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

2024-08-10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9篇)

1.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 篇一

洪洪,男,5月12日出生,三岁之前和爸爸妈妈生活在广州,三岁之后和姑姑一起在北京生活。二岁半发现有智力问题,经北京第六医院诊断为自闭症。洪洪认知范围较广,有简单的语言,不善于沟通。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差,表现无持续性。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强烈要求维持环境不变。对于不愿意的事又哭又闹,乱跑乱跳,行为不稳。洪洪对情感有一些理解,理解对方情感但与人基本不交流互动。现很眷恋姑姑,当听到“姑姑不要你了”的话很激动也会因此发脾气,与姑姑会有某种互动,但构成关系很少。经常表现的很亢奋,有很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家长常用口头表扬及实物奖励洪洪。曾送入普校和幼儿园接受教育,但其刻板等问题行为不仅影响了其自身的学习,也对其他同学的学习及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莫大的干扰而且在这样的环境中洪洪的刻板行为在得不到控制的情况下更加严重。于是在10月进入北京某康复中心接受教育。

2.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 篇二

对于一些智障儿童来说, 由于自我控制等能力比较差, 容易产生问题行为, 这不仅对别人同时也会给其自己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因此, 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对其问题行为及时地给予矫正就显得更加迫切。下面就以智障儿童同同 (化名) 为例, 介绍问题行为的矫正过程。

1 个案背景

1.1 研究对象的背景资料

同同, 男, 12岁, 上小学三年级, 身高1.2米左右, 家族有精神疾病病史, 2岁时由于父亲经常犯病, 同同的母亲以感情不和为由与其离婚。同同判归父亲抚养, 但由于同同过小, 暂由母亲抚养。3年后, 5岁的同同被父亲接回家。疯疯癫癫的父亲经常不回家, 同同便过起了有上顿没下顿的生活。衣着脏烂的同同没有玩伴, 家中的那条小狗成了他惟一的朋友, 由于受先天遗传因素和父亲语言障碍的影响, 同同被隔离在了一个无语的世界里。他和小狗在一起相处长达4年之久。9岁时, 原来会说简单语言的同同用狗叫代替他的言语表达, 歪头斜视成了他的习惯动作。有一次遭父亲无辜的毒打后他出逃了, 被找到时就像无家可归的流浪狗“蜷卧”在一个杂草垛上。他10岁时大伯供他上了学。

1.2 研究对象的行为表现

他能遵从一般的言语指示, 对表达指示或者愿望的短句 (如:拿出作业本) 有适当的反应, 但对听觉或者视觉等刺激都反应过大, 不能根据环境的要求控制自己的行为, 很少主动接近他人, 缺乏与他人主动沟通的意愿, 但对信任的人如熟悉的教师则能用简单的口语表达生理需要, 如“上厕所”、“想喝水”等, 也喜欢向熟悉的人询问自己感知到的一些变化, 如某同学没来上课他就会问教师“某某不见了”。有时候不能正确地使用“你”、“我”等人称代词, 也不能让别人明白他自己的想法。

同同经常会摇头晃脑、东张西望、摆动双手或到处乱摸乱碰, 也会随便翻看别人的东西等, 如果别人对他有攻击行为, 他就会用咬、抓来对付。他在学校几乎没有朋友, 常常是独来独往。他在日常的互动中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如会紧紧地搂着别人的脖子来表达喜欢这个人, 也会对同学一句玩笑的话表现得茫然无助。他是一个对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的孩子。

2 问题行为及原因分析

2.1 生理因素

同同出生时有宫内窒息史, 故智力受到影响, 自我控制能力差并且缺乏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不能很好地表达需求。

2.2 家庭因素

由于家庭不完整、母爱缺失、经常挨打, 同同常以小狗为伴, 天长日久学会了小狗的日常行为, 家长对此却没有及时发现、引导。

2.3 教育因素

同同上学比较迟, 学习能力很差, 不能完成作业, 受到一些同学的歧视、排斥, 自信心低下并出现了攻击行为。

2.4 环境因素

同同来到新学校, 第一次离开家过学校集体生活, 比较恐惧和不适应, 感到危险很多, 非常紧张, 导致其攻击行为增多。

3 资料收集

2008年12月22日 (星期一) 至12月28日 (星期日) , 采用发生次数记录法对同同每次出现目标行为的具体情况进行详尽记录。记录内容为简单描述目标行为发生的过程、出现的时间、地点及其他相关的情景因素, 同时也对目标行为出现的原因及处理的方式和效果做简单的分析, 由笔者、同同的教师和他经常接触的同学, 在教室、校园、家庭等不同场所进行记录 (见表1) 。

注:A表示偷东西, B表示咬、抓人, C表示失禁, D表示失控

表1的结果显示, 目标行为A和目标行为B出现的次数较多, 其他目标行为出现的次数较少。由此可见, 同同由于情绪不稳定出现的问题行为以攻击为主。此外, 目标行为在家中 (星期六和星期日) 出现较少, 学校 (星期一到星期五) 出现较多。

4 主要干预措施

4.1 爱的教育

教师帮助同同了解周围环境, 熟悉教师和同学, 提高其自理能力和独立面对挫折的能力。教师创造良好的环境和自由气氛, 给同同提供充分展示活力的机会, 让他积极参与到集体生活中去, 享受集体温暖, 体会集体游戏的乐趣。另外, 训练同同减弱内在的紧张情绪, 从而抑制某些可能发生的攻击行为。

4.2 利用模仿法减少攻击行为

模仿的类惩罚抑制效果指一位学习者看到一位示范者因表现某种行为而受到惩罚, 则学习者本来常表现的这种行为必将越来越少[1]。让同同看到攻击行为会给人造成多大的伤害和是如何受到禁止和惩罚的, 从而减少其攻击行为。

4.3 利用消退法减少攻击行为

消退是指在一确定情境中行为者产生了以前被强化的反应, 如果此时这个反应不被正强化, 那么当他下一次遇到相似情境时, 该行为的发生频率就会降低[2]。例如:对同同的某些攻击行为, 在不对他人和自己人身安全产生伤害时, 可以采取不理睬的方式, 使他因得不到注意和强化而逐渐减少攻击别人的行为。

4.4 利用惩罚法进行事后处理, 减少攻击行为

惩罚法是指行为者在一定情境中或刺激下产生某一行为后对其及时给予厌恶刺激 (惩罚物) 或撤销正在享受的正强化物, 以使其以后在类似情境或刺激下, 该行为的发生频率降低[3]。

4.4.1暂时隔离法

隔离是指当个体表现出某种不良行为时, 及时撤销他正在享用的正强化物以阻止或削弱此种不良行为的再现或把个体转移到正强化物较少的情境中去, 这种行为改变的策略叫隔离[4]。当同同发脾气的时间较长, 并产生有可能伤害他人的攻击行为时, 就会被强制带到隔离室独坐, 直到攻击行为消失 (隔离室四壁空白, 是一个正强化较少的环境) 。

4.4.2反映代价

反映代价是指在问题行为发生以后, 拿走一定数目的正强化物, 可以是钱、玩具或看电视、旅游的机会等[5]。例如同同出现打同学的攻击行为后, 将取消其本日观看动画片的权利。

5 主要干预措施的效果分析

5.1 目标行为的减少

在实施主要干预措施后, 同同的攻击行为得到了有效控制, 在2009年2月23日 (星期一) 至3月1日 (星期日) 第二次观察的一周内, 出现目标行为7次 (见表2) 。

5.2 目标行为的重复出现

在2009年3月2日 (星期一) 至3月8日 (星期日) 第三次观察的一周内, 同同出现目标行为12次 (见表3) , 这期间同同目睹了一场车祸。

注:同上

注:同上

第三次的观察结果显示同同又逐渐恢复到了原来的状态, 目标行为重复出现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同同见到交通事故, 造成情绪不稳定, 从而目标行为增加。但同时也能看出, 同同已经开始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愿望和寻求帮助, 如想拿纸巾擦鼻涕等。

5.3 目标行为明显减少

在2009年3月9日 (星期一) 至3月15日 (星期日) 第四次观察的一周内, 同同出现目标行为5次 (见表4) 。从记录中可以发现同同的目标行为明显减少了。

注:同上

通过干预, 同同的目标行为出现次数大大减少, 从第一次观察的一周出现22次大大减少到第二次观察的一周出现7次及第四次观察的一周出现5次。这说明同同已开始能克服部分不良因素的影响, 或者说他开始能以较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 他的情绪也开始变得稳定, 不再像以前那样整天慌慌张张了。除了对目标行为进行矫正外, 还应通过制订一些长期的训练计划, 如语言表达的训练、音乐治疗等正向支持性的策略, 减轻其紧张情绪, 使他学会与人正常沟通和交往, 能更轻松地面对日常生活。

6 讨论与分析

造成智障儿童问题行为的原因有多种, 但智障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缺陷、情绪障碍等心理因素往往是造成他们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

6.1 语言能力与问题行为

智障儿童语言表达的不足造成了他们的沟通障碍, 使他们不能及时向教师、家长或者其他人表达愿望和需求。同时, 语言沟通被认为是一种手段, 也是一种学习的工具。因此, 语言能力的不足也影响了他们的认知学习。这使得智障儿童不能理解身边发生的许多事情, 造成他们对一些事物产生焦虑的情绪, 从而引起问题行为。

6.2 心理因素与问题行为

智障儿童往往存在异常的心理状态:一种是极易产生冲动和攻击行为;另一种是恐惧、胆怯、孤僻和退却。当然, 不是所有的智障儿童都有这些心理特征。但与一般人群相比, 智障个体更容易出现身体和精神方面的障碍。智障儿童情绪不稳定、容易发脾气等特点为许多研究所认同。从这些情绪特征来看, 智障儿童经常需要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这导致问题行为的出现。

总而言之, 行为矫正的目的是减少问题行为和增加积极的正面的行为。智障儿童出现的问题行为有些可以轻松纠正, 有些却成为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但是无论怎样, 只要人们都能抱着积极的态度, 以正确的科学方法进行处理, 必定能使智障儿童离开困境。

参考文献

[1]施显烇.严重行为问题的处理[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社, 2001.

