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设计意图

2024-09-30

范文设计意图(精选14篇)

1.范文设计意图 篇一

2018年宁波中考各学科命题意图(语文)

语文命题意图

一、在课程改革大背景下深入思考中考命题导向 2016年秋季开始,全国各地中小学开始使用统编教材;去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统编教材的教学理念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导向: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理念,用阅读方法、阅读策略阅读,用阅读知识解决阅读问题,渗透PISA阅读教学理念和整本书阅读理念,规范写作行为,用写作知识写作。

如何在一份中考试卷中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如何用考试评价引领教学,这是命题组思考的核心。

我们认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很关键。我们的考试评价要引导教师和学生多读书,少做题;引导教师和学生多思考,少废话;引导教师和学生多静心,少浮躁;引导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加回归语文本真;引导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

为此,我们想,无论在试卷的选材、构架、设题上都要努力体现适恰性,既要适合学生,又要适合能力层次,努力追求大气、灵动,关注男女学生的公平,城乡学生的公平,努力体现语文学习的本意,铸就一份融“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于一体的学业水平考试试卷。

二、紧扣学科特质总体构架试卷

教、学、评应该是一个整体,相互牵制,相互制约。为此,我们紧扣学科特质构架命题思路,将教学和评价打通,在试卷的构架上,将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学习过程、学习目标暗含其中。积累部分重点突出传统文化的积累与渗透,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重视知识的运用;阅读部分的构架依次为:用检索阅读、分析阅读的阅读方法撬动整本书阅读;根据小说特质,抓住文本特质阅读小说;用PISA阅读理念阅读实用类文本;用连结的阅读策略读透经典文章《岳阳楼记》。写作部分将任务型表达和个性化表达相结合,真正体现写作功能。

(一)重视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渗透

第2题,古诗文名句填空和选择,考查了传统文化的积累情况;第3题,从司马相如《喻巴蜀檄》、《论语》、王阳明《寄诸弟》、《中庸》中选取了有传统教育意义的四个句子,用课内学过的文言字词的基本义帮助理解关键字,以选择题的形式,既考查学生对文言字词基本义的掌握情况,又传承了经典文化。

(二)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重视知识的运用

第3题文言字词基本释义,改变了常规识记类考法,重视知识的运用,考的是课外内容,用的是课内知识,这种有效迁移将改变教学中的死记硬背现象,会让教师、学生认识到文言文教学中教学核心知识、掌握核心知识的重要性。

(三)用检索阅读、分析阅读的阅读方法撬动整本书阅读

如何让学生学会读书,学会读整本书?这是语文教学工作者必须重视并不断探索的话题,本卷中,尝试着用“检索阅读”“分析阅读”的方法,以必读名著《西游记》为考试内容,第5题通过检索目录梳理唐僧何处收谁为徒,按照先后顺序填空;第6题结合名著选段,抓住选段中的相关语句分析孙悟空的性格,并和整部名著关联,联系孙悟空离开取经团队的表现分析孙悟空的成长。

(四)紧扣文本特质,阅读文学类文本

本卷选取了对话体小说《帽子》,该文本语浅意深,耐人寻味。第7、8、9、10题,紧扣小说特质,从“小说情节”“场景暗示”“文本形式”“小说主旨”四个方面设题,检测学生阅读文学性文本的阅读水平。

(五)用PISA阅读理念阅读实用类文本 本卷选取了发表于2018年5月8日《宁波日报》的报道《“科幻世界”中的新宁波品牌》,话题富有时代特色,内容适合中学生阅读。第11题、第12题、第13题分别从“推论信息”“诠释整合”“比较评估”这PISA阅读的三个阅读层次设题,真正检测学生的实用类文本的阅读水平和阅读素养。

(六)用连结的阅读策略读透经典文章《岳阳楼记》 阅读经典课内文本《岳阳楼记》,可能出乎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意料,其实,这是文言文经典阅读的回归和守望。第14题,第15题,第16题,用“与知识连结,更懂‘记’“与篇”章连结,更懂‘情’“与材料连结,更懂‘人’””这些策略与目标一线贯穿,既要求学生扎实读经典,又引导学生课内外联读,读深文本,读透坚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信条的范仲淹。我们通过上述试题想表达:文言文教学不仅仅是干巴巴的字词句的理解翻译,文言文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之一,学习文言文要融“文章”“文字”“文学”“文化”于一体,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文言文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从中汲取丰富而宝贵的精神养料。

(七)关注生活,重视表达,传递正能量

第19题和当下生活紧密相关,在信息交流日益便捷多元的今天,让学生思考写纸质书信有无必要的问题,纸质书信是一种传统,又是一种文化,在纸质书信渐渐退出日常生活的当下,在中央电视台的系列节目《信•中国》的感触下,思考纸质书信的问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第20题以命题作文形式出现,简洁明晰,无审题障碍,直接指向写作,功能明确;题目《幸福的约束》将“幸福”和“约束”组合,有一定的思辨性,且有较大的思考空间,引导学生换个角度以积极的心态看待生活,传播正能量。

三、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具体细致,体现评价的科学合理

语文试卷中客观题和主观题兼顾,试题大多采用采点给分,采点给分表述明确;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的深度阅读,应考量阅读的深浅水平,本卷第10题采用分层赋分的方式,按照答题的思维结构层次评分:“仅从单个人角度回答,思维结构单一”为第一层,“从多个人角度回答,思维结构多点,但没有形成关联”为第二层,“从多个人角度回答,思维结构多点且关联”为第三层,这样的层次结构清晰,每一层次中再以“示例”说明,这样拟定的评分标准体现语文考试评价的科学合理性,而且具有可操作性;“写纸质书信有无必要”的实用性表达,提供两个示例,相信能为阅卷评分提供参考。(命题组)

2.范文设计意图 篇二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 (下册) 第4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读写百以内的数, 会用数学表示物体的个数。

2.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 识别各数位的数字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结合现实素材感受数的意义, 并能进行估算, 初步建立数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数数、读数。

教学难点

有规律的数数。

教材分析

教材强调要加强估算能力的培养, 主要原因有: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让学生经历数出豆子的数目、用计数器表示出豆子数目, 再用抽象的数字表示出豆子数目的过程, 进一步体会数与数位的意义。数数是一项普通的生活经验和技能, 所以教材把认数、读数、写数与数数的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数就是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常识中提炼和抽象出来的。估算有利于人们事先把握运算结果的范围, 并为判断计算器、心算和笔算结果是否合理提供了依据。估算是发展学生数感的重要渠道, 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估算教学在不同学段有不同的侧重点, 第一学段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为主, 通过设计适当的情境, 使学生体会到估算的必要性。第二学段以估算策略的学习为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计数器、塑料盆、小桶、纸盒子若干。

学具准备

豆子若干粒、计数器。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入手, 不但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欲望, 而且培养学生有根据地进行估计, 为下一步的具体学习估数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意识

1.教师创设情境, 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 猜猜看, (说一个谜语) 老师手中抓的是什么?老师可以提示大家, 可以做成豆腐。

生:豆子。

师:同学们猜得真准, 那么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做数豆子的游戏好不好?

生:好。

(课件出示板书:数豆子)

2.学生动手操作, 初步建立数感, 加强估算意识。

谈话:今天我们每组的桌子上都有豆子, 我们上数学课拿豆子是做什么用的呢?

学生自由地说一说。

师:今天, 豆子是来帮助我们学习数学的。让我们看看谁会思考、会观察、会从玩儿豆子中发现数学问题, 请大家听清要求:

(1) 玩儿的时候, 同学之间要学会合作, 互相谦让。

(2) 玩儿豆子的时候要注意, 别让豆子掉到地上。

同桌两人玩儿豆子。

(3) 其中一人抓一把豆子, 猜一猜有多少粒。

(4) 两人数一数有多少粒豆子。

(5) 看谁猜得最接近正确答案。

(6) 活动结束时, 老师会拍拍手提醒大家。

【设计意图】猜谜导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使学生对数豆子而引出的数学问题更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要走近学生, 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合作中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探究活动一

活动中, 让学生学会读数

教师带着学生一起数10粒豆子, 放入一个杯子中。另拿一个同样的杯子, 里面装的豆子要比这个杯子里的多些。

师:现在你能估计这个杯子中有多少粒豆子吗?

