影响和控制,从而最大限度发挥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3)适合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容特征。即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容选择。初中数学教材中不是所有内容都可以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必须筛选适合进行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容,这样可以避免形式主义。(4)探索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探讨合作探究学习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人际交往以及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献身品质方面的作用。
主要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个案法、总结法。
步骤及过程。
(一)目标统一,内容细化。我们认真讨论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并请专家给予指导,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制定具体实施研究计划。经过讨论和研究,我们制定出详细子课题研究目标、完成任务、达到什么效果等,由专人负责,做到“目标统一、内容细化、相互协作、共同研究”。
(二)实施研究,不断总结。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文章,定期组织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交流有关实施研究情况和问题,并组织一些课堂教学中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观摩活动,每学期举行一次总结,推广成功做法,修改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撰写专题教学论文。
(三)调查分析,积累成果。在整个实验期间,我们注意作出实验质量的对比分析,注意积累、不断完善,贮存有关数据,努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在初中数学课堂创新教学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学们带着创新学习的乐趣学习数学。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1.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合作小组的异质性决定了学生在共同活动中必须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其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要求,加强了相互之间“荣辱与共”的关系。
3.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了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相互教学中,能够发展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进行诸如类推、深层了解和解释正反面的争论、预测情境等较具深层思考意义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标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体现,是对当今课堂教学改革而言,其意义是很大的。通过学习和研究发现,合作探究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存在着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问题。
1.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对教材重点内容编排意图的理解和设计是影响合作探究学习非常重要的因素。有时老师们遇到让每个小组的代表发言汇报时间不够时,就匆忙结束合作探究学习,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使合作学习效果的展示流于形式,如:只有形式上小组活动,没有实质的合作;只听或看一位好学生的操作或发言,没有学生间的互动;学生间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等。
2.评价和奖赏重整体、轻个体。我们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时,认为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有评价标准,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地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个体的发展。
3.教师监控不够。“自然”合作时,在一些课堂上,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后,立刻简单地让同桌或前后桌的学生组成小组,展开讨论。教师既不指导学生如何相互交流,也不监控学生在小组内的交往活动。小组活动表面上热热闹闹,但是小组内学习效率低下。
5.教育科研课题结题报告 篇五
一、课题的提出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在当今的社会,不守承诺、欺骗欺诈等失信现象屡禁不止,如每年都不可避免的“高考作弊”、“金华火腿”“太仓肉松”事件等这些社会的非诚信行为对儿童、青少年的污染已经相当严重。据《北京晨报》报道,一位小学一年级学生为了免受家长责骂竟将考卷“调了包”;另有一位平时成绩一贯优秀的学生,因为在期末考试中发挥不好,竟然逼迫家长给老师送礼以求得好成绩。当家长送礼未遂时,该生却怪罪家长“不舍得上礼”。另据《中国新闻网》报道,在成都一小学的一次家长会上,全年级238人中竟有9名学生“聘请”了临时家长。而在我们身边,学生考试作弊、言行不
一、欺骗他人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究其原因,我们认为,首先是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对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教育、良好道德习惯、诚信意识的培养与研究缺乏足够的重视,在这方面我们缺乏切实可行的系统的教育内容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使学校在养成教育方面显得苍白无力。其次,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现在的青少年中,独生子女占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在这种“四二一式”的家庭教育中,父母过分保护、娇宠溺爱、事事代劳的现象十分普遍,孩子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逐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把责任都推给父母,推给他人,久而久之,势必淡化其对自己、对学习、对家庭、对社会诚实守信的意识。再者,社会上存在着一些不良风气,诸如党内的腐败现象、社会上一些人损人利己的行为、言行不一等现象的存在,学生耳闻目睹,无形之中受到影响,给其还未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混乱,这也是影响少年儿童诚信意识形成的重要原因。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当一个社会对现实的道德状况不满意时,它首先应求助于教育。”由此可见,在学校教育中,使小学生了解诚信的基本内容,懂得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牢固他们树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教育他们从小做一个讲诚信、讲道德、守法纪的人,是今天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具有高度责
任感、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型人才而奠定基础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学校德育针对性、实效性的必由之路。