[2]许华红.行为改变技术[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7.

[3]陈云英.智力落后——心理教育康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4]张福娟, 江琴娣.特殊儿童个案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3.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 篇三

一、在冷却处理中控制智障儿童的亢奋心理

智障类儿童刚刚进入学校时,都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适应。这类学生由于先天性智力障碍,难以从环境以及同伴的表现来辨析当下所处的环境,对于教师与同学的言行也难有正确的判断,因此,在刚刚进入校园的头几天情绪失控是在所难免的。对此,教师需要以更宽容的心包容学生的不良情绪,并以充足的耐心对学生进行引导,才能稳定他们的情绪。

笔者所任教的班级去年转进一位姓赖的智障儿童,虽然已经九岁了,但在走进教室的一刹那,面对老師和同学们陌生的眼光时,他竞哭闹了起来。他一直没说话,只是死命地拽着父母的衣襟。被强行留下后,他显得非常焦躁,一直低着头在教室里走来走去。见此情况,笔者并没有像要求其他学生一样硬逼着他坐下来学习,而是先采取冷却处理的方法,任由其哭闹,不予理睬和引导。然后在其不经意间,故意在他面前放置了一些色彩鲜明、图案精巧的画片和玩具。渐渐地,当他发现并没有人理睬和伤害他之后,便开始摆弄那些画片和玩具了。随后,笔者领着其他学生慢慢地与他接触,并用温柔的语气尝试着跟他交流,从而转移他的注意力,将其身心从不良情绪中转移出来。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对学生采取硬碰硬的方式,而是在冷处理之后,用看似无意的方法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其焦躁、激动的情绪得以稳定下来,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在构建关系中深入智障儿童的内在意识

真正有效的教育需建立在师生彼此信任、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只有让智障类儿童真正地接受教师,才能搭建心理辅导的桥梁。智障类儿童对于周围的世界和人物缺乏基本的价值判断,与人交往时或是疯疯颠颠、毫无顾忌,或是畏畏缩缩、胆小畏惧;对于教师的要求,他们也常难以理解,无法形成有效的认知,因而无法与教师形成正面而有效的沟通。这就要求教师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多关心、爱护这类学生,通过语言沟通抚慰、身体拥抱接触,让这类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或者通过与他们一起参与游戏,建立良性互动关系。

仍以上文的小赖为例,学生小赖在游戏的过程中遇到障碍与困难时,笔者立即出现在他的面前,通过“你真棒”“做得好”“你可以试试看”等语言来不断激励他,还一边做游戏,一边唱儿歌给学生们听,让小赖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感觉到孤独,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根本上化解了他在老师、同伴面前的紧张感,最终对老师产生信任,改善了师生关系,为日后教育方法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三、在探寻根结中了解智障儿童的行为源头

任何一种问题或现象的产生都有内在深层的缘由。每个生命个体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造成智障儿童问题的原因不是千篇一律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家长的力量,从不同的侧面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生存现状,立体化分析其性格形成的缘由,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在一次与小赖父母的交流中,笔者得知小赖曾经在医院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受到严重的惊吓,此后父母又过于溺爱,导致他产生了自卑、焦虑、恐瞑等问题心理。了解这些情况后,笔者立刻与其父母进行沟通,要求他们立即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适当地放开对孩子的“越俎代庖”,在不同的环境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活动空间,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这次沟通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笔者不仅了解了小赖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形成问题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与家长的沟通,为孩子寻找到了一种更加契合其实际的教育方法。从小赖后来的表现来看,父母的转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在行为矫正中调整智障儿童的行为质态

行为矫正是指在对儿童问题行为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采取具有针对性的专业矫正措施,力图使学生的行为不断走向正轨。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实施如下矫正策略:首先是进行放松性训练,运用语言渲染和情境创设的方法要求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一只懒洋洋的狮子,正在长大了嘴巴打着哈欠。在这个环节,如果学生模仿时出现了问题,教师可以为学生亲身示范,学生觉得好玩之后,全身的神经意识就会自然放松下来。其次,教师可以充分运用一些康复性玩具,让学生自主摆弄、拧压,形成身体肌肉的紧张感与压迫感,尤其是处在不良情绪之中的学生,可以就此释放一些蕴积在心中的不良情绪。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正面强化,增进学生的有效行为,帮助其消除内在的消极兴趣。在与小赖的家长协商后,我们为他制定了以下行为内容:每天都能按时到校,上课能够安心听讲,减少哭闹的次数。如果一天下来能够做到这些,就可以获得相关的奖励,而一旦哪一天没达成预定的目标,就意味着特权终止。在一段时间的尝试后,小赖的情绪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其他任课教师都反映他上课时乖巧了很多,再不需像之前一样满操场追着他跑了,交往起来也顺畅多了。

综上所述,鉴于智障类儿童的特殊性,教师所采用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应与其他学生不同。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学会站在儿童的立场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才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选择最佳的教育契机、最优的教育策略,提高对智障儿童的教育效果,改善他们的生命质量。

4.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 篇四

一、留守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现状调查

通过调查得知,绝大部分农村小学生的习惯良好,在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品德行为、心理素质等方面呈现出正常的、积极向上的发展状况。同时,调查数据及访谈还显示,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小学生,在下述几方面存在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

(一)、做人的基本态度缺失。

从对农村小学生的调查中发现,低年级的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刚入学的小学生自制力较差,不遵守纪律,行为很随意。

二、三年级的学生逐渐表现出撒谎的问题,有的孩子不爱护公物,无公德。有些中、高年级的学生出现打人、骂人、欺负比自己弱的学生的倾向。还有些共性问题,如:无爱心,对他人冷漠,无集体荣誉感,不够勇敢,怕吃苦等等。做人的基本态度你都没有,哪里还能进行好习惯的鉴别和养成?课题组在对班主任访谈的过程中就发现一个特例:孙王小学一年级有一个很特别的学生,他年纪虽小,身上问题可不少,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会推桌子,上课喜欢脱鞋子,做事情磨蹭拖拉,上学经常迟到,每天都是最后一个离开学校。老师、家长多次教育、帮助,效果甚微。因此,班主任很苦恼。可见,小学生在生活中的看似无关痛痒的不良行为习惯,如果长期得不到纠正,就会导致做人的基本态度的缺失,而做人的基本态度缺失了,直接影响的是孩子的健康正常的发展。

(二)、生活方面依赖性强,行为随意,不合规范。

调查发现,农村小学生在生活方面也还存在不少问题:不愿做、也不太会做家务事,自理能力差,有严重的依赖心理。有的学生每天上学都要向父母要钱买零食、买玩具。放学后不回家,到处玩。作息无计划,生活无规律,迷恋电视、网络。李湾小学六年级一班学生小凡就是一个例子。小凡是个性格外向,很爱说话的男孩,经常以一些稀奇古怪的言行吸引别人注意,反应敏捷,是个不错的学习苗子。但是,这个孩子不讲卫生,常用铅笔掏牙,形象邋遢,一年四季不穿袜子。如遇感冒了,鼻涕到处乱抹。喜欢在外面溜达和躲藏,家长和老师经常到处找他。可以说,他的做人的态度基本没有。最令父母担心的还不是这个,他们担心的是小凡严重落后于同龄人的自理能力。眼看就要上中学了,连最基本的系鞋带都不会,怎么办?父母急得一筹莫展。由此看来,小学生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行为随意,已经不是一个个例,而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略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了。这方面问题引起了课题组的高度重视。

(三)、学习态度不端正,被动学习,能力较差。

从以上的调查表中得知:接收调查的很多小学生,学习被动:对于老师的提问,有的学生不积极思考,不求甚解,总是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才能完成学习任务。有的学生做作业不动脑筋,不会抓紧时间,不会审题,总是依赖老师或家长,不愿意花时间钻研。