生1:我估计有20粒。

生2:我估计比30粒多。

生3:我是这样估计的, 我先抓一把豆子, 我的一把大约是15粒, 杯子中的豆子我抓两把, 我估计大约是30粒。

师:谁估计得比较准确呢?

生4:我们数一数吧!

(两名学生走上讲台开始数豆子, 同学们也跟着数)

生4:我是这样数的:一五、一十、十五、二十、二十五、还剩3粒, 与30粒接近。

生5:我是这样数的, 先数出10粒放一堆, 再数10粒放一堆, 最后还剩8粒, 一共28粒, 与30粒最接近。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先估一估杯子中有多少粒豆子, 这实际上是体现了学生对数量的原有感知水平。其次, 教师让学生先数10粒豆子再放入杯子中, 这样就建立了一杯豆子与10粒豆子之间的联系, 有机地渗透了由“部分”估计“整体”的估算策略, 然后教师再组织数一数, 这就是验证学生的估计, 进一步在操作活动中建立实际数量 (杯子中的豆子数) 与学生感知 (学生估计的数量) 的联系。最后, 教师在学生操作活动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交流数数的方法, 体现方法的多样性, 对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有益的。

在在活活动动中中, 让学生学会写数

1. 你们玩儿得真开心, 我也抓一把豆子。 (老师抓一把豆子) 猜一猜我一把抓多少粒豆子?

(1) 学生猜, 教师不做评价。

(2) 怎么知道有多少粒豆子呢? (学生个别演示数的方法)

(3) 集体交流数的不同方法。

2.每组都给你们抓一把豆子 (教师边说边抓) , 数一数到底有多少粒豆子?

(1) 小组内数豆子。

(2) 小组汇报有多少粒豆子。

3.介绍数位及位置值, 建立模型。

师:老师出示刚才的那个数 (课件出示:“28”) 这是多少?

(课件出示:计数器) 会拨吗?自己拨拨看!

学生自由拨数。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拨的? (动画演示拨珠) (闪动“28”)

师:“28”, 前面的“2”表示什么?为什么?后面的“8”表示什么?意义一样吗?

学生交流讨论。

生1:不一样, 前面的2表示两个十, 后面的“8”表示8个一, 是个位。

课件出示:两个十, 八个一。

4、怎么写这个数, 请你试着写一写。

(1) 每组派代表到黑板前写数, 其他学生在练习纸上写。

(2) 老师根据学生写的数, 进行适时指导。

(3) 同桌交流个位、十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5、现在同学们猜一猜我 (指教师) 一把大约抓多少粒豆子? (教师示范并引导学生找一些中间值)

【设计意图】在学生学习写数的过程中, 师生关注、经历运用适当的方式表示数的过程, 怎么拨、怎么写的问题, 鼓励学生表示数出的豆子有多少。为了方便地看出豆子的数目, 学生认识到使用较大的单位 (十、百) 的必要性, 体会到同一个数字在不同的数位表示的数值不同。教师从实际情境入手, 先让学生估一估一把豆子有多少粒, 然后再让学生数出10粒豆子, 以此为标准再进行估数。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而且培养学生有根据地进行估计。

探究活动二

在估数的活动中在估数的活动中, 进一步理解读、写数的方法

1.同桌两人玩儿豆子。

(1) 其中一个抓一把豆子, 一起猜有多少粒, 猜后数一数有多少粒豆子, 并写出这个数。

(2) 你一把大约抓多少粒豆子?

(1) 小组内交流。

(2) 全班交流。

2. 指定物体量豆。 (体会估计需要有依据)

(1) 一小桶豆子有多少粒呢?让学生自由地猜, 猜的结果反差太大, 怎么办呢?引导学生想方法估数。

(2) 两人一组, 装满一小桶豆子, 想办法估计, 看谁估计得比较准确。

3. 交流你是怎样估计的。

(1) 小组交流。

(2) 全班交流。

4.数一数有多少粒豆子, 并写出这个数。

【设计意图】发展学生的数感, 是《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目标, 也是数与代数学习的核心之一。数感体现在理解数的意义, 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 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教师组织学生互相交流想法, 对培养学生的数感也很有好处。教师鼓励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结果, 帮助学生理解计数器上不同数位上数字表示的实际意义, 加深学生对数位的理解, 进而鼓励学生结合计数器上的结果写出抽象的数。学生在经历了“数实物——数模型——拨计数器——抽象出数”的过程, 进一步体会数位的意义。

三三、知识延伸, 寻找生活中的估数知识。 (投影)

春天, 喜羊羊一家到田里种豆子。喜羊羊让美羊羊数数, 看够不够种100粒, 可美羊羊数了半天也没数出来, 现在请同学帮助美羊羊想一想, 用什么办法能最快地数完豆子有多少粒?

生1:分成十堆, 一堆一堆地数。

生2:用小杯子盛满, 然后数出一杯的豆子数。

生3:用眼睛估数。

最后投影播放美羊羊招手感谢的画面。

3.“植树问题”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篇三

[摘 要]“植树问题”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因此教师要通过建立“植树问题”的模型帮助学生掌握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从而让学生感悟“化归”的解题方法。

[关键词]植树问题 间隔 一一对应 模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2-080

【教学内容】人教实验版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

【教学重点】运用一一对应,建立植树问题模型。

【教学难点】建模,“化归思想”的渗透。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学生自备画图用直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初步建模

1.图片:感知“间隔”

师(出示学校或广场树木、路灯、建筑等图片):熟悉吗?用数学的眼光看一看,这些景物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板书:间隔)

2.站队:认识“一一对应”

师:树和树之间、柱子和柱子之间、路灯和路灯之间有间隔,咱们同学站队的时候有没有间隔?谁愿意到前面来站一站?几个人?几个间隔?再来一个人,几个人几个间隔?再来一人,几个人几个间隔?你发现了什么?(生:人比间隔多1个)为什么呢?先不管这个同学,从前面看,一个同学一个间隔,一个同学一个间隔,一个同学一个间隔,怎么样?有规律吗?这种现象在数学上叫做“一一对应”(板书)。前面都是一一对应,最后一个是人,人数和间隔数相比怎么样?如果继续往后排,排到墙,没法站人了,几个人几个间隔?人与间隔怎么样?一一对应,相等了,是吗?这节课我们就应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来研究一些新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有趣的排队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对间隔现象有新的认识,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二、探索规律,建立模型

1.猜测

师(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先猜一猜,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呢?

2.找规律

师:猜测毕竟是猜测,究竟哪一个结果正确呢?还需要进行更细致的研究。咱们能不能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摆一摆,或者画一画?用你们自己的方式找一找这其中的规律,好吗?请大家用一一对应的眼光看一看,你有什么新发现?

3.展示交流,总结规律

师:哪个小组是用小棒摆的?先上来说一说。(板书:棵数 间隔数)还有不同的摆法吗?哪个小组用了画图的方法?还有不同的画法吗?除了画图,摆小棒,还有用其他方法的吗?通过各小组的研究,我们发现了一个共同的规律,是什么?(棵数比间隔数多1)

4.优化方法

师:在刚才找规律的过程中,大家用了不同的方法,有的同学研究了几根小棒,有的同学画了图。比较一下,你觉得哪种方法更简捷?为什么?如果画图的话,怎样画更简捷?以后我们在解决复杂问题时,也可以像今天这样,把大的变成小的,把多的变成少的,从简单的例子入手进行研究,这是一种常用的数学学习方法。学会了吗?