诚信是道德之基石,是立人之根本。树木之初重育苗,立人之始在于幼。诚信教育应从小抓起,小学是十分关键的一个阶段。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品德之优劣,事业之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学时期打下的基础。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他们在各方面都还不成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此时进行诚信教育,正是绝好的时期。由此可见,在小学阶段对小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德育任务,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主渠道。本学科教学的主旨在于通过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公民教育的内涵是相当丰富的,在这其中作为公民最重要的素质之一的诚信教育自然而然地成为本学科最为重要的学科教学内容。因此,在品德与社会(生活)学科教学中开展诚信教育研究有学科的必要性与研究的可行性。
基于这些原因,要求我们在品德与社会(生活)学科教学中,乃至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广泛而深入地进行有效的诚信教育研究与实践,以此塑造初中学生健康的人格是极其重要的。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党中央国务院《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公民道德十条基本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中小学生守则》第九条: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六条:诚实守信,不说谎话,知错就改,不随意拿别人的东西,借东西及时归还,答应别人的事努力做到,做不到时表示歉意,考试不作弊。
3、儒家诚信思想。在儒家经典文献中,诚信问题一直备受历代儒生的高度关注。诚信是人立身之本,是做人之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在《论语》首篇《学而》中,孔子及其弟子反复地谈到“信”,足见孔子及其儒家对于诚信问题的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诚信,是现代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根本目的在于振奋我们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4、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强调教育与生活紧密结合,即生活即教育。他提出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强调了学生诚信品格塑造的重要性。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道德层面目标:从小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及其良好的社会道德观,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有效提高学生对“诚信”的道德认知水平,增强他们实践“诚信”的自觉性。
2、行为层面目标:有效提高学生对“诚信”的道德情感体验,完成诚信品德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让学生做到“三守”:守信、守时、守纪;“三诚”:诚恳、诚实、诚信;“三实”: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三不”:学会做人不撒谎、自主作业不抄袭、诚实考试不作弊。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验,提出小学生良好诚信行为的培养方案,做到良好诚信行为和不良习惯的矫正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3、学科层面目标:通过学科教学实践研究,探索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有效落实诚信教育的新途径,形成本校独有的诚信文化积淀。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小学阶段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范围及培养途径。
研究的预期目标为:学生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能正确评价并指导自己的行为方式;同时培养出一支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进而促进品德组全组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以学生为主体,实现诚信道德内化的教育目标。在开展诚信教育教学活动中,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处处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和谐发展。
在诚实教育方面:培养学生诚实待人,以真诚的言行对待他人、关心他人,对他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严格要求自己,言行一致,不说谎话,作业和考试求真实,不抄袭、不作弊。
在守信教育方面:培养学生守时、守信、有责任心,承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遇到失误时,勇于承担应有的责任,知错就改。
在诚实守信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遵守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和社会公德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集体合作意识。
2、以学科教学为载体,探索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寓教育于学科教学中,深化学生的诚信意识,指导学生自觉的诚信行为。注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探索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诚信教育的具体要求和有效方法。
3、挖掘诚信教育资源,从学校实际出发,以校园文化积淀为基础,充分发挥学校人格教育总课题的辐射与指导作用,发掘校园的精神、制度、物质文化中诚信的内涵,整合学校内部的资源,在教育教学的实践领域实现诚信教育的教育目标、教育手段等方面的优化、统一。
4、以教师为主导,引领学生践行诚信之道。教师是人类文明知识的传播者,人类灵魂的塑造者。身教重于言教。在日常的诚信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同样是教学相长。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为学生的行为起着示范作用。因此,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直接影响着诚信教育的效果。在诚信教育中关键要提升教师的诚信素质。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
全校1-6年级的学生。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学科渗透、实践活动、环境创设中,不断挖掘教育资源,提高学生践行诚信行为的自主性与自觉性,探索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
2、个案研究法:摸清学生的基本情况,抽取部分典型学生作为个案,将课题实施前后个案的诚信情况作比较。
3、调查法和观察法:调查法用于了解教师、家长对学生诚信培养的看法以及学生诚信水平的前测。教师运用观察法,了解学生有关诚信的行为习惯的表现。
4、经验总结法:在大量活动个案与实践资料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不断反思,积累经验教训,撰写论文,形成研究报告。
七、课题研究过程
(一)广泛宣传发动,浓厚舆论氛围
1、通过动员大会与主题班队会,让全体学生人人都知道“诚信教育” 的重大意义。
2、充分发挥载体功能,利用黑板报、专栏、报刊、广播、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诚实守信”教育活动。
3、充分发挥德育队伍资源优势,关工委、校外辅导员、综治副校长等都是宝贵的德育资源,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形式的潜移默化,更有助于提升宣传效果。
4、深入挖掘、大力宣传弘扬“诚实守信”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学生,使教育活动深入到班级、到学生、到家庭。
(二)立足课堂教学,发挥主渠道作用
1、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内容中有许多是体现诚实守信的内容。教师应当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结合社会的实际、学生的实际进行诚实守信的专题教育活动。
2、不仅德育课程中要重点突出诚实守信的教育内容,在其他相关学科教学中,特别是语文、艺术等学科中也有机渗透诚实守信的内容。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施环节上,教师采用科学的方法,做到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努力使诚实守信教育入耳、入脑、入心。