还有些小学生,在学习方面态度不端正。这部分学生有的不喜欢做作业,实在要做,要么心不在焉,心里总想着玩这玩那,作业马虎、潦草;要么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有的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吃苦的精神。有些学生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发呆,说话,做小动作„„因而,这部分学生大多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学习能力很低。调查组老师就发现了一例。李咀小学二年级的星星同学,是个长得帅气的小男孩,很讨人喜欢。可是,这个孩子在课堂上总是不能认真地听讲,不是做小动作,就是发呆,做作业总是磨蹭拖拉。挺聪明的一个孩子,本应学习以及能力都优秀的,就只因为学习习惯不好,不但使他成绩一直不理想,而且在老师同学心目中,造成很不好的负面影响。

(四)、情商较低,以自我为中心,人际关系冷淡。

农村小学生中,虽然独生子女比较城市来说少得多,可是他们的父母亲仍然很珍视。很多时候就把他们作为家庭的中心,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呵护、娇宠,使不少孩子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自私,不愿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倾向。在对家长的访谈过程中发现:不少家长们感叹,现在的孩子不愿意和父母交流,与邻里之间,见面不肯打招呼,关系冷淡;同学在一起相处,也经常会为一些小问题斤斤计较而闹不愉快,说话粗俗没礼貌,做事不懂得谦让。课题组老师调查到了一个叫文文的孩子。她是个聪明伶俐的女孩,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可是,她在班上却没有几个朋友,同学们都不愿意和她玩,下课后,多数时间都是她一个人玩。调查后发现,原因很简单,同学要想和她在一起玩,必须都要听她的,否则她就要大发脾气,同学嫌她霸道,就只好“敬而远之”了。回家,爷爷奶奶也经常唯文文的要求是听,否则文文就大吵大闹,爷爷奶奶大伤脑筋。

(五)、心理脆弱,不会调整不良情绪

从调查表看出,很多小学生心理脆弱,不会正确排解不良情绪,要么盲目自负,要么胆小自卑。有的性格内向,不够活泼开朗;有的则蛮横霸道,不能和同学友好相处。很多孩子特别经不起挫折,一旦遇上,容易破罐子破摔。乡小五年级的学生亮亮,干净整洁,劳动积极。一般情况下尊重老师,老师批评时他会低着头不说话。但是他性格内向,不爱说话,脾气急躁;处理问题简单,崇尚用武力或极端的报复方式对待同学。心理脆弱,一遇上问题,推桌子、摔凳子、往楼下扔东西,就成为常事。这令班级同学讨厌和恐惧。

(六)、农村小学生在情感上,自我认识不清楚。

1、关怀品质下降。

少年儿童的爱憎情感非常分明,经常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由于缺乏对学校、家庭、老师应有的情感,因此经常不假思索地说不喜欢父母或某某老师。现在的小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学校不愿值日逃避劳动;在父母面前是小皇帝骄横跋扈,在同学面前互不谦让,对父母和老师的关爱只知道冷漠地接受,丝毫不知感激与回报。有些小学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偶像生日、兴趣、爱好调查得清清楚楚,却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不愿意为父母减轻一点负担。如此严重的情感缺失,恐怕不是单纯讲劳动观、道德观就能解决的了。正因为关怀别人少了,得到别人的关怀久了,自然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孤独冷淡的心理经验。一切言行就以自我好恶而简单的实施了。

2、缺乏感恩精神。

现在的少年儿童,自从来到尘世间,一直在父母的呵护中,师长的指导下生活,他们对世界未有一丝贡献,却挑三拣四,视恩义为理所当然,而且,有时还对错不分,相互攀比。就连部分贫困家庭的子女,有时也会强行向家长提出超出家庭承受能力的要求,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课题组成员曾经试着和小学生聊过有关勤俭节约的话题,得到最多的回答是“那我岂不是很没面子?”或“人家都这样你太小气会被人家看不起”。当看到有人真的节俭时会不屑一顾“哼,小气就是小气,装什么高风亮节。”这种现象在小学高年级学生身上很常见。课题组成员对学校接受过资助的贫困家庭学生做过这样一个调查:你最想对帮助过你的叔叔、阿姨说什么?大部分学生茫然,不知所措。你给他们写过感谢信吗?多数学生回答“没有”。孩子们把给予当作理所当然,心里缺乏了感恩的洗礼,就失去了宝贵的自我情感的体验与升华,也就自然失去了自我认识的机会。因此,小学生的自我认识模糊不清,也就不足为奇了。

(七)、学校、家庭、社会对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视程度不够。

调查的数据显示,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有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具体内容不清楚的现象,说明小学生究竟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教育者的大人,心中如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谈何重视和培养?从调查中得知,对待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大人们经常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使得孩子无法接受,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同时,学生身上有了不良行为习惯,学校、家庭也没有做到及

时的沟通。调查数据显示:有近90%的家长不主动与学校老师联系,了解自己的学生在校的表现;有近80%的家长不了解学校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措施,甚至有些家长根本不想了解。这可以看出:在农村,很多的家长甚至是老师,没有重视学生的习惯的培养。另外,调查还发现,有近60%的小学生反映,自己生活的地方,从来都没有开展过有关学生的教育、习惯等内容的活动,从这个调查结果来看,社会这一层面,的确没有在农村承担起相应的教育责任。因而,社会、学校、家庭相互脱节,重视不够,自然导致很多农村孩子,很小时有了坏习惯,却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矫正,最终发展到问题学生的境地,委实可悲。

从以上结果来看,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不仅让自己的发展停滞,还会影响周围的孩子以及整个班集体。这些现实情况充分说明,及时矫正不良行为习惯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二、留守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

(1)监护人文化程度低无力教育留守儿童。由于农村监护人的文化程度低,素质也偏低,对孩子的教育措施明显不当,尤其忽视了孩子的品行教育。他们往往多从安全、身体健康等角度考虑问题,重吃饭穿暖轻学习教养,重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重交通安全而忽视留守儿童在学校和在家里的表现。重留守儿童按时到校按时回家,而忽视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此外,还有许多监护人本身存在不少坏习惯,并对孩子的行为方式产生了不良影响。

(2)父母对留守儿童关爱不够,教育不科学。父母亲常年累月

在外打工,一周、一个月、半年甚至一年都难得回家一趟,打个电话,寄一些学习用品,不足以与孩子维系亲情,沟通思想。他们往往仅仅以为为孩子买了几身衣服、交清了学费就是自己关爱孩子的全部。这些家长很少与孩子的班主任、任课教师进行沟通,很少了解甚至不在乎孩子的学习成绩,只注意孩子是否长高了、长胖了,而不注意学习成绩,良好行为习惯等综合素质。还有,由于父母在外打工,家庭的收入情况普遍较好,绝大多数父母都觉得自己常年在外,对孩子没尽到应尽的职责,有一种愧疚感。因此,想法设法地在生活上满足孩子,这样孩子手上的零花钱不缺,时间一长就养成种种不良习惯,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3)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依然严重。由于考试主要考知识,而很少考也很难考思想道德,因此父母们常常告诫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重智轻德是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最大障碍。

(4)家庭、社会与学校教育步调不一,形不成合力。不一致的教育使学生难以养成良好习惯。例如,学校培养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回到家里,许多父母甚至爷爷奶奶都包办代替孩子的事情,这往往使养成教育半途而废。

三、留守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纠正对策(一)学校方面

1、学校的管理措施

学校要积极落实教育监管、心理疏通等措施。目前,留守儿童教

育问题在大多数学校没有引起重视,没有具体的措施。建议在学校建立留守儿童管理档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身心健康状况、家庭情况、流动情况等进行动态收集记录。

2、班主任的管理措施

(1)与留守学生进行深切交谈。定期与学生交谈,以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

(2)仔细观察每一位留守学生。留守学生身上也有很多闪光点,比如:懂事、能吃苦、自立能力强等。作为老师要对留守学生倾注更多的关爱,平时要多留心观察,只要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就及时进行肯定和表扬,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3)在课余时间多与留守学生交谈、做游戏。与学生交谈时,要放下老师的姿态,和他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让学生把自己当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另外,在课余时间可以与学生多做做游戏,以减少他们与亲人分离的忧愁。

(4)提倡学生多看书。多向学生推荐一些中外名著、名人伟绩的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5)与监护人多交流。与学生发的监护人多交流,以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针对不好的行为习惯,采取措施改正。

(二)家庭方面

1、给予孩子该有的关心关爱

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

2、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家长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3、家庭教育讲究方式方法

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要认识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不良行为是正常现象,要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孩子的问题。

(1)认真对待第一次,及时惩罚。不良行为一旦出现必须即刻施以惩罚,抓住第一次最佳教育机会。

(2)教给孩子合适的行为标准,抓住重点,持之以恒。孩子只有知道了正确的行为才不会出现错误的行为,不良行为形成非一日之果,自然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间得到转化。

(3)制定家规,宽容而不纵容。制定出严格的家规以约束孩子的行为,同时理解、尊重孩子自主、独立的心理需求,由情入理,不过分压抑孩子纯真的天性。

(4)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给孩子一个好榜样。

(三)社会方面的教育策略

1、加强社会关注度

政府要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建议设立关爱留守儿童基金,政府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切实解决留守儿童教育成长中的实际问题。并要经常性组织有关单位深入学校开展关爱活动。

2、优化周边社会环境,充分利用周边环境的教育功能

(1)乡村党组织要积极主动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来,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要树立和弘扬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建设先进、文明、健康的网吧文化和网络文化,更要以法制手段加强网络监管,禁止未成年人出入网吧。