5.验证规律

师:刚才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是不是正确呢?一起来验证一下。用一条线段表示20米长的路,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分了四段,栽了几棵树呢?棵数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多这一棵?

6.应用规律

师:这个规律能不能用到100米的小路上?哪个结果正确呢?谁来解释一下算式的含义?(强调100÷5的意义,即求出的是间隔数)

7.拓展与深化

师:如果是1000米的小路,能栽多少棵树?如果是10000米呢?都多一棵。这一棵是哪一棵?如果这一棵不栽,会是什么情况?想象一下。这时候棵数和间隔数怎么样?你又能发现什么规律?如果另一头也不栽呢?你还能发现什么规律?看来这里边还有很多的学问呢!

【设计意图: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时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

三、拓展应用

1.路灯题: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米安装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2.垃圾箱问题:为净化环境,公园沿一条600米长的小路一侧设置垃圾箱,每隔30米放一个(路的一头不放),一共需要多少个垃圾箱?

师(总结课题):刚才大家说的都像植树问题,人们也把具有这一类特点的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类似于植树问题?公园里还有这样一个问题,请大家再帮着解决解决。(出示课本118页例2)

【设计意图:推广到与植树问题相近的一些问题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如垃圾箱、路灯等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从而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四、回顾小结

想一想,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感觉怎么样?有没有什么收获?

4.教学设计意图 篇四

润 泽 生 命

电阻的串联与并联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本着目标—教学—评价三者相一致的教学理念来进行的。本节课主要通过两个模块来进行的,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在教学中设计了达成学习目标相对应的评价方式,力求做到使目标、教学活动、评价一一对应,达到一致。

在本节课中首先设置三个问题的知识回顾,这三个问题每一道题的设计都是有目的的。既能巩固旧知,又能对本节教学有帮助,为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必要的知识铺垫。

在第一模块电阻的串联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想“串联总电阻是变大还是变小”,而知识回顾的第3题此时对学生猜想起作用,能使学生有根据的进行猜想,并有目的地进行探究。在课堂上学生经历“由猜想到实验验证”的实验探究过程,从感性上认识电阻串联之后总电阻变大了;又初步体验“理论推导”的解决问题模式,从理性上认识了串联总电阻与分电阻的定量关系,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建立“等效替代”的方法理念。

在第二模块电阻的并联的教学中,教学环节与第一模块很相似。有了探究电阻的串联作为基础,同学们很容易进行猜想并设计实验。但是,在进行实验与理论推导的过程中,并联比串联还是有一些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做出必要的点拨与指导。

两个模块完成之后,利用一个综合练习巩固本节的两个学习目标。本人认为本节课习题的设置不易过难,学生会完成简单的计算即可,本节的目标就可达成。

由于正处于“目标—教学—评价”三者相一致的教学模式的研究阶段,所以教学中肯定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定会吸取采纳,以求成长!

5.《猫》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篇五

一、教学内容:小学语文新标版第十册第六

二、教材和学情分析

《猫》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作者通过观察猫的神态、动作,倾听猫的叫声等,用通俗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把成年猫的古怪性格以及刚满月的小猫的淘气可爱描写得活灵活现,结构严谨,内容具体,语言形象逼真。全文字里行间流露着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绍猫的性格特点时,用平实、朴素无雕琢的语言将事实具体地写出,使猫的形象越来越丰满,性格越来越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文是一篇讲读文,基于五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教学本应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引导学生理清脉络,通过朗读和对重点词句的推敲,加强学生对文内容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学习作者精妙的写作手法;体会人与猫之间那份和谐、美好,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过程与方法:揣摩重点词语、句子,体会猫性格古怪的特点及它的活泼可爱。感受作者用具体事例表现动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猫(自然)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猫性格古怪的特点以及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感情色彩。

五、教学准备

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老舍先生的及作品。

2、借助字典,预习文中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老师: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时

一、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出示多媒体:不同形态的猫。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认识了很多小动物,它们很可爱,给我们带来了的快乐。猫就是其中的一个。你们喜欢猫吗?猫给你留下怎么的印象呢?

2、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也特别喜欢猫,还写了一篇,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近老舍先生家的猫。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此环节,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为深入理解文内容做好铺垫。)

二、初读文,整体感知。、自由读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懂字词。圈划出生字新词和不理解的地方。然后和小组同学交流。

2、预习汇报。

【设计意图】(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预习学生可对新知识有初步的理解,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就可以学会,从而提高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再读文,边读边想:文写了哪些猫?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大猫的?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小猫的呢?(小组交流,讨论汇报)

4、文中哪两个句子最能概括大猫和小猫的特点呢?找一找画出来。

(出示:(1)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2)满月的小猫更可爱。)

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讨论:是每段的总起句,文就是围绕这两句话来写的。)

、句子比较。(出示)

(1)猫的性格有些古怪。

(2)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读一读,看看这两个句子哪个更好些?为什么呢?“实在”还可以换成哪些词呢?(一个“实在”就更加突出了大猫性格的古怪,使语气更加肯定。)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朗读,学生在边读边思中,在小组的合作与交流中,在词语的训练中,对文内容有了整体感知,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感。)

三、读中感悟,理解大猫的“古怪”

(一)学生自由读文。思考:大猫的古怪表现在哪些地方?找出相关的句子,边读边作批注。

(二)小组合作交流学生汇报,师生讨论交流。

哪些词能说明猫的古怪呢?(老实贪玩

尽职)、从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猫的老实呢?

(1)学生读句子,教师放(猫睡觉时的样子)

(找出重点词语:乖、睡大觉、无忧无虑、不过问)

(2)谁能把猫的这种无忧无虑用朗读表达出来呢?

(3)“乖”本来是用来形容小孩子的词,这里却用在了猫的身上,从中你看出了什么?这句话我们该怎么读呢?试一试,读出你的喜爱来。

2、从哪又能看出猫很贪玩儿呢?

(1)学生读句子,教师放(猫玩耍里的样子)

(找出重点词语:一天一夜、任凭……也。)

(2)“任凭”可以换成哪些词呢?谁能用“任凭说一句话?

(3)想一想,都有谁,会怎么怎么呼唤它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在多媒体的辅助下,让学生在反复品读中,体会老舍先生用词的精当,体会作者蕴藏于文字间的对猫的喜爱之情。)

3、按前面的方法,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猫的尽职又表现在哪儿呢?

(1)学生读句子,教师放(猫捉老鼠时的样子)

(找出重点词语:屏息凝视、非……不可)

(2)“屏息凝视”是否不呼吸了呢?让我们屏息凝视10秒钟,有什么感觉?那猫要这样“一连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你觉得这只猫怎么样啊?

(3)读一读,读出猫的尽职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情境体验和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猫的尽职。)

4、猫的这些古怪的特点,文中是用怎样的句式连起来的呢?

引导学生找出后进行比较。

(1)“说老实吧,它的确();可是();说这贪玩吧,的确是呀()可是()”

(2)“它很老实,它白确();可是();它很贪玩,的确是呀┉┉可是┉┉”

(2)仔细读一读,体会有什么不同?从中你感觉到什么?

(3)情境创设:这么贪玩的猫,家里来了客人,老舍先生会怎么说呢?

(4)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使笔下的猫仿佛就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于字里行间渗透着对猫的喜爱之情。

()大声地读一读,看谁能读出这种感情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不同语气句子的比较,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朗读品味老舍先生的语言,感受老舍先生对贪玩的猫的宽容与喜爱,升华情感。)

、猫还有什么古怪的地方?

(1)学生读句子,小组合作,找出相关语句。

(2)从哪能看出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呢?

出示:“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

①理解“蹭”。怎么是蹭呢?想想看怎么蹭?做个动作看看?会有什么感觉呢?此时的猫在作者的眼里像什么呢?