如语文学科进行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选择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诚信、良好行为习惯等内涵的古诗文,在学生中开展诵读古诗文活动,利用古诗文好读、易记,诗文典故容易理解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背诵古诗文,初步理解含义;中高年级会讲解,悟出做人的道理,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使学生从小在朗朗的诵读中受到我国传统美德熏陶,体会自己的行为,增强诚信意识。
班队会活动利用榜样激励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小学生具有模仿榜样的特点。我们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有关诚信的典型案例、典型人物、先进人物,通过报告会、座谈会,上门参观、走访、校刊文稿等形式,感受诚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同时要求教师与家长时刻注意以身作则,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在思品课、班队活动以及其他课外活动中注重学生的情境体验,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培育学生对父母、老师、伙伴、他人,对集体、祖国、社会、自然的爱心,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的道德认知在道德情感的激励下不断提升,进而变为行动的动力。
(三)抓好师德建设,提高育人效益。
师德和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诚实守信教育的效果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水平。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用饱满的热情真诚地赞美一切美的事物和现象,抨击各种不良的行为;要在以其广博的才学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能将自己的人格与正义融入一言一行中,用楷模的力量去引导学生,熏陶学生,启迪学生的道德觉悟,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感。让每位教师以良好的师德成为直接面对学生的诚实守信的表率和模范。
(四)开展多种活动,促进道德内化
一滴水能折射阳光的七彩斑斓,举手投足可显示品德素养的高下优劣。诚实守信教育应见微知著,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从不说谎话、不抄袭作业、考试不作弊、明礼守纪、拾金不昧等最基本的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抓起,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学校以少先队组织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诚信活动。
1、召开“诚信从我做起”动员大会。号召全体师生诚实守信,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向全体师生提出课题要求。并向全体同学发出诚信倡议书。
2、课题研究和读书活动结合,让有关诚信的优秀书籍浸润学生的心灵,做到用优秀的文化塑造人。
1—6年级让学生收集并背诵有关诚信的名言警句。
3—6年级开展以“诚信”为内容的手抄报制作比赛。 1—2年级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绘画比赛。 1—6年级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国旗下一分钟演讲。
3、通过班队会等活动进行诚信教育。班队会课信息量更集中,也是向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主阵地。各班均举行一次以“诚信”为主题的班队会。
4、将诚信教育活动作为八荣八耻教育活动的有效延伸,提高德育的整体性。
5、倡导班级每月评选“诚信之星”。学期末再从中评出学校“诚信之星”。并在校园进行宣传,形成榜样。
6、将学生的诚信表现列入星级班队评选之中,让教育常规化,日常化。
7、各班积极开展主题班会活动。
8、各中队每学期都出一期“校园盛开诚信花”为主要内容的板报。
9、各中队每学期评选优秀“诚信少年”。
通过开展诚信活动,让学生从小就生长在一个明理诚信的环境中,为他们人格完善奠定坚实基础。
10、开展“诚信与税收”宣传活动。
为了进一步在校园内创设诚信氛围,使广大师生树立诚信意识,提高文明素养,强化诚信观念,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诚实守信的优良品德,扎实推进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结合2009年4月份第18个全国税收宣传月,学校少先队联合丰泽区国税局开展了“诚信与税收”宣传活动。
2009年3月31日星期二下午,全校师生上了同一个主题“诚信与税收”的班队课。队员们通过各种形式了解税收知识后,在自制的宣传单上绘画、创编广告语,孩子们用稚嫩的画笔描绘出了“诚信纳税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美好生活”、“税收让社会更加和谐”的动人画面,发出了“今天小小宣传员,明天诚信纳税人”、“诚信纳税,幸福万家”、“依法索要发票,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倡议,号召身边所有人加入诚信纳税的队伍中,为建设和谐泉州尽一份力。
八、课题研究成果
经过两年多的实验,在课题组的努力下,我们完成了研究任务,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形成了一系列课题成果,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
(一)理论成果
通过研究,形成诚信教育的一般性原则如下:
1、主体性原则。在培养学生诚信意识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学生才会在主动参与教育活动中提高认识,把这项教育变为自身的需要,从而增强诚信行为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2、阶段性原则。在诚信教育过程中,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个体道德的发展是分阶段的连续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把儿童道德发展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儿童诚信的发展属道德发展范畴,也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一般来说,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判断是非的标准是能否得到成人的奖励或惩罚。对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诚信教育时,勿需向他们讲过多的大道理,关键是帮助他们养成说实话、不撒谎的行为习惯。小学中年级的孩子
常以一种“对等”的方式去看待诚信问题,即“你怎样对待我,我就如何对待你,你对我说谎,我也对你说谎”。通过问卷调查我们还发现,他们认为抄别人的作业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因为这样做并没有损坏别人什么。因此,对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我们要善于创造诚实守信的风气,并用事例向孩子讲明“诚信”对个人、集体和社会的意义。到了小学高年级,孩子会重视人际间的协调并有努力做个“好孩子”的倾向。在这一时期,我们要对孩子表现出的诚信行为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知道诚信对于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极具价值。
3、示范性原则。在诚信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成人行为的示范性。个体诚信的发展要经历一个由模仿到内化的过程。儿童表现出的最初的某些具有“诚信”性质的行为或是带有“欺诈”性质的行为多半可以在其生活环境中找到影响源。在个体的成长环境中,父母和教师是儿童最早的模仿对象,他们的行为和诚信程度影响着儿童诚信行为的发生和发展。与家长相比,教师对于个体诚信的发展作用更大一些。这是因为,父母是家庭成员的代表而教师是社会主流文化的象征(教师与学生通常没有血缘关系)。另外教师在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目中往往是知识和道德的双重权威。如果教师的行为具有欺骗性,那么学生个体往往会认为整个社会是颇具欺诈性的不公正的社会,日后他们会把响应欺诈行为“回报”给社会。因此,要在学校树立诚信的观念和行为习惯,教师首先应当以身作则,坚持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到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是否正当合理。