(2)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丰富孩子们得课外生活,鼓励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孩子们参与,让他们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帮助、鼓励,激发他们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欲望。

(四)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

学校、家庭、社会需三者紧密联系、各自发挥作用、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协调一致,创造一种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是他们茁壮成长。

5.青少年三种问题行为与矫正 篇五

目 录

一、青少年过度节食行为行为治疗方案 1.过度节食行为界定及评估标准 2.目标行为设定 3.具体实施方案 4.矫正效果评价

二、青少年攻击/暴力行为治疗方案 1.攻击/暴力行为界定及评估标准 2.目标行为设定 3.具体实施方案 4.矫正效果评价

三、青少年自杀/自伤行为治疗方案 1.自杀/自伤行为界定及评估标准 2.目标行为设定 3.具体实施方案 4.矫正效果评价

一. 青少年过度节食行为

过度节食行为界定及评估标准 节食意指只吃限定的食物,或按医生给出的食谱进食。节食本来只是为了健康,但它确实能防止肥胖甚至减肥。渐渐地它又变成减肥的同义词过度节食是指为了保持身材。青少年进入青春期时,都向往着自己能拥有健美的身材,而对肥胖则望而生畏。不少爱美的花季少女,为了苗条窈窕的身材,采取过度节食办法来减肥瘦身,整天粒米不进,仅吃一点蔬菜水果聊以充饥。这样减肥会严重影响人体的健康。

过度节食的识别标准:

1.持续3个月以上故意节食,即每餐只吃少量的饭甚至不吃,吃进去的营养远比不上身体消耗掉的

2.因为过度节食导致身体出了问题,进过医院诊治的。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影响的

3.因为过度节食导致厌食症

目标行为设定

1.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评价,从只关注外表体型转向更关注内在修养 2.饮食恢复到正常水平,身体慢慢有所恢复。3.意识到过度节食的危害。

4.意识到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5.树立自信,不在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归因于外貌或体型。6.对生活充满热情,从依赖节食转为开始运动。7.珍惜生命,和健康,找到生活中有意义一点的事情

具体实施方案

1.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对当事人过度节食行为不予以批判,表示理解他的这种想法。

2.对当事人节食的时限和节食程度做详细记载,并评估严重程度,若较为严重已形成厌食症,则要配合医生治疗。

3.在建立信任后与其进行交谈,鼓励当事人表达内心的情感探寻过度节食背后的真正原因,针对不同原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4.若当事人节食是因为其存在不合理信念,比如说,我必须身材苗条,别人才会喜欢我,就因为我长得胖,所以大家都不爱跟我交朋友,那么就要运用合理情绪疗法矫正当事人的不合理信念,让他意识到大家喜欢你与否与你的体型并没有关系。让他们意识到青少年处于发育时期,身体需要大量营养,如果过度节食,会阻碍身体的发育,导致第二性征、身高等发育不良 5.与当事人签订书面协议,确定当有节食意愿时,当事人能做和不能做的事情。6.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共同监督,要保证足够的营养、适量的热量和合理的膳食结构

7.协助当事人拟定具体可测量的治疗目标,行为的改变,无论是加强还是减少,都要具体列出

8.根据具体的行为目标,选择适当的治疗技术,自我管理技术和代币技术。9.布置每周最少一次的体育锻炼活动,鼓励当事人用运动来保持体形,并在活动结束后与当事人进行讨论,用代币法鼓励当事人。

10.鼓励其多参加社交活动,既能多消耗热量,又能忘却饥饿;反之,如果精神抑郁,就会不自觉地吃大量的食物,而导致身体发胖。11.矫正效果评价

1.是否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评价,从只关注外表体型转向更关注内在修养 2.饮食是否恢复到正常水平,身体慢慢有所恢复。3.是否意识到过度节食的危害。

4.是否意识到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5.是否树立自信,不在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归因于外貌或体型。6.是否对生活充满热情,从依赖节食转为开始运动。7.是否懂得珍惜生命和健康,并开始付诸行动。

二.青少年攻击/暴力行为

青少年攻击暴力行为界定及评估标准

攻击行为是指基于愤怒、敌意、憎恨及不满等情绪,对他人、自身或其他目标所采取的破坏性行为。从不同的角度或者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对攻击行为做出不同的分类。但我们通常根据攻击者攻击行为的目的或意图分类,将其分为两种类型: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敌意性攻击一般有痛苦或不安,是情绪性的行为,其目的是伤害他人,例如打架斗殴,其行动就是敌意性攻击。工具性攻击并不直接由愤怒或某种特定情绪引起,它的目是通过攻击行为来得到其他东西。

布莱恩(Brain)认为对攻击的界定必须符合四个条件:(1)潜在的伤害性或毁坏性;(2)个体行为是有意的;(3)身心的唤醒性;(4)受害者的厌恶性。

目标行为设定 1.2.3.4.5.6.7.8.具体实施方案

1.了解当事人,和当事人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得到当事人的信任,使他愿意分享内心的想法

2.向家长,学校老师和同伴了解具体信息,包括他们对当事人攻击行为的描述和评价,也包括当事人自己对已发生攻击行为的回忆,包括,顺序,频率,种类等。

3.对攻击暴力行为进行评估,可使用合适的量表进行测量,如艾森克量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让当事人和监护人对危险行为有个清晰的认识。4.向当事人介绍治疗的基本安排,得到当事人的认可和信任,在正式治疗前,和家长沟通,得到家长的允许。

5.和当事人一起确定目标,在确实目标过程中,要激发治疗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目标应该由近到远,由易到难。任何一个目标必须是具体,可操作的,不可抽象,比如说,根据来访者当前的攻击频率,制定相应的规定,若当事人之前每周攻击行为达到5次,那么就给他制定每周不超过三次的规定。目标可以随着治疗随时调整,若当事人自控力不强,难以达到第一次制定的目标,这时可以和当事人协商,重新制定目标。并和当事人探讨目标没打成的原因,是无人监督,奖励不够还是自制力不足等等。

6.和当事人交谈,了解当事人发生攻击行为时的情绪状态,和原因,找出他们帮助青少年认识到攻击行为的危害性,逐渐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最后达到能控制攻击行为的发生目的。

寻找其他替代性并且有意义的方式来减少或者表达愤怒、挫败和敌意等负面情绪。

了解到自己愤怒或其他冲动情绪的一些早期表现,并且能主动找出引发愤怒的原因及事件。

要学会用合适的方式来表达情绪。

学会换位思考,发展对他人的共情和理解的能力。

当与同伴有冲突时,学会寻求双赢的方法来解决冲突,缓解情绪。逐步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能客观的评价自己和他人,接纳别人的缺点和不同,对生活报以积极的态度,提高个体社会化的水平,较好的适应社会。攻击和暴力行为的强化因素,根据当事人的特定情况选择采取何种方法。如采用榜样法,自我管理法等。

7.和当事人讨论会造成暴力行为的情境,找到其他替代性方式来进行重构,来解释和应对这些情境,如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和他一起探讨可以减少冲突中冲动反应的技术,如放松技术,想象技术,暂停技术。8.确定治疗方法后,如果需要家长和老师协助的,和家长教师协商帮助实施刺激的控制或协助管理强化物。

9.将具体的小目标写成便签,让当事人随身携带或放在方便观察的地方,已提醒当事人。

10.当达到目标时,给予奖励,奖励可来自老师,来自父母,根据目标达成情况,由小及大,若没有完成目标,也会有相应的惩罚,比如零花钱减少,增加一定的作业等。

矫正效果评价

1.是否认识到攻击行为的危害性,逐渐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最后达到能控制攻击行为的发生目的。

2.是否找到其他替代性并且有意义的方式来减少或者表达愤怒、挫败和敌意等负面情绪。

3.是否能用合适的方式来表达和调节情绪。4.是否学会换位思考,能对他人的共情并表示理解。

5.当与同伴有冲突时,是否能用双赢的方法来解决冲突,缓解情绪。6.自我控制能力是否提高。

7.是否能客观的评价自己和他人,接纳别人的缺点和不同,对生活报以积极的态度,提高个体社会化的水平,较好的适应社会。

三.青少年自杀/自伤行为

自杀自伤行为界定及评估标准

自杀是指有意或故意伤害自己生命的行动。

自伤是指无自杀意图的自我身体伤害,带有重复性,包括主要对四肢和头部的抓咬,烧烫等暴力伤害。

自杀的识别标准(有下列任意一条即视为自杀行为):

1.过去12个月内,曾有过自杀意念;

2.过去12个月内,曾有过自杀计划或自杀企图; 3.过去12个月内曾有过自杀行动。

自伤的的识别标准(有下列任意一条即视为自伤行为):

1.过去30天内,曾有意地采用刀片划伤,烟头灼伤等方式伤害过自己,造成明显外伤者;

2.过去30天内,曾因某种方式的自我伤害而需要医疗帮助;

目标行为设定

1.缓和自杀或自伤冲突或意念,恢复到以前的正常水平。2.稳定自杀或自伤危机。

3.对自杀或自伤危机安排恰当水平的看护。

4.停止死亡愿望,恢复对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的兴趣。5.解决自杀或自伤背后的情感冲突。