②怎么才能读出这种喜爱呢?

(3)出示“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①说说你对“小梅花”的理解?

②作者把猫的脏脚印说成了是清香秀丽的梅花,从中看出什么呢?

③让我们读出老舍先生的喜爱吧!

【设计意图】(通过对“蹭”和“小梅花“的理解,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然后心有所悟。体会作者对猫的这份喜爱之情。)

(4)“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

①猫的叫声有长短,有粗细,这么多的变化,像是在-----?

②本是平常的叫声可在作者的耳朵里却是这样的丰富多彩,从中你感觉到什么呢?

③带着这种情感读这一句吧。

6、猫的性格古怪还可以从哪儿看出来呢?

⑴出示:“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⑵哪些词语反映了猫的“胆小”和“勇猛”?(找出生点词语:藏起来、不要说……就是……)

【设计意图】让学生边读书边批注边思考,学生勤动笔墨,逐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引导学生运用上下文来理解重点词语,并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猫的古怪性格。)

四、堂小结,提纲挈领。、老舍先生家的猫真是古怪。(引读:它既-----又学生接读)。

2、老舍先生用平实的语言,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大猫性格的古怪和他对猫的喜爱之情。那么,他笔下的小猫又是如何的可爱呢?下节我们接着学习。

【设计意图】(体会猫性格古怪的特点是本节的重点。设计引读环节旨在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重点,巩固所学,促进知识的进一步内化。)

第二时

一、师生谈话,复习导入。

上节,我们领略了老舍先生笔下那个性格古怪的大猫,那么谁能用概括一下大猫的性格特点?

填空:它既(),又(); 既(),又();

既(),又()。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由复习导入新,既帮助学生巩固了已学的知识,又可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利于学生将新旧知识知识间的衔接起来,从而很自然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活动中)

二、品读欣赏,体会小猫的可爱。、学生自由读文,思考:哪句话最能概括小猫的性格?

⑴出示:“满月的小猫更可爱”。学生读这一句

⑵这一句在中起什么作用呢?(过渡句,也是本段的中心句。)

⑶为什么用了一个“更”字?这说明了什么呢(小猫更惹人喜爱)

【设计意图】(要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使教学过程应由传统的传授知识变为学生发现信息、捕捉信息、研究问题、增长知识的过程。)

2、再读文,边读边想:

从哪看出刚满月的小猫“更可爱”呢?划出文中的句子多读几遍。

3、学生汇报,交流

出示重点词句:玩鸡毛、线团-------没完没了

摔跟头-------------再跑再跌

撞疼了也不哭

【设计意图】(学生是堂的主体,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境况学生语感,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逐渐掌握语文的学习方法。)

4、出示:小猫玩耍里的场景。多淘气的小猫啊!面对这只小猫作者没有责打而是满心的喜爱,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了?理解“生机勃勃”并说一句话。

【设计意图】(形象、直观的多媒体画面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有了最佳的求知态度,能积极主动把兴趣、注意力投入到学习中。)

、有感情地朗读文。

三、总结全篇,情感升华。

、结合板书,梳理全文。

作者在写大猫和小猫的时候,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了哪些事例来写具体的呢?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小练笔。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设计意图】(一堂的结尾不止是画上了一个句号,而是寻求一种延伸和开放。学以致用,文是学生学习写作最好的范本,在结尾之处,设计堂小练笔,既能增加了学生对文内容的的理解,又使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发展,学生的能力得以运用和提高)

【板书设计】

老实 贪玩 尽职

大猫古怪

温柔可亲

一声也不吭

胆小

勇猛

小猫可爱

淘气

不哭

【评析】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生动有趣的散文。张老师这节突出了文学科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以研究性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使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工具性与人文性两者的和谐统一。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兴趣是激活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兴奋剂,本节,张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创设多种有效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画面中,获得生动、直观的感觉,引领学生融入文本去阅读、去探究,让学生乐学、善学。

二、注重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语感。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领悟文字所表现的那种境界。如对本文中对“蹭”“屏息凝视”“丰富多腔”等词语的理解,没有停留在字面上的解释,而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体验去想象、去尝试,去感悟。由于学生已经过充分的朗读,获得了感知印象,并和已有的感知经验碰撞、接通,于是心有所悟,豁然开朗,体会到了那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韵。

三、以读为主,读中悟情。本节采用了多种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对重点词句的体悟,感受作者语言的魅力和字里行间蕴涵着的人文情怀,从而树立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

6.《清晨》教学设计意图 篇六

组织形式

集体。

活动目标:

1、讨论并制定晨间计划,知道哪些事可以快快地做,哪些事可以慢慢地做。学习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养成做事不拖拉的好习惯。

2、每天早上玩哪些晨间活动?这些活动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活动准备:

儿童经验基础

孩子们知道要珍惜时间。

环境准备

每人一张调查表、白纸若干、笔若干。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养成做事不拖拉的好习惯。

活动过程:

一、 谈话活动引入课题

你每天早晨几点起床?都做了哪些事情?哪些和别人是一样的,哪些是和别人不一样的?

二、 通过与同伴的经验交流和分享,懂得怎样调整和合理安排时间

你的晨间活动快乐吗?为什么?为什么有的小朋友会很匆忙很着急?

三、 通过讨论,幼儿根据自己的情况修改、调整调查表中的内容,为自己制定晨间计划

早晨的哪些事情是可以快快做的?做事拖拉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你想给自己设计一份怎样的晨间计划呢?请你来说一说好吗?

四、 教师总结

我们要想让全身各个部位都得到锻炼,让我们的身体长得棒棒的,就要让上肢、下肢和身体其他部位交替得到锻炼。从下周开始我们就按照自己制订的活动计划行动吧!

延伸活动:

1、日常晨间活动中,提示幼儿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选择游戏内容。

2、根据幼儿列表中关心的问题,与幼儿共同讨论并调整晨间相关内容。

3、健康角共同收集有关运动后身体发展的资料。

4、家园共同组织幼儿运动会。

活动反思:

7.范文设计意图 篇七

教学目标

1.知道在生活中“0”所表示的三种常见的含义, 会读、写0。

2.知道0比1、2、3、4、5小。

3.通过观察、实践等活动, 体会“0”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主题图, 温度计, 米尺。

教学过程

1.对“0”的初步认识。

师:老师知道小朋友们喜欢听故事, 今天我就给大家讲个《小猫钓鱼》的故事。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假日里, 有四只小猫结伴而行来到了河边, 他们兴高采烈地在钓鱼。其中有三只小猫钓鱼时很专心, 眼睛紧紧盯着河面, 观察鱼儿上没上钩。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一会儿, 他们三个都有了收获。另外一只小猫在钓鱼的时候一会看看远处的风景, 一会看看飞来的小鸟, 结果怎么样呢?这幅图是他们钓鱼回来时的情景 (教师出示主题图) 。小朋友们快来看一看、数一数, 他们分别钓到几条鱼?把他们钓到鱼的条数写在田字格本上。

生:认真观察、点数, 把条数写在自己的田字格本上。

师:谁愿意说一说你的结果?

生:第一只小猫钓到3条鱼, 第二只小猫钓到2条鱼, 第三只小猫钓到1条鱼, 最后一只小猫一条鱼都没有钓到。

师:他数得很准!小朋友们猜一猜最后那只一条鱼都没有钓到的小猫, 可能是故事里的哪只小猫?能用数字表示他钓到鱼的条数吗?