4、实践性原则。在诚信教育过程中,要让孩子直面真实性的道德冲突。只有当个体直接面临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矛盾和冲突,并切实解决了这些矛盾和冲突时,个体的诚信才能得到真实性成长。个体诚信发展直接动力来源于个体诚信发展的现有水平和他人或社会对其诚信水平的期望和要求之间的矛盾。一般而言,当个体直接面临与自身利益切实相关的矛盾和冲突时,往往要经历一个连续而有阶段的心理过程。个体诚信行为的发生一方面取决于个体自身的道德水平,另一方面还要以个体诚信行为动机与行为报偿的权衡结果为基础。如果个体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得出放弃诚信可以不受处罚反而能获得可观报酬的经验时,那么即便个体具备诚信观念和诚信行为的动机甚至诚信的行为习惯,久而久之,一部分个体也会选择放弃诚信。在诚信教育中,我们要合理运用学生社会活动和交往中的真实的带有冲突性的诚信情境。对于那些选择诚信行为,主动放弃既得利益的个体进行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于那些为了获得某种行为结果而放弃行为过程合理性的带有欺骗性质的个体进行及时批评和纠正。只有当这种矛盾状态和总体环境条件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向上地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时,学生的诚信观念和行为方式才能真正形成。
5、结果与过程并重原则。在诚信教育过程中,既要关注孩子行为的结果,又要关注孩子行为过程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个体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儿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时时刻刻受到他们所接触的成人社会的影响,而成人社会的价值取向又是社会文化传统积淀的结果。例如,中西方文化中对人的行为进行评价的依据和重点是不同的。西方文化既重视行为结果的意义,又重视行为过程的正当性;而中国文化更关注行为结果,忽视或不关注行为过程和获取结果手段的道德意义。中国这种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对诚信问题的认识和评价。例如,中国人对孩子好坏、成功与否的看法多半是看重他们的最终学业成就。如果孩子在重大考试中通过作弊或其他不正当的方式取得优异的成绩,一些家长或教师竟会给予默认甚至赞许。这种过分看重行为结果而忽视行为过程正当性的评价方式使得欺诈等非诚信行为有了被容忍的社会心理基础。
(二)实践成果
1、教师方面——积累经验、促进成长
①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为了让课题研究达到预期目标,学校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更新教育理念,使德育为首的观念深深扎根于教师的心灵。近两年来,我校教师围绕课题开设的公开课和撰写的论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中,洪纯红老师撰写的《关注生活性 体现活动性 彰显开放性——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探微》一文获福建省2010年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优秀教学论文评选二等奖,她执教的《买东西看什么》一课获泉州市2009年品生品社课堂优质课展评一等奖;陈淑贤老师执教的《说到就要做到》一课参加泉州市区《生活理念下的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有效性教学研究》课题研讨暨市直学校校级教研获得好评。
②积累课题研究经验。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绩表明:我校采用行动研究法从学校管理、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和品德课及咨询四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思路是正确的,既从不同的角度全面整体的关注、促进了学生的诚信教育,使学生初步形
成了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又提高了教师的素质,教师们已能熟练地运用心理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融洽了师生关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校的整体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良好的校风校貌和成绩使我校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2、学生方面——健全身心、塑造人格
课题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小学阶段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范围及培养途径,给学生的行为习惯、道德水准、思想情感等都带来了明显的积极影响,引导学生做到良好诚信行为和不良习惯的矫正相结合,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同时促进了良好校风、班风的形成,学校被评为福建省“文明学校”、“示范小学”、“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九、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1、存在问题
一方面,教育者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会影响到学生的诚信心理和人格的发展;教师的素质会影响到实验的效果。我们的实验对教师自身的关注较少;另一方面,学校的诚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家长与学生的全员参与;并且应在教育教学中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2、今后设想
6.教育科研课题结题报告 篇六
肥城市安庄镇东江小学课题组
2010.10
2006年九月承担课题以来,我们在上级教育科研部门的指导下认真组织,精心实施,卓有成效的开展工作,经过三年的努力圆满完成了《“说”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课题的各项工作,现报告如下:
一、课题名称:《“说”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二、单位及主持人:肥城市安庄镇东江小学
课题主要负责人肖云龙。
三、课题研究时间和安排步骤:
1、课题研究总体时间:2006年9月——2009年11月
2、根据教科所安排,课题立项后,及时成立学校课题工作组,制定研究实施方案,确定实验班级与研究队伍,明确分工。(2006年9月——2006年10月)。
3、理论学习阶段。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进行系统学习,采取集中和分散学习办法,加强实验教师队伍素养提高。按照课题分工,并整理统计好实验前的各种数据和学生常用的学习训练方法,教师常用的指导方法。(2006、11——2007、1)。
4、开题实验。运用学习研讨法、调查法、多层次实践训练法、课堂探究法、总结经验法,按不同领域和分工开展研究,并积累资料,归纳总结经验,搜集征集案例和相关资料进行汇集,由实验教师在各班实验验证,并征求教师学生家长意见,反馈分析后加以完善。2007、3——2009、6)
5、上报资料,在校推广。(2009、9——2010)。
6、结题:申请县级验收。(2010、10)。
四、课题研究主要结论、观点及成果形式:
(一)主要结论、观点
1、在新课程倡导的创新理念下,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科研立校成为重要途径。《“说”在教育教学 1
中的实践研究》,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教学的要求,实践证明是成功的,可以在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进行有的放矢的移植推广。
2、“说”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无可否认,它的形式简单,运用方便、适用面积广泛的特点有利于推动教育教学,但是它所起到的作用不能孤立,正像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不能分割一样,素质教学中不能片面夸大某一元素而忽视其余,要强调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成果呈现形式
1、研究报告3份,实验研究论文12篇,实验个案分析6篇。
2、调查问卷3份,征文稿件若干。
3、图片或照片20幅,视频录音若干。