6.树立对未来的期望并发展自己规划未来的能力 7.学会自我接纳,并建立恰当的个人责任感。

具体实施方案

1.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对当事人的自杀或自伤行为不给于价值评判,并给予一定的共情,获得当事人的信任。

2.对当事人进行心理测试,评估抑郁和绝望的程度,并随时观察当事人自伤或自杀的可能性,并让家长及老师随时监督当事人。3.若情况严重,无法控制,要与家长联系并送至医院治疗。

4.与当事人签订书面协议,确定当有自杀或自伤冲动时,当事人能做和不能做的事情。

5.协助当事人拟定具体可测量的治疗目标,行为的改变,无论是加强还是减少,都要具体列出

6.根据具体的行为目标,选择适当的治疗技术,如放松技术,自我管理技术和代币技术。

7.每隔一段时间,再进行评估,与先前评估报告对比,看是否有所好转,若没有,则考虑更换更为合适的方法。

8.鼓励当事人表达内心的情感探寻自杀自伤背后的真正原因。若跟亲子关系有关,则与父母沟通,提供建议。

9.帮助当事人找到能唤起生活热情的强化物

10.布置每周最少一次的社会活动,鼓励当事人出去喝朋友接触,并在活动结束后与当事人进行讨论,用代币法鼓励当事人每周开始一个新的社会交往,扩大社交网络

11.通过示范,让当事人学会在重大压力前学会自我放松

12.与当事人共同回顾治疗效果,鼓励当事人树立信心,开始新生活。

矫正效果评价

6.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 篇六

王XX,男,10岁,小学四年级学生,独子。身高大约1.5米左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父母均为公司职员,大专文化,家庭基本和睦,无老人同住。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从小随父母生活,在幼儿园大班前基本上性格温顺,甚至比较胆小,非常听父母的话。这与父母的性格特点很相似,他们的做人风格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经常以息事宁人的方式教育孩子:要与小朋友团结,不可以打小朋友。如果有小朋友打你,你就躲开。甚至有时并不是孩子的错,只要有老师说今天王XX与某个小朋友“抢”玩具(实际上是后者抢前者的,老师也只是习惯性描述罢了),父母就会再次教导:下次别与小朋友抢,给他算了,你再去玩别的。那时候,王XX基本上是个听话的孩子。

上了大班后,一次一个小朋友拿绳子去勒王XX的脖子,想牵着他走。王想起妈妈说过:脖子是不可以被随便勒的,很危险!于是,他反抗了,而且劲很大,一下子抢过了绳子。那个小朋友吓得跑掉了。据父母称,自那以后,一旦同小朋友发生口角,他就会用“暴力”的方式处理争端,老师和同学都说他“不好惹”。

其实,应该说,比起同年龄的孩子,王XX还是让父母少操了很多心,尤其在学习上。基本上这四年来,都是他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的,象整理书包之类别的孩子需要父母帮忙的事,他都能自己管好。而且可能是家庭影响,父母都爱看书,所以王XX也非常爱看书,小小年纪,已经将《水浒》、《三国演义》等名著看过了。三年级前,虽然爱打架,但功课还是中上偏优,只是最近2个月升了四年级,换了个班主任,比较严格,经常叫他到办公室,于是开始反感,不大听课,成绩下降了。而且前一周的某节班主任课(数学课)上,明明是他旁边的中队长叫他,他才说了一句话,但老师只批评了他,他感到愤愤不平,却并没告诉父母,还是父母听别的同学说的。

最近,他脾气很大,情绪经常很激动,父母问他多了,他就会发火,大喊大叫,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

同学关系比较紧张。没有固定玩伴和要好的朋友。最近的学习成绩下降明显。

心理测验结果:

1、《阿肯巴赫儿童行为量表CBCL》①测验结果:总粗分57,超过分界值40分;标准分71分,高于常模(50,10)两个标准差。

2、《EPQ少年版》测验结果:结果有效;E:54分;P:71分;N:62分。

3、《韦氏儿童智力测验》测验结果:IQ分值:118

二、主诉

王XX称,“讨厌班主任老师,对自己不公平”;“现在没兴趣学习”;“爸爸妈妈说心理学老师能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做个好孩子,我不相信,懒得跟他们说”;“别人欺负我,我就要反抗,不想忍”。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父母主诉:最近,孩子在学校经常与同学发生争执,而且时有动手发生,因此同学关系开始紧张,相比从前,较少参加团体性活动,显得不合群。与现在的班主任很疏远,见到老师不会主动打招呼,并且对老师的批评感到反感,会在课堂上与老师争执。回到家中,与父母话很少,并且爱发脾气,不允许他人摸他的头,即使是亲戚们宠爱的表现,也会生气。因为经常怄气,所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不喜欢的老师,更不要听课。作业不会,也不会问老师或父母,也不愿意父母管他的功课。因此,学习成绩逐日下降。

四、评估与诊断

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个性孤僻、较难适应外部环境;情绪不稳定。整体心理健康状态较差综合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对求助者问题持续的时间、强度和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判断;根据心理测验结果和躯体疾病历史、精神病家族历史以及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的表现排除了儿童精神障碍,例如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早发儿童精神分裂症、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属于心理问题的范畴。

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偏激行为和交往不良倾向;

2.人际关系紧张(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及亲子关系);

3.学习适应性不良。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家长和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减少求助者的偏激行为;改善其当前人际关系;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增强其社会(人际)适应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习得健康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其适应不良的社会交往行为上,无论是攻击性的行为倾向还是人际关系的紧张、学习成绩的下降,都是因其不良的社会适应模式所直接导致的。而这一系列的不良行为模式,都是在其成长经历的背景下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不断习得和形成的。这其中无论是情绪的变化,还是行为的异常,也都同样存在着个体社会认知的偏差和不合理等因素。而行为的不断重复和强化,反过来又会加剧认知和个性的偏离,再加上教养方式和学校教育环境等不利因素的加重和催化。如果不及时采用操作性、目标性、时效性很强的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加以矫正,求助者将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急易导致反社会和攻击型人格的养成。

另外,求助者目前的典型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还没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还有他特定的年龄阶段,都比较适于采用如上咨询方法。

七、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

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2.心理帮助阶段;

3.结束与巩固阶段。

具体咨询过程:

第1次

1999年10月23日

目的:

1)了解基本情况;

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3)确定主要问题;

4)探寻改变意愿;

5)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会谈、心理测验

过程:

1)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2)父母做CBCL;儿童EPQ和智力测验,同时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3)确定咨询目标;

4)与孩子交谈,收集临床资料,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5)将测验结果反馈父母及孩子,并作出初步问题分析,让父母与孩子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6)布置咨询作业:

a.“再现”事件:父母与孩子重新讨论“老师冤枉”事件,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让孩子宣泄;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三可以顺势引导如何更好。

b.父母有必要与老师去谈一次,让老师增加对孩子的了解,并澄清孩子的“委屈”;

c.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

第2次

1999年11月6日

目的

1)加深咨询关系;

2)突破“偏激行为”应对策略。

方法:

会谈、行为治疗代币法

过程:

1)行为契约法反馈咨询作业:父母与孩子交流了“委屈”等事件,且母亲与班主任老师谈了孩子的事,班主任了解了“委屈”事件,主动向孩子道了歉,孩子有些不好意思,但上课表现有进步;

2)与孩子就“最受欢迎的同学”谈“人际交往”问题,找出差异,促进自我觉知;

3)初步制定“行为契约”,以加强自我控制,并在咨询室进行演练。

4)布置咨询作业:

a.父母继续“特意”积极评价:只找孩子的优点,并至少准备10句好话;

b.孩子按“行为契约”行事,诸如:不主动打人、不主动骂人、每天早上对着镜子笑三下、上课“盯”老师、回到家说“我回来了”,出门说“我走了”„„

c.制定反馈表,记录行为。

第3次 1999年11月20日

目的:

1)

学会合理评价;

2)

提高自控力; 3)

加强亲子交流。

方法:会谈;合理情绪疗法、行为治疗代币法

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行为契约”完成顺利,得到老师表扬,并在某天午餐时有个同学碰了他一下,他也没有生气;父母说孩子10句好话,让父母与孩子体验感受;

2)进一步分析行为与情绪、人际的关系,强化“合理观念”,并引导对人对事的合理评价,练习评价班主任及父母;

3)改“行为契约法”为“代币法”,增强亲子之间的联系。

4)咨询作业:

a.找班主任老师的3个优点;

b.执行“代币法”,以“代币”量赢得自己愿望的满足,诸如:买某本书、去游乐场一次、零用钱等等。

第4次

1999年12月4日 目的:

1)

巩固咨询效果; 2)

发展学习策略; 3)

增强自信心。

方法:

会谈、心理测验法、认知行为法

过程:

1)反馈作业:完成顺利,继续执行;

2)肯定其学习能力,找出学习策略问题;

3)训练“提问法”,以提高课堂效率,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业上 4)布置咨询作业:

a.选一门课,每天准备好一个问题,带入课堂,在课上找答案;

b.收集别人对他的“微笑”与“好话”; c.父母继续“代币”激励。

第5次 1999年12月18日 目的:

1)

巩固咨询效果;

2)

结束咨询。

方法:会谈

过程:

1)反馈作业:评价“提问”应用,调整提问角度;

2)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自我监督与控制;

3)基本结束咨询。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4)进一步巩固与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系。

八、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及家长的评价:

“感觉同学们开始喜欢我了”;“我不再害怕班主任老师了”;“爸爸妈妈经常鼓励我”;“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发脾气也没用”。

“孩子回家后愿意说话了,经常谈起学校里发生的事”;“回家后很自觉的做作业了”。“多表扬孩子还是有好处的”。

2.咨询师的评估:

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改善了偏激行为促进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提高了学习适应性水平。咨询过程较完整,有条理。

中学生厌学情绪的调治。某男A,16岁,高二学生,身体发育正常,父母在外地打工,文化程度本科。本人就读寄宿学校,无重大疾病史,家庭无精神病史,身体健康。

精神状态:

待人冷漠 外表忧郁 面无表情 性格孤僻 沉闷内向

心理测试结果: 卡特尔人格测试

乐群性2分 忧虑性8分 持强性4分 敢为性2分

背景情况介绍:

因父母常年在外跑销售,故来访者从小跟祖父母和其小姑生活在一起。祖父母对他生活很照顾,万事都很顺着他,但小姑对他要求较严格,学习抓得很紧。一直到初中三年级,来访者的学习成绩一直处于班级中上游,成长过程还算平稳。可是,上了寄宿高中,由于学校离祖父母及小姑家较远,也由于小姑调动了工作,没时间来照顾他。因他的表哥表嫂离学校相对较近,就把他又转托给表哥及表嫂照顾,高中学习相对较紧张,学习压力较大,面对压力,他感觉力不从心,适应不过来,又因为自身较内向,没有向人倾诉。

由于之前一直在祖父母家,习惯了被宠爱,基本上没做过活,在寄宿学校生活自理甚觉困难,时常想家。加上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跟同学无法沟通交流,觉得同学都看不起他。而休息日回到表哥表嫂家,表嫂看不惯他的“小皇帝”作风。这样一来,他干脆就不回表哥表嫂家里,以学校功课忙为借口不回,却独自一个人在学校忍受孤独。因偶然机会,一个同学见他周末独自一人在寝室,邀请他去网吧教他打游戏,由此而迷恋上网络游戏。最长泡网时间长达三十六小时。由于长时间泡网,而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由于泡网而旷课,学习成绩一落千丈,造成恶性循环。班主任找到其表哥表嫂了解情况,才把他从网吧带回。无奈之下,表哥表嫂带他前来咨询。

来访者主诉:

父母不在身边,就没感受到关爱的感觉。就只有爷爷奶奶疼我,照顾我,但他们跟我没有什么共同语言,只能从生活中照顾我。经常都有孤独感。上了高中,连偶尔可以谈谈话的小姑也不在身边了,学习压力感觉很大,很多东西觉得不是自己所感兴趣的,也不想去接受。到表哥家去,表嫂又看不惯我,总觉得我什么都不会,是个笨蛋。同学们觉得我自理能力差,也处处瞧不起我。

周末,其他同学都回家了,只有我一个人留在学校,感到很没意思,很孤独,因为那个同学的邀请,我也觉得实在无聊,所以和他一起去玩网络电脑游戏。结果发现在网上能找到人聊聊天,向陌生的朋友倾诉一下自己的苦闷,同时还能打打游戏,在网络上管觉能找到些快乐和安慰,非常高兴。后来网络游戏越打越上瘾,加上学校先期管理不够严格,自习课也没有老师看管,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学便相约一起去泡网,再后来就根本不想去上课了。时间 长了,课程落下很多,所以也就更没有心思学习了,而且也觉得跟不上进度了。

家人反映 :

表哥:弟弟上高中后,他父母就把他托付给了我们。开始,周末弟弟回家,也不爱说话,表嫂问他学校里的事情,他也是问一句说一句,表嫂看他行为懒散,说他几句,他就到赌气到自己房间里不再出来。后来弟弟该回家的时候不回家,打电话到寝室他说功课忙,我们也不太好再去打扰。再后来,打电话到寝室老找不到人,也问过同学,都不清楚他在做什么。最近,老师反映他不学习,还旷课,被抓到他伙同他人一起去网吧泡网,屡教不改,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说他,他就反驳说高中毕业了就参加工作,不想考大学,想自己赚钱独身生活。

分析与评估: 促使因素:从小缺少父母亲人关爱。学习压力加大,自身不能调整进而适应。缺少老师关注。学校管理不严格。先前因素:父母常年在外,缺少家庭关爱。性格内向孤僻,较少言语。与祖父母无共同语言。附加因素:与表哥表嫂相处不融洽,与同学无法正常交流沟通。咨询师简析与评估:

来访者从小在受宠爱的家庭里长大,因为有祖父母的照料和小姑的管束,成长还算平稳。随着年龄的增长,来访者的需求在不断地增加,自我价值观也在成长,他已经不只满足于一日三餐的照顾,他需要父母的关爱,需要家庭的温暖,需要成人的榜样作用,需要与父母做深入的交流,但这一切对他而言都是空想,无法实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一个人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等低级需求的基础上,就会产生爱和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等高级需求。而该来访者的爱和归属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感受不到自我存在的价值观,于是他在孤独中走进了网吧,继而在网络上寻求安慰和寄托。

来访者的年龄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的孩子的自我意识高度发展,上升趋势很快,在这个时候,人格上还处于半成熟半幼稚阶段,遇到环境或其他方面的不适应,容易产生自卑感,来访者在生活中原本就缺少父母的关爱,在班级里他因为他的内向和沉默,无法引起老师和同学的额外关注,这群中间生是最容易被老师和家长忽略的一群,这使他感到生活没有意思,学习不知道是为了什么,高中的学习比之初中紧张得多,学习压力很大,他长期的内心苦闷此时无处发泄,致使无法专心于读书。加上他的自理能力差,更使得同学小看他,由此而加重了他的自我封闭状态,行为更加孤僻。

表嫂的态度让他感觉到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同时,更加感觉到自己似乎是别人的包袱。于是,他开始在网络中逃避现实,借此来解脱和麻醉自己,寻求一种心理上的安慰。根据心理测试和观察,排除了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等。

行为表现所属范畴

来访者心理与行为表现所属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一般性心理问题的咨询范畴。

问题主要表现点

情感缺失性孤独 自我价值感否认 网络成瘾 厌学

咨询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与评估,与其家人和本人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帮助来访者重新认识周围环境,感受到来自父母或其他亲人的关爱与期待。

2、重新树立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成绩。

3、提高自控能力,逐步戒掉网瘾。

4、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与班级同学融为一体。

参考性咨询方案的制定 主要咨询方法和适用原理 用认知领悟疗法、支持疗法帮助来访者重新认识自身价值和周围环境;重建来访者的学习信心,进而戒掉网瘾。

来访者主要是因父母常年不在身边,感觉不到父母和其他亲人的关爱,造成来访者内心孤独,缺少爱和归属感,进而产生迷茫。采用认知领悟疗法和支持疗法能够帮助来访者认识到父母和其他亲人的良苦用心,使其内心充满温暖和幸福感,进而产生学习动力。否则,如果任其不良认知继续发展,造成自我完全封闭,将会导致本人社会功能下降,出现心理障碍。必要时让来访者参加团体咨询以巩固咨询效果。

咨询过程的阶段性划分

1、诊断评估

2、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3、心理帮助治疗阶段

7.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预防矫正 篇七

一、儿童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

(一) 生物生理因素影响。生物生理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基因方面, 某种微小的基因缺陷可能导致冲动、侵略和暴力行为的倾向。在遗传基因方面, 对攻击型幼儿的父母进行测试, 其中有73.7%性格特征具有好动、性急的特点, 双亲都性急的占36.67%。①

(二) 社会因素影响。儿童在处理人际冲突和人际矛盾方面的策略欠缺, 在同伴相处的过程中常出现同伴接受困难, 甚至产生敌对态度, 导致攻击性行为。另外, 现在电视与网络的普及, 这些媒介无疑会向儿童传递暴力信息, 使儿童习得攻击性行为。

(三) 家庭因素影响。一方面, 父母对待儿童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出现与否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 父母之间的关系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儿童情绪的好坏。父母间关系好的孩子性格开朗, 待人友善, 反之一些离异家庭的孩子性格较压抑, 有更强的攻击性。

(四) 个体认知发展状况。儿童阶段受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 对他人意图的信息加工可能出现偏差。制约行为产生的内因是认知, 认知偏差的结果会导致行为出现偏差。有相关研究从信息加工角度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认知过程进行了专门的研究, 结果显示儿童缺乏社会问题解决策略且对自己和他人能力的认知不符合实际, 是导致攻击性行为的直接原因。

二、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预防和纠正措施

在儿童还没有表现出攻击性行为之前可以采取相应措施以预防:

(一) 对儿童进行移情训练, 培养亲社会行为。通过移情可以对攻击性行为达到认知和情感的双重抑制作用。对儿童进行移情训练, 首先要加强儿童的情绪情感识别能力, 对儿童进行人物表情识别练习。其次要培养儿童对他人意图的认知能力, 可运用讲故事的方法加以训练, 再次就是运用角色扮演法训练儿童的情绪情感的反应能力, 有目的的组织多种角色游戏活动让儿童在游戏中进行角色扮演增强情感体验的能力。

(二) 树立榜样示范, 发挥榜样作用。一方面, 多让儿童观看正面的阳光关爱题材的电视电影, 多接触亲社会行为的作品, 有助于避免儿童暴力攻击性行为的出现。另一方面, 家长和教师要为儿童树立正确的榜样, 注意言行举止。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 可以给儿童树立一个同龄的非攻击性的榜样, 对榜样的利他行为给予表扬, 让儿童能切实感受到身边的利他行为的积极引导。

(三) 对儿童进行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的教育, 引导其正确避免冲突。前面提到由于儿童对他人意图认知的偏差和社会性问题解决策略的欠缺, 在发生人际关系矛盾时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作为家长和老师可以教给儿童建立友好人际关系的策略。比如, 开设情商教育课程、提供相关卡通读物。

(四) 父母给予儿童情感温暖与理解, 为儿童创设良好的环境。作为父母应该更加关心儿童情感的满足, 为儿童创设一个和谐、有爱的家庭氛围, 杜绝“棍棒出孝子”的教养方式, 为儿童提供一个远离暴力影视作品的家庭环境, 建立民主的家庭氛围, 儿童才能健康的成长, 才不会形成敌意扭曲的性格。

当发现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时, 要做到以下几点对其进行矫正:

1.马上干预制止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如果儿童出现了攻击性行为, 家长或教师不马上给予制止和批评就会强化这样的行为, 儿童只图一时情绪释放不考虑行为后果更意识不到这种行为的不对, 那么他以后还会出现类似攻击性行为。因此, 当儿童出现攻击性行为时, 应及时制止和批评, 使儿童意识到这样的行为是错误的, 并对其进行教育和行为指导。

2.对儿童进行行为指导, 引导其合理宣泄情绪。在对儿童进行批评教育的同时要引导儿童选择合理的方式宣泄情绪:比如通过面对面倾诉;通过运动排压的方式;通过呐喊的方式, 或者可以将情绪宣泄到那些无生命价值、安全无公害的物品上。学校或家庭可为儿童提供棉被、沙袋等进行情绪的宣泄, 也可以转移注意力, 让儿童投入到感兴趣的游戏中, 在游戏中淡化儿童的攻击性情绪。

摘要: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在发展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消极的社会行为, 不仅影响儿童本身人格和品德的发展, 也对社会具有潜藏的危害性, 对于带有攻击性特点的儿童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本文通过分析其表现特点, 从生物生理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等四个方面总结归纳儿童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从而提出预防阶段和纠矫正阶段的策略。

关键词:儿童攻击性行为,成因,预防矫正

参考文献

[1]沈鉴清, 吴惠娟, 陈红卫等.儿童攻击性行为与养育方式、家庭环境和自我意识的相关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6, 15 (8) :744-745.DOI:10.3760/cma.j.issn.1674-6554.2006.08.032.

[2]任朝霞.浅谈移情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J].山东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4) :73-77.DOI:10.3969/j.issn.1001-9839.2002.04.017.

[3]吴汉荣, 余毅震, 徐学俊等.儿童攻击性行为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 2000, 21 (4) :281-282.DOI:10.3969/j.issn.1000-9817.2000.04.027.

[4]蒋俊梅.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矫正[J].教育探索, 2002, (8) :71-73.DOI:10.3969/j.issn.1002-0845.2002.08.037.

[5]魏晓娟, 岳慧兰.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和矫正[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2, 15 (4) :52-55.DOI:10.3969/j.issn.1671-0916.2002.04.019.

8.自闭症儿童呕吐行为的矫正个案 篇八

阳阳是一年级的新生,经医学诊断为自闭症。他是个急性子、活闹钟,行为很是刻板。下课铃声一响,他就即刻重复喊“下课,下课,下课”,当老师说完“下课”还没说“再见”时,他就赶紧跑去喝水(其实是灌水,咕咚咚大喝几口),随即又冲出教室去活动;吃饭时,边听舒缓的轻音乐边吃饭本应是很享受的事情,但阳阳却总是没十分钟就把将近两碗饭菜都塞到肚子里,很少吃肉和菜,就急着喊“洗碗,洗碗,洗碗”,更像斗牛一样一心往门外冲,拦不住,扯不回;一到放学就马上拿起书包向外冲,奶奶若迟点接他或是想和老师聊聊他在校的情况,他就急得一边不停大喊“回家”,一边扯着奶奶的衣服往校门口走,不如心愿就拼了小命地尖叫哭闹。

更让所有老师都没办法的是:阳阳上课时坐不了几分钟就会在教室里走来走去,起来一次呕吐一次,一开始是在自己座位上吐一小口,后来是想吐就吐,随地乱吐。为了纠正他随地乱吐的问题,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会反复告知他要吐到垃圾桶。再到后来,阳阳每次都会重复说“吐到垃圾桶,吐到垃圾桶”。有时上课我还看到他吐出的全是中药水,味道特别难闻。

家长着急了,为伊消得人憔悴

阳阳的家长是很值得尊重的人,他们经历过太多不为人知的艰辛。从孩子确诊后,他们就痛苦着,努力着,永不言放弃。多数人都会带着孩子走上求医之路,之后又寄希望于教育,阳阳的家长也不例外。阳阳来校入读并不是一件顺利的事,由于学校刚刚开办,学位有限,在面试的时候他没有通过,是家长上访残联才争取来试读的。理解孩子的家长,走进家长的心里,倾听他们的故事,更多了解孩子及孩子的家庭,对于这些不善于表达的自闭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当我把阳阳呕吐的事跟阳阳妈妈提起时,她也很迷茫,并向我讲述了阳阳的故事。妈妈说阳阳在康复机构的时候也会吐,但次数少一些。后来吐得越来越多,她以为阳阳得了什么病,比如胃病,所以一年前她们带着阳阳经常去看市妇幼最好的儿科专家。专家号难挂,挂了之后往往要等很长时间才轮到,阳阳又没耐性,等久了会哭闹个不停,引来周围人的不满。不过看了很多次,吃了很多药,效果却不大。眼看好不容易读上小学了,还在试读阶段,呕吐却这样频繁,他们很是着急。听说有一位中医很出名,他们又带阳阳去看。医生开了一些药,每天煲来喝,喝了几个疗程也没见效。阳阳喝了中药后过一会儿就会全都吐出来,加上阳阳每次哭闹不止,惹得医生也很苦恼,最后医生建议他们不要再去了。

教师着急了,山重水复疑无路

学校毕竟是集体生活的场所,而一年级入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阳阳的这一行为,让班主任急在心头。班主任运用行为矫正的理论与方法,对阳阳的呕吐行为进行矫正。班主任先用阳性强化法(代币制),从阳阳在意的红花贴入手,规定阳阳如果乱吐两次就扣掉一个红花贴。开始一星期还有点效果,阳阳乱吐到地上的次数有所减少,但一个星期后效果就不明显了,阳阳少在教室吐了,但在室外乱吐的次数反而多了,而且脾气越来越暴躁。班主任和各科任教师共同研讨后,又采用了ABC法则,由班主任制定表格,列出前因、行为、后果(前因就是出现这种行为之前的情况,尤其是导致行为出现的事件;行为是受关注的问题行为;后果是在问题行为出现后随即发生的事情)。班主任、管理员、科任教师全员合作,记录着阳阳呕吐行为发生的ABC。辛辛苦苦记录了半个月,等到分析起来,教师们却又很困惑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专家引领,柳暗花明又一村

正当我们一筹莫展时,我有幸听了来自台湾的一位陈老师的讲座,她是已有十几年自闭症儿童训练经验的语言治疗师。就在第一天讲座快要结束时,主持人说学员可以提出一个问题,由陈老师现场解答。机会难得,我马上把阳阳呕吐的行为描述了一遍。陈老师快速地找出相关知识:导致问题行为的原因有本身的障碍及生理、环境、课程、增强物、发展等因素。她还给我们看了台湾师范大学张正芬教授一本书中的一段话:“自闭症儿童沟通能力不佳,因此身体不适时,如中耳炎、过敏等,很少直接诉说或寻求安慰,往往以问题行为代言。” 陈老师问我这些因素都排除了吗,我回答去医院看过,又用ABC法则观察记录了,没发现什么。最后她建议我回去观察阳阳吃东西时有没有把食物一口吞下去,这在自闭症孩子中有些个案。

回来我跟班主任一起观察才知道,阳阳本身的饮食习惯是急吞急咽。原来他只是吃米饭,后来班主任从营养均衡考虑,要求他把肉和菜也吃光。这样一来,整个吞下去的肉和菜对口腔、食道、肠胃有很大的伤害,又难以消化。由于他不善于表达,不舒服就会走动,严重时则导致呕吐行为。