生:可能是不专心的那只小猫。他一条鱼也没有钓到, 用数字“0”表示。

师:说得好!一条鱼也没有钓到, 用数字“0”表示。你们会写数字0吗?来!请伸出你们的小手跟着老师一起写。

……

师:看一看刚才你是怎样表示最后那只一条鱼也没有钓到的小猫钓鱼的条数的?没写出来的, 写错的快来改一改。

生:用心修改。

师:最后那只小猫一条鱼也没有钓到, 我们用0来表示。生活中用0表示“没有”的例子很多, 比如, 黑板上只有3个字:小花猫, 老师把它们全擦掉, 结果黑板上一个字也没有了, 这时黑板上的字的个数可以用“0”表示。同桌互相说一说用0表示的例子。

生:互相说自己的例子。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很快就知道了“0”可以表示什么也没有。0也和1、2、3这些数一样, 也是一个数。结合4只小猫钓鱼的条数, 你知道1、2、3、4、5及0中哪个数最大?哪个数最小吗?

生:5最大, 因为钓的最多的是5条鱼。0最小, 因为一条鱼也没钓到用0表示。

师:说得好!

老师这里有6张数字卡片, 你能从这6张数字卡片中找出最小的那个数吗?

2.对“0”的再认识。

师:想一想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0?

生1:电话号码上有0。

生2:电子表上有0。

生3:直尺上有0。

生4:温度计上有0。

师:小朋友们的观察力真强, 发现了这么多的例子。看图 (出示下面的图示) , 图中的温度计上的0、直尺上的0, 观察一下0在什么位置, 在小组内议一议0有什么用。

生:在小组内交流。

师:我们先来看温度计上的0, 什么情况下红线降到0呢?

生:结冰的时候。

师:对!当温度下降到0度时水就开始结冰了, 0度是水变成冰的温度, 所以这里的0表示分界线。

师:拿出课前自己准备的直尺, 观察直尺, 找一找0在哪里?小手指向0并轻声地把直尺上的数读给同桌听, 好吗?

生:同桌互相读数。

师:直尺上的数是怎样排列的?这些数是从几开始的?

生:这些数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是从0开始的。

师:谁愿意把直尺左边的6个数读给大家听一听, 并说一说这个0表示什么呢?

生:0、1、2、3、4、5。表示从0开始。

师:在尺子上的数都是从0开始的, 这时0表示起点。好!小朋友们我们学习了有关0的知识, 请在小组内议一议0可以表示什么?

生:在小组内踊跃讨论。

师:谁愿意代表自己小组发言?

生1:0可以表示没有, 表示起点。

生2:我补充, 0还可以表示分界线。

【设计意图】

教师以讲故事开课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了问题情境, 唤起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同时也帮助了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0表示“没有”的含义。

通过小猫钓鱼的例子、在温度计、直尺上认0等活动, 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0”所表示的三种常见的含义, 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了0的模型。

8.“观察物体”教学设计与意图 篇八

1.通过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物体的样子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师(谈话激趣):小朋友们,你们拍过照片吗?老师给我们班的一位同学拍了几张照片,你们想看吗?(课件显示女孩的背面照片,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从背面不能确定是谁)

师:从背面看很难确定是谁,我们让她转过来看看。(课件显示女孩的侧面照片,学生发现:从侧面也不能确定是谁)

师:如果只看一眼立刻就知道她是谁,应该从哪面拍呢?(生:正面)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她的正面,你们要立刻告诉我她的名字,好吗?

2.师(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从不同的方位观察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观察物体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课始让学生在猜测中初步感知背面、侧面、正面等不同的方位词,在学生兴致勃勃的参与中,自然地把学生带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二、合作探究,学会观察

1.确定自己的位置。

(1)师:今天,老师请来了可爱的机器猫来和大家一起学习,你们欢迎吗?可是机器猫说了,小朋友们的手不能碰、不能摸,要静静地、仔细地观察。(学生按要求四人一组围着机器猫坐正)

(2)师:请坐在机器猫前面的同学举起手,请坐在机器猫后面的同学点点头,请坐在机器猫左面的同学挥挥手,请坐在机器猫右面的同学鼓鼓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并通过不同的方式互动,意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注意力。】

2.明确要求,观察一个面。

师:机器猫可爱吗?请小朋友面向机器猫坐好,头不要偏、不要动,仔细观察:在你这个位置,看到了机器猫的哪些部位?分别是什么样子的?

(1)学生独立观察后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师指名坐在不同位置的学生汇报交流,在交流的同时,有的学生忍不住扭过头去看其他学生观察的那几个面)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通过观察机器猫的一个面并进行交流,初步感受到从不同的面观察机器猫是不一样的。由于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忍不住想看看其他人观察的那几个面,自然过渡到了下面的教学环节。】

3.小组合作,观察四个面。(观察机器猫的前、后、左、右四个面)

师: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只能看到机器猫的一个面,如果不影响他人观察,自己又能从不同的几个面观察,该怎么办呢?(学生建议可以让小组内的同学互相换位置观察)

师:下面就请组内的同学互相商量换位置进行观察,可以多换几次,争取把4个面都看到,并把它每个面的样子记在心里。

(1)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时指导学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换座位)

(2)全班交流。

师:每个小朋友都在前、后、左、右四个位置仔细观察了机器猫,现在老师要考考小朋友们。(课件依次显示机器猫的四个面,最后四个面同时固定在一个画面上)

师:这几照片分别是从机器猫的哪面拍到的呢?(先给学生时间思考,再组织全班交流)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先互相说一说,接着全班交流,在交流中达成共识: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机器猫的样子也是不同的)

师(小结):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物体的样子也是不同的。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样子综合起来,才能形成对这个物体的全面认识。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还充裕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地、全方位地交流与合作的“群言堂”。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不仅体会到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部位是不同的,而且能很好地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样子。此时的课堂呈现一片生机勃勃、有条不紊的学习场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主动发现。学生不仅体会到了观察物体的方法,而且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商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合作的意识。】

三、巩固运用,深化提高

1.试一试。

(1)观察玩具恐龙(课本第67页例1)。

先指名学生说一说三位小朋友分别在恐龙的什么位置,再交流三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2)观察数学书(课本第67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练习,然后组织全班交流。

2.想一想。

(1)课件出示三名学生观察茶壶的场景,接着逐一出示茶壶图片,让学生思考分别是谁看到的。(先独立思考、组内交流,再组织全班交流)

(2)课件逐一出示茶壶的底面和上面的图片,让学生想一想是从哪面观察到的。

(先让学生猜想,再拿出茶壶让学生观察,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3.用一用。

(1)课件依次出示从生活中拍到的具有代表性物体不同的几个面,让学生判断拍的是哪个面,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如通过观察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奋勇拼搏的侧面照片和高举五星红旗的正面照片,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等等)

(2)拓展延伸。(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一些物体,仔细观察并和组内的同学交流)

9.范文设计意图 篇九

设计意图: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通过个人思考来引出新句型,以便教师对新语言点的呈现更加自然。在场所变换中,学会使用不同的词进行描述。(全班活动)设计意图:在常规听力练习中进一步提高学生听的能力。充足的输入,更有利于学生进行目标语言的输出。

设计意图:在较为真实地运用中,学会使用语言,即引导学生在用中学。

设计意图:重点句型及数词的表达两者结合起来,在用中巩固。非单调地反复,而是有意义地使用。学生在用英语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设计意图:在使用好课程的核心资源――教材的同时,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资源,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录像来调动他们视觉、听觉和记忆力来参与语言活动。同时,小组之间的竞赛体现了协作和团队精神。

设计意图:从谈论现在的学校到谈论他们过去的学校, 始终围绕目标语开展活动,既“巩固新知”,又体现了“关注学生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生活”的语言活动的设计原则。

设计意图:在谈论图片及学校真实环境中,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方位词及代词的掌握。引领学生感悟其用法,而不是直接的简单告知。

设计意图:话题继续延伸,进一步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并与实际相结合,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

设计活动是一种能无限激活学生思维的积极有效的语言输出方式。该任务具有趣味性、挑战性和创新性,可以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审美观,从而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了灵感和智慧。