五、实验研究的方法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试验中着重研究“说”(也即口语表达)在教育生活,特别是在教学生活中运用的实践,同时侧重说的理论建设和说与其它表达方式的密切联系,使研究能够充分利用学生的口语经验和已有知识,让学生在动口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素质。根据上级科研部门的总体要求和课题组的实施方案,突出进行了以下方法的研究:
1、学习研讨法。学习的内容包括新课标标准、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说”的国内外理论研究及实践尝试行为。主要目的是倡树正确的育人观念和理论构建。
2、课堂探究法。这是实施该课题最主要的方法,为保证课题的实施,我们制定了《口语课堂教学评价及实施细则》、《学生口语锻炼指津》等从制度上保证课题的进行,课堂探究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验教师对口语课堂教学的宏观运用,包括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效果的研究;二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口与锻炼中学习方法及学习效果的评价。三年中共出版教学研究集三期,收录教师教学心得20多篇作为内部交流;通过黑板报、广播等展出学生口语锻炼和学习方法方面的体会150篇。
3、多层次实践训练法。教育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课题组通过学生课余生活和课外生活两个层面采取不同形式进行创造性研究,在校内主要有举办诗歌朗诵会、广播演讲、即兴诵读等实战口语锻炼机会引导学生;同时结合农村生活实际,召开家长会让学生展示自我、情景模拟加强口语实效。多层次时间训练的另一个特点是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实施不同的训练方法,尽力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人都能够在说这一方面有提高。
4、社会问卷调查法。调查的对象有教师家长,调查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结合的办法。三年中共发放问卷300多份,收回268份;调查的内容有对口语交际的认识、课堂教学和课外生活中口语锻炼的途
径、方法和效果。
六、实验研究的成效进展:课题立项以来,为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我们在学校三四两个年级中进行跟踪试验。三年中共有二十一名骨干教师,近二百名学生参与。通过与其他班级和学校学生的比对我们发现:实施实验的教师和学生在口语表达以及性格重塑方面均有了显著变化。首先是学生口语表达更加条理清晰,富有层次,而且在语言表达中,适当融合思想感情,从而带动学习的巨大进步;其次学生的性格发生明显嬗变。三年级学生孔金刚原先是一位性格腼腆、不爱说话、非常内向的学生,通过两年的实验就已经成长为活泼开朗,爱说爱笑的学生,而且语文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多次获得学校的朗诵标兵。
七、课题应用价值的自我评价
1、该课题研究提高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口语表达自信心,丰富了学生参与学习和生活的方式和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更加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朗诵故事会、演讲比赛、辩论会、舞台表演活动等,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学生能够比较自如交流合作、主动、探究等新的未知世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说”作为学生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交际中尤其显得不可或缺,该课题重点从实践的层面促进学生的表达,有利于学生与现实生活的密切接轨;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口语锻炼有利于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这对于学生的未来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弥足珍贵。
2、试验中让学生通过接触各种情感的口头表达方式,启迪了心智,形成了健全人格和拥有了丰富感情以及内心世界,培养了学生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敢说、爱说、能说、会说”的良好素养习惯。“说”不是目的,而是一种生存方式,实验的最主要目的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未来新人,未来新人的整体素养不仅仅包括知识,能力,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丰富的思想感情,尤其是后者,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当今显得更加重要。课题组重视学生的思想感情的培训和培养,在课题实践中,努力将训练形式和学生情感研究有机交融,实践证明是成功的。
3、“说”也在教师教研活动中成为一种重要交际教研形式,成为教师专业成材成长的不可或缺的平台。本课题实践性非常强,在实际运用中,课题组制定了合理的方案,程序简明操作性强,各个层次的教师用它来组织自己的口语教育教学活动,尤其是促进了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由于课题的参与,学校的科研氛围和科研水平都有了整体提高,在课题研究中,不少教师创造性开展工作,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和心得,集体参与教学设计、案例研究,从而使学校的整体的教学水平长足发展。2006年以来学校先后有14人次教师获得市镇教研部门
颁发的说课以及诗文朗诵等方面的奖励,有十余件口语方面的教学论文被评为省市级科研成果。
八、成果的社会和校级影响:实验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效果,受到了教育部门和社会的好评。学校连续三年获得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十一五课题先进单位。学校在全镇范围中的影响日益扩大,校际之间的教研活动逐步增强,口语教研取得的成果在全镇推广。
九、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建设相对滞后,影响了课题研究的实践行为,在课题研究实施的三年中,由于对该课题的人士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对课题的精神缺乏深入的了解,致使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做的不是很到位。
2、“ 说”的实践行为在开展上需要进一步开拓和细化,力争在效果上有更大的突破,切实起到课题应有的作用。
3、实验研究要顺利进行,组织制度建设和环境建设急需加强,从制度上说要保证试验队伍和费来源的的相对稳定;从环境建设说,就是要创造一个有利于课题的学校内部和社会环境双重平台。
十、今后实验的主要设想:
1、需要进一步加强课题实验研究的理论体系建设,用强有力的教育教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课题实践,实验理论的学习应该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始终。
2、运行机制需要继续完善。课题设计的学科多,涵盖的层面广,实施的时间长,因此必须充分考虑课题实践中各因素、环节的高度协调,否则将会导致课题研究在低层次低效益上徘徊。
7.教育科研课题结题报告 篇七
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由此可见,在任务型课堂教学中,教学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过程。教师是这一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他们通过设计相应的情景传授新知识,指导学生学习,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内容、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实施任务型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任务型教学的实效性。
作为一名有着32年中学英语教龄的教师和主管英语教学的学校领导,我针对我校英语科教师校本培训课程的开展和我校进一步深化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实际需要,对如何提高英语教师实施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能力进行了相关研究。
二、研究目的
(一)总目标
提高中学英语教师实施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课前教学设计能力、课中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策略以及课后的发展性评价能力。