于是我又在第二天的提问环节请教如何改变,陈老师给出了建议:如果孩子还小,问题严重,就需要从咀嚼开始,方法是拿一根绳子,一头拴住孩子喜欢吃的食物(建议是牛肉干之类不易嚼烂的东西),一头系在训练老师的手上,这样当孩子要整个吞下去时可以拉出来;训练时,老师要数每口食物咀嚼的次数,从少到多,从训练咀嚼到训练吃饭。

阳阳最喜欢的事就是吃饭,故我们决定直接从他吃饭入手,先教会他细嚼慢咽,规定每口的咀嚼次数,放慢饮食的速度,慢慢改善肠胃,从而减少呕吐的现象。

训练方法是班主任和阳阳一起面对面吃饭,提前告知并示范每口饭菜要咀嚼十下。第一次训练时阳阳就明白了老师的意图,并按要求去做:班主任吃一口阳阳就吃一口,当饭菜放进嘴里,阳阳开始边含着饭菜边动嘴巴数数,后来发现数数会影响他的咀嚼,所以第二次班主任改为用无声的手语代替有声的数数,这样效果就好多了,阳阳很认真地看着班主任的手势去控制自己的咀嚼速度和次数。刚开始班主任打手语数数比较快,训练了三次后逐渐放慢速度,阳阳嘴巴咀嚼两三次班主任才数一次,逐渐拉长咀嚼的时间和增加次数。阳阳很认真,并未发现我们的小心思,只是一味地按我们的要求去做,慢慢地咀嚼,嚼碎饭菜再吞咽,我们很激动。

两周后,阳阳的吃饭速度有很明显的改变,由原来的狼吞虎咽吃完不需十分钟变成现在可以每口饭菜慢慢咀嚼后再咽,虽然有时他还是会忍不住嚼不够十下就吞下去,但提醒一次他下一次就会放慢速度。更让所有人开心激动的是:阳阳的呕吐次数明显减少,有时甚至一天都没有出现呕吐行为。

后来,班主任还利用午饭时间,继续和阳阳面对面吃饭,先用手语数数控制他的吃饭速度,再慢慢延长手语的数数时间,最后慢慢脱离手语的提示,阳阳逐渐养成了良好的饮食习惯。

【案例反思】

阳阳本身的问题还很多,呕吐行为只是他的问题之一。这件事让我们明白了以往矫正方法的不到位,只是看到不良现象的表面,只从行为产生后的影响因素去矫正行为,并不能找到根本原因所在。从进食速度的矫正去改善自身的机能,提升阳阳的自我控制能力,从内部本质着手,从而引起外部表现的改变,效果显著。启示:对于自闭症儿童的行为,要认真去发掘他们问题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对症下药。

【案例感想】

特殊教育需要特殊教育工作者付出更多的爱心、耐心和恒心。而教育多重发展障碍儿童时,除了具备这“三心”外,更需要我们有一双专业的慧眼,认真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在他们不能用语言表达时,教育工作者要像对待婴儿一样,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解读他们的各种行为;在种种繁杂的表面现象中,从人的生理、心理各方面找到处理问题的关键。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启智学校,佛山,528000)

9.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 篇九

为什么孩子常常会出现行为或情绪问题,心理学家曾揭示了两个重要原因,表达的需要以及无法适当处理环境的刺激和变化。有着听力残疾的孩子由于和父母交流的障碍,得不到或较少得到行为习惯方面的正确指导,再加上自己表达的不畅,往往更容易出现行为和情绪问题。作为聋生部三年级的班主任,班里的孩子时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行为和情绪问题自然成为我关注的重心,而平平是这方面表现最突出的一个。他的表现主要是注意力集中困难、行为冲动性和活动过度的特点,并伴有学习困难、对立违抗、品行障碍、情绪焦虑、暴躁等。由于这些表现,使得他的学习生活,和同学,老师的关系,社会适应能力都受到了不良的影响。看到孩子可爱小脸上出现的和他年龄很不相符的沮丧和怨恨表情,我就非常心疼。“让他也能融入这个集体,得到他本该拥有的无忧无虑的童年。”成了我努力的目标。个案背景:

目前公认家庭、学校和社会不良教育因素是儿童出现行为和情绪问题的最重要的因素。该生一年级入学时,性格外向、开朗,喜欢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对其他同学热心、友善。但多动,注意力分散,喜欢打扰别人,学习落后,让同学们都不喜欢他,很快该生对大家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变得敏感,暴躁,喜欢打骂同学了。可以说,学校的环境是他很难适应的,他的行为、情绪问题和学校的不良因素有一定关系。

另一方面,其父母对他的教育方式几乎涵盖了四种对儿童最不当的教育方法。①放任型:父母工作繁忙,周末常常加班,再加上家中还有一个年幼的弟弟,使其经常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父母对其长期的放任自流,导致他缺乏足够的教育和引导,行为逐渐偏离、社会适应不良,入学后易有多动表现。②专制型:父母很少管教,但一旦发现其出现什么行为问题,则会严厉责罚,让他时常会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增加,情绪不稳定。③溺爱型:由于平日疏于照顾,在有时间照顾时,父母又会对其过于娇纵溺爱,养成任性习惯。④相关型:父亲暴躁的个性,耳漏目染、潜移默化,诱使其也渐渐变得冲动任性、脾气暴躁。总之,家庭教育和父母对子女态度不当是导致平平出现行为和情绪问题的重要原因。个案分析:

1、父母很少的陪伴加之不当的教育方式,让其亲情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再加上长期的自由散漫,形成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2、表现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非常渴望得到关注的他由于学校开展的活动参与较少,基本上只有成绩的竞争,故该生没有更多的表现的机会,只有通过一些不太好的行为来引起大家注意。

3、获得的需要。由于到小学后,对于注意力集中困难的他,教学任务加重,难度加大,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他来说十分困难,在努力几次都没有结果之后,毫无成就感的他变得有些气馁和自暴自弃。心理学依据:

1、任何孩子的不良行为都是有原因的(家庭的、社会的、学校本身的),要找到病根,对症下药。

2、有的孩子喜欢打架,只不过想追求一种成就感,想表现自己,因为他没有正当的表现机会,精力没有一个正常的发挥渠道。行为改变计划:

1、消除敌意,建立信任感。

首先我们要用爱融化他心里的坚冰,消除他的不良情绪。平时有意无意地摸摸他的头,与他多亲近,让他感受到来之我的关爱,与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告诉他和大家友好相处的方法,并告知班里的同学他不高兴的原因,让大家学会互相尊重。

2、充分满足其内心的需求。

课堂上,为其创设表现的空间,多鼓励,多关注,多肯定。明确得到老师关注的正确方法,如,和他约定,如果能坚持一周不打骂同学,老师就和你一起做一件你喜欢的事情,给予充分的情感关注。及时肯定他的正向行为,对于其经常性的走神,注意力不集中,只要适当提醒即可。教给其学习的方法和与同学友好相处的方式,并给他安排一定的力所能及的班级事务,让其也能获得同学们的肯定和认同。当他做到了要求行为,一定要及时肯定和鼓励,做到积极增强。

3、尽量避免对其的不当行为给予过度关注(忽视)

与他商量好,如出现太激动,太生气,想打扰同学或想说话的情况,在老师的提示下自己走到教室的一角进行冷静并教给他冷静的方法,让他明白这不是惩罚,只要冷静下来随时都可以回到座位上。对其出现的不当行为要平和处理,不要责骂和不满,给予最小的关注,直接告知其应该怎么去做才是对的就可以了。

4、讨论和解决问题

不要觉得孩子还小就忽视他的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权利,在他心平气和的时候可以和他一起讨论他目前的表现和这种表现带来的结果,让他自己去意识到错误并自愿去寻求改变的途径。

5、与家长沟通。

跟家长说明孩子的现状,并争取让家长去医院进行相关有可能导致类似行为和情绪问题的疾病排查,如重金属中毒,多动症等,如有什么生理上的问题尽早治疗。并耐心地和家长讲解孩子出现这些问题的可能原因,建议他们帮助孩子规范行为习惯的方法:比如多花一些时间陪伴孩子,制定时间表:让孩子每天的作息和活动大致相同,规律而充实,按计划执行,不随意变动,如要变动提前计划; 保管好每件东西:每日整理好自己的东西,每件东西物归其所,包括学习用品、衣物等任何东西,不要随意乱放。家长每天检查督促;与孩子一起进行娱乐活动和体育锻炼:在娱乐活动中放松心情,增进亲子关系;在体育锻炼中增加耐力,不要怕天热出汗;经常进行一些有规则的游戏活动,在快乐中学习遵守规则、控制冲动。切忌在这些活动中指责孩子等。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平平上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变长了,基本能遵守课堂纪律,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并参加了校体育队,个人卫生习惯有所好转,课桌上物品摆放较整齐,现在能及时改正错误,和同学发生争执打斗的频率也在逐渐降低。思考: 今后,当老师发现同学有违反纪律或有不良习惯的时候,不能就事论事的批评一通了事,而应该注意从问题行为的背后去寻找原因,从根本上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产生有效的结果。

上一篇:库存管理论文案例下一篇:卫校老师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