设计意图:以多元智能培养为依据,在词汇图构建的运用中,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其英语思维能力。

设计意图:在上一步中,通过口头及书面的输入,学生对学校的差异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再以“个人――小组――全班”的模式,逐步以学生不同的掌握情况为基础,促进其不同层次的发展。

设计意图:在课内,通过“词――句――篇”的层层推进,优秀生已初步完成了单元的核心任务,学困生也在小组活动、全班活动中获取了不少帮助,为他们能顺利完成单元任务打好了基础。在设计中,教师以课内任务的不同达成度为基点,布置其不同层次的作业,使之在不同基础上都获得发展。

设计意图:寒假回校第一节课,从学生的寒假生活入手,谈论假期生活,逐步引入主题,并导入部分新单词和词组。

设计意图:通过列举家庭成员和猜测教师的兴趣爱好,完成新单词的教学。对兴趣爱好的简单问题,既对列举的部分兴趣爱好有一基本的评价,也为下面的听力作好铺垫。

设计意图:通过对话的听读操练,增强对目标语的输入,在大输入量的基础上,为后续的输出做准备。匹配题和问题的设置帮助学生能较好的完成activity4&5。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角色的猜测,让学生使用不同问句,并在提问过程中加深对对话的理解,在完成 “找人”的活动中,加强目标语的训练和加大语言的输入和输出量。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内对话,完成寻找好友这一任务,让学生运用有关“兴趣爱好”句型,在用中巩固。非单调地反复,而是有意义地使用,体现“做中学”的理念。通过让学生口头

报告自已好友这一活动,让学生产生有意义的输出,并使语言的运用最终落实于篇章之中。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所喜爱的猜测游戏,将学生导入篇章学习,激发学生对篇章的喜爱,同时对不同的兴趣爱好作简单评述,将生词教学放入适当语境之中,训练学生对生词的猜测技能,也为后续的篇章教学扫除词汇障碍。

设计意图:通过top-down式的阅读,让学生对全文有一总体印象,并注意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掌握浏览、跳读等阅读技巧。

设计意图:第二次阅读篇章,旨在使学生掌握篇章是的细节信息,并通过正误判断题来检查学生对篇章的初步理解程度。

设计意图: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让学生复习课文中所学的重点单词。在问答中复习,使学习更有意义,同时为下面的writing 做好准备。

设计意图: 利用教材资源,就学生真实的情况开展讨论,对兴趣爱好作再认识,提高语言运用的真实性,也为完成模块任务作好铺垫。

设计意图:通过对已列举的兴趣爱好的分类,对有关的兴趣爱好做出甄别,通过给不同的对象写倡议信的形式,提出对兴趣爱好的正确有价值取向,告别陋习。

设计意图:通过对人们兴趣与爱好的变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过去的生活,了解过去的文化,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具有民族精神的优秀的传统文化。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复述,进一步对课文内容和语言点的巩固,并使语言点的运用落实在篇章之中,使运用更具意义。

设计意图:利用续写句子,使学生能在一定的情景中操练目标语,并提高目标语使用的正确率,再由句子与语篇,层层递进,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较好的掌握目标语。

10.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意图 篇十

创设情境:

1.设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2.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引入新课,不仅自然,而且反映了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3.体现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而且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4.培养了学生观察、概括与抽象的能力。

5.展示图片和动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无处不在,运用数学无时不有。

6.新课程下的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及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7.辅以相应的音乐,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高雅的学习氛围,在学习中感悟生活中的数学美。8.从学生身边的实际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增强学数学的乐趣。9.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同时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了期待。10.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逐步启发学生探究―――。

11.把直观形象的模型作为学生探究的素材,有利于学生对几何体由直观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12.让学生动手、动脑经历实际操作,认真体验,猜想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想象力,发展空间思维。13.通过观察、思考、分析,使学生经历概念的归纳和概括的过程,引导学生深层次地参与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合作交流学习:

14.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索,感受数学学习的过程。

1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16.学生在探索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将自然地体会到―――的必要性,体验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17.这样设计不仅有利于突破难点,而且为归纳结论打下了基础,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的思想,也让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这对后面的学习极有帮助。18.增强学生探索的信心,体验成功。

19.学生开展合作探究,采用观察分析、探究归纳、合作学习方法,易使学生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突破难点。

20.充分让学生参与教学,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21.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22.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充足的体验和发展。

23.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有机会分享同学的想法,培养了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练习巩固:

24.及时练习巩固,体现学以致用的观念,消除学生学无所用的思想顾虑。25.落实新知与方法,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

26.加强学生运用新知的意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27.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关于评价:

28.进行自我评价,既面向全体学生,又照顾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关于小结:

29.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关于手段:

11.“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与意图 篇十一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P93~94的例1、例2和“练一练”及练习十七的第1、第2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与感受圆的基本特征,会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能应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进一步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感受圆的基本特征,会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

教学难点:

应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步认圆

1.欣赏关于圆的图片(课件出示),问:这些物体上都有什么?(指名学生说)

2.同学们,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圆。(揭示课题:圆)

3.生活中很多物体的面是圆形的,同学们能说说你们在哪儿看到过圆吗?(生答略)

【设计意图:揭示课题,开门见山,简洁明了。导入部分采用师生、生生对话形式,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二、引古导今,尝试画圆

1.设疑:同学们,猜猜看,古代人是怎样画圆的?

2.引古:古代人可没有画圆的工具,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人是如何画圆的。(课件展示正方形切割成圆的过程)

3.画圆:同学们也想画圆吗?今天,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来画圆。打开老师给你们准备的材料袋,选择你喜欢的工具,快速地画一个圆。

4.交流:你用什么画圆的?(学生操作后展示,可能借助硬币等圆形物体、绘图尺上的圆及圆规等工具画出圆)

5.比较:以前你画三角形、正方形等图形是用什么画的?通过今天画圆,你发现圆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课件展示三角形等平面图形)

引导学生发现: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图形,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设计意图:先设疑让学生了解古代人是怎样画圆的,再引导学生自己尝试着用各种方法画圆,并感知与以前平面图形画法的区别,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同时渗透数学文化和数学思想。】

三、认识圆规,学会画圆

1.介绍圆规(课件展示):刚才我们利用了不同的工具画圆,现在科学技术进步了,通常会用专门工具画圆。它是圆规,有两只脚,一只脚是针尖,另一只脚是用来画圆的笔,两只脚可随意叉开,上面还设计了一个手柄,便于使用。

2.圆规画圆:你们能试着用圆规画一个圆吗?边画边想:用圆规画圆分哪几步?画时要注意什么?

3.讨论交流:指名学生说说用圆规画圆的过程。(根据交流,归纳出画圆步骤:两脚叉开→固定针尖→旋转成圆)

(1)猜想:我们在画圆时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出画圆时要注意:针尖必须固定在一点,不可移动;两脚间的距离必须保持不变;要旋转一周。

(2)师示范画圆,生说步骤,师提醒注意点。

(3)学生画圆:请同学们用刚才的方法画一个圆,要求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定为4厘米。

(4)比一比:引导学生感知借助硬币等圆形物体、绘图尺上的圆画圆时的局限性。

【设计意图:教材安排先学习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再学习用圆规来画圆。这儿先安排学习用圆规来画圆,再学习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这样既优化了教材编排的内容,又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

四、自主学习,认识名称

1.谈话:画圆时,针尖固定的一点是圆心。圆规两脚叉开的距离也有一个名称,叫什么?看看书上P94的一段文字是怎么说的。(板书:圆心、半径、直径)

2.自学圆的各部分名称。

3.交流。

(1)谁来介绍什么是圆心?