(二)具体目标
1. 教师要具备超前的教学理念。
我们要改变传统外语教学中只看重知识点的讲授和记忆,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的理念,培养“强调基础性,以提高全民素质,培养不同层次的外语人才”的理念,提倡任务型教学模式,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能用英语交际。
2. 提高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能力。
教师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时应以学生的生活兴趣为出发点,要有助于英语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发展和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要正确认识任务的含义,并根据课文内容、教学目标、任务型教学的特点和原则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心组织和设计任务。在设计任务时,教师应注意任务的情境性、有意义性、可操作性,各任务之间要相互联系,形成阶梯性以及挑战难点的任务链,要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提高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3. 提高教师实施发展性评价的能力。
教师要懂得客观地、准确地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多种手段的综合性评价。评价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评价应突出发展与变化的过程,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研究的方法
(一)观察法
这是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分长期观察、短期观察等。通过教师的日常工作,包括工作的态度、撰写专业论文的次数和质量,常规教学中的备课质量、教学质量等来了解教师对英语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熟练程度。
(二)谈话法
通过与教师的交流,特别是与学校年轻教师深入交谈,了解到教师对任务型教学的真知灼见,重点了解教师对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操作实效性的理解,集思广益,共同提高实施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能力。
(三)调查分析法
通过学生的抽样问卷调查、学期期中和期末教学测评以及全县英语统测、学科竞赛等途径了解教师实施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程度和效果。
(四)文献资料法
收集整理中学英语任务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组织教师学习讨论,更新教育观念,贯彻纲要精神,借助理论经验,指导学校的英语教学工作。
(五)归档法
把每个教师实施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成长过程记录下来,整理成小档案,以供随时了解教师的发展情况,便于分析、统计。
(六)经验总结法
组织本校的英语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学习理论知识和经验文章,收集资料进行分析和综合,及时提炼经验,并定期有效地开展教师经验交流会,交流教学经验,推动英语教学向前发展。
四、研究的实施
我们制定了《惠东县平山二中如何提高英语教师实施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能力》方案,并以“如何有效提高我校英语教师实施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积极性”和“如何有效提高我校英语教师实施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能力”为研究目标,在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学习理念、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在英语教研组内全面进行研究。下面是我们在研究中的一些做法。
(一)宽松和谐、活泼愉快的任务型教学环境
教师只有在对学校行政管理方式不感到排斥的情况下,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激发教学创新的火花。如果有些学校领导自以为是地冒充权威,对任务型教学模式大加限制,指手画脚,不但不能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反而会适得其反,使任务型教学模式流于形式,毫无实效。因此,学校要创造良好和谐的教学环境,学校行政领导应放下架子,把自己和教师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共同探讨学习,使任务型教学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发挥,尊重教师的专业地位和权威,创造和谐的、民主的、愉悦的教学气氛。
(二)积极培养学科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推动学科教师的全面发展
公正选拔专业造诣强、学科修养高以及在教师中具有权威的学科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形成以学科带头人牵头,年轻骨干教师为主的英语教师队伍,鼓励其他英语教师争当先进,积极进修。学校鼓励教师多渠道进修深造,积极派出教师外出学习,下乡送课,鼓励年轻教师迅速成长。为此,我们做了多方面的努力。
1. 每年举办一次英语教师任务型教学能力大赛。通过教学大赛,发掘教学新秀,扩大骨干的队伍,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以及实施任务型教学的能力,不断积累丰富有关任务型教学的实践经验,大大推动了我校任务型教学的纵深发展。
2. 加强科组集体备课制度建设。集体备课制度在我校实施历史已久,成效也显著。但是结合任务型教学的实际需要,初一、初二、初三各年级根据自身不同的教学任务,分别开展不同形式的集体备课方式。初一的集体备课强调提高学生对英语学科的兴趣和学科素养的培养,侧重课外的小专题研究,如对中西节日文化的对比、中西姓名文化的对比研究等,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初二、初三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学科基础。
3. 完善英语常规教学的公开课制度,做到每个教师的每节课都是优质课,每节课都是公开课,科组内部教师轮流上公开课,使常规课优质化,优质课常规化,提高英语教学的实效性。每位教师要坚持做到加强课前的教学设计,做到心中有任务型教学,将任务型教学渗透到每一节课中。
(三)建立一套完整的任务型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教育评价将学生的学习作为唯一的评价对象,将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任务型教学注重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注重过程和评价对象的教学评价。评价的内容除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以外,还应包括品德与科学文化素养、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等。评价的组织形式可以有同伴评价、自我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以及主观和客观测试等,使突出性的评价、整体性的评价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构建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
五、研究的效果
(一)通过课题的研究,大大增强了我校英语科组内的科研气氛,培养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教师根据自己研究的方向,大胆实践,不断探索、总结、提高。几年来,教师们写了不少论文、教案、案例,同时参加了各级各类的业务竞赛。
(二)通过课题的研究,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优化了教学过程,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发展
任务型教学模式实施以来,我校的英语成绩在历年中考当中年年攀升。优秀率、及格率和高分人数均超过全县的平均水平。作为一所普通中学,能取得如此成绩,确实不易。
(三)通过课题的研究,大大提高了我校英语教学质量,大部分学生能够保持学习英语的持久兴趣并树立自信心,养成较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学生能够用英语完成各种交际任务,具有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在多次全国性英语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2005年,由我指导的学生蔡安琪、杨文峰在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荣获初三年级组二等奖,梁梦意、欧晨君在2005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荣获初三年级组三等奖。
六、研究后的反思
8.教育科研课题结题报告 篇八
(一)理论依据
跨入21世纪,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力逐渐强盛了,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创新性的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自主创新,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也就是说,我们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富国、强国。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就要从基础教育开始。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种技能,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时候,我们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二)现状分析
我们对当前的学生状态做了较普遍的调查:本校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缺乏问题意识、创新的思维能力。大部分学生具有盲从性,习惯于听从别人的意见,跟着别人走,对问题没有独特的见解,缺乏一种学习的“灵气”,学生的思维不够积极和不够自信。主要体现在——低年部的学生,虽然乐于提问,但因为年龄小,他们还没掌握好提问的技巧,也不懂问题的价值高不高;中年部的学生,虽然养成了提问题的良好习惯,但问题缺乏创新;高年部的学生,因为怕别人笑话他,不敢进行质疑,只有极个别的同学具有较为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的能力。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还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进行数学思考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问题意识,才能进行创新。
由此可见,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对学校的发展,对提高民族的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研究的目标
1.学生培养目标
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与自信心,提高学生提问的水平(学生能提有价值、有研究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2.教师发展目标
为教师的发展创造一个平台。使教师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念,能够把握学科知识的发展趋势和时代要求,巧妙地、具有创新性地组织教学。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能把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教师能有意识地在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把实验经验提升为理论,并能推广应用。
三、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
2.文献法
3.案例研究法
4.经验总结法
四、实施的原则与过程
(一)遵循的原则
1.普遍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启发性原则
4、激励性原则
5、实践性原则
(二)实施的过程
实施过程流程图
1.了解学生,订好计划。
小学生的思想、学习、兴趣、志向等各方面都是有差别的,要教育培养他们,就要了解和研究他们。教师要处处做有心人,善于从学生的细微表现中,洞察他们的数学知识、智力和个性发展情况。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们教师在研究初期的首要任务是:了解班级学生,根据任教班级的特点,进行前测,然后再制定研究的计划。
2.学习理论,共同探讨。
在每周周五第五节课,我们课题组的老师都会进行一次聚会,各位老师都能按时出席,认真参与。大家利用这次聚会进行理论学习(每次都有一个主题,由一位老师主持,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交流每周的教学心得,并提出教学上的一些困惑,让大家一起研究探讨,寻求解决的方法。如:李贤超老师在一次学习中提出。他们一年级的学生在幼儿园中已学过了十以内数的组成,加减法,有的学生觉得知识太简单了,没问题可提;有的学生乱提问,提一些没有价值的问题,那么,老师在碰到这些情况时,该怎样引导学生?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决定用评分的方式去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在班级中制定一个表格,凡是能提出有价值的,值得探讨的问题的同学,就加一分,累计到一周或一个月后(每个班级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看谁的分数最高,那么,这个孩子就是聪明小子。
3.课例研讨,及时总结。
根据研究方案,我们有计划地进行实践探究,每位老师每学期都上一节课例。通过课例的研讨,通过课例的展示,老师们都经历了一个个不同的教学设计,经历着一次次不同的教学过程,体验着新课程改革的信息,感受到教改的步伐;通过课例研讨,我们及时发现问题所在,及时地调整研究的方向,并制定具体的解决方案。
如刘老师上了一节《角的认识》的课例,这节课是大家集体备课的结晶。在备课中,各位老师都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学校还请了谢教授来评课,为我们的研究做了指导性的评课。在课后,我们作了及时的总结:学生的思维的量够,质不够。在课堂中,老师要做到放——完全让学生说,然后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再进行点拨;在教学中,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还不够。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我们决定进行评价语言的学习,并制订了实施的方案:(1)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师对生,生对师,生对生。老师不但要提高自己的评价艺术,还要培养学生会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2)老师要重视每个学生,对每个学生的回答都要及时点评。(3)在课例展示中要体现评价的丰富性。
4.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创新精神。
(1)建立自控和谐的课堂,激励学生大胆地创新。
①为学生建立和谐的课堂。
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能挖掘学生的潜力、开发学生智力和创新能力。兴趣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积极参与,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兴趣。因此,课堂上老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气氛,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富有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了更好地激活课堂的学习气氛,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还开展了“评价语”的学习。
②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一个学生只有凭借利用已有的文化科学知识,经过大脑思维活动,经过实际训练才能形成某一方面的创新学习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训练。我们通过研究得出,学生必须经历三个阶段的训练:一、模仿阶段。二、成型阶段。三、深化阶段。
模仿阶段。这个阶段是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定准则,而进行的训练。如当某位学生提出的有价值问题时,教师要给予明确的评价“这个问题提得好,有创意”,为其他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范例和启示。