(2)什么叫半径?(课件展示)

(3)什么叫直径?(课件展示)

练习:指出圆的半径和直径。

4.学生用字母在圆里标出圆心、半径、直径。

5.边总结边标出圆的圆心、半径、直径,并用字母表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五、合作探究,学习特征

1.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圆的各部分名称,那么圆有什么特征呢?请同学们在纸上任意画一个圆,并将它剪下来。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手中的圆形纸片,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究。

课件出示讨论题:

(1)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2)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

(3)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

(4)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

3.合作交流。

(2)用画、折的方法来验证半径、直径有无数条。

(2)用画、折的方法来验证半径、直径相等。

(3)通过测量和推理的方法验证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并让学生理解用字母表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4)通过把圆沿不同方向对折来理解圆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感知特征;互动交流,生成特征;测量推理,验证特征。学生在操作探究、合作交流中,主动地获得了知识。】

六、实践运用,反馈内化

我们知道了圆的画法、名称、特征,请同学们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决几个问题。

1.你认为下面的说法对吗?(课件展示)

(1)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

(2)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3)半径3厘米的圆比直径4厘米的圆小。

(4)画直径是6厘米的圆时,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为3厘米。

2.数学书P94的练一练。

3.在一个大圆里围着两个相等的小圆,如果告诉你小圆的半径是3厘米,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图略)

4.数学书P95练习十七的第1、第2题。

【设计意图:练习题的设计,主要是教师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尤其是第三题的设计,更能了解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的情况。】

七、拓展延伸,联系生活

1.(媒体展示)汽车比赛,看谁会赢。

2.为什么轮子要做成圆形?轴心要装在哪儿?为什么?

【设计意图:习题的设计,主要体现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2.范文设计意图 篇十二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 (下册) 第76~77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能够正确地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让学生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 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结合知识的教学, 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

4.让学生获得探索成功的体验, 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三、课前准备

计数器、算珠、计算器

四、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 引出新知

1.复习旧知

出示:周西中心小学四年级师生为玉树灾区小学捐款3860元。

(1) 如果将这些钱平均分给2所学校, 每所学校得到的钱数是整元数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有几种不同的方法可以判断?哪种方法比较好?

(2) 如果将这些钱平均分给5所学校, 每所学校得到的钱数是整元数吗?你又是怎么知道的?有几种不同的方法可以判断?哪种方法比较好?

2.引出新知

如果将这些钱平均分给3所学校, 每个学校分到的钱是整元数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能不用计算3860÷3的方法判断吗?

⒊导入新课

同学们, 3的倍数有特征吗?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意图:一方面通过复习帮助学生回忆2、5倍数的特点, 巩固前一节学习的知识, 另一方面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知识——3的倍数的特征, 自然过渡到新知教学。

(二) 猜想验证, 制造悬念

1.请同学们猜一猜3的倍数的特征可能是什么?

[学生最有可能猜想:个位上是0、3、6、9的数是3的倍数]

2.这只是个猜想, 到底对不对呢?还需要我们干什么?你们打算怎样验证呢?

3.请同学们举出个位上是0、3、6、9是3的倍数的数?

学生举例, 如30、33、36、39……都是3的倍数。

4.个位上是0、3、6、9的数都是3的倍数吗?举例说明。

学生举例, 如:10、13、16、19……都不是3的倍数。

5.个位上不是3、6、9的数都不是3的倍数吗?请举出个位上是1、2、4、5、7、8、的数是3的倍数的例子, 再举出个位上是1、2、4、5、7、8、0的数但不是3的倍数的例子。

6.从这里可以看出:看各位数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吗?为什么?

教学意图:由于2、5倍数的特征都是看个位数, 所以学生自然会猜想到个位上是0、3、6、9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 这是知识的负迁移造成的。这个猜想、验证的研究活动, 一方面可以打破学生这种思维定势, 另一方面通过制造了认知上的冲突, 激发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

(三) 摆数判断, 探索规律

谈话:下面我们一起来用计数器做一些数学游戏, 从游戏中也许会发现规律。每个6人小组都有个计数器和一些算珠, 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按要求在计数器上摆数。

1.用3颗珠子摆数研究

(1) 用3颗珠子在计数器上摆数, 可以摆出哪些不同的数?

学生先摆数, 并做记录, 最后汇报:3、30、12、21、300、210、201、120、102、111。

(2) 请同学们算一算, 这些数是3的倍数吗?

学生独立计算 (可以用计算器帮助计算)

(3) 谁来汇报一下, 判断的结果是什么?你有什么发现?

教学意图:通过学生自己摆数、计算的活动, 发现规律:用3颗珠子摆成各种不同的数, 都是3的倍数。

2.用4颗珠子摆数研究

(1) 用4颗珠子可以摆出哪些数?

学生先摆, 并做搞好记录, 最后汇报:4、40、31、22、13、400、310、301、220、202、211、130、103、121、112。

(2) 这些数是3的倍数吗?

(3) 你又有什么发现?

教学意图:通过让学生摆数、计算等活动, 发现规律:用4颗珠子摆成的不同的数, 都不是3的倍数。

3.观察比较, 寻找简便方法

(1) 把3颗珠子和4颗珠子摆的数联系起来看一看, 有什么发现?

(2) 从这里可以看出, 只要看摆出的几个数就知道摆出的其他数是不是3的倍数了?

教学意图:通过对3颗、4颗珠子摆数、判断的比较, 发现规律:摆出的数要么全是3的倍数, 要么全不是3的倍数, 从而寻找到简便的判断方法:只要判断摆成的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就知道其他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了, 为下面快速地判断奠定基础。

4.用n颗珠子摆数研究

(1) 用5颗珠子摆成的数是3的倍数吗?为什么? (如:104不是3的倍数, 所以摆成的其他数都不是3的倍数)

(2) 用6颗珠子摆成的数是3的倍数吗?为什么?

(3) 用7颗珠子摆成的数是3的倍数吗?为什么?

(4) 用8颗珠子摆成的数是3的倍数的数吗?为什么?

(5) 用9颗珠子摆成的数是3的倍数吗?为什么?

教学意图:通过快速地判断5、6、7、8、9颗珠子摆成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的研究, 为下面的研究规律提供丰富的素材, 为发现和概括规律奠定基础。

5.观察比较, 发现规律

(1)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研究, 有什么发现?

(2) 猜想一下还可以用几颗珠子摆成的数都是3的倍数?为什么?验证一下猜想对不对?

(3) 为什么不猜10颗、11颗珠子摆的数?验证一下对不对?

(4) 请同学们想一想:摆成的3的倍数与珠子的颗数有什么关系?

(5) 再请同学们思考:珠子的颗数就是摆成的数的什么?

(6) 把珠子颗数换成“各位上数的和”说说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教学意图:先帮助学生寻找到摆成的3的倍数的数与珠子的颗数之间的关系, 初步发现规律, 再引导学生思考:珠子的颗数就是摆成的数的各位上数的和, 最终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

6.举例判断, 验证规律

师:这个规律对不对呢?怎样去验证?学生举几个例验证 (略) 。教学意图:因为这个规律是采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正确与否还需要进行验证, 学生随机举例验证, 从而证明规律的正确性。

(四) 巩固练习, 消化理解

1.下面哪些数是3的倍数?你是怎么想的?

45 546 776 108 181 802

2.在下面每个数的□里填上一个数字, 使这个数是3的倍数。你是怎么想的?

4□3□5 12□□12

可以填哪些数?有什么规律?

⒊熊爸爸在狐狸办的工厂干了3个月的活, 月工资856元, 这一天, 熊爸爸带着小熊到狐狸家里领工资。他们通过计算, 得出以下的结果:狐狸:856×3=2468 (元) , 小熊:856×3=2558 (元) , 熊爸爸:856×3=2568 (元) , 你知道谁算对了吗?为什么?

⒋有个很大的数, 如:46091362930, 它是3的倍数吗?你是把所有的数字都加来的吗?有更简便的方法吗?