成型阶段。这个阶段是学生在进行了模仿训练后,提升出来的阶段。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所产生顿悟和灵感,经过大脑深思熟虑,提炼出新的观点和看法。
深化阶段。在新的观点和看法产生后,学生能进行自我反思,通过必要的验证和深化的思维,进行再次加工,对结论系统化的阶段。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从所提供的条件或某一事实出发,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沿着不同的方向,朝各个方面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十分必要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好形式。
如:王叔粦老师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中,设计了一题多解的练习——小华家新买了住房,计划在客厅铺地板,至少要买多大面积的地板呢?你能想到几种方法? 教师要求学生请先在练习纸上画出解题的思路,然后进行计算。
(原图)
学生画图分析如下:
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教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挖掘新奇思路,各自提出有价值的分割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把教学过程组织得更生动、形象,更能启发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抽象概括,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3)借助动手操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思维往往是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那就更谈不上创新了。一个人的实践活动能力是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拓展学生的思维。因此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是打开创新的一扇门。在研究中,我们除了学习一些理论知识,还初步制定出了实践的措施:①操作的目的明确。(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操作,让他们会带着问题去操作。)②操作要有序。(要让学生明确操作的步骤。)③操作的叙述要准确。(学生的叙述能直接反映出学生的思路是否清晰。)
其实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就是个体思维的一种体现,其中张丽丽老师上的《分类》就是一节操作性很强的课例,老师注重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很好地发展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的能力,提升了学生思维的层次。如老师在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后,先让学生进行初步的操作(第一层次)——把一些图形分类(有圆、三角形、正方形。)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对“分类”建立起了初步的表象。在学生掌握了较复杂的分类方法后,张老师又设计了第二环节的操作练习——分铅笔,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结果学生想出了很多的分类方法——可按牌子分、按长短分、按花纹分、按颜色分、按铅笔筒的形状分等等。总之这节课是成功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获得结论,较好地发展了孩子创新的思维能力,师生关系和谐,老师采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了求知过程的探究者。
总之,我们从一系列研究中体会到了:学生通过动手,才能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体验到创新的乐趣,才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五、研究的成果
(一)学生方面
通过这几年的课题研究,学生的学习状态,问题意识、创新能力和自我评价反思的能力,以及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都有所提高。
在研究中,我们采取了学生的前测与后侧所得的百分比进行对比,得出发生变化的数据。我们主要围绕着两方面来调查:一是学生的学习状况,二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
1、学生的学习状况
从表中数据变化可看出,在“面对老师的提问,你有独特的见解”一项中的前测“能”的同学有25.88%,后测“能”的同学有31.80%;“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提出疑问,提有价值的问题“一项中后测“能”的同学提高了9.21%;“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你能想出不同的方法”一项中后测“能”的学生提高了8.56%;在“当遇到难题时,你是否会马上用其他方法帮助解答。如:摆小棒、图形,画线段图等”一项中后测指标变化最大,提高了17.98%。从表中数据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各项内容中“不能”一项的指标,在后测中都呈下降的变化。这说明了学生在我们课题的研究中,提问的积极性与自信心增强了,学生提问的水平、质疑能力提高了,学生比以前更敢于探索、创新和追求真理。
2、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
从学生数学学习情感体验前后测结果对照表中,我们可看出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情感变化:“喜欢上数学课”的学生上升了11.19%,“乐于质疑”的学生上升了16.23%,“乐于评价“的学生上升了10.75%,“解决了难题后,觉得快乐”的学生上升了14.69%。以上的种种数据说明了我们学生的学习情感都在增强,数学学习的氛围越来越好,孩子们变得积极了。
(二)教师方面
1.课题促教师的发展。
只有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通过几年的研究,教师们已习惯了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了。教师们不断地在转变教学的观念,大家的理论水平提高了,在驾驭教材、学生,评价学生的能力等各方面也有些成效,主要体现在:
(1)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2)在日常教学中能创造性地重组和利用教材。
(3)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对问题的质疑习惯。
(4)指导学生在解决难题时,会借助工具,从操作中领悟到方法。
(5)对学生,教师评价的功力增强了,能进行多元化的评价。
2、建立课题研究记载册等档案资料,搜集相关研究资料,汇编成册。撰写子课题研究论文、教学设计及反思,汇编成册。
3、教师课例情况。
每位实验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一节研讨课,共38节,其中全校教师观摩课例4节,录像课例5节。
六、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虽然,我们在研究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有不足和疑惑的地方:
1.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学生数量还是比较少。
2.如何处理好、协调好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和智力开发的关系。
3.如何处理好习惯思维与创造思维的关系。
七、对未来的展望。
在今后,我们会再接再厉,不断地迎接挑战,站在培养学生高素质的角度上思考,去寻找困难,面对困难和解决困难,朝着我们更高的目标出发。
参考文献:
[1]叶瑞祥、鲁澄南、柯炳嘉、朱双利主编:《创新学习能力论》 甘肃文化出版社 2005年9月第一版。
【教育科研课题结题报告】推荐阅读:
市第三届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学校)申请报告07-15
关于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现状的调研报告07-27
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结题成果要求07-05
美术科研结题大会教师发言稿07-27
(教育科研)《校园网校园网的应用与开发研究工作报告》08-05
教育科研微型课题研究07-30
教师的教育科研07-12
教育科研先进个人10-26
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鉴定结题办法07-04
县教育科研汇报材料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