(五) 回顾总结, 结束全课

13.范文设计意图 篇十三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六册数学第四章“年、月、日”的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生活经历和年历卡掌握“年、月、日”的有关知识,了解有关闰年的知识,掌握判断闰年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年历卡自主探究,发现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在合作交流中,发现二月份天数变化的规律,并完成表格,通过设计年历编排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通过时间谚语教育学生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记住每个月的天数。

教学难点:掌握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

教具准备:年历卡片、探究卡、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1、和学生一起回忆儿歌《太阳、月亮、地球》,引入新课“年 月 日”。

师:(同时课件演示)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一年,月亮围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一个月,同时地球本身也在不断地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日。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年月日’。(板书课题)

2、让学生根据生活经历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认识一年、一月、一日的。

师: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你都在哪些地方用到了年、月、日?

师:用你的生活经历说一说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长时间?

3、通过猜谜语引入“年历卡”,并会通过年历卡找出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日、星期几。

师:“一张宝宝真神奇,印的全都是数字,要知几号星期几,一查它就告诉你。”(生很快猜出是“年历卡”)

4、师说出几个节日(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元旦)让学生在年历卡上迅速查出是星期几,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学生通过“年历卡”自主探究一年有几个月?大月有几个?小月有几个?

教师引导学生把不同年份的年历卡上的大月和小月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注,自己发现规律,在和同伴交流。

2、合作交流,解决发现的问题,完成表格,总结谚语。

学生在交流中发现二月份天数不一样,其他月份的天数不变,然后独立完成表格,交流完善,最后由老师总结谚语:“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天,特殊二月十十八。”老师解释“腊、冬”的含义。

三、深入探究,突破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是有关闰年的知识。

1、首先听读资料,了解有关闰年的知识。

2、通过老师出示的两组闰年年份的表格,生交流发现闰年的规律:一般年份,每四年有一个闰年,整百年份每400年有一个闰年。

3、小组合作总结判断闰年的方法,并填好“探究卡”。老师引导学生练习,判断几个年份。

4、通过学生的计算,算出平年、闰年的天数,把谚语补充完整,并编成儿歌演唱;平年全年365天,闰年全年366天。

四、巩固发展,课堂练习

1、抢答题:学生以4大组为单位进行比赛。

2、判断题:学生判断。

五、开拓发展,创新提高

1、发现年历卡编排的不足,发动学生创造性地编排一个个性化的方案。

2、交流完善自己编排的年历方案。

六、总结结束,渗透德育。

1、出示几个年份及日期,让学生联想,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胜利召开了!

2008年9月28日,中国“神舟七号”飞船发射成功!

(课件展示)

2、说几条有关时间的谚语或名言,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师:人们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愿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珍惜现在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在这大好的春光里,在这朝阳初升时,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在将来的某一天,为祖国创造出更大的辉煌!

板书设计:

年月日

一年12个月大月:31天一、三、五、七、八、十、十二

小月:30天四、六、九、十一

(平年)二月 28天

(闰年)二月 29天

设计意图:

通过儿歌引入课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通过教师解释的地球公转自转时间,科学的介绍了什么是一年、一月、一日。挖掘数学中的生活因素,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有亲切感,更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根据年历卡查一些他感兴趣的节日,比如:儿童节、教师节、自己的生日。并进行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交流的意识。

为了突出重点——记住每个月天数。在前面充分铺垫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培养了合作交流能力,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为了突破难点——掌握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我通过出示表格,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再让学生合作讨论,探究总结、判断平年闰年方法,并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填好探究卡,从而有效地突破了难点。把谚语编成歌曲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掌握的更扎实,也使活动富有情趣。

14.《认识图形》教学设计与意图 篇十四

平度市同和小学 侯卫静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1。【教材分析】

教材呈现了两个小朋友在讨论如何给花草树木做保护牌的情境。通过学生的对话引入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研究和对五边形、六边形的初步认识。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是第一次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特征。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为进一步学习习近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教学目标】

1.借助观察、操作,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能在点子图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2.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发展空间想象力、创新意识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经历建模过程,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3.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欣赏图形美,培养爱护花草、保护环境等环保意识。【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五边形、六边形各一个。【学具准备】

学生每人一组图形。三角板、直尺等。【情境串说明】

本节课以“做保护牌”为主题,依据情境的发展分四步展开教学: 第一步,看到枝繁叶茂的大树、绿茵茵的草地,产生为做一花草树木做一个保护牌的愿望。

第二步,研究保护牌是怎样做成的,由此引入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探索。第三步,帮花草树木设计保护牌等。在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运用这些图形自己进行设计。巩固了新知。

第四步,回家做一个保护牌。

这样,本节课在“做保护牌”的情境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学生解决的问题也是与情境的具体内容紧密相连,实现了“情境串”与“问题串”的有机融合。【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谈话: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信息窗1。)

园丁叔叔们用什么方法来保护这些小草绿树呢?你找到了哪些图形朋友?(相机抽象出长方形、正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并初步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

看到这么漂亮的保护牌,你想不想也来做一个呢?瞧,图中的小朋友想到了什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以做保护牌作为切入点,与学生的思维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感受、欣赏图形美,渗透了热爱大自然、保护花草树木等环保意识。】

二、积极思考,引导猜想。

谈话:要想做一个长方形的牌子,我们首先要会画一个长方形,在你的印象中,你觉得什么样的图形是长方形?

【设计意图: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合理地猜想、验证,经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三、操作验证,发现特征。

(一)探究长方形的特征 1.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组内)。

谈话:到底我们的这些想法对不对呢?这需要我们亲自动手来验证一下。快拿出你的长方形纸研究研究吧。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动脑筋、想办法,如果你有了发现,请你先悄悄的说给小组的好朋友们听听。

2.交流汇报(集体),总结特征。

谈话:谁想把你们的发现说给大家听?你们是怎么发现的?

在交流的过程中,相机介绍对边。引导总结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板书: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板书:四个角都是直角)

谈话:现在你能完整地说一说长方形的特点吗?

谈话: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验证了你们的发现,非常了不起!通常情况下,我们把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的长叫做长(板书:长),两条短边的长叫做宽(板书:宽)

3.引导回顾,梳理方法。

谈话:请仔细看,我们刚才从哪些方面研究出了长方形的特点?(相机板书边和角)想一想,刚才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用到了什么方法?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研究长方形的特征,提炼研究方法,为独立研究正方形的特征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正方形的特征

1.谈话:刚才同学们用量一量、折一折的方法找到了长方形边和角的特点,那么我们能用这种方法找出正方形的特点吗?先猜想一下,然后再去验证。拿出正方形开始吧!

2.谈话:谁来说说你们的发现?同意他的说法吗?老师赶紧把你们的发现记下来。(板书:正方形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个同学你用了什么方法?有不同的方法吗?

3.一名学生到前面来给大家折折看。

重点强调不仅要横着对折,竖着对折,还要沿对角线对折才能说明四条边相等。谈话:现在你能完整地说一说正方形的特征吗?

4.谈话:正方形四条边相等,我们把每一条边的长,叫作边长。

(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比较。

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自己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仔细观察他们的特征,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进一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四、巩固应用,解决问题。

1.现在你会画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了吗?那赶紧来试试吧!

2.小明这里有一张长方形的纸,想把它变成一个正方形,给小树做个保护牌。怎样变呢?请你拿一张长方形的纸,试试看。

3.游戏――猜猜它是谁?

侯老师这里做好了一个保护牌,我已经把它带来了,你能猜到它是什么形状的吗?我提示一下,“它有4条边”,你会想到哪些图形?“它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又可能是什么呢?“四条边都相等。”你们知道是什么图形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课堂小结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课后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用结实的材料,为社区的花草树木做一个漂亮的保护牌,好吗?

上一篇:单位个人的工作证明书下一篇:高中数学立体几何:垂直关系